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8:33
导语:在酒店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服务的内涵什么服务
按照我国汉语词典的解释,服务就是“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任何一项活动、过程和结果。它本质上是无形的,并且不会造成所有权的转移。它的生产可能与实际产品有关,也可能无关”,这是一种普遍的定义。但是这种定义并不适用于旅游和酒店管理行业。那么这一行业的服务应当如何定义呢?众所周知,服务的英文解释为“service”,这个英文单词是由7个字母所组成,每个字母都有自己不同的意义,这7种意义便是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服务的真正内涵,即“S”是smile,代表微笑,其内涵是服务人员要将真诚的微笑提供给每一位客人;“E”是excllent,代表出色,其内涵是服务人员要善于观察,每一分细微的服务工作都要十分出色的完成,给客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形象;“R”是ready,代表着准备好,它要表达的是服务人员要随时随地为客人做好服务的准备,并且服务好客人;“V”是viewing,代表着看待,其内涵是服务人员要将每一位客人当作贵宾开看待,保持着荣幸的心态,给予良好的服务;“I”是inviting,表示邀请,它要表达的是服务人员每次工作完成后,都应当邀请客人在此光临;“C”是creation,是创造,这就表明每一位服务人员都要有一种创新的精神,应时刻让客人保持着想要亟需探索的愿望,为客人们创造出热情的服务;“E”是eye,代表眼光,即每一位服务人员都要及时的发现客人们的需求,并充满热情的及时的满足他们的需求。这7种服务理念便是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的服务内涵。
(二)礼仪的内涵
礼仪是指其在服务行业内的具体应用,即是服务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与交往程序。它主要是以服务人员的服饰规范、仪容规范、仪表规范、语言规范和岗位规范为基本内容。
(三)对旅游与酒店管理服务与礼仪工作的几点思考
1、服务人员应当注重仪表美
从事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的服务人员应当注重仪表美。客人在旅游和住宿时往往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服务人员,服务人员的仪表美丽与否代表着这个酒店的形象是否良好,因此,服务人员要保持仪表的美丽,能够给客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让客人能够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
2、服务人员应当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
旅游和酒店管理行业是一种服务性质极强的行业。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待顾客,并满足顾客的各种合理的需求,为客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使他们能够有一种贵宾的感觉。因此,服务人员应当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遵循“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随时随地都要以顾客为中心展开活动,善于观察和发现他们的潜在需求并及时的满足,并提供能够令客人们满意的服务。
3、服务人员应当培养
乐业敬业的奉献精神服务人员应当培养乐业敬业的奉献精神。无论旅游与酒店管理工作者从事哪一方面的服务工作都应当保持良好的心态。服务人员应当保持着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态度,热爱自己的服务工作,并能够从自己的服务工作中获得乐趣,享受自己的工作。只有服务人员自己有一种乐业敬业的精神才能更好的为顾客服务,让客人从他们的服务工作中感受到温暖。
4、服务人员应当注重礼仪的培养
礼仪文化是旅游与酒店管理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礼仪是旅游与酒店行业服务质量的重要体现。因此,服务人员在满足顾客的需求时应当注重自己的礼仪礼节。并且能够从自身做起端正自己的礼仪,这同时也是对顾客的一种尊重。
二、总结
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及酒店管理方面人才的渴求也越来越旺盛,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开设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校数量却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有旅游院校1832所,在校学生77.16万人,其中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959所,比上年末减少138所,在校生49.44万人,减少8.1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873所,比上年减少266所,在校学生27.72万人,减少22万人。究其原因学生对该行业认知度及忠诚度不高是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学生对行业认知度和忠诚度的建立除了学校教育和自身学习所得外,非常重要的是来自于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环节。虽然高等职业教育界普遍认同了进行“工学结合”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但就其模式以及具体操作环节仍然众说纷纭,就目前情况看相当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实践教学成为了走过场,有的甚至将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
二、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分析评价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通常认为“工学结合”的模式有三种,一是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模式;二是校企合作模式(包括校企互动、订单培养等);三是“校中厂”模式。受各种因素制约,我们现在看到的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采取前两种模式。
1“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模式效果评价目前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操作方式主要有两种:
(1)工读轮换制,即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或者按照学期整体实施学习+实习+学习的方式);这也是大多数院校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
