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9:06
导语:在艺术鉴赏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说到时尚,人们往往会与服装及饰品联系起来。其实时尚是包罗万象的,它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尚不仅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状态,人们对时尚的追求也带来了生活模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现在的建筑愈来愈时尚化,这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首先,建筑外部环境的变化,建筑可以被自由地表现;其次,建筑具有的符号象征形成了建筑时尚化的内因;再次,消费社会中以消费时尚建构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对社会价值观念体系造成的极大冲击,也极大的影响到了建筑的价值体系和建筑创作的方向。
二、我们应该重视对经典的传承,更要建筑当下的时尚
时尚赋予人们不同的气质和神韵,带给建筑的是一种纯粹、不同寻常的感受,没有内涵的时尚是不可想象的。时尚概念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追逐,当然,时尚的并不一定就是当下流行的,它也是一种个性化的演绎。它不再是很长时间以来社会的边缘新话题,而是成为一种极具影响的主流意识。个人的认知取向是一种时尚,集体的认知取向也是时尚,这就好比当下年轻人的语言、装扮、兴趣等,只要是讲究和值得玩味的,那就是时尚,这样的时尚没有压力。现在,人们进入到了数字时代。日本社会学博士藤竹晓认为:“时尚不仅是某种思潮、西部各种方式渗透于社会的过程,而且,通过各种渗透过程,时尚队伍的扩大,还包括不断的改换人们的价值判断过程。”对于时尚评定的权利也不再是专业媒体或所谓权威的专属,而是归根于很难界定的时尚本身和社会中的产品受众。
三、建筑与时尚的交叉
西方服装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受前沿思想和多种文化的影响,西方的服装文化是多元性的,它源起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吸收了当时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精髓的表现方式。早在13世纪初,西方的服装设计就确立了立体三维的裁剪方法,以此表达立体、丰富多变的体形美。皮埃尔•巴尔曼(PierreBalmail)先生曾说:“服装师动态的建筑”,而且坚持“一件衣服中没有什么比结构更重要”。迪奥曾说:“没有人能改变时尚,一个大的时装变革之力来自它的自身,因为女性要更女性化,而新造型之所以被接受正是因为一个全球性的审美和宇宙观的变化。
服装设计中讲究线条、修身、几何图案、点缀饰品,或是精致、鬼魅、光亮的,或是粗放、原色、超自然的。如果仔细对比研究,人们会发现建筑与这些时尚之间存在很强的相通性和关联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之间的交互与渗透作用将更加明显。时尚从来就不是用来解决任何问题的,相反的,它是个不折不扣制造问题的好手,所以,如果你是个凡事必须找到答案的人,那么,只能注定在一边苦苦寻找答案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拉远了你与时尚之间的距离。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曾说:“时尚是种泡沫,事实上它与建筑并无真正的一致性,只是互相有交叉。”在今天看来,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时尚从来都在强调新概念,因为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信息和想法在不断的涌现,所以,当这样的变化折射到建筑上的时候,就会呈现出丰富的感受,而时尚本身也在不断地被重新定义。人们喜欢从事各种既前卫又具实验性的融混游戏,传统并不能覆盖时尚的全部,只有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才能有所突破。时尚的这种趋势恰恰契合了对当下建筑概念多元化的强调,建筑与时尚已然完成了深度交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建筑日益成为时尚的新宠和关注的焦点。2.时尚讲究跨界合作,当然需要建筑的配合。3.建筑师本身追求时尚化,先锋的设计涉及更多领域和范围。
四、建筑的时尚美学
1.先锋建筑与先锋建筑师
只要是将时尚品牌和先锋建筑师相提并论,人们就会想到日本东京的表参道名店街,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当前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诸多先锋建筑师在此与时尚品牌联手,演绎商业、时尚与建筑的奇迹。在这个不大的区域内汇集了像赫本佐格和德•梅隆、扎哈•库哈斯、让•努维尔。MVRDAV及日本本土的安藤忠雄、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伊东丰雄、桢文彦等大师的作品,这里因为有了这些顶尖的设计和时尚品牌,而成了日本时尚文化的核心地区。可以这样理解,时尚并非流行,今天的设计面向的是生活形式而非流行的状态。另外,建筑的时尚化也改变了建筑学的原有的价值观念,时尚化能够促进建筑在形式层面上的深度探索,在时尚逻辑的支配下,建筑文化与建筑设计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
2.从形象到拟像的时尚经验
确切来讲,时尚离不开图像,建筑时尚的展示和传承更是需要依赖图像的呈现。就历史性而言,图像文化的衍变经历了以手工模仿技术为代表的古典阶段、以机械复制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阶段和以数字仿拟技术为代表的后现代化阶段,而与之相对应的则分别是形象概念、影像概念。在古典形象概念,人与自然及图像反映的时尚是关系的和谐共生;而随着摄影技术的发明,图像表现出以化学颜色及光电为介质的影像,反映出的时尚是瞬间成像;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的数字仿真阶段,符号不再表征现实,它依循自身的逻辑来表征,符号交换是为了符号自身,它所反映出的时尚是无拘无束的、个性化的自足世界。随着人类迈入到信息化媒介时代,随着影像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全面发展,图像传媒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像和景观充斥着当下社会的生存空间,并以前所未有方式改变着当代人的生存体验、审美经验和文化境遇。图像视觉文化俨然成为了时代的时尚媒介。另外,在人们生活的领域内,还出现一些与视觉概念相联系的“图像霸权”、“流媒体”等新概念,人们正经历着文字性中心转移,理性意识向意识的转变。
五、结语
为了更好地进行本市城市雕塑建设,确保城市雕塑质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根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城市雕塑,是指在本市道路、广场、车站、码头、机场、体育场(馆)、公共绿地、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居住区、开发区内塑造的独立形象雕刻作品。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区和城镇范围内城市雕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基本原则)
城市雕塑建设应当遵循合理布局、确保艺术质量、与城市整体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第五条(管理机构)
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城雕委)负责本市城市雕塑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市城雕委办公室具体负责本市城市雕塑建设的组织实施和相关的管理工作。
区、县城市雕塑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本区、县范围内城市雕塑建设的组织实施和相关的管理工作。
规划、建设、文化、园林、公安、市政等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实施本办法。
