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7:58
导语:在声乐教学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们在歌唱时,一定要借歌曲来传情达意,或通过歌曲创造出一定的意境,或优美或深邃,而这样的意境表达除了凭借旋律之外,就属歌词了。可见歌词能否入耳,能否传情,就要看歌唱者是否能表达清晰。一些初学者,也许受方言的影响,有些声母在平时就发不清晰,导致发声时发不准声母的音。例如b的发音,有的学生会很短促,有的就会狭长些,导致发音不清。这时就需要教师仔细指导,例如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的气息等方面,教师都要反复地为学生作出示范,尤其针对一些吐字不清的发音动作,更要反复进行强调,有意识地矫正学生发音,以使其发音慢慢趋向于准、平、稳,并且可根据学生发音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训练计划和步骤,使学生对发音的控制力不断加强,然后再督促学生把声母和韵母结合起来,进行音阶练习。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于咬字不清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有效的。
二、抓好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中专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一定要抓好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学生的基本功练习,为学生将来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生练声前,应先给学生讲清各个发音部位,并且要强调指出发音时的要领:喉咙放稳,舌根和下巴都要呈放松状态,类似打哈欠,使声音上下通达自如。练声时,一般从C′练起,所练曲目应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母音练习时应以a、o、i、u、mi、ma、ye为主。待在中低音区练习熟练之后,再开始练习高音区。只有遵循这样的练习步骤,学生的发音器官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不至于会出现难度突然提升而造成嗓子的负担过重。另外,因为每个学生个体情况存在着差异,其发声器官也有所不同,唱歌时,发出的声音也会存在着差别,有的声音较清脆,有的却不够圆润。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音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例如,对那些发音较清脆却又缺少集中的声音,教师要使用o、u音来加强学生的练习,使学生的发音渐渐圆润起来;相反对那些发音低缓,不够流畅的声音,教师要进行集中训练,如可让学生反复练习d、t、n的发音,还可以通过使用录音机,来查找自己的不足,直至发音到位、顺畅。教师在抓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时,要从一般到特殊来筛查,针对个别学生,再进行辅导,努力使学生的音准、音色有一个大的提高。
三、声乐教学要注意方式方法
声乐教学不单单是为了处理音高、节奏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充分的认识,对歌曲有完全的理解,能借助音律反映歌曲的意境,准确地诠释作品的情感和含义。教师给学生讲清楚音乐的无穷魅力,让学生懂得音乐是有生命的,它充满了朝气,充满了阳光,富有激情和感染力。不能仅仅把“动听”作为音乐单纯的目的,这样学生就会渐渐重视发音的练习,并会做到坚持不懈。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觉得讲得非常明白了,可总会有学生不理解、做不到位。这时教师要注意讲课的方式和方法。比如学生急于求成,对教师所讲的发音器官貌似听懂了,其实对一些发音部位或器官的专业术语还是很糊涂。如在做发音训练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发音器官的位置弄明白,再通过自己的示范发音,让学生领悟发音规律,或教师也可以先进行生动讲解,再由学生试着来发音,教师根据学生的发音进行及时的纠正。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一些发声视频,让学生自己感悟正确发音和发音不准的内在区别,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声乐教学效果。
四、结语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主体性发展 主体性阅读教学
在当前语文教学评价与考核中,阅读无疑是令老师和学生倍感头疼的内容。令老师头疼是因为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费了很多精力,但学生阅读能力始终不见长进。虽然伴随着新教材的推广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探索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的声音此起彼伏,各种阅读指导方法层出不穷。但是很遗憾,这些方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阅读教学的“投入多、产出少”的现状。令学生头疼是因为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从跨进校门开始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学课文,背诗词,做笔记,他们学习的面不可谓不宽,量不可谓不广,但他们中却鲜有人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独立阅读、分析能力,所以面对语文阅读评价与考核只能是愁眉相对。因此在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中,阅读教学是费时费力但成效甚微的一项。
究其原因,我认为最根本的是在现在考核评价制度的大背景下,语文老师出于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抹杀了语文阅读教学本身的规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老师过多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思考;阅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几个阅读题,忽视了文章对人的人文熏陶和感染。所有这些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之路是越走越窄。
那么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如何才能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呢?我认为还是一条,那就是阅读教学要基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所谓主体性发展也就是阅读教学的各项规范、行为着眼学生主体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又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主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主体意识越强,学生就越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建构,他的学习就越有可能成功。语文课程标准就语文阅读教学的性质和要求作出了精辟的阐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真正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让阅读成为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阅读教学来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实践。
一、丰富自身内涵,转变教学观念,做阅读教学的引领者
我认为,语文老师要把语文阅读真正开展起来,首先要成为学生眼里的内涵丰富,品味无穷的“读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气质与魅力,教学行为才有说服力,才可能真正引领学生一起走进阅读,在阅读中感受、寻找自己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我们要做一个善于阅读、乐于阅读、勤于阅读的老师,通过自身的学习来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感染学生。其次,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语文阅读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行为。因此,老师要抛弃传统的功利主义,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实际和需求,扎扎实实地开展好语文阅读教学。
二、改革传统阅读课教学模式,创建主体发展性课堂
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很大程度上是凭经验在组织教学,在教学中重视了组织功能,却忽视了协调功能;重视了对学生的激发,又忽略了对学生起码的规范。组织教学的教师本体,如何以更适合新课程要求,更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行为来组织阅读教学不甚考虑或考虑的很少。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的主体意识,凌驾于教育对象之上,直接组织、指挥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直接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说看书才看书,说讨论才讨论,说发言才发言,说坐下才坐下,学生完全处于被管理、被控制的地位,缺乏自主选择、自我反思、自觉调控的空间和氛围,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人,而成了完成学习任务的工具。在这种单向的、线性的、静态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的学习缺乏灵性和动力,教学效果当然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改革传统阅读课教学模式,创建主体发展性课堂。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教学的主体性,表现为教师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潜能,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身心特点来确立教学策略、方法步骤,来调整教学内容的安排,在师生平等民主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在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学会相信,相信每位学生都有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敬畏尊重,尊重每位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懂得对话,从对话中了解学生的需要并给予最有价值的帮助;学会评价,评价要能够给予学生主动学习以指向性作用,使其能够更好地积极地学习。也就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各项规范、行为着眼学生主体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这样,语文阅读教学才能迎来春天,也才能真正让阅读走进学生、改变学生、提高学生。
