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服装专业论文

时间:2023-03-17 18:00:07

导语:在服装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服装专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

综观目前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设计类人才,这类人才主要具有创新意识、灵活的思想,能将技术与艺术融合为一体,并且在实践中能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产品;另一方面是技术性人才,这类人才是企业中的骨干力量,是实现把设计转化为产品的技术人才。而目前高校服装专业培养出的服装专业人才与服装行业市场所需求的人才出现较大差距。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较差,实践操作能力不成熟,不能适应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的要求。高校服装专业必须以战略的眼光瞄准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进行服装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强化实践教学模式,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服装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联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提炼理论,离开实践的理论只能是纸上谈兵。首先从培养目标上入手,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环节以点、线、面的方式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全过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应保持相对的结构平衡,增加实践教学所占的课时比重,协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达到总体课程平衡。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知识结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对实践教材内容的修订

原有实践教材内容滞后,甚至有的实践教材用的虽然是新版本,但内容上却是“换汤不换药”。对此,对原有实践教材进行增删修订,删除内容老化、结构不合理的专业实践知识,增加新的、合理的专业实践知识,编写出新的实践教材。使其具有新的实践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和新的专业实践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中采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采取以下实践教学方法。

1.理论性与示范性互补的教学方法

将枯燥的专业理论与具体的专业技能实践操作相结合,互为补充,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其学习兴趣。教学中要先引导学生多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开拓学生思维的发展,把已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然后进行示范性实践操作的讲授,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进行分组、分层次的具体实践指导。这种理论性与示范性相结合的互补式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2.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把传统实践教学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能加深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实践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幻灯、图片、投影、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适当缩短实践教学时间,扩大信息量,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践练习。3.开展课题研究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是从外部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技能,而是指导学生围绕课题,把所学知识技能综合、融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的内容应结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某一环节进行调查、研究、实验,应用所学知识、实践技能、构思制作出“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4.实施项目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方法是在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是师生为了共同完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而进行的完整的“项目”工作方案实施的教学活动,用于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技能,强调知识创新,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展示了现代服装专业“以能力为本”的价值方向。

5.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分层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指导法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和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每个学生的深层了解,将学生按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现有掌握程度等原则分为几个档次和若干个学习小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实践、分层作业;教师进行分层指导、分层检测和评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实践内容、不同的实践教学手段,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和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分层教学的设置应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兴趣为依据,要因材施教。

四、企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校企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主要体现之一。通常可分为预实习、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预实习和基础实习是企业实习的第一阶段,以了解企业工作环境;第二阶段是专业实习,以服装生产基本技能为主,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

五、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

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在操作考核的基础上总结理论知识,这个过程也是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概述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实践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它能督促学生加强实践的学习,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应给予充分重视。考核进程中应注意,考核的选题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出具有典型性、综合性、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考核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篇

围绕专业设置

教学案例在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做好写作准备,包括动笔前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料,或者实际调查以获得真实可靠、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在取得必要的材料后,并不立即动笔,而是将书面资料和调查材料集中起来,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经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深层次加工制作,把零散、表面、片面的感性材料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反映事物本质的认识,并最终确定论文的论点。当然,毕业论文格式是无论什么专业都需要统一面对的共性问题,讲解时教师需要采用规范化的事例展示。另外,讲解例文时,教材内容倾向于建筑类和经济类,与笔者所在学院开设的专业没有密切的联系,如果不加区分而一味沿用,势必使课程枯燥,将论文写作指导课置于无的放矢的教学状态,学生也只会简单机械地模仿非专业例文进行写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了避免出现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大量的备课工作,调用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岗位特点贴近的相关论文为范文并配合理论知识讲解,不仅有效增强了写作教学的生动性与实用性,更重要的是,教师以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背景,能与不同专业零距离接触,更加切合实际地为专业课服务。以服装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写作教学为例,笔者在授课前通过互联网找到优秀毕业论文《雅致哥特洛丽塔装的设计与工艺研究》,首先向学生介绍洛丽塔的来源,依循例文的内容安排和脉络图,解读文中作者从介绍雅致哥特洛丽塔装的起源和流行现状开始,通过阐述设计灵感、说明流行趋势和市场价值,深入分析其设计与工艺研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以此引起学生的关注;其次,在讲课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向同学们简述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将文学素养知识纳入到写作教学中,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面向物流专业的写作范文教学中,笔者首先以物流行业的人才紧缺与学生对物流专业就业前景的不乐观态度这一矛盾为素材,联系电子商务日益磅礴的发展气势,分析了电子商务的成功运营对物流专业的极大促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信心。同时,笔者选择与同学一起熟悉当当网,结合范文《浅析当当网物流配送的模式》,与学生一起解读作者谋篇布局的技法以及论点的论证方法,使看似深奥的论文写作变得通俗易懂,也增强了学生写好论文的信心。

