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7:33
导语:在英语专业论文文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当今社会是知识社会,也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为适应时展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外语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本文试从知识社会视角,探讨在终身学习背景下,外语教师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多元途径。
身处一个多元的时代,面对正在全国如火如茶的英语教学改革风潮,面对不断更新的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理论,外语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继续教育,实现专业化发展。本文试从知识社会视角,探讨在全球化、知识化背景下,外语教师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多元途径。
一、知识社会教师面临的挑战
(一)知识社会与终身学习
知识社会信息丰富、科技发达、价值多元、国际互动密切,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加快的知识更新进程,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年就提出了新世纪的学习新范式,即学求知(learningtoknow)、学做事(learningtodo)、学相处(learningtolivetogether)和学做人(learningtobe)。此后,各国纷纷运用各种有效途径与策略开展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以提高国家竞争力。
(二)外语教师角色的殖变
多元化的知识社会提出了更多样的学习需求,学校教育在知识革命和终身学习的背景下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2004年开始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时行》,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英语教学由此开始了新一轮全面而深人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外语教学不但要传授语言知识,更要培养语言技能,还要让学生了解目的语社会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师的角色从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语言技能的培养者和文化的传播者,同时,教师还承担着终身学习者、行动研究者、知识生产者和知识分享者的角色,教师所承担的角色比20世纪更为多元。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外语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角色,具备终身学习的素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强化专业能力。
二、外语教师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多元途径
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个终身持续的动态过程,是为了自身的需求而进行的研究行为。如何使外语教师在英语水平、语言理论、语言教学理论、语言教学技能等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有效实现自身的发展,是知识时代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教师本位的专业成长
首先外语教师要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具备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重新整合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改善个人教学的认知、技巧与态度,使自身获得可持续发展。
1加强教学反思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外语教师必须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而这个转变的关键就是反思。“教师发展过程即教师自我反、自我更新过程。反思是英语教师自我发展的核心,反思能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方法、教学行为和效果采取一种批判性态度,通过思考、计划、实践和评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教师的教学最优化,从而超越自我。反思性教师发展是“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外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日志对自己的教学经历及时归纳、概括与评价;也可通过与其他教师的讨论与交流及观摩,借鉴同事先进的教育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满足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是否符合语言习得规律,进而重新构建自己的模式。
2.开展行动研究
外语教师在知识社会遇到的教学问题更复杂多样,应主动地开展相关的行动研究来促进专业成长。行动研究涉及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如课前计划与准备、课堂反馈与评价、课堂调节与监控等。近年来语言习得研究越来越突出认知主体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如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开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内因,降低学生的外语学习焦虑,促进语言习得等已经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外语教师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围绕某一教学环节,结合外语教学的实际,开展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最后归纳总结出行动研究报告。行动研究促使外语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教师自我评估、自我监控教学质量,并通过反思总结,建构属于自己的系统化专业知识体系,将内隐知识转化为外显的专业知能,实质上这是教师自我质疑、自我解惑的过程,使外语教师能从另一角度来审视自身的教学,给自我完善开拓更广阔空间。
3.建立教师成长档案
教师成长档案不仅可以用来评估老师的教学表现,更能帮助教师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及自我成长。教师成长档案是教师对自己个性化教学成长历程进行的跟踪式记录、搜集和展示,内容涵盖教师的背景资料、教学哲学、执教班级情况、教学目标,课堂内教师的课程执行计划及材料运用、教学手段、教学创新及效能情况等,及若干支撑材料,如学生的测试成绩或作品,班级教学录像、英语学习的成功案例等。材料必须具有典型和代表性,能突显与证明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与技巧,更让其对自己工作深切自我反思,反省自己与学生、同事的互动,从而达成专业成长。建立教师成长档案也是教师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是将内隐知识外显化、整合与重构专业实践理论的过程,同时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分享,塑造分享式的学校新文化。
(二)校本导向的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教师专业发展与缺乏专业性指导的矛盾日益突出。而高校的持续扩招使得教师大规模、长时间外出学习、研修根本不现实。因此,校本培训成为一个教师在岗成长的重要平台,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专业素质,发展专业能力。
1.加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作为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已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学校的学习型组织也已成为教师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学习组织使教师有机会与其他教师密切交往、互相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成长和发展,落实学校本位进修。对于外语教师来说,个人的专业发展必须依托于一定的专业团体。教师专业成长核心是知识,唯有进行学习才能有知识的获得、应用、分享与创新。通过参与教师学习型组织,如教学研讨会、教师读书沙龙等进行定期聚会,教师们可以一起讨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模式等问题,谈论国际上出现的新教学流派和语言学习理论,在交流中,教师将自我建构的知识,与同事分享,把个别学习转变为整合学习,不懈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识,从而超越自我。学习型组织能发挥整体和专业的效果,开拓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视野,能促进外语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促成学校学习文化的塑造。
2.开展同事间合作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处于孤立状态,很少有机会和其他教师合作教学。近年来不少有关学校效能的研究都强调要提高教育成效,教师应放弃传统独立执教的方式,设法转型为小组合作教学。因此,为提高教学绩效,增进教师成长空间,提升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需要创建教师合作文化。合作取向的教师专业成长活动有专业对话、课程发展、同事教练与行动研究等。英语教师完全可以相互合作,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以及评价过程等都可由教师来共同参与、设计与执行。同事合作协助教师达成个人、社会及专业三个层面的发展。在个人发展方面,可以让教师获得应有的专业尊严,建立自信;在社会发展方面,教师通过同事间专业经验的分享和互动,突破专业孤立,培育出相互支持的集体专业意识;在专业发展方面,为教师提供自主参与的自我更新模式,让教师形成自己的专业观点,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使其从更宽广的角度进行反思,发展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改进教学提供良好契机。
3.观摩同事教学
我国传统的听课主要以检查、评价为目的,很多教师因此对听课较反感。但如果教师基于自愿与他人合作,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进行客观分析,并交换所获得的信息,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还能加强彼此间的理解和认同,带来职业的愉悦和满足网。在我国,课堂教学是外语教学的基本形式,它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节等诸多因素。通过相互观摩课堂教学,记录并分析同事的教学过程,如课堂管理、教学方法、学生反应、师生关系、电教媒体的合理使用等,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外语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及制约,然后彼此客观地交换意见,提出改进措施,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4.建立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评价制度也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这里的教师评价指发展性教师评价,这也是国际教师评价的发展趋势。教师评价不应仅是发挥奖惩功能的绩效评价,而应强调以促进教师发展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使教师获得自信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注点不是甄别优劣,实施奖惩,而是教师教育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不会使教师抱持怀疑与排斥的心态。发展性教师评价采用多元主体,帮助教师多渠道获得全面、真实的信息,使教师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语言教师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文化知识和跨文化知识、语言与语言学知识、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语言教学和职业意识等同。这种评价机制视评价为教师反省并改进教学的动力,评价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工作绩效,促进教师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师成长
关键词:英语专业;中国文化;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180-03
一、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反思
(一)英语专业学生的“去中国文化”化
从专业性质来说,英语专业学生首要的学习任务就是学好英语语言和文化,因此他们往往将之视为自己唯一的学习目标,认为中文及中国文化的学习无关紧要,甚至还会影响英语学习。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全盘接受英语文化,却与中国文化渐行渐远,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这种中英文化教育的严重失衡,已经导致了英语专业学生“去中国文化”化的问题,即英语专业学生对中文及中国文化越来越漠视甚至反感,这不能不引起英语教育者的反思和重视。
从课程设置角度来说,由于对中国文化教学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很多高校未曾开设英文讲授的中国文化课。已经开设的中国文化课也大多是选修课,不仅课时偏少,采用大班授课,而且多是外聘教师采用汉语教材和汉语授课,因此不受学生重视,结果形同虚设。
从教材配置来说,英语专业的教材和阅读材料大都以英美文化为内容或背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文化当然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教材中对中国文化的英文介绍少得可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也导致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忽视和陌生。
从师资力量上来说,用英语教授中国文化的教师不仅要精通英语,还要精通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要系统深入把握殊为不易,加之中国文化中有很多独特的概念,用英语准确表述和讲授难度较高,导致了高素质的中国文化教师的缺乏和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
