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医学类论文

时间:2023-03-17 17:58:29

导语:在医学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学类论文

第1篇

医学类高职生自主创业过程中,面临专业、心理、资金诸方面因素影响,但理性思考之下不难发现,以上问题与高职院校的自主创业教育研究有一定关联。首先,专业影响因素。对于创业的学生,除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交叉科目,比如药品管理、计算机技术、医学法规等,或者将这方面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执行学习,做好创业准备。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医学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避免创业后因动手水平差而导致的客户源流失。其次,心理影响因素。高职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流程、事项指导,不能流于形式,切实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时可能遇到的诸类问题,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供学生参考,帮助学生在创业前未雨绸缪,更好的面对问题。第三,资金方面。让学校直接赞助学生创业是不太现实的,但学校有必要向创业学生宣传国家相关创业贷款及补贴政策,如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培训补贴、免费的创业服务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相关政策,减轻创业资金负担,提升创业信心。此外,对于部分较为优秀的学生,学校可考虑帮扶学生创业,为本校以后医学类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帮助。

2.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首先,当前我国虽然出台了部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创业环境,但对于医学类高职生而言,部分创业政策不配套、政策执行效果差等问题依然困扰[2]。由于政策可能就是创业资格问题,就是创业流程的可行性问题,就是创业资金问题,因此对于品学兼优、勇于创业的学生,在创业项目考核完成后,各省、市、县、乡、村政府应严格落实国家政策,为医学类高职自主创业生广开绿灯。其次,广大社会媒体应加强对相关创业成功实事迹的报道,为医学类高职生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以减少学生自主创业过程面临的家庭、社会舆论压力,并获得相应的人力、物力及精神支持。

3.结语

第2篇

艺术类大学是以艺术知识传播和创新为主的院校,高水平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英语教学在艺术类大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使学生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就成为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大学的学生并不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英语四级考试,他们只需参加高职高专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即可。《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确定的教学内容是: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就目前来说,艺术类大学常用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有交际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学生基础薄弱,英语水平参次不齐。艺术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生英语水平整体较低,如每年九月份新生入学时,许多艺术院校和高等院校都会对学生进行英语、数学等基础课测试,所有学生使用的试卷相通,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分数通常会比其他院校学生低很多,只有极少数学生能达到80分,许多学生的英语分数大都在50分左右,有的学生甚至更低,部分学生甚至是英语零基础,连基本的音标都不会读。这就给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出了一道难题,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有大学老师的英语水平,又要有小学英语教师的耐心和经验,更要知道怎样给学生补充初高中英语知识。

2.学生英语学习不足,英语学习投入低。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对专业知识感情浓厚,许多人在专业技能上起步较早,希望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因此,许多艺术类学生都非常重视专业技能训练,热衷于围绕专业技能锻炼进行“自我发展设计”,许多人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写生、参加各类画展、歌唱、舞蹈比赛,积极进行社会艺术实践。加上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学缺乏艺术专业特色,导致许多人在英语学习中普遍抱有“不挂科就成”的幻想,对英语学习缺乏积极性。与那些缺乏英语学习热情的学生相比,还有一些学生并不缺乏学习热情,但是由于英语基础较差,他们既想学好英语,又恐惧英语,因此英语学习信心不足,往往在坚持一段时间后放弃,进而变成厌恶英语,更不愿在英语学习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导致英语水平越来越差。

3.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艺术类大学英语教材短缺是导致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困境的又一主要原因。尽管教育部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优秀的大学英语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大部分是面向普通高校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来编写的。艺术类大学使用的英语教材有《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和《21世纪大学英语》系列,尽管艺术类大学使用的这两套教材都有基础类教程做支撑,但是,其教材本质与普通高校并无明显区别。这两套教材在内容、选材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这两套教材明显是难度较高。教师无论是在课堂设计还是从教学任务安排来讲,都难以利用教材开展教学。

