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9:01
导语:在中学德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德育方式:重理论说教,轻实际效果
道德教育实质上是主体性教育。这里的主体性不是教育者的主体性,而是“以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者通过教学渠道,将德育内容灌输给受教育者,这个过程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德育的实效性。否则,就只能是教育者的“独角戏”,教育者只是完成了个人的工作,至于工作的实效却很难把握。长期以来,中学的道德教育方式总体上偏向于单向度的理论灌输。这种教育方式的突出问题就是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摆在不平等的地位上,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甚至蔑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追求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动力,而很少考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需求。我们知道,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强迫学习的东西都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1]67,成人如此,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育者必须激发和挖掘受教育者对于德育的心理需要,只有如此才能获得良好的德育工作效果。
(二)德育过程:重品德认知,轻品德践履
就德育过程看,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环节缺一不可。要想使德育见实效,不仅要重视提高主体的德育认知,还必须通过激发主体的情感,锤炼主体的意志水平,最终落脚到德育行为上。当然,德育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知识,但是,德育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以知识的形式被人们认知,而是要作为人们的品德见之于行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那种割裂知、情、意、行四个环节相互之间关系的做法是违背德育过程规律的。目前,民办中学德育工作主要由两个渠道,一是通过党团工作途径,在校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二是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依据课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由于民办中学的实际情况,更多地关注高考或中考所要涉及的考试内容,而较少地关注学生实际成长所需要的各种“养料”,因此,实际工作中还多是依赖于课堂仅有的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德育工作,其效果之弱可想而知。
(三)德育价值:重功利实用,轻精神引导
与其他学科相比,德育是看不见摸不着,其效果也是潜在的。这就在客观上容易造成一种印象,德育到底有没有做,做多少,关系并不大。所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指的就是这类工作。相比较而言,人们更看重通过应试获得的分数带来的实际效果。对于背负着沉重的生源压力的民办中学来说,偷偷地减掉德育之负,其实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那些在面上必须做的德育工作基本不会减少,比如课堂教学,常规性活动等。而在本质上是否追求实际的德育效果,却很难保证,明显表现出功利性的特点。微观上看,一线的教师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也体现出明显的功利性。有相当多的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只谋求学生分数高和升学率高,不能切实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常用批评、禁止、训斥、惩罚等简单粗暴的方法,使得学生常常生活在精神的受辱中,很难形成良好品格。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教师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求,缺少对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的应有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有益拓展。诸如此类的现象说明,民办中学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德育熏陶无论是质还是在量上都不能得到应有的保证。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存在若干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就德育工作主导者而言,与社会办学的大环境不无关联,与人们对教育的期待联系紧密,与民办中学的经营者素质密不可分,与一线的教师质量息息相关。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主观原因: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是主要障碍
首先,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者们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按理说,能够通过经济手段参与到社会办教育以补充教育资源的不足,这种精神是十分可嘉的,经营者如果没有较为超前的意识和勇气,很难迈出这一步。但是,我们知道,民办中学既有经济实体的属性又有教育实体的属性。这就使得民办中学必然要受到这两种属性所固有规律的制约。在实际的运行中,常常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在一定的程度上适当让步,教育规律再大也必须服从经济规律的需要。因此,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者们就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德育理念的相对落后状况。一些与经济挂钩的“缺德”理念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中。比如,“品德无用论”的思想就很有市场。有人说:“有人花钱买智育,有人花钱买体育,却无人愿意花钱买德育。”话中之意是“德育都没有人要了,足见德育之无用至极。”这话听起来很像那么回事,其实不然。所谓花钱买智育,主要是指家长们愿意在课堂之外为孩子花钱购书、雇家庭教师、上各类辅导班,却没有家长专门为孩子的德育花钱辅导。这是对德育的渗透性、潜在性特点缺乏认识使然。德育渗透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念等无不浸透着德育的养分。因此,家长在花钱买了智育的同时,也就买了德育。德育之“用”更是体现其潜在性特质,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无不以德育为内在支撑的“骨架”,否则必将成为有才无德的“废品”。德育之“用”岂能以经济杠杆来衡量其实际的斤两呢?其次,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认为,“一个好王子,一切都归功于运用道德的原则使他成为好王子的那个人”。[1]204也就是说,学生到底怎么样,关键在教师。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好坏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影响因素,但是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决定性因素。目前,民办中学的教师专业素质明显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懂得品德教育。就目前的民办中学德育队伍来说,主要是政治教师和党团工作人员。但由于政治课是“副科”,党团工作也不是主要工作,一般多由教师兼职。这些教师所以兼职,对于主办方来说,可以节省办学成本,而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多挣些工资。至于他们是否懂得德育工作,往往被忽略了。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思想教育是人人可以从事的,“谁不会说点道理呢?”“不都是教育孩子么?说服他们还不简单?”诸如此类的观点听起来掷地有声,实在是对思想教育的认识十分肤浅。二是不善于品德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品德教育时说道:“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动着儿童,在他们心灵里留下愉悦、兴奋、精神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能变成信念。”[2]当前由于升学率的引导,几乎所有教师,尤其是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者们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生存大局,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首先以满足考试成绩为主,至于是否能够在学生的心灵里“留下愉悦、兴奋、精神充沛的情感”就不得而知了。三是不愿意从事品德教育工作。就教师个人价值追求而言,没有谁愿意被人轻视。同样是教育工作者,同样地付出了辛苦的劳动,为什么要被人看不起呢?尤其是品德教育费时费力、短期效果不明显,让人感觉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在教师队伍中往往有可有可无的感觉,这种不被认可的滋味是教师们谁也不愿意落到自己的头上的。因此,从事品德教育的工作者很多都不是出于内心的热爱,而是被动地接受安排。
(二)客观原因:主办者对德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是致命的软肋
