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8:57
导语:在调查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研究方法笔者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旅游管理专业503名大学生的职业期待进行调查,并应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分析,同时通过列表、图示等呈现统计信息,探讨学生不同的职业期待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建议与意见。
(二)结果与分析1.从专业选择的初衷看,大部分学生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出于被动,将其作为第一志愿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小。由表1可知,在503名学生样本,其中男性占49%,女性占51%。大一学生占总受访者的31.4%,大二学生为28.3%,大三和大四学生分别为23.6%、16.7%。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选择,只有16.1%的受访者将其作为第一志愿的选择。将其作为第二或第三志愿的选择率分别为8%和11.3%。而占64.6%的受访者之所以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是服从志愿服从调剂的结果,由于其相对较低的分数,他们没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2.由表2可知,从学生专业课程期待看,管理类课程、英语、市场营销、实践类课程成为学生最希望接受的专业课程。3.从毕业后职业选择看,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会选择旅游行业,原因在于希望实现专业所学;对于不愿从事旅游业的学生,原因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因为旅游行业不能提供自身希冀的经济利益,二是认为自身个性不适合旅游行业。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访者(68.4%)计划进入旅游业,主要的原因是:“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50.9%),应用学到的知识(15.4%),及“能与更多人沟通”(14.2%)。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31.6%)并没有计划在旅游行业工作,主要原因是“没有个人利益”(37.7%)和“个性不合适的”(20.1%)。4.由表3可知,从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看,追求个人发展成为影响学生职业选择的最大因素。相较而言,物质收入则是其次。由于学生年龄较轻,婚姻及家庭因素在职业选择中所占比例不大。
(三)结论上述的调查结果表明,首先,个人因素可能对学生职业期待产生影响。受访者中比例较大(64.6%)没有选择旅游作为第一志愿。在中国目前的高考志愿填报体制下,对于分数没有竞争力的学生,要么服从专业调剂,要么选择复读,以期来年取得好成绩可自行选择专业。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没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这种被动的选择可能对学生的职业期望产生影响,这间接或直接可以解释学生入学后对旅游学科不感兴趣,兴趣关注点在其他领域。其次,在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开设课程中,学生更倾向学习对今后工作有实际功用的课程,如管理类、英语、沟通技能等,尤其是课程开设的比重,学生更希望将专业课比重加大,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同时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穿插实践课程,提高自身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接轨。再次,对于选择旅游业作为就业行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多出于专业发展与专业知识应用的考虑,希望“学以致用”,因此他们在日后职业工作中会更看重旅游业是否可以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于不将旅游业作为就业选择的学生,会更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业。这更能体现自我效能感对职业期待与职业目标的影响。最后,学生选择旅游行业,更关注自身今后职业的长远发展和基本物质收入的获得,相对而言婚姻家庭等对其择业的影响较小。
二、建议
(一)学校层面学生的职业期待为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参考国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学生职业期待课程,学校应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对诸如管理课程、市场营销课程、实用旅游英语等课程的课时设置有所侧重,调整专业课与公共课授课学年及学时,将专业课尤其是旅游实践类课程分散到各个学年。同时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未来旅游行业所需知识技能的学习有目的有条理地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大力拓宽选修课范畴,使无意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接受更多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为其未来择业打下宽广的基础。
(二)企业层面鉴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短缺及严重流失的状况,旅游行业企业应基于学生的职业期待确定人才选拔及人才后续培养策略,使人才“进得来”“做得好”“留得住”。首先,为选择合适的旅游管理人才,企业应满足学生的职业期待,吸引人才的流入,使人才“进地来”。如提供良好的专业展示平台,向学生征集本企业旅游策划资料等。不少企业欢迎毕业生实习,在学生实习期间,既是企业营造自身品牌的机遇,同时也是展示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吸引学生的机会,有利于之后企业的人才招聘和人力资源的完善。其次,为了使人才“做得好”,企业应为学生入职后提供专业发展与提升机会,如参观学习、资格考试、行业进修等,进一步提升学生旅游管理专业素养,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理论专业学习与实践的过渡,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提升。最后,满足学生精神与物质需要,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使人才能“留得住”。很多旅游专业学生会在入职本行业5年后离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职业晋升空间与待遇提升空间小。因此对于企业而言,满足入职者的职业发展需要,拓升其能力发展空间,提供晋升空间,是“进得来”“做得好”的人才“留得住”的关键。
摘要:关于绩效管理的课题是本人一直关注的一个课题,特别是在本企业刚刚做完绩效评估之时,但我认为效果并不太理想。从被考核到给人做考核和推动绩效管理,基本上感到此项技术在国内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效果。不成功的原因是大多数绩效管理只关注评估,而忽略了沟通环节,也缺少相应的技术和技巧。针对这一问题,我采用文献调查和访谈法,对此问题作了一个初步的探索,希望对大家有益。
关键词:绩效管理
0引言
绩效管理可能是目前国内企业谈论最多的一个管理名词了,公司的管理者都寄希望于借助绩效管理来提高企业的效率。然而以我在一些企业的经历,我却感觉到企业中的很多管理者并不真正了解绩效管理到底是什么。包括我的一些同行们,很多人只是热衷于每年年底那一天或几小时的绩效评估活动,然后那一摞摞卷宗就被尘封了起来。这种现象不光发生在国企,部分外企业一样。本人查阅了一些资料结合我本人在国企和外资的工作经验,在此对绩效管理的理念、操作技巧和运用中的误区做一解释。
1绩效管理是什么?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和员工双方就目标和如何达到目标形成的共识,以促进员工完成目标的管理方法。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由员工和其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完成,并在协议中对未来工作达成明确的目标和理解,并将可能受益的组织、经理及员工都融入到绩效管理系统中来。
在企业中随便问一个人,绩效管理是什么?十有八九会回答是年底的考核。其实正如在上面定义中提到的绩效管理的目的并不是纯粹为了进行对个人绩效的评估而设计的,它更深层次的目的可是为了有效地推动个人的行为表现,引导企业全体员工从个人开始,以致个别部门或事业部,共同朝着企业整体战略目标迈进。因此,在设计绩效管理体系的时候,管理者必须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及绩效管理体系紧密地扣在一起。否则,个人的行为与企业的战略必定会有所偏离,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有事倍功半的负面影响。
为了进一步把这个问题说明,我们再来看一下绩效管理“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2为什么要进行绩效管理?
无论从哪方面说,绩效管理都是一件需要经理和组织进行巨大的投入的事情,至少是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很多经理人都宁愿把时间精力投入到其他地方。推动绩效管理,关键是要主管和员工同样看到从中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2.1我们先来看一看作为经理人日常工作中的困惑:①白天时间不够②为确保正确,事无巨细都要管③员工缺少热情,因为不明白为什么要完成这些工作④责任不清,相互推诿⑤问题被发现时已无法阻止它的扩大,工作质量低下⑥员工们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2.2那么以上共同的问题是什么呢?是不明确、缺少共同的理解和协调,从而造成了更多的工作。
通过绩效管理的实施,员工将知道管理者希望他们做什么,可以决定什么、应该做到什么程度以及应该何时告诉你。这样经理就可以节省时间,以便完成本职工作。
员工的苦恼又是什么呢?①不了解自己工作做得好还是不好②不知道自己拥有怎样的权利③没有机会学习新技能④被管得过细,自己不能做任何简单的决策⑤缺乏完成工作所需的资源。
绩效管理也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绩效管理中重要的一环是反馈,定期的交流使员工对自己的职责有更好的理解,如果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职责范围,他们会更好的发挥。
3如何进行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不只是绩效考评,通常应包括绩效计划和回顾,就是强调了这个互动沟通过程有两个明显的部分:在工作完成前、后分别发生了什么。但是不止这些,高效的组织利用绩效管理把企业战略和方向自上而下的传达到每个层次,保证每个团队和个人都能理解什么是公司的要求,他们为组织策略和方向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贡献,如何保证这些贡献一定是能够实现并且具体实施和发生。
另外,在设计绩效管理体系时,流程中主要控制点的考核也必须同时考虑。因为在作业的过程当中,如果只顾着结果的评估而缺乏过程控制,会不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
4绩效管理中的技巧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流程:
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不断检讨和持续改进的系统。在系统动态更新的过程中不断确认和改进“人”与“情景”的融合度。为了使组织的绩效管理达到更高的效益,完善的绩效沟通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员工和主管之间的绩效沟通,一方面可使部署对其绩效表现好坏的原因及工作表现的优缺点有更清楚地认识;另一方面可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机会,以了解员工工作所面临的情况及部署需要哪些协助;同时,通过绩效沟通过程的实施,以绩效评估结果为基础,由双方共同规划未来的工作计划与绩效目标,实现未来目标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无论怎样,绩效沟通都要把握住以下几点:①主管要给员工回馈和肯定;②改进与发展计划的制定;③通过沟通使员工得到不断的激励;④沟通公平而且客观。
更重要的是,在沟通过程中双方都要能够敞开心扉,以坦诚态度同心协力的解决问题,已达到绩效沟通双赢的目的。
现在就来讨论一下从绩效计划和沟通反馈环节中的应用技巧,至于绩效评估的设计方法和绩效面谈在其他资料中多有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绩效计划就是员工与经理共同研究以确定员工在下一阶段应该做什么工作、定以绩效评价方法、分析并计划克服工作障碍、就工作达成一致共识的过程。关键是制定个人绩效目标并得到承诺,并且要符合SMART原则。按照三步进行,绩效准备、绩效会议、确认。
4.1具体操作如下:①员工根据部门主管制定的个人绩效承诺和职责,制定自己的阶段个人绩效;②员工确定参与的项目、参与程度、时间段;③制定完目标后,与部门主管签字确认;④在所规定的阶段中有什么大的变动或目标调整,需员工和经理双方讨论修改。
绩效管理循环是从计划开始,以评价结束。但是能使绩效管理发挥最大作用的还是终结的环节——持续沟通。去掉中间环节,绩效管理就只能叫做绩效评估了,绩效沟通就是经理和员工共同工作,以分享有关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包括工作进展情况、潜在的障碍和问题、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以及经理如何才能帮助员工等。在沟通时要使员工感到你是在帮助他而不是审问,下面有一些技巧:⑤沟通时要使员工感到我们是一起的,比如:“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如何才能帮到你?”⑥不要在询问时带有威胁的语气。要通过询问得到足够的信息,以便你和员工解决问题⑦要让员工知道你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和期待什么,以便员工为你进行准备⑧不要仅仅看到问题,也要看到成绩,人们不仅仅需要知道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更需要知道哪些地方做得好。有成绩时应该祝贺⑨要鼓励员工自己评价自己工作的进展,如果他们知道你是想帮助他们成功而不是挑毛病时,员工是诚实的。
如果我们把绩效管理看作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话,那么紧紧依靠感觉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些记录数据的方法并记录你所作的决策。这就是数据的收集。需要做那些文档呢?
