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7:47
导语:在煤矿建设工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煤矿安全; 安全监管;工程监理制
1 概述
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山西省于2009年6月开展了煤炭资源整合,随着其整合的逐步完成,全国范围内都在开展煤炭资源整合。资源整合后,煤矿数目减少了,单个矿井的资源储量增加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滥采滥挖、哄抢资源、危害安全的现象,规范了采矿秩序,提高了矿井装备水平和资源采出率,有利于煤矿安全形势的进一步好转。但是从近阶段全国各省份发生的煤矿恶性事故的情况看,煤矿资源整合期间和整合以后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整合后虽然单个矿井储量有所增加,但是井下开采技术条件更加复杂,增加了开采难度。
(2)有些煤矿经济条件差,底子薄,整合前就在安全投入上存在欠账,技术改造过程中要求一步到位存在一定难度。
(3)安全事故数量减少,但是一旦发生,基本上都是大型事故,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会更加严重。例如,2009 年 2 月 22 日,山西屯兰煤矿发生重大事故,2010 年 3 月 28 日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这都是比较惨烈的矿难,也是少有的在国有重点大矿发生的矿难。
2 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2.1 多头管理、权责不明晰
煤矿行政管理部门众多,经常出现“政出多门,相互冲突”的现象,企业无所适从,应付性增强,不能从资源利用和行业发展的长远角度去宏观规划和制订发展战略。另外各管理机构的职责划分比较混乱,各部门职能重叠和责任推托现象同时并存,由此导致的各部门职责混乱,特别是那些边缘化的职责就更为严重。
2.2 安全监管部门缺乏独立性和专业性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虽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单独执法,但在很多情况下要受到地方政府和各部门的制约,难以实现真正独立执法。我国目前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实际上属于综合性管理机构,既有煤矿安全监察职能,还有煤炭行业管理职能。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既是煤炭行业的规划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又是煤矿安全的监管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专业性不强,难以保证安全监察的公正性。
2.3 矿工个人安全意识淡薄
在现实工作中,一提到安全工作,一些职工总不以为然,认为那是领导和安全员的事,与自己无关,或是关系不大。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形成这种认识误区的根源在于没有搞清楚,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存在这种认识的职工主观上产生麻痹,思想上警惕性放松,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对安全心不在焉,能应付则应付、能走“捷径”则走“捷径”,这就为事故发生埋下了祸根。
3 强化安全管理的手段
3.1 把安全预防落到实处
安全预防“补牢”未必为“亡羊”,只有把预防工作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安全工作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只有在思想上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把预防工作搞好,才能把事故后处理变为处理后无事故;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才能让职工在行动上小心谨慎,避免造成事故隐患。
3.2 安全生产要强化细节管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煤矿的安全生产中,也许太多的人,总不屑一顾安全管理的细节。殊不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必须依靠精益求精的细节管理。
安全生产无小事。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带着“显微镜”深入一线检查隐患,运用“放大镜”及时整改隐患。要从大局着眼,从细微处人手,想在心理、挂在嘴上、看在眼里、跑在腿上,时刻绷紧安全这个神经。注重从细节入手,不忽视每一个细微环节,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漏洞,不留下任何一个死角。
4 管理体制的创新构想
4.1 工程安全监理制的启示
从20世纪80年代起,建设工程监理作为工程建设中的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国应运而生,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实施监理制的意义在于:
(1)通过专业的监理服务和规范化运作,可以把建设方最大程度地从繁琐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使用户方把精力更好地转移至其业务实现上。
(2)监理的利益独立于建设方和承建方之外。
(3)确保对项目工程质量、进度和成本的有效控制。
4.2 监理制在煤矿安全监管中的运用
安全监理是工程建设监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也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中加强安全管理,控制重大伤亡事故的一种新模式。安全监理的工作依据主要是: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法律;相关的行政法规;监理服务合同;施工承包合同、协议书及附件;业主的文件、监理工程师的指令性文件和会议记录。煤炭生产和工程建设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都是高危行业,都存在安全问题,安全监管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等等。鉴于以上的分析,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正是工程监理制能够做到的。因此,将工程监理制运用到煤矿安全监管中是具有可行性的。当然煤炭生产还存在许多与工程项目不同的地方,例如: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工程项目的监管具有一次性、短期性,而煤矿安全监管相对来说则是长期性的。因此,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还应依实际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李天浔,矿难发生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的经济学分析.沈阳:辽宁大学,2007.
[2]王伟峰,张要展,侯锦强.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管理浅谈.煤炭技术,2007.