从测试导向来说,英语专业学生主要面对的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侧重对英语基本技能方面的测试,八级考试虽有综合知识测试,但只侧重于英语国家方面,没有任何测试中国文化知识的部分。在测试的导向作用下,师生自然就会轻视中国文化的教学和学习。
从对中国文化本身的误解来说,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中国文化是中国学生的母文化,因此对他们来说就是与生俱来的知识,无需系统讲授和学习。然而从实践来看,并不尽然。不知孔孟者都大有人在,实在让人瞠目结舌。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中国文化掌握之少、之浅,常让人痛心疾首。
英语专业学生“去中国文化”化的现象的出现,不仅完全背离了我国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方针和目的,也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二) 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中国文化失语”的概念由从丛教授在2000年首次提出,指的是许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包括英语水平较高者,在跨文化交流中不能用英语正确、流利地表达中国文化,显示不出应有的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这几乎已成为很多英语专业学生的通病。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中国文化知识的匮乏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互动过程,交际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是否对交际对象有清晰的理解,还取决于能否与其进行文化共享和影响。如果交际的一方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内涵,就必然会影响到交际的必要性和交际过程的互动性。英语专业学生如果不能保持自我的文化身份,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当然也就无法向交际对象介绍、解释或者传播中国文化,而没有了这些,交际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真正的内容,所谓的交际过程自然也就举步维艰了。
二是英语专业学生由于主观上不注重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或者由于客观上接触不到英语表达的中国文化,导致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结果即使他们对中国文化本身内容略知一二,也不能用英语将之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尤其在用英语表达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如宗教思想、中医中药、武术兵器、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名胜古迹、佳肴菜系等话题时,就会更加力不从心,常常是不知所措或者词不达意,严重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为必修课的必要性
(一)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英语文化而放弃中国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和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了传统文化这个民族的黏合剂,就丢掉了民族之魂,终将沦为外国文化的附庸。英语专业学生每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如不具备一定的民族文化底蕴,不能对中西文化进行客观理性地比较,就很容易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而抵制中国文化。《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政策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因此,必须在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让他们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其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树立其振兴中华文化的使命感。
真正的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我们不仅要积极地输入异域文化,也要积极地输出本土文化。如今,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持续升温。短短几年间,“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显示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也使我们急需大量能够对外输出中国文化的人才。英语专业学生是中英文化相互推介的纽带,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是时代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然而在国外中国文化热方兴未艾时,国内英语专业的学生却日渐冷落中国文化,出现了中国文化“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中国文化基础薄弱的英语专业学生很难胜任文化传播的任务,培养兼具中西文化修养,能够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优秀人才,已经刻不容缓。
(二)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
人才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基础,《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培养具备良好中英文化素养的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课可以帮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的能力,能弥补其知识结构的缺陷,补长其语言表达的短板,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纲》指出,“英语专业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提高对外介绍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中国文化课可以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差异的感悟能力和文化思辨能力,使他们在吸取异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能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的精髓,并且能够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中国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如林雨堂、、梁实秋、钱钟书、萧乾、王佐良、杨宪益、许渊冲等,不仅是熟稔英文及英语文化的大师,更是精通中文及中国文化的巨擘,他们在推介、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英语专业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大纲》还指出,“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中国文化课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同时,帮助他们丰富知识结构,扩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底蕴,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增加人格魅力,使他们成为兼具精深的学术知识和迷人的人格魅力的国家建设人才和中外交流使者。
(三)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
根据木桶理论,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木桶的盛水量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若要木桶盛水量增加,就必须换掉短板或加长短板。对我国很多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中国文化知识匮乏已成为他们知识结构中的一块短板,日益妨碍了他们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中国文化课可以通过优化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补偿这一短板。
首先,中国文化课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解决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专业课中避不开的文化冲突问题。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语言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因此译者对语言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至为关键,译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中英文基本功,还要对中西文化因素有一定的了解,缺乏相应的中国文化知识就会成为翻译水平提高的瓶颈,使翻译教学和学习事倍功半,而中国文化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中国文化课可以为英语文化学习提供对比参照体系。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英语国家概况、英美社会与文化等课中的英语文化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对中英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文化的本质特征。但比较的前提是学生要对中英文化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对中国文化这个参照物一无所知,就谈不上有效的中英文化对比。
再次,中国文化课还可为科研和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选项。中国文化课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研究领域,开阔思维空间,形成较宽的学术研究视野。比如对中国文化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就可以将中英语言、文学、文化等交叉研究,丰富研究空间和研究思路。
三、结论
英语专业教学中对中国文化教学的忽视已引起学生在文化认同、表达能力、人文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高校英语专业中开设中国文化必修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在中国文化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1]陈建平,杜军.英语专业教学不可忽视的一课:中国文化[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7).
[2]陈智淦,王育烽.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设置的探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关键词: 文化反哺 专业知识 教学技能
文化反哺指的是在文化承传中,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当今数字化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在教育教学领域里的“文化反哺”是指老教师放下自己权威、经验的架子,向青年教师学习的过程。
一、“文化反哺”的成因
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年轻教师信息占有量增大,从而使他们处于新技术、新观念的领先地位,老教师正在丧失他们在年轻教师面前拥有的天然权威,知识权威、经验权威等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反哺现象。
“文化反哺”也是新课程改革持续向纵深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不断增添了诸多鲜活的新事物、新理念,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经受着同样的挑战。老教师受单一教学或专业的影响,不可能涉猎更为广博的知识,旧有的教育方式方法、知识、技能甚至价值判断都会悄然落伍。而作为新生代的年轻教师在教育新理念、新思潮、新知识的引进和领悟中,远远超出了老教师的理解、接受和适应能力。无论是在教育,还是在教学领域,年轻教师都显现出强大的优势,这样他们便拥有了文化反哺的能力。随着岗位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和新生力量的崛起,老教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这也会迫使他们向年轻教师学习新知识和教学技能,反哺现象便应运而生。
二、新课程背景“文化反哺”现象下老教师的应对策略
1.正视“文化反哺”,保持开放心态。
老教师应避免因循守旧等消极心理的产生,取而代之的是要有勇于接受新事物和接受社会挑战的开放心态。对新事物、新技能和新经验,时刻保持好奇和敏感,多去探索和尝试,及时改变原有的落后观念。所以老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多接受新观点,多尝试新方法,不断调整认知偏差,更新原有的认知结构,使自己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同步合拍。老教师有了开放心态,才能认识到“反哺”并未取消老教师的权威地位,只是在使老教师以牺牲局部权威利益为代价,使权威形式发生转移和转化,从而为教育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提升用英语组织教学的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听、说等交际能力,因此,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英语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
有的老教师的课堂不能保证用英语组织教学,长期闲置的口语偶尔说起来也给人一种蹩脚的感觉。学生缺乏英语环境下进行语言操练,又怎么可能张开嘴说英语呢?又怎么敢用英语交流呢?汉语式英语课堂会使学生丧失原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交流习惯。
让我们走进一位年轻教师的课堂。
随着铃声的渐去,学生踏进了另一个“国度”。
(7B Unit 1 Dream Homes Main Task)
T:Hello,everyone!Nice to meet you.
Ss:Nice to meet you,too.
T:A good day,isn’t it?
Ss:Yes.
