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计算机专业专业论文

时间:2023-03-17 17:58:09

导语:在计算机专业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计算机专业专业论文

第1篇

注意格式检查细节

北大信息学院屈婉玲教授介绍,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一般有8大部分:概述或引言、需求分析、设计方案和主要技术、具体实现过程、测试、总结、致谢、参考文献。考生在撰写论文时要按照格式进行,注意检查细节。例如,引用资料要用脚注,关键词一般要有4-5个。北大法学院金锦萍老师介绍,自考法律专业毕业论文标题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如有必要可考虑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主旨。一般分层符号为一,(一),1,(1)。

用好资料不要抄袭

论文写作中,引用资料要注意得体及权威,还要注意不抄袭。法律专业毕业生小赵说,她的论文被导师认为引用资料不权威。后来,她到北大法学院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补充写作,最终得到导师肯定,答辩顺利通过。张主任表示,自考生走到申请毕业设计这一环节非常不易。毕业设计与答辩事关能否拿到学士学位,考生一定要重视,千万不要抄袭。即便是与别人合作完成课题,自己的量要做足,要把自己参与的工作说清楚。

精心修改符合字数

屈老师介绍,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一般要达到3万字。其中,编程代码一般要求为2000-3000行,这个不是机器自动生成的代码,一定是自己写的原代码。考生完成工作量才是答辩的前提。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小张认为,后期修改一定要控制字数,导师把关严,自己更要上心。自己所考专业要求论文字数是6000-10000字,她查找的资料比较多,初稿完成后竟写了1、3万字,导师修改2遍后,才定稿和答辩。中文专业毕业生小朱认为,论文后期一定要精心修改,看看段落结构是否完整,措词是否准确妥当,一定要消灭文中的病句和错别字,作为中文专业毕业生,如果出现文字错误,会给答辩老师留下极不好的印象,甚至影响论文成绩。

了解程序心中有数

据了解,计算机专业答辩现场有专业老师组成的答辩小组,一般为5人左右,学生抽签分配答辩组。答辩现场要考生做介绍和演示。考生要提前准备幻灯片,一般不超过20张,为论文核心内容。考生结合幻灯片介绍论文。答辩小组老师会根据考生论文提出问题,考生要实事求是回答。最后答辩小组老师打分,求平均分给出考生论文成绩。大部分考生会达到优良。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小张说,答辩时分成了几个小组,自己参加的小组有2位导师,负责指导自己论文的导师并不在其中。开始是他进行论文阐述,后来2位导师问了自己3个问题,回答得还不错,顺利通过。法律专业毕业生小赵说,答辩时,现场有3位老师,先是自我介绍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然后3位老师提了3个问题,难度不大,自己答得不错,最后论文成绩为良。

及时上交不要拖沓

第2篇

1.1专业知识发展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书育人的前提。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人文素养等基础文化知识;二是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教育学科知识;三是综合的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

1.2专业能力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书育人的核心。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两个方面。其中,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而科研能力则是教师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最直接的体现。

1.3专业创造发展

教师的专业创造是教书育人的拓展。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创造主要包括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和社会化应用项目的开发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应注重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应多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探析项目流程,提高实践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财富。

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分析

2.1内部生态因素分析

计算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不扎实和专业创造情意不浓厚等内部生态因素的影响。

(1)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计算机青年教师大多数为工科毕业,虽具有丰富的专业学科知识,但教育学科知识却十分缺乏。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知道应该教什么,还要知道应该怎样教,努力掌握好教育规律。

(2)专业能力水平不扎实

高职院校计算机青年教师大多数为应届毕业生或是企业引进人才,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专门性培训。他们的教育理论功底浅薄,教学技能欠缺,课题研究能力不足。

(3)专业创造情意不浓厚

一些计算机青年教师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后,爱岗敬业精神不强,缺乏创造和奉献意识。一方面他们不乐于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教学、科研、人事等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中;另一方面他们不屑于参与企业应用项目的开发,未能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2.2外部生态因素分析

