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8:11
导语:在管理学基础期末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管理学;综合性全程考试;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考试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考试的形式决定了教学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好的考试方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良好考风的形成都大有裨益。
《管理学》是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具有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传统单一的笔试考试方法,一卷定乾坤,不能全面衡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也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考试方法的弊端,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使成绩构成多样化,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一改过去平时不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好的学习习惯。而且由于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这种考试方式也凸显了考试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一、传统《管理学》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内容不全面
目前管理学考试多采取终结式的闭卷笔试考试,考试方式单一,加上有的学校要求基础课实施统考,而每个老师要求学生读的参考书目不同,补充的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便于统考,试卷内容只能局限于教材,这就出现了教师考前划范围,圈重点,学生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
(二)考试形式不丰富
考试形式一般有开卷、闭卷、半开半闭、口试、课程论文等形式。目前,管理学课程考试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采取闭卷考试,注重考察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对理论的运用则由于其标准答案难以统一在实际操作中有些难度,在闭卷考试时考核的较少。因此这种单一闭卷考试的结果忽略了管理的艺术性,更多强调管理的科学性。
(三)考试题型不合理
简答题、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题所占比重过高,而案例分析、论述题等主观题所占比重低,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普遍采用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而且案例题、论述题教师一般设定了标准答案,只要与标准答案不一样,就视为错误。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虽然方便了教师阅卷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极不利的。
二、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及其特点
(一)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提出及定义
现代管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全面质量管理,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能否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引入到课程考核中来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进行全程质量管理,若出现问题马上加以分析改正,监控重点侧重于防止及避免可能发生的错误,这种做法明显提高了产品合格率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样的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全程监控而不是在课程结束后再进行检查。
所谓综合性全程考试要求考试根据课程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动态地对学生进行考核。其强调根据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改革考试成绩评价方式、改革考试内容,强化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与督促,注重考试的反馈作用,建立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课程考核模式。
(二)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特点
1.考试内容的综合化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主要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以理解性、应用性和综合题为主。比如考查学生对SWOT这种分析工具的应用,可将该题目设计成论述题,如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个性特征,进行SWOT分析,识别你的职业生涯的机会和威胁以及自身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优势和劣势。这样不仅考查了学生对SWOT这种分析工具的理解,更加注重对这个工具的应用能力的考核。从而实现了从知识考查向能力考查的转变。
考试内容不仅局限于教材,还包括教师指定的课下阅读的参考资料和经典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把考试内容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不仅突破了教师教什么考什么,而且也突破了仅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样能引导学生更多地注重平时的积累与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考核方式的丰富化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考核的综合性和全程性,教师把课程考核贯穿于课上、课下、期中和期末全过程中,不仅要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以考勤点名、回答问题、专题讨论考核为主,课下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经典阅读为主;期中以调研报告的撰写、课堂小组汇报为主;期末以闭卷计算机考试与开卷纸质考试相结合,机考主要以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等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纸质开卷考试以情景题、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以及综合设计题等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为了彰显学生的个性,同r还可安排适量的选做题。
丰富考核方式,不仅能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学业成绩,而且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对教师而言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考试评价的完善化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打破了传统考试“一卷定乾坤”的弊端。这种考试模式使评价突出全程性特征,使平时成绩的评定有据可依,避免了过去凭教师主观喜好随意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或者由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不甚了解,从而根据期末成绩来评定平时成绩,从而使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或丧失客观性。对学生而言,这种考试评价模式大大打击了那种平时不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突击一下,就能轻松过关的学生。总之,综合性全程考试评价更能充分体现出考试评价的立体化和完善化,对打击考试投机分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裨益。
三、《管理学》课程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构建
为了培养创新性和应用性人才,针对《管理学》课程当前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课程考试改革的目标和原则,笔者在6年教学试点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管理学》课程综合性全程考试的新模式。
(一)设计指标
综合性全程考试的全程性特征要求把课程考核贯穿于课上、课下、期中和期末整个学期教学的全过程。考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在开学初的第一次课,就应首先向学生介绍课程的考核内容、要求和标准等事项,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其次,要求学习委员将全班同学按照5-6人每组的标准分成学习小组,为接下来的课堂讨论教学和考核活动建立组织基础;最后,向学生公布授课计划、讨论专题、社会调研专题、参考阅读书目和辅导答疑安排。在课堂上要安排考勤、课堂提问、专题讨论的考核;在课下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复习思考题,准备课堂互动,为课堂讨论收集资料,阅读管理类经典书籍并撰写读书报告;在期中安排一次课的时间,要求学生做一次与课程有关的社会专题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制作PPT并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分享;在期末安排期末考试,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进行考核。
(二)具体内容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是通过全程和综合性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等素质进行系统考核的一种方法,符合素质化考试的要求。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能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辅助教师运用多种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综合性全程考试的保障措施
为了更好地发挥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优势,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实施该模式时需要给予教师较大的自,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统一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构成及其比重,另外要进行试题库的建设,对于客观题可采取教考分离的形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给予教师较大的自
实施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最关键的是要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比如笔者将管理学课程成绩按照平时与期末1:1
的比例,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堂讨论、课堂互动、读书报告和调研报告等五部分组成。既涵盖了课堂表现,也包括了课下的预习、复习和练习。在平时成绩构成及权重方面教师应有较大的自。教师自行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平时成绩的构成及比重,在期末考试时,试卷内容不受题型、题量的限制。
2.试题库的建设
