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医学中级论文

时间:2023-03-17 17:58:33

导语:在医学中级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学中级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文艺学 学科建设 问题意识 间性意识 共生意识 发展意识

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l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不少学者对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前景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但更多的学者是对文艺理论的问题和危机的反思,对其发展充满忧患意识。的确,如何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如何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如何在注意文艺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科内涵的同时,重视文艺学学科创新扩容、多元互动的发展趋势?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觉得,更新文学观念,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树立问题意识、问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对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意识

文艺学的“问题”,是指文艺学所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文艺学的“问题意识”,就是能察觉、认识到文艺学的这些课题或矛盾,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生活在急剧变化。电子媒质是继纸媒质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精英文学日见萎缩,文学进一步泛化到大众文化中;图像一跃而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审美趣味、阅读习惯。与这些变化相应的是文学以及人们的文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学观念与现实的文学实践相去甚远,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问题群,我们应当认识和承认这些问题,积极参与和回应这些问题。社会的转型与文学实践的巨大变化,促使当代的文艺学必须从变革着的文学实践出发,分析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扩容,使之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如果文艺理论的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脱离了文学实践,文艺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空中楼阁式的、僵化而无用的东西。文艺学面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实践,许多问题凸现出来了。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重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文学的需求更偏重于娱乐和情感需求,还有的崇拜自然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在巨大的感官冲击下,在文学艺术审美生成的日益消解中,如何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大众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用人文精神来支撑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体现对人的生存处境、对家园邦国命运的关怀?这是文艺学正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文艺学应该以专业为依托,积极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对于文艺学来说,“中国近百年来都始终笼罩在西方主义的阴影下,没有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对于西方理论,我们更多的是简单介绍,随意嫁接,却没有学会或没有完全学会提出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并将其提升为中外共享的智慧。当然,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是必要的,如无数前驱对的追寻,如20世纪西方文论对我国文论的丰富和启示。但问题是,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不是照搬新名词、新术语,或用外国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的文学现象,而应该是一种对话交锋,是一种创造性的借鉴和接受。

在与外国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踪西方世界的理论潮流,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就很难通过创造性地借鉴和接受他人的理论,来达到丰富、充实和推动中国文化和文论发展的目的。文艺理论从何而来?如何进行古今对话,实现古今贯通?这是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文艺理论源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践。当一定时期的文学经验凝固下来,转化为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的时候,这种理论同时也就获得了超越时代和民族的价值。中国的古代文论正是这样。中国古代文论不但有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还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中外共享的智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并不完全依附于所谓当下文学经验,它还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运作规律和规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历代文论家依据不同的时代课题与人生问题,探讨文学创作的经验,追寻文学的终极意义熔铸而成的。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今天的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我们应该把中国古代文论传统作为一个重要对象。

二间性意识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多种学科之间、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极为丰富多样的对话与交流。而在文学实践中,作者与世界、作者与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交流形成了一种主体间性,即“主体一主体”的交互主体性,它包含着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协调、相互交流。我们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和寻找的正是这种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关系。

主体间性理论不是从主客关系而是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来规定存在,认为世界不是与我无关的客体,而是与自我一样的主体。从这一理论出发,来探讨文学的主体间性,可以实现方法论上的根本变革。文学的主体间性表明,文艺活动不再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者认识,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创作活动乃是艺术家与所描绘的对象或者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而接受活动则是读者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往活动。文学创作活动表现为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第2篇

1.1一般资料

根据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组制定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方案”的临床诊断标准判定,本次研究的15例SAP患者均符合该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占9例,女性患者占6例,患者年龄段为24~63岁,平均年龄为(33.52±2.69)岁,其中胆源性患者占6例,酒精性患者为4例,高脂饮食患者占3例及原因不明的患者占2例。

1.2临床症状

15例SAP患者具有:腹痛、恶心、呕吐、同时伴有血尿淀粉酶增高等临床症状,CT检查显示胰腺增大、腹腔积液、回声增强、胰周渗出。15例SAP中,10例脏器功能衰竭,以肾脏、呼吸功能衰竭常见,1个脏器2例,2个脏器2例,3个脏器1例。

