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7:58
导语:在周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文化旅游是世界旅游业发展不变的主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融入到发展文化旅游的潮流中来。文化是旅游的基础力量,因而发展旅游产业必不可少地就要强化文化建设,将旅游产业发展与文化产业建设有机结合。在两届中国西部博览会上,甘孜州以文化旅游展演和文化旅游招商为亮点,把甘孜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展示了甘孜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甘孜州的这些推动文化旅游的举措与2011年10月份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部分决议――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不谋而合。甘孜地区发展文化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但是,由于甘孜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阶段,我们不能忽视在发展文化旅游时遇到的瓶颈问题。
一、文化旅游
从广义上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目前学术界对文化旅游的概念众说纷纭,学术界对文化旅游概念的不同定义就会引申出不同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类型。在众多的学者的定义中我比较认同湖北大学马勇的说法,他认为:“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为消费产品,旅游者用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艺术的审美和历史的回顾,得到全方位的精神上与文化上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它包括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等。他将文化旅游确定为一项区域旅游规划类型和活动,将文化旅游的过程看成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深入体验的过程,它包含哲理味功能、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意义和民族与宗教情感功能三个方面。
二、甘孜州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甘孜州境内不仅有贡嘎山、稻城亚丁、塔公草原等顶级自然风景区,而且有甚为壮观颇具垄断性、全国乃至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甘孜州是藏族传统三大区域(卫藏、安多、康区)之一康区核心,是川滇藏三省区正联手打造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的核心区,是“茶马古道“的中心;是康定情歌的故乡、英雄格萨尔王的故里,是藏彝文化走廊,是留下光辉足迹的地方。泸定桥、德格印经院、德格阿须岭、格萨尔王纪念堂和丹巴古碉群等人文景观蜚声海内外。康巴歌舞以独特魅力受世人注目,丹巴、新龙、石渠真达和得荣锅庄以及甘孜踢踏、巴塘弦子、色达藏戏、九龙彝族歌舞等民族传统文化深受中外游客赞誉。这些都极具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三、甘孜州发展文化旅游面临的挑战
甘孜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区域内文化资源评价的认识不够深刻,对文化资源的内涵和精华挖掘不够深,导致开发出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层次偏低,形式过于单一,多以文化观光为主,缺乏游客的广泛参与。甘孜州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基础设施
甘孜州改革开放比较晚,加之交通和信息的相对闭塞,使其经济发展被相对边缘化。经济和发展观念的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保护有余而开发不足,严重制约着甘孜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的长期落后必然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条件相对较差。首先,交通可进入性差一方面直接导致文化旅游资源难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出现游客到达甘孜州必要而安全的道路不畅的现状。其次,景区内电力、通讯不畅,各种服务设施极为落后,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限制了景区各项服务能力的形成,制约了甘孜州旅游国际化、便利化水平的提高。还有,文化的展现和传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只有高规格的载体、高档次的场所才能集中展现文化的高质量和高品位。甘孜地区现有的文化设施规模较小,档次偏低,多功能的综合性的展示场所缺乏,各种文化的精粹和各个民族的风情难以生动、全面地展示给游客,从而很难增强游客的视觉震撼和切身体验。
(二)旅游资金投入
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甘孜州经济实力不强,加上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本身周期较长,使得它的文化资源开发水平不高,档次低,也很难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成片系统地开发,造成文化景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开发出的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体验性的产品不多,开发模式单一,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缺乏独特性、多样性。这种模式化的旅游产品容易使游客产生审美疲乏,更严重的是甘孜地区各种文化的精粹与魅力无法深入地展示。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和打造,没有形成“主打“产品,许多具有很高价值的文化精华没能及时的转化成旅游产品,必然很难形成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旅游品牌,大大影响了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另外,地区内部分文化资源还停留在学术研究的范畴,缺乏对文化特质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导致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为经济优势。
(三)宣传营销战略
甘孜州在宣传营销文化旅游方面总体上仍然比较滞后,虽然宣传康巴文化、木雅文化等民族文化的丛书和其他宣传品的反响很好,但是影响的范围还是很小,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尤其在针对潜力无限的海外市场上缺乏系统的品牌战略,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缺乏龙头引爆项目,难以产生轰动效应。缺乏品牌竞争力就会使得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的缺失,难以取得应有的市场份额,缺乏强大的市场支撑,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优势就不可能充分的发挥。没有现代营销理念,缺少对产品进行细化分类、组合,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只能停留在低层面。
(四)从业人员队伍
甘孜地区发展文化旅游面对的人员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吸引高文化素养的人才,二是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文化旅游的核心问题是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市场占有率。这就需要高文化素养的人才更好地理解当地文化精髓,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旅游有机结合,开发出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文化旅游产品,让其留连忘返,取得较好的口碑效应。文化旅游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会严重影响到旅游服务质量,最终必然导致整个文化旅游服务体系经营管理不善。
(五)文化资源开发规律
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其自身的规律,一般情况下,文化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的周期长,投入大。因为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通过创意化、形象化、艺术化的手段进行包装,这样才能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品,再通过市场的运作才能转变成为商品赢得经济效益。甘孜地区的民族文化开发成为文化旅游资源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这又给甘孜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增加了一个挑战。
四、甘孜州文化旅游升级的建议
旅游业是以生态和文化为主要资源的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关联度很大的产业,旅游业的本质就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甘孜州应该抓住时代机遇,进一步加快步伐,通过各个方面的提升来加快文化旅游升级。
(一)各种渠道融资增加文化旅游投入
文化旅游是一个科技文化含量高的旅游活动,在开发阶段需投入的资金较大,相对的回报收益也大。尤其是在文化旅游资源发展伊始,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文化资源的动态保护方面需要大量的先行资金投入。甘孜州改革开放较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渠道融资以支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集资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补助和政府的财政支持,尤其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充分调动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参与到建设中来,为甘孜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大打区域联动发展牌
这里我强调的区域联动发展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甘孜州应与毗邻的云南滇西、、青海玉树等地建成以文化旅游为主导的大区域联动,加强与这些地区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共同推出大香格里拉文化游,建成西部特色文化旅游大环线,共同推出各具特色的综合文化旅游产品,以增强竞争力,相互配合,共同发展。还指甘孜州内部各个文化圈层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特魅力,又要寻找到更好地结合点,打破各自传承,各自发展的局面,加强整合,进行整体营销,形成大文化旅游的区域优势。
(三)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和模式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将甘孜地区秀美的自然景观注入民族文化的内涵,予以文化包装,开发出满足游客求新求异心理的文化旅游产品。对文化旅游资源予以发掘整理,要在弘扬甘孜州民族文化的同时,突出特色,不断创新,创造出精品文化旅游纪念品。根据不同的文化主题,精心设计出不同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丰富景点内涵的文化演艺和拓宽产业边界的影视旅游是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成功尝试。它们在丰富景区内容,提高景区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以及吸引游客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四)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21世纪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是全球性的竞争,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甘孜州首要问题是着力建设好管理和服务队伍,建立和健全文化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机制,积极探索人才引进、留住、发挥作用的机制。一是重点培养一大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用型人才,重视并重点培养熟悉市场规则的文化创新人才。二是努力建设适合文化人才发展的环境,支持文化创意群体,加快文化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步伐,吸引更多的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共同建设甘孜州的文化旅游产业。三是制定切实可靠的文化旅游人才培训、培养计划,加强在岗和岗前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以期培养出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管理、规划、导游和服务人才。
(五)充分运用现代化的营销宣传手段
文化旅游作为消费品,肯定是离不开品牌、包装、营销三方面的精心策划。因此必须要对客源市场进行细分,然后创新出相应的文化旅游产品,并形成与之配套的宣传方式。这需要甘孜政府建立健全旅游宣传工作体系,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各方联合、市场运作的宣传格局。重视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宣传,强化国内外的整体促销;充分利用传统渠道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在电视、网络上形成宣传阵势;对印刷广告、影视广告、实物广告、户外广告、人员推销等进行整合;重视景点门票的设计;利用中国西部博览会等直接的联系方式进行宣传,促进甘孜文化旅游的营销宣传,加强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六)动态地将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
文化资源所蕴涵的文化的、精神的、科研的价值已大大超过狭隘的经济价值,它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它的形成和保护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破坏迹象比较明显时再采取保护措施,就难以挽回了。在进行甘孜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各种民族文化原真性的保护及传承,避免因遭受现代文明的冲击而丧失了其原有的吸引力。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不断的修订和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重视实施规划的各个环节,科学、合理地利用文化资源,才能保持甘孜州高品质、高品位的文化旅游魅力。将政府的主动保护、企业的责任性保护以及社区居民的自发性保护相结合,做好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把握和平衡好文化与旅游共生互赢。
五、结语
[关键词]周秦时期 生态伦理文化 生态治理 生态文明
周秦时期又称为先秦时期,在学者们的描述中,它大致可包括有文字考证记载的夏、商、周三代和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为中国伦理文化奠定了基本的学术品格和价值态度。尽管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态伦理观念已难以寻觅,但是这一时期所留下的传世文献中依然映衬出当时人们对待生态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在能够反映这一时期人们道德生活的文献资料以及后来学者对这些文献所做的各类注解,特别是已经出土并考释了的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各类帛书、竹书所记述的周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宝贵遗产为我们考证当时的生态伦理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料。
