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预算管理制度论文

时间:2023-03-17 18:00:30

导语:在预算管理制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预算管理制度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预算管理制度在大型企业实施已久,并成为企业内部经营绩效考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更有企业将“全面品质管理”的基本概念注入预算管理制度中,融合方针管理、预算管理、日常管理的精神于一体,经由一套科学分析方法,来编制年度预算,并透过财务体系确认绩效的达成。

企业存续的目的在于获取最大的利润,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政治环境,以及日新月异的产品市场,企业如何能达成此一目的,则端赖企业组织是否对未来勾勒出明确的营运方针而定。有了具体的营运方针,还需拟订一套短、中、长期计画以及实施步骤,作为完成企业各阶段目标的指示灯。企业未来的远景,透过企业总目标、政策、方案的设定,使各部门根据总目标,具体规划该部门所应担负的责任范畴并予以数量化;该项规划过程即为预算管理制度的基本概念。

预算管理制度在大型企业实施已久,并蔚为企业内部经营绩效考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更有企业将”全面品质管理”的基本概念注入预算管理制度中,融合方针管理、预算管理、日常管理的精神于一体,经由一套科学分析方法,来编制年度预算,并透过财务体系确认绩效的达成。中小企业因限于规模、人力,实无法也不需依样划葫芦,但是,基本的预算管理观念则应贯彻至每一员工,使企业内有限资源,经由沟通协调,按事件之轻重缓急,作有效运用,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一、预算管理制度之功能

中小企业多属于家族型企业,由于是自家人的关系,平日对于费用的管控即稍嫌松散,若能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当可驱除此弊端。然而纵然执行了预算编制,但缺乏后续监控,仍会使预算制度流于形式,演变为怨声载道的扰民政策。因此经营者应先了解预算管理制度的功能,始能规划一套量身订做的预算管理运作流程一般说来,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可达到四项功能——宣示政策功能、交付责任功能、强迫规划功能,及评估绩效功能。宣示政策功能是透过损益预算与投资预算的结果,向全公司宣告未来经营的方式,比如销售预算的拟定,即传达公司未来一年核心产品、市场区隔以及价格定位等策略;第二项功能为交付责任功能,在预算拟定完成后,在公司既定总利润目标的前题下,透过损益预算来确认各部门所应担负创造营收或控制费用的责任范围;各部门主管于获知公司政策与部门所属责任后,应会同部门内主要人员共同拟订具体实施计画,以确保预算的达成。拟订计画的同时,除需检讨过去,研拟改善对策外,更应订定对策实施时程表,以定期追踪进度。此外若有需要其它部门配合的事项,应尽速与该部门协调沟通,以利计画进行,此即为强迫规划功能的真义;评估绩效功能系基于各部门对企业总目标均负有责任,因此以各部门实际运作结果的达标率来评估成绩,当属客观而公正的考核方式。当然绩效评估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做为奖惩之依据,而是藉由绩效评估结果来了解预算执行之状况,随时检讨修正,以达成公司的总目标。

二、预算管理模式

预算管理制度之执行,除了妥善规划为首要步骤外,其间由上而下、自下至上,及各部门间平行沟通、协调的过程,更独具其重要性。如此经过群策群力,始能完成一套完整的预算,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之评估基准。一般而言,预算管理制度之建立可分为二部分,即为预算管理模式与预算管理架构。预算管理模式系指预算管理制度运作的过程,又可分为预算规划基础、预算规划内容、预算实施检讨等三大阶段。预算在规划基础阶段应是针对企业所处环境,加以剖析企业所具有的优劣势与整体环境衍生出之潜在机会与威胁;企业经SWOT分析,结合企业愿景,据以拟订短、中、长期计画、实施方案及相关之营运预算,此短、中、长期预算即为预算规划内容;预算经实施后,应定期予以检讨,并经由回馈系统进行修正。

三、预算管理架构

企业之营运系以产销作业为血肉,而以财务作业为骨干,因此预算管理架构亦依此划分为营业预算与财务预算二大体系;举凡销售预算、销货成本预算、销售费用预算及管理费用预算等均囊括在营业预算范围内;而财务预算则包括现金预算、资本预算等二项目。预算制度规划要点如下。

一套完整的预算制度应包括了预算编制、预算控制及预算检讨三个环节;其规划是否严谨,串连运作是否得当,则是企业目标是否能达成,预算制度是否落实的重要关键因素。

(一)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是企业的年度大事。每到下半年度开始,企业就必须为次年度的预算编制做热身工作,将公司政策解读成各个不同的预算科目及数字。

1.订定预算编制时间表预算编制首应订定预算编制时程表,以确定在新年度开始时,所有业务运作均有所依循。

2.搜集资料预算编制准备之首要工作应为搜集当年度资料,并予以分析统计,作为次年度政策布达之参考。

3.订定各项政策与目标透过经营管理会议,参考过去统计资料,订定来年方针与目标。

4.制定预算编制表格财务人员应汇总公司来年政策与目标,据以制定各类预算编制表格,并召开说明会,说明预算编制之方法与注意要点。预算编制所使用之表格,应力求与日常管理报表格式一致,以利未来汇总、比较。

预算编制过程中,各级主管及各部门间之争议在所难免,预算修改次数之频繁自不在话下,然而良性的沟通与检讨以及合理预算之订定,对于预算编制过程及企业目标之达成均有极大助力。

(二)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应落实于日常管理工作上。因此为便于预算控制,最好能将年度预算分割成月预算,并于月报表中设计本月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字段,以便于将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作比较,遇有重大差异,应要求该部门主管解释差异发生原因,提报因应对策,由管理者指派专人定期追踪该对策之落实性与有效性。

(三)及时进行预算检讨

预算检讨预算编制完成后,也并非不能修改,但是必需经过检讨过程,若为外在因素的变迁,致使原始预算数为一不合理目标时,应透过预算编制流程,免得做大幅度修正。一般而言,通常一季做一次预算检讨,是预算制度中不可或缺的过程。

