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化学创新论文

时间:2023-03-17 17:58:02

导语:在化学创新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化学创新论文

第1篇

一、重中西思维优势兼容,给语文“才情”以时代生命。

语言文学,总是最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和社会习性,于是传统习性印记着民族渊源的“语文才情”。改革开放并加入WTO的当今中国,经济、科技日益全球化,中西文化和思想正在比照中剧烈磨合与交融。中国传统思维重人伦纲常,诗礼传家,温良谦恭,但轻自然法则,乐道安分守己;西方思维则重视揭示事物“为什么”的奥秘,“为求知而从事学术”。中国传统思维经验多于逻辑推理;西方人则抽象思维发达,假设推理大胆,乐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中国传统多一元化思维,有利于政令一统,却常常异己难容;西方则允许多种思想并存,能多角度解剖事物与现象。我们当知:真正的创新要以全人类为范围,真正的艺术没有国界,语言文学作为崇尚创新的艺术,当然应该有许多全人类共同认可的艺术水准和审美水准。直面时代,聆听风雨,将全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精华优化起来为我所用,在弘扬本民族思想文化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学习西方理性的、抽象的、多维的创新思维方式,在中西合璧中谋求超越和新生。这当是今日中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既然希望语文教育伴随着我们的文化思想超前而超前,就要切实把中西思维的优势运用到我们解析语文现象——包括阅读鉴赏、审美判断、语言表达、写作方法之中去,用它来增加民族智慧的时代能量,焕发民族语言文学的潜在生机。

二、重人文修养情商化,为语文“才情”优化奠精神之基。

作为人类自身制造的反映人类思想、价值、生存意义的思想文化、审美意识之人文精神,从来就是深刻烙印于各民族语言文学之中的,汉语文学尤其如此。语文教育本应就是关注社会、荡涤灵魂、洗礼人生的人学教育。中学生正处于情商发展的关键年龄,突出情商优化就是要培养他们信仰与道德的自律能力、自我情绪的处理能力、感物表情的准确力、为人的亲和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力。笔者作了如下一些努力:

1.教学生用健康的人生观对待生活,思考文学。爱祖国,爱人类未来,爱生活,爱他人也爱自己。在文学熏陶中伟岸理想,坚强意志,充沛激情,净化道德。品泰戈尔诗则懂得“艺术即建造真与美的人格”,读东坡词则贵贱贫富不改豁达乐观,学鲁迅则刚正不阿负起社会责任。

2.教学生在心态、情态的健康调控中舒展才志。给心灵以自由,多些舒畅愉悦感;给方法以利发现、研究,多些新奇创造感;给成绩以彰扬,多些成功自勉感;让教与学心理互换,多些师生忧乐共鸣感。阅读中,文之心,师之心,生之心,心心相印;写作中,人之情,景之情,事之情,情情相通。

3.教学生多情感万物,慧眼看世界,诗意度春秋。懂得花木有情,虫鸟能歌,像德国海德格尔梦想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让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在通达事理、明辨是非中提高人际关系理解力,用思想支配眼睛去观察事物,去发展好奇天性。用多情兼激情去收获人生感慨,收获人间真爱。

三、重悟性创新个性化,让语文智商出类拔萃。

社会越文明,越需要独立思考,越需要个性,因为个性既繁荣物质又丰富精神。于是市场选择和热爱个性,教育越来越强调面向市场,深入个性。高于一般吸收和认识意义上的“悟性”,是一种包括灵感又大于灵感的心灵升华的“内化”境界,是人的认识在某些作用力下产生的新的有序思维结构,或深化有序思维结构而产生的飞跃。它最能激励人们“自我求成”的高层需要,它是个性优越化的突出表现。多“悟性”的学生最善于学好语文,其境界往往胜人一筹。“悟性”包括透悟、醒悟、顿悟、再悟、悔悟等多种多样。“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宋·张载),“诗道亦在妙悟”(宋·严羽)。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悟性”,就是要通过文学获得语感,能解微言,辨疑似,察隐境,识讽喻,从而准确析文论事。写作教学更需要“悟性”,悟性越多创新越多,个性越鲜明生动。近几年中高考“话题作文”,倡导的就是独立思考意义上的悟性创新,包括立意、文体、取材、结构、语言表达的全面自悟自得,目的是希望唤起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要崇尚理性的透悟,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在悟彻人间百态、世间万物中“赞美崇高,鞭笞丑恶”,从而用七彩的个性繁荣七彩的语言文学。

