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8:08
导语:在低碳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学校;传承;地方;音乐
地方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地各民族都有着丰富灿烂的地方音乐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事业也空前繁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的影响,在人们时尚的审美视角中我国很多传统音乐文化的地位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印象。本世纪以来,随着各地民间艺术组织的再度萎靡和民间艺人的相继离开,很多口口相传的民间音乐已出现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现状,祖先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如不加大拯救力度,就将成为永远令人伤楚的传说了。近些年来,在专家和学者的疾呼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也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使大量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拯救,但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如果得不到有效地传承和光大也只能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为众人所知。长期以来,普遍认为传承和发扬地方音乐文化的任务是高等专业院校的教育任务,这种传承的方式只是大范围的地域特色文化,却很难涉及到某一个具体地方的音乐文化,因此,传承和发扬地方民族音乐文化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仅以旬阳民歌教学为例阐述己见)。
1.展示地方音乐文化的瑰丽色彩,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向往
音乐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在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我国民族音乐作品也在半数以上。但是,教材中所选编的音乐作品大都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并不是太感兴趣。通过理性思考后认为,同样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在不违背教材编写意图的情况下何不选择当地民族音乐作品作为教学范例。
在教学《长江两岸》这一单元时,我增加旬阳民歌赏析一课,以视频《山水旬阳》作为背景向学生介绍了家乡的优秀音乐文化,让学生在观赏家乡美丽如画的山水时聆听纯朴动人的旬阳民歌《请到太极岛上来》、《兰草花》、《郎与姐儿通过河》、《不该捎话带信来》等,通过一组家乡民歌欣赏后学生顿时情绪高涨,意欲学唱旬阳民歌,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既不影响教材编写意图,也能加深学生对长江两岸民歌的清纯和明快的印象。
通过教学旬阳民歌后,在学生中掀起了学唱家乡民歌的热潮,把饱含乡土气息和厚重文化底蕴的地方音乐文化潜移默化的植根于在了学生的心里,引导学生认识到过去其所以没有感受到家乡音乐的魅力,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启发学生回到家乡去向更多的身边人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生学习本民族本地方音乐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感觉会像学习母语一样亲近而且容易领会,更能表现出地方音乐文化所独有的情感和韵味儿,在一个拥有优秀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地方,音乐教学如果舍弃了地方元素,岂不是舍近求远,得不偿失了。教学中应不失时机的展示本地优秀音乐文化的魅力,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本地音乐的纯美,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来,不仅促进了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都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2.加强教材开发,让地方音乐走进课堂
新课改要求把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这一指导思想对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具有划时代的促进作用,学校应站在拯救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的历史高度加快校本教材开发和利用,不能把这一重任只看成是政府和专业院校的事情,要把此项工作任务责无旁贷的担负起来,落实到学校的课程计划之中,成为校本课程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积淀厚重,包罗万象,在继承的过程中需要去粗取精,去其糟粕,既要不失传统又要符合文明,对民歌中低俗的歌词要进行提炼,使其符合中小学生演唱。我县编撰《旬阳民歌》校园专辑是中小学校开展地方民歌教学很好的教材,其中《放牛郎》、《买顶针》、《盼望泪涟涟》等等,都是学生喜闻好唱的歌曲。学校还可把所在地的优秀民歌加以整理,按照体裁和难以程度编辑成册,作为不同年段的校本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学校还应制定传承地方文化的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弘扬地方文化的教育评价体系,让民族智慧的结晶世代相传,永放光彩。
3.构建开放课堂,拓宽地方音乐文化教学时空
新课程理念倡导构建开放性课堂,对于地方民族音乐教学来说更需要从多方面创设开放性教学,这种开放主要是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和实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唱多首歌曲来提高学生对家乡文艺感性认识,并能对所学歌曲进行分析,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要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交流互动,让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做演员的荣耀和做评委的自豪。
结合第二课堂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民族乐器和民族歌曲兴趣小组,每周定期开展培训和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学校还应邀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为师生献艺,让学生充分与民间文艺接触,感受来自身边的原生态音乐作品,让心灵在纯朴的音乐中得到净化,让情感在浓郁的地方文化中得到熏陶。
民族文艺的根在农村,魂在大自然,只有走进村野才能领略到民间文化的灵魂。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深入村庄,组织当地的学生一起体验在山野放歌的感受,放开嗓子对唱,含着号子劳动,让歌声在山间回荡,让情感在田园间跃动,享受那种一山歌起千山唱,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好感受,这种不是教学胜似教学的效果岂不比课堂教学要好的多。
4.开展主题活动,为展示地方音乐文化搭建平台
民间音乐文化是群众艺术,传承她需要全民的力量。营造学习、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气氛对宣传地方文化非常重要,开展地方性文艺汇演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艺术加工把群众艺术搬上舞台,邀请家长和社会人士观看学生的表演,使传统音乐艺术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这样不仅活跃了群众艺术,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除了开展主题展演活动外,文艺工作者和音乐教师要多深入农村采风,发掘整理当地民间艺术瑰宝,并对其进行艺术再加工、再创造,让这种饱含泥土芬芳的传统艺术得以记载和传承,重现往日的华彩。
5.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把传承地方音乐文化推向纵深
一、选择合适的洗涤剂
