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从众消费论文

时间:2023-03-17 17:58:28

导语:在从众消费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从众消费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50名参加公共体育选课的学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公共体育选修课这一体育类型,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但也呈现出了学生选课价值观念的从众化、功利化、应付化。

0前言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选修课是学校体育的高级阶段,是整个人生体育的桥梁和纽带。它是一项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发展、改善和提高人体形态、结构、机能和心理健康为主要目的,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独立教育学科。本文通过对我校学生公共选修课的调查与分析,得出我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并根据这些价值取向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和选课制度。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福建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250名(男144人,女106人)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收集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t

本文就公共体育选修课选课情况设计问卷。主要对我校大一、二、三学生和任课老师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60份,有效回收255份,回收率为98%,有效卷250份,有效回收率96%。

1.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250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12.0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对收集的调查表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我校学生公共体育选乖现状分析

2.1.1学生选各项目的频数

从调查表1和表2可以得出:我校大学生的公体选课情况与往年相比产生了一些变化。男生喜欢竞争的心理特征反映在选项中,表现出对竞技性、对抗性、娱乐性兼备项目的倾斜。女生则对塑造形体的项目、韵律感强的项目选择多,这也正迎合了女同学爱美和追求时尚的特点。

2.1.3我校学生选修体育课的依据

从表3中可以看到。我校学生参加公体选课的依据呈多样化的趋势。

2.1.3.1满足自己爱好、健身健美、娱乐消遣为选课的首要动机

在表3中反映自己爱好、健身健美、娱乐消遣是主要动机,位居前四位。这些充分说明了大学生能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功能,也正是我校开展体育选修课的初衷所在。

2.1.3.2学生严重缺乏终身体育意识

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选课依据中排最后一位的是往后的实用性。显示了我校体育教学部门在宣传、引导学生方面的力度不大。指导思想不清,学生不能清晰地确立自己的行为指向,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体育选修课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了解开设体育选修课的目的所在,树立起正确的选课思路。

2.1.3.3选课中呈现应付性和从众现象

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多数人还是停留在纯粹的修满学分,占总人数的22.2%。选课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体育是一门必修课,有学分,不学不行”、“完全为了应付”的想法在男女生选课时占前三位。由此可见,尽管体育课中的项目是自己喜欢的,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选课的动机只属于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2.2公体选课中存在的问题

2.2.1课程内容和形式上安排不够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反映大多数体育项目没有开设体育理论课.即使在过程中安排有理论学习,课时也比较少,安排的理论考试也是应付式的,从而导致多数学生不重视理论课,更严重的是不喜欢上体育理论课。

2.2.2 学生人数多,组织开展难度大

进几年各高校招生人数不断上涨,造成大学的学生人数逐年剧增,体育场馆的人均比例也逐年下降。虽然我校迁至大学城以来相关的体育设施已经逐步地完善。在占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在人数不断增多和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下,同样制约着公共体育课的顺利开展。

2.2.3教师的考核制度不够合理。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目前,我校公体课考核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不同水平的学生接受同一标准的考试,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会使身体素质好的、技术较好的学生不用努力就可以拿高分,而身体素质较差、技术不好的学生拼命练习也达不到合格的要求,并且不同的任课老师打分的标准不同,造成成绩差异较大。

2.2.4我校学生还没有形成体育消费意识

说明:“是”表示在选课时对要经济支出的课程的放弃。“否”表示不受影响。

从表5中可以看到42.9%的学生会因为要花钱丽放弃了自己喜欢的课程。在课程过程中需购置器材或服装时持“一般”态度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57.1%,这与学生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意识有很大关系。在有限的经济能力的前提下,前两项是他们认为的理应的消费支出,其次才是进行娱乐休闲的消费。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学生选课已不再是盲目服从、被动的行为,而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以发展身体为基础,同时兼顾目的性和价值取向。

3.1.2学生缺乏终身体育意识。“健康第一”的意识虽然已经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但是学生对于未来的健康意识还不够清晰,难以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体育的真正价值。

3.1.3学生选课时目的不明确。呈现应付和从众现象。大学生从众心理在选修课中深入反映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问题,对自己的行为和导向没有很好的确定性。

3.1.4体育理论课开展不够,考试标准不规范。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所有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内容,虽然体育教学注重技能的学习,但是必要的理论学习还是应该同步。

3.1.5学生体育消费意识淡薄。我校学生没有形成体育消费意识,在体育费用方面停留在传统上,这与学生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没有形成正比。

3.2建议

3.2.1针对选课过程中发现的情况,建议学校选课的制度做进一步的改进。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选课本是围绕学生为主体去设置课程内容和形式,在选课制度上应尽量放宽自由度和多样性。

3.2.2相关部门加大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再是满足于学校体育,而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而受益终身。

3.2.3在开设体育课程项目时进行大面积的普查,对学生感兴趣、大众化的项目进行完善,尝试以俱乐部的形式开设选项课。加大选项课的自由度。

3.2.4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地分配技术训练、身体素质练习和理论知识教学。强化对体育选修课的管理,改革不够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

第2篇

张博艺

(长春光华学院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摘要决策是管理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活动;决策是决定的意思,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根据客观的可能性,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 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 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任务大小是指依据54位被试所答,根据任务本身对我们的未来的影响程度,分为影响大的任务即大任务,和影响小的任务即小任务。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方式又分为从众和服从。本研究旨在发现大众在做不同决策时调用的不同的从众方式。本研究采取被试内实验设计,通过问卷法及编程法调查了113名被试,利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在任务大小不一致时,被试的决策概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2)当从众方式不一致时,被试的决策概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从众方式决策任务大小

1引言

1952年阿希实验最初以“当人们在能明确判断的情况下,不会受他人影响”为假设,设计了以长短棒为材料的从众实验。试验中,被试与6名实验助手共同判断目标线段长度,与三条选择线段(三条线段差异明显且只有中间线段与目标线段等长的三条线段)比较,在三条选择线段中选择与目标长度等长的线段。假被试(实验助手)口径一致,且由第一名假被试控制他们的选择,第一名假被试在18次选择中随机给予六次正确答案12次错误答案,记录真被试的选择。实验结果为:25%~33%的大学生保持了独立性;15%大学生平均做了总数的0.75的从众行为;所有被试平均做了总数的三分之一次从众反映。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 米尔格拉姆(Milgram . S )设计了一个现场实验:他让他的助手在纽约市区的街道旁, 仰望某高楼的六楼窗口。观察过往行人跟随观望的人数。 结果:当助手分别为1 人、5 人、10 人和 15 人时, 过往行人驻足停步观望的分别为4 %、16%、22%和 40%;未曾驻足停步只是观望或注视的分别高达 42 %、78%、77 %和 87 %

模仿是人的天性,人们在生活总会做各种各样的决策,决策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决策是管理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活动;决策是决定的意思,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根据客观的可能性,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 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 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在做决策时,难免会参考别人的意见。当今社会是一个互联网极其发达普遍的社会,人们获得他人意见的渠道越来越多。当我们打开微博时,不自觉地会进入热搜,看看大家在关注什么,当我们打开淘宝准备购物时,销量和评价是我们经常参考的条件,现实中,当我们看到一家卖小吃的门前排起了长队,也不自觉地会想看看是什么吃的,个体总是不自觉模仿他人。个体模仿他人一方面可能因为想要被他人接受,一方面则可能是想要保持安全的立场。又如,人们倾向于认为大众的决定是比较可靠的,常常以大众的选择作为自己决策的参考。再如,当个体的意见和群体不一致时,个体倾向于改变自己的意见,和群体保持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很难独立表达自己的意见。Deutseh&Gerar认为个体决策时受到了信息类影响和规范类影响。信息类影响是指个体倾向于从他人处接受信息作为客观事实的参考,规范类影响是指个体因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的目的而听从他人的意见,这些影响都可能导致个体选择从众。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10亿,年增长率为14.4%,网民使用率为73.6%。随着Web2.0的快速发展,各种电子商务网站、口碑网站和虚拟社区不断涌现。外卖取餐、网络叫车、在线旅游预订等线下交易平台逐步向线上拓展,丰富了线上消费场景和体验,同时各类社交应用的改进,使得线上交流更加开放,用户之间的互动、分享方式趋于多元化和便捷化,促进了线上信息的进一步丰富和繁荣。国际领先市场分析公司JupiterResearch通过调查发现:在购买商品之前,超过75%的消费者会查询互联网用户的评论信息作为参考,超过90%的大企业相信互联网用户的评论意见和产品推荐在影响消费者购物决策的决定性因素中占有重要地位。

