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学生管理论文

时间:2023-03-17 17:58:54

导语:在学生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生管理论文

第1篇

小学班级是一个集体,学生要想在班集体中茁壮成长、学习生活,这个集体就要保持着团结统一的精神。一个争优创先的班集体,离不开班主任的悉心教导。思想教育工作是建设班级精神的灵魂,同时也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是班级管理的法宝。班主任只有认识到思想教育工作对于班级建设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班级思想教育中集体荣誉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它也是树立良好学风的关键。班主任除了提醒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时注意班级形象以外,还要让学生形成班级好坏与个人活动相关的意识。只有学生有集体荣誉感,班级才具有凝聚力。

二、用爱心理解、宽容每一名学生

不管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如何丰富多彩,他们都避免不了遇到成长中的问题。班主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尊重学生的想法,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心,鼓舞他们战胜挫折。这也是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我带过的班级中有一个孩子是教师子弟。他于是很有主见,但是性格比较偏执,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因为我和孩子的父母关系不错,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让他担任班干部。对他的要求也颇为严格,一旦他的表现不能达到我的要求,我就会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也把他的解释认为成狡辩。一段时间以后,他就不再向我表达他的想法了。但是在学校的表现却越来越差。从最开始的不认真听课和同学争吵发展为逃学,沉迷于网络游戏夜不归宿。不管是老师的话还是家长的话都不听。经过反思,我尝试着用一颗更加宽容的心来对待这个孩子。即便是遇到问题也试着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他在我的关怀之下,开始回到学校,回归课堂。

三、在小学班级学生管理中做到民主、公正

班主任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常人,对于工作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也会加上主观色彩。如果在事实没有了解清楚的时候就定下结论,那么不仅学生会感到委屈,班主任也不会受到学生的新人。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就会愿意和你交谈。武断的做法看起来十分威风,学生都害怕你,但是你和学生心灵上的距离却是最远的。学生只有心服才会愿意听从你的教导。

四、让赏识和鼓励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许多教育者都认为学生是需要夸的。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肯定,学生也不例外。班主任在面对学生时为什么不能抱着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呢?对于好的学生给予肯定不是件难事,但是对于那些“差生”不是应该多一些关怀么?相比于好学生,他们更需要鼓励和信心。不管是一个眼神,还是一句话,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巨大的肯定。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时刻告诫自己不要嘲笑学生,应该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我们在工作中对于学生的闪光点要予以赞扬,这样他们才愿意继续努力。鼓励和表扬是学生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养料。一个整天被人嘲讽的人,是没有信心和勇气的。我们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充满自信,敢于战胜挫折的人。

五、选准教育契机悉心教育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汇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犯一些错误。班主任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随意敷衍了事。要根据错误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原则性错误是不能轻易放过的,但是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在学生对于错误有明确的认识并想要承担错误时,采取一些手段,予以严厉的批评。这样才能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及时反正。及时的批评可以避免学

生走上歪路。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

第2篇

一直以来,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被视为传统媒体。新媒体则是指通过互联网、有线网络、无线通信网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在数字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向受众提供娱乐和信息的媒体形态和传播形态。新媒体环境下,又迎来了“自媒体”的传播时代。自媒体包括但不仅限于个人主页、个人微博、个人日志等传播形式,还包括如BBS、博客、播客、手机群发、微博、SNS、微信公众平台等。它是普通大众使用新媒体提供与分享自身信息及新闻的途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有一些鲜明的特征:其一,交互性,即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是双向交流的,双方可互动性地表达对信息及娱乐的需求。其二,即时性。即信息一旦经传播者发送,受众就可在第一时间接收到,非常便利。其三,多样性。即信息能以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多种形态传播,传播者和受众可在新媒体上及时、无限、双向地扩展传播内容。信息传播及接收的选择性和目的性更强,更具个性化。其四,虚拟性。即指网络世界的存在形态具有虚拟性,它以声音、文字、图像等电子载体来呈现自己的存在形式。其五,海量性。即各种社会思潮、新闻资讯、不同阶层受众及传播者的信息经由新媒体后,形成了海量的数字信息源。其六,共享性。新媒体环境下,个人阐述自己的立场变得更加自由,互联网认同传播自由,尊重传播的信息主体,共享技术空前的广阔。