在今日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下,如何能在不可知的未来,掌握绝佳契机,其成功关键因素就在于企业营运规划是否具有前瞻性,而预算制度为营运规划的一环,其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预算也并非万灵丹,有了它就保证企业经营成功;但不可诲言的,透过预算过程,使企业于平日就做好应变准备,藉以提升成功机会的实力;因此预算制度的规划与落实,应为中小企业强化其内部管理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路施工企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企业规模扩大,可能在同一时间有多各项目在施工中,各项目临时成立一个组织。由于公路施工企业存在企业目标在企业各层级间分解以及决策在各层级间分享的问题,因此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进行整合。而预算管理体制是实现企业有机整合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有效地消除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松散的现象。

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开始借鉴西方企业的做法,实行预算管理制度,并初见成效。从一些企业的探索结果来看,企业的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创造出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从整体应用情况来看,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公路施工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只重视短期经营活动,忽视战略目标

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运用数字和非数字对企业未来的行动进行事先安排和计划,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配置、考核和控制,是企业按照既定目标行事,从而有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而目前许多公路施工企业并没有认识到战略的重要性,预算目标缺乏战略导向性。缺乏战略导向性的预算是难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价值的。在此前提下编制的财务预算,往往使管理者只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长期经营目标。

(二)预算管理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预算管理组织,是指企业进行预算编制、审定、监督、控制与信息反馈、业绩考核的组织机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企业的决策机构即董事会及其预算管理委员会。企业的预算管理组织是基础保障,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完善的预算组织的基础上。组织完善与否是实施企业预算管理的必要前提,没有一个健全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就无法从组织上来保障预算管理的规范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只会使预算流于形式而起不到应有的管理作用。

(三)预算松弛,预算指标有效性差

所谓预算松弛,是指下级通过故意低估收入或高估成本进行预算虚报,使收入或成本预算与真实的收入或成本之间出现不合理的差异。预算松弛现象在企业中普遍存在,也是预算管理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一般来说,产生预算松弛主要有如下几种诱因:其一,管理者企图通过压低产出预算指标的手段,来相应的增大其实际业绩指标,使其业绩在高层领导眼里看起来更好些,从而可以谋取较高的奖励性报酬,并争取升迁机会;其二,管理者通过虚报预算,可以防范因经营中的某些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无法完成预算的风险;其三,管理者企图通过虚报预算成本计划来占取更多的企业资源,从而降低本部门完成预算指标的难度。

(四)预算管理过程中控制和考评不当

在预算控制的时间选择上,我国多数企业对预算实行结果控制。在这种控制下,实际的偏差已经形成,损失已经产生,除了调整下年度的预算别无他法。如果选择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相结合,则不但能实现结果控制的效果,而且通过过程控制尤其是建立预算报告制度,既能及时调整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又能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

二、公路施工企业预算管理有效执行的策略

(一)分析企业内外部的环境,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的预算管理是服务于企业战略的,而企业战略必须与环境及企业拥有的资源相配置,因此要构建自己的预算管理系统,就必须分析社会、经济、文化、所处行业等环境条件,以及自身拥有的资源,如财务状况、管理水平、竞争能力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定位,制定竞争战略,从而使预算管理具有明确的方向。应树立企业长期发展规划的意识,增强企业对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动性的分析、判断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

在组织机构上,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专业委员会作为预算管理的决策机构,全面领导企业的预算工作。负责预算目标的确定、预算政策的制定、预算方案的审批、预算管理制度和预算考评体系的制定、绩效考评、重大预算项目的调整或修改、仲裁有关冲突等相关工作;财务部门或计划部门作为预算组织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的预算管理与控制,即预算的汇总、审核、平衡等;而内部生产、投资等职能部门以及所属的各项目部作为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机构。同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机构也是预算的责任单位,必须对预算的执行结果负责,并分析偏差的原因,根据预算的考评体系明确相关的责任,决定相应的奖惩。只有通过明确的组织体系才能避免人为控制预算,避免过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在企业集团多层次的委托关系普遍存在的背景下,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制衡机制,人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谋取自身利益,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事件就会层出不穷。从大量公司预算管理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加强监管意义重大。需要强调的是,企业为了认真实施预算管理,必须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即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要随时掌握执行动态,督促相关责任方面在规定的时间内纠正不利偏差;对违规行为或重大事项要请示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三)构建配套的管理制度体系

要是预算制定合理执行有效,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预算管理能够有效运作,实现预算管理的经济价值。预算目标一经确定,在企业内部即具有“法律效力”,集团各部门、各单位在生产经营及相关的各项活动中,要严格执行,切实围绕预算开展活动,严格按照已经确立的管理制度,进行预算的决策和编制,执行预算政策,及时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适时实施必要的制约手段,把优秀的管理方法和策略贯穿于整个企业预算过程中,最终形成全员、全方位的预算管理制度。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预算管理的基本原理,制定和颁布公路施工企业的预算管理规则,明确规定预算的分类和具体要求,根据企业制定的规则,各项目可以具体制定各自的预算管理办法,用于指导各自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形成一套多层次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四)建立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

财务预算的激励考评是对企业内部各级责任中心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和评价。考评是考核和评价的总称。要及时考评、检查、督促各级责任单位和个人落实完成预算任务情况,保障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要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给予及时的考评和肯定,并按其优劣给予奖惩。预算考评包括两方面内容:考核评价制度与奖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预算考评是预算中的一个终极环节,考评与奖惩是预算管理的生命线,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评、赏罚分明的奖惩,才能确保财务预算管理落到实处。预算年度终了,预算管理委员会要向企业决策层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并依据预算完成情况和审计部门的预算审计意见对预算执行单位进行考评。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新经济环境下,任何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要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必须有效实施财务管理,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持续保持这种核心竞争力,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公路施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更要注重运用财务管理理论来管理企业以增加企业价值。鉴于财务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预算管理被现代企业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因此,研究公路施工企业的预算管理模式,使公路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增进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第3篇

陈志勇。男,广西贺州人,1958年4月出生,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湖北财政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政府采购研究所副所长。

学术兼职。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财政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财政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学术经历。1981年9月―1987年7月在原中南财经大学财金系就读,先后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原中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从事财政学、国家预算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1999年考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博士研究生,2002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财政系主任;2003年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2005年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2004年在加拿大圣马力大学作为期半年的学术研究,近年来先后应邀到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英国卡蒂夫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岛根县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逢甲大学等高校作讲学和访问。