计算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受到知识更新快、评审规定严、学术资源少等外部生态因素的影响。

(1)知识更新快,招生形势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极快,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存在误区,使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招生面临严峻的考验。

(2)评审规定严,职称晋级难。当前高职院校体系下,计算机专业课题研究范围广,时间长,要求高、费用贵,职称评审规定严、要求多。这些使得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职称晋级上远比其他专业教师困难,青年教师更是如此。

(3)学术资源少,人脉圈子窄。计算机专业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起步较晚,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免费网络学术资源寥寥无几。同时,计算机青年教师处于“以电脑为伴”的环境,这使得他们的人脉圈狭窄,人脉资源匮乏。

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

根据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基于终身学习、课题研究、项目实践、校企合作、网络协作等五位一体的专业发展共同体”路径,努力引导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发展。

3.1基于终身学习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古语曰:“活到老学到老”,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是一个学习者。如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知识累积和传播方式的改变,都使得计算机青年教师引领学术前沿变得更加困难。因此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淘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传统的教师独自学习方式,往往缺乏计划、目标、监督等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一个领导、专家、教师、学生等全员参与的“终身学习的共同体”协作平台,共同体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持续不断地共同学习、共同创造,并在学习、沟通、合作、共享、民主的氛围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超越自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2基于课题研究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主要方面之一,其来源于教学,同时又服务于教学,“科研”与“教学”两者密不可分。但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体系中,计算机专业课题研究、、职称评审等要求严格,再加上青年教师缺乏经验,在课题研究上往往寸步难行。依据“共同愿景下的自愿组合”原则,将志同道合的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组合为一个有效实体。实体中的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合作与共享,共同解决研究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避免教师在独自研究中出现力量单薄、枯燥无味等现象。研究的情意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可大力促进高校课题研究的开展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成长,实现教师积极主动的专业发展。

3.3基于项目实践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教育目标,教师则是这一目标的实施者。若教师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那又何谈教育学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更是要求培养的学生能直接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但当前计算机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缺乏项目实践。依据“以问题为出发点,以实践研究为主打”的原则,将有着共同愿景的教师聚集在一起,构建基于项目实践的互动、交流、分享、总结的共同体。它强调将学习过程置于有意义的项目情境当中,通过共同体成员的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使教师在项目实践中获得相关知识,进而形成一种实践智慧,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使教师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探索。

3.4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校企合作的推行是这一方针实施的重要动力。但是,在传统的校企合作中,却出现了企业参与意识冷淡、高职院校参与方式偏颇种种问题,造成校企合作步履维艰。联合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利益,以合作共赢为基础,构建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校企合作共同体”迫在眉睫。在共同体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计划和内容。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之间实现双向的岗位互换与互补,换位思考,换岗工作,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任务,使得校企双方融合融通,充分发挥各自特长,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效率,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也得到提升。

3.5基于网络协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使网络优势资源服务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应以网络为平台,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如微博、微信、QQ群等,构建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和反思五位一体的“网络协作共同体”。在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下,共同体成员之间以平等合作者的身份通过相互的协作、交流、讨论、反思、问题解决等多种学习方式,共享彼此的观点、思想、资源、知识、学习经验和集体智慧。同时强调以集体协同效应和团体成绩作为激励,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知识的能力培养,达到学习的目的,从而促进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自身发展。

4结语

第3篇

计算机专业教学必须实现优化,这是技工院校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就业形式的客观要求。然而,针对专业教学进行优化,不单单针对教学内容,还要针对学生就业后的职业道德问题进行涉猎,否则,培养全面人才的目标便会越来越模糊。教学内容的优化也会触及到职业道德意识的课堂灌输,可见,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了土壤。