二、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

目前的高校学生,主要是“90后”,这一群体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及心理特征,他们是广泛浸润于新媒体环境中的一代。据调查显示,目前的高校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大部分学生有电脑,沟通与交流主要依赖网络,人际沟通多是通过微信、QQ等工具,个人展示爱通过微博、个人主页等途径。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主要通过电脑、手机来获取信息。“90后”是一群思想活跃、喜欢标新立异、想法新颖的群体。他们在高校中,常常表现得勇于创新和探索,在参与校园文化生活时,常常做出一些令人刮目相看、出乎意料的言行。“90后”因为与社会接触少,生活阅历还不够深厚,对一些复杂的事物及社会问题,容易出现片面化、简单化的认识缺陷。生活于新媒体环境中的“90后”,非常擅于从网络来获取各类信息,他们有开阔的视野和多样化的价值取向。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部分人被新媒体这把“双刃剑”所伤,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日趋现实功利化。“90后”的这些个性及心理特征,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深刻地影响。

三、新媒体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体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机遇

新媒体依托移动通讯、网络、数字等技术,构筑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它的优势很多。如:资源丰富、信息量大、交互性强、传输便捷、形式多元、覆盖面广等,这也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巧于运用这些优势可探讨出新的学生管理模式。新媒体的交互性,使管理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飞信等交流工具和学生进行互动,使大家可以随时随地的交流。这样的双向沟通因方式新颖,“90后”们乐于参与讨论,能提高学校各项工作及决策的民主性,还能增进管理者与学生间的感情。新媒体的即时性,使学生及管理者的任何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传达出去。一些关于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的动态性趋向及引导,都能及时呈现,这也可提升高校管理工作的预见性,为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赢取了宝贵的时间。高校管理者能第一时间内收集到学生的各类动态信息,多渠道地获取教育资源后,在新媒体上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新媒体的多样性,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更便利的交流平台。高校开展学生工作基本上是通过学生会、社团、社会实践等组织形式。新媒体时代,这些组织要更擅于使用微信、微博等传播平台,将各类工作管理信息,以“90后”乐于接受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编辑方式,及时地传播出去,引导学生群体的舆论及价值导向。

(二)新媒体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其思想表达更加个性化,他们擅于借助新媒体的平台表达自我。学生使用新媒体时会处于虚拟和现实两种世界中。他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言行,因得不到有效的限制和规范常常会失度。因为网络的虚拟化、缺少真实性,学生容易丧失自我,或对周围人的产生信任危机,甚至出现人格障碍。新媒体的虚拟性导致学生的生活空间虚拟化,这也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随着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价格的持续走低,使得移动设备已成为“90后”上网的第一大终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如3G的普及,公用及私用WiFi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应用的不断创新,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网络使用选择。手机的海量应用如手机团购、手机地图、手机打车、手机银行、手机淘宝等密切联系生活的应用,满足了高校学生多元化的生活需求,也提升了高校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黏性。当前的网络环境愈来愈复杂,网络工具更新越来越快,新媒体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中越来越必不可少,如此复杂的媒体环境也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新媒体的共享性,为各类信息及观点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新媒体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交流和接触的平台,许多意志薄弱和迷茫的学子,非常容易受到一些歪曲人性的价值观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身心的健康成长。新媒体的共享性还导致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多样化。这些新的变化对高校管理工作者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四、探索新媒体下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模式

(一)高校要重视辅导员的博客建设工作

辅导员是高校进行各项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人物之一,辅导员的博客可以建设成一个师生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学校可重点推进团队型辅导员博客建设。如鼓励辅导员就国内外的热点事件撰写评论,从政治上、社会价值观上、生活情感上等各方面引导学生的价值导向。同时,针对学校的各项实践工作、教学活动撰写评论,在线各类学习及生活信息,为学生的各类问题进行网络答疑解惑,提升学校辅导员博客的影响力。同时也为各位辅导员提供一个集中展示的平台,展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及能力,辅导员间也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探讨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方法,促进自身素养的完善和提升。

(二)建设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集群

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建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集群,构筑高效精确的学生分类服务平台。学校可细分受众群,建立一个整合学生工作的微信平台群,实现细分信息的精准推送机制,实现信息最有效的传播。受众一旦细分后,最需要的信息传达到最需要的受众面前,可以极大的提升该传播媒体的公信力热度及受众的忠诚度。

(三)建设高校的微博宣传矩阵

微博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高校应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官方微博的建议工作,实现学生各类管理及工作信息的及时发送。同时,学校还应打通学生管理工作官方微博与学校官方微博、各职能部门官方微博、各学院和学生组织微博间的横向联系。一旦有重大信息要公布可各级联动,实现全方面无死角的宣传攻势。微博宣传矩阵的建设,能实现各层次学生的沟通,能够最大限度地聚合微博领域内的受众,通过共振发声的宣传模式,使某一信息的传播达到最佳效果。学校通过这样的微博矩阵,可以实现管理者与学生间的顺畅沟通,可以保证传播信息的内容真实、渠道正规、信息能第一时间内准确扩散。学生总能在校方的微博矩阵中,找到最准确可靠的,自己最需要的信息。