一、周秦时期的生态治理思想和政令法律
周秦时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以及当时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使当时统治者在生态治理上形成了特有的治理文化和方式。
(一)“因”的生态治理思维方式
周秦时期就有大禹治水的典故,典籍记载中反映了大禹治水充分发挥了水流就下的性质,充分利用了地势的便利,形成了“因”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源性智慧。“因”的普遍性表现在:其一,它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因物、因民、因礼、因地等;其二,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跨越各个学派,是各家共同的主张。基于“因”的普遍思维方式,周秦时期在生态伦理文化方面提出了以下观点。
“因天”“因天地之道”。“万世之国,必有万世之实,必因天地之道”(《管子》)。“天地之道”,就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总体过程和规律,《礼记》中有“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老子也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要求人遵循自然规律。
“因时”。“因时”就是顺应时令的变化,是切人自然、与自然相适应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因天道”的形式。“春采生,秋采菔,夏处阴,冬处阳”(《管子》),这些都是“因时”的观念。基于对天道运行和对动植物作用的认识,周秦时期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以时禁发”的时禁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有“斧斤以时人山林”(《孟子・梁惠王上》)的内容,《荀子・王制》也有“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的记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取之有度”的思想。
(二)生态保护的政令和法律
周秦时期“因”的生态治理思维方式和“以时禁发”的时禁思想,促进了当时统治者的生态保护制度的建立。无论是当时的周朝还是其后的春秋战国,各国君主在具体的国家治理过程中,都有明确的政令法规强调要按照“天地之道”实施相应的制度性措施。在周代专门设有保护鸟兽、山林、湖泽及产物的官员,如“野虞”“山虞”“泽虞”“水虞”“林衡”“川衡”等。《礼记・月令》中明确指出“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蚤落”,“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时雨不降,山林不收”,“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滋;行冬令,则草木蚤枯”,对每个月进行的保护树木和动物的活动都做了十分详尽的规定,并说明了违反禁令可能招致的后果。与此相近或相同的内容还出现在《吕氏春秋》《管子》《逸周书》中。根据目前我国的考古发现,湖北睡虎地出土的《秦律十八种》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其中的《田律》里面列有非常详细的保护林木的条文,这部分内容是在继承《礼记》《逸周书》《吕氏春秋》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自然状况和政治环境进一步完善的法律条文。
二、周秦时期生态伦理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周秦时期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社会政治、文化精英们生态治理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态保护的政令和法律形成了周秦时期生态伦理文化的内容和特征。
(一)“生生”的价值取向
周秦时期生态伦理思想渊源于《周易》和《道德经》,作为中国儒家和道家两部最早的经典,生态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分别被表述为“生生”和“自然”,《易传》提出“天地之大德日生”,这句话中的“天地”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自然”含义,而德是“天地”的性质,它反映了人类存在的原初状态或本真状态。《易传》又说“生生之谓易”,这里的“生生”则呈现出我们现在所讲的“生态”,它是宇宙过程的真实意义和深层本质,也是儒家所说的“天地之道”“天地之心”。这种“生生”的价值取向在道家那里则表述为“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世界万事万物的发展演变都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被人任意支配。
(二)“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共同体
道德共同体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表述希腊城邦道德生活时所使用的一个概念,在他那里道德共同体是讲人与希腊城邦之间的关系。而在周秦时期经典作家的表述中,这种道德共同体的范围就已包括天地万物在内,在《尚书》《周礼》《礼记》《逸周书》《吕氏春秋》等经典文献中,都提倡对动植物乃至山川大河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如“德及禽兽”“泽及草木”“禽兽草木广裕”“恩及于土”“恩及于金石”“恩至于水”“化及鸟兽”“顺物性命”等。从儒家“仁”的概念的演进来看,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了亲亲、仁民、爱物的思想。郑玄在解释仁时说,“仁,爱人以及物”(《周礼注疏》)。这些思想使天地万物在统一的德性范围内给予了诠释。
(三)“天人合一”的信仰体系和道德境界
周秦文化中存在着一种连续的文化气质,并演变为中国伦理文化的基本品格和价值态度,其中最重要的和显著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的信仰体系和道德境界,这种境界成为周秦时期生态伦理文化的核心思想和最高命题。《中庸》日:“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与天地参”就是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实现人的本性和天地万物的有机统一,是一个帮助天地生生不息、化育万物的过程。因此,“与天地参”不仅是道德实践的过程,而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仰体系,最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天地境界”。
(四)“应时而生”的道德行为准则
“时”是周秦生态伦理文化中一个运用十分广泛的概念,它可以表示时间的划分,如年、季节、月份、天、每天的十二时辰等,也可以表示某个时刻的情景、场合、机会、机遇等,其生态伦理意义在于它对天地万物自然规律的划分是以万物自身运行的节律为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个阶段人应采取的活动做出了符合生态原则的规定,从而成为生态伦理文化中的道德准则。在周秦生态伦理文化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时”的规范要求是和天地人这个道德共同体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德性要求以及“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时”成为有德性的人应该做什么的价值指向,如在《易传》中,节卦彖辞说,“天地节而四时成”。“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就是说,大人的德性合于天地,光明同乎日月,行为一致于四时的顺序,后于天时行动,仍能够符合于它。《中庸》中记载孔子“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就是遵循世界,因地制宜,按照自然之“道”进行活动。也正因为此,“时”所产生的规范准则才会在《礼记・月令》中系统地呈现,并根据天地万物的规律,对每一个月份都做出了关于保护树木、保护禽兽的规定,形成了一种以“时”为规范的道德行为体系。
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呈现出开创性、制度性和自觉性的基本特点,使周秦时期的生态保护思想一开始就有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深远思考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保护思想,它为周秦时期的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政令法律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一点引起现代生态学和环境伦理学的高度关注。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创始人施韦泽和罗尔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些都不仅反映了周秦生态伦理文化思想成熟早,而且也开创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化的先河。周秦之后的社会贤达们都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自然之道的顺应、对天道和人道的一致作为伦理道德的自觉要求。
三、周秦时期生态伦理文化的影响及当代价值
周秦时期的伦理文化既是我国古代伦理文化形成的开端,又是我国伦理思想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的基点。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化发端于夏商周,系统阐发在春秋战国,此后无论是两汉时期的天人感应论,还是宋明清时的宋明理学中的“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都是在周秦时期生态伦理文化的自然取向、价值取向、道德取向下丰富和发展的,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化的思想体系和文化特点。周秦时期先哲们所思考、创造的生态伦理文化的思想、生活痕迹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当人类进入21世纪,当代工业社会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困境,使生态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工业文明所面l临的困境使周秦时期生态伦理文化的现代价值日益彰显,它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周秦生态伦理文化为后世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学术传承
现代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生态文明的思想,其实这是对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化缺乏深刻的了解。在西方关于生态问题的学术传统中由于主客二分,他们往往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两个截然分立的实体,因而是用环境伦理来整合人与自然关系的话语体系。而今天中国政府所倡导的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在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所提出的一种国家治理理念,这种治理理念需要一种学术传统的支撑,而周秦生态伦理文化是这种学术传统的奠基者。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中的“天人一体”道德境界和“万物一体”的生态理念以及“应时而生”的道德原则,为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文化创建了一种生态伦理的学术体系,它把“天、地、人”作为整个学术体系中的相互联系共存的支撑点,使“天地万物为一体”,自然不是人的一个现成的、完成了的外在的他者,而是相互联系、发展和共存着的我者,“天地”“生生不息”,人性“日生日成”。《周易》六十四卦最后一卦是“未济”大有深意,它说明自然和人都是在形成中生成的,二者相联系的本质是人因其有意识和能动性,而在对自然的深入理解和主动顺应中帮助自然发展,从而实现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这种帮助自然与发展自身的统一,《中庸》说为“与天地参”,张载说“为天地立命”,王夫之说为“延天佑人”,都是有着深刻意味的。周秦生态伦理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生态思想和生存智慧,促使中华文明在此后的发展中形成了崇尚自然的文化传统,至今仍闪烁着启示生态文明发展的思想光芒。
(二)周秦生态伦理文化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生存智慧
生态伦理文化是一种解决生态危机的生存智慧,它来自于人类的宇宙经验。人类全球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误区是对世界的认识,当人类把世界看作人之外之物,把天地万物看作一种上帝的恩赐和人类特有的享受之物,那么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处于一种对立之中。周秦生态伦理文化的智慧之处就在于它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用“天人合一”的命题给予统一,把人生的意义与世界的意义、与地球万物的生存意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将世界视作一个生生不息的创生万物的过程,天地万物乃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都是在这一运化过程中产生形成的。“究天人之际”在周秦伦理文化中是中国哲学所贯之始终的主题,并且始终围绕人生境界、人生意义进行探讨。周秦时期的圣贤们保持敬畏自然的心态,始终遵循自然规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除了老子提倡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外,荀子也提出“天行有常”,自然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要“制天命而用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之。因此,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万物的发展演变成为周秦时期生态伦理文化所提出的生存之道和解决生存危机的伦理智慧。史怀哲认为,“中国伦理思想是世界思想史上的一大重要功绩……对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且赋予了爱还要涉及生灵及万物的内涵。这种先进性和巨大的成果还来源于中国伦理采取的正确的对生命及世界的肯定观”,近代西方学者所要努力达到的“符合理性的理论世界观”,“孔子及其后来者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实现了”。
