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0:03
导语:在地基基础工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房建工程作为具有一次性、不可逆的施工工程,如果在房建工程竣工后,发现质量问题,那么其对整个工程的安全性都会产生影响,并且修改难度非常之大。地基作为房建工程的基础,因其埋于地下具有隐蔽工程的特点,如果没有对其进行规范、合理的处置,一旦地基出现沉降、倾斜表现,那么就会对整个建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近年来,在房建工程建设数量逐渐增多的背景下,很多房建工程不得不在一些地质本身就偏弱的软土上进行,这更强调了做好地基工程使用的重要性。一幢成功的房建工程其必须要有足够稳固的地基,才能够支撑起整个房建工程,承受住房建工程地面部分所带来的巨大荷载压力,才能发挥出房建工程的质量特性、功能特性与安全特性,为业主的安全、舒适、便捷的社会生活提供保障,所以说在房建工程中做到对地基的处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房建工程地基处理目标
地基作为房建工程当中最基础的关键部分,其重要性无可比拟,为了保证地基功能性、作用性的有效发挥,开展有效的房建工程地基处理计划至关重要。基于房建工程基地的重要性分析,可得出房建工程地基处理的基本目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实现对地基动力特性的改善
地基动力特性是指地基在受到外界大程度振动(地震)时所产生的松散饱和粉发生液化,导致地基稳固性能严重下降,引起地基土体与房建工程混凝土之间的粘合力大程度下降,形成剥离情况,造成地基抗压能力的降低,进而导致地基结构无法负荷地面结构所带来的巨大垂直压力。在这时只要地基结构出现变化,那么整个地基动力特征就会急剧下降,引起地基的沉降、倾斜问题,最终导致房建工程坍塌,危及居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对地基工程进行合理处理,能够实现对其土体加固,改善地基动力特征,使地基状态满足房建工程的基础需求,提升地基的稳定性。
2.2实现对地基抗剪性能的强化
抗剪性能是房建工程所必须基本的性能之一,地基在未进行有效处理之前,其抗剪性能是非常低的。如果不对基地的抗剪性能进行增强,那么一旦地基出现剪切力破坏时,地基土体的内部就会发展压力变化,进而出现巨大的离心荷载力,这会导致房建工程的上部结构出现失衡状态,出现倾斜、坍塌等问题。在有效的地基处理技术下,钢筋混凝土会给地基以强大的固定作用,提升地基的抗剪力,帮助地基在遇到离心荷载力时将其有效的抵消,避免地基状态的变化而导致房建工程失稳,为房建工程提供安全保障。
3房屋建筑的地基处理施工技术
在房建工程施工水平不断进步的支持下,地基处理技术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目前能够应用与房建工程地基处理的技术类型有很多种,文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技术类型予以分析。
3.1注浆技术
注浆技术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地基处理技术之一,其适用于含水量较低的软土地基处理。注浆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混凝土注入到软土地基当中,让软土地基与混凝土浆体充分的融合,依靠混凝土凝固时所产生的强大作用力将软土地基进行固化,实现对软土地基的有效处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先要对地基土质进行充分的研究,记录土质的相关信息,根据土质实际情况设计出注浆方案,然后根据注浆方案对地基进行分布式钻孔。在钻孔时如遇到过于疏松的土层,可利用硅化加固法对其进行处理。钻孔完毕后,施工人员根据施工设计配合比对混凝土进行制作,制作完成后方可进行注浆。在注浆之前,为了避免浆液冒出,可填充素土并对其予以夯实。注浆时,注浆压力要控制在1~3Mpa之间,要保证对土地的加固顺序为自上而下。由于在注浆过程中可能遇到相邻土层土质与工程地基土质存在差异的情况,为此施工人员可对渗透系数较大的土层进行加固,之后在进行注浆施工。
3.2强夯技术
强夯技术也是房建工程施工环节中,处理地基问题的重要技术。强夯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机械设备的强大夯实作用力,将原本土质较为松软的土体进行夯实,以提升地基土体的整体性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夯实点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夯实点选择不正确,那么强夯技术很难达到预计效果。施工人员要先利用试夯法对夯实点进行确定,确定夯实点后现用推土机对土层表面进行预压和平整,平整完毕后需采用放线测量技术对夯实点进行二次确认。对于一些地下水位偏高的地基土体,施工企业要现用抽水机对地下水进行排出,保证地下水位符合强夯技术的施工标准。完成抽水后,可用砂石铺设在表层之上作为垫层,避免地下水位的再次上涨,导致设备出现下陷情况。强夯技术要分两次进行,其中第一次要由四周向中心汇集,夯实施工完毕后用推土机进行找平。第二次夯实则由中心向四周扩散,以保证土体各位置夯实的均匀性,实现对深层土及中层土的加固。
3.3加筋技术
加筋技术也是地基处理技术当中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之一。加筋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针对具有一定抗压能力但抗拉能力偏低的土体进行加筋,来实现对土体抗拉能力的提升,保证地基土体的综合质量。加筋技术一般应用于地基土体为散粒料土体处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根据对土体实际情况的分析来予以计算,设计出合理的加筋方案,确定加筋类型、加筋数量等。完成上述工作后,施工人员要按照施工设计进行加筋技术处理,在土体中正确的加入条状加筋带。在加入加筋带同时,施工人员还要加入适量的高强度土工布,以实现对土体抗拉能力的增强,帮助加筋带更好的发挥出作用,实现对地基质量的有效提升。目前,我国较为成熟的加筋技术材料有加筋带、土工布、土工格栅等,施工企业可以根据土地的实际需求来选择加筋材料。为保证地基处理质量,加筋材料和单独使用,也可相互搭配使用,具体情况视地基工程的实际需求而定。
4结束语
[关键字] 基础地质 岩土工程 勘察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129-2
0引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有关于这方面的规章制度也在不断完善。然而人的思想不同,能力上也有所区别,就对这些规章制度产生了分歧,引发不必要的损失。与实际中,此类情况不胜枚举,是工程建设在规范性上达不到标准。下面就对此展开讨论。
1基础地质和岩土工程勘察概况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目的是弄清楚工程现场的地质情况并为其设计、施工提供地质勘察成果及各项岩土的工程参数,其勘察报告的质量对工程的安全和造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施工的安全问题以及成本的问题都与初期工程勘察的成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施工过程中的很多环节都涉及到了基础地质中岩石的实际情况。对岩土工程进行考察包含了很多步骤,这些包括现场钻探、原状土取样、室内试验和现场进行原位测试等方面,这些都是要在国家的支持下才能够进行,经验丰富能为施工带来很多好处,少走很多弯路。一份岩土工程的勘察报告要做到真实可靠,这样才能如实反映出真实的情况,才能找出存在问题,就可以进行探讨改正,给出适当的建议,有利于工程的发展。