在一般情况下,可选用市售的合成洗涤剂,对玻璃仪器进行清洗。当仪器内壁附有难溶物质,用合成洗涤剂无法清洗干净时,应根据附着物的性质,选用合适的洗涤剂。如附着物为碱性物质,可选用稀盐酸或稀硫酸,使附着物发生反应而溶解;如附着物为酸性物质,可选用氢氧化钠溶液,使附着物发生反应而溶解;若附着物为不易溶于酸或碱的物质,但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则选用这类有机溶剂作洗涤剂,使附着物溶解。
试举几例:久盛石灰水的容器内壁有白色附着物,选用稀盐酸作洗涤剂;做碘升华实验,盛放碘的容器底部附结了紫黑色的碘,用碘化学论文化学化学论文化钾溶液或酒精浸洗;久盛高锰酸钾溶液的容器壁上有黑褐色附着物,可选用浓盐酸作洗涤剂;仪器的内壁附有银镜,选用硝酸作洗涤剂;仪器的内壁沾有油垢,选用热的纯碱溶液进行清洗。
在实验室,还有专门配制的洗涤液,可供重复使用多次。
二、掌握洗涤玻璃仪器的操作方法
对附有易去除物质的简单仪器,如试管。烧杯等,用试管刷蘸取合成洗涤剂刷洗。在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时,须用力适当,避免损坏仪器及划伤皮肤。
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当倒化学论文化学化学论文置仪器,器壁形成一层均匀的水膜,无成滴水珠,也不成股流下时,即已洗净。
对附有难去除附着物的玻璃仪器,在使用合适的洗涤剂使附着物溶解后,去掉洗涤残液,再用试管刷刷洗,最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一些构造比较精细、复杂的玻璃仪器,无法用毛刷刷洗,如容量瓶、移液管等,可以用洗涤液浸洗。
限于篇幅,现以酸式滴定管为例,介绍其洗涤操作如下:洗涤开始,先检查活塞上的橡皮盘是否扣牢,防止洗涤时滑落破损;注意有无漏水成堵塞现象,若有则予以调整。关闭活塞,向滴定管中注入洗涤液2~3毫升,慢慢倾斜滴定管至水平,缓慢转动滴定管,使内壁全部为洗涤液所浸到。竖起滴定管,再旋开活塞,放出洗涤液,这样使活塞的人段也能洗到。最后用自来水冲洗,同样从活塞下部的尖嘴放出,不可为节省时间将液体从上端管口倒出。洗净标准如前所述。
三、及时洗涤玻璃仪器
及时洗涤玻璃仪器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洗涤剂,因为在当时容易判断残留物的性质。有些化学实验,及时倒去反应后的残液,仪器内壁不留有难去除的附着物,但搁置一段时间后,挥发性溶剂逸去,就有残留物附着到仪器内壁,使洗涤变得困难。还有一些物质,能与仪器的本身部分发生反应,若不及时洗涤将使仪器受损,甚至报废。
学生实验“中和滴定”所有的碱式滴定管,使用后搁置时间一般较长,如不及时洗涤干净,残存的碱液与玻璃管及乳胶管作用,使乳胶管变质开裂,不能使用,而且乳胶管粘附到玻璃管和玻璃尖嘴根部,很难剥离更换。笔者曾试用百分之三十七的盐酸配成1:1的溶液,将玻璃管及玻璃尖嘴上粘附着乳胶管残余物的部分浸入其中,经过一段时间,化学论文化学化学论文取出用自来水冲洗掉酸液,然后较易剥离干净,重新装配。虽然如此,却耗费试剂、材料和时间。
四、其它注意事项
切不可盲目地将各种试剂混和作洗涤剂使用,也不可任意使用各种试剂来洗涤玻璃仪器。这样不仅浪费药品,而且容易出现危险。
1.以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中长期经济发展构想(黄金十年)为契机,积极落实ECFA,扩大两岸经济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完善合作机制,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
2.完善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确保ECFA早期收获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考量双方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后续商谈,按照平等互惠、循序渐进的原则,商签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争端解决等后续协议,逐步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
3.因应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整合持续发展,两岸应继续加强合作,研讨共同参与华人经济区及连接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可行性,提升应对国际竞争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4.加强核电安全交流与合作。支持两会将核电安全纳入商谈议题。推动两岸建立核电安全信息通报机制,加强两岸核电安全专业机构合作,针对核电事故应急管理与安全技术进行深入交流,提高两岸核电安全水平,共同预防核电事故。
5.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合力建构完整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推动创新、品牌、行销、通路等交流合作。加速产业标准合作,发展产品之相互认证机制,共同推进产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共同开发国际市场。推动两岸新兴产业研发合作。加强现代服务业交流合作,探索科技服务业的培育和创新模式。
6.深化两岸金融业合作。加强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共同维护两岸金融市场稳定。依互利互惠原则,务实推动两岸互设金融机构,积极为双方金融业准入提供便利。推动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
7.鼓励两岸中小企业加强合作。建立两岸中小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扩大中小企业参与两岸经贸合作领域,协助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其应对市场竞争和适应技术变革的能力。
8.深化两岸农业合作交流。鼓励两岸农业界共同推进两岸农业科技经营创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共同努力建立畅通、有序、常态的两岸农产品贸易渠道。加强两岸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农产品商标及品种权保护、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合作,逐步解决两岸农产品贸易的相关问题。
9.推进两岸双向投资。共同营造有助两岸资源互补、产业合作的投资环境,逐步减少相互投资限制,以利双方企业在两岸进行合理布局,共同开拓全球商机。
10.尽快商签两岸投保协议。充分发挥既有平台和机制的作用,妥善解决台商关切的问题,切实保障台商合法权益及其人身安全。
11.加强对大陆台资企业的辅导和扶持。协助台资企业利用大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市场机遇,把握ECFA实施的有利时机,调整发展策略和市场布局,实现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鼓励和支持两岸有关方面举办形式多样的台湾名品展,扩大台资企业产品内需市场的销售通路。民众在大陆创业,并提供就业便利。
12.构建两岸交流合作新平台。鼓励两岸企业共同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及重庆两江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大陆新经济区的开发与合作。
13.推动建立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机制。继续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逐步扩大两岸文化交流规模,促成文化信息交流管道的多元化,实现两岸文化交流的制度化与常态化。鼓励两岸民间团体开展文化交流,深化两岸在文化创作、研究、推广等领域的合作。
14.继续推动两岸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扩大两岸出版物贸易、版权贸易及影视业合作,加强技术合作与项目合作,共同开拓海外华文市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拓展交流合作管道,加强业务往来和沟通协调,并探讨市场准入与通路议题,增强两岸文化产业实力。
15.落实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强化协处机制,共同防止抢注及打击仿冒盗版等侵权行为。持续进行业务主管部门人员交流,提升两岸知识产权的创新、运用、管理和保护水平。
16.加强两岸青年交流。推动两岸青年交流制度化,构建实质交流平台。鼓励两岸学校、青年团体建立联系及交流互访机制。举办两岸青年交流、寒暑假营队活动,促成更多两岸青年参与。
17.支持两岸青年就业创业与合作交流。鼓励两岸青年就职业生涯规划与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相关议题进行交流座谈,加强两岸青年创业团体互访交流,推动两岸大专院校创业竞赛活动与交流,培养两岸青年的创新思维。