(2)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即学生在企业进行全日制劳动,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这种方式在西方有些国家比较流行,例如德国有的职业技术院校就是这种模式。对于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来说,这种模式客观上让学生在酒店或旅行社接触了生产一线的具体劳动,对行业的整体运行环境有了大致的了解,随着旅游行业特别是酒店业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客观上学生能够获得部分生产经营经验。但是由于旅行社以及酒店质量参差不齐,作为企业的角度追求利润最大化,除了缺乏人手的现实状况的因素外,能够大量节约成本也是酒店或旅行社愿意接受大批实习生的关键。所以这种模式操作不当、监管不当的后果就是使得部分实习学生沦为廉价劳动力,有的中专学生在酒店的每月顶岗实习工资甚至只有六七百元,近些年新闻媒体对部分学校和企业的廉价使用学生的报道屡见报端。
2“校企合作”模式效果评价“校企合作”主要包括联合办学、订单培养、招企引资等模式,是一种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联合办学即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使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订单培养模式即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相连,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学生教育,学校开设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招企引资模式即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可以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些模式客观上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利益优化,吸取了学校模式和企业模式的优点,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以及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一种学生实践课程的有益探索,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联合办学、订单培养、招企引资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结果往往是将学生培养成“熟练工人”,学生在实习工厂中较少能够以主人翁的角色主动进行生产活动,更难以接触到经营层面的内容。而订单培养学校较为被动,培养多少人,什么时候培养,完全根据企业需要,学校丧失了一定的主动权。
三、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对策建议
1优化工学交替
1)针对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供不应求的这一现实状况,学校应首先自律,提升对学生实践教育的认识观念,其次,提升师德教育,加强监管,出台相应规范性政策,制约企业和指导教师,避免廉价劳力的出现。
2)优选企业合作单位,例如要求酒店专业实习酒店必须是四星级以上,加强实习单位的筛选及审批,实行院系双重审批制度,避免“捡进篮子就是菜”的思想,确保实习单位质量。
3)针对工学交替、阶段式实践教学方式可能使学生出现“放鸭子”的现象,在保证教师的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要做到权责对等,严格企业导师及学校导师双导师制度,细化到人,严格责任。
4)做好教学评估工作,实习期结束,对学生、教师、企业三方进行座谈,了解并解决实习中的问题,对合作企业做到优中选优,对不符合教育规律及学校教学规律的企业应终止合作。
2优化校企合作办学
1)学校应掌握订单班主动权。订单培养班级可以采取部分订单培养的方式,但是班级整体教学要符合教育规律,企业必须兼顾学校的教学规律。
2)强化教师实践。对于联合办学模式来说,学校教师的实践素质往往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成败。对于订单培养来说能否按照用人单位要求培养出合格人才,教师的各项素质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化的新材料、新设备技术的运用,新概念酒店逐渐取代传统的酒店。当前,我国酒店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国外酒店凭借着其自身的信息化技术、资金和管理的优势上迅速的抢占了中国高端酒店的市场,也加剧了酒店行业的竞争趋势,使得我国本土酒店不得不改变策略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国际酒店的进入给我国的酒店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统计国际酒店集团在国内的酒店多达300多家,引进的品牌将近50余个,国际酒店每年在我国的数量都在不断地增加,促使着更大品牌的国际酒店落户中国市场。给中国本土酒店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了解自己缺陷所在,通过引进和构建新的模式和方法不断的改进我国本土酒店的管理模式,着重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本土酒店的品牌,积极有效的扩大市场的占有率,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本土高端连锁酒店管理模式的分析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房地产业与酒店管理相结合。中国的酒店产业在中国是个特殊的行业,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各个地方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同时也带动了酒店产业的国际计划进程,对于酒店产业发展,其投资的主体也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以房地产产业参与酒店的管理和经营最为明显。同时,还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形成各个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二者相结合的模式,改善了单一的经济体系,实现了全面发展。