下面,将我矿在科技兴矿方面的主要做法和体会,向各位领导作一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加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多年来,北皂煤矿注重搭建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挖掘和提高矿井安全生产科技的创新力,促进了全矿科技工作的蓬勃发展。一是建立完善了技术管理体系。成立了北皂煤矿专家委员会,加大了科技研究和开发的力度,建立了每两年一届的科技大会制度、每年一次的科技工作总结会、每月一次的科技例会制度和课题项目攻关小组制度。组织了规程、措施、设计评优活动,对获奖项目进行表彰奖励,技术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建立完善了科技创新“三个体系”。成立了以矿长为主的人才使用、资金投入的保障体系;以总工程师为主的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创新、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网络体系;以全员参与小改小革发明创造的“五小成果”推广应用体系。三大体系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
三、是建立完善了科技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坚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着力创造育才、引才、留才的环境。通过建立技术后备岗制度、技术人员培养考核管理办法,将技术创新、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成果,作为晋升职称、提拔任用、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坚持“压担子、打板子、架梯子、抬轿子”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工程技术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一批又一批专业工程技术人才走上了领导岗位。在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方面,结合北皂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现实,积极组织专业技术培训,鼓励员工立足岗位,自学成才。许多员工参加了函授、自学等继续学历教育,并逐步成为生产实践中的技术业务骨干。我们通过选拔和考察,对其中的优秀者,我们大胆启用他们从事技术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自学成材的积极性,全矿上下形成了学知识、学业务的浓厚氛围。我矿运转工区充灯工王秀丽同志在职工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集团公司第4名、全省第7名的好成绩,综采一队采煤机司机曹贻好同志更是一路过关斩将、凯歌高奏,分别获得集团公司第2名、全省第3名、全国第4名的优异成绩,成为新时期高素质煤矿工人的典范。
二、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实施“四大工程”,矿井可持续发展力进一步增强
在*年集团公司确立的“五大重点工程”中,北皂煤矿有四项,即主井改造、海域工程、东风井建设和4402大储量工作面准备。围绕四大重点工程的实施,我们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矿井的可持续发展力进一步增强。
1、主井改造工程。北皂矿原设计能力90万吨,虽然经过多次优化改造,但已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大发展的需要。*年,在公司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投资270万元对主井提升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对主井及相关的井上下主要运输系统进行了改造,箕斗提升量由5吨/次提高到6.5吨/次,提升循环时间由60秒缩短为57秒,提升能力由156万吨提高到213万吨,应急提升能力达到260万吨,有效地解决了制约我矿生产的“瓶颈”问题。同时,对井上下储装运系统、供电系统、通风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升级,矿井的综合能力大幅度提高,为生产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402大储量工作面。集团公司成立以来,按照集团公司全新的发展思路,我们进一步开阔思路,更新理念,科学论证,大胆设计,突破“三软”地层,成功实施了龙口矿区第一个200万吨大储量工作面,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投资4000多万元,引进了全新综采放顶煤设备,使工作面具备了日产过万吨的能力。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使我们在4110面提前停产、全矿生产接续重大调整的情况下,二季度一举创出了原煤产量77.61万吨的季度历史最好水平,并创出了26.4万吨的月产历史最好水平。自4月份4402工作面正常生产以来,除7月份限产外,全矿月产都保持在25万吨以上,为弥补一季度欠产、实现生产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3、海域开发工程。海域工程是北皂煤矿的资源接续工程,我们以董事长“冲向海域”的题词为动力,以科技为先导,加快了海域工程进度。一是积极配合集团公司举办了海域专家论坛,对海域开采前的安全生产“四大技术课题”进行了定向研究,目前正在积极进行中。二是配合煤业公司组织召开了海域东一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评审会,为首采区确定了较为准确的地质资料。三是加大海域支护技术研究力度,为海域支护提供安全技术保障。先后组织技术人员赴日本考察海下采煤技术、赴邯郸考察水体下采煤技术、赴铁法局小康矿考察巷道支护技术,结合现场实际,积极开展海域支护技术研究,召开了支护技术研讨会,经过大量的探索实践,确定了海域的支护方案(U36壁后充砼),满足了现场生产需要。与此同时,积极进行开采工艺、生产设备、首采区、首采面等应用技术研究。目前,海域皮带运输系统已经形成,空中索道运行正常,提升、供电、排水等系统正在形成,海域首采面设备即将到位,预计二00五年二季度末海域首采面将正式投产。
4、东风井建设工程。东风井工程是海域开发的配套工程,于04年5月1日正式动工,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设备安装正在进行,即将投入使用。东风井工程的建成使用,将极大地改善矿井通风条件,有效地保证矿井通防安全,为海域的顺利投产铺平道路。
“四大工程”的实施,标志着矿井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又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大力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矿井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取得新突破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北皂煤矿二十多年的发展建设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综采技术、综采放顶煤技术、综掘技术等大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应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年以来,先进设备的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速度进一步加快,“150万吨综采队”、“200万吨综采队”“万米综掘队”创建成效显著,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实现了新跨跃。