三、丰富阅读教学的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语文阅读教学更应该如此。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和教学需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始终在精神亢奋中进行阅读学习,而且乐此不疲。根据我的阅读教学经验来看,利用多媒体来进行阅读教学可以起到“寓教于乐,培养兴趣;创设情景,激感;化抽象为形象,破疑解难;广搜博采,激活思维”的作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电子阅读的本领,符合现代社会的潮流与需要,利于学生全方位阅读能力的提高;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阅读教学,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并借助图书馆安静的环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能起到不同的效果,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学习产生精神上和审美上的疲劳感,所以我们要不断改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的需要采用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要使我们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主动学习能起到促进和引领作用。
四、拓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渠道,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这种能力伴随学生的终身学习。因此,如果我们仅仅把阅读教学定位于语文课堂,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不能达到以上目的,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仍然是浅层次的。我认为要使学生主体真正得到发展,阅读教学必须跨越课堂,延伸到课外,惟有如此才能从多方面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感受情感,明白事理,提高或改善他们的人文修养,所以我们必须拓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渠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晨读课进行美文推荐,让学生都有机会接受美文的精神浸润;布置学生进行美文赏析,让他们学会评析,与美文对话;有条件的同学进行美文剪贴,学会收集优美文章,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名著阅读和知识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名著的兴趣,等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行,学生始终处于阅读的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五、精心构建阅读教学的良好氛围,用环境来影响学生,促使其主动学习
环境能影响人也能改变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良好的环境能对人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学也是如此,如果能让学生处于一个有着浓郁阅读氛围的环境里,那么阅读教学的效果也一定会大有提高。我在自己的阅读教学中非常注重这一点,首先,利用班级的墙面,精心布置墙面文化,把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作为学生阅读的座右铭,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动力;其次,设立了读书体会交流园,任何同学都可以把自己的阅读体会拿出来和别人交流,从而使阅读经验得到了共享;最后,创建班级图书角,组织学生成立兴趣阅读小组,利用班级图书角资源开展阅读竞赛。通过以上措施,班级中充满了阅读的良好风气,学生阅读的兴趣得到了极大提高,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大为增强,可以说阅读成为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追求,就是部分不怎么喜欢阅读的学生也感到了压力,受到了熏陶,开始主动地融入到了阅读的队伍中。
当然,主体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创造性、迁移性等诸多特性。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牢记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为出发点来设计和规划阅读教学,就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有效教学来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一定能使阅读行为成为学生心灵的散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声乐教学法 自然声乐教学法 情绪的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195-01
我们知道要塑造出鲜明生动,悦耳动听的歌声来,我们不仅要运用艺术化的语言还要运用科学化的方法来表现出完美的音乐。因此,我们就会运用到具体的,科学的声乐教学法。目前世界上声乐教学法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心理教学法、机理教学法、示范教学法、语音教学法、比喻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都是为了更好的使演唱者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尽可能地表现出最美的音乐。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已探索出一种新颖科学的声乐教学法―― 自然声乐教学法。
1 声乐教学法的发展及演变
自16世纪末、17世纪初诞生迄今400多年的历史,声乐穿越了音乐时空各个不同阶段。从声乐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知道最初的声乐教学是非常简单的,或者说其演唱要求并不高。当时(卡契尼时代)的主要要求歌唱者的就是:唱的质朴自然、连贯流畅、注意词义的表达,能使公众听清歌词而不引起混淆。总的要求便是要求用音乐来“说话”。当然在歌唱技术的钻研和探讨上,也已经注意到了呼吸、起元音、音准、音色等方面的问题。
从17世纪的40年代起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一段时间是属于“阉人歌手”。“阉人歌手”能把那时的声乐作品比如:频频出现的音阶式快速乐句、断音、颤音、琶音和即兴花腔乐句以及段落等唱的轻车驾熟、效果非凡。但是,由于这种不人道的做法日益受到人们的谴责,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阉人歌手”便日薄西山、气息奄奄。19世纪30年代初很多声乐作品已由真正的男女歌手担任,此时声乐教学开始系统化和科学化。
2 现代声乐教学法
声乐教学从她的诞生迄今已400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从最初的不完善和不科学甚至不人道,到这一学科变得越来越完善、科学。各种各样的教学法层出不穷,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心理教学法、机理教学法、示范教学法、语音教学法、比喻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中,简单介绍一下机理教学法和语音教学法。我们知道机理教学法中更强调对发声中各有关的生理机能自觉的调节与控制,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学生对肌肉有意识的调节与控制逐渐成为下意识。这种训练方法很明显更具有实际练习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声乐她并不是象她出现的当初那样简单的把歌词配上音符就演唱,声乐已成为一种艺术、一种审美、一种人类精神文明的表达。人们已不能再忍受当初的粗糙,对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已开始对她精雕细磨了。所以如语音教学法(古老的教学法之一)中提倡的那样要求我们演唱既要象说话那样自然,又要赋予她一种美的艺术。虽然有一点回归质朴的感觉,却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两种教学方法不但科学而且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对于艺术的探索人们并不沉溺于满足,他们对艺术追求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3 现代声乐教学法改革的新探索――自然声乐教学法
3.1 自然声乐教学法