4.2目标达到/未达到的情况①员工因工作或其他行为受到的表扬和批评情况,证明工作绩效突出或低下所需的具体证据②对你和员工找到问题原因有帮助的其它数据③你和员工进行绩效谈话的纪录,问题严重时还应让员工签字④关键事件数据。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绩效管理要制定目标、很好的沟通、做好记录,并且要评估和反馈,但这样还是不够。绩效管理的根本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每个员工的成功,这就要求你搞清楚员工绩效好的原因和绩效差的原因,想办法提高绩效。这就是绩效诊断的技术,与员工一起确定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便加以克服,这个方法需要和员工一起合作并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可使用。可以使用头脑风暴法,诊断可以从以下四点来发现问题:①知识:有做这方面工作的知识和经验吗?②技能:有应用知识和相关技术的能力吗?③态度:有正确的态度和自信心吗?④外部障碍:有哪些外部不可控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杜映梅.《绩效管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118-137.
[2]武欣.《绩效管理实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282-314.
[3]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89-105.
[4](美)罗伯特.巴克沃.《绩效管理》.
关键词:QC小组;班组建设;基础
QC小组活动作为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其活动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班组建设的巨大动力。笔者结合供电企业推进QC小组活动和班组建设工作实际,试就班组建设及QC小组活动的概念、QC小组活动对班组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QC小组活动与班组建设结合的重要途径三个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正确把握班组建设、QC小组活动的内涵与关系
班组建设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强根固本的基础工程。自1986年工业企业整顿后,国家经济委员会要求围绕企业升级使班组逐步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管理结合型”;1991年,能源部、水利电力工会全国委员会又联合下发《电力企业班组建设规定》,明确采取定级晋升的模式来加强对班组的管理及其组织领导体制;2009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电网公司进一步加大了班组建设工作力度,下达了一系列加强班组建设的指示和文件,国家电网公司更明确提出了“班组建设三十条重点要求”,要求从基础建设、安全建设、技能建设、创新建设、民主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班组长队伍建设八个方面加强班组建设。
二、QC小组活动对班组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QC小组活动提高班组现代科学管理水平。QC小组活动过程需要充分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严格遵循PDCA循环理论,运用排列图、因果图、调查表等统计分析工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相应改进对策;对于经过实施证明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需要小组成员运用标准化管理知识,对其以标准或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小组活动结束后,小组还须按照要求整理出成果报告和准备成果的PPT材料,这还需小组成员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文字总结能力。通过QC小组整体活动流程的开展,不但运用到了5S现场管理、PDCA全面质量管理、精益化管理、目标管理、标准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而且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班组信息记录、标准规范、专业技术培训以及促动小组员工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等职业行为养成等基础工作,进一步推动班组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由单纯的生产封闭型向面向用户的开放型转变,不断地提高班组的现代科学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班组建设水平。
(二)QC小组活动有效激发班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引导班组员工以现场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尤其对于涉及新产品、新工艺、新领域的课题,通过组织技术攻关型或创新型QC小组,遵循PDCA循环原理,首先从当前工作迫切需要出发,提出方向性的技术攻关或创新型课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方法,提出不同解决方案,逐一进行实验,从中选择最优方案,据此制定对策及实施,及时做好技术创新成果的巩固,对其予以制度化、标准化加以固化和提高,并推广到生产中加以应用。通过QC小组活动的开展,促动小组成员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运用,并对现有技术不断进行探索、改进和更新,不断地探索新的领域,使小组成员的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提高,并有效增强小组成员的创新意识和节能减排意识,提高班组的自主创新能力,使班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持续进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QC小组活动进一步增强班组凝聚力。QC小组活动是一项班组全体成员为了共同解决班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团队活动。QC小组成员在工作中甚至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组织、潜心钻研,为了解决问题而各抒已见、努力攻关、解决难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全体成员在思想上、行动上都是一致的,为了共同的目标,打破岗位界限,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专长。这种团结的气氛和合作的精神,给员工极大归属感,同时也拉近了成员间的距离,构建了和睦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增强了班组团队意识,有效激活班组成员积极性、创造性。
(四)QC小组活动打造高绩效班组。解决工作现场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质量的改进是QC小组活动的基本特征,QC小组活动的目标主要围绕提高工作(产品)质量(效率)、降低消耗、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方面,而这些也正是班组建设的重要课题。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对策和实施,不断地提高生产、服务效率,节约物资的消耗,提高物资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带来直接降低消耗的效果,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小组成员的效率意识与节约意识,强化了小组成员爱惜资源、节约资源消耗的自觉性。
由此得到结论,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思想、管理目标最终要落实到班组。QC小组活动是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开展,通过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这与班组建设以至企业发展的目标是根本一致的。QC小组活动是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将QC小组与班组建设有机结合推进,有利于提高班组管理绩效水平,有效激活班组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将进一步推动企业班组建设的良性健康向上发展,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秀敏. 加强企业班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A]. 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 2016 .