4.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艺术专业教师队伍也不断壮大,但是,与学生增长速度相比,教师队伍建设显然是相对滞后。受教学目标影响,许多艺术院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艺术专业教学上,并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英语教学,导致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师数量短缺,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许多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工作都由年轻教师担任,教师教学经验和自身素质都存在一定缺陷。许多学校因为英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只好外聘教师来维持教学,这给教师教学方法和科研能力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与此相反的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师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完善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观。语言是交际的手段和工具,也是社会信息传播媒介和文化的载体,在许多方面,语言和艺术有着相通之处。在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语言观,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时候,艺术的交流和发展最终无法脱离语言而存在,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具备英语知识储备的意识和信心。具体来说,在英语已经成为时代重要信息载体的大背景下,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育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将英语学习与自身价值提升联系起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英语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激励方法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提高学生英语技能。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和承担着,学生语言观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辛勤教育。这就要求艺术来院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坚持“以为人本”的教育原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在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同实,不断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建立英语语感,切实使学生成为具备主动学习意识、学习方法正确有效、能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人。此外,教师还要树立全新的英语人才观,在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与传授的同时,重视学生世纪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强调从学生学习兴趣、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合作、参与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使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成为学生情感养成、思维培养的过程,促进学生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共同发展。

2.在艺术专业教学中渗透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艺术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立足于英语教材、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研究,分析各科教学模式和教学特点,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特长,加强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的联系,通过英语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英语学习兴趣。如在大学英语“BewareofAds”一章教学中,英语教师可结合广告心理学、广告设计、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背景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此外,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正确处理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知识进行精讲,引导学生多练、多思,使学在新知识学习的同时复习旧知识。其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英语基础和英语学习能力,按照英语教学原则,尽量使用英语教学,积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其学习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运用英语的机会,使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最后,要构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种评价体系,唤醒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有益补充,形成性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提高,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因此,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学校和教师要重视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都纳入教学评价中去,以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3.优化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知识的载体。要想解决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建设滞后、教材与教学不符等问题,艺术类大学要立足于英语教材改革,编写适合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材,在教材中适当增加艺术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教材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合格的艺术类大学英语教材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所谓教材的针对性,即教材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既能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有效参考,也能考虑到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其次,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实用性。艺术类大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类大学英语教材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实用性,即教材内容无论是课文、练习和课外活动,都要围绕体、音、美等艺术专业知识来设置,增强教材的艺术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不会再有陌生感和距离感。再次,英语教材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即教材在内容编写、习题体例、知识练习等方面要敢于打破传统教材编写的局限性,结合艺术类学生思维和个性特点来设置,确保英语教材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确保学生能通过其喜闻乐见的形式轻松学习、快乐学习。

4.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保障。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与教师教学能力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可以说,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学校首先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良好条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管理阶层要发挥组织建设和思想工作优势,努力打造一个团结、和谐、竞争、合作的教师队伍,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内部环境,做好教师引进、培养和管理工作。具体来说,高校要加强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引进机制、培训机制、管理与评价机制,就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责任、专业要求做出明确规定,使教师管理有章可循。其次,艺术类大学要加大师资引进力度,解决师资力量短缺这一发展难题,这就要求艺术类大学主动出击,用优厚的薪酬、福利、培训和发展机会吸引人才、挽留人才,并在职称评聘、校内津贴、专项经费、住房分配等方面,适当向一线英语教师倾斜。当然,艺术类大学还可以去重点大学聘请优秀教师来校执教,以缓解师资短缺等问题。再次,艺术类大学要加强教师管理,重视教师管理、培训、监督工作,确保教师在教学、自学和组织培训中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第3篇

相比较于普通大学生,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明显的不同。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工作时的个人感受是尤其重要的,而普通大学生则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潜力。这说明普通大学生有着长远打算,更加关注未来全局的发展,相比较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感性,普通大学生更加理性。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策略

(一)艺术类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指导要有实效性

职业价值观指导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做好就业政策的讲解,辅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还应该使学生了解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做好定位。同时,也要关注大学生心理的现状,做好心理调节,提高其抗压能力;对他们进行就业选择技巧的训练,使之可以应对多变的就业市场。这些有效的指导将对艺术类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便利,使之更加轻松地应对多变的就业环境。

(二)对艺术类大学生要对症下药

术业有专攻,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要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各自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而针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盲目跟风、眼高手低、摇摆不定等缺点,学校和社会应该开设职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机构,来帮助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没有做好职业心理准备的,要帮助他们做好就业前的价值观培训。对于学校来说,成立职业价值观咨询中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职业价值观的指导,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可以尽快形成正确的适合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为未来择业就业做好准备。

(三)把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殊性

通过调查,我们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还可以清楚他们的择业意向,可以对他们未来就业提供极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开发,对于社会稳定和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根据艺术院校的特性,为学生做好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做好职业选择,必须依靠老师的努力。

