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时间:2023-03-17 17:57:45

导语:在教师心理健康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第1篇

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而产生这样的种种原因是由于老师的职业要求强度太大了。

一般的公司的上班是从早上8点都傍晚6点,而老师的工作强度可以说是全天候的。早上一般是从6点多就开始起床,然后工作到学生睡觉,一般也要到达晚上23点多。

二、社会适应不良

这个主要表现在那些刚开始工作的教师的身上,有一部分新老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工作的情况以及期望的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良的想法,加上对社会中的现实和理想中的情况不符合,从而造成了很大的偏差,就产生压抑、偏激或悲观等不良情绪。

三、关系紧张

一些教师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首先是和学生的关系有很大的冲突。现在的新一代的学生受到各方面信息的冲击,思想很很大的波动,自尊心很强,一些老师,特别是新老师,刚从学校出来,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样,就和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而和同事间、领导间,也由于种种矛盾和原因而不能融洽相处,与同事间发生纷争,与领导发生冲突,久而久之则就会造成关系紧张,本来可以好好完成的工作就会由于这些原因被担搁或不能完成。从而使新教师产生孤独无助、工作郁闷、伤心自卑等不良心态。

四、情绪不稳定

一些教师由于家庭,婚姻,事业等方面的种种原因,情绪经常不稳定。对于学生,可能由于学生的一句话,就马上发脾气,对学生发火;也可能由于一个学生的事情而迁怒到其他学生身上。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

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时候,不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然后就恣意发泄,借题发挥,更甚至在学生之间的火发到同事的身上,造成同事之间关系恶劣。

这些恶化反过来又刺激不良情绪的滋生与蔓延,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使这些老师长期处于紧张、烦躁、易怒的状态中。

五、心理不健康

许多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从而造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如嫉妒、自卑、妄想、愤懑、偏激,抑郁等情绪等。这些情绪慢慢的积累,就有可能达到一定的程度,从而造成了更大的行为,就会出现本文前面所发生的恶性的违法事件。

老师都被我们成为“园丁”,“灵魂的工程师”,如果,他们有了问题都不能就解决,又怎么能教好我们下一代呢?所以,无论学校还是社会,都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耿涓涓,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2]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第10期

[3][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第2篇

经T检验,汉族幼儿教师的恐怖症状显著高于黎族幼儿教师,呈显著差异(t=-3.034,p=0.003),而其余各因子和总分黎族和汉族幼儿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乡镇的幼儿教师的恐怖症状显著高于城市的幼儿教师,呈显著差异(t=-2.499,p=0.013),其余各因子和总分不存在地域的差异。在办学类型上,公立和私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症状没有明显差异,差异不显著。

二、不同年龄、学历和职业满意度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差异

在年龄差异上,由表2可知,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以及总体水平上都呈显著的差异,事后比较表明,31~35岁、36~40岁的幼儿教师在躯体上的症状明显高于26~30岁。在心理症状总分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性、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上,25岁以下的幼儿教师显著高于26~30岁的幼儿教师。26~30岁的幼师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好。在学历差异上,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饮食睡眠障碍和总的心理症状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经T检验表明高中及其以下学历的幼儿教师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饮食睡眠障碍因子以及总分上均显著高于大专及其以上学历(p<0.05),呈显著差异。在不同职业满意度差异上,由表3可知民族地区对职业不满意的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以及总症状上都显著高于对职业满意的幼儿教师。

