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8:20
导语:在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 问题解决 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时期,并且这使得在小学阶段通过数学学科的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具有了可能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要提供养料,即不让其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就会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正是向他们提供养料,使之茁壮成长,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
一、小学数学问题的特征
新课程改革要求把促进学生自主创造、发现探索作为目标,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应把知识问题化、通过例题、习题的改造等途径,创造“好”的数学问题。
1.“问题”的现实性
即源于生活实际或贴近生活,不是空洞的人为制造的,而是要让学生感到可亲的、富有情境的数学问题。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用什么方法能算出操场上的白杨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孩子们踊跃发言。一个说:“求圆面积要先知道半径,只能把树截开两截才能量了”。有人反驳说:“把树截开两截树就会死掉的”?经过激烈讨论,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先量出树干的周长,算出半径,再用面积公式去算大树横截面积。下课以后,孩子们纷纷跑到操场上去量、去算,他们已经完全融入这个情景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亲身体验的境界。这样的学习,使他们对知识记得清、掌握得牢。
2.“问题”的开放性
问题不一定有终极答案,答案也不必唯一,或条件不充分,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做出回答。例如,有一块长方形空地,长10米,宽6米,现要在这块空地上种植花草,使种植花草部分的面积占整块花圃面积的一半,要求设计得美观。
这个问题是在教学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后进行,目的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任意组合知识的能力。通过自行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会形成很多设计方案。这样的数学问题能真正改变将学生当容器的教法,使学习过程通过自身内化活动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得以扩展。
3.问题的生成性
即教师创设一种情景,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由学生自己生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汽车票价表:小丽星期一、三、五要乘汽车上、下班;星期二、四乘汽车上班而搭朋友车回家,她正在考虑是否要买一张周票。
“情景”是构成“问题解决”中“问题”的重要特征。情景问题一般都来自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并具有直观和容易引起想象的特点。这一题的“情景”隐含着数学问题,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可以提出不同的思维结果。如果回答为“不买”,其解释为:小丽一个星期乘汽车8次,需费用8元,而周票要9元,因此她不应该买周票;也可以回答为“应该买”并解释为:小丽每星期上、下班需花费8元,如果她周末乘汽车(买东西)花费至少需2元以上,那么总花费就多于9元,所以她买周票能省钱。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 Sternberg)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其背后包含高级思维过程即问题解决的过程。
其一,是对问题的理解。这是指解题者逐字逐句地读懂描述的每个句子,读懂的标志是能用自己的话重述问题的条件和问题要求。在问题表层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问题的每一步陈述综合成条件、目标统一的心理表征。图式是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可以把问题的内部表征通过图解的方式外显出来,可以极大地缓解工作记忆容量不足的矛盾。有这样一道行程相遇问题:“某县举行长跑比赛,运动员跑到离起点3千米处要返回到起跑点。领先的运动员每分钟跑310米,最后的运动员每分钟跑290米。相遇时离返回点有多少米?”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一字一句地读题,为了帮助理解,教师画了个示意图(图1),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由图可知,当相遇时,最快和最慢的两个运动员共跑3000×2米,有了这样清晰的表征,题型就容易被识别。
其二,是设计解题计划。计划是在理解问题的条件和目标之后,设想出一套解题方法。设计解题方案包括把重点目标分解成一系列的子目标。解题方法的建构和子目标的分解总是受解题者总目标的调节与控制的。所以有效的解题计划的形成是解题者受问题终点目标指引,同时考虑已知条件,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的过程,并需要解题者具有方法性知识。例如,在前面的行程问题中,可以把问题分为几步:(1)求相遇的时间,即3000×2÷(310+290);(2)求相遇时最慢的运动员跑得路程,用他的速度乘上相遇时间即可;(3)求相遇点具体返回点的距离,用3000减去最慢运动员跑得路程即得。
其三,是执行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是利用数学概念、规则进行一系列的数学操作过程,是解题计划实施过程,以最终获得正确的答案或结论。在上述行程相遇问题中,解题者需要迅速和正确地完成下列运算:
310+290=600(米/分钟);3000×2=600=10(分钟);
290×10=2900(米);3000-2900=100(米)。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这种数学计算能力是由人的程序性知识支配的,相当于加涅所讲的“规则”学习结果。没有这些数学规则的熟练掌握,学生很难甚至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即使是解题计划做的非常科学可行。学生解题水平、问题解决成绩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数学“规则”的掌握程度造成的。学校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形成适当的运算法则,一旦需要能够比较熟练的、自动地激活,从而高效、快速地实现问题解决。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
根据以上对小学数学问题的特征及问题解决的过程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1.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应改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先要消除“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求新求异,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待对书本有质疑、向老师发问的学生,教师要表扬和鼓励,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不是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提问数学问题的班风,这种良好的班风是指学生要以提出问题为荣。学生要带着问题来数学课堂,带着问题离开数学课堂。在这样的良好班风下学生不会因自己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而被讥笑,学生们能争着提出自己的问题。