1、加强技术引进,为安全、高效创造了条件。*年,引进了全新综采放顶煤设备,采用MGTY250/600-1.1D型采煤机替代AM-500型采煤机,采煤机截深由0.6米增加到0.8米,刮板输送机的功率由400KW增加到630KW,使工作面具备了日产过万吨的能力;S100综掘机的引进使用,通过对掘进机后配套进行优化、改造、升级,形成了掘进破岩、装载、运输一条龙作业,大大提高了出煤速度,同时采用机轨合一,使喷浆工作和迎头施工平行作业,增加了迎头施工时间,从而提高了掘进机施工速度,有力地保证了矿井生产接续;电动葫芦的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面的安装速度;井下提升机防爆变频电控系统以及PLC电控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提升机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了故障率。同时,我们积极引进推广了风动锚杆钻机、风动扳手、大功率喷浆机、井口推车机、井下变频调速绞车、井上自动拌料系统、皮带机电气软启动、人车、海域索道、助行器等,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有力地保证了安全生产。
2、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劳动效率。在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我们结合现场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生产工艺,有效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保证了安全生产。一是机组一次性扩切眼工艺。在4110面安装切眼,我们在总结几年来的安装经验的基础上,利用锚索支护和π钢单体支柱联合支护技术,大胆采用了采煤机一次性扩切眼施工工艺,保证了顶板的稳定,实现了节支降耗,提高了安装进度,缩短了安装工期,保证了安全生产;二是综采支架配150机组开采工艺。2415工作面四采煤柱回收,工作面压力大老巷多,采用高档回采安全管理难度较大,采用综放又没有成套的放顶煤设备。矿有关部门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成功地采用150采煤机配轻放支架,实现了特殊配套的综采工艺,解决了工作面在特殊条件下顶板管理的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效率,保证了安全生产;三是综掘机整机拐弯工艺、综掘机扩切眼技术。针对掘进机拐弯时不能连续生产、开机率低、施工工序复杂、工期长、掘进单进低、安撤次数多、工人劳动强度大、安全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我们组织技术部门、机电部门开展联合攻关,在借鉴济三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矿的现场实际,制定了掘进机拐弯的技术方案,在4101切眼施工中,一次试验成功,实现了掘进机整机拐弯,实现了掘进机连续生产。同时,采用综掘机扩切眼和切眼一次性扩刷工艺,改变了传统的边扩刷边安装的施工工艺,并首次在切眼大断面巷道采用锚网喷、锚索配合单体柱联合支护替代原来的工字钢棚与单体柱联合支护,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四是“三掘三喷”新工艺。结合综掘快速掘进,将与之配套的锚喷工艺改为“三掘三喷”,即采用三班进尺,三班喷浆,进尺、喷浆平行作业,实现了迎头施工、备料等工作与喷浆工作平行作业,综掘机的开机时间达到18小时以上,大大提高了掘进效率。同时,我们根据现场情况,采取了安置2趟供风管路,使用两台喷浆机同时喷浆和采用大功率喷浆机提高喷浆效率的措施,保证了快速掘进的施工速度和施工安全。
生产工艺的优化和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有力保证了矿井生产接续。0三年综掘最高单进达到635米。今年四月份、十月份又先后突破700米、800米大关,日最高进尺达到37米,实现了矿区综掘进尺的历史性跨跃。*年综采队单机单面产量达到167万吨,04年9次月产超过20万吨,其中10月份创出了单机单面22.5万吨的历史最好水平,标志着单机单面具备了240万吨以上的能力。至12月2日单机单面产煤200万吨,提前29天完成了创建200万吨综采队的目标,全年预计完成220万吨,占全矿原煤产量的81.2%,高产高效综采队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创建“一井一面两头2000人300万吨”高产高效矿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扩大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北皂煤矿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扩大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先后聘请了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煤炭经济学院等许多知名的通防专家、支护专家来矿讲课。与中国煤炭科学总院、济南设计院、唐山煤科分院、上海煤科分院、西安煤科分院、抚顺煤科分院等科研院所保持了良好的业务技术合作关系,在“产、学、研”相结合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风力摇床干法选煤技术在北皂煤矿的应用及研究》、《极典型“三软”地层综放技术的应用》、《“三软”地层条件下综放采煤上限技术研究》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综采放顶煤技术在“三软”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倾角附采工作面中的应用》、《北皂煤矿主井提升系统自动化改造》获山东省煤炭(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创新安全管理方法,构建安全长效机制》获省局现代化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年申报的《软岩大间距煤层构造类比分析与综合探测技术研究》已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的鉴定,《三软地层条件下综掘快速施工技术研究》已通过省煤炭工业局鉴定。另外《煤炭企业责任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发展》获中国煤炭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三篇论文获第十八届“鲁、皖、彭”采矿专业技术论文交流优秀论文奖,六篇论文获得山东省经贸委优秀论文评选优秀论文奖,并在《中国煤炭》杂志专刊25篇;*年获得全省煤炭工业“科技兴煤”优秀矿井称号。
同时,我们坚持积极开展“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科技创新要效益,向回收复用要效益”活动,采取以发明者姓名命名革新项目、给予物质奖励等形式,鼓励员工结合实际自我创造,积极开展小改小革“五小攻关”,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革新创造的积极性。全矿性的技术比武活动、技术练兵活动蓬勃开展,孙延胜自动吊梁、王汝炭风水联动喷雾装置等一大批既实用、又简单的技术革新项目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自行研制加工了卧式压力机、整形机、U型钢卡子修复模具,实现了对海域用U36钢棚的加工修复,对旧钢棚的加工复用率可达到70%,今年以来科技创效益和小改小革项目达到114项,创效益约315万元,其中有42项被列入煤业公司“小改小革100推”项目。
五、加快矿井信息化、自动化建设进程,全力打造数字化矿山
论文关键词:天富集团;风险;对策
一、天富集团简介
新疆天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富集团”)由原石河子电力工业公司改制组建而成,于2002年2月4日正式成立,注册资本78612万元。公司主营发、供电、供热、供天然气及煤炭生产、销售,担负着石河子垦区的电、热、气集中统一经营及大部分煤炭的生产经营管理。截止2010年底,天富集团资产总额达96.8亿元,年产值10亿元,年利润超过1亿元,现有员工总数6000余人。拥有已运行和在建可控发电总装机容量逾600兆瓦,变电站37座、换热站82个,供热面积达1200万平方米,年发电量32亿千瓦时,供电量突破28亿千瓦时,供电半径150公里,供热量1358万吉焦,供热半径8公里,供天然气2341万立方米,原煤产能百万吨,年产煤近百万吨。现对天富集团近几年发展中的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逐一提供对策。
