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师承教育论文

时间:2023-03-17 18:00:05

导语:在师承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师承教育论文

第1篇

本文作者:肖巧慧工作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目前,许多地方院校的英语教师群体呈现的主要特征是:学历层次总体偏低、研究能力整体较弱、高级职称比例极小、女性教师数量过多等。调查显示,大学英语教师承担着繁重的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发表纯学术性论文、申请课题的人数少[2]。这些现象背后体现的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1.承受提高学历和晋升职称的压力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其发展非常迅速。自1990年以来的大学扩招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的需求数量迅速增加。但是,由于扩招之初在研究生层次以上培养英语师资的规模没有提前扩大,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未能同步跟上,伴随着扩招引进的教师和原有的大学英语教师一样,以本科毕业生为主。2000年以后,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大学英语教师人数逐渐增加,根据教育部的调查结果,“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1.5%和60.1%”[2]。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许多地方院校特别是远离省会城市的学校的英语教师在学历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与此同时,大批教育部直属院校的目标定位动辄为研究型大学、世界高水平大学,省(市)属地方院校则普遍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国内知名大学等,不仅对教师的学历,更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增加了大学英语教师群体的学历和科研压力,而这种学历和科研压力又间接地转化为职称压力。在当前的教师评价体制中,学历、科研和职称具有很大的关联性,高校教师职称晋升需靠和科研项目作为支撑。论著数量和成果层次达不到一定水平,职称晋升希望渺茫。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在学历和职称方面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2.背负繁重的课时和单调的重复长期以来,由于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四年制本科教学中课程开设时间长达两学年四个学期,其教学任务量非常庞大。教育部的调查显示,大学英语教学平均周课时为10.4,教师平均周课时达13.5[2]。课时繁重的结果是大学英语教师成果难出,起步困难。不少中青年教师执教之初就满负荷乃至超负荷工作,时间和精力难以分散出来投放到科研上面。前述教育部的调查还表明,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中女教师总数为16893名,占大学英语教师总数的80.1%。从性别分工角度而言,女性在家庭事务和子女抚养方面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男性要多。整个以女教师为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师群体要在科研方面拔得头筹显得尤其困难。除此之外,教学单位也难以安排教师进行专业进修,教师的教学知识和观念得不到及时更新。大学英语教学繁重的课时量主要是简单的重复。尽管平行班级教学重复可以适度减轻教师的备课量,增加教师的自信心,但也会导致教师的教学兴趣和热情的衰退,教师身心受到严峻的考验。大学英语教学通常是两年一个轮回的重复,一套教材重复使用多届的情况也比较普遍。从教师发展角度看,这种重复减少了教学内容对教师自身的挑战性,使得教师自身专业知识难以长进。3.身处改革漩涡和应对过剩危机早在本世纪之初,就有专家指出:“我国面临外语教学转型期,即基础外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到中学”,“中学培养基本外语能力、高校结合专业进行提高。”[3]“我国外语教育要作战略性的调整,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4]较长时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在“改革———上台阶———再改革———再上台阶”的呼声中进行,但是还是忽视了战略方面的问题。猛然回头才发现,今天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身处两难境地:前要应对高中英语教改之后的衔接问题,后要应对学科英语兴起后的自身定位问题。今天,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课程的地位正在受到动摇。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压缩大学英语(CollegeEnglish)教学课时,增加专业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课时。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教师过剩将不可避免。虽然专业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长期从事单调的重复课程教学,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师难以直接胜任。目前,“大学英语教师过剩”成为许多专家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蔡基刚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出路是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转移。”[5]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空间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我们不仅要为大学英语教师寻找出路,更要思考大学英语教师过剩可能带来的相关问题。