(四)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社会在不断变化,经济也在迅猛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明显,大学生在就业时自我独立,自我实现,自我创新等意识也逐渐加强,这些都体现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然而,当前是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它在造就大学生独立自主择业意识的同时,同时也冲淡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三、结语

第4篇

1.1广泛的抗菌谱

该类药对G-菌和G+菌均有杀灭作用,尤其是对G-菌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在目前使用的喹诺酮类药物主要分为以下4代。第一代:由于疗效不佳,目前临床上已经很少使用,包括吡咯酸、萘啶酸。第二代:其抗菌谱在临床上有所扩大,包括新恶酸、吡哌酸、甲氧恶喹酸。第三代:主要是包括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其抗菌谱进一步的加强,对部分G+也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第四代:在原有的抗G-菌的效果上,加入了8-甲氧基结构,加强该类药对厌氧菌的抗菌效果,同时还加强了C-7位上的氮双氧环结构的抗G+菌活性,还降低了该药的副作用,不过价格较贵。

1.2抗菌机制

喹诺酮类药的抗菌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DNA螺旋酶中的A亚单位,导致DNA在体内不能正常的形成超螺旋结构,使DNA单链暴露于外,致使蛋白质与mRNA再合成上失去了一定的控制,由于染色体的不可逆性的损害导致体内的细菌被灭活。

1.3耐药性

目前在临床上,喹诺酮类药物已经出现了部分的耐药性,尤其是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等最为常见[2]。例如临床上因大肠埃希菌导致的泌尿生殖道的感染使用本类药物进行治疗,在我国内已经产生50%以上的耐药菌株。

2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

2.1呼吸系统的感染

喹诺酮类药物对治疗因常见病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效果甚佳。例如,疗、因肠杆菌、假单胞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属等G-菌导致的下呼吸道感染,使用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进行抗菌治疗疗效甚佳;因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导致的急性扁桃体炎、中耳炎、咽炎等细菌性疾病,使用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治疗效果较好,同时还适用于G-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或者是获得性肺炎(因支原体、衣原体导致)疗效甚佳。在临床应用中:针对肺炎链球菌感染(对青霉素产生高度的耐药性)的治疗,喹诺酮类药物中首选治疗药物为左氧氟沙星。除此之外,治疗支原体、衣原体肺炎、军团病等,喹诺酮类药物可有效的代替大环内脂类药物进行治疗,其疗效较好。

2.2消化道的感染及其伤寒

通常,喹诺酮类药物在治疗消化道的感染时,主要是用于因志贺菌属导致的各种细菌性的痢疾、内在的急性胃肠炎(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弯曲杆菌等引起)、食物中毒等疾病,该类药物的治疗效果更胜于氨基糖苷类以及头孢菌素类。如,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上,环丙沙星联合使用西咪替丁等药物,其疗效甚佳。头孢类的头孢曲松钠在治疗伤寒、副伤寒上效果较好,不过,喹诺酮类药中的左氧氟沙星治疗伤寒、副伤寒疗效最好。

2.3泌尿生殖道感染

由于在尿液中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左氧氟沙星等的浓度较高,因而在临床治疗中主要是用于尿路感染、尿道感染、前列腺炎、宫颈炎等各种细菌引起的感染;因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尿路感染使用环丙沙星治疗其效果甚佳。通常在临床上治疗单纯性的下尿路感染以及肠道的感染主要采用诺氟沙星,疗效甚佳。

2.4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

喹诺酮类药物中部分抗菌药具有抗结核分支杆菌的作用,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司帕沙星以及左氧氟沙星等药物;在治疗重症结核疾病以及具有耐药性的结合疾病时,这些抗菌药联合使用其他相关的药物被用作二线药进行治疗、

2.5其他部位的感染

喹诺酮类药物除了对以上系统的感染具有良好的抗菌治疗效果,同时,还对其他部位:妇产科感染、外科感染、骨关节感染、耳鼻咽喉、皮肤软骨组织、眼科等的感染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还常代替β-内酰胺类等抗生素药物的治疗。