二、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策略

1、重视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必要性,彰显专业发展价值

将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放在一个合理的高度,并对优化专业教学进行实际拓展,才能将教学优化活动进行到底。当然,这需要技工院校的领导要通过有效的学习增长自身的管理知识,使其从战略高度把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优化问题。与此同时,技工院校的领导还要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做以全面深入的分析,从而使学生明确专业教学优化与未来就业的内在关系。计算机优化的进程才能稳步推进,计算机专业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搭就实习机会

通过实际行动才是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有效渠道,实际行动不仅包含技工院校的实际教学内容,还应当包含学生的实习活动。因此,技工院校学生的实习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对学生实习问题有一个提前的把握和预测。这就要求技工院校要与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构建并巩固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搭建良好的平台。如此,企业才能更加透彻的了解当代学生的自身能力,体会计算机专业教学优化的优势,也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各种需求。了解的越充分,合作平台则会越来越多,学生实习机会具备了充分的保障,企业选择优秀人才才可能性越来越大,最终,企业与技工院校实现了双方的互动,对彼此有一个较为到位的了解,实现技工院校与企业的双赢。

3、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确保进行优化进程

技工院校针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进行优化,是促使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要求,也是实现技工自身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因此,技工院校要牢固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学生入学时就及时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使职业规划在起点上占据优势,并针对外界的情况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实用,使教学效果更加牢固,使教学目标及时实现。

三、结语

第4篇

现阶段,职业教育表现出现代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普遍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比如日本、德国,它们的职业教育突出的是对学生工作态度、技能与知识的培养,采用的是工学交替发展模式[2]。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特点,它主要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专业人才,在计算机专业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学校的实践体系的安排进入企业实习,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需求,在将来的就业中才会具备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在工作中也具有更大的职业优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体制的影响下具有更加全面的学科技能,因此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施力度,改变传统的高职教育观念,向社会更多的输出实用型的人才,将学生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实现实践课程的社会需求的实际意义。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

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进,这种不完善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陈旧上,计算机实际的操作内容比较单一,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下,电子产品日新月异,淘汰速度非常快,所以会产生大量的新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而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对于教学内容没有进行定期的更新和调整,各个科目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缺乏不同技术操作层面的互动教学,学生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链,容易造成知识的遗漏。其次,在学生专业成果的评定上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最终的教学成果考核过程中往往只是单纯的按照实践报告上的数字进行判断,而不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团队也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普遍存在照本宣科的不足,在实际的专业技能操作过程中不能准确的发现学生的不足因材施教。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过程中还存在实践场所设施落后的缺点,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中投入不足,导致学生的实践课程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学校内部完成,缺少与外界公司的直接交流。

三、构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实践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所以高职的计算机专业需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进行相辅相成,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水平。要想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首先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展,在将来的就业过程中,招聘企业首先注重的就是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在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教师在上岗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面试挑选,在教学过程中杜绝照本宣科的现象发生,应该加强理论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更好的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关于实践教学中的计算机设备必选时刻保持先进性,不能使用已经被主流计算机行业淘汰的旧的计算机进行教学,否则会严重影响到教学成果的实现,现在电子科技市场更新换代非常快,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该格外注意这一特点,在提高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同时注重机器设备的更新也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手段。2.建立工学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完成实践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应坚持先进性、真实性、工程性、开放性的建设原则,实施校企合作策略,将实训基地建成具备多种网络架构真实环境集教学、实训、培训、职业技能认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网络技术与工程中心。工学结合在高职院校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校期间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在企业中参加实际工作,这是培养全面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法,在建设方式上突出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的特色,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增强了自身专业技能,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新鲜的活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快实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社会输出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四、结束语

第5篇

1.1改革教学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的发展迅速,专业知识太广、更新速度太快,这就逼迫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学习观和知识观,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结构。因此,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术,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使其在拥有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还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资源,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辅导、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形成“课堂教学”为主,分层次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相辅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并为专业骨干课建立相应的教学网站,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师课件等学习资源放到网站内,这样,学生可以完全自主自学、并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学生也可以通过电话、E-mail、qq、当面交流等方式与相关教师交流。积极探讨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的利弊,调研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效果,合理规划他们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同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增强课程设计和第二课堂教学比重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从而协助学生完成从“灌溉”式学习到“自主”型学习的过渡。