除了网络购物之外,一些用于用户交流、社交、评价的软件也备受大家青睐。CNNIC显示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达67473,网民使用率达81.4%,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达61201,网民使用率达73.9%,微博的用户规模达35057,用户规模达42.3%。通过数据不难看出,运用网络进行交流的用户越来越多,网民发表意见的渠道越来越多,人们的决策也更可能受到他人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我们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我们的价值观、行为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社会中其他人的影响。在一些社会新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当一个人做了违背道德的事,如果大家都沉默,那其他人也容易陷入旁观者效应中,而如果有一个人站出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影响发表意见。看到很多人都穿类似的衣服,我们也会考虑要不要买一件,看到其他人都考研了,我们也会因此考虑是否考研,看到身边同学都在玩一款社交软件你也忍不住想下载一个尝试,新闻中也常常看到同一寝室都考上研究生的榜样。

个体决策时受到群体的影响已经被无数事实和研究证明,同时我们不能忽视

权威往往也能够左右大众。权威总是给大众一种无形的压力,人们总是认为权威的意见是绝对正确的,因而将权威的言行视为自己决策的标准和典范。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的心理学家的语言暗示而让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 人们都有一种“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往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使自己有种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同时,人们还有一种“认可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要求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因此,这两种心理就诞生了权威效应。

关于权威效应,有另一个经典实验,其中最经典的是耶鲁大学教授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他告诉参与者们,他们会作为实验的助手,协助进行一项“关于惩罚对记忆和学习影响”的研究。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要扮演“老师”的角色,需要做的是根据实验人员的命令对“学生”施加电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被绑在电椅上的,老师和实验人员也都可以看到“学生”。这一切准备好之后,老师用麦克风大声朗读一串单词让学生进行拼写,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老师就会按照实验人员的要求,给学生施加电击。当然,学生被电击的过程是假的。但参与者,也就是扮演老师的人并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电击后会装作有明确的不适和痛苦,并且之后学生开始恳求老师不要再实施电击。但实验人员会要求老师们继续实施电击惩罚。结果,在40名扮演老师的参与者中,除了一名参与者看到学生痛苦的反应后停止了惩罚,其他所有参与者都选择了继续服从命令,对学生进行电击。后来,设计这个实验的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在1974年发表的文章《服从的危险》中总结说:我在耶鲁大学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测试,发现一个普通公民会仅仅因为实验人员的命令而对另一个人持续电击。当权威与道德对立时,权威往往会赢得更多的胜利。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会在权威的领导下,失去了自我判断的能力,而盲目服从。

通过上面的介绍,你可以了解,权威效应指的就是,当你面对一位地位比你高,更有威信的人时,他的话就很容易引起你的重视,并让你很容易服从他。

互联网的发展给了权威人士更多的传播渠道,比如当代大学生在写论文查资料时更愿意选择中国知网而不是百度,比如我们心理学的学生在关注有关心理学的信息时会更愿意选择心理科学报、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心理学网、壹心理等权威的心理学网站。去年爆火的一款以用户推荐为交流的社交软件“小红书”上也有大量的医生、护士入驻宣传医学常识,权威的作用不容小觑。

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权威效应”的例子很多:做广告时请权威人物赞誉某种产品,在辩论说理时引用权威人物的话作为论据,每个班都会选出班干部来管理大家,以便大家的行为更一致,公司的领导权威性越高,就越有领导力,能让员工更听从她的指挥等等。在人际交往中,利用“权威效应”,还能够达到引导或改变对方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 

然而,近年来在互联网上一些“网民大战专家”的口舌之争也频频发生。先是2010年的药家鑫案件(药家鑫案)当网友都在口诛笔伐杀人凶手药家鑫时,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公安大学的李教授因从犯罪角度分析了凶手连通数刀的动作是在发泄其幼时被父母逼迫学钢琴时的情绪而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网友们认为这是在把杀人比作弹钢琴,是在为杀人凶手辩护。时隔几年,李教授因通过专业的角度分析江歌案中(江歌案)中杀人凶手的动机就是杀害江歌而再一次陷入了网络暴力中,最终她被迫删除了分析此案的博文。去年,知名医学界的科普医生丁医生也因在自己的诊所卖一款1980的矫正鞋垫而被网友骂上了热搜,网友们认为一双鞋垫怎么可以卖天价,虽丁医生一再解释这块所谓的“天价鞋垫”,其实是国家一类医疗器械,1980的价格,包含了产品后续的服务费。但网友们依旧不买账,最后丁医生下架了该产品。

其实除了网络世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权威和大众冲突的情况。比如每年过年我们都会贴福字,很多人都会把福倒过来贴,寓意着“福到了”然而民俗学家却不建议这样,因为“福”字的偏旁“礻”有祈神的意思,而“畐”可拆分为“一”“口”“田”,即一个家里的每个人都有饭吃、有工作做、有学可上,就是福。如果把福字倒贴了,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倒贴福字,不是福“到”了,而是把福“倒掉”了。除此之外,一些没有科学性的错误常识也会被大家误用,比如流鼻血时要将下巴抬高,这种方式唯一的好处就是不会把血滴到衣服或是地板上,但是流血的情况并不会因此而停止,血反而会流进咽喉里,情况比较严重的话,甚至还会引起呕吐和窒息的症状。还有一个很明显的错误是,在医学中认为除了手术近视眼无法治愈,然而随手在网上一搜就会搜出大量的网友所写的关于近视眼如何减轻度数的经验帖;类似的还有五官通过医学才可以改变,却有很多网友说自己通过砸鼻子,把鼻子砸肿之后可以增高鼻梁,护肤专家为女孩提出的建议是精简护肤,否则可能会给皮肤造成负担,结果反而是会适得其反,然而依旧很多女孩会追随别人而买很多护肤品,在消费时,我们也会看到专家和大众不同的意见,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同时,当面对不同的任务难度时我们所做决策是否也有差别呢?当面对高考报志愿、创业、健康这样的大任务时,我们会更为谨慎,选择之间的差异也较大,所以常常会陷入犹豫不决,便需要运用决策系统,那这时,我们做决策的概率是否会更高呢?而在面对一些平常中的小任务,例如评论某一事件、吃饭、消费这样的小任务,不需要在选择上纠结太多时间,因为这些小任务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很大,不需要纠结,也就不太需要做决策,所以,这时,我们的决策概率就会相对较低?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做了如下研究。

2方法

2.1 实验设计

采用2(任务难度:大、小)×2(从众方式:从众、服从)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为任务难度(大、小)和从众方式(从众方式:从众、服从),因变量为决策的概率,额外变量为题目数量、被试所处环境、被试的个人决策倾向等

2.2 被试

问卷一:随机选取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网络问卷54份,回收问卷54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54份,有效率100%。

问卷二:随机选取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42份(其中填写网络问卷132人,电脑实验10人),回收问卷142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13份,有效率为80%。男29,女83。

