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监管系统论文

时间:2023-03-17 18:00:39

导语:在监管系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监管系统论文

第1篇

1.1一般资料及分组

2010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分娩的流动人口孕产妇共661例,其中以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241例作为对照组,以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42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初产妇118例,经产妇123例;孕妇年龄(26.8±6.2)岁,孕次为(2.4±1.2)次,产次为(1.6±0.6)次;初中文化140例(58.1%),高中及以上51例(21.2%),其他50例(20.7%)。观察组中初产妇221例,经产妇199例;孕妇年龄(26.9±6.4)岁,孕次为(2.3±1.4)次,产次为(1.6±0.5)次;初中文化256例(61.0%),高中及以上97例(23.1%),其他67例(16.0%)。两组年龄、孕产次及文化程度大体一致。

1.2分析方法

对早孕建册率、产前检查次数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过期产及低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g)等不良妊娠进行回顾性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早孕建册率及产前检查覆盖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早孕建册率及产前检查覆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不良妊娠结局比较

观察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过期产及低体重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海盐县目前约有12万外来人口,其中2010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分娩的流动人口孕产妇有661例。由于流动人口孕产妇受教育程度及经济收入都相对较低,妊娠年龄低,生育次数多,居住环境不稳定等原因导致产前检查不规范,影响妊娠结局。优质的孕期保健有助于降低高危妊娠和先天性缺陷儿的发生率,因此加强孕产妇管理对改善妊娠结局意义重大。

3.2多途径进行孕期健康教育

一方面,与社区、企业等合作,不定期派医务人员到社区及企业对广大流动人口孕产妇进行孕期健康宣教、培训,并派发书面资料;另一方面,通过电视、广播、孕妇学校等形式宣传孕期保健的重要性,将孕期保健知识传播到流动人口中,使其提高对孕期保健知识的认知水平,主动进行孕期保健,使孕妇正确了解和掌握孕期的基本保健知识,减少孕期并发症等异常情况发生。

3.3首诊建立围生保健手册

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有助于流动人口孕产妇了解产前检查的相关信息,提高产前检查的依从性;医生可以对孕妇及时进行孕期保健知识指导,及早发现隐藏的慢性疾病,有效避免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流动人口孕产妇因经济条件差等原因,自觉建立围生保健手册并常规进行产前检查的较少。因此,我院要求门诊医生只要发现来诊的孕妇未建立围生保健手册,立即建议其建保健手册,同时进行孕期保健知识指导。

3.4专人负责管理

第2篇

系统理论学家了解各种类型及各种大小的系统的结构和运行。他们促成了一个跨学科的科学,该科学适用于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和概念领域的常见应用。为了解决问题,做出推荐并且预测未来,他们利用了来自通用系统的许多领域中的理论、模型以及概念,选择这种方法用来作为克服知识分裂和专家隔绝的手段,并且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而这些问题是由对它们的早期解答所产生的。

本书共有12章,被分成了两个部分。第1部分理论及其原由,包括6章。第1章整体思想的形成;第2章通用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第3章系统理论精选;第4章通讯与信息理论;第5章关于大脑与智力的某些理论;第6章自组织与演化。第2部分应用以及使用什么方法,包括6章。第7章人工智能与生命;第8章组织理论与管理控制论;第9章做出决策及决策辅助;第10章信息学;第11章系统方法学的某些内容;第12章系统理论的未来。第1部分的内容致力于系统迁移的历史背景,并且介绍了在这个领域中先行者的思想及其理论。它提供了通用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众所周知的定律及原理,以及像控制论和信息理论这样相关的主题。第2部分的内容则涉及了在系统内系统理论普通应用中的某些课题,例如人工智能、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其他相关的主题。最后试图对世界范围内系统理论的未来作出一个预测。

本书具有下列三个特点。(1) 经修改和更新后包括了新的系统理论,以及有关自组织和演化的全新的一整章内容。本书在一卷的篇幅中总结了系统理论的大部分领域及对系统科学的应用,它包含了通用的理论和实际应用这两个方面,但没有使用复杂的数学。(2) 在图书市场上没有类似的书籍存在,对于初学者以及大学高年级学生而言,这是一本很理想的教科书。(3) 因为它具有全面的名称及课题索引以及系统理论清单,它可以作为一本快速、易读的参考指南。

由于它的内容包罗万象,非常适合于对军官、设计师、城市规划者甚至系统哲学专业的哲学家进行专门教育。

第3篇

辽宁省水利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门户网站、数据采集、信息查询、巡查管理、隐患自查自报、安全事故管理、水利安全月报系统、统计管理等功能模块。

1.1数据采集

安全信息涵盖了水利工程的基本信息、危险特性、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生产责任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危险设备、许可证照、安全风险较大作业、职业病危害情况、安全生产投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生产获奖情况、行政处罚情况、安全生产事故信息、安全生产管理资料信息等。在采集手段上可采用2种手段:

1)基于互联网的网页填报;

2)基于移动3G信号的移动终端采集系统。

1.2监督管理

监督管理贯穿工程开工到验收的全过程,主要分为工程概况、参建单位、建设程序、工程进度、工程重量、施工安全、工程验收、质量安全监督、公众留言等9个环节。

1.3巡查管理

通过安全巡查管理平台,推送基层巡查员巡查任务;基层巡查员通过手持GPRS指纹巡查终端,接收巡查信息。巡查终端将通过指纹识别身份信息和巡查轨迹上传到巡查管理平台,管理者可根据基层巡查员的任务轨迹,保质保量地开展水利安全监督工作。同时借助巡查终端,可将巡查发现的问题和实时照片上传到管理平台,辅助管理者远程指挥和科学决策。