期末考试可采取机考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要机考首先就要建立机考试题库,由任课教师根据每章内容的重难点,按照大纲的要求出一定数量的客观题,并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不断更新与完善,保证试题的数量和质量。像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等客观题采取计算机考试,案例分析、论述题和实例操作等主观题采取开卷笔试。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考试作弊,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使得考的覆盖面更广,既考察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又有利于衡量学生利用所学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期末考试试卷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1)客观型、复述型题型向分析性、创新性题型转变
传统的闭卷考试主要是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等,这些题型一般都是属于客观性和记忆性试题,答案一般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采用开卷考试后,这些题型显然是不适合的。开卷考试要少出记忆型试题,增加分析性、发散性试题。比如可以设计情景分析题,让学生置身于某种情景下来分析实际问题。如“有一天某公司总经理发现会议室的窗户很脏,好像很久没有打扫,便打电话将这件事情告诉了行政后勤部负责人,该负责人立刻打电话给事务科长,事务科长又打电话给公务班长,公务班长便派了两名员工,很快就将会议室的窗户擦干净。过了一段时间,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请你分析一下该公司在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另外,同样一个知识点,在闭卷考试中,可能以简答题型出现,但在开卷考试中,可以以综合设计题的形式出现。如《管理学》课程中,为了考核学生对计划的内容这一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在闭卷考试时,我们一般以简答题形式出现,而在开卷考试中,我们将它设计为一道策划题,如表2所示。
(2)评分标准多元化
主观性题目的考试,不要采用标准答案,只用给出答题的思路和要点这样的参考答案,并给阅卷教师一定弹性的空间,比如只要答够3个或几个得分点就给满分。教师评分要灵活,不要死扣字眼,硬套答案。在评分过程中, 只要学生解答时符合题意要求便可酌情给分,这样可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无标准答案考核制度也给教、学双方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引导,使学生不仅注重期末考试成绩,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这种考试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考核,而且考核过程和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符合当前高校教育素质化的要求,有利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逢银.人文社科类课程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构建研究――以《行政管理学》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6).
一、概述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性学科,是人类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1\]。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中,管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目前,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管理学这一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管理学教学应在“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和“理论够用、实践为主”教育原则指导下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而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方式是很难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因此需要管理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二、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还要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能熟练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解决相关问题。但是因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还是盲目地沿袭本科教育,教学中大量讲授国内外的管理学理论,混淆了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差别\[2\],内容上成为了本科管理学教育的“压缩饼干”。
2.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学还是传统的单纯课堂讲授,停留在理论知识灌输的层面,即“填鸭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很难真正理解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学懂学会,更谈不运用。并且单一而枯燥的讲授模式会严重挫伤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3.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多数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往往是理论的讲授多过于实际操作方法介绍和运用,课程的实训环节很少、甚至没有。并且很多校企之间的合作无法真正地实现,许多学生在顶岗实习时也只是作为普通工人工作,而无法接受管理技能的训练。这与“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这一高职教育的目标和宗旨严重偏离。
4.教学课堂师生互动性差
师生互动性差是目前管理学课堂上一个典型的问题。管理学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听。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只能在课后实现。这种缺乏互动的课堂一方面不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枯燥的听讲会丧失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对于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很多高职院校目前还是沿用总结性考核的方式,即期末时采用闭卷笔试考核,且期末考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70%或80%,平时成绩仅占很少一部分,而对实践性的考察在总成绩里根本得不到反映。这种“一卷定乾坤”的课程考核方式只能检测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不能检测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改进高职管理学教学的措施
1.明确高职管理学教学目标
高职管理学以既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高职管理学课程设置应以掌握基本管理理论和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构建理论与实践技能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注重技能培养的统一,达到理论与技能的深度融合\[3\]。因此,笔者认为应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的搜集、分析信息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目标管理能力,制定计划能力,组织设计能力,招聘、应聘能力,指挥能力,激励能力,沟通能力和有效控制能力等作为高职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28卷第1期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任何单一的教学模式都无法收到完美的效果。因此,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融合,共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笔者认为管理学课程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尝试以下几种互动式教学方式:(1)案例教学法,将典型案例、与行业有关案例和社会热点案例等进入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展开探析、讨论和总结。(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掌握,并且能够将所掌握的知识充分运用在管理实践中。如“举棍子”的游戏可运用于总结管理职能时让学生对抽象的四大职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4\]。(3)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在模拟管理情景中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定任务、掌握特定管理技能、感受管理内涵。这些教学方式在管理学课堂的运用,既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又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身的体会掌握相应的管理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3.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管理实践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分小组设立“模拟公司”、组建管理团队就是实践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例如讲到计划职能时,要求学生小组拟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计划,讲到组织职能时,要求学生小组设计出公司的组织结构、内部职权分配、人员的配备和公司的企业文化等,课程结束时学生对整个的管理职能活动就有了亲身的体会。还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请进来”指的是邀请校外专家和管理者到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学生聆听真实的管理经历,感受管理的真谛。“走出去”可以是组织学生到校外知名企业进行组织调查、参观工作现场(生产流程)或者在企业短期的生产实习。
4.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
既然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和培养其实践能力,那在课程的考核上就不能仅是采用“期末闭卷笔试”,而应建立起与教学目标匹配的多环节、全方位的考核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将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技能成绩。平时成绩占30%左右,具体包括平时作业、出勤率、课堂提问表现和案例讨论等;期末成绩占40%左右,可以开卷的方式进行着重考察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是技能测试占30%左右,以小论文或企业实习报告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 方桂萍.管理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
\[2\] 李鑫.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14(6):281.
\[3\] 尹文秋.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187.