三、讨论

(一)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阳性心理健康症状检出率为41.6%,低于经济发达的广东省的61.9%[3]。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12.3%,高于甘肃农村幼儿教师的检出率10.13%[4],低于山西省16.6%[5]、广西省22.17%[6]和沈阳市23.6%[7]幼儿教师的检出率。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相对较好,但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在心理健康症状总分以及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各因子上都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说明其心理健康水平较全国成人平均水平要差。主要心理问题有:明显的强迫等人格缺陷;饮食和睡眠障碍;突出的敌对、焦虑等消极情绪。海南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其主要原因可能与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和教师自身因素等有关。1、社会经济环境自古以来,我国都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但往往这个“师”指的是大中小学教师,而不包括幼儿教师,其职业被称为“保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一开始就没有直接纳入到教师的范畴内,同时,也没有得到与其他阶段教育同等的重视。民族地区轻视幼儿教育的社会意义及教育价值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同时,幼儿教师绝大多数由女性构成,也进一步减弱了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可[8]。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幼儿教师工资待遇较低,有的甚至不满足家庭开支,住宿和工作环境较差。加上幼儿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而又不被人重视,社会地位低,心理容易产生敌对、紧张和焦虑等情绪。2、心理压力目前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压力:(1)来自家长的压力:家长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和学习要求以及与家长难以沟通让教师感觉压力极大。民族地区家长对孩子普遍要求较高,如要求年龄很小的孩子在幼儿园就要会认或写很多汉字,会算数(有的甚至要会乘法和除法),有的家长无理、挑剔,责怪、冤枉教师,不尊重理解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与家长沟通压力成为影响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2)来自工作的压力:幼儿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有的中午不能休息。通常一名教师带一个至少40人以上的班级(班额过大),有的既要上课又要担任保育员的工作,家园联系、环境创设、备课、准备教具、游戏、午休、孩子中餐和午点、负责孩子安全等都是工作范围,同时,教材门类多,教学偏向小学化,有的教师课程全包,任务重,力不从心。早出晚归,自己的家庭无暇顾及。有的教师报告长期在幼儿吵闹的噪音中度过造成精神性高度紧张。(3)来自园长的压力:幼儿园给教师的规章制度很多,有的还不合理。园长要求高,要求严,孩子出了事要由老师负责,责任过重。每天精神绷得很紧。时常担心游戏活动时孩子绊倒、相互之间碰撞以及其他的伤害,每一天都担心吊胆,压力过大。(4)来自孩子的压力: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不良习惯多,做事喜欢我行我素,不受约束,有的幼儿教师缺少教育经验,难以与幼儿良好情感交流和沟通,容易让人烦躁,引发各种心理问题。3、教师自身因素有些教师容易冲动、没耐心、爱发脾气。一旦遇到工作上的烦心事、家庭矛盾等问题时,不能很好的应对压力,调节自己。有的教师知识水平低,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存在职业倦怠,也容易引起各种人格或情绪问题。

(二)不同民族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表明,汉族幼儿教师在恐怖因子上比黎族幼儿教师要严重,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包括对出门旅行,空旷场地,人群,或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的恐惧以及社交恐怖。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幼师比黎族幼师心理健康水平要差。这可能与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幼儿教师心理压力更大有关。黎族幼儿教师由于地域文化特点,环境相对封闭,目光短浅,容易满足现状,知足常乐,而汉族幼儿教师知识水平相对较高,比较受当地人重视和尊重,目标远大,不安于现状,处处想做出表率,但由于工作环境、教学条件以及工作压力等方面差强人意,汉族幼儿教师比黎族幼儿教师表现出较多心理问题。

(三)不同群体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1、乡镇的幼儿教师在恐怖因子上比城市的幼儿教师要严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原因有:乡镇的幼儿教师对于工作环境、食宿条件等极其不满,乡镇学校教学条件不好,玩教具配备不到位,教辅材料少,常规教学不易施展,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但乡镇孩子的家长对学习的要求有的比城市还要高。同时,乡镇幼师配备不足,教师兼任保育员,上班时间比城市的长,有的园7点就上班。园里领导不关心不体谅不信任员工,管理不科学,任务繁重等压力都容易引起恐怖和害怕情绪。2、在年龄方面,民族地区25岁以下幼儿教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容易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多种心理问题,应该重点关注。而在31~40岁幼儿教师躯体化上的症状比较明显,容易出现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身体不适,和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相比之下,26~30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因为26~30岁幼儿教师在家庭、工作上趋于稳定,对各种压力能较好的应对。而25岁以下的年轻幼儿教师由于缺少工作经验,面对来自家长的责难、教育教学经验不足、社会职业地位低、孩子安全责任、同事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出现焦虑、恐怖、偏执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31岁以上教师由于长期工作压力,容易职业倦怠,出现种种躯体不适的症状。3、在学历方面,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比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能与民族地区低学历的幼儿教师心理调适能力较差,其认知狭隘,容易钻牛角尖,时间管理不合理,缺乏应对的弹性等有关。如何提高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学历以及认知观念水平,有效应对压力和自我成长是维护其心理健康的一种途径。4、对于职业不满意的幼儿教师更容易出现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偏执等心理问题。大多数幼儿教师对园长不重视关心园工,工资待遇低,幼儿学习任务重,教学压力过大,家长不容易沟通,学校教学条件不够好,出去学习的机会少等还有些不满。提升其幸福和满意指数,将更有益于其心理健康。

