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0:41
导语:在工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作者:任建军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地域材料在地方传统手工业应用中的现状
现代社会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以传统的方式利用地域材料,手工业加工生产的地域性产品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和生存空间,许多地区流传千年的手工业技艺因此逐渐消亡。还有一些地区,拥有大量资源而当地百姓却未因此走向富足。究其原因:(1)人们对于当地特有材料的应用大多停留在世代相传的认知上,产品形式与现代生活脱节,因此其产品逐渐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生活需求。如柳编制品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自古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在新石器时期就出现柳条编织的篮、筐等,目前湖北、河南、山东各地均有柳条工艺品的生产,内销产品主要是服务于农村农业生产和农家日常生活的各种器皿工具,产品附加值低;外销产品依靠国外设计、加工,附加值虽高,但是利润大多被国外经销商获取。(2)传统审美与当今时尚美学的差异使传统手工业制品难以获得当前的消费主体——中青年消费者的青睐。目前虽然有些地区认识到地域性材料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但在形态设计和加工工艺质量上开发滞后,缺乏创新意识。例如河南商丘宁陵县是我国著名的白蜡杆生产基地,全县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白蜡条(杆)是一种耐瘠薄、耐旱涝、抗风沙、适应性极强的多年生灌木,也能长成大树,是沙区农田林网化的理想树种。白蜡杆通体洁白如玉、坚而不硬、柔而不折,是理想天然原材料。但是长期以来,白蜡杆仅被作为各种工具把柄及武术或体育用品,附加值偏低,近年来当地开始生产制作白蜡杆家具,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未能与工业化生产相匹配,虽然应用了地域材料的优势,但是式样陈旧,产品工艺质量不高,设计缺乏创新意识,不能与现代城市家居环境协调。河南省兰考县在当年县委书记焦裕禄的带领下为防风固沙,大量种植泡桐树,如今全县每年除满足当地需要外,还可向国家提供3万多立方米的桐材,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桐木生产基地。以兰考泡桐加工的桐木漆器,毛拼板等在日本享有盛誉,年创汇3000万元。加工制作的琵琶、古筝等乐器远销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1]。通过对盛产泡桐的河南省兰考县和以白蜡杆种植闻名全国的河南省宁陵县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地政府都对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带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寄予厚望,针对泡桐和白蜡杆的设计开发,将激发两地的特色产业活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现代工业设计视野下的地域材料
地域材料与可持续发展历史上的农耕时期,交通运输不便,古人对材料的选择通常是“就地取材”、“因才施艺”,因此,传统手工业是应用地域材料生产与当地传统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产品,在材料的选用、加工及最终功能体现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今天在产品设计中开发传统地域材料的应用广度与深度,不仅是尊崇本土传统文化,探寻设计的民族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带动地域产业经济的提升,使之产生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综合功效,就业渠道的扩大可以解决一系列与劳动状态相关的社会生态问题[6]。科学认识地域材料地域材料大都是天然的可再生材料,有其不同的属性和存在方式、加工工艺、成型特点。传统手工业对地域材料的认识和应用是由先人经过漫长的历史,在生活和劳动的实践中通过直觉和经验而来,加工技艺依靠师徒传承,生产方式是手工作坊式,传统手工业的从业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技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6]。当代工业设计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地域材料特性、工艺、生长等体系化的专门知识系统了解。例如通过采用组织分离切片法实验,对白蜡杆力学性能的检测中发现白蜡杆的顺纹抗拉强度为188MPa,比水曲柳高7.3%,比椴木高12.1%;抗弯强度为99.33MPa,比大白藤高37.2%;弯曲性能为1/1.9~1/2.0,因此可以判断白蜡杆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良好,适合做曲木家具。工业设计对地域材料的研究不仅了解材料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适合材料特性的现代化加工工艺,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工艺质量,也是相关专业深入开发地域材料使其产业化的重要研究方向。合理应用地域材料在现代工业发展模式下,高效率、高品质、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追求目标,对地域材料价值的挖掘与拓展不仅是设计技术层面的探索,更是设计文化的研究。目前我国从事地域材料的加工企业大多生产规模小、作坊式生产、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资本规模小;其看似不足的劣势恰好符合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目标。在“利用现代工业设计手段提高河南省地方传统工艺产业研究”项目中,以地域性材料的再设计为切入点,分别深入河南省兰考县(泡桐产地)和宁陵县(白蜡杆产地)做实地考察,研究地域材料特性与产品设计应用的可能性。通过调研与项目预研,认为针对地域性材料的设计应在对材料性能的科学认知基础上,在以下方面深入研究:(1)研究符合材料特性的功能及表现形式;(2)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结合现代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创作既具有传统地域特色又具备当代时尚元素的全新设计;(3)了解现代生产工艺和加工技术,通过合理的设计全面提升产品工艺品质。通过地域材料的文化特性与现代生活方式产生交融与关联,这也是后续设计实践的目标与方向。
(一)产品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
