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时间:2023-03-17 17:59:31

导语:在小学信息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第1篇

(一)教育观念落后、得不到重视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主科至上”的思想永远的深入到了各个学校的教学思想中,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将关注点置于主课上,忽视了其他科目的教学,甚至有时候会侵占信息技术课的时间。除了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外,家长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注也不高,大多觉得这门课程不会计入考试成绩,学不学好无所谓。同时,学生自身也不愿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经历在不考试的课程上,将信息技术课程看做是放松的副科,可有可无。在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管理方面,很多学校处于松懈状态,加之老师的思想重视程度不高,对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不够,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上机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或是看电影、听音乐,甚至出现了很多的学生都不愿意上这门课,经常以各种理由旷课。

(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特殊的信息化性质使得这一学科的软硬件环境极为重要,不仅需要条件良好的网络教室,数量充沛的教学设备,先进的软件资源,还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但纵观当前小学信息课程的整体教学环境,城市地区的小学在软硬件设施方面虽大多能符合要求,但一些问题也是存在的,教室设备陈旧,故障频发,软件资源匮乏,这些都极大束缚了教学效果的发挥。同时,对于条件较为落后的城郊和农村地区,软硬件设施满足日常教学都较为困难,更无从谈及网络教室、计算机、软件,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课堂安排不合理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一个重要的教学特征就是前紧后松,即一堂40分钟的课程,教师往往用15-20分钟授课,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行练习、活动。这种授课模式对于自觉性好、主动性高的学生来说较为适宜,便于他们发挥学习热情,自行探索学习中的问题。但对绝大多数处于好动年龄的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活动时间更是一种放松和游戏的时间,他们将此作为奖励,利用自由练习时间聊天、玩游戏、浏览网页。加之教师在学生自由练习时间的监督和指导不足,对教学密度和难度的掌握不够,极易造成课堂管理的失控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散漫。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提前部署了一些课堂活动,但由于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不妥,很多练习都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到设计、创造、交流以及反思的热情不高,课堂成效不大。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和发展的对策

切实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定位,并提出切实的发展对策,不仅有利于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的驾驭和掌控能力,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有效性。

(一)注重软硬件环境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离不开软硬件环境的支持,针对一些小学在软硬件环境方面匮乏的现状,学校及上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适度倾斜资金,保证学生学习所必备的环境,完善网络教室、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设备,同时强化对信息技术教室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促使其能够更好胜任工作,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效率。

(二)明确培养目标,采取分层目标教学策略不管信息技术课程是否纳入考试范围,学生和教师首先要明确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竞争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此学科的重视,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展教学合理。鉴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而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开展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在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自我满足感。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分开教学,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结对互帮的等形式,强化授课和指导,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流,促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三)多元方式教学策略灵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其主要可以分为基础知识类和操作知识类,对基础知识课程来说,可以选择讲授法,同时配合图解法和提问法使得学生对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深刻全面的影响。而对于操作知识类,则可以采取多元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2篇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趣味生动的故事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进行故事情境的设置时,尽量以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选择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感觉科学知识就在身边,故事还要具有针对性,能突出科学知识的内涵等等。这些故事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比如,在进行“小行为大环境”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系列的生活故事:人们随意往下水道倒油;很多孩子用石头或者是弓箭射死小鸟;有的孩子在经过树林时,从树上揭下一块大树皮等等。故事就在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很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些行为对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很快进入讨论话题,能够从保护环境、生态平衡等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让学生理解了环境的重要性,很多学生表示要从自我做起,注重对环境和对动植物的保护等,大大提高教学实效。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学难点,通过动画课件揭示科学规律,实现高效教学

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要想突破这些教学难关,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强调,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为了有效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常规教学仪器进行有机整合,或者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动画展示,通过直观信息和动画效果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轻松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提高科学教学效率。

比如,在进行“人体的组成”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教材设计了“观察细胞”的实验内容,教师引入了显微投影装置,将学生观察到的细胞通过显微投影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全体学生评价该生的观察效果。这样教学既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再如,在进行“呼吸与交换”的教学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动画课件展示,调用白板中的课程资源,视频展示人体的呼吸过程,通过动态的箭头显示和肺部大小的变化,形象直观地告诉学生人体呼吸的全过程,降低了学生在理解上的难度。

第3篇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人机互动性,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信息,使得语文教学能够打破传统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从而可以将语文教学的视野引向更为宽广的现实生活,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生活化的教学。强大的人机互动,可使得教师的教学视野与学生的学习视野更为开阔,这对于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人机互动而忽视了人人互动,也就是说,整节课的中心与重点都放在了现代信息技术上,教师一直在忙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学生也一直忙着接收各种信息,从而造成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缺失,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纷纷沦为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奴隶”。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违背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特色。这是当前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中所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