T:Would you like to enjoy music?
Ss:...
学生口语清晰,运用自如。
T:The name of the music is...
Ss:...
T:Yes,The music is about home.We all have our homes,but I think you have your own dream homes.Would you like to talk about your own dream homes in pairs?
1)name?
2)What kind of homes?Flat or House.
3)How many rooms?
偶有几个学生开始用汉语讨论。
T:“...,In English,OK?”
...
T:OK,Let’s share your talk.
S1:Hi,I’m....My dream is very special because...
S2:I’m....My dream home is under the sea....
Sn:...
这里是英语交流的世界,这里的英语是“活”的语言。鲜活的语言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发挥了学习潜能,自然有助于听说能力的提高。
3.补给专业知识。
英语是一门语言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在与时俱进。随着英语中语化、时尚化,有些单词的发音、有些词的用法较以前更加灵活,这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实,语言在发展。如在北美教师ESL课堂上,他们把apple中/?/直接发成/^/音,这是我们的老教师绝不可接受的发音方式,故而执着地纠正着……再如,现代英语口语中对于in hospital与in the hospital的区别已不再像以往那样分明。专业知识是教师的业务根基,决定了教师的知识视野。年轻教师因其专业知识底蕴更加丰富而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受时代、学历和工作经历所限,老教师拥有的英语语言知识相对落后、偏少,对相关新知识缺乏了解,缺少专业知识的层次,难于达到知识、时代信息之间的有效组合,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更新、补给与润泽,这仅有的英语语言知识就会变得更加干枯萎缩、暗淡无光,导致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适应能力不强。所以老教师要及时学习,勤于请教,给自己的专业知识注入新鲜血液。
4.吸纳教学技能。
过去的课堂是一支粉笔行天下,而今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先进的多媒体走进了课堂,为教学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只需要轻轻一点,缤纷世界就在眼前。坦率地讲,老教师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明显落后于年轻教师,这一技能的不足迫使“老”师谦虚躬行,主动向年轻教师学习硬件技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另外,走进年轻人的课堂,无论是整体教学设计还是具体环节展示,所感受到的都是教学理念新颖,课堂风格灵活、创新。他们的问题设置不仅仅是停留在记忆的水平上,问题与问题之间更多地有着明显的系统与层次感,带给学生足够的思维发展与创新空间。老教师不妨从自身的课堂教学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反思,研究、借鉴、吸纳这种无形的软件技能,这样更有利于经验质的提高。
5.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学在发生着巨大变革,要求教师由单一的“经验型”向“多元化”、“创新型”、“学者型”教师转变。辛勤耕耘十几甚至几十载的教师,其教学理念与方法已经受到严峻挑战,如果仍然沿袭那种陈旧的教学模式,肯定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在文化反哺的浪潮下,老教师应勇敢地接受“文化反哺”,自觉进行自我更新,及时、谦虚地向年轻教师学习,深层次地学习、转变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使自己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不断地筛滤旧知,接受活化新知。同时,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接轨传媒,勤于读书,深研专业,博取杂家,拥有战略眼光、超前眼光、超前意识,终身学习,教到老,学到老,尽可能使自己知识结构向新、广、杂、博、深等方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适应现代教学。
三、结语
成功的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不断发展完善的,任何教师都可能成为成功的教师,老教师同样可以成为适应课程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师,但它的必要条件是:带着一个积极、向上的心,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技能,不断丰富专业知识,这样的教师走进课堂,同样会收获学校、同事与学生的尊敬。与年轻教师相比,老教师的观念与方法相对滞后,然而老教师亦有自身优势,丰富的教学经验本身就是一种财富,问题是怎样让财富升值。身为老教师,责任感、使命感和压力感容不得我们懈怠,我们必须理性地迎接“文化反哺”时代的到来,采取全方位、深层次的措施和多角度的眼光正视它,探究它,提高自身综合素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并借此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Ronald L.Partin.教师课堂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220.
[2]李瑾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06.
与其他专业本科生相比,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存在选择的多样化。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的学位属于文学学士,这就使其在科研活动中应更多向文学方向倾斜,但另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又在学习过程中开设了很多经、管、法的课程,使其具有综合性知识体系。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向,就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2商业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定位分析
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属于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是一个结合语言与经贸专业的复合型专业,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以及开设的相应课程中,同样会兼顾语言与商务的双重知识。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的相关规定,商业英语专业课程的比例大体应该包括语言知识、商务专业知识、跨文化知识、人文素养知识等(陈准民和王立非,2009),具体课程设置比例及相应课程列为表1。而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校根据自身学生需要,对所设置的相关课程比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中,语言类课程占据了六成,文化类课程仅占一成,而全英文授课的商贸类课程则占据了三成(平洪,2009)。从而,吴代红和范亚刚(2013)认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学习经贸类的专业知识,即五分之二训练经贸英语,五分之三传授经贸理论和实务,即将专业的落脚点放在商贸方面。可见,在经过相应的培训之后,商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属于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既能够掌握熟练的英语,又能够掌握相应经贸专业知识。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应该有对英语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熟练的阅读英文文献,掌握更多的国际前沿知识并能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利用英文完成论文的写作;另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还应该能够读懂经管类专业的论文,能够利用经管类的相应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并能够将相应的分析转化为科研成果。与纯语言类学生相比,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具有较好的经贸知识基础,从而可以与普通的经管类本科生一样,进行经管方向的科研活动,如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进行数量分析、进行模拟实验等,这就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科研题目方面具有较多的选择,而且能够更多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而与纯经管类学生相比,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又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比更多的纯经管类本科生在英语方面的读、写能力要强,这样就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有能力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较新的英文文献,这一方面能够获得研究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与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了解新的科研动态,从而选择更好的研究题目。同时,由于商务英语本科生具有更好的英文写作能力,从而也有利于产出英文成果,有机会将科研成果以英文的形式获得认可。那么,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文学类科研活动和经管类科研活动中如何进行选择呢?是选择更具有浪漫色彩的“莎士比亚”研究,还是选择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经管类研究呢?本文认为,与文学类的科研活动相比,经管类的科研活动更加具有优势。一方面,经管类科研活动的可选方向较多,更多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更加有利于本科生选择科研活动方向,另一方面,经管类科研活动也更加有利于本科生产出成果,例如通过市场调研方式产出调查报告等,这有利于鼓励本科生的科研信心。但是,由于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学位是文学学位,这就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上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使其并不能随意的选择经管类科研题目。但是,在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平日的科研培养方面,则应该有相应的培养重心,鼓励学生进行经管类方面的研究并产出科研成果。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科研活动中“语言”的作用,即在一些科研活动中,应要求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选择经管类科研题目时,必须以全英文的形式产出科研成果,这样就并未偏离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也没有脱离商务英语中“英语”的重要性。