1.4安全事故管理

将水利安全生产事故处理流程化、常态化和科学化,通过数据伤亡人数和影响程度,自动判断事故等级,及时启动相应等级的数据处理方案,并按照预定流程开展数据处理工作,同时对整个数据处理进行登记备案,确保数据处理及时、合理、规范。3数据库设计水利安全监督管理系统数据库由属性、空间和多媒体等数据库组成。其中在存储设计上实现属性、空间和影音图等信息的分开独立存储和管理,以松耦合的方式关联,最大化方便属性、多媒体数据的扩展及与空间库关系的维护。数据库内容上充分利用辽宁省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包括属性和空间数据,并以各类工程管理单位的注册机构码为唯一识别标识码。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补充获取在建或已建工程的安全生产信息及相关音像文件。

2网络与信息安全设计

2.1网络安全

依托辽宁省防汛骨干网和防火墙技术,将系统的所有服务器都布设在水利厅信息中心机房,并用防火墙隔离。只允许安全的网络协议(如HTTP协议等)通过,其他如FTP,Telnet协议限制执行。同时用ISAPI将对系统具有访问选线的用户的IP地址限制在某一范围内。

2.2Web服务器安全

采用Web服务器IISS10,对允许访问的用户、组、IP地址或域主机名进行授权,实现网络访问控制,同时与WindowsServer结合,控制用户访问权限。

2.3数据库安全

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强大安全功能,如数据库账号、数据库视图、账号操作权限等对访问机型控制。具体如下:1)使用身份认证,使SQLServer的登录安全与操作系统安全性高度集成,保证系统用户的登录安全;2)创建预定义的数据视图,使用户只能访问需要观察的视图;3)利用存储过程。从安全的角度来看,存储过程只存取安全表的实体,用户程序访问的只是存储过程,而不是数据表,从而保证了数据库的安全。

2.4通信安全

系统用2种不同的加密手段实现网络数据通信安全性的设计:

1)采用安全协议加密客户端和Web服务器之间传输的信息;

2)通过专门的加密算法实现客户端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重要数据的加密传输。

3结语

第4篇

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是基于一般会计信息系统所具备功能,以中央银行会计信息为核心而设计与运用各子系统的集合。一是它涵盖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涵与观念;二是它是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各类子系统的集合。包括会计核算的相关业务系统(如:TCBS系统、ACS系统、财务综合管理系统)、会计数据传输的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总行综合管理系统等系统)。三是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是中央银行会计工作的基础,是中央银行信息库,应实现其数据大共享。四是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是广义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狭义的定义。它不仅指各系统本身,还包括其与之相关的内容(如:数据档案、内控制度、安全防范、人才培养、业务培训等)。央行会计信息系统以其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的功能为央行会计、国库、货币信贷、货币发行、财务、监管等工作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

二、目前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人民银行已经搭建电子化基础框架,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已摆脱了以往繁杂的手工记账,从传统的手工方式变为电子化方式核算。“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迅速推进信息化建设,技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应用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完成业务信息化建设任务,开始向管理信息化阶段迈进。在遵循“数据集中、资源整合”的原则下,人民银行按照业务线条大规模开展应用系统建设。据统计,人民银行已建立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综合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反洗钱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103个应用系统,为人民银行履行各职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了支持,为金融监管提供了手段,同时也提高了央行的金融服务水平。

三、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系统整体性不足、相关性不强因各业务信息系统开发只从本部门的业务状况和当时技术条件考虑,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很少考虑与其他业务系统的互连、互通问题,使得各业务系统相对独立,形成标准各异的“烟囱”式系统。同时,各系统的开发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使用技术和开发模式各异,一般各系统独立运行、管理和维护。有时为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采用专人专机、专人负责的模式。这造成信息资源共享难、系统维护艰难、运行成本较高的问题。整个信息系统间关系纵横交错、网络支持复杂、系统开销庞大3,也给业务人员工作带来了压力。目前,财务综合管理系统、ACS系统、国库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相互独立运行,每天一个基层县支行基础业务股业务人员完成当日业务需使用6~10个系统,3~6台电脑。因各应用系统的独立运行造成相关联系统(如财务综合管理系统与ACS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ACS系统、货金系统与ACS系统)内数据无法自动校验、核对,只能以手工方式进行核对与汇总。为确保账务数据的准确性,财务报费用后需将财务系统数据与ACS系统数据进行核对,现在只能分别从两个系统打印账表人为进行手工核对。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ACS系统、发行基金与ACS系统等相关联系统也存在上述情况。会计财务部门汇总报表则更加困难,业务人员需分别从国库、财务、ACS、货金系统等系统中导出数据,然后进行手工汇总。若数据导出或数据汇总错误则整个报表错误,只能从头开始。如果各应用系统之间加强连通性,增强信息数据共享,实现各系统之间关联数据的自动校验、核对,报表的自动生成(汇总),这不仅减轻业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增强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准确性。

(二)会计信息系统不健全、部分系统使用率不高人民银行会计信息系统数量较多,但并未实现全覆盖且存在漏洞。一是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主要为科技人员负责,而系统使用人为会计人员,业务系统未能充分满足会计人员的业务需求。从会计角度出发,系统存在风险但该风险不能通过系统设计程序来避免。二是系统开发未能综合考虑会计业务的各环节,仅针对会计业务的其中一个环节,新系统上线造成该业务环节与其他关联环节脱节、不一致的情况。三是相关会计系统功能不够完善。在现实工作中,由于《系统》自身功能欠缺,仍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四是中央银行的会计信息系统具有数量多覆盖面广的特点,但部分应用系统使用率不高。如预算单位账户年检系统每年仅使用一次。近年来从普洱市情况看,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及外挂系统每年业务量不超100笔,如墨江县支行两个系统上线以来均未发生过业务。