1.以专业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目标大学英语教师要想突破上述困境,需要认清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和自身条件,准确定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走专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在三个层面进行努力:第一,大学英语教师作为社会中的知识阶层,需要考虑个体和群体的价值实现和目标追求。既要考虑其物质生活是否能通过从事教学活动和研究工作得到保障,也要考虑其精神生活能否通过传播和创造知识得到满足。第二,大学英语教师作为语言教师,其基本语言技能、中外文化知识及教学素养必须得到提高。这需要考虑如何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获得外国文化体验、参加国外语言进修和教学交流培训的机会,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自信心。第三,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大学教师,需要考虑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个人职业生涯,培养在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可持续发展能力既满足职业需要,还要满足自身发展需要。2.以多元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方向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蔡基刚认为,随着我国基础英语的重心下移和大学基础英语教师的过剩,今后会出现一种趋势即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充实到中小学,其中包括刚毕业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硕士,也包括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师[5]。所以,解决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师相对过剩问题,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重要环节。在如何对待过剩的大学英语教师问题上,我们需要警惕两种极端观点:一种是搞简单的“一刀切”,搞简单化的“优胜劣汰”;另一种是彻底的“去外语化”,即大学英语教师从外语语言或外语文学学科转向外语语言文学学科之外某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专门研究和课程教学上[6]。实事求是地讲,在大多数地方院校,正是这些目前陷入困境的大学英语教师的坚守,才使学校在“引不来,留不住”的年代走出困境。我们“对教师自身的关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师质量,更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7]。所以,需要考虑更好的解决途径。而彻底的“去外语化”,则会使多年来凝结着大学英语教师身上的智力资本出现隐性流失。笔者认为,应该以多元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方向,鼓励大学英语教师立足英语学科并结合个人志趣和教学需要获得发展。一是鼓励部分教师依托内容教学(Content-basedIn-struction,CBI)。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的要求是:“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1]80这部分教师有望通过实施专项内容教学、坚守阵地成为专家型教师。二是鼓励部分教师配合双语教学开展专门英语教学(ESP)或学术英语教学(EAP),成为复合型教师。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更高要求”是:能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篇幅较长、有一定语言难度的文本或讲话,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能阅读国外英语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因此,鼓励有条件的教师配合双语教学开展专门英语教学或面向研究生开展学术英语教学,既可以更好地落实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也可以使教师自身获得专业化发展。三是鼓励部分教师以开展教学研究为主,成为教学研究并重型教师。周燕等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发现,创建以项目为基础、由不同经历的教师构成的教师实践集体,是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实现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8]。大学英语教师基于课堂并用于课堂的教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研究功底扎实的大学英语教师而言,基于教学的研究是最熟悉也是最可能取得成果的领域,以此作为专业化发展方向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成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叶澜教授指出:“要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生命历程。”因此,我们应该站在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积极改进措施,努力提升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性,这就需要采用生成式教学。

实施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机智地做好课堂实施则是关键。范梅南认为:“教育机智”是一种实践性语言,是情境性、智慧性行动。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课前预设为基础,面对不断变化着的课堂情境,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观察,敏锐捕捉各种信息,并运用教育机智迅速形成判断,果断付诸行动。具体而言,做好生成式课堂,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即时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善于观察与倾听,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有利信息,科学加以审视,对其是否具有教育资源价值迅速作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策略,对预先确定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做出适当修正与补充,利用这些动态信息,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构建开放的、有利于彰显主体意识的新型学习平台,引发师生、生生、文本之间多向互动对话。同时鼓励质疑,倡导“标新立异”,不断点燃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火花,形成新的问题或答案,进而不断生成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学习资源。如《我的战友》一文中有两句话:①“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②“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其中两个“才”进行比较:“半个多钟头才……”表示时间长,表现了忍着烈火烧身的长时间痛苦,突出了他不怕牺牲的精神;“才20分钟”表示时间短,表现了战友们在精神鼓舞下奋勇杀敌的英勇气概。两个“才”有着时间长短之别。这时,有学生突然提出:“为什么说前一个表示时间长,而后一个表示时间短?”教师略作思考,即时引导辨析:“两个‘才’字在各自句子里所处的位置有何不同?”学生经过对比发现:“才”在时间后表示时间长,在时间前表示时间短。进而,教师又临时出示“一斤苹果要5元钱才买到”、“一斤苹果才卖5元钱”等几个带“才”字的句子让学生判断。学生终于发现:“才”字在数量词前表示数量少,在数量词后表示数量多。这里,教师由一个质疑,及时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联系、观察、比较和辨析,获得了规律性认识。

二、机智处理“意外”事件

由于受学生主体自我建构、能力差异等因素影响,教学过程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各种各样的“意外”随时都可能发生。尽管课前教师已经对学情做出了各种“可能”的预测与假设,但谁也难以穷尽课堂上种种“意外”出现的可能。当“意外”发生时,教师要正确面对,热心呵护,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机智,尽量使这些具有资源价值的信息得以放大,让个别学生的发现成为全体学生的创造,使得课堂闪射智慧的火花,呈现跃动的生命力。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您平时教我们写文章要注意审题,按题目要求来写。这篇课文题目叫‘草船借箭’,可内容明明写的是诸葛亮骗曹操的箭。这不矛盾吗?”这个问题不仅质疑了文本,也质疑了教师平时指导的写作方法。教师明显地感到很有价值,于是“顺水推舟”,让学生小组讨论:“在筹备箭的问题上,周瑜与诸葛亮的策略有何不同,哪种做法更好,说明什么?”学生经过联系全文,积极讨论,终于认识到:周瑜以常规的思路提出“造箭”,诸葛亮发挥创造性思维,利用天时、地利,以及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大胆地以“骗箭”代“造箭”;箭是用来对付曹军的,交战时就“射回去”了,所以用“借”是幽默的写法,既讽刺了曹操,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经过这一讨论,学生对文本内涵、对写作方法的认识更加深入和透彻。

三、热心营造民主氛围

课堂动态生成要取得实效,前提必须是基于一种平等对话与民主沟通的课堂文化氛围,使师生间彼此倾听和共同分享成为课堂关系的主旋律。只有在平等对话式的民主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才能自由思考,才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最终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所以,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合作伙伴”的教师,应该用温和、机智的行动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平等基础上对话、互动。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全身心投入探究,获得更多元的理解,更真实更丰富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课堂才会精彩纷呈。