2.增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内在根源,儿童就是凭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世界的,好奇心是问题意识的前奏曲。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应注意以下两点: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多样化,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标新立异的自主心理空间。不要约束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提供一个展现个性的舞台;要提供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新颖的数学资料。
3.帮助小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我们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几何级数的形式在增长,知识老化更新的速度也日渐加快,如果学生的知识仅仅停留在量的增加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对于小学生而言,并非所获得的数学知识越多越好,零散的、杂乱无章的数学知识不仅不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反而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阻碍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关键是要让小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数学基础更离不开小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这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夯实小学生的数学基础,帮助小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4.加强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如果说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认知结构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前提,这为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可能性的话,那么发散性思维则使这种可能性转化成为必然性。对于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教师可以加强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方法的变式训练。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向多方向、多角度地发散,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可以不断得以形成,并达到习惯化;教师根据数学教学内容设置开放性问题情境。当教师设置开放性问题时,由于数学开放题的条件、结论、策略等具有开放性,激活了学生思维,开阔了小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这种情境下小学生能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
5.辨证运用思维定势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其思维的片断性、具体性更容易使其产生思维定势。比如,“一块地3公亩,种白菜用去14,还剩下几公亩?”常出现3-14的算式,这是受整数应用题求剩余的解题思路的影响;又如,“一块地6公亩,种白菜用去14公亩,还剩下几公亩?”常出现6×(1-14)的算式,这是受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思路的影响。
因此,教师要善于诱导定势,以期小学生对熟悉的情境做出快速反应,但更要培养那种在复杂条件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富有弹性的思维。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辨证地应用思维定势,使学生在思维定势上提出一定问题,更能在克服思维定势后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向斌.数学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梁芳.谈如何开展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小学教师参考,2008.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方法;多样化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教学现状
(一)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在枯燥的数学课堂上很难控制自己去认真听讲,再加上数学知识繁多、抽象,学生很容易在课堂上精力分散,出现发呆,睡觉等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甚至有时候,老师讲得正卖力,学生突然会提出一个与学习无关的问题,扰乱课堂秩序,打扰教师的授课思路。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看似认真听课,但是总是露出疑问的神情,老师也不注重于学生交流,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二)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学生上课不认真学习的原因很多,一开始根本就没听进去,之后老师越讲越深入时,更不知所云,根本没有心思听课;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让他们安静听讲,简直如坐针毡;还有的学生害怕或者讨厌数学教师,和老师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连带作用下就不愿意上数学课;有的学生不懂装懂,好像什么都听懂似的,让老师误认为他们都学会了,其实根本就没听懂,只是虚假地配合老师;教学方法一刀切,不能针对题目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适合他们的授课方法。
(三)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的重要性
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果采用固定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像死水一样失去了活力和生机,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带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广开思路,让学生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才能激活起学生的小脑袋,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让学生尝试有没有更神奇和简单的方法,学生会热情高涨,也会潜移默化地使课堂活跃起来,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会感觉这个老师是伟大而神圣的,进而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会愿意打开心扉和教师交流;受到多样化的解决方法教学的影响,开启学生是智慧,他们的脑子会变得更加灵活,学生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会善于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