[2] 叶文. 广西电力线路器材厂“五星”班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3] 颜景鲁,刘金标. 如何夯实班组标准化建设工作[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4] 顾捷. 以守规文化提升班组建设水平[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5] 宋士锋,赵树生. 减轻负担 强化管理 进一步提升班组建设水平[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论文关键词:失效模式影响分析,综合评价,离散型加工生产线
0引 言
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资源多样性和相关性,导致生产系统难以评价或评价结果不够准确;国内外学者提出各种评价方法和控制手段。如Teng[3]提出基于FMEA的生产过程的控制,运用FMEA理论对生产制造过程中所涉及的零部件出现失效模式进行评价;Allen[4]提出生产设计阶段利用FMEA和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管控, 将FMEA和模糊集理论应用到产品设计阶段;门峰[8]提出模糊集理论与灰色关联理论的FMEA方法,将FMEA和模糊集理论与灰色关联理论运用到具体的铸件产品中。郭铜修等[9]提出企业生产系统模糊评价方法,将模糊集理论运用到航空工业企业生产系统中的评价。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发现FMEA方法存在不足之处:(1)多因素评价时所得风险顺序数不可靠,得到数值相近甚至相等。(2)系统评价过程中没有考虑各因素在整体上影响程度,只是按着FMEA方法评价其各个因素;为了避免以上缺点而提出了基于FMEA离散型加工生产线的综合评价。
1 FMEA离散型加工生产线的综合评价研
1.1离散型加工生产线研究
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工商管理论文,离散型加工生产线的生产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输入—转换—输出”系统,系统输入就是一切需求资源或生产要素,经过有机的转换过程,输出特定产品或服务,这个转换过程就是企业生产系统龙源期刊。一般将离散型生产线的构成要素划分为[9]:
(1) 人力:人员技能、人力资源利用、人员情绪等。
(2) 物力:物料、半成品、产品、周转箱、设备、仪器、文件资料、工具、工装等。
(3) 环境:生产线现场的通道、地面及其标识,各类管线、门窗、墙面、通风、照明等。
(4) 信息:在制品数量、产品合格率或废品率、生产计划数量、生产成本、时间等。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各种构成要素中包括不同种因素,不同要素在不同企业生产线中影响程度不同,不同因素在企业生产线中影响程度也不同,所以对具体企业生产线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这种特殊性。可以将生产线划分为一级要素指标和二级因素指标,即考虑其层次性,生产线指标体系如图1-1。这些因素控制存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而这种不确定因素在以前的评价系统中难以给予准确的数值。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Analysis ,FMEA)和模糊数学理论在这方面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优势。FMEA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利用专家经验和知识得到各因素失效模式的发生率(Occurrence-O)、严重度(Severity-S)、难检度(Detectability-D),通过计算风险顺序数(Risk PriorityNumber-RPN,RPN=)得出风险程度。其计算方法就是O、S、D三者乘积而得出其风险顺序数,这样导致不同失效模式得出相近甚至相同的RPN工商管理论文,但实际上这些相近甚至相同RPN的重要程度不同[10]。
图1-1 生产线指标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生产系统评价既要考虑它的要素和因素重要性,又要考虑各因素具体的情况,于是提出了基于FMEA离散型加工生产线的综合评价方法。首先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利用专家知识和经验填写各层次指标的重要性表格,应用二元对比倒数法计算出相应权重。其次从局部的角度出发,应用FMEA理论对具体因素存在失效模式进行评价龙源期刊。最后为了考虑所有因素对生产系统的影响和避免专家的主观因素,应采用模糊集和FMEA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即综合评价方法,其过程如图1-2。
图1-2 综合评价过程
1.2 FMEA模型简介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是FMA(故障模式分析)和FEA(故障影响分析)的组合,是过程管理中的一项预防性分析工作,是一种用来评价系统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或服务等所有可能发生的故障(问题、错误、风险和利害)的特殊关系[1]。其使用范围包括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服务过程、机器设备等。
有效FME具有以下特色:可以降低制造过程中出现失效的风险;能识别与产品相关的制造失效模式;可分析所有顾客要求的产品特殊性;能评估失效对顾客造成的影响;能识别制造过程中潜在的失效原因,并据以降低失效发生率;能列出潜在失效模式的排序,并据以建立考虑采取矫正措施的优先级;能将制造或装配过程的结果文件化。FMEA的实施过程如图1-3。
图1-3 FMEA实施过程
FMEA使用过程中要进行相关数据的实际调研和收集,识别产品或系统潜在失效模式中潜在失效后果、潜在原因、确认现行的检测方法和控制手段工商管理论文,评价严重度、发生率、难检度;直到所有失效模式评价完成,计算风险顺序数,判断风险顺序数是否在可接受的水平。若风险顺序数在不可接受水平内需要采取措施,通过持续改进直到达到可接受水平内才为止。
1.3综合评价模型简介
综合评价模型如下:
B=A°R= A° (1-1)
模型中:A=一级指标权重, Ai,二级指标权重,为判定矩阵,上标°表示合成算子。
(1)权重的确立[6]
通过表1-1,利用二元对比倒数法得出各子系统相对权重。
表1-1因素比较表
定义
定义
1
Ai与Aj同等重要
2
Ai比Aj略微重要
3
Ai比Aj较为重要
4
Ai比Aj重要
5
Ai比Aj重要得多
6
Ai比Aj非常重要
7
Ai比Aj绝对重要
根据专家初始权重集W计算权重相似系数Sij ,得到相似矩阵S。
(1-5)
式中,Sij 专家i与专家j相似程度,需要进一步计算偏离程度L来剔除偏离程度大的专家评定权重
(1-6)
(1-7)
式中代表i专家评定因素权重与其他专家评定因素权重偏离程度,假如大于某一界值时,第i位专家意见加以剔除。实际运用中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界值L。
(3)评判矩阵的确定。一般采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隶属度,本文采用改进的定性指标方法处理,即直接由多个专家对某个被评定因素的隶属度做出估计,然后利用聚类分析的距离法中欧氏距离来剔除偏离程度比较大隶属度。
(4)模糊综合评价合成算子上标°确定[6]
根据本文特点选择如下模型:
, j=1工商管理论文,2,3,…,m
该模型不仅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而且保留了所有单因素评价的全部信息。在运算时,并不对ai和rij施加上线限制,只需对ai归一化处理,即。
2实例分析
对汽车前桥厂的转向节加工生产线进行实际调研和相关数据的采集,发现其潜在失效模式,由专家、调研人员和从事多年此生产线管理的相关人员对各失效模式因子O、S、D进行评分,利用FMEA和综合评价模型对转向节生产线进行评价。
2.1 评价体系确定
通过实际调查和分析,本文从人力、物力、环境、信息综合考虑设定4个一级评价指标及14个二级评价指标,所构成转向节生产线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1。
表2-1转向节生产线评价指标
转向节生产线
人力()
人力资源利用(w11)
人员技能(w12)
物力()
外圆尺寸和精度(w21)
螺纹底孔中心孔(w22)
防护装置(w23)
设备(w24)
文件资料(w25)
环境()
机器及其地面清洁(w31)
作业现场通风、照明(w32)
各类线路布置、着色(w33)
门窗、墙壁完好性(w34)
信息()
在制品数量(w41)
论文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控制
审计风险是随着审计应运而生的,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为此,审计人员应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审计风险含义及其成因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做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由经济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和审计手段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具体来说,审计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由于审计主体的因素所产生的审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所形成的一种审计风险
首先,审计人员个人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审计经验有高有低,
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加之当前审计力量的不足,审计任务的繁重,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有时甚至被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之中。具体表现在: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差别会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不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审计行为的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财务管理论文,其结论也就不一定合理;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也将影响审计结论是否正确等。
其次,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跟不上各单位业务活动发展的需求。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经营单位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各种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经营结构组织的多元化,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被广泛运用,使得被审计对象经营活动和财务报表编报和披露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审计人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知识结构。这些发展,大大提高了审计人员审计的难度,而对传统滞后的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审计人员如果不能及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包括知识结构和行业经验,将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从而无法胜任审计工作,审计风险随之产生。
(二) 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因素所形成的审计风险
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审计风险。主要包
括两种情况:第一,根据有关管理规定,单位应建立而未建立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所形成的审计风险杂志网。如:钱账物应设置3个岗位,而单位只设置了2个岗位,但单位现金业务又相当频繁。因此,在货币资金管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第二,因被审计单位尚未严格执行内控制度所带来的一种审计风险。单位虽然根据有关规定建立了许多内控制度,但是存在部分内控制度执行不力,一些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2、被审计单位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客观存在的一些不确定
性,例如:会计行为和经济错弊,会计人员本身或单位负责人从主观愿望上要求会计人员违规违纪;因被审计单位无意识存在所带来的一种审计风险,