2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2.1对基础地质岩土的室内测试
工程基础地质室内测试的主要问题是地质岩土样送达试验室后未及时进行开样测试,或不按操作规程要求进行试验操作。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吧:对于时间上比较随意,没有很好的把握;岩石固结试验的压力值达不到上覆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的要求,但很多固结测试并未按规范要求进行平行测试,这样就会是得出的结果真实度不高,不易令人信服,常常自相矛盾,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这样一来,就要求地质室内的试验要有时效性,并遵守国家相关的规章制度。
岩土的室内试验可以测定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但这是建立在原状的土、岩样和科学、正确的试验分析方法基础上的,没有其中一个,都会大大降低真实性。这些情况就表现在:原状土、岩样的采取、保管。
不同的岩石和土要有不同的取样器,要根据岩石和土的性质,分别采取适应自身的取样器,这样才会对试验有所帮助。样品要及时进行试验,否则就要储存好;要根据土质的特性进行一定的划分。要充分了解土质的方面的特性,这样才能对土质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如膨胀土的特征是液限及塑性指数高、具裂隙,而且在50及100kPa压力固结试验时会出现百分表测出的变形量小于同级荷载作用下的仪器变形量的情况(因我国膨胀土的膨胀力一般在50~100kPa之间)。此外,对粉土定名时不能只重视塑性指数≤10的指标,还要注意粒径>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的指标,若仅按塑性指数划分必然会造成一些误判,另外,对粉土进行承载力深宽修正和液化判别时均须根据其粘粒含量数值来进行计算,因此,地质中粉土的粘粒含量是必做的工作;工程剪切方法的选择。直剪试验剪切破坏面与实际土石体剪切破坏面不一致,剪切时排水条件不易控制,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 1999) 规定,快剪试验只适用于渗透系数
2.2基础地质的野外踏勘和资料搜集
进行野外的勘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收集最新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就可以得出最新的成果,所以工作人员要在思想意识树立起这样的一个概念。进行野外勘察,工作人员可以得到很多知识,而且由于是实际考察得出的,所以真实性不容置疑,这样勘察工作也为后期工作的展开打下了基础,指明了前进的道路,避免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在野外进行勘察的时候,就要对岩土进行勘探,要想使工作进展顺利,就要做好前期工作,明确自己的目标,确定自己勘察的内容以及在这过程中会用的知识方法。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做好了准备工作,后期才会更加通畅,有计划的进行下去,否则只会是一盘散沙。
原始基础地质资料的获取,岩土工程勘察一般时间短、任务重,获取准确、全面的原始资料是岩土工程勘察中最基本的工作,任何误判和假象均会直接影响工程勘察的质量。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工程野外勘察地层的划分要十分仔细,要根据工程野外勘察地层的划分,而这就需要在勘察时做出必要的收集资料。对多钻机共同作业情况,应首先集中技术人员勘探1~2个钻孔,统一勘察编录形式,避免野外勘察资料的分层、定性、描述等难以统一,给勘察资料整理带来困难;勘察工作的原位测试应严格按规范进行。静力触探试验时为减少零漂应定深调零,尤其是在施工区域的气温与地温相差较大的季节,工程勘察的触探指标相差较大;标准贯入试验按照规定进行杆长和孔深校正,不仅可以保证在缩径和孔底有残留时测试位置控制在应测试段,还为及时发现极软弱地层标贯自陷、自沉现象,从而确保标工程贯入数据的真实性。重型及超重型动力触探按规定需连续贯入。由于碎石类土采样难、岩心采取率低(因钻进多采用泥浆循环,细颗粒易冲失),对碎石类土的相对软弱夹层较难发现,而且碎石土的承载力一般较好,但其均匀性对基础地基变形的影响很大,现实中不乏因碎石土的局部夹层导致建筑不均匀变形过大的实例,连续贯入是发现碎石土有无相对软弱夹层、判定碎石土均匀性和密实程度的必然要求。但也有人认为,连续贯入效率较低且起杆困难,在勘探时不能做到连续贯入;区域地下水位的观测,不仅要充分考虑周围地下水开采因素,还应在观测的最后一个钻孔施工24小时后进行,其次,水位观测宜与钻孔标高回测相结合。水位换算地下水的正确流向允许±2cm的误差,水位量测直接参照孔口是根本无法满足要求的。
关键词:地基基础工程;房屋建筑;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地基基础工程是房屋建筑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这一工作做不好,则很容易导致种种的问题,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但是,这一工作涉及面较广,而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对于我们的施工人员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对于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现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特点
了解现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施工,根据笔者的经验,其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复杂性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整体特点决定,我国复员辽阔,这就会使得施工的地质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比如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可能遇到淤泥质土、冻土、杂填土以及季节性冻土等地质条件。加之我国有属于地震高发型的国家,这也会加重地基基础工程的难度,给我们的施工人员带来一定的挑战。
(2)多发性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时,由于设计或者施工中不恰当而导致的施工事故常有发生,这些事故的多发性往往会极大地加重我们工程的成本。
(3) 潜在性
由于在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前一道工序很有可能会被后一道工序覆盖,这就使得我们的施工中具有隐蔽性,进而会导致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所以我们在施工的过程中务必要做好对于隐蔽项目的验收工作。
(4)严重性
