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态养殖论文

时间:2023-03-17 17:59:40

导语:在生态养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态养殖论文

第1篇

养殖户首先采用有机垫料填满猪舍的地底下方,并且对其及时进行翻埋,从而使得猪的粪便以及污水等通过有效发酵而分解,进而达到零排放的目的,同时,这种方法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猪养殖对水资源与农田的污染系数。另外,还需要保证猪舍的干净、通风正常等相关问题,以保障猪舍环境舒适、卫生,进而为猪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大大提高了畜牧养殖者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饲养原料的来源

养殖户需要建立完善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并且从自身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获取天然食物,然后将这些天然食物投喂给猪,从而使得猪通过摄取天然食物而提高自身的营养健康价值,进而为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另外,畜牧养殖者需要在生态猪饲养原料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与维生素,以提高生态猪的免疫能力与抗病能力,进而有效提高生态猪的产量,为畜牧养殖者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3生产加工过程分析

生态猪生产加工过程对整个养殖过程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对生态猪的生产以及流通等过程建立完善的追踪体系,例如:其包装、贮藏以及运输等过程进行全面跟踪,从而保障动物类食品的健康、安全,进而有效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继而为市场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4饮用水投放措施

生态猪在生长的过程中,由于其生长速度较快,且饮水具有提高动物猪抵抗疾病能力的作用,因此,畜牧养殖者需要给予足够的水,并且在水中投放适量的抗生素与食盐。所给予的水应确保干净,从而有效提高生态猪的健康成长,其中,食盐本身具有着较强的杀菌作用,故在饮用水中投放适量的食盐对动物猪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5疫病防治工作

一般情况下,养殖户除了给予猪绿色健康饮食、舒适居住环境以外,还需要做好疫病防治工作。这是由于疫病不仅大大降低了生态猪的自身价值以及标准,而且还严重损害了畜牧养殖者的切身利益,因此,畜牧养殖者需要做好相关疫病的防治工作。当发现动物猪出现异常时,需要及时联系兽医对其进行诊断,并且做好健康猪的隔离处理工作,同时,还需要对其他健康猪进行疫苗注射,以实现预防和控制疫病扩散的目的,为生态猪的产品质量以及其价值提供有力保障。

6结语

第2篇

1 影响

难以处理的排泄物、肥料、污水。传统的畜牧养殖的模式主要有个体小规模养殖和分散养殖,但大多数的养殖户是通过分散经营的方式进行个体经营,并且这种养殖模式的养殖畜禽数量不多,因此对于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污水及排泄物等都能过自行处理或利用。而规模化养殖模式去不同,其很难处理排泄物、废物、废水等。同时,由于大部分的养殖户对环保意识不够强烈,因此,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物等直接排放到附近的土地上,这样很容易破坏周边的环境及土壤等。同时还影响地下水质量,最终破坏生态环境。

养殖场迁移到城镇。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提高,从而对物质的需求也不断的提升。因此,城镇具名对畜牧制品和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而养殖户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大多数养殖户都把养殖场迁移到了城镇的郊区。这不但节约了时间,还降低了运输成本。但是养殖场搬到城区之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占有更多的土地,从而减少了农业用田。同时,养殖场的各种排泄物、废水、废物等都不能使用在农田上了,只能是排放到养殖场的附近,这对城市郊区的生态环境有很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地下水,从而严重破坏了城镇的环境。

过多的使用化学肥料。农家有机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越来越少,而化学肥料使用的则越来越多,因为,其具有价格便宜、效果显著、使用方便等优点。而畜牧养殖产生的粪便和尿液则不具备这些优点,因此,很少将畜牧养殖产生的粪便和尿液使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不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去处理排泄物、废水等,只是随意的堆放,任其到处流淌,从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2]。

2 对策

对畜禽的排泄物、废物加强管理。传统的分散性畜牧养殖相对于来说,工作比较简单,而规模化的养殖场的工作则比较繁琐,而且,工作量也很大。因此,在建设规范、完善的废物管理设施时,还要控制排放废物、污水等,并做好循环回收利用。同时,为了解决排泄物的问题,可以和当地的肥料制造厂签订合作协议,养殖场负责为各肥料厂提供排泄物,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这样不仅增加了一条产业链,还提高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减少了废物的排放,保护了生态环境。

加强环境检测。随着现代化规模畜牧业的发展,环境检测部门应该加强环境检测工作,在检测过程中,应该根据规模养殖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测,进行严密的调查和分析,对不符合标准的养殖场,要责令其整改。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对畜牧业给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有一个更详细科学的了解,并对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重视生态保护环境问题。如今,畜牧规模化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而其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则取决于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由于管理人员不重视日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并且还不能够降低污染污染程度。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畜牧场的工作人员将生态环境问题摆在第一位,同时,还要加强废水、废物等的收集管理问题,从而提高畜牧产品的质量管理问题。

3 结语

第3篇

关键词:贫困山区,畜牧生态,发展

 

