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创造教育论文

时间:2023-03-16 15:42:41

导语:在创造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创造教育论文

第1篇

1.1美术教育思维僵化影响幼儿创造力发展

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思维僵化,还停留在判断教学效果的优劣在于幼儿能否将一个物品画得“很像”的思维上。例如画一个苹果,能画出红色或者绿色,比较圆的苹果,并且画面比较整洁就算是幼儿学得不错,老师教得不错。假若幼儿画出了黄色、紫色的苹果,甚至可能苹果的形状是棱角分明的,就无法得到认可。幼儿美术教育陷入过度注重技能而忽略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最终导致的是忽略了幼儿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造力的发展。

1.2模式化教学阻碍对幼儿创造力的引导

现在的幼儿美术教育过度受限于教学的流程和模式,一般的授课模式往往是教师讲解,示范,引导联想,幼儿模仿,教师指导修改。固化的流程,限制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在引导联想的环节,教师往往会告诉幼儿月亮像船、像镰刀,像香蕉……幼儿对月亮的联想也局限在有限的事物范围内。本应该最能够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引导过程,反而成为最限制幼儿创造力的环节。

1.3家长教育思想落后,扼杀幼儿发散思维发展

除了社会和教师的思想误区以外,幼儿家长往往在教育目的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代社会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对一部分家长来说,自己家的孩子“多才多艺”可以让自己“脸上有光”,“有面子”。抱着这样的想法让幼儿参加美术课程,于是注重的就是幼儿绘画是否“专业”,“像真的一样”,而忽略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甚至有的教师注重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不强调用色、构图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还会引起家长不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教师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积极性,并且扼杀了幼儿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的萌芽。

2借助美术教育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措施

2.1教师角度

(1)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做好铺垫。

最适合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课堂师生关系是能够实现教师与幼儿共同发散思维的关系。当前一些有前瞻性的美术教师采取主题式教学,即以一个词语、一个场景作为一次课程的主题,例如某种动物、植物,某个季节,某种食品等等,不附加任何限定,由教师与幼儿一起实践,甚至可以加入音乐和游戏的元素,让幼儿自己根据对主题的理解进行绘画,从而塑造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创造力。

(2)拓展幼儿的联想能力,为培养创造力创造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为幼儿发散创造力提供适当的氛围。例如一件事物的理解,不应先向幼儿讲述应当如何记忆和理解,而是要先了解幼儿的联想,并在幼儿联想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引导幼儿自己去进一步思考和联想,甚至产生主动创造的愿望。

(3)兴趣为主导,激发幼儿创造力。

在美术实践过程中,要推动幼儿用眼观、用耳听、动手练,引导幼儿尽可能用身体的各个部分去接触和感受外部世界,并尝试用自己的思维将这些过程和感受记录下来。由于幼儿的记录大多是以绘画为主要模式,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幼儿有目的地将所见所闻画下来,既能够加深印象,又能够培养创造能力和绘画能力。

(4)转变单一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幼儿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多元化的,并且这个过程中应当以幼儿为主体,基于幼儿的角度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幼儿多观察,多思考,多时间,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在实际生活中采取不同的措施丰富幼儿的内心世界,并结合日常生活和学习,在课堂上挑选最为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①多媒体合理运用。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可以借鉴投影仪、录音机等不同形式的多媒体仪器,帮助幼儿通过感知、感觉了解外部世界,使幼儿对外界事物的了解更加立体化,更加生动。②情境化的教学。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打通思维与现实世界的通道,美术教师可以创设与幼儿所学习的内容相似的情境,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建立构图和绘画的意识。③小班化教学。考虑到成人的注意力有一定的幅度,而幼儿往往又活泼好动,因此要尽可能采取小班化教学,使每一名幼儿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足够的关注,有足够的机会参与课堂教学,展现自己的创造力。

(5)故事引导,创设想象情境。

对幼儿来说,故事比现实更有吸引力,因此对幼儿来说,以故事方式呈现的教学内容也更有利于他们的理解和感知。此外,故事还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幼儿的学习过程更加愉悦,学习效果也更好。

(6)教师思想的解放。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创造氛围,并依赖于幼儿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指导。因此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幼儿教师要有更为开放的思想,对幼儿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通过广泛接触新鲜事物,了解和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从而能够在课堂上带给幼儿更为新鲜的内容。

2.2家长和社会角度

(1)提高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认识。

从家长层面来说,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不能完全依赖幼儿教师,而是要求家长与幼儿教师通力配合也要不断更新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对幼儿参与美术教育不能只寄望于幼儿画得像才算画得好,而是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联想和创造,才能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创造力培养。

(2)拓宽社会教学资源。

就社会来说,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最终仍是以服务社会,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为目的,因此,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应当不断增加可用于幼儿美术教育的资源,使幼儿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能够有更大的空间,而不是局限于教学的教材。通过将更多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应用于教学中,才能最终实现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3结论

第2篇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科学的工具.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创造素质中的特殊地位,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前苏联著名物理家卡皮查指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合适的学科是数学和物理.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素质方面的作用,这种以应试为主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数学教育改革,应把现行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学生几大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度上来认识,用以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我们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教育的阵地,要更新观念,不断改进方法,使学生受到创造素质的教育,为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作出贡献.本文就数学创造教育在当前应当确立和强化的几种观念,作些探讨.