(一)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运用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很重要,但是,必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多样性,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数学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对话形式讲解知识,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找到主要信息,培养学生的听解能力。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因为没有新鲜感,学生会产生浮躁心理,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变换一下题型,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知识点,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解决问题工具多样化
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不能一味用粉笔板书,老师在书写板书的过程中,既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又不利于和学生交流沟通,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就会交头接耳,影响到课堂秩序。但是,不板书,只靠教师的讲解也是不行的,抽象是数学思维不能具体化。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要解决问题多样化,比如,现代科学技术、手工制作、模型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构建开放数学课堂,同时,设计更多的开放性数学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多种多样,小学生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他们面对这些开放性问题,有时候不能准确把握,很容易偏离教学主旨,因此,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的影响,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之间存在各种差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可能苦思冥想就能找到一种解题方法,而有的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发现几种解题方法,教师要善于激励每位学生,其实他们都需要教师的认可和肯定,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发散性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培养,逐渐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次教学,在课堂交流互动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不要求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只有不断激励和鼓励,学生才能信心百倍,从而自发地去探究更多的解题方法。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发展,不能放任自流,善于启发和引导,教师不断地对题目进行研究,丰富课堂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发现自身的优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使得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只有这样,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才能勇往直前。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解决问题
现实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只有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能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这种能力呢?首先要善于创设让学生敢于自己提出问题的学习氛围,这对于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其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并去完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吨的认识》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只麻雀的重量是100( );一只鸵鸟的重量是100( );一头大象的重量是6( )。学生很快便在前面两个括号里分别填上了克、千克,但是在解答第三题时遇到了困难。此时,有个学生便站起来问道:“老师有没有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呢?”这样便顺其自然的进入了新的教学阶段……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起看待每一位学生,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敢说,例如,我在教学《比多少》是,有这样一个场面: “四个小朋友进行拍皮球比赛,小明20个,小华31个,小东31个,小亮25个,看到这个条件你们有什么问题要说吗?”学生甲说:小明比小亮少拍多少个?学生乙积极站起来说:小亮比小明多派几个?学生丙也不甘示弱:小明和小亮一共拍了多少个?学生丁抢着回答:小华和小东谁多呢?,,,,,,,若干个问题就这样产生并提出来了,但还有一个学生老不敢举手,这是我来到他的身边说:你平时发言也很积极的,今天怎么了?我的问题好象比他们的问题更难,不知对不对?“对不对,老师都不怪你,说出来让我们大家讨论。在我的鼓励下,这个学生终于将自己的问题说来出来。“小明和小亮两人比小华多几个?”“哇,你真了不起!”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奏。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比多少”的内容时,在上课前我准备了四个皮球带进了教室。“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话音刚落,教师里响起悦耳的童声“好”,我就制定规则,每组推举一人上来拍皮球,四个宝贝带着每组的期盼开始了拍皮球比赛,5分钟的时间很快接束了,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小明20个,小华31个,小东31个,小亮25个。用不着我们再刻意去提醒,学生自己就很清楚的知道“谁多谁少”、“谁和谁一样多”、“谁比谁多了多少”这样让学生从自己非常熟悉的情境中去搜集信息,从而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为下一步提出问题作好铺垫。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和已有认知结构中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类比方法和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联接点构建联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这样的导入水到渠成,能有效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案例:“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教学56×25= 36×67= 45×78= (通过做以上三个小练习,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首先用第二个数的个位乘第一个数,计算的结果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所得的结果与十位对齐,最后把结果相加)