(四)高校应重视整合SNS社区资源

高校应依托SNS社区真实性的特点,整合这类资源,实现其重要信息的功能,能够对学生的各类思想进行动态搜集,发挥出学校管理者、学生管理专家、学院领导的价值导向功能,如帮这类领导及专家设置SNS主页,促进管理者与学生间的平等互动,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辅导员可在上面多一些生活化的信息,接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建立起师生间的互信进而实时掌握学生的真实动态,及时进行思想引导,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五、总结

第3篇

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思想积极向上、吸收新生事物快,自我意识强等特点,同时也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第一,观察力强,感性思维强,但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停留在表面。艺术院校的学生由于长期受专业学习的熏陶,在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往往表现出观察力强、情感丰富、富于想象力、喜欢追求鲜明的艺术个性、崇尚艺术个性的积累等特点。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感性思维强.对事情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不容易透过现象抓本质。第二,生活独立性较强,社会化程度较高,但自我约束意识较弱,自律性较差。艺术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性格往往较普通高校的学生更为活泼,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再加上艺术院校的学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在人际沟通方面要强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些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家教、外出演出、设计产品包装等形式已经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独立生活能力较强,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更能适应社会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功利性较强,自我约束意识薄弱、自律性较差等问题。第三,对专业课的学习吃得苦、毅力强,但对文化课的学习却常常忽略。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热爱专业学习,他们普遍认识到专业水平的高低对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课。但另一方面,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从小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课,大多文化基础较差,进校后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关系,常常忽视文化课的学习。第四,学习动机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有部分文化基础较差的艺术院校学生,并不是喜欢艺术专业,而是由于艺术院校文化分数要求低,容易考上,为了一张学位证而选择了艺术院校,这些学生进校后,往往学习动机不明确,过一天算一天,缺乏学习动力。

二、艺术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学生管理观念落后。不少学生管理工作者,认为学生管理就是对学生行为纪律的管理,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管理理念应为服务型管理。第二,缺乏良好的学生管理队伍。目前,我国艺术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大多是从本校本科生、研究生中选留产生,知识结构单一,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工作人员留校后,把学生工作岗位当作一个短暂的存身之处,并没有把学生管理工作当作一个终身岗位,存在着学生工作队伍人心不稳的现象。第三,管理方式僵化。学生一届一届的送走,迎来一届届的新生,这些新生与往届学生有很多的不同,但学生管理工作仍然沿用原来的管理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新生的需求,从而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发展策略

针对目前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须通过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培养和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来改善现状,使学生管理向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1.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转变狭隘的学生管理理念,向人性化、形象化和情感化管理理念转变。第一,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尊重学生,学生不再是被管理的角色,学生和管理人员间是平等的关系,允许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人性化管理把学生看作是主体,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管理人员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第二,实行形象化管理。形象化管理要求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引用学生管理制度,还要把这些管理制度形象化。如通过开展学生管理主题班会,学生交流会、学生小组会议等具体渠道对学生自我管理先进事迹进行学习和讨论,以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榜样形象。此外还要求管理人员自身要塑造好自身的形象,以在学生管理中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第三,实行情感化管理。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质,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更应耐心指导,让学生明白学生管理工作的真正用意。对于个性特别张扬和怪异的学生应该及时予以交心指导,让学生感觉到管理人员的良苦用心,从而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另外,可以通过开展班级之间,系、院间的联谊会,文艺晚会等方式对好的榜样进行宣传,鼓励和激发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2.创新学生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的出现,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应注重以下原则的运用。第一,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应坚持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基本原则,在制度的制定中应多运用激励原则。激励原则的运用还应注重与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激励目标的高低要适当,避免目标过高挫伤学生积极性,或目标过低学生毫无兴趣,这两种状况的出现,便失去了激励原则的意义。第二,坚持导向鲜明和标准明确的原则。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应当把艺术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的目标,给艺术院校的学生成才指明正确的方法、途径和方向,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学生管理制度的标准要明晰,要明确艺术院校的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告诉他们拥有什么权利、担什么责任、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应当怎样做;要使艺术院校的学生清楚地知道,如果做了某事或做出了某种行为就会得到什么或失去什么。学生管理制度地制定要重在明理和引导,注重“柔”与“刚”的结合,使艺术院校的大学生自觉得遵守规章制度,发展和约束自己,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三,坚持民主原则。民主管理理念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艺术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模式的要求。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制度建设中来,坚持用公开透明、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来决定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让制度真正深入人心,让人们认同该项制度,自觉遵守。第四,坚持操作步骤简单化的原则。学生管理制度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因此在表述上要尽可能简洁流畅,而且要充分考虑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理解能力等因素,操作步骤要简单化和流程化,并通过宣传、解释,便于学生理解、遵守和执行。第五,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公平公正原则是法治社会的要求,是依法治校的具体化体现,是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核心。这就要求制度中的所有规定,都应“合情、合理、合法”。具体可理解为:在保障国家、学校、家庭、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根本利益,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前提下,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当体现权利、义务、责任的合理分配与承担,遵守公平公正原则的行为,应当在制度中得到肯定或认可,而违背公平公正原则的行为,应当在制度中得到否定或追究。