2.3 实验器材

问卷、e-prime、Excel表格

2.4 实验流程

1、设计问卷及编程

2、询问老师意见

3、将问卷进行修改后发放给几个不同年龄不同学识背景不同性别的朋友,让她们填写问卷后反馈感受及意见,然后再次对问卷进行修改,编程同上。

4、利用社交软件,将修改好的问卷正式发放给他人,并诚恳的邀请他人认真作答。同时,拿着电脑去一些关系好的寝室邀请他们帮忙做实验。

5、将回收的编程及问卷,通过时间进行筛选,筛选出无效填写进行SPSS实验处理。

6、答辩后听取老师意见再次对论文进行修改,重新进行数据处理。

2.5数据处理

EXCEL表格、SPSS21.0

3 结果

3.1(1)各任务之间的描述统计

高考报志愿

吃雪糕

创业

结婚

玩手机

健康

评论某一事件

买房

均值

.93

.09

.83

.85

.30

.96

.17

.87

N

54

54

54

54

54

54

54

54

标准差

.26

.29

.37

.35

.46

.19

.37

.33

3.1(2)任务大小之间的差异

因变量N大小tp

任务难度 546.23±1.833.46±1.8814.93 .000

由表3.1可以看出,被试在对高考填报志愿、结婚、创业、买房、健康等选择了重要,而诸如背诵、消费、吃饭、评价、玩手机等则被选为次要,且二者之间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3.2任务大小与决策概率的关系

因变量N 任务(大) 任务(小)t p

决策概率1136.24±1.44 5.63±1.45-3.19.002

由表3.2可以看出,在任务大小不一致时,被试的决策概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任务大的情况下被试做出决策的概率更高,在任务难度小的情况下被试做出决策的概率相对较低

3.3从众方式与决策概率的关系

因变量 N 从众服从tp

决策概率113 6.15±1.35 6.80±1.61-3.27 .001

从表3.3可以看出,当从众方式不一致时,被试的决策概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服从的情况下,被试的决策概率更高,在从众的情况下,被试的决策概率相对较低。

4讨论

4.1任务大小对决策的影响

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着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决策。依据决策对我们的影响及后果,将材料的任务难度分为大小两类任务,其中高考填报志愿、结婚、创业、买房、健康被划分为大任务,而诸如背诵、消费、吃饭、评价、玩手机等被划分为小任务。结果显示,在面临大任务时,被试做出的决策概率更高,而在面临小任务时,被试的决策概率较低。

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因为,在面临人生中的重大选择时,我们往往更为慎重,因为重大的决策往往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现在还影响了我们的未来。以高考报志愿为例,我们在报志愿时不仅要考虑地区、环境、学校知名度、住宿环境、食堂卫生等等还要考虑毕业后所学专业的就业率等因素,对我们的未来甚至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面对这样的任务时,被试做出决策的概率更高;而面对一些诸如吃饭、评价、玩手机等小的任务时,被试往往不需要陷入太多的纠结选择之中,因为这些平常的任务并不会对我们的未来产生多大的影响,仅仅是在短期内对我们有影响,且做错的风险较低,所以被试做决策的概率也相对较低。

4.2 从众方式对决策的影响

结果显示,当从众方式不一致时,被试的决策概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服从心理影响的情况下被试的决策概率更高,而在从众的心理影响下,被试的决策概率较低。可能是因为权威的信息在大众眼中更为可靠,更为准确,而作决策往往是在任务难度大的情况下,选择之间相冲突时才会出现,如讨论4.1所分析,在任务难度大时我们做决策的概率更大,而大任务的决策往往我们更倾向于相信专家一些权威人物。例如高考报志愿,我们会看一些专家的分析,生病时我们也会第一时间想到就医,创业之前我们也会遵循老师的意见,寻找一些知名企业家的态度,所以在权威影响下我们的决策概率更高。而从众往往发生在小任务的情况下,因此决策概率较低。

4.3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法进行调查,但问卷题目较多且要求被试做出的是评分选择,因此一些被试可能会出现倦怠的情况,仅以作答时间是否达到平均值及以上来作为有效问卷的筛选不具备代表性。

另一方面是忽视了被试本身的倾向。比如一个被试最近正好要买心理学类的书籍,那她看到心理学相关书籍时可能更容易做出购买决策,此时大众和权威对她的决策影响就很小了;而如果一个被试本身就没有阅读的习惯,那她在做决策时就容易做出不购买的决策。并且问卷法较编程法的另一个劣势是不能很好地控制额外因素影响。被试在答问卷时是否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是否有同时做其他任务的情况都无法控制。因此,以后在做研究时要注意控制好额外变量。

5参考文献

[1]诺瑞纳·赫兹.决策的智慧.中信出版社,2015:35-269

[2]张丽芳,赵娜,吴风亮.传播学视角下大学生从众行为研究探索.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1):1-3.

[3]徐亚斌.从众行为的机制及影响因素探讨.浙江学刊,2010(3):64-67.

[4]宋官东,杨志天,崔森.服从行为的心理学研究.心理科学,2008,31(1):249一252

[5]赖红霞.从众和服从的神经机制探索.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2-87

[6]张丹琳,朱丽云,秦秋红.“随大流”现象中的从众行为 ——从从众实验研究中认识从众行为.心理科学进展,2015(3):1-2

[7] 古若雷,施媛媛,杨 璟,石 晶,蔡华俭.焦虑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心理科学展,2015(4):547-553

[8] 杨晓燕 . 中国女性消费行为理论解密. 北京 :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 2003.

[9]姜彦福.决策类型及其评价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10]谢 莹,李纯青, 高 鹏 ,刘 艺.直播营销中社会临场感对线上从众消费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行为与神经生理视角.心理科学进展,2019(6):990–1004

附录

数据1:

高考报志愿

吃雪糕

创业

结婚

玩手机

健康

评论某一事件

买房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数据2:

任务大小

决策概率

从众方式

决策概率

1

5

1

6

1

4

1

7

1

5

1

4

1

3

1

5

1

6

1

7

1

3

1

5

1

8

1

8

1

7

1

7

1

6

1

6

1

6

1

6

1

5

1

7

1

6

1

7

1

7

1

6

1

6

1

7

1

5

1

5

1

6

1

6

1

5

1

5

1

6

1

7

1

7

1

7

1

5

1

5

1

7

1

5

1

6

1

6

1

5

1

7

1

6

1

6

1

6

1

6

1

6

1

7

1

6

1

7

1

5

1

7

1

5

1

7

1

7

1

7

1

5

1

6

1

6

1

6

1

7

1

8

1

6

1

6

1

6

1

6

1

7

1

6

1

5

1

6

1

4

1

6

1

7

1

7

1

7

1

8

1

7

1

7

1

6

1

7

1

5

1

6

1

6

1

6

1

6

1

6

1

6

1

7

1

7

1

4

1

8

1

8

1

3

1

6

1

8

1

7

1

7

1

8

1

4

1

4

1

5

1

6

1

4

1

5

1

6

1

6

1

2

1

4

1

3

1

5

1

4

1

5

1

5

1

6

1

8

1

9

1

7

1

7

1

7

1

9

1

8

1

8

1

8

1

8

1

5

1

5

1

5

1

6

1

6

1

7

1

6

1

7

1

6

1

6

1

4

1

7

1

4

1

4

1

4

1

4

1

6

1

6

1

6

1

6

1

7

1

7

1

8

1

8

1

7

1

7

1

6

1

8

1

5

1

6

1

4

1

4

1

8

1

8

1

7

1

7

1

4

1

4

1

6

1

7

1

6

1

7

1

5

1

5

1

4

1

4

1

4

1

5

1

5

1

6

1

7

1

8

1

6

1

6

1

1

1

1

1

6

1

6

1

4

1

5

1

4

1

6

1

6

1

6

1

6

1

7

1

5

1

7

1

6

1

6

1

6

1

5

1

7

1

5

1

1

1

1

1

4

1

5

1

8

1

8

1

3

1

4

1

6

1

7

1

6

1

7

1

7

1

7

1

5

1

5

1

6

1

6

1

6

1

7

1

5

1

6

1

7

1

6

2

6

2

7

2

8

2

6

2

5

2

6

2

5

2

5

2

7

2

7

2

6

2

7

2

7

2

6

2

6

2

6

2

7

2

7

2

5

2

7

2

6

2

5

2

7

2

6

2

7

2

8

2

7

2

9

2

5

2

6

2

6

2

7

2

6

2

7

2

8

2

9

2

7

2

8

2

5

2

5

2

4

2

8

2

6

2

6

2

8

2

8

2

5

2

6

2

7

2

8

2

8

2

7

2

7

2

8

2

8

2

6

2

7

2

7

2

6

2

8

2

4

2

4

2

6

2

8

2

7

2

6

2

6

2

7

2

7

2

6

2

6

2

9

2

6

2

7

2

7

2

7

2

6

2

7

2

8

2

9

2

7

2

8

2

8

2

7

2

5

2

6

2

6

2

8

2

7

2

8

2

6

2

8

2

3

2

5

2

8

2

9

2

5

2

4

2

6

2

7

2

8

2

8

2

4

2

5

2

8

2

8

2

6

2

7

2

6

2

7

2

6

2

6

2

5

2

4

2

5

2

4

2

6

2

6

2

8

2

9

2

7

2

7

2

9

2

9

2

8

2

8

2

7

2

7

2

5

2

7

2

7

2

8

2

7

2

7

2

7

2

7

2

6

2

8

2

7

2

6

2

4

2

4

2

5

2

6

2

7

2

7

2

7

2

8

2

7

2

9

2

7

2

7

2

6

2

8

2

8

2

8

2

7

2

7

2

4

2

4

2

9

2

10

2

7

2

7

2

4

2

4

2

7

2

8

2

7

2

8

2

5

2

6

2

5

2

5

2

5

2

6

2

7

2

8

2

8

2

7

2

5

2

6

2

1

2

1

2

5

2

6

2

7

2

7

2

6

2

6

2

6

2

6

2

7

2

4

2

5

2

7

2

7

2

6

2

5

2

6

2

4

2

6

2

1

2

1

2

4

2

5

2

8

2

9

2

6

2

7

2

8

2

9

2

8

2

9

2

8

2

10

2

7

2

9

2

6

2

9

2

7

2

7

2

5

2

5

2

5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 消费心理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理论认为,目的和需要决定人的动机,有什么样的目的和需要,便会有什么样的行动。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消费已经成为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而这种现象也直接或间接的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中小学生思想观念,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中也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和有待规范的不良行为。例如一场生日聚会,要选在高级酒店、手机、衣服、日用品等非名牌不用等等,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期,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建立,需要良好的引导。因此,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和培养良好的消费观念,这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辽宁省营口市区所属中小学生共计230名。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19份,回收率为95.2%;其中有效问卷为209份,有效率为95.4%。

2.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营口市中小学生消费问题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3.研究结果

(1)中小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通过对高档商品在中小学生中的人均占有率、中小学生每月的人均消费水平调查显示,在营口地区的中小学生中,对于名牌服装等商品的人均占有率达到68%,其中城市高于农村;而中小学生月人均消费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名学生的月支出金额达到了家庭平均收入的30%多。其中城市中小学生的人均消费水平及高档商品占有率要明显高于农村。

(2)中小学生消费心理的调查。通过对中小学生消费过程中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虚荣心理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大约有52.51%的学生会存在从众心理,大约34.73%的学生存在攀比心理;大约12.06%的学生认为高档商品会为自己带来优越感。

(3)中小学生消费教育的调查。针对中小学生消费过程中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态度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76.5%的家庭认为,生活环境好了,给孩子多花点钱是应该的;80%以上的中小学校没有开设过针对消费观和理财观念的教育活动;而更有约72%以上的社会民众认为,“赚钱就是为了给孩子花的,什么时候花,怎么花完全是个人的事与别人无关”。

三、结论

1.目前营口地区中小学生中存在高消费现象

2.价值观教育、消费教育及理财教育缺失是形成高消费现象的主要原因

(1)不健康的消费心理是造成高消费行为的主要原因。

第一,从众心理。“流行”无处不在,在跟随“潮流”的过程中展示个性是支配他们消费的一种普遍心理。第二,攀比心理。在这种心态引导下,中小学生这种攀比消费的心理形成了不断膨胀的物质要求与尚未独立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从而造成了心理发展过程中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第三,虚荣心理。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怀有自我价值显示消费心理,希望通过对高档商品的拥有来显示其生活的优越感,获得别人的尊重,甚至妄想获得友情。

(2)大众传媒机构的误导和侵蚀。在现代社会里,各种媒体信息以无孔不入的方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蜂拥而至的资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新奇的,是乐于被他们所接纳的,但正是这铺天盖地而来的各类信息让他们应接不暇,从而难分良莠。

(3)家庭消费教育观念的误导。中小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子,是家长的希望和未来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忆苦思甜”,不想让孩子“吃苦”,他们总是认为“既然给得起,那为什么不给孩子最好的?”因此,无法理性的对待孩子的消费要求。

(4)学校消费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学生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因此,虽然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但中小学生学校教育中的消费教育也应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但很多学校往往把目光放在了升学率的提高上,进而忽略了对大多数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消费能力的培养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四、意见与建议

中小学生的高消费行为不仅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亲人之间的感情,给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带来负面效应,甚至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对中小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的消费观念是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因此,高消费行为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 弘扬传统美德,将节俭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建立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

有调查表明,在当代中小学生中,对传统美德的信奉下降最大的是“勤俭节约”,对中小学生加强节俭教育既是对传统美德的弘扬,也是消费教育的继续。但是消费教育不应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合理便用零用钱,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珍惜。学校更应当在广泛开展节俭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通过体验劳动的艰辛,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利用节俭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拓出行为训练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消费教育之中。

2.推行理财教育

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成人教条式的道德说教对他们来说过于空洞和抽象,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里,他们获得知识的来源越来越多,这使得其个体性、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明显得高,进而对约束性道德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以真实有效的理财教育和理财活动的开展,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消费和理财观念就更能为中小学生所接受。

3.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合力,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

要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绝不能单单只靠某一方的力量,这是需要学校、家庭和会的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来共同完成。因此,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效果。

4. 干预作用由政府职能部门执行

面对无孔不入的现代传媒形式和信息来源,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都无法时时刻刻为中小学生建立起“保护屏”。这就要求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担负起“过滤及净化”的职责,还孩子们一方晴空,切实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 2004

[2]尹世杰:关于消费教育的几个问题 [期刊论文] -消费经济2004(01)

第4篇

[关键词] 石家庄市高校 大学生 体育消费 现状

一、前言

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成功举办,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显示了巨大的体育市场在中国所拥有的难以估量的潜力。作为高文化素养和强烈主体意识的现代大学生,应该能够体会到这种社会的进步和健康观念的变化,充分享受体育消费给他们带来的欢愉和健康。事实上,我国大学生群体在客观上已经具备了体育消费的三个条件:一是具备健康投资的消费观念;二是有实际的支付能力;三是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本文对石家庄市部分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发展学生体育消费的策略选择,为大学生进行自身体育消费行为的拓展和制约,同时也为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石家庄市六所高校(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男女本、专科生各50名,共600名(不包括一年级新生)。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体育社会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消费、体育产业等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为本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综合设计了《石家庄市高校学生体育消费调查问卷》经多次请专家审核、修改后定稿。经效度检验具有可效性。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50份,回收率91.7%(3)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所有有效调查问卷,用Excel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出结果并进行分析论证。