四、提高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第3篇

论文摘要: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特定的文化形态,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隐性作用。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气氛,起到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校园精神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隐性作用,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气氛,起到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对理性认识人的心理的文化属性和人的心理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呢,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不同于自然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心理的“人化”过程与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以各种符号系统为中介和工具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维果茨基把语言符号这种不同于“劳动工具”的进行“精神生产”的特殊工具称之为心理工具,这是在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的心理机能正是随着精神文化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怎样的心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置身于何种精神文化环境之中。

从校园精神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把握校园精神文化的概念。精神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义的概念,很难得出众人都能接受的解释,可以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者对文化有着不同的说法。已有的研究告诉我们,适用于一切学科的校园精神文化概念是不存在的。由于其概念是依存于特定的学科或研究主题的,故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不可简单地搬用其他学科中的校园精神文化概念,而必须依据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特点或自身的研究主题来确定。参考有关界定,本文所指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指校园中师生员工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它由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加以体现,是师生共享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集体舆论、社会心理以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和各种流行的文化思潮的综合体。

二、校园精神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建构功能

人的无限丰富的心理不是先天具有的,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但是,心理发生以后的建构则是在已有的心理结构与精神文化作用的统一中进行的i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神文化创造了人和人的心理。精神文化对心理的建构,从一个角度说是精神文化环境向人的心理的不断内化,从另—个角度说也是人以认识、情感等心理生活的方式享用和消费精神文化,这就是人的心理机制对精神文化的整合,通过它的整合作用,精神文化信息得以内化,人的心理得以发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校园精神文化与个人心理建构的关系,是指对象化了的校园精神文化与人的内在精神之间的关系。这里,校园精神文化指以语言、文字、学风、教风和校风等为载体,可以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世代流传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集体舆论、知识体系、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等精神文化结果,这些精神文化结果有物质载体,它是超越个体精神而存在的,同时又具有观念特征,它同人的内在精神方面可以进行观念之间的直接交流,因而它对人的心理建构有着独特的作用。

2,同化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是以一种内化为隐性的、精神的规范和尺度去影响人的。它反映的是学校中的人、事、物的精神性存在,所以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力量,它通过一种氛围的营造,对学生进行潜在的隐性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这种氛围的形成,其核心是特殊的心理环境的形成,它反映出学校所有成员特有的共同的心理品质,同时也给置身其中的全体成员以特有的心理影响。所以说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校园精神文化,就是创设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一旦形成,群体共同的价值取向,群体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得群体成员形成共同的心理倾向,甚至具有共同的心理品质。易言之,尽管心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环境,但它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乃至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都有巨大的潜在影响力。一些研究者指出,心理环境对“儿童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和老师、学生之间所形成的关系不仅影响儿童的学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他们整个个体的成长”。

3,控制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从本质上应是对社会消极文化的剔除和对积极文化的摄取,即对社会文化“扬弃”后的精神沉淀,这种精神文化一旦在校园确定以后,反过来也就对异质文化具有排异扬弃功能。因而,一个经过教育者对社会文化进行有目的滤化、净化加工而形成的校园精神文化,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有力地控制着校园行为。校园精神文化具有使校园行为模式化的功能,当个体处于这个“过滤”过的环境下,通过个体无意、无形而又无时不在的“观察学习”,就能使其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向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靠近,并内化为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4,导向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校风建设上。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通过无形的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依靠群体规范、舆论、内聚力等无形力量实现对成员的约束。以美国哈佛大学校训“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斯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是,让真理与你为友”为例,这不只是几个字的拼凑,而是一种文化积淀,一种人文精髓,是这所学校世代永存的行为风范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与其说哈佛大学是致力于培养社会良才,倒不如说它是在用一种不息的精神引领着每一学子,引领学子们走向人文、走向科学、走向真理。校风潜藏于校园,又弥漫于校园,同时又显性于个体行为,深刻影响着校园人的心理趋向和精神状态,达到一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形成心灵的感应和精神的升华,使人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心理品质等方面与教育目标相一致,从而实现对自身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塑造。

三、从校园精神文化出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载体,既是深层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用无声的语言传递大量信息,对提升心理健康意识有很大的隐性教育功能。但同时,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历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笔者认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点人手,

