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时间:2023-03-17 17:58:31

导语:在法律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第1篇

学 院 (系)

主修专业年级

副 修 专 业

学 生 姓 名 学号

指 导 教 师 职称

日 期

学生毕业论文题目(采用小2号宋体加粗,居中)

一, (宋体小3号加粗)

1, (宋体4号加粗)

2,(宋体4号加粗)

二,(宋体小3号加粗,居中)

拟参考文献(宋体4号加粗,居中)

(仿宋体小4号)[1] (期刊文献的著录)第一作者名(逗号)第二作者名(圆点)文献篇名(圆点)刊物名称(逗号)年号(逗号)(期号)

第2篇

但由于受时间、经费以及外部资源条件的限制,导致毕业论文(实习)阶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文献检索上,而通过社会调查、政府咨询、企业走访等实习手段所形成的对课题认识远未达到论文开题应具备的成熟度,甚至出现论文写作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实习)环节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工程管理涉及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心理多学科知识,要求从事工程管理的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在论文完成期间所要解决问题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这就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环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关联性的掌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锻炼学生实习能力,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学生通过做毕业论文(实习)能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实习专题、实习对象、实习方式、实习程序安排等等一系列实习策划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习能力。通过实习,学生发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与实际情况的差距,对论文课题的认识就逐步清晰、明朗,并通过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及时调整实习方案,使实习更加深入和具针对性。

对实习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对比、归纳、总结,并对其关联性、因果关系等内在联系加以分析,进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这一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对实习资料的加工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谈话技巧等这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具备而在课堂教学中难以锻炼的能力。毕业论文的完成需要学生从不同层面,多角度、系统性地考虑问题,从而能够锻炼学生对问题的逻辑分析判断能力。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实习)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选题会审制度,论文选题脱离实际

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目前高校教材通常落后于工程实践,加之受环境限制,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对工程了解较少的情况,教师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空中楼阁,从纯理论角度出发,选题方向对解决实际问题无任何指导意义;

二是选题陈旧,对于实践中己基本解决的问题仍作为课题加以研究;

三是脱离背景,选题多为国际方向,缺乏实践支撑,实习难以开展。

以上问题直接导致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陈旧、空洞、教条,论文的深度和创新性上都达不到要求,对实践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不大。

(二)缺乏校外毕业实习基地实习与论文之间存在脱节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组织多为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场所。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习场所的紧缺问题,但由于学生能力有限,毕业实习主要集中在施工现场,与多元化的选题方向不符,毕业实习内容与论文选题联系不紧密,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由于前期实习内容与选题方向的脱节,使得后期论文写作主要通过期刊、文献检索来获得对课题的认识,容易形成论文开题与正文写作被己有的文献观点牵着走的被动局面。

(三)缺乏对指导教师严格的考核评价,过程管理不到位

多数院校对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效果主要通过毕业实习手册、论文工作手册、开题报告、论文正文、毕业答辩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师指导质量的评价弹性较大,缺乏科学、客观的指标。另外,对教师指导过程进行经常性、随机性监督管理不到位,学生论文写作或教师论文指导存在前(期)松后(期)紧的情况。在学生论文写作后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若要求学生开展二次实习(检索或对论出结构性调整,却因时间仓促而使其论文质量难以保证。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知识吸收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前松后紧的不均衡指导方式可能会对学生己形成的写作思路造成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互相配合,严格按毕业论文任务书的时间要求及时提交、及时指导,过程控制对论文质量起决定作用。

三、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实习)环节教学改革思路与建议

(一)调整毕业论文(实习)教学计划,提高组织效果

通常大部分院校的教学计划将毕业论文(实习)安排在本科四年级进行,时间大约2~4周。从实际效果来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与学生毕业就业应聘时间、用人单位见习时间、考研复试时间冲突,矛盾难以调和;二是学生毕业在即,有的学生要重修补考,有的学生要补修学分,有的学生要过英语四六级,因此学生普遍心情浮躁,实习态度不够端正。

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实习)的效果,可考虑以下建议:

一是毕业论文(实习)计划可穿插安排在各学期。具体做法是:提前两学期或三学期公布毕业论文(实习)选题计划,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自主安排毕业论文(实习)计划,可充分利用较宽松学期的课余时间开展小组实习,相关课题教师加以引导;学院也可在暑期(寒假)社会实践手册中加入毕业论文(实习)内容并作为硬性考核指标,实习前后提交详细实习计划与实习报告并由实习单位盖章。这样通过较长时间分层次、多专题、多轮的实习,学生视野开阔,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写作思路,为后期的毕业论文开题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毕业实习合作关系。针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大致选题方向,学校牵头搭建实习定点合作单位,例如: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建设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开发公司、建筑业企业、银行、金融保险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和平台。学校还可邀请相关部门专家、领导给予专题指导或讲座,或组织对论文选题申报进行评审或组织联合命题。

(二)建立毕业论文选题会审制度,加强命题筛选工作

建立严格的毕业论文选题会审制度,组织成立评审委员会。可适当邀请政府、企事业单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加入,避免论文选题脱离实际。并可根据政府、企事业单位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对选题进行补充、优化,还可开展与校外单位的联合命题、实行真题真做等。最后,评审委员会综合各方意见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评价、筛选。

为保证毕业论文(实习)质量,应适当提高毕业论文指导师生比,综合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近三年毕业论文(设计)的师生比情况,比例控制在1:3~1:5为宜。一(学)生一(选)题,不得重复,选题范围也不宜过于分散。另外,为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也可根据学生的自身兴趣、就业方向自主选题申报。