3.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

第4篇

新形势下大专院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但是院校专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与行政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与实际管理学生量比例失调,造成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力量薄弱。而班级辅导员或班主任又多为兼职,有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可能无法集中全部精力用于学生管理工作。另外大专院校为管理人员提供的相关培训机会较少,因而学生管理队伍水平有待加强。

二、大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

(一)深入管理认识

切实提升大专院校中学生管理的工作水平,应当率先转变思想观念,即应该深入理解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认识。院校可以强化学生管理的基本观念,将学生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作纳入院校管理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鼓励全体教职人员共同参与。具体表现在院校可通过集体学习与参观、调研与座谈等方式,引导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从而将教学与管理有机结合,以积极主动和认真负责的心态投入学生管理工作。

(二)更新管理观念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并树立以生为本理念是新形势下大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依法治校、科学管理为原则,明确并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增强服务意识并改善服务态度,及时深入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解决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问题。必要情况下院校还可成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和学生服务中心,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基本需求开展管理服务工作,不仅能实现以学生为本位,还能关心爱护并启发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价值。

(三)改善管理体系

学生管理体系的改善,是实现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大专院校实施学生管理工作时,可应用院系两级分管结合制度,即学生科和校团委为一级管理机构,负责学生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服务;各个系别为二级管理机构,负责学生工作的日常管理与教育。两者划清职责权限并理清工作重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提升教育结果的实效性。同时,大专院校可将学生管理工作纳入教务职工的考核评估指标,推行量化考核以便促进学生管理工作责任与人员的落实。此外院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实行自我管理,有益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地位。

(四)加强管理队伍

针对实际大专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存在的问题,学校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比例,通过设置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技巧方面则可以将有丰富学生管理经验的老职工与新职工配对组合,采用以老带新策略进行内部学习交流,从而帮助新任管理人员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第5篇

1.高校学生思想构成复杂多样

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在信息化的影响下,高校学生接触到了更为广泛的现代信息,这些信息时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行为动作。信息化的特点就是高效、便捷,与过去相比,高校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其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当前社会中,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盲目的“韩流”、过度追捧欧美文化等,都严重腐蚀了高校学生的思想,不利于我国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生培养自身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进程。

2.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受到挑战

由于入学人数不断增多、入学方面限制逐步减少,导致高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这也随之带来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也增大了学生管理难度。同时,在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情况下,高校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大大降低,社团生活在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比例越来越大,随着这种情况不断发展,传统的以班集体学习、活动的教学管理模式受到挑战。班集体地位及作用的降低也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从主要面向集体到面向个人转变,因此继续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势。

二、当代高校学生加强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

1.优化学生管理体制

学生管理是一个全方位管理,内容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理顺各部门关系,共同应对学生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学生管理机制的建设,强化组织协调功能,明确学生管理系统各个部门职责,建立健全责任制,同时管理责任也必须要指定到各个基层单位。其次是发挥基层作用划分三级管理体系,发挥校、院(系)、班三级管理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管理工作既要赋予校、院(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又要让其拥有开展管理工作的权力,作到责权统一。同时也要发挥班级在学生管理的作用,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可提高实效性。最后要实行年级辅导员制,与学分制相适应,进一步增强班级管理与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积极探索以年级管理为主、班级管理为辅的学生管理体制。

2.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重点就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在当前时代,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寻求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的变革,变管理为服务。对管理人员而言,第一,要树立服务意识,改变传统学生管理中错误的管理思想,落实“管理即为服务”的学生管理理念。学生管理部门要养成“服务学生”的服务意识,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生活所需、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二,要体现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管理”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义务与权力。一方面,学校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管理条例要征求学生的建议,要做到学生管理程序正当、定性准确;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体现民主化管理。

三、结束语

第6篇

心态情感的变化:在校园学生迟到时是口头教育,在工作中就要计入考勤可能还记过;老师的教育和辅导练习可能是你不写作业或做错的惩罚,可是出问题的是质量是要减工资的;学校闹事有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可是在工作上就会被解雇等。学校的主要目标是育人,可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严厉的企业管理、生产的紧张和严格、两种价值观取向的变换学生都会面临这些新的难题。