一、非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观念

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数学审美等.研究表明:形象、直觉、灵感思维在人的创造思维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审美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认为,数学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功能的综合.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就必定既是善于严格思维,又善于不严格思维的人.这实质是说在数学创造发明的过程中,既包含非逻辑思维,也含有逻辑思维,且非逻辑思维占据优势,是逻辑思维主导下的非逻辑思维,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和作用,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数学的创造发明过程往往是先通过形象、直觉、灵感、审美等非逻辑思维迅速找出问题的突破口,再通过逻辑思维作出严格的证明.非逻辑思维是打开数学创造大门的钥匙.

数学王子高斯认为:发现和创新比命题论证更为重要,因为一旦抓到真理之后,补行证明往往只是时间问题.许多数学家总结发现真理的过程是“长期积累,偶尔得之”,“大胆猜想,严格论证”.这就说明数学真理的发现取决于非逻辑思维,而真理的论证则取决于逻辑思维.如当代数学家纳尔逊1983年指出:“与一般n维空间不同,在四维空间中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微分结构.”四维空间的这一奇妙性质,立刻轰动整个数学界,没有很好的非逻辑思维能力,作出这样的判断是难以设想的.再如非欧几何学的建立,完全是人们追求简单美的结果,这说明有美感才会有数学创造.

中学数学虽然对社会来讲,一般不会有客观上的创新结果,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对于培养其创造素质是极为有利的.长期以来,人们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过分偏重于演绎推理,过分强调形式论证的严密逻辑性的严格作用.数学教育仅赋予学生以“再现性思维”的严重弊病,对非逻辑思维的认识不足,忽视形象思维在创造中的作用,忽视直觉思维的顿悟作用,忽视数学审美的桥梁纽带作用.甚至认为数学思维只有逻辑思维,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美的鉴赏能力,要把纯演绎式的教材体系,还原为生动活泼的数学创造思维活动.揭示思维过程,讲清概念的来龙去脉,利用数学中的“形”,创造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形象、直觉思维训练,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猜想的训练,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数学创造教育的目的.

二、数学语言能力培养

的观念数学语言是科学语言,它的符号与图形都是用来表示数量与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是认识量与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有力工具.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语言可促进思维,深化思维,思维又可创造语言.

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如数的发展产生了复数语言,而复数语言的发展又产生了复变函数论这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数学学科.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创造性的数学思维过程,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数学语言具有准确、抽象、简炼和符号化等特点.它的准确性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品格,它的抽象性有利于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的培养,它的简炼和符号化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概括事物的规律,也有利于思维.一个公式、一个图形胜过一打说明,符号公式的和谐与简洁美,有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分析问题、有利于计算和逻辑论证.如学习复数时,“1<|z|≤2”所表示的意义,若用日常语言说明就较麻烦,而懂数学语言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表示什么.再如用维恩图表示集合间的关系,使抽象问题变得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掌握其内在联系.

学生语言的发展就是思维的发展.一个人没有很好的数学语言能力,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创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教学就是传播数学语言,要把数学当作一门特殊的语言来研究,要确立数学语言培养的观念.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形成,重视数学语言与日常语言间的转译,重视符号图式的表示和运用以及知识网络纵横交错的联系.如会用符号语言列方程解应用题,会用函数语言描述运动模型,会用逻辑语言论证,会用计算机语言指导计算.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不重视数学语言培养的现象,如有的学生对数学问题表述不清、认识模糊,这一问题较为严重地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分析和解决量与空间形式方面的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数学创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非智力因素培养

的观念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起着促进或阻滞作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意志能促进数学创造,甚至可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而不良的态度和习惯则会阻碍和干扰数学学习和创造.许多人有较好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条件,但没有成才,究其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个人的创造素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承担着加工和处理知识信息的任务,非智力因素在创造过程中起着动力性作用.从培养人才来看,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才会产生高的创造效应.

可喜的是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现象.用纪律、分数、名次、向家长告状等简单方式来代替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教育工作,甚至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不注重数学教学的教育功能,不注意自身的师表作用,这都是不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自信心和顽强意志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肃认真的作风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创造教育的目的.

