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商品贸易论文

时间:2023-03-16 15:42:38

导语:在商品贸易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商品贸易论文

第1篇

2005年,我国对汇率制度进行重大改革,不再单一盯住美元,改为实施一篮子货币进行人民币汇率定价的制度,这是向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方向迈出的关键一步。此后人民币汇率波动明显加大,并呈现明显升值趋势,同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顺差不断增加。本文从实际有效汇率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并分析原因,通过实证方法加以验证,最后给出相关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动分析

我们运用贸易特化系数(TSC,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这一指标来衡量和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趋势。本文中的对外贸易结构指的是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即各类进出口商品占全部贸易额的比例。贸易特化系数是一国某种/类贸易产品的净出口额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其计算公式为:TSC=(XM)/(X+M),-11。

一般说来,当TSC指标值越接近一1时,表明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越低,当TSC指标值越接近1时,则表明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越高,当TSC指标值接近零时,贸易产品的竞争优势则比较均衡。如果一个地区的高级贸易部门的贸易特化系数呈上升趋势,而低级贸易部门的贸易特化系数呈下降趋势,那么可以认为该地区贸易结构呈优化趋势。

研究表明,我国贸易结构总体上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全部进出口商品的TSC从1996年的0.04上升到2008年的0.12,累计增加了0.08,特别是工业制品贸易特化系数大幅上升, TSC从1996年的0.06上升到2008年的0.27,累计增加了0.21,显示出工业制品竞争优势出现了较大的改观,对整体贸易结构贡献较大。同时,工业品自身的贸易结构也显着改善,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贸易特化系数稳中有升,1996-2008年间TSC累计增加了0.13,保持了较高的竞争力。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显着上升,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竞争力不断增强,1996-2008年间TSC累计增加了0.4,对我国贸易结构的改善贡献不断加大。

二、我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分析

有效汇率分为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它的变动反映出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竞争力的变化。一国的名义有效汇率是指,以一国对外贸易伙伴国与该国的贸易额在该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为权数,将各贸易伙伴国的名义汇率进行加权平均而得到的汇率指数;实际有效汇率是指名义有效汇率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后所得的汇率指数。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表明汇率升值,汇率变动对一国产品的对外价格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反之则表示汇率贬值,汇率变动对一国产品的对外价格竞争力产生有利影响。本文所使用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数据来自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月度有效汇率指数,并通过几何平均加权法计算年度指数。研究表明,我国人民币有效汇率呈上升态势,而且波动幅度较大,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和名义有效汇率指数走势基本相似,特别是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明显,升值幅度不断加大,2008年比2005年升值了22.56%,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倾向日益显着,汇率波动和走势更多地体现各种市场因素的综合作用。

三、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单位根检验中的ADF检验对1996-2008年间贸易特化系数和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其中REER代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并经过计算),TSC1、TSC2和 TSC3分别代表初级产品贸易特化系数、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贸易特化系数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特化系数。结果表明,REER、TSC1、TSC2和TSC3是二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进一步检验。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

中亚五国与中国毗邻,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属于典型的大陆气候,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中亚五国在以土地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生产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如哈萨克斯坦的小麦,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等。然而,在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生产上还比较欠缺国际贸易论文,尤其是反季节水果、蔬菜以及加工农产品等。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的优势不在于农业生产资源而在于农业生产水平高,因此,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业合作领域,尤其是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着十分广阔的合作前景。随着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和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布娲鹣·阿布拉2008)。总的来说,积极开展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加强农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和农产品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和资源性短缺农产品的供给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期刊网。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一)农产品贸易总量与趋势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由来已久,闻名与世的古丝绸之路就是双方经济贸易与文化往来的有力见证。在经贸交往的过程中,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形成了较好的历史基础。自2000年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给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多边经贸合作纲要》规定把农业等领域作为经济合作的优先方向,并制定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和计划。2006年上合组织部长级会议也再次强调,要把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合作作为重大的合作领域。在近十年中,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得到的高速的发展。

2000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仅为10102万美元,其中出口2941万美元,进口7161万美元。到2009年国际贸易论文,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已经上升到52386万美元,其中出口27335万美元,进口25051万美元。不考虑物价与汇率的情况下,总贸易额增加了4.2倍,年均增长17.89%,其中出口增加了8.3倍,进口增加了2.5倍。从贸易趋势来看,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2年和2009年外,中国从中亚进口农产品要大于出口农产品,双边贸易一直呈逆差。从贸易总量来看,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规模还较小,农产品贸易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重不到1%。

表1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进出口额

哈萨克

斯坦

吉尔吉

斯斯坦

塔吉克

斯坦

土库曼

斯坦

乌兹别

克斯坦

中亚五

国合计

占中国农产品进口、出口及总额比重

2000年

出口额

13.49

2.97

0.27

2.09

10.59

29.41

0.18

进口额

47.30

7.16

3.43

3.71

10.01

71.61

0.37

进出口总额

60.79

10.13

3.70

5.80

20.60

101.02

0.28

2001年

出口额

16.55

3.50

0.51

2.47

11.68

34.71

0.21

进口额

49.22

13.10

2.12

1.12

2.99

68.56

0.03

进出口总额

65.77

16.60

2.63

3.59

14.67

103.27

0.05

2002年

出口额

29.28

5.60

1.14

2.42

11.77

50.21

0.27

进口额

17.32

3.04

0.77

0.42

24.66

46.22

0.21

进出口总额

46.60

8.64

1.91

2.84

36.43

96.43

0.24

2003年

出口额

34.81

7.90

4.12

1.49

10.17

58.48

0.26

进口额

48.05

6.74

13.60

3.50

162.84

234.72

0.77

进出口总额

82.86

14.64

17.72

4.99

173.01

293.20

0.56

2004年

出口额

30.14

7.80

2.27

1.66

15.46

57.33

0.24

进口额

51.90

13.56

3.36

9.91

339.40

418.13

0.99

进出口总额

82.04

21.36

5.63

11.57

354.86

475.46

0.72

2005年

出口额

53.83

21.90

2.38

3.07

15.38

96.57

0.35

进口额

42.90

17.74

5.49

16.90

389.98

473.00

1.05

进出口总额

96.73

39.64

7.87

19.97

405.36

569.57

0.78

2006年

出口额

54.12

60.05

3.78

1.80

15.92

135.67

0.42

进口额

61.45

28.86

7.42

9.40

512.28

619.41

1.20

进出口总额

115.57

88.91

11.20

11.20

528.20

755.08

0.90

2007年

出口额

85.19

74.79

6.68

2.59

24.81

194.07

0.50

进口额

35.22

34.17

1.45

21.48

320.15

412.47

0.63

进出口总额

120.41

108.97

8.13

24.07

344.96

606.54

0.58

2008年

出口额

123.62

90.67

9.23

6.71

39.57

269.79

0.81

进口额

26.72

42.76

3.82

24.73

291.60

389.64

0.45

进出口总额

150.34

133.43

13.05

31.44

331.17

659.43

0.55

2009年

出口额

127.16

94.01

12.12

6.31

33.75

273.35

0.67

进口额

19.19

10.50

3.28

27.65

189.88

250.51

0.33

进出口总额

146.35

104.51

15.40

33.96

223.63

523.86

0.45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计算期刊网。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贸易额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为6079万美元,2009年为14635万美元,年均增长9.18%,;出口稳步增长,进口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国际贸易论文,2007年开始出口大于进口。中国与吉尔吉斯坦的农产品贸易额较小,2000年为1013万美元,2009年为10451万美元,但发展速度很快,年均增长率为26.29%,2005年开始出口大于进口。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贸易额最小,2009年与两国的贸易额为4936万美元,只占中国与中亚农产品总贸易的9.4%,但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34%和19.33%,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产品贸易发展最快,2000年为2060万美元,2009年为22363万美元,年均增长26.93%,其中进、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4.2%和12.3%,进口远大于出口。