环境与资源是我们人类生存以及社会向前发展的物质基础[1]。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为了发展经济,我们必须要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但为了维持生态的平衡,又要保护自然环境,避免资源过度的开发、生产和浪费,以致于生态、环境变质恶化。发展和利用是一个矛盾共同体。同样,畜牧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必须依托和消耗大自然资源,既要求畜牧业高效发展又要求自然平衡和谐稳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就必须正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寻求其平衡原则加以缓冲,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生态畜牧成为未来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1 目前畜牧业的发展落后、不合理的现状

我国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依靠天养,全年的放牧。辽阔的牧场、茂盛的草地是自然的资源,能直接利用固然很好,但是过分的依赖自然环境,将造成资源的供养率不平衡,草地退化严重。在贫困山区由于经济落后,为求低成本高效益的养殖经济,所以常将猪、牛、羊直接赶进山坡、草地或树林进行简单放养。甚至盲目的扩大规模,增加牲畜总数,超出了牧场特定区域内的承载力,加速了草地的劣变;使畜禽和饲料之间形成矛盾,不但降低了畜禽的生产性能,更使宽阔的草坡、山地荒废,严重影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网。

2 生态畜牧业的特征

首先,生态畜牧业主要是以养殖畜禽为中心,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地配套相关的无污染、高效的工程体系,将资源的开发同生态的平衡很好的结合起来。

其次,在生态畜牧业的各个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假如其中的某个环节受到了干扰,就会波及整个系统,从而使其失去原来的平衡状态。

再次,在生态畜牧业系统中以其“食物链”的形式源源不断的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流动,从而保证了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异化与同化作用正常的进行。

最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是生态畜牧业中比较完善的配套,通过这个配套,不仅能减少污物的出现,而且还能实现效益的增加以及环境净化的统一。论文参考网。

3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措施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高效”的原则,充分的和“以示范服务促推广,加快舍饲转方式,龙头带动扩规模,精深加工增效益”的思路利用资源丰富的“土地、牲畜、草”,结合现代科学的技术,走“立草为业、草畜结合、龙头带动、整体推进”的现代健康型畜牧业发展之路。

3.1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饲草作为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的纽带和关键,在山区要结合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工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加大人工种草力度。科学种植,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既满足牲畜需求又提高草场植被覆盖率;增加适合当地生存环境的母畜,引进高产、低耗、节粮的畜种,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保障品质,发展健康畜牧业。

3.2经营方式转变,集约化水平提高

首先,发展生态、优质、高效畜牧业,关键在于饲养方式的转变。论文参考网。从贫困山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要把粗放、单一、天然放牧的饲养方式向规模养殖、舍饲养殖转变,大力推广牲畜舍饲圈养技术,走种草养畜、草畜结合的发展之路。其次,按照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创新机制、科学管理原则,采取政府推动、部门规划指导、群众自愿合作建设、自主经营的方式,建设人畜分离、集约化养殖、若干农户合作建设、饲养和防疫设施完备、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技术规程统一、管理措施一致、畜禽生产相对集中或相对封闭的养殖小区。走市场牵小区,小区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再次,按照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实行一村一品,专营专销,杜绝蜂拥而上,增产不增收,货贱伤农,走特色养殖之路。2008年以来都安县实施山羊圈养示范项目结合溶岩山区石漠化治理项目,建立山羊圈养示范户120户,累计圈养山羊6820只,三年累计出栏肉山羊6500只。年产值325万元,纯利润156万元,户均养殖新增收入1.96万元,新增纯利润1.3万元。项目的实施,更是促进了该县养羊业的发展,2009年全县山羊饲养量44.36万只,出栏21.21万只,比2006年分别增长25.7%和39.5%。全县养羊业产值22180万元,纯利润1064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元。圈养舍饲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明显的生态效益。该县推广山羊圈养舍饲、品种改良、种草养羊及农作物青贮、氨化喂养技术,同时开展标准化羊舍建设,使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既符合生态要求,又有利于发展规模化生。农户配套种植牧草养羊和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养羊,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减少草山的超载压力,有利于草山植被的恢复,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3.3资源的回收利用,促进生态平衡

推行5种养殖模式:生物垫―堆肥―零排放;生化工程―粪便处理―达标模式;沼气(厌氧)―氧化塘(好氧)―养鱼,沼气(厌氧)―果菜林场浇肥等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循环处理模式;生态有机肥深加工处理模式。不仅有效解决农村养殖污染的难题,还给养殖户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互利双赢。另外在回收利用废弃秸秆方面,大力发展秸秆生物性的饲料,将其加工之后转换成家畜的饲料,不仅能改变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状态,而且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推动“绿色饲料”的推广,也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3.4依托科学技术支撑,完善生态平衡

坚持以科学为主,始终把畜牧科技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应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服务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的整体水平。首先加强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偏远的天峨县有些养殖户大胆从外地取经,引进发酵床养猪技术。现代推广养猪使用的发酵床,通常有较好的吸附性、通透性的材料,如木屑、米糠、草炭等;同时还要选择一些辅助原料,为确保垫料在制作的过程生物发酵的效果和进程,常用的有水、尿素、麦麸、磷酸氢钙等。该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起到环保的作用,而且还能提高猪的肉的品质,还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提升经济效益。其次,要在贫困山区大量的吸纳专业的技术人员,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山区开展畜牧业技术培训,改变当地人民落后的思想,从而使传统体力型的畜牧业逐渐向技术性的畜牧业转变。

【参考文献】

[1]丁枫华,吴向东,赵鹂.试论我国生态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区划,2003,24(2):17-20.