第六条(规划的制定)
市城雕委应当根据本市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协同市规划管理部门编制城市雕塑规划,并按照规定的程序综合平衡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城市雕塑规划应当包括下列雕塑项目:
(一)国家级、市级和区、县级纪念性城市雕塑项目;
(二)市城雕委和区、县城市雕塑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商定的城市雕塑项目;
(三)社会团体和群众倡议的城市雕塑项目。
第七条(组织实施的分工)
城市雕塑建设应当根据城市雕塑规划,按照下列规定分别组织实施:
(一)国家级、市级纪念性城市雕塑项目以及市级机关所在地、车站、码头、机场、纪念场所和市容景观道路的城市雕塑项目,由市城雕委办公室负责;
(二)区、县级纪念性城市雕塑项目和本条第(一)项规定以外的公共场所的城市雕塑项目,由区、县城市雕塑管理机构负责;
(三)新建居住区、开发区等大型建设项目内的城市雕塑项目,由建设单位负责。
第八条(建设资金的筹集)
本市城市雕塑建设的资金,可以通过下列方式筹集:
(一)市和区、县的专项拨款;
(二)建设单位自筹;
(三)企业、事业单位资助;
(四)社会捐款和捐助。
本办法第七条第(三)项所列城市雕塑项目的建设资金,应当纳入建设项目的总预算。
第九条(设计人员、制作单位或者个人的资质要求)
凡在本市从事城市雕塑设计的人员,必须持有国家有关部门审核颁发的《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
凡在本市从事城市雕塑制作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持有市城雕委办公室审核颁发的《上海市城市雕塑制作许可证》。
第十条(选址的确定)
规划管理部门编制或者修订详细规划时,应当根据本市城市雕塑规划,拟订城市雕塑项目的选址意向,并由市城雕委会同区、县城市雕塑管理机构和规划管理部门组织评审。
城市雕塑项目的选址经评审确定后,方可由规划管理部门将该详细规划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
经规划确定的城市雕塑项目选址,未经市城雕委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其规划用途。
第十一条(设计方案的确定)
城市雕塑项目的选址确定后,市城雕委办公室,区、县城市雕塑管理机构和建设单位应当通过招标或者其他方式选择项目的设计方案,并按照下列规定进行评审后确定:
(一)本办法第七条第(一)项所列城市雕塑项目的设计方案,由市城雕委组织评审;
(二)本办法第七条第(二)、(三)项所列城市雕塑项目的设计方案,由项目所在地的区、县城市雕塑管理机构组织评审,并向市城雕委备案。
第十二条(制作单位或者个人的确定)
上海市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
城市雕塑项目的设计方案经评审确定后,市城雕委办公室,区、县城市雕塑管理机构和建设单位应当通过招标或者其他方式确定项目的制作单位或者个人。
建设单位按照前款规定,确定本办法第七条第(三)项所列城市雕塑项目的制作单位或者个人后,应当向项目所在地的区、县城市雕塑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三条(规划许可)
城市雕塑项目的制作单位或者个人在制作城市雕塑前,应当会同项目设计人员按照城市规划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向规划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十四条(制作过程的要求)
城市雕塑项目的制作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应当按照项目设计方案和有关技术标准进行城市雕塑的制作,保证制作质量,并接受市城雕委办公室或者区、县城市雕塑管理机构的指导和监督。
城市雕塑制作过程中需对项目设计方案作变更的,制作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会同项目设计人员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和第十三条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五条(项目建成后的验收)
城市雕塑项目建成后,应当由市城雕委办公室或者区、县城市雕塑管理机构会同规划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程序组织验收。经验收合格的,方可揭幕。
城市雕塑项目经验收合格的,制作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将城市雕塑的有关照片、图纸和文字资料等报送城市建设档案机构存档,并向市城雕委办公室备案。
第十六条(日常维护和保养)
城市雕塑项目建成后,应当加强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使其保持完好和整洁。
城市雕塑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分别组织实施:
(一)本办法第七条第(一)、(二)项所列的城市雕塑项目,由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者单位负责;
(二)本办法第七条第(三)项所列的城市雕塑项目,由建设单位或者所属单位负责。
第十七条(迁移或者拆除)
除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迁移或者拆除按照本办法规定建造的城市雕塑。因特殊情况确需迁移或者拆除的,应当征得市城雕委办公室或者区、县城市雕塑管理机构的同意,并由迁移或者拆除单位负责补偿。
第十八条(处罚)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造城市雕塑的,由规划管理部门按照城市规划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故意损毁城市雕塑,在城市雕塑上涂写、刻划或者擅自悬挂、张贴宣传品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相关的法规、规章给予处罚。
第十九条(内部雕塑的建设管理)
本市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的国家级、市级或者区、县级纪念性城市雕塑项目的建设管理,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论文摘要: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以多彩多姿的感性形式传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教育部门对素质教育的重视,舞蹈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教学建议,并探讨其意义。
现如今,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舞蹈艺术鉴赏不再是各校“装点门面”的可有无的课程,它将会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现状
当前全国的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舞蹈鉴赏课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重要作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课程设置上不够重视
虽然大多数院校已将舞蹈鉴赏课程列入到选修课范畴中,但实际上却要求学生任选一门以上的艺术类选修课。而对于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情况地要求学生选多门艺术类课程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这说明了高校对舞蹈鉴赏课程还不够重视,客观上也使学生在心理上视这类课程为可有可无。
(二)教学方法死板
在舞蹈艺术鉴赏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学生兴趣不高
学校的舞蹈鉴赏选修课,到课的人往往一开始特别多,到后面越来越少,就是去的也是为了应付教师点名,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说到底,还是学生对这个课程不够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课程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如何开展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
