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思政课课程论文

时间:2023-03-17 17:58:44

导语:在思政课课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思政课课程论文

第1篇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之中,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再好的课程教学内容,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式,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教学方式运用单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充斥课堂;教师习惯于专业知识的传递,虽然也会考虑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忽视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也漠视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拒绝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学生难以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专业价值观。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应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单向传递学科知识”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具体确定为:主要采用系统讲授、研讨、师生问答、案例分析、行为体验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通过系统的知识讲授,使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其将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通过师生问答、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双主体学导式”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结合课程内容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作者:王丽荣单位:吉林大学

第2篇

关键词:思政课;问题逻辑;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43-02

郭湛在《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一书中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1] (P.30)是人之所以为人、人能够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大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开展“问题逻辑”教学。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 (P.203)思政课的“问题逻辑”教学,就是遵循和发扬马克思关于问题的这一思想,从备课开始,直到课后的检测,都以问题贯穿始终。正如克拉克所说,“这种方法强调围绕问题组织课程,而不是呈现一些毫不相关的知识,课程与学校的真实情景相脱节。”[3] (P.10-11)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围绕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增强思政课本身的吸引力、启发学生敢问善问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形成大学生的创造力,对思政课的“问题逻辑”教学方法做些探讨。

一、围绕自主自觉性的培养和形成,力求问题设置 “生活化”、问题解答“理论化”

皮亚杰认知建构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同化”的思想,即主体在感受到刺激时,会本能地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大学生经历了中小学教育,耳濡目染了周边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的一些熏陶,对自身学习、生活及社会现象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思想深处有一定的“图式”、有着一定的自主自觉性。问题逻辑教学就是以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问题启发学生敢问善思、以问题培养和形成学生的自主自觉性。

在思政课的问题逻辑教学实践中,可以多设置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贴近理论实际、贴近社会思潮实际的问题,既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营造浓厚课堂氛围的作用,又要让这些问题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深处,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知识、思考问题的自主自觉性。如果思政课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就不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就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自觉性,教学就失去了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思政课“问题逻辑”教学方法首先要把握的一个原则。

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学要从生活化的问题中,提炼出理论化的成果,帮助学生形成真理性的认识,巩固学生的认知,强化学生的情感。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 (P.11)在问题逻辑教学的过程中,“理论化”解答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以彻底的理论说服群众的过程。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广泛听取、吸纳学生解答的基础上,既充分肯定学生解答中所有的合理部分,又要对其有失偏颇、甚至偏激的内容予以纠正,充分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原理,逻辑严谨、证据充分、言语生动有趣地为学生做好解答,让学生在信服的同时,增强学习、思考、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主自觉性,积极人生的自主自觉性。

二、基于促进大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力求问题设置“知识化”、问题解答“思辨化”

米切尔・兰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一书中指出:“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对人作出最后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未确定性。”[5] (P.228)这种未确定性使人总是具有一种超越自身现实存在的永恒努力和冲动,这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然根基。

王天恩曾撰文指出:“问题是已知信息在人脑中构成的指向未知信息的疑问。这种疑问具有希图得到答案的性质。”[6]问题所蕴含的这种从已知求未知、从疑问中寻找答案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人的能动性得以较好发挥的过程。思政课的四门课程,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规律、从理论到实践,包含着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丰富而深刻的真理性知识。在思政课“问题逻辑”教学的过程中,问题设置要注重“知识化”。在钻研、吃透教材中的理论体系,全面、深刻掌握大学生所关心、所困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的基础上,内涵丰富、问题表征鲜明地设置知识性非常强的问题,既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兴趣,又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以点带面地传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方面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启迪和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动地进入思政课的学习。离开了“知识化”的问题,就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就离开了课程教学和学科学习。所以,设置“知识化”的问题,是“问题逻辑”教学的基础性工作。

与此同时,问题解答要注重“思辨化”。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目标,这也是培养大学生主体性所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解答问题中,问题的答案正确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通过解答问题,向学生演示问题的解答,引导和启发大学生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多方面、多角度、辩证而全面看待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用“底线”思维看待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两点论和重点论看待事物的方法。通过思辨、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形成,帮助学生养成辩证客观、科学全面看待问题、处理事务的良好习惯,增强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解决问题方法的灵活性,使其在社会人生的实践中,遇到问题能客观看待、冷静思考、科学处理,使能动性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如果问题设置只注重知识性,就趋同于传授性传统教学,只有提高问题的思辨性,才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动性。

三、旨在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力求设置问题“情景化”、解答问题“过程化”

奥地利医生奥延布利加在发明叩诊法的过程中,当他因不能及时诊断病人的胸腹部疾病感到非常着急时,幼年时自家客店的小伙计用小棒敲打酒桶、通过耳朵认真听来辨别桶里还有多少酒的情景给了他非常重要的启发。实践反复证明,特定的情景往往助推着各种创造、在创造发明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激发、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创造性,在思政课“问题逻辑”的教学中,可以借鉴和参考特定情景再看创造发明过程中的作用,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贴近大学生思维实际、心理实际,贴近社会发展规律的实际,尽可能多地设置“情景化”的问题。既设置好必要的氛围和环境,也准备好问题形成的各种铺垫,并加上必要的悬念、疑问等,绷紧大学生思维这根弦,紧张大学生的心理,使其精神、思想高度集中,在其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成为大学生潜意识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能空谈。即使是思政课教学,也要担负起这个职能。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就是设置“情景化”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方法。