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财政理论和财政政策,涉及税收、公债、公共收费、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制度、财政管理体制、财政宏观调控、地方财政等方面,并形成了财政收支政策与预算管理制度、财政分权与财政管理体制、区域经济与地方财政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专业业绩。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规划项目、财政部科研项目、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各三部,领衔讲授的《财政学》课程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代表作主要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财政政策调控》(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财政学原理》(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国家预算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公债学》(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2007―2008中国地方财政发展报告: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财政研究》,2006.9)、“我国开征物业税的若干思考”(《税务研究》,2007.3)、“税收法定主义与我国课税权法治化建设”(《财政研究》,2007.5)、“公共财政的分析”(《财贸经济》,2007.10)、“财政体制与地方政府财政行为探讨――基于治理‘土地财政’的视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2)、“土地财政:缘由与出路”(《财政研究》,2010.1)。2009年度,学术论文“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六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研究报告“科学发展观下湖北公共财政发展职能研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北发展研究奖(2006―2007年)三等奖,研究报告“本科生导师制度研究――基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实践”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第4篇

关键词 高校 财务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伴随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财务管理也跟随面临从未有过的新趋向,作为高校管理主要构成部分,原有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已逐渐出现其停滞性和不适应性,约束高校革新,持续朝着纵深方向推进。本论文结合高校财务工作实际情况,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财务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一、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相对于我国高校的规模和扩张速度,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已出现了明显滞后的现象。高校的财务制度与扩招之前相比几乎没有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固定资产管理不严格。

不少高校普遍存在以下现象,包括固定资产验收不负责任,保管维护不力,违章处理不严;固定资产入帐、销帐不及时,入帐价值不正确,形成大量帐外资产,让固定资产有实无帐、帐实不符:有些部门竞相购买办公现代化设置,产生较高办公成本、设置运用率低等情况,最终致使固定资产管理松懈和无序。

(二)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传统预算管理途径下,我国高校存在诸多错误认识,一是学校预算管理是按上级审批确定预算目标编制出一套预算报表。对预算执行状况和进度无法及时实行跟踪和分析,并编制预算调节表。二是高校预算管理中预算目标确定、编制、考评均由财务部门来进行 三是高校中普遍运用不科学的基数和增长预算编制办法,预算目标和实际脱节。

(三)财务会计重核算、轻管理、缺分析。

高等学校当前的财务处机构均设置财务科(计财科、会计科),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高校财务会计依然沿袭传统“报账型会计模式”,习惯记账、算账、报账,尽管能对内和对外提供相关基本信息,但只限于历史数据和信息诠释,仅注重事后督导,而忽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财务管理仅停滞在财务数据核算上,而无法深入实行财务分析、效益核查和奖惩兑现。

(四)财务分析作业较薄弱。

不少高校对财务剖析仅体现在一定期间收支状况和资金结存状况,而对资金结构、状态、支出、效益很少分析,以至不能科学核查学校整体和各系部门资金运用成效。

(五)财务监督制度不完备,监督方法较落后。

在财务监督方法上,有些高校只限对会计原始凭证审核把关,对各种专项投资等无法实行可行性论证,盲目上马,对工程施工过程缺乏监督跟踪,最终损害了国家和学校利益,助长不正之风蔓延。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策略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升设备使用效率。

要加强对固定资产购买、调拨、使用、报损、报废等各阶段实行管理制约。要统筹安置固定资产购置,以免反复购置,充分运用已有设置,提升现有设置运用率。对固定资产应进行双重监管,即单位会计根据当前体制实行总括记帐管理,运用固定资产责任部门,进行责任管理,并明确责任期、固定资产完好率、运用率考核指标。强化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明确责任,注重固定资产预算,掌握采购、验收、保管中不接触岗位互相分离制度。

(二)合理编制预算,强化预算制约和监管。

高校在制定年度经费预算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收入预算必须做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支出预算要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对经常性支出要适度从紧,建设性专项支出的预算要量力而行,高校要集中财力优先保障发展目标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注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严肃性和强化监督职能,对经学校审定的预算,原则上不予调整,强调预算管理从“重分配”到“重管理”过渡。

(三)建立财务和会计双轨制监管途径。

任何单位会计均要涵盖财务和管理会计两个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为能适应这一要求,可将当前会计机构实行分立和改组,让一部分会计人员从日常会计核算业务中脱离,专心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对学校会计信息实行分析和评价,为学校策略者提供询问和合理化意见,为提升资金运用效益、减少办学成本、降低投资风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切实强化财务分析潜力。

一是强化对预算分析,推动高校强化预算管理。在编制预算前,定要弄好上期预算实行情况剖析,应对各项财务收支活动采取分析,以便考核和评价预算指标执行情况。二是加强对成本核算分析,推动高校办学成效提高。将非教学工作所占学校资源与成本进行核算,合理计提这些成本,并将其返回教学领域,提升办学费用自筹能力,完备办学和师生生活条件,提升办学成效;可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滥用私占和不合理运用现象,有效制约资源浪费,加快学校革新进程。

(五)创建有效内部制约系统和体制。

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高校财务部门开展财务工作,加强财务管理、监督的直接依据。高校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划》、《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及其他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或修订各种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增加高校的收入,控制支出,节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遏止腐败行为,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创造性,促进高校自身建设和发展。

三、结束语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理财的核心作用和龙头地位已越来越突出,财务管理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它是对办学过程中所需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分配以及贯穿于全过程的决策谋划、预算控制、分析考核等进行全面管理,因此切实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孙晓.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完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年06期.