论文摘要:现代服务管理业是中国经济全面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序优先发展现代服务管理业依赖于市场、政府和环境。文章通过与东部和南部服务管理业发达地区比较,分析欠发达地区现有的现代服务管理产业环境和政策现状,利用市场理论对欠发达地区现代服务管理业的产业市场化推进以来的环境进行研究,探讨欠发达地区政府如何在现代服务管理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促进中国欠发达地区现代服务管理业环境优化
一、引言
近些年,中国服务管理业总体保持较快发展,总量翻了一番,服务管理业对就业、税收、消费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但由于中国当前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态势非常明显;一些制约服务管理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仍未消除Ⅲ务管理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下降,给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节能降耗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问题产生了消极影响。而研究新的战略决策.将加快发展服务管理业,这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将使服务管理业保持平稳较怏发展。如何加快服务管理业发展,实现和谐发展,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
服务管理、也称第j产业,是人类的物质生活丰富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行业。服务管理、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莺要标志,也反映了一个同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阶段。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各地区服务管理业的自身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发展要求还很不相称无论是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长动力再造,还是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水平提升的角度看,大力加快推进中国服务管理、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构筑中国经济竞争优势、致力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紧迫而重要的战略性目标和努力方向。
二、中国服务管理业的发展
近几年以来,中国采取多种政策举措促进服务管理业发展水平和层次的提升,总体上看,服务管理业发展领域不断扩展、新兴服务管理业不断涌现.特别是现代服务管理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服务管理业的影啊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强化。主要表现:一是总量规模迅速扩张。自2002年以来中国服务管理业得到迅速发展,5年翻了接近一番,服务管理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l2.5I%(不变价增幅);二是内部结构逐步优化。交通运输、商贸业等传统服务管理业相对繁荣,增速较快:现代物流、旅游休闲、商贸流通、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新兴行业开始崛起并蓬勃发展,形成了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共同促进发展的新格局;三是社会贡献增加。服务管理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从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看,服务管理业增加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平均托动GDP增}乏0.5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0,5个百分点,每实现亿元增加值可提供就业岗位4700个2007年服务管理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服务管理、实现税收占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36.7%:服务管理业已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和支柱;四是资本结构趋于多元,投入总量不断加大。随着服务管理业开放程度的拓展,私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经济单位纷纷进人服务行业,服务管理业的资本结构日趋多元化,2007年服务管理业投资中.国有经济占19.66%,比重比上年下降103个百分点,私营个体占32.04%,比重比上年提高O.78个百分点。同时全社会对服务业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在2007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棚务管理业投资比年增长37.8%,资本结构的多元化和服务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将会极大地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潜力,进一步促进服务管理业的快速发展;五是拓宽了就业创业空间。目前,服务管理业从业人员达到23.86万人,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达到30.51%。近几年,新增就业80%以上由服务管理业吸纳。
三、服务管理业发展的地区差距与瓶颈
(一)服务管理业发展的地区差距比较
总体来看,中国各地区服务管理业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形成了一定特色。由于中国各地区不同程度地正处在]二业化中期向]二业化后期的快速发展进程中,近几年来各地区服务业比重呈现回落,这是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规律性特征的体现,中国广东、浙江、江苏以及东部等沿海发达地区也同样呈现出这种阶段性趋向。然而,撇开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导致服务业比重相对下降的因素,全面审视中国的服务业经济,把中国的服务管理业放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互相匹配的高度来分析,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需求相比,欠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差距
依据以上各地区服务业竞争力比较,发达地区商务服务业活力无限、会展业迅速崛起、现代物流初具规模、服务外包发展壮大、创意产业释放活力、总部经济发展快速、现代服务管理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大、现代服务管理业增速强劲,有效地推进了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就业的增加,现代服务管理业聚集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现代服务管理业特色区块初步形成,生产管理业在浙江现代服务管理业中占有相当比重,涌现出一大批现代服务管理业市场主体。而将欠发达地区的服务管理业放到全国范围来考察,其服务管理业经济明显发展滞后。
1.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与现有的拥有的良好发展条件不相适应。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总量偏小、比重偏低,明显滞后于中国整体区域经济发展步伐,与拥有的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条件仔在较大反差。2007年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4个百分点;2007年规模以上服务管理业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3.5%。2007年服务管理业增速虽然达到l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1.2%。2007年,有些欠发达地区人均GDP已达3200美元,但服务管理业增加值仅占CDP总额的24.6%。
