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矿产资源论文

时间:2023-03-17 17:59:53

导语:在矿产资源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矿产资源论文

第1篇

(一)我国矿产资源发展现状

从地理分布视角看,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矿产资源总储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少数稀有矿产资源只在我国境内少量存在,这使我国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优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国内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再加上长期大量出口矿产资源,导致我国大宗矿产资源供需失衡矛盾日益凸显,中国正从一个矿产资源储量大国逐渐转变为矿产资源贫瘠的国家。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其贸易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历史上发生的多次战争都与矿产资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鉴于此,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后续资源利用,我国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合理高效利用矿产资源,对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应严把出口关,否则中国先天的矿产资源优势就会很快消失。在世界政治风云变幻的今天,保护矿产资源不仅对国内经济发展有利,一旦出现战争、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矿产资源还能起到保护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加大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力度,科学规划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矿产资源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在国际贸易中,矿产资源的占比较大,是各国最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研究我国矿产资源管理水平和矿产资源国际合作战略对推动我国建立全球合作网络和双边、多边合作交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一国矿产资源国际贸易水平能够决定该国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如果一个国家控制了矿产资源价格,就能极大地影响国际贸易市场,表现为市场控制力。正是因为矿产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且数量有限、全球分布不均衡,才更加凸显了矿产资源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世界各国为了获得本国缺乏的矿产资源,就必须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或者依靠本国的优势矿产资源来进行交换,各取所需,这是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在世界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为改变现有处境,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在我国,矿产资源仍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工业生产严重依赖于矿产资源。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矿产资源供不应求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改革开放以前乃至改革开放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是矿产资源出口大国,多数矿产资源都能满足国内发展需求,较少进口初级矿产资源。随着国内供应量和需求量一减一增的变化,我国矿产资源出口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每年均需进口一些紧缺的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此外,在国际贸易中,我国低价出口、高价进口问题凸显,一些价值较高的稀缺矿产资源受国家进出口政策影响,一直难以发挥价格优势,没有给国家带来应有的回报。

二、我国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矿产资源国际贸易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矿产资源总量的减少和需求量的逐渐增多,国内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日益凸显,一些矿产资源的储备量逐年减少。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战略储备石油只能供国内使用10天左右,如果遇到突发性事件,后果将相当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缺乏矿产资源国际贸易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政府部门在矿产资源储备、关税制度、利率管制、进出口价格规制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力度非常有限,给一些不法分子“创造”了贱卖国有矿产资源的机会。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这种贱卖国有矿产资源的行为对国家战略安全、经济持续发展都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此外,我国单一的矿产资源战略管理制度也存在很大弊端,其固定管理制度模式增加了矿产资源国际贸易风险,当出现决策失误问题时,这种制度的致命缺陷就会凸显出来,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

(二)国内矿产资源产业化发展滞后,资源利用水平有限

在我国参与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之后,除了需要解决各种国际贸易争端、采取多种贸易对策之外,强化国内矿产资源产业化发展非常有必要。国内矿产资源的开采和使用会对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产生深远影响,优化国内矿产资源产业结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化发展滞后,对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严重制约了我国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发展,同时也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胁。应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升我国矿产资源产业集中度,重视行业协会建设,有效促进我国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发展。

(三)忽视了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定价策略的重要性

我国在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中,对定价策略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如经常采用低价出口方式来换取外汇,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收益。由于相应的价格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在矿产资源对外贸易中缺乏价格参考标准,定价过于随意。应按照国际惯例,建立规范的矿产资源价格制度体系,采用标准化定价策略,将矿产资源进出口价格限定在合理区间范围内。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以低价方式出口的矿产资源数量巨大,这种低价策略直接导致我国从矿产资源大国转变为资源进口大国。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矿产资源国际贸易战略规划

强化资源贸易总体布局为保障国家战略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中,一定要加强矿产资源国际贸易战略规划,强化资源贸易总体布局。具体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尽快建立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确保矿产资源储备数量能够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基本需求,能够应对各种外来挑战和各种突发事件。针对目前出现的石油储备量较低问题,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一方面,我国不能继续采取之前闭关保守的方式,应在打开国门迎接市场化挑战的过程中,实施有效政府管制,在关税制度、利率管制、进出口价格规制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建立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切实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二是尽快完善多元化矿产资源战略管理制度。在建立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之后,要从宏观调控视角出发,建立多元化矿产资源战略管理机制。具体来看,多元化矿产资源战略管理要求管理者能够准确把握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制定多元化贸易策略,切实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维护我国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合法权益。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如果我国一味采取固定的贸易策略,潜在风险就会加大,一旦出现决策失误,后果不堪设想,实施多元化贸易策略非常有必要。

(二)推动国内矿产资源产业化发展

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推动国内矿产资源产业化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是解决矿产资源国际贸易问题的客观要求,具体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提高矿产资源产业集中度,推动国内矿产资源行业朝着产业化发展方向迈进。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整合国内矿产资源产业内部人力、财务等资源,提升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水平;二是加强矿产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内部自我管理、自我创新的积极性,以提升矿产资源产业内部管理水平;三是善于运用高科技产品提升矿产资源利用率,积极开拓海外能源市场,真正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矿产资源有序开采、高效利用的发展路径。

(三)参考矿产资源国际贸易标准

第2篇

后金融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重振经济增长、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新高地的重大战略[3]。近年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度持续升温,作为其支撑的战略性新兴矿产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1.1战略性新兴矿产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对于战略性新兴矿产概念的研究不可胜数,张福良、何贤杰等[4]对其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总结,并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战略性新兴矿产”定义为:在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社会发展阶段,由新技术革命导引,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求的新能源矿产、新材料稀有矿产和新功能矿产。笔者在前人定义的基础上认为战略性新兴矿产应该具备以下特征:①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②应用领域尚未完全开发且目前消费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③在新兴产业中应用的可替代性差。

