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3-03-17 17:58:30

导语:在体育教学研究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

第1篇

1.1强化论文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位论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综合性、全面性的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以及水平高低进行反应,而学位论文也是对研究生自身学术水准高低进行衡量的重要载体与指标。而要想使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保障,就要从源头环节进行强化,保证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监督严格性,并详细的进行评审与答辩。并且还要针对论文的开题、初检、答辩等多个不同环节建立起管理制度。促使论文的形成过程得到更加完善的管理,极大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哈工体育大学就是利用校外教授进行答辩外审的方式,来确认本专业的论文是否能够报送,在通过之后,还需要得到三分之二的委员会评审通过,最后再由学校的学术委员进行审批。论文的开题和答辩,则是由校内外的教授来担任评委,利用预开题与预答辩的形式做好准备后,再执行正式答辩。除此之外,哈工体育大学对论文的检测标准,也严格要求在10%以内。只有真正的严格标准,才能够防止不端学术行为的出现,为学术研究树立好风气。

1.2强化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首先,对教学进行实践训练,哈工体育大学针对体育学教育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便是体育师资,那么教学的能力便成为了培养的核心所在,教师要想使得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就必须要保证实践能力持续成长。那么这就需要让研究生充分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且让其明白教师这一角色的责任。经过学习后的第二阶段,就可以在引导下为本科学生进行5-7周左右的教学实践,但要保证以教学进度为前提来备课,通过教案为大纲来上课,研究生的教师则要对全过程加以指导,这一环节的成绩最终要记录学习档案之中;第二,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深入的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般为4-6周的时间,通常在第三、第四学期展开。社会时间活动必须要写实践报告,并交予学院备案,记录学分;第三,实践竞赛。组织完成1-2项校内外的相关工作,学院教师担任裁判,对整个过程进行考核;第四,每个研究生必须每学期参加讲座与学术报告,至少2次,在学生毕业之前,参加校内外体育部报告会的次数不低于2次,并提交相应的学术学习手册,由导师审查签字,记录学分。

2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体育教育改革实践问题

2.1.1师资力量薄弱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哈工体育大学中的体育学教导教师多数是本科教师,多数担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教师都是学校培养,只有小部分教师具备资格与能力参加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导致教师自身教学压力大,无法全心投入到教学中。而具备能力的教师则压力更大,不仅要负责课程,还要负责实践、论文等工作。

2.1.2招生持续性问题哈工体育大学近几年呈现出的研究生招生分数较高,始终没有降低,并且与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导致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形成的结果便是报告人数越来越少。

2.1.3课程设置问题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

2.2针对体育教育改革所需采取的解决措施

2.2.1强化师资团队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不断加强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认真地完成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并开设新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给研究生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和研究空间,聘请其他学科的教授担任教师开设课程,

2.2.2提高招生持续性必须要针对师资力量团队进行扩充,并且采取评职考核的政策来鼓励教师,每年引进优秀的教师以及师资团队,制定相应的师资培养计划,持续为体育学研究教育团队提供支持。

2.2.3科学设置课程科目学科想要发展,首先学生源就必须要充足,所以,针对体育学研究生的教育发展问题,需要利用招生政策加以支持,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即便是区别对待也要以不影响其他专业的情况下,来降低分数,保证招生计划完成。同时,积极鼓励其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跨学科报考,实现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发展。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体验教学模式;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在往后的工作以及生活中能够熟练的使用英语,以适应国际化趋势的需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讲英语的语法技巧、读音等,却忽略了向学生传授英语背后的文化;而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忽视了对于语言背后的风俗习惯的了解。这种教学方法明显与教学目标相违背。

1 文化体验教学相关概念

文化体验,这一概念是由Patrick R Moran 在其著作《文化教学的实践观念》中首次提出来的。他将文化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模块,也就是文化体验模块、文化知识了解模块、文化体验与知识相互交替学习了解的模块。实施文化教学,就需要让学习者明白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其积极的学习文化知识、积极体验文化情境。

现阶段,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化体验分为心理以及身体的文化体验过程。心理体验过程指学习者通过书本上的介绍或者音视频资料,从心里想象所能够发生的情景,从而在心理体验该文化。而身体体验过程则是指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直接或者间接、真实或者模拟地参与到该文化产生的社会中去,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而了解该文化。一般情况下,心理体验与身体体验这两种过程是一起使用的。

目前,我国部分学者对于英语文化体验的理解,大多趋向于这样一种解释,即学生依据自己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背景,来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风俗习惯等文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英语,并在实践中积极运用。本文所说的文化体验就是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引入英语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机会,帮助英语与文化的相互结合。

大学英语文化体验教学,就是指教师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外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活动中去,亲身感受外国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语法等知识要点。将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有助于增加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增加课堂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英语。

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辩证关系,即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语言是广义文化的内涵之一

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制度、、创作的音乐、人们的风俗习惯以及各种艺术产品等都属于人们创作出来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产品。语言作为人类所独有的社会产品,是人们最直接、最简单、最能够表达自身情感的沟通工具。语言不仅能够描述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还能够形象的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情感表达。人类的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组成了广义的文化,而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又是语言的重点描述对象,所以,语言是广义文化内涵的一部分。