综上,在现代教育理论背景下,课堂教学要动态地看,要实施生成式教学。实施生成式教学,就要注意即时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情境辅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机智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种种“意外”,使意外事件对课堂产生积极效应,而不是负面效应;同时,要热心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发表意见,自由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步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第3篇

1.受训方信息化设施的基本情况

(1)硬件设施跟不上教育的发展

远程教育是一项很好的教育培训形式,因其省时间、省经费,效果好,受到受训单位和个人欢迎,但由于要利用网络,因此设施因素很重要。远程教育的手段就是通过网络传输进行,在机器配备方面最好达到一人一机。大学校或者重点中学能达到标准,但一些偏远学校或者较小单位,仍达不到一人一机,网络进校园问题也是存在的。不能保证教师上网时间,网络设置的低配置,都是制约远程教育的发展。

(2)经费支持不能整个满足培训需要

学校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支持程度高,几乎所有学校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相当重视,计划详细安排周密,重视教师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情况。但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时,一旦遇到设备更新和资金投入,就会使继续教育受阻,变更培训方法和途径,继续教育、培训的效率打折。

(3)教师的学历层次及水平参差不齐

远程教育除了培训每位教师的基础学科外,还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使用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年龄大的教师几乎都没有计算机操作能力,这给远程培训造成了极大不便;但年轻教师就没什么大的问题,这样就造成差距很大,需要在培训时间和方式上调整。

2.教师对远程教育的态度

(1)教师对继续教育寄予的期望高

教师是远程教育的主体,很多教师都参与过很多各种、各类继续教育,也对培训形式、内容等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师对教学单位的要求:基层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从内心对教学单位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寄希望学校能支持教师真正得到专业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自己,也希望从费用、形式上得到更多的支持。

(2)教师期望远程教育的评价方式和学习方式多样化

学校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有很大差别,有的教学管理方式选择为分散管理,对教师要求比较低,给教师的压力也小,让教师有一种放松感。有的教师希望在寒暑假和节假日授课,这样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放松心情进行远程教育。教师对网络远程继续教育的基本态度:大致是希望利用网络开展远程继续教育,因为这是现代生活的表现,是很有必要的;网络教育有很多的优点,学习方便、节省开支,培训内容丰富;网络教育存在缺点,答疑困难,不能和教师面对面,交流起来有一些障碍;更希望远程教学的模式能增添教师在线答疑;教师希望远程教育的评价方式也要完全网络化。

3.远程教育的质量不高

远程教育在职业院校继续教育中的资源相对来说比中小学的资源要少得多,一直以来,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数据比较多也比较齐全,职业院校的网络教育和继续教育需要水平较高的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授课,而这些人员都是教授级的人物,他们没有时间去专门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培训制订专门授课计划,即使有一些网络课件也是以前制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需求,远程教育的质量不高。

二、职业院校继续教育中实施远程教育的措施及手段

1.科学配置,转变理念

(1)职业院校教师要定准位,树立正确观念

远程教育是职业院校继续教育的新形式,除了各方要为这项教育任务提供资源、设备、和服务,主要还要将教师这个主要角色安排好。虽然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很多来自网络等非人因素,但最终实现整体教育结果的还是教师,如果教师在这种教育方式中表现不积极,那就彻底改变了远程教育初衷,所以要尽快改变远程教育资源的现状,正确引导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理念。

(2)职业院校教师要开阔视野,革新观念

当前,教学媒体的转变和增加,教师已经不仅仅是教材传达者、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拥有多种既能、充满现代思想的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帮助接受培训者转变、建构的协作者和共同操作者。加快教师观念转变速度,把远程教育工作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培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广泛交流,取长补短,向教师宣传使用远程教育设备进行培训、教学。

2.制度保障,措施得力,促进教师参与

从国家的高度在推行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国家教育部门和地方教育机构都将此项工作作为重点,职业院校制订了《教学资源接收和使用工作条例》、《现代远程教育应用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很多培训机构还专门进行了专题培训,做到让教师人人会用、能用、爱用远程教育设备。在培训内容上要进行要进网络设备、相关软件使用的培训,更要让教师如何利用培训内容整合资源,变成自己的教学资源,最终用在课堂上。加强远程教育系统的管理,一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远程教育顺利进行;二是提高远程教育的效果,最大限度的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让教师学以致用。

3.扩大影响,让远程教育资源高效使用

(1)利用各种活动促进远程学习

怎样让教师喜欢使用远程教育,并最终喜欢上这种形式?一是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宣传的形式要活泼,新颖,吸引人,能让教师走进远程教育;二是开展一些评议活动,比如博客比赛,日志评比等;三是拓展农村这个大舞台,农村现实的教育资源比较差,需要大量补充,而远程教育形式正好适合农村远离教育密集区,不能进行充分交流等存在的弊端。

(2)改变传统观念,让教师走出传统思想

老教师更习惯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融进远程教育是有难度的,这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更多的相关部门,包括老教师自身努力。一是加大投入,为学校配置网络、计算机设备;二是形成专门培训,对老教师进行思想上的,操作上的培训;三是加大监督力度,防止培训流于形式,慢慢让教师的远程培训走上正轨。