1.3治疗方法

该次选中的患者中选择使用非手术治疗的有7例,其主要治疗手段为:为能够及早发现心、肺、肾等器官是否产生功能障碍,对心、肺、肾等器官的功能进行密切的检测;对患者采用禁食、胃肠减压、管喂及灌肠的方法以达到利胆导泻的作用;为抑酸抑、制胰液的分泌,也可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及生长抑素(奥曲肽);同时对患者水、电解质失衡进行纠正;积极扩容抗休克;并给予抗感染和营养支持。选用手术治疗的有8例,其主要治疗手段为:对胰腺及胰周的坏死组织进行清除;对患者进行置管引流,主要含:胆囊、胃及空肠造瘘;对患者腹腔进行灌洗;对患者进行胰腺包膜进行切开术等。

2结果

非手术组相较手术组住院时间短,手术组死亡例数(37.50%)高于非手术组(28.5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第3篇

1多元化教学法的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能力、智力的培养,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教学相长,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的实践

2.1医林故事、传统文化的导入法

国内外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在高校教学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1]。多元化教学是秉承传统教育模式的丰富和完善。如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讲授金元时期的刘完素时,可用故事导入。刘完素以“火热论”而名著医林,他理论上的独树一帜,得益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的启迪,十九条病机中论属火的病机约占四分之一,且刘完素生于北方,风土刚燥,素体阳盛,又处宋金交战,疫病流行,用《局方》温燥之品治疗所发热病,常无疗效,故此刘完素用药主张寒凉药,为“寒凉派”代表人。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深知对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和创新。中医理论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的讲解,应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借助《易经》中“阴阳”概念、图形,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的朴素哲学观,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中医理论的学习不仅是医学诊疗、防治疾病技术的学习,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发扬。

2.2中西并重,实验教学法

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思维方式虽有差异,但都是以人的生理、病理为研究内容,因而其知识点也可相互贯通联结[2]。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中医学理论与当代前沿科学相沟通,许多中医学理论的奥秘得以逐步揭示。应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引入一些现代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和手段,如“气与津液的关系”,可通过灌胃麻黄水煎液,观测小鼠发汗的情况,与正常对照组耐缺氧的死亡时间的比较理解“津伤耗气”的理论;通过灌胃人参水煎液,观察补气药对小白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强化对“气能摄血”理论理解[3]。同时培养学生根据中医思维规律,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解决中医问题的能力。

2.3实验法、病案法与知识拓展法的有机结合

藏象,源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故此对此部分内容的讲解应注重多元化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合理利用。如讲解“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可通过给大鼠颈静脉插管法,连接心动图机,记录Ⅱ导联心电图,较直观地观察乌头碱对心脏的毒性反应所出现的室早、室速、室颤的实验效果,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炙甘草汤益气补血复脉在抗心率失常中的应用。如讲授“肝主疏泄,调节生殖”时,可以列举案例:一对年轻夫妇结婚3年未孕,各种检查未发现异常,吃了很多中西药无效,心理压力很大。后来领养了一个小孩,1年后妻子怀孕了。经过解释,学生自然明白了:原来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压力增加,情志不畅时,会出现“肝郁气滞”,肝不能正常行使疏泄功能,就会引起女方排卵紊乱、月经不调,或男方排精障碍,从而导致不孕。在这里,“肝”是通过调畅情志来调节生殖的。通过分析,学生很容易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这样既激发中医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又强化教学效果。理论与学科前沿接触,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古老的中医理论、中医学永恒的魅力。将语言古奥、强于思辨的中医理论知识,辅之以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来阐释,以讲授“肾主骨生髓”的内容为例,可引入现代医学研究内容,西医发现肾与骨在发生学上是同源器官,皆发生于胚胎外层;西医的肾脏具有分泌促红细胞生成因子的功能,能刺激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临床上骨骼、骨质异常、贫血等疾病应该从肾来论治的理论基础,既拓宽学生视野,有巩固和加深了对中医学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