(一)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题材上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作品;在流行元素的选择上,应有选择性地介绍街舞、爵士舞和拉丁舞能对学生胃口的元素;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语汇。舞蹈鉴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精不在多,在于理解不在于盲从。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投学生所好。
(二)注重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舞蹈艺术鉴赏教育要把培养学生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一方面,要丰富鉴赏的审美知识储备。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对其鉴赏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从文化内涵上领略舞蹈艺术的美。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如藏族的《龙鼓舞》是青海省原始祭祀舞蹈,每年六月跳神会时祭祀神灵、驱灾避邪。离开这个一层文化内涵,便无从知道此舞蹈美在何处。
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舞蹈意境想象的训练,掌握舞蹈的动律与构图。舞蹈构成有三个:动律、构图和舞情。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动律和构图是为舞情而存在的。原始图腾崇拜的舞蹈所以不朽,是因为它的每一个节律都充满了极端狂热的,而又无比虔诚生命情调。因此,在对舞蹈意境展开想象和联想之前,要引导大学生对其中的情感进行反复体验。
(三)舞动肢体,结合实践领悟舞蹈魅力
与单纯鉴赏的传统模式相比,师生间进行互动显然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尽管舞蹈艺术鉴赏是理论课,但是“动”是舞蹈的精髓。在讲到不同舞种的特点时,我们可以安排教一些简单手位及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把舞蹈知识与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舞蹈的魅力。
三、高校开展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意义
(一)社会意义
1.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与世界的交流。舞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舞蹈能充分展示人的生命与心灵之美,是无国界的语言。舞蹈鉴赏对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本土民间舞蹈的选择,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本土民间艺术的慧眼,保护本土民间艺术,形成关注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的良性氛围,从而促进本土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而了解外国舞蹈,又能感受到异国风情,增长见识,促进彼此的了解。
2.体现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当代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人才,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属于美育范畴,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个体意义
1.培养审美能力,完善文化修养
人类的文化包括文字文化和非文字文化。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对非文字文化的学习,使专业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却成了新一代的文化弱者。君不见高校文艺演出时演员们激情飞扬,而台下的观众却一片麻木。这并不是他们不热爱艺术,而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艺术鉴赏能力。而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美学、哲学思想等,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缺陷的最佳科目。
2.增强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斯佩里博士对人的大脑进行割裂研究发现,人的左脑负担抽象思维活动,右脑掌管形象思维活动。开发右脑可以提高智力水平。我国著名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者平心先生研究发现,热衷于舞蹈的大学生的智商明显比城市一般人口的智商高很多。
3.净化心灵,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操
舞蹈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和表情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以舞蹈《中国母亲》的欣赏为例。一开始,那形体的张力、那音乐的激愤,使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地重温起那个年代的国仇家恨的苦难。中国妈妈对侵略者恨入骨髓,却最终收养了敌人的婴孩,那种反复的矛盾和挣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音乐又低沉转为轻快,慈爱而勤劳的中国母亲终于辛辛苦苦地把日本的婴儿拉扯大了,她告诉孩子身世,含泪送她回去寻找亲身父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懂得博爱和宽容的力量。
4.促进内外美统一和举止得体
舞蹈是以人体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懂得舞蹈美的人处处都能体现姿态美。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应该是有更高的审美修养的,他们的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都应比一般人更得体。当教师用优秀的作品展示着美丽异域风情和古老的传说时,学生步入舞蹈艺术的世界,就明了了人体语言的美妙,促进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美术鉴赏;教学内容;方法
一、培养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鉴赏能力
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审美能力的重要教学阵地,在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有很好的理解与吸收外,从生活中以及从我们的文化中挖掘好的教学素材也是很有必要的。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随着时间的沉淀以及岁月的积累,很多好的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教学素材。以杭州这个城市为例,杭州作为一个古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白蛇传》、《梁祝》,独具魅力的西湖山水,南宋古街的原貌展现,古越文化的璀璨夺目……作为要将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自然地溶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的中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无疑承载着发展与传承这种地方文化艺术的重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人才成长的需要,地方艺术文化正好能够为这种需求提供良好的土壤与空间,让美术课程的教学更有韵味。