四、重语言素质优化和表达艺术,让表情达意展示“才情”锋芒。

语文“才情”最终要通过表达展示给人看,爱因斯坦说得好:“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取决于语言。”从个性发展看,语言素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多向性、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对学生人格、道德的完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把思维品质与语言表达熔为一炉来训练。语文教师要做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艺术示范,教学语言能思绪激扬,语汇形象,文采荡漾,解人观象既抵达深心又追逼苍穹。要尽量设计多种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说写,如课内的,感一句名言,评一首歌曲,释一首诗词等,课外的如“模拟记者招待会”“话题辩论赛”,让思维与表达碰撞出智慧之光。句型表达要知难而进,学会长句、短句交糅,整句、散句齐驱。改写、仿写、缩写、扩写、续写要新意不穷。重视炼字炼句的深刻简约。对表达中直陈、婉曲、幽默等多方式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要巧妙运用,多训练那些寻常语言艺术化和力破常规的思维转换表达方略,如一话多说、一情多表、一果多究,在多尝试、多储备中娴熟表达的精当与策略。

第2篇

(一)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类探索的首要条件,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是推动学生探索化学知识的先决条件。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好奇心的驱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学生创新行为形成的内在动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他并没有比别人更多的天赋,只是对一切事物有着比别人更多的好奇心而已。学生只有对一种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的时候,才会有创新思维。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就是因为某些人对一些事物或者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才去探索、研究、实验,最终才有了很多对我们现代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的发明和创造。正因为牛顿对树上掉下来的苹果产生了兴趣,才有了后来的万有引力;莱特兄弟对于鸟的飞行产生了好奇,才有了可以在天空自由翱翔的飞机。如果没有这些人对于新生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就不会有创造性的思维意识,更不会有这些改变世界的发明创造。因此,我们要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索问题原因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设计合理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渗透创新教育

为学生创设疑问是培养他们探索精神的向导,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源头。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疑问,然后学生通过开发自己的思维来解决这些疑问,从而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做才能够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适时合理地提出疑问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呢?首先,我们要充分分析教材大纲和教学内容,全面考虑每个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程度和层次,然后设计好每个疑问的梯度。这些问题既不能有太高的难度,又不能太直截了当。我们要让学生在问题中找到准备的切入点,然后顺藤摸瓜,通过开发创新思维,积极思考,最终解决疑问。这样的质疑解惑既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形成的。创新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创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主动、勤奋钻研、实事求是、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敢于冒险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于陌生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成为一种日常的行为习惯。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他们都能够具有敢于挑战和冒险的创新人格。

(一)创新的先决条件是对于事物的好奇心

一位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长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学习和探索的动力,那么就不可能有那些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发明创造的存在。”由此可见,人们对于事物永不停止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重要性。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允许他们在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中犯错,不要一味地批评,要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和适时的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体会到收获的喜悦感。

(二)严谨的学习态度是创新行为的基本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是在不断的坚持下,在偶尔的机会当中出现的,有时一个不小心的疏忽就可能导致与成功擦肩而过。法国著名的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这让德国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后悔不已。这是因为在巴拉尔发现溴之前,化工厂就曾将一瓶液体送给了李比希,可是李比希没有重视起来,他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就说这瓶液体是氯化碘,而实际上这瓶液体正是巴拉尔发现的溴,李比希就是这样失去发现溴的机会的。所以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尤其是做科学研究这样的事情,我们必须要有严谨的作风和坚持不懈的态度。

(三)创新精神需要顽强的意志

任何发明创造都不是一次就可以成功的,人们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很多的发明创造都是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才取得成功的。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从小就跟着父亲进行军工产品的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发生了无数次的爆炸事故,他的亲人和助手因此而失去了生命,他自己也被炸伤,可是这些困难并没有击垮他,他一直坚持试验,最终在远离人群的船上取得了成功,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发明家。因此,要想成功,要想取得创新成果必须要有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意志。

三、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一切发明创造中,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对学生开展创新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展开联想。对于学生提出的想法和问题,教师要给予肯定,对于有问题的地方,教师要正确引导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其次是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认真细致的观察是所有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是把学生的创新意识转换为真正的创新能力的过程。这两个环节要求学生从认真观察开始,通过实验把想法变为行动,最终发现共同现象或不同现象,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思维的有效性

新的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忽视探究过程,尊崇权威,迷信书本,往往培养出来的学生定势思维能力强,创造性思维薄弱,学生被动学习,成为装知识的容器。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将是时代的要求。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更新教育观念,从新定位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传统的观念注重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新课程则要求师生是课堂的双主体、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由知识的代言人、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者,由知识的权威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由过去的重“教”变为现在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结果的接受转化为重知识的探究过程,由重学生的成绩的取得转化为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由重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转化为重知识的社会性、生活性、实用性。只有确立了这些新的教育观念,才有可能变过去的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才有可能还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在这个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真正的激活,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绿苗。