1.2战略性新兴矿产的分类战略性新兴矿产目录的界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制定战略性新兴矿产发展战略、规划和有关法规、技术标准的基础,是一个战略层面的问题[5]。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将战略性矿产与七大新兴产业分别对应,初步制成表1。需要指出的是,表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矿产资源的总结尚不完全,有待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矿产资源范围广泛,将各矿种与上述战略性新兴矿产应具备的特征一一对应,考虑到大宗矿产的应用历史悠久且其消费并非集中在新兴产业,不完全符合特征,因此本文未将其纳入战略性新兴矿产的范畴。将剩余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矿产划分为四类。①稀有金属:稀土、钨、钼、钽、铌、锆、铟、锗、镓、钴、锂、钛等;②贵金属:银、铂族元素;③非金属矿产:硅、硼、石墨、高岭石、金刚石等;④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等。应当注意,战略性新兴矿产的概念是动态可变的,因此其矿种的选择应根据技术革新、资源勘查开发及市场供需形势等因素定期进行重新厘定。

2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的形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矿产资源种类丰富,相对于大宗矿产而言,稀有金属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且在新兴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及长期存在的资源刚性需求,这类稀有金属因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6],其发展空间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息息相关。本文将重点分析几种典型稀有金属的资源分布及供需特点,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相关资源战略提供依据。分析表2数据,总结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存在以下特点。1)资源分布不均,供应高度集中。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普遍存在因资源分布不均匀而导致的产地单一特点,九种矿产的三大资源国储量之和占全球总储量的平均比例为77%,产量平均比例为76%,供应呈现高度集中的形势,存在安全隐患。2)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呈现供需分离的格局。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的供应主要来自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消费则集中在中国、美国、日本及其他亚洲和欧洲国家,打破了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仅作为初级原料供应者的格局,随着全球多领域新技术的不断融合创新,部分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的消费版图正在悄然改变。3)中国战略性新兴矿产的品种比较齐全。中国是矿产资源大国,据美国地调局数据,表2所列战略性新兴矿产中储量排名第一的有稀土、钨、钛、镓、铟,其中钨、镓和铟的储量占比均在50%以上;锂和锗的储量排名全球第二,分别为27%和41%;锆和钴的资源比较短缺。综合来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矿产种类比较齐全,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地位。4)中国对战略性新兴矿产的需求很大。上述战略性新兴矿产的消费大国行列中均可发现中国的身影,其中全球稀土、钨、锂、锆、钴的第一消费国都是中国,可见中国对战略性新兴矿产的需求强劲。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锆、钴均属短缺资源,二者的储量占全球比例仅为1%,而中国却是全球最大的锆、钴消费国,消费量分别占全球的53%和32%,巨大的供需缺口导致这两种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极高,对相关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3中国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的调控对策

第3篇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理论在矿产资源领域的具体运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所讲的生态补偿主要是对环境自身的补偿,根据生态修复治理成本确定的补偿标准相对明确,可操作性强,也是修复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广义的生态补偿是对环境的理论价值进行补偿,这种补偿涉及的范围太广泛,责任主体所跨区域较广,总的来说可操作性较小,也并非一时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探究的是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狭义层面。

二、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立法不足

以矿产资源的经济补偿代替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在我国的立法当中规定的矿产资源的补偿,大都是经济性的补偿。例如《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第9条分别规定,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都是由取得探矿权、采矿权的权利人根据其申请得到的矿区范围的面积按照一定的标准逐年缴纳的。由此可见,补偿只是限于使用费,而使用费的用途是用来弥补国家矿产资源的损失和消耗,并未对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环给予补偿,甚至只是象征性的补偿。生态补偿责任主体范围狭窄。《环境保护法》和《矿产资源保护法》规定对于开采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生态破坏的应按照刑法有关罪名的规定定罪处罚。一般都是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罚,通常也就是采矿者。这种补偿的范围通常较窄,补偿主体的能力也有限。由于补偿主体的单一性,对矿产资源城市的开采和生产往往会产生消极影响。并且法律通常以罚款或者吊销许可证等处罚方式。罚款的金额较小,对开发者起不到震慑的作用,因为开发者获利远高于罚款金额。

三、构建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

立法明确补偿主体和对象。从立法上明确矿产资源的生态补偿主体不仅仅限于矿产资源的开发者,还应该包括政府和社会。补偿的对象应该是对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破坏给予治理和恢复的环境建设者和利益受损者。一方面,如果仅仅让采矿者承担补偿责任,那么其投入的补偿成本会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打击采矿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矿山区的城市的生态环境成本太大,影响后续的发展,这不是采矿者所能补偿的。而受益者作为一个群体和矿产资源的最终受益方是有必要向矿业城市给予补偿的。“开采的生态完好性”认证制度。生态产品认证计划。欧盟生态标签制度,生态产品认证或生态标记计划,即消费者可以通过选择,为经由独立的第三方根据标准认证的生态友好型产品提供补偿的计划。它实际上是对生态环境服务的间接支付方式。欧盟生态标签制度就是这类生态补偿。从这一认证计划中,我们可以借鉴它的核心内核。例如,我们可以实行“开采的生态完好性”认证制度,设立专门的监查检测部门,在开发者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过程中,监查开采者开采矿产是否保护了生态环境,是否在开采后为生态的修复做出了积极的补偿。检测矿产资源开发者是否在加工的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和有效利用。然后根据监查检测的结果,开据证明,若没有证明则要求其矿产资源产品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出售。那么消费者从经济性角度出发,则会考虑拥有此项证明单据的企业或开发商。这样就能通过市场手段要求开发者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担起自己的生态保护责任和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采矿活动前,对该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且提出相应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对策。适用《环境影响评价法》第3条的相关规定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化的规定。最后根据受偿主体需要,结合不同种类补偿方式的特点,审慎确定补偿方式。

四、结语

第4篇

一、加快海外拓展步伐对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的重要意义

矿产资源型企业以自然资源的开发为主,辅以初加工和一些后续工序,尽可能利用区域内的自然条件来实现经济增长(王林清,2007)。这类企业对自然资源依赖性非常强,企业拥有矿产资源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竞争能力。由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一向高度重视对全球矿产资源的控制,近百年来,他们不断通过经济、外交甚至战争对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占领。

