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7:15
导语:在小学教育师德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德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认同教育者所倡导的对社会、对事物、对人生的观念,并内化于自己的观念体系中,成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体验、感情的积累和行为的实践才能完成。因此,德育教师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时,只有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才能实现德育的效果。现在有的教师不管学生懂不懂,夸夸其谈,甚至有些问题教师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就引进课堂中,致使教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要克服教学中的盲目现象,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增强课堂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当前社会变化对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市场经济中利益突显所引发的金钱观、享乐观等,以及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人际交往的虚拟化等。面对这些问题,德育教师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及时关注并引发思考和研究,增强学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种价值取向的辨别批判能力,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进取品质和优良品德。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德育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输,教学效果较差。德育课的理论性比较强,所讲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以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最优化。所以,教师在教案的设计、知识的传授、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能力的训练以及情境的创设等方面都要灵活多变,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设疑的问题难度适中,由浅入深,问题有新颖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
此外,德育课教学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德育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组织辩论赛、分组讨论等等,让学生感到德育课不是假大空,的确对自己有帮助。
三、重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德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淡化甚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改进德育课考评方法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还存在着陈旧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评方法,这种方法使本来就对枯燥的德育课没有兴趣的学生更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要想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
1.创设合理的考试形式
改革考试观,摒弃教师课堂讲什么,学生笔记记什么,期末考试考什么的做法,应以能力考核为目的。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口试,并配合写一些小论文,立足于通过学习知识,获得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即重在理解运用而非记忆,重在课堂参与而非结果。
2.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惟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强弱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特长。比如可以使理论考核占30%,如小测验、小论文等,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活动占20%,主要考核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努力使各层次学生在相应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发展;卷面成绩占50%。
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
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特色,如就近期的一些国内大事开展“揭批”、“向地震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等活动,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比如引导学生通过查报纸、翻杂志、上网搜寻、请教老师、关注广播电视,去学习、感知、领会国内外大事,提高学生素质和立志报国的使命感;倡导他们参与“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定期到校园捡垃圾”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人们的环保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多重要,从而提高了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的积极性。
总之,德育课教学可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树立新的德育教学观念。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德育课空洞、枯燥,而会在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在知识、能力和觉悟方面都有所收获,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高志军.浅议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7).
[2]李志英.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的思考[J].水利职业技术教育,2001,(2).
[3]盛闵贵.增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水利职业技术教育,2001,(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取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在农村学校,"口语交际"更是常常遭遇尴尬,常有"死课"(不肯交际)、"乱课"(游离目标)的情况出现。针对现在的教学现状,如何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实现交际话题的多元化,开发资源、整合教材
我们必须立足生活,着眼农村,把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重新整合、变通。《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说清好与不好的理由。通过交际,能更全面地看问题。但是,农村孩子很少过生日,即使有也是一碗寿面两个鸡蛋。根本不可能请客吃饭。倒是在一些婚庆、满月上大办宴席。于是,我把话题变换了一下,让学生讨论农村的这些习俗好不好。学生更积极地去观察生活,甚至主动地了解大人的看法,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讨论时,学生个个有理有据,异常活跃。这样,既达到了教材的培养目标,又很好地利用当地资源。
二、实现学生交际动机的激发,创设情境、优化课堂
创设情境,能让儿童从感受、体验形象中开始,而儿童在感受、体验形象时,观察的客体和词语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会使词语与形象沟通起来,同时,语言与思维也随之发展。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巧设情境,才能切中繁杂,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
1、实物展示法。例如《爱吃的水果》一课,我把"葡萄"、桔子、柚子、柿子、梨、苹果"寄放在水果盘中,学生的视觉、味觉、知觉一下被唤醒,很快地进入到交际的情境中。并在观察之后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能说出自己爱吃水果的特点,使交际有序,活跃地进行。