要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然学科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发展过程,知识的更新、科技的飞快发展都是人类不断创新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要时刻渗透化学的发展观、创新观。如我在讲燃烧时,介绍了拉瓦锡敢于向当时的燃素学说挑战,提出了自己的氧化学说。阿拂伽德罗、道尔顿不迷信五行学说提出了分子—原子论。侯德榜敢于向帝国主义列强挑战,不断实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打破了帝国主义关于纯碱生产技术的垄断。波义耳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由紫罗兰遇酸变红的现像发明了酸碱指示剂。门捷列夫由原子的质子数的变化发现了元素周期表。还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哥白尼的日心说……这些重大的发明创造无不凝聚着他们辛勤的汗水,更与他们不迷信权威敢于创新分不开的。

要结合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中,实验一直是探究问题、获课改取知识与创新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实验注重于它的验证功能,过分重视实验中的技能训练,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学习。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能让学生摆脱“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地思考,大胆地提出猜测,围绕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制定实验步骤,自主操作,观察思考、分析得出初步的实验结论,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得出更为准确的实验结论。实验过程真正变成了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同时要敢于放手让学生改进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如P23叶测定空气里的氧气含量,此实验无论如何操作规范,也无法使液体上升到广口瓶体积的五分之一,因为红磷不可能反应完全,点燃时气体受热会逸出,此时可与学生一起探讨寻找一种更好的方法,有的学生提出更换一种能完全反应的药品,有的提出把广口瓶换成试管便于观察,有的提出更改点燃方式不让气体由于受热逸出,此时可提醒学生白磷在。400C就能燃烧,这样一来可把左边的广口瓶变成了试管,红磷变成了白磷,燃烧匙可不要,为了便于观察可在水中加入几滴红墨水,也可将水换成CUSO4溶液更好。又如课本上的制CO2的实验装置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可让学生进行改进或重新设计使之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设计了多种装置,有些学生还动手设计了装置,用医疗上的点滴管代替导管,用矿泉水瓶代替试管,其中有这样一套装置较好,把药品放于矿泉水瓶中,瓶底打好小眼,用点滴管与橡胶塞连接好塞于瓶口,用玻璃杯装酸液,反应时将矿泉水瓶压入酸液中,停止时取出即可。此装置很有创意,用于实验室时将瓶子换成试管,管底磨出小眼,玻杯换成烧杯即可。诸如此类的实验均可让学生大胆创新,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设计、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的有效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只关注解题结果的正误,很少关注解题过程是否简练,解题思路是否有创意,这样一来学生极易形成狭隘的思维方式,不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考虑问题,无法形成发散式思维,更不能进行创新。如下题判断下列物质中N%的大小关系:A.N2O5B.NO2C.N2D.NO本题如通过计算很容易得出结论,但此种做法颇为费时,纯属一种机械式做题,无法起到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此题不妨换一角度考虑,从氮氧原子个数关系上分析,其一可把氮原子变成相同个数为A.N2O5B.2NO2C.N2OD.2NO不难看出氧原子个数依次为5,4,1,2,答案显然出来了。其次也可把氧原子个数变成相同数目,或者从氮氧原子个数比考虑。同时可将其加以引申到这一类型的题目。如:SO3与SO2中氧的质量相等,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为多少?此题由氧的质量相等可知氧原子个数也相等,便成了2SO3与3SO2的质量之比,诸于此类题目均可如此解决。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这样引导,学生的思维将会变得非常活跃,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超级秘书网

第4篇

实验设计一:分子在不断运动教材42页“观察活动”中实验2-6,教师演示学生不易观察,改成学生实验,由于使用大量浓氨水既造成药品浪费又污染环境,所以改成微型实验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取一块干净的比色板(或用包装药品的塑料板代替),在两个穴内滴加数滴酚酞溶液,在相邻的一个穴内滴加数滴浓氨水,用小烧杯罩住相邻的盛有浓氨水和酚酞溶液的两个穴;过一会儿观察,烧杯罩住的酚酞溶液变红色,没有被烧杯罩住的酚酞溶液不变色。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说明:①可用于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用于演示实验时,可将比色板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或放在电脑摄像头下),便于观察现象。②改进后能节约药品,保护环境。

实验设计二:分子之间有间隔取一支长约40cm的一端封住的玻璃管,用注射器向玻璃管中注入其容积一半的水,再用注射器沿管壁缓缓注满含有微量品红的酒精溶液(溶液显红色),观察到液面明显分层;用拇指堵住玻璃管口将其倒立,观察到水和酒精迅速互溶同时有气泡溢出,液面下降约1cm。证明分子间有间隔。