三、展望

第4篇

1.在教育系统内被边缘化

我国四大教育类型中,目前唯成人教育的地位最弱,与时代“火车头”和“主阵地”的使命极不相称。国家对成人教育经费支持严重少于其他教育类型,且比例逐年下降。据统计,2012年仅占教育总经费1.71%。政府部门对成人教育的管理,也远不如其他教育类型。在教育部门,把成人教育看作是一种“副业”。在高等院校,把成人教育仅看作是一条创收渠道。

2.地域差距

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呈“东高西低”态势:东部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东部沿海及中部经济发达的地区,成人教育轰轰烈烈,而西部边远地区,接受成人教育,依然是一种奢侈。经济基础决定教育水平,这是不争的事实。

3.城乡悬殊

我国现有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成人教育发展极不协调。据2011年权威部门对外出农民工的调查,接受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1.2%、初级技术培训的占4.8%、中等职业教育培训以上的占1.3%,而从未接受职业培训的竟达72.7%。这还仅是对外出打工者的统计,若再加上农村留守人员,数据还会更惊人。另外,在教育投入上,如师资和教育设施等,农村与城市相比,差距甚大。

4.社会阶层间的失衡

改革后经济腾飞,阶层收入差别日趋明显。收入差别,影响成人教育的消费能力。接受成人教育机会最多且年限最长的,是国企高管和白领阶层。其次是教师、事业单位人员,再次是普通职工,最低为城镇自由职业者及农村劳动者。由是“马太效应”显著,文化资本越多,受教育机会越大;资本越少,受教育机会越小。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代际效应”,成更大隐患。

5.成人教育系统内的不公平

一是成人教育系统内,“学历化”倾向严重,这与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有关。国家的投入,很少用在非学历教育上,如职业培训、进修、社会文化及老年教育等,而这些非学历教育更接近成人教育的本质。作为成人学历教育子系统的成人高等教育,仿似普通高等教育的“婢女”。成人中等及初等教育,规模逐渐萎缩,生源持续下降,这与我国成教总体需求不符,削弱了公平性。二是在成人教育活动中,学科建设表层化。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僵化,脱离成人需求和身心特点,导致教学形式单一,基本是说教式授课,无视个体差异。三是教育评价呆板,难以客观评价成人发教育发展水平。

二、策略

1.加速成人教育立法

我国教育系统四大类型中,唯成人教育至今尚无一部专门系统的法律。当前,单独立法的时机已然成熟,一方面国际有先例可循,如美、法、英、德、日等。美国的成人教育法律最完善,“居世界各国之冠”。我国台湾、澳门等地,亦有系统的成人教育法。另一方面,成人教育立法在当前已有其可行性,终身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人力资本理论也日臻完善。涉及成人教育公平的一系列问题,如“边缘化”向“中心”靠拢、产业化向公益性转变、工具功利化向“本真”回归、弱势群体扶持、经费投入等有关成人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需通过立法来保障。应以《教育法》为总指导,以国家行政法规、规章和政策为基础,以北京、天津及河南等省市的地方法为参考,加速成教立法,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形成政策保障

成人教育的诸多不公平现象,究其根源,均为“教育政策或制度的缺失”。为此,应注重以下政策的制定落实:一是继续贯彻扫盲政策,结合当前现实进行完善;二是加大弱势群体倾斜政策的支持力度,确保其基本教育权利;三是深化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协调东、中和西部经济发展;四是密切关注“三农”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区域、城乡和阶层间的成人教育公平;五是制定成人教育的就业政策,为人才流动创造机会。

3.加大经费投入

经济基础决定成人教育公平的最终实现。目前,成人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应以政府为主体,加强财政投入力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应达6%。我国2012年才达到4%,尚不如古巴、泰国等中等收入国家。用于成人教育的更少得可怜,仅占教育总经费的1.71%,北欧丹麦则达教育总经费的14%。大凡发达国家,都大力支持成人教育。如瑞典、挪威和丹麦三国,除全部承担公立成人教育机构经费外,对私立民间组织,也给予经费扶持。作为世界大国,中国的经济发展已达一定水平,应加大成人教育的投资力度,凸显第一责任主体的责任,实现长远公平发展。

4.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而决定事物的发展。成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各级政府“要以长远的眼光发展教育”。首先是国家和政府部门的重视,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进而转化成行动,带动社会成员的观念转变。作为成人教育工作者,应坚定信念,不因当前成人教育的不公现状而失却信心希望,甚至妄自菲薄。一般社会成员,当有独立之思想人格,摈弃“学历至上”的功利意识,以自身知识技能及道德素养的提高为出发点,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5.完善自身

第5篇

1.对象成人化

成人教育属于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的教育不限制学生的年龄、性别。与普通全日制学生相比,成教生的年龄普遍偏大,大多数已步入成年,甚至已成家立业。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肩负着工作、学习、家庭的多重压力。

2.教学实效化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职业岗位的需求,许多在岗人士重返校园,目的是希望学习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满足学生需求,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为目标,以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突出现代成人教育特色。然而,目前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普通全日制学校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没有区别,讲授重点偏向理论与知识点。因此,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显得颇为重要。