(二)专一化战略,秉持高端理念,打造品牌形象。酒店的品牌是酒店发展的目的所在,同时也是酒店发展的前提条件,国际竞争力就是品牌的竞争力,着重打造酒店品牌,不仅是酒店自身的需要,也是顾客的需求所在。因此,更应该实行专一化的战略目标,采用高端发展理念,注重品牌竞争力。从酒店的自身努力挖掘关于其本身的发展历史和企业文化,进而实现与酒店品牌的营销相结合,以酒店的品牌和优质的服务作为酒店发展的保障,形成酒店自身的特色,综合分析市场,满足酒店顾客需求,掌握酒店发展行情,实现酒店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提升服务水平。酒店的管理工作异常复杂,这就要求在管理上进行人才的整合,保证各个岗位的合理性,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鼓励的机制,进而提升服务的水平,促进酒店的全面发展。着重对于酒店员工的培训工作,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成为酒店管理的专业人才。在管理和经营中对于能力的考核采用双效的考核体系,制定标准的工作手册和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系。加强薪酬管理,严格监督各个部门,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创立机制的分配结构,从而稳定经营目标。以汉庭连锁酒店为例,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
三、对中国酒店管理业的启示
(一)推广带资管理,扩大品牌影响力和产业规模。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根据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努力推进酒店产业和旅游之间的合作,促进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相互协调发展。众所周知,旅游行业属于综合性产业,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社会的普及面较广,因此,更应该扩大发展空间,努力抓住这一契机,使酒店产业的发展壮大。着重营造酒店品牌,做好品牌推广,深化改革,占据市场影响力,走品牌营销战略。
(二)全球化的背景下,尝试“走出去”,开发海外市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加快,我国的经济也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趋势,我国的酒店管理应该进一步注重与国际化接轨,根据酒店的结构调整,改革内部体制,进而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与国际酒店产权的置换,从而取得国际酒店的经营权。发展“走出去”战略目标,开发海外国际化市场,面相世界,成就未来。
1.实训教学课程内容以及实训方式
市场能够衡量人才的标准,人才的真正定位需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和需求,立足企业发展的前沿,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重视企业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使学生能够进入真实的市场环境中,感知行业发展的需要。所以,酒店管理实训要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定位人才,开设先进的教学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学生,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零距离就业。结合酒店专业的就业情况,设置英语实训、酒店应用文写作实训、社交礼仪、电话沟通、前厅服务实训、酒店行业调研、中餐服务实训、西餐服务实训、客房保洁实训、酒水服务实训等课程,明确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例如:在英语实训、酒店应用文写作等实训课程上,主要采用讲解、写作、讨论、兴趣小组、网络互动等方式开展教学。对社交礼仪、电话沟通等实训课程主要通过讲解、演示、小组合作、第二课堂等方式开展教学。在实训课程开展中,根据学生特点及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实训条件保障
为保证实训课程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积极与其他院校、用人单位合作,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教学。一方面大力进行酒店专业实训室建设,另一方面积极与相关行业协会,如:旅游行业协会,与酒店、宾馆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开辟更多的实训基地,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同时,通过更多在酒店行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各个岗位对员工职业能力的需求,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感知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积极向身边的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胜任工作。3.实训师资保障。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挖掘外教资源,安排更多的指导实训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本校教师的教育,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积极引进技能型师资人才,合理安排教师到国外、酒店等进修,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了解最新的行业前沿信息,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实训教学。与此同时,学校还要重视后备教师人才的培养,为实训教学提供师资保障。
二、结语
1.1学历需求
中职学生毕业后拿中专学历,而企业对技能性人才的学历要求却在不断提升,更多大专生成为一线基层员工。因此,中职学校具有学历提升要求,而高职院校可以以这一需求为基础,奠定双方衔接的平台;在行业还有一批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成为他们晋升的障碍,学校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为行业人员开展人才培养,增加双方合作的互补性。
1.2用人需求
旅游酒店行业人员流动性大,企业希望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通过中高职与企业的合作,使企业尽早地参与到学校培养里面来,企业加大对学生前期的各项投入,并为学生提供相对宽裕的发展空间和吸引政策,加上学校在职业方面的引导,最终实现双方的共赢。
1.3海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
海南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很早就开始了校企合作的探索,普遍的做法是顶岗实习、人才班、订单班、驻店教学班等一系列模式,要点均是推动校企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推动教学考试改革,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就业,这些经验为三方合作开展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办学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2办学模式
