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9:28
导语:在审计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古代,畲族同胞的生活环境主要是深山密林,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在与自然与生活做斗争的过程中,巫术与图腾崇拜是人们的主要精神信仰,在虔诚的祭祀仪式中,祈祷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1.做功德仪式
做功德仪式是指畲族在成年人去世之后,家属请人为其超度亡灵而举行的系列仪式,主要以语言和舞蹈为表达方式。不同的年纪、不同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仪式的繁简,一般来说包括布置功德场所、唱哀歌、烧香等程序。如在福安聚居的畲族同胞中,凡年过50老病而死者,称为“老喜丧”。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之后为理发,整个过程均伴哭歌。装殓时,孝女哭唱《落棺歌》。报丧时,报丧者反穿衣服,引人注目,奔丧者哭唱《思亲歌》,在下葬过程均以歌代哭,亲眷戚友唱《起棺歌》《路祭歌》《劝酒歌》《跪祭歌》《进葬歌》等[2]。整个仪式过程有着浓厚的神秘感。
2.祈福祭祀仪式
畲民世代生活在山上,平安丰收来之不易,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祈愿征服恶劣自然环境,古老的畲族人民创造了融观赏性、美学价值、神秘感等于一体的祭祀祈福仪式,祈求得到神灵的庇护而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上刀山“”下火海“”起九司洪楼”等祈福祭祀仪式便被赋予了特有的民族个性。如“上刀山”是畲族青年传统的成人仪式,寓意从此以后青年们能逾越任何困难险阻,健康成长。“起九司洪楼”则是将9张桌子不借助任何外来设备依次垂直叠在一起,祭祀者要向9张桌的高台上登去,据说“九司”也就是传说中的九位神仙,攀爬过程中,伴随“龙角”号子声,顺利登顶后,还要进行祭祀祈福仪式,表示感谢上天,期盼来年丰收。
3.祭祖仪式
畲族素来重祖先崇拜,将“敬祖宗”列为族规条训的首要内容,畲民重视“明世系,昭祖恩”的有关活动,畲民相信祖先有灵,能庇佑福荫子孙,因而畲族民众虔诚崇拜祖先,将祖先视为保护神而顶礼膜拜。自古以来,祭祖便一直是畲族最为隆重、最为虔诚、最为普遍的信仰习俗活动,也是祭祀仪式中最主要的内容。闽东畲族祭祖仪式主要有节日祭、醮明祭和修谱祭等,其中醮明祭是其中最为特殊且最为隆重的一种祭祖仪式。闽东畲族凡年满16周岁的男子,均要单独或集体举行这一仪式。祭祀仪式多选择在冬季吉日进行,设案摆坛,供牲具醴,焚香烧纸,由有法名的前辈且唱且舞,进行一系列甚为繁琐的“教度授法”的仪式,受醮的弟子则应答礼拜。仪式结束后,受醮的弟子便得到法名,并将写有法名、祭期的红布条系于祖杖,正式“入录”,今后“入录”者在本族的地位身份便能高人一等[3]。
二、畲族祭祀仪式中传递的审美文化意蕴
从着装到动作再到发声,闽东畲族祭祀仪式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成形式。从过去驱鬼祈福用途到现在的表演与祈福兼具,传达出颇“另类”的仪式审美理念,同时也承载这个民族个性化的文化内涵,传递出从内容到形式都多彩的审美文化意蕴。
1.仪式场所的“美域”
“九族推尊缘祭祖”,闽东畲族崇拜祖先,在各族规条例中,“敬祖宗”都是其中必备内容,同时将祖先视为能庇佑后代的保护神,以至虔诚敬奉。经过衍变,祭祖也就成了畲家人非常看重的信仰习俗活动,其祭祖活动可分为家祭、墓祭和祠祭,另外还有独特的“三月三”染乌米饭祭祀祖先活动,其地点选择依据祭祀性质而不同[4]。家祭顾名思义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祭祖仪式,地点选在正房,以显示庄严和神圣。器物的选择、物件的悬挂等都透出一定的文化气息,带有浓厚的畲族特色。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氛围中,被畲民看作是重要时刻的祭祀被赋予了情感,同时寄托了后代的无限期待,神圣时空就这样成了蕴含情感的象征世界。不管是家祭还是祠祭,家族后代在一个“特殊”的场所中,焚香祭拜先祖,烟雾缭绕中,似乎感受到了身心穿越了时空,与先祖对话,祈求先祖庇佑各种愿望实现,进入忘我境界即审美境界,仪式特定场所加上特定的活动,使参与的畲民感受到了场域的神圣,进而内化为对美好生活的永恒期待。
2.语言动作流程的程序美
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祷词、咒语、祈语等,是向神灵或先祖表示敬畏、崇拜、感恩、祈求等情感与愿望的载体。徐珂《清稗类钞》载“:极重祭祖,祭访前,有画幅,长可数丈。”从这个描述中,不难看出畲族的祭祖过程的气势恢宏,氛围庄严,这也是凝聚民族宗族力量的方式,既体现了畲家对民族传统意识的承续,又表达了对历史的缅怀和对当下美好生活的祈愿。在神秘色彩中相伴民族的世俗个性。闽东宁德雷姓“迎祖”,以互轮祭祀为主,按照一定的顺序在不同的畲村轮流举行,时间从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之间,逾期不请,须待来年。恩格斯说,“舞蹈尤其为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5]。闽东畲民在迎神、驱邪、求雨、祈福等祭祀活动时,常请巫师作法,巫师作法时且歌且舞,通过舞蹈的动作来表达驱鬼消灾、祈福求安的内容。在畲族祭祀仪式的程序构成中,舞蹈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肢体语言服饰语言等的组合,能够跳出这种舞蹈的人,也被视作与神灵沟通的不二人选。在特定器乐的配合下,伴随着祭祀声响,手指的组合,脚步的变换,身体或旋转或前倾,在复杂的肢体语言中实现与神灵先祖的沟通,借助巫师来表达特定的愿望。正是这种有内涵形式的程序美,体现出畲民朴素的审美意识。畲族祭祀舞蹈是畲族人民对祖先崇拜思想感情的体现。流行于福建闽东福安社口镇一带的歌舞结合的畲族祭祀舞蹈《奶娘催罡》,便是其中的代表。该舞蹈通过模拟畲民日常生活劳作的舞蹈动作,结合富有浓厚畲族特色的音乐,塑造了驱妖镇魔的地方女神陈靖姑的形象。舞者须为男巫,该舞主要有三个部分:净坛、请神、踩罡。其中,踩罡是该舞的主段,由十二个罡步组成。表演驱鬼镇妖场面时,舞者刚猛威武,凸显奶娘威风凛凛的英雄本色;而在表现奶娘出征前的生活场景时,舞者则细腻柔和,展现十四娘的女性气质。全舞由《净坛曲》《请神曲》《踩罡曲》三段节奏平缓、韵律柔和的伴奏乐曲伴随始终,又佐以木鱼、小鼓等打击乐器,整个祭祀舞蹈呈现出一种神秘的美感[6]。
3.原始朴素美
原始朴素美指的是审美活动中源于内心精神世界对神灵的敬畏崇拜等而产生的一种原始意识,这种原始意识和原始宗教息息相关。原始宗教产生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清晰的特定时期,其特点是按照人自身的想法一厢情愿地把自然万物神灵化、生命化,并通过特定的仪式表现出对它的敬畏。畲族祭祀仪式中的神灵意识首先表现在以祭祀巫术等方式,实现人与神灵的时空对话,同时寄希望于神灵的超能力解决现实世界中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进而实现特定的愿望。在“沟通”过程中,借助活体动物或者祭品表达虔诚,同时嘴里还念念有词,以一种特定音律的腔调来表达愿望。在祭祀过程中,这些唱词被视作是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带有某种神秘的超能力。这些代代口口相传的咒语本身晦涩难懂,也成为了窥视畲族祭祀审美文化中神秘要素的重要构成部分。
4.未知的神秘美
神秘往往体现在对未知世界不知但又渴望了解的“好奇”,它往往和某种超体验联系在一起,容易产生于现实世界异化的复杂心态———欲知但又夹杂或害怕或崇拜或寄予期待等心理情绪,对人类的精神生活起着某种支配作用。畲族在祭祀仪式中的审美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通过种种程序化的仪式建立起人和神秘世界的桥梁,畲族祭祀仪式中就保存着较多的神秘禁忌,充满神秘色彩,如忌讳女性代表家庭在坛前烧香秉烛与朝拜,忌以鸭子为供品,忌在神宫庙观、石母、树王面前便溺等。其缘由或与神话故事或与先祖传说等相关,本身就带有时间空间的神秘感。畲族祭祀仪式及种类的形成过程,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多种因素杂糅的结果,它超越了个体的生活体验,自然而然就带有某种神秘感,卡西尔说“(宗教)绝不打算阐明人的神秘,而是巩固加深这种神秘”[7]。神秘美,是畲族祭祀中与生俱来的特质。
三、结语
采用芬兰Tekla公司开发的钢结构详图设计软件TeklaStructures13.1进行三维建模,在三维环境下的细部设计,如螺栓配比、焊缝等级、施工间隙等设计能确保建造和安装阶段的无差错协作。所有图纸和报表都可以通过三维模型自动生成,比起传统的CAD制图,Tekla实现了高效率、零差错的目标。在人员配备方面,充分考虑到项目难度及工期要求,安排总负责1人,建模3人,出图4人,审图2人。总负责和审图人员都是具备10年专业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建模人员也具备5年以上Tekla建模的工作经历。高素质的团队是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条件。