四、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数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行为观念,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并未真正在广大教师头脑中确立,“重教轻学”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老师贪多求全,一味讲解,拼命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思维没有得到充分展开,知识僵化,依赖性强.这种“注入式”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相悖的,严重阻碍创造思维的发展.

要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当好引导者,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和探索问题.数学教学是揭示数学思维过程的活动,教师要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创造民主课堂,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互相争论,互相启迪,这样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如本世纪末30年代后期法国出现的著名的“布尔巴基”学派,就是由一批年轻人经常集会,在一起探讨各方面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取得的数学成就硕果累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再创造,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有利于培养数学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能力.

五、确立数学应用的观念

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观念.有人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也有人说数学是科学的仆人,不管怎么说,其意义都是说明数学应用于一切科学,数学的创造都是其物质性的,它来自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为生产和生活实际服务.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数学教育不仅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大众,联系实际,注重数学的应用价值.长期以来,我们数学教育是以概念和数学基本原理(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以及例习题的纯形式数学的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以其高度抽象、高度严谨的枯燥形式出现,与实际应用脱离较远,与当今世界有些发达国家的注重实际、联系生活的数学教育相差甚远.学生在课堂完成纯数学的学习,没有一点实践环节,毕业后应用能力普遍较差,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当今社会无处不用到数学,计算机知识、概率统计、线性规划、系统分析等等现代数学知识在经济建设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数学教材必须改革,要重视应用,拓宽知识面,突出“数学建模”,引入“问题解决”.数学教学要加强实践环节,要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一些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建立模型,解决问题.这不仅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而且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对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观念

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认识,是数学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方法的概括.数学的知识内容始终反映着两条线,即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每一章节乃至每一道题都体现着这两条线的有机结合.没有游离于数学知识之外的数学方法,同样也没有不包含数学方法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寓于数学知识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突破往往导致数学知识的创新.如数学中的优化思想、模型方法、统计思想在经济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从而诞生许多新的数学分支;再如寻求“高次代数方程求根公式”的问题源于16世纪,在其后的300年中总有不少著名数学家为之不懈地奋斗,但直到19世纪法国数学家伽罗华创立了“群论”的思想方法以后,才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第3篇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4-0010-01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他的一生始终进行着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他对创造教育深刻的理解、超凡的远见、明确的主张、果断的实践,不仅在昔日古老保守的华夏大地上首开创造教育的先河,而且在今天万象更新的教育改革进程中仍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启迪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我校作为一所省陶研会实验学校,校园中盛开着陶研之花。作为语文教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践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

一、创造教育是行动上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不是从前的人告诉他的,而是玩把戏偶然发现的;小孩子不敢碰灯泡,是他弄火烫痛的经验,而并非是妈妈告诉他的结果。所以,要有知识,就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得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因此,儿童应从行动中去创造。在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学会合作”这课教案时,上课前两周,可以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一组自主选出正、副组长,并且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集体制作出别出心裁的手工作品,现场展示时请每一组派一人进行解说,最终评选出“最佳创作奖”。在这两个星期中,我认真观察、悉心指导,孩子们依照相互讨论、确定主题、分配任务、共同完成的步骤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其中,有些组员因为意见不和,争吵过数次;有些组员由于力不从心,而流下了热泪;有些组员由于其他组员的能力有限,包揽了大部分的活儿;有些组员十分优秀,却甘愿牺牲自我表现的机会,将展示的机会让给其他组员。但在最后进行团队解说的时候,每一组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协作精神,这让我很欣慰。这个由教师引导、学生唱主角的活动,为课堂教学设计增添了生成性教学内容。教学“学会合作”这课时,我以此次活动过程和平时深入浅出的观察为依据,阐述合作的重要性与如何卓有成效地进行合作,学生在自我行动的基础上听得津津有味,学起来也自然毫不费力。这也就印证了陶行知所说的“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二、创造教育需改革传统教育

想要解放学生的思想、碰撞思维火花,培养创造力,就必须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传统的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创造的教育怎样呢?就是要把“学校的围墙拆去”,这种围墙不是真围墙,是各人心中的“心墙”。我们应让儿童用眼睛看事实,让儿童观察和分析大自然、大社会,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中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例如,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这课教案时,我大胆地改变了教学方式。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被誉为“人类的导师”,是有重要原因的,他在教自己的学生人生哲理时,从来都不会照本宣科,而是用不拘泥于形式的创新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自悟道理。于是,我也摒弃了传统的“室内教学”,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油菜田里寻找“最美的油菜花”。结果,有些学生空手而归,有些学生能够摘下“最美的”一株。在他们分析自己所得结果的基础上,我加以总结,让他们明白“最美的油菜花”好比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而“手中的一株”就是平时实实在在的机遇。人的一生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更要学会抓住眼前实实在在的机会,踏踏实实地完成,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也是十分感兴趣的。