3喹诺酮类药物的副作用、合理使用、注意事项

3.1常见的副作用

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具有较轻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达5%~10%[3]。一般最常见的副作用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以及胃部的不适等不良症状。不过,这些副作用一般都不是很严重,患者在发生这些症状之后几乎都能耐受。该药在体质上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方面,这主要是因为喹诺酮类药物抑制了受体与γ-氨基丁酸的正常结合,一般症状较轻的患者只是出现头晕、头疼、睡眠不好等症状,若出现的症状较重,会出现抽搐、惊厥、精神失常、色觉分辨能力下降、复视等症状。在副作用中有一种变态反应(皮肤性的疾病):包括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的水肿、皮疹、药热等反应,还有可能出现过敏性的休克等。该类药物中氟罗沙星、司氟沙星以及洛美沙星可导致光敏反应,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光照部位的皮肤发生红斑、肿痛、发痒(疼痛性),皮肤甚有可能出现糜烂或者是脱落症状,不过,患者一般在停药之后即可恢复正常。该药的毒理学实验显示:喹诺酮类药物可造成多种幼龄动物的关节、软骨的损害,一般儿童在服用该药之后其关节可出现疼痛、水肿病症。除此之外,该药服用之后可导致肾脏、肝脏等功能的异常现象;还有可能引起心脏的毒性、眼毒性、跟腱炎等疾病,不过,这些现象在停药之后便可恢复正常。

3.2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首先,掌握适应症,根据抗菌谱、耐药性、药敏试验等有选择性的使用药物,避免出现滥用药物以及耐药菌住的产生。其次,根据药动学制定合理、正确的给药方案,充分的发挥杀菌疗效,避免出现药物中毒。然后,合理的联合使用药物,β-内酰胺类联合使用喹诺酮类产生协同作用,与抗酸药物联合使用降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与茶碱或者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联合使用会增加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与氨基糖苷类合用会导致肾功能的衰竭等。

第5篇

1.1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学生缺乏认识学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课堂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枯燥,无法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并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侧重相关法规政策、求职基本技巧方法等传授,不断灌输思想是:医疗事故要为“零”;却轻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更加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即使学校里也开设了关于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课程,但师生们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专业技能学习方面,比如学生就十分重视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和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师等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获取。

1.2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有着众多无私奉献的优秀医药工作者的同时,还存在制售假劣药品、药品回扣、医务人员收取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高职院校医药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习气的影响。

1.3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性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应该更加注重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目前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的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课程教学学时较为紧张。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会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放在知识点讲解和技能实践方面。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是帮助学生分析我国的医药市场现状和问题,制订出适合产品的市场定位的营销策略,却容易忽略医药商品营销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增强职业道德的课堂教学重视程度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药专业学生

2.1.1推进职业道德类课程研发与改革根据医药行业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编写医药专业职业道德的专门教材,提高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建议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开设此课程,将对学生有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1.2职业道德教育与医药专业课程相互渗透高职院校医药类教师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知识点讲解和实践操作过程中。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产品高场营销技术的同时,就应将医药市场营销者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药学服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知识的同时,就应将药剂师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课堂实训过程中,教师点评学生实训操作时,除了点评技能操作水平外,也要点评学生职业道德操守情况,更容易引起学生重视。

2.2加强法制教育,学生熟悉各项医药法律法规我国现有多部卫生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大量的卫生部门规范性文件和卫生技术性规范,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应加强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卫生法律教育,可采取多种途径教育他们认真学习,并自觉遵守各项医药法规,从而逐步增强高职医药专业学生的法制观念,恪守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第6篇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农学类论文 英译分析

一、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尤金・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来的,他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翻译概念。

奈达的对等功能强调的是相对意义的对等,翻译的本质还是对文本信息内涵的传递,通过相对的对等,可以避免翻译过程中一些过分关注原文而造成译文难以理解的缺陷。

二、农学类论文界定及其特点

(一)农学专业的定义

农学专业是研究作物生产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专业。

(二)农学类论文英译的文本特色

与其他英语类型相比,农学类翻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客观性、精准性、简明性。

1. 客观简明的阐述。

要尊重原文的客观性,译文要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客观观点,符合所涉及的科学技术及其科学领域的专业行文表达;译者必须要全面理解原文的表述内容,包括原文词汇、语法、逻辑关系和科学相关内容的理解。

2. 言简意赅的措辞。

科技英语中频频出现大量的专业术语,其词意比较稳定和单一,在表达上需要简练的措辞;译文要简短精练,一目了然,文理通顺,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译文简洁明晰,应是专业英语翻译的理想呈现。

三、常见错误类别

本文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库中随机抽取了20篇农学类期刊论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对该类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进行了英译分析,发现概论论文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错误。

