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7:40
导语:在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 对入院病人进行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提高医生、护士、患者对疾病的认识,通过表格的设计方式,直观的反映病人存在或潜在危险,予以早期干预,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早期干预;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 R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25-01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ET)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是具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潜在致死性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骨科大手术后,约80%的深静脉血栓发病前期无症状,而肺血栓栓塞症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据文献统计高达70%以上的肺栓塞是在死亡后发现的,这是术后猝死的常见原因,也是外科手术致命的合并症之一。入院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是通过对骨科所有入院病人进行早期评估,筛查出关注对象,通过早期的干预治疗及护理减少或杜绝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笔者参考有关文献,与2010年1月设计了入院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应用于骨科临床,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入院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的设计:
1.1眉栏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
1.2评估的内容包括凡是引起静脉血栓栓塞发生常见或可能因素,进行评估,对应给予相应的分值,通过评分将入院病人进行筛查,评出三种类型:得1―2分者属于需要关注的人群,做好宣教工作;得3―5分者属于高度关注及做好宣教和物理预防的人群;得6分或6分以上者属于重点关注的高危人群,必须同时做好宣教、物理预防及药物预防工作,接受辅助检查或进行DVT/PTE的风险评估。
1.3记录评估者的姓名,患者或家属确认签名,及评估时间,见样表.:
接上表
2.应用方法
2.1由责任护士接诊患者入院时,对患者进行筛查,根据分值,予以相对的宣教和指导工作。
2.2通过责任护士的评估筛查出需要重点和高度关注的患者,督促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关注,提高认识,做好早期干预工作。
2.3患者出院时予以个性化的健康指导。
3.结果
笔者在本科室于2010年 1月至2011年6月对对入院患者3216例进行筛查,通过评分,让医、护、患高度重视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对存在风险的患者予以早期干预,无一例发生血栓栓塞,效果满意,并进一步在全院推广应用。
4.讨论
入院病人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表能直观的反映出患者是否存在或潜在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通过责任护士的评估,提高患者对静脉血栓栓塞的认知,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帮助医生在接诊患者过程中积极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保证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生命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翟振国、王辰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防治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3)
[2] 李成香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进展 《护理实践与与研究》2009徐涛、崔广芸 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 《期刊论文》―中国社区医师2009(13)
关键词 心理干预 脑卒中患者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3.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0-0060-03
脑卒中患者中约有40%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抑郁的发生率也有21%~47%[2]。我们研究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接受的影响,从而排除不良因素,提高康复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11月-2012年7月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脑卒中患者为样本源,选择100名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平均年龄(65.88±3.2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63.26±4.68)岁。纳入标准:①首发脑卒中患者;②年龄在45~85岁;③仅有肢体障碍无认知障碍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有智力和认知障碍者;②有精神病家族史者;③失语失认及不能配合调查者。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增加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和康复师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干预。第一步在患者首次入院时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评估,采用问卷方式掌握患者卒中后的主要心理问题,和有可能影响康复的潜在因素。第二步在每次康复的过程中纠正不良因素引起的不良情绪,将患者心理向积极方向引导。
1.3 评估工具
两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康复训练疗程结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进行评估。
1.3.1 心理状况评估
抑郁自评量表能相当直观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主要适用于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SDS把20个项目得分相加即得到粗分(raw score),通过公式转换Y=int (1.25 X),即用粗分X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既得标准分(index score Y)。该量表的Pearson相关法相关系数为0.78,Spearman氏相关法相关系数为0.78,证明了SDS的临床有效性[3]。
1.3.2 生活能力评估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由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两部分组成,评分为1~4分4级,单项分1分为正常,2~4分为功能下降;14个项目得分范围是14~56分,14分为完全正常,>14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5~10分钟完成测试,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7,重测信度为0.87,敏感性81.80%,特异性74.50%[4]。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DS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SDS评分比较无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评分均下降,但实验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DL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无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但实验组评分降低更明显(表2)。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从急性期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有关研究表明康复的介入可以降低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5-6],其功能恢复是基于损伤后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的重组等可塑性原理,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促进患者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达到最大的功能恢复[7-8]。然而脑卒中带来的是身心方面的疾病,其发生和康复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心理因素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脑卒中患者,身体上受到巨大的创伤,精神上也有沉重的压力。脑部部分皮质紊乱,情绪释放不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表现出抑郁、焦虑、行为功能退化等。由于部分患者对康复的不了解会产生敷衍,反抗,抵制等情绪,使得康复收效甚微。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反应比其他疾病的心理反应更为严重,因为其它疾病造成肢体上的损害是有一定的过程的,但脑卒中的肢体障碍是突然发生的,缺乏一个适应的过程,突然地打击使患者很容易心理上的抑郁[9]。而心理状态和肢体功能的康复密切相关[10]。目前的心理护理已经把患者看成一个整体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与其交谈,降低患者的心理防御,从而积极配合,完成既定的康复方案。心理干预现已作为现代康复训练的重要的一部分,可使残疾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本研究面对面的进行心理护理,结对双向交流,个体化的进行心理干预,收到了效果。干预的重点是掌握患者心理问题,和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诱因。目前学界对心理因素在康复训练中的影响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如何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康复护理研究还不多,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戢秋明, 谢良平, 程五福. 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多因素研究[J].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 2006, 3(4): 333-335.
[2] 霍焱, 张莉琴, 张永文. 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 2003, 18(12): 944-946.
[3] 王征宇, 迟玉芬. 焦虑自评量表(SAS)[J]. 上海精神医学, 1984, 2(1): 73.
[4] 陈冬青. 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L的影响[J]. 中国康复, 2003, 18(1): 45-46.
[5] 钟琴书, 陈兰, 蔡伟良, 等. 早期功能锻炼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作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15(10): 90-92.
[6] 蔡雁飞, 梁继娟. 早期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5): 24-26, 30.
[7] 高聪, 蒲蜀湘, 仪.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1, 16(1): 27-29.
[8] 南登, 缪鸿石. 康复医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208-212.
