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8:32
导语:在思维训练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强弱,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这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
2.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3.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数学思维论是思维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构成数学课程论、学习论的灵魂。数学教材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贯穿各个知识点。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思维,发展思维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独立进行。因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二、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目前还处在实验探索中。但根据思维训练的目标与指导思想,以及广大教师多年来的探索研究,以问题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已初具雏形。依据数学思维的问题性特征,我们可将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概括为:提出问题--展示新课--思维扩展--思维训练--思维测评。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问题暴露、思维点拨、启迪、诱导者,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获取者。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是上好数学思维训练课的首要环节。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寻找思维素材。其次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设计一些具有疑问性、思维性、说理性、扩散性、等特点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思维"角色",成为思维的主体。2.研究问题,展示新课人的理性认识过程是由表象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再由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的过程。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首先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此环节中,将数学问题转化加工为例题形式,使被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这一阶段是学生的思维定向阶段,是运用思维探索规律学会抽象的过程。但探索研究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思维操作的关键是激励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规律,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随机设计学生参与的最大开发口,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给学生主动研究、探索、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的时空。
3.解决问题,思维扩展这一环节是知识的形成阶段,属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如思维定势),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质变(往往是重点)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往往是难点),渡过思维操作的"关卡",以实现思维发展。教师要切忌用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思维,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思维的关系,即:"已有知识--思维--新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又属于知识的知识。知识有助于思维,但不能取代思维。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潜力的挖掘,发挥其既是知识的产物、又是知识媒介的双重作用。
4.发展问题,思维训练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不断设计组编一些探索型、开放型、判断改错型、归纳与综合型等题目,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思维训练素材,这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不可缺少的。这要求教师注重挖掘课本典型题例的潜在功能,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典型、发展和教育作用,反复渗透与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把数学知识溶入活的思维训练中去,并在不断的"问题获解"过程中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5.总结问题,思维测评思维测评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检测与评定形式。测评方法可小型多样,因课堂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如选编一些口答、抢答、限定时间解答等题型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单项测评或多项综合测评。学生可先自我评价,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测评中,教师要注重把握学生思维的过程和特点,了解其弱点,既不轻易放过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不盲目地下结论,而应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优生与差生的心理特征与思维特征,探索优生"见微知著"的跨越性思维的奥秘和差生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从思维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变化教学结构、设计思维层次、调控思维节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数学思维训练与传统"一言堂"教学的对比探索