由于前述思想认识等方面的不到位,民办中学的主办者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德育的突出地位难以兑现,因此引起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得一些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几近步履维艰,甚至名不副实。第一,德育工作经费投入不足。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才可能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尽管在教育行业有些工作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比如教师对学生的关心,额外的给一些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等等。但是,作为一项必要的工作,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就很难从根本上调动教师劳动的积极性。我们注意到一些学校在德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中主要是两块,一是主管单位来检查时为了应付才付出一些款项,平时并不设立德育工作专项费用。二是给兼职德育教师微薄补贴,这并不是一个整劳动力的工资,而是兼职工资,有的甚至还不到一个整劳力的一半。第二,德育工作考核机制不健全。如何说明德育工作取得了实效,这在理论上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学校有着自己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态,所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各具特色的德育模式更容易取得实效。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只要能够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就至少可以为学校的德育工作铺平道路。比如,在形式上有没有成文的考核机制,岗位职责,具体要求等;在内容上有没有确定的德育工作内容,校园文化活动有没有具体实施的措施等。
三、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现实路径
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所以存在不如人意的各类问题,关键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确实地,德育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其潜在的价值属性让人感到不可能具有经济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民办中学的经营者们的积极性。但既然是办教育,又必须符合教育的规律,没有德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因此,凭心而论,经营者们也愿意注重德育工作,只要能够不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可以。也就是说,民办中学的经营者们虽然思想认识不到位,但在根本的意义上遵循教育规律,关注德育工作还是可以保证的。这就为民办中学德育工作走出困境提供基础的认识保障。
(一)利用德育工作的内在特性,让德育工作潜移默化
有些人认为德育工作耗时间没成效,尤其是没有经济效益。其错误的节点在于教育者对德育工作存在的渗透性、价值的潜在性、显效的缓慢性等特性缺乏认知。确实,由于中学生正值成长期,其个性品质尚未形成,个体行为的反复性、思想的单纯性特征十分明显,德育工作需要花费很多心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需要老师一定要花费大段大段的时间放弃其他工作来对学生专门开展德育工作,充分利用德育工作的内在特性就容易将德育工作做好做实。首先,依据德育工作存在的渗透性特征,将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化于无形,浸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就德育的内容而言,人们的言行举止无不显示出一个人内在的德行水平。而这些内容并不是通过专门学习获得的,都是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渐养成的。就学生来说,其行为习惯多是在平时的听、看、做中逐步养成的。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平时听、看、做的内容进行优化、规范且严格要求,就可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而影响学生的内在品质。其次,依据德育工作价值的潜在性特征,将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融入教学,体现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德育工作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其确实存在却是不争是事实。因此,有针对性地将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融入教师的教学过程之中,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比如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并不是只有德育教师才不可推卸。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那些不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也应在相关方面主动配合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言谈举止加以要求,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熟视无睹。再次,依据德育工作显效的缓慢性特性,将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见诸行动,显现在师生共同的教学相长中。德育工作者常常因为德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而感到沮丧,尤其是青年教师,这是可以理解的。希望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心理追求。但德育工作想看到成果确实不易。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甚至基本没有可能。学生在校期间只有几年,这几年中的大量时间用在书本文化课的学习上,德育工作浸透其中化于无形。谁也不能说某个学生的成长是因为德育工作的推动。对此,将德育工作的效果见诸行动可以缓解渴望看到工作成果的心理期待。比如针对学生的某项与德育工作有关的具体工作,通过适当措施且严格贯彻,使得相关要求能够定时定量的完成,教师在工作的完成过程中逐步完善了教育理念和具体做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这就是德育的具体成效。将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见诸行动有益于促进教育者的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德育工作保质保量
前文已述,德育工作关键在教师。只有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才能确保德育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否则都可能是空谈。具体地说,要基本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应提高德育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德育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授课(第一课堂)和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两个渠道展开工作。要使这两个课堂的质量得到保证,对德育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思想素质。尽管两个课堂的教育方式和内容都有差异,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通过课堂这个载体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因此,德育教师思想水平的高度决定和影响着学生德育水平的程度。俗话说:要想让学生有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其次,应提高德育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工作,德育工作也是一种专业技能。这是毋庸置疑的。民办中学德育教师应该努力钻研德育理论,掌握中学德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与德育理论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吸取人类文化的精华,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开展中学德育工作。但是,德育工作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这项工作与工作者本人的道德素质密切相关。很难想象一个道德素质很差的人,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还会有什么影响力,即使其专业技能再好,对工作的成效也毫无益处。因此,要使民办中学德育工作保质保量,德育教师不管是兼职还是专职,都只有较高道德水平的教师才能胜任。
(三)营造良好德育氛围,促进学生道德自觉乐于践履
论文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最优化策略
农村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学生能学到本学科的文化知识,而且还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思想品德课就枯燥无味,学生对本学科重视就不够,兴趣也不大,课堂缺少活力。作为一名想品德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是“导演”,有责任改变课堂现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科学性和兴趣性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此,笔者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谈谈优化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是一种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的活动。学习的目的性会影响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形成,学习动机又会变成学习的动力。目前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厌学情绪,就是对思想品德课缺乏正确学习动机的表现。所以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思想品德课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关系。中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开始对自己的理想和前途有所思考和打算,一旦他们认识到思想品德课对自己的成长及未来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其次,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品德课学习内容广泛、丰富,如果教师教学得法,学生就会产生求知需要,进而形成一种激励和鞭策自已的力量,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大量的事例和生动翔实的资料,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