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分析、讨论、交流中进一步明确算理。例如, 我在教学《求近似数》时,我是这样做的:我出的题目是:同学们去春游,总共有148人,而每辆车只能坐40人。需要多少辆车才能一次去呢?有的学生是这样算的148÷40=3.7(辆)或=3(辆)……28(人)。我随即提出3.7是准确数,但实际上汽车的辆数必须是整数。那这28人该怎么办呢?总不能让他们走着去呀!这时有学生就站起来说:“当然让这28人也坐一辆车去”。所以,经过讨论实际要4辆车(其中一辆坐28人)。这样算式就应该是:148÷40≈4(辆)。像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就是不管尾数的最高位是几,都要先舍去,并向前一位进一。这样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用运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当作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学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特点,灵活选择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学科建设 存在问题 解决途径
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早已成为各大高校所关注的内容。
一、学科建设的内涵
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学科方向建设、学科项目建设、学科基地建设。
1.学科方向建设
学科建设的前提是学科建设目标,而学科方向建设就是学科建设目标的核心,同时学科方向建设也是学科体系结构的要素之一。根据学科的知识体系及行业划分的类型,一门学科会有多个学科方向,地方高校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地建设所有学科方向,因此一些高校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完全放弃对学科本体部分的研究,这样做是万万不可取的。
2.学科项目建设
项目是学科建设最有力的载体,只有通过项目的探索和研究,学者们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才有可能在各大项目中取得成果,获得奖项。
3.学科基地建设
我国学科基地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分散,设备利用率低,学科队伍与学科建设不符,等等。高等院校实验室的本科生不安于在实验室工作,而是期望通过考研考博转为教学岗,因此,实验室部分工作人员的素质往往不高。
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科建设催生的技术难以满足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需求
尽管我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但经济增长方式终究不是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技进步为主,科技进步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亟须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产业比重低,贡献小,国际竞争力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高校的基本功能,然而我国高新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所折射出来的是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水平难以满足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
2.政府和高校对学科建设的支持能力有限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迅猛,但我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国家,穷国办大教育,总是显得力不从心。从宏观上看,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5%,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微观看,教育系统内部经费的配置也不合理,在学科建设上体现得更明显。为了与世界接轨,我国各大高校开始借鉴国外大学的排名方法,以学科为主,各大高校将相同的学科放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比较,排出名次,分出等级,学校名次越靠前,证明学校综合实力越强。除国内重点高校以外,其他高校也寄希望于通过学科建设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但是由于受到自身和国家的限制,资金投入少,因此还是无法与国内一流高校相比。
3.过度制度化现象严重
“校、院、系”体系在我国高校已经形成,在这样的制度体系下,学科已经不再属于它本身,也不属于某一个学者或教师,而是归属于这个学科的组织如院、系。随着高校的扩招,学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院系的设置也越来越多,曾经的大学是几个学科共一个学院,而现在是一个学科一个学院,甚至一个学科几个学院。院系的建制多了,行政体制也就繁杂了,大学也就渐渐地由学科的集合体而转变为行政机构共同体,现在是行政机构代表着一个大学。如此一来,大学各院系领导对学科的认识显得越来越“无知”,大学本身对于学科建设的实质性调控越来越无力。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伴随利益的驱使,大学的组织越来越细化,制度越来越强化,学科建设已经失去其发展的组织基础,从制度化走向过度制度化。
三、加强高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途径
1.树立开放、均衡的学科建设理念
学科建设不能闭门造车,高校需要敞开自己的校门,将自身的学科建设和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将自身的学科建设优势与当今市场的需求相结合,将自身的学科建设和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整合校内外资源,努力实现自身的超越;高校学科建设也要树立均衡发展的理念:要坚持发展优势学科,也要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对待应用学科和基础学科、一般学科和重点学科同样重视,努力实现科研、服务社会和推动经济进步的全面发展。
2.加强学科建设资金的投入
教育事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而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有重要联系。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都应该增加对校园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就国家而言,需逐步提高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学科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推动经济进步的功能。另外,国家需要在各高校的资金分配问题上更加注重公平;就高校而言,学校也需加大对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学科建设人员的待遇,解决他们的专业职位晋升问题。
3.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做到三个转变:从单一的高校学科建设向学校与其他高校、企业等联合转变;从追求眼前目标向追求长远发展转变;从重行政体制向重行政和学科体制转变。做到这三个转变,还需改革管理机制运行模式。高校要及时反思不足,总结经验,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或者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0 引言
中文MARC是中国机读目录(China Machine-Readable Catalogue)的简称,中文MARC的主要作用是将各类书目信息编目成统一的标准计算机可读形式,便于读者检索以及各图书情报部门之间交流书目。学位论文是高校大学生为获取相应级别学位而撰写的关于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应用或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学位论文大部分都是用中文撰写的,也有一小部分是用外文撰写的。高校图书馆将学位论文收藏至自建特色数据库,就需要对学位论文进行编目,对学位论文编目时要保证编目产生的关于学位论文的数据的质量,以方便读者检索并利用学位论文。