1,营造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

校园精神文化应当源于社会精神文化而又高于社会精神文化,具有较高的格调和品位。高校应通过组织高层次、高水平的艺术团体来校演出及名著、名片、名歌赏析等活动,大力提倡严肃文化和高雅艺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高层次校园精神文化氛围,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大学校园“充满一种由伟大思想、不朽著作和长远观点形成的令人陶醉的气氛”,抵制古今中外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抵制伪科学和非理性文化倾向,逐步杜绝校园中不健康文化或反文化现象,促使大学生从单纯的兴趣满足和感官愉悦中超脱而出,引导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向着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实践证明,能否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与建设进行历史的逻辑的判断,做出合乎理性的认识与了解,合乎理性的评价与设计,是把握校园精神文化继承历史而又能面向未来的关键。面向现代化的我国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需要当代大学生少一些情绪,多一些理性。

2,确立师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校园建设中,精神文化简化为学校管理的范畴与职责,“重组织轻个人”、“重工具理性轻人文关怀”,师生情感、价值、需求等被淹没在同一化的、模式化的、规范化的刚性管理中,造成师生精神文化建构的割裂,因此必须把精神文化建设与师生主体地位的建立结合起来,确立师生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作为主体的师生又可分为学校领导者、教职工和学生三部分。学校领导者应高度重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并确立合理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目标,宏观调控,确保目标的实现。教职工应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普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理论,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目标转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追求。而对学生来说,在对他们加强教育的同叽则要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必须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没有任何的戒备心理,不必为自己新奇的想法和做法感到担心,在思考问题时,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能够比较自由地思考和表达。因此,要很好地贯彻民主与愉悦原则,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创造和谐、愉快的心理环境,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舒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实践

精神文化在本质上是抽象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以体现。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一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根据智能差异设计出灵活多样的形式与方法,使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让每位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空间和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因此,我们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书画展览、摄影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体育运动等等。学生通过在文学作品里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想,在辩论比赛中表现自己的口才以及在价值冲突中确立和传播正确的思想观点,在文体表演中展现自己对美的塑造,在科技创作活动中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等等,可以使自己在不同程度上释放能量、敞开心扉、展示自我,获得身心愉悦,达到心理平衡并从中受益。

4,开设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当前,一些高校正在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作为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但实际上,这些课程大都是普通心理学课程,或是一般性的心理学常识课,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如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跟不上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落后于人类文化的更新,内容陈旧、老化,这种教育就不符合现代社会对生命独特性的弘扬,就会限制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也不利于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具有自身校园精神文化特色的、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如学校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分别提出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有针对性地开设青年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人际交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同时,还应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技术和手段,认真做好个案研究,增强个别教育的实效性。

第4篇

一、微博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网络文化浪潮冲击下越发显得力不从心,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快速发挥发展的社会节奏和文化潮流,局限性越来越多。面对当前这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弱势发展,微博的介人应用成功为其拓展沟通渠道、提升心理教育效果提供了新的探索途径。微博作为近年来新兴网络载体平台,已经被众多学者论证其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多重积极作用和巨大的潜在能量,可以说,微博的出现和微博文化的流行为教育改革、探索提供了新角度、新理念和新方式。对于当前稍显落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积极应用微博这种平台工具进行教育探索与改革,已经成为必然。应用微博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了当前教育事业发展高目标、多元化趋势的必然。这种新型教育辅助工具的出现与传统单一的、平面的、封闭的教育模式形成对比,通过将当前微博平台上所能调动的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形成立体化的教育网络,从多个角度、多个途径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施加全方位影响。这也是未来很长时间内教育领域所可能应用的最主要、最典型的教育模式之一[]l。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当前的中国社会处于经济、社会、文化的激烈转型与动荡时期,无论从近些年来国内外国际环境变化还是国内政经社探索、改革来看,我们国家无疑都经历着异常剧烈的思想动荡,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碰撞,大学生作为处在学校与社会思想碰撞最为频繁领域的重要群体,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承受了越来越巨大的压力[2]。纵观近些年有关新闻报道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因为思想偏激、心理健康问题等走上了错误的道路,这些状况的出现无疑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正确的思考引导,是确保他们正确看待各种问题、处理各种事件的保障,是他们重要人生阶段的启明星,所以,应用微博这种当前最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拥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交工具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也是必然。大学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带有不少弊端,与学生心理脱节、与社会现实契合度低,学生不感兴趣充满抗拒,都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所以,改革当前教学模式,引人微博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以一种更加优秀、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深人到学生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有助于更好的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思想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微博介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与重要价值。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在当前多元文化价值观冲击的情况下,抵御各种消极网络文化和信息对学生们思想的消极影响,让他们在充满困惑、矛盾的时候不至于走上偏激的道路。高校通过经营微博账号对关注学生推送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更好地促进资料的共享,通过介绍相关的心理论坛、网站或优秀电视电影作品等提升学生接受度,让学生自主动手寻找和应用,通过总结学生们时常在微博上发表的各类心情、牢骚和压力来源等组织相关心理专题,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变化并给予专业化的建议,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微博作为大学生表达自己观念的新载体,越来越多的与他们的生活状况挂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能够自由发挥,在内心出现问题时有可供发泄的途径、可供求助的渠道,对于高校来说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加强交流,更好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高校师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尝试途径3]。