2、语言的产生有助于文化的保存以及传承

语言作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最为直接的文化载体,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其次,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有着不同的语言以及语言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定的文化产生一定的语言,一定的语言反作用于一定的文化。语言作为人们沟通的重要手段,其在人们的沟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相互交流时,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一个人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当然还有其所处社会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定程度上说明语言存储文化的功能。同时,“宅男宅女”、“大龄剩女”、“女汉子”等语言的出现,是当前盛行的网络文化在语言中的体现。

3、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语言作为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无论什么文化,其传播的有效手段均为语言,不论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如果语言一直提留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各个国家、地区的沟通处于封闭状态,那么就不会有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之说,也不会有文化的发展。古代文化的传承,语言是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如果语言不发展,文化可能就不会发展,甚至会消退。如我国的部分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其地方特色的方言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或者其他的一些原因,逐渐的消失,这不利于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语言作为反映物质与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社会的变化在语言中明显的表现出来,语言的更新推动了文化的进步。例如,科W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诸如淘宝、线上线下协同发展、互联网经济等词汇的产生,这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涵,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4、文化的发展又反作用于语言

语言的进步更新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时,语言沟通也受到交流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是不可能离开其所根植的文化土壤。如果文化停滞不前,语言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总之,语言的不同体现了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文化有助于语言的学习。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积极引入文化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共同进步、相互补充的。

3 大学文化体验教学需要遵循的策略

1、营造真实的文化场景

营造文化场景是进行文化体验教学的最基本的策略。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学习英语,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亲身感受语言产生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的应用;另一方面,在英语课堂构建文化情景,能够增添大学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构建真实的文化情景,是为了给大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式的英语场景,增加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文化情景构建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化体验教学的成功与否。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文化体验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文化体验教学的核心在于文化体验,对于体验活动的开展,虽然教师与学生是共同参与的,但应有侧重点,即教师在体验活动中起指导作用,学生应为体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课文,如关于文化差异在人际交往中的差别这一课时,教师能够让大学生提前在课下查阅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资料或者观看视频,这样有助于在上课时,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情景体验中去。

3、教学活动应体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合作来进行学习。它具体指学生根据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将合作学习引入文化体验教学中,有助于将个人与集体相结合,有利于实现团体与个人的双赢,使得个人的个性在团体中得到最大发挥。

4、使用渐进式教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遵循渐进式教学方法,先让大学生了解较为浅显的语法知识,然后通过场景模拟,让大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主动参与。

4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在大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英语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课方式,由教师主导课堂,重视语法等基础知识的讲解,一般上课的步骤分为课文讲解以及翻译、词汇以及语法分析。这种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导致其在语法或者语境的理解中,显得较为片面。

此外,目前部分大学的英语课程设为公共选修课,这就导致教师以及学生在心理上对于英语的不重视。具体表现为:教师讲课仅仅按照授课讲义进行,不对英语知识进行课外的拓展活动,缺乏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激情与动力;而部分学生因重视程度不够,在课堂上睡觉、看小说、看视频、聊天等,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

5 将文化体验教学引入英语课堂

1、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帮助其接受文化体验教学模式。首先,可以召开文化体验教学模式讨论大会,帮助英语教师认识到文化对于英语理解的重要性;其次,通过专门的培训,让教师真正了解文化体验教学的内涵以及实施过程;最后,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鼓励其开展文化体验教学。

2、充分分析英语教材,挖掘其中的文化元素。教师应该全面掌握教材中的课文,透过课文将语法知识与文化背景想联系,同时,在课堂上多播放英文视频,增加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机会。当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介相关的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人文风光、等,让学生将英语以及文化知识逐步转变为英语交流能力以及行为习惯。

3、创设情境,打破课堂死气沉沉的气氛。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良好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受现实条件限制,教师可将情境的场所设在教室。教师能够利用英文阅读材料、英文歌、外国的菜单、国外风光图片等物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然后根据这些物品,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按照外国的风俗习惯,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当然,教师还可以将英语中的一些词汇与文化结合起来,向学生讲解词汇的由来,增加学生兴趣。

4、课后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不足。教师能够通过课下的测试,了解学生课上的学习效果,或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文化体验教学模式的看法,并针对学生的意见,对于自己的教案进行及时的修改。在测试时,教师可以通过笔试以及口语测试进行,笔试内容为课上所讲的文化背景知识,口语测试可以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即兴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6 小结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出一种文化缺失的现象,这对于大学生日后的英语交流有着极大的影。因此,应积极将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引入英语课堂中。首先,应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从心里接受该模式;其次,进行情境创设,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语言后面的文化;最后,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估,了解学生英语及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李早霞. 大学英语文化体验教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 2012年.

[2]李亮;;大学英语文化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张晓娟.浅析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体验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5(5):22-22

[4]王献伟. 探究式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大学; 2009年.

