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学前教育论文

时间:2023-03-17 18:00:24

导语:在大学学前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学前教育论文

第1篇

论文摘 要】本文从五个方面指出了当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大学英语词汇教与学的探索尝试大有可为,教师应不断学习,适应新时期的词汇教学要求,切实提高外语教学水平,解决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诸多问题。  

 

词汇是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一种语言依靠它的词汇,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有意义的语篇。词汇的重要性,正如wilkins(1972)指出的那样:“要是没有语法,很多东西无法表达。要是没有词汇,什么东西也无法表达”。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掌握所学语言的词汇,是提高外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的全部词汇有一百多万个左右,但对于大学生来讲,我们并不需要掌握那么多词汇的数量。只要能满足日常交流沟通,快速阅读和理解就足够了。尽管如此,仍有众多学生普遍抱怨英语单词难读、难记、难写、难用。如何解决大学生词汇学习难、易遗忘的问题,如何和遗忘打赢这场仗,是英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所以从教学中寻找问题的根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 词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每单元词汇教学主次不分明,教学顺序无先后,造成学生词汇记忆负担过重,词汇教学效率低下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为例,在第一单元的section a中,课文生词总量为36个,一般要求词汇是34个,其中积极词汇占15个,这些词汇将在6个课时的学习中被有效地重复学习和实践,比如在词汇、课文、课后习题中。而在第二单元的section b中,一般要求词汇也是36个,其中包括20个积极词汇,要在2个课时中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这样即便是积极词汇,由于时间的原因,也只能粗略地讲解,从而使得学生无法明晰地分辨积极词汇中哪个词更积极,一般词汇中哪个词汇比较积极,形成模糊概念,造成记忆负担。 

所以,单元词汇教学要分轻重缓急,保证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教师要敢于对词汇进行选择、删减和补充。 

2.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对于词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把握度存在问题,或求深而不求广,或求广而不求深 

如果教师把每个重点词的用法都全盘灌输的话,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学生的词汇量不但难以真正有效地扩展,反而会对词汇学习丧失欲望和兴趣,失去拓展自身词汇量的自主性。而且有一定量的词汇基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先决条件。同时能让学生在不断接触词汇的过程中,将一部分认读词汇自然转化为应用词汇,这也正是“习得”的作用。 

3.词汇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语境,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 

词汇教学应当是有情景和背景依托的,有意义的交际性活动。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方法单一,而且缺乏语境,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这既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词汇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词汇学习。 

4.词汇教学重记忆、轻运用 

目前的词汇教学多以老师讲解为主,练习形式比较单一,过分重视学生对单词的记忆,而忽视其对单词的运用。传统的词汇教学往往强调音、形、义三位一体。然而,现代英语词汇教学则强调四位一体,即音、形、义、用。这里的“用”不是指词汇的用法,而是指对词汇的运用。 

5.词汇教学缺乏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与教授,不利于学生的独立词汇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语言效率的提高 

英语教学不仅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死记硬背的传统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记忆特点,很少涉及词汇学习的基本策略,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很多语言学习策略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了学习策略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习策略训练不仅能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听力成绩,还可以增强他们的策略使用意识和学习信心,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和独立的学习能力。在对学习成绩有影响的可控制的因素中,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最大,这与语言学习的环境有关。主张词汇自然习得的前提是学习者要有大量的语言输入,而中国学生的外语输入极其有限。词汇学习策略训练对学习者策略的使用有明显的帮助,对英语成绩的提高也有显著的影响,对低水平学生的帮助大于高水平学生的帮助。 

二 明确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寻找改进词汇教学的良方 

1.词汇学习中动机的激发 

词汇学习是一种复杂而繁琐的学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有点枯燥乏味。但词汇学习又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因为词汇学习就像海洋中的一艘大船,每一个语素,每一个词,每一个词组和短语就像是那一块块钢板,学生就是这艘船的主人。这艘船该有多大,怎样设计构建,怎样开动,怎样航行,全都由他们自己来指挥、建造。然而并不是每一艘船都能精美浩大,起航,也有独木舟,也有搁浅,也有沉没。怎样当好这个工程师,当好舵手才是关键。而这种动力和毅力又来源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必须要立足于学生,从学生自己的立场、条件及目标出发。 

2.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的构成规律 

许多学生记忆英语词汇时采用零碎的或片段的记忆方法。他们对接触的生词不会分析和比较,遇到生词要么死记,要么找个词汇表硬背。这种被动的记忆方法不能在头脑中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词汇难免模糊、淡化,甚至消失,这种事倍功半的记忆方式还会挫伤学生词汇学习的积极性。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了解英语词汇的构成规律和采用了不恰当的学习策略。找到它们在结构上的内部规律,就能提高其记忆单词的效率。 

英语词汇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系统,单词的数量虽然庞大,但构成单词的元素——词根、前缀和后缀等却是有限的,比如,常见词根约有300个,常见的前缀、后缀约有100多个。如果能熟练掌握这些单词的基本构件,并对单词进行分析后记忆,则会增强词汇的记忆效果。而学生对于前缀、后缀及其变体,以及各种构词法方面的知识完全不知或知之甚少,或他们缺乏对词汇结构的深层理解,所以不得不死记硬背单词,而且还经常出现一些混淆词义或拼写错误。学生学习词汇的困难与英语词汇教学的缺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出单词识记中的难点,降低词汇记忆的难度,以帮助学生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3.帮助学生了解并把握好影响词汇学习的相关因素 

词汇教学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心理因素也影响着学生英语单词的学习和记忆。例如,记忆时是满怀信心还是精神紧张,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还是心不在焉;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词汇学习抱有极大兴趣还是勉强应付等。 