就我国而言,在本世纪头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资源短缺是重大的瓶颈。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贫乏,探明铁、铜、铝、镍、铬、钾矿石基础储量居世界第4与第12位之间,人均拥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2%、13%、10%、9%、0.3%和4.5%。不仅如此,我国的资源禀赋普遍不佳,矿产资源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很小,富矿稀少,贫矿、难选矿和共生矿多,开发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康义,2005)。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将加速升级,对重要矿产资源的消费也持续大幅增加。近年来,我国一些重要矿产品短缺加剧,铁矿、铜矿、氧化铝和镍矿的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分别由1993年的22.3%、16%、34.8%和7.9%提高到2004年64%、72%、46%和47%,钾矿和铬矿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85%和90%(朱训,2005)。我们如果不突破资源瓶颈,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人均GDP再翻两番的目标就有可能落空。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情况客观上决定了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必须从全球资源配置中寻求保障资源供给的有效途径。因此,利用好境外重要矿产资源不单是提高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更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举措。

二、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在海外拓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行业政治敏感性高,面临的政治风险大

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在海外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政府或社会政局的不稳定和政策的不连续性而导致的跨国公司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动受到影响,并致使其经营管理绩效和其他目标遭受不确定性(杨德新,2000)。当前的政治风险已由战争、征收、国有化等传统型风险向更为复杂而隐蔽的风险演变,主要表现为东道国政策的变化、区域保护、经济和政治报复、区域内部协调、第三国的干预、民族主义和宗教矛盾、各国内部的利益集团和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参与等(童生、成金华,2006)。由于矿产资源企业投资对象都是战略性物资,与国家利益、民族主义、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紧密相连,因此受政治影响极大、面临的政治风险极高。我国资源企业在外投资就经常受到多方面的阻碍和干扰,使我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受到很大限制。

2、缺乏国际化人才,对国际规则不熟悉

在实际的对外经营过程中,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碰到的最棘手问题,主要是来自对矿业国际惯例和运行模式不甚了解或缺乏研究。由于信息不对称、不熟悉国际惯例,不了解国外政治经济和社会风俗、法律制度等,我国企业有过很多失败的教训。因此,他们开始认识到对外合作中涉外资源评估、商务信息、法律咨询、仲裁调解的重要性,必须在标准、规范、矿业权评估、资源评价、独立勘查、矿业经纪、劳务合同等领域与国际惯例接轨。目前,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缺乏了解国际社会经济环境、精通国际市场规则、熟悉国际法与投资地法律的综合型人才,以致在与外商的商谈过程中,会出现提出严重背离国际惯例和矿业运行模式的要求和条款的情况,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全球拓展的步伐。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全球化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的当务之急。

3、企业规模小,国际综合竞争力弱

西方矿产资源企业一般都是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而由于矿产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国家扶持力度日益加大,使得矿产资源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张。根据瑞典RMG统计,目前参与世界矿业经营活动的公司约有8000家左右,但矿山产量的大部分仅由少数几家公司控制。在世界矿业公司排行榜上,32家矿业公司的矿产产值总额占全球矿产总产值份额的50.38%;最大的25家公司中,美、加、澳、英和南非的发达国家的矿业公司占19家,其控制产量占25家公司总产量的78%(周进生、鲍荣华,2004)。我国的矿业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尽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和国际大型矿业集团相比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据2001年底的统计,我国有15万多个矿山企业,其中大型企业500个,中型企业1254个。大、中型矿山企业只占全国矿山企业的1.15%,而小型矿山企业却占98.85%(朱训,2003)。矿产行业的规模效应十分明显,大规模、长期合同式的交易始终处于市场的主导地位。规模偏小使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定价权,使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容易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抗风险能力差;二是造成企业银行资信低,融资能力低,难以快速扩张;三是市场开拓能力弱,难以突破国际市场壁垒;四是容易受外部政策环境的影响,承担不必要的发展成本。三、我国矿产资源企业海外拓展的对策建议

1、充分利用国家外交优势,支持矿产资源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由于矿产资源的战略重要性和分布不均衡性,对其争夺已经突破了企业层面间的争夺,导致国家层面参与资源争夺。为了获得支持经济发展的有限资源,无论从企业利益还是国家利益来说,企业和政府间的结合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把控制海外的矿产资源作为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他们制定和实施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综合运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优势,支持本国企业进行跨国资源开发,加紧实施全球资源战略,并控制了大部分优质资源。

尽管越来越多的矿产资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控制,但在发展中国家仍有大量的机遇存在。近年来中国矿产资源企业与亚非拉国家合作资源开发项目不断取得成功,这固然与这些国家资源丰富但缺乏开发能力有关系,更与我国在这些国家发展良好外交关系密不可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一直以来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同时,因为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同属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长期友好的双边关系,所以我国企业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具备了独特的战略优势。为此,我国的矿产资源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外交渠道积极拓展海外资源,获取资源开发的主动优先权。一些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勘探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但与我国政治关系密切的新兴国家应成为我国企业拓展资源储备的重点目标。在资源扩张的进程中,我们应注意尊重当地的政治、宗教、文化习惯,少说多做,在争取资源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为长期的合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矿产资源企业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拓展海外资源

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我国企业应紧紧围绕国内短缺的重要矿产品种,综合运用贸易、投资、对外援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开发利用海外资源。

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参、控股境外企业是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在获取国际矿产资源的同时还可以使他们在生产技术、营销渠道、品牌经营等多方面的优势资源为我所用,有助于我国企业学习国外公司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提升我国企业的全球化经营水平。这种方式风险小、效益高,适宜针对发达国家和国际矿产行业领先企业进行。在资源丰富、与我国关系友好的发展中国家,则应尽量争取独立投资或以我方为主建设及管理矿产资源开发项目。这些发展中国家受制于资金和技术限制,多希望国际企业能以直接投资方式参与到他们的矿产资源开发和生产上,并为之提供了各种优惠的政策。我们应充分利用自己在资本、技术、国家关系上的比较优势取得资源开发的主动权。这种方式投资大、风险高,需要国家政治、外交层面的配合。除直接投资外,我国企业还可通过长期合同买断海外矿山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权或租赁经营海外矿山,这种方式节省投资、风险小但时效短,对于企业长期的资源保障作用有限。