2深化设计内容及方法
2.1空间坐标及平面定位
由于本工程“扭转上升并内敛”的结构特点,塔楼框架钢柱每一层坐标都在变化,结构控制点坐标的定位是关键,根据设计院提供的结构坐标在CAD中放样再局部修正并导入Tekla软件中。在雨篷和裙房深化中,建筑外形呈空间扭曲造型,结构定位相当困难,只能根据建筑三维模型及幕墙预留空间找结构坐标,再进行结构布置及优化,并提交设计院审核。
2.2节点设计及优化
1)柱脚节点设计考虑到现场安装方便,增加横向固定钢板将14件直径为30mm的锚栓固定,同时也起到加强锚栓和混凝土结合力的作用,使整体受力更加可靠。2)梁柱节点设计梁柱连接采用强节点弱构件设计,环向牛腿板使整体强度更加可靠,与钢柱和钢梁全熔透焊接能有效传递弯矩、防止局部变形。梁与牛腿腹板高强螺栓连接按照抗剪等强配置,若螺栓过多无法排布可适当折减保证抗剪承载力≥600kN(设计值)。3)钢梁与混凝土剪力墙连接实际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及钢结构安装累积误差可能在10~20mm或更大。在钢梁与剪力墙连接时深化设计要充分考虑,一方面将钢梁端与剪力墙间隙设计到20mm,另一方面连接板在加工时再留20mm余量,现场安装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切割,此方法可避免扩孔,保证高强螺栓有效传力。4)屈曲支撑节点设计屈曲支撑节点设计时节点承载力应大于屈曲支撑的极限承载力,以保证强节点的要求。屈曲约束支撑与框架结构铰接,因此节点构造应减小转动刚度,尽量减少二次弯矩。根据建筑外观的要求,节点采用销轴连接方式。5)椭圆Y形柱节点设计椭圆Y形柱作为转换构件,必须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传力方式。深化时对原设计的节点做了一些优化:将变截面管的上端尺寸增大,这样分叉的两圆管柱间就有足够的间隙,并取消原设计的现场焊缝,将现场焊缝移至上一层楼面以上。优化后的节点可以避免焊缝集中、方便混凝土浇筑、传力简洁、加工制作简单。
2.3参数化节点建模
对于高层钢结构来说,一般标准层结构布置和荷载相对变化不会太大,再加上结构对称性等原因,在同一层不同位置或不同层同一位置构件截面及连接形式会相似甚至相同,可直接利用Tekla自带节点库,这会给建模工作带来很多方便。宁波中银大厦从下到上旋转内收,和以往高层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在梁柱连接上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节点。塔楼中间为混凝土核心筒,由一圈钢管混凝土柱和环向梁组成,径向梁一端连接钢柱,另一端与核心筒连接。节点主要有径向梁、环梁与钢柱的刚接节点、径向梁与核心筒埋件的铰接节点、主次梁铰接节点、主梁开孔节点。虽然节点类型不多,但是截面种类繁多,若每个节点一一放样则工作量较大。对于钢柱现场拼接节点、主梁开孔节点、钢梁吊耳码板等标准节点可以做成自定义节点。对于主次梁铰接、钢管柱与钢梁刚接等节点形式类似,只是具体节点板厚、螺栓数量不同,因此节点可以做成带参数的自定义节点。例如钢管柱与钢梁刚接节点,可以按照节点计算结果把每种截面对应的节点板厚度与螺栓大小、间距、数量、等级等信息做成文件或表格,再利用自定义节点中的函数把节点需要的信息从文件读取进去,从而生成正确的节点。也可以把节点计算的过程写成文件,通过自定义节点提供的原始数据直接算出结果返回给节点。这样大大节约了节点建模时间,且能保证准确率。
2.4图纸设计
深化设计图纸包括设计说明、布置图、构件图、零件图及各类清单。钢柱及钢梁构件图表达的内容较多,包括每个零件装配定位信息、焊缝形式及等级、零件尺寸、零件材料表等,每一项内容都需要技术人员精心、细心地编制,都需要有丰富的技术经验作为基础,技术人员设计出来的图纸必须满足工厂制作和现场安装的需要,确保图纸的准确性、完整性、适用性、可行性。
2.5材料排版
利用Tekla自身优势进行材料排版,为材料采购和工厂数控下料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有效控制了材料损耗。
2.6数字化信息技术
在进行三维建模同时将现场焊缝、工厂焊缝建入模型中,每一条焊缝有一个独立的编号,可直接生成焊接地图及焊缝报表,Tekla提供先进的数字化制造平台为高效率工厂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为焊接质量控制和检测提供了简单直观的数据资料。
3结语
1内部审计工作在高校经济管理工作的功能
1.1风险管理功能
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通过评价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来降低经营风险,帮助管理人员预防风险,对于高校而言,防范风险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能,在高校体制的改革之下,高校的各项经济活动也表现出了外向化与复杂化的趋势,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管理职能对于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内部控制功能
内部审计工作是高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参与监督与评价工作的核心力量,在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而言,审计部门与高校内部的其他部门是不同的,不仅需要评价高校内部制度的完善性、健全性,还要看高校各个部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帮助高校做好内部的管理工作,避免由于资源利用不当而出现的浪费。
1.3建设功能
建设功能是基于建议基础下产生的一种功能,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帮助高校管理人员了解自己工作中的优势与缺点,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管理工作的效用,挖掘管理潜力,实现预期管理效果。此外,还能够帮助高校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的经营意识与业务水平。
1.4评价功能
审计工作可以为高校采取计划与预算提供科学的依据,对高校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这对于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效用。
2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途径
2.1完善制度,提升管理职能成效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下,高校办学经费的来源也表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征,各个部门涉及到的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多,高校承担的风险、压力与责任也增加,这就导致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呈现出复杂性的表现特征,为了提升管理成效,高校必须要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高校的审计部门是管理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深入分析学校内部工作,工作应该涉及到规划的制定、资金的筹集、经费的安排、科研、教学、招生、就业等方面,控制工作需要涵盖到细节,以便为高校管理人员的决策与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此外,高校内部管理部门还要参与到内部控制制度的整合与完善过程中,只有采用该种措施,才能够为高校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
2.2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高校风险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内控制度不健全,必然会影响高校的管理成效,在政府财政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影响之下,高校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却未对资金的效益性与安全性开展完善的管理,一直都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的问题。高校审计部门需要对现阶段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的审查,寻找其中存在的易失控点,分析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找出影响资金使用成效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与汇总,找出其中的重点,制定出科学的解决对策。