(三)加强毕业论文指导的过程监管,提高论文质量

根据教师对学生论文指导弹性较大的特点,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过程监管:

一是细化教师对论文的指导深度要求及指导责任,明确规定指导范围、指导项目或要点;

二是采取随机抽查教师、学生阶段资料(必要时抽取学生面谈或答辩)

三是落实指导教室,根据教师上报的指导计划采取随机听课方式,旁听评价;

四是根据所指导学生论文答辩环节优良率给予评价,答辩成绩应占较大权重(需合理设计答辩范围)

五是増加学生论文的校内外预审环节(论文答辩前10~15天为宜)从第三方出发对论文质量进一步把关。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实践;毕业论文

引言

毕业设计与论文环节是高校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该环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开放性,以及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它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了基本理论及专业技术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科研活动,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开始进入设计、研究、管理等领域。通过该环节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业务工作基本技能、调查研究、论证、计算、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与写作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的目的。可以说没有哪一门课程或环节能够达到如此全面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然而,近些年来高校毕业实践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假大空、抄袭现象时有存在。如何改进才能制止这种现象,以保证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目前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其毕业论文的难点

自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财务与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掌握财务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有关财政、金融和企业财务方面的法律、方针和政策,成为具有较深的财务学理论素养和现代金融意识并能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业务操作的财务与金融方面的通用人才。 财务管理属于软科学,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主观世界,研究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财务管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过程,包括到实习单位跟岗(或顶岗)、调研、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对学生来说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文字、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实际是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检验。财务管理的毕业论文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毕业论文资料、素材获得难

毕业论文通常应利用毕业实习来获取相关的实践素材,毕业实习一般应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相对而言会计专业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可以到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或者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审计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内容常常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如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投资、成本、利润、税金、价格等),学生实习帮企业干活不多,却要给企业增加很多麻烦,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接纳,更不愿意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二)毕业论文写作主观性强,无一定之规

财务管理的毕业实习论文环节的特点是主观性强,论文写作无一定之规。由于有的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事先确定,因此论文题目、论文素材、写作方法及内容的选择都需要通过学生在实习中了解企业情况后自行确定。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精通有关专业知识并对实习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涉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市场因素、技术经济因素等,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这常常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的一段较长时间内,以及论文写作初期均感到无从下手。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若要写好很不容易,但若写成假大空,则花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就可完成。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实习安排方面的原因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与院校可以有同一系统的归属关系,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比较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前,先由教师去企业了解情况确定题目,再由教师带学生去企业实习,能作到实习内容与论文题目内容相结合,有了问题也可及时解决。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院校与企业无隶属关系,由于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环节具有实习调研等上述特点,企业一般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只得由学生通过亲朋好友自行联系解决。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开学后的前几周,多数学生由于事前对实习单位情况不了解,所以论文题目事前不能确定,只有通过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才能确定。实习结束后回学校进行论文写作时间大约十周,答辩时间一般为六月底。

上述实习安排在客观上会造成以下弊端:

1. 毕业实习不能针对论文题目内容作到有的放矢。

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会产生以下弊端:一是学生无经验,联系的实习单位不一定合适。有的实习了二、三周才发现实习单位不正规,原始资料、数据不足,再换单位已浪费了很多时间。由于实习收集不到论文所需的资料数据,写论文如同无米下锅,这是论文假大空的重要原因。二是老师没有跟班带队,有的学生在外地实习与教师相距遥远,不便于教师监督指导。

2. 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分配不再由学校分配而是要自主择业,供需双向选择。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有以下原因:

1. 受考研的冲击:考研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前期,学生无暇顾及实习单位的安排;此外个别院校为了便于学生考研,允许学生缓考,缓考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期。

2. 受就业的冲击:毕业实践论文写作时间正值学生就业找工作、面试时间。

3. 受最后补考的冲击:给予大学四年中课程不合格学生的最后一次补考机会的时间也与毕业论文实习期重合。

4. 其他原因:有的学生还要打工挣钱,或是为了偿还上学贷款、或是为了旅游。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毕业时期的学生诸事缠身,难以将时间与精力全部投入到毕业实践、论文写作中去。上述市场经济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造成高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

(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 有些院校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认识和安排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形式下的毕业实践论文教学工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仍然沿袭原来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情况下更是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的院校对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和评价标准,或者有标准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管理部门人员短缺,管理经验不足,有的学校无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如不设校系两极答辩委员会等)。

2. 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求不规范、不完整、不具体,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果无质和量的具体标准,尤其是不合格的下限不明确,采取能放就放的态度。

3. 对青年指导教师缺乏业务培训工作,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认证和指导质量控制不严。一些青年教师未经培训就参加指导工作,由于缺乏指导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无法对学生实习调研、论文写作进行有效指导。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1. 有的教师对论文指导不重视,责任心不强,精力没有放到指导上。对学生实习调研不过问,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字不批,一字不改,有的论文题目存在明显问题。

2. 指导教师数量短缺,有的一人指导多名学生。

3. 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有的追根寻源实际是教师的水平问题。

(四)学生存在的问题

1. 投入到毕业实习论文写作上的时间与精力不够。其主观原因在于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认为论文写的好坏都可以过关,其客观原因在于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在时间上受到就业、考研、补考等冲击。

2. 写作能力欠缺。有的学生不懂什么是论文体裁,错字漫天飞、词不达义、语言表达能力差,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究其原因在于平时学校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训练。如平时的作业、考试客观题多,主观题少,更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从来没有接触过论文,到毕业时,一下要写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并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度确实不小。