第4篇

英文名称:Progress in Fishery Sciences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青岛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7075

国内刊号:37-1466/S

邮发代号:24-153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渔业科学进展》(双月刊)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刊载:海洋生态、海水养殖病害防治、遗传育种、营养与饲料、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估、环境保护、水产增养殖工程、食品工程、海洋药物、水产品质量检测与质量控制、远洋渔业、海洋捕捞技术,渔船工程、渔业经济、海洋战略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研究简报等。

第5篇

一、闽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决策的分析框架

(一)莫尔的经典“三圈”理论。“三圈”理论是由哈佛大学马克·莫尔教授在《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1995年)一书中最早提出的。该理论是关于领导者战略管理的一种分析工具,它以“价值”、“能力”和“支持”三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框架,开展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行相机分析。主要观点是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政府制定任何公共政策或实施战略计划时,必须坚持价值(V)、能力(C)与支持(S)三个因素相互统一的原则。

不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能包含着价值、能力和支持等“三圈”的不同组合。政策方案或计划项目只能是“愿景”,没有实施能力和公众支持,那只能梦想(梦想区V),有价值又有能力就可成为实现梦想之区(梦想实现区V+C);缺乏公共价值只是代表少数人的利益,属于别人的梦想(别人的梦想区S),甚至可能给公共利益带来严重损害(噩梦区C+S);具备价值、能力和支持三个条件,那就可以放心去做(耐克区V+C+S),然而这只是一个理想状态,更多的公共决策是具有公共价值,但目前尚无能力或尚未得相关者支持,这就要求政府官员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开展工作创新,“将新的尚不欢迎的现实,呈现给个人、组织或整个社会,让他们认可,并成功地适应新的现实的过程”。

(二)“三圈”理论适用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决策分析。与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工业点源污染相比,农业面源污染具有“点多、面广、源杂、分散隐蔽、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点。欧美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努力,工业点源污染才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绝对主要污染物。1990年美国面源污染占污染总量的2/3,其中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率为68%~83%,氮、磷营养元素是农业面源污染主要的污染物质。丹麦270条河流中94%的氮负荷、52%的磷负荷是来自于农业面源污染。发达国家既有较强的政府执行能力,又有广泛的公众支持力度,它们通过采取立法、发展替代技术、实施补贴等政策措施以及生物工程技术手段,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机制,取得明显的治理效果,以美国为例,1990-2006年期间农业面源污染面积就减少了65%。当然,由于受到各国(地区)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决策面临着不同的价值、能力和支持等三圈的不同组合。近年来我国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流域以及福建省闽江、九龙江等区域性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虽然具有明显的公共价值,但它明显受制于地方政府有限的资源能力以及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等现阶段更重要的民生需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临着制度、技术等多个相互矛盾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既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要求,又是区域环境管理中需要政府着力破解的重要课题。

二、闽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决策的“三圈”组合

(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具有明显的公共价值。上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逐步由过去“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副渔并举的多元结构转变,具体表现为种植业比重下降和养殖业比重上升、粮食比重下降和经济作物比重上升。1990年至2010年福建省“肉猪年出栏数”由766.46万头上升到1963.31万头,粮食种植面积由2745.92千公顷下降到1232.30千公顷,经济作物由同期的665.35千公顷上升到1038.59千公顷。同期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农药和薄膜施用量以及畜禽污染物排放均大幅度增加。闽江上游的三明和南平两地市是福建省现代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规模化、集约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水平,同时加剧闽江流域面源污染程度。因此,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突出地表现为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闽江畜禽养殖污染负荷约占全流域的60%,畜禽养殖废水的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别约为流域工业废水排放量的5.7倍和7.5倍;闽江下游福州市郊16种蔬菜的硝酸盐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含量超标严重,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上限的2.76倍。农业面源污染所产生的化肥、农药、重金属残留物等有害物质一旦进入水体,会直接殃及水生生物,某些有毒物质还可能通过食物链的密集作用使处于食物链高位的人或畜中毒。可见农业面源污染不仅会加重流域水体的营养化,加快土壤退化,危及流域生态安全,而且影响着特色优势农产品外贸出口的竞争力,影响着消费市场的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已刻不容缓,既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大事。