2、教师描述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材中有些内容也提出了一定的问题,这些语言文字经过老师的口头描述会更形象地进入学生的大脑,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例如《发现朋友有了缺点,该怎么办》一课,上课伊始,我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有一位好朋友,他勤奋好学,各项活动总出类拔萃,从不轻易犯错误,可是他做了错事,总不承认,爱撒谎,你们说该怎么办呢?学生一听帮老师解决问题,思维活跃纷纷说出许多见解。这样一下子进入了问题情境,把口语交际回归生活体验,打开学生话匣子,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
3、模拟社会生活实例法。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泉。再现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境中观察、说明,是增强学生体验、激发思维和口头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例如《购物讲价》中,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物品分小组摆在"玩具柜""文具柜""用品柜"中,再现商店的摆设,然后要求各组分工,(顾客和售货员),要求"顾客"每人要买一件物品,"售货员"要热情待客,比比看,谁买的最便宜,再说说购物所得。这样学生角色意识得到发展,参与兴趣很浓,交际更为活跃。在农村缺乏课件的情况下,模拟社会生活实例不失是一种好方法,教师应多做课前准备,多花费一些心思,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三、实现学生交际语言的发展,加强实践、突出互动
在农村,方言的大量使用给学生的交际带来极大的阻碍。一部分学生在交际时出现了不会说的现象,致使说话时磕磕碰碰,词不达意。发展、规范语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在交际实践中规范语言,在互动中发展语言。
1、师生互动,重在引指、规范语言。"口语交际"中教师必须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言语进行指导、修正,并做好典范。《介绍健康的小常识》中,教师先介绍预防秋噪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必须说清楚要预防什么,治疗什么,用什么药(方法),注意把药名、药量介绍清楚。
2、学生互动,重在实践,发展口头语言。面向全体,人人练说,生生互动是最好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说互议,全班再说再议,让学生在问、说、评、议、辩中互动交流,各自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交际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发展交际语言。
3、扩大互动,重在检验,巩固口语语言。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它有其长效性。因此,应让学生与家长、朋友、社会上的人进行互动,进行交际,在生活中与人交往。如上完《购物讲价》后,我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与爸爸、妈妈一起上市场,注意观察大人们在购买中的讨价还价,甚至自己出购买一件小物品。这样长期训练,扩大互动范围,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还发展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注重过程,实现交际信心的激励。
"口语交际"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中,在互动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既要专心致志地听人发言,并对稍纵即逝的语言内容作出快速反应,明白对方说话的意图,捕捉说话者的观点,并经过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又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时刻关注过程、引导、激励,使交际活动顺序进行。
1、定优秀,感受成功。口语交际教师的评价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以自己宽大的胸怀去呵护学生在交际中的细微进步。"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说得真棒"、"你听得真认真"这样激励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看到自身在交际中的价值,增强交际的信心。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有效
古诗的篇幅一般都很短,每个字都精简凝练,有些古诗整首诗不超过50个字,但是还能把诗人叙事、豪放、儿女情长、寄情山水、思乡无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报效祖国的内心情感通过简短精练的诗句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利用我国的古诗资源,进而使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意义
我国古诗历史悠久,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璀璨瑰丽,高峰迭起,许多灿若星河的古诗作品对我国传统社会的精神风貌与历史画卷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使之成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载体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文学作品,没有受到现代商业的影响,保留了丰富、清明、深邃的思想,体现了对人类的急切关怀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心路历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古诗文教学也逐渐得到了极大的重视,而重视小学古诗教学,是我国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背景下追求教育民族化和教育本土化的一种战略措施,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捍卫母语教学尊严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
目前,我国小学古诗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危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科技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光影、声讯等逐渐代替了文字,人们正朝着“读图时代”的方向发展。现在有很多学生像喜欢膨化食品和方便面一样迷上了短信、幽默、漫画等一些轻松读物。
古诗文教学能够使学生走进高尚、宏达、开阔的精神世界,有助于学生抵抗丑恶、改造平庸和贫乏、远离轻浮和虚无,同时获得对古诗中传统美、古典美的认识与理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创造与继承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1.使学生发现并欣赏古诗中的美
(1)以情激情,使学生体会诗中的美
在小学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中有一首古诗《锄禾》,主要讲述了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很多学生衣食无忧,缺乏节约粮食的意识,更没有耕田种地的体验,有一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浪费粮食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理解农民的辛苦,并珍惜粮食,是这首诗的教学目的,也是这首诗的教学难点。
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在网上或是其他渠道找到一些农民耕地种田和食品制作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这些视频,从而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比如,有个老师就找到了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早早起床,喝口凉水,带点干粮,去地里播种、插秧,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给农作物松土、除草、施肥……把最后的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通过观看这样的录像,教师无需做过多的解释,学生就能深深地理解农民的辛苦以及食物的来之不易。这就是以情激情,通过诗中的感情把学生的感情激发出来。
(2)营造古诗中的情感气氛,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美