三、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从近几年实际情况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确实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和制约,但关键在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能否跟上,为此建议采取下列改进措施:

(一)实习安排上的改进

借鉴国外院校经验,平时应增强调研写作实践环节,为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提早做一些铺垫。

1. 学生从进入大三专业课的学习后,可利用假期布置一周左右的小调查或小实习,开学提交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以培养学生社会调研实践能力,为毕业实习调研提早做一些铺垫。

2. 平时的作业、考试应有一定比例的主观题,在有的课程中应增加小论文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及写作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管理上的改进

院校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做好转轨变型工作,即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在深入细致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特点基础上,制定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实习论文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并始终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标准,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的措施,严把质量关。

(三)教师方面的改进

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有责任感、敬业精神强、整体素质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毕业实践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1. 要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严把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关。

2. 对每位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应有合理的限制,以讲师为准一般以不多于3人为宜,助教一般不得独立任指导教师,以保证指导质量。

3. 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严把论文质量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1)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布置实习、调研和写论文的大体步骤、方法、内容。使学生对实习、调研、论文有个大体了解。要使学生作到三个明确:

第一:明确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明确毕业论文的总体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要求;

第三:明确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及各项规范性要求。待学生实习一段时间确定论文题目后,再下达具体任务书。

(2)实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指导。

(3)学生论文写作阶段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保留修改学生论文的初稿,以便检查。

(4)建立竞争机制,毕业论文应有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

(四)不拘形式,让学生真正从此环节收益

毕业实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一是建立校外毕业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及有关资料、数据的获取。二是通过在校期间的模拟实践,以弥补学生难以接触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具体可以采取案例实践或ERP沙盘仿真实验。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参考文献】

第4篇

每逢毕业,大学生最头痛的问题之一莫过于毕业论文,很多商务英语专业的同学都期望学校取消毕业论文。然而,毕业论文能帮助学生掌握商务英语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初步研究能力,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毕业论文(设计)是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本科生进行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入门阶段,是对四年大学专业学习的一个成果展现。因而,毕业论文或设计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商务英语专业的选题方向是什么?在毕业论文开题意见和成绩评定表中往往会有这么一条: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对于培养目标《商务英语国家标准》规定,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英语基本功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法等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的规则和惯例,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能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培养定位来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以文学、语言学作为选题对象肯定是不怡当的,选题的核心还应是商务英语。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由于教育部已经将这类院校定义为应用型高校,选题的重点还应放在商务英语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上。

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甚至是指导老师都不清楚什么是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到底该研究什么。无法明确这一点,就会导致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笼统空泛、与社会实践脱节等问题。

(一)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方案

要符合专业培养方案,除了熟悉教育部的商务英语专业介绍外,还一定要明确什么是商务英语。对于商务英语的定义,Hutchinson和Waters称:商务英语是ESP的一个分支,是以英语作为语言媒介、以商务知识为核心的一种ESP。从其定义可以看出,商务英语可以根据实际用途来界定,其范围涉及到许多不同行业和领域,所以商务英语涵盖了各个相关领域的专业英语,如经贸英语、金融英语、会计英语、法律英语、物流英语、广告英语等。因此,商务英语的一般定义是一切与商业相关领域的英语。

这样看来,符合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的选题范围相当广泛,只要涉及与商务相关的专业英语领域即可,例如“合同英语中赘述现象的语用分析’、“物流英语语篇的语法衔接研究”、“从张家界景点的翻译看旅游英语的翻译策略”等均是相当不错的商务英语选题。但是,脱离了商务界定的选题就很可能不符合专业培养方案,例如“文化因素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快乐大本营》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探析’、“从英汉句法差异看长难句的翻译”等选题就明显不符合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

(二)选题笼统、空乏、单一陈旧

由于缺乏对商务英语研究领域的系统了解,学生的选题往往笼统空乏,很多同学感觉无题可选,纷纷借助网络,从而产生选题陈旧、雷同等问题。在对几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发现,毕业设计的形式比较单一,全部是采用传统的学术研究性毕业论文模式,居然没有学生采用调查报告或策划方案。就毕业论文选题的领域而言,写商标和广告的占40%以上;写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的也占到30%以上;只有一到两篇涉及到新闻、法律方面;研究金融、管理、保险、物流等方面的基本没有。

(三)选题与社会实践脱节,无实际价值

理论结合实际一直是需要解决的基本社会问题,也是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而很多商务英语选题脱离社会实践,缺乏新意,无实际意义。有些选题不像是研究论文,更像是教课书里的内容,例如像“商务英语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国际商务谈判的语言特点”这样的选题可以在相关教课书上发现完全一样的内容。另外,有些研究是已经没有必要进行的,例如,随着高等教育的全民化,进出口行业从业人员一般都已具备直接阅读和撰写外贸函电的能力。因此,没必要研究类似“英汉外贸函电翻译”和“论商务函电翻译”的选题,而且之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

三、原因分析

(一)商务英语研究氛围

根据叶兴国教授对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现状与趋势的研究,发表过的商务英语论文从研究领域看,笼统地研究商务英语的论文多,研究英语广告和商标的论文多,深入研究国际商务具体领域专门用途英语的论文少。另外,据统计,过去30年总共发表了约5000篇商务英语论文,其中,研究广告英语和英语商标、品牌的论文约占总数的31%。由于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主要文献来源是中国期刊网,这一现状无疑对学生的选题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二)往届学生论文选题倾向

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的时候都没有进行过相关的实践调查,因而很多同学就直接上网搜索现成的选题,似乎写起来有更多资料可查。这样一来,往届学生论文的选题,尤其是其他院校上传到网上的选题就成为很多毕业生使用“拿来主义”的对象,这也是学生选题单一的原因。