2.3创新高校内部的审计工作
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帮助高校管理人员熟悉自身管理环节与业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势,选择采购管理环节、招投标管理环节、融资管理环节、设备管理环节、财务管理环节等活动作为出发点实施内控审计工作。充分的落实各项检查制度,分析制度中存在的缺陷,落实制度的执行情况,分析对高校管理与经营活动造成的威胁,帮助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管理工作。
2.4做好后续的审计工作
在发出审计报告之后,还要继续开展后续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则要对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与审计结果进行跟踪,看相关部门是否采取了相关的控制与防范措施。后续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遵循风险防范原则,对于潜在性或者较大的风险,高校管理人员需要加强与审计人员之间的联系,拓展后续审计工作的广度与深度,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审计工作的效用。
3结语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行政文化与公务员激励机制的交互作用,指出将行政文化融于公务员激励机制中,将精神激励融于制度设计中,发挥其对公务员的激励效应的观点,最后提出行政文化在公务员激励机制中的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行政文化公务员激励机制融合
所谓行政文化,指行政活动过程中,影响甚至决定行政参与者行为的一系列行政思想、行政意识、行政理念、行政心理、行政道德、行政习惯、行政规则等。行政文化通过心理和精神因素影响行政人员的行为,激发其自主性和创新精神,这有别于公务员激励机制外在的制度激励方式。无论是精神推动还是制度激励,两者殊途同归都会激起组织成员工作热情。由此,应该努力将行政文化融于公务员激励机制之中,结合外化制度激励与内化精神约束,最终将公务员个人需求统一于组织利益之中,借以更好调动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实现行政组织共同目标。
一、行政文化同公务员激励机制的交互作用
(一)行政文化的功能类同于公务员激励机制
1.行政文化对行政人员存在导向作用
公务员激励机制实施目的是为了激发行政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行政效率。同样,行政文化对公务员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行政行为模式可以诱导行政人员并激励其达成组织目标。行政价值观能够在具体的公务员激励过程中对行政人员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理性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公务员的行政道德,产生对该行政机构的认知、情感上的归属倾向,从而树立一定的行政理想。
2.行政文化对行政人员存在聚合作用
良好的行政文化会产生凝聚力,使行政人员对组织有归属感。同时,当新成员加入进来时,通过耳濡目染,就会自觉地接受行政组织的宗旨和信念,在潜移默化中为其所同化,从而自然而然地融合到行政组织中。
3.行政文化对行政人员存在约束作用
行政文化一方面通过将共同价值观向行政人员个人价值观内化,使行政组织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规范、指导、约束着行政人员的行为。另一方面,受强有力行政文化影响的行政人员,能够自觉地约束个人行为,与行政组织保持相同的取向。
(二)行政文化激励功能借助公务员激励机制表达
隶属于行政文化内容之一的行政道德,控制范围要大于行政法规,是公务员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过程中,通过内化的信念和善恶标准,理性地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
行政道德对行政人员的这种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行政主体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上,体现在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对职业道德、对基本道德范畴,如义务、良心、荣誉、幸福的认识、观念和态度上。作为激励行政人员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动力,它以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促使行政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以政治道德规范保证行政人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一系列考核、晋升、工资、奖惩的公务员制度之中,公务员考核内容同行政道德之中的职业道德也是相互交叉的,它无疑为行政道德,实现对行政行为内化控制与激励提供了制度化工具。考核激励功能的实现,主要通过把考核结果与其实际的、切身的利益紧密挂钩,从而使得考核制度成为公务员制度激励机制中最有效的激励手段。
二、行政文化在公务员激励机制中的融合路径选择
制度、法则等外在规则由于缺乏内在心理认同的支持,其效能也大为降低。因此在人们心理上尽快建构一套与外在制度规范相契合的内在文化价值规范系统,使外在的激励、凝聚、约束机制通过内在的心理因素而发挥作用,是当前文化心理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必要努力塑造行政文化,以期更好配合公务员激励机制,激励行政人员提高行政效率达成行政目标。
(一)促进公务员激励机制实施——借鉴传统行政文化中优秀思想
我国当前的行政文化是在传统行政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传统行政文化之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对于传统行政文化,要进行批判性继承和选择性吸收。例如,应重点清除残存于现代行政文化中的封建宗法思想、特权思想、专制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奴化买办思想以及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同时,要积极吸收借鉴中外历史上优秀的行政思想,如中国古代行政思想中的经世致用、自强不息、天下为公的思想。
(二)强化公务员激励机制效果——培养积极的行政心理
转型期我国行政人员的行政心理是稳定与剧变同在,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共存。目前行政人员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消极心理因素:首先是由于公务员经济地位相对下降,行政人员长期以来在物质利益分配中的优越地位被打破,同时伴随行政透明化呼声逐步高涨,隐性收入获取可能性也越来越困难,由此引起公务员失落心理。其次由于受行政组织中不同职务职级间对应薪酬差距明显扩大的事实,及成员间隐性攀比心理、失衡心理的影响,普通公务员尤其处于基层非领导职位的公务员极易产生强烈相对剥夺感。
为了消除这些不健康的行政心理因素,强化公务员激励机制实施的效果,这就需要首先,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端正行政动机,逐渐引导公务员以工作本身吸引力、责任感和人格尊严为其内部动力。其次,加强行政心理调适,对行政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以现代化行政管理的要求树立稳定、健康、和谐的行政心理。同时,加强宣传舆论的正确导向,引导行政人员自觉由“官本位”向“民本位”、由“金钱本位”向“能力本位”思想转变,确立正确的行政价值取向。再次,为积极行政心理提供外在支撑,改变已有等级森严和命令控制的管理方式,代之以行政成员间公平竞争、平等相待的管理方式,以培养其对行政组织的深厚感情,建立真诚、乐观的行政情绪。
(三)有效发挥考核激励作用——加强行政道德制度化建设