二、微博应用价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挥

微博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突破了传统教育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性,不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局限,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与局限从多种途径强化微博积极作用的发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当前主要实践方向。微博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还较短,从目前实践实践情况来看,其具体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分别是内容狭窄、互动交流频率低、更新速度缓慢。以内容来说,不少高校的微博平台直接被作为学校官方网站的延伸,在运作模式上还偏向新闻化、固定化,缺乏吸引力,显得僵化落后,内容上也较为狭窄,多数为一些专业的心理测试,学生们简单看过就算,很少能够保持长期兴趣进行关注,可以说得不偿失,并未充分发挥微博平台的功用。互动交流频繁带来的乐趣是微博文化之所以深人人心吸引众多用户群的一大优势特点,微博平台沟通中各种图文并茂充满乐趣的语言是高校的融化剂,对于高校经营微博来说,以风趣生动充满幽默的语言来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需要高超的微博管理、运营技巧,目前不少高校在这方面的尝试成绩还是不太理想的。微博作为信息更新节奏更快的平台来说,对信息的更新有着非一般的要求,不少高校微博心理教育无论内容还是与时下新鲜新闻的契合度都十分低,因而无法吸引眼球,使得学生失去兴趣,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都会影响甚至限制微博能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挥4。针对当前微博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应用的局限性,应该多策并举以应对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搭建专门展开心理教育的微博服务平台,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与时俱进,应用高超的微博管理、运行技巧,打造充满趣味、吸引人的微博心理文化,吸引大学生们的关注度和参与兴趣。针对大学生心理需求和心里特点,在内容上进行精选,比如自我认知方面的知识、情绪的调控、人际关系的经营、心理健康测试等,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贴近大学生生活,渗透他们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微博上学生们反馈的心理健康测试信息来完成学生资料的收集,以此为基础展开相应专题教育指导。针对多数大学生不喜欢面对面心理沟通交流的情况提供微博私信沟通渠道,让他们敢于积极抒发内心问题,针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专业解答,并且不断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成通稿,借由虚拟案例形式完成推送和教育,在解决大多数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过程中减少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消耗,对于特殊个案展开特殊帮扶。微博作为特殊的运营服务平台,经营团队工作人员的选拔也要具有微时代意识,能够做到对微博资源的物尽其用,配合微博经营需求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工作人员,经常与在校师生展开趣味互动,提升辨识度和亲和力,强化对这一新型媒介的高校运用,并配合校内心理健康讲座、课程与专业咨询中心服务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校方要积极重视微博上信息的监督与管理,在做好日常维护的基础上,避免出现误导性信息或者不当信息引发学生反感或抗议等,以一种成熟的方式做好心理教育的推广与专业化服务阎。针对学生们的留言与反馈及时在微博经营方面进行灵活调整,满足学生们心理需求的同时针对互联网上大量流行信息进行针对性鉴别和普及,在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负面信息严禁传播的同时也可参与辟谣等活动,充分体现高校文化的包容性与进步性,以获得学生认同与喜爱。总之,微博作为当前流行的网络交流服务工具与平台已经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应用微博的这种影响力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展开各项工作,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度,以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作者:王小宁工作单位:平顶山学院

第5篇

1.结合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筛查

学生健康教育突出重点。根据医院体检中心数据统计发现的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专门编写相关的健康教育资料随着健康反馈单一起发放到学生及家长手中,并且有针对性地对校医进行培训。联合教育局和学校开展寓教于乐的健康主题活动,如“6.1”儿童节组织的小胖子趣味运动会、“11.20”世界儿童日组织的中小学生学急救等。