[9] 张庆元, 李辰佳, 林一均, 等. 脑卒中患者心理状况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 11(9):701-702.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83例脑出血患者,男39例,女44例;年龄33~87岁,平均60岁。本组病例均经头部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出血部位:基底节区41例,小脑8例,脑干5例,丘脑16例,脑叶10例,脑室3例。83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便秘(排便间隔时间>3d,粪便量少,排出困难,无其他肠道器质性病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后,患者顺利排便,无因排便加重病情病例发生。
1.2便秘的病因
一般病因: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②不良排便习惯;③滥用泻剂;④环境或排便改变;⑤妊娠;⑥老年、营养障碍;⑦结肠、直肠、盆底器质性病变及功能;⑧结、直肠外神经异常,本组38例意识障碍者均发生便秘,考虑与脑出血量大或存在颅内高压有关,以致影响自主神经调节中枢而诱发便秘;⑨精神或心理障碍医原性药物因素。
1.3脑出血
脑出血的早期死亡率很高,约有半数患者于发病数日内死亡,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脑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次数、全身情况和并发症等有关。脑出血患者死于并发症或遗留后遗症。年龄越大,预后越差,60岁以下的病死率较低,约占30%;70岁以上的病死率可高达70%以上。大多数患者高血压病史较长,血压越高,预后越差,病情进展快,颅内高压症状明显、严重,视水肿。
2脑出血致便秘的原因
2.1环境因素
因为住院患者卧床,涉及个人隐私而不适应在床上排便,从精神上自我抑制,抵触排泄,从而减少了排便次数,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大部分水分被大肠反复吸收,粪便过分干燥,排出困难,导致便秘。脑出血患者一般入院需绝对卧床治疗3~4周,致使患者自身活动减少,长时间卧床会引起胃肠蠕动减慢,同样会出现便秘的情况。
2.2药物因素
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的治疗过程中,为了减轻因出血所造成的颅内压升高,避免形成脑疝,会大量使用脱水利尿药物,如甘露醇、呋塞米等。利尿剂的应用在减轻颅内压的同时也促使肠道内的水分过分吸收,以致便秘。
2.3饮食因素
术后患者早期有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言语障碍以及异常咳嗽、呕吐或口腔分泌物堵塞气管,为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或坠积性肺炎而进行鼻饲,另外,防止上消化道出血的重点是保护胃黏膜,对患者食物要求比较严格,而家属挑选食物时过于精细,缺乏纤维素,饮水减少,易引起患者营养不均衡而导致便秘。
2.4护理因素
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告知家属和患者排便的意义,没有准确地了解情况和及时督促,以致患者便秘。
3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护士要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发生便秘对脑出血患者的严重影响、发生便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使其配合治疗,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排便时用力过大。要注意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做好有效遮挡,指导患者采用合适的排便姿势。
3.2饮食调节
给予患者含粗纤维较多的食物(如水果、蔬菜)。高纤维素饮食可促使肠蠕动,避免便秘的发生。鼻饲者可给予混合蔬菜、水果汁,鼓励患者多饮水(30ml/kg),每日保持饮水量为1200~1500ml,使大便充分软化,预防便秘。忌食辛辣食物,不吸烟,不饮酒。
3.3腹部按摩
每天早晚2次按摩腹部,患者取平卧位,按摩前要求手温尽量高于体温或相近,嘱患者放松腹肌,用手掌自右下腹开始顺时针方向按摩100~200次,手法由轻至重,按摩时注意动作轻柔,冬天要注意保暖。另外,患者自述腹痛或生命体征不稳时要停止按摩。
3.4适当活动
患者病情稳定、允许进行床上或下床活动时,可适当鼓励和指导患者活动,但早期应严格控制活动量,以患者不出汗、不气喘为宜;昏迷患者应定时翻身、拍背、被动活动肢体,以增加肠蠕动,提高排便肌群的收缩。
3.5药物治疗
建议可选用舒泰清,2袋/d(A剂:聚乙二醇400013.125g;B剂:碳酸氢钠0.1785g,氯化钠0.3507g,氯化钾0.0466g;A剂+B剂各1袋配制125ml标准等渗溶液),严重便秘者可先用大剂量(8袋/d,共3d)清除肠道内残留的粪便,逐渐减量至2袋/d,建议服用至形成规律性大便。每晚口服果导2片或肛塞开塞露1~2支、芦荟胶囊口服、番泻叶5~10g沸水浸泡代茶饮。对于患者来说,主要是康复性的治疗,一般可以进行中药调理和针灸。
4讨论
脑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寒冷季节发病较多。大多在活动状态时起病,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多有意识障碍,发病时血压较高,神经系统局灶症状与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有关。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发病后,患者很快进入昏迷状态,死亡率很高。在脑出血治疗过程中,脱水利尿剂的大量使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排便反射抑制、肠蠕动减弱或长期卧床等因素引起便秘,而便秘对脑出血患者预后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护理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大便通畅对脑出血患者的意义。首先要规律患者的日常生活,增加膳食中的纤维。生活规律,自然精神百倍,并做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早晨起床前,老年人还可以对腹部进行自我按摩。多吃些高纤维食物,如瓜、果、蔬菜和粗、杂粮等,多饮水,少吃刺激性及生、冷食物;其次,大便也要尽量规律,尽量做到1~2d排便1次;最后要把生活、心理安排到最佳状态,解除顾虑,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黄彦飞.49例脑出血患者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广西医学,2004,(11):1728-1729.
[2]吕式瑗.护理学基础[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122.
[3]冯晶军,武玉玲,李英.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05,(1):47-48.
[4]赵晓丽,李宣兰.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5):463.
[5]刘彦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辨证论治[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1):93,116.
[6]胡学秀.股骨颈骨折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9):121-122.
关键词:大学生 内隐攻击性 放松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170-02
一、引言
攻击性分为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内隐攻击性是指个体在缺乏意识监控或在意识状态不明确的条件下,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内在可能性[1]。由于其具有间接性、无意识性、启动性[2],且普遍存在在每一个体身上,很有可能因受到外界刺激转变为外显攻击行为,因此如何有效降低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积极探索的方向,对进一步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也有很好的探索意义。
放松训练通常是作为临床的一种补充替代疗法,经过国内外的不断研究,放松训练已被证明了其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效果,如:减轻病人因应激、疾病和手术等引起的负性情绪以及促进康复和改善自我效能等[3]。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中,放松训练也常被用做改善个体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段,用来减轻个体所体验到的负性情绪和生理反应。而内隐攻击性的形成与情绪状态及对各类刺激事件的反应息息相关,因此,能否⒎潘裳盗酚τ玫侥谝攻击性的改善上来,是本研究的重点。
二、方法
1.被试
选取信阳某高校的在校生作为本研究被试,所有被试知识水平相当,且自愿参加本实验。
2.测量
研究采用组词偏好测验。整个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选用放松训练对80名大学生进行内隐攻击性的短暂性干预,检验放松训练是否能够对内隐攻击性产生影响;第二阶段随机选取其中的40人,接受为期四周的放松干预训练。在干预前对其内隐攻击性水平进行前测(b),在放松干预2周和4周后,分别对其内隐攻击性再次进行测量(a1,a2),通过对内隐攻击性水平的比较,判断放松训练是否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
3.放松干预
本研究采用引导想象放松法,使用音频《寂静山林》。实验前对被试进行了放松效果的预评估,证实其可以作为本次干预的材料。
4.统计
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
三、结果
1.短暂性放松训练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2.不同干预时长对个体内隐攻击性水平的影响
排除掉未能坚持及未正确进行测试的被试后,最终得出30人的有效数据见表2。
四、讨论
1.短暂性的放松干预对个体内隐攻击性无显著影响
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在放松训练前后并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一次放松训练时间太短,效果不足以影响个体的内隐攻击性。周颖等人认为内隐攻击性是一种无意识结构,它是在过去经验积淀下产生的[4];Rudman研究发现:早期习得经验、情感体验、文化偏见、形成的认知模式等社会因素对于内隐态度的作用比外显态度更大[5],这说明内隐攻击性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结果,是由于受到了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才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内隐倾向。因此,一次的放松训练仅仅能够让被试的身心得到舒缓,对于内在攻击倾向的改变并没有什么效果。
2.放松干预训练两周后,个体总体攻击性有显著性降低,但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无显著变化
放松干预两周后,被试的内隐攻击性水平明显降低,但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却无显著变化。这表明持久性的放松训练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降低是有效果的,但这种效果是暂时的还是持久的,还需要继续用时间来证明。
3.放松干预四周后,个体的身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及总体攻击性均有显著性降低
在被试经过了四周的放松干预训练之后,个体的身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及总体攻击性均呈现了显著性降低(P
五、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经过放松干预训练的个体,由于其经常处于放松状态下,内隐攻击性确实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及降低。这个结果为学校和家庭对内隐攻击性的干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家长应尽量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宣泄负性情绪和事件的渠道,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而对于高校来说,若遇到的攻击倾向较强的个体,则可以尝试用放松干预的方式进行治疗,进一步丰富高校危机干预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婵媚.不同攻击情境下内隐攻击性特征的实验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7
[2]叶茂林,彭运石.内隐社会认知视野中的攻击性[J].心理学探新,2004,24(2):58-61
[3]胡湘敏.不同类型情绪对儿童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及放松干预[D].信阳师范学院,2013.