3、被审计单位提供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一些被审计单位对收入、成本支出的会计资料提供得较为完整,执行财经纪律的情况也比较好。而实际上,这些单位的一些其他的收入、下属单位上缴的管理费等并没有纳入财务账,而是入了私设的“小金库”,而这些会计资料通常是不会向审计人员提供的。会计资料的不全面,留下了审计风险的隐患。一些部门、单位为掩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会计资料上大做文章,记假账、报假账的事时有发生,其中个别支出原始凭证的填制存在明显的不真实性问题,例如使用普通收支凭证而无正式的发票、无填制单位或填制人签章,审查起来无从下手,严重影响到审计成果的真伪,这无形中也给审计部门带来了审计风险。 (三)社会环境影响产生的审计风险。 从审计发展来看,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当审计产生之初,单位最关心的是诚实性,也就是说早期审计是检查单位的正直性,而不是检查他们会计账簿的质量。然而当社会步入19世纪下半叶财务管理论文,审计人员的职责是审查单位的经济运行以及会计报表管理者编制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对资产负债表质量的重视,表明审计人员的影响开始扩大。到本世纪初期,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广大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关心,使人们更加关注已审的财务报表,而且对此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政府、投资者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而且潜在投资者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人们对单位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也日益重视,依赖审计意见的人越来越多。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社会各界都在关心审计、关注审计、依赖审计,从另一个层面上讲,这种依赖性也给审计部门带来较大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审计风险的存在并不可惧,关键是如何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范围。笔者通过学习审计理论,结合平时审计实践,认为防范审计风险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
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会计职业界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木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控制风险。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在从事审计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在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职业标准。审计人员一定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审计质量,一般不会发生过失,至少不会发生重大审计风险损失。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我们处在经济变革时代,我们的业务知识,审计工作、审计范围都受到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每一个审计人员除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财务管理论文,还要更多地学习专业知识,包括学习审计基本准则,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工作。首先要在审计程序上合法规避审计风险。其次要学习好专业知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多元化经济成分日益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规章不断出台,我们要随时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杂志网。
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敢于改进方法,创新手段。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系统会计处理的特点及审计目的等合理配置审计力量,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和技术,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在取证时,审计人员绝不能满足于被审计单位自行提供的资料,要获取强有力的外部证据,多角度地取证、印证。在选用适当的审计方法的基础上,还应该敢于改进方法,创新手段。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审计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和应用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是提高审计质量,圆满完成审计工作任务的重要举措。
(二)审计单位应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建立科学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这包括采取措施督促全体专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审计人员达到并保持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为此,审计单位应严格人事管理,并不断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增加审计人员执行各种类型审计业务的经验,提高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建立分级督导制度,并要求各级督导人员对各层次的审计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必要时应当聘请相关的专家进行协助;对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相应程序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适时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质量控制方针,建立、健全各项质量控制程序,保证审计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把审计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三)做好内部控制调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当先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进行符合性测试,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做出评估财务管理论文,看其内控是否严密,并找出弱项,以作为实质性测试时的重点。 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可以由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自我评价,主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只能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做出初步评价,要真正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必须通过符合性测试。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符合性测试后,根据其评价以及对内部控制松弛部分和汇总的弱项,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应当实施详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以便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审计风险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提高风险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审计风险,这样审计工作才有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备注:增刊)
主要引用文献:
论文关键词:汇整智慧,在线脑力大激荡,Jam,方法借鉴
在网络2.0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自媒体”、“众包”等情报信息以及内容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出现,造成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技术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外的政府机构、公益团体、企业组织都在思索和尝试新型的沟通互动、协作创新、知识管理的模式和办法。其中,IBM推行的在线脑力大激荡(Jam)的技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和参考价值。IBM号称世界绿色巨人,是知识经济的典范,其在知识管理、合作创新方面的理念和技术具有前沿性,其所开展的名为“Jam”的在线头脑大激荡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直接催生了包括“智慧地球”在内的众多重大成果。国内对“智慧地球”给予极大的关注,却鲜有研究和介绍其背后的“Jam”。深入摸查国内外的零碎信息材料,还原Jam的真面目,研究其内涵、深层特点以及技术方法,才能够切实掌握其中的奥妙,剖解其中可吸收借鉴的经验做法。
1 在线头脑大激荡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尽管IBM公司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成功的知识型企业之一,但要对在线头脑大激荡活动进行研究,不是因为IBM在IT行业或世界产业当中的地位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而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背景和意义。
1.1 IBM公司Jam活动引领了集智创新潮流
IBM公司是世界级IT企业,有蓝色巨人之称。它从2001年开始,探索推行一个名为“Jam”(在线头脑大激荡)的创新活动,成功地革新了企业创新文化、创新模式和流程,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这种创意活动开创了在线收集创意点子的全新方式。相较于一般企业花同样时间的思考效率,IBM采用的在线头脑大激荡方法是千倍、甚至万倍的力量跃进。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各行业实务人士对“Jam”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其在中国大力推行的“智慧地球”概念及商业模式就是“Jam”的产物。可惜,至今为止,国内大陆的人们多关注“智慧地球”这一“后果”,鲜有人研究“Jam”这一在线头脑大激荡的“前因”。这一方面会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IBM的商业布局及重要举措缺乏足够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吃了“智慧地球”之“鱼”,而没有掌握到“Jam”这一“渔”具。
1.2 网络2.0下众包成为知识创意新模式
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后,互动、透明、协作、共享成为关键词。开源软件、维基百科及脸谱等交往社区为代表的众包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造成广泛的影响,逐渐被各种信息、知识、创意行业和组织所采用。众包模式说明,众人之力可以善加利用,完成以前只有少数专业人士能做的事。众包解放所有人隐伏的潜力,也使得工作的组织方式、人才的运用方式、研究的执行方式,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方式急剧变动。以通过大量参与者协作创新、合作创意的办法发现及确定新的知识、技术、机会、方案的做法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成功经验。
1.3产出“创新”的机制需要创新
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原始积累并开始进入了以信息化、知识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发展阶段。一方面,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培育发展。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组织到个人,都意识到创新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并纷纷从各个层面和角度采取了一些创新举措,希望能突破固有思维、掌握内在规律、站立发展前沿。“创新”比黄金还贵,产出产品不如产出知识,尤其是产出真正具有知识含量的“创新”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全社会要把注重点放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先进有创意的创新产出机制上来。
2 在线头脑大激荡的内涵及特点
2.1 在线头脑大激荡及其内涵