第5篇

论文关键词:税收优惠税式支出税收管理

现代所得税大致由两个因素构成,第一个因素包括了征收一项常规所得税所必需的结构性条款。即基准税制。第二个因素则包括每种所得税中所规定的特殊优惠。这些条款通常被称作税收激励或税收补贴,是为特定行业、活动或阶层所设计的偏离常规税制结构的条款。它们形式多样,例如某些收入不予计列、税前扣除、延期纳税、税收抵免或者优惠税率。无论何种形式,这些对常规税收结构的偏离都体现了政府通过税收制度而非其他形式对特定组织或活动的支出。这种支出.因为与税制联系密切而又不同于一般财政支出,被称为税式支出(TaxExpenditure)。

税式支出理论由于其理财的科学性,自提出后被广泛运用于西方各国财税实践。目前,税式支出预算被绝大多数预算专家视为管理政府预算规模与范围的有效工具。我国的税式支出研究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目前看来.被国内外学者所广泛倡导的税式支出管理制度之所以在我国没能得到实施,主要是因为科学的税式支出理念尚未形成气候,而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传统的粗放型的税收管理意识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建立我国税式支出预算管理制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立税式支出理念。其次才是考虑如何建立税式支出管理制度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一、抛弃粗放的税收管理模式.树立科学的税式支出理念

应该看到的是,从税收优惠到税式支出,不只是概念上的简单变换,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的确立和税收制度的创新。传统的财税理论一直把税收收入和财政支出作为两个不同的财税范畴、财政活动的两个不同阶段加以研究,对两者的联系的分析主要体现在总量平衡上。由于缺乏税式支出理念,政府的税收优惠安排仍然属于税收收入的范畴.而非财政支出的范畴。与之相适应。在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上也不象政府财政支出那样受到严格的审查和控制,没有按照管理财政支出的方式予以量化和监督。这种粗放型的税收优惠管理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税收优惠的范围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导致税收优惠项目范围过于宽泛,规模过于庞大。我国现行税收优惠几乎涉及各个不同的税种、行业和地区.优惠项目多、内容杂、规模大。从理论上说,税收优惠制度属于非基准税收制度,应处于从属地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税收优惠的具体规定几乎渗透到了基准税制的所有要素。优惠的规模甚至已经超过基准税制下的税收收入规模。这不仅损害了税收制度的完整性,同时也为强化税收管理制造了障碍。

2.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并无总体规划和设计.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现行的优惠政策是在94税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经过长达十年不断以部门规章和条例的方式进行补充、修改而形成的,政策条文零散、割裂.在政策内涵上没有总体和长远规划,相互问缺乏协调和配合。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导致税收优惠不同程度存在交叉、重复甚至冲突.制度漏洞很大。

3.缺乏科学规范的税式支出分析制度,无法形成对税式支出总量、方向、效益和风险上的控制.导致税收优惠的大量无效投入。现行的税收优惠主要以单项管理模式为主.属临时性专项分析,没有纳入预算和政府的有效控制中。从其管理过程看,无固定的审批、检查和评估方法.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的和规范的制度,没有严格的法律制度,基本上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属粗放型管理。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必然导致税收优惠效益欠佳。

4.税收优惠管理主体多,对管理权缺乏必要的责任和约束机制.导致税收优惠管理混乱。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优惠大战问题。虽然在名义上税收优惠的管理权高度集中于中央,但从实践上看.几乎各个层级的政府都或多或少地制定了部分税收优惠项目。各地为了地方利益,常开展税收优惠大战,税收优惠政策被滥用。削弱了税收法律的权威。

5.税收优惠手段以直接优惠为主,并且对政府让渡的税款使用方向缺乏限定条款,导致税收优惠的政策效应不明显。我国常见的税收优惠手段主要是减免税、退税等直接方式.而采用税收抵免、加速折旧和延期纳税等间接方式很少。直接优惠方式虽然简单明了。但在激励效应上明显低于间接优惠。这必然会带来效率上的损失。

由此可见.缺乏税式支出理念的粗放型税收管理模式一方面导致了税收优惠的无效投入.另一方面税收管理的混乱给不法纳税人提供了寻租机会,加之监督和处罚机制不健全,在实践中产生了拿税收优惠做交易的种种垢病。

税式支出理念的提出.正是针对传统优惠政策的粗放特征及其问题而来的。根据税式支出理论,税收优惠不再被视为政府在税收收入方面对纳税人的一种让渡.而是作为政府财政支出的一种形式.将其列入国家预算并赋予其同直接预算支出一样的评估和控制程序.以制度创新的方式实现税收优惠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因此,从税收优惠到税式支出,并不仅仅是概念上的简单变换,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的确立。这种税收优惠管理制度的创新,必将使我国税收优惠政策效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建立税式支出的预算控制制度

税式支出的预算控制制度。就是将非基准税制性质的税收优惠采取类似财政预算支出管理形式,要求任何税收优惠必须经过国家预算控制程序方可实施。税式支出的预算控制,是税式支出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一核心,还必须对税式支出如何界定、税式支出政策手段、税式支出金额的统计及效果的评估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的总和,即构成了税式支出管理制度。

建立我国的税式支出预算控制制度,有几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

第一.我国税式支出预算控制方式的选择

综观世界各国实践.税式支出的预算控制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建造统一的税式支出账户以及临时性与制度化相结合的控制方法。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是政府在实施某项政策过程中,只是在解决某一特殊问题时.才利用税式支出并对此加以管理,这种监督与控制是临时的,没有形成制度;而统一的税式支出账户则相反,它对全部税式支出项目按年编制成定期报表(通常按年度编报),连同主要的税式支出成本的估价,附于年度预算报表之后。在加拿大和美国.这些账目实际上被合并于国家预算分析过程之中。构成整个国家预算分析的一部分;临时性与制度化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则只对那些比较重要的税收减免项目规定编制定期报表,纳入国家预算程序,但并不把那些被认为是税式支出的项目与基准税制结构区分开来,亦即并不建立起独立的税式支出体系(陈共,2000)。

从各国实践经验来看。建造统一的税式支出账户,采取全面预算管理是税式支出管理的最有效途径。但结合我国的预算管理水平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我国长期以来并没有一套系统的税收优惠管理制度,税式支出的预算管理还有一系列基础性的工作有待完成,所以,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只能设定为远期目标。从近期来看。应从对现行税收优惠条款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类等基础工作人手,先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比如某一部门或某一具体税式支出项目)开始进行税式支出成本预算分析,编制简单的税式支出预算表,然后再逐渐扩大到主要的税式支出形式,形成正规的、系统的税式支出预算表,并附在年度预算表之后,报权力机构审批。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较长时期的摸索,不断补充完善。实现税式支出预算与直接预算的有机结合.并从预算法的高度实行对税收优惠效果及支出规模的控制。(隋政文,2003)这样一个由易到难,分步推进的策略,应该是比较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