图1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变动趋势

(二)农产品贸易结构

1.市场分布

表2 中国在中亚五国农产品市场中的贸易比重 单位:%

年份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2000年

60.2

10.0

3.7

5.7

20.4

2001年

63.7

16.1

2.5

3.5

14.2

2002年

48.3

9.0

2.0

3.0

37.8

2003年

28.3

5.0

6.0

1.7

59.0

2004年

17.3

4.5

1.2

2.4

74.6

2005年

17.0

7.0

1.4

3.5

71.2

2006年

15.3

11.8

1.5

1.5

70.0

2007年

19.9

18.0

1.3

4.0

56.9

2008年

22.8

20.2

2.0

4.8

50.2

2009年

27.9

20.0

2.9

6.5

42.7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计算。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中,中哈贸易所占的比重在缩小,由2000年的60.2%下降到2009年的27.9%,其中出口比重有所上升国际贸易论文,由2000年的45.9%上升到2009年的46.5%,进口比重大幅度下降,由2000年的66.1%下降到2009年的7.7%。中吉农产品贸易比重增大,2000年为10%,2009年为20%,其中出口比重由10.1%上升到34.4%,进口比重由10%下降到4.2%。中塔、中土农产品贸易比重很小,变化也不大。中乌农产品贸易比重从2000年的20.4%先上升到2004年的74.6%,后又下降到2009年的42.7%,其中的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23%下降到2009年的12%,进口比重由2000年的53%上升到2009年的76%。可见,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市场逐渐呈现多元化,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是我国在中亚最大的出口市场,而乌兹别克斯坦是我国在中亚最大的进口市场。

2.产品结构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SITC)将农产品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代码为0)为食物及活动物,第二大类(代码为1)为饮料及烟类,第三大类(代码为2)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第四大类(代码为4)为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表3是2000—2009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各类农产品贸易额的平均值国际贸易论文,具体反映出中国与中亚的农产品贸易结构状况。

表3 中国与中亚五国四大类农产品的贸易状况单位:万美元

农产品

种类

进出口

哈萨克

斯坦

吉尔吉

斯斯坦

塔吉克

斯塔

土库曼

斯坦

乌兹别

克斯坦

中亚

五国

第一类

进口

102.1

68.4

0.0

0.2

8.0

178.8

出口

5469.3

3518.2

375.0

262.7

1778.9

11404.1

第二类

进口

1.2

0.2

0.0

0.0

0.0

1.5

出口

80.8

95.2

0.7

0.0

0.6

177.3

第三类

进口

3886.5

1707.8

447.4

1188

22430

29660

出口

105.1

39.4

19.3

43.0

107.2

314.0

第四类

进口

2.9

0.0

0.0

0.0

0.0

2.9

出口

26.8

39.0

30.1

0.4

4.3

100.5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计算期刊网。

中国对中亚国家主要出口第一大类农产品,即食物及活动物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95%,中亚国家对中国主要出口第三大类农产品即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占出口总额的99.3%,其中主要是纺织纤维和未加工动植物原料等农产品;其他两类农产品贸易量较小,主要是我国对中亚的出口,而且在同一类农产品上,进、出口额差距很大。可见,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呈现产业间特征,总体上贸易结构较单一。

在具体农产品类别上,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贸易结构比较多样化,2009年除了烟草及烟草制品、动物油脂外,在其余类农产品上均发生了贸易,主要出口奶产品和蛋类、鱼及鱼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和混合食物制品,主要进口生皮及皮革、纺织纤维和未加工动植物原料。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产品贸易中,出口类别较多,大量出口肉及肉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和混合食物制品;进口类别较少国际贸易论文,主要进口生皮及皮革和纺织纤维。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贸易中,出口类别多于进口类别,对塔吉克斯坦主要出口谷物及谷物制品和混合食物原料,进口生皮及皮革;对土库曼斯坦主要出口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进口纺织纤维和未加工动植物原料。中乌农产品贸易中,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大量出口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进口只有纺织纤维和未加工动植物原料,值得注意的是,纺织纤维的进口远远大于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产品总出口,贸易结构单一,且极度不平衡。

二、研究方法及指标选择

(一)研究方法

两国间贸易的互补性可以从产品和贸易比重等角度来考察。从产品的角度看,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反映了某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如果两国在同类商品上的比较优势相似,则存在较强的竞争性,反之则互补性较强;产业内贸易指数反映了两国同类产品的双边贸易,通常该指数较低表明贸易呈产业间贸易特征,互补性强。从贸易比重的角度看,贸易强度指数反映了一国对另一国某类产品出口的比重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比重的比值国际贸易论文,该指数越大说明对方市场对于本国的重要性越高(凌振春2006)。

由于各个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单独用其中某个指标来衡量两国间的贸易关系可能存在片面性,因此本文综合采用这些指标来判断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二)指标选择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由Balassa1965 年提出,通常被用来衡量一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其公式为:

RCAij=

其中Xij表示国家j的i 类商品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 的出口总值,Xiw 表示世界上i 类商品的出口总值,Xtw 表示世界出口总值。一般认为,RCA>1 表明该国在该类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RCA>2.5表明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期刊网。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衡量一国商品的竞争力有其局限性。首先,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所揭示的是商品流通领域的相对优势而非生产领域的相对优势。其次,它容易受产业和贸易政策的干扰;政府对本国产业的干预会引起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失真。

2.贸易强度指数(Trade Intensity Degree)

贸易强度指数反映两国间双边贸易额与他们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的关系。其公式为:

TIij=

其中Xij为国家i对国家j 的出口额;Xit为国家i 的出口总额;Xwj为世界对国家j 的出口额;Xwt为世界出口总额。TI 指数大于1表示i 国对j 国某商品的出口水平高于同期j 国在世界该商品进口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两国贸易关系较为紧密,反之亦然。贸易强度指数是一种反映结果的指标;通常两国间贸易互补性越强,该指数越高。

3.产业内贸易指数(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产业内贸易指数通常用来分析工业制成品贸易,笔者认为用来分析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同样可行。衡量产业内贸易的指标有多种,本文采用Grubel 和L loyd 1975 年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公式为:

IITij=1-

为i国k类别产品对j国的出口额;为i国k类别产品从j国的进口额。IIT的取值范围为[0,1],当IIT=0时,即有=0 或=0 国际贸易论文,表明该类农产品的全部贸易都为产业间贸易;IIT=1时,即有=,表明该类农产品的全部贸易都为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越低,反映两国的贸易特征越呈产业间贸易,互补性也就越强。

(三)数据来源及农产品统计范围

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期刊网。该数据库按协调编码制度(HS) 和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两种商品分类方法提供了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分产品和分流向的贸易统计数据。本文采用的分类方法是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对外贸易商品目录的SITC Rev. 3 分类。