3对策建议
3.1学校及系部加强对商务英语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重视
当前很多高校并未重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认为本科生科研活动更多的只表现在参加学术性讲座等方面,因此使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并未能获得足够的支持。但是,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却具有较强的科研活动能力,如果可以获得足够的支持,无论是精神性支持还是物质性支持,都可以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
3.2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获得更多的经管类科研成果
与文学类科研成果相比,经管类科研活动相应的能够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因此,应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经管类科研活动方面获得更多的成果,例如鼓励学生参加经管类学术讲座,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等。学校或院系可以以开设科研比赛或设立相应的科研课题的方式,使得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有更多的动力参与到经管类科研活动中。
3.3加强科研活动的指导
虽然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具有科研活动的潜力与动力,但若是不加以相应的培训,仍然无法使得学生将科研的兴趣转化为科研的成果。因此,应该加强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指导,一方面,开设专门的科研指导课程,例如经济学研究方法课程、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等方法论的课程;另一方面,配备相应的科研导师,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提供专业的支持,若有可能,配备经管类专业导师与英文专业导师,则会起到双倍的效果。
3.4加强经管类专业知识的传授
关键词: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置
一、国际商务英语的界定
关于国际商务英语的学术界定,众说纷纭,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Jones,Alexander认为。国际商务英语只是在商务背景下使用的英语,并不是什么特别的语言;Pickett认为,国际商务英语位于特定商务技术语言和普通大众语言的交界地带,是一种工作语言;Bargiele-Chiapini,Nicherson认为,国际商务英语是一种职业话语,是人们使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的结果,语言和商务活动之间具有密切相连的关系。我国学者程世禄、张国扬把商务英语与旅游英语、科技英语、医学英语等行业英语归类到职业英语范畴;王兴孙教授认为:国际商务英语实际上就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种变体,也就是已在从事或将要从事商务行业的专业人才所学习或应用的专门用途英语。张佐成、王彦则认为,商务英语是在商务场合中,商务活动的参与人为达到各自的商务目的,遵循行业惯例和程序并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有选择地使用英语的词汇语法资源,运用御用策略,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所进行的交际活动体系。从以上的有关言论中可以得知:商务英语不是独立的语言,是与国际商务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理论,是跨文化商务活动的工具。
二、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国际商务英语学科作为新型的应用型学科,其学科交叉性和专业复合性决定了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跨学科的工作任务。在设计课程体系内容时,除了遵循通识的课程设置理论和ESP理论之外,还应该结合国际商务英语学科特点。遵循以下原则:
1 以学生为本,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众所周知,学生的需求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和岗位客体的需求,二是学习主体的内在需求。国际商务英语教育是培养能够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国际商务人才的学科,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变得更加宽广,涉及国际商务的各个领域,这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无疑都对国际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重视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如,英语语音、综合英语、英美概况、初级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商务知识导读、商务信函写作、国际营销写作、欧洲文化等课程。另外,在专业设置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针对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设计专业必修课,如,第二外语、商务翻译、商务口译、经济学原理(英)、国际贸易、进出口实务、跨文化交际导论(英)和国际金融等课程。要将商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人低年级英语语言技能课的教学中,在语言学习时,同时传授国际商务专业词汇、术语及国际商务英语表达方式的内容。例如,在培养英语语言能力、国际商务能力时,我们可以用国际营销、国际贸易和物流等模块内容来训练,语言训练贯穿于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在提高语言水平的同时,也能获得商务知识与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应立足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将道德素质教育融入日常英语和商务英语知识的教学中。
2 以“学科本位”为基础,以“能力本位”为导向
“学科本位”课程全面系统地阐述整个学科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传授知识是课程体系的中心和重点,具体的做法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科目,并且以严密的逻辑关系构架全部内容。“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是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学习者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而设计的课程形态。其目标是使学生最终掌握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该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国际商务英语以培养学生国际商务能力为目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交叉性和复合型的特点,在课程设计时,我们还需要强调目标岗位能力的培养,要以能力本位为导向,设计和培养具体的专业能力。国际商务英语涉及的内容广泛,许多内容是跨学科的,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很难培养出实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体系时,以学生获得目标市场和岗位所需求的具体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课程内容的建构要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知识内在的逻辑系统和情感体验与能力相结合,学科系统化知识和职业实践相结合。 3 吸收国外经验和教训
我国的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历史不长,从现有的课程设置和内容来看,还存在着内容过时,与培养目标相脱离的现象。专业书中有不少实例还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内容,且内容覆盖也不够宽广,许多国际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如国际结算、国际物流、商务口译、企业管理、国际营销在我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我们还需要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方英语国家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的经验,汲取先进的课程设置理念、方法和内容。同时,把握我国的商业环境和企业文化,积极主动地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推陈出新,开发适合我们国家适用的国际商务英语专业课程。
4 与时俱进,适应变化
目前,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状况令人担忧,将国际商务英语作为独立学科建设的力度和效度不尽如人意。从历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大会的论文文集和散见于其他学术刊物的商务英语论文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是关于商务英语教学、翻译等方面的,只有极少数学者的研究涉及商务英语学科课程体系设置与改革。国际商务英语作为我国的一门新兴学科,不可避免地要继续向前发展,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时,我们需要注意课程的前瞻性。由于国际社会、国际市场和国际商务的情况千变万化,随之带来的国际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国际商务英语不同于以往的一些惰性学科,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内容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建立起科学的、反映时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置必须随着国际商务的发展与时俱进。另外,设置国际商务英语课程时,我们还应该考虑到不同区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完全一致的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置既不现实,也不符合我国国情。在国际商务英语蓬勃发展的今天,构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和内容不失为一个可操作和现实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鲍文,国际商务英语学科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11),