二、培养学生对于地方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
地方传统艺术也是很有美学价值的中学美术教学素材,地方传统艺术中不仅有着丰富的美术元素,这其中更是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需要学生去用心感知。地方传统艺术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见证。比如:南宋河坊街的仿古一条街,将南宋时期繁荣的生活景象进行了真实的展现,仿古的飞檐建筑造型,喧闹的吆喝声,传统的糕点,旧日店铺依稀可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繁荣的古代水乡市集景象。又如:丝绸仿古一条街,再现了丝绸之路的繁华和传统文化,那一块块绚丽如水的丝织品在传统图案和现代元素的结合下绽放着别样的光芒,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遗产不仅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样难得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中学美术课程的良好素材,它们将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并且也让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了传承与纪念。
三、拓宽美术课程的教学范畴
时常会听到教师说美术课程教学资源匮乏,如果我们能够把艺术课程的资源加以扩展,更多的尝试挖掘和利用各类有价值的美术鉴赏教学素材,并且开展更多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教学活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接受精致的艺术文化熏陶教育的同时也增加艺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格调和思想内涵。在尝试拓宽美术课程的教学范畴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进行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充分的将地方文化资源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人文环境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更真实的折射出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生存方式和审美趣味,从而揭示当地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及人生观,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结语:在展开中学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更为鲜活的教学素材,应当让学生对于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以及其中涵盖的有价值的艺术元素有更好的理解与认知,这不仅能够很好的提升中学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效率,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都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一、文情可鉴的可行性———“博观”、“六观”、“沿波讨源”
不过,刘勰不是简单的指出知音难遇的种种原因所在,他的论述也没有仅仅停留在“知音其难”、“文情难鉴”这些现象层面上,而是建设性的提出了一个相反的理论命题,即“知音”可遇,文情可鉴。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的论述了人们能够克服偏好,作出公正而全面批评的可行性。对此,刘勰提出了具体可行性的方法: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此处,刘勰对鉴赏者在品鉴作品时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至于如何实现这种要求,他提到两个方面:一是批评鉴赏者的修养,一是批评鉴赏者的态度。具体来说,就鉴赏者而言,首先应针对“圆照之象”,提高自己的修养,“务先博观”。所谓“圆照”,是指与偏好相反,能进行全面而合理的批评。要做到“圆照”,必先“博观”。所谓“博观”,则含有多积累、多观察、多体验的意义。鉴赏者还应摆正自身的态度,通过阅读考察大量文学作品及其情状,加以仔细的比较研究,摒除个人的爱憎好恶,评价作品不存私心,鉴赏态度上不带偏见,从而做到“平理若衡,照辞如镜”。鉴赏者的修养和态度,是做好文学批评鉴赏工作的根本条件。但要解决“文情难鉴”的现实困难,最终实现“文情可鉴”,还必须有较为具体的途径可循。接着刘勰指出鉴赏者还应从六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考察来判断其优劣。其文曰: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一观位体,注重考察作品所采取的体制问题,见于《体性》篇;二观置辞,注重考察作品如何运用辞采的问题,见于《丽辞》、《比兴》、《夸饰》等篇;三观通变,注重考察作品的因革问题,即考察此部作品与前代作品有何承继关系,又有什么独创之处,见于《通变》篇;四观奇正,注重考察作品在奇与正两种表现手法上的表现,即如何“执正以驭奇”的问题,见于《定势》篇;五观事义,注重考察作品如何“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的问题,见于《事类》篇;六观宫商,注重考察作品的声律问题,见于《声律》篇。“这六个方面中,位体、置辞、宫商都是属于形式方面的,通变、奇正、事义三者和内容有关,但又与表现手法有密切的联系。”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中提出判断好的诗文作品有“六义”即六条标准,首列“情深而不诡”;在《附会》篇中论述作文的四要点,首列“以情志为神明”。他在《知音》篇中论述评论作品的“六观”,主要着眼于形式与艺术表现,却没有直接提及“文”与“情”的关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刘勰轻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其实,《知音》篇所谓“将阅文情,先标六观”,就是说若要了解文情,先得从“六观”入手,但又不是止于”六观”。《知音》篇又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他要求批评鉴赏者“披文以入情”。位体、置辞等六个方面,主要是就作品的形式和艺术表现而言,也就是作品的“文”;鉴赏者就必须通过“博观”,“六观”,循着作品的文辞去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如“沿波讨源”,是“虽幽必显”的。所以说,刘勰在这方面并没有轻视作品思想内容的倾向。