[4]张萍,王琛,余毅震.攻击性青少年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不同测试结果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906-911
[5]RudmanLA,KimberlyFairchild,etal.ReactionstoCounterstereotypicBehavior:TheRoleofBacklashinCulturalStereotypeMaintenac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4,87(2):157-176
[6]周晓荣,刘美丽,高春燕,赵玲.心理干预中放松训练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3,18(5):399-400
心因性牙痛临床治疗研究 雷万文,吴洪军,Lei Wanwen,Wu Hongjun
对普通高校田径训练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 陈华,Chen Hua
普通高中学生孤独、焦虑、抑郁状况比较研究 魏俊彪,Wei Junbiao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肖红,侯云,Xiao Hong,Hou Yun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心理干预研究 符忠佩,张建江,Fu Zhongpei,Zhang Jianjiang
心理因素对青少年错颌畸形治疗的影响 赵永丽,王桂霞,李六一,Zhao Yongli,Wang Guixia,LI Liuyi
静脉滴注硝普钠致患者休克1例 刘玉兰
34例海洛因依赖者伴抗焦虑药物有害使用者临床分析 王建平
情感障碍伴躯体症状认知与治疗 崔兆元
肺部孤立性肿块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李宏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43例分析 冯相珍
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急症疗效评价 谢丹
继发性高血压误诊22例分析 李晓燕
心衰合剂治疗心力衰竭38例对照分析 段宇峰,段晖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自杀行为20例分析 任敬桥,易艳霞
104例海洛因依赖者复吸原因分析 刘伟,介吉华,郭本玉
精神分裂症慢性期患者的住院依赖 闫宏峰,姜珺,刘杰,葛桂杰,刘世红
电脑治疗在精神康复科的应用 薛殿凯,李爱平,曹红
论抗精神病药进展的哲学思考 吕路线,宋学琴
精神科住院患者陪护与医疗纠纷 李艳芬,吕东苗,任巧云
精神科健康教育难点分析 郭子英,赵秋菊
医学论文写作技巧(一)概述 吕应春
小剂量舒必利致窦性心动过缓1例 孙秀玲,周德洁,王善松
精神疾病的康复教育及护理指导 郑勤
误诊引起防卫性应对分析 段晓霞,郭凤英,宋俊英
门诊神经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李建丰,刘付敏
儿童情绪障碍的临床护理 刘敏,朱洪英,田劲兰
服毒自杀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 曹楠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司法精神病鉴定 杨春,甘景梨,巴华杰,牛峰
抗抑郁药物的作用特点与临床应用 黄素培,蒋立新,王来海
影响门诊抑郁症患者依从性的相关因素 陈福新,赵振声,秦红群
儿童虐待与精神卫生 杨世昌,张亚林
论精神卫生立法 李在科
失眠症患者个性特征及相关障碍研究 周刚柱,陈茹,Zhou Gangzhu,Chen ru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抑郁的相关研究 徐本华,庞彦翔,Xu Benhua,Pang Yanxiang
中等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述情障碍 韩岱,谢思思,董毅,穆菁菁,熊祖伦
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靳永萍,张红,阚春梅,陶志敏
乳腺癌患者术后心理调查与行为干预 张静,张红云,Zhang jing,Zhang Hongyuen
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研究 孟天宇,郭华,郭平,Meng Tianyu,Guo Hua,Guo Ping
不同妊娠期女性心理卫生状况调查 张长军,王振英,范茂林,刘康洪
交通事故中脑外伤性精神障碍法医学鉴定 张晓莉,夏海森,郁道鹏,王建华,马曙辉
二项必选数字记忆测验对伪装病人的鉴别(附164例分析) 谭友果,甘枝勤,郭君华,刘成文,陈茂娟
既往精神状况调查资料与司法鉴定医学结论的关系 李植荣,高镇松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探讨 刘爱花
输液泵持续静滴钙剂治疗婴儿手足搐搦症24例疗效观察 姚亚民,黄杰
驻马店市中学生应激状况调查分析 赵福涛,徐淑敏,郭华
神经症患者的攻击行为 樊旭升
阳痿的中医辨证治疗及心理治疗 王进,彭玉生
急诊科64例自杀者特征及原因分析 易天军,刘继强,孙翼,张贵金,袁勇贵
癔症伴发自杀行为2例报告 杨镇涛,熊娅芹
人格解体神经症1例报告 张迎锋,杨镇涛
小剂量碳酸锂致锂盐中毒1例 刘铭涛,赵汝铭
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心理需求及心理护理对策 于侠
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陈丽辉,陈静芳,庄希航
40例阿尔采默病的精神症状及护理对策 陈全花,娄百玉,赵敏
青少年强迫症的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 胡延华,张建华,刘敏
32例精神障碍患者噎食引起窒息的急救与护理 余洁,王根贤,丁大平
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分析与心理干预 邵经济
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与医院人员管理 杜文英
对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魏森,刘玉堂,张贵新
增液承气汤加减治疗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便秘 崔中芹
精神分裂症细胞因子的网络作用 刘素芳,贾福军
防治高血压应重视综合措施 武亚峰,冯彩云,张爱景,白常喜
重提"癔症是一个陷阱" 张晓琳,李振宇
生活事件对巡警心理健康的影响 郭锦滔,邓文,吴穗玲,吴庆丰,容倩华,刘素芳
海洛因依赖者脱毒期间SCL-90动态观察 焦淑芬,Jiao Shufeng
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的影响 杜玮,张琴,张子菊,Du Wei,Zhang Qin,Zhang Ziju
民事行为能力司法精神医学鉴定 张晓莉,夏海森,Zhang Xiaoli,Xia Haisen
294例凶杀案司法精神医学鉴定 李文华,Li Wenhua
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司法精神医学鉴定 杨建章,郭振宇,朱玉星,郭华
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调查分析 张莉,郭平
帕罗西汀对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崔光琴,李红
早期干预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马晓红,李浩红
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障碍对照研究 李新峰,刘志业,张英
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病程的健康教育 宋新勤,贾金鼎,王继红
复方丹参联合硫酸镁治疗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心衰疗效分析 李传雷
机械通气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1例分析 刘绪歌
654-2治疗产妇分娩宫颈水肿的临床观察 李春玲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孟勇
26例酒精性脑病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吕红霞,董予,张秀丽
老年期血管性抑郁与其他抑郁障碍比较分析 沈建红
影响精神科护理人员健康因素分析与对策 马效芝,胡建民,邓红欣
综合干预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分析 周朝当
医护人员情绪的调节 蒋玉萍,林素华
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月经的影响 辛春东
惊恐障碍误诊为冠心病38例分析 陈娓,桂立辉,娄百玉
侧方入路拔除术治疗埋伏智齿 魏选辉,姜兴功,刘海涛
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折 姜兴功
赛莱乐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李红星,李梅香
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58例临床分析 葛桂杰,刘杰,袁崇友,闫宏锋,姜珺
将危机干预内容引入精神医学教学 张亚林,郭果毅,杨世昌
指导眼科年轻护士开展健康教育方法的探讨 张银萍