2.4仿真情境与动漫视频教学法

仿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4]。如对于血液循行、经络的走向的讲授,可进行仿真人体血液循行。如“病因病机”的解读,其中关于“六致病”、“阴阳失调”可制作动漫或者拍摄录制的形式表达风、寒、暑、湿、燥、火之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阴阳偏胜偏衰、阴阳互损动态图。七情内伤影响病机的相应临床表现可以从大家熟知的电影、电视剧中获取视频影像素材,如“喜则气缓”可用“范进中举”的视频;“怒则气上”可选《三国演义-孔明三气周公瑾》的片段来呈现,能有机地将视听结合起来,声像并茂,帮助学生将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达到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高度统一。

2.5学生授课体验法与讨论法

“体质”部分内容比较通俗易懂,适宜学生自主授课方式为主导,让学生体会“讲台上下”、“学与教”的不同。应用理论知识全体学生来辨别自己的体质类型,并且共同讨论不同体质的用药宜忌及如何指导养生,使知识能够当堂吸收,学以致用。

2.6网络课程教学法

可将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部分教学录像及内容丰富的音频资料上传于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同时也将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上传,方便学生复习、自测。在此网络平台中建立在线网络论坛、公开教师电子信箱,开展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

3小结

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激情教学艺术

一、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情感的缺失

在中学教育方面,由于受到社会背景以及历史因素、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影响,教师在教育情感的融入方面极为的确实,由于受到外界相关因素的限制,是中学教学在其约束之下逐渐与人文、情感的本质相互偏离,虽然也有许多研究者逐步认识到这一缺陷,但是却难以找出适当的方法进行弥补,从而导致这种局面一直存在于中学语文教学当中。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危机

在现今的教育教学当中,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的情况,据《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相关调查看出,许多中学生在学习上最大的忧虑则是在其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从而感到孤独和恐惧;而对于学习来说,原本是一件令众多古人称赞不已的重要事情,但是现如今已经失去了其原本所具有的美丽,学习不再是人严重那弥漫温馨气息的香茗,不再是能够抚慰心灵的良药,而是在不断吞噬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性格以及青春的“魔鬼”,大大小小的考试逐渐使其丧失了原本的理想,庞大的作业就培训课程也在不断侵蚀其健壮的身体,至关重要的分数已经其对未来的希望逐渐泯灭。

(三)课堂激情的消退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它所追求的是对诗意的理解和追求,是对学生心底最为柔软的东西进行呵护的重要源泉,是为学生建立良好品质的重要基础,因此,激情才是赋予语文教学的重要支撑体,在课堂上缺少激情则会使得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注意力,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降低;没有了激情,追寻激情和高效率的课堂从而变成了空想,从而使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二、激情教学艺术的特点

(一)重视情感体验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激情的教学艺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体验生活,将书本课程当中的角色通过情感上的体验去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角色的扮演和互换以及朗诵比赛等形式,来充分体现出教学中的互动情感体验,例如在讲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时候,就可以分角色进行朗读,以为同学扮演雨果,另一位学生扮演巴特勒上尉,从而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之感。

(二)强调感染性特点

“感染性”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运用自己生动而带有情感的语言、运用表情、手势、动作以及激情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课堂的活跃度。从教学语言的表现上来说,教师应当运用真是的情感语言去打动学生,在课堂授课过程当中,追求教学语言的变化以及感染性,运用音调、语速的变化去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兴趣;另外,从教态来说,教师应当将自己的眼神、动作、表情进行良好的结合,充分体现作品中的人物形态、神情以及心理特点,从而感染学生,是学生产生共鸣。