三、结果与分析

1.石家庄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动机调查与分析。调查显示出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精神娱乐、审美追求、社会交往等四项。而把体育成就和攀比炫耀作为消费动机的学生主要是几个学生运动队成员和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以社会交往为消费动机的人数居首位,占36.3%,明显高于女生,这跟男女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有关,这些特征决定了男、女大学生在需要和行为上的巨大差异,反映了更多的男生把体育消费作为扩大人际交往、锻炼并显示自己能力的一种手段;女大学生的审美追求动机居首位,占38.2%,明显高于男生。通过访谈得知,女生主要是为拥有健美匀称的身材、高雅大方的气质而进行体育消费的。强身健体、精神娱乐这两种最直接、外在的体育锻炼的功能,也被相当一部分的男、女生作为体育消费动机,其中强身健体动机居于次要地位。随着整个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学习、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大,他们希望通过体育活动增进健康、消除疲劳、愉悦身心,因此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他们自然愿意花钱去买健康和快乐。

2.石家庄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内容调查与分析。本文在调查问卷时,把运动服装、鞋帽、体育健身器材、体育书报、体育音像制品、运动饮料、食品等方面的消费归为实物消费,把体育健身咨询与培训、体育彩票、医疗康复、体育旅游、观看体育比赛等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归位劳务消费。调查结果显示,石家庄市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中,实物型消费内容占了绝大多数比例;通过访谈得知,多数学生对“花钱买健康”的观念非常认同,少数学生较为认同;对于“你是否赞成在校园内有偿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一项的访谈中,表示赞成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体育的市场经济行为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省会石家庄市高校学生,受当地经济、文化、消费观念的影响,已普遍具有了较强的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虽然体育消费支出的内容仍以有形的体育产品的消费为主,但无形消费也有所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劳务消费中的观看比赛一项的消费水平已超过了实物消费中的购买器材和饮料一项的消费水平。

3.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从众性和个性化特点。学生是一个极易具有从众心理的社会群体,他们常常结伴购买体育用品或观看比赛等,因此他们的体育消费观念和方式会相互产生影响,甚至产生攀比、模仿、跟风、追随等心理和行为。此外,每个大学生自身条件,个性心理也存在差异,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消费行为的个性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喜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表现自我,这特别表现在选购体育商品时。(2)大学生面对体育消费时“求实”与“求名”的双重心理。大多数学生表示,如果能够提高月消费支出,那么无论是体育实物消费水平还是体育劳务消费水平,都会相应提高,并且他们的劳务消费水平的提高幅度会更快。调查结果说明,随着大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支付能力的增强,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结构会更趋向合理化,大学生对有形的体育产品的需求会渐渐向无形的体育劳务产品的需求发展。另有少数学生认为学业太忙无暇顾及体育锻炼,更谈不上体育消费了;还有个别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体育消费。

四、结论与建议

1.石家庄市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精神娱乐、审美追求、社会交往等,男、女生在位居首位的消费动机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他消费动机大致相同。

2.石家庄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虽仍以实物型为主,但已透露向劳务型发展的端倪,并且消费方式也将趋于多层次、多样化。

3.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并对以“攀比”、“炫耀”为消费动机的学生加以教育引导。

4.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加强高校内的有偿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进一步带动学生的体育消费。大学生对体育实物的需求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根据大学生就近消费的特点,可在校园附近加强有偿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用品的销售。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认同;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自我认同问题的关注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目前国内涉及到自我认同问题的相关图书有542本,但关于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专著却较为少见;自我认同的相关论文共有4000多篇,专门研究大学生自我认同的论文有425篇,分别涉及到大学生自我认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对策研究等方面。现将国内研究成果罗列如下。

一、对于自我认同理论的廓清

我国部分专家学者通过翻译相关著作与文献,把西方自我认同理论引入国内,在著作方面,有孙名之翻译埃里克森的《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罗一静等人翻译的《童年与社会》、赵旭东等人翻译吉登斯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等等。此外在国内的学术期刊中也陆续刊出国内学者发表的自我认同理论相关论文,其中以孙名之1984年在《湖南师院学报》上发表的《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述评》为开端。

国内部分学者对自我认同的概念论、结构论等方面进行了廓清,在心理学领域以韩晓峰、郭金山在《心理学探新》上面发表的《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为代表,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的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1)最基本的层面,即ego―ideality;(2)个人同一性;(3)社会同一性。已有的研究成果来说,主要集中于对有关自我认同理论某一侧面的探索,如关于本体安全的、关于解放政治或生活政治的、关于现代消费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关于风险社会的,或是对自我认同理论的述评等等。总体来说,现行的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尤其是缺乏把自我认同放在现代性理论背景下的较为全面的研究。

二、关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实证调查集中在心理学领域,多采用自我同一性实证研究的奠基人玛西亚的“同一性地位”研究方法,将个体自我同一性状态划分为成就型同一性、延缓型同一性、排他型同一性与弥散型同一性四类。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结论按时间先后顺序可罗列为如下几类。

首先,郭金山基于对吉林大学等7个地区10所大学发放的1700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的调查显示,根据年级的不同,同一性成就型大学生分布比例为6.7%15.9%、同一性延缓型大学生比例为60.0%64.7%、同一性排他型大学生比例为10.4%14.3%、同一性弥散型大学生比例为11.2%18.8%。其次,王树青通过整群抽样法,选取了3个地区7所高校的1131名学生进行施测,探索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产生影响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研究发现,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协同发生作用,其中人格、因果取向与自我不一致三个个体内部特征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起基础性作用,而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两个家庭因素在同一性状态中起中介作用。此外,还有学者就人际关系适应对青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展开实证调查,进而指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越好,人际适应能力也就越好;反之,人际适应能力的增强也能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力的关系展开实证调查,研究发现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与情绪适应、人际适应等社会适应水平存在正相关,即同一性获得水平高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积极的情绪适应和人际适应能力。处于不同同一性状态的大学生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其中与成就型同一性状态显著相关的人格变量分别为智慧、外向、善良;延缓性同一性状态与人格变量相关度最低,这也说明此状态下的大学生人格稳定性最差;处于排他型状态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传统、保守、顺从、缺乏主见等人格特征;而弥散型状态的大学生则表现出孤僻被动、消极悲观、拘束退缩等特点。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部分,虽然各位学者在数据上有所差异,但在以下几点上基本保持一致。首先,中国青年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主要还处于延缓期,大部分大学生还未建立起自我认同感;其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是一个波动的过程,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并不等于同一性发展的结束;再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三、关于自我认同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学界对引发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原因探讨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可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点:①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引发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导致当代青年自我认同危机的出现具有必然性;②网络社会的兴起使得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面临虚拟我与真实我的混淆;③当代社会泛滥的消费文化对大学生个体独立性的消解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个体的自恋或从众心理;④现行教育过程中片面的教育目的、僵化的教育模式以及对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忽视。

国内学界对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对策研究主要是从教育理念、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策略探讨,所提出的对策虽然具体表述上有所差异,但核心思想趋于统一,特别要提出的是教育承认理念对大学生自我认同教育的启示意义尤其值得关注。

四、研究展望

国内各领域学者分别从自身学科视角出发,在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上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值得我们借鉴,但由于学科视角的差异造成在对于自我认同问题的阐释上有稍显片面的嫌疑。未来于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鉴于其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较为广泛,必须采取多学科交叉、多领域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力图做到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互补。

参考文献:

[1]郭金山.同一性的自我追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07

[2]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7

基金项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项目“自媒体视域下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研究”(编号2015B05)。