农产品的统计范围。世界贸易组织(WTO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 )、欧盟及世界各国的统计机构对农产品有不同的定义。本文采用W TO 对农产品的定义,包括SITC 分类第0、1、2、4 条中的全部商品减去第2 条中的第27、28 款商品,也就是以0、1、2、4为首代码的四大类、具体分为22个子项目的农产品。

三、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

哈萨克斯斯坦和吉尔吉斯坦是我国在中亚最大的贸易出口国,贸易种类比较齐全,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非常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另外,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部分贸易数据不可得,无法计算其贸易指数,所以在实证分析中只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产品贸易指数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4。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RCA

从三个国家的RCA值可以看出,它们的优势农产品有很大的差异性,中国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有:鱼及鱼制品(3.59)、蔬菜及水果(2.54)、未加工动植物原料(2.34),在纺织纤维上也有比较优势,但相对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来说,处于比较劣势;哈萨克斯坦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有:谷物及谷物制品(6.44)、纺织纤维(2.42);吉尔吉斯斯坦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有:奶产品和蛋类(2.48)、蔬菜及水果(3.85)、烟草及烟草制品(3.28)、生皮及皮革(1.71)、纺织纤维(5.80)。

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在小麦、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上具有出口比较优势国际贸易论文,而我国在鱼及鱼制品、纺织加工品等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出口优势。不同的出口优势是因为各国的资源禀赋存在很大差异,中亚国家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特别是我国稀缺的土地密集型产品如粮食、棉花等所需的土地等资源,其自然资源条件也很适宜农业生产,但缺乏农业生产所需的技术和资金;而我国一直以来就是农业生产大国,由于人口的压力不得不在农业生产与加工技术上不断地创新突破,积累了丰富的资金和技术,建立起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劳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上也就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布娲鹣·阿布拉2008)。

表4 2009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贸易指数

农产品类别(SITC Rev.3)

显示性优势指数RCA

贸易强度指数TI

产业内贸易指数IIT

中哈

哈中

中吉

吉中

中哈

中吉

00 活动物

0.76

0.02

1.76

0.00

6.50

0.00

0.00

0.00

1.00

01 肉及肉制品

0.52

0.00

0.08

0.00

31.96

46.44

0.00

0.00

0.00

02 奶产品和蛋类

0.09

0.11

2.48

1.51

0.00

0.63

0.00

0.00

0.00

03 鱼及鱼制品

3.59

0.72

0.03

0.29

0.12

0.15

0.00

0.33

0.00

04 谷物及谷物制品

0.28

6.44

0.28

2.39

0.00

5.04

0.00

0.00

0.00

05 蔬菜及水果

2.54

0.35

3.85

2.91

0.01

8.13

0.39

0.00

0.07

06 糖、糖制品及蜂蜜

0.76

0.24

0.10

0.02

0.00

0.03

0.00

0.00

0.00

07 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

0.79

0.13

0.37

0.15

0.16

0.60

0.00

0.02

0.00

08 动物饲料

0.92

0.45

0.00

0.12

0.00

0.00

0.00

0.00

1.00

09 混合食物制品

0.98

0.30

1.11

0.72

0.00

1.83

0.00

0.00

0.00

11 饮料

0.23

0.10

0.35

0.03

0.05

0.10

0.23

0.36

0.53

12 烟草及烟草制品

0.80

0.84

3.28

0.00

0.00

0.53

0.00

1.00

0.00

21 生皮及皮革

0.02

0.16

1.71

0.00

4.51

0.00

11.52

0.00

0.00

22 含油种子及油质水果

0.36

0.29

0.06

0.00

0.01

5.88

0.00

0.00

0.00

23 天然橡胶

0.31

0.00

0.00

2.08

0.00

95.01

0.00

0.00

0.00

24 软木及木材

0.58

0.00

0.00

0.49

0.00

0.00

0.00

0.00

1.00

25 纸浆与废纸

0.08

0.00

0.05

0.08

0.00

0.00

0.00

0.00

1.00

26 纺织纤维

1.71

2.42

5.80

0.33

0.49

0.14

0.35

0.08

0.05

29 未加工动植物原料

2.34

0.11

0.52

0.24

13.76

1.73

0.13

0.63

0.09

41 动物油脂

0.51

0.04

0.02

0.00

0.00

28.01

0.00

1.00

0.00

42 固态植物油脂

0.09

0.31

0.00

0.16

0.00

3.15

0.00

0.00

0.00

43 加工后的动植物油脂类

0.29

0.12

0.01

0.08

0.00

0.31

0.00

0.00

0.00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计算。

(二)贸易强度指数TI

在大部分农产品类别上,中哈、中吉贸易国之间的TI指数存在很大的差异,说明对方市场对本国的重要性在各类农产品上都基本不同,也就是说双方在这些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很强。中哈贸易中,在奶产品和蛋类、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天然橡胶等产品上,中哈TI指数大于1,说明在这些产品上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出口水平高于同期世界对哈萨克斯坦的出口水平;而在活动物、肉及肉制品、生皮及皮革、未加工动植物原料等产品上,哈中TI指数大于1,哈萨克斯坦对中国的出口水平高于同期世界水平,两国在上述农产品上贸易关系较为紧密,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吉贸易中国际贸易论文,在肉及肉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含油种子及油质水果、天然橡胶、动物油脂、固态植物油脂等产品上,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出口水平远大于同期世界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出口水平;在生皮及皮革产品上,中国从吉尔吉斯斯坦的进口大于同期从世界的进口,可见,吉尔吉斯斯坦是我国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合作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期刊网。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IIT

从中哈、中吉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看,在很多类农产品上IIT都为0 ,属于典型的产业间贸易。需要说明的是,产业内贸易指数为1的农产品,不是因为双边贸易的进出口额相等,而是根本没有进出口额,在那些农产品上不存在贸易。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IIT指数超过0.5的只有未加工动植物原料,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只有饮料,其他产品的IIT指数都很小,说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很小,基本上属于产业间贸易。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迅速增长国际贸易论文,但整体贸易规模还很小;贸易结构单一。除中哈农产品贸易外,中国与其他国家农产品贸易结构呈现单一性,主要出口第一大类农产品食物及活动物,进口第三大类农产品非食用原料中的纺织纤维、未加工动植物原料和生皮及皮革等农产品,其他两类农产品的贸易额很小,且主要是我国的出口。

第二,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不同类的农产品上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符合各国的资源禀赋现状。中亚在我国稀缺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我国在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不同的优势产品使双方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优势。

第三,中国与中亚的农产品贸易属于产业间贸易,对方市场对本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双边贸易呈现很强的互补性和互利性,贸易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很大。

针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情况及互补性分析,提出几点政策建议:第一,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积极寻求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投资与贸易协定方面的谈判,争取早日签订双边农业合作、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国际贸易论文,进而建立持续长效的农业经贸合作机制。第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将潜在的互补性转化为现实的互利性,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第三,鼓励企业走出去,创新营销技术和策略,积极开拓潜在市场,促进贸易结构多样化以及农产品贸易市场的多元化;第四,把开展农产品贸易与农业援助结合起来。参照中非农业合作的成功经验,对中亚国家中存在粮食安全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开展无偿农业援助,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帮助这些国家开展农产品生产和加工。

参考文献

1.凌振春.中澳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6(11).

2.布娲鹣·阿布拉.中亚五国农业与中国农业的互补性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3).

3.刘小波等.中国农产品出口哈萨克斯坦的结构与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3).