(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执行能力有限。我国现行环境政策主要是针对工业点源治理而设计的,各级政府主要采用“命令—控制”性的行政手段、排污收费等约束性的经济手段和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向企业提出具体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或者命令其采用以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为目的的生产技术标准,从而达到直接或间接限制污染物排放,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的目的。但是,这种“命令一强制”性的环境治理范式,往往针对的是那些具体的、可以用指标量化的环境问题以及点源污染,但对点多 面广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并不明显。当前地方政府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主要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等工程技术手段,相对忽视农民参与式激励性政策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在现行的碎片化行政体制下,地方政府不仅要鼓励农民参与面源污染防治,而且要处理部门间利益矛盾。农业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到环保、农业、畜牧、林业、国土、水利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存在空白,缺乏统筹协调,难以监管到位;各个部门之间谁也无权命令或指挥、协调别的机构,部门间责任权利边界模糊导致经常出现沟通不畅、协作不力、相互推诿与扯皮的现象。县、乡(镇)、行政村基层环保能力十分薄弱,绝大部分乡(镇)和行政村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农业污染“无人管、无力管”的现象普遍。

(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农户支持度低。从农业微观经营角度看,农户经营行为短期化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直接根源。农民是理性的,“全世界的农民在处理成本、报酬和风险时是进行计算的经济人。在他们小的、个人的、分配资源的领域中,他们是微调企业家,调谐做得如此微妙以致许多专家未能看出他们如何有效率。”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个体农户在农产品销售中难于把握市场价格,只能采取以大量施放化肥农药和增加种植养殖面积及数量为主要手段,以追求产值最大化为直接目标;并在利用公共环境资源创造自身财富的同时,尽量地将生态环境治理成本外部化。随着福建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演进,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386199”部队成为闽江上游南平、三明等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较低,没有掌握好正确的、环境友好型田间管理技术,在缺乏农业技术辅导的情况下,主要根据往年经验过度施放化肥农药,个体农民大量利用化肥和农药,既可以获得较高的产品和经营收益,又可以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减少劳作的艰辛。“高度依赖化肥农药”不仅是农民的理性选择,而且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三、闽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决策导向

(一)提升全社会对环境治理的价值认同和支持。早在2000多年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思想根源是政府和农民的环境观念淡薄,政府部门没有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工作重点,存在着“重经济轻环保”、“重城市轻农村”、“先污染后治理”、“放任自然消减”的思想;农民环保意识普遍较差,责任感不强,粗放经营和随意排污等生产生活方式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并把生态环境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提高政府的执行能力,增加农民自主参与的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升全社会对环境治理的价值认同和支持。从政府的角度看,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需要由经济增长型政府逐步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由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以及官员考核体系转变为注重绿色GDP、公共服务和民生改善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目标,充分认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在区域节能减排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到政府环境治理的重要议事日程。从农民的角度,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面源污染危害的认识,引导农户树立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理念,探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路子。同时扩大公民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大家共同减少污染,关爱家园。

(二)提升政府面源污染防治的能力。

1.加快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立法。当前我国缺乏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限定性生产技术标准,缺少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环境经济政策;原则性规定多,配套性细则规定少,可操作性不强,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立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基于福建水系的相对独立性,建议制定《福建省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农业环保执法监督监察机制,并尽快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方案。

2.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组织体系。增加县级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的编制,确保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乡镇先试点设立环保机构,争取用3年的时间,所有乡镇全部设立环保站,从根本上扭转农村环保“缺胳膊少腿”的状况。在农村“六大员”基础上设立环保员,加强农村环保宣传、环境监督等执行力。

3.设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在目前环境治理的组织资源能力有限的条件下,遴选若干个条件较好的区域,设立省、市和县不同层次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是一种现实可行的选择。围绕农田化肥农药减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规模化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实行奖励和补助相结合的投入方式,加大“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支持力度,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发动个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愿筹资筹劳,参与面源污染防治。探索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作用。

(三)建立农户参与式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机制是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关键环节。中央政府的规制缺失、地方政府的GDP偏好、个体农户的驱利性和第三部门发育的滞后性,使得流域面源污染成为个体理性选择所造成的“集体行动的困境”。流域面源污染有效治理将取决于能否通过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加强利益相关者互惠基础上的互动,建立相互间激励相容机制,摆脱集体行动的困境,实现多元主体信任合作机制。这就要求政府不仅仅要采取强制手段,包括严禁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对被列入“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双禁”的“两高”农药全面清出市场,在农业生产上禁止使用等,同时更要建立以经济激励导向的鼓励性政策,引导农户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由政府单边治理向政府企业和农户多元治理主体共同治理转变、由以强制为主的政策导向转变为激励为主政策导向,由以末端治理为主转变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治理,建立起政府引导、农户自主参与的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机制。政府环境政策的效果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取决于农户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的接受意愿。以无偿技术援助、有机肥价格补贴和尾水标准等三项政策为例,农户对无偿技术援助政策的接受意愿最大,尾水标准政策的接受意愿最低。因此,以提高化肥利用率为特征的无偿技术援助政策,既能从源头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政策目标,又能降低农业经营成本,有效地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结局,是未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设计的首要选择。政府提供无偿技术援助等以激励为导向的政策措施,使得农户在最大化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愿意采取有利于环境政策目标实现的经济行为,最终使农户在达到个人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环境政策的目标。

参考文献

曹俊德“三圏”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决策方法论意义.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

卞辑部.美国如何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北京:北京农业2009(1):50.

根据1990-2011年福建省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邱孝煊,黄东风,蔡顺香.福州蔬菜污染及污染源调查和治理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2009,15 (1): 15-21.