2.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幼儿、家长与幼师并重

医院针对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工作专门策划“春苗行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对长沙市幼儿园的园长和卫生老师进行培训,协助幼儿园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栏;组织专家编写了《学龄前儿童健康知识手册》免费发放给家长,根据幼儿园的需求组织家长健康教育讲座;联合幼儿园组织和策划健康主题活动,幼儿的教育示范与动手相结合,如“爱牙日”的刷牙竞赛,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3.社区健康教育充分发挥网络和媒体的强大传播功能

社区覆盖人群广泛,我院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进行健康教育巡讲、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利用了网络和媒体信息量大、传播迅速的特点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医院网站专设了健康园地,及时更新健康知识,每年更新文章600篇左右;开设了网上咨询栏目,专人负责回复,回复时限不超过24小时,全年回复咨询6000-8000条。在逐步完善医院网站的同时,积极与一些影响力较大的网站合作。医院鼓励医务人员结合临床专业撰写相关科普文章,每年在各类健康科普报刊杂志发表科普文章1000篇左右。结合典型病例、爱心关注做好媒体宣传,每年在电视、电台、报纸、网站新闻宣传1000多条。

二、工作体会

第6篇

传统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的灌输性,教师在备课时预设好教学环节:比如设定教学目标,将授课的知识点即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重点解答,若学生无法正确会到,老师则通过引导将设置好的问题答案呈现在学生眼前。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本书的权威和绝对性,教学效果通过预设环节来完成,是一种强调师本位,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关键,使教学过程变成了灌输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按授课计划完成认识性的教学任务,是心里健康课堂教学的中心”。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授课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在教学中倾向自身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老师甚至在课堂上搞起一言堂,用单一的语言讲述来实现知识的传授,束缚的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下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这种灌输是授课方式。有学者在探索性的研究“新基础教育”时曾提出:一个课堂教学的真实过程就是营造一个师与生、以及多种教学因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推进的,并且是在新的状态不断生成的选择过程中推进的,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协助与服务来助人自助,它是一个教育过程,具备教育活动的性质,其目的是以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心理健康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民族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中不难发现,团辅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两者的目标都具有相似性,可以把两者的理念相互融合,进一步拓展、创新。因此,笔者根据团辅理论,借鉴专业的技术,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尝试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2.1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根据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高职学生成才与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的策略与训练、高职大学生情绪的调节、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调控、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推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必须设计针对以上教学内容的活动主题,使教学内容变得既生动有趣又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如教授“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这一情景时,可以设计“我是谁”的团辅活动,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同事进行了自我剖析。

2.2根据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方案设计实施办法

在一个情景的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团辅活动的设计可以单一,也可以采用多重形式和方法,只要能够密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如过游戏环节设计时间过长,虽然学生互动性高,课堂也会很活跃,但是这样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就不能进行充分的分享和讨论,后期的理论分析阶段学生也就很难进入,教学效果不好。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具体操作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下面以情绪与调节单元为例,阐述笔者在课程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教学内容:高职大学生情绪调节教学目标:使学生认知情绪,识别自我情绪的多样性,通过情绪轮稳定性测试尝试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1)探究自我的负面情绪:让学生雨大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负面情绪,要求描绘得尽量具体。请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帮助分析出引发这种负面情绪的行为或心理的原因。

(2)收集情绪形容词汇: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要求每组在五分钟内尽可能多的在一张卡纸上写出表现基本情绪的词语,写好后让其中一组学生和大家分享其想到的词汇,其他组别分别进行补充。

(3)讨论放松情绪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分享自己有效调节情绪的心得体会,找出共性的内容,组织起来,变成通俗易懂的放松情绪的方法。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应用

第7篇

一、当前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绝大多数教师积极向上,阳光健康,学高身正,但也有少部分教师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有的中学教师虽然身心疲惫,但是有时却感觉自己一事无成;有的年轻中学教师课时严重超过正常的课时要求,心理压力较大;有的中学教师认为做一个好的教师非常难,压力较大;有的中学教师对教书工作感到厌烦和疲倦,有转行的想法;还有的中学教师在应对社交方面无力招架,甚至感到不知所措、厌烦;同时,有的中学教师没有正常的睡眠质量,对其身体健康感到担忧。这是对全国不同中学的教师做调查之后得出的结果,几乎可以反映我国广大中学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少部分教师的心理问题有些令人担忧。