二、天富集团发展中的风险分析
(一)电压等级及电网负载能力不足的风险
天富集团电网面临着供电电压等级低,供电半径大,电能质量难以满足要求及电网负载能力不足的问题。师市电源与负荷分布特点决定了天富集团长线路、远距离、南电北送的供电局面,整个电网供电可靠性低,夏季农灌高峰时电压质量差,且电网损耗较大。随着用电负荷的持续增长,上述问题将进一步凸显。但远远无法满足实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提高电网等级,对影响输电能力的“卡脖子”电网线路进行重点改造,保障垦区供电需要和城市工业用电需求。目前天富集团在建电力工程较多,项目容量很大,需尽快落实电厂接入系统,提高电网负载能力。
(二)煤炭资源紧缺和煤炭运输风险
随着新疆大开发、大建设的不断深入,新疆煤电、煤化工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国家对“西煤东运”基地的建设力度的加大,三年以后,可能会出现煤源紧张、供不应求的局面。师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招商引资力度的逐步加大,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煤炭对师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天富集团电源建设项目的竣工、试运行,也是天富自身的电煤需求也逐渐加大,预计到2015年,天富集团电煤消耗量将超过3500万吨,师市电煤和煤化工等产业约需煤炭6000万吨。
天富集团面临的煤炭资源紧缺压力越来越重,石河子周边煤炭产区的建设时间长,因安全停产的可能性较大,不能保证电煤的安全连续供应。因此,必须在合理运距范围内选择煤矿,作为电煤的主要来源。电煤运输过程中,短途公路运输是主要方式,但公路运输的安全性、连续性难以保证,而铁路运输也面临着铁路专用线建设审批困难、自购车皮成本大等问题。
(三)资金风险
电力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天富集团拟投资建设的电源项目共需资金200亿元以上。特别是水电建设及电网建设及改造,造价高,投资回报率低,回收周期长,短期内对企业的投资压力很大,项目建设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资金风险。由于电力建设的审批权一直是由国家掌握的,而且程序严格、持续时间长,项目取得国家批文比较困难,造成银行贷款难以落实,加剧了电力建设资金短缺的困难。
(四)人才风险
天富集团虽然具有不少的电力运行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但缺乏电力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项目建设工程技术人员相对薄弱,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工程技术监督、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天富集团项目建设面临严峻的人才风险。
天富集团的电力运行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天富集团每年招收大量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生产一线,但生产一线的成熟技术人才尤其是技术骨干流失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成熟技术人才短缺,容易形成人才断层,新建电源项目无人可用,人才培养体系难以为继。
三、天富集团风险规避对策分析
(一)提升电网等级,提高电网负载能力
为满足八师石河子市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天富集团新建的电源项目将陆续投产,石河子公共电网规划新增110kv变电站8座,新增主变13台,新增容量631.5mva;改扩建110kv变电站10座,新增主变8台,新增容量394mva;新建110kv线路47条,总长度277km,改造110kv线路1条,长度12km。这些变电站将有效提升垦区电网等级,缓解供电电压低及负载能力不足的问题。
天富集团还将加强与自治区大电网的联网工作,充分考虑自治区750kv电网对公司电力外送的有力因素,依托自治区220kv主电网,优化110kv电网结构、整合垦区的电力资源,淡化行政界限,强化区域经济观念,发展兵地融合经济,通过政策协调,使天富电网富余电力通过自治区主电网参与全疆电力供需平衡。
(二)多渠道解决煤炭短缺和运输困难
为解决煤炭资源短缺问题,除对自身煤矿进行改建、扩建之外,天富集团还积极与准东煤田煤矿合作,目前已签订合作合同的煤矿有三家,储量都在25亿吨以上,到2012年规划产量全部超过1000万吨,足以保障天富电煤供应。
天富集团还将从多方面入手,解决煤炭运输困难:1、尽快立项、开工建设南北铁路专用线,与准东煤田有铁路专用线的煤矿实现点对点运输,也可购买自备车皮以增加铁路运量;2、对于铁路运输无法满足的煤量,可组织公路运输。可将分散的运输企业、个体运输户及企业自有的运输车队联合起来,形成联盟,共享各自的优势资源,保障公路运输;3、与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在石河子建设煤炭物流基地,可实现风险共担、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最终可形成完整稳定的煤炭供应链,提高煤炭资源的占有能力,并有效规避了自然灾害、极端恶劣天气对煤炭供应的影响,降低资源风险。
(三)多方筹集项目建设资金,提高资金周转率,解决资金短缺难题
天富集团将拓展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难题。首先是积极做好天富热电解禁的国有股权流通出售工作,确保继续实现好的收益;其次是以天富集团拟建和在建的项目为平台,积极吸引银行贷款,也可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和信托业务,盘活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可与其他企业合资、合作,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再次是实行严格、有效的财务管理,加强成本管理。要通过节能降耗,防止跑冒滴漏;科学合理调度,实现经济运行;修旧利废,提高设备使用周期;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控制招待费等非生产性支出;内部资源整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多种方式实现成本的优化管理。
(四)建立合理的人才保障体制,打造学习型企业
天富集团将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快培养高精尖的技术人才、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及复合型的党务人才,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企业员工正常的薪酬增长机制,完善和健全工资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不低于10%。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明确每一阶层员工的定位,使公司的员工各司其职、责任分明,张驰有序。全面提高公司的执行力,抓好工作落实。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成长与收入增长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适合不同发展方向的员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
(五)打造以人为本的业务协同化服务平台
[关键词]水电站 隧洞工程 测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TV7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225-2