2引企入校模式下学生实习管理的依据和措施

学生去实习单位顶岗实习时,一定要根据《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根据该规定,学生实习要签订协议,确保自身权益,明确明确规定学生、学校、企业的责任、权利及义务。关于实习的内容,学生要及时和家长沟通。对于未成年的学生,在实习之前还要提供签订监护人知情同意书。一般的实习协议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实习时间;二是,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学校的情况,包括地址、名称、负责人;三是,实习单位的情况包括地址、名称、法人代表,学生实习工作的情况,比如负责人;实习学生的个人情况包括家长的名字,个人的学号、名字,实习所在班组,实习住址;四是,安全管理责任;五是,实习期间的住宿安排和吃饭安排;六是,实习的工作时间及休息休假;七是,实习期间的劳动保护;八是,实习地点、内容;九是,实习报酬;十是,实习责任保险;十一是,实习纪律;十二是,实习考核结果;十三是,实习终止条件;十四是,实习单位与学校两方觉得需要商定的其他事情。鲜明的实习内容,实行岗前学习。实习动员对于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实践工作来说是重要的一环。引企入校需要对将要在校外实习的学生实行岗前培训,是学生明白实习的真正意义及目的、实习企业的详明的情形、具体的要求、形式与时间、要求与内容、管理条例等;企业的文化、情况、管理制度以及发展的前景这些要让学生了解。经过实习岗前的教育培训,学生就会具有更加清楚鲜明的实习目的,这样在实习的过程中就会十分认真,并且清楚的知道自己要获取哪方面的能力,为实习职责的完成奠定坚固的基础。根据学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表》,学校和实习企业就会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评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经历证书》包括了评价的内容,比如在实习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管理制定一份详细的书面材料。

在实习内容的确定方面,学校要和企业的负责人进行沟通,研究制定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实习方案和管理条例,保证实习正常进行,并对实习的实践考核制度进行创新。在实习的过程中,企业要对学生统一管理管,让他们始终在学校、家庭、企业三方的管理范围之内,要积极和他们沟通,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并对他们实施科学管理。对于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情况,学校要对他们的实习档案进行归纳,做好保存工作。企业实习档案资料包括:实习协议、成绩、报告、计划、周志、考核表、巡回检查记录、过程证实等。工学结合模式要想有所发展,要想在实际办学中广泛应用,必须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从中得到利益,找到三者的利益结合点。学校是联系企业和学生的桥梁,学校要积极推进其他两者之间的联系,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既让企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又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同时,对于不同的专业,学生要制定不同的工学联合方案。寻找企业利益的联合点,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做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减少企业的负担,并对学校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改进,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3结论

第7篇

“对话范式”以真诚沟通、平等协商、交往理性和主体间性为主要诉求,不仅体现并应用于教育学和伦理学等众多学科,而且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话范式”从工具理性转向交往理性,从意识哲学转向语言哲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它倡导在人伦社会领域中,采取对话原则,摈弃先验理性,推崇平等协商的对话精神,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共在”的共识和追求。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主体,只有不以自我为中心,坦诚相待,真诚沟通,才能亲他人、爱他人、同情他人,最终实现“心”与“心”的对话,消除“我说你听、你说我听”的默默独语,铸就无限交往的共同体。

二、理解———“对话范式”的核心

传统解释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被简单地定义为“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二元对立的管理观,这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海德格尔开创了哲学阐释学,“颠覆了传统解释学中主体控制客体的科学方法论意识”。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理解”与“对话”的关系,理解是一种存在方式,是对话范式的核心内容。哈贝马斯认为,“理解在本质上是指过程的参与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协调,既表示参与者对其他事物的理解,也表示参与者相互理解对方的意向”。理解是主体间的交互性意识活动。理解首先指相互理解,这种相互理解基于共同信念,相互信任,相互包容,尊重个体自由;不是通过强力与权威,而是通过对话来达成。交往主体以平等的心理和批判的态度进行协商,不断进行否定与创新并达成共识。在对话范式中,理解不是单向的,而是包含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理解。“相互理解的实现是通过话和话的相对……在相互对话中,我们总是进入对方的想象世界,就好像我们参与到他的世界之中,而对方也参与到我们的世界之中”。缺乏理解的动机,就无法对话;对话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实现理解。因而,在高校学生管理的对话范式中,理解是其核心内容,是对话的前提与基础。