第6篇

论文要:本文阐述了生态工程的定义及原理,重点介绍了污水处理技术的要点和意义。

1 生态工程介绍

1.1 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以复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遵循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再生循环及结构与功能协调等原则,以整体调控为手段,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为基础,以高效和谐为方向,为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双受益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具有物质多层分级利用、良性循环的生产工艺体系。以期同步取得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1.2 生态工程原理

生态工程涉及生态学、生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原理众多。我国学者(马世骏1986、颜京松1986、Ma&Yan1989,Yanetal1992)在系统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生态工程的原理作了精辟论述和提炼。把生态工程原理总结为整体、协调、自生、再生循环等基本原理。孙铁珩,周启星等[2]提出污水生态工程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采用工程学手段,把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地上,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复合系统的物理、化学等特征对污水中的水、肥资源加以回收利用,对污水中可降解污染物进行净化的工艺技术,是污水治理与水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方法。

2 主要生态工程污水处理技术

2.1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种污水处理的生态工程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农田、林地、苇地等土壤--植物系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固定与降解,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实现净化并对污水及氮、磷等资源加以利用[3]。根据处理目标、处理对象的不同,将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分为慢速渗滤(SR)、快速渗滤(RI)、地表漫流(OF)、湿地处理(WL)和地下渗滤(UG)五种主要工艺类型[4]。

土地处理系统造价低,处理效果佳,其工程造价及运行费用仅为传统工艺的10%~50%。其中污水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又称人工湿地,目前研究最为深入、应用最广泛。通过人工湿地生态工程进行水污染控制不仅可以使污水中的水得以再生利用,还能使污水中的有机物、N、P、K等营养物得到利用。整个系统呈自然式良性循环,构成了具有自适应、自净化能力的水陆生态系统。该系统管理简单,稳定后几乎不需要人的参与,物耗、能耗低,效率高。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体不需要另行施肥与灌溉,还兼有美化环境的功能,这种生态净化方法实现了水环境可持续发展[5]。

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为例,土地生态处理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机理如下:系统中的填料(介质)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易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颗粒表面时,其中的污染物质通过沉淀、过滤、吸附作用被截留[6]。

2.2 污水生态塘处理系统

生态塘系统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作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建立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天然的生化自净作用,在自然条件下完成污水的生物处理[7]。有机物质在生态塘处理系统中得到降解,释放出的营养物进入了复杂的食物链中,产生的水生作物、水产都可以被收获。生态塘处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活污水及一些有机工业废水,对有机物和病原体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运行管理简单的优点。但该系统占地面积大、易出现短流、温度较高时易散发臭气和孳生蚊虫、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不稳定。近年来,我国生态塘污水处理工艺研究侧重在两个方面[8]:筛选、培育高效水生净化植物;组合曝气、水生植物、水产养殖多个生物处理单元的综合功能,营建生化一体化水生动植物复合生态体系,是污水处理与资源利用的完美结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良好的内部良性循环系统。

2.3 蚯蚓微生物滤池系统

蚯蚓生态滤池是滤床中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由滤床填料、蚯蚓及布水系统等组成。系统利用蚯蚓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中含有的各种形态污染物质进行处理和转化。蚯蚓可对污水和污泥进行吸收和分解,清扫滤床,防止堵塞[9]。蚯蚓粪便可以滤除污染物,提高处理效率。蚯蚓的存在可作为家禽饲料。污水中的生物膜污泥微生物通过食物链最终被有效地转化为蚯蚓的增长及其排泄物,而蚯蚓的机体及其排泄物又可成为他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对象,从而进行新一轮的生态循环。 转贴于

3 生态污水新型处理技术

如利用土壤毛细管浸润扩散原理,研制成功的地下毛细渗滤系统(the underground capillary seepage system,UCSS)[11]。地下毛细渗滤系统(UCSS)的中心部分是地下毛细渗滤槽,它通过土壤过滤和微生物降解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常规土地净化污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和运行费用问题,还可回收污水和营养物质(包括氮、磷和钾)用于植物生长。

活机器(living machine)系统是加拿大出生的海洋生物学家约翰·托德(John Todd)发明的,是利用太阳能以及利用由多种多样直接或间接从太阳获得能量的生物组成生态系统,将水产养殖与人工湿地结合起来并封闭在温室里,以创造一个高效的污水处理过程[12],包含了沉淀、过滤、净化、吸收、挥发、硝化和反硝化、厌氧和好氧分解过程,在获得高标准水质的同时避免了自然处理系统占地大、滞留期长、寒冷气候处理效果欠佳等弊端。

结语

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基本上不涉及化学能的投入和化学品的消耗。根据国情,我国的污水治理必须走生态处理技术的道路[13]。

参考文献

[1]钦佩,安树青,颜京松.生态工程学.南京大学出版社[M],1997.

[2]孙铁珩,周启星,张凯松.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及应用[J].水资源保护,2002,3:6-9.

[3]钱文敏,陆轶峰,普红平,张斌.分散生活污水的土地处理综析[J].云南环境科学.2005,24(4):40-43.

