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汽车技术论文

时间:2023-03-16 15:42:42

导语:在汽车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汽车技术论文

第1篇

我国的汽车技术服务行业与汽车服务营销行业需要人才的支持,具体的工作人员主要是指,在汽车销售前、销售中、销售后期,由汽车销售单位为实际用户提供技术性或者非技术性汽车服务的工作人员。主要包含:汽车批发人员(整车批发、零件批发)、汽车零售人员(技术人员、经纪人、销售者、促销员、负责促销的汽车工程技术人员等)、汽车销售引导员(销售指导者)、金融业务员(保险理赔、车价评估等)。以上这些岗位都需要工作者掌握扎实的知识理论,在工作中积累经验,现有的汽车服务市场主要需要的人才标准是:可以不断挑战自己,习惯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熟悉汽车服务的各个环节与流程,自己能够制作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有良好品质,懂得为人处事,善于缓解矛盾与处理困难,以上这些要求对于汽车服务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中高职衔接培养就可以满足这些要求,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

2“3+2”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目前,我国现行的几大“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对口招生模式(指的是完成三年中职学习的学生通过高考或者自考进入高职学院进行深造,高职招生采用的考试方式就是“3+X”,“3”是语文、数学、英语;“X”是专业考试);分段贯通(高职学院与中职学院进行合作,实习分段贯通联合发展,所有的初中毕业生首先到中职学院学习,之后经过毕业考试,按照比例选拔人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通常我们提到的“3+2”模式);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招收初中生接受五年制的职业教育,或者是在重点中等职业学院举办五年制的高等职业教育)。“3+2”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的特点在于:

2.1制订培养方案第一,针对调查得到的结果进行适合教育。指的就是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需要进行系统调查,保证教育的遵循原则。职业教育必须要遵循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根据学生们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获得成功。因此,在“3+2”的模式中,必须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崇高理念,将自、选择权交给学生。第二,设置适合的、恰当的教学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必修课在设置时必须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保证学习的效率性。在市场调研、汽车企业参与的条件下,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进行课程设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增加选修课以及第二、第三课堂等,这样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生活。第三,做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从长远的角度出法,学校与一些优秀的汽车企业进行合作,能够让教学更加趋于稳定,实现良性循环,而且对于企业来讲还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专业性人才,实现校企共赢。深化校企合作的主要做法在于:共同建设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实现定岗实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共同制定教学课程,这样能够更为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运用各自的优势完成教学的任务;成立专家指导团,由指导团成员参与调研、制定教学规划等;采用校企共同培养模式,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各取所长,合理分配教学任务,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现实的教学环境,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时期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设置专业课程,保证“3+2”人才培养模式的正常运转在中高职衔接中,课程需要根据模式本身的特点以及市场需求设置,利用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特色与优势,为汽车市场发展提供复合型人才。一般来讲,汽车服务与汽车营销行业需要的人才要具备多种能力,例如,汽车市场材料收集、分析能力;汽车商务综合业务能力;售后服务能力;汽车信贷工作能力;保险理赔能力;整车装卸以及零件拆装能力;汽车维修与保养能力等。这些能力都需要在中高职院校的实习中不断锻炼,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实践能力,因此学科课程的设置需要为上述提及到的能力培养服务,下图为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2.3实现四方嵌入,保证四方收益中高职衔接的“3+2”模式,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保证校企的共同合作,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师安排都需要企业的参与,让他们能主动的建言献策,从而使其更加贴合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通过中高职衔接的优势互补能够培养出更具实际能力的学生,让他们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具竞争能力,让汽车服务行业吸收更多的专业型人才。所谓四方嵌入指的就是在行业标准中嵌入大纲,在企业培训中嵌入专业课程,在企业文化发展中嵌入校园环境,在项目认证中嵌入人才培养方案。这样能够更为有效地发挥出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实际价值,实现四方收益,分别是:提高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专业素质,实现学校收益;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能力,实现企业收益;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实现学生收益;提高汽车服务行业内部的行业规范,实现行业收益(例如,汽车流通协会)。