3.知识专业化

对成教学生而言,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是他们的学习重点,而大部分青年教师多为兼职或本身缺乏专业实践培训,无法系统全面地讲授专业课程。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全面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

二、成人教育创新的具体思路

1.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社会人才素质要求

以现代课程理念为指导,突出专业特色,优化专业设置,从课程类型上改革传统的单一学科课程,课程建设要不断吸取现代课程理论的新概念,教学计划要保持特色,突出重点。建筑工程学校两年制成人中专的教学理念一直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保持专业特色,明确主干课程或主要学科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做到少而精,避免内容交叉或重复;第二,以提高成教生综合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增强其适应性和创造性;第三,适当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训操作课学时,以培养成教生实践操作能力及应用水平;第四,规格多样化、能够满足各层次的人才需求;第五,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具有前瞻性及灵活性,注意借鉴和创新。

2.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学实效性

我校教师在两年制成人中专教学过程中,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尝试采用趣味教学、案例教学、“参与式、开放式、提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①趣味教学法。在课程开始阶段,教师将当今热点话题引入建筑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将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迎合了成教生的学习需求,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案例教学法。教师通过经典建筑案例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有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提高运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参与式、开放式、提问式”教学法。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发言,再由教师总结。比如,在建筑CAD的教学中,教师提出教学任务,将学生分组上机制图,并展示制作成果,各组之间围绕制作成果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加以指导。这一教学方法强调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互动,强调课程与学生、课程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教学能动性与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3.更新教学手段,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传统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学手段也日趋信息化和网络化,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教学手段的变革将促进人们更加平等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我校在成人教育中不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目前,网络即时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计算机互动教学、网络共享教学资源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已全面在成教课程中实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互动、作业批阅、测试、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纳入教学平台。在教师队伍建设当中推行“老带新”的模式,积极开展各个学科的网络精品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4.教师发展专业化,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做好师资储备

第6篇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对教师流动问题高度关注,1996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九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进行教师定期交流。打破在教师使用方面的单位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促进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和地区之间的交流。要建立教师流动的有效机制,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鼓励教师从城市到农村,从强校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实行教师定期交流,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缓解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对教师的需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这意味着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在我国迈出实质性步伐的时机已经成熟。不合理的教师流动是困扰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良性的教师流动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乡教育一体化政策背景下,教师流动机制如何建立,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城乡教师流动的实践困境及其解析

当前城乡教师流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二是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对于城乡教师的这两种流动方式,笔者对宁夏不同地区的部分城乡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与这些学校的教师、管理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进行调查和座谈,发现在实践操作和现实效果上,这两种流动方式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困境。(一)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的困境城市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是以特殊政策为主导进行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短期性的,如轮岗、支教、挂职等短期的政策性措施。二是较长期的,以特岗教师为代表。这两种城市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师资失衡的矛盾,部分地促进了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但就整体而言,其在实施过程中效果有限,且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短期性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从教师方面看,被流动到农村的教师很多都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而被迫流动,从调查结果看,这些流动到农村的教师,大多并非出自内心的需要去帮助农村学校,而是因为教育行政部门把到农村学校进行一定时期的任教与教师个人职称评定挂钩,迫使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其结果是这部分教师把到农村任教看作是敷衍应付的差事。调查结果还显示,大部分流动到农村的教师无归属感和幸福感,无法真正融入到农村学校中去,认为自己是编外人员,是“客人”,只管上课,对学校的其它事情不敢也不愿发表见解。调查还发现,流动到农村的城市教师面临着家庭生活的极大困难,城市教师交流到交通不便的农村,很难照顾家人和孩子,无法安心在农村执教。其次,从派出学校来看,有相当部分城市学校因为害怕自己学校教学质量会受影响,在选派教师方面重形式轻质量,只做表面文章。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城市学校总是想方设法把真正优秀的教师留下,而将教学水平一般或闲置人员交流到农村学校,甚至有的学校用按人头排序的办法来确定要流动的教师。调查结果还显示,对于流动到农村去的教师,派出学校在流动期间一般是不管不问,认为既然该教师不在岗,就无法也无需对其进行考核。第三,从农村接受学校来看,对从城市流动来的教师很难管理。调查表明,农村学校认为这些城市来的教师是来帮扶的,自然是优秀的,而且又是短期在农村执教,不能和本校教师一样进行管理,而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调查还发现,交流到农村的城市教师的衣食住行,已经成为农村学校的一项负担,并且派到农村的教师都是短期执教,教师更换频繁,使学生难以适应,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特岗教师是一种较为长期性的向农村学校进行教师流动的措施。特岗教师政策的实施给农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师资短缺和师资质量问题。虽然在数量上,特岗教师暂时缓解了农村教师不足的问题,但特岗教师的质量却令人堪忧。在调查的157名特岗教师中,非师范毕业生竟有87名之多,占总人数的55%,本科学历的仅有37名,占总人数的23%,非师范生充斥,学历层次整体不高,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更令人揪心的是,特岗教师队伍极其不稳定,在调查的157名特岗教师中,有143名表达了在任期内有离职的可能性。而且,农村的特岗教师在满三年服务期后,绝大部分都想方设法调离农村,在访谈中,一位农村校长不无感慨地说道:我们学校就是特岗教师培训基地,辛辛苦苦培养三年,结果都调到城市学校成了那里的骨干,去年到期的14名特岗教师,只有一人留了下来。(二)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的困境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大致有两种,一是政策性的流动,二是市场性的流动。政策性的流动是教育行政部门以政策的形式从农村选拔优秀教师到城市任教,选调政策是一种常见的选拔方式。对宁夏不同地区15位农村学校校长的访谈中发现,教育行政部门定期选调农村教师到城市是目前农村优秀教师流失的主要途径。一位校长谈到,学校经过多年培养,打造出了物理、英语两个较强的学科,不料去年县里把这两个学科最优秀的教师全部选调走,不但造成这两个学科教师的突然短缺,而且使这两个学科出现了巨大滑坡,至今难以弥补,数年的辛劳毁于一旦。有校长指出,县里为了集中办一两所优质学校,三年内将本校业务强、潜力大的老师几乎全部选调走,使本来就缺乏优秀教师的农村学校更是“雪上加霜”。政策性地从农村选调优秀教师进城,虽然能为部分优秀教师进城发展提供了机会,但却人为地加大了城乡教育差距,加重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一位农村校长不无感慨地说,培养一位农村优秀教师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但却被选调到城市中去,这极大地伤害了农村学校和农村孩子的感情。随着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市场化机制在教师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市场性流动也成为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市场性流动以趋利为根本原则,由于农村教育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较差,市场性驱动的城乡教师流动只能是农村教师向城市进行单项流动,流动到城市的大多是学历高、工作能力强的农村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一位校长在访谈中谈到,我们现在不敢让学校的优秀教师参加县市的公开课,因为一些城市学校的校长经常在公开课上发现优秀的教师后,直接把这些老师带走。市场性流动还带来了教师的隐性流动需求,即受利益的诱惑,随时可能找机会流向城市的教师,据对15所农村学校的调查显示,这些学校最低有56%、最高有87%、平均为74%的教师有流动到城市的倾向。市场性流动直接威胁到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造成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滑坡,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定位