1.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发了数学知识的双向教育功能传统的课堂教学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把数学思想方法这一"暗河流"的发掘与渗透作为思维训练的突破口,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取的数学知识这一"明河流"不再是孤立的、零碎的,而是以系统完整的"集成块"形式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为教知识而教"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了知识的全部教育功能。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quot;"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一、着眼于“疑”,是读与思的前提与基础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基础科学,要想使儿童有很强的求知欲,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使之积极、主动地阅读和操作学习材料,并促进思维发展。课堂中我常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利用学生好胜的欲望,为读与思做好铺垫:例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先拿出长方体的教具,然后把它展开,用手演示一下长方体的表面有多大,接着设疑:“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学生们看着刚才我手中还是立体图,转眼间成了平面图形,就想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到底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思考片刻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想急于知道自己所说的是否正确。这时,我就说:“同学们,请翻开书看课本上如何讲的?是否和你所说的一样?”学生们此时对数学书产生了浓厚兴趣,轻声地读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因此,“读’是理解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开端。教学中围绕知识要点,制造悬念,能诱发学生迫切阅读的动机。
二、着力于“导”,是读与思的关键与重点
课堂中,教师主导不仅是用恰当的方式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更要引导学生读例题、读思维过程进行自学,善于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思维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自己学会所学的内容,让全体同学的智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例如在教《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时,根据例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我给学生出了三个思考题:(1)该题题意是什么,找出条件和问题;(1)题中的关键句是什么,该句说的什么意思:(3)如何列式解答,是否有不同的方法,学生通过这三道思考题自学例题,深刻理解例题中所阐述的思维过程,并四人小组讨论,一一解答问题,也层层深入地思考,根据教师的导读,学生条理了思维过程,正确列出算式,而且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了该题。
我在他们的回答过程中进行点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的量是这个数的百分之几。所以,要使学生思路条理,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下,以读为本、读出过程、读出思路、读出方法。
三、着手于“练”,是读与思的巩固与升华
课堂练习是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形成技能技动的最好途径。而在练习时,读题、审题,不仅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是为分析、综合,辨别等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因而,着手于“练”,是读与思的巩固与升华。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练习中,设计了求火柴盒的外壳、内壳的表面积、学生读练习题时,要注意图中所求的内容进行区分,然后思考火柴盒内壳、外壳分别是几个面,并且将如何求,才可动手来做。在《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中,我将例题租加变化,将“增加了”改成“增加到”,让学生读出不同之处,再做出正确答案,这样就提高的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1.听故事练说话
小学生特别爱听故事,尤其是那些妙趣横生、富有儿童生活情趣的故事。教师可经常选择一些文明礼貌。诚实勇敢、勤奋好学等内容的故事让学生听。如《山羊过桥》、《小熊做客》、《聪明的公鸡》、《诚实的孩子》、《狼和小羊》等。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说话缺乏条理性,要求他们把故事完整地复述出来,教师必须把复述的内容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如板书、编写提纲),让学生沿着这条线索,抓住故事主要内容进行复述。这样做,有助于对学生加强听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看图画练说话
低年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较低,抽象思维较差。看图说话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低年级教材大部分课文都配有相应的插图,这便于儿童观察和想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低年级教材将看图说话训练内容编入课本练习之中,形式多样,内容生动,如看图回答问题,看单幅图说话,看多幅图说话等。这些练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而且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如第二册中《阿姨,对不起》、《蓝树叶》、《小猫钓鱼》,第三册中《买铅笔》、《礼貌待客》,第四册中《小马过河》、《看病》、《做客》等。这样的练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又有问题提示,可引导学生先回答问题,然后联系实际想一想,再找同学表演。
3.感事物练说话
思维方法方面的训练
一、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训练
例1:"装卸"的"卸"应该先查()部,再查()画。"装"是()意思,"卸"是()意思,两字合起来是()意思。海港岸边大吊车有如密林正在()货物。(《大海的歌》)
例2:默读课文思考"找碴儿"是什么意思?谁故意找碴儿?找谁的碴儿?它为啥要故意找碴儿?课文中哪些语句说明它是故意找碴儿?(《狼和小羊》)
例3:《我爱故乡的杨梅》是采用()结构形式来写的,文章紧扣题目由()到()由(),合理组织安排材料。在介绍杨梅果时按照杨梅的特点,先写(),再写(),最后写(),文章的重点是()。
例4:"一个球的输赢,不仅仅关系到个人颜面,而且关系到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荣誉啊!不但要打出个人风格,而且要打出我们的国格,胜利不是为个人出风头,而是为祖国争光荣!"每句话都分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从()和()两个方面来写的,说明打球不只是关系()的小事,而是关系到()的大事。
二、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训练
例1:"让邓妈妈给小郭送雨衣"这件事说明()。(《送雨衣》)
例2:"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你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例3:"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按的什么心?";"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说我的坏话!""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这三句话说明狼()。(《狼和小羊》)