(三)周秦生态伦理文化提供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普适文化价值取向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西方探究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共同的主题,然而各自在学术观点上却形成了明显的分野。西方学术传统中主客二分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而中国学术传统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难究孰高孰低。而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生态伦理问题则要求中西方之间学术互补,寻求一种普适的文化价值取向。从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引生发展出的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文化,则为这种对话和整合提供了一种普适的文化价值取向,这就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生态理想。周秦生态伦理文化从人的地位和价值来“究天人之际”,使得天地人之间形成了统一的生态价值取向。人的价值是周秦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方面,它体现在继天地之德、赞天地之化育,实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人离开了与天地共仁的价值取向也就实现了人安身立命的生存价值。周秦生态伦理思想还体现在对人与自然物之间不同价值的认识上,一方面肯定人比自然物如草木、禽兽有更高的价值,另一方面认为这种更高的价值在于人的德性价值。儒家将人视作与天地并立的“三才”之一,肯定人具有“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易传・彖传》),“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易传・系辞上》)的能力与价值,实质上是肯定人对自然运化的引导和调整作用。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并没有像西方近现代文化一样,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肯定人与天地各有自身的作用、职分,人与天地同属于一个系统整体,强调人与天地的协同运化,将人的作用定位于辅助天地、成就万物方面,不仅注意建立、维护社会秩序,而且注重维持自然界的和谐秩序,保护自然界万物生命的繁荣。
(四)周秦生态伦理文化提供了处理生态关系的合理维度
在周秦生态伦理文化中,孔子首先提出仁者“爱人”,确立了仁的基本内涵。孟子提出亲亲、仁民、爱物,周秦生态伦理文化的这种核心思想到了汉代郑玄那里又把仁爱的对象扩展到外物,“仁,爱人以及物”(《周礼注疏》)。宋明时期,理学家把仁从四德之一上升为“全德之名”,把《易传》的“生生之德”“生意”作为“天地生物之心”,又作为人心之仁的内涵,使人心之德性与外部世界生生的本体统一起来,深化了“天人合一”的内涵,仁的对象由人扩展到外部世界,“恩至禽兽”“泽及草木”“恩及于土”“国主山川”等方面,由人与自然具体化为人与动物、植物、土壤、山川等命题。在周秦伦理文化中儒家所提供的思想智慧最丰富。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对自然万物的喜爱和观察可以给人提供思想道德的启示,因此,自然有道德教育的作用。除此之外,孟子基于他的性善论和四端说,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人在看到动物遭受痛苦的时候,不仅会生出不忍的同情心-而且还应该自觉履行人对动物所负有的道德义务.在狩猎的时候,“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能赶尽杀绝。这些命题提供了处理人与生态关系的维度。与西方当代生态哲学相比,是非常独特的,表明了中国生态伦理文化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五)周秦生态伦理文化提供了超越与整合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认识思路
西方环境伦理学起步较早,但他们在初期都是在人类中心主义所提倡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框架下来探讨生态环境问题的,人类中心主义曾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成为环境伦理学的主流话语。但是,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人与自然矛盾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环境伦理学家开始对人类中心主义产生怀疑,提出了与人类中心主义不同的非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基于对人类中心主义能否给环境保护实践提供充足的道德保障和理论支撑的质疑,展开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并形成了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等学说。
由于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主要思想观点都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他们在哲学认识上都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即他们都没有“把自然看作与文化是互补的,而给予它应有的尊重”。而周秦优秀传统生态伦理文化则为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重叠共识提供了一条超越与整合的新的认识思路。这个思路就是在“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下的生态中心主义,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周易・说卦传》指出,“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在周秦生态伦理文化的视野中,天、地、人三道是同一个道的不同表现形式,在这个道德共同体内,人除了对他人,对宇宙自然万物都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
(六)周秦生态伦理文化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治理理念和制度参考
[关键词]温州 产业结构 产业调整
一、前言
最近,中美贸易战又进一步恶化,美国声称要把中国加入货币操纵国,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我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会顶住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因为如果人民币升值,那么我国已经深受打击的外贸出口必将遭受更大的挫折。以温州为例,温州中小企业的利润,超过60%源自对外出口,但是因为全球的严重经济危机,目前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已压缩至1%-3%,如果现在人民币不能顶住外界升值压力而贸然升值,对这些中小企业无疑会是“灭顶之灾”。在贸易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温州转而开拓国内市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9年,温州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生命力强和根植性深的优势,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抓住机遇,开拓新市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8.5%,保持了经济发展的平稳态势。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回暖,但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复苏的力量还不够强劲,2010年温州外贸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的可能性不大,外贸出口预计与2009年持平,决定温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关键仍然取决于投资与消费。但是温州地区经济虽然整体回暖,企业信心有所增强,但是,横向比较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仍处于全省末尾,同时积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因工业增长缓慢出现非主动性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二、温州产业结构现状
温州产业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轻工业比重较大,重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 温州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力,前五位的出口商品为鞋靴、服装、通断保护电器装置、眼镜及合成革等。风靡全国的温州模式就是以“小商品、大市场”为特征,温州企业主要是以鞋业和纺织为主,2009年温州鞋企共完成工业总产值近700亿元,同比增长7.36%,产品出口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贸出口额达到27.5419亿美元,同比上升0.06%,占温州外贸出口总值的25.18%,出口值在温州主要商品中稳居第一。第二,温州以私营企业居多,规模偏小,暂未形成规模经济。截止到2008年末,温州共有工业企业31051个,个体经营户113938户。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25604个,占82.5%。以温州的制鞋企业为例,上述制鞋企业的700亿产值是有2633家企业来实现的,其中品牌类的大型企业却是屈指可数,有一定知名度的只有奥康,康奈等几个品牌而已。第三,出口导向型工业格局逐步形成,工业产品因技术上的落后仍以内需为主。2009年温州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527.9亿元,比上年增长8.5%;外贸出口109.4亿美元,下降8.1%;经过简单的折算可以看出,其外贸出口占整个城市GDP的30%左右,而这个比例还是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下的数据。所以温州已经成为一个外贸出口主导型的地区。不过从出口结构可以发现,温州出口的主要是轻工业产品;重工业产品因为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主要是满足内需的。第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发展较快,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困难。2009年,温州新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11个,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86%,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可见,高科技企业在2009年获得快速的发展,而劳动密集型的制鞋和纺织等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在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之下,部分无力支撑的企业已经倒闭了,剩下的也都处在相当艰难的时刻。
三、温州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从以上温州产业结构的几个特点可以发现,温州经济面临内部成本提高,外部环境恶化等困难。那么就温州现有的产业出口该如何调整和优化,增强国际竞争力,本文就对温州出口产业的调整给出一定的建议。
1. 加强传统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发挥传统产业的后发优势。
温州的传统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批在全国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的产业,比如大家熟知的制鞋和纺织产业。这些产业在温州是很成熟的产业,有很多的经验可供参考,这些产业到现在还是温州的支柱产业,只是在现展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瓶颈:产业层次地下、创新能力不强、品牌效应薄弱等。这些问题现在阻碍了温州传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转型。
温州鞋业这个产业如何转型,怎样调整,怎样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之前温州鞋企的产业国际化过程所依赖的传统优势是以低成本和生产量巨大来获得丰厚利润的,但是这样的时代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而渐行渐远。针对现状,如何挖掘鞋类企业的后发优势才是关键。纵观国外知名鞋类企业都是采取专属于自己的特色设计和巧妙的营销计划实现的品牌化经营战略。而温州鞋企所缺乏的就是自己的设计和营销能力。要想扭转现在鞋企利润微薄的局面,转而进入利润丰厚的阶段,就必须要鞋企从注重生产转向注重企业的产品设计和营销,即进入产品价值链利润最丰厚的两个阶段中去。这类鞋企要想在发展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必须发挥在原有成本优势的前提下,优化产业和产品的结构;强化品牌意识,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企业的利润;鼓励企业创新,加大科技投入,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整体提升鞋类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鼓励更多的企业实现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开展电子商务平台,生产经营虚拟化,实现企业的品牌化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化设计团队,设计出更具特色的产品。只有上述各个方面都有所改进的前提下,温州的鞋企才会在次贷危机后进入另一个快速发展期。
服装也是温州的一个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我国纺织服装品牌发展较早、名牌产品较为集中的地区。但是与其它传统产品相比,高附加值的服装产品不仅需求广,而且利润空间更大。发展时间与鞋企一样,但是温州却集中了报喜鸟、美特斯邦威、森马等一大批男装名牌。2009年虚拟经营的品牌专营公司成长良好,美特斯邦威和森马集团虽然没有自己的服装生产厂,但近几年销售增长均在30%以上。这些品牌在我国已经开拓了很大的市场,在国内是很有竞争力的,但是这些服装品牌还是缺乏国际竞争力,国际认可度低,这些品牌在国外还只是中档品牌。而且大多服装品牌还缺少一定的文化内涵。要想提高这些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还需要不断提高服装产品的开发、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与竞争能力。
所以,树立自己的品牌,推广自己的服装品牌是当下温州众多服装企业的主要任务。因为品牌对于纺织业的拉动效应是相当显著。温州服装在现有优势的前提下,应该大胆创新,工艺精雕细琢,对时尚嗅觉更加敏锐、反映更加迅速,打造出更多的精品服装,才能占领服装产业的制高点。服装出口在金融危机的当下,温州服装应该利用在国内已经建立的销售网和自己的品牌影响力,继续抢占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美特斯邦威和森马就是依靠这些优势,全国的市场份额在近几年有了急剧的增长。所以,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也应该把握住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只有这样,温州服装业才能在现在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
2.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程t