2.欠发达地区生产管理业发展水平不快,与快速发展的制造业不相适应。近几年,一些欠发达地区制造业特别是钢铁生产和加工快速发展,客观要求金融、物流、科技研发、科技信息等生产业的强力支撑,但生产业,尤其是为农业经济及工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类服务管理企业发展层次低成为影响和制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瓶颈之一。2007年欠发达地区交通运输、仓储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5%,与国际平均水平的不足30%相比,明显偏高。金融保险与房地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5%.与国际平均水平的30%以上相比.明显偏低。欠发达地区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此外,欠发达地区制造业产业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服务支出、市场销售服务支出、人力资源服务支出、外购信息技术服务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生产服务管理需求偏少。
3.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不强,与加快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结构转换升级较为缓慢,传统服务管理业仍占主导地位,仅交通运输和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就达34.26%,一些基础管理业仍然发育不足。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与生产行业整合配套程度较低,新型业态比重较小,连锁经营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广大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
4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发展的机制体制不活,与现代服务管理业加快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市场化、产业化不充分,部分服务管理业领域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公共服务管理业社会参与度较低,市场竞争不充分,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发展活力没有充分展现,这些既抑制了需求扩大,又影响了欠发达地区供给增长。
(二)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发展的瓶颈透析
尽管从全国角度看,制约服务管理业发展有许多共性原因,如政策性的因素、现行管理体制的限制、市场发育不成熟、竞争不充分等,但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与以下一些方面的因素不无关系。
1.观念滞后。社会各界对发展服务管理业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重工轻商”、“重农轻商”、“重生产轻服务”的意识仍普遍存在.对服务管理管理业的重要作用、发展潜力和加快发展服务管理业的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对服务管理业的认识停留在非生产活动的观念上,一些应当作为产业经营的领域,被当作公益型、福利型的事业来办。对于科技服务、文化事业等,过于强调其公益;对于邮电通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管理业,过于突出其调节经济、保障社会稳定的功能;对于城市交通、社区建设等,过于看重其社会福利功能;许多服务管理行业过于依赖政府的投入,缺乏自我发展意识;服务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总体上步伐相对缓慢,发展环境仍不宽松,现代服务管理业供给能力难以迅速扩张。
2.开放程度相对滞后,市场化程度偏低。与全国的情况基本类同,欠发达地区垄断经营项目较多,市场准入限制严格。受政府控制的金融保险、邮电通信、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科研技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团协会等行业,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壁垒多.门槛高,包括其他一些服务管理行业对非国有资本和外资也没有开放;在投资上仍以国有为主体,除住宿、餐饮、娱乐、房地产、租赁等行业主要由私营资本投资外,其他服务管理业的国有投资多在五成以上;特别是现代服务管理业中的会展业、文化产业等几乎全是国有资本投资;部分服务行业的市场价格体系尚未建立,服务产品的价格仍由政府管理制定。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不仅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的成本效益也难以真实反映。
3.收入水平相对不高,服务消费潜力不足。一切服务消费的需求,均决定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一定的收入水平又决定着消费需求的水平、结构和层次。受收人水平的限制,城乡居民家庭开销以食品、衣物等生活用品为主,对服务业的需求有限。同时,占总人口较大的农村居民由于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的限制,对服务业需求潜能不足。
4_城市化水平相对偏低,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服务管理业有两个特点,一是绝大多数服务产品,其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同一性,即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二是要求最低的聚集效应,即人口须达一定规模,服务管理企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这就是服务管理业往往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根本原因。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全球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可以说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应达到的水平;同时,欠发达地区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偏低,服务管理市场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市场、物资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等缺乏统筹规划和促进其发展的体制、政策和法制环境,也是导致服务管理业发展不畅的内在因素。
5.最终消费长期偏低,新型服务管理业带动作用不强。从源头上讲,消费才是经济保持良性循环最根本的因素,消费率的高低反映了劳动成果直接转化为消费享用的程度。服务管理业发达国家的消费率平均保持在75%以上,90年代中期,美国的消费率达83.7%、加拿大为79.5%、日本为70%,而欠发达地区2003—2007年,平均消费率38.6%。高积累和大规模出口对增加有效需求、扩大经济总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增加出口与投资的同时,对本地消费市场培育的投入尚显不足,不利于经济增长与地区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从服务管理业本身的增长动力看,传统产业仍是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具有现代服务管理业特征的新型服务管理业的主导带动作用不够突出。