(三)会计信息系统内控制度不完善,存在风险隐患

1.会计内控认识不到位、会计信息沟通不畅。随着各业务系统的上线运行,业务人员忙于新系统业务处理操作的学习忽视了对新系统中业务处理流程风险防范的学习。将风险防范依赖于新系统自身的平衡校验及风险防范设计,淡化了业务流程中的人为控制,形成“只要系统校验通过就行”的不良习惯。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存在014年第7期下旬刊(总第559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7,2014(CumulativetyNO.559)在信息沟通不畅问题,突出表现在公文传阅不及时。如15日央行上调准备金率,会计业务人员需对系统内参数进行维护而至15日会计人员并未收到上调准备金率的文件资料

。2.会计内部控制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今年来随着央行会计业务的不断发展,会计新业务、新系统迅速被推广应用,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其操作规程与相关制度不配套,出现内部控制空白时间段。其次,现有的监督管理方法落后于业务系统的发展。如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上线,会计数据的核算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并未出台相应的监督管理办法或监督的标准,也未对事后部门进行培训指导。事后监督部门不清楚新的会计信息系统,加之没有统一的规范,存在监督难的问题,只能凭以往的经验监督。最后,目前的会计监督缺乏对系统内操作流程的监督。事后监督多以会计凭证资料为准,以最终的账务结果为依据,而没有对业务人员系统内的操作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存在会计凭证与系统内操作不一致的情况,而只看账务结果是无法发现的。如国库会计数据集中核算系统,一份更正(调库)通知书在系统内有多种操作方法(通过更正菜单、或其他菜单),业务结束后系统自动按其设计的原理对业务数据进行汇总,而最后呈现的账务结果一致。事后监督部门只看会计凭证是无法发现业务人员在系统内是如何操作的,该笔业务的明细只能通过系统内部查询。这也给业务监督部门提出了难题。

3.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会计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现有会计内部控制未涉及计算机技术人员与会计人员权责如何分工、如何防范计算机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会计风险是会计人员面临的棘手问题。如:会计系统故障无法接收、发送网点业务;业务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或因数据工具损坏而造成无法读出、储存数据;计算机程序故障或由不正确的系统操作引起的错误

。(四)会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中央银行会计信息化的迅速推进,业务系统的运用,会计人员不仅需了解会计知识还需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这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知识和会计原理等不如手工会计直观,业务人员局限于业务的计算机操作而忽视了对其原理的学习。因各个系统设计的思路不一致,其相关的操作也存在差异,对应风险点不同,原有的会计知识已不能满足当前要求,这要求会计人员及时更新会计信息适应新的发展。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率。会计信息系统的运用者是会计人员,若会计人员不会使用或者不懂系统运行原理则丧失了系统开发的意义。

(五)会计资料收集、会计档案管理手段落后随着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数据、档案不仅包括手工账本和登记簿,电子数据资料也是会计档案的重要组成。目前对电子数据的保管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模式,只针对部分业务系统的电子数据保管进行零星的规定。其次,央行会计档案多以纸质资料的形式进行分散保管,存在查找资料难、资源共享难的问题。会计凭证、账户档案、数据资料、人员档案等处于分部门进行保管状态,调用一个文档或数据不仅需跨部门协调还需手工进行查找,上下级行资料调阅更需通过快递进行传阅,这不仅加大了调阅资料的时间也增加了数据资料的传递风险。因各类经济数据资源不共享,造成多个部门重复统计、收集相同会计数据,不仅加大了业务人员的工作量也造成资源浪费。如今,商业银行已将会计资料归档和整理上收,会计资料进行影像扫描储存供会计人员查阅。现有的档案保管规定不能满足现实发展,部分档案资料的保管方式、方法未能在各项规定中找到,只能凭会计经验进行保管。总体来说,央行会计档案保管手段落后,档案保管也逐渐被忽视。

四、多措并举,不断完善央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一)构建总体框架,建立央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各方联动研究并制定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框架。明确央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方向、目标、指导原则,制定可操作的执行标准和规范,供领域范围参考。可制定长期和短期目标,采取各部门分步实施策略。提高认识,加强各部门沟通建立建设央行会计信息系统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构建

1.以硬、软件为基础,构建安全保密风险控制。加强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购置的系统软件应是经过实践应用并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技术成熟的。若各业务系统对计算机有特殊要求,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配置,严防因计算机问题造成会计信息系统风险。建立机房硬件服务器安全保护制度,安装火警防护系统及后备电源,以防突况发生。同时,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制度,以人员为关键,做好会计信息保密工作。

2.以技术控制为核心,构建安全保密风险控制。首先,对系统各操作员进行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确认制度,确保用户的身份安全。其次,通过系统安装防火墙、查杀病毒、信息加密等方式,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同时,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内的岗位控制和操作控制。在划分岗位职责时严格遵循岗位不相容原则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操作员在系统内操作应严格遵循会计业务和处理流程进行,并建立日志备查。最后,做好数据备份与数据保管工作,建立系统运行维护记录及时了解系统运行情况。

3.以网络为中心,构建安全保密风险控制。及时监测中央银行系统内网络的运行情况,查找安全隐患,发现隐患及时处理。系统外导入系统内时应加大对传输数据的安全性监测,确保导入系统内数据安全严防病毒入侵。

4.以备用系统为保障,构建安全保密风险控制。应建立健全备用系统保障制度,制定相应的应急情况处置预案,并开展经常性应急演练,做到备而有用,确保系统运行无后顾之忧。

(三)加强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自身建设一是制定应用系统设计和实行的总体框架及标准,规范数据采集、处理和储存标准,提高标准化水平,增加整个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和系统的可扩展性,增强对业务需求变化和组织机构变化的适应能力。二是整合央行会计信息系统。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统筹考虑,合并或取消部分现有会计信息系统,建立高效的系统。建议将部分业务系统整合,业务人员可在同一系统的不同菜单内办理多种业务,减少一种业务对应一个应用系统的局面。三是加大空白领域(支付结算)的系统开发,改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中的不足,不断完善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