(一)标题的翻译

论文的标题是整篇文章的浓缩和缩影,根据论文的标题,读者能直接知晓论文大旨。本研究显示这些篇论文标题的英译存在以下问题。

1. 选词错误。

农学类论文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客观性以及科学性,在选择用词上要求作者区分出普通词和专业词,尤其是英译成英文标题的对应表述。其中,容易忽略的还有缩写的规范性错误,对于专有名词的惯用拼写,还要考虑“同拼异指”的现象,即同一缩写对应指代两个不同的专业用语。

例1:原文:转抗虫基因棉花和玉米花粉对家蚕生长发育影响的评价。

译文:Evaluation of Impact of Pollen Grains of BT,BT/CPTI Transgenic Cotton and BT Corn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ulberry Silkworm,Bombyx mori Linnaeus.

分析:该论文标题英译的结构是合理的,其中对于专有名词的英译采用的是专业术语直接表述的形式,对于相关专业读者的理解是没有偏差的。这也突出了农学类论文专业性、科学性的特征。

2. 句式结构错误。

标题通常以短语或短语词组的形式拟定,多采用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的形式。并列结构即阐述并列关系,偏正结构通常采用中心词前置、中心词后置等。由于中英表达的思维惯式的差异,在标题英译的过程中,需要{整对应语序,达到表达意义上的对应。作者应根据原论文的侧重点来选择相对应的标题组成结构。

例2:原文:非洲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

译文:Climate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frica: A Review of Impacts and Adaptations.

分析:该论文的中文标题结构是偏正结构,即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但英译标题采用的是并列关系,即非洲的气候变化和农业产量,缺失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效应。在英译这类标题时,应将研究的类型前置,以偏正结构或包含结构采用后置说明的表达形式。

3. 曲解原义。

标题英译过程中,容易出现曲解原义、词不达意的问题。逐词逐句英译,刻板英译是造成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只根据中文标题的字面意义,并未对论文的深意进行深层理解、分析,虽字、词、句英译都一一对应,但表达意义相差甚远。

例3:原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肥料问题。

译文:Fertilizer use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分析:不难看出,该标题的英译和原标题所表述的研究侧重点不一致。究其原因在于,作者未找准该论文的研究问题中心,理解有偏差,以致译文中并未体现出“保障”之义,使得读者在读题时容易产生误解,有曲解原义之嫌。

(二)关键词的翻译

关键词是论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文章的检索。根据关键词能够更直接、更精准地检索,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实效性和精准性。在选取关键词时,应少而精,精而准。本研究发现论文的关键词翻译存在用词不当、书写格式不规范两个典型问题。

1. 用词不当。

关键词的个数直接限制了用词的精准度和规范性。这里所指的精准性是其概括性以及实效性,简而言之,少而精,精而准。关键词应多用实词,以名词或名词词组为主,少用动词或动宾结构。

例4:原文:土壤功能性状。

译文:soil functionalities.

分析:该原文关键词由三个名词构成,分别是“土壤”“功能”“性状”,作者缺失了“性状”的翻译。在农学类论文关键词中,绝大多数是专有名词,而“功能性状”这一词,在农学类英文词汇表述中有“functional traits”专业名词。因此,对于专业名词,要选取相对应的惯用词汇,以免造成读者的陌生化。

2. 书写格式。

关键词的英译书写格式,应按顺序与原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且各英文关键词用分号隔开,除最后一个关键词后无需注标点符号;英文关键词须首字母大写,专有名词或名词词组各实词均大写首字母,关键词中出现的介词、连词等虚词不大写首字母。

例5:原文:水稻;高产;株型;栽培;技术。

英译:rice; high yield; plant typ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分析:该篇论文的关键词英译,首字母均没有大写,不符合论文的书写格式。

(三)摘要的翻译

论文摘要是对正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应该简洁明了,含义明确,表达清楚,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原文的主要内容,而且也为科技情报人员编制摘要型索引提供依据。本次研究发现了以下摘要音译错误。

1. 时态错误。

摘要部分的英译,通常以现在时和过去时为主,少用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等。农学类论文音译时,应该注重各时态的表现功能。

例6:原文:【目的】建立一种……的高精度非线性多维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方法】耦合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和带受控项的自回归模型(CAR),……【结果】3个农业科学实例验证表明,……【结论】SVR―CAR是一种……序列分析方法,……有广泛应用前景。

译文:[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nove1 nonlinear multidimensional time series approach ... [Method] Integrated controlled autoregressive (CAR)into 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gression(SVR), ... [Result]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the agricultural sample set showed that ... [Conclusion] As a novel nonlinear multidimensional time series analysis approach integrated CAR into SVR,... SVR-CAR,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prediction area of agriculture,ecology an d economics.