在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中,重点不在于结果如何,关键在于展示创造的真实过程,包括在这一过程中心理焦灼的煎熬、精神苦闷的搏斗、思想犹豫困惑的克服、以及逻辑思路的反复变化等。通过这个过程和这些演示,使大学生明白,创造性的工作也许可以成功、也许会失败,结果也许非常美好、也许不能如人所愿,但不管怎么样,作为主体性很强的人,其创造性就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心灵上的“煎熬”、思想上的“困兽犹斗”等过程中得以培养和形成。既增强大学生面对困苦情景时必备的斗志、勇气、信心和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也启发和引导他们追求和形成思维瞬间爆发的“头脑风暴”式思维习惯,帮助大学生开发创造性、形成和完善人的主体性。比如,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的现状,设置应急处置方面的情景,展示应急处置的整个真实过程,既贯穿了思政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又贴近社会现实,对于社会实践中弘扬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具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综上所述,在思政课“问题逻辑”教学实践中,可以从设置问题和解答问题中多做探索和尝试,以增强思政课的实际效果,促进大学生自主自觉性、能动性、创新性等主体性的弘扬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 南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英]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6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为特点的研究性教学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本文分析了制约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因素并提出了对策。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思想政治课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际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根据教学实际,笔者对制约研究性教学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制约高中政治课研究性教学的因素

(一)思想因素—对研究性学习认识不足

第一,认为研究是大学阶段的工作,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还是打基础,因此不应当盲目提倡研究性学习。在持这种观点的人看来,研究性学习只是一阵风,高中教学抓应试、抓分数,仍然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第二,认为研究性教学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影响考试成绩,特别是高考成绩。当老师要求学生去进行专题研究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支持研究性学习。

第三,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材料收集,加重教师的负担。在政治课研究性教学中需要很多精心收集的材料,还要考虑材料与内容的结合点,运用材料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实需要时间和精力。

第四,把研究性教学等同于活动课或社会调查等。活动课和研究性教学有相类似之处,如两者都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尊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选择等。但活动课意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而研究性学习着重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五,忽视教材在研究性教学中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认识不足,因而在实际中就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却忽视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偏离教材大谈网上摘来的资料。在研究性教学中,我们反对以本为本的灌输教学,但是离开教材的知识体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就难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二)能力因素—教师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不足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体性活动,教师的指导是按照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这对教师的已有经验和能力是一种挑战。但是,目前相当多的教师自身素质难以胜任这个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窄。政治学科教师在师范院校中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比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单一,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学科一旦确定,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甚至对政治学科自身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也比较漠视。

第二,研究能力欠缺。研究性学习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态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研究的基本素养。现实中在我们周围,政治学科老师写文章也多半是为评职称而突击的,达不到教育科研的一些基本要求和规范,从而制约了研究能力的发展。

第三,社会实践能力不足。研究性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需要学生走向社会生活,这需要教师发挥好学校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作用,可是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活动空间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没有或很少真正参与大范围的社会实践,限制了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制度因素—教师评价制度的影响

教师评价制度十分严酷,关系到职称、岗位、出国、工资、津贴、住房等多方面的切身利益,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工作的方式和追求的目标。当前教师评价制度不利于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导致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这是导致研究性教学实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

二、高中政治课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素质

第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提高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条件最首要的是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成才和促进我国的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提高他们对研究性教学的认识。

第二,教师要有一定的学术功底,认识到课堂是研究性教学的主阵地。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在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设置存在困难,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选题的指导。研究性学习不仅要组织学生个人或研究小组就某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而且师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就基础知识开展的质疑、研讨,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可先从加大课堂教学的研究氛围及方法人手。

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软化;规范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研究生思政课”)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也是新形势下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1]。要保障和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以实现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必须建立有效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估、评价以及测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而目前我国研究生思政课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评价软化问题,必须分析其原因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目前研究生思政课存在教学评价软化的问题