[4]杨文涛,刘春平,文红艳.浅谈污水土地处理系统[J].土壤通报,2007,38(2):394-397.

[5]程璞,李多松,张雁秋.城市小区分散式生态污水处理[J].能源环境保护.2004,18(6):4-10.

[6]郑洁敏,牛天新,宋亮.污水生态处理技术概述[J]. 杭州农业科技, 2008 (2):26-28.

[7]黄梅,李小兵.我国生态塘污水处理工艺的研究与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04,23(12):19-21.

[8]种云霄,胡洪营,钱易.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4):36-40.

[9]朱继红,宋碧玉,王启中,邹鹏,刘琳.新型污水生态工程处理技术[J].污染防治技术.2003,16(4):107-110.

[10]杨键,杨健,娄山杰.一种新型环境友好污水处理工艺--蚯蚓生态滤池[J].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26(1):16-19.

[11]SUN Tieheng,HE Yaowu,OU Ziqing ,et al. Treatment of Domistic Wastewater by an Undergrouder Capillary Seepage System[J].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8,11:111-119.

第7篇

[关键词]生猪养殖生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S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21-01

生猪养殖历来是国计民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近几年以来,有一部分养殖户依靠规模化生态型的养殖方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率。笔者以为,这样的养殖方式,一方面,能够降低养殖的生成成本,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保证了猪肉的品质,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有着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大力推广规模化生态养猪产业,是当前畜牧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规模化生态养猪的概述

规模化生态养猪就是在尊重生猪的生理发展、生活品性和生长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的生态养殖,以此来节约生产的养殖成本,从而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实现产量增加,经济效率提高的生产目的。

该种养殖方式具有如下的特点:(1)资源利用合理化,即就是按照现有资源的特征要求,最大限度地予以合理利用,做到物尽其才;(2)生猪生长效率化,即按照生猪生长发展规律,让生猪能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氛围下生长,提高肉类品质;(3)养殖环境清洁化,即依据养殖的规律进行科学化管理,做到“发挥资源优势,降低环境污染,循环使用”;(4)成本的低廉化,即在不采用含有激素饲料要务的前提下,按照生猪的生活规律进行规模化养殖,减少了饲料成本的投入量,增强生猪的免疫功能,节约了生产成本。

二、规模化生态养猪的发展前景

1.规模化生态养猪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功效优势。规模化生态养猪其实就是利用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来为生猪的生产寻找更有价值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将资源利用后的废料进行二次利用。2.规模化生态养猪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当前的生猪养殖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正是这样的要求特点,使得规模化生态养猪产业能够从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绿色健康无污染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3.规模化生态养猪是养殖户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规模化生态养殖解决了传统生猪养殖的设备要求高、饲料成本投入大、疾病预防管理繁琐和成本投入高的特点,让生猪在生态化的环境下能够不断生长,降低了上述的投入,节娱乐生产成本。

三、规模化生态养猪解决的问题

1.资源的采集应该避免受到污染。生态化养殖注重资源的清洁,各项卫生指标应该达到标准要求。2.生态化养猪的资源在再利用过程中应注意有机连接,防止二次污染,使得资源得到循环利用。3.生态化养猪的标准执行应该更为严格。生态化养猪是一种彼此配合的动态生成过程,执行的标准更为严格。

四、规模化生态养猪的管理要求

(一)按照生态标准,合理布局养殖场地。根据《农业部畜牧业“九五”及2010年发展规划》的要求,生态化养猪应该严格执行国家畜牧生产标准,做到:绿色环保,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这些标准主要体现在猪场环境质量标准、猪排泄物排放标准、饲料原料质量标准和饲料添加剂应用标准等。同时,在限制饲养规模、场地选择、产业布局和污染物处理等作出严格规定,使养猪业污染防治走向法制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最大限度发挥生态养猪的效能。

笔者通过当地几家具有规模的生态养猪调查中发现:在养猪场的规划和建设中,要科学规划生产模式、饲养规模,合理设计生产设施,合理布局养猪场的地理位置、分布、数量等。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是猪场及猪舍的选址的科学合理性,实行生产、治理、利用的协调有效要求,力求达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满足发展要求。

(二)注意饲料调配,提高生猪营养利用率。生态化养猪的关键在于按照生猪生长要求和现有资源的转化情况,合理调配饲料,增强生猪的营养摄入量,更能够加速生猪的生长。准确估测猪在不同生理阶段、环境、原料类型等条件下的营养需要量和对养分的消化利用率是决定因素。生态养猪的饲料在利用上,能够做到“营消相抵”,即所需营养量和消耗量应该大致相同。笔者以为,在实际测定需要量时,所选猪要有代表性,基础日粮、营养水平及环境条件尽量与生产性能相符合,做到“物尽其才”。

在选择优质饲料时,应该注意:1.消化率高、营养变异小的原料。据测定,选择高消化率的饲料可至少减少10%左右的粪氮排出。2.注意选择有毒有害成分低、安全性高的原料。3.饲料的营养成分配比应该达到要求。