(四)加强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建设提高业务人员风险防范认识,改变依赖系统控制的思想。加快内控制度建设,使之与系统同步,消除会计监督的空白。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改善会计信息系统的监督管理办法,新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对应与之相关的监督手法,使之能有效的对各应用系统进行监督。同时,应加强各应用系统内的操作监督,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严防系统内操作的随意性。加大新系统业务培训力度,尽快转变新系统的工作理念,以适应新系统的需要,彻底纠正以往旧观念的影响。

第5篇

如果你是一位监理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总监理工程师,抑或是项目监理部一名普通的监理工程师,你是否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曾经遇到的一份非常有价值的报告或资料.在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到;新员工加入组织.常因不能充分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智慧而很难入手在项目运行中,员工需要向具有专长的专家咨询时,却发现没有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这些问题其实都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知识管理是企业在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和创新的管理过程,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企业员工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等手段便捷地获取、共享和重复使用企业的显性、隐性知识.最终提高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监理企业的知识是指从建设领域信息和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过滤、提炼及加工而得到的有用资料,一是显性知识,是指监理企业以管理制度汇编,台账.技术标准.项目档案等形式记载于文件、电脑等媒体中的知识.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二是隐性知识主要是指监理企业员工专业技能、工作经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创造性知识.是从长期的实践和观察中、从经验教训中积累得到的它只存在员工的大脑中不能直接输入到记载媒体中,属于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的内涵:其对象是组织及个人的知识,其工具是信息技术,其目标是利用获取的知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本质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本,并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其职能是知识发现、知识传播、知识运用。

2知识管理的理论模型

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在知识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学术界极具影响力的知识转化SECI模型.系统阐述了知识转化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nralization)、整合化(Combination)和内在化(Intenralization)等四个螺旋式的转换过程。这是目前知识管理研究比较权威的模型。SECI模型的实施步骤包括:获取知识整理知识、审核知识、知识、利用知识、更新知识、淘汰过时知识。基于以上的SECI模型.监理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可划分为以下模块。

2.1清点和编目

知识库中存储的是企业显性知识的载体——文档。因此考虑知识的分类时,实质是对知识载体的分类。知识清点和编目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咨询专家.公司文档归纳总结等方式进行。

2.2知识的采集

知识的采集可以是显形知识的直接输入.也可以是隐形知识的转换。在系统中我们将知识的采集和项目管理充分结合起来,从项目管理的日常流程中直接提取知识,进而沉淀为企业知识库的一部分。

2.3知识的利用

与其他资产不同,知识不具独占性.知识同货币一样只有流动起来.才会不断丰富.才能使企业的知识增值。知识利用的方式有查询,邮件,推荐.网络刊物等形式。知识的搜索可采用全文检索的方式。将常用的知识作为索引保存起来,从而可以实现快速的全文检索。

2.4知识的创新

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保持持久的领先。员工论坛,内部黄页,企业群提供了一个让所有员工共同交流的网络空间。员工通过沟通,交流,辩论获得了从一般书本中得不到的知识。另外可提供在线音频视频培训.对培训结果进行反馈,从员工中得到创新的知识。

2.5知识的保护

一个企业的知识库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对于知识要在充分共享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知识库的保护。通过权限验证的方式,分不同级别,不同的用户得到不同数量的知识。甚至可以对客户.竞争对手也提供分部门知识但是如果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知识.就需要通过购买等方式来实现,当然核心的知识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要严格限制其流转。

3建立知识管理系统

构建监理企业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解决项目地域分散的问题.使项目部之间以及项目部与公司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交流更便捷可以在系统中建立相应的考评体系.考评员工对企业所做的贡献,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进而完善激励机制:还可以通过网络培训的方式,由员工自行选择培训的时间和内容,逐步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从而更好地实施建设监理企业的知识管理。本文在参考SECI螺旋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建设监理咨询企业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当前企业信息平台开发的技术,提出适合监理企业现阶段需求的知识管理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此框架基于intemet/intranet,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无论员工在什么位置.使用何种上网终端.均可快速访问企业的知识资源并可相互交流。

3.1文档管理

这里的文档管理是对规范化的文本文件和用文字表述的经验知识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企业显性知识的管理。它包括:程序性知识、科研性知识、监理项目知识、项目管理知识、法律规范性知识和行业技术动态等模块。同时还可以通过对隐性知识的载体——工程项目案例的管理,来部分实现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3.2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是辅助员工进行快捷、准确知识定位的工具。快速搜索。对知识时所带的附件进行标题正文、附件进行全文搜索,可以搜索附件名称和附件内容.支持常见的office文档pdf等图文处理文档格并实现附件的html格式快照.打开快照可以预览附件的内容.可以大大提高搜索效率和搜索范围。(2)精确搜索。通过建立文档的摘要和索引信息,可以实现对早期纸质文档的搜索,同时根据索引信息搜索者还可以便捷地搜索到与此文档某个主题相近的文档。系统将按文件匹配程度向用户提供搜索结果.从而提高搜索大量知识库使用效率。