3、扩大企业规模,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当前,国外大公司为了应付世界资源开采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普遍实行强强联合、机构重组,矿产资源企业并购风起云涌,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产业集中度得到提高。进入海外矿产资源市场面临多种风险,而我国矿产资源企业海外开拓市场更多的是在单打独斗,显得势单力薄。从目前世界各地资源开况看,跨国公司在资源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垄断。因此,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的强强联合,不仅可以凭借组合的实力减少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还可以增强与国际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化的逐步完善,并购重组的经济环境也日益改善。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并购重组集合各企业优势的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作为海外拓展的主体。在生产要素的重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进一步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本市场,实现企业规模快速扩张。随着我国国内资本市场本身的逐步完善、发展,矿产资源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获取大量的融资已成为可能。随着我国金融管制的逐步放宽,企业通过海外资本市场融资的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些因素都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实力大企业的有利条件。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第5篇

[论文摘要]基于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分布状况,了解油田图书馆所处的网络环境,针对油田图书馆科研读者的需求,设计知识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并阐释各功能模块的运行模式。

石油勘探开发是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的知识密集型行业。随着知识成为企业资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石油企业在战略中重视并研究自己的知识管理已成为必然。目前国际上许多油气公司都在积极探索,寻求实施知识管理的办法,试图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以提高勘探开发决策水平,减小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增强企业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江汉油田勘探开发业务的开展基于现有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搭建一个网络环境下开放的分布式知识共享平台,整合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构建知识资源的管理系统,促进相同区域和不同区域之间的知识交叉共享,引进外部的知识,对提高整个油田的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分布状态

油田图书馆现有的知识资源由两部分组成:即纸本文献资料和数字信息资源。

1.1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资料

截至2007年底,油田图书馆馆藏图书158,890册;各类期刊现、过刊53,000多册,以石油地质类图书和期刊为主馆藏。日常业务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II)运行。

ILASII系统不包含了传统的图书馆自动化业务,而且设计了征订订购系统、联机编目系统、专项服务系统、电子阅览室系统、预约/预借/闭架借书系统、联合目录管理系统、期刊目次管理系统、网上流通系统、我的图书馆等等,形成了一个大的系统家族。

1.2图书馆数字资源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让数字化文献在网络上传播、安全共享,对油田图书馆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主要数字资源包括自建电子期刊、自建数据库、引进数据库和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

1.2.1自建电子期刊

三新科技信息网于2001年9月25日正式开通。从2002年3月开始每周都有新信息上网。现已累计报道文献量达到900篇、330万字。其主要栏目有:①腾飞进军号:刊登有关领导的讲话和指示;②科技新视野:主要登载当今世界“三新”技术的最新动向和原始研究论文:③神州嘹望塔:主要登载国内油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及动向;④江汉科技城:报道江汉油田在勘探、开发和科研攻关等方面的进展情况;⑤网上读书城:登载《江汉石油科技》和《国外油气地质信息》的摘要供读者查阅;⑥创新金点子:选择性地刊登一些有关“三新”技术方面的读者来信或论文。

1.2.2自建数据库

《江汉油田科技成果数据库》是由研究院开发建没的二次文献型数据库,是江汉油田图书馆文献、技术档案等信息部门以及各二级厂处、科研单位了解我局科技成果、开展科研工作、成果查新、信息检索的必用工具。

《江汉油田科技成果数据库》收录了1973年至2005年江汉油田的科技成果,专业范围包括石油地质与勘探、石油物探、测井、钻井、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油气田建设工程、机械设备与自动化、油气田环保与综合利用等专业。约220万字。

该数据库的检索路径有分类检索:主要按石油地质、石油物探、钻井工程、测录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地面建设、计算机应用、油盐化工等类别;关键词检索、课题完成人姓名检索以及综合性检索等检索方式。

该数据库目前链接于江汉油田局域网可供8000多个用户直接查询。

1.2.3引进数据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引进了《中国石油文摘数据库》、《国外石油文献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12个数据库。

①中国知网

江汉油田图书馆购买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本行业的理工A、理工B两专辑。开通了镜像站,月访问量约15000次,下载5000篇,该网信息量大,资料更新快,资料比较齐全,给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现在已成为科研人员的主要文献资料获取方式。

②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引进的第一个镜像资源,该馆根据油田科研生产的实际需求引进了理学和工业技术分类中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及地球科学。它的引进,填补了油田在学位论文信息方面的空白,给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又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经过几年的运行,科研工作者对它的普遍反映是文章专业性、可参考能力强,由于它是作为一个镜像资源,所以它的访问速度也相当地快。访问量累计已达236030次,累计下载53600篇。

③《中外石油文献数据库》

该数据库包括《中国石油文献数据库》和《国外石油文献数据库》,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发建设的综合性、二次文献型数据库。

两库分别收录了中文期刊256种,外文期刊近200种(包括,英、俄、日、法、德等语种)。此外,还收录了会议论文、科研成果报告、学位论文、考察报告、技术讲座总结、专利、技术标准和科技图书等多种类型的中、外文文献。两库收录石油文献的专业范围包括石油地质与勘探、石油物探、测井、钻井、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油气田建设工程、海上油气勘探与开发、油气加工、油气储运、机械设备与自动化、油气田环保与综合利用以及石油工业经济和企业管理等石油工业12个专业大类。

④《美国石油文摘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Tulsa(美国塔尔萨)大学编辑出版,是一个查找石油勘探开发有关文献和专利最权威的英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包括: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钻井、油气开采、油藏工程和开采方法、管道及储运、生态学和污染、替代燃料和能源、辅助工艺和其他矿产品等。

⑤《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

该数据库始建于1986年,是国家科技部指定的新技术、新成果查新数据库。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各省、市、部委鉴定后上报国家科技部的科技成果及星火科技成果。其收录成果范围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涉及化工、生物、医药、机械、电子、农林、能源、轻纺、建筑、交通、矿冶等十几个专业领域。《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数据的准确性、详实性已使其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技术成果数据库。

1.2.4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

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可免费获取,根据油田科研生产需要,主要以专利文献数据库为主:

①《中国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记录了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的全部中国专利文献的全文,面向公众提供免费专利检索服务和全文提供服务。提供检索的内容包括中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相关说明书、附图、权利要求书的摘要与全文。