1、精益烟叶成本烟叶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烟叶费用。采购成本主要为原烟成本;烟叶加工包括烟叶精选加工和复烤加工等加工方式,烟叶精选加工指为了满足高档卷烟的需要,原烟完成工商交接后,在打叶复烤前,再次对部分原烟进行精选。精选加工主要涉及烟叶等级和数量的变化。在此环节要按工艺配方要求进行精选,避免复烤后再进行挑选,减少非增值作业;烟叶费用是烟叶在采购环节、复烤加工环节、仓储中转环节发生的难以直接计入烟叶成本的相关费用。在此环节,应加强烟叶费用的预算、控制、对标管理和分析,降低烟叶采购、加工、仓储、运输等环节的费用。
2、精益辅料成本辅料主要包括卷烟纸、滤棒、接装纸、盒包装材料、条包装材料、内衬纸、框架纸、烟用胶粘剂、烟用纸箱、拉线、封签纸、透明包装膜等。多点生产的工业企业应采用集团化运作的模式,充分实现资源的共享,不断整合供应商,辅料采购要实行阳光工程,推行公开招标、比质、比价、比服务采购,不断增强采购成本控制能力,降低采购成本。
(二)原料仓储阶段的成本控制
烟叶仓储费用包括杀虫费、水电费、搬运装卸费、设备维护费、库耗、仓库租赁费、运输费等。烟叶醇化存储是卷烟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烟叶醇化一般为2-3年,在烟叶管理方面,应减少烟叶储存和运输中的造碎,降低烟叶霉变率,降低虫害损失,降低人工装卸、搬转中的烟叶造碎,减少烟叶配料过程中的造碎,降低烟叶库耗,控制烟叶降级损失。
(三)产品制造阶段的成本控制
产品制造成本包括:原料成本、主要材料成本、燃料和动力成本、直接生产职工薪酬、制造费用。建立和完善物耗管理体系,持续提升物耗控制能力,实现生产过程精确控制,物耗管理精益求精,物耗使用精打细算,物耗成本稳步下降。
1、精益物料管理对生产环节中的关键指标严格考核如单箱耗烟叶,单箱耗卷烟纸、滤棒、盒包装纸、条包装纸、接装纸、内衬纸等材料消耗,单箱修理费等指标,通过成本控制即时化,提升工厂成本管理与控制水平。
2、精益指标分解分析产品的实际成本,比较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针对差异部分实施持续改进,不断实现成本的降低。具体的基础工作是不断完善目标考核体系,细化指标,责任到位,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核算台账,成立责任中心,明确成本管理职责,严格按照责任成本管理的要求,把责任成本分解量化,落实到每一个班组,每一台卷包机组,每一道工序,指标分解到哪里,考核量化就到哪里,真正把每一项责任成本核算工作落到实处。
3、精益节能降耗增强员工节约意识,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鼓励员工密切关注车辆油耗和水电汽耗费,使员工对费用支出由“用了算”变为“算着用”,落实成本管理责任。
4、精益流程管理研究降耗的各种途径,运用精益6西格玛管理,加强关键环节的成本控制,通过提高梗丝气流干燥出口水分稳定性,切叶丝机出口水分稳定性,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降低后道工序烟丝造碎,减少烘后退烟末量,提高叶丝率和梗丝率指标。
(四)产品销售阶段的成本控制
销售费用包括:包括销售人员的办公费、业务招待费、会议费、职工薪酬、折旧费、运输费、装卸费、挑选整理费、包装费、展览费、保管费、检验费、劳务费、差旅费、商品损耗、保险费、租赁费、车杂费、手续费、水电费、修理费、交易手续费、国内宣传营销费用、国际市场营销费用、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无形资产摊销、其他。
1、严控预算,过程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全面推行销售目标责任管理,按照精益管理的原则,将全年销售费用预算指标逐项逐级分解落实,按季度月度推进实施、跟踪落实。
2、规范运作、追求实效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加强宣传物料的实物管理,严格控制宣传物料的检验、入库、保管、领用、出库等环节。按照“钱要用在刀刃上,花了钱要出成效”的原则,使用好监管好促销物资,杜绝铺张浪费、挪作他用;制定合理的销售费用控制标准,激发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销售人员形成节约销售费用支出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营销人员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提高企业销售费用的使用效率。
二、结束语
湖北文理学院工业工程在专业建立初期,由于本地企业对工业工程专业的认知度不高,对联合人才培养缺乏兴趣。为了主动适应工业工程专业的本质要求,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本专业以年轻教师为主的生力军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探索。通过多次企业调研,初期免费为企业实施案例,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合作企业,每年均有毕业生到这些企业就业。制定了一些激励政策,如要求毕业设计的选题80%来源于企业实践,对实践效果较好的指导老师与学生给予一定奖励。
1.1合作企业的选择工业工程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制造业,选择合适的制造企业,是校企联合毕业设计培养能否成功实施有效进行的关键。首先应对当地企业进行定位分析,找准突破口。在企业的选择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优先选择和高校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这些企业重视校企合作,重视技术研发,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2)要了解企业对工业工程的认知度,在企业的接触中要多宣传,推广工业工程,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了解工业工程,在初期可以免费为企业进行IE推广,现场改善。3)了解企业的生产状态和性质。不同类型的企业各有选择,如选择一些大批量定制生产和小批量多品种的混合生产的企业。湖北文理学院地处襄阳地区,工业企业较多,制造基础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中度高。工业工程专业在近几年中,主动联系企业,寻求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大部分课题都来源于企业实践,主要在本地企业和沿海地区企业,见图1。
1.2选题的研究课题的选择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题目与专业联系的紧密性,二是企业的实际需求。尽量避免纯粹的理论研究类课题,特别是指导老师的理论研究课,不适合作为本科生的题目。选题时可以根据企业提出的需求进行考虑,也可根据指导教师、学生调研发现问题来命题。结合企业特点和本专业主要方向,工业工程专业近几年主要确定了以下几类毕业设计题目(详见表1):1)生产线改善、优化类题目。如“××轴承厂生产线平衡与改善研究”;2)质量管理类题目。如:“某生产线工序能力分析与改善”;3)厂区、车间物流规划类题目。如“××车灯厂××车间物流设施优化研究”;4)工厂管理类。如“某企业5S推进与实施”、“精益生产的在某企业的推广应用”。
1.3时间的安排为了缓解学生考研复试、找工作等因素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的矛盾。建议从第7学期中期开始就公布毕业设计企业和相关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并将初步任务书下发给学生,一并包含时间进度表安排表。任务安排上,重点任务尽量避开考研复试期和找工作黄金月。通常第7学期要求学生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复习相关知识。一般第8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在企业期间由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其工作,学生定期向老师反馈。大致时间安排如图2所示。