3.3信息交流

知识只有通过交流和共享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用,对于员工头脑中高度个性化的隐性知识尤为如此。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使隐性知识在企业中广泛传播,并不断完善优化,经过沉淀,最终转化为企业的显性知识。(1)信息。可以使员工以最快捷的方式了解企业的重要信息和最新信息,如会议通知,近期重大事项安排等。(2)知识论坛。信息交流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论坛功能.其拥有的电子社区、讨论群组、家园广播等功能可以在那些寻找知识和拥有知识或能够访问相应知识的人之间建立联系,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在BBS上贴一个有谁知道的帖子,知道的人在回复时就完成了知识传递的任务。(3)网上调查。网上调查是企业与员工进行信息交互的重要方式,是企业及各个职能部门以便捷的方式了解员工对某个事件或某项提议的态度和意愿征求员工的反馈意见.为企业决策和判断提供理论依据。(4)知识问答。知识库中不可能存储全部所需知识.当用户遇到知识库中找不到的知识时,可通过积分悬赏问答的方式发起提问。在所有回复的答案中选择最佳答案.选择完成后可将该问答转化为知识纳入知识库,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挖掘。

3.4专家地图

对于一些隐性知识.有时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有效的方法是找到掌握这类知识的个人,进行直接交流这就将直接检索知识的问题转化为寻找掌握相应知识的个人的问题。通过对企业员工的专业背景、工程经历、专长等的确定.建立企业的专家数据库,使企业知识和个人相对应,方便员工按图索骥,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3.5培训考试

培训是企业传播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使组织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转化为员工的个人知识。通过把过去培训的视频录像和PPT上传.开展网上教育培训。这样既可以提高企业知识的共享率,减少重复性工作,又能节省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网上培训包括培训计划、培训课程在线考试等功能模块.员工可以参照培训计划,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进行网上培训,并在培训之后通过在线测试模块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3.6移动客户端

目前,移动互联网是大势所趋,知识管理也不例外。更加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监理工作的特殊性,一线监理人员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工地,并无充裕的时间坐在电脑前访问PC版的知识管理系统,所以很有必要同步开发基于知识管理系统的移动客户端。本移动客户端基于HTML5CSS3和Ja~caScript等技术的HybridApp混合模式开发,具有开发速度快和运行速度快的特点,是目前流行的移动客户端开发技术。通过手机客户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浏览、信息、信息回复、收发站内信等基本的社区操作,以及知识推送及社区互动。手机客户端功能亮点在于现场拍照上传以及语音发帖等个性化服务.可帮助现场员工针对现场工程疑难问题随时拍照上传,通过语音发帖.寻求公司技术专家的解答.该功能有利于员工方便快速地获取现场监理所需知识。在流量上移动客户端是绝对的精简,对于图片进行压缩传输,方便用户在信号不好和节省流量的情况下使用。知识管理系统的移动客户端版本能够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访问企业知识资源抢占用户的碎片时间;用户在现场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能够通过移动客户端快速找到相关解决方案;同时也能增强用户的黏性.提高用户参与的积极性逐步培养用户协作和知识分享的理念。

4结语

第6篇

随着矿山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开始应用于矿山[1]。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综合监管系统将GIS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以GIS为管理平台,构建基于人员、生产车辆、采矿设备、运输轨道车辆、关键生产区和井下移动设施等传感设备间的物联网络,建立矿业权、井下人员设备定位、地面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System,GPS)定位、视频、三维建模等数据库,实现矿山矿界管理、井下采掘监控、矿山视频监控、储量动态管理等功能,建立覆盖全市的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综合监管平台和数据库,为矿产资源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信息支撑。

2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框架

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综合监管系统由数据中心、服务平台、应用和服务组成。整个系统涉及数据采集、业务应用等多个方面,围绕综合数据库实现查询统计、监管、综合应用、数据管理等应用,实现信息集聚、预警监测、辅助决策、网上管理、查询统计等功能。该系统采用B/A/S三层结构的方式,即客户浏览器(Browser)/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数据库服务器(Server)方式,分别对应处理用户界面逻辑(描述逻辑)、应用处理逻辑(业务逻辑)和数据逻辑3个层次。系统由数据采集层、网络层、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构成。(1)数据采集层。依托于矿山物联网采集人员定位系统坐标数据、产量数据、视频数据、GPS数据等。(2)网络层。数据通过互联网或国土资源专网传输,支撑数据采集、业务系统运行。(3)数据层。以矿山监管各类数据为核心,依托成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GIS数据管理平台建立数据中心,有矿政管理数据库、矿山监管数据库、平台支撑数据库等,提供系统运行所需的数据支撑。数据包括MapGIS的矿山地形地质图、井上井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矿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平面图等。(4)平台层。基于三维建模与可视化、GIS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建设系统基础平台和运行平台。(5)应用层。在业务层上,围绕矿管、地勘、执法等矿政管理部门的矿业权审批、矿业权监管、执法监察等矿政管理需要,建设监管系统。(6)安全保障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为网络层、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等层次提供安全保障。(7)标准规范体系。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信息输出以及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网络建设、信息安全等相关工作中实施标准化管理。

2.2空间数据库建立

由于系统是基于GIS平台开发的,所以空间数据库是最基础的部分。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是通过对图形数据分层、建立属性数据库以及空间索引进行的。物联网中的数据具有海量、多源、动态、异构、分散等特点,为了同时聚集和分析几种不同类型的记录来取得信息的全貌,必须对异构的物联网信息进行有效的聚合,才能保证物物感知交互的进行[2]。利用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全关系型数据库的管理方式来构建空间数据库,通过ArcSDE空间数据引擎,把GIS与关系数据库集成起来,从而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无缝集成和一体化存储管理。矿山端为矿山生产数据,分为产量数据、视频数据、地下矿山井下人员轨迹数据、露天矿设备轨迹数据,这些数据都为生产原始数据;数据采集系统部署在矿端,由硬件和软件系统组成,其中地下矿山的数据采集通过读取人员定位系统数据实现,露天矿在采矿挖掘机上安装GPS设备直接采集轨迹数据;生产数据经采集发送后,由数据中心接收和保存,形成矿产综合监管数据,矿产综合监管数据由用户系统进行处理和加工,然后在GIS软件中进行展示。