贯通测量是坑道施工中和贯通后的测量。前者是为了确保掘进的坑道或者竖井能够按照计划的标准贯通进行,一般是指地面联测、地下导线测量和坑道掘进测量。后则是在隧道贯通后,测定实际的横线、纵向和竖向的贯通误差。贯通测量又包括了平面贯通测量和高程贯通测量。前者是随着洞内控制的形式而变化,后者是从水准点开始的获得高程差的一种方法。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隧洞开挖过程存在着贯通误差。如果我们不对贯通误差采取一定的控制测量措施,这些小的误差积攒起来就将影响到以后的工程建设,比如说隧道断面的扩大以及衬砌工作进行等。所以说,进行隧道贯通测量控制是必要的且重要的。在实际的建设测量中,横向、纵向、竖向的贯通误差都需要测量。只有当这些贯通误差都满足要求的时候,测量的工作才算达到了实际的效用。
1建立施测贯通误差控制网的原则
首先,最基本的就是能够在精度上满足隧洞施工开挖横向贯通误差的要求,如果是混凝土建筑轮廓点放样也能够满足其精度的要求。其次保证控制网能够做到一网多用。最后,最好能减少控制点的数量,且控制点能够长期保存并稳定使用。
2一个工程实例
2.1工程概况
假设现在要建设一个水电站,其主要任务是发电。这个水电站上游也有个水电站,距离为32.8km,距离下游的水电站73km。水电站的总库容为10.79亿,电站正常蓄水位为2452m,最大坝高为250m。
其中,这个水电站的双曲薄拱坝、坝身泄洪建筑物、坝后消能建筑物和右岸全地下厂房组成了这个水电站的枢纽建筑物。前期工程的右岸低线交通洞的建设是建设水电站的关键工程。这是因为右岸低线交通洞对整个水电厂的地下厂房和调压井的施工运输交通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施工地址的地理环境的不利,造成了施工控制点不易布设。这个水电站所处的位置是高山峡谷之中。峡谷两岸的地势险峻,岸坡陡峭,高度差了接近700米,河谷十分狭窄,属于典型的V字型河谷。
2.2控制测量技术
2.2.1首级平面控制测量
一般对隧洞进行首级平面控制测量采用的方法有两种个,一种是导线布网,另一种是三角锁布网。如果隧道的长度过长,毫无疑问的是横向误差就会越积攒越大,对于隧道的建设是非常不好的。因此在这个水电站的建设中,我们采用二等CPS控制网来控制横向误差,其最大异步环相对闭合差在1/10 万以上。同时为了保证首级控制点之间的精度的提高,我们需要采用来卡TCR1101 全站仪。按三等号线的精度要求对GPS 成果进行了复测。由于本隧洞采用两端洞门开挖,相向掘进,对方位角的测量精度要求较高。GPS 控制网经高斯投影后,其方位角与地面常规测量仪器测出来的角度之间有一个差值,称为垂线偏差,应尽可能将其减小。在本工程首级GPS 控制测量选点时,应尽量使洞口控制点的高程与洞口设计高程基本接近,这样就能减小垂线偏差影响。
垂直偏差的计算公式:
2.2.2加密平面控制测量
加密平面控制测量是一种布点测量。这一种控制方法主要围绕洞口加密控制、洞内基本导线、洞内施工导线的测量精度进行的。
在洞口部位,利用两个三等控制点和洞口点的通视关系,可以直接对导线网和洞口进行联测。洞口加密控制点的布设必须满足一下几个条件。首先要满足点位保护,而且还要有利于保证测量精度及便于点位加密。
导线网是用在洞内控制测量中的。如果要想导线边足够长,而且由于视线与洞壁有一定的距离,如果能够减少旁折光的影响,导线点应尽可能位于洞室中线附近。这样可以减少干扰,有利于控制点位的稳定。导线尽可能布设成等边直伸型导线,在测量环境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地选长边。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进洞端为曲线段,且洞室设计曲线较多,考虑到施工影响和目标成像清晰,洞内边长一般为150~200m左右,在接近贯通部位时,导线边长应适当缩短,边长在100m 左右。洞内测量的频率及时间。结合洞室开挖施工进度,每一个月左右进行全面复测(此时洞室进尺约200m ),同时对洞室开挖后的净空进行测量检查。对混凝土衬砌段约每5m 一个断面进行检查,非混凝土衬砌段约每20m 一个断面进行检查。
2.2.3高程控制测量
在这个实际例子中,进洞口和出洞口附近各自埋设了两个洞外高程控制点,采用三等水准测量与附近高等级水准点进行联测。洞内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四等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全部进行两组独立观测。过去一般采用的是等级水准测量方法,随着光电测距仪的广泛使用,光电导线方法已经成为了主要的针对隧洞内外平面和高程控制的测量方法。
2.3隧洞贯通测量的设计精度分析
针对水电施工单位来说,洞内控制测量精度的效果是会直接影响到贯通的精度效果的。如果隧洞想要能够在允许的精度范围内贯通,我们就需要对洞内控制测量进行设计,在未贯通前就需要对己施测的测量成果进行精度估算,确定测量方案的采用,保证控制测量精度。隧洞工程的贯通测量,主要应重视在贯通重要方向上(即沿贯通前进方向的重要方向)的误差。洞内控制测量受洞室开挖方式的限制,绝大部分采用导线测量。但是,导线测量极易导致测量误差的积累,同时在其它因素影响下,使得最终导线点位置产生误差,与设计位置产生偏离。因此,在隧洞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阶段,就需要对所拟定的测量方案和方法进行误差预计,估算采用此方案是否满足工程精度需要,并及时修正测量方案或测量方法,以满足工程施工精度需要。
2.4洞内平面测量控制方法
贯通误差施测方法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先用中线法测量隧道,在贯通之后从头尾的两个方向分别向中线贯通,并钉上临时桩来做出标示,显示出两点的距离和位置。这两点临时桩之间的距离实际上就是横向误差,两个临时桩之间的里程差实际上就是纵向的贯通误差。而两个临时桩之间的高程差实际上就是竖向的贯通误差了。还有一种方法,叫做地下导线法。这种是先采用地下导线做为洞内控制隧道,只需要在贯通面上做出临时标桩,然后分别记下来它们的坐标,其中的横轴坐标差就是实际的纵向贯通误差,纵轴的坐标差就是实际上的横向贯通误差。在这个实际的例子中,我们采用地下导线的方法来测定贯通误差。根据上平线路和下平线路提供二等控制点,最后得到起算点和起算边的范围。
3隧洞贯通测量控制的重要性
在水电站的工程建设中,隧洞是电站建设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贯通误差是测量控制隧洞贯通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它能够影响整个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隧洞贯通与否都和它息息相关。施工质量的保证也和它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施工开挖之前,首先我们要确定能指导隧洞开挖的控制导线的等级,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如果隧洞开挖的控制导线的等级过高,必然会增加测量人员的难度,造成测量人员的浪费,严重的会影响工期。隧洞控制测量是关系到隧洞能否按设计要求精确施工的前提条件,隧洞控制测量的精度高低直接影响到隧洞的开挖及成型质量。在进行隧洞控制测量时,一定要按照规范的各项规定执行,严格谨慎,切勿马虎。
4小结
本文通过一个实例简单的对水电站隧洞贯通测量控制进行了分析。隧洞的贯通测量在实际建设的工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它能够影响整个工程建设。如果在贯通测量控制中,放松了标准,加大了横向、纵向或者是竖向误差,即便只是一种,也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失误,最严重的可能就是整个隧洞的不通。这样不仅造成工期的延误,也是很大的人力及物力的损失。所以在实际的建设工程中,要坚守住贯通测量的方法与标准,保证工程的完成质量,这样才能建成合格的隧洞工程。
参考文献
[1]韩有文,杨德芳. 全站仪中点法在公路高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思路研究[J]. 科技资讯. 2011(21).
[2]薛天云,许长军,韩有文. 应用RS对三江源地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1(05).
[3]宋吉宁,孙楹森,郑殿松,孙绍夫. 梁家煤矿煤4一采皮带上山贯通测量设计方案优化及精度分析[J]. 山东煤炭科技. 2002(03).
[4]肖根旺,许提多,朱顺生. 杭州湾跨海大桥高精度GPS高程在海中桥墩承台面施工高程控制的应用研究[A]. 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5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5.
