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安全技术概论论文

时间:2023-03-17 17:59:59

导语:在安全技术概论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安全技术概论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工业化发展.在电子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保障系统能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是整个企业电子信息系统建设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电子办公系统的信息安全技术中的安全需求,针对需求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1.企业电子办公系统中的安全需求

电子办公系统建设在系统安全性方面的总需求是安全保密、可信可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的安全保密性,满足信息在存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密性需求;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确保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可靠;行为的不可抵赖性,保证在所有业务处理过程中,办公人员行为和系统行为的不可抵赖,以便审计和监督;实体的可鉴别性,是实现监管及其他方面需求的必要条件;对象的可授权性,针对政务工作的特点,要求具有对对象灵活授权的功能,包括用户对用户的授权、系统对用户的授权、系统对系统的授权等;信息的完整性,保证信息存储和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和破坏。

2.企业电子办公系统安全保障防火墙技术

针对安全需求,在电子信息系统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保障技术,包括安全技术和密码技术,对涉及到核心业务的网,还要采用物理隔离技术进行保护。这些技术作用在网络层、系统层和应用层,对信息系统起着不同的安全保护作用。在网络层主要应用的技术有防火墙、VPN、SSL、线路加密、安全网关和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层则包括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系统安全以及安全的传输协议;应用层安全技术主要涉及认证与访问控制、数据或文件加密和PKI技术。

从网络安全角度上讲,它们属于不同的网络安全域,因此,在各级网络边界以及企业网和Internet边界都应安装防火墙,并实施相应的安全策略。防火墙可以根据既定的安全策略允许特定的用户和数据包穿过,同时将安全策略不允许的用户和数据包隔断,达到保护高安全等级的子网、阻止外部攻击、限制入侵蔓延等目的。防火墙的弱点主要是无法防止来自防火墙内部的攻击。

3.内网和外网隔离技术

企业电子办公网络是由政务核心网(网)。随着各类机构内部网络业务系统(也称内网)和公众互联网(也称外网)的不断发展,许多业务系统正在逐步向互联网转移,使得内外网的数据交换和互联成为必然的趋势。互联网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造成人们对内外网互联的担忧,所以出现了多种方法来解决内外网的数据交换问题而又不影响内网的安全性,如采用内外网的物理隔离方法,将核心网与其他网络之间断开,将专用网和政府公众信息网之间逻辑隔离。隔离技术的发展至今共经历了五代。

3.1隔离技术,双网机系统。

3.2隔离技术,基于双网线的安全隔离卡技术。

3.3隔离技术,数据转播隔离技术。

3.4隔离技术,隔离服务器系统。该技术是通过使用开关,使内外部网络分时访问临时缓存器来完成数据交换的,但存在支持网络应用少、传输速度慢和硬件故障率高等问题,往往成为网络的瓶颈。

3.5隔离技术,安全通道隔离。此技术通过专用通信硬件和专有交换协议等安全机制,来实现网络间的隔离和数据交换,不仅解决了以往隔离技术存在的问题,并且在网络隔离的同时实现高效的内外网数据的安全交换,它透明地支持多种网络应用,成为当前隔离技术的发展方向。

4.密码技术

密码技术是信息交换安全的基础,通过数据加密、消息摘要、数字签名及密钥交换等技术实现了数据机密性、数据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用户身份真实性等安全机制,从而保证了网络环境中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安全。

加密技术的原理可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加密:E k1(M)一C

解密:D k2(C)一M

其中E为加密函数;M为明文;K为密钥;D为解密函数;C为密文。按照密钥的不同形式,密码技术可以分为三类:对称密码算法、非对称密码算法和单向散列函数。

在对称密码算法中,使用单一密钥来加密和解密数据。典型的对称密码算法是DES、IDEA和RC算法。这类算法的特点是计算量小、加密效率高。但加解密双方必须对所用的密钥保守秘密,为保障较高的安全性,需要经常更换密钥。因此,密钥的分发与管理是其最薄弱且风险最大的环节。

在非对称密码算法中,使用两个密钥(公钥和私钥)来加密和解密数据。当两个用户进行加密通信时,发送方使用接收方的公钥加密所发送的数据;接收方则使用自己的私钥来解密所接收的数据。由于私钥不在网上传送,比较容易解决密钥管理问题,消除了在网上交换密钥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所以特别适合在分布式系统中应用。典型的非对称密码算法是RSA算法。非对称密码算法的缺点是计算量大、速度慢,不适合加密长数据。

非对称密码算法还可以用于数字签名。数字签名主要提供信息交换时的不可抵赖性,公钥和私钥的使用方式与数据加密恰好相反。

单向散列函数的特点是加密数据时不需要密钥,并且经过加密的数据无法解密还原,只有使用同样的单向加密算法对同样的数据进行加密,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单向散列函数主要用于提供信息交换时的完整性,以验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被篡改。

5.公共密钥基础设施(PK 1)

PKI技术是电子政务安全系统的核心。它通过数字证书的颁发和管理,为上层应用提供了完善的密钥和证书管理机制,具有用户管理、密钥管理、证书管理等功能,可保证各种基于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的安全机制在系统中的实现。

PKI提供的证书服务主要有两个功能,即证实用户身份的功能及保证信息机密性和完整性的功能。它最主要的组件就是认证中心(CA)。CA颁发的证书可以作为验证用户身份的标识,可以有效解决网络中的信任问题。它是电子政务网中信任篚基础。

在CA颁发的证书基础上,可以实现数字信封,数字签名、抗否认等功能,提供数据机密性、数据完整性等电子政务系统中所必需的安全服务。

6.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系统(IDS)可以做到对网络边界点雕数据进行检测,对服务器的数据流量进行检测,入侵着的蓄意破坏和篡改,监视内部吊户和系统管运行状况,查找非法用户和合法用户的越权操作,又用户的非正常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人侵行为自规律,实时对检测到的人侵行为进行报警、阻断,关键正常事件及异常行为记录日志,进行审计跟焉管理。

IDS是对防火墙的非常有必要的附加,而不仅是简单的补充。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还可以与防一墙进行联动,一旦发现由外部发起的攻击行为,将一防火墙发送通知报文,由防火墙来阻断连接,实现秀态的安全防护体系。

企业电子办公的安全保障是系统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各种安全保障设施必须和系统建设同步实施,同时要加强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增强系统使用和系统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系安全可靠的运行。■

【参考文献】

[1]朱少民.现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架框研究,办公自动化技术.

第2篇

[2] 龙智慧.中电联欲推百万千瓦时火电机组竞赛[J].中国能源报.2015,(3):18.

[3] 周凤起.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J].国家发改委能源所.2006,(10):12.

[4] 江哲生,董卫国.国产1000 MW 超超临界机组技术综述[J].电力建设.2007,(3):1.

[5] 宋继红,石家骏.中国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简介[J].人文社科,2005,(4):2.

[6]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Knowledge[M]. USA: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0:236-241.

[7] RALPH L, IRW S. L. Reducing Project Risk[M]. England: Gower PublishingLimited Gower House, 1997:163-171.

[8] DEL C A, DELA C M P. Integrated Methodology Project Risk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2, 128(6):773-785.

[9] 王金海.做好锅炉压力容器基建监督检验工作[J].电力建设,2004(4):7.

[10] 樊乐乐.“5+3”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项目质量控制因素分析方法及研究[D].天津大学学报.2008,(6):41.

[11] 胜.国电泰州一期2×1000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D].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3.