第二.税式支出的范围的界定

在税式支出管理的国际实践中,基于不同的政府在不同时期宏观政策目标和宏观调控任务的定位上的差异。各国对基准税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样,一项税收优惠规定究竟是属于基准税制还是对基准税制的偏离,在各国的税式支出管理中呈现很大差异。我们目前要做的。首先要对现行税法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将那些出于优惠目的而制定的可能减少税收收入的法令条款开列出来,在此基础上。划分确定出基准税制结构,进而确定税式支出的范围和内容并以法律文本的形势固定下来。基准税制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宏观调控目标并针对现阶段税收优惠管理中出现的不合法、不规范和低效益等问题,对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清理。(1)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目标,考虑预算支出的方向和重点,分析各项税式支出是否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目标,是否与预算支出相协调,确认其规范性。当前应以国家的产业政策(如农业、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等)、区域发展政策(如西部开发)和社会政策(如社会保障、收入调节)作为判定税式支出项目规范性的主要准则,据此清理各种不符合政策规范的税收优惠。(2)根据WTO规则和国际税收规范,分析各项税式支出是否符合国际惯例。据此清理各种不符合国际税收规范的税收优惠政策。(3)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对进入成本预算的各项税式支出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某项税式支出是否具有比较成本和比较效益优势,据此清理一些低效益的税收优惠政策。(4)根据相关法律文本,分析各项税式支出的合法性,据此清理不合法的地方越权税收优惠。

第三.税式支出政策手段的选择

在各国的税式支出手段中。普遍地既有直接优惠的手段,也有问接优惠手段。但在总体上呈现出以间接优惠为主的趋向。直接的税率、税额式优惠虽然操作简单、明了。但直接缩小了税基.给政府带来的税收收入损失大.而且对政府让渡的税款在使用方向和效果上难以控制,甚至如果纳税人的境外所得不能获得税收饶让时,直接优惠并不能使纳税人受益。而间接的税基式优惠一方面对政府带来的税收收入损失小,另一方面对政府让渡的税款使用方向有控制、诱导作用。正因为如此。在构建我国的税式支出制度时,应考虑增加对直接优惠手段的运用。并综合运用好多种优惠手段。以更好地发挥税式支出的政策功能。

第四.税式支出项目的效益分析

将税式支出纳入预算管理。有一个同直接预算支出一样的评估和控制程序。评估和控制的核心,是对税式支出所造成的收入损失进行准确的数量分析,对税式支出的政策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以此加强对税式支出成本控制与效益考核的管理,优选税式支出项目。从理论上说。应当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评估项目在两种财政支出方式下的成本与效益。通过对比各方案的净效益来优选税式支出项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税式支出的成本分析相对比较容易。至少可以通过统计、估算得到税式支出的直接成本。而效益分析的难点则在于,由于享受税收优惠的某个项目往往同时有多项国家政策的支持。那么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与税式支出的相关性则很难测算得出。因而在技术操作层面上,成本分析较之效益分析更可行(霍军,2003)。因此,国际上一般采用成本分析法进行税式支出项目的评估,即只统计估算税式支出的成本。比较评估项目在直接财政支出和税式支出两种不同方式下的成本,从而做出保留、取消或扩大、缩减税式支出项目的决定.以提高税式支出项目效率。

我国税收优惠制度的粗放型特征有一个很突出的表现就是缺乏这种科学规范的预算分析制度.很少对税收优惠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考核。在构建税式支出预算控制制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借鉴国际经验,在每一个预算年度都要组织相关专家对列入预算的税式支出项目进行效益分析,并将这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预算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五,税式支出管理的法制化

第6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竞争力;经济效益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且实现长足发展,借助企业管理层面的正确决策,不断创新,求得突破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作为管理的核心,其发挥的职能作用,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状况。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实现企业各部门的协调。企业的生产与管理,离不开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每个部门从事的工作内容不一样,从而创造出的经济效益也不同。在工作中,每个部门都会随之产生相应的人员、办公成本,如此在财务分配中就会产生冲突。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财务管理有助于协调和解决各个部门在工作中产生的经费,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工作氛围环境,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

2.有助于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监控。财务管理包括资金预算、实施及控制监管等环节,在整个工作流程中,财务人员记录相关数据,并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意见反馈,每个环节都形成规范化,例如,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监督通过对财务核算及管理等工作的全面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甚至依法查处舞弊造假的工作人员。规范化的工作流程,有效监控每个阶段,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与真实,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确保企业经营者的顺利经营,实现企业经营利益的最大化。

3.有助于企业工作绩效的考核。在企业经营中,绩效考核是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手段,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员工的各项工作情况进行评定。在企业中,每个员工只有通过努力不断实现各自岗位的工作目标或者完成工作要求,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利益,转而促使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财务管理在企业中是量化战略目标的工作,运用财务中的相关指标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分析,促使企业经营者清晰的认识企业目前的发展阶段,对企业发展现状的合理认识,才能够从实际出发制定下一个发展阶段的目标计划。

4.有助于对企业各个部门目标的量化。在企业中,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将有助于量化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而帮助企业制定整体规划方案。财务管理部门运用财务预算,将每个部门的工作情况通过数据的形式直观呈现出,在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任务之后,需要各个部门协调一致共同实现企业的整体规划目标。

二、加强和完善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

1.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一致,都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严格执行和强化实施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完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维护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完整性与协调性,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将有助于监督和控制各个环节的工作,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在严谨、科学的制度之上,财务部门是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综合反映,同时也起到了监督作用,因此更需要制定严格的制度。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内容涵盖了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基础工作、资金筹集、各类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收入与利润分配管理等。科学化、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将能够增加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因此在制定执行制度时需要秉承严谨态度,并严格执行。当前虽然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财务管理部门,但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背景下,还是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规章制度加以规范与约束,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