6.人才匮乏。现代服务管理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像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脑软件、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综合物流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欠发达地区的高学历、高级职称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科技研发、信息技术、机关团体、金融运作等部门,多数现代服务管理行业专门人才稀缺。据劳动力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因市场经济应运而生、极具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非公有制服务行业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从业人员的比重除科研技术有j成以上外,其他非公有制现代服务管理行业中的比重普遍较低。可见,现代服务管理业人才匮乏是影响其快速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发展现代管理服务业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全局发展,因此,欠发达地区更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创新优势,放宽市场准人,支持、鼓励和引导国内外资本在旅游、通信、金融等更广泛的领域进入现代服务管理业,合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迅速壮大第一一、二产业,提高城市化质量,为现代服务管理业发展夯实基础。:
(一)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欠发达地区现代服务管理业点多面广、涉及管理部门较多,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实行统筹规划,分类管理,加强指导,提供优质服务十分重要;同时,充分发挥区位、产业、资源、人文等优势,以服务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为方向,进一步优化环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投入,重点发展生产管理业,大力发展消费管理业,加快发展农村服务管理业,努力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升品质、加快构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国际市场相对接,机制灵活、结构优化、开放度高、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着重发展为第一、二产业配套的生产服务管理业,构建和壮大区域中心功能;积极推动欠发达地区参与区域产业分工,有选择地承接先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以第一、二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主攻方向发展现代服务管理业,以增值服务提升第一、二产业水平。此外,欠发达地区还可以优化产业布局,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进步和加速现代服务管理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搞好城镇规划建设,合理安排现代服务业经营用地,引导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二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尤为重要。欠发达地区应借助国家加大“三农”支持力度的机遇,统筹城乡建设调整政府资金投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集镇倾斜,加大农村道路、供水、供电、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投入,增强小城镇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服务的功能,从而带动高效农业、精细农业、集市贸易、乡镇工业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通过集聚商业、金融、科技、教育、文化、旅游、行政管理等活动,大力培育商务、会展、信息、叶1介。依据欠发达地区发展实际,制定人才激励机制及培育、使用、流动的政策,多层次、多渠道培养现代服务管理业紧缺人才。加快推进海内外高级服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吸引国内外人才兼职、挂职与合作。激励优秀人才从事现代服务业,对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在培养、使用和待遇上一视同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拓宽求才渠道,采取灵活方式,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形成良l生的社会互动机制,为现代服务管理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名家论坛
(1)增强文化兴校的规划意识 王继华
(4)教育与社会的改造——知识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叙事 毕世响
理论探索
(10)儒家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孔子、孟子、荀子和朱子的相关言论探析 王灿
(15)论张之洞教育思想的特色 魏登云
(19)道尔顿制在中国的文化反思 陈祥龙
(23)文化发展繁荣基本诉求与内容管见 曾铁
(28)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植凤英
(32)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张旭东 钟福祖
(37)“根”之教育——谈乡土文化教育与地方民俗传承 郑伟斌
(40)新时期农村教育资源现状的剖析与对策 顾丽敏
(43)思政教育与古代文学无缝衔接的探讨 杨丽彦
(46)多彩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透视 曹蔚
(50)“黎从榕”地区侗族音乐整体性保护探索 龙佑铭
(54)成长小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蒋红霞
(57)环境色彩、嗅觉、免疫反应物与运动员心理研究——以贵州省红枫湖水上基地皮划艇运动员为例 刘郁
(63)从民俗文化视野中透视民族个性的哲学意义 杨庆黎
(66)论西南地区阳戏的传播途径 吴电雷
(72)triz理论视域下新教师专业成长——基于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 谢泳涓 潘中田
(76)影响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英语写作表达的认知因素先导研究 李炳林 王景洁
(81)高校档案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探讨——以贵州大学为例 刘敏 张家玲
学术争鸣
(84)高校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的理论解析与选择原则 张海钟
(90)“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周建新
教学教改天地
(95)论语文课堂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策略 臧胜楠
(100)《普通昆虫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廖启荣 郭建军 宋琼章
(103)“国培计划”与贵州农村初中历史课程改革 廖光珍 刘莲芬
无
(107)重特色强学科,科学发展结硕果——前进中的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无
区域教育文化纵横
(110)清末民国时期梅县新式教育的办学主体 夏远鸣
(114)现代化进程中的梅州客家教育文化 刘达志
(118)重入“祖荫”:客家宗祠助推教育的文化资本探析 周云水
(125)梅州的客家民俗与女子教育 钟晋兰
(131)“声教南暨”——新加坡客属应新小学史略 罗爱花
&n
bsp; 文摘之窗
(135)继往开来,迎接汉语国际教育的新阶段 许嘉璐
(135)“中国精神”的文化——实践自觉 袁祖社
(135)美国工程教育的政策动向及其启示 姚威 邹晓东 胡珏
(135)对中国“三过”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对策探索 杨德广
(135)光明时评:教育机会平等须改革招生指标 胡乐乐
(136)教育部出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办法 无
(136)教育部团中央发通知部署高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无
(136)上海今年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将实现远程联网管理 无
(136)南京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家教将被解除聘用关系 无
(136)奖学金怎变“抽大奖”? 无
无
(f0002)梅州的教育文化 无