当我们的建筑在使用之后,一旦地基基础工程出现了问题,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没有办法进行补救的,因此,它所产生的损失要远大于投入的成本。而且导致地基基础工程出现问题的环节比较多,无论是勘察设计,抑或场地选择,还是施工控制,每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会引起地基失稳,而且这种问题一旦出现就是建筑工程中最为严重的事故,不仅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时人们的生命安全也会受到威胁。此外,由于地基中一旦有局部的破换,它的扩散速度是非常惊人的,会使得我们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地预防,这也会加重其严重性。
(5)困难性
地基基础工程的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相对于其他事故处理,这就增加了其处理的困难性。根据笔者经验,一般这些难度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由于工程处于地下,所以在处理的过程中,操作的难度必然会增大;地基基础是整体建筑荷载的承受者,如果对地基基础进行处理的话,必然会给其上部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一点针对已交付使用的建筑来说凸显的更加明显,一旦处理不好,则容易导致连锁反应。
3、现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技术要点
针对地基基础工程的特点,我们在工作中要注意勘察、设计以及施工三个方面的技术要点。
3.1工程勘查
工程勘察无必要保证其准确性、全面性。一个合理的报告应该可以对建筑工程施工场地的地质、水文等情况进行准确的描述。在我们的工作中,首先,要全面了解施工周边的各种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建筑工程的特点及要求,然后合理的确定勘察任务。勘察是为我们建筑施工提供参考资料的重要工作,切忌出现忽视、造假的情况。在一点针对软弱地基等特殊情况的地质条件尤为重要。
其次,对于钻孔深度的选择是勘察的一大重要工作,在选择时,要以设计的要求来确定钻孔的深度。如果出现不符合要求或者达不到桩所坐落的土层的情况,我们则无法对地基的沉降进行有效地计算,这样就很难满足地基基础设计的要求。此外,由于钻孔机探坑布点过少的话,或者钻孔的深度不足,也会使得不能表达出土的不均匀性和层理的不一致性,这也会给我们的建筑工程带来很大的危害。
3.2 设计方案
在我们的地基基础过程中,设计一改遵循使用的要求、符合结构形式以及地质条件,并基于具体的情况。当然在设计的过程中,在确保建筑质量的前提之下,我们还要考虑到设计的经济性。
设计时,要慎重的对待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地基承载力建议值,在此基础上,对实际的土压力进行计算,如果对建议值有所怀疑的时候,应立即进行荷载试验以对其进行验证。此外,当地基基础工程的场地为天然地基时,要对地基承载力进行复核,以确保其合理性。如果出现地基较大沉降或者倾斜的情况,要立即停止施工,然后查找原因以制订必要的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3地基基础施工
在地基基础施工的过程中,技术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采取很力的措施。比如,如果地基土是淤泥,且其上层的土层又比较薄,则我们在施工中要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淤泥和淤泥土的扰动。在我们措施的选择中,要注意结合地质条件、水文条件、设计要求、周边环境以及材料供应等因素,在进行统筹考虑以后进行择优采用。
其次,在处理地基的时候,应加强其局部结构的刚性及强度,这样才能增大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沉降的适应能力。当我们已经确定处理方法的时候,还要进行合理的测试。此外,在地基处理之后,建筑地錾变形要符合相关要求。 一般来说,我们较多使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换填基层法、强夯法、沙石桩法、振冲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浆法、预压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压桩法和土挤密桩法等。
在处理方案的选择上,还要结合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建筑物的形式、建筑物的功能要求、荷载大小、荷载分布、相邻建筑基础情况、施工条件以及材料供应等因素。
第三,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是否人工处理地基,比如,针对地下水位比较深且持力层之上没有流动性淤泥的土质条件,我们则不应使用人工处理地基,而是选取桩基础比较合适。
第四,在施工时,我们要对超长结构的影响进行充分考虑,当增大结构伸缩缝间距或者是不设伸缩缝时,要做好相应措施以防结构开裂。其中减少混凝土收缩不利影响是最为常用的方法,因此,我们普遍设置施工后浇带。当设置后浇带还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来对其进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要合理布置膨胀加强带,并确保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
第五,如果使用天然基础,埋深一般应大于裙房基础埋深至少2m,当不符合这项要求的时候,要计算好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并与建筑的架空层贯通,期间设置沉降缝,基础埋深基本相同,沉降缝间采用硬质材料填充。如果这一工作做不好的话则会出现高屋建筑层与地下架空层互质问题,这会使得在使用建筑物时,出现沉降缝两侧墙开裂,进而导致渗漏的情况。
4、结语
研究现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进而保证现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做好这一工作对于我们的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自身的学习,对于工作中的先进方法要善于总结、善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的做好这一工作。笔者相信,随着我们技术的不断提升,未来,我们在这方面一定会达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凤亮;;房屋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施工技术的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02期.
[2]张国强;;房屋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技传播;2011年16期.
[3]黄凤清;;人工挖孔桩在施工中几个特殊问题技术处理[J];铜业工程;2009年04期.
[4]刘贤智;地基基础工程的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2009年03期.
[5]建安;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问题严峻建设各方必须协力共同保证[J];工程质量;2009年05期.