[2]张佐成,商务英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08.
[3]江春。丁崇文,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探讨[J],对外贸易大学学报。2004(01).
关键词:黄源深 成才的"瓶颈" 虞建华 "知"与"用"
中国大学的扩招,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看似英语人才有些过剩,实则“小才拥挤,大才难觅”。英语教育已经陷于纯粹的口语、词汇、句法等基本功教学及应付各种等考试,专业知识课,如文学课,只在高年级开,也似乎成了可有可无。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中文水平历来被公众诟病。笔者有幸参加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宁波举办的中国英语教学方法高级研修班,从中受益匪浅,在这与各位同仁分享。[1]
研修班上,黄源深教授集中探究了英语专业学生成才致命的“瓶颈”: 英语写作基本没有过关;中文掌握不够水准;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欠缺;思辨能力薄弱。英语写作基本没有过关表现在:辨不清口笔语文体差别,通篇简单句;语感弱,中文腔重;词汇量小,酷似小学生的写作;只会描述,不会说理。而只会说几句,不会写,充其量可做个导游,相当于一文盲,却难以胜任众多其他工作。中文掌握不够水准一向是外语专业人的恶名,中文水平直接影响对外语的理解、表达和翻译能力。“几年前上海的一次翻译大奖赛,一个新加坡人战胜了几百个有专业英语背景的中国人,拔得头筹,而令人惊讶的是他不是赢在英文水平上,而是在中文表达上”(前言)。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欠缺同样直接影响外语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翻译能力。外语学生和老师在学和教中,多只见语言的字词句,忽略语言传递的信息和存在的文化。思辨能力薄弱体现在:写文章长于描述,短于立论,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缺乏观点、分析和论述;听讲座提不出问题,更难有论点的交锋;讨论会甘当听众,无法贡献自己的见解;头脑空空,没有想法。结果是,“走上社会后,善于复现相关语境,却难以贡献独特见解,缺乏创造力。他们也许能适应模仿性工作,亦步亦趋跟从别人,却无法独当一面,闯出一片天地来。”[2]
有鉴于此,黄教授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尝试”,精挑细选编写了一部针对性很强的《英汉散文比较欣赏》,不失为一种局部性补救尝试,以期提高英文写作水平,提高中文水平,提高思辨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之所以说是“前所未有”,是因为“已有的英语散文教材都是基于一国一语编写的,唯《比较赏析》打破了这一传统,把两种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时代的名篇佳作按照其“契合”之处予以匹配并进行比较赏析。”(秦秀白,2012:105)针对性强是指黄教授身为教师多年,洞悉英语专业学生的长处和短处,毕业生的成功和问题所在,有鉴于学生成才的“瓶颈”,独辟蹊径,精选历代英汉名家各20篇,以散文的形式和内涵的相似行成对成单元。秦秀白教授认为每单元的英汉散文具有至少两个契合点:“题材相同或相近”和“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手法相近”。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教育、艺术等重大题材,也包括洞察世情、感悟人生、咏物明志、追求理想、修身养性的抒情随笔” (2012:106)。《比较赏析》的另特色是编者在选用的英文文本和汉语文本上都标出了重点段落,要求学生细读或背诵。这些英文散文都是正式文体,可让学生辨明口笔语文体,学会使用地道的标准的简明的句式,及篇章写作的逻辑性和说理,减少中文腔。而相对应的中文散文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中文水平和对英文的透彻理解,也有益于学生的中英互译水平的提高。中英散文对比学习,也因其题材多样和内容的深刻,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比较欣赏》是“一种局部性补救”,是指这本书对突破英语专业学生成才“瓶颈”的一个突破性的开端。要克服英语专业学生的弱点,决非一部教材、一朝一夕所能为,需要全方位长时期治理,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怠不惰,坚持不懈,才能逐步打破“英语专业人的恶名”的魔咒。[3]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虞建华教授在探讨高等院校文学课的“知”和“用”时,提出了三对相对的命题:无用和有用,工具学科和人文学科,学以致用和学以致知。目前的英语文学课教学所遭遇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用型的大学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外国文学遭到冷遇,受到轻视,甚至忽视,大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喜爱近年来已经几乎降到了冰点。”(刘波、罗承宁,2003:86)“英语”专业,各高校对其定位不同,态度不同:多数将它当作“应用专业”,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要手段,以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少数将它当作“人文专业”,以人文内涵为主要内容,培养国际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科定位的模糊性,带来了实施教学方面的混乱。以语言应用为目标的专才教育成为主导,学生通适性能力的培养、文化视野的开拓、健康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陶冶遭到忽视,毕业生总体上呈现“小才拥挤,大才难觅”的状况。[4]
英语文学课的有用性,回归人文学科,当学以致知是有充分理据的。老清华、北大和解放前的西南联大英文系除去专门把文学当专业学习外,在语言习得方面也以大量的文学阅读为主,然后配以写作训练。在国际上,外语本身从来算不上大学的一个学科,外文系设置的专业和学科决不是听、说、读、写的技巧训练,它们的外文系就如同中文系在中国,而是英美和西方文学、文化和语言学等。抗战时期教学条件极差但人才辈出的西南联大的英文系,语言能力课(相当于现在的精读、泛读、听力、写作等课程)只占年总学分的不到16%,英语语言水平的提高,是通过诸如散文、英诗、西洋戏剧等其他课程来实现的(刘意青,2010:1-2)。“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大学校园里曾出现过人人都在读外国文学名著、人人都在讨论外国作家、场场外国文学讲座都座无虚席的盛况。”(刘波、罗承宁,2003:86)。目前国内一些重点院校,比如北京大学英文系,已从一年级就开设出英语文学、语言学、文化和文学理论等各种课程,并把这些课程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语言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刘意青,2010:1-2)。黄源深教授建议大幅度调整课程结构,语言技能课应控制在25%以下,文化知识课,包括语言学、文学、欧美文化等,比例应占60%左右,知识可用英语授课。英语专业应该回归到人文学科本位,其意义在于,“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王守仁,2002:11)”。虞教授以一段生动形象的视频来展示文学语言的魅力。一个乞丐手身边放着一块牌子,写着:I’M BLIND. PLEASE HELP ME,但人来人往,施舍的寥寥无几。后来,一个女青年把牌子翻面,重新写上:IT’S A BEAUTIFUL DAY AND I CAN’T SEE IT,结果,很多行人开始不断地施舍。这两句话,意义上没有太大差别,但深层次上,却有天壤之别。前者是事实陈述,直接请求,以乞丐为中心,而后者是诗一般语言,个人叙事,事实的陌生化,以行人为中心,叙事空白得以填补,乞丐的目的不是直接请求而是暗含其中等。虞教授还提到,曾被一名外籍教授请求回答一道“选择题”:“Professor Yu, which would you prefer: a student who can only stutter out his ideas or one who speaks fluent English but has nothing to say?”这一问题,不得不令人反思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存在的弊端。[5]
鉴于文学课对于英语专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虞教授借鉴了以往英语短篇小说编写的经验,特编写了《英语短篇小说教程》,以期“知”和“用”的紧密结合。虞教授的选材的依据是,语言浅显易懂,又是名家大家作品;一定要短,在短时间内能读完;蚕食空间,让学生发散想象空间;脱离文学史,使短篇小说自成体系。名作的浅显和短可让学生不会花太多时间就可以读懂,参与讨论,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避免学生无时间阅读,老师自我陶醉地对文本赏析,老师热,学生冷。脱离文学史,可避免老师和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去了解文学史,没时间研读、分析、赏析文本,本末倒置。虞教授编写此教材是期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可以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动地了解英语民族诸方面的文化因素”,学生“不仅要有熟练的外语运用技能,更需要提高人文造诣,对语言对象国家要有更深的文化浸润,对其历史渊源、、思维方式、习俗礼仪等诸多方面要有更透彻、更细致、更广博的了解,以获得更多异域文化的体验,提升进行深层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根本上讲,文学中涵容的人文精神,要比文学文本反映的语言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编码于文学作品中的精神文化方面的东西,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底蕴,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6]
终上所述,两位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究了因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功利性教育的影响,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教育偏离了人文学科的正常轨道,导致了学生成为大才的“瓶颈”和文学学习“知”的缺失。两位教授有针对性地编写了《英汉散文比较赏析》和《英语短篇小说教程》,无疑会对目前的英语专业教育改革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7]
参考文献
[1] 黄源深,徐凯,周小进.英汉散文比较赏析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English and Chinese Essays) [Z].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刘波,罗承宁.高校外语专业外国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J].2003 (2).
[3] 刘意青.序[A].方岩.英语短篇小说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秦秀白.在散文鉴赏中感悟中西文化的契合与碰撞――《英汉散文比较赏析》评介.中国外语[J].2012(3).