(三)注意教学的调控性

由于激情教学艺术所具有的感染性以及爆发性等情绪特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教学的调控性要求就相对比较高,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很好的控制双方的情感、情绪,就很容易导致教学课堂的混乱,从而影响教学的最终效果,因此在进行激情教学的时候应当强调对情感的调空能力和把我,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激情教学走上正确的轨道。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激情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这里的教学情境指的是师生之间营造出充满激情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课堂当中教师能够运用激情对学生进行起发和诱导和学生灵活的思维活动相结合,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再能让学生在课堂当中丢掉原有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运用舒畅、自由的心情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5篇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的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为了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进一步发展智力,必须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及求知的渴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多为学生制造悬念以及创造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多质疑问题。如:在学习如何处理Excel工作表中的数据时,教师如果仅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以及积极思考等方式,不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设置悬念的手法,不仅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还有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为此,笔者讲到:假设在Word中有一个的表格,表格里面有30多个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要计算每个同学的总分,我们必须在每个同学的总分单元格中输入公式。但是这样太麻烦了,而在Excel中,也要这么麻烦吗?如果真是这样就体现不出计算机的优越性了,于是笔者在总分单元格内输入了相应的公式,然后拖动着填充柄向下拖动到第30条记录,于是奇迹出现了,公式自动出现在这30条记录的相应单元格中了,于是同学们都马上瞪大了眼睛张开嘴巴发出惊讶的声音。由于此时已经产生了悬念并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兴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学生就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去思考,去认真听讲。在此时如果教师恰当的点出公式的复制、公式的相对引用、公式的绝对引用,引导学生操作,就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语言幽默、妙趣横生,以使学生轻松愉快掌握知识

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学习“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在计算机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计算机中信息的存储单位时,学生很难理解“位”和“字节”之间的区别,笔者给他们举例为:我们把计算机系统看作一个仓库,把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数据看作小麦,小麦是装在麻袋中存储在仓库里的。我们可以理解为:麦粒是仓库中最小的单位,而麻袋是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在仓库中小麦是按袋存储的,而不是按粒存储的。同样“位”是计算机系统中数据的最小单位“,字节”是衡量信息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都欢笑不已,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趣中解决了。

3含蓄、真诚的批评,以提高教育的实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因此教学批评也是必须的。适当的教学批评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不恰当的教学批评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不够严肃,很多学生对此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教学批评并未奏效;如果厉声厉语,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很容易会产生逆反心理,往往会表现出口服心不服的一种状态。所以教师需要语重心长地与学生进行交谈,用温和含蓄的语言,进行教学批评,从而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批评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我们教学过程中,会经常见到抄袭作业的情况,那么对于这些同学,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严厉批评,所以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比较含蓄的方式去暗示,面对这种情况,笔者给同学们讲述过这样一段话:大家都知道,世界上两片叶子都没有一模一样的,然而在这次的作业中,竟然逆反常理,出现了一模一样的作业内容,难道是克隆技术已经普及到我们学校了吗?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当有些同学笑着说到“抄袭”两个字时,那些抄作业的同学的表情已经有些羞愧了。其实这便巧妙的暗示了这些抄袭作业的同学,使他们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认识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

4善于设疑、巧于解惑,以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在讲Foxpro2.5b中的do循环时,当dowhile后面的条件表达式为.T.时,笔者就采用“故错”的方法来设疑。首先将缺少exit的程序列出,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程序,多数学生重复了几次循环后,脸上露出了一片茫然。笔者不失时机地问到“: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们提出疑问“:循环到什么时候为止呢?”笔者立即回答:“如果dowhile的后面的条件表达式永为真,那么循环体中必有一条语句为exit,否则将造成死循环!”于是笔者在循环体中加上了exit语句,并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程序。程序解决了,学生的脸上也露出了欢欣的笑容。由于在分析这个程序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因此,教师通过一个错误的语句能够很好的一步步的启迪学生的思维。