二、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性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德育论文德育论文,倡导师生平等、生生交流,使师生间真正成为互动、交往的动态关系;就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并以此推动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探讨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努力实现教学过程零缺陷。我们要改变以前教师首先针对教材提出自学提纲,并且力争求全求细的做法。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禁锢了,实际上也就是教师画圈让学生跳,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几节课上下来,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了并且千变万化、海阔天空,对一节课的重、难点冲击很大;所以现在每一节课,只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出两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是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自由创设,并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展开:①学生自主回答;②自主组织答案;③自主相互质疑、释疑。教师在学生互动的基础上精讲、明理,体现“导”的作用。
三、联系生活和热点,优化学习内容
生活即教育。教师要挖掘思想品德生活化的内容,这些取材于真实生活的事例将极大地启动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讨论、体验、参与、感悟中形成和确立起来了。比如《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一课,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一环节我苦苦思索小论文怎么写论文。设计问题。当你看到病人需要急救时,你会拨打什么电话?当你遇到火灾时拨打……以一联串的来自生活的问题进行发问,起到较好的效果。还有女生晚自习回家时怎么做可以尽量避免侵害?发生火灾时请你模拟报警等生活化情景的创设,使课堂贴进学生的生活,也有实用的价值。七年级思想品德《自我新形象》一课中,对于“追星”一事,教师让个别学生说说他们真实的“追星”经历,让同学们一起感受到“追星”背后的另一层面:浪费青少年宝贵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这种源自于学生的生活性案例更容易走近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
学习内容联系社会热点。思想品德课应关注社会大事并引入我们的课堂。四川汶川地震,让学生学会顽强,永不放弃生的希望,珍惜生命,学会坚强的面对挫折,感受团结互助,齐心协力的民族精神;关注国家新领导集体的产生,了解国家的政治体制,树立主人翁意识;关注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等等。这些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或通过传媒能够了解到的,都是品德课的内容和素材,而且最具时效性,最为学生喜欢。
四、优化教学设计,注重教学效率
教学必然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是让教学达到高效率的一个主要环节德育论文德育论文,这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只有教师将教材读通了,真正消化了,体会到了教材的真谛,才能好好运用手中的资料,设计高效的教学流程,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对教材的讲解,我们要充分考虑教法,学生的学法,组织好教学流程。学生所要理解的关键地方,资料的巧妙运用,问题的设计,教材的补充,内容的深化,这都是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一个高效的教学设计,就为高效的课堂准备了条件,同样也为学生上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上课的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课所做的一切准备,都是在高效的前提下进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高效的课堂服务的,课堂是教学中最为核心的环节,是教学的中心工程。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在思想品德课中,引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是现代化教学的必备手段。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不同的图片,再配上音乐,与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在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又愉快的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如:在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一课的时候,利用少数民族的图片,再配上《爱我中华》这首歌引入课文,学生兴趣高涨,再插入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风俗、以及我国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等。这课知识点很快就掌握了。在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时”,利用香港、时的升旗仪式,和驻港部队进入的画面,既能很快掌握本课知识,还能培养爱国思想,振奋民族精神。
总之,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在于做到学生的学习情感与训练,教师的指导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要一一到位,这就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
1997年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文学教育中积弊已深的问题被突现出来。这一问题,引起了语文教学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过去文学教育注重实用,功利性较强,在人文方面不够重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后现代主义以其反理性主义、反权威、反同一性等特征,对我国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也日趋深入。文学教育以自身的独特魅力再一次引起了社会,特别是语文教育界的关注。经过实践证明,文学教育这一因素在提升语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一、文学教育概况
语文教学包括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两个部分。前者的任务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懂得语言的规律,并且能够正确运用这一规律。通俗来说,就是能够正确地读、写、听、说。而后者的任务就是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会到生命的幸福与痛苦,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同时,促使学生通过作品人物的环境与人物的描写,以及人物所折射出来的品质,从而养成高尚的人格。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文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基本形成。文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文学常识教学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文学常识基本内容包括文学史常识、作家、作品以及时代背景等。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与文化素质。而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是文学教育的重点与核心。一方面,文学教育是文学知识的教育与阅读技能训练的任务。另一方面,文学教育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及培养情感的任务。从而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甚至尝试着进行文学创作,呼唤人文关怀的回归。总之,文学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文学作品的阅读为纲,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对陶冶学生情操、塑造人格方面等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说,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就是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然后个体情感受到触动,心灵受到震撼。这就是文学阅读要经历的审美体验。因此,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其实用性与工具性,也要突出美学教育。那么,应该如何进行美学教育呢?