Jam(在线头脑大激荡)是IBM公司受爵士论坛(Rock Jam)和布鲁斯论坛(Blues Jam)(音乐专家的顶级聚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强调即兴创作)的启发,自2001年起推行的一种由大批人并行参与的72小时在线会议(World Jam)。World Jam首次验证了IBM通过内部网联系员工并采集想法的能力,开创了新型在线讨论方式。由于该次尝试非常成功,IBM意识到这一计划还应该有更广泛的应用。自2001年在内部举办第一个在线头脑大激荡以来,截止至2010年2月5日,IBM已经举办了超过30个不同主题、类型的在线头脑大激荡,其中20个是为其他机构提供合作服务,既有来自联合国、欧盟、法国、美国、瑞典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公共部门,也有诺基亚等私营机构。另外10几个IBM自己的在线头脑大激荡活动则针对各种不同的主题,有Manager Jam、Consultant Jam、On Demand Jam等,还有非常有名的针对IBM新价值观讨论的Value Jam,以及由IBM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的以创新为主题的Innovation Jam。
Jam是全球第一个使用Internet进行大规模系列在线讨论的方案,可以支持成百上千的甚至数百万人同时进行沟通,一般称为“创新头脑风暴”或“创新即兴大讨论”。Jam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是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创新活动。Jam透过网络举行集中式脑力大激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通过大量参与者合作创意,在很短的时间内集合成千上万人的智慧,并运用内容挖掘分析工具,搜集、识别、消化大量主张。其次是全新的群策群力的扁平化机制。Jam就像一个大规模并行的会议,通过多对多的对话创建多对一的信息收集。扁平化的放权机制达到了吸纳和集中控制信息流动的效果。再次是全球化协作式管理工具。Jam具备清晰的业务用途、明确的目标和可预期的结果,是适应全球化时代特点和需求的协作式管理工具,可以成为跨区域组织的管理系统的一部分。第四是知识管理的新型模式。Jam的参与者尤其是思想、知识、点子贡献者实际上参与建立了一个关于最佳实践和点子的收集库。
2.2 在线头脑大激荡的特点
在线头脑大激荡与传统的在线社区、最佳实践分享项目等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规模。Jam的价值在于其可以在大规模的沟通中识别出重要的知识。并非只是管理团队里的少部分代表,而是任何人都可参与讨论。二是横向平等性。从结构上看,Jam是水平平等的。无指挥系统,无人管理,甚至权威专家在民主讨论面前都要退居次席。人人有权发言。三是明确目的性。参与者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来进行Jam(脑力大激荡)。Jam的发起旨在分享各自的经验做法、思想火花,以解决与组织相关的特定紧迫问题。四是即时性。Jam是实时发起的并有时间限制的事件。由于时间紧迫,会在参与者中间发生真实的,且经常是偶然发现的“知识意外事件”。五是可追溯性。尽管Jam有即时性,但是任何记录都不会丢失。因为一切讨论都是在线进行,所有的相关记录都是即时可查询的和可分析的。
3 在线头脑大激荡的方法和技术
Jam方法在本质上类似于在上世纪50年代里被人归纳出来的那种集体想象或头脑风暴方法,其核心任务是让所有人的智能结合在一起。然而诞生于网络2.0时代,具有开放创新观念支撑的Jam在具体操作上已经面目全非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特别是它所覆盖的“集体智慧”大大超越了一组必须处于同一地点的专家,而是全球各处数以万计的人群。看似“无为而治”,实际上难度很大。既需要管理方法和技巧,还需要技术和工具。
3.1 程式:“流水线”创新
Jam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流水线”式创新,其摸索设置了一套成熟的流程。以2006年创新Jam(InnovationJam)为例,Jam的程式包括:
一是组织筹备。通过全球高端调查的方式,听取世界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的意见,提出了研讨的主题和方向,事先张贴在Jam专门网站上,作为参与者讨论的基础。明确将议题限定在四方通达、金融与商业、医疗保健、为了一个更美好的地球这四个领域,并对每个领域的讨论方向作了具体说明,并为每个版块设置若干“联合负责人”,随时控制无关的研讨,引导大量的参与者集中在研讨的主题方向上。
二是开展第一阶段研讨。为了避免成千上万人参与的头脑风暴成为混乱的大塞车,Jam设计者分两个阶段安排了两个时间窗口开放讨论。第一阶段开放的是第一个72小时时间窗口,参与者点入特设的网页,输入代号和密码,看到四大讨论区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主题进入,就可针对议题发表意见。网站则随时更新热门讨论的话题。
三是对研讨内容作初步整合。第一阶段的活动结束,IBM借助专门开发的文本挖掘分析系统,对第一阶段收集到3.7万个想法和评论进行自动化处理,交给专门的项目小组会挑选出讨论数最多的创新方案,过滤掉已经被商业化或离现有技术太远的想法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一个独立的核心小组,对这些初选的点子分别提出技术、商业等方面的四到五个疑难问题。放到网上,讨论如何进一步将好创意执行出来。
四是第二阶段研讨。第二阶段(第二个时间窗口)主要是通过头脑风暴将这些理念化为具体的产品、解决方案和合作伙伴。这一阶段参与者和前一阶段“大杂烩式”的参与者已经有了很明显的不同,参与期间的主要分为两大类:技术专家和行业专家。这个阶段的研讨,不再安排相关的负责人。另外,尽管这个阶段Jam依然是只要有帐号,就可随时随地发帖研讨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但是会谈室才是最为有气氛的地点,“网上创意”与“室内创意”共同促进。
五是消化利用研讨成果。最后IBM50名高管和专家细化消化第二阶段产生的设想,将其变为公司将投入资金的10个项目,它们是:3D互联网、大型绿色创新、无分支银行、数字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智慧医疗支付系统、集约化城市交通信息系统、智能电网、实时翻译系统和简化的商业引擎。这些被发现、提取和整合出来的“金点子”,会被投放到IBM的创意工场,进一步进行商业化开发和利用
3.2 主要支撑技术
Jam运用包括 Web2.0 及云端运算等强大“网络社群”技术,透过动态资源共享、虚拟化和高可用性的新一代运算平台,后端连接巨大的系统资源,以互动和服务的方式将运算、智能型的商业应用和管理资源提供给参与者,更快速、有系统地汇整讨论,协同创造出更多价值与智能。其中,网络社群及内容分析技术是主要技术手段。
一是网络社群技术。IBM整合利用了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网络社群技术,服务于Jam研讨活动,这些技术都属于“协同技术”,对合作创意、集体创新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关键词是如何被使用的;而主题云是展现Jam大讨论中紧密相关的对话,其以很有逻辑的方式来突出显示讨论的重点,以使新参与者能尽快加入讨论。这样可使参与者即时快速了解讨论的进展程度及出现的新讨论主题,参与者就会愿意再次上论坛来进行对话。
二是内容分析技术。由于是大规模并行在线研讨活动,如何对零散的、海量的观点内容进行识别、筛选、分类、整合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IBM利用的是内容挖掘和文本分析工具来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其中,IBM日本实验室开发的内容分析软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为了适应全球范围内员工、客户等讨论参与者中少数参与者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思维习惯,IBM还专门开发了同步断点技术、不同转接工具(如思维工具)。
3.3三层把关机制
为了保证质量,Jam要求发言者要避免空谈,不要偏离目标,用事实说话。由于参与创新的人数是以前的百倍,甚至万倍,需要引导,才能让创新的过程不会各谈各调,最后失了焦。在看似自由的创新网络中有三层把关者,确认参与者的创新方向与深度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不会偏离。
Jam的最底层协助者是营销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的职员,他们兢兢业业地在协助参与讨论者,并随时翻译整理出最热门的讨论议题, 张贴在主要网页上。另外,在全球的上千名技术专家也将轮班上线,充当各个方向的技术顾问,保障创新的讨论时刻能够精炼和聚焦。IBM在全球分公司邀集上千名专家72小时轮班挂在网上,每个人专长不同,有人懂技术,有人懂业务,一个新留言出来,他们可以立刻反应,表明此想法已经被实现了,或许可以另寻方向讨论,或是这种应用可能牵涉到某些技术等。技术专家让创新的讨论不会失焦,最上层的主持人,则负责去整合,随时丢出新的话题,引导大家谈得更深。
此外,IBM规定,参与者事先要签署声明放弃知识产权(不是交给IBM,而是成为公共产权),成功的也没有报酬。另外,还规定,只有当一家企业参与人数达到或超过40时才有权直接于网上观看各个讨论主题的资料,否则只能获得由IBM公司按照主题,地区与产业等指标,归结出的创新应用服务报告。
4 在线头脑大激荡的方法借鉴
在线头脑大激荡(Jam)产生的影响及可借鉴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汇整智慧、协作创新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并可提炼梳理出若干可吸收借鉴的宝贵经验做法。
在认识论层面,首要任务是在思想观念层面改进对创新的认识。目前大部分人对创新的认识还停留在老旧的观念当中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完全受制于工业时代的标准和流程,把创新等同于发明。在研究阶段,产学研需四个层面联系不强,关起门来挑选研发突破口的做法比比皆是;在知识成果产出上,强调的是又快又多,往往在投入大量资源研发出来后,就束之高阁了。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流程创新等方面更是处于全社会创新文化和创新活动的边缘。其实,知识经济的定义已经悄然被改写了,新经济必须由供方、需方甚至第三方一起来创造。IBM的经验是,创新=发明 + 社会洞察力 + 商业思维。
在方法论和具体操作层面,关键是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开展“流水线”创新。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判断,Jam是新时期尤其是互联网环境下头脑风暴的有效工具,可以推动创新,促使区域、组织和企业对变化作出更快、更好的反应。借鉴IBM的做法,开展Jam需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明确目标和话题。召开Jam时首先要设定明确的目标。组织的领导及相关人员需要考虑召开Jam所带来的预期变化。此外,还要研究和选择合适的话题作为研讨对象。最好是选择一组特色各异的话题而非一些焦点话题。可以利用员工调查、经营管理策略、焦点团队和其他沟通工具来帮助确定Jam的话题。话题说明要足够吸引人,因此,要特别对话题说明做精心的制作。一旦确定了讨论话题,需要对每一个话题进行调查研究,以便全面了解整个组织对该话题的认识程度。根据已选的话题数目,研究过程可以长达一个月,以便慢慢梳理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其次,选择协调员和主持人。协调员小组由有过Jam经验的人组成,他们往往是主题事务专家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成Jam达成预期目的的一群人。协调员可以作为参与者,享有引导对话的自由。进行全球性的Jam(global Jams)协调员应是遍布全球各地的。与协调员不同,主持人是较正式的讨论引导者。主持人的选择依据是其在话题领域的公认专业水平或权威程度。他们往往废寝忘食地忙于日常工作,且很难抽出固定的时间参加Jam。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位主持人可以配一名主协调员。这位主协调员有过Jam的参与经验,可作为主持人的得力助手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在Jam进行期间协调整个协调员小组的工作和引导主持人抽时间进行有重点的沟通。
再次,组建和培训协调员小组。Jam召开前大约提前一个月,协调员和主持人抽一天时间开会,简要梳理Jam的目标,并要针对Jam最佳实践进行培训,这是一个技能交付的过程。在此会议中,他们需要阐明各自的角色,并正式组建协调员小组。协调员和主持人小组可以创建一个网络协作空间,远程在线持续进行Jam的准备工作。在Jam进行时,此协作空间也可用于协调员、主持人进行信息沟通。
第四,最后的筹备和正式启动。Jam开始前的一个月内,协调员小组审阅其相关话题的调查研究材料,制定Jam的工作流程,讨论其话题对话的可能走向及调整各协调员的可能行动。Jam研究小组开始对Jam结束时开展的研究进行规划。沟通小组开展吸引参与者和确保参与者不中途退出的相关活动。时间的设定要参照参与Jam的主要管理层人员的行程表。Jam进行时,准备妥当的小组执行其计划。话题协调小组通过短信息发送和时不时打电话来持续保持联系。跨话题讨论和地理传递在协作空间中进行。
第五,挖掘吸纳知识。随着Jam的全部讨论内容被保存,所有想法或点子都应该被转化为组织知识库的一部分。Jam结束后的数月内,组织将适当地使用一些内容分析工作来辅助开展知识挖掘, 持续从该Jam的成果中汲取知识。
参考文献
[1]缪其浩,党倩娜.“智慧地球”给我们的启示:从技术到产业的开放式创新值得关注[N].科学时报,2010年3月30日.
[2]李超.IBM“流水线”创新,21世纪经济报道[N].2006年9月16日.
[3]旷文琪.IBM与Google不断改变世界 秘诀在不断集体的创新[J].商业周刊(台湾版),979期.
[4]张晓峰.从随需应变到全球整合的IBM[J].国企杂志,2008(7).
[5]许.IBM:狂想与创新[J].T经理世界,2006年10月5日.
[6]Lynn Dorsett, Michael A.Fontaine and Tony O’Driscoll. Redefining Manager Interaction at IBM. KnowledgeManagement Review. Sept/Oct 2002.
[7]Spira, Jonathan,Friedman, Steven and Ebling, Susanne. (2001). ‘IBM’s WorldJam: How IBM Createda New Standard Intracompany Communication. Basex: New York.
[8]Feder, B.J.IBM Meetswith 52,600 Virtually. New York Times, 29 May 2001.