关键词:高层住宅地基施工处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O2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地基的存在目的是为高层建筑的稳定性提供保障,其是地下支撑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键点,所以,在选择地基施工和对地基的安全性进行设计时要做好具体的细节工作,保障地基的稳定和安全,一旦有某一部分出现问题,将极有可能出现高层建筑下沉或者裂缝,以至于出现倒塌,危机居住者或者周边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必须加强重视,切实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好地基处理工作,进而保障工程的质量。一般来说,地基的土层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人工填土、粘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和岩石等,每种土层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应当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施工处理,以此来保障地基承受最大的压力。地基在施工过程中的形成有两种,一是天然地基;二是人工地基。在第二种地基的施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周边环境以及一些基本建设材料的选择等,在符合经济原则的基础上,尽量保证建筑的实用性和高效。
一、高层住宅建筑工程中不同地基的施工处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首先需要处理好的就是地基的工作,地基在施工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地基设计,即使再美观的建筑也不能保证其安全性。
1.地基施工处理的重要性
前面已经提到,地基是建筑施工中的一个前提性工作,地基关系到以后建筑物的稳定性,可以说直接关系到居住者和周边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甚至影响着社会的稳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伴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涌向城市的居民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有更多的居住房间以便于居住,这就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但是,现代建筑存在的一个极为危险的现象就是,在建设居住区的时候没有做好质量保障工作,尤其是地基的选择和施工处理,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信号,高层住宅出现安全隐患首先就是从地基开始的。
2.高层住宅建筑工程中不同地基的施工处理
高层住宅对于地基的要求更高,避免在具有较高压缩性和较低承载水平的软土层中设置,重视土层构造和深埋之间的关系。地下水会对土层承载水平产生巨大影响,例如,在粘性土之中,如果含水量不断增加,会导致强度的降低,如果地下水位不断降低,土层含水量下降,会导致基础的下降。冰冻线是冻结土和非冻结土之间的分界,如果建筑基础位于冻结土层之中,在气候较冷的地区,土层冻胀之后,会拱起住宅,在土层解冻的时候,基础会产生下沉等现象,住宅的稳定性较差。因为城用地十分紧张,导致房屋之间的距离较近,房屋相连或者共同使用一个地基的现象时有发生,或者设置一个变形缝,每个房屋使用二分之一的地基,在很多建设企业和设计企业只重视地基的浅埋水平,如果新建筑和旧建筑之间的间距较小,会对旧建筑产生消极影响。
二、高层住宅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
1.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
首先,测量放线的工作。这一工作是对高层住宅地基进行测量,以保证能够为之后进行的正式地基施工工作提高准确的数据,进而为工程施工提高技术保障,这是影响工程施工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测量工作的必要性。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保障该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完成。同时要及时改进测量的工具,使用最新科技设备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其次,对施工材料控制。建筑行业对于材料的要求很高,只有保证了材料的质量才能为工程的质量提高前提,没有合格的材料就很难达到施工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正式施工工作之前要严格把握好建筑材料的质量,重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对材料的生产厂家和供应者进行审查,保障材料的质量;第二,对进厂原料进行相关的检验。最后,完善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促进质量控制的实施。保障高层住宅施工质量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3通过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以及施工过程记录、监理等保障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为工程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
2. 地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对将进行建设的建筑地基进行施工时,如果出现一些操作问题,则极有可能影响之后工程的开展,虽然从表面上看可能影响不大,但其中的却有巨大的危害,因此,必须一次次仔细的检查,对于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行为进行纠正,对于施工人员进行教育和指导。通过工程施工工序交接检控,对整个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能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工程施工工序交接检查须遵循若前道工序不合格就无法转入下道工序的施工原则,以此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另外,对于操作设备也要做好相应的检查和监控,在进行机械化施工方案的制定和评审时,综合考虑将要进行工程建设的场地、技术、方式等因素,采用最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达到获取最大效益的目的。最后就是要对地基基础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让其能够明白一些操作原理和规则,并保证其严格执行,对其在工作中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严格避免可能出现的机械事故。
参考文献:
1.朱炳寅、娄宇、杨琦:《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载《西安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论文摘要:针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了高职院校土木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与思路进行了探讨。
推进工学结合的课改背景
为适应新世纪建设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当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和运作,因此,他们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必须具备其鲜明的特色,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是转变教育观念,狠抓实践教学,切实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其次是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工学结合教学机制。
高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土木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高职、本科等多层次教育中均有本课程的授课任务。目前,高职教育多数仍存在着本科“学院式”教育的影子,即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对实践重视不够,技能训练的时间安排较少且不合理,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
就《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而言,该课程是土木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长期以来,这门课程教学过分强调课程本身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再加上知识本身的枯燥,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成绩不佳,从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是介于基础学科与工程学科之间的技术基础课,既有较强的理论,又与工程和生产实践密切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力学的新知识不断涌现,工程技术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教学计划中该课程的课时数却越来越少,使得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而且《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在将来的土木工程实际应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做进一步的调整,适当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般土木工程中的基础问题,以适应当前社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改革设想