3结语

第2篇

随着我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汽车工业也在与时俱进进行科技创新,传统机电产品正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高新技术产品,汽车产业不断更新换代,成为高新技术装备起来的产业。汽车和发动机系统微处理器得到了大量应用,应用的规模日益增大,汽车微处理器应用广泛,LIN和CAN等网络控制广泛在汽车上安装,IC也将不断趋于集成化。随着电子科技的创新和发展,IC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现在一个IC的功能已经很强大,相当于之前几个IC才能实现的功能。汽车发动机广泛采用了电子技术,未来汽车上还将普及电控电喷系统,可以使动力系统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随着线控、驱动系统的迅速发展,机械系统将会被线控系统所取代,汽车底盘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汽车电子信息技术正在向综合控制的方向发展,汽车智能化将不断升级,汽车的整体性能将更加人性化,汽车的安全性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汽车电子的未来发展前景

未来汽车电子将由最初的基础功能性应用逐渐向高级交互式应用发展。近年来,随着汽车领域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以及互联网在汽车上的逐步渗透,汽车的电子化趋势发展迅猛,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出现了高度电子化和高度智能化的产品,前者以特斯拉为代表,后者以谷歌无人驾驶汽车为代表。随着今后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电子的渗透率将会更快。在未来,随着汽车安全性、人性化、智能化、娱乐性等方面需求的增长,汽车安全、智能以及娱乐系统的开发,将成为汽车电子技术的亮点,发展前景广阔。

(1)智能化

随着近年来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车辆、道路、交通系统中,大量的实时信息开始在三者之间得到共享,这就是智能化。智能化为人们的出行提供很多方便。未来国内外汽车发展领域,智能汽车将成为发展的重点和热点,也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大趋势。

(2)安全化

随着我国汽车数量的逐年增多,汽车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汽车的安全性,是汽车设计与制造领域的重要问题。新型汽车安全系统越来越智能化和自动化,相应的技术要求也日益苛刻。例如汽车的安全气囊系统,目前一些制造企业已经开始了技术升级,通过使用安全总线和协议来为汽车的被动安全提供保障。

(3)网络化

今天,汽车制造行业日益复杂的安全性、动力、底盘以及车身系统协调统一问题,都需要一个以可靠方式提供极高数据速率的网络。FlexRay总线作为一种高速网络,近年来被提出应用在汽车领域。FlexRay作为下一代汽车网络协议,在技术支持方面,可以为汽车提供带宽、实时响应能力,可提高汽车行驶的可靠性,帮助汽车实现线控应用。

三总结

第3篇

1.1汽车涂装作用

(1)保护作用。由于汽车特殊的生存环境:风吹日晒、雨淋石击,要求汽车有一定的防腐性能和使用寿命。(2)它的涂饰作用由于汽车不停地穿梭在公路、在城乡,人们希望它能给生活带来色彩斑澜,希望汽车美观舒适、色泽诱人。为此汽车涂装就要进行现代化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就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并管理好现代化大规模涂装生产线。

1.2汽车涂装常用涂料

(1)按涂装对象的不同,汽车漆可分为:①新车原装涂料;②汽车修补漆(2)按在汽车上的涂层由下至上分类:;①汽车用底漆,多为电泳漆;②汽车用中间层涂料;③汽车用底色漆(包括实色底漆和金属闪光底漆);④汽车用面漆,一般指实色面漆,不需要罩光;⑤汽车用罩光清漆;⑥汽车修补漆;(3)按涂装方式分类:①汽车用电泳漆;②汽车用液体喷漆;③汽车用粉末涂料;④汽车用特种涂料如PVC密封涂料;⑤涂装后处理材料(防锈蜡、保护蜡等);(4)按在汽车上的使用部位分类:①汽车车身用涂料;②货厢用涂料;③车轮、车架等部件用的耐腐蚀涂料;④发动机部件用涂料;⑤底盘用涂料;⑥车内装饰用涂料。

1.3汽车涂装油漆喷涂的基本原则

(1)喷漆前先检查工具与工作环境。空气压缩机内的水份、油质必先释出。彻底清洁、检查喷漆房、通风滤网。清洁喷漆房地面。

(2)表面干净。施喷表面一定要用水洗干净,有油质,蜡质要用出有剂出油,新焊接或除铁锈后的金属表面要用——环氧树脂防锈底漆处理以防生锈。

(3)正确的砂磨方法。使用砂纸不要太用力,尽可能用细一点的砂纸。

(4)用高品质稀释剂。对稀释剂不要打经济算盘,使用配套的稀释剂,油漆可发挥最高质量,使用廉价的稀释剂可节省数元,但将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使用高品质稀释剂,工作将会更顺手。