2.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在企业经营发展中,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技能水平,都将影响到财务工作的质量,决定着财务信息能否发挥出其应有的效应作用。由此,决定着企业应当以人为本,严格招聘、甄选和入职培训,不仅确保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而且具备高水平职业道德能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与合法性。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第一,完善财务从业人员资格审核制度,从头把好关,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人不适合,都做出明确规定,以高门槛的要求提高进入企业财务部门的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第二,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从业人员资格确认制度,在坚持当前社会上所实行的资格认证制度的同时,企业内部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提高资格认证条件,例如学历、各类资格认真等条件,以此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第三,不断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工作人员终身教育的理念,建立一个学习型的团队。在企业中定期举行财务知识的学习培训,对工作人员定期考核,切实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为他们提供锻炼学习的机会,让员工在实战环境中不断学习和积累业务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还要将所学专业理论理念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不断拓宽知识面,掌握除了财务外的知识外,还要熟悉法律、管理、金融、证券、运筹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从而打造一个专业技术综合能力都强大的团队。

3.采用全新的方法进行财务管理,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的信息为导向,信息成为企业把握内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决策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模式也发生变化。企业也要与时俱进,采用全新的财务管理方法工作。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促使财务管理部门的作用最大化,需要企业不断更新财务手段,更新财务数据的技术,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还要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理念,能够全面快速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决策。

4.转变财务管理的观念。为了确保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写作,需要财务管理部门通过发挥实施计划、控制与监督等只能作用,实现各项工作的协调,促进实现企业的整体发展。在当前经济条件背景下,企业管理者若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使其发挥出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率,那么就必须转变财务管理观念。摒弃传统财务管理中的落后观念,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发展传统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财务信息,对企业内部、外部环境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分析,准确预测出风险,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将损失降到最小,并提高企业的决策与抗风险能力。

5.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经营目标的实现与否直接受到预算编制的影响,因此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首先,严格监控相关资料的取证过程,确保资料的真实性,确保预算符合企业的实际工作;其次,预算在身后之后不能轻易改动,提高预算编制的权威性,由此需要企业相关领导严格把关;再就是,严肃对待预算编制,杜绝虚报预算的人员与部门,一旦出现这些行为要严惩,确保企业经营方向的正确性,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和分配资金;最后,细化预算标志指标,做到清晰、细致的记录,方便信息核对的同时,保证企业管理者掌握工作进度,及时知道工作。

三、总结

当前,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企业的经营、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保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健康有序经营和战略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工作。本篇论文在浅谈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时,又就如何加强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给出相应的建议。只有融合现代化管理技术和创新理念的企业财务管理,才能够促使企业整体长远发展。

作者:王莹 单位: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英.浅谈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江苏商论,2010年第26期.

[2]李洪剑.浅谈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江苏商论,2013年第3期.

[3]张艳.浅谈财务管理在企业战略发展中的作用.商场现代化,2013年第15期.

[4]贾跃.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的探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10期.

第7篇

「关键词财政预算制度分权预算外资金「正文

预算外资金,顾名思义,就是在国家和政府财政预算之外而存在的收支计划资金,它是相对于预算内资金而存在的。比较精确的定义,是指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财政规章制度规定,自行提取,自行收取,自行安排使用的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性资金.

在西方财政民主发达的国家,预算外资金是一个不可被理解的概念,因为政府的所有收入和支出都是完全被纳入规范的政府预算的,在国家的财政预算计划之外,是不可能存在其他收支计划的.而在中国,人们形象地将那些数目庞大的预算外资金称为“小金库”,并且很多地方行预算外资金的存在,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默许的。

预算外资金相对于预算内资金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来源的广泛性与任意性。与正式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制度的资金不同,预算外资金的来源十分广泛,比较常见的有以政府及其各级机关的名义征收的各种费用,例如目前大量存在的以针对为城市外来人员办理城镇户口而征收的户口费。以山东曲阜为例,其在一年之内就办理了3000个城镇户口,共计收入9000万,贵州安顺则办理500个城镇户口,得150万。截止到1994年初,全国城市大约一共出售了300万个城镇户口,总收入达到250亿元,这并不是一个小数字。而对这笔钱,几乎分文没有上缴国库,全部落入了地方财政的腰包.大量的不规范的预算外资金的存在,对我国预算制度的法治建设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预算外资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在监管中的困难。由于预算外资金不像预算内资金那样规范,因而是游离于现有的财政监管制度的控制之外的。这样就给审计机关的审计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中国大量存在的小金库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在其资金管理监督中的困难是一个重要原因。注意到这一现象,自从1985年起,全国开展了“财政物价大检查”行动,并从1989年起,国务院又着重开展了对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小金库”进行查处,对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侵占、截留的资金状况进行了清理,这项检查一直持续到1997年,共查出违纪资金2044亿元,上缴1331亿元.即使是这样,中国预算外资金的现实状况也还未真正露出水面,审计机关所能查出的也仅仅是反映在各单位账面上的资金情况,而预算外资金更广泛地是落入个人的手中,或者以各种福利、奖励的名义进行了分流,因此审计机关是无法对这些进行详细地审查的,也就不可能对之进行有效的监管。

预算外资金的存在,也对中国的预算管理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预算管理制度主要是建立在对预算之内的资金进行的管理,而对于预算外资金,由于它的不固定性和不规范性,在现有的审计制度不能有效覆盖的情况下,往往使对其的管理鞭长莫及。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管理机制,在资金运用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大量违规行为的产生,这也对政府的信誉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在近几年中的上访问题中,有大量是关于因征地、摊派费用等与政府的预算外资金有关的矛盾。以近年以来的热点问题之一,三农问题为例,对三农问题的解决,重中之重就是对农村税费改革的推广,而“费改税”的内涵就是将游离于政府财政预算之外的农村各种费用通过法定的形式加以固定化,即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正规预算制度之内中去,这不失为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中央也不是没有注意到预算外资金存在诸多管理中的问题,对于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早在1986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通知》,又于1996年7月颁布了《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系统地规定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规则,标志着我国对预算外资金管理进入了规范化的阶段。在《决定》以及其配套规定中,主要确立了以下规则,即对预算外资金范围重新界定;将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规模;建立预算外资金收支预决算制度;严格规定预算外资金的适用范围.这些规定都对中国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运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使中国预算外资金朝着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虽然以上规定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运行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预算外资金的问题是不能仅仅从技术层面上就能够得到解决的。因为预算外资金产生的根本性原因还在于地方与中央在财政权力方面的分权不足。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自古以来就有注重中央权威的传统,在财政权力上更是如此,这就造成了中央权力的过度膨胀,而使地方的财政需求得不到满足,出现了巨大的财政