(三)管理和指导理念落后

造成学生毕业论文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师指导理念落后、学生英语水平不高、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管理过程不规范等造成的。现在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仍然坚持按照传统的学术论文模式进行,基本脱离社会生产实践。论文指导的管理机制也不合理,例如写作指导的时间安排不妥当,往往与找工作、考研时间相冲突;选择指导教师的机制不科学、不合理,根本没有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进行选择,常常出现研究文学或教学法的教师指导商务英语选题学生的情况;指导老师的指导理念落后,单一要求用理论解释现实问题,忽视了商务英语的社会调查和商务英语的实证性研究。

四、解决方案

(一)熟悉商务英语研究理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论文写作最常见的模式,要想写好这类论文,首先要熟悉相关领域的理论。在进行论文写作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系统地学习商务英语理论,并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例如,王立非教授针对商务英语语言理论体系,提出了商务英语词汇学、商务语用学、商务话语分析、商务翻译学、商务对比语言学、商务社会语言学、英语经济学等十二种研究理论和商务英语研究方法。

(二)扩大商务英语研究范围

掌握好了商务英语理论,接下来就是明确要指导的实际问题。由于商务英语涵盖了与商务有关的各个领域,商务英语研究的范围也随之非常广泛。研究内容可涉及商务英语语言、广告、商标、函电、经贸、谈判、合同、标识语、公示语、法律、外宣、司名、旅游等,还可包括金融、会计、会展、物流、涉外礼仪、电影、产品说明、公司宣传、证券、电子商务等领域所使用的英语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

(三)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

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毕业论文(设计)要求选题有价值、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文字通顺,并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商务英语专业应鼓励学生采用市场调研报告、商业计划书、营销方案等多种形式,长度与毕业论文长度大体相等,用英语写作。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质量和格式外,还应把创新思维和应用价值作为重要依据。因而,除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型论文写作外,还可以采用实践性毕业论文形式。论文的内容可围绕商务英语专业相关岗位进行选题,以解决具体职业岗位的具体问题。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习经历,针对工作过程,用英语写一份完整的工作程序汇报;或者是为某项促销活动写一份详细的策划案;也可以就某个行业的一个突出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完成市场调查报告;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市场调查,写一份创业计划书等等。

五、结语

第5篇

我校是全国第一个开办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学校,该专业自2001年成立以来经历了近七年的建设,于2007年获批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被授予“湖北省品牌专业”称号。目前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安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通过不断地教学研究和实践,我们基本认识了信息安全的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如下观点:

(1)信息安全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信息安全是计算机、通信、电子、数学、物理、生物、法律、管理、教育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2)信息安全技术具有整体性和底层性的特点。必须从整体上采取措施,从软硬件底层采取措施,才能比较有效地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3)确保信息安全是一种系统工程。硬件结构安全和操作系统安全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密码、网络安全等是关键技术,必须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才能奏效。

同时基本认识了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

(1)信息安全人才的基本特征是: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必须同时重视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和信息安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3)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必须有足够的实践教学,做好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建设,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虽然信息安全专业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有的教学培养模式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专业必修课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叠太多,未能很好地体现信息安全专业以学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为主,兼学通信,同时加强数学、物理、法律等基础,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办学思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模式统一,没能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培养,不能实现既培养了计算机及通信人才又培养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没能很好地起到分层次和分类别培养的效果。三是原有培养方案中的实验课程大多数是课间实验,实验时间分散,多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学生参加课外科研和实践的机制不健全,对实验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学生专业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2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基本思路

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前提下,结合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改进和完善了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培养过程和途径的创新,并对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及内容进行了改进。

2.1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在认识了信息安全学科的特点、知识结构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安全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电子商务技术、电子金融、电子政务、军事等领域的信息安全研究、应用、开发、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强调加强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重基础、重发展、重能力、重创造,兼顾计算机学院学生必须的通识基础、数学基础、通信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信息安全基础之间的合理比重。

培养的学生应以学习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为基础,兼学通信技术,同时加强数学、物理、法律和管理基础。要求学生在信息安全理论基础和实际能力两个方面都得到培养提高: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应用、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培养目标进一步分层次,按学生特点及去向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区别培养,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2.2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安全专业2001年成立以来,我们制订出一套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课程系统和教学计划,并在全国开设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大学中推广。为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我们先后进行了三次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改进的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方案贯彻了“少而精”的原则,强化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这两极课程,减少、弱化了二者之间课程的分量;尽力合并传统内容,增设新的、与当今信息安全技术发展同步的课程或内容;调整了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将原培养方案中的专业选修课(“计算机病毒”、“信息隐藏技术”、“智能卡技术”)改为专业必修课;更加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建立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机制,实现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体现多学科交叉:开设“信息安全数学基础”、“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通信原理”、“现代通信”等课程。

体现硬件系统的基础作用:除了常规硬件类课程外,加开“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卡技术”、“电磁防护与物理安全”、“嵌入式系统”等课程。

体现操作系统的基础作用:除了“操作系统原理”,加开“Windows原理与应用”、“Linux原理与应用”,形成操作系统课程组。

体现密码与网络安全的关键作用:开设“密码学”与“网络安全”、“计算机病毒”、“网络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等课程。