(一)改变观念,与时俱进
在我国,由于应试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文学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语文课仅仅是停留在单纯地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在这种前提下,学生无法体会语言的美妙,也无法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政治教化的语文教学观。从社会发展、时代要求、学生群体、作品自身等方面,综合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2001年修订的《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提到,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他们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如在教材的编排中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增加了,背诵的篇目与其他阅读数量也增加了。这些变化,有利于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进行文学教育。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与文学修养
新课程改革大势所趋,若语文教师的文学底蕴缺乏,那么文学教育将难以进行。在实际情况中,很多语文教师并不热爱文学,甚至对文学还持有鄙弃的态度。这种情况表现在老师拥有了一定的文学常识或者是教条等,但是自身并没有真正地阅读几本文学作品,更别说是进行文学创作的尝试了。因此,教师要重视自身的文学素养,避免成为实施文学教育的“瓶颈”。实践证明,教师的文学素养非常重要。古今中外,不少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就是多读善写,有些甚至是文坛名家。比如鲁迅、朱自清、叶圣陶等。教师如果没有基本的文学涵养,很难想象如何战胜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教育工作的。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家的文学经典,还要勇于实践,积极主动尝试文学创作,从而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使得学生真正享受语文课堂,使得语文课上得充实而生动。
(三)积极改进语文教学方法
改进语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课堂是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对学生实施文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进行认真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一般来说,文学教育可以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然而永远不止如此,应结合具体的情况,具体加以研究。过去的“满堂灌”的呆板的教学方式应该逐渐被取代,注入更多的文学因素。同时,在文学作品教学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去阅读、品味以及探析。让学生自己探索,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发表体会,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我们应该相信,富有精华与魅力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将是语文教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四)教材是文学教育的载体
积累文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而文学素养的提高主要来源于文学教育。对于在校的中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学作品。教材是文学教育的载体,特别是其中一些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节选了不少。优秀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比如,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只有一个,但是一千个读者通过阅读曹雪芹的文字描写,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千个不尽相同的林黛玉。而且这些人脑海中的林黛玉形象都很生动,具有无穷的魅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想象与体悟,感受到美,完成了审美的体验。
(五)向课外延伸,扩展文学知识
中学生如果仅仅从教材中获得文学知识,接受文学教育是不够的。还应该通过阅读课适当地扩展课文中的关于审美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艺术技巧对文学知识进行扩引,也可通过运用题材、开掘主题、背景创作等方面。把相关的知识带入课堂中,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这在叙事性文学作品、散文、议论文甚至科学小品文都适用。此外,文学教育的环境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可忽视家庭氛围的作用。
三、结语
目前,我国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文学素养相应地急剧下降。因此,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形成健全的人格,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注入文学因素,作为教师更要力行之,承担应有的责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文学教育的认识和探索不断加深。只要我们致力于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对策探究,文学教育必能给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高凌云,白庆林.语文课堂中如何渗透文学教育[J].文学教育(下).2008(10)
1.职业过程中典型挫折类型教育
这属于预见性的教育。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实际,中职学生常见的挫折有三种:(1)就业挫折。表现为就业难,实际的择业和就业中,现实和自己的理想有着较大的差距,既有学历低的原因,也有个人技能低的原因。(2)人际挫折。中职学生作为将要成年或刚刚成年的学生,他们人生阅历少,实际的文化知识基础薄弱,这些都将导致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常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的挫折,如同事关系紧张、与管理者关系不融洽等。(3)职业发展挫折。
2.职业过程中挫折对成功启发教学
这属于启发性与参考性的教育。根据中职生常见的挫折类型,以及社会上战胜挫折的各种典型案例,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启发教育:(1)就业理念启发教育。主要针对就业难与择业难带来的挫折,让学生在实际的就业中,开放专业视野和个人理想职业的认识,勇敢地立足专业知识与技能、个人兴趣与市场机遇等去择业和就业。(2)技能创新启发教育。这是针对职业挫折的教育,中职学生只有在具体的职业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开展技能创新,才能在自己的单位赢得更具有实力和前景的未来。(3)创业启发教育。针对那些有远大理想的学生与遭受就业挫折较多的学生,创业教育是最切合他们实际的,在解决自己的就业的基础上,也可以为他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中职学生德育的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职业韧性教育的实践教学
从“心理素质教育”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干预与训练”,是提升中职学生“心理韧性”又一主要路径。
1.挫折体验活动
即学校、院系、班级或相关的教师等,设计与组织专门的挫折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挫折的“实战”演练中,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积极阳光的心理素质。参考活动类型有:(1)高负荷体能游戏活动。主要是考验和训练学生的个人意志力,尤其是在困难、痛苦体验中的坚持能力。让他们在相对痛苦的经历中,强化对只有坚持和拼搏才是战胜困难与取得成功的唯一路径的认识。(2)高难度技能竞赛活动。即根据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和技能,举办具有某种影响的技能比赛活动,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其他的缺点等,且在比赛中给他们预设改进的机会,让他们在最终的成功体验中,学习认识挫折、面对挫折与解决困难的办法。(3)人际挫折表演活动。这是具有娱乐性的实践教育,尤其让学生在角色的表演和个人实际角色的转换中,按照既定的剧情要求开展表演,会让他们进行更多的换位思考,也会产生更多的人生认知与感悟。