精神科医生必须练好基本功 张连舫,吴化民
感觉、运动和情感的功能稳定性假说 喻东山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护理 周文霞,温永枝
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现状 龚银清,杨世昌
生物反馈在精神医学中的应用进展 刘知源,周小东
【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改善外科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焦虑情绪、提高满意度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普外科手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术后护理,试验组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术后护理的2d、4d及6d,采用WHO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度评价,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焦虑缓解情况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在护理后的疼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护理干预;外科术后;术后疼痛;治疗依从性;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64-02外科手术是普外科疾病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作为一种有创性的治疗方法,其术后往往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甚至有的手术会造成局部残废。其中,术后疼痛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症状,研究表明,过度的疼痛对于疾病的预后和康复有着不利的影响[1],也对患者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控制普外科术后患者疼痛的程度对患者的预后有着较大的影响[2],而采取何种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或者消除患者的疼痛已成为护理人员需要面对的热点问题[3]。本论文主要探讨了护理干预对改善外科术后患者的疼痛、缓解焦虑、以及提高满意度的应用效果。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1月,我院普外科手术患者100例,排除妊娠、哺乳期患者及其他合并各种严重的心脑肾疾病的患者,将10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男22例(44%),女28例(56%);年龄17岁-63岁(42.5岁±4.4岁);主要疾病种类分为胆结石14例(28%),骨折16例(32%),阑尾炎18例(36%),胰腺炎1例(2%),其他1例(2%)。试验组50例,男25例(50%),女25例(50%);年龄19岁-64岁(43.2岁±6.5岁);主要疾病种类:胆结石18例(36%),骨折18例(36%),阑尾炎11例(22%),胰腺炎1例(2%),其他2例(4%)。通过比较以上两组患者的病情、年龄等数据,两组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而试验组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嘱患者绝对卧床,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持续心电监护、精确记录24h出入量;对患者进行饮食和休息方面的指导;遵医嘱给予患者适当的止痛药,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1.3判定标准:
1.3.1根据WHO评价标准和患者术后临床表现,将术后疼痛分为:0级,无痛,患者咳嗽时切口无痛;1级,轻度,能正常生活,轻度可忍受的疼痛,咳嗽时感受到切口有疼痛,但患者可以承受,睡眠基本不受干扰;2级,中度,持续的中度疼痛,睡眠受干扰;3级,重度,强烈持续的剧烈疼痛,需要镇痛治疗,睡眠受到严重的干扰。
1.3.2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观察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
1.3.3患者的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法,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及不满意3种,其中,总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患者总例数×100%。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卡方检验与t检验,P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分级比较(例,%)
组别例数1级2级3级例数%例数%例数%对照组502448.02244.048.0试验组503876.01224.000注: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比较,P
表2两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情况的比较(χ±s,分)
组别例数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对照组5058.3±12.969.2±15.9试验组5031.2±9.134.1±10.2注:两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比较,P
表3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组别例数非常满意(例)较满意(例)不满意(例)总满意度(例)对照组5026(52.0)21(42.0)3(6.0)40(80.0)试验组5037(74.0)13(26.0)0(0.0)50(100.0)注:两组总满意度比较,P
普外科手术是有创伤性的治疗方式,患者多在术后表现出一系列并发症如术后疼痛,麻醉后呕吐,以及各种焦虑和担忧的情绪等。术后疼痛对患者的预后及康复有着较大的影响,而由此产生的心理上的焦虑和担忧也与患者术后的恢复有着紧密联系。因此,为了减轻和消除手术给患者身心带来的创伤,使其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术后护理工作便显得十分重要。
本研究表明,对于外科术后患者的护理干预应从以下方面进行:①心理护理:术后患者的心里干预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因为术后各种困扰均会给患者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及时的心理干预和关怀、体贴,可以使病人精神上、心理上得到安慰和支持,减少不必要的思想压力,促进早日康复。②手术刀口的护理:保持切口局部的清洁卫生,避免伤口感染,伤口拆线前应尽量避免碰撞挤压,应及时处理伤口的感染、化脓、大量流血等情况。③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对于放置引流管的患者应时刻注意引流管是否通畅,记录引流量、观察引流液颜色。如渗血、渗液较多则应及时更换敷料。在病人翻身或下床活动时则应固定好引流管,不得使其脱落。④饮食护理:应严格关注术后患者的饮食情况。全麻术后患者应在4小时以后才可流质进食;消化道术后一般在三天内不能进食,待胃肠道功能恢复后,可流质、半流质饮食。对部分虚弱或胃肠功能不足的应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⑤术后不适及合并症的护理:术后常见的反应是疼痛和呕吐。可根据疼痛的情况在麻醉消失后给予镇痛、镇静药,如杜冷丁、安定等。消化道手术后常出现呕吐,应认真检查胃肠减压是否通畅,如非引流不畅引起的可肌肉注射胃复安。呼吸道感染和分泌物阻塞是术后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大多由于胸腹部切口的疼痛而使呼吸运动幅度减少。这时应鼓励病人咳嗽、咯痰,可让病人用双手掌按压手术侧胸部,吸气时两手放松,咳出时再压紧胸部,这样可减少手术侧胸部震动的幅度。⑥术后的康复锻炼:在身体状态允许的前提下,进行局部康复和全身康复患者术后适当的全身活动是必要的,如无禁忌症,可在1-7天后下床活动。早期离床活动需在护理人员的搀扶下进行,以促进身体各部机能的恢复。若手术创伤较重,术后体力较差,不能下床时,可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在床上做肢体运动和翻身动作,并逐步加大运动量,变换锻炼内容。
本研究通过比较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改善外科术后患者的疼痛、缓解焦虑、以及提高满意度的应用效果,发现护理干预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护理干预对外科术后患者的预后和康复意义重大,值得在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李东琴.子宫切除术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干预的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9):1482-1483.