三、普遍化———“对话范式”的基本原则

哈贝马斯用“交往资质”代替“先验主体”,使普遍性道德准则挣脱孤立的自由意志,与主体间的沟通环境相关联,拓宽了康德道德理论继承与发展的新视野。“对话范式”的普遍化原则就是指话语交际者必须遵守规范,这些规范顺应交际的语境;普遍遵守约定的规范所产生的结果必定能够为话语参与者接受,“而这些后果对于那些知道规则选择的可能性的人来说,是他们所偏爱的”。哈贝马斯没有将道德与利益对立起来,相反,普遍理性意志与共同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合理的规范是共同利益的表达。普遍化原则是沟通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个人道德判断与规范的普遍认可或者说普遍与特殊之间的搭桥原则,它强调对于大家都关切的问题应该放在每个人同等的利益关系中去调整。在理想的话语环境中,交往主体不存在任何强制,他们的意见绝不受到限制;交往主体排除一切其他的思想动机,进行更有说服力的充分论证,以话语的有效性要求为讨论的对象,平等地寻求共同真理。在师生交往中,交际双方要极力创造一种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对话空间,不受策略干预、权力与地位的影响,承认普遍规范是语言沟通、以理服人的前提;每个人都具有道德自主性和理性自律性,自由地质疑与诘问、反驳与辩护,都有权介入话题讨论之中。师生之间处于平等的对话关系,没有内在的强制,也不受外界的压力,完全是处于自由、自主、自律的状态。

四、语言———“对话”的媒介

中国哲学对语言做出了实用性与功能性的理解,认为语言是一种传达思想的工具与媒介。在交往行为中,行为者与社会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同时相关联,这种联系的媒介就是语言。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的行为主要有四种,包括目的行为、规范性调节行为、戏剧行为和交往行为。前三种行为片面地理解语言,把语言看作人类交际中可有可无的元素;只有交往行为模式认为,交往主体若想达成全面沟通,必须以语言作为媒介。主体间的交往、交流与沟通离不开语言。在沟通过程中,话语交际者从既有的生活世界出发,以求在共同的语境中取得协调一致的意见。语言既指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又蕴含和揭示了主客观世界背后隐藏的深刻意义。若要把握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必须参透语言背后的意义及其意识形态。语言有助于人们体验世界,最终实现“知行合一”和“天人合一”的境界。日常语言的理解机制有助于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于是沟通取代了传统信仰,以语言论辩的形式成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形式。二元对立结构的认识论哲学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等哲学力量的冲击,哲学的发展发生语言转向。哲学家们开始以语言为媒介,深入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语言对其认识世界和重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海德格尔认为世界的存在表现在语言之中,语言是存在的家,他把语言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把语言看作哲学探讨的重要问题。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是理解不可缺少的普遍媒介,文化传统和历史主要表现为语言,对语言的理解是哲学解释学的基础。语言能对人们的感知、行为与思维产生影响,能调节社会关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要靠对话来完成,以语言为手段,促进、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这种关系管理主要以语言为手段,涵盖了社交权管理和面子管理两个方面。第一,社交权关注话语主体是否受到公平对待、是否被重视、是否被认可等,因而与个人的期望密切相关;它主要由公平权和交际权构成。公平权指的是交际主体不被他人利用,不被他人无端强迫或命令,有权受到他人的注意,得到公平的待遇等。交际权是话语主体享有决定与谁保持符合交际主体间利益的联系或交际的权利。这种权利既包括话语联系权,也包括在多大程度上能得到他人的关心、能与他人分享感受和兴趣的心理联系权。第二,面子是指话语主体力图构建和保持的正面社会形象,包括身份面子和素质面子,体现了人们得到他人认可和赞赏的需要。身份面子与人们扮演的社会角色或起到的社会作用有关;素质面子与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相关。身份面子和素质面子属于不同的层次。前者具有社会性,与交际权一样,属于社会的、相互依赖的层面;后者具有个体性,与平等权一样,属于个人独立的层面。在师生关系管理中,教师要积极使用语言策略,尊重学生的公平权,维护学生的交际权,强化学生的素质面子和身份面子,保证学生的交际联系权,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要用语言来管理人际关系。