2.社会实践活动
美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审美观点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高尚审美观的培养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怎样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学领域中去感受美,创造美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在阅读中感受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想感知文学作品的美,首先应从朗读开始。朗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氛围,让审美主体体会审美客体的形形的美,得到美的感受。在朗读中,除了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外,更重要的是对朗读技巧的指导。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描写了一幅“春风图”,画出了春风温暖 、柔和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显现出来的。如何通过朗读,在学生眼前呈现这一幅充满春天的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呢?这除了在停顿、速度和节奏上进行指导外,主要在语调和语气上加以指导。“泥土的气息”,“春草味儿”,“酝酿”须读重音,给人以嗅觉的美感。“清脆”、“婉转”和“嘹亮”应读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想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纯甜交响曲。通过朗读,学生仿佛感到春风柔和,闻到春风的芳香,听到春风传送的和悦的声音,看到一幅美丽的“春风图”。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就为欣赏打好了基础。
2. 在课文分析中发掘美 中学语文课本中绝大多数文章都有其可欣赏的美点。或是意境深邃,或是构思精巧,或是形象感人,或是炼字精妙。教师恰当的分析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在愉悦中不露声色、不着痕迹地完成语文的学习任务,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因此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必须巧妙地利用各类文章的不同美点,去传授知识,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2.1 体味美的意境。所谓意境是作者内心感情和外界景物相交融汇而成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文学作品正是因为创造了这样一种意境才获得独特的审美价值,从而引起了读者心灵的共鸣和震颤,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如《天山景物记》所描绘的多姿多彩的天山景物,它展现的绮丽的雪峰、溪流以及迷人的夏季牧场,天然湖泊的动人画面——无不让人去遐想、回味,从而领略草原妩媚、温柔的诗情画意。其物,奇幻迷人,名臻其妙。如:对野马,雪莲等的美境描写,则给人以不同的情趣和美感。通过分析,不能不令人油然而生出向往天山的欲望,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也会在心底升腾。又如:杨朔散文不仅色彩清美,情调幽雅,而且还常常追求一种空灵含蓄,意象朦胧之美。“哪里似乎蕴蓄着一股迷人的空气,一股不绝缕的想象力。”“把意绵不尽的生活真理寄托于梦幻般的形象中”。作者在描写海市的出现时写道:“只见海天相连处,原先岛屿一时不知都藏到哪儿去,海上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有见过的山峦,黒苍苍的,像水墨鱼一样,满山都是古松大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鱼村。山峦时时变化着,一会儿头上幻出一座宝塔,一会儿洼里又出现一座城市,市上流动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慢慢消下去,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先的岛屿又在海上重现出来。”作者让我们走进了那“海天茫茫”“空明澄清”的空灵缥渺的海市幻境之中。学生在体会意境时,领略其美妙无穷的神韵,从而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2.2 感知美的形象。形象美,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不管哪篇文学作品,作者总以它栩栩如生的形象打动读者。教师在分析人物时,一定要把握住人物的崇高形象的分析来教育感化学生。如:《荷花淀》中勤劳纯朴而又富有爱国心的水生嫂。《梁生宝买稻种》中淳朴、无私、乐观、认真可爱的梁生宝;虚情假义、卑鄙的周朴园;虚伪、凶狠、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葛朗台等等。在教学中,紧扣作品的语言,分析这些人物的性格,评价形象的社会意义,同样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2.3 体味美的语言。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应引导学生热爱语言,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兴趣,注重让学生认识和感受所学课文的语言美。中国汉语的语言美表现为韵律美、修辞美、朦胧美、想像美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认识和感受。
(1)韵律美 汉语是讲究韵律美的,尤其是诗歌、散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和体会语言韵律美。
(2)修辞美 巧妙的使用修辞会使文章增加美感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领会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的精妙,让学生感悟它们的美。如:《荷塘月色》一文中对“月下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描写就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通过分析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就会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普通荷塘的美妙。
还有朦胧美,想像美。在学习课文时也要仔细体味。
3. 在写作教学中表现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美感材料,通过思维的加工,熔铸笔端写好作文来表达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1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所谓人文,泛指人类社会与物质生产相对的各种文化现象。
所谓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是人类精神生产的总和。它包括语言文学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
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呼唤人文精神。1988年1月,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会后发表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以人类人文精神的源头来救治现代病。这是科学家、思想家对我们这个时代进行深沉思考后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声音。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但是,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灵魂。我们应当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知识的获得当然是必要的,但它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达到人性境界的提升。因此,我们今天讲人的教育,人性的教育,还不只是要求人们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社会、自然和今天生存的环境,充分理解人生的意义,并把人生意义升华和社会价值实现统一起来。