\[4\] 华中生,张斌,李四杰.在管理学科教学中游戏教学方式尝试\[J\].教育与现代化,2004(2):36-39.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f Management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Ying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Finance,Yunyang Teachers' College,Shiyan 442000,China)
关键词:创新改革 求知探索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73
管理学的五项基本职能最早是由法约尔在一般行政管理学理论中提出来的。管理学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针对高等院校毕业设计中的管理采用五大职能进行规划:
1 计划―加强毕业设计领导,提高各系部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做好计划准备
计划:制定最终目标,并制定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进行的可行性行动。针对高等院校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及重点培养要求,可在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安排上进行一定的调整,扩充毕业设计的创作时间,间接加大各系部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及要求安排,最大程度地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水平,具体操作安排如下:
将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提前到大四上学期第八周左右,要求各系部都要设立专门毕业设计考核小组,召开师生总动员大会,进行针对毕业设计的专题讲解报告会议,公布学院及各系部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时间安排,加大教师和学生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四上学期结束后,各系部完成对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分配、毕业设计的征题、选题等工作。大四下学期,学生可以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设计。
2 组织―把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学生写作兴趣相协调
根据各系部对毕业设计的专业要求及学生学科的特点,设计不同题目,师生通过双方双向选择,用规章细则规定各系部师生的职责,逐渐形成一种有机的毕业设计结构,保证整个毕业设计前期工作组织协调运作,保证后期工作的可靠性。
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要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这不但要求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吻合,也要求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意义。当然,题目要难易程度适中,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自行完成。各系部尽量遵守“一人一题”原则,尽量避免题目的重复,尤其是理工科专业论文的设计及其他需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题应占总课题数的半数以上。文管类专业的题目,应该加大通过调查研究和搜集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比例。
3 领导―各系部做好严谨选题、开题、开题报告等工作
这就要求各系部领导加强重视程度,严谨对待教师和学生的双方双向选择,严格控制选题数量和质量,并要求各系部对学生完成选题、开题、开题报告等工作做出可行性分析要求和具体时间安排,原则上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开题报告的答辩。
4 控制―严格控制毕业设计的管理进程,确保后期完成工作的质量
这就要求各系部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一系列措施,建立绩效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加大毕业设计的管理进程,适当安排教师减少一部分教学工作量,以确保指导教师有足够精力对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间的投入。
4.1 严查考勤绩效
为保证每名学生每月至少接受一次指导老师专业指导,各系部应该每月让指导教师详细填写纸质的具体指导内容,学生必须主动配合各系部的检查工作,不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和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指导老师指导工作可与绩效进行挂钩,实行奖罚制度。学生若违反各系部针对毕业设计的考勤反馈有关规定,可视情节严重推迟其答辩时间,甚至取消答辩资格。
4.2 定期检查
各系部根据时间节点安排,通过教师定期纸质指导内容、汇报会等形式对师生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并由指导教师填写《记录表》。纸质指导内容及记录表存档报教务处,以备进行期末检查工作。
4.3 严格控制审核制度
指导教师、评阅人要根据各系部要求及学生所学专业特点,仔细审读学生的论文设计初稿,针对毕业设计涉及的问题,提出可行性修改意见,并填写《指导教师评分表》、《评阅人评分表》等相应的成绩及评语。
4.4 严格遵守论文答辩制度
各系部应根据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准备、组织学生答辩环节的各项工作,保证各答辩小组工作程序的流畅性,确保评分的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
5 创新―创新毕业论文设计传统管理模式,加强毕业设计人文管理
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学职能不同,它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总是辅助其它管理职能,在辅助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要搞好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各系部要重视整个设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创新管理,从本质上达到改善毕业设计质量的目标。
5.1 创新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最重要的工作,是毕业设计的重中之重。选题要符合各系部专业培养目的和本专业学生的特色,体现本专业实际应用能力。指导老师在选题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最大程度避免题目的太大和空洞无力。第二,要注重选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可行性。第三,选题尽量避免重复,保证尽量学生“一人一题”。当然,双向选择也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要将选题及时向学生公开,充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意愿及兴趣,由学生自主选择。
5.2 创新开题
学生要在毕业设计选题开始后的规定时间内,要进行开题报告书的填写。在开题报告中要对查阅中外参考文献的篇数、题目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最终创作目的、实践意义等作出明确的要求。由各系部负责组织开题报告的前期答辩工作准备。在学生自述开题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专业性问题提问来确定学生是否可以通过开题。各系部负责对所属各专业开题报告随机抽取审查,再对审查结果进行与其他系部的交换检查,以确保开题的创新。
5.3 创新答辩和评审环节
答辩是整个毕业设计的最后环节,也是检验学生毕业技术的最终结果。答辩和评审环节,着重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条理以及制作幻灯片等多方面的要求,确保管理环节上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参考文献:
[1]安之铸.教育科学与系统科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2]黄威.现代教育督导引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4]杨雪梅.略论民办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7-9).
[5]吕何新.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初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7).
