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3-01-03 03:41:37

导语:在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第1篇

什么是有效教学,福建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余文森老师提出:关于有效性的一个比喻:穿越玉米地时,第一,谁穿越得快(速度);第二,谁掰的玉米多(收益);第三,谁身上的伤口少(安全)。在班级授课的前提下,老师把握了讲课的速度,学生接受的速度却有很大差异,当然收益问题就各不相同了。怎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最大的收益?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认识到课堂引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引入部分,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使学生进入课堂,使他们乐学。总之,上课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感到新奇、愿意学、喜欢学。

二、合作与竞争应该是有效教学的课堂主旋律

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多考虑学生的特点,应当做到各方面的合作,即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体现合作。

三、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差异性指导

由于学生之间或者小组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因此分层次教学以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

通过《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前四章的实践发现,在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进度是大不相同的。教师在巡堂时,对于速度比较慢,或者方法不正确的小组,应及时地给出指导意见。对那些速度很快,或者方法大体正确的小组,提醒他们答案是否唯一,或者有没有疏忽的地方,这也可以看作是对课堂内容的拓展,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教师通过对不同小组采取不同的指导,使得速度慢的小组不会失去信心与耐心,也避免了速度快的小组形成无事可做的局面。

四、设置课堂亮点,令学生产生思维兴奋

完美的课堂往往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为自己的课堂创设亮点则是现实而可行的事情。在备课活动中,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自己的每一堂课“亮”起来,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第2篇

有效教学,通俗地说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提高和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厌学到乐学。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乐学且有收获呢?以下几点体会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教师要“活用”材教。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要有课程意识和教材意识,撰写时要有目标意识和年段意识,上课时要有生本意识和训练意识。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此“活用”教材还会怕学生不乐学吗?

第3篇

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泳、去感悟、去思索,其如三更不是打钟之时,这种牵强附会、机械理解的错误,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

笔者在诗歌教学中有一些想法,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一、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这些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的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要教育学生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呢?在琅琅读书声中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朗朗读书声中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永、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且其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地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二、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呢?当然是有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有时,我们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潺潺”;“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花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臧克家的“老马”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仍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别出心裁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三、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动乱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亚洲铜》)。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类却不愿意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吧。

自己做的饭菜再难吃,也觉得香。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韵律、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来得强。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成专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前我搞过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创新精神,让老师大跌眼镜。这本身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矿,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

第4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优化课堂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在各级各类数学观摩课、研讨课乃至学校的随堂听课,很高兴地看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明显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学习”,“个人学习”变成了“合作探究”,课堂的师生互动气氛异常的活跃,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一定的张扬,这一转变确实令人欣喜。然而,反思却让我们看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折射出一些形式与无效,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于是过去的“复习型”、“开门见山型”……等导入课题的方法大多被“创设情景”导入法所代替,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很多很多,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情境牵强附会的现象。比如在一次听课中认识《人民币》的情境设计:

教师:昨晚,小红给在上海念大学的表哥写了一封信,他需要什么呢

学生说:他需要坐火车去上海。不,坐飞机比较快。打个电话就可以。

教师急了,小明还要上学,他准备把信寄出去,需要什么呢?接着,有学生回答要知道地址的,还有回答要信封的,有的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根本就不知道寄信需要什么?终于有一位学生回答出需要邮票,老师象抓到了救命的稻草一样赶紧追问:“一张邮票多少钱?”学生回答:“8角。”于是,教师点出正题:“那么8角钱可以怎么拿呢?”说了那么多,教师就是让学生思考8角钱可以怎么拿!这些情境创设的盲目性不但冲淡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而且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境设计,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一次数学研讨活动中,谢惠良老师就提出情境创设不能过多地与生活、语文联系;创设导入情境不能太长,新课的导入要简洁有效。所以,有些知识的教学,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学习或开门见山,效果会更好更简便更节约时间。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的思想是从想问题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不带思考性的简单问题,或者是一些带有暗示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压倦,影响探究学习效果。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在关键之处,掌握好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才会尽量使数学课堂成为有效的教学,学生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

三、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素质教育已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孩子分组围坐在一起,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开始,学生就象蜜蜂采蜜一样,教室里马上是一片嗡嗡的声音和学生忙碌的身影,谁也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和干什么?有的是组长一个人在发挥,其它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合作的分工、意图不明确,学生不知所措,一脸茫然;还有的学生就自个儿在玩……。一些数学课堂过分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但有些教师却在课堂教学中走形式和走过场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我们要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四、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但是,在现行的一些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简单的还是有难度的,是对的还是不全面的,都能听到老师对学生的表扬命令:掌声鼓励。我们不妨反思一下:过多、无度的鼓励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吗?我认为,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五、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第5篇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马上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怎么那么坐不住?怎么那么难教?怎么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么也不管管?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己的学生,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不要放弃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鼓励他们。