教学评价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基础性手段,而研究生思政课存在如下教学评价软化的问题。(一)重视本科生思政课教学评价而相对忽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认识,还是从思政课教师的角度来体察,都可以得出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不如本科生思政课教学管理规范的结论,而实际上这不仅仅是研究生思政课的独特境遇,而是全部研究生课程的共性。在国家相对重视本科生教学的背景下,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形成这种认识和现状的重要原因。这种相对重视本科生思政课教学而略显忽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认识和倾向也体现在教学评价的差异上,即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的规范性弱于本科生思政课教学评价。为了凸显研究生思政课不同于本科生思政课,或者是从位阶上来看体现研究生思政课是对本科生思政课的递进,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施在各个学校基本上都采用了不同于本科生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首先,研究生思政课多采用专题教学的模式。多名任课教师根据大纲内容结合教师研究专长采用专题教学模式,符合研究生思政课“研究性”教学的特质。另外,研究生思政课从大纲编写的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来看也比较适宜实施专题教学。其次,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被大多数研究生思政课所采用。虽同属于思政课,研究生思政课与本科生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和重点并不完全相同,研究生思政课的学习不再要求像本科生那样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是更加注重根据教师专题教学布置的任务进行研究性学习,提出创造性观点。最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往往较为单一,很多学校和教师采用学生提交专题论文的形式来完成课程考核。专题论文考核相对于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具有一定的优势,有利于训练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但是也容易形成教学考核软化甚至虚化的问题。(二)重视研究生专业课程考核而相对忽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就研究生整体性课程教学评价的构成和实施而言,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较为重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和考核,而相对忽视思政课的学习和考核的倾向,这尤其体现在一些专业性较强院校(如医学、建筑院校等)的研究生课程考核中。首先,重视专业课学习是从本科教育阶段就形成的认识惯性。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思政课的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然而从应然到实然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体现在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和态度上。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互动,研究生从主观上形成的认识必然反映到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并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实施。其次,这种错误认识与长期以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考核相对软化具有直接的关联性。通过对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的总结,研究生思政课的不及格率及未达到学位授予分数的比例在各个高校都相对较低,甚至有的课程长期为零。究其原因是由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考核的相对软化,并且这种软化处理使学生产生了认识上的预期,客观上就容易产生不重视研究生思政课考核,甚至不重视研究生思政课学习的片面认识。再次,学生重视研究生专业课及实践学习和考核往往也基于专业安身立命的需要。专业与职业对应的可能性本就不小,研究生专业与职业对应的几率就更大了。专业性在研究生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专业学习便成为研究生的安身立命之本。单从这点上来认识和分析,似乎研究生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践及考核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相比较而言,专业课的学习和研究任务比较繁重,能够投入到思政课学习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就很少了,研究生不重视研究生思政课的学习和考核便显得貌似自然。(三)侧重于对研究生思政课进行学术性评价而相对忽视教学性评价。学术性评价被认为是研究生教育评价的核心价值,这尤其体现在博士生教学活动的教育评价中。首先,这符合学历教育递进的规律和实际需要。思政课教育教学是一个体系化的工程,因而必须一体化地来推进思政课建设。从本科生思政课教学到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再到博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三者是有交叉和重合的,因而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和教学评价必须体现对前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递进,而不能出现本科生思政课教学及评价的简单“复制”,否则将极大减损研究生思政课的效果。学历和学位的递进性对课程教学提出了要求,学术性评价符合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这种递进性。这就是为什么本科生思政课考核采用机考等侧重客观题考核方式,而研究生思政课则倾向于采用考察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主观题考核方式。其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实施学术性评价更加有利于对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第一课程,价值观改造、品德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是思政课应肩负起的使命和责任,当然这也体现为本科生思政课和研究生思政课所共有的教学目的。但是在具体落实思政课教育教学目的上,研究生思政课和本科生思政课却是各有侧重点的,其中最为显著的一条就是在德育之外,本科生思政课相对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研究生思政课更为注重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学术能力的培养。研究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多数是要走上学术探讨和科学研究的道路,学术能力便成为研究生应培养和提升的核心能力,研究生课程教学包括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必须回应这种需要。

二、规范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的主要措施

建立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制度是保障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性手段,然而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制度的建立不能对一般性教学评价制度进行简单化的移植,而必须针对研究生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评价软化的现实问题来完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制度。(一)全面依据课程大纲的内容来实施教学评价。“从实质上看,教学大纲是对一门课程进行系统化设计的结果,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3]。教学大纲在一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大纲不光是教学的实施方案,也是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效果评价的基本依据。本科生思政课教育教学由国家统一编写教材,然后由各个高校依据统编教材出台校本适用的大纲。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大纲与本科生教学大纲的编制方式不同,研究生思政课由教育部统一的教学大纲,各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大纲组织教学,因而教学大纲是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必须依据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评价。一是研究生思政课考核和教学评价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实施考核。任课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及教学考核,教师不得在没有完成教学大纲讲授内容的前提下仅以教师自身的学业专长或是兴趣爱好讲授与大纲无关或者关联性不强的教学内容,不得以脱离教学大纲的内容作为教学考核的内容。研究生思政课多采用专题教学,教师容易在教学中为发挥自己研究领域的特长而脱离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二是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考核和评价必须全面考查学生对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教师对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组织可用专题教学的模式,但是对教学专题的选择和分工必须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模块,不得对大纲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截取和考查,教学评价必须全面考查学生对教学大纲全部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实现大纲预设的教学目的。就教学考核内容所需的全面性而言,单一性课程论文考核因内容单一而难以有效涵盖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二)建立研究生思政课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长期以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方式相对单一,课程教学结束后主要是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作为教学考核的依据。这种评价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课程论文的写作具有训练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功能,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指导及反馈,仅仅通过单一性的课程论文终结性考核方式来实施教学评价,不仅不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学术能力,也无法达成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单一性的研究生思政课终结性考核方式呈现出诸多弊病。“将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教学各环节,形成对研究生成长的动态监控”[4]。故而笔者建议建立研究生思政课形成性评价方式。首先,形成性评价有助于保证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质量。相对于本科生较为严格的教学管理和监控,研究生课程教学监控机制相对软化,存在着相对不规范的现象。通过引入考勤、提问、课堂讨论等形成性评价环节,能保证基本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果。思政课课堂教学仍然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规范化的教学是保障教育效果的前提。其次,形成性评价有助于研究生思政课育人目的的实现。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客观、全面地对研究生进行课程学习的综合评价。思政课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育人效果的评价恐怕很难通过简单的课程论文这样单一性形式来实现。而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全面考查学生对待思政课的认识和态度,在交流与提问的互动中了解学生,纠正学生的一些认识偏见,传递的理论魅力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有利于思政课育人目的的实现。再次,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目的具有多重性,不仅要具有育人的核心功能,也应具有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功能,这不仅包括学术能力的训练,也包括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程学习之初向学生交代形成性评价的要素和构成,这形成了对学生学习的导向。学生在思政课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通过翻转课堂的演示,通过主题式的实践,必然有助于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三)建立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督导制度。为了提升教学质量,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教育督导条例》,为我国高校教育督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作为我国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教育督导在高等学校中普遍建立起来。“将检查、监督、评价、指导和激励的机制引入到高校教学工作中,成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5]。然而自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逐步建立教育督导制度以来,从高校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督导实施来看,主要针对本科生教学工作进行督导,缺少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督导,更谈不上对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效果进行针对性督导。倡导建立区分性的研究生思政课教育督导制度。一方面,研究生思政课面临保障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学效果的任务,教学督导制度不可或缺。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整体性结构来看,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相对健全和完善,而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却是短板,研究生教育督导的缺失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造成直接影响。很多学校建立了专门性的教育督导机构,如教学评价中心或者教育督导组,但是多数情形下却仅仅以本科生教育教学为督导对象,难以将研究生教育纳入教育督导范围,或仅仅通过研究生院(处,部)来附带性地实现教育督导职能,如此一来必然难以实现对研究生教育的督导作用。另一方面,在建议将研究生课程包括研究生思政课纳入学校整体性教学督导的前提下,应建立区分性的研究生思政课教育督导制度。对研究生思政课的教育督导要与本科的督导制度进行适度区分,研究生教育是对本科生教育的深入和递进,教育督导制度应该适应这种递进而建立区分性的研究生教育督导制度。同时对研究生思政课的教育督导也要区别于对研究生其他课程的教育督导,这本质上是由研究生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所决定的。因而对课程实施不加区分的统一性督导是目前教育督导制度实施的通病,这貌似具有统一性,并且具有执行的便捷性,但却可能丧失了针对性。