(三)利用生物降解技术,将猪排泄物废物利用。生态养猪应用生物降解技术处理猪排泄物,将使粪尿排泄物不再是污染源,而是宝贵的能源。笔者在几家规模化生态养猪场调研时发现:猪的这些排泄物是优良沼气的原料。15头猪粪产生的沼气相当于1吨汽油的能量。在养猪场内,建立一个生物发酵罐(沼气池),以猪粪及其污水和其它植物性原料为基质,利用微生厌氧发酵原料生产沼气和有机肥,可以处理大量污染物,并能使其BOD值减少80%左右。

猪排泄物废物应该是有机肥的主要原料。通过将猪粪便配以辅料,经过堆置发酵等工艺流程,加工成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是今后值得推广的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猪场粪便要做到资源化利用,还应该进行固液分离,以便发挥各自的利用价值。笔者以为,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对分离后的固体物和污水再次加以处理,进行综合利用,对固体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利用。

(四)利用循环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运用。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律,养殖业与种植业必须有机地整合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存在的污染问题。对此,必须建立综合式生态农业生产体系,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组织农、林、牧、渔各业生产,以便对营养物质进行多层次地分级利用,实现“综合利用、清洁卫生”,并通过走农、林、菜与猪、禽、鱼立体养殖之路,实现产品、土壤和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及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这样的生猪养殖业才更具有活力。

综上所言,在规模生态化养猪中,我们应该在遵循生猪生长规律和自然资源的和谐发展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资源,发挥其优势特长,为生猪的生长提供一种高效、热量的饲料和环境支持,从而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元军,关于发展我国生态畜牧业的探讨,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4年第1期.

[2]周元军,规模化猪场猪粪尿的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06年第2期.

[3]周道雷、李保明、施正香,我国养猪产业生产现状及其发展方向,农业工程学报,2003第2期.

第8篇

关键词 养殖场;鼠害;控制;消灭;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44-02

老鼠为哺乳动物,有很强的繁殖能力,1对老鼠平均每年可繁殖超过1.5万只后代,平均每只老鼠可偷食粮食9 kg左右。除此以外,老鼠还会传播鼠疫,咬娜死嗟纳活物资,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1]。

在养殖场,鼠类可以传播炭疽病、猪瘟病、伪狂犬病、立克次体病等,成为养殖场潜在的预防及控制疫病的隐患[2-3]。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养殖场内鼠害的控制及消灭方法做如下总结。

1 控制鼠害

1.1 建筑防鼠

此种防鼠方式即在养殖场的内的墙角处分别用水泥打上地板,、内围的高度分别在1.0、1.5 m左右,可避免老鼠穿墙进入。墙基的材料也需要选择水泥,若用砖块、碎石等搭建,则需要灰浆将缝隙抹实,确保墙的表面光滑,避免鼠类攀墙而上[4]。

对于养殖场内的排污系统,如排水沟等,一定要保证“三面光”。地面、门、窗户等部位务必要坚固,一旦发现有洞,及时用水泥堵住。若池塘边的泥土松软,要进行加固处理。养殖场内的地面要修理平整并进行硬化处理,并将场区内的杂草彻底清除。

1.2 环境防鼠

将养殖场内的废弃物、垃圾、杂草等全部清理干净,保证场内卫生整洁,使老鼠无处藏身。养殖场在对畜舍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建立防鼠屏障。对养殖场内的树木,要进行定期修剪,以符合鼠害防治的要求。养殖场内严禁积水平时及时处理生活用水,装干净水的桶要用盖子盖严。有条件的,可以在畜舍内安装自动饮水设备,及时清理畜禽的排泄物,保证环境干燥、卫生。在饲喂过程中,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尽量不要残留食物,及时将食物残渣清理干净,减少老鼠的食物来源。

2 灭鼠

2.1 灭鼠方法

灭鼠的方法一般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等。一是物理法。常规的物理方法包括鼠夹、电子猫、鼠笼等,一般养殖场如果规模较大,畜禽、老鼠、工作人员的密度均比较大,不太适合采用物理方法,灭鼠效果不佳。二是化学法。采用药剂灭鼠,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效果,且方法简便,可广泛使用,节约成本及时间。

2.2 鼠药选择及配制

鼠类社会行为性很强,对于新的食物,先由小部分老鼠食用,确定安全后大量的老鼠才会食用,如果使用击倒力强的鼠药,先食用的老鼠立即出现不适反应,则其他的老鼠会拒绝食用,不能起到大范围灭鼠的效果。针对这一特点,养殖场灭鼠可选择慢性鼠药,使其不会在短时间内发挥药效。目前,最理想的药剂为抗凝血类慢性杀鼠剂,包括杀鼠醚、杀他仗、杀鼠灵等,此类药剂安全性高,老鼠食用后3~4 d才会发作,万一人或畜误食,抢救机会大。配制毒饵时,可选择对药物有较好吸收能力的粮食作为饵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加入适量的油、味精等。具体方法可按照鼠药说明书配制。