1.4做好过程指导与监督学生在实习企业,由于时间较短,企业一般不会安排特别复杂的事情,通常企业会告诉学生他们存在的问题,或者想把某些方面提高,但不愿花费很大的人力去指导学生,尽管企业也安排了指导人员。这时需要指导教师的及时指导,否则学生极易处于知道问题但无从着手的状态。因此,对实习过程的指导与监管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避免学生实习中的盲目与茫然,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课题,制定严格的目标管理。精确到每一天,这样即使企业放松管理,学生也知道每天该干什么。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初到企业,新鲜感和好奇心都较重,很容易偏离课题方向。而一段时间之后,新鲜感下降,学生处于盲目状态,不知道干什么。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学生不至于无所适从。2)要求学生主动去生产一线,多与一线工人接触。要多问,善于问。充分了解公司目前的现状,并做好记录。3)要求学生每周汇报总结一周工作进展,遇到的问题,所需要的帮助。一般学生的潜力是较大的,初次完成独立的任务,给予一定的压力,给予一定的帮助,他们通常能较好地完成。特别是深入了解课题后,他们有解决问题的动力,并且常有创新,他们出的主意想的措施一旦得公司的认可,学生会感到很有成就感。故指导教师在前期要多指导,让他们尽早真正融入课题,到后期学生的自主能力很强。
1.5考核方式的改革在企业完成的毕业论文其考核评价方式应有别于完全在学校完成的毕业论文。可采取由企业评分、指导老师评分、答辩小组评分相结合的原则。企业指导工程师依据学生在企业的考勤、工作表现,对企业的贡献率等给予评分。教师评分可根据论文与任务书的符合度、工作量大小、论文的实用价值等方面评价。答辩小组根据论文的实用性、与专业知识结合性及现场答辩情况给予评分。在评价中注重论文核心内容和应用价值,淡化论文的写作及排版等。可采取如图3所示的加权平均考核方法。
2结语
1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分析
竞争力是指竞争主体(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等)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的强弱程度,它集中体现为该竞争主体的产品(或劳务)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及其持续扩张的能力,可通过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来反映,具体测定方法参见文献1。
1.1市场优势:全国排名第七,呈减弱趋势(见表1)
表1全国前7位省市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单位:%
附图
资源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1)有关数据计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2001年版。)
1.2竞争优势:全国排名第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亦呈减弱趋势(见表2)
表2全国前10位省市工业竞争优势系数表
附图
资源来源:同表1
1.3竞争力综合分析
1.3.1河北省工业竞争力呈下降趋势。河北省2000年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为4.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7位;竞争优势系数为0.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10位,竞争优势低于市场优势。从整体看,与1999年相比,2000年河北省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排位未变,但绝对数下降了0.13个百分点;竞争优势系数降低了1个位次,下降3个百分点,说明我省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都有所降低,潜在竞争优势更低于显在市场优势,竞争后劲不足。
1.3.2河北省工业竞争力与先进省市的差距正在拉大。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区近三年的竞争力指标计算的标志变动度显示,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的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呈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各地区工业竞争力的离散程度正在加大。河北省工业竞争力与先进省份的差距也正在加大,(见表1,表2)
1.3.3占全省工业产值4/5强的制造业竞争力明显偏低。从河北省工业的竞争力结构看,公用业的竞争力水平最高,市场占有率为7.29%,竞争优势系数为1.61,均远远高于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水平,但公用业的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是靠垄断优势获得的;采掘业次之,市场占有率为4.60%,高于河北省工业整体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系数为0.92,与全省工业整体水平相当,但采掘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资源优势获得的;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最低,市场占有率为3.69%,竞争优势系数为0.88,均低于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水平,而制造业的竞争力基本上是靠市场竞争获得的;从河北省工业的构成看,2000年采掘业、制造业和公用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7.38%、84.45%和8.17%;因此,产值比重占80%以上的制造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在全国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企业,是导致河北省工业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见表3)。
表3河北省工业竞争力结构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和河北省人民政府编《河北经济年鉴》(2001年)有关资料计算;统计出版社,2001年。
注:公用业指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河北省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分析
2.1市场优势:全国排名第八,落后于本省工业(见表4和表1)