[5] 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J].2002(2).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高端翻译严重匮乏,需求的专业结构趋向多样化。高等学校外语教育在语种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及语言能力的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趋同化,是造成高端人才短缺的根本原因。对高端翻译的旺盛需求不仅要有现实的紧迫感,而且要有顺应发展趋向的长远眼光。解决高端翻译人才匮乏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传统外语教育,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关怀的办学特色;改革办学体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特别是要注重科技外语和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翻译市场现状不容乐观,而高端译员的匮乏已成为这个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语翻译的文化交流与信息交流的功能越来越彰显。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信息涌入中国,翻译人员如果不能及时而正确地消化国际信息流,将导致大量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信息的流失。翻译能力薄弱的问题不解决,还将严重影响中国的政企涉外活动的开展,甚至影响中国的持续发展,妨碍中国全球化的推进速度。
一、翻译市场的强烈讯号:精英人才匮乏,呼唤高端翻译的多样化
当前中国翻译大国地位与翻译人才青黄不接形成强烈的反差。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出现了巨大的翻译市场。来自中国翻译协会的资料显示:中国的注册翻译公司有近3000家,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仅在北京注册的就有400多家。全国翻译从业人员多达50万人。从规模来说,中国已成为“翻译大国”,但并非“翻译强国”。因为这支队伍中的专业翻译人才只有6万,真正有水平的、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仅占5%。
翻译人才青黄不接集中表现为高端译员匮乏。而且从译员需求的专业结构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高端人才匮乏是世界人才市场的共同特征,然而在中国翻译市场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其中突出的表现是:
(一)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这主要反映在外国文学翻译质量下降。以2005年初举行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为例,在涉及文学翻译的5个奖项中,竟被评委无奈地空缺了3个。外国文学翻译之所以遭遇窘境,是因为优秀文学译着要求译者深刻把握两种语言的精髓,特别是要有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然而达到这种要求的译员太少,导致优秀文学译作稀缺。时至今日,人们对20世纪中国的一代翻译大家的风采依然历历在目,例如钱钟书不仅英语基础好,而且博览群书,还有浓厚的文学兴趣,其译作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萧乾先生以集文学创作、翻译和记者于一身而着称,得益于他深厚的母语修养和对英语文学的娴熟研究背景。然而中国本来翻译大家就不多,随着一代名师的相继逝世,优秀翻译后继乏人。
(二)科技翻译,尤其是高新科技翻译人才稀缺。多年来外语院校十分重视外语复合人才的培养,但存在着重文轻理的倾向。当前,外语复合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外语专业知识与经济、贸易、金融、新闻与法律知识的复合,而外语专业知识与理工科知识的复合结构则长期受到忽视,以至于当前懂经贸、商法的文科复合型人才很多,但熟练掌握外语的工程技术人员稀缺。机械、化工、软件、信息技术和电子专业都紧缺外语人才。
(三)口译人才匮乏,尤其同声传译人才稀缺。随着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的发展,中国口译人才严重短缺。目前国内能够熟练地在商务活动、国际会议中担任翻译的人才实在太少。同声传译作为语言金字塔的“塔尖”,被称为外语专业的最高境界,因而培养也十分困难。这种人才不仅在我国紧缺,甚至是全球化的人才难题,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有资料显示,中国口译人才缺口百万,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对中国的口译人才短缺表示担忧。
(四)中译外人才紧缺,尤其是经典着作和重要政治文献方面的中译外,面临重大问题。中译外比外译中难度更大,写作风格与语言习惯要适合外国人的要求,对译者的中外文水准、政策把握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尤其古代经典着作的翻译还有古文、文言文的阻隔。现代文人能够阅读文言文的已经寥寥无几,因此存在着把古典文献翻译成现代汉语,再由现代汉语翻译成外语的双重语言转换问题,难度可想而知。而且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中译外涉及的语言也越来越多。仅有英、法、德、日、俄等常用语种显然不够,而稀有语种的翻译人才就更显得匮乏。
二、外语教育的缺失:教育理念和体系陈旧,办学模式趋同化
在2004年举办的“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为主题的一次高等教育国际会议上,与会专家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正陷入一个办学误区:办学模式趋同化。大学普遍按照一个模式培养相同规格的人才,而不是根据个性差异来培养各类创新人才。
中国高等学校的外语教育的办学趋同化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专业语种结构趋同。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过多,英语专业招生人数远远超过小语种。目前全国有800多所院校开设外语院系,同时全国兴起了一批以新东方学校为代表的外语培训机构,而所有的院系及培训机构均设置英语专业或进行英语培训。以至导致英语专业人才饱和,毕业生就业由“热”转“冷”,而小语种尤其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则供不应求。
(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多年来,传统外语教育只注重语言和文化双重关怀,而忽视综合知识的传授。近年来,又清一色地转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外语专业本色,造成了多元文化的缺失。这种现象的认识误区在于:把外语仅仅当作语言的工具,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淡化了包括汉语文学在内的中外文化教学,以至于跨学科界限的知识性课程——法律、经贸、金融、新闻——的过量,而导致语言专业的异化。在这种情况下,忽视了深层次的中外文化的熏陶,语言人才失去语言与文化为特征的传统特色。
(三)语言能力的评价方法趋同。中国的外语教育长期以教学服务于考试为导向,导致学生只关注知识和语言技巧,而忽视了语言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测试为标准的外语能力评价方式,导致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时间长,资源投入大,整体效率低。而以客观题为主体的语言测试方式只测试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知识存量,却忽视了用主观题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评价。记忆能力和语言知识的存储状况是可以见诸卷面的,而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则难以在卷面上展现。然而外语的写作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对于翻译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诚然,过去清一色的培养纯外语人才,毕业生知识结构过窄,曾经是外语毕业生就业由“热”转“冷”的主因。因此培养“外语+专业”、“英语+小语种”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是适应社会需要、应对就业难的根本出路,更是教学型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然而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应用性”,而对于研究型大学的精英教育来说,必须保持语言教育的文化多元性,培养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只有具备比一般外语学习者更高的外语水平和更扎实的中外文化基础,其毕业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研究型外语大学必须把坚持外语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作为一种理性选择。
三、解决高端翻译人才匮乏的根本出路:把握外语教育的“市场定位”,坚持办学的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性
(一)对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不仅要关注现实的紧迫性。而且要有放眼国际化的远大眼光。高端外语人才需求旺
盛及其需求专业结构的多样化,不仅仅是一种市场现实,而且是社会发展对语言人才需求的大趋势。从全球视角看,信息时代促使我们的湛蓝色星球变成了“地球村”;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交融促使整个世界趋向“全球化”;文化与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必然要求异域文化与教育的“国际化”。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景看,随着我国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以及上海迎来世博会,必然大大刺激人才市场对高端人才的旺盛需求。在这种大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不容动摇,同时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为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外语教育语种多元化,也是一种必然要求。
从现实情况已经看到外语教育落后的紧迫感。全世界学术刊物的80%~90%都是英语刊物,离开英语就无法吸收外国学术资源;全世界的计算机信息90%都用英语表达,我国计算机软件教育的国际化与标准化已大大落后于印度,而英语教育水准不高,理工科硕、博士的翻译能力不足是软件人才国际化的一道坎儿。在这种大背景下,上海外语大学校长戴炜栋,在近年强劲的“全民学外语是国力资源的一种浪费”的惊呼声中,清醒地指出:“从整个社会的外语水平看,不足以说明‘全民学外语’。”并指出,从外语教育的现状看,“中国整个社会的外语水平比一些亚洲国家要低”,“英语在中国是一种外国语,而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英语则是第二语言”。当然我国的外语水平更不能与欧洲相比,在荷兰有80%的国民熟悉英语。
(二)根据外语需求的市场定位,改革办学体制,推进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必须承认:“全民学英语是国力资源的一种浪费”的惊呼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主要表现在它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当前以服务于考试为导向的英语学习方法的弊端,以及外语教育在包括教育观念、办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趋同化。这些弊端直接导致了外语教学的低效化。这种呼声对外语教育提出了警醒,启发了人们必须认清外语教育的两个改革方向。
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认真把握外语教育的市场定位,对不同语种、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提出不同的外语教育办学要求。例如,从语种的专业结构规划看,必须肯定地认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把英语教学作为外语教育的范本;同时注意纠正当前小语种专业办学只限于几个小语种人才培养基地的状况,注重在更多院校发展小语种教育,实现外语语种的多样化。从不同地区的外语教育要求看,对沿海及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北京及上海等未来的国际化都市必须普及英语教育,提高全民的外语水准;而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则主要要求学好他们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从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看,研究型大学应该倾情于外语精英的培养,在坚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必须坚持以注重语言与文化双重关怀的传统英语教育特色;而教学型大学则应坚持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并以培养语言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其次,必须十分注重不同专业结构的外语精英的培养,实现高端外语人才的多样化。英语教育具有一定的普及性,而精英外语教育则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高等学校必须坚持其应该具有的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和导向性品格。在外语教育中,这种品格主要表现在注重各类专业外语精英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前瞻性需求。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目标,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针对外语人才模式趋同化的弊端,实现专业结构的多样化,除了必须加速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及在坚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保持传统外语教育的特色外,应特别注重两种外语专业的发展:一是在理工科院校发展科技外语教育,二是大力发展翻译专业。