二、创作者与鉴赏者的潜在交流过程———“情动辞发”、“披文入情”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两句话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文学创作过程和文学欣赏过程之间的逆反过程。刘勰强调文学鉴赏过程的实现要以情感投入为前提,这是非常独到的见解。诚然,不管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鉴赏,都是饱含情感的精神活动,而正是在这一契合点上,鉴赏者通过阅读与创作者也才有了潜在交流的可能。历史上众多的文学鉴赏实践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世说新语•豪爽》言:“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引文所载,晋朝大将军王敦与曹操一样,有着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故常常吟咏曹诗来宣泄一己之情怀。南宋文天祥读杜甫诗时,亦有同样的切身体验。其《集杜诗自序》云:“凡吾所欲言者,子美先代为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也。”至于刘勰将“知音”作为文学鉴赏活动的目的,强调鉴赏者与创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更是精到之见,对后世影响很大。如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序》云:“吾读杜十年,索杜于杜,弗得;索杜于百氏诠释之杜,愈亦弗得。既乃摄吾之心印杜之心,吾之心闷闷然而往,杜之心活活然而来,邂逅于无何有之乡,而吾之解出焉。”意谓不能以杜解杜,也不能单从别人的诠释中领悟杜诗。揭示了鉴赏者与创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然而,文学创作过程和文学欣赏过程又是相区别的。就创作者而言,应先“情动”,有了思想感情,然后“辞发”,并把它体现在一定的文辞形式中;就鉴赏者者而言,首先“披文”,接触的应是作品的文辞形式,然后“入情”,通过它来领会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是所谓“沿波讨源”。二者的过程虽然相反,但文辞形式这个要素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必须凭借优美的文辞形式来表现思想感情,从而实现打动和教育读者的目的;鉴赏者只有仔细考察文辞形式,才能较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度,最终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合理而公正的判断。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谈文学的创作问题,刘勰在《镕裁》篇就有所论及,提出了“三准”之说:“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馀于终,则撮辞以举要。”所谓“三准”,是指写作过程中的前面三个步骤,也就是先假定作者已有了一定的思想感情,然后考察如何采取恰当的文辞形式来表现它。与“三准”说不同,刘勰《知音》篇的“六观”,是从批评者的角度来谈文学鉴赏问题的。鉴赏者接触的首先是作品的文辞形式,因此必须通过文辞形式来探求作者的思想感情。除了“六观”之外,刘勰还指出了关于鉴赏者的鉴赏能力问题。他说:“事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弃?”刘勰认为,能否真正做到觇其文而见其心,关键不在于作品的深奥难鉴,而在于鉴赏者“识照”能力的高低。所以他又说:“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这样,刘勰便把鉴赏者主观方面的能力问题作为鉴赏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提了出来。正因为在文学作品和鉴赏者之间,鉴赏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他提出“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的问题。所谓“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是说由于鉴赏者“识照”能力不够,导致文学作品鉴赏中典雅深奥的作品遭弃,而平庸浅薄的作品却得以兜售的不良现象。在刘勰看来,这是由于鉴赏者修养、识见低下所致,因而他提倡鉴赏者自身鉴赏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提高鉴赏能力,才能正确地进行鉴赏并且获得艺术美感的享受,也只有这样,文学作品才能充分显现出它的艺术魅力。至此,刘勰的《知音》篇为我们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一个包括创作者、作品和鉴赏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者“情动辞发”是该系统的重要前提,鉴赏者“披文入情”是关键途径,“觇文辄见其心”则是鉴赏活动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关键词:唐诗宋词;课堂;教学方法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最珍贵的宝藏之一,这里星河灿烂,群星闪烁。《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高中生的一门重要选修课程,力图让他们“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
面对如此丰富的精品佳作,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既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以“读”为主,层层赏析作品
1.预读
在预习时教学生学会查阅与鉴赏诗歌有关的各种资料,为鉴赏作品打好基础。如,学习“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时,了解把握李白的经历和理想以及理想的破灭,这样有助于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的把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准备之后,学生在鉴赏作品时才会有话可讲,有据可依。
2.诵读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作品,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加强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鉴赏诗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语感。所谓语感,是对语言美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诗歌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驾驭语言的技巧,没有语感就很难欣赏其中细微的妙处。诵读对于培养语感,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大有好处。
3.美读
在学生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当学生能够做到美读这一点时,可以看出他对作品的理解较深了。
二、以“听”为辅,激发阅读兴趣
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及中外名人都十分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雨果也说过:“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三把,即数学、文学和音乐。”利用音乐在创设氛围方面所特有的作用,营造出与诗歌意境、感情相吻合的气氛,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感情基础,让学生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体悟诗歌和流行音乐互相融合的精妙,增强对诗歌艺术的亲和力。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时,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学岳飞的《满江红》时,播放罗文演唱的粤语版《满江红》。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让他们感受到诗词里边的美好境界,体味到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将流行音乐融入诗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并使诗歌潜入心扉。
三、以“探”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动画,计算机动画,多媒体,视觉设计
计算机动画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目前人们对计算机动画还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如“计算机动画就是Flash”,“包含了高难度技术的计算机动画才是好的计算机动画”等。本文介绍了计算机动画及其分类,重点阐述了计算机动画中的技术与艺术及其间的关系。