(5)硬化剂及稀释剂。要正确硬化剂及稀释剂比例,不正确将影响漆的效果。

2汽车油漆标准工艺流程

(1)车体作防锈及内部喷涂:视车身情况由钣金工完成。(2)打磨及修饰斜边:使用P60~180#砂纸打磨车身上经过钣金修补及需要原子灰的地方。(3)除尘、清洁:使用压力枪及除硅清洁剂清除车身上的微尘及污渍。(4)贴护:使用反贴技巧贴上遮蔽纸。(5)涂装底漆:混合4:1红底漆及施喷1~2层打磨后露出金属的位置上,然后烤干。(6)填补原子灰:混合多功能原子灰填补于车身上凹陷位置,置于摄氏20度环境30分钟。(7)打磨原子灰:使用P60~240#砂纸打磨,用手感或打磨指示层检查平整度,针孔和印痕。(8)特幼原子灰:有需要时选用,填补针孔、砂纸痕等。(9)打磨:使用P280#砂纸彻底打磨车身上需喷涂中间漆的旧漆。(10)除尘、清洁:使用压力枪及除硅清洁剂清除车身上的灰尘及污渍。(11)贴护:贴上遮蔽纸。(12)喷涂中间漆:混合多功能中间漆2~3层,每层隔5~10分钟,然后烤干摄氏60度30分钟,再喷上打磨指示层。(13)打磨中间漆:使用P320~400#砂纸打磨干燥后的中间漆。(14)检查:检查打磨效果,可做微填。(15)除尘、清洁:清除车身上的灰尘和污渍。(16)贴护:对车身做贴护遮蔽。(17)除尘、清洁:先用压力枪吹出车身上的尘点,用除硅清洁剂清除车身污渍,用压力枪吹出车身缝隙的灰尘,最后以粘尘布粘除车身上的微尘。(18)面漆喷涂素色漆:喷涂2~3层,每层相隔5~10分钟,配合温度添加固化剂和稀释剂。(19)喷涂底色漆:喷涂2~3层素色漆、银粉漆或珍珠漆,每层间隔5~10分钟。(20)清漆喷涂:混合及施喷两层清漆,每层间隔5~10分钟,配合温度添加固化剂和稀释剂。(21)烤干:静置5~10分钟,摄氏60度干燥30分钟。(22)打蜡抛光。(23)遮盖汽车。遮盖汽车的目的是防止喷雾喷到不该喷到的地方,常规的基本遮盖材料是遮盖纸和遮盖带。汽车遮盖纸的宽度从7cm~91cm不等,是耐热的,一般可在烘房内安全使用,其湿强度好,可防止溶剂渗透(注意:不能用报纸遮盖,报纸耐热性不强,且含有印刷油墨,油墨会溶于油漆溶剂中,渗入下面的面漆,造成污染)。

3汽车涂装过程中注意事项

(1)漆前修补。对于车身部件上存在的诸如局部锈蚀、轻度硬损伤等缺陷,如果一概挖补、敲而有些得不偿失。若不加修补而直接以腻子填充,其强度和耐腐蚀性能均较差。漆前修补旨在卓有成效的弥补这类缺陷。常用的修补方法有:软金属填补,软金属填补(俗称挂锡)修补部件表面缺陷,具有附着力好、工艺简单和抗冲击能力强等优点。铝箔树脂板填补,铝箔上预涂合成树脂中有含一定比例的金属粉以提高其强度,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2)砂纸打磨。手工打磨平面应将砂纸垫在手模板上进行,对较大面积的修磨则应换成大一些的打磨板,这样不仅修磨省力而且砂磨的打磨质量也好。打磨较窄的棱角部位时,宜用较小的打磨块,打磨型线或圆弧时,则应用与其形状相似的仿形打磨块。在没有打磨块只用砂纸的情况下,一般漆工是将砂纸夹在拇指和手掌之间手平放在表面。手工打磨动作应均匀,并不得为急于求成而用力过猛,手工打磨时的运作方向也应交替进行。否则,容易磨出凹陷,以致前功尽弃。