第6篇

许多新的研究围绕着“具身认知”展开,这一理论认为生理感受会影响我们所做的决定。例如,手中捧着热饮的受试者与拿着冷饮的受试者相比,更倾向于认为陌生人是友好的;这项研究结果来自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劳伦斯·威廉斯和耶鲁大学的约翰·巴奇两人的实验。中山大学黄珣的一项研究也发现,温暖的环境使人易于从众。

波士顿学院副教授亚当·布拉泽尔表示,营销学者们“逐渐了解到无意识刺激的强大作用”,对具体化认知的研究开始“在学术领域蓬勃发展”。在消费者研究学会2014年的北美大会上,布拉泽尔看到了多篇感官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同年,《消费心理学期刊》出版了一期关于具体化与感官知觉的特刊,集中讨论感官输入如何驱动消费者行为。

主持密歇根大学感官营销实验室的阿莱德哈娜·科瑞斯纳是该领域公认的顶尖专家。她说,很多公司刚刚开始认识到感官知觉对我们大脑最深层部位的巨大影响。2013年,科瑞斯纳撰写了《消费者感官:五感如何影响购买行为》一书。她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源自对以下几个问题的强烈兴趣:为什么用高脚杯喝红酒会比用水杯喝起来更可口?为什么右边摆着叉子的蛋糕广告比没有叉子的更有吸引力?为什么肉桂的气味会让电热毯的取暖效果变得更好?科瑞斯纳发现,不同的感观可以相互叠加,合适的话,将会相得益彰。肉桂代表温暖,所以让人觉得电热毯效果更好。这种影响十分微妙—也正因如此才十分强劲。消费者不会将之视为营销信息,因此不会产生平日里对广告和其他促销方式的抵触心理。

对感官效应的思考和应用在食品、化妆品和酒店服务等行业已成惯例。例如,巧克力糖果厂商好时很早就发现,人们会从剥开好时之吻巧克力的锡箔包装这个过程中获得乐趣,这种乐趣让享用好时之吻成为一种特殊的体验,有别于其他普通的巧克力。还有许多公司考虑得更加深入。我们来看看唐恩都乐韩国分店采取的宣传手法:在公交车上播放起唐恩都乐广告歌的同时,用雾化器释放出咖啡的香味。此法使得公交车站附近唐恩都乐门店的顾客增加了16%,而这些门店的销售额增加了29%。另一个例子是欧蕾新生焕肤系列,这种具有热效应的护肤品让皮肤温度上升,虽非必要,但会让人觉得是它正在产生护肤作用。

汽车制造商对感官效应予以密切关注已逾数年:设计师尽全力改进车门把手的手感、车门关闭的声音和新车的独特气味。最近他们将目光转向了先进的技术。例如,宝马2014年的M5车型使用扬声器将活力十足的引擎声放大,即使音响系统关闭也照放不误,这是为了增强这种车型的运动感。

尽管感官效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应用,但放眼整个消费品行业,大部分公司仍然只注重视觉属性,很少考虑其他感觉。科瑞斯纳表示,产品开发商和营销人员应当做出改变。银行高管要让各个分行散发出木材和皮革的味道,这种气味令人安心,也使人联想到财富。如果是带有嵌入式电机的产品,那么制造商就要考虑电机运转时发出的是尖锐的声音还是低沉的轰鸣。高档服装制造商在经营网店时须仔细斟酌衣服的包装是使用气泡膜还是用高档皱纹纸,两者传达出的信息有所不同。??

新近的学术研究展示了一些惊人的实例,可供有意了解感官刺激的公司管理者参考。这些实例证明,感官对人的态度、心情乃至记忆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效用甚至超过语言。科瑞斯纳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梅·伦(MayO.Lwin)、罗格斯大学的莫琳·莫里(MaureenMorrin)一同进行的实验正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们3人发现,让铅笔浸染上茶树油的气味,竟使得被试者对铅笔品牌和其他细节的记忆力大为提升,记忆持续时间也更长:两周后,拿到没有气味的铅笔的受试者能够回忆起的信息减少了73%,而拿到带有茶树油气味的铅笔的受试者只忘记了8%。??

第7篇

[论文摘 要]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之间的矛盾使得消费结构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不合理性,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研究,对于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80后出生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对待孩子的溺爱在这一代人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他们出生后的生活环境正是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特殊的消费群体。本文针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分析,以便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1.消费来源

2007年10月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工程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大学生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据调查89%的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于父母,只有少数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靠勤工助学、家教、在外打工等方式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约占8%,另外还有3%的学生靠贷款、助学金和补助。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趋于单一化,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提倡较早的踏入社会,使得学生不能较早的独立。(2)有的学生想找家教挣生活费,迫于专业的限制(因为很多家长喜欢找师范院校的学生做家教),很多学生被拒之门外。(3)现在大学生大部分是8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经济上对父母存在一定的依赖性。

2.消费结构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构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和时尚消费。由调查问卷显示:基本的生活消费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学习型消费和时尚消费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自高考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为了毕业之后找到更好的工作,很多大学生不得不充实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消费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参加各种等级考试的报名费、资料费,包括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等。(2)由于目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考取各种证书的培训费在逐年增加,例如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有造价师证书,施工员证书,CAD绘图员证书等等。 (3)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电脑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目前此专业的大学生的个人电脑拥有量也呈上涨趋势。

除了学习型消费成上涨趋势外,时尚消费也呈上涨趋势,手机、MP4、数码相机等高档消费品不断涌入大学生的手中。

3.消费存在的误区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不良消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性。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就开始了独立理财的阶段,但其理财能力较差,开支没有计划,使得消费时失去理智,因而形成盲目消费的现象。例如:大学生在选择消费品时,用在学习、就餐方面的费用偏低,而用在交际、娱乐方面的费用偏高,形成超前消费的习惯。

(2)前卫性。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仅希望商品能够在实用性方面满足个人的需要,还希望商品能够让人在使用和观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因此过节聚会、生日聚餐、亲情消费、毕业宴会等已纳入到大学生的正常消费范围之内。如今大学生的消费已超越生存型消费,主要表现在:追求品牌、崇尚权威、追求新颖时尚、体现个性等方面。

(3)攀比性。在调查中发现,当今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虚荣心又较强,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有意无意的和身边的同学做比较,导致最后形成人格上的缺陷。例如:有的同学看到身边的同学买了一件名牌衣服,用着一部手机,自己也不甘落后,情愿节衣缩食,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有的女生为了美容,一次又一次的向节俭的父母开口要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转贴于

(4)过渡性。如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超前的消费观念,例如:通讯费用、老乡聚会、恋爱消费等名目繁多。另外,谈恋爱在大学校园里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咖啡屋,酒吧等场所也成为恋人经常光顾的地方,恋人之间互赠的礼品也越来越高档,类似于这样的消费都大大超过了目前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

从消费结构可以看出,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是健康、积极、科学的,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还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还需进一步教育和引导。

2.构建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

(1)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正确消费观。消费观是使用一种价值判断来衡量事物,指导消费的观念。正确的消费观必须明确消费是为人的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的。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消费将极大的影响着个人以后的发展。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要想将来有所作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过度的追求物质生活的消费。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状况,我们要强调合理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强调合理性消费,反对非合理性消费。

(2)建立合理消费结构,培养理性消费行为。在当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消费时尚瞬息万变,大学生应克服从众心理,合理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提倡科学、合理、发展型消费,反对愚昧、颓废、短视型消费。因此,大学生应该在保证食物消费的前提下,增加学习型消费的比重,减少时尚型消费的比重,适度消费,让更多的消费用于服务个人发展的项目,使大学生能够理性消费。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因此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该全力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张 迪:大学生消费市场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2): 141~142