2.1中高职共同监控培养质量
本模式从中职学生刚一入校开始就明确自己未来的去向,中高职双方共同监控其培养质量,当中职毕业时,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合作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遴选,通过考核的学生就可以进入高职对应专业学习。合作专业里的中职生,并不是读完5年书就能拿到高职文凭。需要面临优胜劣汰机制:进入合作专业班级后,要想顺利升入高职,学生必须通过由高职学院牵头、中职院校执行的过程考核。即每学期期末,取专业课程进行统一测试,对学生进行测评。最终多个学期的测评分数折合计入中高职衔接转段考核总分中去。若学生有多门课程测试不及格,将有被淘汰的可能。若没有进入中高职合作专业班级的学生,也有机会转入本班级继续学习。
2.2企业全程参与“3+2”人才培养
“3+2”不同于五年制高职班,是企业全程参与指导,制订中职学段(3年)和高职学段(2年)相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经过3年中职学段学习,取得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资格,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中级以上(含中级)技能等级证书等资质,学生经过高职学段学习,取得专科毕业证书,并获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具体来说,学生中职毕业时,学历暂不发放。对于个别不适合继续学习的学生允许给予一定时间进行试读,若无法坚持将转入中职学校其他专业学习,完成3年学业后颁发中职毕业证书。其他的学生升入高职学习后,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颁发高职、中职毕业证书。在管理方面,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由中职学校负责管理,并享受国家的资助和免学费政策。后2年在高职学习并由高职负责管理,享受国家各项资助和奖励政策,在整个5年当中,还应作为企业“准员工”接受企业监督管理,并享受企业各项资助和奖励政策。
2.3“读书+工作,就读=就业”的职业发展渠道
学生进入中职后,就具有了两重身份,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准员工”,课程设置上,企业文化从中职一年级就进入学生学习范围,在既定的学期和时间段里,学生还将赴企业实地参加生产性实训活动,提升自身实践技能,特别是在中职第三年级和高职的2年里,学生赴企业参加实际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业务开展情况制定并调整,旺季时学生上岗工作,淡季时集中接受教师授课。在这3年里,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领取工资,享受福利待遇,工作业绩和学习成绩纳入企业晋升考核范围,并承诺毕业后在企业服务一定年限。
2.4“进课堂、赴企业、能教书、能生产”的师资提升及激励措施
这种办学模式的另外一大优势是给教师实践和技能提升提供机遇,通过契约形式,确定企业接受教师挂职锻炼、参与横向课题、参编教材,校企双方共同评价教师提升效果。作为中高职学院,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赴企业锻炼的积极性,教师在行业企业锻炼的成绩纳入到业绩考核、奖励和职务聘任等评价指标,教师赴企业参与合作应发放津贴,并保障其合理花费,同时,对校企合作过程中表现突出、做出相应贡献的,受到学院和企业的表彰及奖励。
3结语
CDIO培养大纲将毕业生的能力分为3个体系,一是理论层面的知识体系,包括未来工程师个体必须掌握的基础科学、核心工程基础和高级工程基础等知识体系;二是实践层面的能力体系,包括未来工程师个体必须具备的工程推理与问题解决技能、实验与知识发现技能、能够系统思维能力以及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中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CDIO)工程产品/系统的能力等;三是人际交往技能体系,包括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外语交际能力。CDIO的核心是一体化教育,将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中,符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
2构建CDIO模式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CDIO教学理念,以酒店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按照“酒店准员工——技术熟练员工——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的梯队思路主导下再造酒店专业课程体系。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构建成4个层次的系列课程体系,即专业基础知识(第一层次)——酒店服务技能知识(第二层次)——酒店经营管理知识(第三层次)——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CDIO(第四层次),整个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酒店员工职业成长规律。其中第一学期给新生开设酒店管理概论和酒店参观认知实训,既结合了入学专业教育,又让学生尽早接触了酒店管理基础知识,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酒店企业实地参观,了解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使学生对酒店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第二学期主要开设服务技能类专业核心课程(前厅与客房服务技能、餐饮服务技能、酒店英语、酒店服务礼仪等),利用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基地锻炼,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与外语交际能力;第三学期使学生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实训,通过在企业实际工作情境中的锻炼,熟练掌握酒店一线服务岗位相关操作技能,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效果;第四、五学期,再次回到课堂,学生查漏补缺,学习酒店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在对工作环境充分熟悉的前提下学习高级经营管理知识则相对容易。于此同时,推出网络课程及案例教学,扩大学生的信息量,突出对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第五、六学期,在充分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前提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全面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实现CDIO系统的能力。