第6篇

1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也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充分满足课堂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尤其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的教学时,大量的物质有着各不相同的性质和渊源,利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所学知识,调动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到“从铝土矿中提取铝”这节内容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材料“金属铝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的实例”,从包装药片用到的铝箔,到电线电缆,再到厨房炊具中的各种铝制品,最后到天上飞行的飞机和宇宙飞船,让学生感受到铝制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如今看来如此普通的金属铝在19世纪由于难以冶炼,还是非常昂贵的。随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文字材料:“据说在一次宴会上,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独自用铝制的刀叉,而其他人都用银制的餐具;泰国当时的国王曾用过铝制的表链;1855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一小块铝,标签上写着‘来自粘土的白银’,并将它放在最珍贵的珠宝旁边。直到1889年,伦敦化学会还把铝和金制的花瓶和杯子作为贵重的礼物送给门捷列夫。”这个时候,学生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当初铝难以提炼,如今又用什么方法冶炼金属铝?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迅速激发出来,师生顺利地开展下面的教学内容。

再比如,学到“氯气的性质”一节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2004年4月18日发生在我国重庆的氯气泄露事件的多媒体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氯气的性质和预防措施。这些视听材料让学生获得的震撼要远远超过简单的教师讲授,同时省去了很多板书的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 化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

化学中有很多微观粒子的活动抽象难懂,单凭教师讲授不易被学生接受,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在讲到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得失时,笔者借助制作好的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把电子形象比喻成有腿有脚会走路会说话的小人偶。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电子从还原剂这边“走”到氧化剂那边,嘴里还叨咕着:“失去我就是发生了氧化反应。”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而且记忆也很深刻。

2)在讲到原电池和电解池时,笔者借助课件把电解质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形象比喻成可爱的卡通人物,清晰地呈现出它们的运动轨迹,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了两种电池的工作原理。

3)在学习硫酸的工业制法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硫酸工业制法中涉及的三种设备:沸腾炉、接触室、吸收塔。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展示剖面图,也可以把局部放大,还能通过动画模拟仿真,将孤立的设备连接起来形成系统的生产过程,完整地表示出来,整个工艺流程看得清楚、明白,易于理解。

4)在学到有机化学时,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原子放大,可以反复演示在有机反应中原子或者原子团之间的拆分与组合,增强学生对有机物结构的理解,也加强了对有机反应中断键、成键等反应原理的深刻理解。

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带领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再从微观走向宏观,通过化学学科的神秘来吸引学生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3 模拟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化学离不开实验,有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有进实验室完成的学生分组实验。实验的目的多是为了探寻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原理。有些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但也有的实验操作复杂,耗时较长,或者由于物质有毒有害不便演示或学生操作,还有一些工业生产的实验在课堂上难以呈现,即便做了实验也不能有很好的实验效果。这个时候就要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模拟实验来克服实际操作上的各种困难,达到实验目的。

比如在学习钠的性质时,涉及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一般这个实验都是在烧杯中演示完成,但钠只有豆粒大小,而且与水反应迅速,往往后面的学生还没有看见什么,这个实验就结束了。为了增强实验效果,笔者借助多媒体来完成这个实验,把以前用的烧杯换成培养皿,放到投影仪上,利用实物投影把实验现象投放到电子白板上,所有的实验现象变得一目了然:钠浮在水面上,迅速熔成闪亮的小球,在水中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生成的液体滴入酚酞后变成红色。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又满足了全部学生的好奇心。

再如在学习甲烷时,笔者通过播放一些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利用视频材料,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出甲烷的存在和性质。这些材料既对课本实验进行了补充,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同时通过宣传安全生产知识,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的意义。

4 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教学改变

随着时代进步,电脑等高科技电子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多媒体信息技术也在各个领域逐步发挥重要作用。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单调的“填鸭式”教学早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让多媒体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一步。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以声音、图片、视频资料、动画等多种形式参与教学。这些材料可以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准备,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动手收集的素材。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更是主动学习的实践者,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插上自由的翅膀,不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不拘泥于被动地听教师讲授,让他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会学习的快乐。

第7篇

关键词:角色转换;兴趣;情境;有效性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已经成为初中教育者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无法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加强角色转换,构建和谐课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现实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很多情况下是一种上下级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是一种抑制。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应创造宽松安全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课堂。

在课堂中我尽可能对学生采用“无错原则”。这并不是无视学生的错误,而是认可它的必然性。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合理评价,点拨激励,因势利导、变错误为教育的契机,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有所顿悟。

例如,在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红砖粉末”对“双氧水分解制氧气”有催化作用,学生们大多是这样设计的:将少许红砖粉末加入装有双氧水的试管中,看是否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此时,我问同学们:根据你们的设计我可能会认为这大量的气泡是红砖粉末产生的,这说明你们的设计有不完善的地方,能改进一下吗?这时,有些小组陷入僵局,我没有催促和批评,也没有急着告知答案。我对该组同学说:“别着急,让我来给你出出主意,好好领会课本上关于催化剂的定义,看看作为催化剂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你们好好讨论一下。”小组同学热烈讨论,很快设计出较好的实验方案,并且很自豪地对全班汇报了本小组的实验设计。我用这样的语言进行评价:“刚才我看到每个小组都在积极动脑,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事实证明,你们是好样的,你们完全有能力学好化学。”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每节课都处于期待成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得到中肯评价和积极的参与状态之中。