金秋十月飘香,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开封市政府、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协办的第三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 10月17日至21日在古都开封举行,论坛组织了多项内容丰富的活动,其中的《藏都论鉴•中国宋代五大名窑暨北宋官窑》学术研讨会和首届中华民间国宝擂台赛堪称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
藏都论鉴 专家与藏家间的直面
10月19日上午9时,作为第三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藏都论鉴•中国宋代五大名窑暨北宋官窑》学术研讨会在开封宾馆拉开帷幕,中国收藏家协会领导罗伯健、杨晋英、闫振堂、杜耀西、刘建业,河南省收藏家协会会长葛纪谦,开封市副市长陈国桢等出席了开幕式。参加开幕式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文物专家与收藏爱好者。
开幕式结束后,研讨会采取专家做学术报告和与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展开,首先由组委会特邀的李知宴、赵青云、宋平等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北宋官窑”作学术报告,接着由与会的专家学者、收藏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其中来自宁夏的收藏家王治国、来自北京的专家钱宝诚先生以及来自上海的陈逸民先生的发言赢得了与会专家及代表的一致好评,研讨会现场掌声不断。
此次研讨会侧重于中国宋代五大名窑尤其是北宋官窑领域的专题研究,使学术研讨会更加主体化、专业化,突出了重点,增强了学术性。
布迪厄认为,品味是判断你属于哪一阶级的最佳尺度。因为品味体现着文化的高贵性,它强调社会中的行动者对经典艺术的欣赏与掌握能力,这需要对高雅文化比较稔熟。因此他说,你对精英文化的崇尚程度;你欣赏什么样的文学、艺术作品;你能否领略画家、音乐家的艺术感染力;你每年参观几次艺术展览、听几回音乐会而不是歌星演唱会;你读不读学术著作;你喜欢什么样的运动;你希望拥有什么样的身体;你的服装风格、家庭装潢风格、饮食偏好、旅游目的地与方式……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你的品味。品味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即在于个人与生活必需品的距离。因为就社会阶层的层面来说,对奢侈品和必需品的趣味差异而不是其他,才真正体现出阶层间的不同。正是基于这一点,布迪厄才会说,你拥有多少经济财富,并不代表你在社会上的地位,你对合法文化亦即高雅文化作品的鉴赏能力,才是你阶级地位的最佳说明。他强调了阶级地位与文化资本高于经济资本,以新的视角区分了追求品位的人与暴发户之间的差别。但布迪厄没有看到文化资本是从属于经济资本的一部分,他的观点其实使文化品位内容暗含了时间与资本的投入。你欣赏什么样的文学、艺术作品,你能否领略画家、音乐家的艺术感染力等,这些艺术欣赏行为不仅是由一个人的品味决定的,也是由经济条件决定的。但事实也可以证明,文化资本少的人,他们的趣味与品味不一定就低。例如很多民间艺术家,他们的经济条件可能不好,但他们一直秉持自己的艺术追求,达到很高的艺术造诣。
中国当下正处于社会主义的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冲突不断,阶层分化很明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不平等。无论是艺术精神层面,还是艺术实践层面,都是处于社会环境之下的,因此,整体的艺术领域也是不平等的。布迪厄的区隔理论,反映了社会阶层存在的现实,反映了艺术受到资本、权力制约的真实情况。但是,布迪厄强调的是区分与分化,强调的是“文化的正统性”,他着力于研究行动者是如何进行文化区分。他还强调,不同品味或实践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行为主体之间的优劣关系的等级关系划分。而基于这样理论的实践会造成阶层的固化,也就是指世代持久地从属于一个阶层,占有其阶层有限的文化资源,不能有效地从各种渠道去改变现实条件。这样的状况将更不利于阶层的逐步消失与社会的平等,此外“正统”本身就是一个高高在上很难触及的地位,它用合法文化将艺术虚构造就为一个单独宇宙的神圣边界,与一般面向世界的性情彼此分离,扩大了大众趣味与高雅文化之间的界限,从而使受众形成一定的审美习惯,使他们习惯性地保持了与高雅文化的距离。布迪厄也清楚地看到了审美习惯这一点,他指出,社会阶级状况与品味、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等象征关系之间虽然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但两者并非以直接的方式产生联系,而是通过阶级惯习——反映不同阶级与阶层性情倾向的体系——以间接的方式相联结的。他认为体现于生活方式的嗜好准则产生于总是试图潜在地制造文化区分或差异化效果的社会规则,这种区分行为是由整体性性情倾向(惯习)生成的文化实践。
因此,为了改善由于社会地位与资源的不平等造成的艺术欣赏不平等的现状,除了政府在体制改革中对于弱势群体的资金与教育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还要打破人们长期对社会规则与艺术欣赏差异化认识的思想局限,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
首先,艺术领域应为受众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使他们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多样化地接触艺术作品。其次,鉴于传播学领域关于受众对大众媒介应用方式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得到的启发,社会应强调并且服务于平等的艺术文化,让受众产生需求。“使用与满足”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媒介研究理论,在此之前有“皮下注射论”等强大的媒介效果论,强调的是媒介怎样对大众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因为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趋于大众化、普遍化,尤其是网络的出现使受众使用媒介的自主性增强,受众成了媒介使用的主体,因此研究重点从传统的传播者的角度转移到受众身上。如果受众选择艺术作品的自主性、使用与满足的方式像他们利用媒介,像挑选商品一样随性与便捷,那么意味着艺术的普及度已经很广,所以说大众需求产生,需要社会为他们构建平等的艺术观念与普遍化的艺术欣赏渠道,以促进受众提高审美自信,注重自身审美体验。
关键词:虚拟低碳社区 计划行为理论
引言
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兴起,发展“低碳经济”已开始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一种新经济模式的兴起必然引发了社会生产与消费方式的变革。然而对于“低碳消费”,消费者普遍认为将会牺牲和降低现有生活质量并造成个人生活不便,因而不愿意改变现有生活方式和习惯。面对与环境有关的消费中,这种类似于社会规范的消费模式限制了个人选择余地(张浩,2012),并且成为阻碍低碳社会构建的重要原因。
加拿大环境心理学家Mohr提出了基于社区的社会营销理论(community-based social marketing,简称CBSM),它是指出通过基于社区的团队力量,加强个体之间的合作与监督,改变旧的行为方式与习惯,从而能够有效促进个体践行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欧美国家一直领导着世界的低碳运动,而在web2.0时代下随着网络新媒体等技术的发展,虚拟低碳社区逐渐形成,并且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其中。相关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比大众营销(mass marketing)更为有效。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分析影响消费者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因素,以便能够深入了解消费者心理,为日后制定引导路径提供思路。
虚拟低碳社区
(一)虚拟低碳社区定义