职业学校语文课同样应充实人文精神,而不是停留于获得有关的人文知识。知识的获得当然是必要的,但它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达到人性境界的提升。职业学校语文课应担负起这一任务,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应是职业学校语文课重要的功能。
二、职业中学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传统文化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一种非常好的精神资源和思想资源。”学校不仅仅是授业、解惑的平台,更是传承文明的载体。浓郁的文化气息,体现儒雅、充满人文色彩的校园,会以一股强大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置身其中的每一个学生。学校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教师是人文思想的传播者。教师不仅仅在课堂上、书本中渗透人文教育,还可通过参观名胜古迹、文化遗址,凭吊文人墨客,游历名山大川等活动,让学生接触人文、感触人文。让学生感受古风古韵、江山多娇,受到人文熏陶。也可举办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演唱、演讲等活动,颂扬伟大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使人文的理念在学生心中得以升华。再就是教师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中精心设计,配置人文景观、修造文化墙、建文化长廊、装饰地面图案、配栽奇花名木、修造假山曲径……使之符合校园实际,让环境透射人文气息,使校园环境人文化。
(二)树立人文教育理念
让学生主动探索,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其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针对教材的特点,既要把教材内容讲得准确,同时,语文教学也需要与时惧进。语文教学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生活中的热点均是语文教学的及好素材。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些热点,深挖教材,适时点拔和启发,丰富学生的情感。用人文与学生所学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中思考、得益。
(四)构建富有个性的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在交流反馈时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命过程。要注意创设一种优美的教学意境。营造一种和谐上午课堂气氛、一种优美的意境,对学生的性情是一种掏治,也是一种育人的良好方法。
总之,人文教育是教学中的育人,是水到渠成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职业教育在重点教授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同时,在语文这个文化课舞台上,也应分担渗透人文教育这个任务的,两者并不排斥,而是相互促进的。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丰富细腻的情感,但缺乏足够的自持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宽阔的胸怀,用爱心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激励。因此,激励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激励教育呢?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
中学时代正是个人意识迅猛觉醒的时期,中学生希望能通过各种方式施展自己的才华,以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信任、理解他们。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待,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社会上的栋梁之才,期望人们承认他们的价值的存在。但由于家庭环境和性格的差异,每个人的个人境况都不相同,很多学生在渴望认同的同时又怕失败,怕被拒绝否定。这个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一句鼓励的话对学生的影响也许是终生的,同样,一句不经意的否定话语也有可能对有些学生造成巨大的打击。因而,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特别是对差生,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应竭尽全力理解自己的学生,帮助自己的学生。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主动参与能力。在课堂上要注意添加互动环节,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要注意与学生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支持和引导学生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正确释放和交流,帮格内向的的学生从狭小的情感天地中走出来。让学生通过中学语文教学的讲、读、写、说中成为积极乐观,坚强自信,富有进取心和同情心的人,从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勇于承担社会和家庭赋予的责任。
二、随时因势利导,激发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增加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含量大。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的语文基础各不相同,对语文的理解能力也存在差别,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增加其学习的语文的兴趣和爱好。有兴趣才能有动力,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只有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从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对学生学好语文非常重要。俗话说:“书读千遍,其义自现。”在语文学习中,许多问题学生都可以自己读懂,语文教学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读,齐读,自由读,重点句和段品读,分角色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获取情感体验,在读中体会文章的“味”。 学生熟读课文以后,教师列出重要的思考题,让学生对照思考题,自学后练习思考,对疑难的问题,由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解决。课堂阅读时间有限,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认真耐心地指导使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知识,增长见识。
课外阅读课除了经常性地向学生推荐些优秀的、有益的课外读物外,鼓励学生阅读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作者,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各类书籍,指导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理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这学期的名著推荐是《西游记》,学生们普遍对《西游记》电视剧非常熟悉,但对名著本身没有细致的阅读。针对这种情况,我不仅要求学生会复述故事情节,而且也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细节进行填空。这样学生看书就细致了,还不时地在书上圈划。对于这本名著,理解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对这本名著的写作背景、作者、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学生们利用课下的时间查找资料,在课上踊跃交流,各抒己见,真正地理解了这本名著的内容。通过这些激励教育的方法,学生能很好的展现自己的才能,并且学到知识。
三、注意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时的语言应准确、客观,具有激励效果