在学习《咏柳》一诗时,以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为背景,再配上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生机勃勃的春天意境,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中情景在课堂上展现了出来。不同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激情豪放,用不同的字体可以象征性地配合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在不同氛围中学生目视其文、心醉其情、耳悦其声,这样学习古诗就会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古诗文一般都是通过精确简练的文字创造出寓意深刻的意境。古诗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无法替代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教师在教授古诗时也会有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但是学生理解不了教师的想象和联想,也无法通过教师的想象和联想走进作者的世界、诗中的意境。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才能够体会诗中的意境,才能欣赏古诗的魅力,才能够和诗人“对话”。每首诗中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画面,学生要把诗中的语言联想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置身其中,进而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古诗语言精练、内容深奥、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在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使学生不仅懂得诗的表面意思,更懂得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古诗教学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灵活地把握教学的方法、节奏,使学生在喜爱古诗的基础上去学习它、欣赏它。
参考文献:
[1]刘庆龙.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J].读写算:教研版,2012(10).
关键词:小学语文;书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79-01
小学生学习书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于传承、传播中华书法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清楚的认识书法教学的重要意义及教学现状,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教学浅见:
一、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书法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书法教学,说白了也就是写字教学,教学生如何写好汉字。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书写能力很差的现状一直是教师头疼的问题。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渐渐转变,更是加深了这一现象,现阶段的很多小学生,先不说要求写的好,即使把字写对都很成问题,最让人头疼的是“不认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应归根与以下几点:
1、.书法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自实行考试制度以来,书法教学就渐渐的走出人们的视线,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分数、考学决定着命运”,于是,学生、教师、家长都十分注重孩子的成绩,像书法课这样的副课,学校、教师和家长普遍不重视。因而,现阶段的书法教育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已陷入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这些无不引发人深思、令人焦虑。有些学校及教师受教育成果功利性的影响,不是把初学书法以认识、接受、尝试为主,学会用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点画为主要内容教学,而是把书法教学改为学生自主的写写课文中的生字,抄写一些句子就完成任务了,导致许多学生不知道怎样书写美观的汉字,许多学生容易写错别字,不懂汉字结构,不知笔顺规则,字体缺乏美感。
2、师资资源缺乏,无法给学生正确的指导
近年来,教育部门已经把中小学生书法教学列入素质教育中基本技能训练的一个方面,学校已把写字列入课表,并开展课外书法艺术活动,为尽快使中小学写字教学走上轨道,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但是,现阶段的小学教师多是特钢转正等,真正在书法上有造诣的教师越来越少,师资资源缺乏,没有专业的教师指导,使得书法课教学极不规范,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小学语文书法教学一直处于不利地位。
二、提高小学语文书法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正视小学书法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共同提高。规范写字是小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实现素质教育以培养、提高、优化人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的基本保证,小学语文书法教学,应引起广大教育界的重视。在小学语文书法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书法教学的重要意义,正视小学语文书法教学,对学生的写字进行有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在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学校及相关部门还应加大书法教学的经费投入,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并不断的壮大,为小学语文书法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2、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真理至今颠扑不破。实践证明,兴趣越是浓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在小学语文书法教学中,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教师应积极的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加大学生书写汉字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书写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为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有关书法家的趣事;引导学生了解汉字历史,感受文字乐趣;引导学生编写写字儿歌等,激发学生爱书法、爱学习书法的兴趣。
3、注重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我们要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掌握执笔、运笔方法,逐步做到字写得正确、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学生写好汉字的关键,只有学生书写的习惯良好,学生的书写速度才会提得上来,书写也才会整洁、可观。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写字的姿势等,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头要正,身要直,臂放松, 脚放平。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记住顺口溜:头正,肩平,臂张,脚分开;“三个一”要求记心上。这里的“三个一”是指笔尖离手一寸,眼睛离书一尺,身子离桌子一拳。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除了教师有针对性的培养外,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在学习成长中,难免定力不够,还需要家长共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培养。
4、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书法练习,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更适用于小学语文书法教学。在小学语文书法教学中,教师在做好相关工作的同时,教师应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书法书写练习,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进步、提高。在小学阶段的书法练习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进行汉字的基本组成:横、竖、撇、捺、折、点、钩的练习。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摹写:将透明纸蒙在字贴上书写,临写:对照字帖,写出该字)等之类的书写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总结: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的探究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第二课堂;理想教育;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品质的人。目前,除德育课外,还将德育与各科有机结合起来,是时代所趋。那么技校语文教学在新形势下怎样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呢?在此,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生思想状况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学生物质观念也发生变化,出现了享受主义,追求高消费。其父母的教育责任没有尽到,自暴自弃成为技校的一大特点,还有一部分学生生活上高标准,学习上低要求。理想前途,人生价值观念相对淡薄。逞强好胜,以牙还牙,哥们义气重,法制观念淡薄。