三、判断与推理的思维训练
例1:因为(),所以大雁飞得(),因为(),所以大雁叫得(),因为()所以大雁拼命()。(《惊弓之鸟》)
例2:老人看见路上骆驼的脚印,左边一边深,右边一个浅,就知道();老人又看见路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便知道();老人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了牙齿印,所以他就知道()。(《找骆驼》)
例3:明明在上学的路上玩是不对的,但是他没有(),因为他认真改正了(),所以他仍然是个()。(《明明上学》)
例4:列宁想,蜜蜂采了蜜一定飞回()养峰人一定住在(),所以()。(《蜜蜂引路》)
四、比较与归类的思维训练
例1:比一比,再组词
骄()园()睁()渴()
桥()圆()挣()喝()
例2:把下列词语分四类写下来
镰刀、毛驴、月亮、白云、铁锨、山羊、星星、骡子、小狗、太阳、锄头、地球、风、雨、雷
例3:比较下面三句话,它们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不同,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海里的动物有三万种。
海里的动物大约有三万种。
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
(《海底世界》)
例4:把不正确的词划去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句话是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当时望见瀑布全身的心情十分(激动、害怕、喜悦、惊奇)(《瀑布》)
五、归纳与演绎的思维训练
例1:照样子组词又大又圆
又()又()又()又()
例2:填空
青蛙捉害虫是庄稼的好朋友,猫头鹰捉(),七星瓢虫爱吃(),赤眼蜂能消灭(),它们都是()。(《庄稼的好朋友》)
做一个好猎手必须()叔叔不但()而且,所以叔叔是()。(《打猎》)
我并不比别人()。别人能办到的事,我也(),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中国人()。(《一定要争气》)
六、形象化概念化的思维训练
例1:图文结合思考
从图上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深夜,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还在紧张地工作?(《送雨衣》)
例2:把句子写得具体形象些
我们是花工,老师是园丁。
五壮士完成了任务。
例3填空
陈秉正的手(),什么棘针蒺藜都刺不破它。
他的弟弟简直象(),成天爬上爬下。
七、变式与逆向的思维训练
例1:"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处"能换成"深处"?为什么?(《山行》)
例2:根据句意写出词语
生出奇怪的念头()
非常喜爱,到不肯放手地步()。
例3:缩句
年轻的战士用自己的胸膛挡住敌人的机枪口。
例4:找反义词
寂静()凉爽()崎岖()
例5:思考题
如果不把大家分成三个组,如果小伙伴们都去放牛,或者都去砍柴,或者都去采果子,结果会是什么样呢?(《这个办法真好》)
例6: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还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吗?(《在炮兵阵地上》)
思维品质方面的训练
一、思维的准确性训练
例1:看了《捞铁牛》这个题目,你觉得应该写些什么?
例2:课文中写了三件棉衣()()()课题中"一件棉衣"怎样理解?
例3;选择正确的打"√"
"荷花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话。
形容荷叶长得非常多。()
形容荷叶长得太挤。()
形容荷叶长得茂盛,非常美。()
二、思维的广阔性训练
例1:说说下面的词语中"打"的意思。
打井打水打听打牵打球打扫打毛衣
例2: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穆老师的眼睛
(2)在炮兵阵地上
例3:把下面的词排成四句通顺的话写下来:
认识吗姐姐他你的
例4: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出汗,写出几种来:
()得满头大汗。
()得满头大汗。
()得满头大汗。
三、思维的深刻性训练
例1:学过《小猴子下山》以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例2:《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例3:什么"招"字,早从我的字典里"抠"掉了!王若飞同志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视死如归》)
例4:"人们仿佛看到了两颗钻石,两件无价之宝!"另一颗"钻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也是无价之宝呢?(《钻石》)
四、思维的批判性训练
例1:改病句
(1)有一天,我经常看见小明给王奶奶挑水。
(2)火药、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例2:判断题
(1)明明上学在路上玩不是好孩子。()
(2)"那声音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抖起来"是比喻句。()
(3)这个人是强盗,这个人是齐国人,所以齐国人是强盗。()
例3:选择题
"时时早,事事早"可以理解为
(1)时间抓得紧;(2)做事不拖拉;(3)时刻努力奋斗。
五、思维的灵活性训练
例1:按要求改写句子
(1)哥哥在屋里温习功课。改成疑问句--
(2)暴风雪把山口封住了。改成被字句--
(3)这朵花很红。改成比喻句--
(4)蟋蟀在平台上鸣叫。当作人来写--
(5)小刚背起书包,小刚打开门。小刚直向学校跑去。连成一句话--
例2:用"迅速"在句首、句中、句尾各写一话。
关键词:问题讨论教学法;科学思维训练;内涵
科学思维训练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训练问题,让学生运用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从而训练学生高超的思维技巧,让学生头脑变得聪明、灵活的一门课程。为达到训练教学目标,在科学思维训练课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尝试运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讨论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讨论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围绕特定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讨论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可以使学生辨明是非、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认知能力。
问题讨论的过程蕴含着知、情、意、行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
二、问题讨论教学法的教学流程
问题讨论教学法的教学流程是:课前准备,创设情境实施讨论,归纳总结,知识的应用、引申和扩展。
1.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起点,设计预习思考题,学生根据预习问题,阅读教材,查找资料,准备讨论发言提纲。
以《数据获取》一节为例,本节训练目标是使学生学会采集并解读来自直接和间接两种不同渠道的数据信息,练习制作调查问
卷,获取新数据,并汇总数据。
本节内容实践性强,第一次运用问题讨论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数据获取的有关问题;第二次训练以任务驱动法展开教
学,通过训练深入掌握具体的数据获取方法。为了课堂展开讨论,布置了下列讨论提纲。
(1)问卷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设计问卷的内容?