(3)第二次除油。汽车车身表面虽然经过清洗、除漆、除锈、修补等工序,但钣金修复后留存的污垢,工具上的油污以及原旧漆未去除部分的油污若在涂底漆前不清除干净,必将影响的气的附着力,甚至在面漆喷涂后,还会出现脱落或桔皮现象。因此,上漆前尚需要除油。最好使用除蜡清洁剂,用洁净的干布擦拭待喷漆表面即可。

4汽车清洗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应使用专用洗车液,严禁使用肥皂或洗洁精,因为这类用品碱性强,会导致漆面失光,局部产生色差,密封橡胶老化,还会加速局部漆面脱落部位的金属腐蚀。(2)高压冲洗前,须检查车窗,前后盖板是否关闭良好。(3)高压冲洗时,水压不宜太高,一般不高于7Mpa。且先使用分散雾状水流清洗全车,浸润后再利用集中水流冲洗。对于可调压的清洗机,底盘冲洗时,水压可高一些,以便能够冲掉底盘上附着的污泥和其他附着特。车身清洗时,可将水压调低些,如果清洗车身的水压和水流过大,污物颗粒会划伤漆层。(4)使用调温式清洗机,注意热水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损坏漆层。(5)擦清洗剂时应使用软毛巾或海绵,最好使用海绵以免其中裹有硬质颗粒划伤漆面。(6)洗车各工序都应遵循由上到下的原则,即由车顶、前后盖板、车身侧面、灯具、保险杠、车裙、车轮等。(7)不要在阳光直射下洗车。如果阳光直射,车表水分蒸发快,干涸的车身上的水滴会留下斑点,影响清洗效果。(8)不要在严寒中洗车,以防水滴在车身上结冰,造成漆层破裂,北方严寒季节洗车应在室内进行,车辆进入工位后,停留5-10min,然后冲冼。(9)发现车身附有灰尘或杂质,应及时清除,以免玷污漆面。

5注重日常养护

(1)车辆使用前、中、后,要及时地清除车体上的灰尘,尽量减少车身静电对灰尘的吸附。(2)雨后及时冲洗。雨后车身上的雨渍会逐渐缩小,使雨水酸性物质的浓度逐渐增大,如果不尽快用清水冲洗雨渍久而久之就会损害面漆。(3)洗车时,应待发动机冷却后进行,不要在烈日或高温下清洗车辆,以免洗洁剂被烘干而留下痕迹。平常自己动手冲洗车辆要用专用洗涤剂和中性活水,不应使用碱性大的洗衣粉、肥皂水和洗涤灵,以防洗掉漆面中的油脂,加速漆面老化。(4)擦洗车辆要用干净、柔软的擦布或海绵,防止混入金属屑和沙粒,勿用干布、干毛巾、干海绵擦车,以免留下划痕。擦拭时,应顺着水流的方向自上而下轻轻地擦拭,不应画圈和横向擦拭。(5)对一些特殊的腐蚀性极强的痕迹(如沥青、鸟粪、昆虫等),要及时清除。对此,必须用专用清洁剂清洗,不要随意使用刀片刮削或用汽油消除,以免伤害漆面。

第4篇

1.1故障现象

一辆捷达轿车。冷车启动困难,有时候要启动半个小时左右才能着车,着车后车辆抖动也比较厉害。需要将油门稳住,待发动机热了后,抖动才消失。热车后一切正常,加速也非常有力。

1.2诊断与排除过程

1.2.1第一次的诊断与排除过程

①首先调取故障码,用汽车故障诊断议诊断显示,曲轴位置传感器故障。②读取传感器数据,正常,再测量传感器电阻,正常,判断传感器没问题。③出现这个故障码是因为发动机启动多次不着车ECU储存的故障码,清除故障码。④无故障码,说明感应塞、传感器、线圈、电阻等电子原件所反映零部件的部位无故障。⑤检查高压线有火;检查火花塞有很浓的汽油味,说明该车冷车确实燃烧不好,火花塞跳火试验良好,说明点火系无故障。⑥拆下喷油嘴检查,雾化良好,并且无滴漏情况,说明喷油嘴正常;用LED灯检查喷油嘴信号,4个都正常,说明燃油供给系无故障。⑦检查气缸压力,发现缸压偏低,只有8KG左右,捷达车缸压在11KG左右,因此判断是因为冷车缸压不够引起冷车不好启动。经拆检,全部气门上都有很厚的积碳,而汽缸壁磨损情况良好。清除气门上的积碳,研磨好后装车,一次就启动了。至此,车的故障好像已经排除,维修完成。