我们知道西方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强调人对自身的控制力,而缺少一种对自己本身的审视比如说,对自己的性格认识、情绪感知、心理问题。中国古代哲学讲究一个“和”字,即与万事万物都能很好的相互存在,彼此的出现不会给对方一种制约。这一相处原则我们可以理解为“平衡”。我们应该认识到当我们在演唱时,这时我们的整个身体都处于“演唱”状态,而不单单是声音的收于放,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在朝着一个目标挺进:吐出最清晰的字、发出最美的声音、表达出最真实的情感,整个身心都要求平衡自然。
歌唱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人们心中的情感,是一种愉悦的抒情过程,人们在演唱的过程中应该是整个身心处于一种享受的兴奋的过程。但是,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演唱者,他们在演唱的过程中面目狰狞、神情紧张、身体僵硬、不够自然。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处于这样一种背驰的状态。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演唱者消除这种不良状态。
3.2 自然声乐教学法的优势所在
演唱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发展的,所以咬字吐字对作品的风格有很大影响。如果在演唱作品遇到比较难的时候,就难免会有紧张情绪,而紧张情绪对演唱最大的破坏就是:改变正常的、自然的演唱状态,其中就包括口腔的咬字与吐字。因此,加强口腔的自然咬字与吐字状态就可以有助于在遇到状况时稳定情绪,稳定演唱状态。
语音教学法中提到:“唱歌应该跟说话一样”意大利美声学派认为“歌唱与说话有相同的语音”他们主张“在歌唱中体会说话,在说话中体会歌唱”。而我们的自然教学法要求练习自然的咬字与吐字状态,努力使口腔形成一种自然的习惯,并且以一种平和的态度练习。这一点上语音教学法与自然声乐教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试想一下,我们每天都要与人说话交谈,当我们在与别人交谈的过程中是否会感觉到身心的不舒服呢?
音乐是感性与理性的产物,音乐理论知识我们可以很快的明白并且掌握它,因为它是可以具体化的,它有它的体系和规范标准在那里。但音乐情感―既看不见又摸不到,它只能是让人去感受她,让人去想象她、并努力去捕捉、揣摩。虽然我们不能真正描绘出音乐情感的具体存在形式,但人们对于美得审视还是很容易达成一致的,人们对于好的音乐视听总是一致的看法。所以,优秀的演唱者最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但要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首先我们要自己对作品有正确的情感表达。声乐的训练主要是围绕吐字咬字及情感的表达来进行,情感又收到情绪变化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尽量稳定我们的情绪让音乐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情绪又与我们的心理、性格关系紧密。比如一个人平时就比较自信、阳光、积极向上,他看待许多事情都是有着积极的一面。自然,当他在处理作品时即使遇到困难,也显得积极、乐观、自信。这时,他能以比较自然的情绪去表达音乐情感。因此,我们在声乐的教学中应该让歌唱者尽量做到自然、平和的情绪状态。
4 结语
声乐教学法因老师和学生不同而千差万别,但不管哪种声乐教学法她都是为了给演唱者更好的指导,唱出最美的歌声、表达出最真实的情感。人们对于艺术的探索也永无止境,相信人们会探索出更科学、更全面的声乐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薛婷婷.论“激情式声乐教学法”[J].艺术教育,2005(3):65.
声乐是1门综合艺术,是通过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与人的思想情感有机结合来表现的,然而在声乐的演唱和教学中,人们比较重视的往往只是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而容易忽略另1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心理因素对演唱和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那么为了正确、规范、完美地来表现声乐艺术,本文将从歌唱心理的重要性;哪些不良心理因素影响着歌唱心理;以及如何来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进行论述。
关键词:歌唱心理;理解;培养;心理学;感受
ABSTRACT
Vocal music is a comprehensive art, which is to display music by connecting both various techniques and skills of vocal music, on which people, however,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performance and teaching but neglect the other important factor----psychological effects and its influence on singing and teaching. In order to express vocal music pieces correctly and perfectly,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importance of psychology of singing; what kind of negative psychology to effect singing; and how to cultivate positive psychology of singing.
Key words: psychology of singing; understanding; cultivate; psychology; feeling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绪论 1
1、歌唱心理的重要性 1
2、影响歌唱心理的因素 2
1. 歌唱欲望对歌唱的影响 3
2. 歌唱技术对歌唱的影响 4
3. 得失感太重对歌唱的影响 4
4. 意识对于歌唱的影响 4
3、如何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5
1. 平常练习时的心理要求 5
2. 加强艺术实践,培养自信心 6
4、教师对学生歌唱心理的培养 7
1.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7
2. 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 7
3. 采用多肯定少否定的赏识教学法 8
[论文摘 要]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经典力作《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日前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文集》的出版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经典力作《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日前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文集》共收录了学生实践辅导、教师教学辅导、学术报告、评论、杂文、回忆录、访谈录等各种类型的文章49篇。它是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金铁霖先生几十年从事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文集》的出版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和研究领域,金铁霖先生既是继承者,也是开拓者。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金铁霖先生为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金铁霖先生一辈子从事声乐学习、实践、教学工作。1960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我国著名声乐大师沈湘教授学习声乐。1963年,他辅导的第一位学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从此,他与声乐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81年,中国音乐学院恢复建院,他应邀到该院任教,先后担任声乐系副主任、主任,1996年开始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至今。?
在数十年的民族声乐教学生涯中,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科学、辩证、务实、创新的精神,积极吸收古今中外声乐艺术理论的优秀成果,认真探索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运用更新的理念、更新的视角阐释了他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的美学特征和价值理念的理解和思考,创建了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充分体现民族气质、民族神韵、民族审美而又与时俱进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在长期的民族声乐艺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史观,始终坚持既矛盾又统一、一分为二的辩证理念,成功地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声乐艺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了“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有机统一的现代声乐美学标准,提出了“声、情、字、味、表、养、象”有机统一的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混声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感觉式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用特有的多维视角不断探索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的新领域,为学生的声学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成功地培养出李谷一、、宋祖英、张也、吕继宏、戴玉强等一大批著名歌唱家和歌唱演员,成功地打造了我国民族声乐的“金氏唱法”和“金氏品牌”。?