2、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初中实行的是应试教育,把培养人才理解为培养少数学习尖子。“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教师的法宝”。使到成绩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感,无可奈何选择技校,进入技校后,学校缺乏动力。
3、网络的影响
近年来,网络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铺天盖地而来,又往往使技校生遗失自我,精神上苍白空虚,学业上无求,生活上无序,社交上无礼,伦理上无情。他们思想比较单纯、天真,往往幻想、憧憬多于现实,一旦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产生碰撞时,他们要么产生过激行为或急躁情绪;要么怨天尤人,消极等待、自暴自弃,自甘流俗,茫然不知所措。
二、应对的措施
1、巧用作者简介,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必须有理想,也就是志向。人生可贵在于有志,志者。翅也。鸟无翅,不能高飞。人无志,则不能有所作为。技校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者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具体可以这样做。
(1)采用提问启发式
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例如余秋雨《信客》一文,作者是大家熟悉的余秋雨。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大家更了解余秋雨把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生命体验融合写出的散文,震撼人心。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发挥:作为技校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也应该象余秋雨那样,学会从读书到读人,提高文化素养,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2)采用对比式
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了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式。例如在讲授莫泊桑《项链》时,可联系他另外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点明他的同情劳动人民,有爱国情结,也有敏锐的的观察力。
2、开展朗读活动渗透德育
读书,是对心灵的丰富。是对思想的启迪。素称礼仪之邦的中国,如今社会上不尽人子之责,虐待年迈父母的现象时有所闻。俗语说:“你养他小,他养你老。”这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今天,提倡子女孝敬长辈有着特殊的意义。父母对独生子女关爱有加,愿意为他们做任何为所能及之事不图任何回报。这样的孩子容易受到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任性无理的习惯,甚至忘恩负义。在技校语文课本中就有些课文是教育学生尊敬老人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深刻内容。例如《好雪片片》一文,除善于感受他人的善意外外,还有尊敬老人的精神。又如《史无前例的大迁徙》一文,表现了中国农民工的善良、忠厚、勤劳。
3、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不是封闭式的公园,尤其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仅凭在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产生一种关心自己才能和品格发展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要做到这一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势在必行。
4、注重情感教育渗透德育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上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同时,穿插学习歌词《我的中国心》,使学生倍感中国的伟大,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在上课文《我有一个梦想》的同时,穿插学习歌词《在希望的田野上》,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在教学《信客》时,要求学生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丰富情感体验,了解中国女性的善良、忠厚、勤劳以及友情。并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从而更加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在
5、运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渗透德育
技校语文教材有许多优秀课文,它涉及了文学、艺术、美学、技能。有较强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教师可利用录音、幻灯、投影、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辅助,营造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例如教学《我的空中楼阁》、《好雪片片》等课文时,可借助投影,录像等展示课文所表现的美,引导学生追求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感。又如教学《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史无前例的大迁徙》时,可通过放录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亲情教育。这对学生的人格、道德、思想形成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此可见,没有语文,德育就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富了德育,也渗透了德育。技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将第二课堂与第一堂结合,注重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才能更好地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到顺利实施,才能更好地培养有知识文化,有技能的新一代爱岗敬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秦训刚、晏渝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关键词:大学语文;德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7-02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学语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肩负着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的未来军人来说,素质教育和德育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些内容的学习贯穿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效果。根据这点,笔者认为军校更应该重视开展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将大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作为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军事教育之外有益的补充。
一、当前军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节精彩的大学语文课能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花园,体验人生的百味,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是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从小学到高中,多年来语文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丧失了自主意识,沦为考试的奴隶,教育的人文意义丧失殆尽;再加上现代社会现实主义与拜金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学生越来越觉得大学语文离生活和工作本身太遥远,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上,继而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究其原因,表现为三个方面:
1.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要求与发展变化着的时代要求存在着偏差,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这种偏差的存在,特别是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面对着书本上抽象的理论,学生们对大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无用”心理和“敷衍”心理。
2.大学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偏差,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目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是“你说我听”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我们只注重强调教育的灌输,却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自主性的培养;我们只注重理论的说教,却往往导致了大学语文课的空洞、枯燥、虚假。
3.社会现实与追求的社会理想和希望存在着偏差,弱化了德育的说服力。在学校中,我们总是从正面去教育和引导学生,灌输的往往是美好的理想化的东西,而当他们一旦接触到不良的落后的社会现象时,往往会觉得社会现状与自己追求的社会理想和希望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对正面的教育会产生怀疑,甚至会产生不良的思想意识。面对这样的困境,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我们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如何把德育渗透于军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之中,让“空洞”的语文课堂丰富起来,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二、军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德育渗透的思路
1.充分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的教育性。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其中,不乏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以及催人泪下的剧作等。这些文章都不但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同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充分的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中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军校作为大学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以及军人未来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都要求我们在挖掘德育因素时应该具有特殊的倾向性。爱国主义精神则是军校大学语文德育渗透的首选内容。大学语文教材中到处都有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选取这些作品给学生直接的、感性的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养成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牢固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意识。其次,由于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经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倾斜,再加上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特点,在他们心中个人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而军校大学生作为未来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的特殊使命的承担者,集体主义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优秀的蕴含集体主义精神的作品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执著追求、乐于奉献的精神,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较强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等都是我们军校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仔细的琢磨,认真的选取。
2.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事实上,很多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有时候由于教师一味的灌输和讲解,限制了学生思想上的自由发展和个性的拓展,使其丧失了兴趣,所以,有了好的教学内容,好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研讨式教学法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讲解有关课文之前,提出讨论题,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研究论证,形成发言提纲或是评论性的文章,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评点,从而让学生在自我的学习中总结和顿悟出教学内容所体现出的德育内容,达到潜移默化的渗透效果。这不但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并同时提高了他们的道德水平,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发现式教学法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十分提倡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事先布置的题目,如找出历史上“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学生可以根据自我的知识积累,查阅资料,进行交流,达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作用,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精神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3.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的现实,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在军校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来面临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的艰苦程度都不尽相同,再加上今后包分配、无压力、无选择的就业道路,使很多学生在学校期间出现了学习动力不足,不喜欢所学习的专业或是不喜欢未来从事的工作等问题。所以在教管分离的军校里开展教学工作,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动向更加的关心,及时地与学生、管理干部进行沟通,根据其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德育内容的渗透。军校采用军事化管理,环境相对封闭,却更容易受到外来社会思想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多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现实情况进行展开,讲解现代当代文学要反映社会现实,古代文学更要和社会实际相联系,揭开他们所接触不到的社会的神秘面纱,引导他们通过自我的价值判断能力去认识这个社会,并自愿的选择和热爱现在拥有的生活。
总之,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作为一名军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而大学语文学科在进行德育教育方面具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比任何一门学科都更具有情感性和感染力,作为大学语文的教学者要持之以恒地挖掘其德育资源,使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促进教学相长,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爱丽.浅谈大学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9).