[12] 厚金库.浅谈电力施工项目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

[13] 苏志坚、林法戴.项目管理在进口设备检验监管中的应用[J].检验检疫科学.2008,(6):3.

[14] 孙森.项目过程质量控制与应用[D].郑州大学学报.2006,(5):10.

[15] 朱玉桥.长春二热扩建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D].2005,(11):12.

[16] 施国洪.质量控制与可靠性工程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1-65.

[17] 王长峰,李建平,纪建悦.现代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07-112.

[18] 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质量手册[Z],2007:49-53.

[19] 施国洪,陈敬贤,马汉武,等.基于混合智能算法的多资源约束项目优化调度 [J].工程设计学报,2008,15(2):140-156.

[20] 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质量手册[Z],2007:101-132.

[21] 浙江省火电建设公司.国电北仑电厂三期工程#6机组焊接专业施工组织设计[Z],2007:12-34.

[22] 万长华.TJ集团组织结构变革研究[D].重庆大学学位论文,2006:10.

[23] 龚晓海.工程建设企业质量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78-91.

[24] 卢向南.项目计划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8-40.

[25] 沈建明.浅谈项目管理的质量控制[J].建筑经济.1997,(5):32-35.

[26] DAVID J B,LYNNE 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he Focus of Project Management Practices [J].The TQM Magazine , 2007,19(1):50-61.

[27] 邢文英.全面质量管理体系[J].回顾与思考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6,(8):12-31.

[28] SHIEH H M, WU K 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Project Performance in Building Planning Phase: an Empirical Study of Real Estate Industries in Taiwan[J].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2002, 13(1):133-51.

[29]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北仑电厂2×1000MW机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厂锅炉安装质量检方案.2006:20-21.

[30] ARTTO K, MARTINSUO M, DIETRICH P. Project Strategy: StrategyTypes and Their Contents in Innovation Proj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ing Projects in Business, 2008, 1(1): 49-70.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锅炉安装监督检验规则[Z].

[32] 郝玉玲.大顶子山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位论文,2007:42-50.

[33] Kuihui ye,Weiyanjiang.Project competition intensity(PCI) in the construction market:a case study in China.Construction management & economics,2005,26:4.

[34] TAYLOR W A, WRIGHT G H.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QM Implementation: Factors Influencing Success and Failure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03, 31(2): 97-111.

[35] Hollyoak,David M..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on complex construction projects. Research Report - University of Sydney, School of Civil and Mining

Engineering, May, 1995, p1-64

[36] 姜建民.论施工项目质量管理[J].山西建筑.2000.12(2):14-17.

[37] 黄存旺.浅谈火电厂焊接施工质量管理[J].机械工人.2002,(7):31-36.

[38] M. R. Hamiton, G. E. Gibson Jr. Benchmarking preproject planning effort.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1996:152-163

第3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2001年,教育部批准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编外目录专业率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截止到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及备案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等学校已达到134所。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布特点是:在食品工业较发达、粮食和农牧产品产量较大以及经济发达省份,开办该专业的数量相对较多[1]。吉林省是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是著名的“黑土地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中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多年来,吉林省粮食商品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人均肉类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如何正确把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设置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2],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是制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1 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面向农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业、流通业、监督管理等领域,培养既具有宽广坚实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又懂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综合性专业[3]。

由于高校所在的行业不同,依托的学科背景不同,各高校的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有所不同,特别应突出本校的强势学科背景[4]。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在原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的基础上,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发展起来的,主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食品生产、流通、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等部门从事分析检测、安全控制与质量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食品分析检测技术;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食品科学发展趋势、熟悉国内外食品法规与标准;具有在食品生产、储藏、运输、销售过程中,从事食品检测、安全评价、控制和监管能力;具有制定食品安全技术标准的基本能力。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工具性知识,达到能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手段获取科技信息及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 课程设置的特点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需有四种知识体系的支持,即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熟悉并具有制定食品有关法规、标准,并能从事实际测试、分析、化验以及技术管理;具有发现食品质量问题及隐患的能力,能够预测并控制食品质量和安全;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将食品、健康、免疫结合探讨相关问题[5]。任何一所高校开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要求,各高校只有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与办学特长开设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才能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6]。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检验,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这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要求的“精食品、强检验、善管理”三位一体的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7]。正确的做法是在提供食品类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提供食品的现代检测技术,食品安全防控技术、管理、法规等相关知识课程[8]。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从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三方面考虑[9],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

2.1 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任何专业或部分同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10],其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主干专业课程的需要、学生的知识及素质结构的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这些课程既包括自然科学和公共基础课体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2 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是专业知识的基本骨架,是进行专业学习和获取新知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基础,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仪器分析、人体生理学概论等,另外,还开设了农业环境学、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食品专业导论、管理学原理、网络资源与信息简索、科技论文写作与数据处理、计算机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等选修课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知识打好基础,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10]。

2.3 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设置的,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包括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分析、食品安全与检验、食品感官评定、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食品法规与标准等到课程。

2.4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包括粮油及制品检验、食品分子检测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食品物流学、食品企业管理、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软饮料加工技术、乳肉制品加工技术、食品发酵与酿造加工技术、食品包装学、绿色食品生产、专业外语等21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2.5 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应将实践教学与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诚信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11],实践教学由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教学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组成,教学内容应体现循序渐进的特点。

2.5.1 课程实验教学

课程实验教学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本专业技术的发展状况选择实验项目,将实验分为两个层次,即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精选实验内容,强化滴定分析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如食品分析课程实验中的饮料总酸度和有效酸度的测定,选择该实验项目的主要目的一是滴定分析基本操作训练;二是pH计的使用训练。综合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基本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为顺利开展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奠定基础,如酸牛乳检验,完成该实验学生应首先了解酸牛乳的加工工艺等到相关知识,熟悉评定酸牛乳质量的相关检验项目,并查阅相关国家标准,然后选择1~2个检验项目完成实验任务。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保持稳定,一般以4人一组,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状况不断更新,以4人小组在课程实训期间完成。根据年级、课程确定两种类型实验所占比例,一、二年级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三、四年级强调逐渐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2.5.2 实习实训教学

实习实训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食品工艺课程实训、仪器分析仿真课程实训、食品分析和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联合实训、专业综合模拟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实习实训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3 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毕业论文或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愿组成科研小组在业余时间内完成,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另外,为使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实习实训教学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行业企业专家的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结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注重通识教育的同时,应将教学中心放在核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上,另外,为了适应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满足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的需要,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充分体现本专业的特色,构建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为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敏,肖新生,夏岩石,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1):34-37.

[2] 蒋立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228-233.

[3] 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轻纺织,2010(3):36-41.

[4] 安广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7(2):60-62

[5] 蒋立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3):228-229,233.

[6] 李延辉,张传军,王喜萍.应用型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8(3):76-78.

[7] 杨勇,任键,宋春丽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思考[J].华章,2011(27):170.

[8] 宫春波,仇宏伟,于翠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5):61-63.