二、如何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益

1.实现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我们要全面而客观地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究竟充当着什么角色,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媒体,对其运用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改变我们以往教学枯燥无味的状态,将枯燥的知识寓于直观而形象的事物之中,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欲望,并让学生将这种注意力与兴趣点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从而使学生能围绕着特定的教学内容来展开主动的探究活动,在探究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有效统一。如果片面强调趣味性,就只能造成教学表面的热闹,而无实质性的进展;如果只强调知识性,却又容易陷入灌输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参与动机不强,同样也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只有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才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架起通往语文殿堂的桥梁,才能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展开主动探究,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选择相关的语文素材时,不能只是求新求异,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最具代表性与针对性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要能够有效地传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才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顺利地实现学生注意力的转移与积极学习情感的迁移,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以积极的心态展开主动探究。

2.实现主体性与主导性的统一,构建互动性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互动教学,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人机互动性,但这并不能代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其只是为更好地进行互动教学而提供的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学习平台。因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要适当地放慢教学节奏与步伐,适时地停下来,让师生之间有更多交流与互动的机会,有更多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而不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快节奏来代替学生的思考与交流,使得整节课都围绕着现代信息技术而展开。教学中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与媒介,在师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互动,使得教学成为师生知识互动、情感沟通与心灵互动的过程,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的意见交流、思想交汇与思维碰撞。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创设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情境,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充分的想象,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能够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更多的独特见解,并完整地表达出来,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当然在学生认真思考与积极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而且还要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主体,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教学的共同参与者。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启发与指导。这样的教学才能成为真正的互动教学,不仅有人机互动,还有人人互动,从而使得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下的语文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学堂。

第4篇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它是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重要工具,学好英语对提高学生的语感、口语交际能力至关重要。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认清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利用多媒体技术科学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方法,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将抽象的英语语言文字转变成形象直观的图片或视频信息,让学生在直观的信息刺激下感知英语知识,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进行“Lookatme.”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人体的各个部位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认知,用英语说出具体部位的名称。这样教学,通过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变枯燥的文字信息为直观的英语素材,使学生爱上英语学习,提高英语认知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二、利用智能语音教具系统进行听、读教学,规范学生的英语发音习惯,提高听、读等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看到:“小学生很喜欢说英语,但英语口语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发音不规范或者是错误的发音,发音习惯不好,缺乏语感等。”为了矫正这些坏习惯和毛病,我们英语教师应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发音习惯进一步进行规范和矫正,提高英语口语表达的准确性,丰富语感,提高交际水平。智能语音教具系统就是很好的信息技术资源,通过点读机的使用,有效规范了学生的英语发音习惯,提高了发音的准确性,在点读机的带读下,有效提高了英语的听、读水平,丰富了学生的英语语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Myschoolbag”的教学时,在新课教学结束后进行句型训练环节,教师利用智能语音教具系统的软件平台,制作有声教具,利用书包里的物品进行声音文件的制作,主要训练学生对“What’sinyourschoolbag?Howmanybooks?”这一核心句型的掌握情况。通过有声教具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英语语感,增加了学生对核心句式的理解和把握,以便在今后的运用中能够得心应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拓展学习途径,丰富知识信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无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在社区,网络随处可见,尤其是无线网络的运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在线搜索和学习。小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很熟练,也十分喜欢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网络进行英语知识的教学,拓展学习途径,丰富知识信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时,遇到不会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查询,掌握英语单词的读音、汉语意思、用法等,尤其是语法知识,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知识的灵活性。比如,在进行“Where’sthesciencemuseum?”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初步理解“Whereisthesciencemuseum?”的句型特点。学生除了能够按照课本上的说法外,很多学生上网查询找到了其他的表述方法:利用Therebe句型的疑问句式“Isthere+地点名称+方位代词+here?”进行询问。还有的学生查到了这样的信息,如果继续询问可以这样问:“Isitfarfromhere?”这样教学,学生上课学习时就有了针对性。学生愿意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进而丰富英语知识信息,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有效增加了学生对英语知识运用的灵活性,综合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