[2]吴寿松.大学语文中德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一、做好预设,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教学
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同时,课堂又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因此课堂精心预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首先,预设教学目标力求全面。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其次,预设教学资源力求充分。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资源、社会生活资源、网络资源等。新教材在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的同时也给了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
二、把握生成,以和谐的氛围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和谐课堂就是 “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课堂。课堂因预设而完美,教学因生成而精彩。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更需要生成。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和提倡课中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和谐美。
第一,活跃课堂气氛,在对话中生成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的引入,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生活引趣、谜语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设疑引趣,等等。
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生成中引导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的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课堂内要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或画出来、演出来,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所以有时我们班看起来比较乱,但那是在各种形式读书、讨论问题,而不是在打闹,有时却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思考。其次,妙用肯定和奖励、竞争的方法。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取学习预期的满足,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与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注重延伸,以切实的课后体验升华教学效果
“课堂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只有让学习活动和课后体验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科学知识去实践、去深入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后体验的关系。如果说科学教育使人更聪明、更能干、更有力量,那么人文教育则是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时代进步所需要的人。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如走进学校,让人感觉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浓浓的人文氛围:校园整洁漂亮,随处可见人类文化先驱的名言、头像以及同学们的作品,老师的脸上充满慈爱与睿智,学生身上洋溢着活泼向上的气息,同学之间礼貌、友爱……全部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都应富有人道精神,就要把学生等同亲人、好友来关心和对待,更要富有人情味、同情心。
(一)教育教学评价考核机制有待完善。学生靠分数来评定成绩,同时教师的教学评价也与考试分数形成了密切的联系,这些考核都是和分数挂钩的,这种考核制度有待完善和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师无法认识到教育管理中已出现的问题。大部分的小学教师仍然不能很好的把学到的知识或技能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依然难以适应教科研的要求。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感觉置身于课堂中会相当紧张,压力较大且无聊乏味。但是这种情况并未引起教师的重视,这是由于课堂上多数学生仍较尊敬教师,对于所学的学科也并未感觉反感。因而只要学生不加捣乱,教师就认为自身的管理是成功的。教师的这种观点是完全不正确的。
二、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小学教育改革亟待进行,这已成为当下人们的共识。至于小学教育为什么需要改革,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因此可以说小学教育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直都遵循着“先理论后实践”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种倾向又直接导致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功能的萎缩。因此在小学教育改革中要以学科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构建开放型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改革学科课程、建设活动课程、开发潜在课程和校本活动课程。这些都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发展趋势。
三、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探索
(一)高效的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1)有效课堂的三项指标。1.学习速度。2.学习结果。3.学习体验。
(2)有效课堂的三个要件。1.设计和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应该始终如一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例如在学习《春》的一个教学片断: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个重点句。教师: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但是小草怎么长出来的呢?学生:钻出来……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教师:作者为什么用“偷偷地”这个词呢?下面请大家分组讨论。(这时学生们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大家开始讨论并且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可以明确重点词在句子表达中的意义,要求学生要学习小草那种不怕困难、顽强进取的精神等。并且要求掌握多种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教育。爱默生曾中肯地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对学生的热爱、理解与尊重,实际上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情感氛围,有利于他们积极人格的形成、积极情感的体验。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以及主动发展的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1)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目前针对一些青少年的不良习惯,教师可以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小学生日常行规范》,狠抓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2)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为了促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学习中来,老师也可采取小集体活动的方式,安排同桌及前后桌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氛围及活动空间。促进素质教育教学有效进行。