第3篇

(一)体育教学目标从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向综合教学目标转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强调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术,已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现代体育教学的目标既要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掌握体育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提高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的能力。又要培养体育情感,发展个性才能,打好终身体育锻炼、良好卫生习惯的基础和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坚毅顽强、竞争进取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心理素质。新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坚持增强体质,传授“三基”,一方面指向人格的整体教养。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体育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将来能为国家健康地工作打基础,我们眼下的学生要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我们现在为学生设计的发展目标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甚至若干年后才能成为现实。所以,体育教学不仅有眼前的效果,还有长远的效果,而长远的效果对学生的意义更为重大。中小学体育教学都是帮助学生完成全部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终身体育的思想进入学校。要使学生成为终身体育的锻炼者,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中小学阶段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校体育教学方式的高质量轻负荷方向发展。

现在人们不再去追求那种大运动负荷、出力大、流大汗的体育运动方式,中小学生不喜欢运动负荷过大,和比较难学的体育技能技术,而希望高雅轻松,简单实效的体育运动方式。因此,高质量轻负荷是当代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四)体育教学是师生复杂的双边活动。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一个复杂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双方在行为、态度、情感以及其他心理方面产生能动的相互影响,使青少年学生能够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获得体育乐趣的体验,从而持之以恒。

(五)体育教学成绩的相对性。

按教育测量的观点,一次体育技能技术的测验对学生的真实水平来说,仅仅是一次抽样。体育成绩只能反映一定时间、心理、环境条件下学生真实水平的一个方面。全面地看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应在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技术、身体的健康和非智力因素是否都得到了发展。

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严格地按规律办事,实现科学化必须构建以下新的教学原则体系来适应体育教学的改革:

(附图{图})

这个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是由体育教学目的和规律引伸出来的,每条原则都有针对性,贯彻实施这些教学原则对体育教学过程能起到调节、控制、指导作用。

一、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统一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统一的原则,要求体育教师全面正确地规划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任务并使其具体化,其中包括原先的“身体全面发展原则”的要求及指向人格的教养目标。依据这一原则所规划的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目标是检查和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

二、终身体育和发展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要使学生获得快乐、积极的情感体验;要使学生不拘泥于传统的体育教学的知识传递形式,加深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运动体验、发展个性、活跃身心;要培养学生自律、自强、自信和自我发展。

三、高质量轻负荷的原则。

高质量轻负荷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以保证健身强身效果为前提把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调节到最佳状态的体育运动方式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行动变得轻快,使学生既发展身心,又掌握体育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四、师生双向积极性的原则。

第4篇

论文摘要:体育课程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必然引发理论与实践创新,运动教育模式(SportEducationModel)是以团队形式进行体育教学的一种创新课程模式,其课程内容具有多元特色,学生在体育活动课程中有较为热烈的参与,它不仅强调技能的学习,更重视学生个人及社会互动的技巧。结合河北理工大学体育课程理论创新与实践需要,从理论假设前提、课程目标、全球一本土一区域一校本化、问题判断四个方向展开理论讨论,旨在为校本体育课程创新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思路。

1体育课程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Curriculum(课程)一字源自于拉丁文currere,指的是奔跑、跑马场之意,后随着时间推移引申为“学习的进程”,亦指一种学习或训练的进程,以求获得教育的效果。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所实施的各项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校内活动及比赛、校外竞赛三大领域。因此,体育课应是学生在学校或教师的指导下,所参与的一切体育活动,它是一种有计划、有系统的内容及学习过程。体育课程理论创新包括基本假设、课程理论、观念架构及课程模式四个层面,课程价值取向包括学科精熟取向(DisciplinaryMas-tery)、学习过程取向(LearningProcess)、社会重建取向(SocialReconstruction)、自我实现取向(Self-Actualization),生态整合取向(EcologicalIntegration)。以此将体育课程模式分为五类:运动教育模式(SportEducationModel)、体适能教育模式(FitnessEducationModel)、动作分析模式(MovementAnalysisModel)、发展的模式(DevelopmentalModel)、人的真谛模式(PersonalMeaningModel)。

2运动教育模式

技能学习体现在基本技巧的反复练习,比赛是以临时编组的方式进行。对大部分的学生而言,体育课所拥有的乐趣仅止于比赛时的社会化互动,而且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容易受到限制,形成以运动技能表现为主的团队小组,无法让不同技能水的学生产生良性互动。相反的,运动教育模式不仅在弦调技能的学习,更重视学生个人及社会互动的技巧。网阴特别是在正面且支持性较高的团队环境里,技术表现较差的学生在运动教育课程中,具有强烈的向心力,较不会有“边缘化”的感觉。同国内外相关研究亦指出,运动教育模式不但增进了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及互动的时间与机会,而且提升了学生对运动的学习意愿。1101学校教育是学生人格成长与概念启发的最前线,让学生能狗在优质的体育课程环境中,享受运动学习的乐趣,培养积极的社会互动行为,营造温馨和谐的团体气氛,避免彼此间的恶性竞争与仇视。因此,透过运动教育的优势与特质,配合体育教师的专业与智慧,让体育课不再是少数人的舞台,而是一场通力合作的完美演出。

3河北理工大学体育课程运动教育模式创新的若干理论基础

3.1假设前提

河北理工大学体育课程选择与参考运动教育模式实施的理论基础大致表现在若干方面:运动是一种高层次的游戏形式,运动虽然在某些层面受到限制,但是游戏的基本概念即出于自愿并配合时间与空间的牵制;运动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运动是促进健康与活力的重要媒介,当个人积极从事体育活动,文化中的社会功能也将随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学生应将运动视为体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全民体育的理念之下,将传统体育课程适度的修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成就感,并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3.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取向的依据,与社会文化、学科内容与个性发展三个层面有着密切的关系。课程目标也是学生参与课程活动学习结果的描述。河北理工大学体育课程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目标可借鉴西方有关研究予以确定:透过体育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特定技能与体适能;能欣赏并活用战术策略于竞赛中;配合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参与活动计划或策划的过程中彼此分享、交换意见;启发学生负责任的态度;为团体共同的目标齐心齐力地付出、不分你我;感受竞赛庆祝仪式所赋予的特殊意义;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担任裁判、教练、记分员等各种角色;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参与各类运动。