作为积金铁霖先生长期声乐教学探索之精华的《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充分体现了作者民族声乐教学研究成果的基本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始终坚持的唯物、辩证的理念和追求。这些基本特点和理念追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唯物论强调的是实践性,强调的是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统一和紧密结合。《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它是金铁霖先生长期从事声乐艺术研究和声乐教学实践探索和理论升华的结晶,是声乐艺术、声乐教学实践性与理论性有机统一的产物。?
声乐艺术、教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我们的研究成果、教学理论都必须是直接来源于实践的经验总结,并且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文集》提到的声乐学习需要经历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的“三阶段”理论,启发式感觉教学法,哼鸣唱法、母音练习法、反向提法、吸气提法、支点提法,微笑的运用、哈欠的运用、假声的运用,等等,都是金铁霖先生长期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教学、练习法简单明了,容易为教师和学生所掌握。声乐教学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大多数的教学方法是手把手的教学方法,老师象传统的师父带徒弟一样面传心授,在学生的练习中、在学生的演唱实践中进行指点、指导,教学生应当这么唱,不要那么唱。实践性是声乐艺术研究、声乐教学的一个很基本的特征。?
任何一门学科在强调它的实践性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它的理论性,声乐教学也是如此,也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来源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这是的基本观点。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历史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套用恩格斯的话,任何一种民族音乐要想挤身于世界优秀音乐之林,要想站在世界音乐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就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的音乐理论的指导。对中国的民族声乐来说更应如此。中国的民族声乐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中国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艺术,至今不过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它更需要大家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努力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以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我们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实践。《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集》既是金铁霖先生个人声乐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结晶,也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极其宝贵的理论宝库。?
理论来源于实践,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同时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声乐理论更是如此。金铁霖先生强调:“古今中外的声乐艺术,凡被人们所公认是成功经验的,都是经过了长期实践考验的。凭空想象、没有经历实践验证地去创造一种唱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应当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体验,经过反复地理解和消化之后,才可能吸取精华、为我所用。金铁霖先生指出:“声乐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使我们少走弯路,而实践又能验证理论是否可靠和正确,没有实践也不可能有理论。”这就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在实践、唯物基础上的辩证法。
?
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要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既有普遍、共同的东西,又存在特殊和差异的东西,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声乐教学的普遍性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特殊性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强调共性与个性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强调既要始终坚持行之有效的普遍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又要应材施教,增强针对性。?
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紧密结合与有机统一,首先着力解决的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声乐教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与发扬民族特色的问题。?
金铁霖先生在《文集》中反复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教学,前面加了民族的限定词,因此,顾名思义,它更应当是民族的,首先要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只有民族特色鲜明的优秀民族声乐艺术才能走向世界。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俄罗斯的美声唱法,它们首先都是民族的,具有深厚的意大利特色、俄罗斯特色,以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才成为世界的。中国的民族声乐要想走向世界,立足于世界优秀民族声乐之林,必须始终坚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金铁霖先生就强调指出:“唱中国的作品就应该有个民族化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建立民族声乐体系,训练规格化,我们应当有民族自信心,下定决心来搞好我们自己的声乐事业”。?
在强调坚持并发展民族性的同时,金铁霖先生也反复强调,要积极学习国外声乐艺术,将他们好的训练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借鉴过来,为我所用。金铁霖先生本人早期就是学西洋美声唱法的,后来从事民族声乐艺术、教学。他深有体会地说:“西洋传统唱法注意声音的统一、圆润、通畅,具有位置高、喉咙开、气息深的特点,容易获得充分的共鸣,这些对于民族声乐学习也是应当掌握的,完美的发声方法是各种学派和唱法所共有的”。?
但是学习借鉴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丰富、发展、完善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民族声乐教学。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更好地为繁荣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服务,使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艺术瑰宝。?
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紧密结合与有机统一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增强民族声乐教学的针对性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问题。在具体的民族声乐教学中,金铁霖先生一再强调,既要努力探索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科学唱法,这种科学唱法就是共性,我们一定要用科学唱法、共性的东西指导学生的演唱练习。金铁霖先生指出:“作为共性来说,不管你是民族声乐唱法,还是西洋唱法,或是戏曲、曲艺的唱法,都需要科学性,科学唱法的原则是共同的,所以,在训练方法上是有共同之处的。”?
在强调科学性、规律性、共性的同时,金铁霖先生也特别重视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声乐教学的特殊性、针对性、个性问题。他经常强调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一定要富有个性。他指出:“个性就是说,在掌握共性的情况下,你唱的东西,有你个人的风格、特点、表现形式和音色等等”。为了培养个性特色鲜明的歌唱演员,必须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基础的,任何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扬弃,都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也不例外,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也要积极学习、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和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金铁霖先生十分重视学习继承民族传统声乐艺术,同时又突出强调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他指出:“对于我们中国的声乐工作者来说,还有个向民族传统学习的问题。祖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展。我国戏曲、曲艺、民间唱法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我们应当从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认真地总结和提高,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来做好这项工作。”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作为我们自己的声乐来讲。我们也有自己的民族声乐传统和声乐艺术,我们应该有责任来总结、继承、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声乐,把它当成自己的一项任务。”金铁霖先生指出:“时代在发展、在前进,人们的观念、思维和生活节奏都在发生变化,美的追求和欣赏习惯也都给民族声乐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不论从创作上还是从演唱上,都要有鲜明的时代感,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世界上任何艺术精品都是与时代相呼应的,声乐艺术也不例外。”?