(三)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造教学的硬件设备,营造和谐校园,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社会的快速发展往往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小学教育相关的工作者须将小学教育管理与其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学校相关领导应根据每个学科适时地增添教学器材,逐渐地改善教学器材的设备,促使器材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佳水平。
(四)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其在教学和科研方向专长上必须和专业特色的培育相匹配。因此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逐步完善教育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教法。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状况而确定教学方法,例如笔者试做这样一个探讨:举办一次同课题的教学比赛,结果是教学目标基本一致,而教学方法却各有千秋,就此教育工作者们可以共同研究,探讨出有效的新颖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新的理念产生了、教学方法也能得到提升,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也就油然而生。
关键字:新课程教育;小学语文;“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283-01
一、引言
小学语文与初中、高中、大学语文不同,展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记者、作家和天才。作为直接语文和基础语文,小学语文属于儿童语文,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授时不能采用太过复杂化的程序。在新课程教学理论指导下,要想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具备能说会道的能力,这便是小学语文教学和小学语文全部的内涵,同时也是新课程教育里面对小学语文“教”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要多读
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之时,需做到教无定法,不要使用固定模式去将之框定。而是要使用许多东西来对语文教学进行充实、改变、补充。语文的特性便是读,同时它也是新课程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读作为能力形成的基础,所读越多,其领会也就越深,将之运用于写作过程中便能更加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在课堂中,需要少一些无效提问和繁琐分析,而要多一些议论纷纷和书声琅琅。由于现在的文章都是白话文,通过读便能得知含义,因而也就无需对其进行分析,要让学生有时间去读课文。
在我国古代,许多文人所作出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了有效支撑,证明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正如李白之所以可以“日赋万言,出口成诗”,正是因为他能够“日赋万言,出口成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授时,必须站在“读”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这一传统。需指导读书的过程便是消化、咀嚼、吸收语文知识的过程,通过将课文读透读熟便能让通晓其含义,如此才能使语文学习的真谛得以实现,然而这里的“读”并非“死读”,并非闭着眼睛念经、唱戏,需要具备质量保证,需做到流利、正确、有感情,需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目标明确,读一次则取得一次进步。
三、小学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主动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需将 行为价值、生理情感、学习认知等因素加入进学习活动,如此才可以将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发展中融入自己的逐渐。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氛围被营造出来,需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发挥出来,如此才能才可以符合新教材理论。课堂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还需做到如下几点:
(一)体现民主。现代教学表明,学生与教师间需维持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如此才能使学生提高主人翁意识。素以,教师需重视对学生进行言语激励,让学生可以认识自我,并树立起信息,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起坚持不懈的精神,从而达到教学课改的最终目的。
(二)创设情境。由于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并且对动感性强、色彩鲜明、内容丰富的事物非常感兴趣。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用课件与否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非常大。例如,在教授《荷叶圆圆》这堂课时,通过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来对“夏夜美景”予以呈现,能将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对动物语言进行模拟,能使他们兴趣大增,并子主动参与进学习中来。
(三)巧设问题。对悬念和疑问进行巧妙的设置,可以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所以,在设计问题时需多花费时间和精力。例如,在教授《司马光》这门课程时,设置如下疑问:掉进缸里的司马光还有救吗?如此一来,学生便会迫切的找寻答案。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让学生可以对课文进行仔细的研读,从而使答案自然而然的被学生解答出来。
四、小组合作与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应用
目前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形式便是小组合作,它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需为学生创造探究、探讨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彼此合作、互补,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由于语文教学具备非常强的实践性,不管是在写作、阅读过程中,还是在口语交际过程中都无法与学生主体感受相脱离。所以,需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起来,如此才能让学生养成探讨的习惯,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更加活跃,并且不满足于一种答案,使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五、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一)具备现代教学理念。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需站在学生实际情况和新课程目标的角度出发,对多种教学策略加以运用,并有针对性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语文教师需从之时传递者变成学习指导者,使课堂由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确立起来,让学生能够自主发展,使师生间的关系能够平等。语文的教学需要师生的交流,如此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二)具备创新意识。新课程表明需注意对学生创造潜能加以开发,以便对学生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创新教育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如果太过因循守旧,那么也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为满足课程需求,作为语文教师需创新教育观念,按照时代需求,用新方法来进行教改活动。质疑作为创新的钥匙,在面对新挑战之时,教师的创新体现在有课程意识的前提下,对学生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培养起质疑意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变成素质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便是教师。文章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进行了大致分析和研究,以便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指明方向,从而让小学生能够真正具备基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文婷.谈新课程教育中小学语文的“教”[J].才智,2012,0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