1 中文MARC编目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对文献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并用相应的著录、编目格式使文献资源的主要检索项及特点形成书目的形式就是高校图书馆的编目工作[1]。学位论文编目的工作流程一般为:回溯编目―审校―典藏―贴书标―入库上架。学位论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资源,其编目具有自己的特点:1)编目难度高。高校大学生研究的学术领域及学术方向繁多,其具体研究方向小而专,对非专业编目人员来说,分类编目比较困难;2)编目工作量巨大。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各高校每年都在扩大招生,进而各高校每年产出的学位论文数量激增,而高校图书馆编目人员有限,而且图书馆每年还要有其他书目入馆需要编目,因此编目人员总的工作量非常大。3)学位论文撰写语种不统一。部分高校设有外国语学院,这些学院的部分学生所撰写的学位论文所使用的语种一般为外文。
中文MARC是以UNIMARC为基本依据,根据我国出版物的具体情况制定的[2]。中文MARC机读记录字段区有如下10个功能块:0―标识块;1―编码信息块;2―著录信息块;3―附注块;4―款目连接块;5―相关题名块;6―主题分析块;7―责任者块;8―国际使用块;9―国内使用块[3]。中文MARC通过对每个功能块增设功能不同的多种字段及子字段、对每个字段又增设不同要求的标识符的方式更为详细的记录文献信息。
高校图书馆编目学位论文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1)精准、全面、直观的反映出学位论文所表达的科研成果,包括科研成果的领域,关键词等信息。2)准确标引学位论文,形成规范数据,方便读者进行检索。编目学位论文是读者可以使用学位论文的前提和基础,学位论文编目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读者对学位论文的使用情
况[1]。因此,学位论文编目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各高校对学位论文编目工作都很重视。但是由于学位论文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和中文MARC编目具有的高技术性,导致中文MARC在对学位论文进行编目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学位论文编目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学位论文在高校图书馆乃至整个学术界的正常流通。中文MARC在高校图书馆学位论文编目中存在如下问题。
1)标准不统一。当前我国使用比较普遍的中文MARC编目标准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图书馆编写制定的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系统标准;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写制定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即CALIS系统标准[3]。虽然采用这两种中文MARC编目标准编目的数据覆盖面都很广,共享性也比较强,但还是应该将这两种标准结合,制定一套唯一的编目标准。有了唯一的标准,各高校图书馆在选择编目系统时也不需要进行比较,既方便了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也能使图书信息流通更顺畅。
2)标引不规范。《中国图书分类法》是高校图书馆编目分类的主要依据。由于部分高校图书馆还有自己编写的《图书馆编目分类细则》,并结合这两个规范来进行编目,因此在很多编目细则上出现了不一致现象。
3)著录字段不完整。中文MARC编目虽然具有详细的编目规则,但是不同的编目员对规则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在中文MARC著录中,字段和指示符都有详细的规定,如果出现指示符的漏著、错著都会直接影响到学位论文的检索。
4)外文语种撰写的学位论文编目格式不统一。当前我国图书馆使用USMARC对外文图书进行著录,而有些图书馆认为只有原版外文书籍才应该用USMARC进行编目,其余外文图书应该按中文MARC格式来著录。因此,使用外文撰写的学位论文编目格式就出现了两种,即USMARC格式和中文MARC格式。这种不一致的编目格式会严重影响到学位论文的网上共享,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也有不利影响。
高校图书馆每年进书量都很大,新进图书只有经过编目才能入库上架,读者才能在馆藏书目检索系统中检索到图书,而高校图书馆专业的编目人员非常有限,因此就会出现非专业人员对图书进行编目,比如燕山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的编目工作就是由勤工助学的学生来完成的。编目工作对人员专业要求比较高,编目细则又非常繁杂,虽然专业的编目人员已经设定号学位论文编目格式,但是非专业人员在对学位论文进行编目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出现漏著、错著的现象,而在对学位论文编目中出现的错误只有非常专业的编目人员才能及时发现,这样就会导致很多编目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到最后都没有被发现,从而影响到读者对学位论文的检索。
2 改进与展望
内容提要:本文对目前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以期帮助青年教师能够顺利地过好教学关。
1.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1教学意识欠缺
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除上课外还需面临着来自于申报课题、职称评定以及买房成家等方面的压力,而且部分老师又急于成才,造成青年教师往往不能将精力集中在教学工作上,忽略了重要的一线教学,仅仅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以应付完成任务不出教学事故为准,只是把教师这份工作作为一份谋生的手段。
1.2备课不到位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一堂精彩的讲课,需要教师在讲课前对所讲授内容进行充分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上课时就能得心应手,思路流畅,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些青年教师由于工作重心及职责不清,或忙于科研工作,或忙于杂事,备课不认真,无法对每节课的讲授内容熟记于心,无法做到在不看教材和讲稿的情况下能够完整地、条理清楚地讲述内容,控制好节奏,把握好授课的时间,做到授课前胸有成竹,授课时出口成章。在上课时经常出现一些思路短路,叙述紊乱,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流畅性,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1.3教学手段运用不当
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直观性和丰富性等特点。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好这方面的优势,把多媒体手段运用好,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的青年教师不分情况和效果,盲目套用。例如像高等数学等强调公式推理与证明过程的课程,并非多媒体的优势,由于过多使用,不能很好地把推理、证明的过程比较清楚地、一步一步地展示出来:有的教师把多媒体变成一种愉懒的工具,把书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复制屏幕上,课件仅仅只是课本搬家,没有加入新的知识,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有的课件几年一个样,从不更新,只是改一改封面。
也有许多青年教师因为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引入,完全忽略板书的功能,对板书不甚关心,板书时杂乱无章,主次不清,字迹潦草,随意性很大,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哪就写哪;有的甚至没有写板书的习惯,一节课下来仅随手到黑板上写下几个字。
1.4教态方面欠妥
由于缺乏教态训练,许多新教师初登讲台时教态不好,手不知放在哪里好,讲课的过程中有一些多余的动作,给人做作的感觉。有的教师上课时发音吐字不清晰,或普通话不标准,有很重的口音,或说话速度较快,学生听课感到很吃力;有的教师教学语言欠简练,缺乏必要的抑扬顿挫,语言表达词不达意,枯燥乏味,喜欢使用“啊、嗯、是不是、对不对、这个、那么”等口头禅。