针对专业特色,创新教学设计

第3篇

关键词:服装;专升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94-02

专升本教育一般是指学生在专科教育之后继续进行专业提升的一种学历教育形式,其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同时,专升本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进行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研究,期望对专升本教育的专业培养、改革与研究具有广泛的意义。

一、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本校服装专业专升本培养目标是在本专业专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高其培养的层次,同时以本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为参照,并根据专升本学生具体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素养等特点来进行制订的。(1)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和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的培养是适合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因此其一般要求其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基础知识扎实,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良好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而服装与服饰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具备服装设计历史与文化和服装基础理论的能力,具备独立进行服装设计思维与方法和成品实现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服装设计工程与技术的能力,掌握服装设计经济与管理的能力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和“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是培养服装与服饰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但二者的培养定位略有不同。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的是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强调的是技术人才;而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应用型。同时,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上也有所区别,其中专升本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是基础知识扎实,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良好,而本科生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是具备较强的服装历史与文化和服装基础理论的能力。此外,本校在服装与服饰专业本科生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更注重理论知识及人文素养的学习与储备,而专升本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更强调的是其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准确区分二者的培养目标定位差异的基础上,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进行了相应的“专升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为首都培养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服装行业的专门人才提供了一定的服务。

二、设置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

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本科生服装与服饰专业的培养方案为参考,再充分考虑专科与专升本课程体系之间的衔接,专升本学生的学源结构、文化素养、专业基础、“专升本”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等因素来加以综合确定。(1)服装与服饰专业专科与专升本课程体系的衔接因素。在进行服装专业专升本人才课程体系设置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在专科学习时原有的知识结构,做到承上启下、合理衔接,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性。服装与服饰专业专科教育课程设置上的主要内容是服装设计类的服饰色彩、服饰图案、服装画技法、专题设计等;服装技术类的有工艺基础、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服装立体裁剪、服装CAD等。而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的课程设置是在专科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上进一步深化,同时参照本科的课程体系建设,加入服装设计方法、服饰配件设计、面料纹样设计、手工印染等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并注重对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的学源结构因素。专升本学生的学源结构不统一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在专科时是本专业的在一个专升本班占比不超过25%,这部分学生在专业技能上已经达到中级熟练水平,接下来的专升本教育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以便可以达到高级水平。但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对于以前不是本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例如:立体裁剪课程,在专升本阶段如果直接安排立体裁剪礼服,专科不是本专业的学生就会感到吃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就会出现:任课教师在授课的深浅程度和进度上很难把握,总是感觉有基础的同学“吃不饱”,没有基础的同学“消化不了”,因此,服b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的学源结构因素是我们在专升本课程体系设置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3)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的文化素养及专业基础因素。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的基础教育程度较之本科生而言相对薄弱,而这对其综合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在专升本教育阶段要注意补充并设置相应的知识内容和课程体系,同时服装与服饰专业专科升上来的专升本学生往往普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实践技能,他们更多更早地接触到了服装与服饰专业实践和社会实际,因而他们更适合培养成具有就业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综上所述,在专升本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其专业基础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而扬长避短、合理定位,以便使他们在专科学习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专升本阶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