词汇的出现频率和评议环境也与记忆相关。nttion (1990)认为,学习者要经过5~16次甚至更多的重复学习才能记住一个词。通过阅读不断增加单词的复现率是记忆的必备条件。英语单词依存的书面语言环境,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记忆提供线索,另一方面可供学生反复阅读和反复识记。数量和质量并重有利于词汇学习。学生掌握的词汇越多越能提高其英语水平,但数量要建立在一定的质量基础之上,反之亦然。词汇教学的质量也要有一定的限度。若质量要求太高,每个单词都要求学生灵活运用也是不可取的。词汇学习的策略与方法要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一致,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和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词汇教与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活跃的教学思维,崭新的教学理念,更取决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练习,一切新颖、有效的教学都需积极大胆的尝试与借鉴,并不断进行总结与运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探索尝试大有可为,教师应不断学习,适应新时期的词汇教学要求,切实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苏远连.论听力学习策略的可教性[j].现代外语,2003(1) 

[2] 文秋芳.学习者可控因素对英语专业四级笔试成绩的影响.[a].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第2篇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随机选取2011级-2014级衡水学院“90后”学前教育本专科学生,从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了解其基本情况。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12份,有效回收率为96.4%,基本能反映“90后”学前专业学生择业观的一般状况。改编秦俭《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分为基本情况和具体情况两部分,共计33题,调查内容包括择业心理情况、就业职位选择情况、意向就业地、求职途径工作待遇等维度。先针对改编问卷小范围测查,对问卷内容贴切性,重要性与清晰性进行评价,删去内容不准确项目,形成正式问卷;随机分层选被试,填写问卷施测;数据通过EXL程序统计分析获得研究结果。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择业信心。

根据调查,对本专业日后发展充满信心17%,信心不足35%,没有信心37%不知道没有考虑过11%;当问及“就业前景看法时”,有8%感到“乐观,很有信心”,16%感到“比较乐观,有信心”,56%“感到迷茫,没有信心,5%“没想过,没信心”,15%感到“心灰意冷,毫无信心”;当问及“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程度是否满意?”大部分学生认为一般,对于“是否对自己今后择业充满信心”大部分学生给予了否定。综上可见,目前就业形势趋于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为普遍问题。其原因在于整体就业形势比较困难,且本专业学生对专业领域内就业形势认识不够,专业信赖度较低。

(二)择业意向。

就毕业后打算方面,58.4%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26.4%的学生选择“继续学习”,7.6%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5.7%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1.9%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这说明直接就业和继续学习是本专业“90”后学生毕业后主要选择,且对自己未来发展有考虑、有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正在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思想。就工作类型选择方面,选“普遍稳定工作”的占43%,选“舒适安逸工作”的占37%,选择“有挑战性工作”的占5%,选择“挖掘自我潜力工作”的占4%,“其他”为11%。由此可见,本专业“90后”大学生择业心理比较安逸,挑战心理较差。在择业单位上,首选“除幼儿园以外的企事业单位”,56%;其次选择“早教机构”的有15%,10%选“幼儿园(公办)”,1%选“幼儿园(民办)”。在问及“如果应聘不到专业对口的职位你能否接受?”,大部分学生表示接受,说明本专业学生并非对教育事业没有信心,而是对幼儿事业没有信心,因此,幼儿事业需进一步提高社会认知力。在工作培训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无所谓,可见“90后”学生对工作后应注意问题不知所措,且对工作单位了解不够。在对“择业前最关心问题”调查中,6%选择“了解应聘单位”,66%选择“专业知识是否符合”,28%选择“资格证书是否有用”。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在求职前,对用人单位并不了解。总之,“90后”大学生追求安逸稳定生活,对本专业没有信心且对工作后应注意问题不知所措,但对自己未来有规划。

(三)意向择业地。

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回生源地;大部分毕业生愿意留在学校所在地。由此可见,现在大学生的安逸性强,独立闯世界能力较低。在工作地选择上,11%选择“直辖市”,13%选择“省会城市”,16%选择“中小城市”,32%选择“城镇”,28%选择“农村”。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情况下,大部分大学生愿意去基层服务,但从来源地来看又存在差异性。“择业地点选择依据”方面大部分以薪金为主,且大多数会因感情或家庭影响更改就业地,由此说明以女生为主的“90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择业地依赖程度较深,追求安逸生活环境。

(四)求职途径。

在就业渠道选择方面,“自己找”占47%,“家里帮着找”占7%,“依靠学校推荐”占9%,“自主创业”占37%,说明大多数“90后”学生自食其力,且自主创业想法逐渐提高。在希望学校提供的指导服务方面,大部分学生要求提供“求职、面试技巧培训”和“就业信息”,这说明“90后”大学生实践能力不高,且职业技能较低,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

(五)工作待遇。

在“期望得到的薪酬待遇是多少”,选择“1000-2000”占48%,“2000-3000”占32%,9%选择“3000以上”。在目前经济社会中,择业还是以薪金为准,且部分“90后”学生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对月薪的期望比较高,不能很好地根据社会现状和自身条件理性定位。

三、结论与建议

第3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六大模块;能力

从兄弟学校学习回来,带回一个新型的教育模式――“十行教育”,其中提到一个名称:“学困生”,即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其实,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样的学生是一个普遍现象,正因为小学、初中文化基础没打好,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成了老师同学眼中的“差等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而技校就成了他们寄希望重新起飞的地方。

一些年龄稍大的学生是在外打过工又回校学习的,他们更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所以这些学生会自主地去学习。而有一部分年龄偏小的学生,仍然还没有对知识渴求的意识,又把他们在初中高中时的那种倦态带到了新的学校。他们不爱学,不懂得学,学不进去。“十行教育”就是为帮助这些学生树立信心、健康成才作出了相应的对策。别人的教育模式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如何实施还要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专业不同,采取的措施会不一样;课程不同,任课老师采取的方法也会不一样。但目的是同一个:让“学困生”能学会自主地学习,树立对学习和未来的信心,成为一个健康的、对社会有益的人。

拿我们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怎样教学生语文,怎样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找答案,我们还得从语文的根本说起。什么是语文的根本?――听、说、读、写。这也是语文教学中说得最普遍的“四大模块”,这里我在四大模块的基础之上增加两个模块――“看”和“演”。