长期以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极大地影响了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制度不能采用简单化和机械化的方法进行处理,必须针对实践中存在的教学评价软化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方案。然而,对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制度的完善既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特殊情势有关,也与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性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制度的完善有关。作为前提,必须首先重视对研究生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完善,并逐步建立规范和完善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各项措施。

参考文献:

[1]靳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9).

[2]肖映胜,张耀灿.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理念新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3]郭.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三个环节: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

[4]何露丹,李桂红.高校研究生思政课程考核体系探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

第5篇

关键词:网络考试 高校思政课 考试新取向

根据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精神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随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也在不断加强,其考试理念、内容和方法等都在不断改革和变化中,其中借助网络平台探索高校思政课实施网络考试成为高校和思政课教师们探索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网络考试是以国际互联网或局域网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客户端进行适当配置而设计和实施的考试,目前已成为“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一、实施网络考试是深化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1.实施网络考试可以大大提高高校思政课考试组织的效率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考试组织基本上是由学校教务部门和高校思政课教学单位合作,运用纸质在规定时间实施考试,考试结束后要进行繁重的人工阅卷,整个考试过程中从制卷、组织考试和阅卷等环节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仅如此,还有可能出现一些失误,如考试阅卷评分的累计错误等,严重影响了考试组织成效的提高。实施网络考试,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简化考试流程,可以“对考试科目的信息做到动态管理”、“减少传统考试的繁重的考务工作”、“考试阅卷工作也比较简便”,学生考试试卷评阅可以实行即考即改,学生考试结束就能快速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并能迅速获得“详细的成绩分析与试卷评估”,而且准确无误,这是传统的纸质考试所无法企及的工作效率:在网络考试运行过程中,通过在考试系统中设计一定的人性化的界面,如“注意保存答题”、“提交试卷再关机”等温馨提示,可以提醒和引导教师和学生避免考试过程中的失误,将会“极大提高网络考试系统的效果性和公平性”。

2.实施网络考试可以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实施,其前提是在借助网络平台开发网络考试系统的基础上,建立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题库,而且题量要达到足够的数量。高校思政课每门课程的网络考试题量至少要达到800题以上,才能保证学生考试时能有充分的随机组卷的可能。但是,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考试中,一张纸质试卷的题量一般在30至40题之间,不仅其考试覆盖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其制卷过程也不需要太多教师的参与,一般是l至2位老师制卷,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使用,长此以往,造成教师的依赖和惰性,既影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又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实施网络考试,“必然会促进教师教学活动的改革”,在建立网络考试题库时需要足够量的试题,仅有1至2位老师出题不仅是繁重的任务,而且是难以很好地完成的,因此,需要由参与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的所有老师合作共同命制试题建设题库,这不仅会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和交流,还会促进教师进一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试题。教师还需要熟悉并熟练网络考试相关操作程序,这将会进一步促进教师网络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提高。

3.实施网络考试可以促进高校思政课考试的进一步创新

考试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受到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思政课教师的重视,但是,多年来高校思政课的考试变革基本上局限在传统的纸质闭卷考试基础上的局部微改,高校思政课考试不能以新颖的形式和高效率吸引教师和学生,考试改革的滞后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推进。实施网络考试,让教师和学生在原有考试模式基础上将考试和现代网络技术有机结合,不仅能激发教师参与高校思政课考试的改革和创新,而且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考试的兴趣和激情。高校思政课实施网络考试,可以通过考试的改革创新促进教学的改革创新,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二、目前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存在的问题

网络考试作为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目前已得到许多高校的重视和探索,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各个高校的思政课考试在运用网络考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值得关注和解决。

1.网络考试系统开发和维护不足

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开发具有高校思政课特色的网络考试系统。从实际开展网络考试的高校来看,一般都是学校通过教科研项目,聘请网络公司参与开发考试系统,这样可以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懂网络考试系统开发的难题。网络公司在开发过程中,虽然有高超的网络技术和软件开发能力,却不能把高校思政课课程性质和考试价值理念理解透彻,一般只能根据高校要求进行适应性的开发,不能进行前瞻性和拓展性的开发,网络公司提供的考试系统可以保证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正常运行,却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思政课考试相关研究的需求。同时,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基本上教学任务繁重,而且教师中几乎没有专业的网络技术高超的人员,教师平时的精力很少用到网络考试系统的维护上,网络公司在按要求提供开发系统后一般也不会主动提供维护的服务,这不仅会影响网络考试系统的升级改造,而且会给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系统的安全性带来隐患,如“网络考试系统的舞弊行为屡禁不止”等,如果长期下去,就势必影响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质量和声誉,甚至难以保证网络考试的客观、公正和合理性。