②《美国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提供,可以检索并浏览美国专利全文。收录了1790年至今的美国专利,1790至1975年的专利只能通过专利号和现行美国专利分类号进行检索,1976年至今的专利可以通过多个检索人口进行检索。

③《欧洲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是由欧洲专利组织(EPO)及其成员国的专利局提供的,可以免费检索。在数据库中可以查到文摘、著录信息和说明书全文的国家有:欧洲专利组织(EPO)、法国、德国、瑞士、英国、美国、专利合作条约组织(EPO。可以查到文摘和著录信息的国家有:中国、日本。仅可以查到专利文献著录信息的国家有澳大利亚、俄罗斯、香港、印度、爱尔兰、奥地利、比利时、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古巴、丹麦、埃及、埃拉、非洲地区知识产权组织、欧亚专利局(EurasianPatentOffice)等。检索结果记录中可以得到的项目内容:发明名称、专利号、公开日期、发明人、申请人、申请号、优先权号、国际专利分类号、欧洲专利分类号、等同专利号、权力要求项、专利说明书全文、专利附图等。

从以上分析可知,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比较丰富。但各模块分别链接于江汉油田局域网,向油田读者提供初级服务,尚未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知识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2江汉油田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

根据笔者对油田图书馆部分科研读者所作的调查表明:科研读者目前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途径以局域网下载资料为主。到馆借阅逐渐递减;现有的电子资源能满足大部分的科研工作基本需要,但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数宅资源还不能满足需要;大部分读者希望建立门户网站,提供简便检索方法,让读者自由使用电子资源。由此本文提出了江汉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案:

2.1门户网站系统

江汉油田图书馆门户网站是在网上访问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入口点。主要任务为:

信息。包括新闻公告、专题资源、新书推荐、专题服务、读者指南、下载浏览器、FAQ等。这些栏目具有动态更新的特点,属于图书馆日常业务工作范畴,需要进行授权管理,规范数据加工过程与数据格式,及时、及时更新。这些栏目的实现是通过图书馆网站的功能来完成的。

系统嵌入。如电子资源、馆藏检索、咨询台、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站内导航等,各栏目分别由一个个功能独立的应用系统支持,构成了图书馆数字服务平台。这些子系统的建设可以引进第三方成熟产品,也可以自主开发。在建设过程中,网站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实现对这些栏目的创建、修改、删除等管理操作,以便支持这些功能。

2.2电子图书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目前尚没有图书数据库。为了满足油田广大员工对电子图书的需求,目前急需建设一个能够与已建资源相互补充的电子图书库。由于之前的期刊、论文等资源相对比较专业,所以此项目需建设一个集石化、采矿、工业技术图书及综合社科类图书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性图书数据库。

江汉油田电子图书数据库的读者定位为江汉油田的内部员工,所有江汉油田的员工将可以通过江汉油田内部局域网或互联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江汉油田的电子图书数据库。超级秘书网

为了能够使得电子图书数据库与传统纸书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作用,江汉油田的电子图书数据库需要与现有的纸书管理自动化系统实现无缝连接。通过纸质书系统与电子书系统的互联和互检,读者将能够从纸书图书馆到电子图书馆进行自由的切换访问并获取相应的借阅、查询等服务。

电子图书库应该具备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用户管理等主体功能,为了能够及时监控电子图书的借阅、流通和使用情况,电子图书库的管理平台需要提供相关统计功能,并能定期生产统计报告,以方便图书馆迅速了解图书借阅情况,并调整相应服务策略或进行相关决策。

用户管理方面需要实现两者管理方式,lP范围用户管理和非IP范围用户管理。资源管理方面可以设置相关的检索方式,读者可以通过系统检索电子图书,实现简单检索、模糊检索、全文检索、分类导航等多种检索方式,无论是从书号、书名、作者还是图书类别或图书内容等都可以实现查询。为了能够保证广大江汉油田员工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更多好书和新书,电子图书库的图书资源需能够定期更新,更新后的资源能迅速上架。

第6篇

关键词:选矿技术理论研究,工业实践,问题,发展机遇

 

我国的选矿技术状况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一是贫、细、杂的资源特性,给矿物分选带来难度,客观上促进了选矿技术进步;二是多个领域的选矿理论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复杂难选矿石的选矿工业实践有了重大突破;四是选矿厂的装备水平相对落后;五是工业化的进程为矿业大国选矿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博士论文,工业实践。本文就这一问题做简要分析。博士论文,工业实践。

1 贫、细、杂的资源特性,加大了矿物分选难度,客观上促进了选矿技术进步

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国:目前已发现的矿产有171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58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资源禀赋差,先天不足,“贫、细、杂”是其主要特性。具体讲,有以下特性:

(1)“小金属”矿种资源丰富(如:钨、锡、钼、锑和稀土等储量居世界前列),大宗矿产资源储量不足(如:富铁矿、锰、铬、铜、铝等)。

(2)矿产资源分布不均(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铜矿以长江中下游和赣东北为主),新探明的资源大都在开发条件差的地区(如:西藏的玉龙铜矿,海拔4500米)。

(3)贫矿多、富矿少。

我国的铁矿资源:富铁矿储量不到5%,贫铁矿占95%以上。

我国铜矿石的平均品位只有0.87%。

我国铝土矿资源以―水硬铝石―高岭石型为主。

(4)中小型矿床多,难以建设大型和超大型采选企业。

(5)单一矿种少,矿物共、半生关系复杂(如:湖南柿竹园矿的黑、白钨矿物共生,还半生有铋、钼等),嵌布粒度细(如:云贵一带蕴藏大量的卡林型细微粒金矿,在工业上回收难度大)。

总之,我国矿产资源禀赋差,表现为“贫细杂”的特性。博士论文,工业实践。

不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贫细杂”的特性一方面加大了选冶加工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选矿技术的发展。

几十年来,我国的选矿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选矿理论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工业实践取得了重大突破。