在外语教育中应当认清两种复合型人才的区别:一种是传统的“语言+语言”(例如:“英语+汉语”,“英语+小语种”),以及“外语+社会科学”(经贸、金融、法律、新闻)等以外语为主体知识结构的“语言型”外语复合人才。另一种是以科技知识为主体知识结构的“科技+外语”的“科技型”专业外语复合人才。后者实质是一种专门用途外语人才,它的第一能力是理工科知识,本质上属于科技型人才。
科技外语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及教学要求都有异于语言型的外语复合人才。从能力要求看,台湾科普翻译家侯捷指出,“一般人认为英文好就能翻译英文文稿,这是大错特错的说法,进行科技翻译与你有什么样的专业背景密不可分”;“科技翻译的关键不在外文功底,如果要列出科技翻译成功的要素应该是:专业素养,中文程度,中文文采,英语程度”。同时理工科外语教学的要求也有异于文科型的外语教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钟美荪指出:“大学生英语不必都能说会道,文理科英语教学要求不宜一刀切。”许多专家认为不同类型学科的英语能力有不同要求,阅读英语专着及查阅英文资料的实际能力对理工科高层次人才是最重要的。科技外语人才的培养应该在理工科院校进行,因为纯外语的人才培养不出合格的科技外语人才,钟美荪副校长就说过“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很多困难,主要原因是英语教师都毕业于英语专业,教师通常按英语教育的思维和标准去教授不同学科的学生。英语专业毕业生与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双方难以找到结合点”。
关键词 农科专业英语;师资构成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专业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利用英语这一工具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提高写作能力,并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学生毕业后无论在企业、科研机构或高校工作,只要从事科技开发或研究工作,就可能需要查阅相关的英文资料,学生在不同时期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和要求也不同。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完本课程之后能够在阅读、翻译本专业各种体裁的英文文献方面有所提高。对本科生而言,需要初步具备对学术性文章摘要的翻译和写作能力;对研究生而言,不仅要能够用英语进行一般性研究或调查报告以及完整学术论文的写作,还要具备口头交流、演讲和书信交流的能力。如果把专业英语的教学仅局限于专业阅读和笔头翻译,则有失偏颇。
1 专业英语的特征
专业英语课的开设多在大学三年级或者四年级,这时学生已经修完了普通英语,应及时巩固,因为这时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还不牢,甚至有的学生可能存在就此放弃英语学习的念头。此外,从大学三年级开设专业课,学生开始接触专业术语(大部分注有英文),英语学习逐步向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以及写作专业文章过渡,使学习英语和学习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如果专业英语教师局限于用英语读原文、中文讲解词汇和语法、中文翻译课文、中文讲解难点,这样很难与基础英语区分开。而且,学习好专业英语也有助于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
2 农科专业英语教学师资构成特点
学生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概括地说,专业英语按照字面意思就是“专业+英语”,可理解为专业在先,英语在后或者二者并重,因此农科专业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农学专业理论功底和较宽广的知识面,对作物遗传、育种、栽培耕作、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和推广、植物化学保护、生理生化、农产品加工等学科中的某一领域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并对其他学科也有适当的知识积累[1]。教师不仅要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研究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如标志绿色革命成就的矮秆小麦的育成、杂交稻的育成)以及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如什么是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粮食安全等),还要具备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教学的能力。目前以科研和教学并重型的农科院校专业英语教师的的现状是:部分专业英语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英语能力和专业素质,但是在英语听说和教学方法上与基础英语专业教师可能存在差距,如发音不够标准,不能完全进行全英文教学;有些教师可能有短期出国留学的经历,现身说法对专业英语授课可能会有所帮助,但要用流利的英语上课还有待提高;少部分教师虽有长期的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具备很好的专业功底和流利的英语,但是由于没有或者很少受过基础英语教学的专门培训,仍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部分专业英语教师虽然能够比较娴熟地用英语进行学术性论文的写作,但是发音和口语表达能力却受到限制。
鉴于以上情况,部分学者建议选送英语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年轻教师到国外学习,接受专门的语言培训,学习先进国家本专业的教材,掌握该专业的最新国际动态[2]。虽然这项建议理论上可行,但受到主观或客观因素的限制,实际可操作性较小。专业英语教学起步较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课晚,许多农科院校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也不及基础英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因此对于大部分农科院校专业英语的授课来说,短期内难以找到能够有效协调专业英语本身以及学生的高要求和专业英语师资配备的局限性以及重视程度不够的矛盾,这种不协调性很可能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任课教师之间加强交流和自觉学习可能是目前比较现实的解决办法。
3 农科专业英语教学的内容
3.1 阅读材料的选择
现有的面向农科或生物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内容大多是选用国外原版专业书籍的一些文章或章节,内容比较单调陈旧,选择的课文要么过于专业和生僻,大量的专业词汇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或者所选文章与某门专业课的章节内容完全重复,学生缺乏新鲜感,难以接触到新知识。目前很难找到一本将基础英语、专业知识与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教材。因此,许多教师建议应该尽快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统一的专业英语教材[3]。笔者认为,由于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的英语水平不同,不同教师的专业背景不同,对专业和专业英语课的理解也不同,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应拘泥于专门的教材。专业英语应提倡个性化教学,选择面向本科生的专业英语阅读材料时应尽量避免与专业课的重叠,既不应成为专业课某些章节的英文版,也要避免选择过于专业的研究性文献。在教师讲解之前,以80%以上学生能够读懂60%以上的内容可作为所选阅读材料难易程度的标准,而且所选内容尽可能涉及本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前沿研究热点,是专业课没有涵盖的内容。本科英语阅读材料的精选一般以浅显易懂的关于农业领域新技术、新发明或新产品的科普性文章、评论性文章(letter and comment)和综述性(review)文章为主,内容涉及介绍国内外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的成就(如green revolution,evergreen revolution等)、与农业相关的跨国大公司(Monsanto,Pioneer,Sengenta等)和国际性研究机构(如CIMMYT和IRRI等)的研发动向、当前公众关心的热点(如转基因安全、生物能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食品和粮食安全等)、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以及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作物生产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策略等[4]。此外,选择的阅读材料尽可能涵盖主要粮食作物的育种(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的结合)、耕作制度和栽培条件的改善、病虫害防治及抗逆性改善、营养健康、农产品加工、种质资源及利用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单门专业课教学不可能涵盖的。另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的阅读材料在难易程度上要适当拉开差距,从而进行快速阅读、精细阅读等方面的训练。专业英语课程是专业课的补充和延伸,选择阅读材料时注重内容的前瞻性、综合性和交叉性。
3.2 英汉互译和写作训练
翻译和写作不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难点,英汉互译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参考,只有较好,没有最好。而英文写作虽有大致的规则,但写作水平因个人的英文基础、写作风格和专业背景而异,不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很大的挑战。关于翻译和写作技巧,国内外有大量这方面的文献可以借鉴。虽然农科专业英语教师在讲解英语翻译中的词法、句法、章法和文体的特点及翻译技巧方面可能有些欠缺,但教师可尽量提供大量的例句和相应的翻译实践,做到讲练结合,重点讲解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碰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翻译所选课文、译例和练习内容最好涉及农业科学领域的多门学科。专业英语的写作技能训练应尽可能介绍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性原则、科技论文的构成要素和每个部分的写作要求。对于本科生而言,以范文为例,对科技论文的构成要素和每个部分的基本写作要求作简单的介绍,重点是掌握英文摘要翻译和写作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对研究生而言,翻译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应高于本科生,至少精选不同期刊或杂志的3~5篇范文(综述性文章和研究性论文)。论文的写作顺序和具体要求因不同目标杂志而异,详细讲解英文文章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写作技巧和要点,包括英文参考文献的编辑和管理(简单介绍和演示参考文献编辑管理软件如Endnote,Reference manager等),比较中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风格和习惯差异(特别是讨论部分),培养研究生独立撰写英语文章及投稿能力。此外,笔者认为个人简历和书信写作的要点也应作为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为研究生英文书信来往较本科生频繁,如向作者索要英文文献、投稿时写给编辑部的cover letter、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观点和研究材料的交流、申请国外读书深造、应聘博士后职位、交流互访或者应聘外资机构等。英文书信的写作规范和技巧方面已有大量的文献和网络资源可供参考,但教师可简单介绍正式或非正式书信的范例。
3.3 口语表达能力训练
口语表达技能正式体现英语的语言功能即交际功能,该部分不论对农科专业英语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可能是一个弱项,应尽量开展适当的强化训练。对本科生而言,课堂上鼓励学生大声朗读、用英语提问和回答专业问题、上讲台讲解部分段落、偶尔邀请来自英语国家的外国留学生或专家“客串”都是很好的训练途径。对于研究生而言,由于不同研究生可能从事的专业方向不一致,除了进行上述训练外,专业英语教师应鼓励研究生用英语就自己的论文设计思路、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本学科研究的前沿理论进行口头报告(辅以多媒体),保证每堂课至少有1个研究生提供7~8 min的口头报告,每个学生选修专业英语期间至少有2~3次的锻炼机会。然后教师尽可能从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性、语音、语调、话语组织、流利程度、用词是否恰当以及语言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等方面进行点评,学生和教师还可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用英语进行短暂的提问和相互交流,这样既可锻炼口语,又能拓宽专业知识面。
4专业英语教学策略