让学生在安全和谐的课堂中自由辩论展示,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备前提。

二、激发、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来源于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及困惑时产生的求知欲望,能否使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产生新的疑惑,而这个疑惑又是学生通过学习思考能够解决的,这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作为化学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科和生活中的现象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上第一节化学课的时候,老师不要急于讲解化学知识,应当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比如,隐身小猫、清水变果汁、魔棒点灯、白纸显字等,通过这些奇妙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神奇与乐趣,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为后续开展的教学活动提供基础。其次,化学是一门在实验基础上开展的自然科学,也就是说,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然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在老师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为了提高实验的可视效果,可以让后排的学生上前观看或者进行巡视,为了增强互动,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并且让个别学生上台和老师共同完成实验。一些简单实验可以让学生带回家完成,比如,在学习“溶液酸碱度”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发一些pH试纸,让学生回家之后,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液体进行测试。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在实际生活中也离不开一些化学现象,老师可以让学生对化学现象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结合,这样就可以在实践中体会化学现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比如,通过“煮汤加盐”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对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进行学习与探索;通过“树下闻花香”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对分子概念进行分析与理解。通过这些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

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

三、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较快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了热情,对知识的探究充满了激情,必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有时候新课的导入和情境是分不开的。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情境导入的一些例子:

1.用真有“鬼火”?引入自燃的概念,又如,用“水变燃油”可以实现吗?有句成语叫“点石成金”,石头真能变成金子吗?从这些疑惑的问题导入质量守恒定律。

2.小芳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分不清两者,除了最简单的方法品尝区分外,你能想出什么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吗?

3.【播放】有关神舟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

【思考】(1)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2)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4.例如,在讨论分子在不断运动时,教师创设如下情境: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让每一个同学都看到,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过几分钟,同学们看到了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

以这种有意思的问题提问或者真实视频资料或者创设真实生活情境或者实验来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思考,还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诱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想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推出多样性的情境,并有机地转换,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以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

以上是我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点体会。作为化学老师,我们一定要立足课标和教材,加强对教学方法和理论的学习,不断创新,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进而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措施进行不断地改进与完善,真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谢春梅.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化学的有效课堂教学探析[J].考试周刊,2012(35).

[2]郑爱民,陈巧平.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第8篇

参加了《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素养提升自主选学公益培训项目》的学习,认真观看很多专家及一线优秀教师的精彩的课例,使我受益匪浅。我从师德素养、专业理论素养、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本人作为一名从教20多年的乡镇一线教师,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但还是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和各种技能,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通过这次培训,我的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加强,视野逐渐明朗,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得到提高,把培训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之中。通过培训我认识到:“课后研究”、“师生互动”、“人文渗透”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通过这一阶段的培训学习,我学到许多新的知识和刷新教育教学新理念。本人通过听专家讲授,观看视频录像,参与班级讨论,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独立完成作业,落实了培训各项工作要求。当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我还要努力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教育家说过,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不能只有一桶水,要像一汪永不干枯的清泉,时时浇灌着一棵棵幼苗,使他们茁壮成长。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还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技能,以适应社会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者,才能为祖国培养有用的接班人而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

第9篇

   教师工作心得体会通用模板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时已经对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

   面对信息多变、资多彩的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

   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余或其他条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

   而在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

   教师工作心得体会通用模板

   自走出大学校门参与到职业教育事业中来,已经有十余年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感受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不断的成长。以下是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教师和学生必须明确职业教育的目的。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教育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的素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个人素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教育与培养。

   第二,引入现代教育理念,改变教学观念。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问题。作为教师要适应学生的特点,采用“一体化”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学生考核与评价环节要适应于学生的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三,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职业学校的学生并不是智力是存在缺陷,他们可能是情感上障碍,可能是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不高。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给予其信任感,让他们更早的适应学校和社会。

   第四,坚持学习,扎实根基。职业学校教师,要传授学生以知识和技能,首先自己应该有一身过硬的本领。我们是从一个学校进入另一个学校的教师,具备了知识的学习的能力,还需要在工作中、企业实践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熟练掌握职业技能,保持职教之树常青。

   教师工作心得体会通用模板

   近日,我校开展了“凝心聚力谋发展”大讨论活动。通过认真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要树立“人人谋实事、人人干实事儿、人人讲实际、人人讲奉献”的工作状态,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体会,希望与全员共勉:

   第一、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学生只有具备完善的人格,勇于面对压力,才能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第二、凝心聚力、团队进步:

   做事多以团队、大局出发,与同事们在日常业务中,多多分享工作方法和听取同事们的意见和建议。与同事们从内心里拧成一条绳,共同进步。把理论学习放到实际工作中。

   第三、认真用心、端正态度:

   透彻学习分享本次大讨论活动,不把学习和大讨论当成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用心领会领导下达与传达的每次活动或者会议的精神,寻找学习的实质内容。“所有的一切都是学习”,学习才能提高。把学习内容必须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多多自我分析,查找不足,才能实现学习目的,完成任务。“效果比写心得体会更重要!”要用实际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来自我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