所谓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土木专业学习中实行工学交替,实现工学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掌握建筑产品建造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毕业后尽快找到工作并适应工作需要打下基础。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能力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
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当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分析和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从教学需要、专业特点、工程实际应用及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等角度出发,合理确定删减内容和增加内容等。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材施教;采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把一些在课堂上难于表达清楚的问题,例如土力学模型、模拟实验、土力学原理、工程情况等,通过多媒体技术演示出来,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在保留课堂授课、课下作业和答疑等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工程教学法”的运用,达到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项目知识储备的良好效果,通过工学结合,突出能力培养。
开发校本教程,取自于工,用之于学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教材在编写和选用上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材,其内容既要有校内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又要有企业生产实践的指导性内容,即取自于工,用之于学。教材内容要吸纳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反映区域经济的特点,要充分体现实用性、职业性、针对性、及时性及直观性。具体到《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其重点放在基本定理的理解与应用,淡化理论与推导,同时加强土力学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及在工程实际中的运用。开发校本教程,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学内容的更新与重组主要体现在删除陈旧内容、增加新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与组合等方面。《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分土力学和地基基础两个部分,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方面,考虑专业教学需要和实际工程对土力学理论的要求,将传统理论教学内容科学重组、有机整合,形成三个知识模块,分别是变形问题模块、强度问题模块、渗透稳定问题模块。其中,变形问题模块研究土的变形性质、土体应力计算及沉降计算方法等内容;强度问题模块研究土的强度性质、地基承载力计算、土压力计算、土坡稳定计算等内容;渗透稳定问题模块研究土的渗透性质和有关渗透稳定性等内容。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和知识模块的划分,使土力学看似分散无序的内容变得系统、连续、协调,有助于学生对土力学知识体系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地基基础设计内容的理解。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工程项目实训,将课程的知识体系学用贯通。
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环节加大实验实践教学力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有余力、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的学生有深入学习的机会。首先,带学生到工地,进行现场观摩教学,让学生观看模拟试验演示和亲自动手实验。这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土力学教学过程的有力支撑。不仅丰富了实验教学体系内容,也使整个教学过程从工程案例切入,让学生有了为理解工程现象而渴求储备理论知识的学习愿望。其次,加强实验环节,提高学生实验能力。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实现,实验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目前,多数学校该课程的实验指导书并没有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系统阐述,实验报告多是填空式,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为此,实验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准备,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结果,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方法、严谨的工作态度及踏实的工作作风。实验完成后,让学生通过思考,按实验规范自行设计、完成一份科学合理的实验报告。通过实验全过程的实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对土力学知识与基础工程建设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通过顶岗实习,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如果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通过岗位技能操作,学生的技能就能较快得到提升。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校企合作。只有输出端的职业学校与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达成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技术要求的一致,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受到企业欢迎。同时,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学校才能了解企业岗位的技能要素构成,了解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才能按照企业生产的客观规律科学组织技能教学活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带着课题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中可以体验现实生产,感受企业文化,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较好的就业心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继续接受技能教育和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尝试将课题研究案例融于教学实验本学年,我校土木系教师申报的省教育厅课题《沿海地区软土工程性质研究》得以立项。此项研究是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运用。在研究的过程中,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贯穿在学生《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索,收集土样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探索者,在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强化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成为工学交替内容教学一个的新途径。
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改革、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知识点涉及面广,与部分专业和实践课程联系密切,它的课程改革更需要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基基层 现代建筑 设计 方法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07-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土地资源也变得越来越紧张。由于土地资源的紧张,城市的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物的地基稳定性,地基基础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部分。
1地基基础的勘察方法
(1)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都要求地质勘察人员对建筑工程现场表面情况以平面构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即将进行建设的建筑物所处的地形的坐标、地形的形态、地下水的情况等,要取得详实的勘察结果,如地下水分布情况及对建筑的腐蚀程度等,都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勘察到不良的地质,也要进行相应的地质分析,并提出具体可行的不良地质的改良方案。
(2)要完成地震效应评价工作。根据地基设计要求, 需要对地震区域不同类型的地质进行类别划分,如果抗震设防烈度大于六度(包括六度)时,要划分场地类型,进行抗震设防烈度评价,恰好是六度时,可不将液化纳入分析的范围。对于乙类的建筑来说,液化判别的标准要按七度的标准来。对于甲类建筑来说,液化判别的标准比较严格,要进行液化勘察,并取得液化指数。
(3)对深基坑开挖尚应提供稳定计算和支护设计所需的岩上技术参数,并勘察周围的建筑分布情况,以及基坑的开挖对周围建筑产生的影响,做出科学的评价,提供基坑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等具体可供参考的数据,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工。