说明:①将玻璃导管一端在喷灯火焰上加热封住,冷却后使用。②酒精的密度比水小,加入微量品红的目的是易于观察液体分层现象。③水和酒精互溶,挤出水中溶解的空气,形成气泡,溶液体积减小。④改进后能够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设计三:教材136页“学生实验探究”中实验5-6中图5-10(c)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的检验该实验只能说明碳酸受热发生了化学变化,不能说明碳酸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只有验证生成物有二氧化碳,才能充分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和碳酸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为此将图5-10(c)改成如图一所示。碳酸和石蕊的混合溶液石蕊溶液图一通过小烧杯内石蕊溶液变红,证明碳酸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水。

第5篇

1.1对大学创新体系及国家创新体系有重要意义。同志也曾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既是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1.2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需要。21世纪国际之间竞争的重点已经转化为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归根到底则是作为科技载体的人才的竞争。当下这个时代,加快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谁率先拥有大批创新人才,谁就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代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栋梁,是将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力军,应发挥科技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时代同步伐,把增强创新能力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做出贡献。

1.3是服务于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素质,是服务于大学生自身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需求。经研究表明,人类创造思维的最佳时期是从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大学生正处这个黄金时期,创新意识和自立能力都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传统的学习看重知识的传授式,是继承性和选择性的学习,现在的学习重在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实践创新能力不仅是智力表征,更是综合素质的折射,是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表现。

2、校园文化氛围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系

2.1校园文化活动能促进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人格因素发展。人格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由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信念等内容构成。人格因素具有社会性、动态性和可塑性,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始动、维持、调节、定向等多种功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使人的创造能力积极有效地转化为实践行为。因此,大学生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而且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因素。(1)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丰富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的欲望。校园文化活动不受专业领域和课堂教学的限制,把丰富的活动内容和现实环境呈现在学生面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满足他们的参与意识,学生从中可各取所需,引发兴趣,激发好奇心,从而产生新的探索欲望。(2)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磨练学生的坚强意志。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任何创造性活动获得成功的保证。在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种种困难和大量问题,这就迫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去解决,从而帮助学生克服犹豫、胆怯、怠惰等不良的心理,学会用理智去克服奢望,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坚持到底,从而磨练学生的意志。(3)校园文化活动能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扩大学生与人交往的范围,充分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形成独立、主动、自觉、乐观及富于责任心和首创精神等良好性格。

第6篇

摘要:电脑绘画创新能力美术教学

为什么要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许多人不明白,其实,儿童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让儿童参加美术绘画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儿童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的完美人格。

一、电脑绘画

(一)所谓电脑绘画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续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奇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这是一种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它以生动的形式,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一幅诱人的美术教学前景。

(二)电脑绘画对喜好的重要功能

1.所谓喜好,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人力求熟悉某种事物,探究某种事物,获得某种事物和心理反应。喜好,创造的原动力。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使小学美术教学突破封闭的静态结构;小学生不喜欢一味地面对老师熟悉的面孔,聆听单一声音;老师空头说教,已无法满足他们的直观性具体思维的要求。而电教手段恰好能解决这一矛盾,利用电脑资源,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苏联闻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摘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喜好。”少年儿童的喜好喜好是多方面的。由于他们对事物的熟悉总是由具体到抽象,由表层到本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只凭空洞的说教统统引不起他们的喜好。只有大胆实施喜好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3.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非凡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那么,我们的美术教育岂不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小孩刚生下来,什么也不会,但整个世界对他来说是漂亮的、惊异的。孩子天性就是好动、好奇、好问、好寻找奥秘。我们就可以通过绘画让孩子来观察、来了解这个世界,培养他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

二、影响创新能力的目前状况分析

(一)教师教育观念陈旧,限制学生思维发展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摘要:“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的影响全体学生。假如教师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因此,假如教师没有创新意识,自身视野狭窄,思维僵化,又如何引导学生创新呢?这样的行为观念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错误的熟悉,不创新,只接受。

(二)教学活动单一,抑制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活动越积极,观察的收获就越大。长期临摹教学,封锁了学生的视觉感官,限制了学生的手和脑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依照着范画样本摹仿描画,一旦写生实物和进行忆想创作就束手无策,有眼睛不会看,有脑子不会想,有手不会画,更不可能会创作。只能跟在老师和古人后面爬行,不能画出更新更美的图画,它的最终发展结果,只能是摹仿表现,永远也不会达到模拟性写实表现和创造性艺术表现的高度。

(三)绘画空间狭小,约束学生心灵空间

小孩子生活的空间太小,小孩子的自由支配时间太少,这是传统教育所造成的弊端。小鸟关在鸟笼里生活,虽然有吃、有唱、能跳跃、能鸣唱,但鸟笼并不是鸟的世界,大自然才是鸟世界。小孩子假如只是关在鸟笼式的学校里天天临摹画,是不行的。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我们应当多让学生和大自然接触,多面对真花、真草进行写生,这样便于儿童熟悉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常带学生去公园、去码头写生,让他们和大社会接触,熟悉大社会,了解大社会,这样他们通过各式各样面对大自然,面对大社会接触中,提高了他们的广博知识,对他们进一步创造绘画也是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评价的态度,抑制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代教育观中,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穿针引线的功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然而,在对学生评价中却存在诸多抑制学生的现象。表现出摘要:

1.价形式的单一化。往往采用一种方法评价,语言单调。

2.评价标准的绝对化。将判定的范围集中在很小的范围内,只有达到同一标准才符合要求,俗话说摘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不无道理,美术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只要有一种理念的体现就是成功的。

3.评价观念的陈旧。表现为只看中结果,不注重过程。对绘画艺术讲,更应注重过程中的体验,将情感融入后,也就反映出个性对其表达的感受。

三、电脑绘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电脑绘画独特功能和优势

1.绘画工具把握较熟练

电脑本身就是现代科技创新的产物学生学习和使用电脑绘画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在刚开始学电脑画时,学生只会在老师的示范下,使用一些最基本的绘画工具,如“铅笔”、“橡皮”等,画一些非常简单的几何图形。中高年级学生随着对绘画工具的熟练把握,他们的作品便有了一定的主题,内容也更加丰富,趋向多样化和个性化。

2.高效的教学效果

电脑绘画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树叶贴画》时,我们就可以用计算机中的动画或图片,将所用的每一片树叶呈现在学生眼前,看清每一片树叶的纹理,让同学们分析每一片树叶放置在何处最能合乎利用它们的原有纹理,并且出示各种不同的摆法供学生选择。这样减轻了难度,又突破了重点。通过计算机的动画演示,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降低了学习难度。

3.内容丰富,扩大学生知识面

电脑资料容量大,选择性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轻易搜索到自己所需的材料,毫不夸张的说是一个美术欣赏图书室。

(二)丰富内容,击起创新欲望

1.选材贴近生活

计算机的巨大容量,可以帮助储存大量的信息。不管是优秀画,学习习作,还是世界名画,教师都可借助扫描仪存入计算机中。另外,利用现代英特网技术,可把世界各地、各种各样对教学有关的图文资料下载到计算机,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资料库中随意欣赏。这样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选择审美对象的机会,产生创作喜好。多看一些有趣味的观赏性比较强的动物或景物的电视录像。并经常把他们带到生活中去,多接触大自然,增强其感觉能力。

2.丰富多彩的处理效果

由于电脑绘画软件的非凡功能,使得电脑画的处理效果丰富多样,极具魅力。如许多绘画软件都提供了“旋转”、“变形”等命令,可使图画产生旋转、变形等非凡效果。至于photoshop等经典图像处理软件,其效果更是让人叫绝,可随意制作出“模糊”、“扭曲”、“纹理”等梦幻般的绘画效果。在千变万化的画面中,学生的创作欲望被大大地激发了。

3.不断激励、体验成就感

珍爱童真,答应出错,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当学生主动积极参和实践和创造后,不一定每个学生的作品都能得到成功,但孩子们的每件作品都凝聚着儿童的童趣和天真,我们的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应采用审美的眼光来讲述和评价;让学生自评、互评;在学生的作品中找出他的闪光点,给他以适当的评价和肯定。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喜好越来越浓,求知欲望也越来越强,达到真正育人的目的。电脑绘画和美术课有所不同,有的学生不会素描,可在电脑上点击素描工具,即可完成。学生较轻易获得成功,对作品喜不乐滋时,可以通过屏幕广播,让全班同学来欣赏,点评。如可以,打印出来给孩子保管让家长看看孩子的成绩,有时看到内容丰富,有创新的作品应鼓励去投稿。若是被刊登了,就把作品张贴在宣传栏橱窗里展示,起到以点带面的功能,来诱发更多学生的创作欲望。

(三)多种形式培养创新能力

1.随心所欲、充分发挥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能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在美术教育中,只有努力设计新鲜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创设宽松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新的起点和新的机会,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创意设计,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工具,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另一方面也给予了他们一种新的创造途径。

计算机给予学生一个不怕犯错误的虚拟世界,让他们随意去实验、去探索、去创新,消除了他们在传统学习中所碰到的种种困难。学生所想到的,难以想到的,甚至从未想到的构思都可以在计算机中获得表现的锲机,寻找从未迸发的灵感火花。如在《为将来的自己设计一张名片》一课中,学生由于自身基本技能和工具材料的局限,设计出的名片总不能达到自己满足的效果。通过“金山画王笔”等软件进行设计练习,丰富的资料即可以随意更改的特征,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促使学生在设计时不断思索,大量的动脑筋活动产生出来的设计作品,使学生更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鼓励他们在设计创作中作进一步的尝试。不经意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2.利用感观激发创新思维