三、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课程体系设置方案

第4篇

(1)设计创新式实践教学。结合当前服装行业的需求,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尤为重要。本课程的一个重点改革就是利用211院校的平台优势,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服装设计实践环节课程紧密结合。申报立项的创新课题与课堂上学生的设计选题紧密结合,学生通过获得的项目基金组成设计团队共同完成实践环节的设计。在实践环节中,以3~5人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1个设计主题,每人分工明确,分别负责设计,面料采购,工艺制作,展示陈列,平面拍照,设计总结等,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经过一年的训练计划,项目的结题成果包括创新系列作品,学术论文,专利,竞赛获奖等。为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吉林大学服装专业学生已获得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3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校一类11项,校二类19项,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校一、校二类共4项,其中5项创新创业课题获优秀结题,并创新保送硕士研究生。这些课题应用于服装设计实践教学中,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篇,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

(2)企业合作式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成立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建立长期联系,除毕业实习外,学生还可利用寒暑假进行实习。不同实习单位可以锻炼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如在服装企业的专卖店实习,可锻炼学生的营销能力,在设计部门实习,可以提供设计能力,在生产车间实习,可以了解服装生产的整个流程,提高自己的工艺能力和全面的管理能力。同时打造精品暑期实习项目,每年暑期选一个集团或企业,根据实习岗位选拔优秀的学生,由企业负责培训,学生上岗实习,为期一个月,由企业支付酬金。对表现好的学生进入人才库进行跟踪,在其毕业时优先考虑就业。如本专业与绫致集团合作,从三个年级中选拔30多名学生在其旗下的四大品牌专营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产品销售,卖场陈列,销售数据整理分析等实习。学生们通过这样的锻炼,对专业的认知更加成熟。

(3)专业赛事式实践教学。参加大赛是学生得到多方面锻炼的好机会。本专业团队教师十分重视服装设计大赛,指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将每年的赛事特点和主题融入服装设计的课堂训练中。本专业学生参与的服装专业赛事,覆盖了时装设计,时尚买手,皮草设计,面料设计,时装画等多种形式的比赛,共获得110项专业奖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95项。如2012年8月进行的中国泳装时尚买手大赛,同学们经过专业培训后,通过店面陈列、实战销售、知识问答等环节的比赛,经过7天的激烈角逐,在27所全国院校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亚军。

(4)毕业秀场式实践教学。通过举办毕业作品会的形式,让学生从作品设计、服装制作、宣传拍摄、制作作品集、举办会宣传、模特选用培训,彩排至正式演出的所有环节均亲力亲为,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优化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

在此基础上建设了服装设计学网络课程,完整地呈现了服装设计学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特色,教学资源丰富,为服装专业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同时为了拓展教学空间,增强交流与互动,还建设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网站和吉大纺织服装微信公众平台,在公众平台中开通了专业快讯、课堂实录、教师有约、秀场直击、市场解析、服装技术与纺织科学等栏目,通过每天及时最新的专业资讯让学生掌握时尚前沿与专业技术;通过丰富多彩的在线课堂讨论,让学生与教师及时互动,这些平台与课程网站共同支撑服装设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

3优化师资结构,建立优秀教学团队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本课程团队十分重视青年教师培养,3人赴加拿大,韩国,美国留学1年,2人次赴香港理工大学交流访问,经常性参加国内各项专业交流与学术交流。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开阔了眼界,扩大了交流范围。

4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服装专业 毕业设计

[作者简介]廖灿(1982- ),女,湖南长沙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服装专业负责人,讲师、高级技师,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72-02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对学生三年学习的总结,也是学生就业前的一次演习。毕业设计直接反映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直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一份好的毕业设计作品,也是学生进行就业展示的一个良好机会。

一、服装专业毕业设计的重要性

服装设计专业属实践性强的专业,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相关设计公司或企业从事设计工作,因此对学生的专业设计技能和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均有很高的要求。毕业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其就业前非常关键的学习内容,也是服装设计专业高职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课程和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对服装设计专业三年专业教学的一次全面回顾和梳理。

通过毕业设计的完成,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点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独立动手能力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同时,让学生了解服装设计行业的趋势,让课堂上的知识与市场良好地结合起来。