第8篇

关键词:产品众筹;创新性;产品类别;融资绩效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众筹,P2P等互联网融资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种众筹网站为众多创业者提供了展现创意、筹集创业资金的平台,也为投资者开拓了新的投资渠道,进而吸引了大批创业者与投资者的加入。通过众筹,创业者面对的是更广泛的群体,可以将项目,创意展现给更多的人,而非少数的专业投资人。众筹也让每一位普通消费者有机会成为投资者,因为项目的筹资总额虽然很巨大,但是由于众筹独特的模式,每一位投资者需要投资的金额很少。由此可见,众筹这种模式为消费者和创业者都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然而,众筹项目的绩效究竟如何?哪些因素会影响其融资表现?这些问题成为学术界和业界共同的关注点。本研究从产品众筹的角度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

二、 文献回顾

众筹(Crowdfunding)又称为群众融资,是指借助互联网的手段,资金缺乏者在众筹平台上某一项目(该项目有可能为产品、创意、活动)的详细信息,发起人的详细信息、资金短缺的原因、筹集资金的用途,以及给予投资人的回报,投资人通过这些信息来判断是否为该项目进行投资(Agrawal & Goldfarb,2014)。Griffin(2012)根据投资回报方式将众筹划分为捐赠式、回报式、债权式和股权式众筹。其中:捐赠式众筹约定投资者在投资后不会获得任何物质奖励;债权式众筹是一种融资方与投资方直接签订无中介的信贷合同;股权式众筹是一种以股份购买合同或收入共享计划书的形式签订的投资合同(Buysere et al.,2012)。目前关于众筹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众筹绩效的影响因素则是众筹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众多学者从众筹项目本身、众筹发起人、项目投资人以及众筹平台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影响众筹绩效的因素。

从众筹项目本身的角度,Ahlers等(2013)研究发现企业的人力资本(社交网络和董事会结构)与不确定性(提供的股权份额,是否有免责声明以及财务预测)显著影响股权众筹成功的可能性,而财务规划(包括上市或并购的退出战略)和外部授权(奖项,政府授权或专利)则对众筹成功与否没有影响。Colombo等(2015)发现项目发起者对网站内容的更新频率以及投资者与项目发起人之间的互动正向影响着融资绩效。通过实证分析,Mollick(2014)得到目标金额(项目发起人在公开众筹之前对总融资金额的期望)越高,众筹成功可能性越低,他同时发现具有很高目标金额的项目,易于吸引更多的早期支持者,但最终的融资比例很小。

此外,Ahlers等人(2013)从众筹项目发起人的角度研究发现,项目发起团队的学历水平、专利技术水平、组织结构、管理经验以及企业名誉等对众筹能否成功具有显著影响。而从众筹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发现,投资人往往倾向于ζ渚幼〉氐钠笠到行投资,因为长地理距离不利于信息传递,并且会提高监管成本。除此之外,众筹平台的项目审核(Hemer,2011)与众筹平台的设计(如是否提供投资者与项目发起人相互交流的平台)(Belleflamme et al.,2011)也是影响众筹绩效的重要因素。

然而,上述研究大多基于股权众筹数据(一种以股份购买合同或收入共享计划书的形式签订的投资合同),而较少关注产品众筹(产品众筹是投资者得到的回报仅仅是产品的众筹,回报式众筹的一种)。此外,关于众筹产品自身的属性特征(如创新性、产品类型等)对融资绩效的影响的研究也较为缺乏。针对上述两点不足,本研究基于产品众筹数据,探讨产品类型与产品的创新属性对于融资绩效的影响。具体而言,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众筹产品本身的类型(享乐型vs.实用型)如何影响其融资绩效?(2)众筹产品的创新性高低如何影响其融资绩效?

三、 假设提出

1. 众筹产品类型对融资绩效的影响:享乐型vs.实用型

根据产品所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功能不同,众筹产品可分为实用型与享乐型两类(Batra,1991;Voss & Grohmann,2003)。实用型产品多为具有使用价值及现实用途的产品。例如,消费者购买订书器是为了装订。享乐型产品多是新奇、趣味的产品,能够展示消费者的个性,让消费者得到感官或精神的满足。例如,消费者看电影是为了精神的享乐与满足。

传统的营销学理论发现大多数人认为将钱花在享乐型产品上是浪费并因此感到内疚,这样的消极情绪最终导致消费者选择实用型产品(Okada,2005)。在购买享乐型产品时,消费者也更难为自己找到购买理由,因为享乐型产品为消费者带来的收益是难以量化的体验或享受,而量化的收益更易感知也更具说服力(姚卿,2012)。因此,传统理论认为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购买实用型产品。

但是本文认为在众筹平台这样一个特殊的消费环境中,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享乐型产品。首先,消费者购买实用型产品往往具有明确的目标,于是会选择特定的商店或者网购平台而不是众筹平台(如购买订书器会去文具店或者直接在网购平台搜索)。众筹网站上的消费者不同于普通消费者,他们更希望寻找一些创新的,与众不同的产品而非具有明确实用价值的产品。因此,众筹网站上的消费者更易于被享乐型产品吸引。另外众筹产品大多是首次推出市场,众筹网站的消费者也都是勇于在第一时间尝试这些新产品的人,在新产品的采用过程中,这类消费者属于创新者及早期采用者(Day et al.,2000)。Moore(2002)研究发现这类消费者大多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主张变革与自由,注重享乐。他们对享乐体验有更高的追求,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因此会更加倾向于购买享乐型产品。基于以上两点,本研究提出:

H1:享乐型产品的众筹融资绩效高于实用型产品。

2. 众筹产品创新性对融资绩效的影响。以往研究表明,产品创新对企业既可能产生正面影响,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产品创新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刺激消费者购买(Rogers,2005);另一方面,产品创新也往往会提高消费者的感知风险,进而阻碍其购买(Rijsdijk & Jan, 2007)。在众筹平台上,较高的产品创新性同样可能带来上述正面和负面作用。然而,本研究提出,这种正面和/或负面作用对于享乐型和实用型产品的体现有所不同。具体而言,由于消费者对享乐型产品的感知风险普遍高于实用型产品(Chaudhuri,1998),因此,对于享乐型产品而言,越高的产品创新性就意味着越大的风险。由此,我们认为,产品创新性对享乐型产品的众筹绩效存在负面影响。而对于实用型产品而言,产品创新往往意味着性能或功能的提升,进而更能吸引消费者购买。因此,我们提出,产品创新性对实用型产品的众筹绩效存在正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建立以下假设:

H2:众筹产品的创新性对其融资绩效的影响受到产品类型的调节作用。

H2a:对于享乐型众筹产品而言,产品创新性越高,其融资绩效越低;

H2b:对于实用型众筹产品而言,产品创新性越高,其融资绩效越高。

四、 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样本数据全部采集于点名时间(),该平台是是中国比较典型的产品众筹平台之一,上线于2011年5月。通过标签检索的方式,本研究采集的项目全部为产品众筹项目,即投资者能够获得的回报为产品。

采集的样本时间为2012年8月~2016年1月。由于样本全部为众筹产品(不包括影视,公益,活动等其他形式的众筹),因此数据量少于点名时间上众筹项目总数,有效值为239。每个项目的信息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简介、融资总额、投资人数、目标金额、公告数、创新评分。

2. 变量描述

(1)自变量。本文主要涉及两个自变量:产品创新性和产品类别(实用型与享乐型)。

产品创新性。点名时间平台的用户评价一栏显示了消费者对于每个众筹产品创新性的评分(1分~5分)以及评价等等。本文将每件产品的所有消费者的创新性评分取平均值,将得到的平均值作为每件产品创新性的衡量指标,在回归中变量名为创新性。