2多个领域的选矿理论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1 在浮选方面

王淀佐院士等学者,在“硫化矿浮选电化学”和“电位调控浮选”的理论研究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研究了“通过电位―PH匹配,调节和控制导致硫化矿表面疏水性和亲水性的化学反应,达到浮选与分离”;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也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孙传尧院士等,多年来致力于“矿物浮选晶体化学理论”的研究,借助于现在表面测试技术,得出了“不同浮选条件下矿物可浮性与矿物主要晶体化学特性和表面特性之间的某些相关规律”,研究成果,在电气石除杂、铝土矿反复选脱硅等领域得到了大量应用。

2.2在重选方面

吕永信先生在“薄流膜选矿”方面,提出了“射流流膜分选新理论”,并发明了微细物料连续排矿射流离心选矿机,在长坡选厂用于分选―0.074mm锡石细泥,成为世界上取代微细粒锡石浮选工艺的第一个细泥重选系统,取得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磁选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高梯度磁选,建立了若干数学模型。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向发柱,用新的数值计算方法,对“高梯度磁选数学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提出了“模型参数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表达式”,有效地解决了高梯度磁选机磁系设计中的难题。

3复杂难选矿石分选工艺有了重大突破

3.1 复杂多金属矿石选矿

在“八五”、“九五”期间,经过长达10年科技攻关,我国成功研究出了独创新技术――钨、铋、钼复杂多金属矿选矿技术(又称“柿竹园法”)。柿竹园法成功地解决了“黑白钨矿物同步浮选、并与含钙矿物分离”的难题,是世界选钨技术的重大突破。

此外,还有:①湖北大冶铜绿山矿的“浮选―磁选、尾矿再磨再选、选冶联合”工艺有效地解决了复杂难选矿石中的铜、铁、金、银的综合回收问题;②广西大厂车河、长坡等选矿厂,采用的“磁、浮、重联合流程”综合回收铅、锑、锌硫化矿和锡石等技术。

3.2 红铁矿(贫赤铁矿)选矿

齐大山选矿厂(辽宁鞍钢),采用的“重选―强磁―阴离子反复选”新工艺,铁精矿品位达到67.14%,铁回收率75.68%

调军台选矿厂,采用“弱磁―强磁―阴离子反复选”工艺,铁精矿铁品位67.54%,铁回收率82.30% 。博士论文,工业实践。

目前,“阴离子反复选”工艺在国内其它一些铁选厂相继推广应用。

3.3 铝土矿选矿

“九五”攻关期间,我国铝土矿的正反浮选脱硅工艺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解决了“铝土矿选矿脱硅中,粗粒铝矿物的有效回收和微细粒硅矿物高效脱出”的技术难题。

中州铝厂二期工程,采用“选矿―拜耳法”,与原工艺相比:流程简单,工艺投资约减少28%;生产能耗减少50%以上。

选厂―拜耳法处理“中低品位的―水硬铝石型铝土矿”,位中国氧化铝工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矿山选矿厂,大都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建成,由于受到当时的设计思想和国内制造业水平的限制,总体上看,装备水平比较落后。例如,70年代以前国内浮选厂的浮选机几乎清一色的仿苏联的A型浮选机,最小的1A,单槽容积0.13m3,最大的7A,单槽容积仅5.8 m3,。80年代以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研制成功KYF、JJF、BF、SF等多种系列不同规格的浮选机,装备了大部分金属矿选矿厂,目前生产中应用的浮选机最大容积为50 m3,(用于金川6000t/d选矿厂)。而国外的大型浮选机可达150―200 m3,。博士论文,工业实践。

此外,我国选矿厂自动化水平低,除凤凰山选矿厂、酒钢选矿厂、德兴大山选矿厂外,基本上没有。博士论文,工业实践。

5 工业化的进程为矿业大国的选矿技术带来发展机遇

工业化过程是人类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快速积累社会财富,迅速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过程,一些学者对世界上100多年来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的消耗规律进行了研究,工业化阶段矿产资源快速消耗大致呈“S”型曲线(如图1)

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金属产品价格的上涨,总伴随着一个经济体的崛起。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对资源的需求量显著增加。

另外,21世纪矿产资源的需求涉及:一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约30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工业化;二是先期工业化国家依然庞大的矿产资源消费基数;三是近20亿人口最不发达国家渴求发展对资源消费的需求。

可以推断:新一轮工业化浪潮更加广泛迅猛,对全球资源供需产生重大影响将是前所未有的,必将为矿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曾经有人说矿业是一个夕阳产业,今天看来,矿业非但不是夕阳产业,而且矿业的春天已经来临。

第7篇

[论文关键词] 资源 战略 价格

[论文摘要] 全球 经济 增长放缓导致矿产资源需求减少,促使国际资源价格走低。美元贬值趋势改变的预期将直接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矿产资源价格走低。国际矿产资源价格走低,为我国资源外向型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难得发展机遇。

长达十年的美元贬值道路有可能在近期触底,从而走出美元反转走势,这样就为我国的资源外向型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发展机遇。

1.决定国际矿产资源价格的主要因素

决定国际矿产资源价格主要因素有两个:国家间资源供求关系因素和资源计价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因素。

资源供求关系因素是指:在自由 市场 中,一方面,随着对资源需求量的增加,资源价格会逐步走高。反之,其价格逐步走低。随着对资源需求量的减少,资源价格会逐步走低。反之,其价格逐步走高。另一方面,随着资源价格上升,资源需求量会逐步减少,会随着价格下降而增加。随着资源价格的上升,资源供给量会逐步增加,会随着价格下降而减少。根据以上两面的机制,在自由市场上,由于资源价格要变动到其均衡水平,所以过剩和短缺都是暂时的。供求定律是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新的平衡。而影响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因素往往很多很复杂。

资源计价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因素:在自由市场中,一方面,资源计价货币如果对其他货币出现贬值,那么,以此计价的资源价格会逐步上升,反之,以此计价的资源价格会逐步降低。另一方面,随着资源价格的逐步上升,对资源需求量会下降,资源需求量下降又会使资源价格走低,资源价格走低,反映到资源计价货币上,说明此货币会逐步走强,反之,资源价格走高,资源计价货币走弱。因此,在自由市场中,资源计价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也会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影响汇率走势的因素也是很多很复杂的。