二、服装专业毕业设计现存的问题

一直以来,透视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毕业设计”在高职教育中已经不是新的概念,而且已经形成了习惯性的章法。不论是本科的服装毕业设计还是高职的服装毕业设计,从各个方面看几乎都大同小异,基本上沿用了一套“规则章法”。内容基本包括诸如开题确定设计主题、市场调研、自我创作与设计、服装打板、服装制作、毕业论文、毕业答辩和静态、动态服装展示这样一个流程。而对于这样一个“章法”是否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能否将高职学生就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与所完成的毕业设计对应起来,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能否在这样的一个“章法”中真正地提炼出来,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不管怎样,探索“能真正突出各个院校具有自身服装专业培养特色的综合毕业设计”的内容、指导模式和方法改革就显得尤其重要。而改变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这个墨守成规的教学环节,有效地增强服装专业毕业设计市场性,让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更快适应企业,同时让企业更多了解学生,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如何避免老问题再出现,如何采取新应对措施,就相当重要。尤其是在明确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精神指导下,解决和协调好服装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显得非常重要,否则,毕业设计只能沿袭老路,年复一年没有特色。

另外,以往在进行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作品的选题中,为了让动态展演舞台效果丰富,形式多样,艺术造型突出,往往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故在选题中只规定大的方向,不限指定的形式,做礼服的、做成衣的、做童装的都可以,但最终学生的毕业作品成了收藏品,毕业作品缺少市场价值,更缺少商业性。每年,看到一堆的毕业作品展演完后只能看不能穿,更激起了我们强烈改革毕业设计的愿望。众所都知,服装设计是离不开人和市场的,就如鱼和水一样,脱离了人的服装是没有生机的,如何有效地将毕业设计的市场价值利用起来,就成了改革的重心。

三、改革服装专业毕业设计的建议

基于服装专业毕业设计在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院服装专业针对高职教育的特色,构建毕业设计的新模式,让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实现与就业的接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安排时间,提升设计作品质量。据调查,在省内众多的高职院校中,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即在第4学期将全部的课程上完之后,第5学期进行毕业设计,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毕业作品的市场性特点,认为合理地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服装专业的毕业设计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学生除安排毕业论文之外,还要求完成系列作品的设计到制作,其中包括设计稿、面料选择、纸样、服装工艺、服装成品、拍摄和画册。这一过程可以说是相当复杂,且需要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以往我们在进行毕业设计的安排上,一方面第5学期安排了授课任务,另一方面课程结束后即进行毕业创作。这样的安排,时间紧,且由于学生没有在企业实习的过程,导致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作品没有质量上的保证,而且很多学生为了省事,不自己进行设计,在网上摘抄相关作品和资料,以致完成的作品含金量低,完成的作品也没有实际意义。

第6篇

论文摘要:手工刺绣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同时又是一个文化层次不高,需要保护的一个产业。它的发展需要通过专业的教育来传承和发扬。通过在服装专业教育中加入手工刺绣,在高校和职业院校里形成一门学科体系,将刺绣这门古老的技艺融入现代教育中,才能真正促进手工刺绣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刺绣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鼎盛时期几乎达到家家刺绣,户户女红的地步,但是,在过去,这样的手工工艺基本上是属于师徒相授,家族相传,属于非主流文化,不能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所以,历代以来,有关刺绣的教学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松江三善堂开办“松筠女校”,设立了刺绣专科,开创了刺绣办学的先河〔1〕。而影响最大的当属清末张謇、沈寿于1914年创办的南通女工传习所,制定和完善了刺绣职业教育体系,以刺绣为专业课,同时还开设音乐、书法、绘画,均由当时著名刺绣大师及著名画家讲习。其学制为先入预科班,而后进入普通班,学制两年;二为中级班,学制四年,即本科班;三为高级班,即研究班〔2〕。类似我们现在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而且学员综合素质非常高,使沈绣艺术得到了非常好的系统传承,造就了无数的刺绣大师。但是纵观现代的教育,手工工艺尤其是刺绣这一块,始终处于民间传承的态势。各学科大力发展的今天,手工刺绣却还维系在一个原始的阶段,尽管从业人员甚广,但素质却普遍不高。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四大名绣榜上有名,我们为什么要把它们作为遗产来保护?是因为它们自身与时代不能起头并进。但是,保护不是人为的去维护,而是要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从四大名绣的发展来看,苏绣相对来说理论体系比较完整一些,其余的湘绣、粤绣、蜀绣的相对较为落后。而苏绣刺绣体系的完善则很大程度上依赖过去刺绣学校培养的大批理论实践都很优秀的绣工。我国现在各艺术院校以及各艺术专业,鲜少有将刺绣作为一门必修专业课进行人才培养。但是,单独成立学校或者单独成立一个专业,首先是必须要有市场的需求,满足学生就业,以目前状况,这样的目标实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作为服装学院的专业课程,我们试图将刺绣作为服装手工工艺纳入教学计划。 将手工刺绣纳入服装专业教育,从对学生的培养和专业体系的构建上来说,无论是对服装专业教育还是对手工刺绣自身的发展,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丰富了服装设计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内容