公务员行政道德培养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公务员的“自律”,同时还要靠存在于个体外部有形和无形的“他律”约束。这是由于“个人判断力和职业水平不足以保证人们合乎道德规范地行为”。这就需要以法律、规章这样可见的“他律”形式将行政道德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以保障行政道德对行政人员的约束、激励作用能够持久、稳定地发挥。行政道德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将行政道德纳入到公务员各项激励机制之中,其中最常见的是将行政道德置于公务员考核制度之中。然而,行政道德在公务员考核实施标准上的泛化与模糊,削弱了行政道德对公务员鼓励与约束的效果。这就需要改变以往考核中重视政绩忽视对行政道德要求。根据行政道德的目标特点,设计科学的考核指标,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量化、细化,尽量变软任务为硬任务,变软指标为硬指标。其次,在行政人员任免、升降中融入道德赏罚机制。奖励为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提供内在吸引力,惩罚为其行为施加了外在压力。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文化素养多方面的集中体现。它崇尚“意似”贬斥“形似”,追求笔墨意蕴,讲究诗书画印结合,并要求画者的学养深厚方能言之有物,画面格调才能高雅。传统文人书画以不同于院体画的另一种典范意义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文人画及中国传统文人书画教育中的审美倾向进行正确研究和批判的继承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人画”是中国画里的一类,也称为“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时文人、士大夫们的书画。随着时代和艺术的发展,我国现论家、画家陈师曾指出:文人画是带有一定文人情趣,其中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作品。在传统绘画中,文人画强调以形传,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它与工匠画与院体画风格都有所区别,独树一帜。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艺术发展阶段,它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表现风格一度成为我国后世书画教育中长期追逐的方向。
一、传统文人画的发展
文人画的发展可追溯至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设立有专门的机构来培养能工巧匠,那时的一些画家就已经有了文人自娱的心态,如姚最认为“不学为人,自娱而已”,王徽的“画乃吾自画”等思想,这些都可称是文人画的雏形。唐代诗歌盛行,其中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他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更加具了文人书画的特色,后人尊称王维是“文人画的鼻祖”。
南北宋时期,中国建立了制度明确的画院,用来专门的培养画家。一些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画家首次提出了一些关于文人画的看法,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他提出的“士人画”概念使文人书画更加趋向于成熟。此后,文人画开始正式从院体画之中分离出来。文人画的鼎盛时期是在元代,由于当时社会动荡,许多的文人士大夫产生了厌世和遁世的心理,绘画成为了抒发个人精神与情绪的自我调节手段。以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为代表的四大家,又把文人画的创作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峰。他们以一种“出世”的态度去表达士大夫阶层的孤傲、清高和空虚的情感,追求和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意象表达。至明代,文人画已上升为画坛的主导地位。画家董其昌倡作画者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加强修养,追求文人画的“士气”。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了清代绘画的基本格局和审美取向,朱耷、石涛、及扬州八怪突破四王的束缚,开创了新局面,形成了我国独具民族特色的绘画体系。
二、文人画中重“意”的审美倾向
中国的绘画从远古开始,对“写实”的技巧和“形式”的孜孜追求一直是占主流地位的。在隋唐之后,追求雅逸风格的水墨画迅速地发展起来,“以形传神”、“以形达意”文人画精神逐步形成与完善。当时许多画家都不满院派画专尚“形似”的偏向,又鄙视“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的画工画,在题材的选择和意境的把握等方面都特别表现出其重“意”、重“简”的独特的审美倾向,还提出了意在笔先、神在法外的许多创作方法。苏轼曾在~首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其意首先是贬低“形似”,其次就要求绘画要有“诗意”。文人画中一再强调“象外”,也就是指明在绘画创作中,艺术的真正“内容”必须求诸所描摹自然物的“形象”之外。在不断的发展中,谢赫提出“六法论”,求气韵、贯通、意韵、意会,在此审美标准下,绘画技法不用遵循焦点透视,不重光线、明暗、色彩,以环境感染情绪,给人来带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成为了之后中国绘画创作不懈的追求。之后顾恺提出要“以形写神”,强调画人物要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体现了传统儒道两家重精神、轻物质的哲学观。明末,董其昌等人提出绘画“南北宗论”:崇尚率真意趣,轻视基本功力;崇尚士气,排斥画工;重视笔墨韵味,轻视形体结构;主张主观表现,贬低写实风格。
由此可见,重“意”轻“形”是文人画家最为推崇的绘画精神,艺术创作中反对过分拘泥于形似的外部描摹,在表现上力求能够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倡导天真清新的艺术风格。上重写意轻写形,重神似轻形似的审美倾向,使绘画艺术成为了画家更主观的艺术表达手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
三、诗、书、画、印的独特审美情趣
文人画极其重视文学和书法修养,画面中的诗跋、书法和印章和绘画对象互相补充,成为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许多作品在这一方面部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标志着文人画的进一步完善。
唐代科举尚辞赋,士大夫皆以诗词歌赋为务,这是文人画家要具有较高的诗词修养的重要背。北宋文人苏轼、米芾、黄庭坚等都极力提倡“诗画一律”,宋徽宗设立的国子监画学,还以古人诗句命题考试。文人画要“如骚人赋诗,吟咏性情”,由此才能够一步抒发作者的主观精神情感。至元代,题画诗达到了空前繁荣,产生了许多如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等有影响力的名家。逐渐的,在画上题诗已不仅是形式和构图需要,而且被视为品评画家艺术修养、学识和作品格调高低的依据,“画中有诗”就成为了文人画的基本要求。文人画又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记到“夫骨气形似节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北宋的黄庭坚以书法家的眼睛看到了;“东坡墨戏,水活石润,与余草书三昧,所谓闭户造车,出门合辙。”在就这里点出了画中的书法因素。文人画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印章的使用。中国书画中印章有着悠久的历史,宋元之后,印章在制作形制、用材、章法布局和印文篆刻上都有了显著的发展与变化。许多文人、画家也在刻印行列之中,当时出现了斋馆阁印、诗词印和鉴藏印等所谓的闲章,以用来抒发书画家的个人性情,表达自身的艺术观念等。明清之后,研磨石印在文人之中更是蔚然成风,几乎成为了文人书画家必备之能事。印章的多样性使其在画面中与书、画艺术相得益彰,是中国文人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学养深厚、修人修德是文人画的重要内容