四、结语

第5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而言,通过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实物演示情景实物演示,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有效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效果既体现了教学中的直观性特点,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实物演示,给学生创造较好学习情境,让学生把教学情境与自己的生活常识和已经掌握的数学技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数学课堂中的实物演示情境中,教师可以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操作,去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学习经验的不断提升和学习方法的不断改进。例如,笔者在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三角形的东西,学生能够举出很多,如自行车的三脚大梁等,然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何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三角形的东西。当学生陷入思索,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动手去做两个图案。一个是由木条组成的三角形图案,一个是由木条组成的四角形图案,学生们就能够轻松地认识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比较好,而四角形的稳定性是不足的。这个时候,学生就能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生活中的有些东西是由三角形组成的。然后,教师再进一步深化知识,如何让刚才同学们做的四角形图案也比较稳定呢,有的同学在四角形中加了一个木条,从而使四角形也实现了稳定性。这种利用实物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有效的发挥。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虚拟化场景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注意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生活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基础是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资源,也是学生进行意义构建的必要前提。在数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切身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能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授“相遇问题”这一内容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对学生知识特点进行了一番精心的设计。考虑到这一知识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这种类型的知识变化也比较多,同时是教材的重难点知识。考虑到这一方面知识的抽象性,学生们一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多媒体展示的过程中,给出了两个模拟的小人,一个叫小丽,一个叫小伟,通过他们的运动,强调他们不同的状态。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本来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比较直观形象,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了许多。

(二)化静为动,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根据教育学的观点,教育媒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连接桥梁,其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文本都是很好的媒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比较丰富,图文比较生动,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文本教材也有一个缺陷,就是都是静态的展示,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尤其是对于数学学科而言,这种缺点更加的明显。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引入,让数学课堂中的许多静态知识变得生动,甚至有动画的效果,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对于每一堂数学课而言,其重难点的分布,教师要做到全面的掌握。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难点知识,决定了一堂课是否高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些知识是比较枯燥难懂的,学生学习起来障碍性比较大,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讲解,是不利于知识传授的。如果能够把多媒体技术巧妙地加以运用,有效地弥补了教师讲解的难度,也让学生更加轻松容易地理解知识。这是数学课堂中有效突破重难点的有效手段。

二、结语

第6篇

1.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没有有效整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内容的展示手段,并没有真正地让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渗透到对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去,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也因此成为了与传统语文教学别无二致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仍然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单方面地传授,没有起到很好的互动效果。

1.2教师以多媒体取代传统教学中一些好的教学方法,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好的办法由于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加以替代后,反而起到了一些消极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例如,课文朗读对于学生学习优美的文章、优美的诗歌等都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去体验诗文表达出的优美的感情,这是信息技术代替之后进行语音朗读和图片、视频展示所无法替代的。

1.3信息技术的丰富性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很多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的备课的时候都喜欢去进行课件内容、教学资源的极端丰富,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会有十分多的图画、动画、视频等内容,将文章中的内容表现出来,学生因此不能有效地去进行文字的联想和想象,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而言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2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2.1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内容信息技术其方便的地方就在于它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来进行资源的整合,以搜索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而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以书本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拓展为目标,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内容。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节课内容的时候,学生对于西沙群岛这个地理位置可能不太熟悉,对于这样一个群岛的资源、环境、人口等内容也不太熟悉。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可以先展示一些相关的内容,如新闻、资料、图片等,来解释它的地理位置、环境状况等。学生通过图片、资料等了解到我国现在在南海地区设置了三沙市,隶属海南省,有丰富的渔业资源、矿产资源等,西沙群岛拥有美丽的自然环境。在观看了这些内容以后,学生再去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可以再遇到描述的相同内容的时候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内容。

2.2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它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亲自动手、积极探索,以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提高自身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法,积极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扁鹊治病》这节课的内容的时候,我们除了要让学生去学习课文中的内容以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图片、电影、电视剧等因素来让学生了解扁鹊这个人以及扁鹊治病的态度和方法,在学生学习了这些内容以后。教师让学生以4-5个人为一个小组去编排一个扁鹊治病的故事,并且将这个故事演绎出来,学生先在小组内、在课下进行熟悉和演练,然后到了课上,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进行自荐,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表演,通过对比多媒体视频、电影中扁鹊治病的场景来学习扁鹊治病的神态和方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的效率。

第7篇

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认识,同时提高知识储备,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2凯里市区小学信息技术现状调查研究设计

2.1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黔东南州凯里市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从而了解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中的现状,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让信息技术教育在凯里得健全的发展。2.2调查方式及对象本次调查选择的是凯里市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四所小学作为调查对象。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获得这四所小学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关原始资料,并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获得有关民族地区小学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次研究对凯里市第一小学,凯里市第五小学,凯里市第八小学,鸭塘小学,四所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教师问卷40份,学生问卷300份,最后回收教师问卷40份,回收率100%,回收学生问卷279分,回收率93%。