分析:该论文摘要部分,采取的是分点阐述的方式,清晰明了,分为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方面,并且在阐述目的和结论部分时用一般时,阐述方法和研究结果部分用过去时。条理清晰,表达时态与方式正确无误,为正确的论文摘要撰写范例。

2. 语法结构错误。

中英两种语言本身就具有其语法、句法结构,因此在摘要英译过程中要适当地调整句式结构。例如,中英文中的主谓宾位置大w相同,除开起强调作用的偏正、倒装结构,而定状补的句法结构则大相径庭。为了言简意赅地表达出实意,需适当地调整句式结构。

例7:原文:提高气候变化对非洲作物产量影响的理解,揭示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是及时、正确和有效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

译文:We need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frica, and to know the responses of climate change to African agriculture. These are critical keys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for agriculture in time.

分析:该句摘要的英译在翻译表述上没有问题,但没有考虑中英两种语言表达的习惯差异。汉语表达上,习惯把关键词、关键点后置,而英文中则习惯中心词前置。因此,在英译摘要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调整句式结构,以适应英文表述习惯。

四、结束语

本文对相对典型的20篇农学类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进行了相对应的错误分析,并总结归纳出了农学类论文英译中常见的错误类型,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其论文的英译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农学类论文汉译英的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莘.浅谈科技英语翻译与功能对等理论[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5(02):124.

第7篇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 理论课 问题 对策

在我国艺术教育的初期,以早期的延安鲁艺、杭州国立艺专等为领军,逐渐演变为后期的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美术院校及部分民办艺术类院校所组成的中国艺术教育集团,当前国内艺术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三类,主要是基础性课程、专业课程、艺术理论课程。这三类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设置的,彼此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艺术类院校学生来说,完成优秀的设计作品离不开扎实的造型能力,离不开设计专业知识构架,更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理论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以它们为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具有特点的设计之路。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艺术品位,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但是,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研究发现,很多学生对理论课程重视不够,甚至好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够学分才对该课程进行学习,致使该课程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一、艺术类院校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业课与理论课缺少衔接和互动。艺术类院校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与专业课程互动并且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但是传统的专业课与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是各自分开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这两类课程教学效果的互动和衔接。结果使美术专业理论课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艺术类院校理论课程是专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的、美学的角度去认识和看待所学专业。通过学习,掌握观察周围事物、理性分析客观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的同时,能够结合理论思维,对美术从历史、文化、技术、思维等多个角度来认识。然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学习理论课程多数是为了学分与考试,没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设计作品中去,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从而失去了理论课指导实践、引导实践的重要意义。我们只有在实际的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专业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美术学习的精髓,而不是只浮于表面。

理论课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现在的高校教师大多数都是应试教育体制的产物,所以,当他们走上高校讲台后,最熟悉、最善于使用的教学方式就是采用学理化的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学理化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注重逻辑的推演和理论的讲解,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少进行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都是从概念、特征、本质、分类、内容、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展开的,艺术类院校的理论课教学也不例外,然而由于艺术类院校学生大多理论功底不深,理论探究精神不足,而且艺术类院校学生爱玩的本性,因此,学生觉得理论课教学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此外,就课程性质本身来说,理论中的一些知识点是固定的,发挥的空间有限,很难讲出新意,再加上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也就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针对艺术类院校理论课教学问题的对策

虽然艺术类院校理论课教学效果问题已引起多数人的重视,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但仍然是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主要有以下对策。

对新生进行入学专业指导。在新生进行专业课学习之前,可以由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丰富的专业课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大学期间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比较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充分地明白专业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综合设计能力的形成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指导学生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做好具体的安排,让大学学习生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课教学的印象,可以引用一些成功地专业设计案例,比如上海世博会上的相关建筑加以说明,使学生明了学习艺术理论课程的重大意义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理论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实际艺术类院校理论课程教学中,由于课程的性质相对比较特殊,因此不能像专业课程一样,实行逐一的辅导,而主要采用的是集中授课的方式。因此,采用哪种教学方式,就成为搞好理论课教学的关键。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当今社会迅猛发展,很多新的信息不断充斥着人们的思想,所以对于艺术类院校理论课的教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在课堂的教学中应采用引导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探讨,以便能充分领会这些理论知识,以更好的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知识。