二、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类型

(1)无法控制情绪。有的中学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情绪阴晴不定,无法控制恶性情绪的出现,且将所有的恶性情绪带到工作中,对学生和同事肆意发泄,造成学生厌恶教学课堂,且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恶化。在不良情绪的干扰下,久而久之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2)人际交际恶化。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学教师,常表现出对生活的不满情绪,且对事情一般只看到不好的一面,对同事不能以比较客观的态度去评价和相处,总是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并总是攻击别人的缺点,不去发现其他人的优点,造成关系恶劣,影响工作。同时,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更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学生不断指责,不善于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鼓励学生,使学生心怀怨恨,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

(3)自卑、焦虑、郁闷。出现心理问题的教师常常会觉得自己同别人不一样,总是以为自己低人一等,因此常出现自卑心理,整天怨天尤人。在看到其他教师取得好的成绩时,甚至还表现出嫉妒心理。冷漠对待学生,同时整个人常常表现出一种精神萎靡的状态,还将这种负面的情绪带到课堂中。这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学生也厌烦这种精神萎靡的教师,也就不会去尊敬去效仿。

三、中学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工作压力过重。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书育人,担负着为国家未来建设培养接班人的重任。但是,若学生升学率不高、成绩上不去,则有的教师工资被扣,甚至有可能被辞退。因此,为了保住自己的工资以及这份教师工作,有的教师整天为了如何提高学生成绩而烦恼,从早到晚,加班加点做学生工作,希望他们可以有好的成绩,能够保住自己的工作。长时间的精神紧张,使教师没有更多时间去调整这种精神压力,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心理障碍,最后导致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2)工资与投入失衡。中学教师要从早到晚将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有的重点中学的教师更是连周末都要花在补课上,完全没有休息时间。但是,教师的回报有时不太理想,有的地区甚至出现拖欠工资的现象。有的中学教师,由于付出与回报的严重失衡,加上身心疲惫的原因,使其心理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压力,造成心理崩溃。当出现付出与回报严重落差的情况时,直接造成中学教师心理问题的出现。

四、改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1)首先要正视心理问题。中学教师在出现心理问题之后,首先要直面它,而不是去逃避,可以寻找一些治疗心理问题的资料进行自我调节。在工作中,当出现情绪问题时尽量克制自己。也可以向家人或者朋友求助,让他们监督并时刻提醒自己要控制好情绪。同时,进行自我安慰,不能责怪自己,不能消极对待问题。

(2)培养新的兴趣不断调节情绪。中学教师除了每天要下到班级之外,在课后可以尽量争取时间进行一些兴趣的培养,如唱歌、运动等,使紧张的精神能够时常得到缓解。在运动过程中,尝试将脑袋放空,使心理得到最大程度释放,从而达到舒缓压力,消除障碍的目的。

(3)用科学方法预防和治疗。学校使用科学仪器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测试,将发现的早期心理障碍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出现严重现象。同时,在发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要给教师更多的休息时间和心理安慰,并尽量争取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尽早发现,尽早治愈。

(4)努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中学教师要学会释放和转移工作压力,通过和同事友好交流收获快乐,在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中取得快乐。工作出现问题时,能够往好的方向努力,将消极的心态扼杀在摇篮中。

第8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职学生;健全人格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是教育的本来义务。中职学生的心理存在一些健康问题,要想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全人格就要解决好这些心理问题,例如自卑心理问题、情感心理问题、自我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个性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要从这六个心理问题着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功能和专题讲座以及专项课题研究,才能做好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工作。

一、人格与心理健康

1.人格的定义

因为心理学家研究方向的不同,对于人格的定义也要从不同的研究方向来看。从综合角度来说,人格的定义粗略地说就是心理特征的总和,个体在长时间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化的心理特点的具体表现,是人们行为、灵魂、思想、道德以及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统称说法。人格的特点主要有综合性、独特性与稳定性。当代中职生的健康人格应该具有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正确和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良好的环境适应力。

2.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一种满意、高效、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讲就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要协调一致和完整,也就是人的情感、人格、行为、认识、意志要完整、协调,可以适应社会,跟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标准有行为协调、情绪健康、智力正常、人际关系适应、意志健全、反应适度和心理特征符合年龄这几个方面。