[9] 宋晓庆,李大鹏,陈义伦,等.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53-55

第4篇

论文摘要:安全生产管理是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安全生产管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止和消除事故以及减轻工人繁重体力劳动,保证生产安全而采取的各种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执行安全法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编制安全措施计划,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和伤亡事故的报告,分析、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对各级政府以及社会人员提高认识和工作的自觉性,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安全生产管理有助于提高认识和工作自觉性 

1.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在国务院领导下,成立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由各部委和全国总工会领导组成,共同担负起研究、统筹、协调、指导关系全局的重大安全生产问题,把各部委的力量全部调动和组织起来,用之于劳动保护、安全生产工作。各省、市自治区也相应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同时,我国实行国家监察、行政管理、群众(工会组织)监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1)国家监察 

 由劳动部门按照国务院要求实施国家劳动安全监察。国家监察是一种执法监察,主要是监察国家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预防和纠正违反法规、政策的偏差,它不亏预企事业内部执行法规、政策的方法、措施和步骤等具体事务。它不能替代行业管理部门日常管理和安全检查。 

(2)行政管理 

 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管理本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安全管理机构,组织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制定行业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对本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和监督检查、考核。 

(3)群众(工会组织)监督 

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是工会的职责。工会对危害职工安全健康的现象有抵制、纠正以至控告的权力,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这种监督是与国家安全监察和行政管理相辅相成的,应密切配合,相互合作,互通情况,共同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4)群众性安全科技团体组织 

目前,要改变不安全因素多的状况,一要靠强化安全管理,二要靠技术进步。为了充分发挥群众性安全技术力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成立群众性的安全科学技术组织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交流信息、交流经验,研究如何改进安全工作中的问题和活跃群众性安全科技活动,促进安全科技研究开发工作是一条好途径。 

2.全员安全意识培养 

安全教育是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要方法,也是使其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主要手段。必须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安全宣传和教育,有针对性地组织职工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知识。安全重于泰山,加强安全教育、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是搞好安全管理重要内容。 

加强劳动保护,保证安全生产是党和国家保护劳动者的一项重要政策,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正确贯彻“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及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检查,开展安全教育;保证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多快好省的完成各项任务。 

二、安全生产管理有助于明确工作思想和目标 

1.明确指导思想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的含义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时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安全优先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生产的其他目标。 

 “预防为主”的含义是,对安全生产的管理,主要不是在发生事故后去组织抢救、处理和分析,而是在事先有效地控制会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预防事故发生。 

2.明确工作目标 

针对人们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生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三、安全生产管理有助于构建安全标准体系 

1.建立岗位责任制的安全体系 

 安全生产是一项群众性工作,必须从上而下地建立安全专职机构和群众性安全组织。建立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安全生产的职责。 

首先,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各岗位工作人员,必须认真贯彻国家和上级部门颁发的有关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主管生产的领导同志和工作人员在布置生产任务时,必须同时布置和交待安全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工作进度和安全质量发生矛盾时,必须首先保证安全生产。 

 其次,各部门应设立不脱产的安全员,在负责人的领导下和专职安全人员的指导下,负责监督部部门的安全生产,督促各岗位工作人员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并组织安全检查。 

2.建立整体联动的安全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构建,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安全管理系统,明确了各部门各人员的责任,提高了人们对安全工作的了解,从而有利于统一部署,分工协作,团结一致的完成安全管理工作。改变了过去单一行动、责任不明的状态,建立起了一套整体联动的安全管理体系。 

四、总结 

在生产活动中客观存在着各种不安全因素。下矿井,就有水、火、瓦斯或冒顶的威胁;化工生产,就有中毒、爆炸或火灾的可能;机械加工,也有绞辗、刺伤或触电的危险。例如,电子工业的生产,要用到各种气体(如三风五气)、化学材料(包括三酸两碱和剧毒、放射品)和各种机电设备(包括高电压、高频率、强电场、强磁场、强光源、强辐射等装置)等,存在多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就是客观的要求。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如不重视或稍有疏忽,就会引起工伤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政治影响。因此“安全第一、质量第二、产量第三”的生产口号是有道理的。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对劳动人民的人生和财产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对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安全生产管理严细实概论[m].白山出版社, 2007. 

第5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信息安全 防护策略

一、相关概念

(一)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使信息服务不中断。也可以说,所谓信息安全,一般是指在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播和运用过程中,信息的自由性、秘密性、完整性、共享性等都能得到良好保护的一种状态。

(二)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就是具有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化技术,能为用户提供集成化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满足用户深层次的信息需求的服务机构,它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进入高级发展阶段的新的形态。所以,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是指其各系统不因偶然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丢失,确保信息资源的自由性、秘密性、完整性、准确性、共享性,为读者提供正常的检索和查阅服务。

二、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机房是各类信息的中枢,放置有各类服务器、磁盘阵列、交换机、防火墙、UPS 不间断电源、机房空调、除湿机等重要设备,机房设计与施工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机房内整个信息系统是否能稳定可靠地运行,是否能保证各类信息通讯畅通无阻。所以机房环境要能防水、防火、防震、防雷、防盗,对温度、湿度、洁净度、电磁场强度、噪音干扰都有很高的要求,相应的就要配备机房温湿度监控系统、机房温度报警器、浸水报警器、通风系统等来保障机房的安全。因而机房环境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二)硬件问题

数字图书馆各类服务器、磁盘阵列、交换机、防火墙、UPS 不间断电源、空调、除湿机等设备都是7×24小时运行,工作负荷过大,其使用寿命缩短,容易造成硬件故障,导致部分设备损坏,或者是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导致的设备损坏等。如常见的有磁盘、电源等。

(三)软件问题

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各种应用软件。这些软件在研发过程中,由于编程语言的局限性,设计时结构体系本身的缺陷,开发人员能力所限及疏忽等原因,这些软件本身就存在许多安全漏洞。黑客就可以利用这些漏洞,绕过安全机制,进行网络攻击,破坏和窃取数据资料,甚至破坏整个系统,导致数据丢失和系统瘫痪。

(四)人为问题

目前,国内数字图书馆系统管理员大多数都是高校毕业后就到图书馆工作,没有受过系统、科学的实战技术和安全管理培训,专业技术不精,缺乏专业的信息安全素养,在工作过程中容易操作失误,面对各种复杂的安全问题常常束手无策,对安全防范容易疏忽等。

其次,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严格、细致、有效的安全管理规定,重技术,轻管理,岗位职责不明确,安全管理滞后于技术发展,导致事故频繁发生。

(五)病毒及黑客问题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具有破坏性、复制性、隐蔽性和传染性。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为网上成千上万的用户共享,用户可远程访问、获得所需的珍贵资料。因此,也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黑客攻击活动日益猖獗,数字化图书馆的开放式、共享性及网络化环境,加上软件自身存在的安全漏洞,系统管理员的疏于防范等,成为黑客屡屡攻击得手的原因。

三、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防护策略

(一)制定严格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

在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的建设过程中,技术与制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是一种硬手段,是基础;制度是一种规范性的软手段,是保障。

制定严格、细致、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工作行为,健全信息安全监督审查机制,对工作人员进行常态化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制度执行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安全管理制度不流于形式,信息安全监督审查落到实处。

(二)良好的机房环境

机房的建设要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实施,机房应铺设抗静电活动地板,地板支架要接地,预留排水口。必须满足计算机等各种微机电子设备和工作人员对温度、湿度、洁净度、电磁场强度、噪音干扰、防水、防火、防震、防雷、防盗、防漏和接地等的要求。要配齐供配电系统、浸水报警器、应急照明、UPS不间断电源系统、空调系统、新风换气系统、气体式灭火器、消防报警系统、防盗报警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等。

(三)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指的是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构造的一个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的保护屏障。它能实现内网与外网、内网与内网之间风险的隔离,从而限制了局部重点或敏感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是抵御黑客入侵和防止未授权访问的有效手段之一。