表4全国前8位省市制造业市场占有率(2000年)单位:%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和全国各省市区统计年鉴(2001年)有关资料计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各地区制造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的离散程度高于工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见表5)
表5中国地区工业、制造业竞争力标志变动度(2000年)
附图
资料来源:同表4。
2.2竞争优势:全国排名第十,低于是全国平均水平,亦低于本省工业(见表6和表2)
表6全国前10位省市制造业竞争优势系数(2000年)
附图
资料来源:同表4。
2.3制造业竞争力综合分析
2.3.1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相对较低,竞争后劲不足。河北省2000年制造业市场占有率为3.69%,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8位,比工业低一个位次,指标值比工业低0.38个百分点;竞争优势系数为0.8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10位,与工业排名相同,但指标值低5个百分点。制造业的竞争力低于工业,而在制造业内部,潜在竞争优势低于显在市场优势。
2.3.2河北省制造业产品结构相对落后,适销性较差。影响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一是产销率因子较低,为0.96,全国排名第23位,说明河北省制造业产品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低;二是增加值率因子较低,为0.91,全国排名第19位,说明河北省制造业产品结构落后、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
3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分析
3.1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水平分析
3.1.1市场优势分析
在河北省制造业28个行业中,市场占有率高于全国同行业省市区平均水平(3.23%)的有16个,占行业总数的57%;按市场占有率降序排列,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10.29%)、医药制造业(6.92%)、食品制造业(6.8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65%)、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5.23%)、造纸及纸制品业(4.93%)、饮料制造业(4.81%)、金属制品业(4.4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40%)、纺织业(4.38%)、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4.32%)、橡胶制品业(3.77%)、专用设备制造业(3.74%)、石油加工及炼焦业(3.55%)、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3.53%)、食品加工业(3.44%),上述16个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尤其是前5个行业,市场占有率均在5%以上,市场优势明显。但上述16个行业中,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等9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处于竞争劣势。
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0.46%)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0.58%)两大行业,市场占有率排名在全省28个行业中倒数第一、第二,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明显劣势,因此,应选择重点产品突破口,加大拓展市场的力度,提高其市场份额,提升其市场优势。
3.1.2竞争优势分析
对河北省制造业28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进行降序排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0)的行业有8个,占29%,依次是: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54)、食品制造业(1.28)、木材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2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6)、食品加工业(1.01)、造纸及纸制品业(1.09)、橡胶制品业(1.00),上述行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尤其前5个行业,竞争优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竞争优势明显。但上述8个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市场占有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市场劣势。
科技含量较高、对河北省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重要影响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42)和电子及通信制造业(0.61)两大行业,竞争优势系数排名在全省28个行业中倒数第一、第三,在全国同行业中明显处于竞争劣势,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重点培育这些行业的竞争优势。
3.1.3规模优势分析
在国内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行业也应该是在本区域内有一定产出规模的行业,只有一定的产出规模,才可能在全国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行业发展才可能形成合理的规模经济,并在自身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增强本省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并带动整个省区的经济竞争力提升。