(2)分析比较《安徽师范大学学生环保问题调查问卷》和教材《关于科学思维训练调查问卷》,讨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
(3)间接数据获取的途径有哪些?讨论每种途径的优点和不足。
(4)在使用和引用间接数据的时候,为什么需要说明数据的来源?
2.创设情境,实施讨论
问题讨论是为了创设积极、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思考,教学中要创设讨论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唱主角。讨论时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形式。分组讨论是以相邻几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全班讨论是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就某些共同性问题或分歧意见进行讨论。
讨论中要通过讨论发言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学生在
发言中有错误时,要设法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质疑和争论,同时注意及时调整讨论的进程和内容,在学生的讨论已解决了主要问题时,应及时转换题目或进行小结。然后让其他小组用5分钟时间交流对其他小组的意见和看法,借鉴其他小组的优点,讨论各小组的不足之处,修正本组的结论。
3.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对讨论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得到完整系统的知识。归纳整理能使零碎和粗浅的认识理性化和系统化,加深并强化全体学生的认识,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意见提炼升华,形成共同认识。
例如,在《数据获取》的教学中,一名学生对归纳间接数据获取方法进行了很好的总结:“间接获取数据的途径有很多,可以是网络媒体、报纸书籍、电视广播等。而时下人们对于数据和信息的获取以网络为主。在使用间接数据的时候,需要说明数据的来源,注意内容的实用性、有效性、时效性。”
4.知识的应用和扩展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使知识得到巩固和
拓展。在引申、扩展和应用中使学生引发新的、更多的问题,强化引导、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正向迁移。
例如,在《数据获取》的教学中,请学生分析讨论《安徽师范大学学生环保问题调查问卷》,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学生参与讨论的愿望高涨,获得很多设计调查问卷的技巧和方法。
三、运用问题讨论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要设计好问题
问题必须是教材的中心点,也是学生的兴奋点,设计的问题要有深度,并让学生感兴趣,以诱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问题要有创造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但能增加知识,而且可以促使学生超越现有的知识,引发出更广泛、更深入的新问题,激发学生对未知的探索。
2.要组织好讨论
教师要对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控制课堂气氛活跃而不乱,做好应对课中“突发事件”的准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思维激活,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各抒己见,允许不同观点的争论。讨论要尽量围绕中心内容来安排,要突出讨论的主题,不要在个别偏僻的枝节问题上耗费时间;教学重点难点要突出强化,合理处理教材,做到详略得当。
总之,在科学思维训练课程中运用问题讨论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问题讨论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培养和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但是,同时要注意问题讨论教学法的适用范围,注意讨论组织形式与讨论层次相适应,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用于问题讨论教学。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胡学增.现代教学论基础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目前高中生写议论文出现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道理讲不透,事例往上凑,以叙代议。论证的过程就是举例子,无法对问题做精辟、深透的分析。二是文章只有辞藻的堆砌,没有实质内容。即使传播广泛的高考高分作文,“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思辨读写教学实践”课题组组长,上海特级教师余党绪给予尖锐的批评,认为它是不讲道理的议论文。具体的表现是观点没有明确而清晰的内涵,议论缺乏清晰的逻辑线路,词语内涵不明,外延不清等,认为这也是高中生写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1]
而来自于域外的尖刻的声音,让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欠缺的问题显得更加尖锐。一报纸的新闻标题是“中国学生考SAT低美国学生300分,应试教育现软肋”,Lucy Haagen说,《2011中国SAT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学生SAT的平均分数仅为1213分,与美国学生的平均分数1509分差距高达300分。这300分的差距主要来自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阅读和写作,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学生整体欠缺有效的思维能力训练,这也是目前限制中国学生学术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