第四年的实习实践教学内容配备了相应的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要求学生在大学第二年成立专业学习兴趣小组,制定了兴趣小组的管理规定,为第四年实习实践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明确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学习的顺序关系,了解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尽早树立专业学习目标,还添加了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关系图,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和完善,达到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的,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使我们培养的信息安全人才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武汉大学“三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2.3培养过程和途径的创新思路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信息安全本科培养按“3+1”模式设置教学计划,即前三年在学校修满所有学分,完成全部课程学习,第四年按学生特点及去向分类安排不同的学习项目,完成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直接进入到导师的课题组,提前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发工作;对准备就业的学生安排到用人单位或实习基地实习,并要求其在实习基地实习6个月以上,完成毕业论文;未推免并要求留在学校实习的学生安排在学院实验室,按兴趣分组,由专门的老师指导完成所分配的研究或开发项目。

新的培养方案已于2007年全面实施,“3+1”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2003级信息安全专业毕业论文的优秀率达到了14%。

2.4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除安排一年的实习实践以外,还将实验课程由分散改为集中进行,由验证型为主改为设计型为主。增加了“程序设计训练”实践课程为必修课,调整了“信息安全综合实验”课程的内容,将其变为一个综合实践、测试平台。增加了部分课程的课内实验学时,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实践教学改革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正在尝试以下几项新的改革措施:

3.1不断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改变实践教学的实现方式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信息安全本科按“3+1”模式设置教学计划,加大了教学实践环节,并将实验课程由分散进行改为集中进行,由验证型为主改为设计型为主,加大了综合设计、创新实验、实训实战的比重。通过对集中实践教学和课间实践教学的课时调整,使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40%。

实验教学在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提高实验、实训平台训练、实习地实战训练、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六个层面开展,不同层面的要求、方法及形式有所不同。基础验证型实验多采用课间实验的方式,综合设计型实验一般在理论课后集中一或两周进行,程序设计训练和嵌入式设计不受时间限制,可跨越四年时间完成。对创新提高型实验,可根据创新设计自主完成。实训平台训练型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训项目。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可结合导师的科研工作提前开始,加强过程管理,强化答辩环节,确保质量。

3.2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安排了一年的实习实践。学生可以利用暑期或在校的第七、八个学期到实习基地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并与企业项目相关的专业课程中,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税收,收入分配,税收政策

 

一、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稳步增长的同时, 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 一些行业收入水平过高,分配秩序比较混乱,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由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分配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新的分配体制尚未建立起来, 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问题、公务员收入分配不规范问题、农民工收入过低的问题等。

(一)少数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的问题

当前我国有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使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的趋势。1978 年我国最高收入行业和最低收入行业的工资比是1.38: 1, 2004 年我国分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最高为最低的6.13 倍, 高收入行业基本上集中在具有垄断性的行业。我国的行业收入差距不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别造成的, 更多的是因为行业的行政垄断性质导致的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 主观地加大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加剧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公。

(二)国家公务员的收入分配不规范问题

1、制度内收入分配平均主义现象依然存在,甚至相当严重。一方面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在现行的工资制度中,不同级别、同一级别的不同档次之间工资差距过小。工资未能够充分体现个人的职责和贡献。另一方面,奖金和福利是按照平均分配的方式发放的, 而且在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大,进一步加剧了平均主义倾向;

2、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外收入迅速增加。工资外收入有一部分是合理的, 属于对职工工资和额外劳动的补偿。除此之外,不少单位擅自提高奖金的发放标准, 扩大范围增大工资外的灰色收入;

(三)农民工收入过低问题

1、工资率低。由于农民工劳动时间长,加班加点和牺牲节假日已经成为不少企业的所谓“正常现象”,导致实际的工资率非常低;

2、 收入水平低。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着又苦又累的工作,但收入水平非常低, 据调查,各地农民工的收入大约只能相当于本地城市职工平均收入的1/ 5 至1/ 3, 如果把城市居民享受的隐性收入也算进来,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会更低。

(四)城乡、区域间收入分配问题

1、地区收入差距。1981 年到1995 年的14 年间,东、中、西部的城镇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差距也在不断扩大。1995 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比1981年分别增长10.2倍、5.2倍和5.6倍,东部地区增幅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城乡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978 年的133.6元提高到1998 年的2162元,增长了16.2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由1978 年343.4 元提高到1998年的5425元,增长了15.8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1984 年以前呈逐步缩小态势,1978 年为2.75: 1,1985 年为1.86: 1,但自1985 年以后,又呈逐步扩大态势,到1998 年达到2.51:1。

二、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一)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是由于不平等竞争导致的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特区、东部沿海城市和沿海特区开始的。这些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经济政策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率先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拉大了与其他地区的收入差距。垄断行业凭借垄断地位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拉大了与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

(二)高收入阶层的产生和低收入阶层的存在进一步扩大了收入差距

随着外资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外资企业的高级雇员、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率先富起来。另外,著名的影星、歌星、运动员、房地产开发商、优秀的科技人员等,他们的收入也相当丰厚,形成另一个高收入阶层。与此同时,我国还存在以分散在老、少、边、困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和分散在城镇的以下岗待业职工为主体的低收入阶层。

(三)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是由于基础不同造成的

我国主要是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由于生产条件较差,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城镇从事的二三产业由于基础较好,劳动生产率普遍较高,这便导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出现较大差距。

(四)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存在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正常扩大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偏大是同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联系在一起的。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法律、政策、管理等都需要经历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存在,为有些人利用各方面的不完善获取高额不正当收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我国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

(一)建立健全税制结构

1、尽快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

遗产税和赠与税作为个人所得税的补充,是在财产继承和赠与过程中,对发生的财产所有者变更征收的税种。遗产税和赠与税的起征数额较高,广大中低收入者一般达不到起征点,因而其征收对象主要是高收入者。