任何事物的发展,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继承与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源远才能流长,任何的发展进步都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不能有的态度,继承是必须的;任何事物、任何社会又都是发展变化的,又都是与时俱进的,永远不会停步不前,后人总要对前人有所超越,有所发展,创新也是必须的。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努力做到继承与创新的紧密结合与有机统一。?
《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就是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紧密结合、有机统一的美好结晶。?
【关键词】民族声乐 唱法 分类 原生态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理论评论的支持。如同19世纪斯塔索夫对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的宣传,舒曼对德国音乐的热情鼓吹,以及瓦格纳“乐剧”理论对其本人改革歌剧的指导,中国民族声乐同样如此。在我国民族声乐界,石惟正的声乐理论及评论,紧密结合了民族声乐实践,在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石惟正,1940年生于天津,1960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后留校任教,著有《声乐教学法》《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及《声乐学基础》等,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后辑为《歌思乐想——石惟正音乐文集》出版。在数十年的演唱、教学、研究过程中,石惟正先后发表了《我的民族声乐观》《再谈我的民族声乐观》《建立中国声乐学派》《中国民族声乐的本体结构及其审美》等一批优秀学术论文,广受瞩目。以下笔者试对石惟正的民族声乐思想进行解析。
一、准确定位中国民族声乐
对于任何学科而言,准确而清晰的学科定位(界定)都是研究的首要任务。什么是“民族声乐”?学界一直众说纷纭。石惟正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首先指出“世界上不存在非民族的文化,也不存在非民族的声乐”。各个国家的声乐都是其所属民族的声乐。和前人相比,他用一种更为广泛的立场去看待民族声乐,认为“所有对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都属于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凡是“以中华民族的一种语言和音乐风格表达中华儿女思想、感情的声乐作品及其表演,就属于我国民族声乐”。
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可以较为宽容地看待各类民族声乐体裁。戏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常香玉演唱的戏曲属于中国民族声乐,王昆、郭兰英的歌曲可以算作民族声乐,、宋祖英的主旋律作品可以视为民族声乐,连周小燕、郭淑珍等似乎被当作“美声”歌唱家演唱的中国作品,也可以作为民族声乐。民族声乐的范畴因此大大拓宽了。石惟正认为,民族声乐并非专指哪种体裁,而是一个“集合名词,是个大概念、大系统,绝不是一个牌子、一种型号的工业标准件,不是单指一种纯种花卉的苗圃,而是种类繁多、姹紫嫣红、在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百花盛开的声乐园地”。对于有人仅将所谓的“民族唱法”或“民族歌手”视作民族声乐的观点,石惟正明确反对。新兴的“民族唱法”及传统音乐属于中国民族声乐范畴,中国流行歌曲等的演唱,同样能在中国民族声乐的新定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多元一体”地看待民族声乐的构成,也能够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声乐。
二、全新的民族声乐分类方法
长期以来,有些学院派民族声乐和民间传统声乐存在谁高谁低、哪个是主流、哪个是支流,甚至彼此不能相容的争论局面。关于民族声乐的分类,也存在很多不一致的说法。石惟正按照语言和音乐风格,将民族声乐划分为地位平等的“综合风”和“地方风”两大类,较好地解决了民族声乐的分类问题。
“综合风”是指语言上使用普通话,演唱和表演上吸收了中国各地、各民族声乐的共性,综合了民族声乐的各种元素,同时也受到西方声乐的影响,其曲目多为专业创作作品,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祝酒歌》《原野》《春天的故事》《芦花》等为“综合风”作品。“地方风”指语言上使用汉语或少数民族语言方言,音乐风格上体现各地域不同的音乐风格,以民族民间传统声乐作品为主,但也包含了一些地域音乐风格的创作作品。它不追求声音的统一,而努力地把握各地的风格、韵味,充满了生活情趣。石惟正将“地方风”语言和共鸣的共性总结为“追求局部共鸣,以及真假声的对比”等三点。在“综合风”和“地方风”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按照产生时间及风格的不同,将中国民族声乐划分为“传统演唱艺术”和“流行演唱艺术”两大类,前者包含“综合风”和“地方风”,后者也可以再细分为各种体裁和风格流派。这样,就初步搭建起了一个新的中国民族声乐分类的体系。
三、提倡打破唱法的界限
在唱法领域,石惟正是一位呼吁取消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称谓的专家。众所周知,“三种唱法”对中国声乐的教学、演出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曾经作为声乐系主任、音乐学院院长的石惟正,长期担任按此种概念分组的声乐比赛评委,他在实践中发现了“三种唱法”分类的负面效应,因而明确表示“要投三种唱法的反对票”。在呼吁取消民族、美声、通俗三种称谓的前提下,他提出中国声乐教学与比赛设置的两点建议:第一,专业音乐院校内不再以民族、美声教研室统属学生,而是设立不统属学生的西方歌剧教研室、西方艺术歌曲教研室、中国艺术歌曲教研室、中国民歌教研室、中国戏曲曲艺教研室,或成立发声基本功教研室、中国古曲研究室、中国民歌研究室、德国艺术歌曲研究室、意大利歌剧研究室等,对学生因材施教。第二,调整声乐的导向,中国声乐比赛只设立传统演唱组和流行演唱两个组,提供更加宽泛的声乐作品领域,公平竞争;或以作品性质举办专题比赛,例如中国艺术歌曲比赛、中国民歌比赛、欧美古典艺术歌曲比赛、欧美古典歌剧比赛、外国摇滚乐演唱比赛等。
这种建立在打破唱法基础上的建议极为大胆,其改革的力度也相当大。尽管在实践上尚需探索,有待逐渐成熟后再向全国推广,但这并不妨碍这种建议学理上的合理性。学界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如举办全国性的艺术歌曲演唱比赛,“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歌剧声乐展演”分中国艺术歌曲、歌剧片段、中外声乐歌剧选段三个类别比赛等,迈出了改革、探索的脚步。
关键词:冲突 任务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
为期一个月的澳洲英语学习之旅结束了,此次学习的课程既包涵了基础的英语语言知识,西方语言文化的简要介绍,又涵盖了英语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在这一个月中,我不仅感受到南半球不同的文化氛围、生活习惯,经历了某些文化冲突,也体会到西方教育不同的方式,对其中的利弊有了一定的认识。