1.1教师的教育背景局限了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主要由一、两位教师承担,任课教师往往由于只钻研于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而难以对工商管理类这个涵盖广泛的专业领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授课内容只对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有明显的指导作用,而对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学生的方法论认知则作用不大。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需要让本科生对自己所在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形成的相关方法论知识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把握,然后他们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的管理学理论研究。但授课教师教育背景的专业性局限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适用于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这就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难以全面顾及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需求。
1.2适合本科生的教科书较为缺乏,难以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教科书既需要向学生展示种类众多的研究方法理论知识,也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真实科研情境中的研究实践及其成果,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方法论的认知上同时获得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然而,现有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科书往往重视传授方法论的理论知识,对于真实科研情境的例子说明则比较缺乏,这一方面使得学生对方法论的理论知识感到讳莫如深和羞涩难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管理学研究方法形成透彻的理解,更谈不上使学生能够在科研实践中掌握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形成科研成果,这样的结果无异于纸上谈兵,事倍功半。
1.3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没有较好地配合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由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内容中会用到其他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方面的知识,很多本科生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上的差异,对某些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缺乏基本的认知,从而使学生难以有效掌握具体方法与技术的精髓,这对于他们在科研实践中有效运用这些方法与技术必然大打折扣。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先系统地学习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专业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才可以更好地领悟和运用其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从而才能将之与专业领域的研究有效结合起来,形成教学双长和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改善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虽然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上述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教学的有效安排需要任课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2.1采取理论传授、范例教学、文献评价、软件操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讲授如何运用统计技术来解答研究问题的课程,按照科学研究过程和管理研究论文的逻辑构成,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性质,可以把课程分为确定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理论构建、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等五个教学模块,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向本科生传授这五个模块的基本理论知识,让本科生对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管理学科学研究打下知识基础。除此以外,选择经典论文,结合典型范例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也是本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比如,教师在讲授研究问题的来源和形成时,可以以樊景立教授等人研究中国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基本内涵及其形成机制为实例,讲解如何发现研究问题,阐释如何将观察到的有趣现象转化为一般性的研究课题。范例教学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科研情景,使他们在学习范例的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是如何在科研实践中运用的。另外,文献述评的讲解也是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努力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查阅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详细评价现有文献的进展与缺陷,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学习与钻研,还可以培养本科生的文献搜索、分析和提炼能力。软件操作是学生从事管理研究的重要技能之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现场演示如何运用SPSS或者其他具有相似功能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研究资料的处理,同时也给学生设计一些课后的上级练习作业,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对这些常用软件的认识和运用,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管理研究数据处理的基本操作。
2.2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目前,高校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仅仅停留在研究方法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这对于学生运用科学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分析管理实践问题,并将之上升为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必要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但方法与技术仅仅是工具,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更重要的。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培养从管理实践中发现研究命题、并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解释和预测管理实践的能力。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考虑在期末考试或期中作业中安排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从企业管理实践中提炼出相关的理论问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如何运用现有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建构、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任课老师也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这是因为,一方面,任课教师对自身的研究领域较为熟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投入到同一领域的科研活动,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学生在研究方法与技术方面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在这种科研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模拟学习,能够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任课教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恰恰可以弥补以往教学中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的不足,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更深入地掌握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运用。
1百色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投资管理学
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及实践教学现状百色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掌握投资目标的管理技能、投资计划的管理技能、投资策略分类技能、投资策略的制定技能、投资组织的管理技能、投资方法的应用技能、投资风险的管理技能、投资绩效的衡量技能、投资绩效评价的量化指标技能、投资绩效评价的质化指标技能,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坚韧自信品质和踏实勤快作风,能从事投资融资、风险管理等工作,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发展的,心有谋划能力、眼有洞察技能和手有成事本领的较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投资管理创新创业人才。第一,课时安排不足,实践课时较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由这几部分构成:学校规定的公共基础课、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科特色课、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又包括学校规定的创新创业课程、毕业论文、课程实习、学生社会实践、毕业前专业见习。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由基础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组成。根据学校模块和教育部需求,一些课程不能变动,由于学分紧张,受学分及总课时的限制,投资管理学课程总课时45个课时,其中理论课时70%,实践课时30%。课程六个章节理论知识32个课时,实践课时13个课时显得不足,实践课程的开展受学时的限制,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第二,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百色学院目前教师团队以年轻教师为主,大多数都是研究生或博士毕业直接进入学院工作,实践经验欠缺。教师理论知识丰富,技能缺乏,双师型教师很少。百色学院目前发展前景壮观,但是地理环境条件不是很好,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很难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投资管理专业人才。第三,实践基地的数量少。目前学院的实践基地有田阳古鼎香集团基地、广西长江天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广西联润实业集团见习基地、百色闻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见习基地。学生去基地实践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见习,老师带队要考虑学生安全问题等很多因素,一般外出实践见习三个小时很难接触到投资管理方面的专业实践,实践质量不高。
2构建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
第一,建立校企合作,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百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近年来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如与广西西红鑫国际云服务科技有限公司、广西联润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有利于学院的发展以及教师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院扶持教师队伍发展,分批派老师去企业实践一个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引进校外企业高级人才担任相关实践课程的讲授,丰富学生的实践课程知识。第二,打造庞大的双师型团队。为提高百色学院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质量,推动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步伐,学校加大了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方面的政策力度,学校成立了百色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提升工程系列专题讲座培训、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开展双师型教师技能培训等。第三,创造学生校内校外实践机会。每学期末工商管理学院都会组织老师带队带领学生去企业实践见习,每学期举办财务管理十佳能手技能大赛、炒股大赛、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把投资管理专业知识融入校内和校外实践。