5结语

第6篇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理论学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196-02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中医内科的理论学习不够重视。究其原因,该课程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其理论教学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上,教学内容上有许多与基础课程交叉重复之处。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学生常对教材中涉及以往重复的、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兴趣不大。同时,《中医内科学》涉及的名词术语多、概念较抽象,且内科病证中的一些内容如病因、病机、证型等重复较多,学生常常感觉《中医内科学》的教材枯燥、内容陈旧重复、学习难度较大,故常常表现出对《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学习重视不够、兴趣不大。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理论学习的兴趣,对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例如,对各病证的定义、概念、内容,教师不应仅简单地用文字加以讲解表达,中医内科的许多病证都具有典型的症状特点,学生由于经验所限,往往缺乏对病证的具体认识,如果能结合各病种的特征与临床特点进行分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授课,学生的兴趣也将会随之提高。如中风病人的语言謇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痹证患者关节僵硬、肿大、变形、屈伸不利、甚至肌肉萎缩等;哮病患者急性发作时的“喉中如作水鸡声”;痫病病人的多种发作形式;鼓胀患者的腹部胀大如鼓、脉络显露、赤丝血缕等体征;黄疸病人的目黄、身黄、小便黄及阳黄、阴黄的不同临床特征;水肿病人的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的液体潴留;等等。这些均可借助对图片、音频、视频等的综合应用,使学生看得见,听得懂,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印象,从枯燥深奥理论转为生动易懂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随之提高。

2.加强古代经典医籍的学习。《中医内科学》内容丰富,各病证的“概述部分”中均有大量古代医家对内科各病证的精妙论述。通过对历史源流的讲解,进行《中医内科学》知识内容的拓展,从而加强学生对古代医籍的学习过程,加深学生对病证的感悟,激发其想象力,并促进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如对“胸痹”一病,学生如能在课前将《金匮要略》中提到的“阳微阴弦”充分理解,则会对胸痹的病因病机、辩证分型易于掌握;再如讲授“水肿”病时,掌握《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s”的治水三法对了解水肿病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中风”的病因病机复杂,在讲授历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时,结合唐宋不同阶段前后对中风的不同认识,可讲述唐宋以前的“内虚邪中”、《黄帝内经》的“气血逆乱”、金元时代主张的内因(心火、肝风、气虚、血虚夹痰)及明清医家逐渐形成完善的“内伤积损、肝风内动、气虚血瘀”及至清末民初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倡导中西汇通,“气血不足”、“肝阳肝风挟气血并走于上”等,从而了解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与成熟。

3.重视病因病机内容的学习。系统掌握病因病机对学生能否具备清晰的临床辩证思维而言十分重要,所以也是《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由于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多为思辨性质,内容常表现为单调性、重复性,不似讲解《西医内科学》中的内科疾病病理机制那样图文并茂、引人入胜,例如病因部分不外乎外感六、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劳倦久病、先天禀赋不足等;病机部分不离气血津液受累及脏腑精气受损,虚则为气血阴阳不足,实则为气滞痰浊瘀血水饮,故学生学习时常常觉得枯燥乏味。针对本部分的内容,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采用图表教学法来讲授本节内容。通过各种图表信号,可使复杂的内容简洁明了,并便于学生结合以往的知识,简要地把需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迅速地理解和抓住知识要点,以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痹证”时,总结了下面的图表。(见图1)

在讲授时,通过对图1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图表,才能便于记忆。从图表中,可看到痹证的病因为感受风寒湿热(外因)和正气不足(内因);基本病机为经络闭阻(肝胆络脉失疏和肝胆络脉失养);病性有“邪实”与“正虚”之分,邪实以风寒湿、风湿热、痰瘀为主,正虚以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为主,日久可内舍脏腑,形成“五脏痹”。证型及其代表方为:风寒湿痹证,薏苡仁汤;风湿热痹证,白虎加桂枝、宣痹汤;寒热错杂证,桂枝芍药知母汤;痰瘀痹阻证,双合汤;气血虚痹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肝肾虚痹证,独活寄生汤。只要理解并记住上图,痹证病症的重要知识点就基本掌握了。通过把疾病总结为由重要知识点组成的图表,学生就很容易掌握每个病症,减少对病症的混淆。