3CDIO系列课程的信息化实现手段
课程体系的实施既要符合学习者认知规律,又需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实施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内容:(1)建设信息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确保CDIO模式的实施CDIO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素质,因此应将项目的“设计—制作”全过程置于真实的生产环境之中,注重职业行为的反复训练。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现状,为了确保学生参加工作之后无障碍地迅速实现角色转换,实施无缝衔接,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建设发展的趋势。将职业要素融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营造教学工厂,依托真实的生产环境实现教学与实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便可进行前厅接待、客房预订、中式铺床、西式铺床、房间清扫等岗位的生产性实习,能真正让教师和学生多接触真实的环境和多类型、多层次的客人。通过实训基地的训练,使学生的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水平达到传统课堂上达不到的效果,顺利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营,构建学生的职业化意识和掌握职业技能,确保学生参加工作之后无障碍地迅速实现角色转换,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2)改变学习方式,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CDIO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基于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学习与实践,注重让学生参与工程项目,从项目的构思、设计、制作、运行四个环节中,主动获取知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生产性实训基地,以项目为中心展开教学,遵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结合具体课程合理有序的编排项目模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项目运行过程中,使学生扮演酒店运行中的不同角色,在具体工作情境中,带着问题主动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分工、合作。教师由“满堂灌”的主讲者变为课程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项目小组成员之间不仅要互相合作解决问题,还要相互支持,学会项目构思、制定计划、项目实施和项目的组织管理等等。完成项目后,学习效果的评价也依据学生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的表现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3)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传统的学习考核一般仅采用“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并以分数的高低来甄别学习效果的好坏,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较浓厚的功利色彩,学生只需要接受知识并取得好成绩就达到目的。CDIO教学模式从目标到内容始终强调学习过程,在过程中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因此,在CDIO教学理念指导下,其学习评价就必须以“过程”为中心展开,关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关注实践环节及综合应用能力,力求知识与能力的协调统一。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应由传统的知识认识性考核向知识转化能力的考核转变,由单一的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注重形成性过程评价,以学生完成项目中的各项知识、能力、分工合作、创新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4)建设多元立体化教学资源,拓宽教学平台为了使学生在CDIO教育模式中发挥,主体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可以不断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采用不同的表现媒体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计算机互动教学,网络共享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等,全方位、多样化保证教学内容的落实与教学过程的开展。拓宽师生信息交流、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4结语
1.教学改革滞后引起的酒店管理问题
学校教学改革措施单一,普遍是以“讲、听、读、记、练”五步教学法教学,仅是机械的教学,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另一方面,目前的高校所设置的课程是与实际业务是脱节的,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此外,专业老师的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薄弱,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只注重了学历而忽视了教师的实际运用能力,这也导致了教师的讲课内容仅停留在课本中,缺乏实际的应用能力。基于以上几点,便导致了现阶段的人才培养的不成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基础好但实践能力差,也会导致学生对酒店管理的不合理定位最终放弃酒店管理的工作。
2.消费周期导致的酒店管理问题
不同的人群会在不同时间段进行消费,例如,退休的老年人的消费时间段会比较随意,而上班族则会在周末或者节假日选择出游等进行消费。这就需要酒店根据不同的消费周期进行合理的安排。消费周期处于峰值时,市场竞争相对缓和,酒店的生意相对饱和,酒店效益较好,员工的收入差距不会相差太大,也会降低员工流失率,但在消费周期处于低谷时,竞争激烈,由于酒店顾客较少,员工工作非常轻松,工作会表现出散漫,导致服务质量变差,往往会造成人才的流失。