三、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

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才可得到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时,要注重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小到“如何正确系鞋带”“过马路要有哪些注意点”“饭前饭后要洗手”“八礼四仪”,大到“关爱自己的家人”“给灾区小朋友奉献爱心”“给爷爷奶奶送贺卡”等活动,都可以使孩子们获得心灵上的教育,也发挥了儿童的创造能力。这些无不体现着孩子的智慧火花,让孩子感受创造的快乐。生活与生活摩擦,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把自己放在社会生活中,即在社会的磁力线里转动,便能通过教育的电流,射出光,放出热,发出力。

四、结束语

儿童创造的火花,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创造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着力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第4篇

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比较法、联想法、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游戏法、竞赛法等发展。

1、比较法

它是就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学生学了短语infrontof,由引导学生比较它与inthefrontof之间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鉴别力,提高了思维能力。

2、联想法

一词联想,群体记忆,以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一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时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要将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3、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

在学习初中第二册Lesson21后,要求两位同学假设相互碰面,某A向某B提出某种活动的建议(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

A:××,areyoufreetomorrow?

B:Ithinkso,why?

A:Wouldyouliketoplaybasketball?

B:Oh,thankyou.I’dloveto.

WhattimeshallIcome?

A:Abouthalfpastthreetomorrowafternoon,ok?

B:Ok.Whereshallwemeet?

A:Let’smeetoutsidetheschoolgate.

B:Allright.Atthreethirtytomorrowafternoon,outsidetheschoolgate,seeyoulater.

A:seeyoulater.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会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景,自编一个新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4、看图说话法

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初中第二册Lesson35课文中的图让学生看,根据所学问答的知识编一段对话。

A:Excuseme,WhereisNo16MiddleSchool?

B:Sorry,Idon’tknow.Askhim,hemayknow.

A:Excuseme,WhereisNo16MiddleSchool?

C:It’soverthere.Walkalongtheroad,andtakethe secondturningontheright.Thentakethefirstturningontheleft.It’sabout15kilometresaway.Youhadbettertakeabus.

A:WhichnumberdoIneed,please.

C:Ithinkyouneedanumber12.

A:Thankalot.

C:Notatall.

5、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

就是从某一词、词组或句型为求异点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如:ondutyWho’sondutytoday?I’m/she’sonduty

Areyou/IsLiLei/Aren’tyouondutytoday?

I’mnotondutyandyou’reondutytoday.

又如用It’stimetodosth说出如下句子:

It’stimeto

swim

gohome

havearest

goshopping

haveacapoften

第5篇

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我国的“中国制造”如何才能打造成“中国创造”是我国是否能成为经济强国,经济大国的重大问题。要“中国制造”需要大批的创造型人才。而大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必然落到了教育的学校方面来。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所以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材是我们教育战线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教学,使学生具有创造思维的头脑。是教师的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就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一些做法作一些探索。

关于创造思维的概念

创造思维的概念。

所谓创造思维—是指带有创见性的新思维。它是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应用新的方案和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其不因循守旧,标新立异。主动探索,独立思索,独立分析,充满个性。具体体现在数学活动中,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新的阐述;对已知的定理或者公式:“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结果。

创造性思维具有如下特点:

一)独创性。它具有思维不受过去习惯和已有的模式束缚,创造了新异的,独特的东西。具有自己创造性的形象。或者有新思路,或者在思考的结论上有首创性,开拓性。

二)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具有思维标新立异思想。对长期传统思想方法,不迷信,不遵循,对它们大胆质疑,挑战和背叛。它具四个特征,1)流畅性:在短时间内表达出观点和设想的数量;2)灵活性: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3)独创性:产生与众不同的新奇思想的能力;4)精致性:对事物描述的细致、准确程度。

三)联想性。面对某一情景,思维方向可向纵深发展,反向发展。也可向横向发展。也可向上,下发展。多方向发展。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联想定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联想:1)相似联想:性质、外形有某种相似性的事物表象进行联想;2)相反联想:对性质相反或外形有鲜明对比的事物表象进行联想;3)相关联想:对并不相似但在逻辑上有某种关联的事物表象进行联想。联想的事物都是在性质上、外形上或逻辑上具有某种联系,按上述三方面联想出的表象愈多,愈有利于对表象的整合与重构,即愈有利于想象。