[9]Boone, Mary(2001).Opening a Dialogue with the WholeOrganis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Review. Sept/Oct 2001.
[10]许.IBM:狂想与创新[J].T经理世界,2006年10月5日.
[11]IBM公司网站:ibm.com/.
[12]IBM公司Jam项目办公室网站:collaborationjam.com.
论文关键词:预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一、引言
在信息披露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对历史性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比较多,尤其集中在强制性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方面,对预测性会计信息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IPO公司和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研究,对管理层的预测性信息研究相对较少。
预算信息作为一种预测性信息,笔者查阅文献发现,现有有关预算信息披露的研究也只有少量的规范性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文献对预算信息自愿披露行为及其可靠性进行实证研究。在盈利预测信息由强制性披露改为自愿性披露的情况下,笔者对当前我国上市公司预算信息披露的可靠性进行研究,找出影响预算可靠性的因素,可以发现公司预算的质量和水平,反映公司治理的效率。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预算信息披露作为一种预测性信息,我们可以借鉴现有盈利预测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一定的研究。下面经过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1、外部环境变动与预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预测是一种基于目前客观性情况推测未来趋势的主观性行为。对于预测的准确性,一方面取决于预测所涉及的预测期间的长短,预测期越长财务管理论文,面临的不确定性越大,从而预测的准确性也就越差。另一方面,公司预测期间的盈利变动幅度(程度)也是影响预测准确性的重要因素,盈利变动程度越大,代表盈利越不稳定,即盈利增长幅度或降低幅度越大,预测的误差就大,则难以对下期盈利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由于预算活动属于预测行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外部环境变动幅度与预算的可靠性负相关论文格式范文。
2、股权集中度与预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传统理论认为,股权结构越分散,单个股东就无力去监督经营者,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大股东就更有动力和能力去监督经营者,提高经营者管理效能,从而减少成本。但是,在股权过度集中的情况下,比如我国上市公司就存在严重的“一股独大”现象,大股东较容易操控上市公司,这样,大股东实际上成为上市公司的“内部人”。Laporta等(1999)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Fan(2002)分析东亚国家股权结构与盈余信息含量时指出,控股股东运用控制权对中小股东进行“掏空”时,控股股东会操纵盈余信息,这降低了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同时,控股股东为避免外部股东的密切监督,也会降低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假设2:公司股权集中度与预算可靠性负相关。
3、会计事务所审计与预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会计事务所站在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公司盈利预测报告进行审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盈利预测的实现。相对来说,声誉越高、规模越大的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也较高,致使公司预算的误差较低。由于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的声誉较高,他们对上市公司具有更严厉、更广泛的信息披露要求(Graswell和Taylor,1992),通常认为经“四大”会计事务所审核的预算报告比经“非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的预算报告的可靠性要高。蒋义宏、魏刚(2001)研究认为会计事务所审计对预测的可靠性有一定的影响。
假设3:经过“四大”会计事务所审核的预算报告的可靠性较高。
4、财务杠杆与预算信息可靠性
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说明公司面临较多的市场风险。根据融资优序理论,公司的资本来源在考虑资本成本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论文,通常会优先选择内部融资,再是股权融资,最后才是债务融资。但内部筹资有限,配股和期权融资受公司盈利能力和业绩影响,外部债务融资面临的风险较大。从而公司有操纵盈利预测和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预算的可靠性也就越低。
假设4:资产负债率与预算可靠性呈负相关关系。
5、公司治理机制与预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公司治理机制反映了公司的基本特征。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等公司治理变量对公司的盈利预测和预算信息披露可能产生影响,通常认为,董事会规模和监事会规模越大、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越能监控和约束公司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可以降低CEO或董事长控制董事会的可能性,促进信息的透明化和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而且聘任有能力的外部董事参与公司决策,会促使公司管理层披露更多的信息,从而对预算信息披露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显然也会影响到预算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假设5:公司治理特征对预算可靠性有系统影响论文格式范文。
6、成本与预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笔者在研究预算信息自愿披露行为中,预期成本与预算信息自愿披露行为负相关,并得到了实证检验,即成本越大,公司越不愿意披露预算信息。通常情况下,成本能影响公司管理层的信息披露行为,从而也对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假设6:成本对预算信息披露的可靠性有系统影响。
7、信息性质与预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信息披露能向外界释放有关公司基本信息和私人信息的信号,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促使投资者理性投资和决策,减少成本。管理层在有利好消息时,通常会向投资者披露更多信息(Clarkson,1992)。笔者在研究预算信息自愿披露行为中,已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信息性质与预算披露行为正相关的结论,即公司有利好信息时,管理层对公司前景持乐观态度,也更愿意披露来年的预算。因此,信息性质对盈利预测披露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也造成盈利预测误差存在差异(张翼、林小驰,2005)。
假设7:信息性质对预算信息披露的可靠性有系统影响。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深市和沪市的A股上市公司2005-2008年共4年的年度公开数据。在原来研究预算自愿披露行为的3595家样本中,我们筛选出对预算进行披露了的公司,有1215家。经过数据整理财务管理论文,剔除异常值和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得到1189家样本公司。所有样本都剔除了金融类公司和PT公司。预算数据来自于各年度财务报告中的披露,笔者从其“董事会报告”一栏中一一查出,并经手工整理。财务报告主要从巨潮网中下载,其他如公司理治、董事会特征、会计事务所审计等变量的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
2、变量设计
笔者将会用到的变量指标进行了整理和归类,所有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指标的选取都参考了国内外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取舍和适当修正,使得各指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各具体变量及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描述表
变量名称
变量指标描述
度量
因变量
Error
预算误差,代表预算的可靠性(也可称之为预算编制松弛)
(营业收入预算数-当年营业收入实际数)/当年营业收入实际数的绝对值[2]
自变量
Cost
成本
管理费用与营业收入之比
News
是否拥有“好”消息
哑变量:有取1,没有取0。收入预算数大于当年收入实际数,为好消息,否则为坏消息[3]
Ceodual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是否由同一人担任
哑变量:是取1,否则取0
Board
董事会规模
为董事会成员数
Ourdir
独立董事规模
为独立董事人数
Supervise
监事会规模
为监事会成员数
Environ
外部环境变动幅度
为小行业营业收入年度增长率
Audit
财务报告是否由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
哑变量:是取1,否取0
Square
股权集中度
赫尔芬德指数,等于公司前10位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
Liability
财务杠杆
资产负债率
控制变量
Size
资产规模
为公司总资产的对数。
Year
年份虚拟变量
哑变量:若年度为2006,Year=1,否则取Year=0,依次类推
Industry
行业
哑变量:若为制造业,取1,否则取0
3、模型设计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预算的可靠性。
Error=a0+a1Environ+a2Cost+a3Ceodual+a4Board+a5Ourdir+a6Supervise+a7Audit+a8News+a9Square+a10Liability+a11LgSize+a12Industry+a13Year+ε
四、统计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我国证监会于2004年12月31日条款规定,若公司公开披露过本年度的盈利预测,其利润的实际数较预测数低10%以上或较预测数高20%以上,要求公司详细阐明造成差异的原因。于鹏(2007)将盈利预测的准确性(可靠性)范围定义为预测误差在10%以内论文格式范文。本文将预算相对误差进行分类,不管是预算数是“高估”了还是“低估”了,只要误差绝对值位于0-10%、10%-20%和20%以上的,就分别认为预算是准确的、比较准确的和不准确的。
表2报告了预算相对误差的分布情况。从各年份和整体上看,预算误差在0-10%范围内的公司比例在06年、07年和08年分别为50.99%、44.31%和42.83%,三年的平均值为45.33%,可以看出,我国有近一半上市公司的预算是准确的,但公司所占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与之相反的是,预算误差在10%-20%范围内的上市公司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预算误差在20%以上的公司比例没有太大波动,各年份和整体平均值的公司比例保持在25%-30%之间;预算误差在10%-20%范围内和20%以上的公司比例在各年份和整体平均值上都是相当的;各年度的预算误差平均值分别为14.55%、16.16%和17.23%,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且三年整体的平均值为16.24%财务管理论文,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预算总体上是比较准确的,可靠性一般,但可靠性越来越差。
表2 预算相对误差统计表
年份
预算误差范围
各年度预算误差均值
0-10%
10%-20%
20%以上
2006年
155(50.99%)
72(23.68%)
77(25.33%)
304(14.55%)
2007年
148(44.31%)
91(27.25%)
95(28.44%)
334(16.16%)
2008年
236(42.83%)
165(29.95%)
150(27.22%)
551(17.23%)
合计
539(45.33%)
328(27.59%)
322(27.08%)
1189(16.24%)