(四)入侵检测或流量分析技术

入侵检测系统(IDS)通过对网络或系统中的不同关键点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主动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攻击的迹象,发出警报或采取防御措施。入侵检测系统是防火墙的重要补充,是积极主动的安全防御防御技术,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

(五)数据加密及身份认证技术

数据加密就是对需要保护的信息经过加密钥匙(Encryption key)及加密函数转换,实现信息隐藏,从而起到保护信息安全。常采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节点加密和端到端加密。身份认证就是对网络中各种应用的相关权限进行鉴别,阻止非法用户访问系统。

(六)数据备份技术

数据备份是容灾的基础,是为防止无法预料的结果导致数据丢失,而将全部或部分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到其它的存储介质的过程。数据备份包括系统和数据备份,常见的备份策略有: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分备份。按操作方式又可分为离线备份和在线备份。图书馆应按照数据的价值划分类别,对不同类别的数据进行不同等级的备份。

四、结束语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是其向读者提供稳定、持续服务的重要保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病毒泛滥,网络攻击常态化等。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健全安全保障机制,才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郝玉洁.信息安全概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2.

[2]孟朝辉.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湘潭大学,管理学院,2003.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模块化;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0-2320-03

Explore Based on Task-Driven "Computer Networks" Modular Instructional Design

ZHANG Zong-hu, REN Xiang

(The Network & Information Center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seriously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s and the nature of the course ,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modular approach and task-driven teaching thinking to do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computer network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 networks.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s;modular;task-driven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也是计算机应用中一个空前活跃的领域。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对当今社会的科技、经济、政治与军事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与信息安全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计算机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1]同时《计算机网络》课程不但已经成为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而且还是电子类、信息类、电子商务类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也是从事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和技能。可见,计算机网络课程对这些学生的重要性。但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是很好。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及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将相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地组织在一起,并能有效地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是每位教师都要面对的挑战。

1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目前,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教材不易选择。目前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教材种类较多,但是要找到一本恰当的教材却很困难。该文选择吴功宜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第2版)》为教材。该教材吸取了国内外知名大学使用教材和实践环节安排的优点,并结合国内普通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定位适中,配套教材齐全。该文所选教材以Internet技术为主线组织知识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结合基本理论,逐步掌握网络技术中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逐步培养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各种行业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以教师为中心,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大部分院校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采取的方法主要是课堂多媒体演示教学与上机模拟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能区别对待,造成有些学生营养过剩,有些学生消化不良。

第三,对计算机网络实验的重视不够,实验设备缺乏。传统观念认为计算机网络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导致实验内容不系统,形式松散,随意性大。势必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能在实际环境中学以致用。

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2]

因此,我们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更自觉地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作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模块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应用普遍,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拟以模块化教学思想为指导对《计算机网络》教材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并基于任务驱动原理对具体的各模块进行教学设计研究。

2计算机网络课程性质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科学。《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应用广泛、实用性强、概念众多,理论复杂、技术发展迅速及其知识更新快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组织中需要协调处理好计算机技术知识与通信知识的关系、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与新技术学习的关系以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继续学习能力培养的关系。该文所选教材教学内容知识点分为4个部分[3]。第1个部分主要讨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发展与应用,以及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的基础知识。

第2个部分在数据通信基础知识与概念的基础上,对广域网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与协议进行系统地讨论。在介绍介质访问控制子层的基础上,对局域网、城域网技术发展、应用进行讨论,同时讨论交换局域网、虚拟局域网、无线局域网技术与基本组网方法。

第3个部分对TCP/IP协议体系中的网络层、传输层与应用层进行系统地讨论,对网络互联、分布式进程通信、客户/服务器模型进行深入地分析,并以典型应用层协议的分析为例,对网络服务的基本概念、协议与协议动作、协议与协议数据单元等基本问题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网络工作原理与实现技术的理解。

第4个部分研究目前技术发展的热点问题已经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技术,涉及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的基本问题、网络安全策略的设计,加密与认证、入侵检测、防火墙、网络防病毒、网络文件备份与恢复技术等。

该文所选教材的教学内容知识点的组织关系如下图所示:

3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法的思想在职教界已被普遍接受,模块化教学法可显著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直观性,提高操作技能,激发学习兴趣。但是在学术界对模块化教学的理解在本质与内涵存在一定差异,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模块化教学法”似可定义为按照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划分的方法。它旨在把一个复杂、相互交叉的课程结构分成若干个基本教学模块。[4]

模块化教学不仅是坚持按需施教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同时还是培养教研骨干的重要平台。模块化教学的建立更好地提升了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水平。首先,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使行为更加规范,使得教学流程有了规章制度可循,更加规范,细到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的负责。其次,在内容方面,注重教学内容的布局,内容更加系统性,理论更加完整,从微观上,教学布局变得十分的严谨。此外,可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方面都能发挥最大的潜能。

该文依据模块化教学基本原理将所选教材的4部分知识点拟划分为3模块,即计算机网络概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安全与管理等。如下图所示:

4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借鉴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法“双主模式”的教学思想[5]。教师首先明确所要教授的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所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围绕这单个教学子目标,设立教学任务情景,使学生产生产生强烈的问题驱使动机,按照任务驱动的步骤,帮助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同时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应用学习资源,可自主探索,也可以与老师和周围同学互动协作学习,学生的“求知欲”、“主题意识”、“实践和创新能力”是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对学生所要突出的培养的目标。

任务驱动起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6]。有些人把它称为“单刀直入法”或“黑箱方法”[7]。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它的难易程度和课操作性决定着整节课的教学教学效果和目标的实现。因此,任务设计应当避免一些误区,应当避免任务庸俗化,将任务仅仅看成是是一次练习或者作业,在任务设计中逻辑和层次模糊,要求学生简单片面完成任务,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任务驱动设计应当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精选任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深刻把握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深度、难度及广度,按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个理念,是否具有综合性,是否具有创新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兼顾到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创设情境。教师是任务驱动情境的创设者,创设情境的过程是按照任务目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情境具有趣味性,侧重点和针对性,更好引导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之中,营造一个良好的相互讨论和学习的氛围,它改变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不断激励学生前进,通过真实性的交流,可以有效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

3)协作、交流互动。在任务设计的环节,教师首先围绕主题设置一些能够引发争议的话题,也可以随着教学进程的改变,教师关注到学生的讨论,认真倾听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选取学生不会解答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灵感临场发挥,交流中教师进行问题错误纠正,难点点拨。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是进行分工合作。[8]教师需要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关注和关心一些胆小、内向不爱发言的同学的情绪,鼓励他们与同伴交流,对一些爱抢话题和不懂得聆听他人意见的同学要适当引导,通过讨论与互动,相互交流,形成不同观点的交锋,思想火花的碰撞,学生能不断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还能培养倾听与交流等良好的个人素养。

4)总结及评价。由于分组讨论和分段完成任务,学生在一节课程结束之后头脑里储备的知识是零散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回归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或与旧的知识点相互联系,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或相互评价,以提高改进,教师选取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与鼓励。每一节课的结束都能够为下一门课开好的头,最后基本能达到学生的对任务的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总结和评价。

5小结

“模块化”教学思想指导下可以将零散的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有序的梳理。“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授之以鱼”,更强调“授人以渔”,强调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任务驱动法”比较适合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使用这种方法,只要任务安排得恰当,学生就能够根据所布置的任务去积极准备,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实现了教学要求又能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好本门课程。[9]该文着重分析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课程性质以及模块化教学、任务驱动等思想的脉络而较少关注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及其效果的研究,这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深化。

参考文献:

[1]吴功宜.计算机网络(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胡树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16).