第8篇

论文摘要: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是对工程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是否压覆矿产资源进行统计估算,以便为政府部门决策、理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及为施工单位工作设计提供依据。以某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评估为例,对其进行相应探讨。

1、地质环境条件

(1)评估区概况

拟建工程项目为一般性民用建筑,工程拟建楼2栋,层数为6层,属一般建设项目。

评估区位于黑山县八道壕镇商住用地。地理座标: 东经 121°59′28″~ 121°59′30″,北纬 41°48′32″~ 41°48′35″。地形平缓地段,占地3729.20m2(5.5938亩)。地貌类型为冲积平原。西北较高,东南较低,地势较平坦,海拔标高82~87m,地貌类型简单,地形条件简单。(见照片)

评估区地貌

(2)评估区地层

评估区地层为白垩系阜新组(K1f),被第四系(Q)所覆盖。

a、白垩系阜新组(K1f)

分布全区,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有两部分组成,下部为细砂岩、泥岩、砾岩互层。砂岩灰白色成分以凝灰质为主,含少量石英及其他碎屑。泥岩为黑色块状。砾岩为灰白色,砾石成分为安山岩、石英岩、花岗岩砾。上部以灰色、灰黑色泥岩为主夹细砂岩、粉砂岩具缓波状层理,水平层理,见有黄铁矿结核、钙质结核和钙质鲕粒,裂隙内含油迹,油斑及沥青质。本次评估的建设项目评估区在此层段上。

上段:分为三部分。下部为含砾粗砂岩~粉砂岩夹砂质泥岩,风化后呈黄色以石英为主,成分以石英为主,含火成岩碎屑及安山岩砾石,砂岩含钙质或泥质,胶结坚硬。中部含煤段岩性为灰白色砾岩,砂砾岩,粗~粉砂岩;灰色、灰黑色砂质泥岩,黑色泥岩及煤层组成。自上而下含有八个煤组,三、八煤组局部可采。上部灰绿色粗~细砂岩、砂砾岩及薄层砾岩,夹薄层砂质泥岩。地层产状: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8~15°。

b、第四系残坡积物(Q3el—dl)

第四系冲洪积物(Q4al—pl),广泛分布在八道壕镇。成因类型复杂,岩性为上部亚砂土、亚粘土,下部砂砾石亚粘土互层,结构松散,厚度为2~10m。

评估区地层岩性条件较简单。

2、地质构造与地震

(1)、构造:评估区地层为南北走向,倾向西,倾角为8~15°的单斜构造。无断裂、褶皱,构造较简单,稳定性好。

(2)、地震: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6—2001)划分确定黑山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属于轻微地震破坏区。

3、水文及工程地质情况

评估区内含水层有第四系孔隙潜水与基岩风化裂隙潜水。

(1)、第四系孔隙潜水:

冲洪积物(Q4al—pl),成因类型复杂,岩性为上部亚砂土、亚粘土,下部砂砾石亚粘土互层,结构松散,厚度为2~10m。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水位埋深在1.4~3.5m,富水性差。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00m3/d。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排泄方式主要有地面蒸发、人工开采和地下径流。

(2)、基岩风化裂隙水:含水层为细砂岩、泥岩、砾岩互层构造裂隙不发育,浅部风化裂隙发育,接受降雨入渗补给。富水性较弱,且不均匀。

(3)、工程地质情况

砂岩、粉砂岩、页岩抗压强度>80 MPa, 适宜各类工程。

较硬亚粘土夹砂砾石,松散状,抗压强度0.18—0.25MPa(承载力),有条件适宜各类工程。

评估区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4、建设用地矿权设置情况

评估区建设用地附近有阜新矿务局八道壕煤矿、黑山县八道壕振兴井、黑山县水泉露天煤矿,矿业权设置情况见评估区工程建设项目地质及矿产图及剖面图:

5、项目压覆矿产资源情况

该项目选址范围为黑山县八道壕镇商住用地。拟建设项目区内尚未发现较重要及其它矿产资源分布,且无探矿和采矿权设置。

6、结论

拟建工程位于黑山县八道壕镇商住用地

评估区不压覆任何周边矿产

该项目用地范围无任何新的矿业权设置

参考文献

[1]《关于规范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审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386号)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矿产资源保护;区际矿区生态补偿制度

一、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含义

(一)生态补偿及区际生态补偿的概念

“生态补偿”一词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英语国家一般是用“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 or Payment for ecosystem benefit)这一术语。生态补偿是环境资源外部性内部化的经济手段。有学者认为生态补偿包括两个方面:对环境的补偿,即对已经遭受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与重建,对面临破坏威胁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人的补偿,即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行为主体进行经济或政策上的奖励与优惠(或惩罚与禁止)。曹明德在环境法意义上分析生态补偿,认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环境利用和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国家通过对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行为进行收费以实现所有者的权益,或对保护环境资源的主体进行经济补偿,以达到促进保护环境的目的;二是国家通过对环境污染者或自然资源利用者征收一定数量的费用,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或用于开发新技术以寻求替代性自然资源,从而实现对自然资源因开采而耗竭的补偿。

(二)生态补偿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生态补偿与矿产资源保护的关系

矿产资源保护的类型包括了保护性开发、限制性开发、禁止性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要保护矿产的数量,即减少矿产浪费现象,提高利用矿产的效益转化率;二是要保护矿产的品质,即减少矿产破坏现象。

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经济活动,不能脱离自然力的影响,只有符合自然生态平衡的要求,保持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才能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益,实现资源利用的预期效益。另一个方面,建立矿区生态补偿制度,是将生态补偿费专款专用,除部分补偿给矿区居民外,绝大部分经费用于致害矿区生态系统的修复、重建及相关科研支出,这将促进矿区生态的良性循环,进而在数量上保证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矿产在品质上的优质化保有,这将造福于子孙后代。

2.生态补偿机制与环境损害赔偿机制的关系

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损害赔偿机制都是环境资源的保护机制,是用经济手段实现环境资源外部性的内部化,是解决环境资源修复保护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

生态补偿侧重于对生态资源价值的补偿,更加关怀享受良好生态环境的机会公平,更加重视生态价值的保护和生态效益的保护,更加关怀代际间生态环境的保有。任何影响了生态环境价值和效益的经济行为,都要支付生态补偿费。生态补偿机制遵循“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是享用生态服务或减少其生态成本的受益者向额外承担生态成本的主体支付补偿金的制度。