4.结合临床实践、病案讨论进行教学。《中医内科学》实践性较强,单凭课堂上的教学远远不够。《中医内科学》教材中虽讲解了内科50余个常见病证及其相应的附病,内容繁多,涉及面广,知识密集,但教材仍不可能将临床病证千变万化的表现和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均记载其中。因而学生真正面对患者时常感束手无策、无从下手,究其原因还是临床辩证思维能力不足。如果不结合临床实践,学生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自我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对临床经验很感兴趣,如能结合临床实践中典型有效的病例或中医名家的临证验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大大提高,从而更明确学习目的,也能进一步促进对《中医内科学》理论的学习。此外,案例教学法也是《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有效的方法,它以临床诊治典型实例进行教学,通过源于实际的案例来反映辩证论治过程,举一反三,可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意总结、归纳和比较。学生们常反映《中医内科学》的内容冗繁、难记,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只有把知识熟练记忆,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遇到患者才不至于无从下手。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比较、归纳、联想、总结等,前后联系,总结规律。如运用比较法,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病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引导学生在比较、辨别中增强归纳、分析与研究的能力,并避免死记硬背,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胃痛的寒邪客胃证、腹痛的寒邪内阻证,均有外感风寒邪气的病因,均为急性起病、疼痛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加重,但疼痛部位不同,胃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腹痛则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为主,其代表方分别为良附丸、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均以良附丸为主方。咳嗽、肺痨、咯血均可见肺阴亏耗证,均以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为主症,但主方则有沙参麦冬汤、月华丸、百合固金汤的不同。归脾汤在《中医内科学》中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方剂,可引导学生归纳用于心悸、不寐、健忘、眩晕、郁证、阳痿、血证、内伤发热、汗证等病。在讲授的时候,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中,前后联系,总结规律,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掌握疾病。

总之,对于《中医内科学》的理论教学,只有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内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自我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的关键内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合格中医人才。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ory Teaching in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NG Xiao-yun,HUANG Feng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Yunnan 650500,China)

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阅读教学;理论依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49-0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逐渐成为教学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以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创设和具体形象的多感官的共鸣赋予语文教学以生活化、生动化的意义。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1.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也是指导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理论。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授受的过程,而是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师、同伴等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刺激和环境时,必须激活头脑中原有的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通过有目的、有意识、连贯性地对新刺激进行分析、综合、反思和评价以丰富、扩展原有知识经验或者改变原有认知经验,形成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者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唤起学生对新学习内容的兴趣,以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动机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认知经验的前提条件。多媒体技术以具体生动形象,集视、听等多种感官的感知为一体,把抽象的符号化的语言文字转换成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见、可闻的具体形象的生活知识,赋予抽象的知识以生活化的意义。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内容进行互动,以建构新的知识经验,达到学习的目标。

2.教学过程是一种情境创设的过程。情境性学习(situated learning)强调学习、知识的情境性。它重视日常认知、真实性任务和情境性学徒训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布朗(Brown)通过研究发现,传统教学中的概念性知识由于从它们被学习和应用的情境中抽象出来,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和语言文字所传达的真实情境,极大限度地限制了教学的有效性。通过研究,布朗提出了“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的结论。也就是说知识是情境化的,一定意义上是知识所被应用的活动、情景和文化的产物。???情境性教学是情境学习的具体化。这种教学强调使教学在与现实情境相似的情境中发生。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里,情境的创设是有效理解语言所传达思想感情的前提条件。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是有效理解语言文字中所传达思想的必要条件。多媒体通过提供声、光、图、文等形象生动地虚拟现实,带领学习者畅游语文学习中作者的真实情感经历,达到同作者的共鸣,以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陶冶学习者的情感,并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是一种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活动过程的观点起源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针对赫尔巴特的以“教师、课堂、教室”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提出“儿童、经验、活动”的新三中心。???强调活动对于儿童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通过与教师、同伴、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自己经验的过程。因此,学习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内涵,赋予客观的知识以主体的生命意义。多媒体以视频、动画等形式把语文教学中以静态的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动态活动过程还原出来,赋予抽象的、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具体形象的、动态的意义。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所传达的意义,唤起学习动机与兴趣。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如果使用不好这些优势就会变成劣势,在借助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主要有以下策略:

1.提高多媒体语文课件的制作质量。明确多媒体课件的角色与方向,正确选择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多媒体课件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辅助的作用,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和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多媒体的优势确定哪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制作课件,并不是教学的所有环节都需要课件,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的,学习者都耳熟能详的部分就没必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为了真正实现多媒体的辅助优势,在选择课件制作内容时要选择那些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难以理解并很难以传统授受方式实现传递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生动形象、具体可知的优势,达到帮助学习者理解感知的目的。课件,使抽象变为具体,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利用视频、图片、动画等,突破语文教学环节中的难点和重点,在与学习者交流、沟通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进。图文并茂地展现课件教学的优越性,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整合课件资料,丰富、优化多媒体资源。一个高质量的多媒体语文课件应该是图文并茂,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于一体的,唤起学习者多种感官的共鸣,以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课件需要的材料来自多方面。这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对多方面的资料进行整合,精选课件资料。并且使得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的不同效果有效衔接,最大程度发挥多媒体的生动形象的表达语言文字的辅助效果。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精心制作的部分。

2.建立语文教学多媒体资源数据库。在语文教学系统中教学资源是教学可利用的核心资源,多媒体资源又是整个教学资源中可利用的核心资源。为了方便获取和共享多媒体语文教学资源,要建立专门的语文教学多媒体资源数据库,通过在互联网上获取和共享资源,增加交流与合作,并不断增加、更新数据库资源,达到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数据库可以包括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课件库、多媒体案例库和多媒体习题库等部分。多媒体资源数据库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其一,整合聚集离散的语文多媒体资源,方面资源的获取和共享,使得整个语文学科的发展融入现代化的元素;其二,满足了不同层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新入职教师可以在数据库中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骨干教师可以共享交流自己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的经验;其三,为建设教师学习的合作文化提供了平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语文教师通过多媒体资源数据库的合作可以形成一种合作文化,从而带动整个教师团队乃至整个社会合作文化的形成。

3.注重语文教师多媒体使用能力的培训。多媒体资源发挥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在使用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教师的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观念以及教师使用多媒体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多媒体促进语文教学效果提升功能的发挥。多媒体使用观念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师观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多媒体资源利用的相关培训。一方面,从观念上树立多媒体资源是语文教学资源的重要资源。重视多媒体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观念的树立可以通过理论的学习,也可以通过观摩使用做媒体资源的优质课,体验多媒体资源对于增进语文教学效果感受,并尝试亲自使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多媒体制作使用能力。通过聘请专门多媒体制作和使用的专家对需要提升多媒体制作使用技术的教师进行培训,针对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演示,并有针对性地一对一进行辅导。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8.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7.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于本站妇科就诊的中年妇女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其中,治疗组年龄46~53岁,平均年龄(46.1±5.9)岁。对照组年龄45~52岁,平均年龄(44.5±5.1)岁。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患者疾病种类的确定使用妇科检查、B超、TCT、阴道镜及宫颈活检等方法。

1.2.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对相应疾病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护理保健措施,包括:①加强知识教育,每月进行健康专题讲座,增强患者的健康意识;②合理饮食,保证摄入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纤维素和脂肪,保证机体有足够的营养,减科疾病;③加强护理保健,保持外阴清洁,常换洗内衣,经期勤换卫生棉,若有异常,应及时就医,以对症治疗。

1.3疗效评定标准

①恶化:患者病情更加严重;②无效:患者病情无变化;③有效:患者部分症状消失;④治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无一例恶化,无效2例,有效7例,治愈35例,治愈率为79.5%(35/44);对照组恶化4例,无效8例,有效7例,治愈25例,治愈率为56.8%(25/44)。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复发,对照组4例复发。

3讨论

妇女健康关系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子代的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相应增加,护理保健工作在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妇科疾病患者中,中年妇女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部分疾病治疗复杂且易复发,极大困扰着患者及家人。妇科疾病中,较常见的为妇科肿瘤、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妇科炎症,这些疾病给中年妇女带来了极大不便。通过对中年妇女进行健康护理保健教育,引导中年妇女加强锻炼、健康饮食并保持生殖器卫生,起到防治妇科疾病的作用。中年妇女体内激素发生变化,这使其心理和生理发生相应变化,更要通过护理保健来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健康的身体。本研究表明,通过进行妇科护理保健,治疗组妇女疾病治愈率达到7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8%(P<0.05),且治疗组复发率低,具有良好的效果。