4.陈建军,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4(8).

5.王琦,孙咏华,田志宏.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产品分类问题研究[J].世界农业,2007(7).

第3篇

一、选题依据:(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国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广告业的腾飞,英语广告翻译日益成为翻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翻译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不言而喻。广告是商战中的有力的武器,广告英语是一种专门用途的英语,他与普通英语有着较大的差别,本文结合大量的实例,从广告英语的语法特点、句法特点和修辞特点三方面分析了广告英语的特点,并浅析了其翻译策略 。英语广告翻译作为翻译学的一个新的领域,引起了众多的翻译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注意,发展仍然不够成熟和完善,这篇论文正是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提出了英语广告的特点和英语广告的翻译策略等重要意义的课题。从而为英语广告的翻译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为众多的翻译工作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同时也推动广告业及广告翻译事业的长足发展。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国际商品贸易发达的今天,广告也日益具有国际性。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广告的翻译既要保留原文的精华,又要符合消费者的心理。与其他翻译不同的是,上述目的要在对一个广告语的翻译中实现,这就需要运用语言,营销以及美学方面的综合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根据广告的特点,选用适当的表达方法,使译文在表达出原文全部信息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原文风格和表现形式,再现原文风貌。

目前,英语广告的翻译比英语文学的翻译起步晚,发展不成熟,随着国际品牌打入国内,英语广告的翻译成为翻译领域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对英语广告的翻译有了广泛的研究,《文学及语言巨献》杂志中多次刊登了中国的诸多学者关于广告英语翻译策略的文章,并且通过大量的鲜活的例子对具体的翻译方法做出了说明,虽然英语广告翻译的研究已经在国内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国内市场上,有的商家谋利心切且翻译人员也只是粗制滥造,使的众多品牌广告的翻译不够准确有的甚至偏离产品原本别具匠心的宣传口号,实际上是不利于商业和广告翻译事业的发展。因此了解英语广告的特点,提出并发展英语广告的翻译策略是迫在眉睫。

二、主要内容:(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思路)

英语广告的翻译是翻译学的重要领域,因此英语广告翻译策略也是翻译领域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本论文从英语广告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英语广告的翻译策略,力求寻求最佳的翻译策略,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处理不同类型的广告,使译文收到同原广告词同样好的宣传效果力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的进一步加强,广告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对应于广告翻译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因为英语广告的翻译水平直接影响着商品在消费者心目当中的形象,进而直接遏制了商品的流通和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严复根据自己翻译的实践在《译例言》一书中对翻译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标准,基本要求是忠实、通顺,英语广告的翻译亦然如此,通过准确的翻译达到对产品广告的二次创作,从而达到广告的宣传作用,由于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广告事业迅速发展,对英语广告的翻译需求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英语广告的翻译理论的改进和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英语广告的诸多特点,提出了英语广告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直译,意译,音译,增译,缩译,转译……旨在进一步提高对英语广告的翻译水平和准确程度。

三、论文提纲:

1. introduction

2. general knowledge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2.1 definition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2.2 the classification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2.2.1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2.2.2 cultural advertisement

2.2.3 conceptual advertisement

3. characteristic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3.1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3.2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3.2.1 characteristic in rhetoric

3.2.1.1 parallelism

3.2.1.2 personalization

3.2.1.3 alliteration

3.2.1.4 repetition

3.2.1.5 simile

3.2.1.6 pun

3.2.2 characteristic in syntactic

3.2.3 characteristic in syntax

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4.1 literal translation

4.2 liberal translation

4.3 addition

4.4 omission

4.5 conversion

5. the strategy to avoid the mistake in translation

5.1 from the viewpoint of unequivalence

5.2 from the viewpoint of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

6. conclusion

四、研究的整体方案与工作进度安排(内容、步骤、时间)

1. 第七学期 第9周 选定论文题目

2. 第七学期 第10-18周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3. 寒假期间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4. 第8学期 第1--7周 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论文提纲

5. 第8学期 第8--10周 完成论文初稿

6. 第8学期 第11周 完成论文二稿

7. 第8学期 第12周 论文三稿/定稿及答辩

8. 第8学期 第13周 复答辩

五、中外文参考文献目录(作者、书名论文题目、出版社或刊号、出版年月或出版期号)

[1] catford, j. c. a. (1995) .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england oxford press.

[2]冯庆华,XX,《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3]金惠康,XX,《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4]柳琼颖,XX,《广告人的目标在英文广告中的体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5]李秀平,XX,“英语广告翻译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中国翻译》第一期。

[6]黄乃圣,XX,《英汉广告的文化语境与翻译》,江西社会科学出版社。

[7]王金,XX,“广告标语口号的套译”,《山东外语教学》第一期。

[8]汪滔,XX,《广告英语》,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9]杨小燕,XX,《广告英语中常用修辞手法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贸易结构,实际有效汇率,协整检验

一、引言

2010年福建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087.8亿美元,年均增长21.13%,总体规模比1985年扩大了121倍。其中出口额达到714.93亿美元,年均增长21.43%,扩大128倍;进口额372.87亿美元,年均增长20.62%,扩大109倍;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从1985年的1.3%上升为2010年的3.7%,2010年进出口总值位居全国第七位,其中出口名列第六,在全国对外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①进出口贸易是福建省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动会对全省经贸产生较大影响。

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以来,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从汇改前的1:8.2765到2011年9月30日的1:6.3549,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30.24%。②人民币的不断升值给我国外贸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企业本来就很低的利润率被汇率升值侵蚀殆尽;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国外需求的锐减更使这些企业雪上加霜,出口企业面临整体“洗牌”。但人民币汇率升值也降低了我国进口的成本协整检验,强势的人民币增强了我国企业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其带给我们的增强的国际购买力如果利用得当,也许能够成为我国贸易结构升级的动力。在这种形势下,福建省出口贸易结构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关系如何,人民币汇率变动特别是人民币持续升值究竟会对福建省的出口贸易结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程度如何,这些问题,无论是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还是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都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

二、相关文献综述

汇率是一国货币单位兑换他国货币单位的比率,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时最重要的综

合性价格指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它的变动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平衡与国内经济活动的波动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它将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相互联系起来,使得世界经济贸易发展顺利进行论文服务。目前国际上检验一国和地区的汇率波动与进出口之间的关系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是运用“弹性分析法”——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是否成立,即进出口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则本币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大部分学者以此条件为基础,进行研究。

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贸易结构取决于经济体内部各种贸易产业或贸易产品的产出结构变动,在产出水平受制于贸易竞争力的状况下,贸易竞争力成为推动贸易结构调整的根本力量,如果汇率变动对经济体内部各种贸易产业或贸易产品的贸易竞争力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就会带来贸易结构的变动。目前国内学者对人民币汇率与进出口贸易关系影响的研究存在着三种观点:第一,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刘传哲、陈寒凝和贾彦利(2004) [1]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江苏省出口贸易额的增长与汇率变动明显正相关。沈丹红、寿志敏(2007) [2]认为人民币升值将激励出口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附加价值,一些只靠低成本竞争,技术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可能因为人民币升值被挤出市场,从长远看,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从原来的粗放型转向高质量和高效益的集约型,这会带来出口结构的改善。第二,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马丹、许少强(2005) [3]认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能够改善中国贸易收支;而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郭晶、洪诗茜和应汇康然(2010)[4]通过Granger 因果检验以及协整检验等计量分析方法,发现人民币汇率与浙江出口贸易为负向关系。第三,一些学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欧元明、王少平(2005)[5]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协整、误差修正模型、多元回归模型等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中国内资企业出口与汇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企业内资出口间没有因果关系, 并且无论在长期和短期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都不能有效地解释内资出口的变动,说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内资出口影响非常小。林筱文、黄劫、宋保庆(2010)[6]在对汇率的基本概念、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关键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协整检验,对福建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和福建外贸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以往学者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且大多集中于汇率和贸易流量的关系,汇率变动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只是作为附带结论,缺乏对这个问题深入的实证分析。本文从出口商品结构角度出发,采用协整分析等计量经济学方法深入考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省贸易结构的影响,进而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 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设立