温州的产业结构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缺乏技术密集型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以成本优势主导的温州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西部地区或是东南亚地区更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所取代。而且,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鞋类和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越来越缺乏市场,迫切需要转型。长期以来,温州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全部产业的60%,而产值高、污染少、发展迅速的高新技术产业却相当缺乏。经济危机的出现使得温州鞋类企业和服装企业经营更加困难,所以温州在此次的产业调整过程中应该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有选择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比如以新材料、新技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要想在高新技术产业或是在原有的传统产业上有所创新,企业应该加强自己的自主研发的人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只有这样才可以突出自己的产品特色,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目前国际上普遍的标准是,R&D经费投入强度在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2007年,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这一指标仅为0.52%,不仅与国际标准有较大差距,而且还低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这样的研发投入实在是难以维持该地区持续的创新力。而且,温州现在大多关键的技术还是采取购买的方式获得的,自主研发的仅占少数,要想使温州能够长远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技术获得方面必须要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技术走在最前沿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温州早就意识到了自己在技术发展上的不足,目前,温州也正在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比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网络等国家政策正在大力扶持的产业。还依据自己身处沿海的区位优势,培育壮大海洋特色产业,温州这些正在培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着手进行之中。温州不断出台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政策和当地政府花大力气在高新技术产业有所作为,不久的将来这里一定会成为另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相当发达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在温州产业结构调整即优化过程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 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过程
国家现在正在大力提倡企业和个人的创新,以促进我国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温州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启动一些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科技孵化器。温州正在分类推进汽摩配、泵阀、电气、船舶等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工业电器、金融设备及零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争取国家泵阀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落户温州,对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是大有裨益。创新水平的提升当然离不开一大批优秀的技术精英的参与,所以温州应该完善和落实人才引进的政策,并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和技术创新团队。深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多形式建设人才开发基地,为各个产业的创新储备和培养人才。
一直以来,我国很多地区都特别注重吸引外资,并且长期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从温州的发展道路中还可以看出,民间投资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是显著的。而且,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银行的储蓄额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民营经济因为规模的限制,不能通过上市来募集资金,所以在遇到资金的瓶颈时大多还是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资金问题。要想使温州占主体地位的民营经济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应该营造更加有利于其发展的投融资环境。所以在温州产业调整过程中应该促进小额公司贷款,推动企业多渠道上市,创造条件发行企业债券,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培育多层次区域资本市场,以利于民营企业在出现资金困难时可以尽快解决资金障碍。并鼓励和保障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从而让民间资本在温州经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 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
现在我国与欧美贸易活动中经常遇到欧美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也就是环境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设置的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标准或绝大多素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和禁止措施。绿色贸易壁垒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之所以经常发生,就是因为欧美国家较高的环保标准对发展中国家是难以实现的。这样的绿色壁垒是对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商品的抵制以达到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目的,温州的出口中也遇到欧美国家的绿色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贸易标准不太熟悉,另一方面是我国的产品确实还没有达到较高的环保标准,达到在产品的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理过程的鉴定都包括较多的技术性成分的目标。如果我们可以在此方面尽快改善,那么我们的产品就会在国际市场上更加无可挑剔,绿色贸易壁垒事件就会减少发生。而且,随着温州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废气排放量、机动车尾气排量越来越多。在温州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引进更多的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并对工业企业的环境指标进行更加严格的考量,坚决保护好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认真实施生态环境功能规划,加强森林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四、结论
温州出口商品要想在世界市场中更加具有竞争力,就需要提升出口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加强培育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传统产业的后发优势。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温州应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在时代浪潮中继续走在前列。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在此创业,发展新兴的低碳产业。在产业调整过程中要想达到优化的目标,就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与欧美国家贸易活动中的绿色贸易摩擦,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这才是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佳目标。
参考文献:
[1]高顺岳.温州产业结构现状与转型升级的政策取向[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梁世国,陶莉,袁欢仔.温州产业结构调整及政策取向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8
关键词:银行业 差异化经营 特色发展 产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63-02
银行与企业一样,都要销售产品。产品适销对路,产量和利润才会上升。不同的是企业更注重于产品的质量,而银行产品对利润区间和运作模式有一定的规范要求,所以银行产品要吸引客户,更需在规范的前提下做出自己的特色,所谓:生于特色,成于品牌。树立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是银行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市场细分为“特色”定调
温州地处长三角地区,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据统计,截止2011年末,全市登记注册企业104674户,其中民营企业近83146户,占79.43%,同比增长15.01%。全市实有民营企业占全市内资类企业比重逐年增加,从2008年上半年的84.31%上升到2011年上半年的88.37%。注册资本总额超过2468亿元,全市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三十多个百分点,贡献了85%以上的GDP,80%以上的税收。民营企业已成为温州市经济持续增长的稳定器。民营企业的成就和活力,吸引了银行的关注,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引起了政府和银行的一致重视,各家银行也纷纷推出了诸如小企业创业贷款等贷款项目。有一定规模、效益好、又有抵押物的中小企业贷款则是各家银行争取的对象。由于温州银行有较长一段时间较注重第二还款来源,贷款利息相对同业又较高,致使有抵押物有实力的客户放弃温州银行贷款转向他行。而温州银行唯一吸引客户的是抵押率的灵活性,一般提供担保,抵押率可提高至80%~90%,这一办法对于抵押物不足,又缺少资金的客户的确是一种有力的支持,但仅仅以抵押率吸引客户还不足以提高客户对温州银行的忠诚度和依存度;从另一方面看,高抵押率让不少借名贷款钻了空子,将贷来的款项用于发放高利贷,这些个人贷款不仅不易控制使用用途,而且隐含了较高的行业和市场风险。近几年温州银行调整了市场定位,提出了“服务中小、服务温商”的口号,专注小企业服务,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温商和小企业的专营产品,如以借、贷记卡为载体的可免抵押的小本创业贷款——“小本贷”,为小微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小额融资方案。针对专业市场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户,推出“市场贷”业务产品。在担保方式上亦进行创新,支持包括联保、专业担保公司担保、专业市场管理公司担保在内的灵活多样的担保方式。针对小微企业普遍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特点,开展了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工作。
据统计,温州有175万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全国有164个城市设有温州商会,据成都日报报道,在川温商每年流转资金达上百亿元,全国各地累加金额之巨,可想而知。这些资金对银行来说都属低成本结算存款。通过与其他城市商业银行的合作,为在外温商提供汇款结算服务,弥补温州银行地方性银行全国通兑的不足,同时,温州银行理应乘“金改”之势,争取“先行先试”的优惠扶持政策,争取在温商集聚的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以便更好地为温商服务,同时也为温州银行发展注入后劲和活力。由于目前建行、农行、交行等国有股份制银行都已开通全国通存通兑,温州银行若想分享汇款结算资金,必须另辟蹊径。首先利用一级法人的优势,针对温商资金大部分回流温州的特点,推出“连环赚”贷款,即汇款人一次汇入资金可由汇款人和收款人共享汇款积分,积分越高,贷款额度和利率越优惠,积分内贷款免担保,采用信用形式放贷,积分外贷款根据不同抵质押物将抵押率设置为80%~90%。抵质押物由房产、土地、存单扩大到机器设备、保险单证、专业市场摊位店面使用权、股权等。总之,要体现以结算赚积分,以积分赚额度,以额度赚利润的连环赚效应。担保方式的扩大,既解决了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又避免了企业互相担保,产生不必要的信用风险负担。
“连环赚”不仅给客户带来实惠,也让温州银行通过全国各地商行网络进行转账汇款,温州银行网银异地汇款(加急)即时到账,目前还免收手续费,在价格竞争上亦有优势。建议对温州人较集中城市的重点市场,如沈阳五爱市场、成都五花池市场等与当地城商行合作开通点对点通兑业务,在汇款手续费及汇款速度上给客户更多的实惠和便捷。
可以说围绕“温”字还有许多文章可作,如:推出温商异地企业本地贷款,温商回温投资创业贷款,著名温商个人为其在温业务关系户或亲属担保小额贷款等。温商的故乡情结决定了他们资金的回流,温州银行为温商的优质服务将取得双赢的效果。
二、产品创新为“特色”定型
关键词:蜡画纹饰;题材;造型;文化
贵州苗族蜡画是古老的艺术,又是年轻的艺术,现代的艺术,它有概括简练的造型,夸张变形的纹饰特点。从贵州苗族蜡画那绚丽缤纷的纹饰造型特点中,可以惊喜地发现勤劳的苗族人民拥有丰富的形象力与超凡的创作潜能。他们将娴熟的创意技巧与民族特色的审美意象完美地融为一体,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蜡画纹饰作品,震惊世界,从而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
1 蜡画纹饰的题材丰富
纵观贵州苗族蜡画中的图腾纹饰,主要使用的图案题材有自然纹样、几何纹样与其它纹样。在表现技法与造型创意上,展示了苗族人民将写实与写意的创作技巧完美结合,打破常规,无拘无束,将“万物可相互转化”的民族理念渗透到蜡画作品中。正因苗族人所拥有的审美心理,才有那神奇幻化的创意法则:神、人、兽、植物、几何可相互结合、互通互感,没有逻辑,没有限制。贵州苗族地区属于高原喀斯特地貌,群山环绕,绿色森林植被茂盛,这里成了动植物的天堂,为苗族人创作蜡画提供了题材和内容。从人物鬼神到动物花草,民风民俗到日月星河,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通过苗女奇特的想象力,使其纹饰“源于自然,而超于自然”,产生出独具民族特色的蜡画纹饰,渗透出大山中古老质朴的神秘气息。
1.1 自然纹样
自然纹样从造型上看虽是对自然环境的写实记录,但并不拘束于自然形象中的细节。通过苗女对自然事物进行具象性归纳,并添加了夸张变形等抽象手法进行处理,使蜡画纹饰体现出写意的抽象造型,它们是大自然的馈赠,淳朴美丽。而蜡画纹饰中的复合纹样更是巧夺天工、奇特乖张,同时展现了写实与写意,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特点。神话般的复合造型是以动物自然原型为基础创造的,这都是苗女们代代相传、奇思妙想的产物,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创作境界,显示出独特的民族韵味与神秘魅力。
1.2 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是人类最古老的图案之一,早在原始社会的人类祖先就已经学会在各种生活物品上使用几何纹样来进行装饰,属于人类早期的原始本能。而苗族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融入了生命感悟与主观精神,使用单纯的、象征的纹饰符号进行记录,使之具有符号化的视觉美感,勾画了苗族先祖对自然意蕴的体味,表现出图案的象征意义。
1.3 其它纹样
其它纹样取材于苗族人生活中一种形而上的宗教意识形态。运用写实的艺术手法,不受透视的局限,将立体的宗教人物(神话人物、鬼神、祖先)用平面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苗族祖先的祭祀活动或者习俗活动等,画面属于无透视图案,刻画的所有人物基本上只有二维的正面与侧面。
2 蜡画纹饰的造型多样
贵州苗族蜡画纹饰的造型千变万化,风格纷呈,是一种随心所欲的夸张和异想天开的想象,不拘束于世间所有的规则。从苗族蜡画纹饰的造型中,体现了蜡画纹饰造型的特征:包容的原始审美意识、活跃的原始哲学认知、另类的原始造型观念、民俗的原始精神风貌。蜡画纹饰造型取材于自然物象,而自然物象奇幻多变、神秘莫测,苗族祖先怀着对大自然的揣测,使用描绘对象为媒介,并未受到自然光感、透视及原生态结构的限制。通过苗族人对自然物象的原始认知,采用夸张、象征、变化、寓意等抽象的艺术语言,遵循二维造型的形式法则,创造了许多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
2.1 图案纹样