加药责任人签名方法的改进李宏(3165)
巧用一次性50mL注射器针筒放置腰穿针李成云(3188)
护士工作价值观与工作满意度的典型相关分析程金莲潘银河孙玉梅(3113)
手术室护士开展手术前后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李跃荣易凤琼胡军牟绍兰(3115)
医院内团队组织气氛与护士核心能力的相关研究护理研究上旬版 李小芒张平(3117)
生活不能自理空巢老人健康与社会支持现状调查朱晓慧余昌妹薛超潘莹莹胡晓琼薛琼珊(3119)
不同护理本科生英语水平及其对双语教学的认同情况调查孙志岭沈筱筠(3121)
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杨玉红李雪梅郭新会侯维(3124)
不同聘用方式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认知调查户丽艳周艳渠利霞(3126)
生物治疗肾癌病人相关性疲劳、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郑瑾句敏(3128)
透析中动脉端输液对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影响陈荣姣莫国华俸丽梅张静(3129)
穴位按摩联合艾灸降低妇科腹腔镜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研究韩叶芬胡艳宁吴卫群卢洪霞(3131)
医护合作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王培芝曹卫国代桂宁董慈(3133)
孕期运动护理干预对孕妇体重及骨密度的影响丁文香(3135)
探讨正常分娩会阴保护指标在侧切中的临床意义罗晓菊吴雪曾淑慧张知翠(3137)
改良灌肠法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在灌肠病人护理中的应用研究缪格敏(3138)
自体或同种异体腓骨联合打压植骨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病人的护理戴雪梅陈巧玲王小俊(3140)
预防儿童鼻窦负压置换治疗致呕吐的护理干预甘柳萍廖惠娟杨勇芬(3141)
癌症病人负性情绪的质性研究叶梅任辉于晓燕宋永玲(3142)
脑卒中后抑郁病人应对方式及护理干预研究胡慧左满花潘亚兰柳琳琳(3145)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345例面肌痉挛病人的护理孙磊张文杰朱宏伟李勇杰(3147)
注射用水加碳酸氢钠持续泵入气道湿化的临床观察徐靓马丽萍郑美凤(3149)
22例毒蛇咬伤病人中药箍围护理分析周文琴吴冬春刘永彬俞静唐黎(3150)
老年手术病人实施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护理潘竞红柏红(3152)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周康复程序的护理效果观察黄明英(3153)
食管癌切除术后病人颈部吻合口瘘的预防和护理叶永菁杨斌王海红杨悦(3155)
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颈椎病病人的护理张杜娟穆红张庆明(3157)
主责护士带班制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梅荣刘桂霞李熔彬(3159)
外来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流程的探讨孔磊黄志灵(3161)
优化急诊就诊流程与分诊标准的研究顾巧云李晓燕范晓嬿赵洁(3163)
专病门诊病人失约原因分析及其管理对策季娟王青尔陈静徐晴文李建东(3166)
综合性实验中护患角色体验的质性研究赵远莲江智霞代群燕(3167)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在护理业务学习中的应用张卉李邦莹(3169)
学生互反馈法在护理技能操作实训中的应用研究杨荣芳白建英代彦玲(3170)
中国与韩国教科书护理形象体现的比较李冬梅(3172)
带教老师在急诊护生群体学生支持系统中的作用董娟(3175)
实用新型输液治疗车的研制与应用孙铮(3176)
护理研究上旬版 动力式防压疮床的研究设计郭忠英周静潘柳文(3194)
一种调整睡眠姿势的背心姜文静刘玉栋庄瑞花(3195)
胆管疾病病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建构与初步编制陈静洁梁月娥谢碧娟洪荔华(3177)
循证护理教学法对护生学习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高维杰靳英辉孙玫(3179)
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设计的内容分析张淑萍沈宁阮学平(3183)
天灸疗法在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病人中的应用李小明(3187)
1例生物蛋白胶致过敏性休克病人的抢救及护理田蓓刘燕华(3189)
1例饮酒过量诱发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病人的急救护理汤咏梅杜成芬方华(3190)
1例Cogan综合征患儿的护理王捷沈莉娟(3191)
1例血友病病人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围术期护理王蕾刘淑贤李海微(3192)
抗生素橡皮塞用于中心供氧及中心负压吸引接口防尘谢辉赵冬梅马霞(2544)
昂丹司琼与阿昔洛韦存在配伍禁忌徐雪霞(2547)
莫菲氏滴管下段空气的鸭嘴式排气法张雪萍邹翠兰(2562)
3L袋截流夹用于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赵艳梅吴慧慧(2564)
胆汁加温回输在胆道引流术后的临床应用研究张毓萍李小青霍锦霞(2548)
肺癌术后化疗病人癌因性疲乏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梁骊敏张美芬张俊娥(2550)
家属对癌症终末期治疗和死亡态度影响因素调查曾吴辉贺恋秋方鹏骞(2553)
新生儿监护室医护人员早产儿互动知识调查赵敏慧陈超袁浩斌(2556)
护士上班时间分配情况调查分析张庆玲刘军华谢刚敏褚玲玲刘玉馥罗霞(2559)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社交焦虑的相关性研究曹建琴(2563)
山西省护理学会中日妇婴保健学术交流会王斌全武建才(2555)
综合护理干预对腹膜透析病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沈麒云吴冬春黄柳燕李黎梅费利燕杨美凤(2565)
儿童睡眠呼吸紊乱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生活质量的研究黎红珍蔡克文徐惠清(2568)
运动再学习方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的应用石霞杨秀华王雪梅(2570)
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王敬茹王霞于新美(2572)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术病人围术期护理张晓春郝定均谢恩(2573)
牵引加熏蒸治疗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周黎敏孙唯瑶任淑(2575)
温水足浴配合排气汤口服促进剖宫产术后排气的临床观察常馨宇(2576)
微量透析治疗严重电损伤30例护理观察李旭春朱美抒张力勇王玉芝韩晓燕陈辉(2578)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预防与临床干预吴伟珠陈默蕊白利香姚燕惜(2579)
耳穴贴压在阑尾切除术后减轻伤口疼痛及促进排气中的应用姚招娣驮志英史华芬赵燕萍蒋娟娟殷月琴(2581)
碘[^131I]美妥昔单抗介入治疗肝癌术后病室的防护杨永红余宙耀程涛刘晓品刘保昌沈帅(2582)
系统健康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知识及行为的影响李水莉陈阳侯翠霞王林文吴梅李颖(2584)
肺复张法对机械通气相关肺不张的影响覃芳红韦柳青覃纲(2586)
两种不同清洁灌肠方法的对比研究商书琴李燕王风云(2587)
两种眼压计测值对比分析谭芳肖俊张晓利(2589)HttP://
电子体温单的应用优势与不足及其改进方法蔡春香(2590)
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的护理护理研究上旬版 黄雪飞(2592)
不同护理措施对慢性肝病病人焦虑状况的改善作用刘春梓(2593)
活血通络膏外敷治疗甘露醇外渗病人疗效观察刘向龙岳红霞杨玲王利端王丽丽(2595)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鞘瘤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刘琰何金珠(2596)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护理李丽丽谢红伟丰育功(2597)
有效开展病人满意度调查的实践与研究孙海云(2599)
屏障技术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戴慧珊施雁毛雅芬(2602)
静脉输液安全隐患的细节分析张玉兰张燕刘艳华张芳平(2604)
输液挂钩的制作与应用陈秀珍(2601)
高等教育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技能全程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何荣华余云红何平先冯晓敏韩燕红(2606)
实习期压力源对专科护生护理专业自我概念的影响濮丽萍马如娅陈冯梅(2609)
图式理论与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策略研究田莉张国栋(2611)
教学反馈方法在护理本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李欢彭登琼(2613)
院校结合教学模式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邵巧云孙红霞曹心芳(2614)
护生主观幸福感与寝室文化关系的研究尤家宝叶艳胜张丹柳明仁(2616)
分段考核法在基础护理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陈巧力曹迎凤徐志钦李娜董楠(2618)
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多维健康功能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陈先华卢祖洵董超群(2620)
中医养生运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影响的研究文徐桂华(2622)
1例服用抗艾滋病药致精神异常病人的护理任勇陈仁芳(2624)
1例白血病病人肛周坏死的护理王传英郑珊(2625)
1例高龄牙龈癌病人微波辐射治疗的护理符云霞苏立华(2626)
脾切除术后暴发感染1例刘昌春马玉凤姜艳艳(2629)
透析病人主要照顾者照顾评估表的信效度研究罗世香苏兰若(2627)
医用卡扣式止血器的设计和应用王淑云李海燕史秀宁(2630)
侧卧位双囊充气垫在经皮椎间盘旋切中的应用胡书芳姜达(2631)
护士工作价值观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杨玉美李秋洁赵术菊(1711)