3百色学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优化
第一,投资管理学课程课堂实践。根据教材6个章节内容,按照理论和实践7∶3比例,针对每一章节开展课堂实训,适当加大实践课时。利用投资战略管理BCG矩阵设计某公司产品组合技能、设计某公司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制度技能、投资项目财务评价技能、在实践中运用平衡计分卡技能、设计证券投资组合规避证券投资风险技能、编写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技能、设计问卷调查技能、投资权益内部控制设计技能与绩效评估技能。第二,投资管理学课程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课程结束,学院每学期举办的炒股软件模拟大赛、ERP沙盘模拟投资大赛学生都可以分组报名参加,将课堂理论知识用于校内实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百色证券交易所、百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参观见习。第三,毕业见习实践。学生根据所掌握的投资技能,去投资公司见习,也可以去证券公司见习等,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财务管理岗位,学生掌握了多方面的技能,选择面更广。
4结论
根据投资管理学课程培养目标对课程实践进行分析,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等层次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优化了百色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投资管理学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应用型高校的投资管理学课程实践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学生可以将投资管理学知识技能用于工作,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也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白兰琼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胜雄.投资管理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实验实训; Excel; XBRL
财务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是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提高其教学质量必须考虑到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特点的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应开展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
一、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的现状分析
笔者对部分高校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的开展情况作了细致的调查分析,调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包括审计专业)、其他专业(包括其他经济管理专业),如表1所示。
同时,笔者对会计学(包括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作了调查分析,如表2所示。
通过调查分析并结合笔者在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体会,发现在财务管理实验实训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重会计实验实训教学轻财务管理实验实训教学
由于会计课程的特点,能够直接接触到凭证、账簿和报表,会计实验实训开展的时间较早,相对也较受重视,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有难度,财务管理实验实训教学基本上是借用会计学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尚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实验室的设置上,几乎没有专供财务管理学使用的实验室。
(二)重理论教学轻实验实训教学
尽管在财务管理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实验课时,但由于财务管理学内容的丰富以及课时的有限,大部分老师在讲课时只着重于理论部分的讲述,而无暇开展实验实训教学,因此,导致未能在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开展实验实训教学。
(三)重校内实验室建设轻校外财务管理实验基地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校均建立有专门的会计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不仅承担会计学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也承担了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的部分任务。但是各校在校外财务管理实验基地上的建设尚显薄弱,表现为实验基地数量少,分布区域不均衡。大部分实验基地是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资产评估等业务实习,真正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从事财务管理和理财业务方面实习的很少,这使得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获得理财训练的机会很少。实习单位在学生实习时不积极配合,使学生拿不到相关资料,达不到预期的实习目的。加之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增加,给各个学校安排实习单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的几个人甚至十多人在一个单位实习,影响实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体系需要解决的关键 问题
目前在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中,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实验实训素材的真实性
开设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的理财环境下,运用财务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实验实训项目的选材不仅要真实,而且为实现“理财者”身临其境的分析与决策过程,还必须模拟出较为真实的管理环境。这种实验应力争成为开放式的实验,实验项目的目标应该明确,实验涉及的理论与方法应是学生经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后所熟悉的。但究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何采集或加工信息,如何根据信息的加工结果作出分析和判断,最终如何提出整体的解决方案等一系列问题完全应由学生自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激情;才能使实验教学真正达到锻炼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项目达不到这样的要求。这些实验项目普遍缺陷是:实验的素材缺乏“真实感”,验证的内容过于“书本化”。
(二)实验实训项目的单一性
从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实验教学大纲看,其实施的实验项目大多属于单项实验,即只是针对财务管理学教科书中分布于各章节的每个重要知识点分别设计的实验。例如货币时间价值计算的实验、风险与收益衡量的实验、外部融资需求预测的实验、最佳现金持有量确定的实验等等。虽然完成这些单项实验有助于巩固和检验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这类实验对财务理论与方法的运用过于单纯化、局部化,因而与现实企业理财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此,今后在实验项目的开发中,加紧研究制定不同类型实验项目的开发方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三)案例分析与财务软件脱节
目前可见的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程未能和财务软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么是就案例分析案例,缺乏数据的处理工具;要么是就Excel讲述Excel在财务管理学中的应用,缺乏真实的案例和到位的定性分析。为此,在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时应该发挥Excel或XBRL的重要作用,将案例分析和Excel或XBRL结合起来。
三、基于财务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构建
财务管理学实验是指在虚拟环境下,模拟企业的财务决策过程。如利用Excel工具进行财务建模、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等,它是一种探究式的操作,让学生自己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财务管理学实训是指在真实的环境下,利用模拟数据进行实验,如采用各种软件系统包括采购、销售、制造、库存等功能模块,生成基本财务数据,自动生成财务报告数据,运用财务管理各种模型对公司财务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因此,应该基于财务信息化的成果,整合案例教学资料,构建综合性、多层次的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合理的实验实训教学计划
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实验实训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内容、学时分布、学生应达到的要求以及考核办法,明确实验实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以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形式体现出来。
(二)多层次的实验实训教学内容
由于财务管理学是关于资金筹集、投放、营运和分配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课程,同时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受财务理论的指导。因此,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财务管理基本原理实训,该部分包括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活动、财务管理环境等实训以及财务管理价值观念的实训;第二个层次是日常财务管理活动实验实训,包括资本结构决策实验、投资决策实验、营运资金管理实验、股利分配实验等内容。这一部分是实验实训的核心;第三个层次是财务管理活动综合实验实训,该部分通过案例将公司财务管理活动完整地展开。
(三)多样的实验手段和实验工具
第一个层次采用认知环节实验法,即接触企业财务管理过程当中的各项实际内容,如通过模拟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资金运动过程;认识资本市场上各种筹资工具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二个层次采用单项实验法,即针对财务管理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如在企业实践中,资金需要量预测、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存货经济订货量决策、最佳信用政策决策、销售预测等,分别设计多个单项实验项目,通过单项实验提高学生对财务管理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第三个层次采用综合实验法,即将财务管理的各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以综合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可以分别设计筹资决策综合分析、企业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企业并购决策分析等实验项目,以此培养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设计案例时,增加研究设计性实验内容,如当金融政策变化时企业融资策略调整的模拟,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投资决策过程调整的模拟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采用课堂引导型,教师讲授为主,讲清原理,给出分析思路;也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型,即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导为辅。鉴于财务软件在财务管理学中的应用,对每一个试验分析都注重利用Excel或XBRL工具的使用,应综合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以避免分析结果的单一。
(四)立体的实验实训考核方式
在考核内容方面,以学生平时实践表现、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的撰写质量为准。课程成绩分为两部分,平时实践表现成绩占40%,调查或实验报告成绩占60%。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调查或实验报告的考核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期末成绩为全部调查或实验报告考核成绩总和按全部实验数目求平均数(对实验有独创见解,在期末考核中可以加分);没有提交平时实验报告成绩的学生期末课程成绩按不及格处理;缺课累计达6课时及以上者,不给予评定成绩。
总之,本文认为,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体系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通过认知实验等方法展开,运用Excel或XBRL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并以立体的实验实训考核方式检验实验实训教学效果,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 郭银华.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商业会计,2007(6).