五、交往理性———“对话”主体关系重构的保证

理性从来都是哲学的主题。从诞生之日起,哲学就力求以理性的原则解释作为整体的世界,解释多元现象的同一性。理性是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统一体,是一种能够统辖世界并在其中认识自身的实质合理性。无论是黑格尔倡导的将理性置于尴尬的境地的“绝对理性”,还是否定理性的韦伯、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提出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抑或是完全抛弃了理性和近代启蒙思想的传统的现代主义者如德里达和福柯等继承的尼采的非理性主义,都是无视理性的总体性存在并且用意识哲学的工具理性概念来批判理性的他者。哈贝马斯认为,唯有发展理性主义,才能捍卫理性主义。完全否定理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只有从语言哲学的范式出发,跳出传统意识哲学的藩篱重建理性才是真正的出路。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的概念。交往理性包含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审美理性,是一种三种理性相互关联的完整理性,是一种合理性。合理性是主体的一种素质,“不是对知识的占有,而是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如何才能获得和使用知识”。合理性分为表达合理性和行为合理性,都属于目的行为合理性的范畴。在目的行为合理性之外,还存在交往合理性。交往合理性摆脱了目的———手段的工具奴役关系,避免了理性走向工具理性的命运。它包含主体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合理性、主体与社会世界关系的合理性以及主体与自己和他人的主观世界的合理性,是以主体间性为中心的反思、以对话达成的共识为基础的,克服了容易导致人对自然、他人、自身异化的主客二分的单向思维模式,使主体被置于一种无压制的、无扭曲的沟通背景之中,打破了意识哲学主体中心理性观的困境,使人与人之间成为一种平等的协商关系、伙伴关系。作为对话的主体,高校师生应该秉承交往理性,才能相互尊重、相关包容、相互理解、相互认同,进行理性互动,从而进行全面沟通,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1.要真诚性对话。

儒家认为,“诚”是道德之根本。《孟子•离娄上》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哈贝马斯也认为,真诚性是语言行为交往的有效性之一。可见,“诚”有助于交际主体的成功交往、对话与沟通。对话不是简单的思想灌输和思想消费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思想阐释、分享和交流行为。在对话中,师生要敞开心扉,搁置争议和异议,接纳和包容对方,以真诚的态度参与到对话中去。这种对话能撇弃缺乏人情味、冷冰冰的语言,使交际双方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分享对方的思想,享受交际的愉悦,从而从误解走向理解,从普通的师生关系升华到亲密的朋友关系。富有情感的真诚性对话,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理解成为可能,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契合。

2.要平等性对话。

以主客关系为基本关系主体性哲学认为,主体的自我意识能有效把握对话主体之间的主客关系,一切非主体的东西都服从于自我目的。这必然导致主体与非主体对象走向共同异化的尴尬境地。传统解释学把教师看作通过话语霸权构建的特权阶级,凌驾于学生之上,由此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而“对话范式”强调消除教师的绝对权威,倡导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从知识的垄断者变成知识顾问,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或者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平等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第一要素。正如哈贝马斯所言,每一个话语参与者都必须享有平等的权利调节话语行为,平等地享有允许、禁止、承诺或辩护的权利。话语参与者不是主体与客体的控制关系,而是平等的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对话者是身份平等的对话主体,既是言说者,也是倾听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话,寻找症结,探寻出路,自由展现各自的理性与情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互动中获得理解,从而消除二元对立,走向二元共生的新局面。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是否定了教师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但并未否认教师的内在权威,即教师基于理解与对话的内在力量和人格魅力。教师若能放弃知识主宰者或管理者的权威身份,与学生平等协商,互动对话,相互借鉴,互为明镜,必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增强其自身的信任度和亲和力,形成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自由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3.要责任性对话。

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带有高度责任感的实践行为。作为教师,应该为话语参与的他者承担责任;而他者也应是具有责任主体意识和责任应答意识的话语主体。对话是一个融合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社会行为。从伦理学角度而言,教师既是一个自为性责任主体,也是一个为他性责任主体。教师既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谦虚仁爱,又要学会倾听,对学生负责,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教师既是一个可以担责任的对话主体,也是一个能担责任的对话主体。作为对话主体之一,学生同样要担负一定的责任。“对话不仅体现为主体人的存在方式,也体现为主体人对自身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于学生而言,应该体现为对教师的尊重与理解,消除对抗情绪,与教师平等协商,这种责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道义责任和心理责任。对话中的“获益”总是与对话主体参与的积极度成正比的。在创设的情境中,对话双方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进行互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解决预设的问题,促进新意义的生成,达成共识诉求。

六、结语

第8篇

当前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主要存在学生参与途径有待扩展,学生参与管理不够科学等方面的问题,对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学生参与途径有待扩展

当前很多高校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生参与学生管理途径,学生能够直接参与管理的方式和渠道较少,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当前很多大学生会存在“被控制”和“被管理”的心理,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管理机会,学生对学生管理的制度不够了解。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学生没有从心底接受管理制度,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途径有待扩展。