华北地区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焦静刘华平郭燕红(1714)
护理研究上旬版 哮喘病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李莹周郁秋王丽娜张慧邱碧秀刘海霞(1716)
护士多元文化护理中文化敏感性状况调查林兆霞杨辉(1718)
晋京两地临床护士决策分级护理意愿调查韩世范甄鹰王旭梅(1720)
住院病人对医疗环境满意度的调查研究高玉琴潘伯臣(1722)
护理本科生临床见习应激心理反应与RET中认识论相关性分析陈佩仪李平东张雁汤如喜(1724)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中心ICU,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目的 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在急诊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99 ICU急诊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成胰岛素强化1组(A1组,n=52)、胰岛素强化2组(A2组,n=50)、对照例组(B组,n=97)三组。比对三组患者院内感染、死亡及低血糖等发生情况,记录其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静注胰岛素时间等指标差异。结果 ①A1、A2组目标血糖达标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静脉泵注胰岛素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及ICU治疗时间等均明显短于B组(P<0.05);A1组除了目标血糖达标时间短于A2组外(P<0.05),其余指标均同其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为期3个月的随访中,A1、A2组院内感染率及死亡率均低于B组,低血糖发生率则高于B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除低血糖发生率高于A2组外(P<0.05),其余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急诊危重患者予以胰岛素加强治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胰岛素;强化治疗;急诊危重
[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a)-0119-02
[作者简介]朱文亮(1984.10-),江西赣县人,住院医师,硕士,研究方向:危重症医学。
[通信作者]秦秉玉,主任医师,教授。
临床研究证实,急诊危重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可能并发多种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症状,严重时易因应激激素水平激增、血糖波动剧烈而加重病情[1],诱发休克、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表明,对ICU患者予以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措施,能帮助其稳固血糖,减轻不良应激反应[2],缩短ICU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率与质量。该研究为证实胰岛素强化治疗在急诊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选取199 ICU急诊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于2012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199 ICU急诊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受试患者中男109例,女90例;年龄19~78岁,平均(53.4±4.5)岁;入组前入住ICU时间(8.8±1.5)d;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3](20.6±3.7)分;血糖水平(13.7±1.6)mmol/L;疾病类型:脑外伤30例,急性中毒17例,脑血管意外38例,严重多发伤57例,重症肺炎24例,重症胰腺炎26例,其他7例。根据患者意愿分成胰岛素强化1组(A1组,n=52)、胰岛素强化2组(A2组,n=50)、对照例组(B组,n=97)三组,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 ①入组时ICU持续治疗时间超过7 d者;②成年患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2)排除标准 ①合并糖尿病者;②应激高血糖持续时间>24 h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4]<8分者;⑤临床病历资料不全或中途转院者;⑥相关药物过敏或治疗禁忌证者。
1.2 治疗方法
3组患者均予以体征监测、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医嘱传达、营养支持、抗感染及病历记录等常规干预措施。血糖水平≥11.7mmol/L时,采用40U胰岛素注射液(规格:800U/10 mL,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0519)+40 mL0.9%氯化钠注射液(规格:500 mg:4.5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6626),充分稀释后微量泵静脉滴注,1-2U/h,滴注后30~60 min检测血糖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滴注速度,B组目标血糖值为10.0-11.7mmol/L;A1组目标血糖值为4.4-6.1mmol/L;A2组目标血糖值为6.2-9.9mmol/L。
1.3.1 低血糖评估标准 成年男性低于2.78 mmol/L,成年女性低于2.50 mmol/L[5]。
1.3.2 观察指标 行为期3个月随访,比对3组患者院内感染、死亡及低血糖等发生情况,记录其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静注胰岛素时间等指标差异。
1.4 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c2检验,以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情况对比分析
A1、A2组目标血糖达标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静脉泵注胰岛素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及ICU治疗时间等均明显短于B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除了目标血糖达标时间短于A2组外(P<0.05),其余指标均同其无明显差异(P>0.05);详细见下表1。
2.2 随访情况对比分析
在为期3个月的随访中,A1、A2组院内感染率及死亡率均低于B组,低血糖发生率则高于B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除低血糖发生率高于A2组外(P<0.05),其余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详细见下表2。
3 讨论
本次研究为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急诊危重患者预后影响效果,选取199例ICU重症患者为受试对象,发现予以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的A1、A2组患者治疗后达到4.4-6.1 mmol/L及6.2-9.9mmol/L目标血糖的时间分别为(3.7±1.0)h和(3.7±1.0)h,明显低于常规胰岛素治疗B组的(5.2±1.2)h,且A1组较A2组更迅速,这一结论说明强化胰岛素能快速发挥药效,达到血糖抑制作用,在短时间内稳定血糖,减轻高血糖造成的多种并发症发生风险,目标血糖越低,达标时间越快。笔者认为强化胰岛素能通过促进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合成、改善高密度脂蛋白浓度等达到保护内皮细胞、减轻血管内膜损伤的效果[6]。ICU患者在接受针对性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能有效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利于其缩短ICU治疗时间,在症状缓解后减少抗生素使用剂量,以此减轻毒副作用反应、避免耐药风险。本次研究还发现,A1、A2组患者并发低血糖症的几率分别为23.1%和16.0%,明显高于B组的5.2%,且A1组高于A2组,但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两组患者院内感染风险均不足10%,仅为B组的1/2,说明对ICU患者予以胰岛素强化治疗存在较高低血糖并发风险,目标血糖越低则并发低血糖风险越高,医师及护理人员需时刻关注患者体征变化情况,根据其身体健康状况拟定科学合理的营养干预措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增加或减轻胰岛素注射液给药剂量,避免突然给药或断药对患者身体机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戴喜明等[7]研究者也对上述结论予以认可,其认为一旦患者血糖平衡的自稳机制被打破,可能造成血糖反弹症状,增加ICU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于其预后不利。此外,本研究还针对3组患者近期死亡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予以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死亡率及随访3个月间死亡率均低于B组,且A1、A2组组间对比无差异。这说明在ICU治疗中予以胰岛素强化,能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降低致死风险,利于患者延长近期存活时间。盛莉等[8]研究者则持反对态度,其认为不论采用何种胰岛素给药方案,均于患者死亡情况无明显关联性。笔者认为导致两者结论差异的原因同纳入样本年龄、疾病类型等因素相关,可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并筛选受试者后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对急诊危重患者予以胰岛素加强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及死亡发生率,利于患者缩短ICU治疗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顾静,庄丽花.危重疾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强化胰岛素治疗和护理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3):24-26.