进行中学语文激励教育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注重过程,关注效果。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兴奋中进入更加认真努力的学习状态。教师评价学生是教学评价常用的形式。因此,要随时注意通过及时评价鼓励学生。
要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对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给予鼓励,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进行鞭策,这样能获得更好的激励效果。
评价可以是口头评价,也可以是书面评价,也可以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在口头评价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针对性,避免“还行”、“还好”这样的空洞贫乏的语言。每次测验后,我都要在课堂上对于成绩好,或者进步大的同学给予表扬,对于个别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委婉的批评,在批评中增加鼓励的话语,帮他们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找出问题的所在,指出他们的优点,使他们获得通过努力取得进步的动力,激励学生沿着健康向上的轨道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69
在进行认知目标培养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紧密联系情感,制定出与认知目标相对应的情感目标,并注意情感目标在各个情感生长环节中的问题,尽量避免无效问题的出现,让学生在情感连续体的阶梯上逐级攀登,就能让情感由外部控制进入自觉内控,逐渐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从而达到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1 将课文中蕴藏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应该对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教师可以应用教材中所描述的文字内容进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以达到学生情感与认知能力培养的目标。
《背影》中的那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就是在父亲送儿子上火车时,爬过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买橘子这件小事既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年迈的身躯能够力所胜任的。但是在父亲看来,这件事情他一定要亲自去做,在他的心目中这也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他不去做心里就觉得不踏实,因此他不仅竭尽全力地做了,而且还做得很认真、很自然。在这个情景中,父亲的背影是特别的,它不同于我们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在这个背影里充满了感情、饱含着深意。人非草木,当作者看到父亲那承载着厚重的亲情的背影时怎能不为之流泪,读者又怎会不为之动容呢? 把这一情景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想象,或是有某位同学亲眼目睹过父送子这一真实而动人的场景,我们就会对父爱的无私与崇高感受的更加深切,这样也就对《背影》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因此,不妨举办一次主题为“尊敬父母”的班会,把家长请来一起参加班会,让同学们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父爱母爱,并且把平时羞于对父母表达的感情大胆表现出来,或者是有过做的不对,让父母伤心的地方勇敢地承认错误。这样就把课文中蕴藏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收效应甚佳。
2 以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
2.1 投入真情来感动学生
在老师投入真感情的课堂上上课,会让学生更加有好好听讲的兴趣,这样对学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老师根据作品的内容决定这节课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来吸引学生更好地听着这节课,把作者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情思,传染给学生。这也是显示了情感的感染功能, 老师的认真感染到学生,使这堂课上得更加生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学生只有对这节课有了兴趣,这节课才能有效进行下去,学生才能更好地吸收。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前对课文内容熟悉掌握,积极储备自己的感情。比如在上《咏怀古迹(其三)》时,教师要熟知相关的历史,搜集有关于王昭君的相关资料,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把自己设想成内心充满幽怨不甘和愤懑的昭君,以昭君的角色来诉说心中的痛苦,从而使学生有更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样就容易把作者本身的经历和昭君的遭遇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也能够对所学的诗歌产生自己的所思所感。所以,老师必须以强烈真挚的情感来打动学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收所学的知识。
2.2 以激情感染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以充满激情的心态面对学生,会对学生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与渗透力,让学生不由自主地随着老师的思维的引导深刻理解文中的意思。那么,怎么做才是充满激情呢,除了要在上课时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言富有变化并且富有激情外,还得学会选择和调整自己的语气和语调,为自己充满激情的上好一堂课寻找到一个比较恰当的方式方法。比如,《沁园春 长沙》里的这几句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作者回想当年的雄心壮志时心中充满着激情,也表明了作者敢于阻挡一切困难的革命豪情。在讲这部分时,教师最好以激昂向上的语调为学生范读,并且结合的具体经历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这位伟大的政治家的政治抱负和人生追求。所以,老师充满激情的讲课不仅能够使整堂课更有气氛,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率。
2.3 以体态语言感染学生
罗曼罗兰曾说:“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所以,老师在讲到一些精美的文章的时候,用一些恰当的表情、手势或者其他丰富的体态表现,然后再加以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时,可以一面鼓励学生细细品读文章,一面深刻体会文章的内涵。这也是情感的信号功能的体现。运用体态语言授课不仅能够是课堂生动具体,学生们更加喜欢这节课,而且会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3 运用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兴趣,并融入情感教育
3.1 巧用导语
在开课前运用恰当的导语可以使这节课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使学生更有兴趣参加到这节课的深刻内涵的研究当中。在中学生的阅读中,最让他们头疼的就要数文言文了,面对文言文学生很容易望而生畏,甚至绕道而行。巧用导语会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古文《陈情表》文字艰深拗口,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感兴趣,可以来一段这样的权威导入,“坡说过,读《出师表》不哭者,必定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必定不孝。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陈情表》是一个例外,它有着能够让七尺男儿感动落泪的力量,那么我们今天来检验一下它是否真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大家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不妨悄悄留意一下周围的同学,有谁流泪了,谁没流。”这样的导入语也必将产生“这篇课文十分的令人感动,如果我不感动的话说明我没有读懂”的心理暗示,这样的话学生还会对那些生涩拗口的文言文说害怕吗?