3.3全球一本土一区域一校本化

校本化是后现代体育课程全球化过程中逐渐聚焦或中心化的最终归宿,随着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日益完善和文化察赋的不断发展,大学正逐渐成长为国家、民族、区域、社会的智慧中心,并凭借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沿发展理念和独特影响力引领时代潮流和国家发展方向。体育课程的“全球一本土一区域一校本化”将借助身处区域内的体育课程资源完成本体表达(内在的自然外化过程),如我校一年级体育课程以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部分太极拳教学为基础,诚然,区域内的大学体育课程或吸收与排斥、或批判与传承、或扬弃(肯定与否定)体育课程主题思想,这本身就是不断辩证、进化、发展的过程,体育课程一方面借助区域体育文化表达自我,一方面促进校本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凝化。

第5篇

【关键词】快乐;小学;体育;课堂

玩,是学生的天性,只有产生兴趣引发快乐,让学生去学,去体验,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体育带来的成功、快乐。

一、更新观念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方法传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传统教学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堂形式单调、枯燥,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的限制住,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自身优势,转化限制条件,解放思想,拓宽思想、大胆突破,即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创造适合本校的方法,使每个学生能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从而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游戏化、趣味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

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让学生模仿“兔跳”,“蛙跳”教师通过精心的组织与构思引导学生想像青蛙的跳跃动作,再以情景游戏“青蛙捉害虫”开拓运动技能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乐趣,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有趣的练习中,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地。

在“障碍接力”中将游戏内容故事化使学生在练习中置身故事情境之中,身临其境的练习使他们兴致高涨,乐趣无穷,即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真正体现快乐体育的趣味性。

二、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面对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易产生兴趣,思想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拘束,克服困难的意志弱,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堂的形式单调,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我尝试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按学生的差异分号层次,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效果。

如在“投垒球”教学中,将学生请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高低分男女各四个小组,A组(上等生)、B组(中上等生)、C组(中等生)、D组(下等生)。练习中,上等生成绩优秀的严格要求,提出更高要求;中等生改进动作、争取优秀:中等生巩固动作;下等生降低要求,树立信心,达到基本掌握动作。这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各自的要求,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对投掷能力和动作技术有提高的学生进行表扬,一定时间内适当调整层次,做到能者上,差者下,激励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面貌,有效的促进和调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思想品质。

三、运用多种手段快乐教学

要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必须使课堂中教与学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挖掘其快乐的潜力。通常学生对慢跑、徒手操产生厌烦,如果采用音乐下来完成动作,效果就不一样,学生的兴趣会增加,教师注意教材安排的新颖性,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变性,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和激发学生体育的快乐。

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欢乐的气氛中完成练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个性。对于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个别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启发和帮助,有效的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

改变单一的课间操,作为体育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让班主任也参与课间操,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这样学生兴趣很高,提高了课间的锻炼效果。开放课外体育活动,尊重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参与性,娱乐性、合作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自制体育器材,体育老师和班主任可指导和组织,让课外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学生不仅身心得到锻炼,个性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单一内容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做到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运动技能,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意识、情绪姿态、合作精神、意志品质等因素,考虑到学生生长发育个体差异等情况,淡化分数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消除分数对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进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自评、互评。从而提高课堂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体育常识,运动素质、技能技巧、出勤表现、身体素质等项目对学生进行评价。将百分制改用优、良、及格和待及格,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从而达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第6篇

关键词:利益,价值,积极性

在现代的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中,现代化成了我们社会一个重要目的。期中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的部分机能被机器取代的程度。电脑使得人的记忆失去优势,行走因为机器的快速而变得不可忍受,身体因为空调和暖气而对温度变得更加敏感和脆弱。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福音,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伤害,如在现代的社会中,利益问题成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人们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利益,这变得现实合理。其中我们都知道,个人利益分配、个人价值和工作积极性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个人价值是通过个人利益的分配体现出来的,同时工作的积极性也受个人价值观和利益的影响。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都知道教师社会价值的实现表现为对社会物质文明的促进,教师通过自身的劳动,传递着人类物质财富和创造物质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帮助社会培养和训练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的能力和技能,使人力资本有着创造发展物质文明的无限潜力,从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其次表现为对社会精神文明的促进与促进精神文明的过程中维护传统美德的价值。传承着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与传统礼仪和信仰。对于教师的在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我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对于一个社会的个体,我们都会为自己的利益做些努力,在价值的实现中,我们都是用利益来体现的。这也直接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问题。那么对于教育系统的老师的利益分配、个人价值和工作积极性三者的关系,我们该怎样处理好呢?