就西方教育来说,他们的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较之国内的教育,他们削弱了科学文化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数理化课程比较简单,而强调了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如音乐、体育、美术等内容。人文学科方面的分类也比较细化,就拿音乐来说,所设的课程并非音乐这类大课,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声乐、各类器乐、音乐创作等课程,类似于我们的培训班。这种学科设计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潜力,保持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比如我房东的四个孙子,其中老二就很适合这种教育方式。他天资聪颖,刻苦勤奋,因此不仅在学业上成绩优异,也是足球队的主力,还是个非常优秀的萨克斯乐手。但这种教育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因为并非所有的孩子都爱好广泛,学习努力。对于不够刻苦的学生,由于教育体制的要求比较低,有放任自流的趋势。在澳洲也不乏不学无术、生活懒撒的“啃老族”。正如给我们上课的澳洲教师所说,他们的教育体制在时间的历练下也显现出不少问题,他们也在努力修正这些方面,他们也希望能够借鉴我们的教育模式中的很多方面。如何保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削弱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适应我们的教育,我们还需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就英语课程来说,我感受最深的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他们对学习目的的阐述。国内的英语教育因为有四六级作为标杆,大多数学校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就是漂亮的过级率。作为教师,我很清楚这种提法的现实意义,只是对学生来说,这种英语教学目的会给他们无形的压力,触发他们的逆反心,降低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有技巧地阐述教学目的。围绕实用性,我们可以提出英文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为多个国家的母语和第一官方语言,英文包容了很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内容,亦是我们获取最新资讯、与外籍友人交流、接受国外最新信息和思维模式的重要工具。学好英语对学生以后的就业,甚至对玩好电游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学术方面,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论文写作也需要英语的支撑。很多论文的新素材、新观念、新方法第一时间都是以英文形式发表的,所以熟练掌握英语能帮助学生搜集论文资料,也能使论文的英文摘要更通顺、切题。四六级考试从一定层面上检测了学生的英文能力,却并非他们学习英文的目的。
其次,教学法课上提出的“Task based learning”(任务教学法)也给我很大的启发。中国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的周边充斥着各种形式的信息,其承载媒介已大大超出音频的范围,有大量图片、视频以及互动形式的知识输入。这种趋势在学生身上反映得特别明显,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无法满足于“你讲我听”的课堂形式,越来越渴望与教师和同学互动,越来越期待展示自我的平台。而我在澳洲学到的任务教学法正响应了时代的号召,符合现在学生的特征,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此过程中边体验边学习。这种教学法对英语这类实践型学科应是尤为适用的。
最后,国外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也让我感触颇深。曾经读过一种理论,幼小的孩子过多接触视觉媒介会降低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我在教学中也感觉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因此,不太重视多媒体教学。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发现如能正确地应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多媒体不应只运用于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应用在课下。如在课程的预习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某些在网上可以找到的文章或各种资料(如视频、新闻等),让学生选取查阅,而在课堂中抽出一些时间对学生获取的信息进行检测。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课前掌握一定的相关信息,也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英语的适用性。
关键词:高师钢琴教学 钢琴应用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培养意义
(一)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伴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了高校教师们所面临的具有深刻时代烙印的命题。2007年,国家颁布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旨在培养优秀的大学生,鼓励他们投身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中去,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同时,在《实施办法》中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并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1999年大学扩招以前,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但是,大学扩招之后,开设音乐专业的院校增多,音乐专业毕业生也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增大,竞争激烈。从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育专业学生近年就业分配情况来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中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逐渐提高了用人标准,要求毕业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独当一面,适应过程大大缩短。用人单位反映:学生的独奏能力较强,但是在教学、合作、创新等钢琴应用能力方面不足。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我们在高师的钢琴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基础教学,更要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做到基础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二)基础意义
钢琴课是音乐师范教学中最重要的专业技能课之一,是音乐教育专业的主干学科,是非钢琴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在本科课程设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的音乐师资。作为音乐教师这一职业,除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求教师能有较强的钢琴应用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教学服务。
高师钢琴教学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的钢琴教学。专业音乐院校主要以培养演奏型、比赛型人才为主,教学上强调技巧的训练。而师范院校主要培养中、小学的音乐师资力量,以培养教学型、应用型人才为主,教学上应侧重钢琴演奏技能的全面应用。现今高师钢琴教学体系源自专业钢琴教学体系,仍然停留在以技巧训练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上,对钢琴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不够重视,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理论系统,导致学生钢琴综合应用能力不足,专业能力不全面。只有从培养目的以及社会需求上重新认识高师学生钢琴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端正认识,切实加强和改善高师钢琴教学中应用能力培养的内容以及比重,改变当前高师钢琴教学中“重技巧,轻应用”的情况。
钢琴技能的综合应用包含面广,涉及内容较多。提高高师学生钢琴应用能力,需建立较为完整的钢琴理论知识和技巧训练系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学生掌握较好的钢琴应用技术,还能运用到今后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中和社会音乐教育中,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培养形式与教学特点