先来说说传统的“四大模块”,它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读、写、听、说四项训练。” 因此,有人说语文就是学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听,即听话能力

我们从哇哇坠地开始就在学着倾听,当然也在学“察言观色”,然后才慢慢地牙牙学语。你看,我们从一生下来就在“听话”,但是有的人听了一辈子话,却仍然不懂得怎么去听人说话。“听”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是一个人素养的集中体现。人的聪明,往往不仅仅是能说会道,更主要先做到会“听”,能听出说话者的要点、重点和弦外之音,并且能够适时地恰当地去“说”。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是这样要求的:听新闻广播和一般性发言,听读深浅适度的文章,能复述基本内容,说出要点和中心。参加讨论,能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会作听讲笔记。养成专心听话的习惯。

(二)说,即说话能力

“说”是交流思想情感的方式之一,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说,主在指以训练和提高学生口头语能力为目的活动,高效率化的社会生活,要求人们有更高的说话水平,要求说得清楚、准确、条理、简明、富有说服力、感染力。社会生活的高交际化,宣传、讨论、咨询、洽谈,说话机会越来越多,口语交际面越来越广。但有一个误区:有人认为夸夸其谈,口若悬河,长篇大论就是口才好,就是会“说”,其实不然。“说”首先要说的恰如其分,说的恰到好处,说的口服心服。要围绕中心进行陈述,有理有据,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事实启迪人,这样才是说话能力高超的表现。

(三)读,即阅读能力

当“听”、“说”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需求时,阅读就帮了我们的忙。胸有诗书气自华。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我们除了引导学生解读课本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尽可能地给学生们提供阅读的条件,让他们能坚持看报,看优秀作文,读经典的文学作品等,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提高。我们还要读“生活”这部大书,生活就是语文,社会就是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

(四)写,即写作能力

训练学生写作能力,首先要训练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能力。我们应该多带学生到现实的生活中去采风,去写生,指导学生认真地观察体验生活。

学生可以c老师一起探讨他本人要写文章的写作角度、思路、选材等问题。成文后,老师当堂点评学生的作文,或者让学生之间互相点评、畅谈体会,从而促进学生对生活认知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一个有机的、互相联系的整体。听和读是说与写的前提和基础,说和写又反过来对听和读起着进一步地消化和促进作用,而看和演正是对前面四种能力的一种延伸。

(五)看,即观看、鉴赏能力

察言观色是“看”,观看、鉴赏是“看”的能力的升华。我这里所说的观看、鉴赏是指对具有文学性质的戏剧、电影、电视剧等的观看鉴赏能力,对生活中的人和事的观察剖析能力,对大自然魅力的发现并陶醉的能力。这些能力有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也有后天培养的一部分。那么怎样在课堂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做了一些尝试。每学期我都会给学生放映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比如《暖春》、《天狗》等,看完后,让学生讨论,谈谈影片中的人物,谈谈对影片的评价等等,从任何一个侧面都可以。课后,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把感想和讨论结果写成观后感或影评。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观赏能力、思考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听话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们还学得开心,兴趣十足,何乐而不为呢?

(六)演,即表演能力

表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它可以使语文教学不显得单调、枯燥,也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特别是那些有剧情、对话又多的的课文,我们完全可以拿来演。在学习《雷雨》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演了一遍:由学生根据剧本自备表演道具,自由分配角色(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周冲,仆人),自己揣摩角色心理等。

学会一门技能是看得见的,亦能带来经济上的效益,但学习语文的作用是看不见的,是日积月累的,它带不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只会给你的人生增添一种深度、一份厚度,也许暗地里它正在帮助你提高地位和名誉,即使没有,一样让你受用终身。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4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138-02

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了教学模式的转换,引起了教学手段和手法的重大变革,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在教学模式转变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导致多媒体技术应用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少问题,如:教学模式转换太快,教师没有对自己有较好的定位,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多媒体技术内容丰富,对学生反而产生负面影响。多媒体技术自身存在一定的限制,使英语课堂反而变得索然无味。

国内许多学者对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如马晓奕[1]、刘德娟[2]等,并得出一定的结论与成果。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将近些年对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国内研究学者的结论进行综述分析,让人们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多媒体英语教学,以使多媒体技术进一步完善改进,能更好地适用于英语教学。

1 关于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关于多媒体对学生的反面影响的分析

1)不恰当的演示,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多媒体技术忽略了英语的艺术性,只是将清新流畅的文字转换成一幅幅固化的图像,而使原本的语言魅力消失殆尽,将简单的画面“先入为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致使学生想象时会向课件中的形象靠近,从而使得自己的想象能力得到极大的限制,不能在课堂中发挥本身的无限遐想。因此,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情境及时间,这样才能调动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这样才能达到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统一。

2)多媒体的画面、音效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技术由于将绚烂多彩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可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那所谓的“精彩”上,而没有投入到英语的学习品味中。同时,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导致学生跟不上课件的快速讲学,只能走马观花看个大概,而没有深入进入语言魔力的意境中。因此,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图片、影音等丰富绚烂的教学元素,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关于教师运用多媒体的误区分析

1)教师认识不足,本末倒置。部分教师对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认识不足,并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过度使用媒体技术给学生灌输所谓的知识,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以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学生却没有将课本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本领。因此,由于教师的认识不足,不能给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影响,反而会起到一个本末倒置的效果。

2)过分依赖课件,教学水平降低。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模式,而过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制作课件上,将进行英语知识深入研究的时间不断压缩,导致英语知识的内涵不能被较好地挖掘出来,降低了英语教学的水平。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时应该适量,应该花较多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这样才能使英语课堂既不失生机活力,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教学过程呆板,缺乏情感交流。多媒体技术虽然可以将语言文字转换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但是其总是教师在课堂前准备好的,在课堂上总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过于程式化、固定化,而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充满灵动与生机。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只是给学生一味地放幻灯片,而减少了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及情感上的沟通,致使多媒体教学变得看似情感丰富,嚼之却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多媒体,并且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互动,这样才能使死气沉沉的英语课堂活跃起来,才能发挥多媒体的特点。