2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
房屋建筑的地基基层设计是要综合考虑工程的地质和水文条件、建筑自身体系和功能要求、负荷能力大小情况、以及相邻建筑的地基情况、施工技术及施工材料等因素,通过合理的设计,选择出最为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地基基础。
如果地基比较差,为了达到地基强度和沉降的要求,适宜采用桩基础,或者使用人工处理复合地基。如果天然地基或者人工地基的地基基础承载力或变形达不到设计的要求,或经过经济比较采用浅基础并没有经济实惠的优势时,都应采用桩基础。
3工程实例
广州番禺某住宅楼小区拟建3栋15层、5栋18层高层建筑物,其高层建筑物对变形的要求较高,而本建筑场地浅部地基土均为低-中等强度土,承载力较低,不能满足建筑荷载的要求,因此本工程高层住宅楼建议采用桩基础。
3.1基础类型选择建议
拟建15层、18层高层住宅楼:建议采用预应力管桩或钻(冲)孔灌注桩,以强风化岩或中~微风化岩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预应力砼管桩施工便捷,质量易于保证,但易于受地层条件影响;而钻(冲)孔灌注桩施工期长,施工质量相对难于控制,对地层适宜性强。故在地层条件许可、桩基承载力可满足设计要求的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选择预应力砼管桩。
3.2基础设计及施工建议
(1)预应力砼管桩
在场地南部基岩为中、微风化岩层埋深较大,强风化岩埋深适中,建议采用预应力管桩。为取得较大的单桩承载力,可采用锤击法施工,桩基础的持力层应选择强风化岩层或中、微风化岩顶面,桩长因地段而异。终桩标准应以沉桩的最后3阵贯入度及最后1米的总锤击数作为控制参数。桩基础施工前应作试桩,以准确确定单桩承载力。
场地内局部区域由软弱的淤泥、淤泥质土突变为硬塑状残积土层或全~强风化岩,这种“上软下硬,软硬突变”的情况,在桩基施工时,要有足够的重视。由于持力层顶面起伏普遍偏大,沉桩施工不得强打,以防偏桩、断桩。对于以上区域可采用预钻孔方式对沉桩的进行导正。而对局部区域桩长偏短、无法达到设计承载力的基桩,亦可采用预钻孔法控制基桩长度。
(2)钻(冲)孔灌注桩
在场地北部基岩为混合花岗岩地区,由于中、微风化岩埋深较浅,建议采用嵌岩钻(冲)孔灌注桩,以连续性较好的中、微风化岩为桩端持力层。
场地内人工填土层呈松散状,钻孔施工中易于垮孔,故桩基成孔过程中建议采用钢护筒护壁,以防垮孔造成地面蹋陷及桩孔壁坍塌。
3.3单桩竖向承载力估算
(1)单桩竖向承载力估算公式
①预应力管桩
目前广东省内采用的管桩直径大多数为Φ600以下,相应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为1500~3000KN。当采用强风化砂岩、泥岩作持力层时,根据各土层的平均厚度, 估算各种桩径管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如表1。
②钻(冲)孔灌注桩
场地北部基岩为混合花岗岩地区,强、中风化岩面埋深较浅,且中风化混合花岗岩分布不连续,不适宜采用预应力管桩,可采用钻(冲)孔灌注桩,当采用中、微风化混合花岗岩作持力层时,上部第四系覆盖层的厚度较小,桩的摩阻力可忽略不计;各种桩径钻(冲)孔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如表2。
建筑地基基层设计要合理的关键是上部荷载量要准确、和场地地质岩层情况要了解,上部荷载量的准确性关键又在建筑的建构选型上,也就是要求结构计算模型与软件的计算条件的吻合程度要高;场地地基土分布不均匀时,会对桩基造成不良影响,设计及施工时都应予注意。
参考文献
房地产市场工程设计质量会对建设工程造价产生关键性的影响,本文针对房屋建筑不同专业类型工程的设计质量缺陷成本及表现形式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工程的设计质量缺陷成本差异较大,设计质量缺陷问题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房建工程的设计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设计质量缺陷;成本;房建工程
建设工程造价的70%是由设计阶段的工作所决定的,设计质量会对工程造价产生关键性的影响。由于施工是以设计成果为基础进行的,如果设计质量存在缺陷,不仅会导致变更设计的增加,还会导致施工中的停工、窝工和返工,导致大量直接经济损失;此外还会导致环境成本、社会成本等间接经济损失。设计质量问题一直受到工程界与学术界关注。夏云涛、张威琪(1999)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三个角度提出了影响设计质量的9个因素,并提出了加强勘察设计质量管理的对策与建议[1]。孙长江(2006)研究了设计变更产生的原因和种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2]。刘贵文(2009)分析了民用建筑工程设计现状,针对涉及到跨行业、跨行政隶属关系的设计系统的管理问题,提出“社会综合管理概念”来改善民用建筑工程设计质量[3]。尽管以往的学者围绕设计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工程由于设计质量缺陷到底带来了多大的经济损失这一问题尚未开展深入的研究,因此提出的政策建议往往缺乏针对性[4]。本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深入调查分析在不同专业类型的房屋建筑工程中,由于设计质量缺陷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的大小,以及导致设计质量缺陷产生原因的类型及频次,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的形式采集研究数据。
(1)调查方式。为获得相对客观的调查数据,本研究的调查没有采用常规的个人意见调查方式,而是要求被调查对象选择一个近一年内完工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调研,围绕该项目回答相应的问题。为帮助被调更好地理解调查问卷的内容,调查采用电话访谈与在线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
(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均为深入参与或者主管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投资控制的施工单位项目经理、计划合同部经理、业主方项目经理、合同部或者成本部经理、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等。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从各省市的一级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以及注册监理工程师的岗位培训通讯录中随机选取,共发出898份调查问卷,回收样本512份,在剔除了无效样本45份后获得有效样本467份。
(3)调查内容。调查问卷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背景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工作经验、工作单位、工作岗位等共6个问题;第二部分为调查项目背景资料,包括项目名称、被调在项目中的具体职责、项目的专业类别、项目地点、项目的合同金额、项目的开工及完工日期等共9个问题;第三部分为调查项目的设计质量缺陷情况,包括由于设计质量缺陷导致的合同金额的增加、由于设计质量缺陷导致的工期延长,另外还要求被调选择项目中3个影响最大的设计质量缺陷回答设计质量缺陷的主要表现形式。
2调查结果
首先,调查对象类型及调查项目类型。本次调查共取得有效样本467份,其中包括地基基础工程项目97份,结构工程项目131份,装饰装修工程项目118份,安装工程项目121份,样本数据的提供者分别为施工项目经理、施工方合同部经理、业主方项目经理、业主方合同部经理、总监理工程师。其次,设计质量缺陷成本。设计质量缺陷成本及工期延误百分比分别按照设计质量缺陷所导致的成本增加与工期增加与合同金额及合同工期的比值来计算。再者,设计质量缺陷产生原因。根据文献研究的结果,本文把设计质量缺陷的表现形式分为四类:施工条件与设计不一致、设计与业主要求不一致、设计的可施工性差及设计中出现了错漏碰缺。
3分析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房屋建筑的各专业工程中的设计质量缺陷成本及表现形式存在较大差异。安装工程由于设计质量缺陷所导致的成本损失是最高的,高达合同金额的9.2%,同时由于设计质量缺陷所导致的工期延长也达到合同工期的21.3%;而安装工程设计质量缺陷主要表现为设计中的错漏碰缺,达到设计质量缺陷总数的61.9%,其次就是设计的可施工性较差,占设计质量缺陷的25.7%。而装饰装修工程设计质量缺陷所造成的成本提高达到合同金额的8.1%,造成合同工期延长11.2%;装饰装修工程设计的错漏碰缺也比较多,达到设计质量缺陷总数的52.3%,其次就是设计与业主的需求不一致的情况也比较突出,占设计质量缺陷的36.1%。地基基础工程中由于设计质量缺陷所导致的成本损失相对较低,达合同金额的6.3%,而在但导致的工期延长现象比较突出,工期延长达合同工期的19.8%;而地基基础工程设计质量缺陷主要表现为施工条件与设计图纸提供的情况不一致,达到设计质量缺陷总数的59.6%,其次就是设计的错漏碰缺,占设计质量缺陷的25.5%。结构工程设计质量缺陷所造成的成本提高是最低的,约为合同金额的3.7%,造成合同工期延长4.9%;结构工程设计质量缺陷主要表现为设计与业主的需求差异较大,占设计质量缺陷总数的43.7%,其次就是设计的可施工性较差,占设计质量缺陷的31.3%。
4结语
本文针对房屋建筑不同类型工程的设计质量缺陷成本及表现形式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装工程、装饰装修工程以及地基基础工程领域设计质量缺陷问题较严重,不仅造成了较显著的附加成本,且对建设项目工期也造成了较严重影响。而结构工程领域的设计质量水平相对较高。不同专业类型工程的设计质量缺陷表现形式存在较大差异,安装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的设计质量缺陷主要表现为设计中的错、漏、碰、缺问题比较严重,而地基基础工程则主要表现为施工条件与设计图纸提供的情况不一致。对于安装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而言,采用BIM技术进行设计,能较好地解决设计中的错、漏、碰、缺等问题。换而言之,在安装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的设计过程中推广BIM技术能够带来的潜在价值约为工程造价的4%~5%,同时还能节约项目的施工工期。
作者:陈洋俊 郭文嘉 谢洪涛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工程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夏云涛,张威琪.论工程设计质量控制[J].森林工程,1999,15(2):53-54.
[2]孙长江.工程设计变更对造价管理的影响[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6,21(1):9-11.