打破“专任专教”的教学模式。艺术类院校专业理论课教学应打破“专任专教”的教学模式,更进一步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性课程可由专业课教师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增设经典案例分析等环节。目前,在高校中,教师的分工越来越细,从事专业性课程教学的教师很少讲授理论性课程,而从事理论性课程的教师又往往只专注于自己授课的领域,缺乏实践性教学,这样就会严重影响着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因此,只有打破“专任专教”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所学的专业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紧密的结合。

综上所述,在艺术类院校理论课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们不仅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理论课程的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良性互动,让理论教学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要时刻把握美术教学的时代脉搏,使艺术类院校中各类课程的教学效果都能在学生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相长,做到真正的授业、解惑,最终让中国艺术教育更加兴盛。

参考文献:

[1]刘焕阳.高校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家民.艺术与设计导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第8篇

【关键词】本科生 毕业论文 农学 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本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既是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也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综合检验。随着本科教育的规范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已经成为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甚至有下滑的趋势,这已经是本科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笔者想把从事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提供给大家,抛砖引玉,还望方家多加指教。

1 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安排未体现农业生产特点,研究时间不能保证

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农学专业往往论文和实习结合,安排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之间,而其他专业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以河南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为例,小麦一般在10月份种植,来年6月份收割;紧接着是玉米种植,并在10月收割。周年生产,一年两熟。而学生的实习被集中在一段时间进行,时间安排上跟不上农事进程,也覆盖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长期。由于需要集中时间实习,另一方面也导致其他时间的理论学习时间安排很紧凑。在平时,同学们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加到老师的实验中去。因此,目前的教学计划,难以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对作物整个生长期进行实习和观察,更遑论周年的观察和研究了。由于时间上不能保证,即使有同学愿意提前参加到老师的科研中,以备以后写毕业论文,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承担实验任务,所得到的数据质量也不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容易大打折扣。

1.2 生产、科研与教学脱节,经费缺乏

作为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老师课题申请竞争很激烈,不少老师基本没有课题经费支撑研究。因此,对于农业生产,往往也离得比较远。即使有部分老师有些小课题,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脱离生产。另一方面,学校扩招,教学经费却并未相应调整。由于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往往是由老师命题作文,出现与生产脱节,炒冷饭的现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题本身缺乏鲜活,也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3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难以起到导向作用

尽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监督与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强。对毕业论文的评价,往往对格式、形式过于重视,对成绩分布、材料是否齐全较多关注,而对于实习过程监管、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等实质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老师们往往因为不忍心影响学生毕业,也存在放水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而同学们也往往因此而存侥幸心理,做论文时不好好做,写论文时东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况。

1.4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些同学学习态度松懈,未能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工作。认为大四找工作忙,学校不会怎么样。而学校也因为近年就业压力大,而存在放松监管的情况。这更助长了学生们学习态度上的松懈。

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难以应付综合性的作业。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养成了学生被动受学的习惯。不少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习惯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模式,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这样的情况,是很难想象能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能够写出新意和深度的。

综合素质不强,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弱。一些同学缺乏基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混乱,语言表达功底差。写出来的文章,不知所云。语病连篇。大学院系往往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使同学们失去了提高的机会。英语过级的强制要求,使得很多同学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背记英语单词上面。

2 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要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效果和论文质量,根本还在于学生,毕竟论文是要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而各种制度和教学计划,都应该围绕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何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进行设计和管理。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高。

2.1 鼓励紧贴农业生产实际的选题

农学类本科生的培养,主要目的为服务于农业生产。如果学生学习时就脱离实际,毕业后即使参加农业方面的工作,也很难短时期内适应过来。当前不少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后,往往在农资行业工作。这类岗位酒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如果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就贴近生产实际,将有利于毕业生的能力培养。院校各级部门应该设计配套政策,鼓励指导老师提供紧贴生产实际的选题。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当地农业科研活动,既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也为学生实习提供经费保障,以实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2.2 根据农业特点,对教学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农业生产周期长,难以重复。因此,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要求在实习实践,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上作出调整。如刘世亮等提出的全程实习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毕业论文时间难保证问题。但是,要实现全程实习教学,必须要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较大的调整,严格控制学生理论课学习负担,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取消专门的实习时间,通过教学时间表的调整,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达到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的目的。