1.2.2第二次诊断与排除过程

第二天,再次启动,竟然和头天维修前的情况一样,启动还是需要多次才能着车,说明故障没有排除。①再次检查缸压仍只有8KG左右,说明故障不是气门本身密封不严。②发动机工作时无烧机油现象,说明活塞环间隙、缸壁间隙正常。③故障排除到现在这个程度感觉已无从下手了,但是该车的故障是很明显地存在的。只是靠汽车故障诊断仪进行诊断已经不能解决问题,要找到故障、排除故障需要的不仅是检测设备,更需要使用的设备的维修师傅的经验积淀,如果仅仅会熟练使用诊断仪,至此也就只能束手无策了。仔细把上述故障诊断排除过程梳理了一遍,排除故障的步骤是对的,没有错误,但也没有找到故障的根源,故障根本不在电器、点火系、燃油供给系。在上述气缸压力检查中发现缸压低于正常值很多,只有8KG。再从该车的原理与结构上分析,该车是用的顶置凸轮轴,凸轮轴再通过凸轮及液压挺柱(筒)来驱动气门。故障可能出现在配气机构。④用替换法,将凸轮轴、液压挺柱(筒)更换上新的,启动发动机,一次性打着,至此,问题似乎又解决了。但是将车停了一夜,第三天再次启动发动机,又打不着了,又要启动很多次才能打着!说明原车的凸轮轴、液压挺柱(筒)没有问题,第二天的推理判断没有找准故障原因。①装回原车的凸轮轴、液压挺柱(筒)。换好了后再试着启动一下,居然一次就打着了,证明液压挺柱(筒)本身是没问题的,那为什么液压挺柱(筒)拆装了一次就能正常的启动一次,冷车启动就要多次?会不会是机油压力过高,让液压挺柱变高,让气门不能完全回位,与气门座圈之间产生间隙呢?液压挺柱(筒)是个机械零件,它的作用是:通过发动机的机油压力将机油压入它内部从而自动调整气门间隙,实现无间隙传动,以解决由于气门间隙的存在配气机构在工作时所产生的冲击和噪声。其工作原理是:发动机工作时,机油沿主油道供到气门挺柱,并充满柱塞内腔及高、低压腔的空腔内。当气门关闭时,机油经挺柱体和柱塞上的油孔压进柱塞低压腔,并推开单向阀充入油缸的高压腔。压力弹簧使柱塞连同压合在挺柱体中的柱塞座上紧靠着挺柱体,使配气机构的间隙消失。当凸轮转到工作而使挺柱体向下移动时,柱塞随之挺柱体下移,于是柱塞下部空腔内的油压迅速升高,使单向阀关闭。由于液体的不可压缩性,整个挺柱便像一个刚体一样,按凸轮的运动规律,使气门开启、关闭。当油压过高或者气门受热膨胀时,将有少许油液经柱塞与挺柱体的间隙处漏出去。当气门开始关闭或冷却收缩时,柱塞所受压力减小,由于柱塞弹簧的作用,柱塞向上运动,始终保持与推杆的接触,同时柱塞下部高压腔产生真空度,于是,主油道的油压将再次推开单向阀,向高压腔内充油而再度充满整个挺柱内腔。通过上述液压挺柱的工作原理,推理得出:液压挺柱的高、低压腔在气门开始关闭或冷却收缩时充满着压力油,当压力油的压力符合要求时,气门就关闭的严密;如果压力油的压力高,甚至高出标准很多时,挺柱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顶开气门,气门就会关闭不严。把液压挺柱拆装一次后,液压挺柱内部多余的机油就泄掉了,挺柱就不会顶开气门了,气门密封就好了,缸压就正常了,发动机也好启动了。②检查机油压力,接上机油压力表,启动发动机,发现机油压力明显偏高,机油压力表上显示到最高位了。③拆检机油泵,发现机油泵内部的泄压阀有拉伤的痕迹。冷车的时候就卡住了,发动机热了以后,间隙正常了,就不会卡了,机油压力就正常,所以发动机冷车不好启动,热车一切正常。④更换机油泵,一次性启动。第二天再启动,也是一次性启动。此车故障彻底排除。