表3反映了各变量的基本信息。在1189家样本公司中,预算误差均值为16.24%,从整体上看,预算准确性比较好,可靠性一般;外部环境变动均值为25.47%,公司面临的环境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成本均值为7.85%;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样本有124家,占10.43%,董事会规模平均有9.5人,独立董事人数平均为3.3人,监事会规模平均为4.2人;公司财务报告由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的公司有67家,占5.65%,说明绝大部分公司还是选择“非四大”国际会计事务所审计;有利好消息的公司共996家,占83.77%,说明绝大部分公司有利好消息;股权集中度均值为19.08%,最大值达70.29%,说明我国“一股独大”现象非常严重;资产负债率均值为52.14%。
表3 描述性统计
变 量
均值(1/0或总数)
中位数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Error
0.1624
0.1127
0.1673
0.0000
0.9892
Environ
0.2547
0.1943
0.4694
-0.3395
12.5749
Cost
0.0785
0.0610
0.0767
-0.1498
0.9809
Ceodual
124/1065
Board
9.5374
9.0000
1.9660
2.0000
17.0000
Ourdir
3.3263
3.0000
0.7405
1.0000
6.0000
Supervise
4.2330
4.0000
1.4744
1.0000
13.0000
Audit
67/1122
News
996/193
Square
0.1908
0.1652
0.1226
0.0099
0.7029
LgSize
9.3429
9.3102
0.4210
7.9667
11.2749
Liability
0.5214
0.5252
0.2339
0.0348
5.0638
Industry
806/383
2、变量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只是揭示了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关系[4]。本文的相关性分析结论如下:公司具有的信息性质与预算误差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与预算误差显著正相关;外部环境变动指标与预算误差正相关,但在Pearson系数下统计不显著;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监事会规模、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与预算误差负相关,但统计不显著;成本、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规模和股权集中度分别与预算误差正相关,但统计都不显著;单变量相关分析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变量两两之间的关系,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有效地揭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此外,相关分析表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小(都小于0.5),不存在高度相关性,表4中的每个变量的VIF值都小于5,故模型中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3、回归分析
在利用Eviews、SPSS软件回归检验中,利用怀特检验,我们发现模型有异方差现象,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对模型进行修正,最终消除了异方差。又模型的D-W值为2.047,说明模型没有自相关现象。模型的F值为39.833,在0.0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同时,修正的R2值为0.314财务管理论文,说明模型成立,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解释力。
我们发现,成本与预算误差显著正相关,即成本越大,预算越不准确,预算的可靠性就越低;通常成本越大,公司越不愿意披露预算信息,同时,对预算信息披露了的公司,成本越大的公司,预算的可靠性也比较差。具有“好消息”的公司与预算误差显著负相关,即具有利好消息的公司,预算的误差越小,其可靠性就越高;通常具有“好消息”的公司更愿意披露预算信息,同时,对预算进行了披露和具有“好消息”的公司,预算的可靠性比较高。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与预算误差显著负相关,即经过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其预算的误差较低,可靠性相对就高,这些与本文的预期相一致,假设得到了检验。资产负债率与预算误差显著正相关,即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虽然自愿披露了预算信息,但预算的误差也越大,其可靠性也就低,这也与本文预期相一致。
在董事会特征变量中, 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规模都与预算误差正相关,但统计不显著。由于我国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严重,大股东有较强的控制权和表决权,董事会成员内部存在普遍的“搭便车”行为,同时,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还不完善财务管理论文,独立董事的专业胜任能力与工作精力和态度严重影响到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运行,致使独立董事制度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董事会治理效率和作用并没有显著提高。监事会规模也与预算误差不显著正相关,通常情况下,监事会只起到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督作用,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监控,但无权加以干涉,所以,监事会对预算可靠性没有实质性影响。
此外,公司规模、行业虚拟变量和年份虚拟变量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也与预算误差正相关。公司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公司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就不同,资产的配置也不一样,故预算的可靠性也就不同。样本在各年度由于公司不同、数量不同、环境不同,故各年度的预算可靠性也不一样论文格式范文。
表4 回归检验表
Variables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t
Sig.
Collinearity Statistics
B
Std. Error
Beta
Tolerance
VIF
Constant
0.290***
0.044
6.607
0.000
Environ
0.006
0.004
0.044
1.462
0.144
0.635
1.575
Cost
0.063***
0.023
0.078***
2.682
0.007
0.682
1.466
Ceodual
0.006
0.004
0.042
1.325
0.185
0.562
1.778
Board
0.001
0.002
0.043
0.825
0.410
0.211
4.748
Ourdir
0.005
0.004
0.058
1.149
0.251
0.229
4.362
Supervise
-0.001
0.001
-0.032
-1.060
0.289
0.641
1.560
Audit
-0.031***
0.007
-0.106***
-4.194
0.000
0.902
1.109
News
-0.069***
0.005
-0.340***
-13.048
0.000
0.848
1.179
Square
0.072***
0.016
0.125***
4.578
0.000
0.769
1.301
Size
-0.021***
0.005
-0.137***
-4.466
0.000
0.611
1.637
Liability
0.093***
0.008
0.301***
11.156
0.000
0.796
1.257
Industry
0.014***
0.004
0.113***
3.858
0.000
0.675
1.482
06Year
0.020***
0.004
0.161***
4.705
0.000
0.492
2.030
07Yeay
0.032***
0.004
0.274***
7.212
0.000
0.399
2.505
R Square
0.322
Adjusted R Square
0.314
F Change
39.833
Sig. F Change
0.000
Durbin-Watson
2.047
注:***、**、*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
4、稳定性测试
在稳定性测试中,我们可以从总样本中随机抽取三分之一的样本数,再进行回归检验,看回归结果是否与总样本回归结果一致[5]。在1189家披露了预算信息的公司中,我们随机抽了350家公司对模型进行了回归检验,检验结果与本文上述的结论基本一致(限于篇幅,本文省略了回归结果表),所以本文通过了稳定性检验。
五、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在描述统计方面,我们发现,有近一半的上市公司的预算误差维持在10%以内,预算误差均值为16.24%,说明我国上市公司预算的可靠性较一般;且预算误差逐年上升,预算的可靠性越来越差。
在多元线性回归检验中,我们发现,成本与预算误差显著正相关,即成本越大,预算越不准确,预算的可靠性就越低。具有“好消息”的公司与预算误差显著负相关,具有利好消息的公司,预算的误差越小财务管理论文,其可靠性就越高。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与预算误差显著负相关,经过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其预算的误差较低,可靠性相对较高。财务杠杆与预算误差显著正相关,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虽然披露了预算信息,但预算的误差也越大,其可靠性也越低。在董事会特征变量中,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规模都与预算误差正相关,但统计不显著。监事会规模也与预算误差不显著正相关。此外,公司规模、行业虚拟变量和年份虚拟变量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也与预算误差正相关。
对后续预算信息披露的研究,笔者认为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公司由于面临更严格的市场监管和信息需求,预算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应该较高,故样本选择可以扩展到B股上市公司,进而比较A股与B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差异。再者,地区市场化水平不同,面临的环境和市场竞争程度也不同,从而信息披露透明度和披露水平也不同,因此,我们也可以考虑把这些因素引入预算信息披露的研究中。
参考文献
[1]蒋义宏,魏刚.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与财务问题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
[2]唐跃军,程新生.信息披露机制评价、信息披露指数与企业业绩-基于931家上市公司的调查[J].管理评论.2005(10):8-16.
[3]叶少琴,胡玮.IPO公司自愿披露盈利预测:影响因素与准确性[J].金融研究2006.9.
[4]张翼,林小驰.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层盈利预测[J].中国会计评论,2006,12.
[5]Clarkson,P.A. Dontoh,G. The voluntary inclusion of earningsforecasts in IPO prospectuse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2,(Spring):601-626.
[6]Chen,C.J.P. Jaggi,B. Association between independentnon-executive director, family control and financial disclosure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0,19:285-310.
[7]Fan,J.P.H. T.J.Wong.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informativeness of accounting earnings in East Asia.[J].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2002,(33):401-425.
[8]Ferris,K.R.D. C.Kayes. Some evidence on determinants of Profitforecast accuracy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ccounting. 1987,(16):27-36
[9]Craswell,A.Taylor S. Discretionary disclosure of reserves byoiland gas companies: an economic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92(19):295-308.