综上分析,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能带来一定益处,同时也显现出多媒体技术的局限性。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如若教师对多媒体的认识不足,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当,就不会产生人们预想的良好的课堂效果,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英语的教学水平,最重要的是将课堂僵化,变得死气沉沉。因此,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适时、适量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将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在课堂中发挥出来,才能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2 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对策

提升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质量,而只有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才能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因此,需要提升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确保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之中。学校可以组织一定的多媒体应用技术培训课、多媒体教学评比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对多媒体的认识与了解,增强自身的多媒体应用能力,进而较好地确保英语教学的质量。

注重师生的课堂互动 教师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是主持而不是主讲,注重即场即时交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避免整堂课都坐在电脑前,要适时离开讲台,来回走动,边走边讲,以加强师生间面对面的情感互动。

传统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无法取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用英语进行的交际操练,更无法取代学生的思维训练。同时要避免用投影屏幕取代黑板。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进展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从而达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教师优秀的板书不仅精练,而且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时调整、修改板书内容,这些作用是多媒体所不能取代的。

明确教师自身定位 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质量及学生的听课质量。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只有明确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而为学习者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效果。

第5篇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是相当高的,它要求大学生由社会的人变成知识的人:不仅仅要掌握知识的内容,更应掌握知识的精神,去自觉实现知识的创造,以应付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大爆炸”,从而适应社会、获得生存。概括讲,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的要求表现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及自我超越素质、自创素质等几个方面。高标准或超高标准的心理素质,不仅要求大学生在感知、思维、想象、观念、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诸多心理品质上,有应对社会和时代及其个人生存环境巨变所应有的修养和承受能力、应变能力;还要求在未来高节奏、高竞争、高风险、高压力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能正确把握希望与痛苦、绝望与机遇、苦难与磨砺、光荣与梦想等关系,在最大限度上避免或克服自身心理障碍或心理挫折的产生或影响,维持自身个体的心理平衡,保持个人与社会的调合与平衡,使得自身个体最大限度地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同步,求得个体自身的最优化生存方式。自我超越素质和自创素质是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提出的期望要求,即:要求个体自身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作用和自身特长,超越性和越前性地实现个体生活的重组和再次创造,这样的要求尤其对于未来时代的处于知识阶级或知识阶层的大学生们更为必要和重要。

其次,知识经济时代以大学生为主体将形成知识阶层,这些人将不满足于知识量的积累或几个文凭、学历的获得,而是追求对待自身个体和客观事物及其知识的哲学思考能力、质疑能力、运筹能力、选择能力、自组自创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变能力等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常人共有的思想、文化、心理、超越等方面素质养成。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应是专才基础上的通才,既要求掌握一门或多门专业,又要求掌握相关的专业甚至毫不相关的专业,这是由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高度高速重组与分裂所决定的。

二、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不可分离

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与科技素质的教育,都不应是单独的、相互隔离进行的。过去从中学到大学,为了达到应试的目标,或实现某种功利性目的,而采取了文、理分家的教育方式,新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使科技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者相互融合,即:通过交融形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的关系,或曰科技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在教育目标上,由原来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或科技水平的单一目标,转变为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双重教育目标――使学生既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在教育内容上,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传授科学技术知识、锻炼实际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教学生如何使用知识,为他们提供就业的知识准备,而且帮助他们形成社会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总之,“整合”的教育是使大学生精神道德与科学知识平衡发展的教育,是使人文素质与高科技素质相统一的教育。

在具体操作上,这种“整合”的教育,应当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讲,当前高校应当侧重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因为市场经济的交换方式、利益机制,容易使人受物质和功利的诱惑,而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人文学科的教育,淡化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但是,在某些系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例如:文、史、哲专业大学生有必要侧重于科学素质教育,甚至以科学素质教育为主。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由于在我国的大学文科教育中,即使是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文、史、哲学科,也是着重于本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得文科大学生也缺乏人文素养,由于,某些文科的大学生也存在人文素质教育欠缺的问题。我们还必须看到,学科专业性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特征,素质教育不但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而且要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对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行之有效并达到有机的整合,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所谓人文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系统中人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等。市场环境孕育市场经济,影响国民经济,最终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知识经济的运行,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作为人文环境的塑造者之一的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至关重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经济活动的主体,其素质影响社会风气,影响民风习俗,最终也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科学、道德及文化的综合水平的提高。由此可知,数量众多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经济社会中阶层,其身体及心理的积极发展及成长良好,会影响整个区域的人文环境得到良性改善,从而使得经济活动也在这个得到改善的整体人文环境下受益。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形成社会经济、人文环境和个人素质及成长的良性循环发展。

第6篇

论文摘要: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一种必须逆转的趋势,着重讨论了在我国英语课堂引入中国文化的前景和可行性。

一、大学英语教学文化的研究背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重要的语言教学课程,更是肩负起了文化教育的重要责任。在高校的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文化教育与交际能力是英语教育的终极目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越来越面向世界,英语教学也逐渐转向西化,西式的教学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然而,中国面临国家特殊的国情,中华民族和西方的民族不同,自古就有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中国在学习国外的语言时,理所应当了解国外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状况,但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我们自我的提升和发展,中国同时也面临推销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这些都表明大学英语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西方文化的引入,更多的是中国文化的渗入和传播。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育现状和必要性

1.大学英语教学中过度引入西方文化而忽视东方文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英语中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以反映西方风土人情和习俗、生活习惯和道德价值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形见绌,仅仅很少量地出现在一些中西文化对比的章节,完全不能满足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