2、完善财产税与消费税

住房制度的改革使房产成为个人财产的主要部分,因而应建立以房产税为主体税种、包括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在内的财产税体系。从目前财产所有者的负担能力看,宜实行低税率,并设置一定的起征点;为进一步发挥消费税的调控作用,还可以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和税基,除已征税的消费品外,可以将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体现高收入者多纳税的原则。

3、开征社会保障税

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不仅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从根本上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现阶段城市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已负担基本养老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因而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征社会保障税。

(二)改革个人所得税制

1、实行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

目前,经常收入是个人主要收入来源,大约占到个人收入的70% ,经常收入所得税收己占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基的绝大部分,具备了较好的征管条件,应该实行综合课税,这样利于保护税基和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偶然性所得具有临时性,税源不易把握,且不同收入形式的税负能力也不同,因而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实行分类课税,与综合课税分离,以便于征管和调节。

2、合理确定扣除标准

对于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我国现行税制实行的是标准扣除法,即对纳税人的费用成本、基本生活等因素只用一个定额(免征额)来反映,不具体考虑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这不符合量能负担原则。确定扣除标准,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我国国情,具体考虑应该将居民收入的那些基本的生活费用、生计费用列为扣除对象;

(2)考虑实行分项扣除法,针对不同人群的实际负税能力确定具体的扣除标准;

(3)将扣除标准指数化,即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定期调整免征额。

3、降低税率和减少累进差距

根据目前调节收入的目标,应该增加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但考虑到个人所得税的有效性和减少高收入者逃避税的动机,个人所得税的高档税率应该适当降低;同时因为级距过多不便操作,为了减少较低收入者的累进程度,加大较高收入者的累进程度,可适当减少级距。

参考文献:

[1]安体富等.当前中国税制改革研究[M].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

[2]刘乐山.财政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分析[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游宏炳.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研究[M].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4]王诚尧.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J]. 财政研究,2004(2).

[5]李娟.个人收入分配与税收调控研究.天津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第7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辅修专业

最近几年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伴随着国家基本建设整体投入的加大,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和企业对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要求不再是培养单一的技术型人才,而是熟悉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适应企业结构调整要求、能够打造精品工程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就是既具备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知识,又拥有经济、法律、管理知识,会设计、懂施工、善管理的能够实施土木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的合格人才。面对目前的新形势,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开设工程管理辅修专业,提出了“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一、单一土木工程专业从业能力的限制

1.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能力结构

2011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由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再次申明了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铁道等各类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规范》要求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生除了应该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科学与工程的综合素质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能力结构,即应用工程科学的能力和具有较强的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显然还不能完全具备上述能力。

2.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最近几年除一部分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之外,其余的毕业生80%左右选择到建设施工单位就业,学生毕业后将直接从事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与经营工作。通过对历届毕业生的走访调查,发现毕业生一般都能够胜任土木工程技术层面的现场施工技术工作,却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的管理决策层面的工作,这种情况已不能满足自己“先技术、后管理、再创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企业目前对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表现出很高的渴求度。现在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可能刚开始做的是工程设计或施工现场的技术工作,但是如果毕业生技术工作过硬同时又懂经营管理,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企业必将把他培养成中层管理人才。这样的学生潜力更大,发展空间也更广,也更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和需求。

在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技术、经济和管理各方面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工程师,即使专门负责某项技术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节省成本、控制进度、满足合同要求等相关因素。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教育普遍面临培养模式单一、专业面过窄、课时压缩、缺乏个性等问题,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能够成为某一个技术领域的专家型人才,却很难适应现代化工程管理的需求。

二、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优势

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一定时间,夯实工作基础,就有可能进入企业管理层,或者成为项目经理。此时需要从宏观层面管理整个工程,除考虑技术因素外还需要考虑项目的资金链和组织管理。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学生和只学习单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比,优势在于可以同时掌握组成建设工程项目的两个核心要素——经济和技术,可以从经济和技术两方面来考虑工程的可行性,更加能够保证项目在特定经济条件下的顺利实施。具体而言,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同学和只学习单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同学相比,具有如下优势。

1.知识结构体系更完善

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两个专业同属一个大的知识领域,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掌握相关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对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有很大帮助。参与辅修的学生除了能够掌握土木工程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能够掌握比较系统的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工程建设监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土建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济学、建筑企业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参与辅修的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与解决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工程问题的能力,还具有熟练的土建工程造价及工程量计算、工程经济分析、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管理理论和方法、相关经济理论、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木能力。

2.未来从业范围更广阔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毕业生不能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未来的从业范围也更加广阔。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知识的毕业生,具备了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他们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属于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研究、教育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而且能够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单位、房地产企业、投资与金融领域、政府部门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资产评估等工程管理工作。

3.自身发展前景更美好

目前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岗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岗位职务提拔的机会自然会优先考虑技能完善的人才。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知识的毕业生,除具备土木工程专业的一般知识结构,还具备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及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结构。他们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一般土木工程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房地产经济理论问题及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和房地产行政管理的能力,具有项目评估、工程造价管理的能力,初步具有编制招标、投标文件和投标书评定的能力,具有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的能力,具有物业的资产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能力。在土木工程建设领域,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在各个方面占有很大优势,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4.获取执业资格更容易

目前我国在工程领域普遍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从业人员需要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相关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获得由相关部门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并经在行业主管部门注册成为注册工程师,才具备在本行业的从业资格。目前和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注册工程师主要有注册结构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咨询工程师等。在土木工程工作实际中需要考取的相关注册证书,很多都涉及工程管理知识。比如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考试的四门课程中,“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和“建设法规”都是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提前学习过相关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更容易通过考试获取执业资格。