贵州苗族蜡画中的图案纹样是从苗族人对大自然的原始审美形态中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将思想精神用图案的方式物象化的过程。从表现方式看,图案纹样表现了平面的二维空间;从设计内涵上看,是心灵外化的精神符号,具有原始的符号感和神秘感。
(1)单独纹样:苗族蜡画中的单独纹样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画面元素,是整幅蜡画中构成自由纹样、适合纹样和连续纹样的基础。蜡画纹饰造型中的人物、动物、植物、风景都属于单独纹样的形态范畴。第一,自由纹样:贵州苗族蜡画主体纹饰基本上都属于自由纹样,其作用在于对原生态蜡画的创作,仅仅是为了欣赏而作。第二,适合纹样:苗族蜡画的适合纹样,主要是为了在产品中的运用而设计,与之相对应的运用到产品的哪些地方,用什么方式表现;只有了解产品的限制条件,根据大小再进行蜡画纹饰的创作,这样的图案纹饰就属于适合纹样。
(2)连续纹样:贵州苗族蜡画纹饰中的连续纹样,其结构方式具有连续性和方向性,主要运用在花卉纹样与几何纹样上,作为整个蜡画画面的附属装饰。例如,主体纹饰四周的装饰图案,作为画面边框的装饰图案等,都可以使用连续纹样。第一,二方连续纹样:蜡画中的二方连续纹样最为常见,基本都以花卉、昆虫为原形,同时将这些单独纹样进行二次元延伸(上下或者左右,两个面),排列出以组为集合的几何纹样。第二,四方连续纹样:蜡画中四方连续纹样就是将自然纹样进行四次元的延伸(上下左右,四个面)、排列。
2.2 构图完整
贵州苗族妇女时时刻刻追求形式上的完整,即使比例失调、缺乏透视也要使造型显得完美齐全。蜡画纹饰的构图是在单独纹样的基础上发展成许多复合纹样与适合纹样,绘画性特征较强,装饰意味浓厚。苗族妇女既是生产劳动者,又是民间蜡画艺人,她们在创作中采用了绘画中的对称式构图、中心式构图、分割式构图或散落式构图等形式,将各种纹样精巧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各种复合形以及形中有形;造型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整个画面饱满和谐,富有想象力。其蜡画纹饰的构图不仅具备秩序性与平面性的特征,而且还具备了绘画艺术的艺术性、主题性、思想性、趣味性等特征。将装饰纹样与叙事情节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形式与精神之间开创出一个审美空间,把千变万化的各种形象通过心灵手巧的苗女物象化地融合到“艺术之果”当中,从而凸显出独有的民族精神内涵和返璞归真的艺术情操,将远古与当下、现实与想象完美地构成在画面中,既有绘画的主题性,又不失装饰意味的形式美和意态美。
3 蜡画纹饰的文化饱满
论文摘要:文章就在数字化校园下环境大学生如何实施知识管理做了探讨,总结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分析目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步骤与具体工具,并在最后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这种教育的努力方向。
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校园网上可以查询各种各样的教学、科研资料,如数字期刊、精品课程、教师课件、试题库、教学软件等等。这些资源都是开放的,几乎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然而海量的信息获取渠道往往又使得学习者束手无策、无所适从,甚至还有可能被错误信息引入歧途。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吸收信息和运用信息成为每个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思想在个人层面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一、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及其现状
1.概念
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的概念最早是由PaulDorsey教授提出的,原文为“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shouldbeviewedasasetaproblem—solvingski11Sthathavebothalogicalorconceptualaswellasphysicalorhands—oncomponent.”,
中文意思就是: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较多,但基本认同个人知识管理实质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个人层面上的应用,是将个人将获取的各种零散的和随机的信息转化为可系统利用的个人知识,并帮助个人将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构建起个人知识库,以利于现在和将来个人知识的存储、使用和交流。
2.重要性
个人知识管理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个人的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竞争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来说有以下作用:
(1)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
学生可以在知识管理的思想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以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搭建起符合个人现状及发展需求的知识框架,以一名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例,他想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物理教师,根据这一目标,他构架了图l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框架包括物理专业的知识和教育专业的知识,也包含了其他的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由于针对性强,往这个框架中填充的知识也就越发有效。
(2)培养起终身学习的习惯,持续性地学习与知识更新,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
人类正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的数量成指数级增长,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淘汰周期日益变短。为了避免被社会淘汰,大学生必须持续的学习,及时掌握和更新所需的专业知识,达到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的目的。但是,随着知识资源数量不断增多、类型日趋复杂,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成为大学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在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两个方面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效地方法就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3)有效率地提取知识,更好地展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借助良好的知识管理技能,大学生可以快速有效地从个人知识库中提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资源,应用到学习工作之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展示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收获自信。并因此成为知识交流活动中的活跃分子,获得许多潜在的机会及更好的事业发展机遇。
3.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
虽然个人知识管理非常重要,可是目前大学生的PKM现状确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1)缺乏认识
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管理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对这个概念的了解只限于相关专业的同学(如信息管理专业)或者有过专门研究的同学,谈不上重视知识管理以及应用了。
(2)对知识(信息)缺乏良好分类,没有系统管理
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信息(知识)的存放都是比较杂乱的,随意存放,命名缺乏规则,经常出现找不到或不能及时找到有关资料、存储的文件或者忘记密码等情况。加上没有备份资料的习惯,如遇病毒或系统故障,经常导致信息永久丢失的后果。
(3)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工具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目前大学生可以用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有很多,如传统的纸笔,电脑,MP3(MP4),手机,U盘,Blog,E-mai1等等。但大多数仅限于其基本用途,没有将它们的功能应用到知识管理上,如手机几乎人人一个,却很少人有充分利用它进行日程安排;QQ人人都在用,却很少人有用QQ空间来存放自己在网络上找到的资料,或用QQ硬盘存放收藏夹等等。
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
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PKM)主要包括个人信息管理(PersonalInformationManagementPIM)、关系管理(RelationshipsManagementRM)、内容管理(ContentManagementCM)以及资讯管理(InformationManagementIM)四个部分,按照“收集、组织、编辑、存储、检索和共享”六大环节,在简单有效、经济的原则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
1.分析知识资源的需求,建立个人知识框架
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大学生需要对个人在学习中所需要掌握和以后工作中要应用的知识资源进行具体的分析,以确定相关知识的分类和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这个工作非常重要,但也比较困难,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由于对本专业的认识不足,加上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清晰的规划,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的知识需求。这项工作可以在辅导员、专业老师或者是临近毕业的学长指导下,根据个人特点、兴趣以及最有可能的就业方向,搭建起个人的知识框架。这个框架的主体部分越早定下越好,但不宜进行大的调整,枝节部分可以随着自己的学习不断深入,加以调整。
2.选择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建立起知识框架后应选择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平台。在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下,可以采用“手机(PDA)+Blog+知识文件夹”的组合方式来实施,其中手机可以完成PIM和RM的工作,包括对自己日程的管理、联系人的管理,与同学,老师的联络工作,财务管理等等,并且可以通过手机管理软件将PIM信息同步到电脑的outlook等软件中,完成数据的备份操作。而知识文件夹主要完成cM和IM的工作。这个方案非常灵活、简洁、经济,不管有没有自己的个人电脑,起码可以通过u盘(MP3,MP4)来存储。而Blog体现在知识的存储与共享上:大学生可以将重要的资料发表在自己的Blog或者是QQ空间中去,在存储知识的同时,也将经过自己刷选的优质信息出去,借助日益扩大的Blog影响力,实现知识的共享。并可以定时通过Blog备份软件将Blog数据备份到知识文件夹中,双重保险确保了数据的安全。
3.建个人知识管理的准则
在没有专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支持下,大学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工作前必须建立起个人的知识命名及编码准则,以便知识资源在分类存储和提取使用时均有章可循。其中文件夹的命名按照知识框架中的分类进行,图2为一名学生所建立的教学资源文件夹系统。文件名的命名建议采用“文件名=来源+类型+内容+时间”的规则,这样可以让你不必打开文档就可以从文件名了解文件的基本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维护及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
在选择好PKM的系统(软件)及准则后,进行的就是个人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工作了。包括添加新的知识资源(包括知识类别);更新、修改或删除部分知识资源和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管理的各项准则。此项工作的最大难度在于“持之以恒”,即长期有序地按照既定的“准则”维护及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
数据的安全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学习和工作积累就是两个脑,一个是自己的大脑中的隐性知识,一个就是我们使用的电脑。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资料如果不能找回将是一场灾难。买个好电脑是个前提,定期备份是一个好办法。备份常用有几种方法:是光盘刻录备份;二是借助电子邮箱,Blog、网路硬盘等网络应用技术备份;三是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实现重要文件备份。
5.应用知识以及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活动
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在实际工作及学习中获得良好的绩效。由于采用的是自建的知识文件夹来进行知识管理,可以利用操作系统提供的路径检索和简单搜索功能从知识库中提取所需的知识资源,并能从文件名中的“来源”寻找出相应的知识获取渠道,获取系统以外的知识资源,达到应用专业知识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此外,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提供了BBS,Blog,QQ,E-mail,MSN等众多交流方式,利用它们,大学生可以与相关的专家及其他用户进行知识交流,从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创造出理想的绩效,争取到良好的事业发展机遇。
园林规划设计步骤
1、接受设计任务、基地实地踏勘,同时收集有关资料
作为一个建设项目的业主(俗称"甲方")会邀请一家或几家设计单位进行方案设计。
作为设计方(俗称"乙方")在与业主初步接触时,要了解整个项目的概况,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特别要了解业主对这个项目的总体框架方向和基本实施内容。总体框架方向确定了这个项目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绿地,基本实施内容确定了绿地的服务对象。这两点把握住了,规划总原则就可以正确制定了。
另外,业主会选派熟悉基地情况的人员,陪同总体规划师至基地现场踏勘,收集规划设计前必须掌握的原始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①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气温、光照、季风风向、水文、地质土壤(酸碱性、地下水位)。②周围环境,主要道路,车流人流方向。③基地内环境,湖泊、河流、水渠分布状况,各处地形标高、走向等。
总体规划师结合业主提供的基地现状图(又称"红线图"),对基地进行总体了解,对较大的影响因素做到心中有底,今后作总体构思时,针对不利因素加以克服和避让;有利因素充分地合理利用。此外,还要在总体和一些特殊的基地地块内进行摄影,将实地现状的情况带回去,以便加深对基地的感性认识。
2、初步的总体构思及修改
基地现场收集资料后,就必须立即进行整理,归纳,以防遗忘那些较细小的却有较大影响因素的环节。
在着手进行总体规划构思之前,必须认真阅读业主提供的"设计任务书"(或"设计招标书")。在设计任务书中详细列出了业主对建设项目的各方面要求:总体定位性质、内容、投资规模、,技术经济相符控制及设计周期等。在这里,还要提醒刚入门的设计人员一句话:要特别重视对设计任务书的阅读和理解,一遍不够,多看几遍,充分理解,"吃透"设计任务书最基本的"精髓".