钢琴应用能力教学包含钢琴重奏、钢琴伴奏、钢琴协奏等。在高师本科教学大纲中,一般开设了钢琴即兴伴奏、钢琴教学法、钢琴艺术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为提高学生钢琴的综合应用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即兴伴奏课程、钢琴教学法课程相对独立,与钢琴老师的教学还不能紧密结合。钢琴艺术指导课程主要针对的是钢琴表演专业的学生,而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同样需要这方面的学习与锻炼。因此,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应贯彻落实钢琴应用教学的内容,对高师学生钢琴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学生的钢琴综合水平确实提高。
(一)培养形式
1、重奏训练。
主要包括四手联弹与双钢琴两种形式。四手联弹演奏形式中,一般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演奏者,另一方配合的成份多一些。双钢琴演奏形式中,演奏者间的地位更平衡一些。联弹与双钢琴虽然形式上略有差别,但合作技巧上有相通之处。
在针对高师学生的钢琴重奏训练中,需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上掌握有关钢琴重奏的发展历史、基础理论知识等,演奏上进行演奏技巧的指导,并广泛接触经典曲目等。
2、伴奏训练。
钢琴伴奏的主要形式有:声乐伴奏、器乐伴奏、舞蹈伴奏、合唱伴奏等等。类型有:正谱伴奏、即兴伴奏。
在针对高师学生的伴奏训练中,重点学习有关钢琴伴奏的发展历史、基础理论、演奏技巧等。不同伴奏形式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如声乐、器乐的钢琴伴奏训练需选用中、外经典曲目由浅入深进行训练。舞蹈伴奏训练可在舞蹈课堂进行。合唱伴奏训练在合唱排练中进行。
3、协奏训练。
钢琴协奏训练主要包括钢琴与钢琴协奏、钢琴与器乐协奏两大方面。
协奏曲是由一件乐器独奏,乐队来进行协奏的大型乐曲。由于钢琴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运用非常广泛。它甚至可以代替乐队,将乐队总谱缩写成钢琴谱来承担协奏。在高师钢琴协奏训练中,学习有关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历史、基础理论、熟悉不同乐器的特征及协奏技巧。由于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协奏训练可重点讲述键盘、弦乐、管乐三种不同类型乐器协奏的演奏理论与协奏技巧。而其它乐器的协奏技巧可以触类旁通。
(二)教学特点
在高师钢琴应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很大,要做到钢琴应用能力的全面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训练过程。教学过程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钢琴伴奏训练方面,重点研究正谱伴奏的理论体系与演奏规律,避免与即兴伴奏课程的冲突。
2、教师必须在钢琴教学中同时穿插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如钢琴艺术史、钢琴技术理论,以及简单的曲式、和声等理论知识的讲授,以使学生的知识更加全面。将钢琴应用教学的内容融入到大学四年的钢琴教学中去,注重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的、实用的教学方法。
3、钢琴老师应充分利用自身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在高师学生钢琴应用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确实起到指导、监督的作用。
高师钢琴应用能力教学的内容区别于钢琴即兴伴奏、钢琴艺术指导等课程, 旨在探索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指导学生进行重奏、伴奏、协奏的学习与实践,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形成一个以钢琴技能教学为主线,钢琴应用教学与之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并非单纯地强调一主一辅,而是重点在于探索如何将应用教学融合进技能教学中去。
三、培养方法
在以钢琴技能教学为主线,钢琴应用教学与之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尽可能地尝试新方法,并从中优选适合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
(一)开展教学实验
1、在钢琴集体课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学习基础,对学生进行分组,差异性布置钢琴重奏、伴奏、协奏的练习内容,并检查各组的练习效果。
2、在声乐伴奏、四手联弹、双钢琴演奏三方面,分别建立适合高师钢琴教学的教学与演奏曲库。其中声乐伴奏方向,主要建立中国声乐曲伴奏曲库、外国声乐曲伴奏曲库、不同艺术风格声乐曲伴奏曲库;四手联弹方面,主要集中在初、中级程度,以适应师范生的普遍钢琴水平的教学;双钢琴演奏方面,主要集中在中、高级程度,以适应钢琴方向师范生和钢琴表演的教学。
3、在钢琴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学习,讲授钢琴艺术史、钢琴教学法等相关理论知识,以及钢琴重奏、伴奏、协奏相关文献资料等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撰写论文的形式,总结钢琴重奏、伴奏、协奏的技术理论和演奏技法的异同,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
(二)开展教学实践
1、举办专题音乐会
高师学生钢琴应用课程的学习,可以通过举办教学音乐会的形式展现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舞台实践的机会。根据教学形式和内容,可将音乐会设计成专场形式,如钢琴重奏专场、艺术指导专场、中国作品专场、外国作品专场等等。通过专题性的音乐会可以体现钢琴应用教学的多样性和系统性。
2、参加比赛
近年来,钢琴比赛层出不穷,适合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参加的比赛也越来越多,其中许多比赛常设有四手联弹和双钢琴等项目。教师可推荐钢琴程度较深和钢琴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相关比赛,以强化学习效果,推进钢琴实践的深度。
钢琴技能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过程,虽然内容较多,但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灵活掌握,可通过多种形式体现成果。钢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指导、监督、检查的作用。
四、结语
高师钢琴应用教学的内容适合不同钢琴程度的学生选择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潜力,使学生在大学四年里能在独奏、重奏、伴奏、协奏等能力上全面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对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这种钢琴技能教学与应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样适用于中师钢琴教学、社会钢琴教学、成人钢琴教学等等,实用性较强。
从高师钢琴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不仅要提高高师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更要注意钢琴应用能力的培养问题,这是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命题。钢琴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怎样在实践中切实提高高师学生的钢琴应用能力?本文提出了一些方向性的设想,一些具体的研究,如教学方式的细化、教材曲目的选择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汪启璋、顾连理、吴佩华编译.外国音乐辞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2]苏斌、蒋立平. 双钢琴演奏技术研究[J].黄钟,2000,(4):57-62.