一.教师利益分配倾向

在现实中,对于教师的利益分配问题,很多管理者都是存在着这两个倾向:

(1)一种倾向是只看“勤奋”,忽视工作实绩,只管缺席执行的情况,不关心教育效果的好环。

(2)另一种倾向是只以教师工作最终结果(如期末考试的成绩等到)作为衡量教师利益分配的标准。

二.消极影响:

(1)对于这两种教师利益分配,都会造成教师对作为教师的价值观走向偏差。使他们所理解的伟大的职业带来误差,这会严重影响他们对教师这份工作的热情和动力。甚至会严重影响教师的人生观,什么都是从利益出发。

(2)对于只看“勤劳”倾向的政策是一种做法极易产生形式主义,而且常常不能获得实效得做法。它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从而导致学生没学到知识,文化的火炬没有传承下来。致使家长失望,严重的会影响国家的未来。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很大程度来说的人才的发展。

(3)对于只看“最终结果”倾向的政策从表面看,似乎合理,但这种做法忽视了教师所面临工作(学生)的原基础,忽视了教师工作绩效显现的长期性。这极易挫伤那些尽了最大努力却因客观条件不佳或效果不明显而暂时落后的教师群体。甚至会严重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走向极端。假如一个利益性极高的老师,他会不会为了利益而做出一些极端的事呢?这些没有考虑学生的现实情况的做法有可能会提高学生的质量吗?这些行为甚至会导致学生的思想偏差,带来学生心理上更严重的负担。

(4)许多教师十分关心自己的利益,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取得相应的报酬,但在横向比较后,由于有较浓的个人色彩,倾向于过低评估他人的绩能和过高评估自身的成果,“利益分配不公”的想法随之而来,并越发强烈。使得自身的愤怒情绪越来越膨胀,不理性心理使得他自己变得不可理喻。

(5)因客观或主观因素导致的“不公平”,利益分配引发的矛盾冲突。常常会使一些教师产生消极情绪,影响上课情绪,更影响教学质量。除外当一些教师自感利益受损时,极易产生冲突局面,严重时还会产生一些不安心工作的现象,如怠课、“病假”等。

(6)一些教师对“公平”理解的主观性、片面性会使得他们产生对其他一些教师和管理者的不满,甚至会做出有损其他教师利益的事,导致整个教学队伍混乱,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相互竞争。甚至出现明争暗斗的不良事件,使得学校的名誉扫地和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三.带来这些影响的原因

(1)教师的在工作中,无可厚非的要受到学校地规章制度制约,除外在我们国家有句老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么在现代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为自己着想,对于教师,这只想法也是理所当然的,人总要维持自己生活需要的要求。除外有些性格极端的教师不愿意自己在同样的工作下,但却不天渊之别的待遇,甚至是自尊心的不平衡。

(2)学校管理者都非常重视工作目标的设置,但是,实行目标管理、产生目标激励作用是有一定条件的,再则同样的目标对不同教师个体而言,激励作用的大小也是不尽相同的,因为目标是由人的某种需求产生的,而人的需求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多元性,只有当人把某种需求作为一种目标时,才能在心理上产生达到目标的愿望,激励的作用就由此而产生。所以笔者认为出现这些情况最大的原因是管理者的管理政策出现严重的问题。

(3)由情意因素引发的。这主要是由于管理者与教师在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对于一些管理者,他可能会因为个人因素对一些教师的情感的问题,从而使得他在对这些教师的利益分配时做些不公平的事。这些一般发生在任务选择、职务晋升、福利待遇、考核奖惩、进修机会等方面。因为在学校组织中,对教师利益分配的决定权并非在教师,而在学校的管理者。

四.我们怎样改进现代的教师的利益分配问题

显而易见,对于上述两种做法都有各己的利弊,那么我们如何来改进呢?笔者认为要改进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寻找到一种既能反映教师努力程度,又能反映教师工作成就的评价体系,做到两者兼顾,从而消除利益分配不公带来的冲突。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这种理想的教师评价体系目前尚未形成,但作为管理者应在此方面多思考,尽可能避免教师考核评价的片面性。

五.具体做法

(1)绝不能单独的,简单的以只看“勤奋”或只以教师工作最终结果(如期末考试的成绩等到)作为衡量教师利益分配的标准。因为那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反而会导致团体的不和,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的出现。

(2)对于教师利益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小组的调查、同事间的反应、每季度对教师工作的检查或期中期末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来对教师的利益分配做出相应的处理。这也可以添加对教师工作的勤奋程度和学生的学习进步程度的因素。因为作为教师应该更懂得人性化,理解人性需求。使得他们资源的热情的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努力奋斗。

(3)作为管理者决不能简单的把任务选择、职务晋升、福利待遇、考核奖惩、进修机会等事项简单的和教师表现或学生成绩挂钩。应该按其所能选择任务,有时也该安某个年份给某些有需要的教师换一些更人性的位置。对于职务的晋升,管理者应该给适合年份的教师和工作表现好的教师进行提升。对于福利待遇,应该平等对待每个教师,该有的大家都有,没有的大家都没有。对于考核奖惩可以给老教师稍微高一点,毕竟工作久了,工作经验也高一些;还可以给评优的教师高一点,形成公平合理竞争,但不可让奖惩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者相差甚远。对于进修机会应该公平公正,给有能力的教师们进行再提升再学习的机会。毕竟人活到老也要学到老。当你给他们的待遇的公平的,那么很多冲突就会消失在无声无影之中。这样教师们也会尽其所能的做好本分工作,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贡献出自己一生的所学。