造成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原因是高中语文学科没有贯彻思维教学,没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每个人应具备的认知工具和思考利剑。批判性思维从根本上说是一门思维训练学科,训练人的反思的理性的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现实,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写作中的语言出了问题,直接说明内在的思维有问题。文章的论点模糊不清,说明思维清晰度不够,没有想好。论点缺乏一致性,论述离题,是思维的相关性不足导致的,论据充分是思维有深度、广度。同时,只有思维具有逻辑性才能保证论证的连贯性。反过来,锤炼语言,可以让思维严谨。现在说明高中写作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意义,来提高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自觉性。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意义
首先是培养合格的公民。
21世纪,国际竞争激烈,一个国家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国民的创新能力。我国为了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实施了国家的自主创新战略,这需要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应有之义。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批评就没有创新。“教育融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会造就反思型学生、思想深刻的公民和致力于终身学习的人。”[3]
其次是满足国家对高中生培养的要求。
思维品质中的批判性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思考・领悟”提到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条目标设定对思维的品质中的“批判性”有了明确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同时明确规定“作文……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4]这些阅读和表达目标的达成无不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再次,研究证明批判性思维训练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研究发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是写作课程,尤其是议论文写作。美国学者对高中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科学研究,结果证实可以提高写作的思维能力。Scanlan(2006)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在美国圣地亚哥某校十二年级学生修辞与作文课程中引入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并对学生作文的五个关键指标(写作清晰度、论点分析、支持信息运用、组织结构以及语法)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五个方面都有显著进步。[5]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
三、批判性思维定义
国内外的研究者,对批判性思维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鉴于学术界对于批判性思维定义的纷争,美国哲学协会于1990年运用德尔菲得出了专家相对一致的定义:“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
它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特质。核心技能包括:解释――包括归类、阐明重要性和澄清意义。分析――审查理念、发现论证和分析论证及其成分。评估――评估主张、评估论证。推论――质疑证据、提出猜想和推出结论。说明――陈述结果、证明程序的正当性和表达论证。自我校准――自我审查和自我校正。这些技能并不完全独立,而是互为辅助,甚至相互间有着某些交叉。
情感特质,也可以称为“批判性精神”、“批判性思维品质”或“批判性思维倾向”,它也是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是批判性思维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德尔菲报告》批判性思维者的主要人格品质包括:(1)探索真理;(2)思想开放;(3)分析性;(4)系统性;( 5)自信;(6)好奇性。[6]批判性技能的养成的过程中有利于批判性精神的养成。
从他罗列的技能看出,这些技能和议论文的要求很多是密切相关的,而议论文是能考查学生思维逻辑的一个文体。的确,批判性思维的来源之一就是非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就是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用自然语言进行的论证,它以合理性为论证的标准。如果用批判性思维来训练学生的写作,就可能让学生的写作论证严密,思路清晰连贯。