【关键词】成绩评定;素质教育;分析研究
课程成绩评定是高校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时考核评定结果作为信息反馈给学校和教务部门,对于评估教学状况、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都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成绩评定的现状,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由原来的单一以期末笔试成绩转变为笔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课程评定机制,而且平时成绩的比重越来越上升的趋势,突出了现阶段注重学生素质教育为重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成绩评定的方法。下面介绍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业课成绩评定考核的现状,剖析当前评定成绩主要由期末卷面笔试成绩转变为期末笔试与平时成绩各占相当比重计分的变化。
一、课程成绩评定现状
目前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评定考核方法,多沿用传统的课程考核办法,时间上分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形式上分为开卷、闭卷、论文等,这种课程评定考核方式基本上同中小学的考核方式没有大的区别。然而大学每学年的学习内容比中学要多几倍,每门课程都有厚厚的一本教材,时间要几十学时,仅凭期中和期末一至两次考核,无论在时间还是试题覆盖面上都有局限性。从考试的内容看,知识性记忆性的东西占绝大多数,而智力性和技能性的东西很少。这就导致学生死啃书或背笔记,内容的繁多有时出现教师划范围、指重点,学生猜题、押题、套题等不正常现象,甚至出现学生平时不用功,考试前走捷径,突击背笔记,反而考出好成绩的不正常现象。这种考核方式与培养要求相悖,使考核的指挥棒发生了扭曲,难以客观地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针对上述情况,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师结合实际,增加了平时成绩的内容,主要有做课程设计、做项目调查与写分析报告、ppt宣讲、上课出勤情况等,同时把平时成绩纳入素质教育范畴,增加总分比重,实践效果良好。
二、规范教师对课程成绩评定的标准
课程成绩评定考核过程,其主体是学生和教师,而教师在课程成绩评定考核中占主要的作用,因为考试的命题、监考、判卷、平时成绩的记录等过程都由教师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对成绩考核的每一道程序都是非常认真和严谨的,无论是考题的数量、深度,还是成绩的评判、分析和登记,都做得无可挑剔,保证了成绩考核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各个方面要做好工作。上海海洋大学教务处对任课教师在这方面有明确规范。
1、课程试卷命题要科学性。如果命题不严肃,试题的数量、深度、覆盖面都不合理,势必影响课程成绩的评定。
2、平时成绩的记录要详细,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要明确,平时执行要实事求是。
3、监考要有责任心。考试纪律要严,对考试舞弊现象要批评、制止,不能甚至视而不见,姑息袒护。
4、评分标准要规范。判卷要认真,不能走马观花,甚至凭个人印象打感情分,或从名誉的需要打教学平时分。
三、规范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标准
近年来,高校中大学生的学风趋下,厌学现象巨增,更为严重的是考试作弊已成为大学生诸多违纪现象中最突出的一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经费和办学条件未能相应改善,使得学校人力、物力、财力不能适应教学工作发展的需要,无论从教学上、管理上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存在着薄弱环节。在近年的人才市场上毕业生分配有一定难度,也是造成学习缺乏动力,考风、学风不正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状况,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出台一系列的规范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标准和举措。如上课有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督教制度,有上课排座位表措施,有点名计分制度,有出卷试题库举措等。这些方法的出台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规范课程评定成绩都有良好的效果。
四、加强专业课成绩评定的方法举措
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深入,学校与社会已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这就要求专业课程评定成绩考核也应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一整体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也应使受教育者明白,素质教育决不是取消考试,尤其重视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这种新的考评体系并不等于全面摒弃传统的考核方式,而是逐步改革和完善,使之既能体现教育规律,又能评价教与学的效果,从而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做好上述工作,有必要加强专业课成绩评定的方法举措。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良好的学风、纪律与举措
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学校就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良好的学风、纪律与举措,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学风建设和考试管理的规章条例,认识到课程评定考试管理在人文素质教育,学风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性。让大家充分了解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公平竞争。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要使学生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调节,不学无术的毕业生已没有立足之地,高分低能也渐被冷落,只有通过刻苦的学习,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熟练的实践技能和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毕业生才具有竞争力,被社会所青睐。因此,进了大学不是入了保险箱,更没有拿到铁饭碗,只是争取到一次宝贵的学习深造机会。是否成功就要看能不能抓住这一人生的机遇,利用好大学几年的宝贵时间,学到真正的本领,使自己在步入社会中占有有利地位,成就一番事业。这不仅仅是个人奋斗,而且也利国利民、利于社会的发展。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学习态度将有根本性的改观,良好的考风、学风也就树立起来了。
2.进行专业课程评定考核的修正举措
不同门类的高校因学科性质与专业特点不同,考核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然而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的考核方法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从应试教育的一卷定成绩变为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如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口试、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考核,平时测验及抽查,提问记分,课程论文答辩,案例讨论,综合能力考核等。而这些方式中各有其特点,对于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偏农业院校来讲,多数学科的教学大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有严格的要求。而且要不断提高非卷面成绩的分数比重,突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3.提高平时评定课程成绩的比重
近几年来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课程评定平时成绩比重逐年上升,具体做法是:
(1)学生上课时所坐的空间方位与学习态度的关系评分。
(2)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习态度的关系评分。
(3)出勤情况与学习态度的关系评分。
(4)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情况与学习态度的关系评分。
根据专业课成绩评定分析研究,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这方面提出上述方法和举措的出台,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规范课程评定成绩都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有关部门重视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朱杰,王国栋.生物物理新技术与新方法教案的构建及其方法学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7,15(2):54—57.