四)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直觉思维过程,人们以已有的知识为根据,对研究所有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其中含有一个飞跃的过程,往往表现为突然的认识和领悟,直觉思维的特性主要表现在思维对象的整体性,思维产生的突发性,思维过程的非逻辑性,思维结果中的创造性和超前性,以及思维模式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亦具有偶然性、不可靠性,模糊性等特点。它在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阶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关于数学教学中师生的创造思维的活动

一、在数学教学过程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思想。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教师有创造思维的教学意识,其次要明确创造思维与数学如何联系,再次有创新的教学手段。例如,教师认真研究创造思维教学的特点,掌握创造思维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在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教师认真地设计问题,创造良好的情境,给予新的、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数学水平的信息,以方便学生能与记忆系统里储存的数学信息相联系,利于学生产生联想,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上不要以为仅仅是能使学生理解一些概念、定理,掌握一些定理、公式,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他们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数学中和现实中的比较新的问题。更进一步教会他们今后如何面对新的问题,如何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创造性思维仍然是一种思维形式。它脱立不了观察。它仍然由观察,分析经验开始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问题深入观察,去伪存真。找到隐藏的东西。例1、求值

此题注意观查到可即得=1;

例2、函数与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的图象大致是()

通过仔细观察,当x=1,函数f(x),g(x)都过(1,1),x=2函数f(x),过点(2,2)g(x)过点(1,1/2)过故选C通过仔细观察产生联想,比较容易的解决问题。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切忌满堂灌,注重过程。引导学生多方思考。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多采用“头脑风暴法”,使每个学生都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念,既不怕别人的讥讽,也不怕别人的批评和指责,使每个人都能提出大量新观念、提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3、已知在直棱柱中∠ABC=,∠BAC=,BC=1,M是中点,求证:平面

此题中易知下面主要是证明

。若想到用三角形相似方法证明

不快捷。若想到用解析几何,只证•=-1就容易。以C为Y轴以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0,0)、M(0,)、A()(0),=-,=,则•=-1,那么。若想到平面向量,只需证向量积=O亦容易。若想到空间向量则以为X轴以为Y轴C为Z轴,空间坐标点也不难建立。用空间向量证明,那么证得也容易。

三)、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1)、充分信任、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在解题思维上允许“百家争鸣”,对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给予支持,鼓励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教学中师生互相交流,和谐互动,探求合理,最佳的解题途径和方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探求中让创新思维的翅膀,自由自在地异想开天空中飞翔,要注重教学过程,从学习思考中得到思维的发展。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一切。我们可经通相似类比联想,在教学通过同类形的问题供学生分析归纳,再抽象。寻找规律。通过数形联想,掌握相关联想。让学生思维空间更广阔。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在学习中注意学生的逆向思维,让思维更活跃。使问题的解决更容易。例如:在研究指数时我们从定义域、值域、函数图象,函数的单调区间及函数的单调性进行研究,在讲对数函数时我们就引导学生联想指数函数,培养学生对比、相关联想,同时又更快更好的掌握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及性质。我们在讲公式时注意公式的顺用,也要注意公式的逆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例3、求下式的值1);2)1)式中不查表不能计算出值来,但对照公式=逆向思维可得=;对于2)式打开但麻烦,若是逆向思想则有==tan(45+75)=tan120=-在教学中要注意把这种思想告诉学生。一些教师虽然这样做了,但是他不认识到这是一种创造思维中的逆向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还将使用到我们更广阔的现实生活当中。

四)、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过去过多的注重培养逻辑思维,培养的人才大多数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缺乏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而与逻辑思维不同的是: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整体上的把握,不专意于细节的推敲,是思维的最高层次。由于直觉思维的无意识性,它的想象才最是丰富的,发散的,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因而具有反常规律的独创性。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观察,把握大方向,大胆猜想,大胆想象。因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掌握产生直觉的源泉。扎实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必备条件,所以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基础。设计问题时要与学生的基础紧密的联系。

例4)如下图。在多面体ABCDEF中,已知ABCD是边为1的正方形,且、均为正三角形,EF//AB,EF=2,则该多面体的体积为

左图中,取EG=HF=1/2,则GF=1,联结GA,GD;HB,HC。根据图形的对称性,要直觉判断出三棱锥E-GAD与三棱锥F-HBC的形状是相同的,体积是相等的。的所以其体积V=这道题,认真观察图形,根据对称产生一些判断,得出一些结论,加快了解答的速度,直觉思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强调直觉思维,整体出发,直觉判断,大胆创新,将会使我们青年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建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书目:

《创造性思维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

第6篇

摘要:创新创造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

为了适应新世纪科学技术竞争的挑战,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帮助他们建立最佳智能结构。这里,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概括介绍一些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的方法。