(1).利用听觉、启发联想

从美术的“声”来讲,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声音。根据平时所见所闻,往返忆和联想这种声音可能出现在画面上。例如摘要:美术教材中漂亮的鱼群一课,我先放一段录音,是海中各种鱼发出来的声音。让学生猜是什么声音。再配上话外音,学生把“听”化为“想象”,学生的思维表现得非常活跃,热烈的讨论着自己的感受,不仅观察了解了事物本身,还意识到和它相关联物体的环境,从而延伸了学生的视觉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2).运用视觉、启发联想

从美术的“形”来讲,通过视觉效果,来引起学生对将要展开的学习内容的关注。小学第二阶段(3—4年级)是儿童的成熟过程,心象逐渐失去其强度及个性化,而代以概念进入初步的思想和逻辑推理历程。这一时期,在美术教学中对儿童视觉上的沟通是我们应该非凡重视的。

由一种事物想到和其有相似特征的另一种事物的思维活动叫做类似联想。联想是创造才能的构成因素之一,联想是想象的开始,联想和想象是创造活动的导线。例如摘要:在上《用图形画动物》一课时,由猫想到老虎,是因为猫和老虎的身形及眼、嘴、爪很相似。以这些为基础,设计出“猫变虎”的变形画。屏幕上例出各种动物的图形,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猫变虎的活动由此展开了,竞争非常激烈,许多同学说出其他的东西可以变成什么,并且行动起来。说明这是他们感喜好的。

(3).视听结合、创设意境

实践中侧重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个融声、形、色、光、动态一体的“真实”情境将远离学生生活环境的事物逼真的呈现在眼前,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喜好和创作欲望。同样可以启发儿童从天想到地,从人类想到动物,从昨天想到今天。这种思维方式,表现了儿童思维能力的整体性和灵活性。可以从正向思维、反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几种方式考虑,如《龟兔赛跑》,生动的画面呈现在眼前,第一则故事摘要:白兔跑的快,但它骄傲的睡了一觉,结果乌龟胜利了,这种常规思维是正向思维。第二则故事摘要:龟兔不爱比赛了,都在大树下睡着了,为反向思维。学生都很新鲜。第三则故事摘要:龟兔赛跑后又比拳击,为横向思维。喜好倍增。第四则故事摘要:龟兔举行第二次赛跑,白兔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结果胜利了,为纵向思维。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能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要求的人,要着力以不同的方式动员、启发和拓展儿童的思路,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的摘要:“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新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创造力是健全和丰富个性的核心,离开了创造力的培养,就谈不上培养个性,也谈不上培养时代所需要得人才。

参考文献摘要:

①《教育现代化》(京),2001.3

②柳斌摘要:《美术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

③《教育探索》2002年第10期

第7篇

临床营养学科承担着疾病的营养问题、营养风险诊疗的职能,提供以患者营养问题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是临床营养工作的重要课题。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有效利用数字信息化的高效、便捷、交互性来实现上诉的诉求,对于临床营养学科实现以信息平台为载体的管理,解决社会需求和院方需求都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1临床营养学科诊疗内涵的信息化管理

理论基础现阶段在新医学模式发展的大背景下,临床营养学科建设首先必须解决其诊疗内涵的建设,逐步体现其临床学科应有的核心价值。然而在当前营养诊疗内涵的建设过程中,国内临床营养界对于营养诊疗的内容与方向尚未形成清晰地、统一的认识。在临床领域针对营养疾病、代谢疾病的治疗方向,和以营养问题为研究对象的营养学研究方向尚未形成有机的结合。从临床各科疾病的营养问题与营养风险解决需求出发,临床营养学科的职能定位给了新的启发,即将临床医学的疾病诊疗思想与营养学的营养问题分析思路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临床营养新学科的诊疗内涵发展方向。细化的营养问题分类分析方式以及区别于医学诊断的营养问题诊断思想来自于美国,以营养问题评定、诊断、干预、监测评价为构成的营养诊疗流程是管理学的思想,即营养诊疗流程理论

1.1营养问题分析模型

现代营养学的发展催生了人们对于更加细致的营养问题的系统分析需求,但是基于现实营养从业人员的知识、经验以及个人分析问题的角度状况不同而造成分析结论的不尽相同,同时营养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宽度和广度以及营养问题缺乏系统、统一、及可发展性,普通营养从业人员难以掌握营养问题的分析方法,专业人士也无法推广普及,更谈不上对于营养学科的发展推动,所以在上诉的情况基础下开发设计产生了系统的、可发展的、易于操控的营养问题分析方法,实现营养问题分析的具体化、明确化、模型化,达到营养问题的针对性干预指导,具有对个体和专业人员的自我管理和专业服务的使用价值。迈康临床营养研究所在2012年开发了本套营养问题的分析模型,从四个角度对营养问题进行一级归类,产生了19个营养问题二级分类,90余个营养问题三级分类。这项技术也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被受理。这项技术作为信息化软件平台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起到核心支撑作用。