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点,使用相关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内容。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格培养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完善自我、调整自我认识的重要过程,人格培养的水平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提高预防心理障碍的水平。中职学生是未来产业军的重要来源,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水平与我国产业大军的素养水平有直接联系。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对学习环境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培养义务感、责任感以及创新能力,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很多中职学生具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给他们实施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的心理辅导,会帮助他们摆脱这些心理上的困扰,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健全人格不但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内容,心理健康也对健全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中职学生承载着未来的产业,家长对其有着很高的期望值。因为大多数中职生都有着自卑心理,心理发展存在缺陷,缺少社会经验,承受的压力很大,社会适应能力很差,这些因素导致了中职生的众多心理问题。如果不尽快将其解决,中职生人格的培养就会受到牵制。只有解决了这些心理问题,才能提高中职生的健康心理水平,才能促进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中职学校的目标就是根据社会行为准则来规范中职学生的日常言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求学生可以承担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培养内容有专业技能、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些内容会影响到中职学生的人格培养,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还具有丰富培养内容的作用。

中职生走出了繁重的基础教育,开始接触社会,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完善,还处于意志品质行程与心理素质建设的重要时期,学生会形成完整的个性特点,在这个阶段加强健康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在这个转折阶段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还可以促进人格产生的稳定性。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培养健全人格的落脚点,由于思想有着行动的决定权,思想会在外在表现体现,只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健全的人格,同时也突出了人格培养的主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落实人文关怀,不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国民素质的培养以及国民人格的提高,还会关系到祖国的兴衰和民族未来的素质水平。

三、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中职学生人格的方法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种系统工程,要建设课内外的教育体系、指导体系、咨询体系。结合自助与咨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设专业性的教育团队。由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高要求和周期长的特点,需要有专业水平高、涉及范围广泛的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中职生的独立意识比较强,具有一定的批判思考能力,学生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支持、信任与尊重。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信念,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和被关心,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发向上的决心,尊重学生的好胜心与进取心,包容他们的缺点和弱点。因为这些缺点和弱点中包含着他们的长处和优点,要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质,修复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人格的健全性。

个性是指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性格、情感、思想和能力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所以个性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回顾过去,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路途上,要培养中职生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就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性格特点,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将因材施教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让现代教育可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起来,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独立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程度得到了提高,中职学生面对环境的多样化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给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带来了挑战。只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中职生人格培养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实现中职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任务。

参考文献:

沈振伟。心理健康教育视阈下的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1(01)。

刘瑞凌。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山东师范大学,2011(02)。

赖晓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5(22)。

谭银辉。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2(17)。

刘丽。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2(23)。

第9篇

一、参评对象

以北京地区广大中小学教师为主。欢迎其他地区关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和老师参加。单位和个人均可报名。

网上报名网址:心理健康网省略,进入首页后在左侧选择“‘健康杯’评选系统”。

二、时间安排

1.优秀论文提交时间:2009年9月10日至2009年11月10日。

2.优秀论文评选时间:2009年11月、12月。

3.研讨交流及颁奖活动:2010年1月(北京,时间地点待定)。

三、活动说明

1.本次论文征集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老师自愿参加。

2.主办方将选择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有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专家、优秀教师组成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将严格把关,客观公正,确保获奖成果的质量。坚持三审制度,评审出一、二、三等奖优秀论文。

3.论文形式包括:经验总结、咨询辅导案例、活动设计、调查研究、教育教学感悟、理论研究等。

4.论文以作者原创为主,注重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突出个人特点和区域特色,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质和时代要求。抄袭文章不予参评。论文字数在4000字到5000字之间,内容简介100字左右,关键词3~4个。

5.请作者详细注明单位名称、通讯地址、姓名、职称、联系方式。

四、参评要求

1.论文征选形式。为保护环境,节约纸张,提高效率,此次论文征集活动采取网上提交方式进行。请进入心理健康网:省略,进入首页后在左侧点击“健康杯”评选系统,进行注册投稿。网上提交成功以后,会显示“您已成功投稿”。不要再寄文章的纸稿。

注册投稿步骤请见心理健康网“杂志快讯”和“健康杯”栏目的《“健康杯”活动网上投稿步骤》。

2.严禁抄袭别人的作品,严禁从网上下载文章进行投稿。

五、评选结果

1.获奖名单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公布。

2.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向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

3.主办方将另行组织专题研讨交流培训活动(通知另发),并向论文获奖者颁发证书。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课例和实践活动案例获奖者进行颁奖。

4.省略

投诉电邮:chen.rainbow.省略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