创设气氛法。培养创造性思维素质,首先必须创设富有创造思维的情境和氛围。因此,我们必须以学生为友,引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答应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如在教学《打猎》一课时,有的同学对故事中的我提出了意见摘要:“‘闪到背后’躲着,好象不是来‘打猎’的,是‘看打猎’的,真没劲!”作为教师没有怪他“节外生枝”,而是因势利导摘要:“那你说故事该怎样呢!”学生说摘要:“让‘我’先打第一枪,没打准……”教师肯定了这个学生不迷信课本,表扬了他的创造思维活动,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喜好法。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创造喜好、强烈的创造愿望和求知欲,是培养创造思维素质和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工作。创造喜好要从小培养,求知欲望要早期激发,以便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聪明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如在教学《捞水牛》一课时,教师抓住“船装泥沙”,“绳拴铁牛”,“铲去泥沙”,“铁牛拔出”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看打捞过程,想打捞的原理,心得怀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拖船捞牛”的创造性思维,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喜好。

引导质疑法。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索,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又如教学《草地夜行》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总结课文时分析摘要:文章开篇写“路”,落笔写“路”,有什么意义?从而明确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和文章的“首尾相应,文章贯通”的特征。

鼓励求异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之成为高水平,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索,寻求多种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答案,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教师抓住“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这句话,让学生多方面领会他表达的意思。有的同学说,这是志愿军战士心疼老妈妈,不让老妈妈远送了;有的同学说,这句话表明老妈妈已经送了好长一段路;有的同学说,这说明老妈妈对志愿军依依惜别。还有一个同学提出,这句话在“停住”前面假如加个“请”字,不是显得尊敬和有礼貌吗?这样,既激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质。

诱导想象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库存,拓展学生广阔的思路。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教师提出“小羊假如不用讲道理的方法,你能替它想出别的办法吗?”学生争先发言,想出了许多对付恶狼的办法,构成了新的童话故事。又如在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嘱咐三个小战士“一定要走出草地……”一段话中的省略号,启发学生想象摘要:老班长下面还可能讲一些什么?这样,引起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增强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归类比较法。比较能帮助我们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有助于启迪思维,深化理解,不失为培养创造思维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总结出了思路比较、中心比较、线索比较、语言比较、结构比较、写法比较等方法。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东郭先生和狼》、《农民和蛇》等故事,用“救狼”、“救毒蛇”的不幸后果和课文中“不救狼”、“收拾狼”相比较,进一步熟悉了“对害人的东西不能怜悯,而要痛歼”的道理。

举一反三法。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必须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循理推论,以便开发智力,提高创造性思维素质。如在教学识字时,教师结合实例介绍了会意字和一些偏旁部首表义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动用规律识记生字。又如引导学生学习了一些分段方法后,教师有意识地集零为整,向学生介绍了“按时序分”、“按地序分”、“按事序分”、“按事物性质类别分”等规律,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练习运用,大大提高了预习水平和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喜好。

第7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

时至今日,关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已无须赘述。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一大任务,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语文新教材中选用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是作者创造智慧的结晶。那如何较好地利用教材,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下面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结合具体实例,谈点浅见。

一、激发需要法

阅读应该是自觉的。自觉的阅读必定有强烈的阅读需要,它是培养阅读思维品质的有效动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艺作品,诸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阅读,自然饶有兴趣,这类文章无论是人物或情节,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欲望。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变“自在”为“自觉”,增强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并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笔者结合本人实践认为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以情激思法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来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作为学生的“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交流思想,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激发起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求异思变的兴趣得到培养。

2、质疑启智法。

创新思维往往发端于疑问。叶圣陶说:“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质疑教学适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于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的学生也普遍存在着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问题的现象。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提不出问题,学习就不能深入,理解就不会透彻,思维就缺乏敏锐性,深刻性,思维能力也就得不到训练。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质疑开始。

二、分析比较法

指在讲授新课时,把与之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综合分析,纵向比较,也可横向比较,找出其异同点。分析比较的过程,可促使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温故而知新,更好地辨别事物之间的不同特点,养成深思慎取的思维习惯;运用比较,还可以促使学生知识发生迁移,收到举一反三、有所创新的效果。如在教授《狼》时问:课文第一层有两句话,如果改成“一屠归,两狼缀行”,行不行?学生在比较后觉得,无“晚”字,没有时间;无“途中”,没有故事的地点:“甚远”说明狼的狡黠。“肉尽”“剥骨”与下文情节关系紧密。文中原句不可改,然后教师乘机要学生诵读,一遍下来,几乎全班都能背诵。于漪老师在上《孔乙己》时,让学生比较“排”和“摸”两字,明白作者通过前后两字的置换,刻画出了孔乙己精神彻底被摧毁的悲惨景象。学生对作者遣词造句的工力赞叹不已。