[2]赵学英,阙呈立,邓兰芬,等.ICU患者的血糖控制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62-64.
[3]方卫刚.APACHEⅡ评分变化率与ICU危重病患者预后相关性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10):919-921.
[4]喻文,罗红敏.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主导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和患者30 d病死率之间的关系[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12(10):713-713.
[5]楼娟亚,陆珣靓,张哲,等.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低血糖及危险因素评估[J].护理与康复,2014,13(10):933-936.
[6]李林,王长强.胰岛素强化治疗危重创伤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效果[J].天津医药,2014,31(4):356-358.
[7]戴喜明,潘速跃.早期改良强化胰岛素序贯治疗在ICU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6):3047-3049.
[关键词] 妊娠;心脏病;围生期;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5(b)-0110-04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regnant women with gravidity complicated with cardiopathy
CHEN Yijun1 ZHANG Chunping1 LU Jiakai2
1.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Xianju Branch of Taizhou Hospital of Enze Group Medical Center, Zhejiang Province, Xianju 317300, China; 2.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Beijing Anzhe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erinatal nursing methods for women suffering from pregnancy with cardiopathy, and to summarize experience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hods 62 women with pregnancy accompanied with cardiopathy from April 2011 to April 2013 in Obstetrical Department of Xianju Branch of Taizhou Hospital of Enze Group Medical Center (“our hospital” for short)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y were treated with whole course nursing intervention. 55 cases of women suffering from pregnancy accompanied with cardiopathy in Obstetrical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before June 2008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y were given the routine nursing.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the two groups, all nursing indexe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eath rate of pregnant (0.0%), death rate of newborns (1.6%), and occurrence rate of heart failure (9.7%)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7.2%, 3.6%, 48.2%), but only the death rate of pregnant in two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24 h postoperative bleeding amount [(185.1±32.5) mL] and puerperal hospital stay [(5.2±1.2) 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260.1±36.8) mL, (8.7±2.6) 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nursing qualit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1.2%)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61.8%), the difference of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Whole course nursing in perinatal period can prevent the heart failure of pregnant women with gravidity complicated with cardiopathy and effectively ensure the safe of pregnant women and infants.
[Key words] Gravidity; Cardiopathy; Perinatal period; Nursing intervention
由于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合并心脏病的孕妇血流动力学变化,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可能会导致心脏衰竭,不利于围生期安全。在围生期时,需要对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进行严密观察,防止由于用药、卧位等护理方面的不慎对母体造成某些伤害[1]。浙江省恩泽集团医疗中心台州医院仙居分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11年1月开始推行整体护理干预,效果是明显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62例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产科检出患有心脏病的孕妇共62例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产科2008年6月前收治的55例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初产妇41例,再产孕妇14例,包括先天性心脏病4例,风湿性心脏病23例,围生期心肌病17例,扩张性心肌病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观察组中初产孕妇45例,再产孕妇17例,具体心脏病类型如下:先天性心脏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28例,围生期心肌病16例,扩张性心肌病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诊断标准[2]包括心电图显示有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显示瓣膜、心房和心室出现病变。心功能分级采用1964年纽约心脏病协会制订的心功能分类法[3],Ⅰ级:一般体力活动时未出现心功能不全的表现;Ⅱ级:休息时正常,但在一般体力活动后有疲乏、心慌、无力、气短等表现;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从事少于一般体力的活动时即出现明显症状,既往有心衰史的患者均属此级;Ⅳ级:休息时仍出现心脏功能不全表现。两组患者的年龄、孕龄、心功能分级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法:根据孕妇的特点,对所有孕妇均进行一般护理,保障其基本的健康监护。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心脏病的发病类型对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进行全程护理干预:需要根据其心脏病类型、孕妇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
1.2.1 产前护理对于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孕妇,被列为高危患者,通常安置于单间病房,温度、适宜,人员走动少,有利于孕妇安静休息。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脉搏、心率、血压等常规指标检测,由于孕妇心脏状况特殊情况,可能因心律不齐、脉搏短绌影响计数准确度,脉搏、心率都要数1 min,且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若出现异常,如患者的面色苍白、嘴唇发绀、胸闷气急就要提高警惕,请医师为患者进行心脏听诊,准备好抢救仪器,一旦患者咳嗽或痰中带血、心悸等心力衰竭前兆,应及时向有关医师汇报进行救治。
1.2.2 心理护理患者由于带病妊娠心理负担较重,时刻担心胎儿受影响和自身病情恶化,有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反应,易受到刺激,给予孕妇心理安慰与精神鼓励,消除孕妇不良情绪与心理恐慌。对于即将接受治疗或剖腹产孕妇,应对治疗过程及应对措施给予讲解,用一些成功的例子,帮患者和家属树立抵抗疾病的信心[4]。保持病室内安静,尽量减少探视人员来回走动,叮嘱家属不要谈论与胎儿、孕妇相关的负面新闻,以免造成孕妇烦忧、情绪激动。
1.2.3 饮食调节心脏病孕妇为降低心脏负担需要减少高盐、高脂的摄入,每日饮食注意清淡。确保胎儿营养充足,但体重增加不可超过11 kg,以免增加心脏不必要的负荷[5]。需要顺产的孕妇注意在饮食上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为分娩准备能量;剖宫产孕妇需要产前禁饮禁食。所有孕妇注意避免过饱饮食,防止便秘,心脏负担加重。
1.2.4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及吸氧若合并心脏病孕妇出现呼吸困难,利用吸氧治疗可以改善其呼吸症状和胎儿宫内窘迫症,其一般30 min/次,3次/d[6]。当孕妇出现呼吸困难、气短胸闷等症状时立即进行吸氧调节直至症状消失。
1.2.5 药物使用产前慎用利尿剂、洋地黄、扩血管药物,使用时随时观察患者症状,防止出现药物中毒;使用输液泵输入降压药物控制滴速。按照孕妇自身情况,严格选择物及麻醉方法。
1.2.6 产程护理第一产程时,孕妇注意卧床休息,注意对其一般护理的心理安慰与精神鼓励。宫缩时应该指导孕妇进行拉玛泽生产呼吸,既能减少疼痛,又能稳定情绪。注意此时监测孕妇的临床指标,密切关注心衰征象。心率>110次/min、呼吸>20次/min、尿量减少,立即给予处理[7]。当进入第二产程防止孕妇由于过度摒弃出现意外,每10分钟测心率、呼吸1次。第三产程时,医护人员帮助孕妇进行防心衰指导,注射镇定剂助孕妇安定,减免宫缩剂的使用。同时对于孕妇的用药指导谨遵医嘱进行,控制用量和泵速。