有些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多数时间不能正面对着学生,或者侧视窗外,或者面对计算机;有的眼睛不敢离开讲稿,恐怕自己讲错,而不注意学生的表情反映;另外有些老师不够注重仪表,在衣着上过分华丽新奇甚至暴露,或者过分随便,甚至有些邀里通遏,不修边幅。
1.5课堂驾驭能力不够
有些青年教师尽管对主讲教材内容非常熟悉,但由于涉入课程不深,缺乏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潜心研究;缺乏对讲授内容的精选、加工和改造,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融会贯通,另外,由于参加科研活动的时间和涉及的深度不足也限制了他们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因而青年教师往往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内容的编排和运用等方面不合理,在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控制教学节奏和管理课堂等方面把握及控制不力。上课时往往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对教材中的谬误之处缺乏鉴别力,以讹传讹。讲授过程中,主次不清,重难点不突出。对学生学过的知识不能及时归纳、总结、慨括,帮助学生穿成线,连成片。讲服力。教学手段单一,仍大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
1.6虚心学习不够
青年教师虽然精力充沛,但毕竟阅历经验不足。有的青年教师虽然意识到自己教学经验不足和授课质量不高,但缺乏主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意识,尤其缺乏向一些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老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在不能主动切磋教学经验和主动观摩授课学习。也有不少青年教师自我感觉良好,不愿向老教师取经。
2.改进的措施
2.1积极调整心态
青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站稳讲台,这需要的不仅是时间和外力,而且更需要自身的努力,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好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思想是行动的源动力”,只有当深刻认识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时,才愿意付出时间和辛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才会自愿自觉地采取各种措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搞好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就要牢记自己的职责,明确自己的任务,努力做到教好书育好人。也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真正安心于教学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工作与个人成才方面的关系。首先应站稳讲台,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再争先创优,促进个人的成才。另外,作为青年教师不要只想着上好课就是一个好教师,而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要在教书的同时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对于所面临的经济压力,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力求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去获取人生的满足感、成就感。
2.2认真充分备课
常言道: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因此备好课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特别是有的新教师刚开始所上的课可能并不是自己熟悉的专业,这样就更需要认真学习,否则无从说起讲好课。教师备课要以教材为中心,进行知识储备。一本教材是很多专家经过一个相当的过程对历史以来某一学科知识的总结整理,有它全面、完善、系统的特点。因此,既要全面把握教材的慨况,结构层次,又要抓住它的重点、难点和前后的联系。但是,知识更新是每天都在进行,以前特定条件下正确的理论在今天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师也必须跳出书本的框框,站在世界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掌握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动态、研究成果以及有待攻关的重大课题在教学内容卜反应出来,以引导学生去探索发展新知识,帮助学生学会预测、预见和构想未来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2.3钻研教学方法
讲课是一门艺术。备好课只是讲好课的基础。把课讲好还需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学又不能没法。因此,青年教师要想教好一门课,除需要博览群书外,更需要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知识,同时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去创造新知识,最后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由教到不教。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单向性讲授为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双向交流的方法,在“活”字上下功夫,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并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种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能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当然使用各种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分寸。例如在使用案例教学法中,不能过多地注重案例的使用,因为教学毕竟不是评书演讲,除了生动的案例外,应该更多地告诉学生这门课涉及的是什么知识,应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够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另外,讲课时要注重逻辑性,重视课堂内容的有机衔接,突出整堂课内容的条理性,重点是把难点讲通,重点讲透,关键讲清。
多媒体虽在信息传播上丰富了许多,但绝不可以无选择地滥用,而应当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突出地使用更利于传递本课程内容信息的手段,亦不可一味地追求教学媒体形式,而忽视了对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这样将会事与愿违,得不偿失。在一次课中,擦除板书内容时,要始终注意保留梗概性的题目或关键词,一次讲课结束时,黑板上能够留下整堂课内容的概况。
2.4培养良好教态
教学语言是师生实现沟通交流的主要载体。教学语言应当注入一定的感情,才会生动,具有感染力,产生深刻印象,而不应平铺直叙,仿如背书。课堂用语应使用普通话。语速宜适中,过快别人听不清楚,过慢别人听着着急。关键的地方,要略作停顿,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记忆。音量、声调宜适中,要保证坐在后排的学生能听清所讲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运用要自然合乎情理。语言应保持清楚流畅,略带一些文采。上课时精神饱满,表情轻松愉快,面带微笑。打扮则得体、大方,穿着端庄,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讲课时正面学生,视线随时自然地关注全体学生,即可随时洞察课堂动态,观察学生的课堂反映,又能使学生思想不易开小差,不敢轻易搞小动作。