1.2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法与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学,我们应该积极改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基本都是被动地“看”、“听”,基本没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所以应该改变传统的以黑板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动画、色彩、图像、声音等多媒体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大授课量、提升授课效果、提高授课效率;与之同时,应想办法克服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合理、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建设和完善各骨干课程的教学资源,构建高质量的教、学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教与学需求。

1.3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理论考试,在计算机教学中,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应该改变考核方式,可以鼓励学生在完成相应课程学习后,参加相关国家权威部门的认证考试如果通过了国家权威部门的相关考试,并获得证书,就可以申请部分免试。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及能力。希望通过改革,在增加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同时,又能拿到国家认可的专业技能证书,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空间,增加就业竞争力。

2结束语

第6篇

计算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方法仍然应该以高校为主体,建立软件、硬件及仿真实验室或实习工厂。对于软件开发方向的卓越人才培养,要以项目、任务驱动的模式在具备实战经验的老师带领下训练团队协作精神、敬业精神、软件开发规范、技术开发能力等。高校建立专门的开发环境,包括网络平台、应用服务器、开发工具如UML、数据库系统,以及开发用计算机等;对于硬件方向的卓越人才培养,主要是硬件应用开发、工业控制技术等能力的培养,以仿真实验或实习工厂为实训方法,尽量地联合国内外著名的企业如霍尼韦尔、横河等公司建立过程控制仿真实验室。建设软件、硬件环境可以长期地为历届学生服务,也方便学校对实训学生的指导、管理和考核。

2卓越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实训教师

在专业实训教学活动中,实训老师起到关键作用。实训老师要具备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的兴趣。实训老师要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发展成果,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的兴趣广泛一些,眼界更高一些,视野更广阔一些,学生即使以后转行从事其它工作也会有好处。实训教师的来源可以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而更好的是学校自己的老师。企业的宗旨是生产产品盈利,企业的技术人员要服务于生产的需要而很难有时间到高校承担一段时间的教学任务,企业技术人员只能不定期地到学校指导学生或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培养效果的考核等。软件开发可以在学校实验室训练完成,因此重要的是要培训出高水平的动手能力强的专业实训教师。实训教师可以到企业顶岗工作,编写实训教材、带领工作团队。高校每期选派2、3名教师轮流到企业实际工作几年,在企业的主要流程和重点岗位上工作一年半载,回到课堂讲授理论课也会言之有物,指导学生专业训练也能够率先示范。高校选派教师到企业实战训练的做法集成了教师资源。如果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学生学习结束后毕业离校了,他们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等很难作为学校的教学成果延续下来,而老师到多个企业或不同类型的企业经过实践培训,实质上是为学校积累了教学资源,可以持续地为以后的学生服务,能够为老师的能力提高提供持续的支持。如果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的话,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限制,一般只能安排学生到一个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训;如果安排老师到企业实训的话,人数只是几个人,费用不是问题,时间除了安排在教学期间外还可以安排在假期,具有很好的灵活性。高校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训是一种符合国情的也符合计算机专业特点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训也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项创新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要提高认识。当今科技发展迅猛,企业的需求才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高校和教师只有在与企业实际接触中才能深刻理解企业和国家对应用型、创新性工程人才的需求;在工作的摸索阶段,高等学校要以自己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为依托,坚持"服务企业、规范严谨、联系实际、循序推进"的原则,加强与企业的专业沟通与合作,选派理论功底深厚、学习能力强、富有进取精神的老师到企业去实训。同时学校和老师要树立宣传推广意识,老师到企业去,代表的是学校形象,企业通过老师还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可以了解到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以通过选派老师到企业实训,也是架起高校与企业的桥梁。