2.在英语教学中忽视国情而仅从语言角度出发讨论问题

中国现阶段面临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国情状况,片面针对西方国家国情讨论英语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掌握英语基本技能要求我们能够对英语有熟练的技巧和对国外基本国情有足够的了解,但是归根结底我们针对的是中国的国情,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这都需要在英语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和内容来拓展。

3.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的教学材料不丰富且质量不高

目前市面上几乎没有专门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或价值取向的英文教学材料,有少量的读物与中国文化有关,但都没有相关配套的教学资源,这一点大大限制了英语教学在中国文化上的扩展面。

4.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

中国当代大学生缺乏主人翁意识和主体意识,这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得到教育和强化。而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种主人翁意识很深地寓于中国的文化中。面临外国文化的侵入,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弘扬也变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文化在大学教学中弘扬的可行性分析

1.可行性分析

中国文化有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千年,伴随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质,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日常教育中从不曾忽略对中国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这给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弘扬中国优良的文化孕育了必备的土壤。

另外。文化宣扬缺失的问题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和重视,我们只要充分认识问题,寻求可行的解决办法,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现今的状况,能够将英语教学的高度大大提升,并且从而起到其应该有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转贴于

2.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弘扬中国文化的可行性措施

(1)在重视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输出

语言输人和输出是两种相反的观念,在我们日常学习中输入和输出必不可少,在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的输人是不利于教学的,学生需要有充足的机会来反馈和输出,这是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方面。

(2)教学中案例的使用与一般讲授相结合

高校英语教学中弘扬中国文化有其可实行性,因为中国文化经历千年发展,有其诸多的鲜明示例和生动教学材料,英文材料的匮乏并不代表中文材料的缺失,在此方面我们有很大的潜力开阔丰富的教学材料。

(3)教学结合具体的地方特点

英语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必死守一些理论。我们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充分地考虑到教学所在地的地方特色。

(4)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德育教育

国外文化和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巨大的区别,国外一些文化在中国没有生存的土壤,却也以正面和负面的形象同时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中国的德育教育是一个特色,在世界虽然没有太大影响力,却是中国环境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完善了整个教育体系。

(5)具体事例——开设汉语典籍英译赏析

目前汉语典籍音译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可用资料数量较几年前也得到较大扩展。市场也初步形成,面临着较大的需求。从汉语典籍开始推进高校英语中国文化的弘扬是一条具有潜力的途径。

(6)英语学习者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民族及其优良的文化

只有当英语学习者自己能够认识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时,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中国文化的弘扬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教而无学,学而无用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扬国珍.英语教学与英汉文化差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152.

[2]唐智霞.英语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103-104.

[3]李娅琳,陈晓靖.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之必要性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141-144.

第7篇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英语写作 写作教学 教育改革

一、引言

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对于英文写作的焦虑感是写作失败的原因之一。写作过程中无法可循是很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而其写做出来的作品由于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又会出现各种句法,表达上的问题,其中尤其以句法不规范为最常见。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必须从这三个角度出发,三位一体的进行改革。

二、对于英语写作的焦虑情绪

写作焦虑指的是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焦虑行为。(Daly & Wilson 1983)这种焦虑行为不仅会阻碍写作过程的进展,导致写作过程困难,使得学习者产生抵触,甚至是痛苦情绪。这种情绪在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中都存在。由于专业特征的不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面对英语写作任务是表现出来的焦虑情绪更为普遍和严重。在国内对于写作焦虑的研究中,郑定明(2005)发现写作焦虑与写作成果成负相关的关系。此外,郭燕、秦晓晴(2010)也指出:“自我评价越低,写作焦虑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三、写作流程无章法可依

对于写作焦虑的关注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情感上的鼓励,因为真正的消除焦虑唯一的办法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准。近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以阅读理解为中心,以选择题为考试方式的教学方法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代学子。郑红平(2015)提出:大学英语教育评价异化,评价标准单一,评价内容狭窄,评价方式机械。大学生英语写作不被重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没有写作课,导致很多学生在拿到写作题目之后,不知道如何一步一步的进行写作。英语写作有其独特的写作流程。从前期的头脑风暴,到文章主题句的提炼,到开头段的写作,再到中间段落的布局等等又有着严谨和严密的流程。在不熟知这些流程的情况之下精心英语写作产生焦虑情绪非常正常。

应对“写作流程”不熟悉的现状,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适应增加写作理论知识的介绍与练习。这才是真正的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而转变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对于英语写作流程规范的介绍与练习。例如,如何在指定主题的情况下写出主题句,如果在introduction段落里写blueprints,规划中心段落等等。

四、写作成果不规范

表达方式不规范,意识不到段落写作中主题句的重要性,阐述句重复无意义的重复,内容空洞,缺乏实例。都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作文中普遍的问题。究其原因,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英语句法知识浅薄有密切联系。大学英语教育中,语法的地位很重要。然而,以选择题为主导的英语语法考查方式不能使学生掌握真正的使用方法。学生的语法是对于正确或错误用法的判断,而不是使用正确句法写作。语法教育中的理论与实用的脱节是造成大量写作文章句法不通,表达不规范的症结所在。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考查方式势在必行。语法的考核方式应该由选择题为主逐渐演变成为以写作中的正确使用为主。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倒逼教学方法的变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侧重单个单词,词组的意义机械记忆,转向意义组合,语法组合以及文章段落为基础的理解与欣赏为基础。从源头防止“读得懂,但是写不出,会看,不会写”这样的尴尬。

五、解决对策与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写作的三个问题:焦虑情绪,写作流程教学缺失以及基础英语句法表达不规范是三个相互缠绕、相互影响的问题。三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一整套对策方案。

应对焦虑情绪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激发并保持学生对于英语写作的兴趣。例如,在主题选取方面,选择时下热点与大学生关心的主题,则更能够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其次,在作文批改方面实行奖罚分明的制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英文写作流程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势必导致写作水平的下降。在保证传统的阅读语法教学的基础之上,增加写作理论知识以及写作练习将有利于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流程应对英文写作,提高其自信,写出更好的文章。

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动力来源于教师,落脚点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态度辅助以英文写作流程的训练以及基本句法的巩固,三位为一体,最终实现非英语专业本科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Daly J.A.$ Wilson D.A.Writing Apprehension,Self-esteem,and Personality[J].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1983,(4):327-341.