1.2营养诊疗流程

营养问题的正确处理对于疾病的转归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对于系统地解决营养问题的过程方法,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高质量营养诊疗服务,需要一套过程标准。2001年美国饮食与营养协会就表明需要一种标准的营养诊疗流程和语言来正式记录和表述营养治疗过程,并制定营养诊疗的种类和数量。2003年AND制订了标准营养诊疗流程,再经过5年的努力,2008年,AND出版了与NCPM配套的标准语言———《国际饮食和营养学术语参考手册》目前已经更新至第4版。NCPM包括四个相互关联但彼此独立的步骤,a)营养评定;b)营养诊断;c)营养干预;d)营养监测和效果评价。这四个步骤互为基础,相互关联,由于营养问题的特殊性,故并不表现为线性关系。当今国际上以美国为首早在2005即建立了NCPM试点医院,2011年亚洲一些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日本也相继成立了工作组,我国的台湾地区于2008年开始实施NCPM并将引入IDNT的第1版。我国大陆地区于2013年由迈康智源医疗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引进美国NCPM理念与技术开发出迈康临床营养诊疗流程,并与国内十余家医院联合进行MK-NCPM的临床应用。

2业务过程技术规范建设与信息化管理

2.1业务过程的技术规范建立基础

随着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营养学融入现代医学来解决疾病过程的营养问题成为临床营养学科的建立的理论基础,传统的膳食营养服务已经不能完全代表临床营养学科的工作内涵,以营养问题诊疗、营养风险诊疗为内涵的临床学科定位是临床营养学科内涵建设的主要任务。前文介绍了当前国际上营养诊疗内涵建设的思路与方法,即营养问题的分析模型、营养诊疗流程技术,那么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必须要明确建立相关的技术操作规范,以达到营养诊疗工作的有序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目的,同时,诊疗技术规范标准的建立,在诊疗过程行为管理、工作效能管理等方面也不不可少。基于上述标准,通过在软件上的操作流程引导,形成系统的营养问题诊疗思路、规范的营养问题诊疗行为,从而为诊疗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迈康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开发营养诊疗操作与管理系统,并已经在国内十多家医院安装试用、使用。

2.2营养诊疗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营养诊疗技术规范将从营养诊疗操作流程和技术规范两个方面来对诊断过程和干预操作进行规范。营养诊疗操作流程将严格按照NCPM的体系进行,即评定、诊断、干预、监测四个步骤。评定,为一种获得、核实和解释所需数据的系统方法,需要进行以下三个步骤:a)收集的影响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因素;b)收集数据确定营养诊断;c)确定数据的比较标准。营养诊断,是确定与标记特定营养问题的过程,这些特定的营养问题由营养专业人员独立负责治疗。营养干预,是根据患者的需求制定干预计划并实施适当的干预行动,解决或改善已确定营养问题。营养干预包括两个步骤:计划和实施。计划包括:a)营养诊断重要性排序;b)回顾询证指南;c)制定患者的预计结果;d)于患者/家属协商治疗方案;e)确定治疗计划以及治疗策略;f)确定治疗的时间和频率;g)所需资源支持。实施包括沟通治疗计划以及实施计划。监测,确定是否达到了营养干预预期结果,或评价这个结果,以确定是否需要再评定再干预以期望在解决问题上取得的进展。营养问题干预操作规范将从营养筛查技术规范、营养评定与营养监测技术规范、营养问题诊断技术规范、营养干预技术规范、营养干预效果评估技术规范这五个方面展开。通过将以上提到的两点营养诊疗技术规范植入到信息化诊疗软件中去,使得整个诊疗过程变得更加系统、全面、完整、有章可循,对于诊疗过程的监控起到重要作用。

2.3膳食营养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膳食营养技术规范将从膳食营养管理(制作、提供、管理)操作规程和平衡膳食和治疗膳食技术规范两个角度来展开介绍。首先是膳食营养管理操作规程,在《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已经明确指出了膳食管理操作的具体规范,从膳食制作、提供、到相关的管理方面都有解释,对膳食营养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标准。其次对于平衡膳食和治疗膳食的技术规范说明也在《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文件中由相关的细则规定,已明确到具体的工作人员编制、结构、科室岗位职责等,除此之外,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还应该加强对于相关膳食配料的设计、品种以及口味的管理、供给服务管理、患者反馈管理以及质量控制这几个角度来展开。以信息化软件平台为载体,为实现在膳食配餐、信息传递、膳食配送、患者选择、信息反馈上的快速有效提供保证。并易于与顾客形成交流互动、及时得到患者和医生的信息反馈,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保障。