[3]吴功宜.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王素玉,刘桦.模块化教学的应用设计与实践[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5]杨悦民,何军妹.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5(1).

[6]冯毅.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7).

[7]伍文庄.“任务设计”教学法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2(3).

第7篇

作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操作系统原理”(也称“操作系统”)是一门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帮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熟悉操作系统内核,能够运用操作系统深层次功能来解释和开发更好的中间件和应用程序,等。此外,无论是为新设备编写驱动程序、创建新的微内核服务器,还是提供能够高效处理发展需求的新系统,等等,都需要理解基本的操作系统原理和技术。一些学校的专业学生甚至还需要掌握操作系统的分析、开发和设计技术。而另一方面,应用型、教学型高等院校(尤其是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虽然很少直接从事操作系统软件的开发,但其操作系统原理的知识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专业水平和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是他们与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的用户和应用者的分水岭。

1 “操作系统原理”已经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与内容

鉴于其重要性,各个学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都一贯重视“操作系统原理”的课程建设。例如,我们利用Google (谷歌)搜索引擎,对“操作系统精品课程”关键字进行搜索,得到“简体中文网页中,约有880, 000项符合‘操作系统精品课程’的查询结果”(2007.10.9查询。作为比较,同样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数据结构精品课程”有290, 000项;“软件工程精品课程”有594, 000项) 。

又例如,我们在图书的专业网站“互动出版网”() 进行相关搜索,在该网站的“计算机书店”中,“操作系统”类图书信息有2, 251条(2007.10.9查询。作为对照,“数据结构”类图书信息有433条;“软件工程及软件方法学”类图书信息有1270条)。

可见,在解决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方面,我们不乏优秀论文和优秀成果,也有很多优秀的教学前辈和教学典范;另一方面,从宏观上讲,我们不缺教材,也不缺好的“操作系统原理”教材。在长期的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以及教改创新,许多优秀的、具有方方面面特色的国内外“操作系统原理”教材得以建设、出版和发行。

但是,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应用型院校的学科建设应该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色。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即使仍然优秀与先进,也不能完全适应普及高等教育的需要,新的高等教育形势呼唤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这一点,在当下的众多精品课程建设中,无论是建设者,还是评判者,都很少顾及,往往还是用传统的方法,用精英模式的方法来建设和评价应用型院校的项目。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兄弟院校做到的我们要努力学习积极争取做到,更重要的是,应用型“操作系统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还应该包括对本课程教育对象 (例如独立学院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特点) 的正确认识、对教学目的(例如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深刻理解和对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等。

2正确理解教育对象,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

孔子曾经提出过不少至今仍然具有教育意义的人本思想,他的“有教无类”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认识,才有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

认识“有教无类”,对于教师来说,就要真心地爱学生,真心地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由基本的对岗位和对学生的“爱”为出发点,去理解学生,思考问题,寻找解决之道。亦即:要尊重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和认识学生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根据学生群体的认知习惯来设计、调整、改变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建设新的、更加积极的良好学风。

就像池塘养鱼。不同的鱼种有不同水深分层次生活的习性,所以,池塘养鱼一般是分层次确定投放鱼种的。在社会生活中,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分不同层面而产生不同需求的。研究型院校主要培养学科精英,教学型院校主要培养优秀应用人才,甚至是高职高专的应用型人才,都各有各的用武之地,重要的是,应该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理解和认识他们,教育和培养他们,而不是一刀切。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学校学习氛围的变化主要缘于学生结构和学生对象的改变。事实上,教学对象变了,教学目标变了,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

3着眼于应用性教育目标,倡导教学内容的分层次设计

大多数大专院校都设置有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相关专业,我们至少可以认为:根据所在院校的办学类型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社会需求的不同,这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不同,这些计算机专业对于“操作系统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我们认为:对于大多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非研究型院校的学生,应该把“操作系统原理”的学习定位在理解、熟悉和能够灵活运用操作系统原理,来解释计算机运行的现象和开发更好的应用程序与新设备驱动程序等这样的层面,而把那些“考研”所需要的更深层次理论性内容放在选修或者考研复习阶段来解决。从长远看,应该对各层次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在特定的范围内形成一定的相关共识。

换句话说,在教材建设中要很好地把握编写内容的“度”,要完整、全面;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很好地把握灵活的“度”,在符合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授课要生动、能理解,要引导学生产生对课程内容的浓厚兴趣,千万不要满堂深灌而读僵读死。“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虽然有鲜明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但也有对基础课程和对理论深度的很高要求,因此,教学方法需要很好地设计,需要明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积极进行调整和引导。

4注重因材施教,重视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孔子非常注重因材施教,他研究人的方法是以承认人与人的存在差别为前提的,他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和特长都很了解,并且要求学生把学和思、学和行结合起来。

孔子的教育观点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精神。从“教书”来讲,就是要培养有能力有学问的贤才;从“育人”来讲,就是要塑造理想的人格。孔子不把“圣人”作为教育的目标,而把重点放在培养君子人格上。在《论语》中,孔子所描绘的君子是仪表端庄、崇德向善、慎言敏行、学以致道、善于交际、爱才惠民、安贫乐道的人。在孔子那里,君子的标准可高可低,高到德、才、智全面发展,低到能具备某些优点就行了。君子既要求完美,又不尽完美。孔子培养学生的君子人格、就是在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正因为此,“因材施教”就成为教师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专长,通过因材施教,使广大学生成为各方面的“贤才君子”。在应用型“操作系统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的一个侧重点,就是探索学生能够喜欢、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法。

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先说 (课堂理论教学) 后做(验证性实验)”和“光说不做”。但是,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效果普遍出现滑坡,客观上淡化了“验证性”实验的基础,因而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一点,在“操作系统原理”课的教学中尤其如此。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把实验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相融合,抓实验实践教学促进学科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操作系统原理”以及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这个教学方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先做后说”和“边做边做”。这里的“先做”,就是教师依据相关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前导实验,学生在实验设计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方法来了解和实践课程知识;这里的“后说”,就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答疑解惑,系统地提高学科知识的理论水平。

例如,“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一向都有实验教学的要求,但实验内容通常是根据操作系统原理的思想,运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操作系统的部分功能,或者分析诸如Linux操作系统某个版本的开放源代码,等,带有强烈的“验证性”色彩。但是,(1) 由于低年级程序设计语言教与学所存在的问题,学生普遍不能顺利地运用程序设计语言工具;(2) 对于应用型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操作系统原理的主要目的应该不是设计新的操作系统,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更好地运用操作系统。

因此,应用型“操作系统原理”的课程建设尤其要重视建设实验、实践和应用等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问题所在,通过实践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体会到应用价值而喜爱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操作系统软件肯定是我们所见到的最优秀、最复杂和最庞大的软件之一,所以,真正领会操作系统课程所介绍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巧,对很多学生来说是困难的。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操作系统内核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可以由此来体验操作系统内核及其设计技巧。可以在不修改任何代码的情况下,了解操作系统内部状态的各个方面;也可以通过编写新的代码来阅读内核的数据结构和了解操作系统运作方式,等等。