二、改革的措施
1.强化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一个优秀人才的输出对社会和酒店都是有益的,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首要问题。在高校中,学校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酒店管理职业的兴趣,并自己努力学习。在实践方面,最好做到校企合作,让学生利用假期去各酒店实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各个酒店应该定期组织员工培训学习,可以防止员工思维模式定式,在培训中不断拓展自己,在培训交流中,也可使员工更好地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改善自己。从酒店的角度来说,也会使员工感受到酒店对员工个人发展的重视,一定程度避免了人才的流失。
2.合理运用消费周期带来的优势
消费周期虽会带来酒店业的效益的不同,酒店业应客观调查消费周期的变化情况,保证消费周期处于高峰时,员工能够在可接受范围内忙碌,不会因为太忙而产生消极心理,在消费周期处于低谷时,找到合理的娱乐方式,让员工能够感受到劳逸结合,酒店对员工的关心。而酒店方面应该制定管理体系,合理安排生产。
3.注重创新
酒店要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能够吸引和留住顾客,那么对酒店管理模式进行合理的并有效的创新是保障酒店持久发展的关键。例如,随着现在科技等的不断发展,已将酒店管理与互联网相联系,缩小范围,简化内容,提高效率,使管理的流程更加灵活化。此外,还有引进低碳旅游的概念。
三、总结
校企合作顺应了时代潮流,改变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提高专业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职业教育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有一定的基础,各中职学校、高职院校都摸索出了很多合作模式,但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明显。学生毕业后依然需要酒店进行二次加工,重新培训,并没有真正实现院校培养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院校或酒店管理专业团队无法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自主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由于我国酒店业的迅速发展,酒店管理专业多年来处于卖方市场,因此很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行政干预的现象,合作企业的选择带有一定的指令性,院校或专业团队无法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选择合作企业,常常出现酒店的条件与校方的合作需求并不相符。比如校方的人才培养是面对高星级酒店培养人才,而合作酒店并没有达到高星级的档次,经营理念陈旧,无法给予学生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再如,酒店管理专业既包含餐饮人才的培养,也包括客房服务等其他领域人才的培养,但合作酒店存在着餐厅外包甚至没有餐厅等功能不健全的问题,使专业实践条件严重缺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二,合作企业缺乏大酒店人才观,重用人而轻育人。由于我国酒店业发广西教育展良莠不全,很多酒店重用人而轻育人,酒店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多的是培为己用,时刻提防学生跳槽,因此不愿为学生的培养付出更多。企业与院校的合作更多是为了解决自身用人的需要,学生的顶岗实习安置变成酒店使用劳动力的形式之一,企业只是在接待实习生时开展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训,但基本是本着够用为主的原则,不愿为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并有序地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缺乏系统的培养。第三,缺乏政策的引导,酒店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尽管我国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已有多年的时间,但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合作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育人的任务还是校方在承担主要的工作。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也不例外,由于酒店迫于经营目标的压力,参与专业建设的力度非常小,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的专业建设工作还是校方自己闭门造车,没有把企业的资源融合到课程资源建设中,没有把企业的项目、工作任务真正引入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造成所教非所做,所学非所用,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快速适应酒店各岗位工作。
二、酒店管理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发展到今天,应该说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对校企合作培养酒店管理人才也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校企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共识。然而,院校培养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始终无法与酒店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成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要想突破这个瓶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寻找突破口,才能在中高衔接这块新的试验田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选择具备大酒店人才观的酒店开展合作