现实操作中的困境并不在于操作本身,而是有着更加深层的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问题,困境的突破也不是某些权宜之计的对策措施所能从根本上奏效,需要的是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制度化的长效解决机制,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的提出为教师流动走出困境带来了契机。目标是使命、依据和指南,明确目标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流动合理机制建构的前提,也是实现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属。“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城乡教育公平”,[1]教育公平也就成为教师流动的首要目标。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平等性公平、差异性公平等,由于城乡师资的差距归根结底是师资质量上的差距,而师资质量表现的是一种结果差距,因此城乡教师流动所追求的公平就是一种结果公平。由此,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首要的就是师资质量公平。但是,师资质量公平并不意味着将城乡教师质量绝对等同化,达致城乡师资绝对公平。因为师资质量公平还要以效率为前提,受到效率的限制,故城乡师资质量公平只能是一种差异性公平,是效率基础上的公平。效率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成为教师流动的另一目标。由此,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可定位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之下,还要处理好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个体价值是指在城乡教师流动中要充分尊重教师个体的流动选择,为教师个体追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需要提供条件和机会。社会价值是指城乡教师流动必须以满足整个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和对整个城乡教育进步的促进。社会价值是以城乡教育整体发展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它要求教师流动要服从城乡教育的整体发展与进步的需要。个体价值具有个人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教师个体流动主要以能否满足个人切身需要和体现自己生存意义作为选择。在城乡教育条件仍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教师流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矛盾,个体价值必然会导致农村优秀教师选择向城市流动,社会价值又要求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尽管从长远看,社会价值的实现有助于个体价值的最终实现,但从局部和暂时来看,教师流动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会出现不协调甚至相悖的现象。因此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就需要协调、兼顾和融通教师流动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以社会价值主导,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又要积极找寻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结合点,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个体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第7篇

在这样的热力学内容架构基础上,对状态函数的改变值进行系统的剖析,并加以例题的训练、巩固,使学生感觉到概念明晰、结构紧凑、条理清楚,公式容易掌握,同时体现了课程的整体性与联系性。增加与制药工程专业相联系的内容物理化学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制药工程专业实际应用的联系、融合[2-3],使专业内容尽量在物理化学各章节中得到具体反映,引领学生用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分析、处置制药学相关领域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化学对制药学的指导作用,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有必要适当增加与制药工程专业相联系的教学内容,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弱化公式推导,强化内容的应用物理化学课程内容中存在大量的公式及其复杂的推导过程,要注意数学推导过程只是获得结果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对于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利用物理化学这种手段、运用公式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能力[4-5]。课堂教学内容中应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与数字运算,可由陈述思路直接给出公式或结论,强化使用基本公式的定性判断,强调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及解决方法。舍去复杂公式的数学推导过程,促使学生将兴趣、注意力集中到公式的具体理解及应用上,侧重培养学生将基本理论、公式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如此理念下对待、处理物理化学中的公式,既显著降低了课程的学习难度,又彰显了物理化学在制药工程专业中的指导作用。