[5]易志华,吴仁平,张伟东. 全站仪中间法三角高程测量在远海测量工程中的应用[A]. 浙江省公路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 2006 .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 学生素质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41-01
1 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对生产安全不断重视,开办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也越来越多,安全管理专业毕业生也不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困难,许多学生不得不面临就业单位与所学专业无关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单单考试成绩很难在这些单位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过去一味强调知识技能培养重于一切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在强调专业技能和知识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出综合素质更为全面的人才。
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有与之配套的综合评价体系,这样学生才能以评价体系为依据,去加强全方位的发展,适应将来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学校也可以以评价体系为基础评定出每个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管理。用人单位也可以以综合评价为基础选拔出适合自己单位需要的人才。
2 重庆工程职业学院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就业分析
2.1 大中型建设工程施工企业
从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职业健康管理、安全教育培训、工伤事故处理、安全施工方案编制及审核、施工安全防护用具管理、安全档案管理等工作。
2.2 大中型厂矿企业
从事企业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职业健康管理、安全教育培训、安全评价、工伤事故处理及职业危害防治等工作。
2.3 安全中介服务机构
从事专业安全评价、风险评估、职业危害防治、安全教育培训等工作。
2.4 乡镇(街道、社区)
从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业危害防治工作。
3 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的必须建立在对当前相关的研究基础之上,否则指标容易出现过于主观或随意。本论文在设计指标的时候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了解了大量的相关指标,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研究如表1所示。
通过对大量以往指标研究,结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特点,对指标进行初步筛选。由表1可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一般通过两级指标来实现。结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专业特点,可以建立起符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指标体系。具体分析如下:
安全技术管理学生首先需要高度的责任心,这就需要足够的思想道德素质;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往往从事的环境比较艰苦,如果一旦发生灾害需要迅速实施救援,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有强健的体魄;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在发生灾害时候的临危不乱都需要足够强大的心里素质,所以身体和心里素质也至关重要;另外,安全专业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支持,需要专业基础及技能指标;安全科学是一个交叉学科,需要与其它从业人员建立密切联系,想进一步发展需要一些个性及人文素质进行补充。通过初步分析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一级指标初定为: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里素质、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素质、个性及人为素质四个指标。
针对以上建立的四个一级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分析总结出具体的二级指标。对于思想道德指标,建立的二级指标包括:政治立场、思想信念、道德修养、纪律观念、诚实守信。对于心里素质建立的二级指标包括: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意志品质、劳动态度。对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素质建立二级指标主要包括:基础课程成绩、技能及专业考试成绩、实习及动手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对个性及人为素质建立如下指标:人际关系、语言表达及组织能力、个性特长及兴趣、适应及创新能力。
4 结论
本文建立了符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主要的一级指标体系包括思想道德素|、身体心里素质、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素质、个性及人为素质。为其它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指标体系建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韩颖.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D].中国海洋大学,2009.
[2] 李璇.基于多层次模糊评判的政法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技术经历了从宏观观察为主到利用遥感、信息技术为主的转变过程,航空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已成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手段,调查效率、精度都有很大提高,而调查成本却大大降低.航空遥感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带来了更为方便的技术,其作用越来越强,随着影像分辩率的提高,已开始应用于大、中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甚至于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如利用无人驾驶机航空照片对地质灾害进行应急调查,采用遥感和信息技术对矿山开发活动和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动态监测等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搭载网络平台,也为环境地质调查数据的处理、管理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方便,全省1∶50万、1∶2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成果基本实现了图形数据管理,建立了县级地质灾害调查成果数据库,使调查成果更方便、更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环境地质评价主要在质量评价技术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对提高我省环境地质评价技术水平起到了带动作用.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
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监测、预测、评估,掌握或判断地质环境的变化,制订相关管理办法,控制破坏地质环境的行为.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方面,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总结,逐渐形成了具有我省特色的针对建设工程特点的预测评估方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技术也在逐步走向成熟.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近年来以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为契机,得到了较快发展.自2003年以来,累计治理矿山253处,复垦土地面积8386.3ha,治理地面塌陷等灾害点329处,矸石山113座,植树72万余株,到2008年底,全省共治理矿山地质环境1110处,恢复土地面积7513.7ha,其中耕地4392.8ha,建设用地1183.1ha,搬迁村庄151个19780户60822人,建立矿山公园3处,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废渣护坡技术、采矿塌陷地整治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都取得了一定经验.
地质遗迹保护技术
地质遗迹保护作为地质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2006—2008年开展了全省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划分了5个世界级、4个国家级、20个省级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产地,出版了《中国河南恐龙蛋和恐龙化石》、《河南省地层古生物研究》等专著.在推动地质公园建设的同时,实施了一批地质遗迹保护工程,通过建立护拦、原地加固、设标识牌、警示牌、导游牌等设施,保护其不受破坏.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防治技术
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是防治工作的前提,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易发区(县)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每年通过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等形式,建立了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实现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本掌控.2003年以来,实施了一批地质灾害应急勘查治理工程,通过地面测绘、钻探、井(槽)探、物探、现场试验和取样测试等综合手段,使勘查方法更加有针对性,勘查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地质灾害评价包括区域性风险评价和灾害体的稳定性评价,我省研发了基于GIS技术的风险评估系统,采用传递系数法和计算机软件对滑坡、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评价技术得到了推广.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分预防和治理两方面,预防技术包括制定规划、防灾预案、气象预警、群测群防等,已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得到了普及.治理技术主要指工程措施,防治泥石流灾害的拦挡、疏导技术、防治崩塌滑坡灾害的削坡减载、抗滑桩、重力式挡墙、截排水、坡面防护、浅层锚固等技术在省内都有应用,其中泥石流防治的疏排与拦蓄相结合技术,滑坡防治的抗滑桩与排水、锚固、挡墙相结合技术都取得了实践性突破.