3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3.3.1关于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问题

1)学校层面通过调查和访谈得知凯里市区的四所小学从学校层面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主要表现在现有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列入课表,但未能很好实施;学校任然看重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课程的教学,其投入力度也相对较大。2)教师层面从调查中发现,虽然凯里市区的四所学校均配有1-2名信息技术专业的任课教师,但由于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基本教学条件也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专任教师们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外,这些教师平时还承担学校电脑、网络维护等工作,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信息技术课教师备课、上课的精力。从调查数据可知,在接受问卷调查的40位一般教师中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很了解”的只有7.5%,“比较了解”的有30.00%,而“了解一些”的教师却有超过半数的62.50%之多。而在课程目标方面,“很了解”的教师有22.50%,“较了解”的教师有25.00%,而“了解一些”的教师占一半以上达到52.50%。从这些数据可知,凯里市区小学的一般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只是一般了解,更谈不上深入了解和祥细知晓了。3)学生层面学生对一门课程的了解情况会影响其对这们课程学习的态度,以下数据显示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了解情况。由数据分析可知,对于课程内容,17.92%非常了解,52.69%了解一些,29.39%不了解。对于课程的作用,24.73%非常了解,44.80%了解一些,30.47%不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的程度不深。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简单的玩游戏,放松的课程,不参加期末考试,不会影响总成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了解不透彻正是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4)家长层面在当今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通过网络了解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在走访中,大多数家长对使用电脑都持反对意见。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过多使用电脑,会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荒废大好的学习时间;有些家长不买电脑,就是担心孩子沉迷于网络,有的买了,但不连网,这无形中就把孩子推向了网吧。互联网上的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长时间使用电脑对孩子的视力也有影响。处于小学阶段孩子的自控能力不强,不能恰当把握使用电脑的时间,所以,家长对信息技术课程不太支持。

3.3.2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课率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中规定:小学阶段总学时至少要达到68学时,建议102学时。平均至少每周3.4课时。根据调查可知,信息技术课程课都已经被列入班级课表,虽然每周开设课时不一致,但都有开设,说明信息技术课程在凯里市区小学已经得到普遍开设。由此看来,凯里市区小学能较好的贯彻教育局颁发的新课程计划,但是部分小学没能按照要求去执行,课时安排不足。由数据可见,凯里市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与课程计划的每周至少3.4课时还有一定的差距,信息技术课程在凯里市区小学还没能够得到完善的实施,在课程安排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3.3.3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是理论与实操相结合,轻理论,重实操。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把理论运用于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调查可知,在“教师教学方法”这个问题上,51.25%的同学选择教师为主,20.79%选择学生为主,27.96%选择双主教学。由数据可知,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比率过半。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信息技术课为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创新思维,传统的教学模式会阻碍学生思维发展,降低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3.3.4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

小学信息技术课不是一种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教育,而是一种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1]它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鼓励学生思考,培养创新思维。由数据分析可知,15.41%卷面考试,20.79%卷面+实际操作,63.80%没有进行考试。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完全进行考核。凯里市区小学对信息技术课的考察存在着不足的问题,在凯里市区一些小学,信息技术课没有存在考察的实质,故而教师和学生都不会把精力放在这门学课上。

4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4.4.1树立正确观念

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观念是重要的一部分。需要转变观念,才能正确的认识信息技术课程以促使得到有效的实施。据调查,学校领导,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不重要,只是副科,主要抓好语文、数学、英语就行了。很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也有偏差,他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只是放松课,供娱乐、上网、游戏玩的,上不上都无所谓,而且会影响学习。对于这样的观念必须纠正,应该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课不是完全“放松、上网、游戏”,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是我们所必须掌握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4.4.2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学设施

良好的教学设备是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及时做好计算机的更新与维护,让学生更好的利用计算机学习。学校也要对网络进行建设,这样才能保证资源的共享,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素养。

4.4.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时应该结合该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死板的教师教,学生学,应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4.4规范教学管理,保障教学有效开展

规范教学管理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教师就会认真的教学,而不是以敷衍的态度来教学,学生也会端正好学习态度。首先,学校要严格执行和贯彻教育部门的评价标准,而且要对信息技术课程严格管理。其次,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教学能力等也要进行相应的评价,以此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最后,应该多关注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了解学生对课程是否感兴趣。只有建立规范的教学管理,才能使信息技术课程得到重视,得到良好的发展。

4.4.5完善培训机制,促进专业化发展

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学校应该安排教师进行相适宜的培训,使他们接受到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掌握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从而能够把最新的信息和技术教给学生。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学习发达地区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学习网上优质课程,找到适合本学校的教学。学校聘请专业对口的教师,补充新鲜的血液,使教师队伍更专业化。