立足专业特点,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针对物理化学的课程特点及制药专业的专业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抽象思维与综合应用能力,笔者灵活采用讲授式、类比式、问题式及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1)讲授式教学虽然讲授式教学比较传统,但在物理化学教学中不能完全摒弃不用。对于属于重点、难点的理论、概念的解释和公式的推导,教师可以用少而精的语言讲授给学生。(2)类比式教学物理化学中的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初次接触可能难以理解与掌握,此时,可以借助已经熟悉或掌握的知识,利用两者存在形式上或属性上的相似性,通过类比方法[6-8],将学生熟悉的知识与陌生的知识加以横向比较,为认识新的知识点提供方向和线索,以增强知识间的沟通与联系,从而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为具有简单级数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不定积分式)的线性关系比较,它们都是直线关系,且横坐标都是时间t,不同的是纵坐标,即对浓度的数学处理方式不同。通过图形比较,不但能够牢固掌握动力学方程的不定积分式,而且自然、间接掌握了各自的动力学方程的定积分式。为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两电极极化曲线图示比较,当有电流通过电极时,两者都是阳极越极化越正,阴极越极化越负,电极电势都偏离平衡值E可逆,这是两个化学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同点。电极极化的结果,造成原电池的实际电极电势比平衡值低,电解池外加的实际电压较平衡值高,这是极化对化学电池偏离平衡值的不同点。(3)问题式教学通过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知识。教师以生活实例或生产的实际问题来设计问题。例如:在学习“界面现象”时,提出自然界中小水滴、汞滴为什么会自发收缩成球形?在学习化学动力学时,提出怎样通过样品分析来测定矿石年龄和样品的年代?教师精心设计好适当的问题后,激发学生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任务由学生自觉完成。通过交互式的问题提出、探索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与应用思维,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4)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板书讲授相比,多媒体教学能够将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栩栩如生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多媒体教学也为教师节省了大量板书与绘图的时间,加快了知识点的讲授速度,使得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增强[9,10]。例如在介绍自然界中的表面现象时,采用动画形式将水滴逐滴滴落到洁净的荷叶上形成液珠的动态过程,要比板书画图更直观更生动。对一些抽象、晦涩的内容,如在过渡态理论“势能面”的教学中,将“势能面”制成三维立体图(图略),然后以动画形式,使箭头从R点(反应物)沿着虚线上升到鞍点T(活化络合态),再沿着实线下降到P点(产物)。通过势能面的具体形状及箭头运动轨迹的直观演示,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鞍点”、“能垒”等抽象概念。实践结果表明,采用多媒体教学即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与学生互动、介绍新知识和新技术,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求知领域、求知视野,学生学习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也发展了抽象思维。

第8篇

1.1构建实践教学安排实践教学将学生整个学习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考虑,制定不同阶段的实习内容\实验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形成一个实践教学体系。

1.2制定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培养方案进行市场预测研究,超前确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复合型教学实习的比例,如文理交汇、学科专业相融;重视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1.3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并协调发展除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专业技能外,还应将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为主体,思想教育和勤业、精业、敬业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其中。

2整合校内外工科实践教学资源

目前现代远程开放理论教学与近距离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矛盾;与实践教学相对具体、个性化相比,其办学规模大、学生数量多存在矛盾;与实践环节相对集中相比,学员分散存在矛盾;学生在岗工作与脱岗实践之间存在矛盾,集中表现在教学实践资源缺乏。如何统筹安排、共享校内资源,对高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共享资源,同时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一方面能够解决高校建设经费缺乏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使用率较低的教学设备,通过现代远程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积极性。实践性教学资源是多元化和开放性的,具体可采取的方法:

2.1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对于高校实验室,尤其是工科实验室来说,“实验学时多,而教学设备台套数少”的现象普遍存在着。通过开放实验室,一方面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实验教学资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率。利用开放式的实验室,通过编制实验室介绍、指导教师介绍等开放指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开放内容。通过建立远程教育开放式实验教学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办法,使得远程教学的学员可根据自身的时间来安排实验,解决学员不能按统一的时间来进行课程实验或综合实验的问题。

2.2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市场上必将出现一些新的岗位,为了满足这些岗位的需要,进而需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对岗位特征较强的工科实践环节来说,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通常情况下,需要将毕业实习与岗位实习、岗位资格证书教育进行结合,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适应工作的能力。通过与企业进行联合,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走产、学、研相互联合的道路,使网络实践教学与实训实验教学进行结合,进而提高实验效果,一方面能够保证实施远程高等教育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

2.3利用仿真实验软件进行实验仿真对于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工科学生来说,加强专业应变能力的训练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点,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可靠手段。受市场经济体制、学生就业去向多元化的影响和制约,企业丧失了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即使接收学生实习,通常情况下不允许学生动手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减少学生锻炼实习的机会,进而不能培养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实习中的难点,借助计算机仿真系统进行解决。对于计算机仿真系统来说,实际上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实际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在模拟的工业控制键盘上,学生可以仿真的生产过程进行操作。在学生学完化工原理等基础课之后,我们会组织安排一次仿真单元实习,对离心泵、换热器、液位控制系统、精馏塔等单元过程利用两周的时间进行仿真操作训练。由于仿真室是开放的,对于远程教育的学员来说,可以随时到中心进行训练,通过反复强化练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其应变能力。