2.5虚心学习、善于学习。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借鉴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青年教师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善于从其他教师特别是优秀的教师身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师所拥有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和教育智慧都是青年教师所欠缺的。但是学习别人不必“邯郸学步”,机械地照搬,要懂得别人为什么这样做,而后从自己的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别人的先进经验。应该对比他人的成功经验分析自己的不足,通过分析、比较和尝试,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课上得越来越加越圆满,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向其他教师学习其中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听课”。听课时要确立清晰的听课目的,要有科学的听课方法,及时“换位”听课。通过听课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的导入和结束、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语言表达技能、多媒体的制作、板书的设计及课堂组织互动等等。此外,青年教师之间也可开展教学研讨与观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6积极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圈,思而不学则殆。教学正是如此。有总结才能有提高。总结的过程是对教学工作理性思考、积累经的过程。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青年教师要养成反思的习惯,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经常自学地总结教学情况,纠正教学行为中的偏差,寻找提高教学效果的办法。
研究目的及意义: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甚至是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一个自觉地消解形而上学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响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施蒂纳被贬为一个小丑式的浅薄理论家,虽然国内目前有个别学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施蒂纳的重要意义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这种不受理论界重视的情况仍未完全改变。我的研究试图对施蒂纳的代表作的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当时各种哲学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其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当代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进行浅要发掘。
研究计划: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一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章节目录
一.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 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2) 施蒂纳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二. 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 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 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三.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
2. 施蒂纳与尼采
3. 施蒂纳与阿多诺
4. 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四.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馆89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2000年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谭培文《唯物主义如何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这个转轨的过程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师都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加入到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先进的教学思想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的推广,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论文和科研报告是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两种主要形式。广大教师无论参加何种规模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最后都要以论文、实验报告等形式把成果发表出来,让同行评判、分享、借鉴。因此,了解撰写教育论文、教育科研报告的一般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论文(或称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和描述学科研究成果的文章。也就是说,论文既是科研人员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一、论文种类和作用
从论文的内容形式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否定某一学科领域中的某些旧观点,提出新见解。例如,指出应试教育的缺点;提倡素质教育,论述它的优点及重要意义。又如,批评传统教学方法的满堂灌、机械训练等不足之处,倡导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的文章,在收
集各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得出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三,在某一学科领域中,经过自己悉心研究、观察和实践,有所发现和创造,陈述新见解。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分析学生在掌握几何概念过程中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探讨排除思维障碍的方法,提出改进几何教学的建议。
论文的应用很广泛,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论文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论文往往影响人们的思想,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文化基础。
第二,论文是以文字为媒介表述研究成果的形式。作者经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综合、理论论证等,得出一个结论或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以便解决一个实际或理论问题。而这些必须要以文字为媒介把研究成果固定、表述出来,让读者评判、借鉴或运用之解决问题。
第三,论文是测量作者研究能力的手段。论文的水平能反应作者的知识理论水平、思想方法、研究能力、文字能力等。
第四,论文是培养研究人才的重要途径。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作者学习、研究的过程,也是能力得到锻炼、提高的途径。