(4)管理者在利益分配问题上要努力追求公平,不能因为个人因素,而造成人为因素对教师利益分配的不公平。

第7篇

鉴于学生存在个性能力差异性,因而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各自的能动性与学识水平,多为学生创设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总结实践经验,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体验与思考,指出从中发现的问题,而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进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同时也进一步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与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发现性的、寓教于乐的、实践参与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各种教学形式与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获得实践技能,并且感受到其中的快乐,从而真正达到“乐中学”的教学效果。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方法

( 一) 案例教学法

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案例教学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受生活环境局限性的影响,他们不可能获得生活中的全面体验,但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获得犹如亲身体验般的领悟。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并围绕着案例分析来展开理论知识的教学,这样学生就能通过特定的案例事件获取认识与体验,利于学生日后在一线工作中的借鉴。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来说,其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学生在参与酒店服务与管理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因而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投入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学生在思考与阐述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理论原理,因而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 二) 模拟情景教学法

模拟情景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有效获得体验的途径,教师根据现实中的情景来模拟与创设教学情景,从而增添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在模拟情景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教课程来设置角色类型,以酒店管理教学为例,教师分别让学习扮演经理、服务员、宾客等,而后依据酒店管理中的常见案例来编排小品,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演示如何接待宾客与服务宾客,当遇到服务员与宾客发生冲突时管理者与经理应当采取怎样的解决措施等等。通过这种模拟情景的教学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酒店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基本程序、技巧等。

( 三) 社会调查教学法

学生要想获得学习体验除了通过课堂教学来初步了解之外,还需要走进社会、接触社会,因而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社会调查教学法也被广泛使用。当然,由于酒店属于商业个体,需要学校与教师在此之前与其构建联系与合作的关系,以院校的名义让进入酒店中参观与学习,实现社会调查目的,而学生在与酒店管理人员充分交流中更深层次的熟悉整个酒店管理与服务的工作。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社会调查题目,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调查报告来梳理与总结调查结果,以此教学方法来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

( 四) 项目课题教学法

为了锻炼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与综合能力,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体验,于是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采用了项目课题教学法,通过布置项目课题任务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酒店管理课程来设置相关的项目课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酒店餐饮方面的规划,并制作成 PTP 模板进行展示,实行评选奖励机制,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而后学生自主展开分工合作,调查酒店餐厅的经营情况、菜单设计等信息,最终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完成项目课堂任务,并在完成过程中收获体验,树立相互协作意识。

( 五) 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法

素质与能力并存是对一个人才的综合性要求,而体验式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这类综合型人才,因此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必不可少,教师利用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法能够极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以酒店管理教学中的餐饮管理课程为例,这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在餐饮服务方面的专业技能( 如服务礼仪、口布折花、中西餐摆台方法等)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来大致了解相关流程,而后创设专业技能实训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亲自示范教授学生相关操作步骤与技巧,之后让学生反复练习、相互观察,从而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体验式教学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 一) 基本认知体验

理论认知体验,这是酒店管理体验式教学中的第一步,相关课程会安排在大一学期进行教学。据了解,大部分学生在高考报选专业时存在盲目性、跟风性,因而许多学生在正式接受酒店管理专业学习之前对于酒店概念还并不十分了解,更谈不上熟悉酒店的类型、星级等知识。于是,对大一新生进行基本认知体验教学,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酒店的基本性理论知识,为其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而在随后的专业教育阶段,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参观机会,组织学生到不同类型、等级的酒店中参观学习,通过酒店管理员的介绍让学生对酒店组织机构、基本设施、岗位分布等有具体的认知体验,以提高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

( 二) 模拟演示体验

模拟演示体验,这是酒店管理体验式教学中的第二步,需要建立在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有了基本认知体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因而模拟酒店情境、演示实践操作就显得十分必要,但需要注意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模拟体验的教学活动中。

1. 布置教学任务

现如今随着酒店行业飞速发展,教育领域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以市场需求为基准来严格制定教学大纲,而后各大院校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来设置教学项目与教学任务,由专业教师将教学任务布置给学生,并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各种教学任务。

2. 组织自主训练

学生在获知教学任务之后,在教师引导下需要组织自主训练。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依据课程内容来创设模拟训练情境,进行不同角色的扮演及演示。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在该课程的实践训练中,学生分别组织中餐与西餐两种不同的点餐情境,通过训练来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3. 汇报交流学习

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汇报与交流学习过程的机会,根据教学任务形式来开展相应的课堂汇报活动。而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有两种类型的教学任务,一是工作情境任务形式,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现场模拟表演来展现汇报结果; 另一种是方案设计的任务形式,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及口头阐述的形式进行汇报。这种机会能够让学生相互交流与学习,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现场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4. 总结评分检验

在了解了学生各组的汇报结果之后,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与评分,以鼓励学生进行保持进步为主,并及时之处学生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尽早纠正错误。此外,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体验训练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将每一次学生的汇报评分累积在一起,作为学期结束时该课程的成绩考核中,用以参考学生的整个学习与掌握的情况。

( 三) 岗位实训体验

学生通过专业性的酒店管理课程学习之后,对于酒店相关的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为了提高与锻炼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院校可以为学生联系岗位实训体验的机会,在寒暑假或节假日时间让学生亲身实践去体验酒店方面的工作。如《餐饮服务与管理》是酒店管理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学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并没有多少实践体验的机会,因而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组织学生到酒店、社会餐饮企业中去实习,进而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 四) 顶岗综合体验