文人画非常注重其画者的自身学识修养以及个人的品格。封建士大夫都是经科举制度层层选拔上来的,大部分文人画家都是饱学博雅之士,文才学识是必须具备的基础,这对画作格调的赏析与品位有极大的影响。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简意赅的表明了饱读诗书是文人教育的重要内容。画家高尚的人品在文人画中也很受重视和强调,很多人看画品的优劣与否就在于看其人品之高下。郭若虚有“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的精论,这就突出地显现了对修养品德的看重,它可以直接和画品气韵的高低相联系,若人品不高则用墨无法,所以画作的品位也一定高不了。郭熙说:“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文人画中将画家的品德与精神强调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几乎成了其作品成败、优劣的关键。另一方面文人画家又总是表现出追求虚静淡泊的精神境界和高沽的人品。他们总是以画为寄托,以画为乐,无论自己身在庙堂还是心在老庄,其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畅神、写意。如扬州八怪中的郑燮因宦途失意,不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通过画作状物言志,选择了“四君子”题材来表达个人思想、表现品格,寄托“用世之志”。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当士大夫无法解决当时社会中存在有的现实问题,但又不愿与统治阶级的一些势力趋同的时候,就借由此表现出遁世的思想。
(一)审计线索有纸质资料改为电子数据资料
审计线索对审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会计记账工作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各种账簿和编制的会计报表都是以纸张形式,审计工作的线索即为纸质的账簿资料,审计人员可通过顺查或逆查的方法调阅这些记录在纸面的数据信息,来获取审计所需信息,判断企业财务活动合法性,作出自己的审计结论。但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数据的处理基本都集中由计算机来完成,会计信息集中存贮在磁性电子介质上,这些数据通过肉眼是看不见的。会计信息系统通过改变与审计线索有关的某些因素,诸如更换数据存储介质、采取不同存取方式以及使用不同处理程序等,都会对审计线索产生极大影响。首先,从各项企业财务数据录入到生成会计报表并输出,都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自动完成,整个处理过程没有第一责任人;其次,传统纸质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等都由电子数据文件代替;第三,电子数据有可能被人为修改而不留痕迹,除非专业计算机人员依靠强大技术手段,否则无法阅读;第四,通过计算机录入的财务数据信息数据处理工作很难直接观察等。这些影响的结果使得审计人员难以通过传统模式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跟踪。
(二)高效率的财会软件对审计工作产生巨大冲击
财会软件的应用给会计工作带来很高效率,原来手工条件下财务会计记账、做报表等工作即繁琐而又准确性不是很高。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利用财会软件强大数据处理功能,这些工作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不但工作效率高,而且准确性也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采用过去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明显是无法满足会计信息化大环境下,工作的高效性和数据的准确性的要求。同时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财务数据进行大幅度调整,而且痕迹难寻,这就大大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三)会计信息化的技术性要求审计人员提高整体素质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信息系统比传统手工处理系统技术性要求更高,使得审计内容和范围也更为广泛和复杂。传统手工审计下,从事审计工作的多为掌握丰富会计知识与审计方法的专业人员,但面对会计信息化,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表述能力,还要求其对信息化会计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对其输入输出的控制、数据处理的过程以及有可能发生的舞弊情况有深刻的认识和掌握。但目前我国由于信息化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相对滞后,复合型的审计人才匮乏,审计人员对电子财务数据报表很不适应,难以开展有效的信息化审计。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思路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对审计工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
(一)认真学习和理解国家有关审计的法律法规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必须借助法律的强制力来营造一个外在的法律环境,对不利于审计行为予以法律诉讼和惩罚。法律上最有效的证据是记录业务发生的原件,但在法律上能否接受无纸化信息作为有效的证据,无纸化的电子信息能否作为审计的有效证据,已成为一个国际化问题。我国早在2004年,国家审计署签署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第九条就对审前调查应当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资料作出界定,其中专门指出包含电子数据、数据结构文档。
(二)完善企业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方法
计算机作为一种先进的电子设备,不仅仅可以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发挥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审计工作提供便利,审计人员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工作。一旦审计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审计效率。具体到工作中,作为审计人员可以采用“黑箱原理”,不审查机内程序和文件,只审查输入数据和打印输出资料及其管理制度的方法。另外也可以采用计算机审计方法,利用计算机的设备和软件进行审计。除了审查输入和输出数据外,对计算机内的程序和文件也同时进行审查,通过对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确定凭证和账务文件审查的范围、数量及数据的正确性。
(三)加强相关软件技术的开发力度
会计电算化的审计工作正常进行需要审计员与计算机共同完成,完全颠覆了传统审计工作的流程。不仅如此,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工作还减少了对其他非数据资料的审核,这也是造成审计风险的一个理由。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软件制造商将目光转向了工作软件的制造和研发。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总会有一些人员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弃个人的职业操守。在对软件编译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可以盗取数据信息的程序,然后盗取商业信息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也是一些商家,宁愿以高价工资聘请审计员,也不愿意使用高效便捷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原因。与纸作比较,会计电算化的磁盘存储更容易遭到破坏,潮湿的环境、带电的环境都会给储存磁盘带来一定的损害。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不当也会造成磁盘的损害。
2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
2.1报表上的财务数据风险