3子系统建设

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综合监管系统由8个子系统构成,分别为井下采掘远程监控系统、露天矿山采掘GPS远程监控系统、矿山产量远程监控系统、矿山视频远程监控系统、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通信系统、手机短信服务和预警系统。

3.1井下采掘远程监控系统

井下采掘远程监控系统和露天矿山采掘GPS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原理是采用物联网和GPS定位技术,对开采设备和工作人员位置、轨迹进行远程监测,以判定是否越层越界开采[3]。井下采掘远程监控系统主要由RFID射频卡、定位分站、通信分站、传输接口、矿山监控服务器、数据交换组件、通信总站、数据传输网络等组成。利用传感器与无线组网技术,以节点的形式采集数据,以网络的形式传递信息[4]。通过为井下工作人员和设备(采掘设备、矿车等)配备RFID射频卡,采用物联网定位技术,对开采设备和工作人员位置和轨迹进行远程监测。RFID具有快速读写、距离远、长期跟踪管理等特点[5]。通过井下设置的定位分站读取相关RFID射频卡信息,上传卡号、时间和位置等信息内容,由通信分站采集各定位分站信息,汇总并传输至传输接口。按照通信协议进行数据封装,汇总传输至井口人员定位数据库服务器。通过数据交换组件24h不间断提取人员定位信息并发送至通信总站进行封装,最后通过GPRS或者光纤传输至国土资源监控中心。通过该系统能够实时了解矿产资源开发状况,掌握矿山采矿活动信息,判定是否越界开采,规范矿山开采行为。

3.2露天矿山采掘

GPS远程监控系统露天矿山采掘远程监控系统由主机、GIS系统、GPRS通信系统、GPS车载智能终端和其他必要设备组成。GPS定位技术的出现给车辆、调度、安全、设备管理提供了具体的实时定位能力[6]。在矿山工程车辆上安装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通过和矿山地面GPS定位终端设备结合,采用模拟功能,对矿山地面采掘活动进行有效监控。GPS定位终端设备安装在目标设备隐蔽处,以确保不被损坏;天线外露,保证信号无屏蔽;电源要求和发动机同线路,保证在目标设备发动的同时启动定位设备。实时监控是通过获得矿山GPS监控实时信息,对矿山地面工程车辆进行实时的监控,实时反映监测点的越界报警。GPS定位终端设备实时将监测数据上传到数据服务器,客户端实时读取数据库数据,并在相应的监测终端模型中显示报警信息。系统监测地面工程车辆位置和行驶状态信息,位置信息包含经纬度、海拔高度,行驶状态信息包含时间、速度、方向信息等。系统具有车辆出/入时刻、重点区域出/入时刻、限制区域出/入时刻、工作时间、车辆数量、车辆历史轨迹重演、超层越界告警、GIS显示等功能。

3.3矿山产量远程监控系统

在矿山企业矿井出口、胶带、销售处等处安装实时电子称重系统,将电子秤的产销数量扫描进主控机并进行自动统计,确定矿山企业资源的日、月、年开采量,对当年动用资源储量、累计动用资源储量、保有资源储量进行动态管理。该系统主要由称重、测速、运算、通信、数据服务5个部分组成。传感网络是物联网应用的3个层次之一(其余2个分别为传输网络、应用网络),在称重行业中,物联网的触角便是称重传感器[7]。称重传感器检测胶带上的矿物重量信号,测速传感器检测胶带的运行信号,运算部分把接收的重量信号和速度信号进行放大、滤波、AD转换后送入CPU进行积分运算,然后将矿物重量数据按照时段设定再通过无线或光纤网络传输至数据中心服务器,服务器接收现场数据后,通过存储、分析、整理,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分类的产量信息。

3.4矿山视频远程监控系统

在每个矿山安装摄像机,并连接到网络硬盘录像机,通过交换机或者路由器共享一个网络IP并连接至Internet专线。系统可实现实时监控、远程预览、录像回放等功能。对于偏远、难以铺设有线网络的露采矿山,可以利用无线网络来传送监控图像及数据。在矿山端安装热成像夜视仪和智能球机,热成像夜视仪主要用于夜间及恶劣条件下的监控,2种摄像机日夜配合使用,实现无人值守,24h全天候实时远程监控,不受天气、昼夜变化影响。通过3G无线方式将现场的视频图像传输给远端的监控主机,可以实现多个监控终端对多个现场的同时监管。矿山视频远程监控系统主要作用:①可在第一时间发现超深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及时制止查处,缓解日常监管压力;②通过定期抓拍矿山采掘区域图片进行比对,使得矿山生产状况一览无余,降低了执法取证难度;③只要执法人员通过视频摄像头获取的视频发现在禁止开采矿区私挖滥采等违法生产行为,可立即制止,监控录像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4综合监管系统特点

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综合监管系统把矿山产量远程监控系统、矿山视频远程监控系统、井下采掘远程监控系统等系统功能模块化,表现为可切换的不同页签。用户在统一的登录界面上输入一个账号,就可进入综合监管系统平台,对页签进行切换,直接选择矿山的产量、采掘、视频等不同页签,实现不同功能的远程监控。通过对各类监控数据进行整合,实现数据间的相互调用、无缝衔接。数据与视频图像同步显示,GIS地图定位可显示矿山位置、产量数据、视频图像、井下人员情况等,管理和操作方便。综合监管系统主要特点如下:(1)远程集中监控。对辖区内矿山进行远程监控,监控数据远程传输并集中存储在国土资源部门,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为行政执法提供有力支持。(2)无人值守。监管系统能够保证24h连续运行,对矿山开采异常行为、越界行为、监控故障予以预警。(3)监控GIS化。人员和各生产设备的运行轨迹及具体信息通过GIS平台集中管理。(4)多功能融合,提高了系统实用性,实现成本低,降低了设备和运维费用,易于维护。(5)轻松联网,B/S结构,实现多级地域联网监控。