语言文字是构成文章的材料,就像建筑一样,没有建筑材料不可能砌成高楼大厦,有了材料,没有技能,也不能够建成高楼大厦。写作最终是用语言文字将思想感情外化。所写的文章有没有感染力、表现力,直接取决于驾驶语言的能力。能不能自如地驾驭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决定条件。所以,要提高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训练是关键。
但是,文字表达其实是思维显现与明确的过程。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体现,语言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所以,语言训练也就是思维训练。在对学生进行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中,说理思维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就如同一块硬币的两面,存乎一体,不可分割。作文教学的思维引导、情感激发绝不可脱离语言表达;同理,语言表达也要符合学生思维情感发展的需要。因此,有效的议论文语言训练,应建立在思维训练基础之上。
鉴于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统一,如何使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能把自己内心想法明白晓畅地表述出来,是作文指导课上不可回避的一个教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笔者采用“一比二练三仿”的训练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比较阅读——力求思维脉络清晰,语言简明扼要。
比较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在议论文语言训练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思维流程和语言表达相同或相异的、有一定可比性的文本或文段进行比较分析,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研读、去斟酌其说理的思维脉络,揣摩其语言运用的技巧等,让学生在分析比较其异同中领悟议论文叙事说理的思维流程及语言表达方式。用于比较阅读的文本可以是名家作品,也可以是学生作品。只要是比较点明确,导向性明确,可操练性强的文篇,都可以提供给学生阅读分析,揣摩比较。
例如:为了使学生感悟议论文围绕论点举例说理,语言表达简明扼要的特点,可提供以下的文段给学生阅读揣摩。
文段一:古代文人大有仕途不得意之人,遥望南山,于东篱下安然地采菊;泛舟赤壁,江天夜饮,“不知东方之既白”。面对巨大的逆境,陶渊明没有大惊小怪,坡没有大惊小怪,很多人都没有大惊小怪,思想之潭的涟漪很快平复,沉静地接受了逆境。因为逆境虽然不等于生活,然而至少包含了生活。所以,以平和的心态,坦然地行走在逆境中,于尘嚣之中终会为自已赢得一片桃花源地。
——考场佳作《行走在逆境中》
文段二: 2007年月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并在随后的一系列测试中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重大跨越。因为“比”,才能让中国圆了飞天的梦想;因为“比”,让五千年的泱泱大国——中国屹立不倒;因为“比”让我们的祖国一次次地进步,提高了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学生习作《在比较中进步》
文段一展现的是缘事及理、脉络清晰的思维过程。在语言表达上紧紧扣住“逆境、沉静、平和、坦然”几个关键词来叙事说理,叙事简洁明白,说理清晰连贯,水到渠成。相比之下,文段二在叙事时没有突出关键词“比”,但在说理时强调“比”就显得突兀,叙事与说理思维不连贯,表意含糊,凸显思维的混乱。
再如:
文段三:法国的普鲁斯特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房间里静静地思索。历时十五年,终于写成了《追忆似水年华》。这部著作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巴尔扎克躲在一个小楼上慢慢地喝完了一万杯咖啡,《人间喜剧》横空出世。我国著名作家张承志在昏暗的灯光下,伴着呼啸的西北风,几年如一日,静静地在那儿写作,终于写成了《北方的河》。身前不事张扬,身后为人所敬仰。
——学生习作
文段四:不事张扬的人,沉稳厚重,为人所敬仰。是谁在暗室里《追忆似水年华》?是谁喝一万杯咖啡谱写一部《人间喜剧》?是谁夜夜长明灯记录《北方的河》?普鲁斯特、巴尔扎克、张承志他们这群孤独寂寞的灵魂,生前无声,死后却长存。
——教师下水作文
两段对比,向学生展现了议论文中叙事与说理的关系,以及围绕说理而叙事的语言思维与方式。通过对比,也使学生体会到议论文语言概括性和简洁性的特点。
此外,学生作文中还有叙事详略不当,用词重复累赘等毛病,都与学生的说理思维混乱有关,都可以通过比较点明确、导向性明确的文本去比较分析,阅读感悟。大量的比较阅读,尤其是用学生的作品与名家的作品比较阅读,可使学生了悟自己作文语言的缺点之所在,也明白了修正的方式与方向,激发模仿创作的兴趣与欲望。
二、修改练习——力求思维客观全面,语言准确有分寸。
俗话说“三分写,七分改”,“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我们必须舍得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给学生,尤其是在语言方面,更应让学生在长期不断的推敲与琢磨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学生要修改自己的作文,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他必须明白自己作文的缺点之所在,如用词不准确、语句不通顺、表达过于偏激等问题,都与学生的思维不够全面客观有关,都必须通过大量的比较阅读与教师的点拨分析来促使学生明白与领悟。此外,教师还需为学生提供一些可模仿的范例,提供一些修正的方式与方向,才可帮助学生在不断修改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指导;思维训练;明概念;思材料;推原因;深刻