一、计算机动画的定性
当人们看到一件物体时,即使它马上消失了,它在人的视觉中还会停留大约十分之一秒的时间,这就是“视觉暂留”现象。科技论文。也就是说,当图像序列中的一幅幅独立图像按照一定的速率连续播放时,人的眼睛会把每幅不同的画面连接起来,在我们脑中产生物体在“运动”的印象。所以,动画是利用视觉暂留现象,使图像序列中的一幅幅静态图像在人的眼前呈现出的连续运动的画面。科技论文。所谓计算机动画是指利用计算机产生图像序列中的一幅幅静态图像,并且用计算机控制动画的播放。
二、计算机动画的分类
计算机动画发展到今天,己经产生了多种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对其进行不同的分类:从应用的角度,计算机动画可分为动画片、游戏动画、信息传播动画、教学动画、装饰动画等;从流通角度,计算机动画可以分为网络动画和非网络动画;从制作角度,计算机动画可以分为人机动画、机制动画、编程动画;从视觉角度,计算机动画可以分为平面动画(二维动画)和立体动画(三维动画);从图像格式角度,计算机动画可以分为位图动画与矢量动画;从制作软件角度,可以分为FLASH动画、3DSMAX动画、MAYA动画等等。
三、计算机动画中的技术与艺术
计算机动画蕴含着极强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科技论文。从技术层面上讲,它是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如:计算机建模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音频视频处理技术、特效制作技术、后期合成技术、编程技术,等等。从艺术角度上讲,它可以是文字的艺术、绘画的艺术、动作的艺术、音乐的艺术、创作的艺术等等。
(一)计算机动画的技术性
无论是哪一种计算机动画的制作,都要有相当的技术作为基础。这种技术首先体现在对计算机动画设计软件和硬件的驾驭能力上。由于计算机动画制作所涉及的软件与硬件非常多,而且这些软硬件处于不断更新换代之中。企图轻轻松松很快熟练掌握这些技术是不容易的。
1、硬件上的难点
熟悉各种硬件的性能、找到不同硬件的最佳组合、熟知硬件间的兼容、熟练使用多种计算机硬件、了解不同硬件功能的差别、实现硬件之间的功能互补及资源共享等。要解决这些难题除了理论上的分析,更需要长时间的实践。
2、软件上的难点
就软件而言,其种类也非常繁多,有综合型的也有专业型的;有音频视频的,也有图像和动画的;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有菜单命令控制的,也有脚本语句或编程实现的。要熟悉各种软件的操作和使用,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尤其对于利用脚本语句或编程实现的计算机动画,要经过对计算机语言方面进行专业地学习才能够掌握。
不仅如此,计算机动画制作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外,还必须具备敏捷的理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贯穿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及动画角色、场景设计的流程控制上。因此,只有熟练掌握计算机动画设计所需要的技术,才能保证计算机动画制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计算机动画的艺术性
动画是一门艺术,正如动画大师宫崎骏曾这样评论动画艺术,他说:“我看到了动画的制作是何其慎重且值得珍惜的事业……动画是一个如此纯粹、素朴,又可让我们倾注想像力以表达的一门艺术……它的力量不会输给诗、小说或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计算机动画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的艺术。视觉设计是针对眼睛官能的主观形式的表现手段和结果。计算机动画中有“画”、有“音”、有“动”,它是“画”的艺术、“音”的艺术、“动”的艺术。画面中的色彩、线条、形体、构图即是“画”的艺术;音乐中美妙的节奏、韵律即是“音”的艺术;正如英国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Norman Mclarlen)说:动画是“画出来的运动”的艺术,计算机动画中动作设计、镜头的变化、角色的安排、场景的布置及转换、动画物体变化的快慢速度的处理,即是“动”的艺术。计算机动画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多媒体准确地传达信息,体现出计算机动画的艺术性,同时也展现出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的魅力。
在创作手法上,计算机动画也体现出它独特的艺术性。计算机动画经常运用夸张、幻想、变化、虚构、神似等手法来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并且能产生非常强烈、奇趣、出人意料的银幕视听效果,给人予的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另外,计算机动画的风格也是其艺术性的体现。或细腻、或粗犷、或幽默、或严肃、或现代、或民族…不同的风格给人以不一样的艺术感受和回味。
(三)计算机动画技术和艺术的关系
技术和艺术是计算机动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二者并非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贯穿于动画制作的始终。例如,计算机动画中出现什么样的画面构成是艺术的问题,如何出现这样的画面构成是技术的问题;计算机动画中应该出现什么样的动作是艺术的问题,如何出现这样的动作是技术的问题;技术是艺术表现的基础和前提,艺术是技术实施的目的。忽视计算机动画的技术,就不能实现预期效果;忽视计算机动画的艺术,便会遏制艺术的追求,削弱计算机动画的感染力和价值。所以,计算机动画中的技术和艺术应和谐互融、完美结合,才能充分展现计算机动画的无限魅力和价值。
四、计算机动画的鉴赏
计算机动画的鉴赏可分为:技术鉴赏、艺术鉴赏、功能鉴赏。所谓技术鉴赏,是指欣赏时主要着眼于动画的技术运用效果。如建模的精细程度、图像处理的品质、音频视频的同步性、程序控制的精确性与流畅性等;所谓艺术鉴赏,是指对动画的审美进行的鉴赏。如画面的美感、动作的表现、音乐的运用、镜头的变化、角色的安排、场景的布置及转换、情节的设计、创意的表现、艺术风格等;所谓功能鉴赏,是品评动画的功能是否完美。如动画的导航功能(按钮链接、鼠标跟踪、界面设计)、表现功能(演示效果)、表述功能(文本描述)、测试功能(学习效果的测试,常见于多媒体课件类动画)、多媒体控制功能(声音、动画的播放及交互性)等。
五、后记
计算机动画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计算机动画的制作技术是值得专业人士终身研究的,计算机动画的艺术魅力也是值得动画制作者毕生追求的。它是一个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专业门类。只有精湛的技术和卓越的艺术完美结合,才能产生魅力无穷的计算机动画。
参考文献 :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65
[2]吴冠英.动画美术设计[M].北京:高等美术出版社,2001.4:13-25
[3]孙立军,李捷.现代动画设计大全[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7:5-8
[4]吴起.3DSMAX4精彩范例制作[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6:32-45
[5]李显,周进.数字影视后期制作高级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2:52-68
[6]赵子仁.Animato:Pr电脑动画的活动画面制作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6:8-12
[7]苑玉峰.分形几何与分形艺术.中国图像图形[J],2001.3:35
关键词:音乐鉴赏,学科综合,活动设计,多媒体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高中音乐教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课改”深入人心。广大音乐教师对音乐新课程在不断的积极探索。但是,随着音乐系课程的深入推进和普遍展开,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在实践中凸现出来。如何正确看待音乐教学与学科综合?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可不可以创造性的理解?怎样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人根据自己对音乐鉴赏教学的多年实践和思考,针对当前音乐教学的现状,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一边抛砖引玉。论文参考。