(二)学生参与管理不够科学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事物的客观认识也会有所不同。高校中的学生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管理方式培训,学生的管理经验较为匮乏,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很多学生在参与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会造成决策的主观性和情感性,导致决策失误或者决策失衡,学生的统筹和计划能力明显存在一定的漏洞,不能够协调各方面的权益,一旦出现失误或者方式问题,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矛盾和争端,对高校校园的稳定、和谐将会带来不良的因素和消极的影响。

二、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具体策略

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可以通过完善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制度,拓展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方式,保证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质量等方式开展。

(一)完善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制度

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需要具备良好的管理环境和制度的保证。高校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环境和未来发展要求,结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观念以及适度参与性原则,不断完善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在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制度制定之前,学校首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以及网上投票或者调查等方式,丰富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和科学性,学校内的问卷调查能够使问卷调查更加全面,充分展现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和见解。同时,在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邀请专家或者学者参与到制度制定的过程当中,并组织学生参与到制定的活动当中,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实效性。

(二)拓展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方式

很多学生由于找不到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方式,而出现消极的管理情绪。高校要注意扩展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方式和途径,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学生管理的过程当中。正如Northington所言:“为了使年轻人学主义的过程,学校必须给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们有直接影响的决策[3]。”学校可以通过提供机会让学生对课程、教师以及学校的管理模式等进行评价的方式,实现“双向”的管理效果,在增进学生对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模式等了解的基础上,使学校也能够明确当前学生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和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相关建议。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活动当中,使学生能够对学校中的礼仪服务、卫生情况、纪律保持等内容进行直接的参与和管理。同时,在一定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学生代表参与到制度制定的过程中,保证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升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束语

第9篇

人们内心都有渴望,做事情都有动机,而怎样激发人们的内心是关键。激励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使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实现最终的目标。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大学生旷课打游戏,学分不够无法毕业和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成为啃老一族等等的新闻屡见不鲜。可见,一些大学生自制力差,把大学当做放纵的天堂,白白浪费了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大好青春,不但没成为国家的栋梁,反而成为了家庭和社会负担。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运用激励机制激励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高校的激励机制可以帮助学生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完成学业,“活到老学到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懒惰不放纵,有较好的心态和素质修养;从学校的角度看,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励学敦行”的校训相符,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形成浓郁的学习风气,师生融洽相处,为建设优秀的高校奠定良好基础;从家庭的角度看,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实现时,每位家长都是最高兴的;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曙光和希望,优秀的大学生能更稳健的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一)目标激励法

查士德斐尔爵士说“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正确可行的激励目标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使其为实现目标孜孜不倦的努力,并保持奋发向上的状态,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中文系的同学爱好文学,喜欢动笔写诗作赋,老师可以用成名作家的例子激励同学们,制定一学期写50篇美文的计划,不限形式和字数,并有专门的老师辅导,同学们踊跃参加,这样不仅能增强同学们的知识和文学功底,还能形成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完成一定的任务也可以增强自信心。

(二)榜样激励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论是名人明星,还是生活中的普通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校可以宣传榜样的事迹,依靠榜样的力量,激励同学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加强道德和德育的作用,规范日常行为。例如,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用爱心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让同学们学习其崇仁厚德的博大民族精神,同时也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若有反面的“榜样”也要及时指出,通告批评,让同学们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物质利益激励法

每个高校几乎都设有奖学金,且有不同的分类。但是有些学生可能不清楚奖学金评定的过程,学校应对奖学金评定细则和办法对同学们进行公示,可能不仅有学习成绩的要求,还有综合素质和体能测试等方面的要求,让同学们依据规范从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除了奖学金学校还可以利用其它的物质利益来激励学生们,例如,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和物质支持,鼓励多种就业形式;或者为学生提供一些知名企业的实习机会,快速充电,接触社会,增强自身工作能力。也可以利用反方面的物质利益激励,例如,逃课旷课,打架斗殴,成绩不达标等等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保证学校秩序。

(四)荣誉激励法

荣誉是每个学生头顶的光环,是评判一个人的参考,也是一些企业招聘的重要依据依据。对在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都可以根据情况给予荣誉称号,如道德风尚,爱心大使,见义勇为,优秀班干部,优秀党员,学院三好学生,学校三好学生等称号,既可以宣扬鼓励良好的道德风气,使学生更有干劲,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带动其他同学效仿,形成良好的循环,也能带动有序的社会风气。

(五)信任关怀激励法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相互信任能够给与对方信心,也会让被信任的一方更快更好更有效的完成任务。例如,辅导员老师信任学生,把班级工作和任务交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好好干,我看好你,你一定能行的!”学生会信心倍增,鼓足干劲,不负众望,出色完成任务。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更融洽,师生合作更高效,为良好的班级建设和校园建设提供平台。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