关键词:山地建筑;计算参数;地基基础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兴起与人们回归山野自然环境的需求,山地建筑以自身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成为城市建筑群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深受广大开发商的欢迎。山地建筑依山而建,本着与自然相融合的原则,在规划布局方面与平地建筑存在着很大差异,对结构工程师来说,山地建筑结构设计已成为全新的课题,但由于目前规范缺乏对山地建筑的相关规定,理论严禁滞后于实际应用,故本文通过实际工程总结山地建筑的结构设计方法,为此类建筑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1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理论及意义
1.1优化方法理论
在对工程项目的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不仅要对设计对象基础性的是用功能进行合理有效的考虑,还要对设计对象的美观程度进行有效的考虑。这也是工程结构优化的问题所在,简而言之就是使用科学的方法和语言把所有可能设计的方案进行集中,从而找到能够满足设计目标又能让人满意的设计方案。
对结构设计优化方案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的工程上面,对建筑整体结构优化设计包括顶部的设计方案优化及结构细部设计的优化设计方案。建筑师在保证设计安全的前提之后,就应该要对房屋设计勇敢的去创新和挑战,从而设计出独特美观的建筑。但是在创新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尽量规则、对称,使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尽可能的缩小,从而使得建筑的荷载能力进一步的提高。在竖向的设计方面应该注意尽可能的不用要使用转换层,从而减少结构分析和设计困难,可以大程度的减少建造经济,而且还能够增加荷载强度。
1.2 结构设计优化意义
结构优化意义重大,尤其对于投资方,好的设计既会给投资方带来利益,还会满足社会大众需要,它的意义主要分为经济意义和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 1) 经济意义: 投资方往往重视施工成本,住宅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可以适当地减少工程成本,调查表明,至少可减少5%,若优化设计完善合理,甚至可减少 30%。进行规划之后,就会综合市场情况,选用质优价廉的材料。在这个讲究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规划可预料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施工,精简施工过程,避免重复设计,协调整体,综合利用材料,使资源得到最大利用,减少各个环节对资源的浪费。
( 2) 实践意义: 对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分析往往考虑建筑的受力,尺寸,基础构造等等,通过这个分析可以使住宅设计走向科学化,实用性提高。优化设计可以使施工方案趋于合理,防止后期因设计不合理对工程的延误。另外,近年来,为适应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口需求,高层建筑已经在住宅建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楼层增高,施工难度也在提高。高层建筑数量与速度在增长,设计质量却不高。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高层结构,都要充分考虑到建筑整体体系,各类管道线路铺设,建筑受力等因素,优化设计就必不可少。
2 山地建筑的分类
根据受力特点,共分为如下三种结构形式:掉层、吊脚、附崖。掉层结构:在同一结构单元内有两个或以上不在同一平面的嵌固端,且上接地面以下利用坡地高差按层高设置楼层的结构体系。是山地建筑常用的结构形式。吊脚结构:采用长短不同的竖向构件形成的具有不等高约束的结构体系。主要应用于较陡坡地或临江地带,属于竖向不规则建筑。附崖结构:贴附于陡峭崖壁上,与山崖的竖直界面重合的结构形式。属于较为复杂的山地建筑形式,本文中未涉及。筑台结构:将山体分为若干个标高不同的台地,在各个台地上分别布置独立建筑的结构形式。主要应用于山体平缓的大面积山地建筑。
3山地建筑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某场地位于山前缓坡地带,以多层联排别墅及小高层的花园洋房住宅为主,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该项目地势低洼,规划为公租房用地,为多层剪力墙结构。主要包括会所及停车楼两个子项:会所地下一层(局部地下二层),三面挡土,一侧开场;地上二层。停车楼无地下室,地上四层。均为框架结构。会所及停车楼均依山而建,因山势陡峭,建筑两侧挡土高度相差悬殊,最大处近20米,故采用独立设计的支护挡土墙将山体与主体建筑分开,接地方式为脱离式。
3.2 抗震缝的设置
(1)主楼与车库之间设置抗震缝。由于地形的特殊性,地下车库均三面覆土、一面开敞,属于外露的地上建筑,地下车库与主体间的关系分为两种:一是设置双墙与主楼脱开,车库与主楼均独立设计,经济性优势明显,此种抗震缝的设置适合于主楼为多层建筑。二是车库与主体连为一体,共用承重墙体,主楼与车库均按照大底盘多塔结构进行设计,经济性差,此种抗震缝的设置适用于主楼为高层建筑,因抗震缝的设置使主楼两侧均无侧限约束,等同于主楼直接搁置与地面上,无埋置深度。而规范规定:高层建筑结构埋深不宜小于房屋总高度的1/15,而多层建筑结构无此要求。故主楼与车库间设置抗震缝的经济做法不适合于高层建筑。(2)掉层结构单元间设置抗震缝。两个结构单元间不设置防震缝,则需按照掉层结构的各项要求进行设计,如掉层部分的抗震等级需调高一级、上接地柱相邻的掉层楼板厚度不小于120mm、掉层结构竖向等效侧向刚度需满足规范要求等,这样经济指标必然不好。故本工程在5#的两个单元之间设置抗震缝将其分成两个独立的结构单元,这样仅需按照平地建筑结构的要求进行设计,经济性的优势明显。
3.3 地基基础设计
地基:根据上部结构形式和地基土质情况,分为天然地基与人工处理地基两大类。天然地基按照山区土质特点,可分为三种类型:岩石地基、土岩组合地基、土质地基。岩石地基:停车楼地基持力层为强风化岩、中风化岩,地基形式完全为岩石地基。土岩组合地基:本工程土岩组合地基较多,分为如下两种情况:
(1)大块孤石或个别石牙出露的地基
处理措施:在基础与岩石接触的部位采用褥垫处理。该项目属于典型的此类地基,它由地上三层,框架结构,基础形式为独立柱基,地基持力层为②层粉质粘土层,局部存在⑥层强风化玄武岩层,故需进行褥垫处理以调节地基土的软硬程度,减小柱基间的差异沉降。基础设计说明中注明:基槽以下如遇⑥层强风化玄武岩层,则需继续下挖500mm,级配砂石回填,压实系数不小于0.95。
(2)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
处理措施:在岩石地基与土质地基之间,沿建筑物通高设置沉降后浇带。基岩面自东向西呈上升坡度,整个持力层分为两大区域:D、E、F轴区域地基持力层为⑨、⑩层基岩,承载力按照500kpa取值;A、B、C轴区域地基持力层为⑥、⑦层土(局部存在的基岩采用如上所诉的级配砂石褥垫处理),承载力统一按照180kpa取值;基础设计时在两大区域之间,即C、D轴之间全楼通高设置沉降后浇带。
2.5 基础设计
筏板基础―该项目多层、高层剪力墙结构均采用筏板基础,筏板基础整体刚度好,调节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强,故对于地基土质差异较大的山地建筑来说,筏板基础为首选的结构基础设计方案。独立基础―对于上部荷载小的框架结构,从经济性的角度出发,可选用独立柱基,建筑设有地下室时,可选用独立柱基、条基+防水板。地上四层,无地下室,框架结构,地基持力层为基岩,承载力高,本工程选用独立柱基为最优的基础方案。
结束语
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山地建筑设计中的问题,并总结了地基基础设计方案。随着山地建筑的日益增多,山地结构设计方法也将逐步完善,通过本文的总结,为以后山地建筑结构设计的研究提供良好开端。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论文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地基与基础设计;概念设计;问题;
一、概念设计
结构概念设计是保证结构具有优良抗震性能的一种方法。选择对抗震有利的结构方案和布置,采取减少扭转和加强抗扭刚度的措施,设计延性结构和延性结构构件,分析结构薄弱部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薄弱层过早破坏,防止局部破坏引起连锁效应,避免设计静定结构,采取二道防线措施等每个设计步骤中都贯穿了结构概念设计内容。强调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性,是要求建筑师和结构师在建筑设计中应特别重视规范、规程中有关结构概念设计的各条规定,设计中不能陷入只凭计算的误区。以下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1.在结构体系上,应重视结构的选型和平、立面布置的规则性,择优选用抗震和抗风性能好且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结构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传递地震力途径,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