所谓的财务数据风险指的是:磁盘储存的数据因为某些原因与实际数据存在着差异。传统的数据报表是由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一个一个收集记录的,人为更改在审查时是有迹可循的,而对于会计电算化下的数据直接通过计算机存到磁性存储器中,抹去了审计工作中的可见线索,加大了发现问题的难度,与此同时也会方便那些想要无声无息改动数据的非法人员。
2.2职务监督的危险
职务监督危险又称作内部控制危险,这一危险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以及职务独立。在会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的形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方式,将原本外在可见的监督链条,转化成了内在的文件程序传输,这种模式就使得每个环节的数据对其他环节的管理人员是不可见的,这样使数据失真的几率就会增加,审计结果的错误率也会相应的提高。
2.3软件系统错误
现今软件市场,玲琅满目的商品,大多是有待完善的,这是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而且很多操作人员,对计算机的基础硬件设施的保养的观念不强,设备长期处于潮湿、高温、非法操作等,导致其内部软件自身受损。
2.4操作风险
会计电算化不是独立工作的个体,它需要计算机和操作人员之间进行合理的协调,所以工作时,就会相对复杂,高技术要求扩大了审计对象的范围,是信息相互交错,这就增加了操作人员对其使用的难度。即便是有较高资历的专业审计人员,如果对其使用方法掌握的不够熟练精通,不适应其工作的模式就会增加审计难度,导致更高的审计风险。
3如何应对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
3.1制定更完善的审计标准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与其相关的一切都要随之提高到一个符合新事物的高度,这样才能降低工作中的错误率。所以面对审计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方法,其得出结论的标准一定要从其传统标准中摒弃与现今不符合的部分,添加能够让审计结果更加精确的规范。侧重于审计人员的相关证书的审批标准、计算机的系统内部控制的监管、规范其发展的方向,使之向国际水平靠拢,让审计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无限的接近零。
3.2完善开发性能更高的审计软件
审计软件是审计工作的检查官,它可以直接对计算机系统内的储存的多个数据报表进行同时审核,但是现在市场销售的审计软件有的是低效而技术成熟的,但是大部分还是处于发展阶段,其内在的程序衔接不够紧密而且针对一些审计环节的程序没有添加进去,是软件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使用新技术为的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然而这些不够完美的软件是跟不上时代节奏的。而且在实际的应用中数据采集软件依附于审计软件的,这是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会收到其他程序的干扰只是数据采集错误,所以在软件开发的工作中要特别的将数据采集软件独立分离,保证审计工作的正确的基础。
3.3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
计算机知识以及其应用技术是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设备在不断升级更新,对操作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对数据处理、系统管理、审计软件的应用技术等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如果说,计算机和软件自身问题解决需要时间,那么对于应用者掌握的知识与技术不够纯熟而导致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技术培训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4结束语
(一)社会竞争的加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不断增加,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使得现如今的各大企业面临着不确定的市场因素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性。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会计审计方面的误差几乎为零。为增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水平,管理者就开始篡改相关的审计数据,以顺应竞争的需要,同时也是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提高了审计风险度,最终到这整个审计的失败。
(二)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的扩展会计审计的对象一般都是其进行监督或者监察的客体,客体有审计监督所包括的实体内容等。全球化趋势的普及开始让审计机构越来越国际化,业务之间互相融合和交叉,这样一来使得会计审计行业的任务开始增加。因此面对未来企业的生存方式,如何更好的评价人力资源问题和电子会计计算、真实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等问题,以及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如何与社会的大环境进行融合和协调都是企业会计审计所面临的更大的挑战。
(三)审计人员的能力局限和职业道德的变迁审计工作是一项接触面庞杂而又广泛的工作,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有广阔的视野和尽可能多的知识面。拥有着广博知识的工作人员才能更加轻而易举的做好审计工作。但是对各大企业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的审计人员并没有掌握丰富的知识,以至于工作能力受到限制。当今的各大企业正在迅猛发展,工作人员的能力很难适应其发展,这就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导致了审计结果出现不准确现象,造成整个企业的经济损失。
二、减少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1制定标准,执行准则对于会计审计风险来说,制定科学的管理体制,做好对风险的防范措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有效降低风险的条件。特别是信息化审计工作中,要制定和信息化相适应的审计标准,不仅满足信息化的基本要求,更能够减小审计的风险度。
2定期检查、了解情况作为审计部门,应该定期对单位进行审计检查,掌握单位实际状况。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内容包括:(1)熟悉被审单位采用的会计软件情况,业务操作处理流程等,这样可以及时发现会计操作面临的风险隐患。(2)考核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工作者,如: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等,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3)创建审计信息库,对被审单位的信息系统创建庞大的信息库,这样可以方便单位调动资源。信息库中应设计到单位各方面的信息,将潜在的审计风险控制在最小。
3.内部控制,优化审计要根据单位内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控制,达到优化审计的目的。内部控制所涉及的方面很广,但最主要的包括制度和程序两个方面。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性的知识有一定的要求。从内部安全机制、优化信息传输等措施方面入手,使得审计风险得到有效地控制。同时审计人员也要避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工作状态,对被审单位要求严格,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该积极指出,给相关的工作单位提出改进的方向。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征