在酒店管理体验式教学中,顶岗实习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主要在学生毕业之前的一年或半年中展开。院校与星级酒店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从而让学生经历综合体验,而这种顶岗实习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较为正式的工作机会,学生能够在真实的酒店环境中独立完成工作任务,通过顶岗实习来获得综合性的社会体验,包括收获服务真谛、管理技巧、以及提升自身素质。

四、结语

第8篇

关键词: 美术理论教学 预设问题 美术教师

一、简析美术理论教学

(一)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实践证明,教师一味地传授学生美术知识而不在意学生的反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枯燥感,甚至产生抵抗美术的情绪。就美术理论教学而言,其最终目的无非是让学生扎实掌握美术理论知识。既然教学目标明确,那么若是采用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法定然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更有效率。据此,美术教师在美术理论传授过程中可以采用两种教学法,一是单纯地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二是在师生互动的教学中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环节。举例说明,美术教师在教授学生工笔画、写意画的理论知识时,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并让两小组负责对工笔画的研究,剩下两组分别负责写意画作的研究。当然,如有必要,美术教师也可参与其中。

其次,当小组对自己所负责的画作研究透彻之后,各小组分别派代表利用多媒体演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当然成果展示可用PPT的演示方式进行。最后,教师应鼓励研究不同画风的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并支持他们提出、分析、讨论问题,最终得出精准答案。研究相同画风的小组也可相互点评、交流,对各自所研究的成果进行补充,最终完善该课题的美术理论。在美术理论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光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仍是无法得出精辟答案的,这时就要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美术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在此过程间,学生自然可以提出不同意见。随后,美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盲点对学生进行启发或点播,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美术知识体系。若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于某美术理论的见解比教科书上更为精辟,则可采用学生的研究成果。毕竟,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二)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美术实践的教学。

就传统的大学美术理论教学而言,一般都是在大型的多媒体教室进行。而且,美术教师也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美术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造成美术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自身艺术思维的培养。这并不表示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美术理论知识并不重要,相反,美术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起着基础作用,美术教师在传授中更应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这时,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教学不失为一种选择。

例如,美术教师在教授学生一定美术理论之余,可以在课后让学生参观相关美术馆,并鼓励学生在美术馆欣赏作品之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将美术作品理论化,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之余分析其绘画技巧或是风格等。再如,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美术专业的学生光学习接受美术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就切实掌握了该知识,而是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检验。因此,美术教师教会学生绘画素描的相关方法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所传授的理论方法进行试验。相信学生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定能发现某些理论知识掌握的并不牢固,从而对那些知识盲点重新进行温故学习,最终切实掌握该美术理论。教师在对学生传授建筑或是雕刻相关的理论知识时,定然不可能让学生真实地进行建造或雕刻活动。此时,美术教师就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不同建筑风格或是雕刻技巧,再根据自身对于艺术的见解而设计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美术作品。相信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设计过程中,不仅可以对传统的美术理论知识有深刻的了解,而且对于美术知识的掌握还会产生新的感悟与思考,甚至形成新时代下别具一格的美术风格,从而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二、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研究

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研究表明,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相关的问题时,才会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才会被充分激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充分利用预设问题,研究这一教学方式必然会对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教师在进行美术理论教学之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第二,在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之后,美术教师还可以鼓励班级其他学生参与该问题的讨论,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让学生学会在交流与沟通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在班级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后,教师还应让学生对该问题做出归纳、总结,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例如,美术教师若想传授印象派的相关知识,可以在理论教学之前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莫奈的《日出印象》这幅作品。让学生先自行欣赏,并发表相关意见。与此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将相关意见加以归纳总结,最终得出印象派的美术特点。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传授学生印象派美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将其归纳的印象派特点与专业知识相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真正掌握相关美术理论知识。此外,美术教师在教学生掌握不同形式的建筑知识时也可采用预设问题的教学方法。如在正式的理论传授之前,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大家众所周知的巴黎圣母院的照片,同时,美术教师还可让学生欣赏拜占庭式的代表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图片。然后,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两种建筑的欣赏提出问题或是分别对其相同点或是不同点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得出哥特式建筑“拱顶p细长柱”等特点,同时学生也掌握了拜占庭式的建筑特点,更加丰富了美术理论知识。

我国著名的美术批评家陈传席曾说过,“只有技能的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则不能”。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美术学科的学习中美术理论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教育界教育模式改革之际,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目标是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术理论教学及其预设问题研究发展下,大学的美术理论教学必然会有一个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马秀明.由美术理论教育来看高等美术院校审美教育机制的建构[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

[2]江苏省美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

第9篇

青少年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对象,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育课的目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体育基本知识。在体育课中要想尽可能地避免事故,那么首先得知道它是如何引发的。纵观诸多的体育活动事故,我们不难发现体育事故的发生大致有客观和主观两种原因引起的。

(一)客观因素

1.因设施存在安全隐患而导致的伤害

是指因学校的场地、设施、器械等不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的安全标准,存在安全隐患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场地不好,练习环境差,器材损坏或者不足都有可能使学生在练习时受伤。比如场地不平、沙坑里有玻璃片、室外的单双杠陈旧支架不稳等等都有可能引发课堂伤害事故。