三、开设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建议

1.学生自主选择是否辅修

土木工程专业每年的学生数量都很多,一方面考虑到全部辅修工程管理专业在师资、实习场地、实验设备等方面对学校的负担太重,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同,未来的就业方向不同,所以建议不要硬性要求全部学生都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而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自主选择是否参加辅修。

2.统一安排主辅修专业课程

将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学生重新独立安排班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正确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采用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并列学习的方式,辅修专业和主修专业课程统一设置和安排。辅修专业课程的开课时间将合理考虑学生主修专业的课程安排,利用富余时间完成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避免学生上课时间发生冲突。

3.多方向设置毕业设计内容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好手段,也是对高校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的最好检验,毕业设计的重点一定要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四年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复习、综合、运用和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毕业生,毕业设计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土木工程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还可以完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编制、项目管理规划与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房地产价格评估等工程管理方向的设计内容,也可以撰写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杨子江,李峻峰,朱锦章.土木工程本科教育——培养结构工程师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的重要阶段[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7):130-132.

第8篇

[摘 要]文章从分析新经济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入手,阐述了会计教育面临的挑战以会计毕业论文 及会计学专业教师为适应这种挑战应当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提高会计教师综合素质、优化会计教师知识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新经济; 会计人才; 会计教师; 素质结构

on the quality structure of accounting teachers under neo-economy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webonomics places a higher requirement on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theessay expounds the challenges that accounting education encounters and the required quality that accounting teachers should possess, proposing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accounting teachers and optimize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

key words:neo-economy;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teachers; quality structure

一、新经济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新经济综合了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无形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征,它对会计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会计工作领域从企业范围走向社会层面;会计工作目标从单纯注重经济效益转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会计核算内容从有形资产为主转向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并重;会计操作手段从会计电算化转向会计信息化;会计计量手段从单一的货币计量转向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的融合;会计报告时间从定期报告转向实时报告等等。这些变化,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会计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要对金融、财政、税务、统计、审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法律等相关知识有较多的了解;既要具备会计处理的基本技能,还要广泛涉猎其他技能,学会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充实工作内容;既要懂经济科学,还要了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否则,不仅无法适应会计领域的横向拓宽,而且难以满足会计专业的纵向发展。

2.外向化的职业理念。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当今世界的空间日益缩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企业与外界的联系通过各种经济往来体现在资本运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诸多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的职业理念、思维方式等如果继续停留于原来的模式,结果不仅是自己落伍,更重要的是会影响甚至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职业理念的外向化是新经济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只有对新知识有快速接纳和学习的能力、对外部财务信息有高度的敏感和借鉴能力、对会计的国际化有充分认识和把握能力的会计人才,才能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需求。

3.开拓型的工作方式。新的经济环境,使会计工作领域因社会责任的考核、知识资产、人力资产等的作用而日趋复杂,会计操作手段因网络技术、信息系统的完善而日趋先进,会计面临的风险因虚拟会计主体、网上交易等日益增大。在此情况下,会计的工作方式绝不能墨守陈规,否则必然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把执着的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会计人才,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拓宽会计的工作领域。并运用先进的会计手段,有效防范会计风险,使会计工作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二、会计教育面临着挑战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新经济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必然促使会计教育改革的深化。可以说,高等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观念、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1.关于会计培养目标。在新经济环境下,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必须把综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因此,应当适时调整会计人才的培养思路,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创新、能应变”的人才培养战略。所谓“宽口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较为丰富的经济理论知识和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所谓“厚基础”,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坚实的财会专业知识;所谓“高素质”,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技术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所谓“重创新”,就是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所谓“能适应”,就是培养学生应对挫折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会计人才适应新经济的要求。

2.关于会计教育观念。传统的会计教育理念必须改变,一是树立通识教育观念,正确处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使受教育者精通会计专业知识但不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掌握;二是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正确处理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使受教育者在学历教育阶段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三是树立前瞻性教育观念,正确处理现实性教育与超前性教育的关系,使受教育者所掌握的知识既满足当前社会和工作的需要,又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3.关于会计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主体是传统会计教学的特征,教学活动基本上围绕教师的“教”来进行,学生在多数情况下,更像是一个知识容器,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由此而造成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无法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进行自我设计,获得超常发展。在新经济环境下,会计的教学主体必须下移,必须尽快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唯此,才有助于实现会计的培养目标。

4.关于会计教学内容。在新经济环境下,会计研究领域日益扩展,会计工作范围不断拓宽,客观上要求会计的教学内容必须有一个大的改革,包括纵向上的深化和横向上的扩容。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非货币计量会计等不应当继续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而应尽快纳入会计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对一些人所共知或中学阶段已经传授的知识,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法律基础等不再作为教学的内容。从课程的设置看,应尽量减少必修课,取消限选课,增加任选课,满足学生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的不同需求,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关于会计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所教知识,认真执行法规制度,服从组织决定,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根据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外向型、开拓型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极不相符。因此,必须根据接受教育的对象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实行开放式、互动式、定向式教学,并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实习、社会调研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参与

--> 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6.关于会计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等会计教育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采用多媒体授课,既能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又可以节约学生接受知识的时间,使其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对象选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手段与会计教学软件以及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新经济时代会计教育面临的又一课题。

三、会计学专业教师的素质结构新经济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和对会计教育的影响,必然要求会计学专业教师优化和改善素质结构,否则很难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那么,新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构呢?根据前述会计人才的特征和会计教育面临的挑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会计教师的素质从整体上讲应当包括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业务技术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等。