2.网络考试试题题库建设不健全

为便于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顺利进行,目前网络考试试题基本上局限在客观题上,涉及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由于机改试卷的局限,无法运用主观试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客观题的考核只能更多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和简单的知识理解能力,无法对学生知识运用、迁移和实践创新能力及学生的情意进行考查,这与高校思政课帮助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是相去甚远的。同时,已有实施网络考试的高校,考试试题库中的题量有限,不足以为学生考试过程中一人一卷随机组卷提供支持。不仅如此,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网络考试时不分差异使用同一个题库,这对学生是无法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例如文科和理科学生间有差异,音乐体育美术专业学生和经管中文专业学生有差异,等等,面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网络考试时只使用同一题库中同样难度系数的试题,不仅不能很好地发挥考试评价在调动和促进学生学习高校思政课中的积极作用,反而会打击一些专业和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的积极性,最终必然会影响或降低高校思政课的整体教学质量。

3.网络考试信息深度分析和运用不充分。

目前,思政课网络考试已得到许多高校的关注和使用,不仅领导、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中心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也积极参与,但是,对网络考试中产生的数据信息的深度分析和运用却并没有引起教师和相关部门的重视,网络考试更多的是体现在考试手段和形式上的改变,没能为后续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反思。即使教师在网络考试结束后进行网络考试的相关分析,但是在考试信息的深度分析上还远远不够,一般地,对考试数据信息的处理仅仅停留在“初级的数据备份、查询及简单统计分析阶段”,特别是在考试信息的应用上还非常缺乏,这不仅不能通过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和师生的发展,反而不能将考试信息作为学校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改善管理提供较好的决策参考和建议,无形中浪费了网络考试中形成的大量数据信息资源。

三、完善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策略建议

1.重视考试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提高教师网络技术能力。

要保证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顺利实施和推进,必须把网络考试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作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学校要在原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和组合,或者引进高水平的考试软件开发人才,或者选拔有较好网络技术基础的教师进行培养培训,或者与网络公司建立协同合作关系,为网络考试系统开发和维护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学校要将网络考试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工作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给予相关人员适当待遇和权利,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学校还要重视对所有思政课教师网络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可以通过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办法,也可以通过集中或分期分批方式,将教师网络技术能力作为教师素养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师管理和考核中,促进教师整体提高网络技术能力,保证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的高效和顺利运作。

2.教师全员参与科学命制试题,完善优化网络考试题库。

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题库的建设,要充分调动全体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通过分工协作进行集体研究和攻关,在遵循高校思政课课程理念、课程内容逻辑体系、考试命题原则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命制试题,特别是要对传统的以知识记忆为主的客观试题进行改造和创新,将学生成长中的思想疑难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纳入考试内容,引导学生在考试中将课程学习内容和自己的成长有机结合。任教同一课程的教师可以按教材章节分工命制试题,定期由课程负责人召集教师集中研讨组成题库,并逐年更新补充试题:教师在既有客观题的基础上,可以丰富试题的背景材料,如利用网络将文字、图画和音视频材料有机结合,避免过去纯文字的材料呈现,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捕捉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目前全国高校思政课教材统一的情况,在研制命题、建设网络试题库的时候,学校也可以联合临近区域内的高校教师参与试题命制,试题库建成后,合作高校之间可以资源共享。同时,为保证对学生评价的客观公正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校可以在网络考试实施的同时,采取适量的案例分析、调查报告、小论文、方案设计等方式,给学生出一些主观试题,作为网络考试的补充和完善。

3.激发教师运用网络考试信息,发挥网络考试促进作用。

第6篇

(一)思政课课程性质决定了思政课与校企合作之间共有的辩证融合

首先,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道德素质提升的主渠道,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思政课也是顺利实现大学生由个体走向整体、由自我走向他我、由偏颇走向成熟的社会教育活动,其教学内容渊源于流变的社会发展,根植于丰富的社会生活,其教学手段也应侧重于实践教学,直面大学生身边的社会场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处通能力。所以,“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创造了可能性,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 “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是现实所需,更是社会经济与教育需求的题中之义。

(二)校企合作的实践性强调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校企合作对高职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与企业员工素质的要求极其相似,思政课教学可以借助于校企合作对于高职人才综合素质的把握,在实践教学方面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实际与职业定位,优化教学资源的选取,搜集出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有特色的教育与教学材料,并在大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以及职业素质的提升与完善方面壮大实践成果。

二、 当前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校企双方后续合作有限。“校企合作” 缺乏整体推进,市场经济下,由于过多考虑成本和收益, 企业常把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视为 “无利可图” , 企业导师也常片面强调专业技能提升, 没有真正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综合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以至于校企双方合作常出现“短期合作”甚至“一次性合作”,合作初期的新鲜感和热情不能持久,已有合作成果难以得到巩固和加强。

(二)道德教育效果不甚显著。无论政府、 行业 (企业)还是学校,对于校企共同进行高职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的认识不尽一致,在“以‘校企合作’模式进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这一全新教育观念上,各方还没有形成共识。许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主要关注专业实践,德育实践创设机会不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理解也局限于专业技能知识的提高,对人才德育素质的培养重要性认识较少。

(三)运行实施形式较为单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要求实现教育运行机制中与生产劳动相应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

三、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创新举措

(一)构建基于校企合作、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1、引入企业精神,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企业基地

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要围绕高职学生专业设计,联系思政课教材渗透的专业、职业教育等德育资源要素,将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纳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思政课企业实践基地的正面教育意义,选择性地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挥正面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熏陶和思想升华。