在进行总体规划构思时,要将业主提出的项目总体定位作一个构想,并与抽象的文化内涵以及深层的警世寓意相结合,同时必须考虑将设计任务书中的规划内容融合到有形的规划构图中去。
构思草图只是一个初步的规划轮廓,接下去要将草图结合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补充,修改。逐步明确总图中的入口、广场、道路、湖面、绿地、建筑小品、管理用房等各元素的具置。经过这次修改,会使整个规划在功能上趋于合理,在构图形式上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美观、舒适(视觉上)。
3、方案的第二次修改文本的制作包装
经过了初次修改后的规划构思,还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方案。设计人员此时应该虚心好学、集思广益,多渠道、多层次、多次数地听取各方面的建议。不但要向老设计师们请教方案的修改意见,而且还要虚心向中青年设计师们讨教,往往多请教讨教别人的设计经验,并与之交流、沟通,更能提高整个方案的新意与活力。
由于大多数规划方案,甲方在时间要求上往往比较紧迫,因此设计人员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只顾进度,一味求快,最后导致设计内容简单枯燥、无新意,甚至完全搬抄其他方案,图面质量粗糙,不符合设计任务书要求。
第二,过多地更改设计方案构思,花过多时间、精力去追求图面的精美包装,而忽视对规划方案本身质量的重视。这里所说的方案质量是指:规划原则是否正确,立意是否具有新意,构图是否合理、简洁、美观,是否具可*作性等。
整个方案全都定下来后,图文的包装必不可少。现在,它正越来越受到业主与设计单位的重视。
最后,将规划方案的说明、投资框(估)算、水电设计的一些主要节点,汇编成文字部分;将规划平面图、功能分区图、绿化种植图、小品设计图,全景透视图、局部景点透视图,汇编成图纸部分。文字部分与图纸部分的结合,就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划方案文本。
4、业主的信息反馈
业主拿到方案文本后,一般会在较短时间内给予一个答复。答复中会提出一些调整意见:包括修改、添删项目内容,投资规模的增减,用地范围的变动等。针对这些反馈信息,设计人员要在短时间内对方案进行调整、修改和补充。
现在各设计单位电脑出图率已相当普及,因此局部的平面调整还是能较顺利按时完成的。而对于一些较大的变动,或者总体规划方向的大调整,则要化费较长一段时间进行方案调整,甚至推倒重做。
对于业主的信息反馈,设计人员如能认真听取反馈意见,积极主动地完成调整方案,则会赢得业主的信赖,对今后的设计工作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反,设计人员如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或拖拖拉拉,不按规定日期提交调整方案,则会失去业主的信任,甚至失去这个项目的设计任务。
一般调整方案的工作量没有前面的工作量大,大致需要一张调整后的规划总图和一些必要的方案调整说明、框(估)算调整说明等,但它的作用却横重要,以后的方案评审会,以及施工图设计等,都是以调整方案为基础进行的。
5、方案设计评审会
由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组,会集中一天或几天时间,进行一个专家评审(论证)会。出席会议的人员,除了各方面专家外,还有建设方领导,市、区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项目设计负责人和主要设计人员。
作为设计方,项目负责人一定要结合项目的总体设计情况,在有限的一段时间内,将项目概况、总体设计定位、设计原则、设计内容、技术经济指标、总投资估算等诸多方面内容,向领导和专家们作一个全方位汇报。汇报人必须清楚,自己心里了解的项目情况,专家们不一定都了解,因而,在某些环节上,要尽量介绍得透彻一点、直观化一点,并且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在方案评审会上,宜先将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阐述清楚,然后再介绍设计布局和内容。设计内容的介绍,必须紧密结合先前阐述的设计原则,将设计指导思想及原则作为设计布局和内容的理论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的具象化体现。两者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切不可造成设计原则和设计内容南辕北辙。
方案评审会结束后几天,设计方会收到打印成文的专家组评审意见。设计负责人必须认真阅读,对每条意见,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答复,对于特别有意义的专家意见,要积极听取,立即落实到方案修改稿中。
6、扩初设计评审会
设计者结合专家组方案评审意见,进行深入一步的扩大初步设计(简称"扩初设计")。在扩初文本中,应该有更详细、更深入的总体规划平面、总体竖向设计平面、总体绿化设计平面、建筑小品的平、立、剖面(标注主要尺寸)。在地形特别复杂的地段,应该绘制详细的剖面图。在剖面图中,必须标明几个主要空间地面的标高(路面标高、地坪标高、室内地坪标高)、湖面标高(水面标高、池底标高)。
在扩初文本中,还应该有详细的水、电气设计说明,如有较大用电、用水设施,要绘制给排水、电气设计平面图。扩初设计评审会上,专家们的意见不会象方案评审会那样分散,而是比较集中,也更有针对性。设计负责人的发言要言简意赅,对症下药。根据方案评审会上专家们的意见,我们要介绍扩初文本中修改过的内容和措施。未能修改的意见,要充分说明理由,争取能得到专家评委们的理解。
在方案评审会和扩初评审会上,如条件允许,设计方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电脑技术进行讲解,这样,能使整个方案的规划理念和精细的局部设计效果完美结合,使设计方案更具有形象性和表现力。
一般情况下,经过方案设计评审会和扩初设计评审会后,总体规划平面和具体设计内容都能顺利通过评审,这就为施工图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总的说,扩初设计越详细,施工图设计越省力。
7、基地的再次踏勘施工图的设计(上)
在园林规划设计步骤(一)中,我们谈到过基地的踏勘。这次所谈的基地的再次踏勘,至少有3点与前一次不同:1、参加人员范围的扩大。前一次是设计项目负责人和主要设计人,这一次必须增加建筑、结构、水、电等各专业的设计人员;2、踏勘深度的不同。前一次是粗勘,这一次是精勘;3、掌握最新、变化了的基地情况。前一次与这一次踏勘相隔较长一段时间,现场情况必定有了变化,我们必须找出对今后设计影响较大的变化因素,加以研究,然后调整随后进行的施工图设计。
现在,很多大工程,市、区重点工程,施工周期都相当紧促。往往最后竣工期先确定,然后从后向前倒排施工进度。这就要求我们设计人员打破常规的出图程序,实行"先要先出图"的出图方式。一般来讲,在大型园林景观绿地的施工图设计中,施工方急需的图纸是:1、总平面放样定位图(俗称方格网图);2、竖向设计图(俗称土方地形图);3、一些主要的大剖面图;4、土方平衡表(包含总进、出土方量);5、水的总体上水、下水、管网布置图,主要材料表;6、电的总平面布置图、系统图等。
同时,这些较早完成的图纸要做到两个结合:1各专业图纸之间要相互一致,自圆其说。2、每一种专业图纸与今后陆续完成的图纸之间,要有准确的衔接和连续关系。总的说,每一专业各自有特点,在这里就不赘述。
8、施工图的设计(下)
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大项目、大工程的产生,它们自身的特点使得设计与施工各自周期的划分已变得模糊不清。特别是由于施工周期的紧迫性,我们只得先出一部分急需施工的图纸,从而使整个工程项目处于边设计边施工的状态。
前一期所提到的先期完成一部分施工图,以便进行即时开工。紧接着就要进行各个单体建筑小品的设计,这其中包括建筑、结构、水、电的各专业施工图设计。
另外,作为整个工程项目设计总负责人,往往同时承担着总体定位、竖向设计、道路广场、水体,以及绿化种植的施工图设计任务。他不但要按时,甚至提早完成各项设计任务,而且要把很多时间、精力花费在开会、协调、组织、平衡等工作…上。尤其是甲方与设计方之间、设计方与施工方之间、设计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工作更不可避免。往往工程规模越大,工程影响力越深远,组织协调工作就越繁重。
从这方面看,作为项目设计负责人,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设计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具有极强的工作责任心和优良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更好地担当起这一重任。
9、施工图预算编制
严格来讲,施工图预算编制并不算是设计步骤之一,但它与工程项目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有必要简述一下。
施工图预算是以扩初设计中的概算为基础的。该预算涵盖了施工图中所有设计项目的工程费用。其中包括:土方地形工程总造价,建筑小品工程纵总价,道路、广场工程总造价,绿化工程总造价,水、电安装工程总造价等。
根据笔者的设计项目所得经验,施工图预算与最终工程决算往往有较大出入。其中的原因各种各样,影响较大的是: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的增减,工程建设周期的调整,工程范围内地质情况的变化,材料选用的变化等。施工图预算编制属于造价工程师的工作,但项目负责人脑中应该时刻有一个工程预算控制度,必要时及时与造价工程师联系,协商,尽量使施工预算能较准确反映整个工程项目的投资状况。
应该承认,某个工程的最终效果很大程度上有投资控制所决定。近几年本市街头绿地建设中出现了单位单位面积造价节节攀升的现象,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此现象的孰是孰非。笔者认为项目负责人有责任为业主着想,客观上因地制宜,主观上发挥各专业设计人员的聪明才智,平衡协调在设计着一环节中,做到投资控制。
我们相信,整个工程项目建成后良好的景观效果,是在一定资金保证下,优良设计与科学合理施工结合的体现。
10、施工图的交底
业主拿到施工设计图纸后,会联系监理方、施工方对施工图进行看图和读图。看图属于总体上的把握,读图属于具体设计节点、详图的理解。
之后,由业主牵头,组织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进行施工图设计交底会。在交底会上,业主,监理,施工各方提出看图后所发现的各专业方面的问题,各专业设计人员将对口进行答疑,一般情况下,业主方的问题多涉及总体上的协调、衔接;监理方、施工方的问题常提及设计节点、大样的具体实施。双方侧重点不同。由于上述三方是有备而来,并且有写问题往往是施工中关键节点。因而设计方在交底会前要充分准备,会上要尽量结合设计图纸当场答复,现场不能回答的,回去考虑后尽快做出答复。
园林规划设计步骤写到这期应该是到此为止了。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人员的现场施工配合又是必不可少的。
11、设计师的施工配合(一)
设计的施工配合工作往往会被人们所忽略。其实,这一环节对设计师、对工程项目本身恰恰是相当重要的。
业主对工程项目质量的精益求精、,对施工周期的一再缩短,都要求设计师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经常踏勘建设中的工地,解决施工现场暴露出来的设计问题、设计与施工相配合的问题。如有些重大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就已经相当紧迫,业主普遍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针对这种工程,设计师更要勤下工地,结合现场客观地形、地质、地表情况,做出最合理、最迅捷的设计。
如果建设中的工地位于设计师所在的同一城市中,该设计项目负责人必须结合工程建设指挥的工作规律,对自己及各专业设计人员制定一项规定:每周必须下工地一至两次(可根据客观情况适当增减),每次至工地,参加指挥部召开的每周工程例会,会后至现场解决会上各施工单位提出的问题。能解决的,现场解决;无法解决的,回去协调各专业设计后出设计变更图解决,时间控制在2~3天。如遇上非设计师下工地日,而工地上恰好发生影响工程进度的较重大设计施工问题,设计师应在工作条件允许下,尽快赶到工地,协调业主、监理、施工方解决问题。上面所指的设计师往往是项目负责人,但其他各专业设计人员应该配合总体设计师,做好本职专业的施工配合。