2结论

第5篇

电子转速表具有在振动、潮湿以及高低温等恶劣环境下工作的优点,并依赖其较高灵敏度及精度的特点来实现自动报警功能,所以应用的范围较为广泛。在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下,大多数转速表开始采用液晶显示、真空荧光显示来以图形显示发动机的速度,与此同时,电子转速表还实现了用点火系的脉冲信号来测量发动机的转速的功能,即用微机中测出的每个脉冲的平均周期来计算发动机的转速。

在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条件下,数字温度计可用于对控制汽车发动机冷却水的温度进行更为精确的测量,还有探测气缸内主要轴承的温度及其燃烧的温度变化。数字温度计由放大A/D转换、温度传感器、显示装置以及译码器等部分构成,其工作原理是将传感器所产生的连续性的电量变成具有一定函数关系的电信号,再经过A/D转换将温度传感器模拟的电信号转换为相对应的断续量,接着译码器对其进行数字的编码,从而将测量的最后结果通过显示装置显示出来。

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在目前已步入了优化人—汽车—环境的阶段,并且已在微型化的方向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人们对汽车性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电控产品的使用使得汽车的系统构造愈加复杂,智能仪表系统的出现则是对这一要求的功能实现。智能仪表系统包括组合仪表、彩色液晶屏及控制器三个方面,主要用于实时显示汽车运行的整体工况以及各个控制模块的故障状况,仪表控制权所接受的信息来源于总线和直通线,其主要向液晶显示屏和组合仪表反馈相应的信息,保证驾驶员或者检测员能够及时地了解车况并做出实时反应。由于汽车电子技术在智能仪表中的运用尚且处于起步阶段,而其推动力又不可忽视,所以现代汽车电子技术今后在仪表或是其他装置上的改良与发展仍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第6篇

汽车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发展成为汽车电子技术。目前汽车行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汽车电子技术的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在普通汽车装配成本中电子装置所占的成本已经从16%上升到23%。而在一些豪华轿车配置上,电子装置的应用程度更高,有的已经达到了50%以上。汽车电子技术发展从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历程:一、从1950年到1970年,以发展汽车电子零部件为主,利用电子点火器等电子产品代替传统的机械构件,为以后的电子技术与汽车技术结合奠定了初步基础。二、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应用微处理器和集成电路,专用独立系统成为主要发展目标,例如制动防抱死系统、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等。三、从1982年到1995年,主要是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主的汽车整体系统的微机控制,如动力传动系统控制等。四、从1995年到现在,主要发展智能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如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等。

二、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

汽车电子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汽车的各个系统,从汽车的动力性系统、操纵性系统、经济排放性系统、汽车的舒适性系统到汽车的安全性系统,越来越多的实现了电子技术的应用,下面着重从安全性和动力性系统两个方面介绍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

(一)电子技术在汽车安全性方面的应用

1、汽车安全气囊系统

当汽车发生危险碰撞时,通常是汽车与车外物体碰撞进行一次碰撞,然后由于惯性力的作用,车内人员与车体进行二次碰撞。安全气囊属于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是在第一次汽车发生猛烈撞击时,通过信号传感器,将撞击信号传递给安全气囊电子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打开点火器,使气囊产生大量的氮气,阻隔车内人员与车体的第二次撞击,起到缓冲撞击力的作用,保护了车内人员的安全。属于在事故发生时,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的一种被动安全防御性电子控制设备。

2、(ABS)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

通过装置感应避免车辆因道路、操作原因出现交通事故的装置是主动安全控制设备,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就是通过调节汽车车轮在行驶过程中的制动力,保证汽车与在制动时不会发生转向力丧失、车轮抱死等现象,在横纵向控制车轮和地面的附着系数。该装置提高了汽车启动和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制动性。在主动安全防御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电子技术在汽车动力性方面的应用

1、电子控制点火系统

电子控制火系统,是通过电子装置收集发动机的转动速度、进气温度及车内水温分析确定最佳点火时间,而且为了保证点火时间计算的准确性,还要通过汽车内设置的爆震传感器收集的信号来更正时间,以保证燃油的利用率且达到了环保的效果。