2、以企业为基点,组织思政课教师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中

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依据学生人数、班级设置和专业门类以及教学内容需要,把课堂有条件地延伸到企业,让行业、企业的先进人物现身说法、示范激励。

(二)采用多元的教育方法,匹配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

多元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是校企结合视角下创新的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教育方法也层出不穷:(1)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教育方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3)以实践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4)以活动赏析为主的教学方法;(5)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采用第一种教学思路最为普遍,通常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最为低下,在校企合作后,学生能够在实训的单位的具体岗位中,通过感知、实践、赏析以及探究的方式更加生动地学习和领悟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学习到更多关于人际关系、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三)师资力量的有力调动

校企合作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需要一批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扎实、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思政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包括专业课教师都是思政教育者,需要将他们纳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师的参与行业中来,让他们实地了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情况,使他们可以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思政教育实践工作中来,更全方位、多角度地指导“校企合作”期间学生的思想情况、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这其中也需要保证充足的实践经费、合理的教师课酬,保障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真真正正落到实处。

(四)更新“校企一体化”评价体系

第7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思政 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65-01 

1.简述翻转课堂 

对于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探究是当前教学中的核心,而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学内容是教学实践中亟待发掘的问题。在21世纪,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为当前的环境提供了开放的资源。翻转课堂的最初模式是拍摄视频,然后上传互联网,帮助学生补课。翻转课堂也叫反转课堂,就是讲一些传统的讲授与课外练习颠倒。课前学生观看视频,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点,有针对性的解答问题。 

2.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 

2.1转变教学观念 

在翻转课堂中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将由老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转换成以学生为重心的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此前观念,将学习中的相关理论概念放置在课前。在教学中老师的任务在于通过讨论与提问检测当前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在马哲原理中,采用将宗教与价值观分类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视频材料以及阅读素材。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视频软件,在学生了解了视频中的内容后让他们参与教学,使得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提升。翻转课堂纳入政治理论会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参与教学,其重要特点将生活结合。运用翻转课堂,让学生参与合作对于道德教育意义重要。 

2.2内容与形式中的互动 

翻转课堂思政课中的运用需要实现内容形式的互动,使得形式丰富,内容有着相当优势。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制作微视频,视频的时间尽量控制在15分钟之内,在所有的重点纳入其中,借助形象表达使得学生更好掌握。比如老师通过一些专业化的网络课堂,使得学生通过专业的分析进行掌握。从内容中进行分析,翻转课堂中存在的知识点不仅是书本中知识,也是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在讲授经济学原理中,比如老师可以多些时间讲一些贴合实际的案例,比如将一些专业的课本讲述换为一些国家案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改革开放中,教师提供的优秀知识分子情况能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3转变考核方式 

传统思政理论大多数是以考试以及测验为基础的,此类考试将基本理论以及概念纳入其中,让学生觉得考试只是为了应付。翻转课堂对学生的知识点考查,通过一些实践理论案例解释生活中的现状。教师设置当前的场景以及案例,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知识点。老师布置读书报告以及论文,通过各种形式的作业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这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要求,使得将各方面实践经验纳入其中。 

3.如何实施翻转课堂思政教学 

3.1教学总体方案 

根据此前的翻转模式,可以将教学流程分为准备、学习、互动、反思阶段。准备阶段中,老师让学生将视频以及教案放置到平台上,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编写好任务单。此前学习任务中的编制重点在于知识点,将问题任务作为主导。课前的学习主要就是老师帮助学生接受难以解释的问题,先学然后再进行教学。课内的学习包含着学生的提问,小组的讨论以及师生进行的互动。老师通过小组合作,借助多元化评价,突出个人以及小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得学生更好参与。 

3.2翻转课堂教学实施 

翻转课堂实施之前需要先行制定计划,重点要强调基础性的知识。确定好教学目标,设计好课前的学案,把控好教学情感目标,确定教学难点,把握教学方法,做好实践安排。在学习中,老师以及学生通过行动研究好教学设计,然后进行行动研究与实验。实验中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前材料学习,组织课堂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学生在此前需要配合老师的工作,更好完成学习。 

3.3翻转课堂难点解答 

当前思政教学内课堂容量比较大,思政教学中大部分都是大班化的教学,课堂中人数可能高达几百人,实现学生的互动交流难度与影响比较大,这就需要老师减少课堂容量,尽量关注多一些学生的学习。 

4.结束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种大胆的尝试以及突破,实践中可能会存在着不少问题。思政课的翻转课堂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进,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成长以及学习。当然,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实施中并不是每节课均需要翻转,这需要章节的选择以及交替进行,翻转课堂的理念应用能够帮助政治教学以及实践。 

参考文献: 

[1]林江梅.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的应用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22) 

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创新;路径

当代大学生大多属于90后。在教学中,教师很有感触90后的学生较之80后的学生更有时代特征。曾经,我们经常用叛逆来形容80后的大学生,那么90后的大学生是个性。他们年轻、活力,具有创新精神,但是更喜欢标新立异,喜欢与众不同。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活力,但透射出冷漠。90后是孤独的一代,90后是缺少情感感化的一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常以团队、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在运作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和谐共赢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兼顾理性知识和非理性知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

(1)授课教师确定选题,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进行研究,完成调查论文,调研报告。最后教师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这种实践教学形式适用于社会中存在的现象、政策贯彻实施及效果等问题的调查研究。从经费计算的角度来时,最为经济实惠。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也最为简单轻松。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赖于学生高度的自觉性、敏锐的观察力和高素质的科研能力。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组织的带领大学生到社会重点行业、企业、街道或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等等地方进行考察调研,完成调查报告。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利于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的联系,与第一种实践教学相比,具有更高的纪律性要求,可获得教师的现场指导。但是,参加活动的人数有限,活动成本相对较高。