1.2.7 产后护理随时监测体温、脉搏、血压,产后绝对卧床休息,产后24~48 h内,子宫骤然缩小,回心血量增加而加重心脏负担,是心力衰竭的高发期[8]。观察患者的嘴唇有无发绀、咳嗽或痰中带血等心力衰竭的症状,随时准备抢救设施,立即通知医师。分娩后,及时包扎腹带或压沙袋,以防心力衰竭。产后1 d内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以及分娩后子宫、阴道是否出现异常等[9-10]。为了避免产后出血量,口服或阴道给予米索前列醇或者卡孕栓10 mg直肠给药,产后重点观察出血情况,避免诱发心衰。静脉输液时严格控制滴数不超过20滴/min,每日液体量不超过1000 mL,以免给心脏造成负担。根据心功能情况在术后的母乳方面,心功能Ⅲ~Ⅳ的孕妇不适合人工哺乳,Ⅰ~Ⅱ级的孕妇尽量减少哺乳次数,护理人员需要将其原因告知孕妇及其家属,阐明利害关系[11]。由于妊娠合并心脏病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在出院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告诉其妊娠对心脏的影响,指导其避孕措施。
1.2.8 依据心脏病类型实施护理干预风湿性心脏病应注意产后移动双下肢,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本例中风湿性心脏28例,经过精心护理干预,15例顺产,13例剖宫产母婴均存活。先天心脏病孕妇首要任务是改善心功能,心功能达到Ⅰ~Ⅱ级时给予剖宫产。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分娩方式、存活率、产后2 h和24 h出血量、产后住院天数、患者满意度、诱发心力衰竭等方面进行对比。产后住院天数以病历为依据,从分娩当日到开具出院证明日为止;患者满意度调查,采用电话回访的形式;产后出血量采用盆接法直接收集,加称重浸会阴垫和纱布(已知原重量),所得重量按血液比重换算成毫升数;对于产后诱发心力衰竭的患者记录其例数;记录孕妇病死率、新生儿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分娩状况
观察组62例孕妇中,顺产30例,剖宫产32例。其中心功能Ⅰ~Ⅱ级孕妇顺产24例,剖宫产14例;心功能Ⅲ~Ⅳ级的孕妇顺产人数6例,剖宫产18例。对照组55例孕妇中,顺产21例,剖宫产34例,其中心功能Ⅰ~Ⅱ级孕妇顺产17例,剖宫产19例;心功能Ⅲ~Ⅳ级的孕妇顺产4例,剖宫产15例。
2.2 两组分娩结局分析
观察组62例,孕妇围生期无死亡,新生儿死亡1例,孕妇发生心衰7例,经抢救后均好转。对照组55例,孕妇死亡4例,新生儿死亡2例,孕妇发生心力衰竭10例,经抢救后好转7例。观察组孕妇病死率、新生儿病死率和孕妇心力衰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其中两组孕妇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分娩结局[n(%)]
2.3 两组护理观察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产后2、24 h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产后住院天数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观察组为91.2%,与对照组(6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各项护理观察指标及满意度比较(x±s)
3 讨论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围生期孕妇中,以风湿性心脏病居多,占整体的45.2%。在护理时,需要关注其卧位,防止血栓形成,造成意外。并且在心功能方面,Ⅰ~Ⅱ级的孕妇在顺产人数上显著高于心功能Ⅲ~Ⅳ的孕妇,在剖宫产患者例数上,前者显著低于后者。在护理时,需要将患者的临床体征掌握,采用相应的护理手法。
首先,孕妇必须严格按照日期进行产前检查,护理干预从孕28周开始,对于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的产前指导意义较为突出,主要针对其心脏病类型和心功能进行个性护理干预,通过对其饮食调节和日常行为进行护理干预,对自身健康和胎儿健康进行全面检测,防止某些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母婴安全问题,如由于孕妇卧床方式有误造成胎儿旋转等[12]。在产前监测中,防止由于孕妇胸闷气短引发缺氧,进一步危及胎儿安全,应该严密监测其产前身体素质,一旦发生意外需要立即治疗。妊娠32~34周为重点监测阶段,该时期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极容易出现心力衰竭。
在孕妇住院时,应该全面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护理干预,对其心功能、胎儿情况进行随时检测,根据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和产科的特殊性,选择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做好抢救、治疗、护理等,以防止心力衰竭,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病死率,实现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围生期的安全[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孕妇围生期无死亡,新生儿有1例死亡,7例孕妇发生心衰经抢救后全部存活。全程护理干预后,孕妇病死率、新生儿病死率和孕妇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此外,妊娠并心脏病易在血容量增加的妊娠中期以后及产褥早期发生心衰[14]。产后护理干预中遵医嘱口服或阴道给予米索前列醇或者卡孕栓10 mg直肠给药,避免了穿刺刺激,降低了产后2 h和24 h的出血量,使产妇出血得到控制,以减少子宫治疗的收缩,减少引起的心力衰竭的可能性[15]。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产后2、24 h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产妇出血得到控制,能最大限度保存孕妇体力,无需进一步药物刺激子宫收缩治疗,减少了并发心衰的诱因。值得一提的是,护理干预通过全程监测预防并发症,使得住院时间缩短,提高了床位的利用率,提升了护理质量,使患者对于护理质量满意度增加。产后注意保持排大小便通畅,避免过度用力排便诱发心力衰竭,必要时可使用开塞露或者留置尿管[16]。此外,病史环境对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也非常重要。创建一个轻松舒适的氛围,护士与患者关系和谐,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安静,避免一切影响母子生活和休息诱因[17]。
综上所述,依据不同心脏病特点对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进行围生期全程护理干预、心理干预、操作护理干预,发生心力衰竭者均抢救及时,挽回生命,效果明显。全程护理干预能预防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产后心力衰竭的发生,可有效地保证孕妇和婴儿的安全,降低孕妇和新生儿病死率。
[参考文献]
[1]王宏.12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80-82.
[2]苏玉英.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围生期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0):2823-2824.
[3]张秋玲,李燕辉.干预性护理预防产后出血[J].中国基层医药,2004,11(7):889-891.
[4]彭忠英.9例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临床分析和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07,10(3):422-423.
[5]崔崇瑜.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17(6):468.
[6]吉开云.28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护理[J].河北医学,2010,6(3):363.
[7]王庆萍.护理干预在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中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杂志,2011,8(2):93-95.
[8],王小玲.对孕产妇保健知识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999,15(11):35.
[9]郭艳.55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411-412.
[10]张莉.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的围生期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0):100-101.
[11]胡晓燕,杜宇,王永丽,等.妊娠合并心脏病妇女的围生期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2010,50(12):112.
[12]赵秀珍.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2):2742-2743.
[13]张凤芝.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19(2):154-156.
[14]毛校飞.剖宫产术后常见护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5):1359.
[15]逢秀云,毛军.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8):95-96.
[16]郝凤瑞.19例妊娠合并心脏病围生结局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3):174-175.
[17]杨建勋,邓树珍,冯伟玲,等.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4):103-106.
(收稿日期:2014-01-22本文编辑:任念)
[基金项目]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9-2073)。
本刊护理研究栏目介绍
探讨护理学领域某一方面的理论研究、护理学的发展趋势、护理模式的研究、中外护理的比较;护理实践中的新技术,护理管理与教学中的新经验;有关整体护理、专科护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个案护理、护理工作者的自身防护及其他与护理学科有关的内容。结合本学科特点与社会发展趋势,对新兴的社区护理,心理、精神卫生护理,康复护理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须附中英文摘要,英文表达要规范准确,符合医药英文学术论文表达习惯。标引关键词4~8个。参考文献的引用数目应不低于13条,且近两年的文献应占30%以上。
来稿请寄:北京市朝阳区通惠家园惠润园(壹线国际)5-3-601《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社
邮政编码:100025
电话:010-59679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