我们用省内行业增加值构成来反映行业产出的相对规模,河北省制造业29个行业中,增加值构成高于全省行业平均水平(3.45%)的行业有11个,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9.5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0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96%)、纺织业(7.32%)、医药制造业(4.41%)、金属制品业(4.1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9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86%)、食品制造业(3.65%)、饮料制造业(3.54%)、普通机械制造业(3.54%);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4个行业的产出构成超过5%,可称得上河北省制造业的支柱行业,规模优势明显。但在上述11个行业中,有3个行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市场劣势,它们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9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29%)、普通机械制造业(2.71%);上述11个行业中,除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两个行业外,其余9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了我省制造业的生产及结构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即生产规模较大的行业,竞争优势普遍较低。若长此以往,则原有的规模优势也会丧失。
3.1.4竞争力综合分析
我们对河北省制造业28个行业,从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系数和产出的构成进行分类,编制成三维象限表(见表7),以对河北省制造行业的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
表7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分类表(2000年)
附图
注:带*者为构成超过全省行业平均水平(3.45%)的行业。
第Ⅰ象限:同时具有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行业,有7个,占行业总数的25%,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食品加工业,这7个行业是河北省综合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属于河北省制造业发展中首选的优势行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两个行业同时具有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和规模优势,是河北省竞争力最强的行业。但需注意,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总量上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行业增长空间较小,但高技术产品供不应求,因此,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高质量产品的开发是提高其竞争力的关键;食品制造业在我省具有资源比较优势,且随着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市场容量空间较大,应扩大其规模优势,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从发展趋势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该类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且具有明显的出口优势和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属于高速增长的行业,对该行业应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名牌效应,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扩大市场份额;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上升较快,应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第Ⅱ象限:竞争优势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市场占有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行业,有9个,占行业总数的32%,依次为: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上述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但竞争优势较低,应重点培育竞争优势。尤其是,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在我省具有资源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竞争力的提高具有良好的基础;其中,医药制造和饮料制造业,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保健需求的提高,未来需求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应抓住市场机遇,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强竞争优势;纺织行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品总量过剩,但高质量产品供不应求,因此,应把竞争优势的培育重点放在调整产品结构、促进技术升级和高质量、高档次产品的开发上。
第Ⅲ象限:竞争优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市场占有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行业,只有1个: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第Ⅳ象限: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行业,有11个(见表7),占全省行业总数的39%。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工业母机且作为河北省支柱产业的机械制造业,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6个行业,除了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外,其余5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明显处于市场劣势和竞争劣势;尤其是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无论是市场优势,还是竞争优势,在全省都排倒数第一至第三。这种状况,不仅对我省当前的制造业竞争力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而且将对我省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及现代化进程产生不良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从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系数和产出规模三方面综合考虑(市场占有率或竞争优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增加值构成高于全省行业平均水平),河北省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等12个行业;上述行业多数属于传统产业,总量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因此,对这12个优势行业应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重点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巩固提高其竞争力,以带动全省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而对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虽然目前竞争力较弱,但由于这些行业科技含量较高,未来成长空间较大,因此,也应给予较多关注,选好突破口,培育竞争优势。