2.教学内容超过学生的正常承受能力

是指因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难度、强度等明显超过了学生的正常身体承受能力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比如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进行跳近一米高的障碍物练习,其强度和难度均超过了四年级学生的承受能力,因而这项练习对学生有较大的危险性。

3.周边环境因素

不适当的温度、光线、空间大小和噪音等物理因素的长期刺激,是学生生理条件下所不能忍受的外来压力,都有可能影响学生上课的情绪,从而引发事故的发生。如:上课的场地气温过低或过高,容易使学生畏缩,学习缺乏动力;上课场地有噪音干扰,会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烦躁不安的心理。

4.意外事故导致的学生伤害

是指由于体育教师和学生不能预见、不能抗拒的原因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这是非人为能力所能避免的。比如学生在练快速跑时突然摔倒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二、体育课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

(一)客观因素的预防措施

1.在练习的场地、器材和周围环境方面,教师和学生都应引起注意,练习时场地应平整,周围的环境应安全;练习前应检查器材有无损坏。学校应派专人定期检查校内的体育设施是否完善,有无安全隐患,发现隐患应当及时排除。

2.学校应当严格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教学,防止因教学内容超纲而导致学生受到伤害。

3.领导要重视,制度要健全。安全无小事,对于学校,尤其是体育课来讲,更是如此。

(二)主观因素的预防措施

1.教师方面

⑴课前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练习过程也容易分散精力。故教师课前须加强安全意识,而且每节课都应针对教材说明注意什么事项。长期给学生灌输安全意识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形成练习时集中精力、注意安全的意识,并容易得以强化,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⑵教师须加强专业思想,热爱本专业,热爱学生,具有强的责任心,备好每节课,除备教材外,还须备学生、备场地和器材,对于每节课须有何种安全措施,均要做到胸有成竹。这样,上课时的组织方法、练习手段、形式、运动量和强度、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都尽可能的与学生实际相符合,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

⑶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只有从复习中才能巩固、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才能与先进的技术同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在课中做到游刃有余,这也是减少课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措施之一。

2.学生方面

⑴加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学生应学会在练习中遇到意外事故时做自我保护,同学之间也应学会在练习中给其他同学做保护帮助。

⑵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学生应养成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持之以恒,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并学会有针对性地锻炼,弥补自己的不足。身体素质提高了,对于完成课的练习,自然也较容易,从而避免因素质差而引起运动中伤害事故的发生。

⑶学生存在不适于剧烈运动的特异体质,不要隐瞒病情,应当及时向学校反映,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三、结论与建议

造成体育课中伤害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不可避免,事故因素也是多种多样,我们要正确认识伤害事故,合理区分责任事故与非责任事故,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目前有的学校和教师为了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在体育课中采取一些消极预防办法,如降低教材难度及减负减量,对稍有挑战的教材干脆就去掉,这样既影响了体育教学大纲的贯彻,阻碍了体育教学发展,也极大影响了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伤害事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去减少事故的发生。

由于体育课自身所具有的运动性、激烈性、对抗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在体育课中发生伤害事故是难免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应以一个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正确地去对待伤害事故这一问题。

学生、教师要加强处理伤害事故的能力。当事故发生后,就要求学生和教师要具有常见伤害事故的处理能力,从而使事故发生后的伤害降到最低。教师平时要加强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并通过体育课和理论课向学生传授。还可以请学校的校医到班上做一些讲座,提高学生的自救和他救的能力。

(二)主观因素

1.教师方面

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使学生和教材练习起来的中介力量。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体育科学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传授者和发展者,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是优秀体育人才的发现者和启蒙者。体育课的组织是否合理、教材选编是否合适、教学手段是否正确、安全措施是否准备充分都会直接影响体育课能否顺利进行。课中出现损伤事故对于教师方面而言,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⑴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方面: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是体育教师上好课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专业技术不过关,教授的动作出现技术性错误,这样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另外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仅有满腹理论和只会自己做动作,而不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也是出现运动损伤事故的原因之一。

⑵课后放松:很多体育教师上完一节课后,放松活动随随便便,每节课的放松内容相同。而不是根据本课的教材有针对性达到放松的目的,这是造成慢性损伤的重要原因。

2.学生方面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学是教与学相互配合的,课中出现运动损伤对于学生方面而言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分析:

⑴安全意识。很多学生上课前无心听教师讲的安全措施,练习时往往由于技术较复杂或难度较大而造成损伤。

⑵身体素质差。目前在校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较差,由于现行升学制度的影响,繁重的功课占去了学生的课余锻炼时间,仅靠每周一两节的体育课根本无法使正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青少年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各种身体素质。由于身体素质差,在完成强度较大或难度较大的练习时容易造成损伤。

⑶恶性循环。学生身体素质差,因而怕大强度、大运动量的练习,对练习产生畏惧和厌恶,不肯主动练习,久而久之素质更差,易在练习中损伤;损伤后影响上课,导致素质更差,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即身体素质差—少练习(厌练)—更差—易损伤—少练—素质更差—更易在练习中损伤。

⑷学生自身健康原因导致的伤害。是指因为学生身体本身存在着某种不适于体育锻炼的疾病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比如学生为了顺利升学故意隐瞒病情或者怕其他学生嘲笑而隐瞒所引发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