3 评价指标要作导向性的调整设计

在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应该减轻对形式审查的重视,而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学术价值评价上,同时,应该把是否联系实际,以及论文工作的过程纳入考核的内容。这样,真正从评价指标的导向上,让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重视起来,并主动地把毕业论文工作于农业生产实际相联系。院校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把关,真正做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这样,从制度上杜绝学生侥幸心理。

4 鼓励学生尽早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

大学生在进校后,应尽早完成专业教育,并在第二学期开始,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在具体的科研中,认识农业生产,拓宽视野。学生们只有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去体验,才有可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毕业论文将从哪里出来。

5 经常举办学习交流专题报告会,分享乐趣和经验

院系学生工作部门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在报告会上,让学生们有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学习成就,并和更多有兴趣的同学交流经验。

第9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脑通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科学成果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生活在21世纪信息时代的人们来说,如果不会应用电脑快速地获取、处理、检索信息,不会使用因特网与外界通信,就无法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也就无法在信息社会中谋求发展。当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时,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即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因此,充分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成为艺术院校附中教育工作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本文从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积极影响,以及对提高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

    一、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类学生“教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目前,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被广泛运用到文化课教学中。可是,目前艺术类学校在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文化课教学时。普遍存在计算机只是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只起到教学演示的个别化教学,或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方面的作用,教学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教与学”的模式,实际上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传统模式的教学,真可谓穿新鞋、走老路。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实践能力的训练,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实现使学习者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二)艺术类学生在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艺术人才,除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让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正确处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是艺术类学生有效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专业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它着眼于学生在未来职业上的需要,主要培养人“做事”的能力;而文化基础课教育则更加重视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或技能。两者的很好结合,就是理想的教育。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但是,艺术类的学生往往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基础课的思想,对文化课学习普遍不感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文化成绩普遍比较差。

    二、对策与方略

    如何对艺术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呢?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教学体系中。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教育技术的革命,都将带来一次教育的革命。如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递手段的教育模式。同样,在信息社会里,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必将取代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学模式,也必将带来教育观念、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的彻底变革。

    (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基本特征:

    1 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

    以前教学资源的主要载体是书,其信息负载量小,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资源的载体是网络。网络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手段,而且还是知识的源泉。由于网络本身具有信息负载量大的特点,无疑会使教学资源得到空前的扩大。此外,网络的基本信息共享性特点,也使网络教学中全体学员能共同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2 教学过程的超时空性

    在网络教学中,其教学过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灵活安排学习过程。学生也没有必要集中在一处固定的场所学习,在各个不同的地域,只要联接网络,就可以参与网络学习的过程。

    3 教学的交互性

    在网络教学中,通过使用电子邮件、语音信箱、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实现了一种交互式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双方而且还可以多方进行交互式交流。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范围不仅没有减少,相反却扩大了。

    4 实现个别化学习和探索式学习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学员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是各自在自己的主机上通过联接网络进行学习,从形式上就使网络教学实现了一种个别化教学,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控制学习的进程和速度,所以这种个别化学习又体现了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式学习的特点。

    (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技术。促进了艺术院校附中教育观念、目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为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

    1 更新教育观念

    (1)艺术类附中与普通中学的课程结构不同的是:艺术类附中的学生,一周用50%的课时量上艺术方面的专业课,用50%的课时量上普通中学文科方面的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类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与普通中学的文化课教学一样,采用传统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使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多种功能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等,因此产生了新的教学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2)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既是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这些新的趋势中隐含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都反映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被看作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这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下,教师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的角色。

    (3)传统的学校观认为只有全日制、面授的,进行课堂教学并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的学校。而网络环境下的学校观则认为全日制、面授的、有围墙的学校是正规的学校,半日制的、业余的,其他方式授课的远距离教学、无围墙的学校也是教育的场所,也是正规的学校。

    2 改革教学目标和内容

    许多教育工作者一致指出,21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1)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的技能;(2)问题解决能力;(3)批判性思维能力;(4)学习能力;(5)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为了实现信息网络技术对教育目标的新要求,教育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使用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基础要宽。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的目标完成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为学校步入新轨提供了途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文字处理和画图程序,能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复杂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