关键词:会计教育;法国;中国
在满足社会的最佳需求前提下,如何发展会计教育学,对于每一个会计教育者都是一个基本问题。这正是必须会计教育系统自身发展和研究其他系统作为参考的原因。
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会计教育就有文献研究。通过跨太平洋学术交流,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的美国会计教育系统以及利用它作为教育参考资料。与此同时,欧洲大陆对远东地区的了解很少。
然而,有部分中国研究者观察到欧洲大陆与中国会计教育的相似性,通过充分了解欧洲大陆会计教育,为中国会计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文献[1]研究了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的会计教育。
本文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总结中法两国就会计教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法国的会计教育
法国会计教育可追溯到十七世纪。1673年颁布的法规条文中规定了记账的商业活动。此规定要求成立记账专业和会计教育。1675年,此条纹的纂写者Jacques Savary提出管理的概念和复式记账法。又过了十年,Bertrand-Fran?ois Barrême 开设了一个商业学校,他亲自教记账学。
到了二十世纪60年代,公共和私有的技术教育结构和商业学校均提供会计培训[2]。但在当时会计被认为是辅助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970年,巴黎多菲纳大学开设第一个管理学硕士课程,象征着会计学进入法国大学教育中。1974年,法国格勒诺布尔商学院开设第一个会计和金融学硕士课程,使得法国各个大学教育向注册会计师文聘培养发展。1990年,巴黎多菲纳大学开设了会计学的高级研究文聘课程――《会计-决策-控制》。在这个时期,法国的会计学博士学历越来越多。
在法国,整个注册会计师教学课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DPECF,DECF,DESCF和DEC。DPECF包括五个课程,有:法学引论,经济学,计算技术(数学和计算机),会计学和沟通技巧。DECF阶段有七个课程,包括:公司法和财务法,法律关系,组织与管理,财务管理,数学与计算机,高级会计学和管理控制学。通常需要学习两年,该阶段的通过率很低。DESCF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四个国家考试,包括:法律和会计学综合考试,经济学与会计学综合考试,口试和实习工作报告答辩。。在进入三年会计事务所实习后,经过会计审计笔试和专业技术论文写作(DEC)后获得注册会计师文聘。
新的教学方法在法国会计教育广泛使用,比如:案例研究,管理仿真等。另外实习在会计课程当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大学教育课程当中,第一学期期末有六周的实习,在实习中学生被要求记录企业三个月的交易记录。其次,会计专业人士也会参与到教学当中,大概占课程比例的30%-40%。这些会计专业人士专门从事税收,审计和高级会计。
二、中法会计教育的对比
中法两国的会计教育在历史演变存在相同点。
直至二十世纪70年代,中国的会计教育发展十分缓慢和受限,实际发展是始于80年代。1986年,高等教育机构设立了会计教育文聘,培养了超过15000个学生。自90年代开始,随经济开发的不断深入,中国会计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800多个专业中,会计类专业是最多的。1997,超过1000个教育结构开设了会计学,会计类专业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10%。
而法国的会计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作为经济学的辅助技术。直至二十世纪70年代大学才开设会计相关课程。到80年代开始研究生课程,会计教育才得到真正的重视和完整的教育。
中法两国的会计教育均在二十世纪80年代后才得到充分的发展,且两国也是在80年代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会计教育的改革。
法国会计教育属于通才教育,在大学期间,只是通用的会计培训,在研究生期间,有专门的培训课程,比如财务会计,审计或者管理控制。这一点与中国的会计教育也是相同的。
中法两国的会计教育在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
在中国,短期高等教育文聘是2到3年,1800学时,25门基本课和3门选修课;学士需要4年,2800学时,30门基本课和20门选修课,还包括毕业论文;硕士需要3年,1400学士以及毕业论文;博士需要3年,550学时和毕业论文。
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的会计高等教育还沿用俄罗斯模式,大概分为四类课程:基础会计;专业性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活动分析。为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情况,新的教学理念被提出,包括五大类课程: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
以上提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研究,管理仿真等广泛在法国会计教育中被应用。但在中国,教学方法基本是被动教学,老师通过书本传授每一个教学内容。学生少有课堂讨论,考核形式仅为中期和期末考试。案例研究也比较少。
另一个使中国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是文化问题。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对等的。作为一名好学生,他必须遵守纪律,并接受教师的指导。相反,法国教育有个人主义和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批评现有的思维。
三、结论
本文基于会计教育及其特点,比较中法两国会计教育的异同,得到中法两国在过去三十年的的教育历史演变和教育阶段具有相似性,与此同时,两国在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不同,中国的会计教育存在被动教学,实习没有得到重视。通过比较中法两国的会计教育异同,学习法国的会计教育优点,对探索中国会计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 Henry, M. L’enseignement de la comptabilité : nouveaux métiers, nouveaux dipl?mes, Enseignements et Recherches en Gestion: Evolution et Perspectives[M], Toulouse: Presses de l'Université des Sciences Sociales de Toulouse., (1996) , 361-387.