根据一般经济理论,影响一国进出口贸易最主要因素是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而影响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关键因素就是汇率。除此之外,由于在1985年~2010年的几十年间, 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郑月明、吴青青、程雅思(2009)[7]采用实证的方法,认为FDI对于我国初级产品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而FDI对于制成品的出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这个效应因地区和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本文在协整分析时考虑三个重要变量:贸易结构,汇率和FDI,为避免经济数据时间序列的异方差性,对各个序列取自然对数,建立模型:

lnYt =β0+β1lnFDIt +β2lnREERt +μt

其中,t为时间,Yt为出口贸易结构,FDIt为外商直接投资,REERt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β0为常数项,β1、β2为回归系数,μt为随机干扰项。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1.本文采用的数据是年度数据,样本期为1985—2010年。福建省出口总额、工业制成品和FDI均来自《福建统计年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国际金融统计。

2.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贸易结构,即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论文服务。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和附加值的高低,出口商品的构成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相比初级产品而言,工业制成品附加值高协整检验,竞争能力强,较高水平的集约型外贸增长方式和国内产业结构多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为主。因此本文取我省工业制成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衡量贸易结构。

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划分,贸易结构有十类商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SITC0),饮料及烟类(SITC1),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SITC2),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SITC3),动植物油脂及油脂(SITC4),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5),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SITC6),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杂项制品(SITC8),未分类的其他商品(SITC9)。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将SITC中第61章、65章、82—85章和894章的工业制成品归入劳动密集型产品,将SITC中第5类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以及第7类机械和运输设备中的绝大部分门类归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本文中我们将SITC 0,1,2,3,4类定义为初级产品,第6,8类定义为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第5,7类定义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

3.按汇率是否经过价格调整,人们通常把汇率分为名义汇率和有效汇率。在实证过程中,又把有效汇率分为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与名义汇率、名义有效汇率相比,实际有效汇率不仅考虑了一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变动,而且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本文采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来研究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

(三)平稳性检验

由于实际汇率(1nREER),FDI(1nFDI)和出口贸易结构(lnY)为时间序列,为了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相关实证分析,首先需要对这些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否则可能导致伪回归。本文采用单位根ADF检验的方法,对各变量及其差分分别进行检验,利用Eviews5.0得到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表1ADF检验结果

变量

检验模型类型

ADF统计量

ADF临界值

是否平稳

C

t

p

AIC

SC

1%

5%

10%

lnY

原值

-2.62

-2.52

-4.44

-3.72

-2.99

-2.63

lnFDI

原值

1.87

1.97

-1.43 **

-3.72

-2.99

-2.63

一阶差分

1.42

1.52

-5.5

-3.72

-2.99

-2.63

lnREER

原值

-1.99

-1.9

-3.97

-3.72

-2.99

-2.63

注:检验形式(C协整检验,T,P)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含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表示在三个临界值的显著性水平上不能拒绝非平稳假设。

(四)协整检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虽然有一些经济变量本身是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序列,这种线性组合反映了它们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长期均衡关系,称为协整关系。根据Engle和Granger在1987年提出的协整理论,检验因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主要是检验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是一个平稳序列。

使用Eviews5.0软件对模型回归估计,得到

lnYt=-0.480226+0.098838*lnFDIt -0.214771*lnREERt +

(-0.631779) (5.733194) (-1.596416)

R2 =0.73299对残差= lnYt+0.480226-0.098838*lnFDIt+0.214771*InREERt 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ADF统计值

-3.740000

1%临界值

-2.66072

5%临界值

-1.95502

10%临界值

-1.60907

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拒绝原假设,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因此可以确定序列是平稳序列,lnYt与lnFDIt、lnREER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福建省出口贸易结构与FDI、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1985年至2010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区间.实证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和FDI对福建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人民币汇率与福建出口贸易结构为负向关系。人民币实际汇率每升值1%,以工业制成品衡量的出口商品结构(1nY) 下降约0.21%;由于出口汇率弹性的差异,汇率升值对初级产品的影响可能会大于对工业制成品的影响,这种对于不同类型产品的差异性的“汇率压力”长期影响可能将改变一国的贸易结构。其次,FDI流入对福建贸易结构升级有正向推动作用。我们了解到,FDI流入每增加1%,贸易结构升级约0.098%;可见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对贸易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且其技术外溢、加快资本积累等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论文服务。

目前福建省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主要是建立在高资源能耗的基础上,整体看来福建省工业过多集中于低端产业,资源使用效率不高,长此以往我省资源利用过度会使得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因此,贸易结构升级对我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几年里,随着人民币汇率进一步的趋势性升值,我省出口必然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出口产品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虽然出口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但也得到了一个进行贸易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一个绝好机会。这种压力将迫使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协整检验,降低生产成本,转移一些原来仅凭低廉劳动力成本获取竞争力的产业,放弃一些能耗高、污染大的低端产业,引进技术先进、附加值高、能源消耗少的高端产业。

为促进福建省出口贸易发展和出口贸易结构调整的顺利实现,本文建议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考虑以下三点:

1.目前,在金融危机尚未完全复苏的背景下,稳定人民币汇率对出口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人民币汇率升值不利于出口的恢复,因此,短期内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有助于外贸稳定。但在制定中长期汇率政策时,要逐步适当放宽人民币汇率浮动的管理幅度,更多地发挥汇率对市场供求的调节、导向作用。

2.由于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促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招商引资的重点应该是能够促进福建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技术含量高的项目,特别是符合福建省产业政策的、能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项目,从而提高福建省的产业竞争力。

3.在产业变革转型时期,政府应该做好引导工作,提供相应的政策制度环境,支持引导企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与技术,利用好人民币汇率升值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创造的良好发展机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注释:

①《福建统计年鉴》

②《中国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刘传哲,陈寒凝,贾彦利.实际汇率对江苏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3).

[2]沈丹红,寿志敏.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阴[J].商场现代化,2007(10) .

[3]马丹,许少强.中国贸易收支、贸易结构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6).

[4]郭晶,洪诗茜,应汇康.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浙江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J].浙江金融,2010(2).

[5]欧元明,王少平.汇率与中国对外出口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9).

[6]林筱文,黄劫,宋保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的实证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2010(4) .