3.2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动态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根据资料的可比性和可获得性,现将2000年作为报告期,1993年作为基期,对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的有关指标加以比较,以观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的变动趋势。
3.2.1市场优势动态分析
河北省工业市场占有率,2000年为4.07%,同1993年的4.08%相比,变化不大;而制造业市场占有率,2000年为3.69%,同1993年的3.86%相比,降低了0.17个百分点,表明我省制造业在全国的市场优势呈下降趋势。在制造业28个行业中,2000年比1993年市场占有率上升的行业共有12个,占行业总数的43%,不足二分之一。按上升的百分点降序排列,依次为:食品制造业(3.4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78)、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2.69)、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2.49)、医药制造业(2.20)、饮料制造业(1.2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85)、食品加工业(0.68)、石油加工及炼焦业(0.47)、纺织业(0.20),造纸及纸制品业(0.18)、非金属矿物制造业(0.03)。在河北省制造业水平分析中提出的12个优势行业中,除了橡胶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以外,其余10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食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6个行业上升了1个百分点以上,市场优势上升明显。用EXCEL绘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河北省优势行业的市场优势变动趋势。(见图1)。
附图
3.2.2竞争优势动态分析
河北省工业竞争优势系数,2000年为0.9257,比1993年的0.8754上升了5.03个百分点;制造业竞争优势系数,2000年为0.8783,比1993的0.8654上升了1.29%;制造业28个行业中,2000年比1993年竞争优势系数上升的有20个,占行业总数的71%,超过三分之二,表明全省制造业整体竞争优势有所上升;按上升率(百分比)降序排列,超过10%的行业有13个,依次为: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21.92%)、食品制造业(73.49%)、食品加工业(39.33%)、石油加工及炼焦业(33.35%)、造纸及纸制品业(29.2%)、饮料制造业(25.7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4.22%)、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23.95%)、纺织业(17.68%)、木材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6.71%)、金属制品业(15.77%)、家具制造业(14.3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20%),上述行业竞争优势上升明显。在我省11个优势行业中,除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以外,其余10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都上升了,其中,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及竹、藤、棕、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6个行业的上升率超过10%。用EXCEL绘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河北省优势行业的竞争优势变动趋势。(见图2)
附图
3.2.3竞争力综合动态分析
将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变动综合起来分析,河北省制造业市场份额2000年比1993年降低了4.4%,竞争优势系数上升了1.48%,因此,从总体看,河北省制造业的竞争力长期以来几乎没有得到提升。从制造业内部各行业来看,按性质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见表8):
表8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动态分类表(1993-2002年)
附图
注:带者为河北省制造业中的“优势行业”。
4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河北省工业竞争力的现状、动态变化以及横向对比等实证研究,可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结论:
4.1从总体看,河北省2000年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为4.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7位;竞争优势系数为0.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10位;从纵向看,2000年比1993年,市场占有率降低了1个百分点,竞争优势系数提高了5个百分点,综合竞争力有所提高,但近三年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均处于下降态势;从横向看,与邻省山东、与东部沿海先进省市差距较大且有扩大趋势;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绝对竞争优势处于下降态势。因此,优化工业结构,提升工业竞争力,是加速河北省工业化进程的当务之急。
4.2从河北省工业的竞争力结构看,公用业的竞争力水平最高,市场占有率为7.29%,竞争优势系数为1.61;采掘业次之,市场占有率为4.60%,竞争优势系数为0.92;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最低,市场占有率为3.69%,竞争优势系数为0.88;产值比重占80%以上的制造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在全国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企业,是导致河北省工业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制造业的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是提高河北省工业竞争力的关键。