缺口。尤其是自从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的财政权力得到了加强,中央政府在与地方分享的税种中处于优势地位,拿走了大部分财政收入,因此地方政府在无法依靠税收收入解决财政豁口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其基本需要,采取了大量不合规定的做法,例如大量建立地方性国有企业,对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减免征收,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给予地方企业优厚的待遇,采取大量激励减让措施,或者通过地方投办地方信托公司的方式来扩大财源,或者通过出售城市户口、国有企业转让、转让土地使用权等大量违法违规操作行为来获得收入。这成为大量的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现象出现的诱因,对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和威望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虽然这些并不完全是税制改革后才出现的,但究其根本原因,仍然是由于中央财政权力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地方财政支出不足而导致的矛盾。

正因为地方的财政权力过小,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默许了地方政府的征收一部分预算外资金的权力,以补贴其财政开支,同时这样也减轻了中央财政补贴地方财政的压力。同时对于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中央政府也不可能深究地方政府每一笔收入的来源,因此为地方政府滥收预算外资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成为我国财政法治建设预算管理中的一道难题。

因此,我认为,解决预算外资金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权力的进一步划分和界定,给以地方在税收收入上的更大自和享受受益的权力,归根结底,就是要逐步减少预算外收入在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中的比重直到其逐步消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法定形式的税收来代替非法定特点的预算外收入,这也是财政法治原则和公开原则在预算管理制度中的具体体现。中央政府通过明确的税收方式,可以透明地了解到地方的财政收支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可以视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予以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其给以支持,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对此采取的最基本的措施,仍然是在税收权力上给予地方以优惠,在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种种给地方以更大的优惠。除此之外,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可以有:严格账户资金管理机制;完善行政性收费票据管理,从源头上控制预算外资金;完善公务员收入申报制度,防止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收支两条线,建立规范的内部财政管理体制,防止内部资金运作;规范政府行为,防止过多介入企业的信托、金融等投资领域。但是,以上措施的采取,仍然需要地方政府严格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取消违规操作和内部资金截留,从而建立一个通畅的资金运行机制。

「参考资料

黄佩华:《中国地方财政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出版。

刘剑文主编:《财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刘剑文主编:《财税从》法律出版社,2004年。

第8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预算管理 结合机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的财政收入也迅速增长。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量伴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及公共服务投入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同时,事业单位资产与预算面临着财政管理改革的各种挑战,如何增强财政当家理财的能力,是当前摆在事业单位眼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笔者认为,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对接是大势所趋,事业单位应当通过建立健全对接制度,建立资产动态管理的信息系统,规范资产预算编制的程序,完善监督制度等对策,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以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快建成节约型的政府。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虽然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但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仍然是两套较为独立的系统在运行。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两张皮”的管理格局依然存在,重预算轻管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资产配置管理各自为政、资产随意配置、盲目配置的现象依然存在,造成了资产闲置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甚至个别单位出现缺乏足够空间存放购置来的仪器设备;另一些事业单位资产严重不足,却无预算安排的渠道,苦乐不均,有失公平。

从实际工作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对接仍存在不少的障碍,对事业单位深化财政预算管理的改革以及资产管理的改革都造成了影响。具体的受制约原因包括:一是资产配置标准仍不健全,新增资产预算的审核依据仍缺失。二是在当前管理模式下,资产配置缺乏顶层设计,资产配置渠道过多,统筹协调难度大,导致出现资产配置失衡的现象。三是资产预算内容不够细化,约束力不强。四是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低,无法取得支撑资产预算编审所需的基础数据。

对于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结合的运行机制,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应当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且理论与实践均证明在财政管理的构成当中,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关键性内容,资产管理是财政管理实物形态的表现,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价值形态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的资金来源是财政预算拨款,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配置的质量直接受制于财政预算的公平与客观性;反过来,财政预算支出资金结构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又依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质量与水平。因此,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不但是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要求,还是财政预算管理的必然要求。

二、完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的对策

(一)健全制度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1、健全资产配置管理制度

国家资产配置有相关规定,主要是从资产配置的工作原则与工作总体要求的角度做了要求,内容仍不够具体细致,且操作性不强。各事业单位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以其作为参考标准,并结合资产配置的历史数据和现实需要,制定出符合实际、具体详细、适用于本单位的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切实将事业单位发展所需的资产类型与数量加以明确,做到资产配置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构建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在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的标准体系中主要的标准有:通用办公资产标准、房屋标准、用车标准等。事业单位应进一步完善配置和细化标准,分别针对办公用房、办公专车、办公基础设备等资产建立配置标准。例如,在办公用房上,规定不同级别单位职员的用房面积大小;公车的配置管理,应实行编制管理,严格控制公车的用车标准。

3、规范资产预算编制流程

建立健全资产预算管理制度,可以为管理工作奠定制度基础。事业单位应对资产配置的预算编制程序进行梳理,将其对接到部门预算的编制程序中,促进其规范化发展,使其流程变得更为流畅与紧凑。第一,事业单位应明确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内部资产管理与预算审核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与工作的流程。在编报资产配置的预算编制之前,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应先收集并分析资产管理部门的相关意见与建议,资产管理部门也应主动与财务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并需积极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形成合理、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以促进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事业单位应突出配置重点,逐步推进预算编制工作。事业单位中的资产种类与数量较多,且预算审核的范围也在不断增加新的资产配置内容,所以应突出配置重点,例如土地、房屋等重点资产的配置。资产配置预算属于新业务,在实际工作中需先进行试点工作,再总结经验,进行研究,逐步将其推进。