1、手工刺绣是一种锻炼耐心和手指灵活度的工种,对学生掌握服装工艺有辅助作用。

在古代,女孩子从小便学习刺绣,以练就心灵手巧之技艺。在现代,工业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技艺以后,手工刺绣这门技艺便渐渐变为了小众产业。对于刺绣涉及最多的服装来说,我们的服装专业院校一般都没有单独开设这门课程。实际上,手工刺绣对学生耐心和手指灵活度的锻炼,都非常有益。刺绣首先是进度慢,其次是活精细。我们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对手工涉及非常少,在学习服装工艺时,普遍表现为手指灵活度不够,缺乏足够的耐心,工厂可以几个月就培养出一个熟练工,而我们大学四年都没有几个学生能够独立制作出完整的服装来,这说明我们在对学生的基础培养上存在偏差。重设计轻工艺一直是个普遍现象,造就了学生浮躁的心理和不扎实的功底。手工工艺能够从一开始就磨练出耐心和细心,为将来学习服装工艺打下基础。

2、手工刺绣涉及到图案处理和配色技巧,对服装设计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刺绣涉及到图案处理和配色技巧,对学生来说,是个小中见大的锻炼。如何把手工刺绣的内容应用到服饰中去,需要足够的设计理念来支撑。如何将刺绣图案进行最精华的提炼,如何对小片图案进行配色,以呼应服饰的搭配,做到画龙点睛,都是我们对设计类学生的一个锻炼。

3、丰富了服装设计的内容。

在传统的服饰当中,基本上可以见到衣必文绣。服饰制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刺绣工艺的展示,一件服装的精美复杂主要是体现在手工上。随着现代大工业的生产,这种耗时耗力的手工制作在成衣生产中普遍以机绣代替。而在高级定制中,能够偶尔出现手工刺绣的身影,但其价格却已经令人望而却步。说明在服装设计上,刺绣实际上能够大大提高服装设计的内涵,但要广泛运用,就必须要化繁为简适应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化生产。

二、对手工刺绣的持续发展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1、手工刺绣的到现在为止,理论体系都不算完善,在高校作为一门学科培养,对手工刺绣自身的承前启后有莫大的帮助。高层次人才的融入,是一门技术能否持续发展的基础。传统的理论,还仅限于手工工艺技巧的传承,没有达到一个质的提升,对这个体系的研究,也只是限于个别研究的零散阶段。而一个行业整体的提升,必须要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占据一角,才能与其他学科齐头并进。

2、其他学科的技术以及设计理念也可以很好的融合到刺绣中,为刺绣增添新的血液,服装作品中也可以大量的出现刺绣的踪影。 刺绣,既可以保持它的独立性,又可以为其他艺术设计锦上添花。同时,也能够产生一些对刺绣有兴趣,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年轻人继续研究刺绣和发展刺绣,以传承和发扬这样一门美丽精湛的技艺。