第9篇

问题一:片面理解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不能从教师为主体走向学生为主体的极端。教师讲得越少越好,最好不讲,甚至有专家经精确计算,得出结论:教师讲课超过12分钟,就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让学生唱主角,或自学,或讨论,或表演,或探究,教师则在一旁点拨,美其名曰:平等中的首席,或“教是为了不教”,曲解叶老的名言,亵渎新课改理念,课堂形式活跃,活动丰富多彩,但内容肤浅,学生可能还未理解教师的要求,就在一片嘈杂声中结束了“合作学习”。曲尽人散,学生并未学到什么东西。

教学过程中片面地、机械地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过高估计学生学习能力,没有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三维教学目标不明确,不敢多讲,以为多讲就是传统教学,强调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敢理直气壮抓“双基”教学。

我们应正确理解新课改理念,理解学生学习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直接知识为辅,理解课堂教学形式是学生学习主要方式,教师讲解并不等同于灌输,讲解可以是启发式的,新课改并不排斥教师讲解,关键是找到教师讲与学生学的黄金分割点。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方法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三者不可偏废,后两者要依托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有机渗透。

问题二: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

一些老师讲新课必用多媒体课件,声光电化,一应俱全,课件越复杂越好,PPT 已淘汰,Authware已落伍,Flash正走红,小电影少不了,回答对了有掌声。全然不顾学科特点,一律用课件代替,生物课不用标本、模型,化学课不做实验(却用电脑演示),语文课不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感悟课文,亲近文本,却要学生看劳什子的课件!

不能片面理解教育现代化含义,把多媒体技术奉为圭臬。忽视了课堂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启迪,把课堂变成了按照课件设计程序进行表演的“教案剧”,教师是导演,少数优等生成了主角,大部分学生是配角甚至是局外人。

我们应正确理解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发扬其长处,利用其优点,把漫长的浓缩,把微观的放大,让瞬间延长,使历史重现,并结合学科特点,展示多媒体的魅力:如逼真的生物显微世界,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身临其境的地理奇观,美妙无比的太空之旅,文学名著的影视片断,危险化学实验的模拟演示等。把课堂营造成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场景,这里有师生的对话,互动的生成,情感的流露,教育的机智,当然也会有教师的失误,甚至“硬伤”,但这才是真实的课堂啊!

问题三:片面强调试讲效果

有些老师把上课视如演戏,课堂视如舞台。在上公开课之前,借用多个平行班进行试讲,教师和开课班级学生已“排练”多次,对每个环节都已做精心设计,甚至回答问题学生都已安排妥当,只等隆重上演。开课那天,学生声音宏亮,回答整齐,关键时刻,个别学生责问老师,老师则能答疑解惑,妙语连珠,学生则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博得听课老师啧啧称赞,专家频频点头。生成的课堂如此这般,还美其名曰:无法预约的精彩。有则笑话:在一节化学公开课上,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学生的答案就已经脱口而出。在一旁听课的老师不由得想起了赵本山的一句台词:恭喜你,都学会抢答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问一位老师课为什么上得那么精彩,老师答:我用一生来准备上这堂课,但我对这堂课的文字准备只用了15分钟。教师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不!一桶水还不够,教师应该是一条流淌不息的知识源泉,才能浇灌学生的知识心田。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教师的知识要丰厚到教科书在他眼里如同识字课本一样浅显,他才能真正驾驭课堂教学。教师的终生学习是治疗试讲后遗症的一剂良药。教师要珍视每一次的教学经历,将它视为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

问题四:过分强调正面评价

有些老师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都是肯定的评价,“你真棒”、“你真行”满天飞,对小组讨论的结果都是大加肯定,对明显的错误也不敢指出,甚至不给出明确的答案,“你对我对大家对”,学生不知所措,所学知识模棱两可。

片面理解赏识教育,没有理解赏识教育的实质在于鼓励学生探索、增强学生自信心。不了解正确的评价并不排斥批评,这与鼓励学生并不矛盾。教师语言的贫乏和评价手段的缺失和单一也是评价失语症的病因之一,缺乏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得出正确结论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