根据以上思考,我们在实验内容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和实验文档的组织等方面都作了精心的考虑和安排,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尝试为“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编写了实验教材《操作系统原理实验》(200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修订)。该实验教材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充分理解课程的大多数教材,遵循课程教学的规律和节奏,体现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帮助学生切实把握本课程的知识内涵和理论与实践的水平。几年来,作为被许多应用型院校广泛采用的实验教材,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同。

5积极推广,扩大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

在“操作系统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学生在“操作系统原理”等课程中产生的学习困难,首先来自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而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先做后说”的方法,把根据学科理论知识精心设计的实验实践环节与学科理论教学相融合,抓实验实践教学促进学科理论知识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认知困难,符合特定的学生对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操作系统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所做的教改工作,此后又陆续体现到如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电子商务概论、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信息安全技术、数字艺术设计、人机界面设计,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等课程中,实现了建设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带动一批相关课程发展,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

由《操作系统原理实验》开始,这一系列教材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教学特点是:(1) 重视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重视实验所必须的训练,重视设计实践环节,以形成一个“什么都学过什么都会点”的积极局面。(2) 实验内容有很好的可操作性、趣味性和适当的难度。可操作性保证学生都能完成实验而促进学生学习信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学生抄袭的理由,克服实验数据普遍抄袭的弊病;趣味性体现“寓教于乐”以提高学生完成实验的积极性;而适当的难度有助于激发优秀学生进一步钻研的斗志。(3) 学生通过实验提高对学科理论知识的兴趣和理解,保证本科院校学生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水平。

(4) 实验内容形式多样,例如可以是实验、论文、课程设计等不同环节,并且各种实验内容应该得到严肃认真的设计,使实验产生适当的节奏感。

6后记

在许多交流场合都有老师说:用实验实践促进理论教学确实符合应用型院校的学生特点,那么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需要和可以这样做?

我们觉得,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很好的内容,这些内容要传承和发扬,要珍惜,要很好地加以利用。我们的探索和研究,只是在此“单一”的基础上,成为“有二”,而教学改革还需要“成三”、“为四”……,只要“材”不同,“教”法就可能也应该有所不同。这是一。

其二,原本教学状况很好的不一定要“改”,至少“状况好”说明教学方法得当;但反之,如果确实面临了教学问题,那眼下,调整方法可能首当其冲。

“操作系统原理”是计算机学科的一门经典课程,成果多,经验多,高手多,我们只是想根据自己的实践,起点“抛砖引玉”的作用。推而广之,本文所谈及的一些想法,在诸如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等等重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同样具有意义。

和大家一样,我们期待着推动和进步,期待着本科教育质量的腾飞。

参考文献

[1] 周苏、王文等.大学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5,p.194-198.

[3] 周苏、金海溶等编著.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第8篇

关键词:电子货币银行金融

货币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商品货币、纸张货币和电子货币。从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货币制度的变迁是为了提高货币流通速度、降低货币流通费用,从而降低商品交易费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子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一体化使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使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社会迈进。由于金融业对信息有超乎其他产业的特殊需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在这个网络经济时代,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在业务处理、顾客服务、经营决策、管理拓展方面的技术环境。这些革命性的变革无疑都必须依赖于货币及支付手段相应的电子化。电子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20世纪末支付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它正在并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改变银行的经营方式。由于在降低交易费用上的巨大优势,电子货币取代传统通货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当然电子货币对传统银行业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商业如何应对电子货币的冲击就成了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电子货币相关概念解析

20世纪以来,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作为其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也随之产生和发展。电子货币的产生被称为是继中世纪法币对铸币取代以来,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并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应用与发展不仅会影响到电子商务的进行,而且会影响到全球的金融体系。

(一)电子货币的定义

电子货币就是由消费者(及相对的特约商户)占有的,存储在一定电子装置中,代表一定的货币价值的“储值”或“预付价值”的产品。具体而言,这里所讲的电子装置通常包括两种形态:以IC卡为媒质的智能卡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货币载体。电子货币的货币价值以数字信息的方式存储在电子装置载体中,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储值卡、智能卡,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形态。电子货币不是纸质的,也不像电子资金划拨一样涉及到银行,这种新的货币形态可以离开银行的中介作用,在交易过程中不用同存款发生密切联系。就其现阶段而言还只是一种新的支付形式,还要以现有存款为基础。

(二)电子货币的特性

1、电子货币是以计算机技术手段为依托,通常以各类电子设备(如智能卡)及计算机存储器为价值载体的货币

电子货币主要有卡类和计算机两种载体。以卡类为载体的电子货币,卡中的芯片能够根据事先存储在里面的程序和外部销售终端或其他设备(如电子钱包)的指令存储和处理信息。借助特殊的设备和终端,卡中代表金钱的信息可以被识别,并且按照指令进行转移。而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电子货币进行交易时,需要借助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交易前要先下载或从发行人那里获得专门的软件,通过特殊的软件和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实现电子货币数额的计算和转移。这种强大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是传统的提款卡所不具备的。提款卡主要是通过输入密码同中央数据库相联系,通过中央数据库增减相应的金额,卡本身不存在代表电子货币信息的增减。

2、电子货币是一种信息货币

电子货币说到底不过是观念化的货币信息,它实际上是由一组含有用户的身份、密码、金额、使用范围等内容的数据构成的特殊信息,因此也可以称其为数字货币。人们使用电子货币交易时,实际上交换的是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传输到开设这种业务的商家后,交易双方进行结算,要比现实银行系统的方式更省钱、更方便、更快捷。

3、电子货币价值传送的无纸化

电子货币是现实货币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虚拟化,是一种没有货币实体的货币。电子货币是在电子化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无形货币。一般来说,电子货币的价值通过销售终端从消费者手里传送到货物销售商家手中,商家再回赎其手里的货币。商家将其手里持有的电子货币传送给电子货币发行人从其手里回赎货币,或者传送给银行,银行在其账户上借记相应金额,银行再通过清算机构同发行人进行结算。整个过程是无纸化的。所谓无纸化是与票据、信用卡相比较而言。而且,电子货币可以在各个持有者之间直接转移货币价值,不需要第三方如银行的介入,这也是电子货币同传统的提款卡和转账卡的本质区别。电子货币在这一点上,很类似于真正货币的功能。

4、电子货币是可以进行支付的准通货

电子货币能否被称为通货,关键在于电子货币能否独立地执行通货职能。就目前而言,电子货币可以起到支付和结算的作用,但电子货币只是蕴涵着可能执行货币职能的准货币。首先,电子货币缺少货币价格标准,因而无法单独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也无法具有价值保存手段而只有依附于现实货币价值尺度职能和价值储藏职能;其次,由于电子货币是以一定电子设备为载体—智能卡和计算机,其流通和使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设施条件及软件的支持。因此,尚不能真正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最后,尽管目前电子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执行支付手段,但是现有的各种电子货币中的大多数,并不能用于个人之间的直接支付,而且向特约商户支付时,商户一方还要从发行电子货币的银行或信用卡公司收取实体货币后,才算完成了对款项的回收,电子货币不能完全独立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可见现阶段的电子货币是以既有通货为基础的新的货币形态或是支付方式。

二、电子货币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

伴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银行的主要功能由依赖于存、贷款数量的资金中介功能,向为顾客提供电子清算服务和信息服务功能的重心倾斜。在这一变化中,传统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信用创造等在法律上如何定位;二是如何保证电子货币的安全性,以及如何规避电子清算系统风险;三是银行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如何向信息化经营转变,与金融电子化趋势相适应。