(一)审计所有方面均运用信息化技术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审计工作也顺应时代的要求广泛运用信息化的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这就减少了审计工作的繁杂性,充分改善了传统的审计工作的的弊端。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审计工作还不够完善,但是这种信息化模式已经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具有十分强大的适应能力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环境是多元化的,同时也有较强的系统化。信息化的特点就是高频率的更新,因此这就要求信息化审计务必要达到实时审计的层次,会计环境也要进行及时准确的判断,以保障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能够在实时的变化中仍然能够得到控制。
(三)对原始审计工作的快速提升大多数企业中都是讲审计工作从企业中单独独立出来,以追求审计工作能够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较低的风险。审计工作人员可以从强大的计算机系统体系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数据和信息,再加上企业配置的高技术工作平台,使得其审计工作的效率能够在保证其低风险的前提下将其审计的工作效率提升到了更好的层次。
四、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实施策略
(一)建构会计审计原则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审计原则,政府要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因为,信息化审计工作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是多元化的。首先,审计机构和相关的审计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结合当前审计工作的现状,制定相关的会计审计原则。同时,政府要有效地保证审计工作能够稳定有效地进行,并且对一定的失误采取相关的补救措施;会计行业本身也要充分重视这一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有效地结合,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依靠政府所具有的监督职能,颁布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推进会计信息化审计的顺利进行。
(二)引进和培训信息化审计人才企业的主体就是员工,对于会计审计工作来说,工作人员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工作的质量。因此,对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提高企业发展水平的有力保障。对此,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的培训对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培养。针对工作人员的自身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其知识水平为主,进而更好的是审计人员对审计的相关内容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另外,在我国的各个大中专院校都设立会计审计专业,企业在吸纳人才的时候也要有所选择,不仅要考验应聘人员的专业性知识,更应该充分考虑到其职业素养等各个方面。这样才能为企业选拔出更加优秀的信息化审计人才。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和社会投入的办学经费日益增加,高校经济活动的增多,更加突出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等领域,这也为高校内部审计提供了新的环境、技术与方法。
一、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
相对于政府、社会审计工作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仍处于滞后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传统的审计方式模式根深蒂固,影响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但是高校具备拥有人才资源的优势,推动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总结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审计部门及信息化人员队伍建设方面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主要有几种形式:隶属纪委或财务部门管理,由校长直接负责的独立机构,由主管院长负责的独立机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已经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其中部分高校建立了校长负责制,管理级别越高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越强,审计效果越好。同时管理者信息化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信息化发展水平,随着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普及,目前高校领导者信息化意识也在逐渐增强,高校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领导重视与支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中注意引进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信息化人才,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中开设信息化课程,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信息化培训等措施极大提升了内部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整体素质,是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二)硬件系统建设方面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及审计工作重要性的提升,高校内部审计从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向现代化审计方式转变,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逐步引入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高校各级领导不仅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而且注重改善工作条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交换机等硬件设备,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软件及网络建设方面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具备自己的校园网,实现了各部门间的网络互连,方便了内外部的联络沟通,高校审计部门网站也是高校校园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高校在校园网中建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网站,对审计知识进行宣传,对审计工作进行公示,促进了审计工作的发展。大部分高校的审计部门配备了专门的财务审计软件(如神机妙算)及工程审计软件(如广联达),减轻了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高校内部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不强,思想落后
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不仅仅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审计人员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近年来,有些高校审计部门领导在信息化建设上面思想落后,观念不强,投入不足,忽视改革与创新,导致审计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困难。