5实施效果

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综合监管系统自2012年投入使用以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违法违规案件发生率明显下降,2011,2012,2013年发生率分别为6.66%,5.33%,3.38%,所有违规开采行为均得到及时预警;系统实现了矿山产量的实时计量,进一步强化了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2013年度共监控到煤1391万t、铁矿石75.19万t,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提供了科学依据;系统监管增强了采矿权人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得到严格执行,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全市在采铁矿平均回采率由原来不足80%提高到88%以上。

6结语

第7篇

此处以某石化企业作为说明,这个企业的铁路作业地点的组成部分为工业站、装卸站以及化纤工作区。其中,工作站包含了24个股道,装卸站则有25个,化纤工作区有8个。负责运输生产部门由运输轻油以及机务等几个部分组成,负责的主要内容为货车的接送,装货、卸货、清洗机车以及车的调度等。这几个部门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负责有关车辆的调度和货物装卸,因而对于车的本身信息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具有很高的要求。这个企业内部设立两套衡计量系统,主要针对轨道展开运作,其位置为工作站以及场内作业区之间,负责二者之间的联系,轨道衡可以对车的重量信息进行测定,然后将其传送到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之中。这个企业在制定运输计划的时候需要对生产和运输进行综合考量,侧重于对规划内容和作业的调控。将实时的车辆信息进行收集,让车的调度工作更加体现出智能化水平,使整个工作具有安全性,提高作业进展效率,然后将所得的信息传送到其它部门,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配合的积极性和协调性,是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提高。

2系统功能设定

2.1用户和权限方面

系统中必然存有大量的客户信息,它们呈现出繁杂混乱的状况,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整理。企业中的部门类别很多,其功能也各有不同,企业必须据此对系统的功能进行划分,将客户也相应的进行分类,确定其服务责任归属于哪个部门,并开发出相应的功能模块提供给部门使用。

2.2车辆接发放面

当车辆到达目的地之后,系统会对车次的编号信息进行查询,然后进行辨别,此时就是车辆信息在系统中开始阶段。由于车次较多,为了避免发生对车次信息进行混淆判别的行为,还要在系统识别之后进行人工识别,只有在校对人员结束核实之后才能将信息输入数据库。

2.3实时车辆信息控制

当车进入现场之后,就会因为位移和作业变化情况而产生一些信息上的变动,这些信息的维护工作都要依据系统操作人员的操作特点来进行,而且对于发生变化的所有信息细节都要记录并保存,这样做有利于信息的查询和报表的统计。

2.4生产作业方面

围绕运输和生产计划展开工作的过程中,调度中心需要下发装货、卸货以及车辆清洗计划,负责各个工作环节的部门需要在任务完成之后对现实情况进行客观记录,转换成信息反馈给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会因为工作内容的繁多而产生大量的工作单。

2.5调车作业方面

调度中心在车辆进行装货或者卸货的过程中,需要对车辆的位置安排以及移动情况作出安排。为了保证工作顺畅进行,调查人员会制定规划,等到规划下达以后传送到信号楼,值班人员对内容进行审核并确认通过之后,会将其发送到无线调查系统,然后其将有关数据直接发送到机车当中。

3系统结构安排

系统设计需要C/S和B/S进行交叉融合,其中的C/S负责业务逻辑分析,B/S结构负责对信息的维护和信息检索工作。整个系统可以分为4个层级。核心层级应该由数据库和服务器共同组成,这个层级主要负责业务的信息存储以及读取情况、最关键业务的逻辑和C/S与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传递。WEB服务器单独成为一个层级,负责B/S终端对数据库进行查阅的逻辑以及核心方面的逻辑。所有调度站点和车间方面共同连接成系统的逻辑层级,负责的是与其有关的业务逻辑。基础的层级有车站、无线调车以及车辆信息判定系统共同连成,负责整个过程的基础数据处理。

4软件设计

4.1客户端

在客户端的设计过程中,上层设计要着重于界面,还要兼顾其它弹出的控件设计。中间的设计层主要是逻辑部件,这个部分需要用到的运算相较于服务器来说是简单的,但是逻辑层承担的任务较多,需要涵盖用户传送以及接收部件、浏览部件等之间的信息传递。

4.2服务器软件

这个部分的软件与客户端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这个终端软件与客户的接触不多,因此可以将UI层采取清除处理。这个部分的逻辑问题比较难解,因为它需要对各种类型的客户端的浏览以及操作进行管理。这个部分的设计结构与客户端基本一致,上层设计就是对软件的窗口和系统进行联系处理,中间层级也是几个部件之间的逻辑处理,下部层级处理数据浏览,对其存取进行管理。

4.3WEB服务器

这个部分主要设计三个功能模块,涉及岗位权限管理、搜索等。其表示层主要负责给出界面,与用户之间进行的所有互动,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显示出相应的窗口,为他们提供方便的服务。业务的逻辑层面包含了信息验证、业务安排等,这个层级是最为复杂,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5结论

第8篇

1.1一般资料

本院2014年1~8月共收治86例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将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3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8.2±7.4)岁。观察组43例患者,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7.6±6.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患者行系统性健康教育。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手术方法有针对性的制定健康教育方案,通过询问病史及护理评估,对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术前等待期。手术前有护理人员向患者详细讲解手术流程,帮助患者开展咳痰训练及呼吸功能训练、排泄训练、创伤排尿及床上桥式运动等,详细讲解机械通气及气管插管后的注意事项。讲解备皮、吸氧、导尿的目的和意义,并签署相关告知书及知情同意书,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手术后嘱患者按照术前指导开展呼吸功能锻炼。