应用性环境地质技术
农业地质:黄淮平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初步查明了土壤环境中污染元素和有益元素的分布特征,基本查明了洛阳牡丹、信阳茶叶、四大怀药、杞县大蒜、许昌烟叶、灵宝苹果等特色作物产地的土壤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以及黄河流域地表水、浅层地下水质量状况,对黄淮流域农业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环境水文地质(地方病):开展了河南省农村居民饮用水调查和与饮用水环境有关的地方病研究,拓展了环境地质技术的应用领域.旅游地质:在开展省内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工作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旅游地质人才,推动了省内地质旅游与山水旅游事业的大发展.地质科普:2008年落成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新馆,拥有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地学科普技术手段与丰富的地质科学内涵,参观人数超过了150万;省内各地质公园也相继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地质博物馆.2007年建成的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为研究地球灾变事件和恐龙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与物种灭绝等提供了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
“十一五”期间地质环境科技发展主要成果
1取得的进展与成果
基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取得新成果.完善了河南平原第四系层型剖面和第四纪综合地质表,分析预测了各种变异条件下地下水流系统演化的趋势,预测了未来若干年气候环境变化趋势.完成了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市)级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建立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完成了省、市、县三级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启动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保护、恢复治理技术逐步系统化、标准化.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提出了基于建设项目特点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遥感、原位测试技术、计算软件等新技术在地质灾害勘查中得到了应用;工程治理措施更加多样化、综合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技术有了大的发展,建立了省级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平台,开展了中原城市群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河南省保有4个世界级地质公园(嵩山、云台山、伏牛山、王屋山—黛眉山),13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国家矿山公园,一个国家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另有13个省级地质公园,2个省级矿山公园.实施了一大批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全省有60余处重要地质遗迹得到比较严格的保护.在推动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申报、建设、管理过程中,规划、建设、管理技术得到了不断提高.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取得了新突破.引进了单孔多层地下水监测井施工技术和地下水位水温遥测、自动记录技术,提高了监测精度,实现了一孔四层地下水动态的自动化监测和实时传输.地质环境专项科研成果突出.组织了两批13个地质环境科技攻关项目,其中部分项目已取得了预期成果,有的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获得了省、厅级科技成果奖励,全省地质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2科技人员队伍现状与科技人才培养情况
与“十五”相比,从事环境地质科技工作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有了很大发展,2006—2009年四年间,全省国土资源行业新增环境地质相关专业青年科技人员300人,科技人员的平均年龄降低,中青年人员比例大幅增加,40岁以下的技术人员占到68%(图1);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提高,本科以上的技术人员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的比例达53.5%(图2、图3).各专业之间的结构比例也趋于合理.
3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建立的与地质环境有关的河南省国土资源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表2).经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审查批准,全省具有环境地质相关专业调查、勘查资质的单位30家,具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的单位30家,具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40家.
4科技交流与合作情况
国际交流与合作:河南省环境地质工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走出国外,主要是面向非洲、美洲和亚洲市场上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项目,以村镇凿井、城镇供水项目为笼头,带动了场地工程地质勘察、地基处理与岩土工程施工等业务.2006年以来,先后与日本、尼日利亚等国家开展了交流合作.在地质公园建设方面,多次与国际组织合作,接受国际组织和国际知名专家的考察,受到了好评.国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郑州大学、西安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共同开展地质环境科技项目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省内学术交流:2006—2009年,河南省地质学会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得到了广大地质环境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共发表地质环境相关专业论文共170余篇(表3).2007年9月省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地质灾害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河南省水文、环境、灾害地质学术交流会”,会议交流论文40余篇.
环境地质领域科技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分析
1科技发展趋势分析
地质环境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快速发展的河南,给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巨型工程(跨流域调水、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地铁工程等)的建设、采矿规模的扩大、大量“三废”的排放对地质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地质环境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或改变;另一方面城镇规模快速膨胀、社会经济易损性加大、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降低,地质环境的安全风险加大.同时,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滞后性,一旦发现即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而且修复治理难度大、周期长,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地质环境安全仍是环境地质研究的重要方向.
预防性研究引起重视.正是由于环境地质问题的隐蔽性和滞后性,需要加强预测性研究.环境地质科技面临三大课题,一是地质环境预测、评价技术,需要更准确地预测工程建设或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对地质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害对象、危害后果等;二是地质环境保护技术,需要研究地质环境开发利用过程中如何用更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综合效益;三是地质环境修复、治理技术,将受破坏或改变的地质环境进行修复或整治,是未来地质环境工作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已纳入到采矿生产成本,重大工程项目的环境整治也进入项目设计,但这方面的技术还处在原始的土石方工程阶段,缺乏先进有效的技术支撑.信息技术将成为地质环境管理、研究的主要工具.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各行各业在生活理念、服务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通过信息和网络对世界的观察更开阔,对事物的观察更细致,对地质环境的关注度更高,信息技术已成为环境地质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也即将成为实现人类对地质环境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工具.
环境地质学科体系亟待完善.现有理论和技术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理论与实践存在脱接,地质环境监测仅局限于地下水和地质灾害点,监测范围需要扩大到整个国土范围,监测和研究内容应拓展到所有的地质环境要素,监测和研究方法需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也面临更多的技术难题.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地质工作的需求正在发展重大变化.环境地质业务正在由传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转向以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主的领域,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降低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修复被破坏的地质环境成为未来环境地质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传统的环境地质理论与技术面临创新与变革.
2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科技创新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省内大学对口专业偏少,针对河南省地质环境条件培养的专门人才偏少;从事生产实践的人员多,科研人员少;地质环境科技创新平台建立时间短,数量少,设备严重不足,缺乏项目和资金支持;地质环境监测项目少,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公益性、基础性、区域性环境地质研究滞后.地质环境保护意识亟待加强.河南省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虽大,但就业、吃饭问题更重于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环境、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地质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科技人员队伍偏于年轻.近年来,全省国土资源科技人员队伍发展较快,环境地质相关专业广受重视,人员规模快速扩张,但新人多、老人少,老科技人员的传、帮、带作用被弱化.此外,全省在环境地质领域知名度高的国际、国家级大专家很少,具有高水平、影响力较大的地质环境类科技成果也显不足.