(3)情景模拟。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一定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从中获得启示。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可以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扩大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

(4)专题讲座、座谈。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成功人士或先进人物等,到学校做专题报告,就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问题与学生现场互动。

(5)课堂讨论、辩论。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6)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联系起来,开展实践性教学。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的路径

2.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思政”课各章节也存在重复的内容,必须进行优化整合。如:第一章可以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必然性、科学内涵、成果、意义”的线索进行整合,把中国化各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放在其他专题重点介绍;第一章和第六章都涉及“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只在第一章重点介绍;第六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都涉及“科学”、“教育””等内容,一定要避免重复;第八章和第十一章都有“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内容,也要避免重复。可以把重复的内容集中在某专题重点讲解。

2.2将理论热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理论热点问题,如:“六个为什么”、“四个划清”、“七个怎么看”等,这些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如能充实到“思政”课精彩教案中,将使教学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六个为什么”可以与第一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四个划清”可以与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七个怎么看”可以与第八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五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

2.3课程评价与管理学相结合。

现有的“思政”课教材是章节式的教学体系,这种体系为了照顾结构的逻辑严谨性、章节的均衡性和前后呼应性以及内容全面覆盖性、学术权威性和表述的准确性等,存在着内容重复的情况,非常不利于教学。因此,精彩教案不能照搬教材体系,必须将其转化成教学体系。

为了突出重点难点,增强教学实效性,“思政”课精彩教案可以把章节式的教材体系转换成专题式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围绕中国化的主题、中国化的主线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点,把十五章设置成十五个专题,这十五个专题又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总论部分、思想核心理论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其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又可以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政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是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教育对象及实施过程所进行的价值评判。“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政”(简称“思政”)课精彩教案,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思政”课精彩教案的价值、特点、结构和内容。

2.4精心设计“思政”课精彩教案的结构

在把章节式教材体系转换成专题式教学体系以后,“思政”课精彩教案每一个专题的结构都可以从教学简况、教学过程和教学小结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首先是教学简况。这是对教学基本情况的简要认识和把握,包括授课对象、学时安排、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课后作业、阅读书目等。授课对象要把本专科区别开来,以此了解不同授课对象的总体情况;学时安排是指对每个专题教学任务完成所需时间的总体把握;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重点难点是教学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教学的主要方面,包括教材要求的重点和一些热点、难点和疑点。

其次是教学过程。这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布局,也是精彩教案的主体部分,包含了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实际上把整个教学流程都进行了安排,包括告知、导入新课、讲授、视频、案例、提问、讨论、自学、教师归纳或点评、知识链接、时间分配和板书设计等。告知是告诉教学对象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新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它能引起学生注意和激发学习兴趣,既可以通过复习提问自然过渡到新课,也可以通过案例、名言、图片、视频等导入新课。

最后是教学小结。这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总结和思考,包括教学效果、教学经验分析和改进措施等。教学效果是对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价;教学经验分析是在对教学效果总结与评价的基础上,对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和运用教学方法进行经验总结,发现优点,找出不足;改进措施是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侯勇,孙其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代转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1:59-63.

[2]朱虹.论全面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与建设[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3-10.

第9篇

民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是我国高校的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其思想、心理与行为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殊性。以往理论界对普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较多,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研究偏少,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就更少,因而结合民办高职院校实际和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对于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特征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了解当前高职高专学生思想、学习、心理、生活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总结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政工作的经验,掌握高职学生成长与进步的规律,我们课题组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参考了闫献伟的《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调查》的重要数据与结果,以及毛伟雄的《当前民办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分析》,内容涵盖泉州中营职业学院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心理4个方面,共计发卷1000份,收回684份。另外,为得到更加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了解民办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我和课题组成员在对《辽宁省高职高专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问卷调查(2011.11)》调查问卷到我校的1000份进行了详实的统计,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回率100%。问卷内容涉及政治观;择业观、职业观;道德观;心理健康与学习观;恋爱婚姻家庭与消费观5个方面共计50个问题。调查结果与以上结果更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民办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今后如何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健康的个性,提供了依据和参考。综合数据分析可得:

第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特征。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思想活跃,积极进取,有比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其思想开放,有些偏激,思想的状态不稳定,政治意识较薄弱。尤其是在今天知识经济、网络普及以及教育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当代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前辈,信息获取更快捷,相关知识了解更宽泛,见解更广阔。这样的成长背景使得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上比较独立,行动上不会随意跟从,不盲目认同某种价值,遇到问题一般会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因为他们社会经验不足,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与公办高校大学生相比,更易受错误的思想观念影响,看问题做事比较偏激[1]。有些学生对国家大事和政治兴趣不浓,加之政治理论基础比较弱,缺乏一定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对一些深层次问题认识不够,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存在某种模糊认识,比如“末日说”“涉日保钓”等问题看法偏激。而且,价值观多元化,更强调实用主义,责任意识弱化,虽然仍在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和督促下,但对学校和社会一切规章制度却明知故犯。

第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民办高职学生入学普遍存在自卑感。由于没考上理想大学,而是就读最后批次录取的民办院校,学生会产生一种自卑感,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其它院校的学生,感觉自己能力不如别人,逐渐形成思想上的压力。强烈的自卑导致他们较为敏感而脆弱,这种错误认识如果得不到矫正,就会导致思想的禁锢和心理障碍,从而产生很大的自卑心理。另外,还有些学生进入民办院校后发现学校与最初高中毕业时来校招生宣传的情况有很大的出入,加之民办学校本身社会地位比较低,使一些学生觉得自身地位很低,原本成长很顺利的他们远离父母、亲人的环境下产生很强的挫折感,自卑感加重,而导致部分学生生活态度消极,自暴自弃。逆反心理比较重,主要表现在盲目排斥正面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认为这些内容“无用”或“与己无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排斥先进典型和个人,表现出冷漠态度,不屑一顾,而且自我约束能力弱,我行我素,对于重修、挂科等事情全热无动于衷。