[2] Colasse, B. Les voies de la recherche en comptabilité financière’, Enseignements et Recherches en Gestion: Evolution et Perspectives[M], Toulouse: Presses de l'Université des Sciences Sociales de Toulouse. , (1996) 297-307.
[3] Yu, Y. L. Research on university accounting education system[J], Modern Accounting , (1995), No. 6/1995, 40-42.
[4] Yan, D. W. & H. C. Wang ‘Accounting education towards twenty-one century[J], Hebei Accounting (1998) , No. 4/1998, 43-44.
【关键词】 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2
管理学具有鲜明的课程特点,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表现出来的严谨和其艺术性表现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决定了管理学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管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都比较少,要把这门课程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既能牢牢掌握理论,又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就要求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不断摸索与总结设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结合管理课程的艺术性特点,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主线。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得枯燥的理论变得灵活生动。通过各种生动性、启发性、趣味性、可视性、易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实现对管理学教学进行快乐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快乐中体会管理的真谛。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是人才培养的需要。现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招聘时不仅仅考虑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关注综合素质和能力,希望所需的人才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市场竞争的意识;知难而进、求同化异的能力;学习、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等。作为学校,要培养学生具备以上能力以胜任目前和将来工作的所需,就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
其次,是《管理学》课程本身的发展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也越来越强,一方面要求有更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来满足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管理学增添了新的内容。《管理学》教学也应该紧盯时代步伐,摒弃过时的理念和方法,汲取新的理论和策略。
二、当前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设置缺乏专业针对性。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就不同,当然也对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要求不尽相同,所以无论从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侧重上都需要区别对待。以本校为例,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等都开设了《管理学》课程,但是全都用的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没有将专业的差异性纳入到教学中,没能很好的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导致学生不重视。
2、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传统的管理学的教学内容的按管理职能来安排的,目前大多教材都是按管理、管理思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章节来安排的,每章节章再按照概念、原和方法等安排内容。这样的体例是一个大而全的体例,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基本上是这样来安排教学内容的。这样的教学导致老师讲授不够灵活,学生也感觉很枯燥无味。
3、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教学工作是教、学的统一体。目前多数的高校在管理学的授课过程中采用了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对象,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创新性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考核方式不合理。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课程考核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单一。由平时成绩和末考成绩组成,这种方式不符合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关于学习质量评价与考试方法的有关精神。因此,需要对管理学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把实践应用考核作为质量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课程设置专业化。本科教育应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事,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其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求学与就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对知识的侧重,根据专业内容有重点的讲解课程的内容。这就需要做到,第一,修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从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明确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以够用为目的。第二,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强调不同专业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第三,增加实训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力求通过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来提高不同专业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2、教学方法多元化。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过去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案例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景模拟法。课堂上教师可以营造一种情景,让学生根据给出情景中的角色进行扮演,这种形式摆脱了灌输式的教学,颇受学生欢迎。(2)课堂小组讨论法。教师将学生根据自愿原则5~8人组成1个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给出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的问题准备相关资料,在讨论中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小组发言并得出结论,由一个学生做最后总结发言,最后老师点评。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并提出观点、看法,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教学理念,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本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结合本科教学目的、课程特点和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应创新管理学教学理念。
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使教育的重心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由关注“学会”转向“会学”,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思考者、探索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管理者。所以要研究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从自我的角度来感知世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各项问题的轻重缓急是什么,解决问题需要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关系,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哪里,步骤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做,形成框架性思路要把握哪几个关键点,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和实施方案、整理和分析数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形成态度,在思维上实现突破,学会在不同环境下应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方法上,可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管理游戏、情景模拟、社会调查、资料查找、自编案例、管理辩论等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相互学习讨论,亲身经历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摸索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规律,获得“结论”,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关键概念及理论知识,并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自主能动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体会到成就和价值。
4、以开放性教学为特点。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将书本内容、学科知识放开,注重与社会的联系,注重与其他学科内容的内在的相关性,谋求跨学科的联系与综合,将管理课开放,推行社会化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1)教材及教学知识的开放性。广义的教材还包括校本教材、网络资源、研究性学习专题教材等,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独立的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在教学方式上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转变,从而使教学真正活起来。
(2)学习环境的开放性。要充分利用课堂,充实课堂教学的内涵,使学生主动、乐观、积极参与教学,这就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多媒体的运用,适当的社会实践如参观、调查、采访、模拟公司运作、课外科技活动、参加创业大赛等等,能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开拓思维空间,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形成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互动的开放性。由于教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者、情境的创设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教学资源的制作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等角色,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除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外,网络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交流和讨论的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资源的共享,通过电子邮件、QQ、博客的自由讨论,能够在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的个别化学习方式。
(4)学习效果评价的开放性。传统的评价方法的最大弊端就是导致学生为考而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主动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必须创新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从一元的价值观到多维的价值观,评价方式从重量轻质到量质结合,评价结果从重结果轻过程到过程和结果并重,从强调师评到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考试题目、考试方法、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考试方法采取笔试、口试、实践等多种方法;在成绩评定上,期末成绩由出勤、提问、平时测验、演讲、论文写作、社会调查、课外阅读及期末考试分数组成。通过以上多样化的考试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得高分引导到灵活掌握知识和发挥能力上来,使之能够适应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
(5)教学方式、教学设计的开放性。管理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谋求开放式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收集、观察、编写一些生活中的故事,利用这些通俗易懂的素材讲解一些基本的管理原则,从简单的事情推出基本原则,再尝试结合企业的情况上升到企业管理的层面,引人企业化思维或理念。
参考文献
[1]马洪波,唐剑.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构和建设思路探索[J].高教论坛,2010(11).
[2]厉守卫.论管理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实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