2、电子控制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

电子控制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不同于传统的机械控制和机电混合控制点火装置,它是通过电子系统根据汽车的发动转速和汽车气压进气量自动计算汽车的用油量,并通过传感装置修正计算量后最终确定实际喷油量。通过电子控制不仅能计算喷油量还能根据发动机的工作情况自动转换喷油的方式,适应发动机的工作要求。这使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大大的较少了燃油率,并时时让发动机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三、汽车电子技术的未来发展要求

(一)环保技术

汽车的增加无疑给环境的生态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通过汽车电子技术在汽车动力控制系统的应用提高降低能效是未来的发展的新要求。均质充量压燃烧和气缸压力传感等系统的开发成为汽车制造商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它能控制燃油的使用率做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时电动环保汽车的使用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安全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的增多交通事故频发,这引起了人们对汽车安全性的高度关注。在现有的汽车安全控制装置中,不论是主动防御装置还是安全气囊等被动防御装置都在保护车内人员安全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还应充分开发光学、传感器、雷达报警装置等电子技术,让其在行车过程中提供最佳行驶速度和紧急事故智能控制系统,保证驾驶者的安全。

(三)娱乐与智能通讯

车载电子产品已经将娱乐通讯等技术带入汽车内,给车内人员提供便捷、舒适的行车环境。随着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增加,高效、快捷的网络数据更新是未来发展比不可少的,特别是价格开发上要注重各种价位汽车的适用性。同时车载电视、多媒体影音播放器、GPS定位系统,也应从多方面出发,更加完善的服务汽车使用者。

四、结束语

第7篇

参考文献:

[1]杨孝纶.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上)[J].汽车科技.2007(06).

[2]杨孝纶,刘晓康,汪斌.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J].变频器世界.2007(07).

[3]杨孝纶.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下)[J].汽车科技.2008(01).

[4]余群明,石小波,王雄波,杨振东.电动汽车技术(5)电动汽车电控系统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大众用电.2008(05).

[5]曹秉刚,张传伟,白志峰,李竟成.电动汽车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01).

参考文献

[1].范从山.电动汽车技术原理及发展展望[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03

[2].祝占元.电动汽车[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09

[3].高义民.现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陈世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

[5].刘长江.充电站之战电动汽车新机遇[J].第一财经周刊.2010,4

参考文献:

[1]陈翌,孔德洋.德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14,01:71-81+127.

[2]罗布·恩德勒,沈建苗.客户体验:特斯拉的取胜法宝[J].IT经理世界,2014,18:38-39.

第8篇

通过参考文献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在写这篇论文时的起点和深度,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态度和论文的真实广泛性。关注学术参考网查阅更多优秀的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汽车底盘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汽车底盘论文参考文献:

[1]汽车底盘的养护[J].汽车时代,2005,(Z1)

[2]靳春士.谈谈汽车底盘的养护[J].汽车运用,2008,(04)

[3]蔡立志,赵满仓,吴冰冰.汽车底盘的日常维护与保养[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11).

[4]吴伟民.汽车底盘的养护[J].轻型汽车技术,2006,(05).

[5]刘勤.底盘的养护[J].运输经理世界,2006,(09).

汽车底盘论文参考文献:

[1]关文达,汽车构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1.

[2]刘远东,汽车维修技术,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0.

[3]万金定.浅谈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保养[J].科技致富向导,2010(27):217,266.

[4]孟清华,王保国,王瑞君.基于交通安全的人―车―环境系统的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4(2):60-64.

[5]郑人.汽车底盘的维护与节油[J].职业,2011(24):94.

汽车底盘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新林.底盘装甲——汽车底盘的保护神[J].汽车维修与保养,2006,2.

[2]蔡立志,赵满仓,吴冰冰.汽车底盘的日常维护与保养[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11.

[3]刘金年,加强汽车底盘的日常维护与保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9.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1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背景

1.1 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概念

新能源汽车是相对于传统汽车提出来的,传统的汽车是以汽油、柴油为燃料。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公告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目前在工程上可实现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包括以下种类:新型燃油汽车;燃气汽车;生物燃料;煤制醇醚燃料;电动汽车。