3.区际生态补偿与纵向生态补偿、内部生态补偿的关系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某一个特定空间范围内的生态系统为补偿对象。对于该空间内想用生态服务的主体支付生态补偿费,为内部生态补偿、自我补偿。该空间范围外的人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减损、享用生态价值,或减少其生态成本而受益时支付的生态补偿金为外部生态补偿,包括区际生态补偿和纵向生态补偿。区际生态补偿是省与省之间,或经济区域之间。纵向生态补偿机制是中央对地方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偿。

二、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原理

(一)现实立法依据

1.国内的立法实践

《生态补偿条例》是2010年国务院的立法项目之一,至今尚未出台。在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指导下,许多地方进行了生态补偿制度试点。比如2007年制定的《江苏省环境资源生态区域补偿办法》、2008年制定的《浙江省生态环境财力转移支付实行办法》、2008年出台的《河南省河颍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等,这些《办法》是对中国生态补偿制度立法实践的探索,并取得成效。但是目前的试点针对河流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污染补偿,没有涉及其他自然资源要素。

2.国外的立法依据

国外已经形成较完善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在立法实践上我国已经落后国外。比如美国建立矿区复垦许可证制度、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英国制定损失赔偿制度、土地复垦金制度;加拿大建立矿山关闭及复垦制度、复垦基金等来保护矿区生态。但是国外的矿区生态补偿制度构建是基于“矿产资源开发主体是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最大直接受益方”的理论,[5]其矿区生态补偿仅仅在矿产开采阶段,未建立矿产品消费受益方的生态补偿制度。

(二)受益者付费原理

受益者付费(BPP)即“谁受益,谁付费;谁受损,谁获赔”。生态服务/生态产品的直接消费者,或生态效益的间接损耗者有义务对该生态资源支付成本。这是生态正义价值的具体体现。

矿产资源是支持经济建设的能量,是“工业的食粮、血液”。矿产资源大省为了支援经济发展,大量开采、输出矿产资源,造成矿区生态系统破坏,使生态系统弱化、生态价值降低、生态利益减少。矿产资源大省丧失良好生态环境享用的机会。为了保证国家矿产及能源安全,国家宏观调控矿产开发,矿产资源大省无权拒绝开采矿产资源,其丧失选择机会。而矿产品消耗大省、矿产资源小省以低生态成本或零生态成本,大量输入、消耗矿产资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财富,保持经济增长速度。

(三)外部性原理

经济学家将个体行为不仅对其本身而且对周围的人或环境都会造成影响的现象称为外部性,即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产生的影响。

为了使经济行为的外部性内部化,减小社会不公平程度,基于科斯定理,明晰矿区生态价值的产权性,确定利益各方生态维护成本的承担比例,用矿区生态补偿机制这一经济方式实现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

(四)自然资本原理

依据自然资本理论,自然资本是自然生态系统给予人类或者可为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以及提供的生态服务的总称。自然资本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保持基本恒定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矿产资源是具有稀缺性、价值性、效用性的,则以矿产作为组成要素的矿区生态系统也是具有价值属性、稀缺属性的。目前的市场等价交换,仅仅是针对矿产资源的稀缺性、效益价值,而不包括生态价值。在保护矿产资源时,不能仅仅保护矿产本身,还要有保护矿产依附的矿区生态所具有的生态资源的理念。

三、区际矿区生态补偿制度的内容

(一)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主体

1.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义务主体

生态补偿义务主体是指支付生态补偿费用的主体。区际矿区生态补偿义务主体是矿产品消耗大省、矿产资源小省的政府。

为了支持经济大省的发展,矿产品输出大省使其失去了享用良好生态环境的机会,由矿产品消耗大省支付生态补偿金是合理公平的。

2.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权利主体

生态补偿的权利主体是指能利用、接收生态补偿金的主体。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权利主体是对矿区生态补偿金享有利用、接收权利的主体,包括因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而失去良好生态资源机会的主体,负责修复、重建矿区生态系统工作主体,为矿区生态系统修复、重建提供科研技术的主体。

(二)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范围

区际矿区生态补偿范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生态补偿金的组成,这与生态补偿权利主体的利益诉求和他失去的机会成本相联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矿产资源开发而导致生态恶化,当地居民的直接经济损失、失去享用良好生态环境机会的成本、失去的发展机会的补偿。

2.矿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建工作及相关设施的支出。

3.矿区生态系统保护的科研经费支出。

4.矿区生态环境代际外的补偿金。

区际矿区生态补偿范围另一方面指区际矿区生态补偿范围指矿区区域界定。矿产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如果这种破坏和污染还没有形成区域性的,则不宜纳入《生态补偿条例》中。因此,必须明确因矿产开发活动而致害矿区区域和受害生态区域界定标准和方法,还要明确矿区生态建设区域和生态受益区域界定标准和方法。

(三)区际矿区生态补偿标准

区际矿区生态补偿标准决定了生态补偿费的具体分担方式,决定了不同矿产品输入消耗大省补偿多少的问题。生态补偿标准不同于生态赔偿,可以是等价的,也可以是不等价的。已有的生态补偿标准包括两类:一是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价值评估;二是对生态服务功能提供者的机会成本损失进行核算。

矿区生态补偿制度是实现经济的矿产资源节约型发展的手段,而不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矿区生态补偿在制度探索初期宜采用不等价补偿,来保证制度的运行,但是补偿标准不能太低。

(四)区际矿区生态补偿方式

矿区生态补偿方式就是指生态补偿责任的具体承担类型。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货币补偿,即矿区生态补偿义务主体用生态补偿金、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建立矿区生态修复、重建基金,或生态补偿义务主体为矿区修复、重建项目提供免息贷款。

2.技术补偿,即矿区生态补偿义务主体向权利主体免费提供矿产资源高效率、低生态破坏的技术,免费提供生态养护技术,并向矿区所在地输送高技术人员。

3.项目补偿,及矿区生态补偿义务主体承担矿区所在地生态修复、重建项目工程。

(五)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