三、发散思维训练

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

1、反向思维。反向思维即逆向思维。即抛开所提供的条件和思维方向,进行反方面的思考,培养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们想不到的地方独辟蹊径,往往会得出新奇的结果

2、求异思维。常常见到在教学中教师煞费苦心用尽手段想把学生引入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的见解,是一种很重要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

3、多向思维与大胆想象。如教学《孔乙己》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联想到当今大学生中的孔乙己,他们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现象。也可以大胆想象,孔乙己断腿之后会怎样。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让学生作假设性想象,如果遇到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文章情节会怎样。通过这样的发散与想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然就会培养起来。

四、问题讨论法

第8篇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而,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转换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能够在人们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形成新颖、富有独创性的良好思维品质。

一、组织活动,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

思维活动要依赖于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生活阅历和较宽的知识面,这些都是再造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人的知识量与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的。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材料。如开设阅读课,让学生到图书室借书读,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自然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这对学生语文活动过程中的思维速度和质量,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都大有好处。

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创造性表述。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得思维能力回在解决一些创造性问题的时候逐步提高。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利于思维创造的机会。如《春》一课在结尾处以人喻春,说“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来赞美春天。这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生活实际为文章另写一个结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生活实际,思考片刻,有的说:“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语文教学论文,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是种子破土而时拱动的力。我爱春天!”有的说:“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笑逐颜开秀美羞怯,小伙儿脸庞的阳刚之气。热爱春天,播种春天,采撷春天吧!”通过这样的练习,既巩固了语文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为学生创造思维提供了条件,可谓一举两得。

三、巧妙设疑,训练学生求异思维。

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多向地思考,寻求多种解决的办法,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通过写愚公精神,说明了“人定胜一天”的道理。我在讲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完这篇课文,请针对愚公的精神和做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核心期刊目录。”学生众说纷纭,“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仍需要愚公精神。”“愚公挖山这种做法十分愚蠢。这样挖既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还浪费时间,也无经济效益,他们不如搬家。”“愚公的做法会破坏植被,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愚公一家可以绕山开路,利用现在资源,开发旅游业。”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激励求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诱导想象,训练创造性思维。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全新形象的过程。丰富的想象对于扩展学生广阔思路,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唤起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引导他们延伸故事情节补充课文的内容,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使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如教学《孔乙已》后要求学生延续故事《孔已己离开咸享酒店以后》。学生必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不同的故事来。再如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可以让学生写五光十色的生活图景,写出自己长大后怎样振兴中华的抱负。这些文章不但想象力丰富、具体、新鲜活泼,而且反映出学生的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宽松自由地学习

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又被称为“易起反应的环境”,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以先知先觉的权威出现在学生面前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结论趋同语文教学论文,答案惟一,更是严重地束缚着师生的情感和思维,学生往往只是配合教师完成预定教学方案的工具和被填充“标准答案”的容器,何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呢?捷普洛夫也说:“一个人的想像活动与其情绪生活是紧密地联系着的……创造想像的重大创造,永远产生于丰富的感情之中。”要施行语文创新教育,教师的教学作风必须民主,课堂扭转要相对宽松自由,充分新生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即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有自己读书、自己寻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求语文教学按照主体教学思想和教学民主思想,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如,我在教《变色龙》时,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根据出示的目标提出问题,既然小说中的主人公不是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那么,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作品中的主人公与自然界中的变色龙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作品是怎样来写主人公“变”的等等。通过相互提问、讨论、解答,不仅理清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把握住了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阿谀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卑鄙心理。

总之,创造性思维训练是思维过程中复杂的富有创造精神的高级脑力活动。创造性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重要的一环,我们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成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助燃剂,激发学生探索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用他们的创造力在21世纪走新路,跨未来,创奇迹。

第9篇

选题不仅是论文写作的前提与基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论文的成败,因此,重视音乐教育论文的选题,了解论文选题的一般方法,对于论文作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客观上标志着作者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一、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前提与基础

选题是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起点,课题不选定,研究工作就无从开始。对于音乐教育研究来说,选题不仅是第一步要做的工作,同时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工作。因为选题标志着音乐教育研究的方向,意味着音乐教育研究的目标,决定着音乐教育研究的价值。选好了题就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确定了合适的研究目标,具有了理论上或应用上的研究价值。一个好的音乐教育论文选题,一个方向正确、目标适宜、基础扎实的前期准备工作,会给音乐教育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选题正确、适宜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论文写作的过程是否顺利。