一直以来在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都是从改变个体行为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近几年许多欧洲国家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构建一个社区,将消费者联合起来视为一个“组织”,运用营销的思路来改变消费者行为。Moloney(2010)指出建立新的社会组织来形成新的社会规范,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以社区的形式来促进行为的改变更有效且可持续性强。低碳社区(low carbon community)提供了一种新的情景环境来解决促进低碳消费行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从实践来看,有四类典型的低碳社区:基于地理空间的低碳社区(urban community);基于企业、行业内部的低碳社区(sector community);基于共同兴趣的低碳社区(interest community);以及利用网络技术的虚拟的低碳社区(virtual community)。
虚拟社区是随着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上开始大量出现,并改变了社会的方方面面。Preece(2000)指出虚拟社区是由一群具有共同兴趣、相同目的的人组成的,他们彼此默认一定形式的规则、方案、仪式和法律,他们的互动遵循这种规则,成员借助计算机系统支持他们之间的互动,从而促进归属感的形成。针对参与者对虚拟社区需求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类社区:兴趣型社区,如各类论坛;关系型社区,如人人网;幻想型社区,如网络游戏平台;交易型社区,如淘宝网;创作型社区,如新浪博客。而虚拟低碳社区(virtual low carbon community)正是基于虚拟社区平台上的,一种具备相同兴趣、相同社会经济特征的团体或组织,个人通过参与团队的方式彼此合作,旨在减少成员的生活方式的碳强度,最终目的是逐步形成整个社会可接受的一种低碳消费模式。
(二)虚拟低碳社区的发展
国外虚拟低碳社区中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是Carrotmob,一个虚拟性的组织,致力于通过联合消费者个体的力量以促进二氧化碳减排,利用借助新媒体宣传的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联合个体消费者开展社区活动,以减轻个体在实现低碳消费过程中的无助感。这些多变的交流传播方式的意义主要在于观点的分享、成员招新、活动协调组织、经历报道,以及各个活动间的互相鼓励。目前国内虚拟低碳社区主要形式为豆瓣小组、认证微博、人人网公共主页以及个别环保组织独立运营的网站及论坛,其中济溪环境交流网络由一群年轻的中国环境保护志愿者于2004年12月创立,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活跃的青年环境组织交流平台,组织主要结合在线平台建设,与其他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打造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线下活动。通过与国内虚拟低碳社区管理者深入访谈发现,参与者对于该类社区参与度尚处于较低水平,参与者较多扮演浏览者和潜水者角色。大部分参与者主要进行信息浏览,较少进行回复与互动,信息分享与传播不足。线上互动有限直接导致众多线下活动无法有效开展,因而使得虚拟低碳社区无法有效将个体集中起来,无法从本质上起到改变行为的作用。而有必要分析影响消费者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因素,以寻找激发消费者参与的策略,从而更好地开展虚拟社区运作。
影响消费者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因素
Ajzen(1991)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是基于“理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之上延伸拓展而提出的,被认为是行为领域研究的经典理论模型,广泛用于分析和预测亲环境行为、健康饮食、体育锻炼等。
计划行为理论TPB理论认为决定行为的最直接因素是执行行为的意向,而意向又由三个因素决定。首先是态度(attitude),指个人对某个行为赞成或反对的评价,包括认知评价以及情感评价。其次是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指个人考虑是否执行某个行为过程中对他人及社会态度的感知。而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个人对执行某一行为难易程度的认识以及对自我行为控制能力的判断,Ajzen发现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便利条件(facility),反映了行为中需要的客观资源的便利性,比如时间、金钱、基本设施等;另一个是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个人对执行某一行为对自我能力的自信程度。该理论同样可用于分析消费者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行为,将影响行为的因素纳入到TPB综合模型中(见图1),从而更系统的认识和分析参与行为。
(一)态度
整体来说消费者对“低碳”的态度将影响是否会参与虚拟低碳社区,态度越积极越有可能参与其中。而影响态度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两个,分别是个人利益于社会利益(刘宇伟,2008)。根据已有文献研究,个人利益可体现在参与虚拟低碳社区能够带来实际利益,包括消费者可获取的信息、经济利益、解决问题方法等;以及情感上利益,包括在虚拟社区中得到的分享与帮助的乐趣、社会价值感满足等。而社会利益则是通过参与者自身相关知识水平范围内感知到的低碳消费能够为社会带来的直接利益。认为利益越大,越能够产生积极态度。
(二)主观规范
影响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规范可以分为社区外的社会规范以及社区内的组织规范。社会规范是通过社会成员的交互演变而来,并通过技术、营销和媒体等商业体系来强化的,最终形成一个社会的消费模式,可以称之为“社会消费习惯”。因而目前社会普遍的消费习惯以及信息宣传将影响消费者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决策。而虚拟低碳社区是一个相对的组织,其内部成员之间也有内部规范,有效的内部规范能够促进社区内成员的认可感,加强成员凝聚力,提高参与意愿。当成员具有归属感时,会愿意遵守社区内规范(徐小龙,2012)。
(二)知觉行为控制
在消费者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行为中,对参与难易程度的判断直接影响了消费者是否参与社区活动以及参与的程度。一方面体现在对虚拟低碳社区便利条件的感知上,Internet设备是否便利可及,虚拟低碳社区运行是否正常,界面是否友好,社区分享内容及资源是否容易理解且可靠都会影响消费者的参与。而便利条件作为外部因素并不必然引发行为,自我效能是对自我完成某种特定行为能力的判断。当消费者关心环境问题,同时认为通过加入虚拟低碳社区能够将自己与其他成员共同促进改变行为,将会更加积极投入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针对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消费者,还涉及到与社区成员间的线上线下合作,因而对社区成员和管理者的信任感也将影响消费者的参与,同时将有助于社区内的互动。
(四)个人习惯
此外,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个人日常习惯在亲环境行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发现习惯具有无意识的、自动的特点,同时是在特定情境-反应连接中建立的。实证研究发现把过去行为加入到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时,过去行为加强了解释度。因而消费者过去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行为习惯强度越强,参与程度越高,在行为意向到行为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
结论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影响消费者参与虚拟低碳社区的因素分别由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个人习惯。其中态度又受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影响,主观规范受社区外的社会规范影响以及社区内的组织规范影响,知觉行为控制受社区便利条件、自我效能以及信任感影响,最后个人习惯具有调节作用。由于虚拟低碳社区概念出现不久,本文分别根据已有对虚拟社区以及环境行为两个领域的文献进行梳理,构建了理论模型,相关的实证研究还有待于下一步进行。虚拟低碳社区是全面构建低碳社会的一个有益尝试,从个体消费者角度转向“组织”的角度,深入分析影响参与行为的因素能够为制定干预行为的引导路径提供思路(段文婷等,2008),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的兴趣和关注。
参考文献:
1.张浩.基于社区的低碳消费模式:国外的理论与实践[J].消费经济,2012.2