据调查,多数教师在教授专业英语课时教学方法单一,只给学生讲一讲单词,然后让学生自己翻译或者老师讲解课文中的难句和长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佳,特别是在学生对专业英语理解不够和对专业知识理解不深的情况下更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主要与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背景相关,但是课堂讲解策略和授课艺术也至关重要。虽然把农科专业英语讲解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比较困难,但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式教学可以弥补这种“先天性缺陷”。例如把部分讲课活动编排得像是做游戏,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或配对,教师根据所讲内容用英语提出问题,由各组用英语抢答,采用记分制,在规定回合数后,积分最多的学生胜出,或者采用“专业英语单词接龙”、“专业知识英语大比拼”。总之,使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提问题的形式也应该多元化,如用英语讲解专业词汇(比如转基因食品的英文术语有很多种表达方式Transgenic food,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bio-engineered food等),用英语竞猜或描述专业知识点(标志绿色革命的主要成就the landmark achievements in green revolution),英汉短句互译,或者可以在黑板上列出几个专业英语关键词(如food safety and food security,climate change,conventional breeding,biotechno-logy)。让学生根据这些单词和专业知识的理解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学生们就不觉得是在做一件压抑的事,而是在争取赢得某种东西或是进行一场比赛。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选择性地将学生的表现纳入平时考核成绩,让学生感受到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此外,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并加深印象,这也是弥补专业课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不足,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5 参考文献
[1] 苗艳芳,李友军.农科专业英语[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 张昕.农科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0):246-247.
关键词: 顶岗实习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 影响 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向来是中国长期存在的一大基本问题,尤其是专科毕业生。每当毕业季来临,专科毕业生便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如何使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青睐,如何让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岗位,已经成为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关键。为此,学院采取顶岗实习这一政策,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职业意识和综合素养为目的,更好地适应市场目标人才的发展需要。
一、从不同角度分析顶岗实习目的
(一)从教学角度分析
1.教学质量考核。商务英语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是学以致用。考核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只重视学生的卷面成绩。这种考核形式导致学生只知道学知识而不会用知识,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难以充分发挥。根据商务英语本身的特性及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学院扩大实践考核比例,通过安排顶岗实习这一实训课程,将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结合起来,把实训过程与实训结果结合起来,从平时的课堂讨论、实践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果等方面评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考察学生的系统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2.人才目标培养。根据调查,社会对素质较高、专业能力与沟通能力较强的商务人才求大于供,衡量标准主要是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这表明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商务应用人才。在职业知识方面,企业需要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前三位是: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知识、财务与金融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在职业技能方面,企业需要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前五位是:英语听说阅读能力、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技能、文书写作技能、信息与档案管理技能、办公室事务处理能力;在职业素质方面,企业需要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前四位是: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发展潜能、中外文化修养。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能熟练掌握系统的国际贸易知识与进出口业务流程,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办公设备,能熟练运用外语独立从事一般的进出口业务,以及其他与外贸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这个目标人才的培养过程,是学院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完成的。
(二)从个人角度分析
1.尽早接触社会定位自我。大学就是个象牙塔,一直处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状态的学生,对未来的想法大都是茫然而不知所措,往往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所以尽早地接触社会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认清自己,明白自己的潜力到底有多大,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为以后的发展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
2.提高工作能力,明确择业目标。顶岗实习,就是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步地积累经验,提升工作的能力,为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期间,学生可以通过多个行业的尝试,看看自己喜欢什么行业,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哪方面更具有潜力,从而更加明确自己择业的目标。所以说,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来学习岗位知识,累积经验,从而提高工作能力,使学生的择业目标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商英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顶岗实习的确让学生学到了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得到的实践锻炼、能力积累及适应并投入新环境的经历,提高了毕业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但同时,顶岗实习使学生经历了学校的学生角色与职场的社会角色的迅速转换,由此伴随的关于专业学习、心态调整等各种不适应现象也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调试。
(一)专业学习与岗位需求衔接不够
在顶岗实习中,学生会慢慢发现专业学习与岗位需求的衔接不够,书本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专业学习中所涉及的行业知识技能还远远不够等问题。所以,在这一阶段,学生不应该碍于面子,要学会不懂就问,通过各种渠道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巧。例如通过积极参加商务技能培训,与有经验人士进行沟通交流,在工作过程中慢慢掌握并熟悉应用行业知识技能,这样就可以弥补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不足。
(二)心态需要进一步转变
走出校门,踏入职场,不同的环境使学生很快意识到大学生活与职场生活的重大差别。学校三点一线的生活,是简单而相对轻松的,但是在工作当中就不同了。在工作中,学生要考虑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怎样处理与上级领导、周围同事的关系,如何应对工作中的诸多突发事件及环境转变,这些都需要他们以一颗平常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及时地转变心态会让他们的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因此,摆正心态,及时转变是更好地工作的关键。
三、商英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影响及意义
(一)对个人的影响
1.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顶岗实习,通过在具体岗位上的“真刀真枪”工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精神,还拓展、巩固了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促进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人的心态也得到改变,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遇事不慌,从容处理,从而为个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人生价值观。顶岗实习,学生身临企业生产第一线,熟悉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体验了企业文化和经营流程,了解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顶岗实习能让学生客观地认识社会,并在实习过程中缩小就业意向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渐形成比较客观的择业观、就业观和人生价值观。
3.奠定了坚实的求职就业基础。顶岗实习的经历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企业对员工能力的要求,从而掌握就业信息。另外在实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并构建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把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具体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获得适应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经历。从一开始的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到后来总结出自己的理论并用其指导实践,这些都为学生的求职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商英专业教学设计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1.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是学以致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只是单一地传授知识,不能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适时适当地创造一些活动,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例如情景模拟法、案例教学法、专题研究法、组织竞赛法,以及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例如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型、体验型、案例型、问题型等,积极开展“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应多安排多媒体课程教学、网络教学,充分挖掘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方法方面的资源,为英语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在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英语人才。
3.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在专业教学组织上,以教材为依托,以案例分析为契机,以问题为本,创设仿真情境,将商务英语语言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及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结语
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工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将大学所学付诸实践,提高就业竞争力,更能让学生了解到工作的艰辛,了解到责任与团队的意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客观认识就业岗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要,更好地完成自我目标定位和人生观的塑造。同时,学院可以根据学生顶岗实习中的不足进一步改进专业课程,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目标人才。
参考文献:
[1]谭利娅.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探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报,2009(02).
[2]陈玲.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010:20.
[3]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