(一)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

目前国际间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这一金融监管的对象的认识尚存在较大分歧。欧洲大陆各国认同这样的观点,即电子货币的发行应该包含在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其发行主体应该属于金融监管的对象之一。1998年,欧盟委员会在欧盟理事会提交的指令草案中规定,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与传统意义上的“信用机构”享有同样的市场准入权利和相同的竞争条件。这体现在:第一即使电子货币发行机构无意从事传统信用机构所提供的全部金融服务,它依旧有权在整个欧盟成员国范围内自由从事经营活动;第二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只接受设立地成员国一国的管理和监督,这也使其在经营条件上与传统的信用机构完全相同。在美国和英国,占主导性的观点则是,若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进行严格的监管和限制,会损害民间机构的技术开发和创造精神,把电子货币的发行限定于金融机构还为时过早,因为一些证券公司、特殊贷款公司、非银行支付供应商、信用机构也能提供电子货币服务。如果将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限定于中央银行,则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因为货币是中央银行独有的利益,它来自货币发行权,即能使市场参与者将其负债作为货币的权利,该利益反映在对生息资产通过以发行货币的方式进行无息或者低息融资的回报上。如果法定货币被私人电子货币所取代,这部分中央政府收入来源就会丧失或者减少。如果由中央银行以某种形式发行电子货币,不仅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无风险的电子支付产品,还可以换回货币收益的损失。但这样做的代价很大,因为政府的介入会冲淡市场活力的发挥,抑制私营领域的发展,阻碍进一步的金融创新,而且高风险的新兴商务可能会浪费纳税人的钱财。从目前来看,各国只允许银行发行电子货币,从而有利于对其监管。

(二)银行的结算职能

随着小额结算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开放式网络结算服务使用者队伍的不断扩大,结算业务作为银行固有业务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结算业务的提供者已超出银行范围。例如电信、交通、旅游等行业发行的名目繁多的、储值性质的磁卡或IC卡,实际上已成为新形式的“结算帐户”。例如储值卡的发行公司,在销售卡时,即与购买者之间产生了借贷关系,这笔资金是在储值卡使用时逐步清算的。这种资金清算,与银行存款用作结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这些行业能用更低的价格,通过电话、因特网,提供更贴近顾客需求的服务,那么在结算业务领域,银行将可能被其他行业夺去更多的机会。

另外,以往企业间交易的买卖双方,其资金授受都是通过银行中介进行的,银行可以从中收入一定比例的手续费。但是,随着金融EDI的应用,促进了货款的相互抵冲及企业间的差额结算,这对企业无疑有效地削减了手续费支出。同时,随着企业EDI应用的发展,这种结算方法必将在企业集团内部普及。其结果是,双方的交易信息不必通过银行即可相互交换,货款的抵冲也不必经过银行即可进行,银行不仅丧失了手续费的收入,而且无法掌握企业的资金流向。这对银行的结算职能及资金监督职能又是一个挑战。

(三)结算网络的国际竞争

电子货币、电子结算发展的结果,将为使用者跨越国境利用由外国经营者提供的结算服务创造了更多机会。特别是由于因特网的发展而形成了世界范围的通信网络,以电子货币进行的结算服务,已出现无国籍化的动向,国内金融机构与外国机构之间将处于直接竞争的环境。如何增强结算网络的国籍竞争力,已成为各国银行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为了保护使用者利益,1997年5月,10国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会议(G10)下设的电子货币作业部的报告书中指出:关于跨越国境的电子货币及电子结算的使用,在法律、行政、司法等方面的管辖权问题是复杂的,并且某些方面可能是不明确的,即使是对国内的使用者,其保护措施和监督体制也不尽完善。因此,由外国主体发行的电子货币和提供的结算服务,目前应限定其范围。

三、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我国已由中国人民银行为牵头单位,配合国家各主要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联合建设中国金融数据通信网和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充分利用金融系统电子化基础设施,加强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职能,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以逐步确立和完善我国支付清算体制,加快实现全国范围内银行卡跨行、异地支付业务授权及清算信息自动交换。目前,我国金融卡发卡量超过10300万张,全国金融卡信息交换中心和清算中心已建立,金融卫星网拥有646个卫星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和700多个县,全国电子联行平均每天往来5万多笔,转汇金额平均每天达800——1000亿元,大大提高了转汇效率,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平均每天为企业减少利息开支500万元。金融卡的发行,使得消费群体、商业领域和银行之间形成了互相支持、简易方便、安全可靠、促进发展的紧密关系,非金融卡发卡量突破1亿张,广泛地应用于交通、水电、煤气、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方面。

(一)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冲击

1、对银行生存和经营的挑战

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使得网络银行的出现成为必然。就目前而言,网络银行有两类:一种是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网络银行,另一类是指传统银行运用公共互联网,把网上银行业务作为银行零售业务柜台的延伸,达到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目的,并节省银行的经营成本的模式,完全意义上的网络银行即第一类网络银行。根据美国BoozAllen和Hamilton公司1996年4月公布的调查报告,网络银行经营成本仅相当于经营收入的15%——20%,而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占到了收入的60%,开办一个互联网银行所需的成本只有100万美元,还可用电子邮件等技术提供一种全新的真正的双向交流方式,而建立一个传统银行分支机构需要150万——200万美元,外加每年的附加经营费用35万——50万美元。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网络银行业务成本优势显著,对传统银行的经营已构成威胁。

2、对客户市场占有率的冲击

电子货币是通过电子网络发行并可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的货币,这就使一国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权力被打破,于是世界上那些拥有先进技术和大量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如软件公司、电信业者、中介业者等)像商业银行一样都将发行和经营电子货币作为其主要业务。这种状况给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创造的基础带来了严重冲击。如果其他公司发行了代表自己品牌的电子货币,那么这些公司就可能越过银行单独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其中包括向客户提供电子货币。电信、交通、旅游等行业发行的名目繁多的、储值性质的磁卡或IC卡,实际上已成为新形式的“结算账户”。例如储值卡的发行公司在销售卡时即与购买者之间产生了借贷关系,这笔资金是在储值卡使用时逐步清算的。这种资金清算与银行存款结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这些行业能用更低的价格,通过电话、因特网提供更贴近顾客需求的服务,那么在结算业务领域银行将可能被其他行业夺去更多的机会。

3、对银行经营方式的冲击

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获取规模经济的途径是不断追加投资和多设网点,发展的基础是资金利差。随着电子货币的出现,其经营方式将受到极大的冲击。一方面电子货币的使用多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这就使仅有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而没有便利的计算机服务网络的银行经营寸步难行;另一方面电子货币的多样性会无形中削弱银行信贷的规模,也将使得银行赖以发展的基础发生动摇。因此一些金融界有识之士指出,商业银行如果近几年内拿不出可行的电子货币,那么其他电子货币发行单位将抢占更大的市场。这无疑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电子货币的策略

电子货币产品的开发对银行业务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目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各家商业银行的竞争生存意识迅速加强,利用金融业务及工具创新来扩大市场份额的工作力度日益加大,各家商业银行都已意识到了电子货币市场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哪家银行在该领域领先一步,其就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1、加快金卡工程建设速度,开发以金卡为核心的表外业务品种