1.学科综合要避免盲目延伸,要坚持“以音乐为本”
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讲到“应当提倡学科综合”,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领域的纵向伸展,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合理的学科综合,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但是,一些音乐鉴赏课的综合学习越来越多的表现为社会调查、查阅资料、讲述民族历史与文化、文学语言、戏剧表演等非音乐的活动,音乐课堂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离题的拓展。如老师在欣赏、介绍云南彝族民歌的时候,大量的跟学生在讨论云南的民族服装、节日、民族习惯等问题,缺乏音乐性,音乐课前半截俨然成了历史文化课。虽然课堂内容丰富多样,但这样的学科综合是不可取的!这样的音乐课迷失了音乐本性!音乐学科综合,必须坚持以音乐为本的原则,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为综合学习的内容,这样的学科综合才真正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讲到“应当提倡学科综合”。
2.课堂活动设计要恰当有效
新课程的实施给音乐鉴赏课带来了很大变化,曾经是“规矩、呆板、拘束”的课堂渐渐离我们远去,各具特色的教学课例层出不穷,令人回味,新课改精神已逐渐深入人心。随着“热闹”的音乐鉴赏课越来越多地涌现,不少一线教师逐渐走入了一个误区:不“热闹”的音乐可就不是好课,不“热闹”的音乐课就体现不出课改的理念。于是,那些即兴课堂表演、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分组讨论等等有必要没必要的教学环节,统统都被加了在课堂教学中。“热闹”是有了,却大有哗众取众之嫌,因为有些课堂活动根本就没有踏踏实实地为教学服务,只是为了制造“热闹”而已。
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扬弃的过程,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只抓住了教学方法的外壳,盲目模仿,迷失了方向,远离了新课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从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的时机、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多角度来分析问题,使音乐课堂活动既有活泼新颖的形式,又有深刻厚实的内涵;既有热闹活跃的气氛,又有凝神思索、静思默想的时刻,让浓浓的音乐流淌在学生心间。音乐活动的设计最好是是能水到渠成,这样的活动,才会事半功倍、锦上添花。
3.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工具,莫让多媒体喧宾夺主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扩展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为音乐鉴赏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局面,也有效的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因此,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逐渐成为目前主流的音乐教学辅助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运用,认为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必须得使用多媒体,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就等于上了一堂优秀的音乐课,从而走进了多媒体运用的误区。有些教师老师在准备一节音乐鉴赏课时,似乎不是把功夫下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上,而是把精力聚焦于课件制作上:彩色背景、立体文字、三位动画、影视录像等等应有尽有,不管与教学内容有没有关、有没有必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都被这“辅助手段”深深吸引,他们再没有心思去聆听音乐、去体验音乐。论文参考。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发出的唯一感慨就是:音乐老师制作的课件太棒了!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感情交流、共同创造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应当科学、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让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
4.音乐鉴赏要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想象空间,教师只能适当的引导,避免过多的言传身教
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学科同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体验的方式。音乐是一种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知觉的方式。因此,音乐教育过程,应是一个学习者对音乐的感受、感悟和音乐对学习者的感染、感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引导者和促进者,其作用是引导学习和促进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仍试图把音乐给学生“讲明白”,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其根本症结在于排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无法形成同音乐之间的直接体验与交流。音乐音响的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音乐教师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过多讲解,学生们在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时,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所联想或想象到的音乐内容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对音乐内容进行过多的讲解和诠释,无益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论文参考。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适当的言语引导是音乐鉴赏教学有序进行的保证。例如:由于学生音乐经验积累或联想、想象能力的差异,他们在聆听音乐作品时往往表现为浅表层次的不同反应与理解,若达到对音乐深层内容的领会,教师启发性的引导就成为必要。但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切忌那种直白的音乐解释,而应采取一种对音乐的描述。总之,恰当地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体现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化:由传授变为感受,由讲解变为理解,由分析变为描述。