[10]Haskins,M.E. Ferris,K.R.,Selling,T.I. International financialreporting and analysis: a contextual emphasis, Irwin McGraw-Hill,Boston,2000.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诚信缺失,治理策略
一
社会学对社会转型的界定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经济体制的转轨,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二是社会结构的转变,主要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变等。本文中的社会转型是指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所引导出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它不仅意味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且还促使我国伦理道德观念进入了转型发展时期。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的运行是依靠权力来维系的,由国家通过指令与服从建立经济秩序,统一对资源进行配置,以克服个体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混乱,诚信体现着对党和国家政治上的忠诚和伦理道德方面的正统,并被强化。这时,不存在竞争,也不能追求利润最大化,搞假冒伪劣、损人利已,破坏信用的空间很少,甚至没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以及法律体制仍在改革和完善之中,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冲击和瓦解着人们原有的诚信道德观念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而新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诚信道德观念仍末建立,而恰恰是这种旧破新末立的特殊社会转型时期,构成了中小企业诚信危机产生的契机。因而中小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他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制假售假严重、债务债权纠纷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等失信现象,这些行为严重地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需对其进行治理。
二
结合我国实际和中小企业的具体情况,一般认为,实现诚信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进行约束的,即法律制裁和道德制裁。所谓的法律制裁主要是通过国家制定的一系列的政策、法律法规、制度来对人民的行为进行限制。所谓的道德制裁主要就是指通过社会的舆论和良心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限制。这两者是通过相互作用来对诚信发挥作用的。
第一,加大教育和宣传的力度,实施诚信的思想道德教育
其一,加强中小企业员工的诚信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企业要实现诚信经营,必须在企业内部实施诚信教育,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自律机制来保障中小企业诚信经营教育的效果。一是,要认真制定诚信经营准则,使中小企业员工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诚信经营准则有哪些内容,什么是属于诚信经营行为,什么是不属于诚信经营行为,从而使中小企业员工有章可循,能够自觉地接受中小企业诚信经营准则。二是要建立诚信经营的奖惩机制。对遵守诚信经营准则的员工给予必要的奖励,对于违反诚信经营准则的员工要给予必要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使越来越多的员工遵守诚信经营准则。正如一石说:“一个社会的道德完善与否,仅靠每个人的内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完善的制度。如果有一种机制,能从恶的人的信用记录上留下污点,并让他为这个污点付出沉重的代价,那么整个社会的信用就一定能走上正道论文格式范文。”[1]因此,中小企业员工必须在内部实施诚信经营教育,丰富他们的诚信经营知识,提高他们的诚信经营水平,使他们树立起敬业爱岗、公平竞争、遵纪守法的良好道德风尚。
其二,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诚信价值观教育
由于中小企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诚信缺失已经严重制约其参与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对国民经济各方面作用的发挥,那么,中小企业诚信道德建设显得更是令人瞩目。所以,中小企业应作为诚信道德建设的重点,应首先进行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然后以点带面,影响和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逐步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让他们形成互动,从而促进中小企业诚信道德建设。
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诚信价值观,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也需要法律的支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的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扬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为达到这种要求,首先,加大社会信用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识。“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治”。培养信用意识是有利于信用制度的建立,是有利于市场主体的自律和对信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前,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讲诚信的宣传活动,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正确引导,向社会宣传诚信是一切道德依赖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对中小企业的最基本的要求,要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得尊,悖信遭耻”的舆论环境,从而以诚信道德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如太仓市在开展诚信建设过程中注重抓好示范点,以点带面,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一是在城区商贸最集中的人民路开展创建“诚信经营规范服务示范街”活动,确立了10家诚信服务示范窗口及20家参创单位,通过这30家单位的引导,带动全市商贸流通行业的诚信建设。二是在太仓民营经济最壮大的璜泾镇召开创建诚信企业动员会,选择了四家影响较大的企业作为示范企业,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带领全市民营企业深入开展诚信创建活动。三是在全市窗口服务单位,开展“诚信服务”示范窗口和示范岗的评选活动,引导更多岗位由“微笑服务”向“诚信服务”提升。四是抓好乡镇示范点,把璜泾镇、新联村作为全市农村创建的示范点。[2]其次,要努力为诚信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加强法制教育与宣传,营造社会舆论环境,使人人知法、懂法、守法,使诚实守信成为每个中小企业立足于社会、立足于市场的根本,在全社会形成遵守契约、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目前,我国对违反道德特别是违反诚信道德规范的行为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一般只是立足于思想道德教育,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不能给予应有的惩罚,这事实上就是纵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不讲诚信行为,应当改变这种传统的做法,用法律手段解决不讲诚信行为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制止中小企业的不讲诚信行为。
第二,加大信用立法力度,严格依法办事
其一,完善信用制度的相关法律建设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诚信的基础和依据首先是法律,因而完善信用的法律体系,便是营造和保护讲信用的社会环境的第一要务。信用缺失是一种违约行为,经济学分析表明,经济活动主体是否选择违约,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当违约行为的预期效用超过的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便会选择违约。所以治理中小企业诚信缺失问题,必须立法先行,尽快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我国目前有关信用的法律法规涉及《担保法》、《个人信用实名制》、《个人消费信贷实施细则》等。就体系而言很不完整,就立法层次而言,大多属于部门制定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对中小企业的失信行为只能依照《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来处理,制裁的力度明显不够。如《合同法》中对违背“诚实信用”的原则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只是笼统地指出“应承担违法责任”因此,对现有法律法规不完善之处,要通过细化法律来进行调整,提出明确规定和要求,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通过立法保护经济主体的交易自由权和财产权,这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性制度。另外还要建立有关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其内容应涵盖信用等级评定、资信评估、咨询机构和公共信息、数据的取得与使用程序等。在立法上要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强化违约责任追究,不仅对逃废债务的单位要处罚,而且对恶意逃废债务的企业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构成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其二,严格依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
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阶段,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从司法和执法上落实法律责任,通过加强对失信经营者的打击力度,强化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的执法权,建立有效责任追究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使法律制裁对实行中小企业信用行为发挥有效的作用,实现真正的法治,这也是保证中小企业信用建立的前提条件。如温州的乐清县柳市镇中小企业的转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十多年前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柳市黑潮”曾搅得全国不得安定,国务院曾史无前例地为了一个小镇下发了国办【1990】29号文件,开展了毁灭性打假行动。全镇1267家低压电器门市全部关闭,1544家庭生产户全部歇业。十多年后的今天,柳市镇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全国所选用的低压电器,有50%来自这个滨海小镇,仅财政收入一项,就由1990年的几百万元上升到2000年的3、45亿元。同时,柳市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低压电器出口基地,一年出口创汇3亿美元,居全国之首。今天的柳市是真正名副其实的电器之都,同时也是打假打出的电器之都论文格式范文。[3]
第三,建立和完善符合国家规范的信用体系,以制度约束失信行为
其一,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
目前,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所有权主体缺位,产权关系不明晰,没有明确的最终责任主体。对国有中小企业经营者来说,国有中小企业经营者既缺乏产权所有者从外部进行有效约束,又缺乏一种基于自我财产利益的自我约束,在这种产权约束的条件下,国有中小企业经营者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就淡化中小企业经营者的责任意识,使中小企业经营者只追求权利而逃避责任,只求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最终导致其经营行为短期化,而不顾及诚信。私有中小企业不讲诚信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产权缺乏有力的保护,最终导致私有中小企业经营者不可能像真正的所有者那样能从长计议,从而使中小企业追求短期行为是必然的。一旦经营主体不注重对长期利益的关注,信用的基础就会被摧毁,使中小企业追求短期行为是必然的,那么必须严加治理。为此,一方面,政府必须明晰中小企业产权,明确其责任,使中小企业经营者成为真正的所有者。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长期和稳定的保护其发展的政策。使中小企业形成稳定的长远经营预期,做到诚信经营。
其二,不断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广义的信用体系包括信用记录、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保证以及信用制度、信用管理在内的信用系统。狭义的信用体系指以独立的中介机构为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收集和分析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资料,为客户提供当事人信用状况等证明资料的社会化的信用系统。中小企业的诚信建设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支持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要使中小企业走上诚信发展之路,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同明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中小企业行为,做到让守信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失信者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要求必须建立起一套符合国家规范的信用体系制度。当前,要重点建立企业与个人信用档案、社会信息系统、社会保障体系、任用干部的道德机制等制度,以形成以市场规则为基础,制度健全、手段完备、调控有力、管理有序的社会信用体系,为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竞争条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事实上目前社会和政府也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如国家经贸委等十部门今年5月份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步骤地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评价体系,建立信用风险的防范、信息披露和监督管理系统。”广东提出建立的企业“黑名单”档案制度,江西的“经济户口”管理制度,以及浙江的“企业信用查询系统”都在为这一方面而努力,但相比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而言,目前的立法工作还有待加快。虽然目前我国现行维护信用有关的法律条款在多种法律中涉用到,但内容都比较零散,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规范的信用法律对企业失信行为只能依照《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来处理,制裁力度明显不够,使违法成本远远低于违法收益,使得中小企业的“守信”走向“失信 ”。银行在合法债务工作时,往往陷入“赢了官司赔了钱”的状况之中。“执法难”已经成为治理“失信”行为的顽症,从而加剧信用危机的程度,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靠信用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一石.关注信用:让我们共珍重[J]. 精神文明导刊,2001,9.
[2]赵冠华,闵云良,陆振超.强化诚信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江苏省太仓市扎实推进诚信建设的做法与启示[J]. 精神文明导刊,2003,9.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当前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趋于和成熟,而国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 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 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 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
“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从管理纬度来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论对知识经济持何种态度,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介入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包括学者、专家、企业家等,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促进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