第5篇

多元化战略始于1992年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确立,并成为1994年前后出台的我国“大经贸”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确立为我国外经贸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

贸易多元化,如果您需论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已经产生了一些喜人的变化,在宏观方面的表现更为明显。

(一)贸易多元化,有利于抵抗地区贸易集团对我国外贸的负面影响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地区贸易集团的产生和发展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使得集团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贸易被集团内部的贸易所替代。我国目前游离于各主要地区贸易集团之外,从而成为地区贸易集团负面影响的首当其冲者。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墨西哥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就超过了我国。幸而我国的纺织品在世界其它国家的市场都很大,我国的纺织品出口才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所以,只有推行多元化战略,才能抵抗其它国家结成地区贸易集团对我国外贸的负面影响。

(二)贸易多元化当然也有利于分散风险和促进贸易的长期发展 亚洲金融危险爆发以后,尽管我国的外贸环境随之恶化,但我国的外贸仍能取得一定的增长,就是最好的说明。

通过使用经济计量,如果您需论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模型分析,对,!我国实行多元化战略的效果进行计量分析,将使我们对我国贸易多元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二、计量分析(一):贸易地理方向集中化指标

首先,将我国出口地理方向分为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其它发达国家、非洲国家(除埃及)、香港地区、亚洲国家地区(除香港、中东国家)、欧洲国家、中东国家、拉美国家、大洋洲国家(除澳大利亚)15个分方向。分别计算某一年我国对某分方向的出口额占该年我国总出口额的百分比,再求这一组15个,如果您需论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百分比的标准差。这个标准差,就是衡量这一年我国出口地理方向集中化程度的指标。在下文中简称为“出口集中化指标”。

同样可以计算我国的“进口集中化指标”。这里计算了1986-1995年中国、美国和日本历年的“出口集中化指标”和“进口集中化指标”,1996-1997年中国的“出口集中化指标”和“进口集中化指标”。计算美国和日本的相应指标的时候,只要将原来中国对美、对日的分方向改成美国对华、日本对华即可。

以往用于衡量贸易地理方向集中化(分散化)程度的指标一般是对前10大贸易伙伴贸易占全部外贸的比重。这一指标并没有充分,如果您需论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利用外贸的全部结构信息。而“出口集中化指标”和“进口集中化指标”就没有这一缺陷。而且所选取的分方向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细分中归并。

如右图,有以下结论:

以上数据由《世界经济年鉴》引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贸易方向年鉴》。

我国在1989-1993年出口集中化程度曾出现一个波峰;1994年开始呈轻微下降趋势。作为对照的美日同期变化幅度保持在2个百分点内。我国进口集中化程度在80年代末呈现下降趋势,90年代则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96、1997年两年的上升速度最快。美日同期进口集中化程度没有明显变化。剔除我国1989-1993年出口集中化程度的波峰,则1986-1995年3国的进出口集中化程度排序为:日本〉中国〉美。

首先,我国1989-1993年,如果您需论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出口集中化程度的波峰,是因为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制裁,迫使我国出口用转口的方式取道香港。结果,在那几年间,我国对香港出口占我国总出口40%以上。从而大大提高了出口集中化程度。1993年开始,由于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推行和西方国家对我制裁的基本解除,我国出口集中化程度也就迅速下降。1994年开始的下降趋势则反映了1994年开始推行“大经贸”战略的效果。同期美日出口贸易地理方向集中化程度呈现出轻微上升的趋势;数据显示,这与其对我国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上升有关。总的来说,这一趋势有助于缓解我国与美日两国的贸易争端。

第6篇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地理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看懂,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不断的有新的内容需要及时补充。在此背景下,论文在充分研究学生及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经验例举教学案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它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域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属于社会科学,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这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随着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经济贸易联系进一步加强而产生和发展的。国际贸易地理主要是通过对世界各国(地区)地理环境的研究,分析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部分学生在中学学习世界地理的时候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人文地理环境包括政治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地理环境、文化地理环境、人口地理环境等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部门结构、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分布与发展方向及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市场特点、商品结构和交通运输网络、风俗习惯、商业惯例等,以便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更好的与对方融为一体,为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服务。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中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看懂,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不断的有新的内容需要及时补充。所以,在国际贸易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上,在具体讲课时,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努力改变过去照本宣科,只重知识传授,不重启发引导,忽视创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一、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一些访谈节目,如《对话》、《艺术人生》,收视率较高,深受观众喜爱,其成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内容紧贴生活实际,有“卖点”;二是形式新颖,适合人们的“口味”;三是方法高明,主持人不知不觉牵着观众“鼻子”走,让观众在谈笑中获益。如果教师有节目主持人的眼光和手法,不留教育痕迹的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就要改革之前的教学方法,那么,互动式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所谓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优点有发挥双主动作用、体现双主导效应、提高双创新能力、促进双影响水平。我在教学中,在第一堂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学以及该学科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我给学生一个主题—谈谈自己的家乡。首先,将学生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分组,在小组中各成员相互交流汇总自己家乡的乡土地理材料,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发言。当同学们神采飞扬地介绍自己家乡的同时,我适时的对该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资源环境及经济状况进行点评,这样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并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最后,我在总结时将同学们介绍自己家乡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整理思路,联系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由点及面,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改变了学生认为国际贸易地理等于中学的世界地理的错误想法,引导他们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去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捕捉时事热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研究,以前学生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过程中,较少涉及到这个问题,但这是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在加速恶化,环境问题也和经济问题一样成为世界问题,教育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今年上半年的教学中,刚好遇到哥本哈根气候环境大会的召开,我让学生每天关注大会的进展,并且让学生下去查资料,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京都议定书、什么是CDM以及各国政府和人民面对世界环境问题的态度。之后,我专门用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同学们不仅阐述了自己对当前世界环境问题的认识,也讨论了自己的看法,表明了立场,同时也让同学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

三、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保持与时俱进

由于我们使用的教材受出版时间的局限,有些内容和数据往往是三、四年之前,甚至更早。所以在备课时,应注意不断补充一些最新的资料。特别是对于《国际贸易地理》这门学科而言,更应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活力。比如讲到欧盟的时候,将其成员国进行更新;讲到美国汽车产业的时候,将因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而申请破产保护的汽车公司作为重要的案例纳人到授课内容中。另外,将教材中需要更新的数据提前布置学生自己查找更新,当然,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也做好功课。

四、通过分类教学,提升学习效果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标准国际贸易分类的基础上研究实际汇率与中美贸易差额的相关度。通过对变量使用平稳性检验与协整分析,我们发现:各类商品对实际汇率的弹性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应该利用人民币升值的契机,制定有效政策,有效缩小中美贸易顺差,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近年来,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持续增加。迅速增加的贸易逆差使得美国对中国的汇率政策职责不断加剧,认为中国利用了不合理的汇率政策即人民币的低估向美国低价倾销,并将美国失业率上升尤其是产业工人的失业和中美贸易的逆差都归结为人民币汇率,从而不断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促使人民币升值。在中国美国商会网站上,奥巴马对中国汇率和知识产权问题提出批评,还指出中国对美国巨额贸易顺差是“操纵人民币汇率”的直接结果。很多文献大都是直接从贸易总量上进行分析,没有结合我国贸易的商品结构进行实证研究;而有的研究虽然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没有区分名义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因而常常得出不准确的结论这不利于我们从商品结构的角度认识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美贸易差额的相关性。本文尝试在更加细分的商品类别基础上,来从根本上揭示当前人民币升值情况下, 中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一、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中美贸易中进口额最大的两大类商品是杂项制品(STIC8)和机械及运输设备(STIC7),其进口金额绝对数值也远远超过其他商品,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总体来看,燃料除外的非食用原料(STIC2)、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STIC5)、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TIC6)、这三类商品的进口额一直位于第3~5位,都有稳步上升的趋势,而饮料及烟类(STIC1)进口额最小且趋于平稳,可能是由于国家垄断控制这类商品,使其进口不能随着市场需求而灵活变动。