二、选择论文的课题
(一)选择课题(简称选题)的含义
从教育科研所探讨的问题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课题。
第一类是基础理论性的课题。在这里主要探讨什么是教育的问
题。如:“教育应当具有什么功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等。
第二类是应用性的课题。在这里主要探讨怎样教育的问题。如:“教学什么样的内容”、“选用什么样的教材”、“采用什么的教法”等。这两类研究课题都非常重要,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是,作为小学教师和教研人员,我们一般应当把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应用性研究的课题上。
从课题选择本身的含义来看有两种。
第一种是广义的含义。研究课题的选择,即选择、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例如,是选择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课题,还是选择应用性方面的课题。
第二种是狭义的含义。在自己的研究范围内,确定论文的中心论题。也就是在小学教育、教学的范围内,确定研究什么问题。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第二种含义。
(二)选题的最佳考虑
现实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论文研究的课题。有些问题的指向非常广泛,带有很大的普遍性,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对于普通的研究者来说,限于自身的素养和客观的研究条件,并无能力来承担。有的又太过具体,缺乏普遍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兼顾各种条件,发现那些既是必要,有新意,又有可能研究的问题。
课题选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时展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推动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选题要着眼于社会效能和价值,要研究能解决教育实践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因此,作者应密切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和动向。面向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研究的重点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如何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科研人员应重点研究如何改革现行的数学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建立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的数学课程、教材、教学体系。对于教研人员和广大的教师来说,一般应从素质教育的观念出发,侧重研究数学教学的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选择自己有浓厚研究兴趣的题目。
对研究课题有浓厚的兴趣,会表现出更大的毅力和主观能动性。兴趣会产生热情,使人克服困难,集中精力去研究。
3、选择能够发挥自己业务特长的题目。
研究者应从个人的条件、能力出发来选择和确立论题。有些题目值得写,但自己能否写好却是另一回事。在选题时,自己要考虑一下,你对本专业领域中的哪一部分最熟悉,最有把握,出成果最快,你就选择哪个论题。
4、选择自己占有资料较为充分的的题目。
从外因方面来说,资料是研究的基础,要充分掌握在题目限定范围内的材料,尽可能搜集必要的、新鲜的、典型的材料。因此,选择自己已占有较为充分资料的论题,会使工作的难度降低一些。
(三)选择课题的失当
选择课题的恰当与否,常常关系到整个研究的成功与否。在广大教研人员和教师的来稿中,常常会碰到一些论文由于选题的失当而无法发表。选题的失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选题过大。
题目过大,是普通作者在选题时常常出现的问题。例如,题目“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的定义、构成、作用、测定等方面均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作深入的探讨。这样的课题往往是一种研究方向,而对于一般的个体作者来说,把它当作为一个具体论题是不合适的。2、选题过难。
选题太难,矢完成题目的可能性不大,或者是题目含混不清、多重化等。例如:“数学教学与开发儿童的智力”,这样的论题使人无从下手,最后演变成,有多少资料就用多少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可能,研究到哪里是那里。
“数学作文”写些什么呢?当然应与数学有关。在学数学时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创新,可以在日记中记下来;在生活中看到的某些事物、现象,能联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也可以在日记中记下来。除了写日记,老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小课题让学生写写小论文,比如:《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家距学校有多远》、《买哪种最划算》等,让学生运用讨论、实验、调查、计算等方法进行探索、研究,写出小论文。“数学作文”一般来说不能用课堂上的时间来写,而要利用课外时间来完成。
在指导学生写“数学作文”的实践中,我发现写“数学作文”有以下好处:
一、能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毕竟有限,所以很多学生认为数学难学。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老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一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二可以避免学与用的脱节。让学生写“数学作文”能增强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方法来分析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我有一个学生在日记中提到在商场买洗衣粉时看到有不同的牌子,同一个牌子又有几种不同的包装,价格都不相同,从而想:买哪一种最划算?她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一番计算后作出决定,心里非常高兴,因为学过的知识派上了用场,很有成就感。如果学生能坚持这样记日记,经常去观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逐渐改变“数学既枯燥又难学”的看法,还能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实践能力。
我经常让学生写小论文,有时让学生自己找课题,有时提供一些课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学生反复做实验、做调查,反复与他人讨论,实践能力得到极好的锻炼。比如写《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家距学校有多远》、《请拧紧水龙头》(以水龙头漏水为起因谈节水)这样的论文,首先要做一些实验,得出相关数据才能写好。而要写《买哪种最划算》、《警惕白色污染》这类论文,则需要事先做一些调查,收集很多数据才能写好。写这些小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也就是采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
三、是渗透德育的一个极好途径。
写《请拧紧水龙头》、《警惕白色污染》这类小论文,学生通过实验、调查、计算,得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要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学生将这些数据、感受写进小论文,公布出来,就起到了宣传环保的作用。这些通过自身参与感受到的东西,对孩子们的教育功效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