第8篇

课题批准号:201101329

摘 要: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是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实践能力和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共赢”工程。本论文从河北师范大学和唐山师范学院顶岗实习和脱职培训的实践模式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对参与顶岗实习的100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参与脱职培训的60名幼儿教师进行调研,从实习生、高师院校、实习接收幼儿园和受训教师的角度分析该模式运转的优势、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尝试提出科学客观的解决措施,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这种“共赢”模式。

关键词:顶岗实习 脱职培训 高师生 农村幼儿园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是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学前教育的普及必须兼顾质量的提高,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既是普及的重难点,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农村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没有编制,待遇没保障,流动性大,学历偏低,专业素质与能力普遍不足。农村幼儿园网络信息资源落后,图书资源匮乏,幼儿教师学习资源有限,再加上没有继续教育经费来源,农村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难以实现,这严重影响农村教师的再学习与再提高。可见,探索加快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已迫在眉睫。最新兴起的高师生顶岗实习,教师脱职培训模式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让农村学前教育走出困境,但现阶段看,的确产生了“共赢”的实效。

一、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的产生

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的产生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首先,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是成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顶岗实习是提高实践经验的有效方式。其次,农村幼儿园现有在职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或在岗培训无法兑现。最后,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老大难”问题。长期以来高师教育实习安排,主要不是依靠机制和政策保障,而是高校与地方的“友情”和“关系”。实习时间、实习指导、实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等难以保障。鉴于此“顶岗实习”“脱职培训”的理念和模式应运而生。

二、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在我国实践应用

顶岗实习是在高师院校和农村教育薄弱地区之间双向开展、由高师生顶上因各种原因而缺乏教师的岗位,旨在推动农村薄弱地区教育发展的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置换培养”模式即脱职培训。实习生去农村学校顶替某教师担任相应科目的教学工作,被顶替教师到高师院校参与学习和再教育。

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就是组织师范类高年级学生在学完骨干课程,经过有针对性地系统培训后,到农村基层学校进行半年的“全职”教师岗位锻炼,考核鉴定合格者记入学分。同时利用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对被顶岗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和脱产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培训。

三、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的优势

为了全面科学客观了解该模式的优势,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对河北师范大学和唐山师范学院参与顶岗实习的100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参与脱职培训的60名幼儿教师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顶岗实习效果和教师的脱职培训现状。结论是:顶岗实习与脱职培训模式是高师院校、实习生、农村幼儿园、受训教师多方配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共赢”方式。

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从教能力。学生在实习学校是全职教师,全面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得到全方位的实践锻炼。第二,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感恩心态。顶岗实习深入农村幼儿园教学第一线,在艰苦的农村或远郊的乡镇,条件艰苦,基层师生的生活状态给学生震撼的生命体验。第三,与农村幼儿教师双向交流加深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

顶岗实习对高师院校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无疑是新尝试和探索。第一,促使高校构建“3.5+0.5”人才培养模式并将顶岗实习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实施“通识教育+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培养模式。第二,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顶岗实习遵循教师教育规律,促使高校及时调整教师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第三,利于深化教学研究。服务基础教育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通过顶岗实习培养优秀师资的同时发挥科研优势,引领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有效结合。顶岗实习――脱职培训实践模式采用与以往不同的置换方式,即师范生顶替农村教师上课,该教师到高校进行专业学习和再教育。幼儿教师在充实和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又能与高校教师及参与培训的广大教师交流探讨,实现教学经验共享。这一举措在同一时间内实现高师生的职前实践锻炼和农村教师的职后再教育。

四、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对实习生而言,存在实习准备不足的现实情况。首先,专业知识准备欠缺。学前教育专业要求“五大领域”样样精通,通过调研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由于平时缺乏实践经验,课堂教学普遍缺乏创新,尤其是幼儿英语和艺术课程的驾驭能力偏低。其次,心理准备不足。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这种反差使多数实习生不适应。第三,课后缺乏反思与交流。

对高师院校而言,实习生岗前培训力度有待加强,学校指导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对实习生指导出现时间和投入上的矛盾。调查显示有42%的学生反馈没有得到学校教师有效帮助。以上两所学校顶岗实习时间普遍在两个月或三个月左右,其中,前两周安排实习生听课,最后一周进行总结,实际授课时间有限。

对农村幼儿园而言,顶岗实习落实不到位。顶岗实习顾名思义是顶替某教师的岗位进行实习。访谈得知有部分实习生竟然无岗可顶,幼儿园没有按照事先通知为实习生安排岗位。幼儿园指导教师跟进指导不充分,有59%的实习生对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持不满意态度,甚至有19%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指导教师。

五、顶岗实习――脱职培训模式有效实施的建议

顶岗实习与脱职培训要经过多方合作,多方交流才能产生良好效果。要切实保障顶岗实习政策长久有效地发展下去,就要凸现教育主管部门、高师院校、实习生、农村幼儿园、受训教师的密切配合。

首先,在不耽误本岗位工作的同时完成农村幼儿教师轮训,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共赢”性,高度重视工作部署和实施环节的督导。其次,高师院校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做好实习前的集中培训,将顶岗实习准备工作具体化。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实习生也能充分得到锻炼。完善指导教师包实习点制度,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密切配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第三,实习生着力提高从教能力,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确保不发生幼儿安全事故。第四,农村幼儿园做好实习生的接纳指导工作,保证实习生有岗可顶。为实习生配备全程指导教师。第五,脱职培训的幼儿教师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珍惜难得的培训机会,认真学习,主动吸收,将更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方法带回幼儿园“传经送宝”。