我们服装设计的学生,都是具有很强的绘画功底,能够自行设计图案款式的专业人才,具有专业的审美观点和艺术层次,在现在的手工工艺行业是非常稀有的资源。刺绣从业人员普遍文化层次低,缺乏专业的审美观和设计理念,不能推陈出新,只能依葫芦画瓢,是妨碍手工刺绣发展的一大软肋。而手工刺绣业的迅速发展,要靠的依旧是现代的科学和技术,以及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有广阔视野,强大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技术人员,在这条路上,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改革大学英语教法,加强学生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受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院大学英语的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唱主角,大讲特讲语法,仔细分析句子结构,而学生则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被动地学习。这样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在艺工结合学生的大学英语教改中,我们根据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好、逻辑思维能力强、形象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的学习特点,首先尝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精读课具体做法是:课前老师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找出重点、难点;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课文大意,师生共同解决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确定话题,让学生分组开展讨论、辩论,要求人人发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样小组讨论式学习的好处是学生敢于开口、运用语言的机会多;另外也锻炼了学生胆量,增加了勇气,提高了自信心。这时,教师主要是在小组间走动,回答学生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将讨论进行下去。课后教师适当布置作业,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在听力课的教学中,教师一改以往在语言实验室只放录音的做法,将听和说结合起来,让学生就课文内容积极发言,有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通过上述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

为了进一步搞好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O2级新生中开展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尝试。多媒体课程改革小组的教师根据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的特点,在原有光盘的基础上,制作了一套适合我院大学英语教学用的多媒体课件。课件设计以互动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加入了音频、视频、互动练习,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感官的刺激改善了目前的英语课堂氛围。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大学英语,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语言环境真实,非常受学生欢迎,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开展教改的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授学习策略,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水平。学法指导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联系起来,解决他们实际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积极性高、收敬大。例如,针对学生缺乏科学计划学习的习惯,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周学习计划,让学生比较详细地列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时间安排,这样既能做到学有目标、心中有数,同时也便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估,总结优点,找出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调整、改进。这种策略的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针对学生反映的词汇量小影响其阅读、听说等能力的提高这一问题,老师给学生讲授科学的词汇记忆方式,如分类记忆法,根据构词法记忆,根据同义词、反义词对比记忆,根据读音规则记忆以及联想记忆法,周期循环记忆法等,指导学生克服原先形成的死记硬背的不良方法,快速扩大其词汇量。

二、组织学生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我们知道,要学好一门语言是不容易的,那么要学好外语就更难了。

一是课堂学习时间少,二是缺乏语言环境,难得机会实践所学内容。因此,要想搞好艺工结合学生的外语教学,就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这也可以说是课内时间不足课外时问补的办法。根据我们开展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总结出以下可以借鉴的几点:1.形式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想解决的语言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形式活动。如我们将学生分为语法学习小组、阅读小组以及口语、听力练习小组及英语双周报编写小组等。2.及时了解活动情况,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3.加强活动管理,与学生签定协议书,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坚持下来,给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记学分。

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有语法活动学习小组和英语双周报编写小组。语法活动小组的开展是根据学生迫切想提高其语法能力的要求而进行的。该活动是根据学生自愿组合将其分成几组,每组4~5人,每小组推荐一人负责。教师制定和实施了以下指导策略:1.加强课外语法练习。教师每周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课外语法练习题5O道(单项选择题),让学生按时完成。2.引导学生自我归纳总结。要求各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习题完成状况,找出出错的原因。然后由教师进行集中分析和讲评。3.个人自习和集中讨论相结合。

每周先让学生针对所学教材中的泛读课文,做读书笔记,摘出课文中的重点语法现象。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小组集中活动,大家一起复习这些语法现象有关的内容,补充读书笔记。4.建立学生周记制度。要求各小组长写周记,记录本周小组活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心得体会。教师每周召集小组长了解小组活动情况,对学生反映的问题给予指点。通过20周小组活动的学习,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改进学习方法,扩大词汇量,提高语法水平,营造学习氛围,提高英语成绩。

我们在2002级701~704班学生中第二、三学期进行了英语双周报编写活动。任课教师在每班随意抽取6名左右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两周编写一期英文报纸。活动形式主要是学生将所写的文章用电子邮件发给教师,教师给出建议后,学生反复修改。

然后由一位负责编辑的学生组织稿件,以报纸的形式出版。同时我们将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学生编写的报纸,指出其优缺点,这样其他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启发。英语双周编写活动锻炼了学生独立做事的能力,并应用了所学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文写作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进行计划性和系统性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在不增加课内学时数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教学对象的英语水平和运用技能,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学生的自觉性是两个关键因素。