总上所述,我们要地认识到,实践新课程,提高音乐鉴赏教学的效果,光靠一股热情、盲目模仿是不行的,要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措施进行实践,并不断反思和小结,才会真正有所收获。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时刻紧跟时代的发展,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康晓蕴. 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 (07) .
[2] 王玲.浅析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从“和”的审美角度论中国古代音乐艺术[J]. 作家, 2009, (20) .
[3] 王志杰,张绪佳. 感受音乐要素的作用[J].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6, (10) .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尤其在高中开设欣赏课以后,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广大的实验区的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机遇,而美术课作为改革较大的一门学科,也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这门融合了各种艺术种类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的综合课程,它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有我很深体会。现就本人在这场新课标改革中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谈以下几点:
1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美术鉴赏包含鉴别与欣赏,在美术鉴赏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主要有两点:一、要通过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如:“什么是美术”这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就要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献,找到“美术”这个词演变的轨迹,并综合有名学者的观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对“美术”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了。二、从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高中美术教师应该经常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所举办的展览,除了关注经典美术作品外,还应该关注当代的发展动向,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思考其原因,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也可通过上网查阅,获得各类美术信息,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
2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堂结构
传统的课堂结构是由“组织教学——检查知识——讲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一布置作业”五个环节组成的,在这五个环节中,没有一个不是教师在指导的,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精心导演”下完成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重教不重学的教学模式对于以应试为目的的传统教育来说或许是有效的,但对于美术学科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实在是过为死板,更何况是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针对美术特点,应该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课堂结构,建立“赏、问、议、讲、练”五个环节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3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亿、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比较、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意蕴的活动。在以往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一般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整堂课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筋疲力尽、昏昏欲睡。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主动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因此,教师要多多运用讲解、讨论、比较等方式来开展美术鉴赏教学;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国际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视觉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料;组织学生利用美术馆、博物馆、当地的艺术作坊等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展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以及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合作性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等等,都是为了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4教师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几条原则
4.1要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理解某一件艺术作品,而是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他们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对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学生在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
4.2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如:在上西方现代绘画欣赏时,以著名油画《蒙娜丽莎》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把临摹好的一张全开的《蒙娜丽莎》油画挂在教室里,虽然学生们以前也在很多印刷品中看过这幅画,但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大的真实的画面,许多同学站在画的面前,津津乐道,甚是惊奇,在学生们止不住的发出啧啧的赞叹之际,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这时教师适时的向学生介绍油画的特点和技法。介绍《蒙娜丽莎》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等,以及作品给观赏者带来的感受,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的内容。学生有了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鉴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