总之,顶岗实习与脱职培训是高师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广大农村幼儿园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一旦试运行良好,可以尝试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建强,实践的教师教育――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75―77

[2]赖华强,顶岗教育实习问题初探,韶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1

[3]索淑艳,张丽艳,我国顶岗支教研究综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

第9篇

根据对诗意化的理解,笔者把固化了的理性思维、唯科学主义;脱离生活情趣,按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范式”、框架进行逻辑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刻板地贯彻某种理念,灌输某种知识,或者掌握某种技能,而缺乏轻松、愉快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刻意把认识对象与我自体分离开来进行观察、测量、研究的活动都认为是“反诗意化”的。就幼儿教育而言,“反诗意化”的活动让幼儿产生“累”“疲倦”“逆反”“厌恶”“淡漠”“被迫”等多种不良情绪;通常这些活动主要分布在国家的幼儿教育行政控制、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各种针对幼儿设计的教育之中,其中幼儿园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道德塑造、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幼儿保育等各个层面。

1.政府层面的“强大的外力”推进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来10年幼儿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幼儿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诸多措施。例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但是,从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入园难、入学率等方面,还是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来平衡幼儿教育的发展。政府总是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却忽略了社会如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是执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论、信仰、观念进行实体化建构———贯彻落实。把所谓“顶层设计”向下落实到实践;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据说、信仰、经验等等综合实体扩展至幼儿园微观环境、幼儿个体、教师个体的自由教育情境时,原有的生态和结果必将遭到破坏。

2.家庭层面的功利需求

现在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极其重视幼儿教育,普遍把幼儿教育拔高,把幼儿教育理解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比如唱歌、演讲、跳舞、绘画、下棋、讲故事、认识汉字、认识英语单词、认识数字并会计算、会弹钢琴、读古书经典、习武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林林总总的内容也在各种培训班、民办幼儿园中大行其道,成了他们招生的资本和竞争优势。幼儿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资本和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潜在标准。此种功利逻辑本质上是忽视幼儿生命成长的存在,忽略幼儿生命和生活体验的存在,是违背自由生长逻辑的。

3.幼儿园研究与教学的“泛技术性”崇拜

不可否认,幼儿教育科学化大大推进了教育理性化进程,目前幼儿教育科学化已经成为发展共识。但是科学化的前提是把幼儿对象化,即把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主体,所以幼儿研究和整个教育方式中都采用疏远幼儿的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不关心人的,特别是对处于整体性中活生生的人性,它是不关心的。”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教育是一种进步运动,历时性向未来推展,今天的教育现实是教育史长河中的最高阶段,并且还会向未来发展,它始终处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流变过程中。我们所坚持与固守的教育观是极端的信奉唯理主义建构论的观念,认为教育、人的发展都是被另外的“前者”“家长”“专家”设计的结果。有学者指出“一些科学化的教育论文只看见各种推演的公式和符号,貌似深奥复杂,但说的是浅显道理甚至是常识,论文干瘪瘪的,没有液汁;教育论文本就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充满思想和情感的。”

4.幼儿道德教育外在物理化推演

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幼儿道德教育不是从儿童内部品质出发,不是内涵化了的个人品质和人文素养,而是外在的社会交往规约。把道德理解为伦理,是一种外在的一条条约束的规则,毫无生机和活泼性。遵守道德是一个物理过程———按规矩办,而不是一个心理过程。当远离了人群和惩罚,道德问题就集中爆发出来了。从儿童的天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未见过的善良、纯洁、无邪与朴实,就“像一颗散落的种子,远离人类的尘世。”而理性指的仅仅是使外部原则在人内心内化,并以之来修改自我的一套行使控制功能的“操作原则”。理性的这种规制功效保证了“好孩子”的形成,“好孩子”也发挥着理性的这种宰制功效。

二、反诗意化之缘由

教育经历了混沌的自然发展———理性的现代化建构———后现代的逆袭三个阶段。混沌自然发展阶段不知道需要什么教育;理性现代化建构阶段则顶层设计、强势推进、目标明确;后现代逆袭阶段否定宏大,解构整体,回归自然进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教育一般跟随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教育现代化正处于方兴未艾的疯狂阶段,幼儿教育,具有显著的数字刷新、宏远规划、顶层设计、技术崇拜、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强力控制等特征。诗意化教育的提出,明显是不合时宜的,也不可能成为主流观点。显然,幼儿教育的反诗意化问题究其本质而言一定是现代性文明方式的结果。幼儿教育诗意缺乏在于幼儿教师的诗意、浪漫化情感的抑制。

1.专业的社会压制

教师的权威性即职业的专业性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主要是专业知识、专业自、专业伦理三个因素能否得到有效发挥。然而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知识严重被学科知识所贬抑,许多人都认为教师知识足够丰富就可以了,至于以缄默知识为主体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我国学校基本实行科层管理,行政决定一切,教师普遍无专业自,无法按自己的方式教学,领导要求怎么教学就怎么教学,教学规范是外推式的,这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执教。三是教师伦理不是教师实践智慧和个人品质的外展,而是社会外在的、舆论式强迫的一道道规则和命令组合系统,从而使教师陷入了伦理困境。教师的专业得不到顺利发展就会产生职业不自信,从而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认识也逐渐脱离健康成长的轨道,甚至对自我生命轻视,致使教师自我潜在的职业忧患意识呈现出现实生命沉沦、疲倦、烦恼状态。这些问题在幼儿教师中更为突出,幼儿教师地位低、职称晋升难、待遇低、学历低、男性少、队伍不稳定等特点不仅意味着幼儿教师专业资质得不到保证和缺乏专业性权利,专业实践常常遭遇外部行政命令、社会家长等方面的干预。比如行政部门经常要求幼儿教师要承担大量烦琐的记载、摘抄、报告等文字工作,配合完成对外的招生宣传和收费任务,有的幼儿教师时常被抽调去参加政府组织的舞蹈、唱歌比赛,甚至被抽调去行政部门搞接待等活动;也有家长建议在幼儿园安装监控设备以监视教师行动;很多幼儿教师身心俱疲,幼儿教师似乎是谁都可以去做的职业,专业性得不到认可。