中美贸易中出口额最高的三类商品依次是机械及运输设备(STIC7)、杂项制品(STIC8)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TIC6),这三类商品呈明显上升趋势,它们都是工业制成品系列,这说明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日趋变强,且机械及运输设备涨幅迅速。初级产品出口额较低且趋于平稳。

二、实际汇率与各类商品进出口的实证检验

1. 本文采用的计量模型为:

其中,LNESITCi与LNISITCi分别表示按照标准国际贸易分类法细分的第i类商品出口与进口的对数值,i=0-8,代表按照国际贸易分类方式统计的9大类商(关于SITC9未分类商品本文不予统计)。LNREER表示各年度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LNUGDP表示各年度美国GDP指数序列的对数值。LNCGDP表示各年度我国GDP指数序列的对数值。表示我国贸易政策变量的对数值,用当年进出口额在工业附加值中的比率来模拟贸易政策变量,指数化后取其自然对数记为LNG 。和代表误差项。

2. 平稳性检验

为了节省篇幅,本文省略了平稳性检验结果, 但结果表明各相关变量的对数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所以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3. 协整检验结果

(1)从各类商品出口协整分析结果表明:

①实际汇率弹性最大的是SITC1为1.309,而对我国出口到美国最多的SITC7、SITC8、SITC6这三类商品的汇率弹性依次为0.40011、0.1475、-0.1013影响系数较小,且第六类产品汇率弹性系数与我们理论预期相反,基于SITC1为饮料及烟类产品,带有国家垄断性质,国家应该放开管制,这样能有效缩小这类产品的对美贸易顺差。从总体来说,因为我国出口集中于SITC7、SITC8而汇率弹性不足,想要让人民币升值来达到降低总体对美贸易顺差的可行性不大。

②显著影响各类商品出口量的是美国的GDP,其次是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美国的高消费政策,增加了我国的对美贸易顺差。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有效促进了我国对美出口,特别是对SITC1和SITC3,这两类商品进出口基本上由国家垄断经营,其波动可能受政策性影响较大。

(2)从进口协整分析的结果来看:

①所有商品分类的进口与实际有效汇率和我国实际GDP及我国对外贸易政策都存在协整关系。我国经济增长对(除SITC1类)所有商品进口都产生了促进作用。我国的贸易政策对绝大多数商品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对SITC7、SITC8,这两大类商品贸易政策弹性系数比其他类商品小,国家应该有方向的制定相关政策,促进这两大类商品的进口,进而可以有效缩小我国对美贸易顺差。

②从汇率弹性来看,首先各类商品的汇率弹性系数的符号与理论预期相符,实际汇率变小,人民币升值,我国进口量变大,即Dlnisitc /Dlnreer

三、相关政策与建议

1. 实施有差别的行业利率,优化贸易结构

在目前的贸易产品结构下,简单的汇率政策并不能有效地实现我国经济的外部均衡。汇率政策的制定应建立在贸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央行可根据我国不同时期的对美进出口商品构成特征进行权衡并最终对汇率政策实施相机抉择。尤其是全面加入WTO后,汇率政策很难做到在同一时间对不同类商品区别对待,为了降低商品汇率弹性不同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我国可实施有差别的行业利率政策。对于利润较低的初级产品,如果其顺差继续加大,适当的高利率信贷政策可以限制其投资并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2.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我国低端出口产品的转型升级

要通过形成内生性增长机制,带动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以自主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为主要支撑,充分利用全球性知识和技术创新资源,加快我国出口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2)限制已有较强出口竞争力和产能低端产品重复建设。(3)企业要通过引进、联合研发、品牌塑造等多种渠道,在我国现有的低成本优势、后发优势和大市场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和差异化优势,打破对我产品的技术壁垒,在微观基础上使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第8篇

关键词:对外开放程度,授权专利

1.引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技术创新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在对外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更为重视,并对技术创新规律及其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展开了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但研究结果各不相同。相关文献表明,技术创新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正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而且许多学者在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在当前蓬勃发展的新产业革命所引发的全球性科技竞争中,竞争、发展和创新的密切关系和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日益被人们所确认,实现有效的技术创新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而一国的技术创新不仅要受国内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知识扩散对于发展中国家技术的赶超是至关重要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外国直接投资、专利申请和专利引用等国际技术扩散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动态意义上促使了本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机制的形成。

2.模型O定与估计

考虑到专利产出水平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明显的提高,当期专利水平会受到前期专利水平的影响,因此本文在此在模型的右侧加入了滞后一期的专利产出水平。因此本文在此建立的是一个动态面板模型。模型运行结果如下

azs代表的是我国各省域的专利授权量,rjck代表的是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各省域GDP的比重。由上表中的模型运行结果可知,我国各省域的专利授权量具有动态的持续性,而对外开放程度对我国各地区的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结论

由上节可以得出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国际贸易除了能为贸易双方带来贸易利得外,加速了技术创新的进程,提高了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首先,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商品贸易将新产品输入发展中国家,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厂商形成竞争,给输入国带来了模仿生产的动机。而输入国要想减少对该技术生产的产品的进口依赖,并进一步成为国际市场上相应的商品净供给者,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此时国际贸易就会间接刺激当地厂商的技术创新活动。其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国际贸易,技术会在不同程度上扩散到输入国,可以节约大笔技术开发费用,缩短技术开发时间,而这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技术存量水平的增加,并最终影响到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此外,国际技术贸易能够改变创新主体的内在意识,带来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转变和企业兰州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对外贸易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的区域差异研究经营模式的创新。消费者的信息反馈也有利于作为出口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

4.建议

第9篇

论文摘要:高校扩招使更多的人认为学风建设有必要加强,而学风建设需要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PBL教学法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管理模式。PBL的学习理念在世界各国的大学得到广泛重视,并呈现出不同的实践形态,PBL已被证实为一种经济型的高等教育模式。国际贸易等经管类课程可以尝试采用PBL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改善学习效果。采用PBL教学法需要满足具有实际问题、建立对学生进行学习帮助的路径、具备合理的考评机制等条件。论文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中“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一章为例,简要说明了在单门课程中采用PBL教学法时的教学设计。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基于问题式的学习(PBL);以学生为中心

1、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

笔者从事教师职业均已超过十年。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状态的不同。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好的方面是现在的在校大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基本上是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他们接受的外界新生事物多,接受的信息量大,思维比较活跃。但也因此而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很多学生眼高手低,对待学习不专注。课堂上迟到早退、旷课学生多,即使人在课堂七,认真听课的也不多,老师讲课时学生在下面眉飞色舞、窃窃私语,老师提问时却三缄其口。对待作业不认真,笔者曾经教过3个班的课程,结果发现提交上来的作业一个班一个版本,甚至错别字都一样。

这些现象绝不是一所学校的个别情况,甚至在一些知名大学也不鲜见,否则就不会有东北财经大学某学生只改地名和数据整体复制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的论文抄袭情况出现。

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更有教育系统以至整个社会方面的原因,要想使学生学习状况有所改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整个教育制度、教育体系等方方面面进行改革。那么,作为教师目前能够做到的不是无谓的抱怨、简单的指责,而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改善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改善学习效果。2008年寒假期间,笔者作为成员之一参加了我校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举办的双语教学培训,对该校的教育、教学方法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对该校在电子工程等专业使用的PBL虚雯学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PBL教学法简介