12、设计师的施工配合(二)
如果建设中的工地位于与设计师不同城市,俗称"外地设计项目"而工程项目又相当重要(影响深远,规模庞大)。设计院所就必须根据该工程的性质、特点,派遣一位总体设计协调人员赴外地施工现场进行施工配合。
笔者从1999年11月参加昆明世博园二期工程的"设计方案全国招投标"工作起,至2000年12月工程施工结束,经历了一个园林工程的方案设计、方案修改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图修改设计、施工现场配合等一整套过程,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其间无任何一个其他设计项目穿插设计。现工程即将竣工,本人感触颇多,获益匪浅。
在此项目中,我学到了风景园林工程的各方面知识,其中包括:规划设计知识施工图设计心得;施工现场配合经验教训等。尤其要提的是,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这座园子如何利用中华各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园中各景点有机、有形的结合成了一个至要的关键。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将就这一内容另出拙章,与同行及读者共同学习,探讨。
【关键词】徐州;汉文化;艺术元素
一、徐州两汉历史文化概述
徐州为华夏九州之一,古称彭城,已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处于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汇点,“齐文楚武”,徐州正是文武消长的枢纽。徐州是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是13位楚王、5个彭城王的领地和墓葬所在地,并发现有多位汉代贵族的墓葬,其历史文化悠久,汉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为研究中国两汉传统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汉时期徐州人在经学、文学、目录学等方面均做出标志性成就。两汉文化是徐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历史内涵。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则要看徐州”。 徐州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3朝封国的国都,历史上徐州籍人士中涌现出11位开国皇帝,所以徐州堪称是中国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两汉文化艺术的历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如果可以深入研究徐州的两汉文明,对于汉史的认知和理解决不亚于拜读司马迁、班固、范晔的史学专著。
徐州发现和发掘两汉文化古迹众多,如:狮子山楚王陵、狮子山兵马俑、北洞山地下宫殿、龟山地下宫殿;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睢宁刘楼汉墓出土的铜牛灯等珍贵文物,皆属国宝。其中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
二、两汉文化艺术符号元素
如上所述,徐州两汉文化的艺术种类很多,本文主要从工艺美术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徐州两汉时期的工艺美术现存文物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徐州是两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丰厚的地区之一,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并称中国“汉代三绝”。 徐州两汉文化视觉元素的特征,主要从汉墓的建造方式、汉画像石艺术表现形式、汉兵马俑艺术特点来体现。通过分析两汉墓葬建筑、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总结归纳两汉视觉艺术的表现。
1、汉代墓室建筑
汉代墓室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建造,整个空间是完整的,体现了天地万物。从整体上说,汉代墓葬造型艺术包括石阙、祠堂、地下墓室、棺椁、随葬品及它们的装饰部分。每个小系统无不象征一个小宇宙,是整个墓葬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徐州的汉墓主要分为西汉、东汉两个时期。西汉王陵墓的构造、形制特点,是以横穴岩洞为主,多数独占一山头,建筑方法是先开凿露天墓门、墓道、甬道,然后再向山腹中深凿墓室。东汉时期彭城王的墓葬,与西汉时期楚王陵相比,风格迥异,一般是在平地或台地上竖穴起坟造墓,有较大的封土堆,与西汉楚王陵独霸山头的气势不可比拟。两汉时期还流行汉阙,并用汉阙来装点宫殿、墓葬。汉阙主要是立于宫殿、墓前的仿木石制地面建筑,放在墓前是墓主身份的标志。
在徐州汉墓中,形制较大内容最丰富的是楚王陵。楚王陵坐北朝南,依山为陵,凿山为墓。陵墓直接开凿于山体之中,南北总长117米,宽13.2米,深入山下20余米,总面积851平方米,开凿石方量5100余立方米。宏大的地下玄宫几乎把山体掏空,工程浩大,气势磅礴,全国罕见。楚王陵墓模仿地面宫殿的建筑群体,结构复杂,形制奇特,建有包括浴洗室、御府库、御敌库、钱库、印库、前厅堂、棺室、礼乐房以及楚王嫔妃陪葬室等大大小小墓室12间,再现了西楚汉王奢侈的生活场景,也印证了汉代盛行的“事死如生”的丧葬观。
另一座形制较大的汉代墓室是龟山汉墓。龟山汉墓位于徐州西北约9公里开发区内,龟山西麓。为西汉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即位于公元前128年~前116年)夫妻合葬墓。龟山汉墓以山为陵,因山为葬,全部为人工疏凿而成的两座并列相通的合葬墓。其中南为楚襄王刘注墓,北为其夫人之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墓葬开口处在龟山西麓,呈喇叭状,有南北二墓道。每甬道长56米,高1.78米,宽1.6米。每条甬道由26块重达6~7吨塞石,分上下两层堵塞,且塞石间接缝隙严密。15间墓室,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墓葬东西全长83米,南北33米,总面积700米余平方米,容积达2600多立方。雕凿精细,工程浩大,气势雄伟。为全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楚王陵墓。甬道内15个洞室,分别为兵器室、战马室、厕所、厨房、殿房、寝室以及棺室等。各洞大小不一,高低不等,有的还有石柱,雕凿精致。
2、汉画像艺术
汉画像亦称“汉画”,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玉饰等图像资料。[1]画像石、画像砖和帛画等是根据物质材料及制作方法的不同来进行划分的。画像石是在地下墓室、墓地祠堂、石阙、棺椁等物体表面上的镌刻,而画像砖是印模及窑烧的结果。汉画像是对汉代不同物质材料和形式表面图像的概括,其中,画像石、画像砖因特殊的物质载体,使它们比帛画、漆画更容易保存和流传下来。因此,汉画像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画像石、画像砖上的图像。
徐州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绝大多数出自墓室内,也有极少部分刻在祠堂的墙壁上。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已有1000多块,是我国汉画像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汉画像石是汉代的画家、雕刻家在石块上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史学家先生非常重视汉画像的史料价值,他认为:“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的搜辑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2]汉画像石艺术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的信仰、习俗、观念。通过深入地研究(下转第163页)(上接第162页)其图像内涵,可以揭示出它隐含的文化与审美价值。
汉画像石是徐州汉代文化的精髓。从徐州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来看,其内容大体分为三种:一种是历史人物故事,一种是现实生活写照,另一种是灵怪神话传说。从各个角度形象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汉画像石题材广泛,造型元素多种多样,具有极高的艺术应用价值,最具代表性的造型元素有装饰图案、构成形式、肌理等美学元素。
3、汉代兵马俑
1984年12月,徐州东郊狮子山附近出土了4800多件西汉时期的彩绘兵马俑,其数量之多,规模宏大,实数罕见。这批分布于6条俑坑,总数4000多件的陶俑群反映了西汉初年分封在徐州的楚王国军队的整体建制。据初步推测,此墓的主人为汉代分封到徐州的某一代楚王,这批陶俑是楚王拥有军事力量的缩影。狮子山兵马俑的发现,对研究当时的墓葬制度,兵俑的装备和组成,骑兵、车兵的建制和运用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徐州汉兵马俑,由于主人只是臣属于中央王朝的一个诸侯王,因此不可能制作秦俑那样规模巨大、形象逼真的陶俑。
汉兵马俑虽然没有秦兵马俑那样高大,但制作工艺先进。徐州汉兵马俑是用模子制作出来再经二次加工塑造成的,大小差不多,但是,他们的表情千姿百态,各不相同。高大壮观、写实主义的秦兵马俑给人一种奔放雄浑的力量美。徐州汉兵马俑在继承了秦兵马俑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由写实转为写意,更侧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三、结语
徐州两汉文化艺术设计其气势宏大、造型美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韵律感强有很强意境美;艺术技法娴熟,制作工艺先进、夸张表现得体、色彩运用细腻、大胆,具有极强的艺术美感和艺术感染力。徐州两汉造型艺术的形式是具象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本身渗透着丰富的观念内容和审美内涵。两汉艺术在整体上是统一在沉雄、饱满、蓬勃的气象中;是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大汉时代精神在造型艺术中的自然流露。汉代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历史时期。拓荒开疆、民族战争使汉代人形成雄飞奋进和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汉代精神是我们民族初步形成时期特有的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它气魄宏大,勇于开拓,是一种崇尚阳刚之美的大气磅礴的时代精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汉代精神。”③
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对民族传统生活和情感的视觉写照,是以规范的视觉语言参与对传统生活形式的创造。它由生活的适用方面臻入伦理、道德、审美与宗教诸方面,从而传递出设计图式与人生图式互动觉解的一贯思维。徐州两汉文化艺术中的传统符号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映射下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意识,这种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它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传承的人文思想。汉代艺术承载的“汉代精神”留存在民族的血脉之中,现代艺术作品中所求的“中国精神”正是源自汉代的那种大度、进取的时代特点。这是艺术的延续与发展,它体现的是构成方式的传承性。对两汉文化艺术的传承性上主要采取两种借鉴形式,第一种是对徐州两汉文化视觉形的借用,如形的借代、形的关联、具体图像语言的使用。第二种是对徐州两汉文化视觉艺术神的传承,如以形写神、离形得意、形神一体,是对徐州两汉文化视觉传统符号意义的延伸与新的形象的产生。