3创新实训教学形式

实训老师要结合企业实际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创新教学形式。实训老师要根据企业实际设置计算机软件开发项目、计算机生产管理与控制等项目,这些项目覆盖到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如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与测试维护,其运算的精度、速度等要满足实际生产需要。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参考CDIO的模式分四步走:

(1)实训老师要帮助学生"构思",事先想一想,这个计算机项目需要用到哪些知识、哪些技术及工具,需要多少人参加而每个人如何分工协作等等要想清楚;

(2)实训老师参与学生一起"项目开发",确定工作目标、完成工作的时间节点、工作中解决问题的预案,明确小组人员的责职;

(3)放手让学生"完成设计工作",从头开始全过程地做每一项工作,包括每一个程序模块、每一个接口程序,或每一台机器设备的操作和监控的质量检验;

第7篇

自制能力相对薄弱。高职院校的新生录取工作是放在高等教育录取的最末段进行,因此,就读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制能力自然就相对薄弱,相当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缺少自信心。这些高中阶段的末流生进入高校后,仍然还会是像以前一样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有一些人认为进入了高职院校就等于学习生涯的终结,对于学习缺乏正确理解,仅为混张毕业证书。更有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把金钱、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恋爱、网游及吃喝玩乐上,根本不会把精力放在努力学习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压缩本科型”的课程体系导致人才培养缺乏职业特色。尽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已经历好多年,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未能跳出的“压缩本科型”怪圈,仍把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放在了首要位置。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不够,体现职业特色的课程不够。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无法与本科毕业学生相提并论,技能素养也比不上中职毕业生,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也就不足为怪。

(二)“双师型”教师的短缺影响着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质量。相比较与其他学科,计算机专业特点便是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太快。这高职计算机教师的在知识结构和技能应用很难达到与前沿技术同步发展,同时,高职院校学生规模不断壮大,师资短缺,大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刚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他们由学生立刻转换成了教师的角色,无实际工作经验可言,很难担负起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重任。

三、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类人才培养探索

(一)构建“突出人文、强化技能”的课程体系。在充分了解高职院校生源状况的基础上,突出人文素养教育,坚持以“实践应用”为主体、理论以“够用”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合理构建课程体系。现在相当部分的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制能力相对薄弱、缺乏诚信、放任自流,我们坚持“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针,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格重塑、诚信做人、用心做事等基本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要主动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按照IT行业职业岗位群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这根主线,对课程的体系、内容、方式和手段进行改革与建设。把就业所需的素质、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形成“人文素养—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

(二)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1、项目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好校内现有条件,加大实践课程内容,鼓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实践项目环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除完成基本课堂实践环节外,教师还需精心设置大量的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外练习和实践项目,要求学生按照项目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实践。选择实践项目时要紧贴实际应用,贴近实际的实例不仅让学生感知所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更能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思维训练

如何提高专业技能训练效果,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经过一系列实践项目训练后,使学生拥有独立开发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实战能力,总结实战结验,在实训过程中,把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融入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校企联动

加强学校和软件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联动这一办学模式有下列优势:

a、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与软企的双重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专业技能与从业素养;

b、校企紧密合作,可以了解市场需求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对课程体系与项目设置进行动态调整;

c、软件企业可以帮肋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4、团队协作

在现实软件企业中,所有项目任务的完成都是以团队作战为基础的。专业实践项目训练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某种开发工具、专业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外,还要把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探究、团队协作的能力作为重点。因此,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在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同时突出分工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着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后一个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此期间可较为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高职毕业生提高专业综合能力及职业熟练度;同时,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所以,毕业设计( 论文)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但是,近几年由于扩招、学生就业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普遍下降,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何改革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是一项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具体以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为例来进行改革探讨。