合作企业的人才培养观与投入程度是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教育人才的关键。当前,由于我国酒店企业的发展尚不均衡,再加上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很多酒店普遍缺乏大酒店人才观。合作企业的合作诉求点更多是为了解决自身酒店用工紧缺的困境,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关注顶岗实习的安置及毕业后的服务承诺,而很少就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培养平台的建设、培养质量的评估与校方进行深度的合作,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流于表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大打折扣。具备大酒店人才观的酒店往往对酒店自身的实力更自信,也更认可人才的良性流动,他们相信只要酒店具备一定的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最终会成为高质量人才流动的终点站。因此这样的酒店往往更重视人才本身的培养,能根据人才能力结构的需要对人才的培养进行系统地规划并系统地实施,与这样的酒店合作无疑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早的外资品牌酒店往往比较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比如上海虹桥元一希尔顿酒店,酒店为每位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按计划在不同阶段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当员工处于一线服务员时,除了进行必要的服务员操作技能与素质培训外,还安排了主管一级的技能与素质培训,使每个员工都成为酒店的储备人才,把培训工作做到用人之前,一旦管理岗位出现空缺,就能马上从一线员工中提拔补岗,而员工由于接受过主管级的技能与素质培训,也很快适应了主管岗位工作。希尔顿集团深知酒店人才流动是必要的,因此在进行员工培训时并不担心员工有朝一日会背叛企业,即使有个别员工离开酒店,相信会有更好的员工补充到酒店当中。希尔顿酒店集团旗下酒店的人才低流失率很好的证明了这点。与这样的酒店开展校企合作,学生才能得到有计划地系统地培养,其培养质量自然也容易得到保证。因此,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时,应选择具备大酒店人才观的、符合本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酒店作为合作伙伴,才能确保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遴选校企合作代表,架起校企合作沟通的桥梁
校企合作推行多年,合作效果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甚至大打折扣,很大一个原因是校企间沟通出现了阻塞。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并没有完全知晓,尤其是我国酒店市场发展迅速,对酒店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学校与企业的沟通更显重要。要想保证校企间沟通的顺畅,就需要学校和酒店双方都遴选能真正成为校企沟通桥梁的代表。笔者认为,校方应该选择有行业工作经验的,熟悉酒店服务与管理流程,了解酒店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的专业一线老师作为校企合作的代表,才能把合作酒店对人才的需求传递到专业教学团队中,从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人才质量标准并制定合理的评估体系。而酒店方则应遴选了解人才培养规律,熟悉教育行规的员工作为校企合作的代表,才能结合学校教育规律把酒店的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三)校企互动,共建中高职衔接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中高职衔接具有培养期长,学生可塑性强等优势,制定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才能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当前很多院校与酒店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与合作企业衔接不够紧密,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时更多是根据自身的师资队伍状况或根据学院教学条件制定出来的,开什么样的课程更多的是看教师团队本身能不能胜任或有没有足以支撑的教学条件,而不是根据酒店人才能力结构和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来制定,因此所制定的课程体系没有能完全体现用人企业的人才能力结构要求,造成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能力结构与用人企业有不少的差距,酒店在用人时还得重新进行培训。当然,也有些院校非常重视企业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参与,但由于企业本身有自身的经营管理压力,往往无法深入地参与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造成虽然课程体系中有企业的影子,但实施过程中又无法完全把企业的理念与要求贯彻其中。因此,要想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方应相互理解,校方要理解企业人员参与到学校共建课程体系的难度,主动做好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走进企业让企业对课程体系做加减法、做选择,完善课程体系。而企业方也应当调度本企业人力资源,结合酒店各岗位工作操作流程,结合酒店各岗位人才能力结构要求对校方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让校方所制定的课程体系更能体现行业用人标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只有校企双方互动起来,才能建设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加强行业指导作用,共建中高衔接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
1.1实训室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既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又重视专业技能的拥有。国家也颁发大量的文件对职业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定义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将其作为教育的工作重点来对待。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文件强调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同时,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办学模式、培养人才的方式,以及课程教学、实训教学等方面的发展方向。而且实际的目标。文件还明确提出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因此,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这个技术性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建立实训室成为职业教学目标的重要实现途径,也是其教学的重要内容。