在配制饵料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安全,佩戴手套、口罩等,一旦沾到皮肤上要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干净;老鼠的味觉很灵敏,因而不可用手直接与饵料等接触,稀释毒饵不可用带有肥皂等洗涤剂的水;在香料加入之前需要将毒饵置于阴凉处充分晾干,也可放在阳光下晒干,而且配制好的毒饵要尽快使用,以防发生霉变;用稻谷作为饵料配制毒饵时,要经常翻拌;不同鼠的适口性有差别,对于黑线姬鼠,防治上可在毒饵中加入2%的盐,防治效果较好;但这样配制对于褐家鼠等效果不明显,甚至还会使一些鼠类拒绝食用,因而要结合害鼠类型选择好配料。

2.3 鼠药的投放

积极发动养殖场内的全体员工参与到灭鼠工作中,由养殖场的工作人员组成灭鼠小组,对整个区域内的灭鼠工作进行规划、组织,安排在统一的时间段内投放鼠药,并对最终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正确的毒饵投放时间在老鼠大量繁殖之前的畜禽出栏或者外出放牧期间。毒饵的具体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鼠的杀灭效果,一般毒饵的类型不同,适宜的投饵用量也有差别,如对于慢性杀鼠剂,需要适当加大毒饵的用量;对于速效性的杀鼠剂,则可适当减少用量。投饵技巧:结合药物类型、老鼠种类及养殖场的实际环境,选择适当的投饵方式,一般可增加投放点,每个投放点投3~5 g即可,连投2~3 d,保证幼鼠也能食用到鼠药。若防治褐家鼠,可在阴沟边、墙壁边等位置布置饵料;若防治小家鼠,则可在厨房柜子下方、堆放杂物的位置投放饵料;若防治黄胸鼠,则应重点在墙头上、阁楼等高处投放饵料;若防治优势种为黄毛鼠的鼠害,则投饵宜选择带状撒投的方式;若防治主要类型为大足鼠(特点为在同一地点反复取食)的鼠害,则要选择连续投放的方式。投饵后每天都要将毒死的老鼠收集起来集中处理,应注意毒饵投放过程中,要隔离畜禽。

3 致谢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曾参考过董仲生老师的建议;在论文的修改过程中,曾得到凤凰山种猪场同事蒙超军的帮助,在此,衷心地向他们致谢。

4 参考文献

[1]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 干维军.如何破解动物疫病对我国畜产品出口的制约[J].中国动物保健,2005(11):12.

第9篇

为了做好渔业水域预防污染的工作,渔政机构的执法人员要经常深入污水排放单位,重点宣传渔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依法治污的重要性。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利用媒体曝光的已经追究了相关人员责任的污染事故,作为典型教材来教育和警示排污单位,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和法律观念,并能换位思考问题,认识到提高经济效益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渔民的利益为代价,要舍弃先污染后治理、争功近利的旧观念,树立先治理无污染、从长计议的新思维,要对社会负责,给后代留下一方净水。要消除排污单位对超排污水存有的侥幸心理,促使其吸取“亡羊补牢”的教训,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治理污染。通过对排污单位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的宣传,提高了他们对保护渔业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他们防治污染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渔业污染事故与2006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0%,渔业养殖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提高渔政队伍保护渔业环境的执法能力

针对这项执法难度大、业务技术要求高、责任心强的工作,渔政执法人员要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加强政治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平建设,努力学习渔业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和渔政执法的实体法。因管理工作的需要,执法人员经常和排污单位打交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遵守农业部渔业行政执法的六条禁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强化执法能力,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措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要善于把握工作的切入点,找准突破口,实行针对性有效管理。为了适应当前预防污染工作的需要,要核准渔政机构检测水质的法定资质,充实水环境监测的专业人才;执法人员要经常到养殖水域监测、监视和评估水质状态,对上游来水及水源要加强监控,到了汛期要让渔民对养殖水体加强防护措施,为及时有效地防止污染并推广无害化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稳定,减轻渔业污染危害奠定基础。

3履行法定职能,加强对排污单位的监管力度

《环境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十八条规定:“环境保护部门和海事、渔政管理机构进行检查时,根据需要可以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下列情况和资料……”根据上述规定,为了确保渔业水环境的安全,渔政机构要促使排污单位认真遵守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执法人员要经常深入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执法检查,要了解他们的生产原料和排污成分,及时查清污染源、污染物和危害程度,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防患于未然。《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的,应当接受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调查处理。”第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由事发地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处以罚款。”上述法律条款明确了渔政机构的调查处理职能。为了依法维护弱势渔民的权益,有效地预防水质污染,渔政机构要依照法律程序,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制约违法排污活动,加大对排污单位的行政处罚力度,让其痛定思痛,吸取深刻教训,促使其积极治理污染。

4领导重视,加强配合,综合治理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渔政机构防治污染的工作,分管领导要亲自抓,执法人员要积极、大胆、主动地开展工作,依法执法、文明执法、为民执法,努力把部门职能转换成政府行为。因为预防水污染工作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要加强同环境、水警、法院等职能部门的配合,争取水质检测机构的支持,引导渔民控制内源性污染,养殖低投饲、效益好、污染少的特种水产品,综合治理水污染,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