关于“深刻”,2010年浙江省《考试说明》作如下阐释:“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依笔者理解,文章要“深刻”,需具备如下三个要素:表“我”见,表“新”见,表“深”见。且以《灯下漫笔》为例。鲁迅先生由“兑银元”的生活小事揭示出国民“很容易沦为奴隶,沦为了奴隶还万分欢喜”的十足奴性,继而认为中国浩浩荡荡的几千年历史对中国国民而言无非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由现象(兑银元)到对现象的判断(十足奴性),由判断到本质性推理(几千年中国历史是奴性形成的根本),可谓眼光犀利,见解独到,论述精辟且入木三分。
但目前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无我”、“不新”、“不深”。――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思维。文章是思想的跑马场,是思维的现实。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思维能力,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必将难以提高。因此,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探求议论文写作指导的思维训练之路,并尝试从以下三方面指导学生写出“我见”“新见”“深见”。
一、明概念,表“我”见
本文提出的“明概念”不是要求学生对概念作出精确的科学论断,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而是强调立足概念思考,对概念提出“我”之见解,下一个“我”之“定义”,旗帜鲜明地亮出“我”之主张。中国人民大学黄克剑教授曾说:“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好,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人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烛照。”从中我们可得到这样的启示:文章若没有了“隐帅其中”的生命,便丢失了灵魂,成了一种没有任何担当的文字游戏或一种技巧。而写作原本就是写作者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文章的生命就在于它是否蕴涵了写作者自身的生命情感与思想体悟。如一同学在《品味孤独》中所写:
何为孤独?字典上解释为“独自一个,孤单”。我认为这是降低了孤独的本质,这只是独处罢了。而真正的孤独就好比是魔鬼,它吞噬希望,把人类掷进深渊。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精神衰退,意志力变差,甚至会丧失本心。没有了心的人,那也只是行尸走肉了。
立足概念思考,否定字典解释,文中闪耀着个体生命的点滴体悟,锋芒初显。遗憾的是行文至此,下面内容却避重就轻,虚晃一枪,只论其作用却未见其实质性观点,个体思想尚未真正彰显。如若紧抓概念继续思考,对“孤独”作出正面判断,以“孤独是什么”的句式直接阐明,文章性格岂不更加鲜明?在指导下,学生作了如下修改:
何为孤独?字典上解释为“独自一个,孤单”。我认为这种解释剥离了孤独的本质,这只是独处而非孤独,真正的孤独是一个人在看不到希望与理想,没有了朋友与同志,丧失了力量与斗志时所陷入的精神真空,如同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内心滋生的无边无际的绝望感。它好比魔鬼,遮蔽光明,吞噬人心,使人成为行尸走肉。
以“真正的孤独是什么”这一判断句式阐明“我”见,使文字担当起隐含生命体悟的责任,成为思想的载体。“下定义是智性议论的基本修养。议论文的严密是和定义的严密联系在一起的。……定义的深邃决定着逻辑的精致。”虽然前文中对“孤独”的阐释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下定义”,但引导学生立足概念思考,用判断句式表明“我”见,却是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一条路径。而这种思维也正是议论文写作中基本的抽象能力所在,也是学生议论文写作走向深刻的必备条件。
二、思材料,表“新”见
近几年,新材料作文较为流行,如2009年的全国卷Ⅰ、Ⅱ、Ⅲ,上海卷,安徽卷,辽宁卷等。面对新材料作文,如何使提炼的观点既切合题意,又不落窠臼独树一帜?这依然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品质。但由于成长环境与成长阅历的趋同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同多异少,又由于生活阅历的不足,学生阅读时间的被挤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流于表面,不思考的惰性因此养成。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力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的训练方式,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概念的整理、判断的联结和推理的辩证来拓宽他们的思维纬度,加深他们的思维深度。如2009年的上海卷作文。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材料以“板桥体”为中心概念展开,其特点是“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对它的评价是“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由此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判断:材料隐含着对“板桥体”的肯定与赞誉,它的存在,是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但为何“板桥体”能作为独特的艺术存在方式独放光芒?――源于他的艺术创新。“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体现了郑板桥书法参以古意,自创新格的特点。由此,就“创新”便可展开相关的推理与明确的立意,如创新的前提是继承传统然后融入生命的体验,如文艺需要创新,生活亦然,如同步自封是禁锢,创新才是硬道理等。再换个角度思考:选择“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表达形式是不是一味的为了标新立异?内容决定形式,由此可想到两者的辩证关系:个性的书法,反映的是对现实桎梏的挣脱欲望,表达的是对自由人生的追求,书写的是郑板桥的个性人生。继续就“形式与内容”进行相关推理,还可这样立意:没有内容支撑的“追新”是“猎奇”是“审丑”,只能是昙花一现,流星一闪,唯有以“我手写我心”才是作品的真正生命。