“十二五”地质环境领域科技发展工作部署
1基本思路
紧紧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集成创新,重点突破,服务急需,兼顾长远,切实提高全省地质环境科技支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并实现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价、利用、保护、治理、恢复和管理现代化,建设一批地质环境科技创新平台,增强地质环境科技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2重大科技项目部署
典型区域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技术研究.以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依托,选择郑汴洛地区、小秦岭金矿区、栾川钼矿区、永城煤矿区、郑州煤铝矿区等典型城市群、典型工矿区探索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方法,开展高精度、中大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技术研究,引入高精度的卫星影像数据和定位技术、自动化实时传输技术等,建立适用的区域地质环境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完善目前以地下水监测为主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
郑汴新区地质环境监测及重大环境地质问题防治研究.结合郑州市、开封市与郑汴新区发展规划,查明城市地下三维空间的地质环境与重大环境地质问题隐患,对城市地质环境容量进行评价,对城市建设导致的地质环境改变与地质灾害开展预测;针对城市地铁工程、垃圾处理场、新的排洪工程(包括人工湖等)、快速扩张的新城区、应急水源地等地质环境敏感区开展地质环境现状评估、重大环境地质问题预测和预警研究,为大型城市地质环境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在郑州市对地铁工程沿线开展地面变形监测;在垃圾处理场周边开展水、土质量监测;在集中供水水源地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
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环境变化为研究重点,对地质环境安全进行预测评估,重点开展沿线高陡斜坡变形监测、地质环境变化调查与监测、地下水环境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等技术体系研究,开发以保护重大工程安全、清洁运行为目的的地质环境监测预警技术.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机制与防治对策研究.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即将展开的重点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人类工程活动特点,进一步研究确定重大地质灾害易发区与隐患点,提出重大地质灾害中长期预测和防治对策,优化重大地质灾害临灾监测预警网络,更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升级全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技术集成研究.着重于应用航空多光谱高分辨率遥感、差分雷达、GPS高精度变形监测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形成突发性地质灾害快速应急调查技术集成,为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应急会商与救灾工作服务.
汛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优化研究.开展大比例尺地质灾害信息与高密度雨量数据的集成研究,预警模型研究,预警系统与自动化雨量站、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数据集成、对接研究;对已有预警区划、预警判据及地质灾害数据库进行修订和校核,更新预警预报硬件、软件设施,探讨新的预警方法及途径;优化汛期地质灾害短期预警预报,探索汛期地质灾害中长期预测.河南省粮食与经济作物主产区农业地质研究.河南粮食生产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确保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650亿公斤以上的任务更加重要①.着力于在省内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主产区、蔬菜生产基地、其他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深入开展与农产品产量、质量相关的地质背景研究,建设全省农业地球化学数据库,建立土壤母质与耕作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土壤水与地下水资源保障能力,开展平原区地下水库人工调蓄技术方法研究,提出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的对策建议.
河南省典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选择以煤、铝、金、钼为主的省内典型矿山,依托遥感、GPS、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等技术,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变化动态监测技术研究,探索矿山地质灾害预测预警方法;总结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技术、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矿山地貌景观与生态系统恢复整治技术,形成有针对性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体系.河南省重点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与保护技术研究.完善全省地质遗迹、地质景观评价科学体系,科学评估重点地质遗迹的学术价值、科普价值与旅游价值;针对性研发各类型地质遗迹、地质景观的实质性保护技术;开展重点古生物化石产地评价、发掘方法、地层、构造与古生态综合研究,探索古地质环境变迁规律;提出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对策建议.
中心城市浅层地热能勘查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主要在中原城市群地区开展典型城市(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技术研究,浅层地热能开发技术研究,探索测定岩土体热物理参数及相关物理性质指标的方法,研究浅层地温资源的评价方法和计算参数,开展浅层地下水源热泵回灌及土壤源热泵利用试验,评价浅层地热能的适宜利用方式,建立浅层地热能的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体系,建成一批浅层地热能开发技术示范工程.深部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技术研究.在豫西地区寻找浅埋型带状热储,在豫东平原地区寻找深部中、高温层状热储,研究地热资源找矿技术和地热田勘查、开采方法;研究热储埋藏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地温场变化规律,提高地热资源储量及可开采量评价技术水平;改进地热井成井技术和已有地热井的保护、井管检测与修复技术,创新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
煤下铝矿床开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研究.河南省煤下铝资源丰富,但煤层下压覆的铝土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不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复杂,亟需开展相应研究.选择新安、渑池、荥巩等典型矿区,开展煤下铝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方法研究,煤矿开采条件下的铝土矿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预测评价方法研究,初步形成适应河南煤下铝矿床特点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评价技术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及人才培养计划
1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计划
在“十一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环境地质专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提升其科研实力,增加地质环境监测重点试验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浅层地热能资源勘查与开发研究技术中心.“十二五”期间,力争将河南省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地热能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浅层地热能勘查与开发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或重点研究中心.
2科技人才队伍培养计划
加大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立足河南实际,通过项目带动、合作培养、联合推荐等方式,造就一批省内著名、国内知名、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专家;引进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专业博士、博士后加入河南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团队,鼓励国际、国内知名教授、研究员以聘任、合作研究等方式参加河南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科技攻关活动.到“十二五”末,力争环境地质专业博士不少于20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增加到15人以上.积极推荐学术带头人、青年科技专家和骨干,建立省环境地质专业科技创新队伍,培养环境地质专业学术带头人和青年科技专家.
科技交流与合作计划
1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合作计划
在省内加强与气象、水利、城建、铁路、公路、教育、旅游、地震等部门合作,开展针对气候变化、突发灾变事件、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对策研究,以推进和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为契机,形成多部门联合攻关防治地质灾害的创新机制.支持省属单位与国家级及部属研究机构、大学签属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机制,联合开展省内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价、防治项目;借助省地质学会、省矿业协会等组织,邀请国内国际著名地质灾害研究专家来河南开办讲座、培训,开展学术活动,提高全省地质灾害研究的整体水平.积极参与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环境和气候变化监测等国际合作计划,并将其与省内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密切结合,切实提高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2地质环境保护研究合作计划
在省内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开展针对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的研究;以推进和完善地质遗迹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城乡地质环境监测管理等工作为契机,联合攻关,在广义地质环境领域取得综合性理论与技术进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与教学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国家与省重大地质环境工程项目,建立长期稳定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地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计划,追踪学习国际前缘地质环境领域先进理论与技术方法.
3矿床水文地质研究国际合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