2.行业的标准规制

(1)幼儿教师培养目标标准化。

一是着眼国家长远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育要求;二是以幼儿自身条件为基准的身体发展;三是解决幼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引领品德发展;四是引导幼儿思考问题,促进其认知发展。

(2)幼儿教师能力评价标准化。

一是懂得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二是把握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三是能够观察幼儿行为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评估;四是具有和幼儿互动沟通的知识与能力;五是具有设计幼儿教育环境刺激的社会能力;六是具有与社会尤其是家长、教育主管领导的沟通能力;七是组织和开发教育资源尤其是园本课程、潜在课程的能力。

(3)幼儿教师教学行为标准化。

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规范实施,如现代性典型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告诫师范教育一样:“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3.思维的形式化限制

有关幼儿教育的研究,必须深刻认识幼儿,深入研究幼儿,才可能做出专业的判断,才可能教育好儿童。儿童发展所受的相关刺激的制约因素、必须进行微观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做出量和质的结论。这是目前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最为重视也是学术研究最为迫切的需要。认知方法(是什么,内涵与外延)———理解方法(历史、背景和意义)———应用方法(定义域与技巧)———研究方法(根据与改进),从而形成一条准科学的思维路径。从研究成果表达方式上看,教育研究有文学性与科学性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当下,由于科学性表达过于追求理性思辨或实证说明,忽视了人的个体生活体验,日益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怀疑,也直接导致教育研究出现了一种以叙事研究为代表的文学性表达,它试图挣脱教育学的概念框架与理论谱系的束缚,直接把教育研究指向教育活动的现场与个体的切身体验。有关幼儿教学方面,幼儿教师需要更加规范工作。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建立标准化反思系统,软件化运行,填表式嵌入和拓展,做到可评估、可参阅、可借鉴、可促进。

三、回归诗意化特质

新世纪以来,受后现代主义哲学影响,整个教育界都意识到了寻求境域性、真实体验感的重大意义,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品德教育等学科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以统计概率论为基础的追求宏大规律性的教育科学化情结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基础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多个层面也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革运动。一些幼儿教育者尝试使用叙事、日记、随笔、版画、漫画、微片等情感丰润的方式来诗意化幼儿教育。以某些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为个案的情景式问题呈现,境遇式教育遭遇,更加凸显了微弱的个体的现实教育境况。从在台上的宏大理论的宣讲到进入幼儿园、进入课堂、进入社区、进入家庭去考察幼儿的生活路径和聆听他们的生命述说,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分担他们的痛苦的学术和教育理路不断清晰。但是这种后现代哲学指引下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仍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还缺乏自觉性,常被那些宣扬宏大理论的专家斥责为“小儿科”“非主流”。笔者认为要走出现代性教育科学化藩篱,使诗意化幼儿教育成为一种教师自觉。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必须从生命、人性的高度再认识儿童以及反思与解构当下幼儿教育研究、教学、管理范式。

1.再认识儿童———诗意存在的继续

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并且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长期所关注的焦点。我们这里提出的对儿童再认识,显然不是科学规律、心理发展层面的认识,而是哲学意蕴上的“幼儿存在”精神指向和生命意义的再认识。幼儿不是一个抽象的、现成的、给定的实在,而是一个变动的、开放的、发展的、可能性、延展性个体。在各种活动中,体现自己的性格、情绪、认知和意志,表现出独特的气质特征。各种心理指数的发展,既面向活动本身,又最终体现一种终极的生命意义。幼儿教师、家长、各种幼儿教育组织和管理部门,对儿童的认识是一种“外在式”的推定、估计。对儿童的认识离开了儿童自身,离开了他们神秘的心灵家园,此种认识不是本真的,是一种“评价”。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儿童总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生动联系,不断地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想象,以丰盈年少个体生命内涵的基本路径。儿童与自然的交往中的游戏与劳作以及对自然事物的想象,构成一个人与自然之亲缘性的原型,开启个人通往自然之生命向度;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游戏与交往构成个人与他人交往之原型,儿童时期与人交往的丰富性奠定一个人向他人敞开的生命之维;儿童时期的童谣、故事、阅读、民俗、仪式等具有文化意味的生命体验,构成一个人向历史与文化世界开启的生命原型。”

2.“后常规”———幼儿教育“前范式”解

库恩与波普对“范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对科学研究本身理性化的启蒙与反思。科学、理性、形式逻辑、数学演绎确实是现代文明的精髓,用“理性”武装了人们的头脑,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盈。科学、理性的威力得以完全呈现和推进,依靠的是科学研究者即“学术共同体”缄默的“范式”承认,一旦范式稳定存在便成了“常规”。当然,范式、常规不仅仅表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在组织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就幼儿教育而言,幼儿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方法、管理组织、研究设计基本上都概念化、模式化了,有着清晰的操作流程即“常规”。范式是“学术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等潜在承认的,即同行默认。但是,常规遭遇了“诗意”的困境,一切常规化,诗意便荡然无存。库恩的范式理论使人们研究和管理模式化,思维清晰化,评价标准化,找出了专业与非专业的边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术大生产、组织大发展、圈内的沟通交流从而有了可能。但是,对非专业人士、圈外人士、跨界人士、艺术人士、浪漫主义者、创作者、灵魂存在者、原本主义者却是巨大的桎梏。“后常规”的概念是英国科学与社会联合会主席拉维兹博士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他说:“科学共同体不像库恩描写的那样平静、单调,‘常规’对跨界成员来说缺乏规范性的力量。”“后常规”在于破解前范式的习惯势力、固定结构和关系。用无序、混沌、模糊、灵感、顿悟、感觉、直觉、创生来获得科学研究和管理的新思维和新力量。

四、结语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