(二)建立动态监控系统,促进资产管理规范化

财政部2007年以资产清查数据为基础建立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笔者认为该系统虽然比之前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有了很大改进,但仍有应用开发的空间。在当今信息爆炸和信息飞速传递的时代,仅仅对账面上资产进行增减变动的管理已经不能满足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特别是不能满足资产基础数据为预算服务的要求。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仍然是单位资产存量的静态反映,未能很好的对资产的实际使用状况、资产的使用性能、资产的使用率等数据进行反映,故而不能很好地依据其提出预算需求。

借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的历史契机,财政部应组织事业单位构建资产信息网络化动态监控系统,形成由实际使用人对资产状况实时更新的资产管理基础数据库(网上办公和云计算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需求),实现对资产的形成、使用与处置状况的全程动态反映。实际使用人要对资产负责,在资产管理动态监控系统中,实际使用人应负责及时反馈资产信息变动情况并提出资产更新或资产升级需求。资产管理的技术部门应对资产的实际运营情况做出鉴定并对实际使用人提出的购置申请进行审核,财务部门结合预算要求,对资产需求进行排序,按照资金控制数提出单位的资产需求计划并申报预算。

建立资产信息动态监控系统,首先使单位的资产状况得到了更好地反映;其次对于资产的购置、处置等授权审批制度进行了很好的梳理;再次可以获取准确、科学的关于预算与财务管理的资产信息,有利于提高经济分析的准确度,增强经济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大大提高管理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

(三)完善监督机制,健全独立审计机制

事业单位应健全独立的审计机制与完善监督机制,应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内部审计、财务检查等功能,尤其要加强检查监督新增的资产配置预算范围。应严格按照资产配置管理制度中的规定审核新增的资产配置预算,经上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通过的方可进行购置,若未经批准则不能购置资产;在执行预算时,若有特殊要求,属于临时购置或是追加预算的,也必须遵守程序按规定进行报批,取得批准后才能购置资产;未经申报预算的新增资产购置,应不给予经费。出现违法购置资产行为的现象,应及时纠正,并需严肃处理,以防止超编、超标资产配置问题的出现。

三、结束语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当前事业单位增强财政管理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当前经济政治改革不断深入的发展需要。两者相结合的机制,必须健全资产配置的体系,加强资产的管理;同时还需建立资产信息动态监控系统,促进资产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此外,还应完善监督体系,健全独立的审计机制,以防止发生超编、超标购置资产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曹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必由之路[J].财会研究,2009(09):8-10

[2]林翰文,林火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思考[J].求实,2010,39(05):33-34

第9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82-0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又可以服务社会。现阶段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科研经费已经成为高校创收的重要资金来源,成为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在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上存在许多问题,我们需要针对目前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状况,积极研究探索科研经费的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在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科研经费的最佳使用效益,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多重弊端

我国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基本实行课题负责制度,通过科研项目立项后,可以将科研经费下拨给科研项目受托单位。随着我国对科研投入力度的不断增加,高校科研项目立项数目在不断增加,而且一些单位科研项目的经费高达几千万,庞大的科研费用管理,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现阶段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仍然采用了传统的管理方式,科研经费的支持事先预借现金,支出取得凭证后手工报销,而庞大的科研经费会造成财务人员审核困难,而且报销凭证是否真实合法,对现代财务人员也是一项严峻考验。现阶段由于课题项目申请竞争比较激烈,而科研项目是衡量一个高校科研力量、学科建设水平的关键指标,许多高校从鼓励科研项目的角度出发,对科研课题经费进行管理,并制定相应的财务监管机制,才能保障科研经费发挥作用。

(二)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够合理,缺乏约束力和绩效考核机制

预算管理编制不够合理,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高校的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经费预算规定的支出条款与完成项目的实际支出内容不能完全符合,在实践的工作过程中,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缺乏约束力。这主要表现在科研人员的预算法律意识薄弱,预算一旦通过合法程序,才能具有法律效力,但是法律意识的缺乏,影响企业科研经费管理需要遵循的有关经费管理,影响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才能保障科研经费用到实处。而绩效预算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是争取下一年度预算的依据。目前我国绩效预算尚处于试点阶段,大部分科研项目经费还没有实行绩效预算,因此,绩效预算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科研经费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工作不完善,目前的审计工作主要是根据有关政策的规定及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对科研项目的经费收入、支出等内容进行审计。但是,现阶段高校缺乏完善的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机制,而且科研经费缺乏严格的立项跟踪及结题审计,而审计部门又很难实现科研经费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而且对于随意性开支等问题缺乏追责机制,难以起到监督机制。

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

通过对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需要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水平。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我们需要强化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并建立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强化预算管理的地位。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高校需要合理制度项目预算,并实事求是地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核算课题成本,形成科学的预算体系和预算标准。对此,政府主管工作部门应当从新认识和定义科研活动的成本,制定合理的科研经费使用规范,从而保证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一)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审计监督机制

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是建立健全审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审计监督机制,并采取科学的方法审计、监督科研经费的去向,了解企业科研经费的使用状况。目前我国的科研经费监督缺乏有效的机制,影响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目前,我国应当建立专项的科研经费的审计、监察机制,对科研经费的去向进行监督,并向社会公众公布,充分发挥审计处的监察作用,及时纠正企业科研究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存在违规违纪问题的行为,应当加大处罚力度,使科研经费监管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应当加强监督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能力,降低监督管理成本。

(二)完善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

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一个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科研工作的有效管理,从而使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相互协调。对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财务部门要协同科研部门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保证科研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同时,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员,要积极配合管理。对于科研过程中的经费开支,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国家通过科研立项,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而科学地配置科研资源,从而实现科研经费的最大化。同时,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避免科研经费的非配过度向名校倾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与高校科研与企业科研机构形成一个竞争局面,从而加速科研成果向应用实践的转化,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多,对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科研经费的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提高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的建议,希望对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有所帮助,提高我国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俊.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的构建[J].当代经济,2010(10):92-93.

[2]蒋业香.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新问题[J].会计之友,2009(29):15-16.

[3]孙彩英,孟鸣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0(1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