产品类别。产品类型是将众筹产品按照实用型和享乐型进行分类。本研究邀请三名本科生对239件产品的实用享乐类别进行划分,该三名本科生对实验目的并不了解,并且事先已详细告知他们享乐型产品与实用型产品的定义,划分标准。随后将划分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得到一致性系数为0.89,最后让三名同学针对划分有分歧的产品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作为最终的产品类型。本研究将享乐型产品编码为1,实用型产品编码为0。

(2)因变量。本文的因变量为产品融资绩效。通常有几种度量融资绩效的方式,如:①筹集到目标金额的时间;②总融资金额;③筹资比例(总融资金额与目标金额的比值);④项目成功与否(筹集到目标金额为成功;未筹到目标金额为失败)。本文已经对目标金额进行了控制,因此未x择筹资比例作为因变量。同时,点名时间改版后并没有项目筹集到目标金额的时间信息,另外将成功失败作为因变量不能体现出成功与失败的程度,缺失准确性。因此最后经过权衡,本研究选取总融资金额作为因变量,并对其进行了对数处理。

(3)控制变量。本文的控制变量包括融资目标与公告数。其中,融资目标金额进行了对数处理。公告数是指发起人的项目进展报告、促销活动通知,或是一些节日问候,这一变量体现了发起人对项目内容的更新,以及发起人与投资者的沟通交流意愿,会影响项目的融资绩效(郑海超等,2015)。

3. 分析结果

(1)描述性统计。表1为对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有效数据为239,其中165件产品为实用型产品,74件产品为享乐型产品,产品的创新性平均分为3.47。

(2)多元回归分析。本研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检验假设,得到如表2的结果,模型解释了因变量21.6%的方差。目标金额的p值

为了进一步检验产品创新性对享乐型和实用型产品的融资绩效的影响,我们分别对两类众筹产品数据进行以融资绩效(取对数)为因变量、产品创新性为自变量、目标金额(取对数)和公告数为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享乐型产品条件下,产品创新性对融资绩效的主效应为负,且显著(β=-0.30,p=0.013)。说明对于享乐型产品,产品创新性越高,其融资绩效越低,因此,假设2a得到验证。在实用型产品条件下,产品创新性对融资绩效的主效应不显著(β=-0.02,p=0.44)。说明对于实用型产品,产品创新性的高低并不影响其融资绩效,因此,假设2b并未得到验证(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

4. 讨论。本文通过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实用型产品的创新性对融资绩效没有显著影响,与假设2b不符。本文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创新一方面会提高实用型产品的性能,另一方面也会增加产品的感知风险。实用型产品本身具有较低的感知风险,创新所带来的正负效应相当,因此,实用型产品的创新性对于融资绩效没有显著影响。

五、 研究意义与局限

以往研究忽略了众筹产品的具体属性特征(如创新性,产品类别等)对众筹绩效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产品类型与创新性如何影响众筹产品的融资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理论不足,丰富了相关研究文献。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选用的是点名时间上的产品众筹数据,因此研究结果是否能够推广到其他所有众筹网站值得商榷。后续研究可以利用其他众筹平台进行交叉验证。其次,本研究只探讨了产品类型与创新性对融资绩效的影响,后续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产品属性(如价格、回报形式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Moore G A.Crossing the Chasm-Marketing and Selling High-Tech Products to Mainstream Customers[J].Revised Edition,2002.

[2] Okada E M.Justification Effects on Consumer Choice of Hedonic and Utilitarian Good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5,XLII(1):43-53.

[3] Rijsdijk S A, Jan H E.How Today's Consumers Perceive Tomorrow's Smart Product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7,26(1):24-42.

[4] 姚卿.享菲泛褪涤闷范院笮购买行为的影响差异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学位论文,2012.

第9篇

【关键词】消费行为;大学生;消费心理;对策

1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1.1消费及消费行为的含义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来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消费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个人消费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过程。本文所讨论的消费为狭义的消费,即个人消费。

消费行为指消费者为获取所用的消费资料和劳务而从事的选择、购买和使用等活动。其主要表现为购买行为,指人们购买商品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过程。

1.2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含义

大学生消费行为通常指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学生在其日常生活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消耗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过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在符合一般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点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1.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归属需求可称为缺乏型需求,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求之后,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的舒适。尊重和自我实现两种需求可称之为成长型需求,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层次理论,就本文所要探讨的消费行为而言,是解释大学生消费动机的重要理论。

2. 西安市大学生消费水平现状

2.1经济来源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西安大学生大部分收入来源是父母提供,其比例占收入来源的95%以上;此外收入的来源渠道还有勤工俭学、兼职、贷款、奖学金等。其中可支配收入方面,约59%的学生每月可支配收入在500元~700元之间;约29%的学生可支配收入在700元~800元之间;还有少部分人可支配收入不到500元,这部分人大部分家庭条件不太好,收入来源大部分是勤工俭学和兼职所得。

2.2消费结构

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是指各项消费支出在总消费额中所占的比重,其反应了大学生不同性质消费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据相关资料显示,总体消费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日常生活消费,其次是交际、通讯、学习等方面的消费。对消费项目进行概括,可以分为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交往消费和享受消费。

发展消费指大学生用于加强自身竞争力的投资消费,包括考证的报名费和培训费。无论是在消费的数量上还是消费的金额上,发展消费是西安大学生消费中的重要一部分,投入30~100元报名费考证的学生占到了31%,100~300元的则占到了19.5%,除了报名费外,还有资料费和培训费等。

交往消费是大学生为了满足情感需要、获得社会认同而进行的消费,包括通讯、网络、恋爱、聚餐等。74%的大学生每个月上网费用在30元以下,19.5%在30元~50元之间,7.5%的大学生上网费用过高,在50元以上;通讯费方面,每月50元以上消费的占到了34.2%;享乐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娱乐、旅游等方面的消费,近半的学生每学期至少出去旅游一次,旅游费用因人而异。

3西安市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特点

3.1消费结构

西安市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总体合理,基本不存在浪费和盲目消费的现象。西安市大学生消费总额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生存消费。其次是发展消费,再次交往消费和享乐消费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这说明大学生在加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生活质量。

3.2消费心理

从调研来看,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节制消费,而且消费时应该做好性价之间的平衡,这说明大学生总体消费观念还是比较理性的。但也有部分学生过于追求名牌,如调查品牌重要程度时,近50%的人认为品牌较为重要,而且23.5%还认为品牌非常重要,更有甚者不顾自身经济情况一意追求名牌。从中可以看出,还是有一些不良心理存在于部分大学生的消费中。

3.3消费行为

调查发现,西安大学生消费行为比较健康。近32%的学生每月生活费会有剩余,而且61%的人愿意将剩余部分转到下个月。同时,也发现大学生消费存在一些不良心理,这些心理导致了不合理的消费习惯,如近62%的人认为可以提前消费。

4西安市大学生合理消费行为引导对策

4.1个人角度

大学生应该从自身的内部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外界的诱惑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经济能力决定了大学生自身不可能和独立的社会个体一样消费,更多需要家庭的供给。在消费过程中,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消费。所以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4.2家庭角度

从父母来说,必须有正确的消费观,要以身作则,在日常消费中要有节俭的意识。在很多存在不合理消费观念的大学生身上可以看出,他们家长的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就存在问题,自身也存在不正确的消费观念。比如,有的父母就教育子女要注重同学之间关系的培养,造成大学生在人情消费上花费过多。家庭是当前大学生消费资金的主要源头,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大部分是家庭供给的,必须从根源上对大学生消费进行控制。

4.3学校角度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一种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的舆论氛围对当前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之间有很强的从众性和攀比性,良好的校园消费氛围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念。

4.4社会角度

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很多错误的价值观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比方说“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就是一种极度拜金主义的体现。所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有着重要影响。社会应给予大学生正能量。

5结语

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很多问题,都与错误的消费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静,山东省大学生消费调查及引导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