4.3从制造业内部来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其一,河北省制造业中的优势行业,主要分布在冶金、食品、医药、建材、化工、纺织、轻工等技术含量和生产率较低的传统产业中,而分布在技术含量和生产率较高或未来具有高速增长趋势的行业很少,这是导致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长期以来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优化制造业结构,培育企业核心能力,是提高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
其二,作为河北省制造业发展的工作母机的机械电子工业,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动态下降趋势;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其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在全省28个行业中分别为倒数第一、第三,其竞争优势系数尚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明显处于竞争劣势,这不仅对当前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有一定影响,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对河北省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推进河北省工业化进程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应选好产品和技术突破口,加强与信息产业部13所和54所的合作,发挥省所合作优势和环京津优势,使其融入京津同行业的产业链中,着力培育行业竞争优势。
其三,河北省支柱产业中的医药、建材、化工、纺织、机械等多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而对全省制造业的竞争力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应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加强这些行业的竞争优势。
4.4从外部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面临深刻的战略性重组,凭借广阔市场和廉价劳动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一个重要阵地。能否顺应便全球化的浪潮,抓住WTO的历史机遇,制定相应策略,推进河北省制造业的发展,是影响我省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我省制造业要充分利用当前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通过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使其切实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现代化的主要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武义青、顾培亮.竞争优势测定的一种新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5).
[2]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河北工业竞争力报告[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1).
115家整车厂中,1998年产销量大于10万辆的企业只有7家(上海大众、一汽、天汽、东风、长安、柳微、昌河),5~10万辆的4家,1~5万辆的9家。其中前13家整车企业的产量占全行业的92%。
整车制造分为载货(重中轻微)、越野、客车、轿车、底盘、其它六类。其中轿车占全部整车的比例,从1991年的11.4%,提升到1998年的31.2%,已超过了载货车,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增长的主力车种(全世界轿车产量占汽车总产量69%)。
1998年,我国汽车工业产值2787亿元(当年价),资产总计5044亿元,利润总额58亿元。汽车工业增加值占工业GDP的比重不到2%(发达国家一般占10%),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离“支柱产业”还差得远。
我国轿车工业以国家定点的8个基地为主体(就是上世纪80年代定的“三大三小”,又增加兵器、航空二部基地),现共有14个整车厂。表3-1反映了我国轿车整车厂的基本情况。
注:
1上了目录的轿车整车厂还有四家:江南汽车,吉林江北,西安秦川引进铃木奥拓,一汽顺德汽车厂引进德国大众、都市高尔夫,此处略。共14厂。
2合资情况,现有资料不全。
3另需要说明的是,统计上还有一项“进口件装配的汽车”,共有哪些厂生产不详,1999年上半年产量6万,比上年同期增长96.9%。
4据最近报道,1999年11月,天津与日本丰田协议各占50%股权,共投资9700万美元,建“天津丰田”轿车厂,规模3万辆。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1999。
从上表可以看到,第一,我们八个轿车基地,到现在为止只有三家是上了5万以上规模的,其他情况不等,如二汽神龙已达到15万辆能力,有待打开市场,有的产能有限。第二,除了一汽还有自己的独资轿车厂、有独立品牌之外,其余全部合资,生产洋品牌。这就是我们轿车工业的基本格局,这种格局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走向。
国企机制不改,全行业效益水平低
汽车工业带有我国“传统产业”的一切特征。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短期行为,技术进步动力不足,人员包袱重,企业办社会,基建摊子大,资产负债率高等问题,普遍存在。所以,加入WTO,具有国际企业制度对我国有企业制度的冲击的含义。
企业效益水平低。劳动生产率,我国汽车工业是日本的1/18。[1]“一汽”十几万员工,人均产量约1辆,日本丰田人均30~40辆。这样,我们劳动力便宜的优势被低效率所抵销。汽车全行业成本利润率,从1988年的12.88%降到98年的2.50%。全行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从1993年的2次降到1998年的1.2次。全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7%。
从轿车工业来看,高过国际市场一倍的价格,没见到形成多少积累和开发能力。1997-1998年,轿车业内降价竞争,立刻被认为“过度竞争”,搞起“价格自律”。
行业内效益差别较大。据国家机械工业局公布,1999年一季度,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盈利8.42亿元,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亏损2.32亿元。
经济紧缩,汽车工业受到重大影响。1998年底,全行业亏损面39.9%,截止到1999年5月,全行业亏损面达50%以上。进入同年三季度,轻型货车和轿车产销量有所回升。
“八五”时期,汽车行业(特别是轿车业),争相投入巨资,力求扩大生产规模以求自保,从而导致“九五”时期,生产能力大量过剩。[2]我国公开报道,全行业生产能力约300万辆,日本人来华考察,估计中国已形成600万辆能力。已建成15万辆轿车生产能力的一汽大众和神龙,开工不足(1997年,一汽大众为30%左右,富康为17%左右)。