1.2 新能源汽车兴起的背景

1.2.1 全球石油价格上涨的推动

全球石油资源储量的稀缺性毋庸置疑,几个经济大国能源紧缺问题严重,现阶段仍以石油为主要燃料的汽车产业的发展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世界汽车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2008年上半年石油价格从80美元一路飘升到147美元,汽车燃料的使用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在这一轮石油价格上涨期间,部分新能源汽车显示出相对使用成本优势。部分消费者为免于负担过高的燃油费用而放弃原本欲购买的传统车型,而选择石油燃料消耗相对较低的新能源汽车。汽车制造厂商也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空间,开始加大研发和推广的力度。各国政府也适时推出了一些优惠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和销售予以补贴,新能源汽车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虽然近期石油价格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出现严重下跌,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仍可以使部分新能源汽车保持一定的使用成本优势。

1.2.2 各国石油自给率不足

世界上主要汽车消费国的石油自给率水平不高,石油的储备越来越不能满足各国消费的需要。全球汽车第一大消费国美国石油自给率仅为33%,而日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自给率甚至都在10%以下,在当前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保证石油供给安全己成为各国政府必须解决的难题。降低石油依赖己成必然选择。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考虑,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降低石油对外依赖度是各国政府制定汽车产业政策的必然选择。

1.2.3 世界各国家和地区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

1997年12月,旨在限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获得了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的通过,并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现今汽车尾气己成为组成温室气体的重要污染物。针对汽车污染问题,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而为了应对不断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各大汽车厂商目前主要采取提高传统能源汽车发动机相关技术的方法,以提高排放质量,但技术提升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此时,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各大厂商的新选择,因为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使用会从根本上解决汽车尾气排放问题。

2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挑战

2.1 技术水平的制约

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的技术水平远落后于日本和美国,企业需要至少掌握新能源汽车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三者之一的核心技术,才能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在这方面,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已被发展多年的日系、美系厂商远远落在后面。合资企业把新能源技术带到国内的态度一直不是很积极。即便有些车型已经在国内生产,但也相当于整车进口,技术保密相当严格。中资企业虽然在某些领域掌握了一定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但是尚未能实现批量生产。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上同日本、美国等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就会被竞争对手夺走了制定行业标准的“优先权”,对之后的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2.2 新能源汽车的购置成本过高

在过去许多年,新能源汽车没有全面推广,一个很大原因在于,新能源车的购置成本较高。相比其节约的能源减少的能源消耗成本,推广新能源汽车,厂商与消费者都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国内厂商比亚迪内部人士透露,F3电动车F3e的成本价已达18万元,是市场销售汽油版F3车型的近3倍,当初比亚迪想把F3的售价压缩到15万元以内推向市场,但是这个售价不仅不能让市场接受而且又违背了政府的相关规定。一汽推出的混合动力版奔腾成本是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汽油版奔腾的2~3倍。售价在25一30万不等的丰田普瑞斯混合动力车就是由于研发成本高导致价格过高而无法在中国进行大范围的推广。毫无疑问,对于国内大多数第一次购买轿车的消费者来说,新能源汽车由于其高昂的价格,让消费者也只能望而却步。

2.3 政策优惠涉及范围单一

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出台了新能源汽车消费层面的补贴细则。但是只针对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单位予以补贴,没有提及对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补贴问题,极大影响了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热情。

3 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措施

3.1 要全面拉动新能源汽车消费

一要积极创造优惠条件,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提前更新老旧汽车,特别是那些排放超标的汽车。提前淘汰旧车鼓励更换新能源汽车,如此既有利于环保,又能拉动消费。我国有3000多万的汽车保有量,如果十分之一更新汽车的车主选择新能源汽车,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拉动效应就相当巨大。二要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使用便利,提高服务水平。北京LPG出租车退出市场就是由于成本和便利性双重制约的结果。三是继续推行对购买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补贴活动。比如可以增加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城市数量,扩展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领域,将受益人群从集体扩展到个人等。

3.2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

传统汽车已经发展了100多年,再去搞创新,空间很小,而新能源汽车刚刚起步,创新的空间很大。即使企业的核心技术很难突破,也不能把资金当做唯一的借口,作为车企要积极筹谋,多方应对。中国在传统汽车发展上同发达国家相差20年,但是在新能源汽车上只相差10年,车企应该抓住机遇,持续并且深入的研究下去,就可以不被汽车大国前进的步伐抛下而越落越远,我们也可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我国的车企应该尽全力保住自己在某个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优势,不断创新和进步。比如比亚迪的双模技术,在世界上也只有通用、丰田和比亚迪三家拥有,一定要保持住并扩大该技术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