第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特征。民办高职学生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但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不了解,缺乏学习动力,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职业观念强,其行为表现出很强的务实性,行为盲目随意。但也意识到与公办学校学生相比,他们在社会和就业中处于劣势。因此,他们适应社会的职业观相当的明确,给自己将来定位的职业范围比较宽。另外,在校期间,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休闲和学习关系,大部分精力投放到上网、娱乐,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认真完成,虚度光阴。还有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抱负毅力,懒散、追求享乐现象日渐明显,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日益增加,男女不正常交往现象严重。在学习行为中,个别学生迟到、早退情况严重,他们甚至不在乎学校纪律处分,直接影响班风、学风,愿意参加实践类活动,对理论学科不感兴趣。另外,由于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溺爱,普遍没有经过挫折教育,贪图安逸、怕吃苦。他们进入大学后,不少人自我意识膨胀,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淡薄。

第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特征。我们培养人才是要为社会服务的,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知道如何去适应市场,一切都怨天尤人。据权威人才资源机构调查统计,对企业而言,在招聘时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态度。许多企业强调的是一种对职业的操守,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是否能够尽快的适应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转变,并认同企业文化。而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会大量出现不认同企业文化的现象,经常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不顾忌他人感受,只凭自己的喜好做事,把企业理解为学校、把领导当作老师、依旧我行我素,遇到社会问题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所以,很多未被录用的大学毕业生不是输在专业技术上,而是思想与态度上,关键是他们没有被录用之后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而总是以为都是社会和企业的挑剔,而为自己找诸多借口,最终的结果就是待业。这就暴露了我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弱点与不足,虽然也有思想政治与就业方面的教育,但毕竟教材是死的,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之中,所以教师都很难扑捉到社会大方向的变化,更何况是学生,所以,我们的就业教育对于社会与学生个人来说,都略显幼稚化,没能达到成熟模式。

二、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举措

实效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实际的效果”。他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即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是否实现以及二者之间的具体实现程度。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效果的可靠性。

(一)“大思政”育人模式

确立“大思政”实践理念,合力育人、全方位“立体化”教学考核模式,即“课上—课下—网络”立体化,不要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进行思政教育,而是要充分的发挥、利用教育资源,全方位立体化育人。

搞好“课前一刻钟”(课上)。这是针对每位教学老师的特点量身定做推出课前一刻钟的活动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锻炼自我的平台,例如,说天下,新闻大视野,我秀我行,时事开讲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样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其在整个过程中增强体验。具体的做法是在大一新生入学时上好第一次思想政治教育课,将“课前一刻钟”的实施要领给学生讲清楚,并且由课代表将全班同学按照本学期课时数分组,每次课一组,进行“每课一秀”活动,内容贯穿思想政治、法律案例、历史文学等多个环节,每节课下课前留下一次课的内容,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安排,由学生自己回去找资料,下载视频、新闻动态、社会热点、自编小品、制作PPT等多种方式,在下次课课上展示给教师和全体同学,然后逐一演讲选题的理由以及教育意义,由学生当老师,进行模拟人生讲解,之后由其他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每课一秀后教师再根据今天每课一秀的内容讲解今天的课程,形成统一内容模式的教学,力求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育人的目的。

指导社团活动(课下)鼓励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将大学生校内理论社团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选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加校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暑期“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国庆节长假期间深入家乡、厂矿企业、历史名胜古迹等参观,去敬老院服务、组织无偿献血、捐献骨髓等活动,组织点评大学生辩论赛。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向农民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服务,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向农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活动。各院系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利用自己的休息闲暇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无偿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帮助或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思政博客和学生QQ群(网络)将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供一个师生分享思想和知识的平台。由于思政博客和QQ群“自由、开放、共享”的精神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预期及心理特征,成为大学生新的网络家园。使育人从传统的“面对面”到现在的“键对键”,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成为新形势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亮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大学生了解信息、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思政博客和QQ群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学生QQ群可以让学生与老师在课下成为朋友,答疑解惑的方式更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心态。

(二)“德育答辩”考核模式

德育答辩是最有效的实效性举措。他是应届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就业、人文等方面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的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方面的表现做出评价的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对应届毕业生的思想状况、行为规范、礼仪举止、沟通表达等素质的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

他的总体考核思路与方法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从入学军训开始,就进行毕业德育答辩的引导与渗透,将整个德育答辩考核的过程向学生说明。在大一第一学期期末前将上交德育答辩的开题报告,列出未来三年“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四个大方面的规划,由思政教师进行审核与反馈评分,并最终上交各个院系保管与监督,与学生处、各个院系辅导员联合进行,定期跟踪考核与纠正。而学生也将根据自己开题报告的规划进行大学三年的奋斗与努力,并随时收集各种素材,包括奖学金、证书、奖状等,并在大三德育答辩到来之时,在大三的“德育答辩会”之前根据自己的素材撰写德育论文和PPT。最终在德育答辩会上向老师与同学们展示自己大学三年的思想、道德、情感等等变化、进步与领悟,取得德育答辩的通过。如果未能通过者,将进行德育答辩的补考,通过这一系列的三年规划与考核,彻底将一个大学新生改造成为适应社会大发展的高素质型的技术型真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娟,王慧.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J].科学时代,2011,(12).

[2]谢锦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学风建设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20).

[3]程芳.创新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时代要求[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