2.一般工程都仅进行小震下的弹性设计,而用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保证“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但没有验算和证实,那么建筑物是否真能做到“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无人知晓。对抗震设防烈度较高地区的特别重要建筑和超限建筑,审查专家往往会提出更具体的设计指标:(1)中震或大震不屈服设计;(2)中震或大震弹性设计;要求设计单位确保实现“三水准”的设计目标。
3.建筑物是应当有个性的,不应当千面一物。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的特点是,使抗震设计从宏观定性的目标向具体量化的多重目标过渡,允许按照业主的要求选择不同层次的抗震性能目标作为设计者的设计依据。例如业主可以提出更高的抗震设防要求,按中(大)震不屈服设计或中(大)震弹性设计,保证重要的建筑物在大地震作用下不影响正常使用功
能,而不仅仅是不坏不倒。
4.水平地震作用是双向的,结构布置应使结构能抵抗任意方向的地震作用,应使结构沿平面上两个主轴方向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抗震能力;结构刚度选择时,虽可考虑场地特征,选择结构刚度以减少地震作用效应,但是也要注意控制结构变形的增大,过大的变形将会因P-Δ效应过大而导致结构破坏;结构除需要满足水平方向刚度和抗震能力外,还应具有足够的抗扭刚度和抵抗扭转震动的能力。
5.在一个独立的结构单元内,应避免应力集中的凹角和狭长的缩颈部位;避免在凹角和端部设置楼、电梯间;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竖向体型尽量避免外挑,内收也不宜过多、过急,结构刚度、承载力沿房屋高度方向不宜均匀、连续分布、避免造成结构的软弱或薄弱的部位。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力。根据具体情况,结构单元之间应遵守牢固连接或有效分离的方法。高层建筑的结构单元应采取加强连接的方法。
二、结构选型问题
对于高层结构而言,在工程设计的结构选型阶段,结构工程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结构的规则性问题
新旧规范在这方面的内容出现了较大的变动,新规范在这方面增添了相当多的限制条件,例如:平面规则性信息、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信息等,而且,新规范采用强制性条文明确规定“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因此,结构工程师在遵循新规范的这些限制条件上必须严格注意,以避免后期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的被动。
2、结构的超高问题
在抗震规范与高规中,对结构的总高度都有严格的限制,尤其是新规范中针对以前的超高问题,除了将原来的限制高度设定为A 级高度的建筑外,增加了 B 级高度的建筑,因此,必须对结构的该项控制因素严格注意,一旦结构为B级高度建筑甚或超过了B级高度,其设计方法和处理措施将有较大的变化。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出现过由于结构类型的变更而忽略该问题,导致施工图审查时未予通过,必须重新进行设计或需要开专家会议进行论证等工作的情况,对工程工期、造价等整体规划的影响相当巨大。
3、嵌固端的设置问题
由于高层建筑一般都带有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地下室和人防,嵌固端有可能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也有可能设置在人防顶板等位置,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结构设计工程师往往忽视了由嵌固端的设置带来的一系列需要注意的方面,如:嵌固端楼板的设计、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的限制、嵌固端上下层抗震等级的一致性、在结构整体计算时嵌固端的设置、结构抗震缝设置与嵌固端位置的协调等等问题,而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导致后期设计工作的大量修改或埋下安全隐患。
4、短肢剪力墙的设置问题
在新规范中,对墙肢截面高厚比为5~8的墙定义为短肢剪力墙,且根据实验数据和实际经验,对短肢剪力墙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增加了相当多的限制,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结构工程师应尽可能少采用或不用短肢剪力墙,以避免给后期设计工作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三、地基与基础设计问题
地基与基础设计一直是结构工程师比较重视的方面,不仅仅由于该阶段设计过程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后期设计工作的进行,同时,也是因为地基基础也是整个工程造价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这一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也有可能更加严重甚至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要注意地方性规范的重要性问题。由于我国占地面积较广,地质条件相当复杂,作为国家标准,仅仅一本《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无法对全国各地的地基基础都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规定,因此,作为建立在国家标准之下的地方标准。地方性的“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能够将各地方的地基基础类型和设计处理方法等一些成熟的经验描述和规定得更为详细和准确,所以,在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一定要对地方规范进行深入地学习,以避免对整个结构设计或后期设计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
四、结构计算与分析问题
在结构计算与分析阶段,如何准确,高效地对工程进行内力分析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处理,是决定工程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由于新规范的推出对结构整体计算和分析部分相当多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因此,结构工程师也应该相当地对这一阶段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结构整体计算的软件选择。目前比较通用的计算软件有:SATWE、TAT、TBSA 或 ETABS、SAP 等,但是,由于各软件在采用的计算模型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导致了各软件的计算结果有或大或小的不同。所以,在进行工程整体结构计算和分析时必须依据结构类型和计算软件模型的特点选择合理的计算软件,并从不同软件相差较大的计算结果中,判断哪个是合理的、哪个是可以作为参考的,哪个又是意义不大的,这将是结构工程师在设计工作中首要的工作。否则,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计算软件,不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有可能使结构有不安全的隐患存在。
2、是否需要地震力放大,考虑建筑隔墙等对自振周期的影响。振型数目是否足够。在新规范中增加一个振型参与系数的概念,并明确提出了该参数的限值。由于在旧规范设计中,并未提出振型参与系数的概念,或即使有该概念,该参数的限值也未必一定符合新规范的要求,因此,在计算分析阶段必须对计算结果中该参数的结果进行判断,并决定是否要调整振型数目的取值。多塔之间各地震周期的互相干扰,是否需要分开计算。
3、非结构构件的计算与设计。在高层建筑中,往往存在一些由于建筑美观或功能要求且非主体承重骨架体系以内的非结构构件。对这部分内容,尤其是高层建筑屋顶处的装饰构件进行设计时,由于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和风荷载均较大,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新规范中增加的非结构构件的计算处理措施进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