(二)人才不足,复合型人才缺乏
虽然各高校在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业务培训,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的审计信息化建设仍停滞不前。一方面部分审计人员是由财务部门转调来,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思想落后,整体综合业务能力偏低,缺少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部分审计工作人员认为配备了电脑、搭建了校园网络,安装了审计软件就意味着实现了审计信息化,忽视了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具备较高计算机水平及审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很多高校都出现空有一套设备和软件却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因此复合型审计人员的缺乏直接制约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研发滞后,专有软件缺乏
目前,许多高校审计部门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更新维护落后。绝大多数高校都已实现了全校联网,很多高校甚至拥有自己的校园网络,审计部门只是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却没有实现与财务、基建等部门的信息系统联网,同时目前针对高校单位的审计软件仍然不够成熟。即使有些高校已经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审计工作,但是由于使用单机版本的审计软件,致使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并且浪费人力物力。开发具有高效特色的审计软件,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我们目前当务之急。
(四)高成本投入
一方面,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科技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产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院校也紧随其后走上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经济活动的增加必然导致审计任务的加重;另一方面,多数高校具有庞杂的职能部门,且形式各异,有纯事业性质的、有校企合办的产业部门等,因此造成审计对象差异大,范围广,审计对象、标准、方法多元化的特点,很难有一套完全适合高校通用的软件。高校自主开发的软件往往由于资金、技术、稳定性及后期的升级服务上跟不上难以推广;软件开发商虽然可以提供很好的技术和服务上的支持,但缺少对高校内部审计的深入了解。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成本高,制约信息化建设前进的步伐。
三、关于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加强认识
高校审计部门领导应从管理上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提高部门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做好内部审计的培训工作,提供经费上的支持。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数据接口及相关的技术支持,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各高校间的审计部门也应增强交流,转变观念,互取长处,努力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由传统审计模式向现代信息化审计模式转变,适应时展的要求。
(二)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推动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不仅要依靠软硬件设备的投入,更重要的是组建综合业务能力高素质人才队伍。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普遍存在人员不足、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缺乏相应的培训成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通过引进拥有全面知识结构的人员或加强内部人员的培训,吸取社会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及专业财务能力。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展相关业务知识培训,根据不同人员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重点性强的培训计划,将信息技术与审计专业知识相结合,完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三)扩大硬件投入,加速软件开发
推进信息化建设,配置审计工作中使用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是基础条件。一方面,配置审计机构必备的电脑及其他办公辅助设备,搭建配套的网络平台;另一方面,配置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的专业软件,或积极配合软件公司开发、定制适合本高校的信息化平台。目前,高校审计中常用的软件一种是高校自主开发的,针对性强但投入大,后期维护难;另一种是软件开发商设计的审计软件,通用性强但常存在数据接口不一致,业务系统难对接的问题。相对于硬件的配置,建立专有的软件系统及更新维护显得更为的复杂和重要。虽然现在市场已开发出相对成熟的审计软件,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和本高校经济活动不相一致的地方,成为影响信息化建设因素之一。只有使审计软件与高校日常经济活动、审计业务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优势,提高办事的效率。
(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审计标准准则
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应加速制定针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准则,尤其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工作,确保审计机制安全、有效运行。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的条件下,传统的审计方法、方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审计要求,审计部门应结合信息化审计具体要求,制定出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办法,确保审计工作的安全性、可靠性、科学性,避免审计重可能出现的风险。综上所述,受单位特点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审计、财务、各审计对象、相关软件开发公司等多方的配合。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工作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校应该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推动内部审计向着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高校审计工作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邓敬萍 单位:郑州大学 新乡医学院
参考文献:
[1]蔡毓瑾.浅谈内部审计信息化[J].财经界:学术版,2012(02):255-257.
[2]董洁,姜文华.论高校管理审计[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