3营养学科业务行为与业务质量控制的信息化管理建设

营养学科业务质量控制的信息化建设,将有利于营养学科业务发展全过程的行为把控和管理,可以在营养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对业务行为及业务过程质量进行及时掌握、重点监测、有效控制,做到有标准、有目标、有评价、有控制,进而实现营养问题与营养风险的高效诊疗,营养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3.1医院临床营养管理的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

医院临床营养管理包括管理体系建立、技术标准及业务规章制度、人才培养、业务职能及发展管理、服务质量改进以及患者满意度管理。从制度、体制上形成对营养学科建设的支持,它的信息化转变,将有利于对学科发展信息的公开公布、利于学科的发展在制度层面的保证。

3.2临床营养诊疗业务的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

临床营养诊疗业务的质量控制包括营养诊疗业务、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支持业务、营养康复及疾病专项治疗业务三项的质量控制。从具体的营养治疗角度,明确质量控制,其信息化转变将对营养问题的诊疗监控以及诊疗信息的及时反馈形成高效、有序、系统的机制。

3.3医院膳食业务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

从学科建设指南和临床营养学科业务内容体现,医院膳食业务质量控制包括平衡膳食业务和治疗膳食业务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膳食质量控制体现了临床营养学科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从膳食角度强化营养治疗效果或强化营养供给,为机体的恢复提供动力,同时对于膳食业务质量控制也是对于患者营养治疗的控制,全程把控,便于询证,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使得疾病的恢复过程可控,治疗风险可控。

4信息化营养科的远景展望

医院临床营养信息化系统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基于云化平台与大数据基础上的智能化应用与高效资源整合的交互式服务内涵的发展。在迈康承担的临床营养治疗科研云化平台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中,基于上述的“云化平台与大数据基础上的智能化应用与高效资源整合的交互式服务”,已经列入开发进程,并且在国内多家医院进行科研开发与临床试验的布置阶段,相信随着临床营养诊疗内涵标准的建立,营养服务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化营养管理及服务将为患者的营养问题解决提供更为舒畅的院内外服务,将为临床各科疾病的营养风险诊疗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也必将为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结论

第8篇

【关键词】 医学化学; 实验; 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不断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挑战。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近年来,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1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科,化学理论正是依赖于化学实验而不断创新。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训练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首批25个国家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化学就有8个,这些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全国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示范经验,带动了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医学化学是医科院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医科学生合理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知识,医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传统的医学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不太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实验基本上是理论课程的附设,学时少,经费缺,条件差,限制了实验教学的发展。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实验少,设计性实验基本没有,难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验教材内容编写单调,实验操作步骤叙述十分详细,学生可以不动脑筋,照方抓药,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精神。实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注入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实验时学生按照教材上写的、教师说的做,循规蹈矩,缺乏兴趣和活力,缺少思考和探索,难以突出个性和发挥特长。因此,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针对医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特点,探索医科大学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是医学化学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2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理念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理念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学观上,教师要把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由单纯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传授基本操作技能,转变为加强实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观。在培养观上,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分清学生的化学实验水平和创新能力上差异,注重个性,因材施教。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加强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型实验教学理念。

3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体系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多层次即: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根据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由综合到设计依次递进,循序渐进,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开放式即:必修实验课 + 选修实验课 + 开放实验室,改革现在单一的必修课实验教学模式。在现有医学化学必修实验课课时较少的情况下,通过选修实验课和开放实验室作为实验课的延伸和补充,以发掘学生化学实验潜能,突出个性和特征,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内容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按照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模块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基础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实验能力和基本化学实验素养,如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基本实验方法、常用仪器的使用等,在实验内容上对经典的和重要的基础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精选。综合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仪器应用的综合能力,在实验内容上优选、组合、改进化学专业本科的综合实验,注重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方法在医学中的应用,突出医学化学实验的特点。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验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通常是化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或涵盖两三个化学二级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设计,也可以是教师科研成果的提炼和移植。

同时编写与实验教学内容相符的新型医学化学实验教材,教材内容要体现经典与前沿的结合,基本操作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化学与医学的结合,特别是基本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

5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采用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激发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实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具体方法上采取递进式的指导,即基础性实验阶段应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讲清实验方法、操作程序、仪器使用、注意事项和示范操作等;综合性实验阶段主要提示操作要点和实验成败的关键;设计性实验阶段重点在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引导他们如何把握实验的全过程。同时要改进教学手段,建设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对规范操作、仪器结构及其正确使用等有较明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注重创新素质 培养成功的创新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6,1:12~14.

第9篇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种计算题: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确实难了一些,但如果我们把它拆成这样二个题目: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和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