关键词:歌唱 视唱 音乐
视唱练耳是音乐理论基础。视唱练耳顾名思义,包含视谱即唱和听觉训练两个部分。视谱即唱又分为节奏视唱、旋律视唱和看谱唱词,而且还包括对音乐表情的处理。听觉训练包含的不仅仅是对单音、和声音程、和弦、节奏以及旋律进行听写和听辨,更重要的是可以用听音来训练和培养自己对音乐旋律、节奏等的感受辨别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从而指导艺术实践能力。
一、视唱练耳与声乐的关系
视唱练耳与声乐是相辅相成的,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要注意听与唱的关系,也就是说练耳不能脱离唱独立地进行。在听觉训练中,是通过听觉――记忆――反映来完成的,当音响传入听觉器官,经过大脑记忆后,通过唱反映出来。所以,听和唱的关系最为密切,必须听得准才能唱得对。它们互为因果关系。因此,要注重用正确的听觉带动正确的唱的音高感,又要注重正确的唱对听觉所产生的作用。视唱的音准、旋律的流畅需要有良好的发声方法支持,在视唱乐曲时要求保持歌唱时科学的发声状态,运用正确的呼吸和歌唱的积极状态,使声音唱得圆润饱满和连贯,并控制好音准和节奏。如:在唱上行时候,声音要落在气息上在低位置唱。在唱下行的时候声音要保持高位。在乐句换气时要自然、保持旋律的连贯等。运用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声乐技巧对视唱是至关重要的。在视唱时如果不用科学的演唱方法,不但会影响乐曲美感。视唱练耳是声乐教学的基础,声乐技术使视唱练耳更加完善。
二、注重呼吸训练是“唱”好的基础
1.闭上眼睛,慢吸慢呼,“S”音吹气练习。这个练习要求学生自然放松的站立好,嘴唇微张,缓缓将气吸入,稍停顿后再缓缓呼出,可以将手放在腹部体会吸进和呼出时的变化。常用的闻花香法可以让学生很好的体会这种呼吸方法:引导学生想象,一缕香气飘人沁人心脾,情不自禁地闭上双眼品尝这股芳香,会发觉胸廓自然打开,两肋和腰部也同时向四周扩张,在这种状态下保持好,然后呼气,轻声的发出“s”声,均匀自然、平静柔和。
2.张开嘴巴,快吸慢呼。这条练习要求学生急速吸气,略停顿后,缓缓呼出。可以引导学生这样体会:想像一件你很喜欢的礼物突然出现在面前,你惊喜地倒抽一口气,几乎喊叫出来,就停止在这种状态上。几秒后,仿佛有一股外部的力量将小腹向后推压,感到小腹在与这股外来力量的对抗中,气息缓缓呼出。这时横膈膜有力地起着支持作用。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我时常会让学生用手放在我的腹体会我呼吸训练时身体的变化,与学生交流并检查学生的练习状况,也时常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检查,在不断地练习与交流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呼吸方法,为发声做好准备。不能正确的运用呼吸来控制气息就不可能发出正确的声音,而动听的声音的基础是首先建立在良好的音准之上的。因此,在视唱练习中首先进行呼吸的训练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三、通过听觉训练提高音乐能力
1.通过对范唱进行倾听,提高模仿能力。通过听音高、节奏、强弱、速度等方面,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辨别能力,进而更准确地进行演唱。
2.在演唱时,发挥音乐记忆能力,体会音乐伴奏曲带来的美感。目前,我们有很多作品的伴奏都是一些无主旋律的伴奏音乐,伴奏演唱时要注意节奏准确性和配器中旋律线的变化,这需要有敏锐的听觉能力。
3.听辨音程、和弦、调式、调性、多声部训练,可以提高多声思维性。在演唱二声部及多声部合唱作品时,提高音准能力,获得立体声效果。例如作品《鼓浪屿之波》,部分的二声部旋律线主要以大、小三度为主,其中四度、五度穿行。演唱时可分别练习不同的声部,要准确唱出自己的声部,同时可聆听出另一声部的旋律而不被其所影响演唱,反而使自己声部更准确。在训练时,可以借助钢琴伴奏的方式作为必要的教学手段,分别弹奏主旋和二声部,并演唱二声部和作为主旋的一声部,准确表达合唱作品的内涵,获得更和谐、情绪更饱满的声音效果。
四、关于乐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节奏、音高、节拍、速度、力度等元素表现主题思想和情绪。可学者在视唱时总是往往只注意音准、节奏节拍等基本要素而忽视对音乐情感的表现,让人听起来索然无味,如同嚼蜡。视唱练耳本身具有严密的技能结构和训练逻辑,但从本质上来说,视唱练耳仍然和声乐一样具有美学的属性,包容着丰厚的审美底蕴。它以技术训练为主,但又不是单纯的技术重复,而是艺术化的审美教学活动。它不仅仅是音乐听觉反应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强调听觉随即带来的联觉反应,也就是说它通过听觉把音乐材料转化成某种情感,并要通过内心体会切实感受到这种情绪。因此。视唱练耳的训练始终要遵循声乐的“情感体验”理念,使教学模式艺术化,让音乐情感贯穿教学全过程――即注重对学者乐感的培养。“所谓乐感,是指人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对这些感受要启发学者有一种表现的欲望。这是音乐情感培养的基础。”相对而言,视唱练耳的情感表达不及声乐艺术那么生动深刻,但是声乐教学中培养乐感的方法同样适用于视唱练耳教学。
视唱是一种音乐技能,掌握好无论是对学习哪种音乐的其他技能都是良好的也是必要的基础,练习视唱还有很多方法很多方面去训练,但无论哪种方法还是音准节奏的练习都必须通过唱来表现,在视唱中歌唱,在歌唱中视唱,提高音乐感受力,培养音乐素质与修养,抓住“唱”这一共性,将两者融会贯通,为学习其他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周小燕.周小燕教授教唱歌(教学VCD) [CD].南京音像出版社
[3]彭世端著.视唱练耳节奏训练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