PBL是problem—basedlearning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是“基于问题式的学习”。PBL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Bra—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自那以后不断得到精炼和发展,到目前已经被应用到包括医学、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工程教育、商业教育、社会工作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与此同时,也开始渗透至中小学教育中。它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比较见表1。

也就是说PBL是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一般由4—6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由学生自行制定学习计划、控制学习过程,通过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而开展学习活动。PBL学习过程见图l。由于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要用到不同学科的知识,这就使学生对所涉及到的各学科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而不是孤立的为学而学。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要选出团队组长,组长需要制订工作计划、组织讨论,这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语言表达、书面写作、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等各项能力。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选用图2所示的解决途径。

以维多利亚大学采用PBL教学方法的电子工程专业为例。学生在开课之前会得到一份详尽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将课程所用教材、参考书、教学目的、需要掌握的内容和技能、每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上课地点、特别是学生最为关心的成绩评定方法、评定标准等等内容详细告知学生。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可能有上百人参加)、专题讨论(二、三十人参与)和小组研讨(一般5个学生一组)等方式。其评定方法很有特色。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要提交包括个人思想日记、同学评议、团队方案(每人要阐述自己对团队工作的贡献)、技能检查结果、个人成绩等级建议等内容的一揽子文件,作为确定学生成绩的依据。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更客观、更全面的对一个学生的各项能力做出综合评价。在电子工程专业,有相应的硬件设施与PBL的教学模式相配套,包括PBL多功能教室和实验室及焊接车间。PBL多功能教室被隔断成一间间工作室,可供学生召开小组会议。每个工作室有一张方桌子,桌子上有电脑,还配有白板,供学生聚在一起讨论问题使用。另外给每个学生配备一个壁柜,供学生存放私人物品,这样会使学生感到非常方便,能够吸引他们经常在这里参加学习和讨论。实验室和焊接车间,可全天24/小时供学生进行实验和练习操作,并自行进行技能测试。

3、PBL教学法国内外应用现状

近年来,PBL的学习理念在世界各国的大学得到广泛重视,并呈现出不同的实践形态从院校或系科层面的大规模推行到单门课程的小范围采用,多种层次并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PBI科研所副主任杜翔云撰文谈到,研究显示,PBL的成效取决于其推行程度,但即使只在单门课程中采用,也有证据显示,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和技能方面的发展。尽管多数情况下推行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院校层面上,但小规模的教育创新对于积累新的教育和学习模式经验尤为重要。丹麦教育质量的几项评估显示,与丹麦的其他高校相比,在院校层面采用PBL教学的奥尔堡大学是学生流失率最低的学校之一,同时又是学生按时完成学业率最高的学校之一。

整体上,在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果方面,采用PBL的院校往往排在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院校之前。并且,学校的毕业生如奥尔堡大学在丹麦企业的各项评估中被评为最有创新力、最能学以致用、最受雇主欢迎的。从长远规划的角度看,PBL已被证实为一种经济型的高等教育模式,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国内,自杨耀防等在《西北医学教育》1994年第l期《以问题为中心教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至今,国内学者及教育工作者对PBL的研究和使用已历经15年。但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查阅结果显示,我国对PBL教学法的研究和使用多集中在医学,少量应用在计算机、机械基础、物流管理、体育、思想政治、数学、数控加工实训、研究生信息检索、生物学、化学、高等旅游教育、工程力学、远程教育等的教学。有关经济管理类PBL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仅见黄永斌、谭福和、鞠芳辉等发表在《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年第6期的《基于情景平台的经济管理类PBL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一文。该文详细介绍了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PBL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和做法,对同类院校的经济管理类教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PBL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

4.1国际贸易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它包括国际贸易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两大部分内容。我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大纲规定在32课时的教学时间中要完成以下13章的内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国际贸易措施、区域一体化、国际贸易条约和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术语、商品的名称、品质、数量与包装、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商品的价格、国际货款支付、商品的检验、索赔、不可抗力与仲裁、合同的协商与签订。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内容特点如下。首先,国际贸易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仅在讲授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与理论的时候要与实际密切联系,运用当时最新的统计数据与发生的国际贸易事件来说明有关概念与理论,特别是国际贸易实务部分本身就是在学习如何进行国际贸易的磋商、如何商订国际贸易合同的条款,其内容与实际更是密不可分。其次,国际贸易课程内容繁杂。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13章的内容,每章内容都相对比较独立,也就是说要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每章都需要使用至少2个课时的时间去讲授主要内容的话,至少需要26个课时,这还不包括课堂讨论的时问,而且有些重要章节2个课时远远不够,比如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款的支付、合同的协商与签订等。显然,要在课堂上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32个课时确实不够。而且,如果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只讲主要知识,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乏味。虽然国际贸易与现代企业经营关系很近,但之于尚未走出校门的学生而言,毕竟还是不如上网聊天那么有吸引力,所以,要在32个课时的时间内要求学生掌握上述13章的内容就显得困难重重。第三,虽然国际贸易内容繁杂,但多数内容都不难理解,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有兴趣、有动力自学有关内容,难点并不多。所以,掌握国际贸易知识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够产生自己学的兴趣和动力。这样,课堂上的32学时如果不够用,他们也会在课下找时间去学。

4.2采用PBL教学法的条件

要想达到4.1所讲的让学生自己找时间自己学的状态,可以采用PBL教学法。如前文所说,PBL是以学生为导向,让学生通过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而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然而,要使PBL教学法达到预想的目的,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是要有实际问题,而且为解决这个实际问题要使用到主要的周际贸易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到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个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层次,具体分类见表2。随着所谓的实际问题的层次的提高,实现的难度及需要的经费也逐步增加。那么可以先从较低层次开始做起。

其次,要建立起对学生进行学习帮助的路径。除了学校、学院的图书馆、公共网上的资源外,教师要有固定的答疑时间和地点;学生要建立学习团队,选出组长负责制定、督促执行学习计划;建立习题库,有助于学生自我测试,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三,要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以达到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最终学习效果的目的。

4.3“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与分类”一章的教学设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共32个学时的课程,可用4个课时进行全班授课,介绍该课程的学习意义、主要学习任务、方法等,并发放详细学习计划,其余的课时由学生分组按要求完成相关的学习计划,最好每个组有固定的指导教师。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与分类”一章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1)理解: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含义及区别;贸易差额的含义及影响;贸易量的含义;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含义及研究它的简单意义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含义及研究它的简单意义;出口和进VJ的含义;总贸易和专门贸易的含义;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含义。

(2)掌握:国际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的含义及区别。

(3)了解: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含义和计算;(净)贸易条件的含义和计算;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的含义;国际贸易的其他分类。

如果按照一般的课堂讲授的方法去完成这一章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会感觉专业术语较多,而且对于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这些概念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如果采用给出一些媒体上有关贸易状况的描述文字,通过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作用,另一方面也使这一章的学习不那么枯燥乏味。

具体做法是:1、从WTO官方网站上世界贸易年度报告中选取几段阐述世界贸易状况的文字,要求学生分组完成翻译成汉语、找出有关的国际贸易专业术语、分工查阅资料去理解其含义、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的任务。2、分组分析中国前一年或若干年的对外贸易状况,完成对外贸易状况报告。3、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报告,包括收获和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