2.Moloney,Susie,Ralph E. Horne,and John Fien. "Transitioning to low carbon communities-from behaviour change to systemic change: Lessons from Australia."Energy Policy 38.12 (2010)
3.Heiskanen,Eva,et al. “Low-carbon communities as a context for individual behavioural change.”Energy Policy 38.12 (2010)
4.Preece, Jenny, Diane Maloney-Krichmar, and Chadia Abras. "History of emergence of online communities."Encyclopedia of Community. Berkshire Publishing Group, Sage(2003)
5.Jackson, Tim. "Motivating sustainable consumption."A review of evidence on consumer behaviour and behavioural change. A report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Network, Surrey: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2005)
6.刘宇伟.计划行为理论和中国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J].中国流通经济,2008.8
7.徐小龙.消费者参与虚拟社区动机研究[J].商业研究,2012.7
近日,由北京科技大学、德蒙福特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办,北京科技大学承办,中关村工业设计产业协会、北京市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北京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等单位协办的“2015中英文化交流论坛暨展览”在北京科技大学体育场馆内召开,本次大会主题为“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创新设计大会”,旨在加强并发展国际创新设计交流,通过创意设计与经营管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树立智能制造、智慧设计的融合创新创业意识,推动设计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及国家向“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的经济结构转型。来自学术界与产业界在创新设计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产业界的翘楚精英以及高校师生共计1600余人相聚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共同参加本次创新设计论坛。
本次大会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颠覆式创新”、可持续发展设计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推动设计产品升级、服务设计人才交流、加强中英文化交流、通过创意合作建立中英发展的“黄金关系”。
人和车的情感
在此次论坛上,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北京汽车产品是如何跟随着社会的潮流,设计出更智能的汽车的他们如何实现这些技术?北京汽车正在实现无人驾驶和多媒体屏幕,未来汽车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汽车设计师黄将对《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表示:“北京汽车未来会实现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是无人驾驶方向,另一个是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在无人驾驶方面,会把一部分汽车零件去掉,比如后视镜等部位将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内部车厢的多媒体屏幕。 当驾驶者需要看外面的时候,就会通过多媒体屏显示,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关掉,车内就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这就是未来驾驶的乐趣。”
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有些历史了,但始终未能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但是汽车行业依然在做着自己的努力。未来实现无人驾驶技术,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企业的事,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决策。因此北京汽车在默默地做着关于无人驾驶的一切,为实现无人驾驶技术在做着努力。
无人驾驶汽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车―路”闭环控制方式,将不可控的驾驶员从该闭环系统中请出去,从而大大提高了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现代无人驾驶汽车以汽车工业为基础,以高科技为依托,遵循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单方面到多方面、螺旋上升的规律发展。其横向发展离不开各种用途的实际需要,而其纵向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无人驾驶汽车在北京汽车已经进入了研究成熟阶段,将会在2016年的车展上呈现概念车。
对于车和大数据的紧密结合度,黄将透露说:“与大数据贴得比较紧密的是GPS。在大数据的依托下,将会通过汽车座椅、空调、靠枕等安装相应的系统。比如空调的温度、喜欢的音乐都会被记录下来。当你上车时,座椅会自动调整至你舒适的位置,空调会自动打开、方向盘会自动打开等,这些将来都会在多媒体的功能下实现。”
黄将最后强调说:“大数据的出现也是基于用户的需求,当大数据逐渐成熟,会催生很多产品实现的跟进,这样才是一个良性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用户需求 。”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表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促进全球产业形态呈现新的特征与发展态势,设计创新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工信部将积极寻求各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方法与机制,为政府部门、企业、高校搭建产学研合作互动平台,做好资源的整合与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推进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技术与创新设计的研究与成果转化,促进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
大数据是一种手段
此次论坛上的另一个亮点是联想的创新设计,联想创新设计中心高级总监李凤朗从做奥运火炬项目时说起了在创新设计上面的要领。奥运火炬从一张纸的灵感来源,再加上“纸包不住火”的原理,实现了奥运火炬,从全球388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祥云”火炬一出场就获得了喝彩和掌声,其设计者联想也随之成为了瞩目的焦点。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催化下,工业设计又会实现怎样的不同效果呢?在李凤朗看来,一切都要回到人的角度。大数据是一种手段,只是多了一种工具而已。
为此李凤朗认为,在大数据和智能化的时代,设计就像把牛车换成了汽车一样,速度变快了,当然目的地不变,爱和生活方式依然存在,在没有大数据与智能化的实现时,是坐在“牛车”上前进,而当大数据与智能化出现以后,就坐上了“汽车”。
李凤朗对大数据的认识是:今天的大数据是将更多的信息汇聚在一起,从大数据那里会得知曾经发生的规律是什么。因此,在李凤朗看来大数据是一种手段,解决了工业化传播的一种手段。将来的世界一定是要多元、多文化发展的。
在工业设计领域,李凤朗认为,百分之八十的产业常规需要用数据来帮助设计判断、导出等决策。百分之二十的创造要很小心,也许很多人被同一个数据所吸引,如果不去实现创新性的东西,那是可怕的。
虽然大数据和“互联网+”在延伸,但是在工业设计领域上最核心的是怕失去自我,一定要回到人性的核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