2.4制作多种形式的实验媒体实验媒体是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媒介,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的成败。实践教学由于其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实验媒体的制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普通高校中的工科院校,培养的是工程设计型人才,他们以某个工程领域的设计院工作为已任,要根据现有学科体系和理论系统设计出符合当前社会需要量的工程项目,开发出新的设计规范和模式,从这一出发点可以看出,培养工科型人才要从培养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出发。

3.1对实践课程教学创新实践课程可以多重目标,我们突出其中的能力目标;课程要用项目任务训练学生的能力,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或者简单地说:①能力目标;②任务训练;③学生主体。根据三个中心来将我们的实践教学进行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可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将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为:①验证性实践模式;②应用型实践模式;③教学与实践一体化模式;④技能培训模式;⑤实践基地模式等,针对不同性质的实践教学采用不同模式化的教学。

3.2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求知探索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高水平的化工操作工技能大赛、检修钳工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积极鼓励广大远程教育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活动。

3.3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针对生产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学生可结合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根据工作的企业单位的项目。制定远程教育研究训练计划,采取申请立项-全程质量跟踪-结题工作流程,项目结题后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实践课程学分。

4现代远程工科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第9篇

1.1教学团队建设不完善

只有一流的师资团队,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成人教育也不例外。我国成人教育要实现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而成人教育物理实验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全面保障物理教学的最终质量,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物理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一般情况下,只有专业知识深厚、工作及实践经验丰富且具备较高授课水平与技巧的教师,才能满足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但是当前我国很多成人教育机构对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多数成人教育培训机构都缺乏集培训经验丰富、培训需求明确、专业知识过硬、研发能力强于一身的高素质教师;部分培训机构甚至根本没有教学团队,只是发挥中介或者招生的作用,在招到学生之后,才临时聘请几个教师,教学团队稳定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哪个学科的教学,其教学质量都无法得到保障。因而,教学团队建设不完善是成人教育物理实验教学中最致命的缺陷。

1.2实验教学物资不完备

实验教学的进行离不开各种实验设备及实验器材,没有相应的实验设备或者是实验器材,任何实验都无法在教学活动中正常进行。可以说物理实验所需的各种物资,是成人教育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必需品。但就当前我国成人教育机构的现状来看,多数成教机构物理教学实验物资的配置并不完备,一些成教机构根本就没有物理实验教学所需的实验器材,一些成教机构虽然配有相应的实验器材,但多数都是一些高校发展过程中淘汰下来的,利用这些实验器材进行物理实验,其精确度与准确度都得不到保障。如此一来,物理实验教学自然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1.3实验教学方法不先进

教学是一个双向性的活动,既包含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只有双方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教学活动才能完成。但在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多数成教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没有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

2成人教育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对策

要对当前成人教育物理实验教学进行全面的优化与完善,保证成人教育物理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就必须从成人教育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现状出发,根据当前成人教育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与完善。

2.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对我国成人教育机构而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不仅仅是对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优化与完善的基本需求,也是整个成教机构所有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基于当前我国成人教育机构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现状,成人教育教学团队建设首先应当从教学团队的稳定性建设入手,通过提高现有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留住机构内部表现优异、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与此同时,成人教育机构还必须注重对优秀教师的引进,通过引进更多经验丰富、专业知识过硬、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对现有的教师团队进行补充和完善;当然,在不断引进优秀教师的基础之上,成人教育机构还必须不断加强对机构内部教师团队的优化与提升,为其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使他们可以接触并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并将这些新知识和新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为提高成人教育物理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奠定基础。

2.2优化实验物资配置

优化成人教育物理实验教学,成人教育机构就必须重视其实验物资的配置,加大在实验物资方面的整体投入水平。成人教育机构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实验物资配置问题,尽管实验物资的投入会加重成教机构经营的负担,但通过对实验物资配置的优化,可以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为成教机构未来的发展树立起良好的口碑与形象,进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不管是出于对当前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还是为了成教机构未来的发展,我国成人教育机构都应当加大在实验物资方面的投入,通过招标或者集体采购的方式,选购质量合格、精确度高的实验器材,为保证实验效果和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2.3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成人教育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与完善,除了要对教师团队进行优化,合理配置实验物资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学生分组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形象、更深入地理解生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准备,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教师精心指导,要求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做好实验,详细记录数据,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记录能力;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正确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报告写作能力。实验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给出一个综合的实验成绩,作出客观的评价。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就能使成人教育物理实验教学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动手操作为主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评价结合为主转变,从而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如果实验条件不能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利用相应的问题或者是互动环节,将验证性的实验转变成为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更牢固地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另外,教师还应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的声画演示优势对演示实验教学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与优化。

3结束语

精品推荐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