3.2 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工具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的出现不得不说给我们的语文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栩栩如生。作为教师在运用现代化的工具时,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还要注重学生视觉上的感受,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特点,将课件做得生动有条理,但是也不能太花哨,喧宾夺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对知识内容有了兴趣才能注入自己情感,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达到对其情感教育的目的。
在上《天上的街市》这节课的时候,教师不妨运用多媒体展示诗中的画面,再加上配乐朗诵,使学生好像走进了一个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天上的街市,街市上有琳琅满目的物品,甜蜜恩爱的牛郎织女在街市上自由散步。学生如同亲临其境般地体会到天上富足而自由,幸福而快乐的生活。同时教师应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巧设疑问,引导思考,揣摩作品。 这样学生才能对作品的主题深入了解,进一步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当学生已经了解到天上的街市是自由幸福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在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之间隔着天河不能自由来往的,每年只能在七夕乘着鹊桥相遇一次,作者为什么要违背故事的本意呢?这时就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背景了,由于本诗写于 1921 年,这时的中国刚经历过不久,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表达他对黑暗的社会现状之不满,对理想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追求。 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和探讨,学生就很自然的走进了作品所处的时代,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体会到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这样的环环相扣把学生的情感层层激发,利用多媒体将诗的内容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就不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了。
参考文献:
[1]阴国恩,李洪玉.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5.
[2]全国综合大学教材编写组.心理学[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闫桂琴.中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王新华.浅谈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增刊).
[6]朱小蔓.情景教育与人的素质[J].课程・教材・教法,1999,(1).
[7]蔡笑岳.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林维维.未成曲调先有情――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4).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110-01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从根本上说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而且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人材就是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材。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开动脑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变客体为主体。这样学生才能发挥主体作用,乐于求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
1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为课堂创新教学创造良好氛围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应该保有一颗年轻的心,始终能把握住当代学生的脉搏,永远用试图理解的目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和他们一起聊同样的话题,就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以平等的身份去了解和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品德、兴趣爱好等入手,通过观察、谈话、访问等渠道,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在平时要努力营造一种氛围,使师生间建立起能真诚相待、关系融洽、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当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为了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要设法与班主任协作组建富有创造精神的班集体。在班级内形成创新气氛,就是形成全体同学互相尊重人格,尊重创新,互相交流思想,互相鼓励的气氛,这样的班集体内充满宽容、理解的温暖气氛,这对学生的创新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它能使学生不担心失败和错误,自由地在未知的世界里探索,当学生从老师和同学那里感受到理解和友爱时,健全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逐步加强、成长起来。
2 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学观,培养教师自身创新精神
现如今的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广,思维很敏捷,思想也复杂,教师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新思想、新计划,与学生坦诚相见,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对学生的创新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教师应保持自身的求知欲,有创新动机、求知欲旺盛的教师,学生的创新活动才旺盛。我们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开启知识的“活水源头”,用活水理论取代一桶水理论,要终生学习探索,不断更新知识。经常阅读教育教学专著及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及时总结教育教学工作,撰写论文,积极争取参加课题研究,认真搜集有关文字资料、总结研究成果,让创新时刻伴随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只有教师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才能自由大胆的发挥想象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充分自由大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必要的选择。过去是看传递知识数量的多少,而现在应看教学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活跃的思维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地位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的地位。教师也要特别注意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尤其是对差等生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宽容善待每一位学生,给他们应有的尊重,避免伤害性、侮辱性的语言出现。激励性教学评价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永远保持高昂的斗志和进取精神,努力学习、永不懈怠。作为教师必须切记,不能把教学评价变成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简单工具,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多一份宽容,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最大限度的大发学生的创造力。
3 欣赏、信任每一位学生,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