1.3观察指标

以本院自制问卷对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进行调查,问卷满分100分,按照得分分为:掌握:得分>85分;基本掌握:得分为60~85分;未掌握:得分<60分,健康知识知晓率=(掌握+基本掌握)/总例数×100%。以本院自制问卷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满分100分,按照得分分为:十分满意:得分>85分;一般满意:得分为60~85分,不满意:得分<60分,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健康知识知晓率

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7.67%,对照组为83.72%,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67%,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1.4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心血管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开展具有针对性、个体化、系统性的健康教育能够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使得患者可以积极配合手术。所以,系统性健康教育在成人心血管围手术期是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价值。在开展系统性健康教育时应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以手术作为切入点,进行个性化、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在系统性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系统性健康教育注重科学性与规范化,在患者入院后的2、3d开展,此时患者的情绪稳定、病情稳定,依从性高,健康教育时间为每次10min。健康教育可与治疗同时或穿行,对重要环节向患者同步教育,并嘱患者积极回忆,加强记忆。②系统性健康教育个性化开展,健康教育能够为患者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良性改变所需的技术、知识及服务。在我国北方,成人心血管外科以瓣膜置换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为主,这两种疾病患者的接受能力、文化程度及护理依从性相差较大,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干预计划,避免单纯的“填鸭式”教育,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自然交流开展健康教育。本研究中观察组的健康知识效率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结语

第9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361-01

交通运输管理建设信息化,是交通运输高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是加强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既是信息化条件下做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别传统管理工作的一道分水岭。在当今计算机网络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下,如何结合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现状,加强新技术的运用,开创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的创新,提高有效管理,减少重复管理,探索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的道路,是摆在交通运输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1 我国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术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进入到我国的铁路和民航运输系统中,而在公路交通系统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则始于九十年代末期。当时,在交通部的主导下,我国公路在“九五”期间基本形成了交通运输信息化的管理雏形。历经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收费、监控管理和GIS、GPS为主导的网络化信息系统,为今后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科技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原有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需要,并且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建设主动性意识不够强。从本世纪开始到现在,无论公路还是铁路,无论道路建设还是运输工具,在全国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仅近几年就是成倍增长,但是某些单位和个人还存在着不同程度地固守传统的管理方式,停留在手写脑记的管理阶段,认为路多了,车多了就应该采用增加人手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从科学地发展角度出发,他们不愿意更新思路,寻找更前沿的突破口。机构人员的臃肿不但不能解决交通运输管理的难题,反而加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负担。相关部门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认同度不够,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前期投资大――硬件软件的巨额投入、人员培训等等,涉及范围广――多部门广区域合作,回馈慢――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实践、磨合,这种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的短视做法的普遍存在也影响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2)管理机制适应缓慢。交通运输部门各级管理机构各自为阵,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系统种类繁多,信息沟通不流畅,相互之间资源难以共享,重复性建设现象普遍。某些看起来很庞大的信息库,实际上就是将原来的纸质文档变成了电子文档,但收录的信息却不完善、不统一,不规范,质量低,误差大。其次,大多机构将信息化工作交予办公室人员兼职处理,但由于没有严格地部署信息化制度,导致信息采集无专人,审核无专人,录入无专人的“三无”情况出现。这样,表面看上去似乎在搞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拖了信息化建设的后腿,属于典型的“推着汽车赶路”。

(3)先进硬件严重匮乏。据调查了解,许多单位和部门的信息设备专业性不足。投入了经费买回的硬件不能完全对口,非专业性质硬件有过剩现象,甚至有些部门的信息设备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有些部门甚至多人共用一台电脑,电脑配置过低、老旧,异常故障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例如,在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信息输入的时候,频繁发生死机重启现象,使得工作进程十分缓慢,甚至无法操作,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工作人员摒弃电脑不用,又回到纸笔操作上。设施设备配套不全,数字证书不普及。部分单位虽然每一个工作人员都配有电脑,但是相关打印机、扫描等输入输出设备不完善,阻碍了工作的开展。

2 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和应用途径选择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抓住当前交通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加强信息化的有效建设,以点带面,改革相关机制,努力推动基础工作,为交通运输管理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实现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

(1)确立发展目标,强化政府主导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伟大工程,从设计构想开始就要具有建设的前瞻性,既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又要照顾当前的形势,所以,首先当对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充分的战略定位。针对我国目前的状况,我国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多部门合作,多技术统筹运用,分层建立满通运输管理部门、运输行业、人民群众的网络平台。在打造交通运输信息化平台中,可以依法加入政府主导的行政功能,做好组织引导工作,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完成信息化的建设。

(2)符合实际,创新机制。机制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程度,是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利保障。相关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率先完成机制改革创新,以适应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姿态来配合组建。政府应在主导地位上制定统一方针政策、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引导各级本门的机构改革,以避免部门各自为阵的现象出现。建立健全规章管理制度,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制定和编制的管理条例、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方案,逐步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有可行性的交通运输信息化制度体系。

(3)实施人才战略,强化业务能力。任何先进技术的产生和运用,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与贡献。在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也是如此,引进和使用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的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对建设的实施有巨大的推进效果。实施人才战略则需要相关部门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其次,光靠引进还不够,还要在内部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人员,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全面调动每一个同志对新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带动整个基层队伍信息化的能力提升。

3 结语

结合当前的高新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来装备交通运输的基础建设,实现高速、有效、科学、完善的新型交通运输发展,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贫富悬殊,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也都极为不平衡,又因为交通运输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持久的系统工程,所以,在实施交通运输信息化地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各级部门坚持深入信息化改革的决心,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化改革,加快交通运输基础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才能逐步实现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黄婷,陈福集.浅谈交通场站的信息化建设[J].信息化博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