音乐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深度;二是实践效果;三是音乐教育界的反响和认同。其中最重要的是音乐教育实践效果,而音乐教育科研活动的实践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题。选题如果游离于音乐教育实践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之外,那么其研究成果就很难得到音乐教育界的认同,获得满意的社会效果。相反,在音乐教育科研中有些重要问题的提出和理论上的成功解决,往往可以启发、影响很多音乐教育工作者,为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

二、选题关系论文写作的成败

论文选题不仅是论文写作的必要前提,而且往往决定论文的成败。常写文章的人都知道,一个好的选题等于论文成功了一半,即“题好一半文”之说。而相反,如果选题不好,则会导致写作过程中的困难重重,甚至造成论文中途夭折或研究成果甚微,由此足见选题对论文的成功关系重大。音乐教育研究的历史证明,凡有成就的音乐教育学者、专家,之所以能获得卓越的音乐教育科研成就,首要的因素就在于选题良好,从而为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对于大多数撰写过音乐教育论文的作者来说,凡属能够发表或获奖的成功之作,亦往往具有一个令人关注的良好选题。选题如果草率,必然会埋下论文失败的种子,所谓研究就难以获得成果。

选题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论题的价值和解决问题的条件。这就要求,所选论题必须具有真实、客观的属性,而不是虚假的、虚构的、纯主观设想的所谓问题。那种异想天开、无的放矢、杞人忧天式的问题,因为毫无价值,自然也就不会有好的结果。此外,选题的同时必须考虑时代条件与环境因素,不然,尽管所选问题具有一定价值,但解决问题的条件不具备,选这样的论题来写文章,那么也必然会无功而返。

三、选题标志着科研能力的高低

选择和确定论题,作为开展音乐教育研究和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并不是一件简单和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第一次写作音乐教育论文的人来说,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到选题的困难。论文选题困难是客观存在的,这正如科学学创立者贝尔纳所说:“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经济技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说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困难。要在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音乐教育领域中选择一个具有价值又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不仅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学识水平和理论素养,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问题和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说,音乐教育选题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教育科研行为,是关于音乐教育的一种学问。一个好的音乐教育选题所以称之为好,是因为它弥补了音乐教育之缺,纠正了音乐教育之偏。而作者怎样才能发现这种“缺”和“偏”呢?是否可以说,音乐教育选题是音乐教育领域中具有特定心理状态的人对音乐教育现实中待解命题的一种认识和感悟。我们说,好的音乐教育选题虽然离不开时势和环境因素,但作者本人的积累和准备亦相当重要。积累不够,准备不足,都会在机会面前失去机遇。所以,成为一个在音乐教育领域中具有特定心理状态的人应是所有音乐教育论文作者努力的方向。

四、选题可利用课题指南和参考资料索引

音乐教育论文选题的方法很多,不同领域、不同目的音乐教育科研,选题的途径会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利用课题指南和参考资料索引的方法进行选题是最常见的方式。

课题指南是有关方面开展音乐教育研究时编写设计的课题题目集成,提供给相关研究者选题过程中参考。如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做毕业论文以前,为了方便学生选题,所在系科往往分专业编有《课题指南》,把本专业开展学术研究的问题罗列出来,引发学生选题的思路。这种《课题指南》一般由任课教师根据所教课程中的重点问题拟出,再由系里进行综合而成。又如某一地区的音乐教研组织在开展音乐教育科研活动时,会根据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本地区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概括和提出一系列研究课题,以方便该地区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研究和论文写作时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课题指南》一般只是拟定了一个题目,它只是提供了选题的范围,指明了一定的研究方向,目的是为了开阔选题者的思路。因此在选择时,应避免对《选题指南》中的题目原封不动地照搬,而应根据自己的主客观具体情况,对论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变动后再确定。

利用音乐教育资料索引进行选题是一种便捷而有效的方法,要善于从他人论题中受到启发,发现问题,引发灵感,获得思路。能够在报刊上发表的音乐教育论文都是作者一定研究成果的体现,选题者应该认真地学习和借鉴。从中可以了解别人在研究什么问题,想想还有什么问题值得研究。有的问题虽然别人发表了意见,但是否深入?是否正确?有没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有没有不足和错误之处?因此,选题过程中大量翻阅资料和参考索引,能有效地打开选题者的思路。

查阅资料索引,有许多具体的方式方法,如可以查阅全国报刊音乐教育研究文章索引、全国音乐教育研讨会论文目录、全国音乐教育优秀论文评选获奖目录,以及音乐教育报刊的全年总目录等等。

五、选题要在积累中思考,继承中创新

对于论文作者来说,平时的积累和思考非常重要,而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更是音乐教育论文选题的主要方法之一。一个研究型教师,平时就要注意收集所任学科的资料,以及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只要自己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确立论题和论点也就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