4.4.6寻求家长支持

家长的大力支持,能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得到更好的实施。家长重新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纠正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玩游戏的错误观点,学生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受家长的影响很大。家长不能只看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弊端而忽视了信息技术给我们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帮助。家长可以规定孩子上网的时间与上网的内容,休息时可以适当的放松,缓解紧张的学习,引导孩子怎样正确的使用网络,而不是一味的反对与制止。这样不仅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也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信息化学习环境,学生能更好的学习。

5结束语

第8篇

现在的小学生与过去的小学生相比接触的东西更多,拥有更多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中有的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正面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小学中高段年级学生,其实他们已经具备对一些生活经验的基本判断能力,如果能够用信息技术让数学回归到生活中,应该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的去接受抽象的数学学习。例如: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的《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讲解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前,教师运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的变形功能,给学生展示他们身边与圆柱体相关的实物(如:煮饭锅、带盖水杯等等),然后将这些实物进行分解,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总结这些实物都是由那些部分组成的。通过动画演示圆柱体的基本构成部分,教师问:那圆柱体的表面积应该由那些部分组成的呢?学生立刻回答出:“是由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加上两个圆的面积”。通过多媒体的立体式展示,让学生能够加快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将小学数学中的内容立体式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生活化的立体思维,更重要的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中,简化了数学学习的思维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求知欲

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他们有着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持久性不足等特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往往都会影响到课堂学习的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可以用来有效的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而激活课堂氛围,创设出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们在五年级上《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可以模拟构建一个虚拟的教学空间。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组合图形教学有关的事物图片(如:操场游、泳池、房屋等等),将我们的视线融合到图片之中,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图像去分解组合图形的基本构成,收集、整理以及统计相关的数据资料,然后运用课本上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图形的面积。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悄然的将教学内容融合到其中,不仅让学生能够较为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去学习,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都能够充分的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等特点。因此,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达到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难题的效果,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第9篇

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遵循差异化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包括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全体学生都应当达到。个人目标是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的原有知识基础、兴趣、能力等确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提高目标的达成率。

2.教学内容的确定

从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看,很多操作实践、较为简单的理论探究都遵循差异化的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有选择的学习。这要求教师在进行差异的教学时必须基于同教材、同进度的前提下采取差异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量、范围、深度、实践操作等多方面进行有目的性的开展学习活动。当然,教学内容的调整要适度,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既要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差距适度,确保能在同一课堂中有效组织。教学内容的设计形式有两种,一种主干上有一些分支,一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主干的不同位置停留。这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A类的学生可将富有探究性的、思维量较大的内容设计进去,促使在知识的横向纵向上有所拓展;对于B类的学生重在调动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有效指导,有意识将他们向A类生转化;对于C类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以基础性知识、巩固技能为主。

3.课内外作业的设计

课内外作业的设计要遵循“差异教学”要求,分层次进行设置。课堂内以基础性、操作的作业为主,同时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机会,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提高作业的质量;对于一般性同学,以巩固性的练习为主,在做好基础性练习后,体现探究性的作业设计,激发他们的兴趣。在作业设计的“量”上,应符合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可设计必做题、选做题、机动题,使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具有弹性,实现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同时要保证作业的“质”,一般可按问题难易程度和涉及问题的多少分为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

4.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其特殊性,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性原则。在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1)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是教师经常用的教学形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取长补短,发现自身不足。在实施小组合作时,首先需要合理分组,可以同质小组或异质小组,同质小组是将同类或知识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编排在一组,并为他们确定合适的小组合作学习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研究。异质小组是将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学生混合搭配,分配在同一小组,共同收集资料,发表见解,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异质小组中,基础好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必将带动和感染其他同学,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使自己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2)伙伴教学

伙伴教学是将一批学习基础比较好,综合能力比较强并有一定探究潜能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分组,做基础薄弱学生的“伙伴教师”。当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首先请教伙伴老师,通过同伴之间的教与学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全体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互助合作的精神。

(3)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针对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需要教师个别化指教,在强化基础学习的同时,还应该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个别化教学体现在不同的教学策略上,在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辅导训练、提供的资源和环境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有时还需要教师帮助其查找原因,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达到学习目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注意课外拓展练习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5.进行科学合理的差异评价,并及时反馈

通过科学合理的差异化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好的投入到信息技术探究活动中去。首先,教师要针对教学过程每位学生的表现情况及时点评,并作为平时定性评价记录下来。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