1.2实训室建设是旅游专业教学发展的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要求建设实训室,以此来配合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培养全面人才的关键,也是专业教学发展的方向,尤其在旅游酒店管理方面,加强酒店前厅和客房服务的实际运用技能,建设实训室,使其教学知识在实训中得以巩固,而且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和专业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以便适应就业的转变。而且在进行实训时,教师还可以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以发现和解决,这就使得教学不断地完善,使得教学质量提高了。因此,建设实训室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其建设。
1.3实训室建设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住宿业也随之繁荣起来,加强酒店的服务是保证顾客满意度以及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酒店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大多数都是职业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因此,我国旅游业发展使得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出适合旅游业发展的人才,也就是知识与技能兼备的人才。因此,加强建设实训室,对于培养这样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其建设。
2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前厅、客房服务实训室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2.1职业性原则
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社会培养出全面的人才成为教育院校的教学目标。对于旅游行业来说,旅游业的发展为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旅游酒店管理实训室,必须从职业出发,在进行实训课程教学时,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过程中,也要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培养,使其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因为旅游酒店是服务性行业,因此增强其服务意识尤为重要,而且要培养其团队合作和集体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其职业技能。作为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各种管理和服务的技能,比如,酒店的前厅、客房的服务技能等,还要掌握和熟悉有关旅游业的基本业务。
2.2操作性原则
对于操作性原则,就是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必须将理论实际地用于实践中。因此,实训室教学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因此,在进行实训教学时,首先要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方案,为实训教学提供基础,而且要进行反复论证,确保其符合教学的目标,实行工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断健全其教学体系,因此,在发挥学校作用的同时,也要结合社会中企业的作用,还有社会的作用,使其在实践中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而且在制定实训建设方案时,要结合市场的需求和供求为依据,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实行有效地教学。
2.3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关键。实训教学对于学生熟悉酒店前台、客房的工作流程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据可循。教师针对学生在实际的旅游酒店的模拟训练中产生问题,要及时加以引导,并不是主导,要使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根源,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使得在以后的工作中面对即将发生的问题,应付起来得心应手,这也就达到了实训教学的目的。
3加强酒店服务实训课程的教学的建议
3.1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
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有效实施,其前提就是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性质,这样才能保证在实训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今后工作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开始接触实际的工作,使其对专业技能的训练增强重视度,因此,教师要对其讲解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而且对实训过程中,对学生情绪的变化,要给予相应的辅导,使学生对实训课程有积极性。
3.2让学生亲身体会工作的场景
在实训教学中,教师要构建与实际酒店相似的场景,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在实际的场景中体会工作的责任和义务,而且要进行角色的转换,以服务人员和顾客的立场进行体会,使得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难处,使其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理解顾客,以顾客的角度加强服务。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其实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的责任。
3.3对实训后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