从不同角度切入思考,有对现象的概括,事实的判断,原因的推理,观点或浅或深或陈或新,然后,从中选取“新见”进行论述,文章岂不照样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但人的思维“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朱光潜《咬文嚼字》)。若是能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材料,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分析、判断、推理,学生的思维能力必能有所提高,文章就有可能出新。若是观点、材料、语言都滑人“套版反应”,总是步人后尘,人云亦云,这便是无数个后来“吃螃蟹”的人――毫无新意可言,亦与深刻无缘了。
三、推原因,表“深”见
如今学生中的不少议论文,堆砌材料有余而分析说理不足,其根源就在于不会合理分析论据,不会透过现象推出原因。这个“不
会”,体现出的同样是学生分析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的欠缺。教师如能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现象进行因果分析、逻辑推理,将有助于他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意义,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如“认识自我”这个话题,有同学这么写:
大千世界,众生百态。每个人只有准确认识自我,才能让个人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春秋末年,诸侯混战,礼崩乐坏。当时只有一人,被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好。“累累若丧家之犬”也罢,他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执著地传承周礼,复兴礼乐。执着的孔子,体现了个人的生命价值,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很显然,这段文字只是材料(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与观点(认识了自我,让个体生命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的简单组合。为什么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体现了他认识自我?为什么说他已经体现了生命的最高价值,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一笔精神财富是什么?作者的思路还是不清晰的,他还未能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推理。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做由材料到观点的思维推理运动:孔子是认识到自身什么,使他能如此执着?他的精神财富究竟体现在哪里,所以说是最充分地体现了生命价值。第二稿中,学生作了如下修改:
每个人只有对自己的人生作出最合适的定位,对自己的内心需求作出最准确的判断,才能尽展其生命价值。春秋末年,诸侯混战,礼崩乐坏。时代的诸多精英选择消极避世以求独善其身,唯有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于是他汲汲奔走,苦心游说。被说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好,被笑为‘累累若丧家之犬’也罢,仍‘知其不可’却坚定‘为之’。虽在当时孔子无法实现他的从政心愿,但历史已证明,他对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不懈追求,敢于担当的道德勇气与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已是他人生价值的最充分体现。这种精神,已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汩汩动力。
认识自我,是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是认识到自己所担任的“恢复周礼”这一天之大任;而孔子生命的最高价值,不是体现在他的政治卓见与丰功伟绩,而是他在苦苦追寻过程中所体现的非常人所有的那份执着、那份坚强、那份敢于担当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在分析推理过程中,学生渐渐理清材料与观点之间的统一性,明确认识到孔子行为背后所支撑他的精神支柱,寻找到孔子行为所留给后人的不朽财富在于他的精神高度。
杜威认为,“思维的较好的方式叫做反省思维”(《我们怎样思维》)。当学生懵懂于自己所写,模糊于自我思想,难以进行由表入里地分析由现象到原因地推理之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文章作自我反省,帮助他们进行思维训练就显得很有必要。而唯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对问题的思考习惯才能日渐形成。否则,满足于“借他人之见”(无我)或大路货式认识(不新)或观点加材料(不深)的写法,其文字就只能如秋风中飘零的落叶,随风摇摆,没有自我,缺乏生命之水的润泽,没有绿色。而这样的文章,自然也就远离了“深刻”。
因此,只有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引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走向“深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