1.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1.1 时间安排上存在问题

我院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一般是安排在第六学期的第二个阶段(即第六学期的第6周—第14周),总共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完成查阅相关资料、选题、调研、毕业设计、撰写论文、最后答辩等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具有实用性的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1.2 重视度不够

高职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因为就业的压力,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应聘工作上,而对于毕业设计( 论文) 则疲于应付,心有旁骛,无法专注于论文设计与论文写作上。部分学生只是把它当成一次形式上的综合作业来对待,没有在相应的时候内完成对应的任务,经常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临近答辩该定稿的时间还在匆忙的修改作品和论文。

1.3 选题局限

我院毕业设计课题大多是由教师给出毕业设计题目,学生选题并进行毕业设计。在选题方面,往往会出现以下的现象:课题缺乏工程背景、课题内容陈旧,学生只需要将系统界面稍作改动,将别人的论文稍作修改,就可以变成自己的系统和论文。

有些教师给出的题目本身来自生产实际的应用性课题,但由于在毕业设计期间大部分学生的思想状态比较松弛,导致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敢把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只能安排给学生一些辅的工作,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1.4 监管不到位

毕业设计大部分时间由指导教师组织管理,学校仅限于对毕业设计相关表格,如任务书、开题报告和论文的检查。由于受到学生找工作、去就业单位顶岗实习等特殊情况的影响,指导教师只能通过电话或电子邮箱等方式联系学生,很难准确把握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和困难。学校对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不严,且对已经签署就业协议的学生的毕业设计采取迁就的态度,毕业设计整个过程缺乏详细的过程管理计划和专门的监督管理条例。

2.具体改革措施

2.1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

提前做好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每年的9月初就应该布置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给出整个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阶段的时间安排,明确强调本学期的工作重点,使大家心中有数,提早安排毕业实习工作。在12月初,给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工作日程”表,日程表要详细安排从毕业实习初期到次年5月中旬有关毕业实践各个环节的工作进度和要求。

2.2 采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的多元设计模式

2.2.1 联合就业单位,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在学生联系好了工作单位,与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的前提下,学校应支持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去做课题,完成毕业设计。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课题必须经系里审批,还要请用人单位指定一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毕业答辩时邀请校外指导教师一起进行毕业答辩和成绩评定。

2.2.2 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这部分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应与专业方向及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于这部分学生大多不能经常返校与指导教师沟通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可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相互沟通,指导教师应该详细布置期间应完成的任务,并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展情况。

2.2.3 校内实习与设计。对于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且未能找到校外实习设计单位的学生,应由指导教师帮其选定课题,并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新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完成实习与设计任务。

2.3 以竞赛及考证的方式替代毕业实习与设计

近几年来各类组织举办了不少与计算机类专业有关的学科竞赛活动,还有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积极备考国家及知名公司组织的计算机类认证考试如“软件水平考试”、“思科认证考试”、“Oracle认证考试”、“微软认证考试”等。对于学生参加全国或省市级计算机竞赛并获得一、二、三等奖,学生参与教师的部分科研项目,学生通过高水平认证考试几种情况,其钻研难度和深度,基本上能满足高职毕业设计的要求,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应允许其在按规定要求做出相应的完善和补充之后,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这有利于优秀的学生提前毕业,顺应学分制教学改革,也有利于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科技活动。

3.改革预期目标

通过对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应提前部署,同时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与指导,将毕业设计形式由单一模式转化为多元模式,将学生被动的接受任务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寻找任务,鼓舞每个学生勤奋学习专业课程、努力拓展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大型专业竞赛和获取权威证书提高专业竞争力。将学生毕业实习与择业就业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及家长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联系实习、设计单位。用人单位可将实习和设计工作作为考察和锻炼学生的机会,这也是解决企业自身生产科研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从而达到学校、学生及企业的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姜桂洪等.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探索[J].职大学报,2009(2).

第9篇

【论文摘要】针对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IT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人才(IT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及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剖析了工程项目选题的原则及实施的过程。阐发了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