三、开设专业英语课,保证学生四年英语学习不断线

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拓展,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专业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开设的。我院从学生大三开始,在各系和各专业开设了专业英语课,使学生四年英语学习不断线。我们在艺工结合的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采用《服装英语》为教材,突出专业英语的特点。专业英语教学区别于基础英语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它和专业背景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要求。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既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又能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专业英语教学肩负着培养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因此,我们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在注意抓好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强调学生要打好专业知识基础,使学生能够借助英语这一语言工具,更好地在专业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二是引导学生在掌握和运用专业英语词汇上狠下功夫。学生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大量的专业英语术语,而且许多看似熟悉和简单的基础英语词汇,在专业英语中就可能有特定的专业合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注重引导学生认真掌握过去没有学过的专业英语术语,从外延上扩大词汇量;又积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同一词汇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中的不同含义以及用法,从内涵上扩大词汇量,使学生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温故而知新。

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翻译和听说能力。专业英语区别于基础英语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更加侧重于英语在每一个专业中的实际运用。这种运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需要有较强的翻译能力。翻译是一种综合能力。我们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注意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除了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大胆进行口头翻译外,还在课后布置笔译作业,教师进行认真批阅和集中讲评。第二,对听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英语的听说训练不同于基础英语,它具有较强的专业化特点,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由于专业英语的听说训练与学生所学专业贴得较近,也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们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把学生听说与翻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除了教师课堂提问、讲解和批阅课后的笔译作业外,还特别注意创造各种机会,调动学生围绕本专业的某一话题,用英语互说互听,培养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营造学习专业英语的浓厚氛围。

四是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查阅和利用专业英语文献资料的能力。查阅和利用专业英语文献资料,是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习和掌握专业英语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在艺工结合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服装方面的小专题,鼓励他们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的外文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比较和分析,并努力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专业知识素养;又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

四、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以科研促进教学

根据我院艺工结合的服装专业学生的特点,外语系教师在抓好英语教学的同时,积极组织力量申请研究课题,开展与英语教学有关的科研活动,用科研来促进教学。

第8篇

论文摘要:服装结构设计是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企业急需“实用型”服装人才的现状下,高等服装院校如何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结构设计实践教学革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校革新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必经之路。

服装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工程,它包括: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是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环节就是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样板的准确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响服装的成本与质量。为了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生产的需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研现状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及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工艺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紧密的联系,使两者的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学完服装结构设计后,不能“乘热打铁”的进行工艺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掌握。

4.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探索

对于服装高校要解决以上问题,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及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服装人才,应从以下几点进行革新:

1.课程的合理设置

课程的课时数量、先后顺序、间隔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符合服装专业教学规律、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合理设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数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课时都定成一样。其次,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最后,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将三门课程紧密排列。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就体会实践到“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种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只有学生看到了最终的服装成品,通过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才能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转贴于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结构,学生在下面“依样画瓢”画1:5的结构图。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后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的情况。这种枯燥抽象、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学及市场需求的。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教师以1:1的结构制图做教学示范,并结合图纸进行理论教学,以工厂板房制图的程序来做教学示范。同时把教学示范的结构图纸检验裁剪后,在人台上做快速的立裁缝合,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和体验到如何从平面的结构制图合理转化为三维的立体造型。示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进行1:1的结构制图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款式变化的示范及讲解,并让学生自己设计新的款式和新款式的结构设计。最后由老师综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做讲解示范,新的结构设计课程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三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此外,在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各科的教师间要科学合理系统的联系安排。选取能够渗透各科目知识点的课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掌握这一知识体系与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要与真实的产品开发过程相近,甚至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学生应用本项目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完成目前企业中的类似应用。其次,进行情境设置。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把服装设计分为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样衣制作三大项目。服装款式设计安排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课程,两者结合完成服装成衣结构设计、样衣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一个项目、几个任务的实践和进行分层次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能较好满足服装岗位需求。

三、结论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第9篇

美术学报不是2015版北大核心,《美术学报》创刊于1979年,是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

《美术学报》主要登载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环境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几十专业的学术论文和图片。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