注释
①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
面对潮州工夫茶现在的传承危机,笔者意识到潮州工夫茶文化的传承刻不容缓,深感有责任有义务去做好这一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传承文化教育、文化传播工作。
从潮州工夫茶文化的文化内涵中我们应该传承什么呢?笔者认为,潮州工夫茶的文化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礼人、忘我、养生。这三方面集中国茶道文化于一体,蕴含了潮州工夫茶文化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道的存在形态。潮州工夫茶之所以能存在,能为潮州人所传承,就在于它能发挥其文化功能。随着潮州以外的地区对工夫茶产生需求。不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还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认为,可从两大方面入手,来更好地传承潮州工夫茶文化。
一、在校园开展茶文化教育培训
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新经验,把茶艺引进校园,为校园文化增加了新鲜内容,为素质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也为普及茶文化拓展了新的空间,这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潮州工夫茶艺可以与德育结合。潮州工夫茶艺集中体现了工夫茶道的核心思想“和”上。其突出功能是让茶人与茶客融为一体,且有“茶德”、“茶理”之道德导向。一杯好的潮州工夫茶的产生需要集体合作,从布置场地、准备器具、材料,到传杯递盏、分赠客人,收拾场地道具等一系列活动要集体的力量和有效的配合,这是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好途径。茶艺表演则以小组和班级、学校为单位组成,通过组际、班际、校际比赛,激发集体荣誉感,培育团队意识。同时,老师辅以解说潮州工夫茶制作工艺和历史,介绍古今著名茶人,介绍名茶产地和典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祖国的感情。
(二)潮州工夫茶艺活动与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结合起来,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学茶过程中还可以观察到一系列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现象。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茶园、茶厂,参加种茶、采茶、制茶劳动,访问茶馆、茶店,在实践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
(三)潮州工夫茶艺是对日常生活技巧的提炼,是生活的艺术化。开展茶艺活动,是美的创造。如茶室环境的布置,伴之音乐、花道等艺术形式的配合,茶具茶叶的选配,茶艺员的形象设计,身体动作的韵律,茶叶的变化,品饮的感受等等,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从不同角度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水平。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可以由浅入深进行美学欣赏和创造。茶艺还可以兼容其它艺术类别,例如歌舞、音乐、朗诵、讲解、对联、谜语、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茶艺表演配合进行,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文化内涵,特别是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展示才艺的舞台。
(四)潮州工夫茶艺是一种艺术性的劳动,是训练劳动技能的有效手段。如针对不同品饮对象、不同茶叶品种的沏泡方式、茶水比例、烧水方式和浸泡时间,都需要根据经验掌握分寸;茶席设计、茶器放置差距、如何移动茶具、冲水投茶的动作幅度与力度也要从实用与艺术的角度准确把握。当一杯好茶从一系列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时候,学生会由此而获得创造性劳动的成功喜悦,也体会到泡好一杯茶的不易,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乐于动手,认真严谨,规范踏实,敢于创新,追求完美的行为习惯。
传承潮州工夫茶文化精髓,寻回教育之本和文化之根,从校园的教育培训中,帮助他们确立好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潮州工夫茶文化的熏陶下,将优秀的潮州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利用茶艺馆做为茶文化传承的渠道
(一)开发工夫茶艺馆
茶馆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不断变迁,茶艺馆便是现代意义上的茶馆,它将饮茶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发展成富有文化气息的品饮艺术,对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茶叶消费,提高社会休闲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经营者和顾客。现今都市生活的节奏高压紧张,人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心灵的距离却越来越遥远。于是,一股飘溢着茶香的清新之风又在各大城市的休闲餐饮业中吹拂,在街市上的茶馆、茶室,也为我们的生活添加了悠然清香。茶不再是闲人雅士的寄情之物,茶馆、茶室成了凡人俗士的归心之所。光顾茶馆、茶室,不单纯是消费,更是为了消闲、怡情、修身。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道的集大成者,代表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借助工夫茶艺馆的经营模式,开发工夫茶艺馆的市场,不管对工夫茶文化本身,还是对中国茶文化事业都有重大的意义。工夫茶艺馆秉承了工夫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市场开发中突显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工夫茶艺馆不同于一般的茶馆。工夫茶艺馆是工夫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是现代工夫茶艺馆的经营目标是向群众传授品茶技艺和传播茶文化知识。因此,工夫茶艺馆可以说是工夫茶文化事业的前哨阵地,对工夫茶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二)工夫茶艺馆开发传播的策略
工夫茶艺馆作为工夫茶文化重要的物质与精神载体之一,能起到了很好的中介传播作用,所以工夫茶艺馆想要真正发展壮大起来,就要深度挖掘和运用工夫茶文化。
1.茶馆选址与设计
茶馆经营的成败主要很大程度取决于室内外经营环境能否给人留下良好印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老经商哲学已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现代风水学更重视对茶馆所在地理位置的研究,包括附近商业环境、交通状况、顾客消费圈、竞争店情况、采购环节等综合考虑和理性分析。因此我们要从环境、格调等方面注重茶馆的审美。
2.工夫茶艺馆的市场定位
工夫茶艺馆立足传播工夫茶文化,提供舒适高雅的饮茶环境。一般的情况下,没有人会因为口渴而去茶艺馆饮茶,他们去茶艺馆往往是为了休闲放松和突出自己的文化品位。工夫茶只是一种载体,通过这种载体,工夫茶艺馆需要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递给顾客。小巧玲珑的茶具,严格考究的冲泡技艺,谦让融洽的氛围等,构成了高品位的工夫茶文化。因此工夫茶艺馆的目标市场适宜选择知识分子和高收入人群,如对工夫茶文化有兴趣的学者、商人或白领阶层等。目标群体确定为知识分子和高收入人群,是由于这一部分顾客不仅有一定经济基础,承担得起在工夫茶艺馆的消费水平,而且他们的社交或商务活动都追求环境的高品位,工夫茶艺馆正好能够满足人们这种需求
3.工夫茶艺馆的品牌塑造
工夫茶艺馆的主旨就是传播工夫茶文化,其品牌核心就应该把工夫茶文化的内涵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服务和营销方式上充分体现出“和、敬、精、乐”的文化内涵,突出工夫茶艺馆的品牌核心。随着物质产品的极大充裕,消费者在多样化选择中认同的不再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更注重文化价值。当今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发展潮流中,每一个市场品牌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工夫茶本身就已经蕴涵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工夫茶艺馆具备形成自己文化品牌的基础。
4.工夫茶艺馆的绿色营销
茶本身就是一种绿色食品,工夫茶是用乌龙茶叶冲泡的,乌龙茶本身有预防蛀牙、消除危害美容与健康的活性氧的工效,饮用乌龙茶还能瘦身,抗肿瘤、预防老化等作用。但由于工夫茶冲泡程序过于讲究,对水资源造成的浪费较多,因此,工夫茶艺馆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要形成节约用水的绿色营销观念。比如,可以把洗杯的清水储存起来,用于浇花或清洁卫生;倒掉的茶水经过过滤可以用来洗手,有很好杀菌去污能力。冲泡过的茶叶可以晒干,制作成精美的“茶包”或小巧的“茶枕头”,再把这些当成小礼品赠送给喝茶的顾客,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工夫茶艺馆秉承了工夫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精神内涵,是弘扬工夫茶文化的窗口和前沿阵地。潮州工夫茶馆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工程。所以,需要多方努力进行持续开发,这样,潮州工夫茶将会在持续地展现其魅力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文化和财富。
结语
潮州工夫茶文化,历经岁月洗历而留陈,纵千百年而流传。 “让潮州文化进校园”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提高个人文化素质。而茶艺馆作为文化产业,更能助推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潮州工夫茶文化的传承之路在继承其文化内涵之上借助创新文化品牌产业的支持定能蓬勃地发展弘扬。
参考文献:
[1]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学研究.1995(4):P29;
[2]陈向军.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P155;
[3]陈香白.潮州工夫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
[4]林伦伦,吴勤生.潮汕文化大观.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