1993年国务院听取电子部关于实施电子货币工程(金卡工程)的总体方案,并于1994年成立了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标志着我国金卡工程的开始。我国金卡工程的应用目标是先从银行卡(信用卡、智能卡)起步,建立现代化的实用电子货币系统,具体而言就是建立和完善银行卡授权、结算、发卡、流通、服务体系,最终减少现金流通量,以电子货币(信用卡、智能卡)替代现金流通,与国际金融支付体系接轨。实施“金卡工程”发卡银行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存通兑,可以实现银行电子化、网络化。

“金卡工程”最初的重点在于推广信用卡和其他银行卡的应用。这是由于我国网络环境相对欧美而言比较差,且我国的支付工具也相对比较落后,现金交易占了交易总金额的很大部分,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确定先发展银行卡为支付工具,再在此基础上发展智能卡。智能卡是银行卡发展的比较高级的形式尤其是智能IC卡。目前在我国12个金卡工程试点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全面投入运行。1999年初,各商业银行卡发卡量达1亿多张,银行IC卡300多万张。我国IC卡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IC卡在我国的生产、应用发展更是迅猛。目前已在金融、商贸、交通、电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旅游人口管理以及公共事业收费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初步成效。2002年我国IC卡发卡金融机构达55家,发卡量达3.8亿张。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饭店、商店、宾馆等特约商户约13万家,各金融机构装备的自动柜员机总计5万台,销售点终端机34万台,全国受理银行卡的电子化业务网点13万个,截止2002年交易总额为84532亿元。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平均增长的水平。我国金融电子化系统建设己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实施了电子货币(银行卡)工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种类较多,使用范围局限性较大,使用成本较高,尚不方便快捷。因此我国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应加快信用卡合作开发步伐,将现在的四大信用卡合为一卡,增强信用卡的服务功能。一方面方便客户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商业银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同时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提供合作的条件。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可率先统一表外业务创新的标准,开发以信用卡业务为核心的各种新型服务工具,随着金卡工程的实施推动我国电子货币的使用,同时加速电子货币创新步伐,用以抗击网络银行对其业务的可能冲击。

2、积极开发新工具,进行业务创新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扩展原来的银行业务如在柜台之外办理存款取款,开设个人理财账户如消费账户、投资账户、外汇交易账户等,以办理及个人消费信贷、教育投资信贷、投资组合工具等业务,积极与各大型商场、超市等电子货币使用频繁的单位联系,在以上单位设立POS机等,将银行、单位、政府、个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庞大的服务网络,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抵御电子货币带来的商业银行收益减少的危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进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创新。随着以IP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革命的深化,传统银行以存款、贷款和转帐结算为主的资金信用中介将逐渐弱化,因为新的在线电子支付的手段不断更新将不断削弱银行在结算方面降低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过程交易费用的比较优势,从而网上业务的重点将日益向为公司和个人提供理财咨询和金融增值服务方面转移,Internet网、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使传统银行在分支机构和结算体系方面的优势荡然无存。借助Internet网,总分行制商业银行能够在网上实时、快捷地提供个性化、互动性极强的金融服务,结算支付将逐渐成为廉价的、甚至在将来是免费的无偿金融服务,因为这是网上银行争夺客户和网上金融市场份额所内生的竞争机制的必然结果,网上银行将日益向网上证券交易、网上保险、网上拍卖和其他网上投资业务方面发展,网上银行在这些领域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信息增值服务,随着网上银行电子货币资金的相对充裕,网上投资理财技能将成为稀缺的信息资本,银行业与证券业将日益走向融合,关于投资咨询和理财的信息资本的运营效益将日益成为决定网上银行成败的关键。

3、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主要营销方式

电子货币的应运而生使商业银行之间和其他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对电子货币的流通总规模有重要的影响,从而商业银行的职能必须进行重大转型,商业银行之间将为争夺网上电子货币支付、结算上的市场份额而进行激烈的竞争,为此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地提高在线电子货币支付和结算的服务质量,甚至会导致这几项业务走向完全的免费,商业银行和其他在线金融服务企业争夺网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权更加激烈。网上商业银行争夺网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权在本质上就是争夺网上客户群,就是争夺网上金融市场份额。网上银行收回经营成本所依赖的经营收入和资本收人,将主要依赖网上广告收人、投资理财咨询服务收人和驰名品牌、商业银行的驰名网站门户的数字化品牌在股票市场增值。商业银行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与其需要相适应的电子货币类的金融服务。同时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如为强化消费者信心,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对在使用电子货币中遭受损失的客户给予一定的赔偿。商业银行要真正建立起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模式,使客户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享受银行提供的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务,争取占有更多的顾客群。

4、建立完善的电子货币支付系统

安全性一直是电子货币使用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总体形势来看,为保证Internet下信用卡支付的安全性,VISA、Mastercard、Microsoft、Netscape和GTE等专门签订了Internet信用卡支付的安全电子交易协议,以期建立更加安全的Internet信用卡支付系统。目前正在运行的无条件匿名电子支付系统和可记录的匿名电子现金支付系统能在相当程度上保证电子货币支付的安全性。但是由于网络安全技术的局限,目前人们对银行电子货币安全性的担忧并未减轻,任何经营电子银行业务和电子货币业务的机构都希望他们的帐户管理和风险管理系统能受到严格的控制,能够防止虚假电子货币在系统上进行交易。但事实上,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条信息途径的使用,系统的安全性越来越难以得到保证。计算机黑客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进入电子银行系统。安全性风险的防范越来越重要。对于电子货币业务,如果安全系统被破坏,则可能导致欺骗业务发生。而对于其他形式的电子银行业务,未经授权的闯入既可为银行带来直接损失,也可以产生其他问题。例如电脑黑客通过网络闯入电子银行业务系统,寻找使用客户的机密材料,使客户利益受损。而缺乏对系统的严密控制,外部的第三者闯入系统设置病毒,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损失。电子银行及电子货币既可能遭受外来者入侵,更容易受到内部职员的破坏。某些心术不正的职员可通过在暗中获得的数据进入客户的帐户窃取资金,而另外一些职员不经意的错误也可能对银行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产生危害。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继续努力,建立真正完善和安全的电子货币支付系统,促进电子货币业务的发展。

结论

虽然我国金融电子化起步较晚,离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距离,但近年各家银行相继推出了各种与电子货币有关的服务,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务领域。例如,使用信用卡支付的银行POS系统,以及使用IC卡代替现金用于小额支付的预付式系统等。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内网络用户的不断扩大,社会对电子货币、网络银行业务的需求必将迅速增长。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面对信息技术进步、金融国际化、传统银行业务衰退等国际性发展趋势,重新认识银行固有的结算、信用创造、资金中介等职能,重新检讨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制定新的经营战略,是经营管理层当前的重要任务。其中,对目前正在开展的电子交易业务,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如何与Internet结合,应积极研究并及时展开工作。首先抓紧时机上网,以防再度发生被抢注“域名”事件。网络银行业务可从信息、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开始,直至全方位的交易服务,分阶段逐步展开。否则,将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损失无可估量。

参考文献:

(著作)金光华、田昊箭、王蓓、刑林明:《电子货币》,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5页。

(著作)唐应茂:《电子货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9-83页。

(著作)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167页。

(著作)陈进:《电子商务金融与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6页。

(著作)姚立新:《电子商务下的金融创新与运作》,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93-99页。

(论文)陈颖:《电子货币发展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的思考》,《广东经济》2006年第7期,第72页。

(论文)孔立平:《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与对策》,《商场现代化》2004年第13期,第56-58页。

(论文)陈湛匀、李文斌:《我国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发展研究》,《新金融》2000年第8期,第34-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