1.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当代教育的基本思想,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需求的集中体现,也是培养综合型、外向型、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前提。缺乏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必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教学目的就可能迷茫,教学内容就可能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可能落后,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因此,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是对每一位会计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是当前许多会计教师必须进行自我更新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应当由教学主体向学生的“学习伙伴”转变,淡化以自我为核心的意识,改变“牵”着学生走的做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二是教师应当由知识传授向“导学”方向转变,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抓住学习的重点内容,培育他们观察、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三是教师应当由教学的操作者向“设计者”转变,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科学设计各种教学软件,及时修正学生的学习路径,确保教学过程的优化;四是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在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中,将职业经验的积累与新知识的充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思想道德素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现代教育本身就是塑造人的事业,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加之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才,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尤为严格。因此,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会计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高度的敬业精神。作为会计学教师,只有钟爱自己的事业,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计得失,淡泊名利,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在把最新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以自己的敬业精神影响学生,培育他们的职业思想。

(2)高尚的人格魅力。“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教师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使者,其作用不仅在于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明成果,而且还在于通过教师的整体形象影响后代,塑造民族精神,教师的道德品行,不仅决定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准,而且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高低。因此,会计教师必须具备健康向上、诚信正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行,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塑造人才,让知识的传授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下深入人心。

(3)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会计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社会性、对学生影响的深远性、对未来会计事业的重要性,自觉地履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才能把书本知识的传授与会计人才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会计事业的兴旺发达做出最大的贡献。

3.业务技术素质。主要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教学能力、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必要的实践能力。

(1)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会计教师具备过硬教学能力,保证会计教学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基础。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是知识结构合理的标志。这里的基础知识一般指培养学生的求知、思维、语言、写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知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会计教师特别要注重掌握两方面的基础知识。一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教育发展迅猛,对会计教师的需求激增,客观上形成了现有的会计教师大多是从专业学习直接转向专业教育,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严重匮乏的现象。而社会环境的剧变又造成当代学生的思想复杂但心理素质较差,由此而导致大学生中的心理不健康现象猛增。这就要求会计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认真研究教育规律,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引入会计教学过程,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二是外语知识。尽管全民外语热的现象目前受到非议,但对会计教师的这一要求不仅不能降低,而且还应提高。这不仅是会计教学的要求,也是学术研究的需要,它对于会计教师掌握最新的学术成果,了解国外会计教育的发展动态,培养外向型、开拓型的会计人才至关重要。专业知识是指教师所应具备的会计理论和实践知识,它是会计教师开展会计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保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当是“宽”与“深”的有机结合,即在对会计、财务、审计等知识全面了解和掌握的同时,对会计学的某一个方向有深入的研究,绝不能再满足于熟悉自己所讲授的课程。缺少宽泛的会计学知识,或缺乏对会计学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日新月异的今天,都将难有立足之地。相关知识是指会计教师不仅要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与会计学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其他人文自然知识。唯此,才能适应新经济的需要,巩固和发展会计专业理论知识。

(2)教学能力。主要是指会计教师对知识的处理能力和对教学过程的监控能力。前者应当包括教师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会计教学语言的能力、针对教育对象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能力以及与学生沟通协调的能力等。后者则是指教师为了保证会计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在其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提升教师知识处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3)研究能力。教师的研究能力应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研究能力,它是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会计学术动态,接受最新会计知识,充实会计教学内容的保证;二是教学研究能力,它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教学实践,认真总结和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缺乏任何一方面的研究能力,都难以成为一个合格的会计教师。

(4)实践能力。如前所述,目前会计教师的经历绝大多数是从学生直接到老师,普遍缺乏实践能力,这与实践性很强的会计学专业的要求极不相符,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面对会计实践的飞速发展,会计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否则,很难胜任会计教学工作。

4.身体心理素质。有关资料显示,会计学专业的师生比在当前各种专业中最高,而会计学的发展又较快,因此,会计教师不仅承担着繁重的会计教学和科研工作,而且还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很难承受来自各方面

--> 的压力,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缺乏健康心理素质的教师,面对渴望从老师那里获得各种帮助来克服生活学习中烦恼的学生,还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四、优化会计教师素质结构的途径针对新经济条件下会计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会计教师的素质要求,笔者认为,优化会计教师的素质结构,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自我完善。这是优化会计教师素质结构的基本途径,具体要求如下。一是加强学习。陶行知先生认为“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终身学习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会计教师必须针对自身知识的薄弱环节和会计学的发展趋势,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优化素质结构。二是投身实践。会计教师不能仅仅投身于教学实践,更要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经常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会计实践的发展变化动态,分析解决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增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第二,后续教育。这是提高会计教师素质的激励机制。根据会计教师的现状,一是要加强会计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尽快解决会计教师在教育规律、教育心理等方面知识和经验比较薄弱的问题;二是要加强会计专业理论的培训,帮助教师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后续教育的方式可以针对教师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定期培训、进修学习、访问学者、经验交流、鼓励考取硕士和博士等。第三,岗位轮换。这是促进会计教师素质改善的一种手段,它对于防止教师的知识老化、避免产生工作惰性、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加强同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明显的作用。岗位的轮换主要应在专业教师之间进行,通过调换相关课程的讲授教师,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第四,强化考评。在制定考评制度时,既要注重教师的业务素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既要考评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要关注教师的科研水平,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利于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相反还会创伤他们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端生,李 征.网络经济下会计发展趋势[j].会计研究,2001,(11).

[2]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杨定泉.会计电算化人才应注意管理理念的培养[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