一些(国有)合资企业,一讲扩大生产能力,就热衷于全套引进外国设备(进口设备比国产设备贵2~3倍),又不讲究投资效益。例如二汽上“富康”,法方主张先形成6万辆能力,滚动发展,但中方坚持一次性形成15万辆能力。一条进口生产线上百亿,贷款比例又过高(其时贷款利率高达10%),以致利率负担达10亿以上。产能不能发挥(90年代的富康捷达都是几万辆),单车又要分摊高额折旧费。结果,富康车的财务成本达2万元/台。一汽大众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1995年天津汽车厂从6万辆扩建至15万辆能力,精打细算,设备填平补齐,尽量采用国内设备,投资仅22亿。就是这样,该公司的人还说“如果认真抓,省下3~4亿,是完全可能的”,比如装配厂房的屋架还是从美国买的,完全没有必要。
“一汽、东汽和上汽以进口成套设备为主,每年还需要花数千万进口配件、夹、刃、量具,甚至进口油、冷却设备…”。[3]我们设备工业落后,但不一定连夹具量具刃具也做不出来。说汽车工业体现了一国工业的整体水平,其实更能反映出整个工业的管理水平。
据报道,一汽、二汽已经享受国家“债转股”优惠了,财务成本可以降下来。这当然是好事。但反过来看,“天汽”为国家省钱,是不是吃亏了?“花国家钱不心疼”的机制,能靠“债转股”解决吗?
各整车厂成本情况,正式统计资料中找不到。媒体报道桑塔纳单车工厂成本6~7万元。以“普桑”论,国内现售价12.3万元,同类车型国际价9000美元,如按8.3的汇率和35%的关税,再加上运杂费10%,到岸价为11.1万元。如关税降到25%,到岸价10.27万元。上海大众是滚动发展起来的,财务成本低,降价还有空间。其他厂的情况就难于准确判断了。但大体可以形成这样的概念:上了一定规模的整车厂,还是有降低成本的潜力。现在的问题似乎是,全行业风气并不特别注意提高价格竞争力,反而倾向于向“低水平”看齐,所以一降价就叫骂“过度竞争”。这还是因为政府关怀太多。
产业集中程度问题
厂家太多,规模效益差,是中国汽车工业整体缺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行业115家整车厂,总产量仅相当于一个大型跨国集团的规模。厂多的另一面就是平均规模小,按官方统计,1998年,全国99家整车“大中型”企业,平均资产总值(含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24.5亿。12家主要轿车企业,资产平均值58.58亿。国际上19家100万辆以上产量的汽车厂,平均资产579.32亿美元。
行业内部还是有一定集中度的。从整个汽车工业结构来看,中型载货车集中于一汽和二汽,形成垄断竞争的局面。重型载货车也向二汽、重汽集团、兵器总公司等集中。分散重复主要是轻型微型车厂过多。现在微型车厂有10余家,产量集中于前5家。轻型车厂多达50余家,除一汽、跃进等前10家企业外,产量均不足1万辆。
厂多的另一个问题是总体布局分散。115个整车厂遍布除和宁夏之外的28个省份,八个轿车基地,相距千里,各搞一套零部件配套体系。有些零部件进行全国集中布点时,又带来协作不便,增加运输费用和库存。
当然,厂多规模小的利弊是相对的。早期的美欧汽车工业也是百厂竞争的。但今天的汽车业是全球化竞争,全世界形成了18~19家百万辆级的超级跨国公司,提高集中程度是保持自主地位、参与国际竞争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国际上汽车工业规模要求高,是由于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跨国集团间的激烈竞争,不仅推动一浪高过一浪的兼并,也推动世界性的技术创新浪潮,并购动辄数十百亿美元。产品向智能化、轻小型化和环保化发展。西方一般7~8年更新一次车型,短的只有4~5年。有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开发中心,拥有万名科技工程人员。国外开发一个新车型的费用,平均需要1.5亿美元(另一说是10~20亿美元,恐有夸大),需要300~400万辆产品分摊研发投资。目前国际上汽车企业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是整车年产40~60万辆,零部件100~200万件。国际上一般认为上了200万辆规模,才有实力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发展独立车型系列,才有实力建立全球销售和服务网络。
我们的汽车工业由于分散,整车厂技术水平低,除少数大集团,多数不具备研究开发实力。跨国公司的研发费用一般要占到公司年销售额的5%以上(另一说是5%-8%),而我国平均不足2%。规模又小,研制经费少,各企业分头花费巨资引进车型,买人家的知识产权,有限的技术力量就分散去消化这些“知识”,忙于提高国产化率,还要零部件厂更新改造。刚忙活完,人家的新车型又上来了,结果大家都去被动跟进。这就是我们轿车工业十多年的状况。
零部件工业问题更严重
零部件是汽车工业的基础,它决定着整车的质量和价格水平。多数情况下,整车厂只负责发动机、变速箱、车身等主要部件的制造和整车装配。国外汽车业由于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的国际化,出现降低自制率、全球最佳采购的趋势,整车厂的自制率一般在30%多(我国整车行业平均自制率50%-60%),促使零部件工业集团化、国际化、系统集成化。
现在,我们列入国家目录的汽车零部件厂约1700家,报载实际上约有5000多家。[4]三无(无厂名、厂址、检验合格证)产品泛滥,质量纠纷不断,车主叫苦不迭,严重损害行业信誉。
整车价格高的一个原因是国产零部件贵。据报道,国产化零部件平均比国际采购贵20%。而零部件贵首先是由于集中程度低。1700家目录内厂,其中专业化、大批量、多品种的企业不到5%。以160万辆整车的规模,业内有人认为,如果批量生产,每个品种有2~3家就足够。由于零部件成本高居不下,造成国内轿车工业外购比例越高,成本就越高这种违背国际产业规律的现象。
“一汽大众、神龙的自制率约40%以上,但由于其不生产铸、锻件,实际上自制率只有30%左右。而上海大众的自制率只有18.3%,外购件比率达到81.7%。这么高的外购率导致上海大众在生产轿车十几年后的今天,国产化率达到91%和84%(两种车型),产量达到20万左右时,生产成本仍比1986年的国际市场价还高”。[5]
1998年,零部件企业中三资企业约494家,主要为各合资整车厂配套。可见零部件工业分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多头合资造成的整车企业各不统属。合资整车厂起点高,原有零部件厂技术水平跟不上,国家对合资厂的要求是逐年提高国产化率,这就必须同时投资零部件工业,或寻求新的合资合作伙伴。如上海大众65%的零部件由横向工厂制造,“一期轿车工程,‘横向’投资约为‘纵向’投资的1.15倍”。这些零配件厂集中为上海大众服务,其他轿车基地再投资建设自己的关系户。我们的轿车集团又是分别和德、美、法、日公司合资的,互换性不强,各搞一套,成了“万国车展”。这样的行业组织结构,要想使零配件工业“集团化、系统集成化”,形成大批量集中供货基地,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从全行业的角度来看,各合资厂都要上15万规模,都要提高国产化率,就都要增加为自己服务的零部件生产投资。但国内市场有限,打出国门不易,结果,谁的生产能力也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财务成本高,零部件价格当然降不下来。
市场秩序混乱,回扣成风。“许多企业…为两件事犯难:一方面,企业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个别采购人员却在黑色收入的滋润下越来越‘肥’”。[6]消费者为高关税保护多付了100%的价格,却养肥了一层腐败者。
据中新社北京(1999.11.18)电:人人关心的微型轿车,价格下不来的关键原因是“没有大批量合乎要求的发动机”。长安奥拓、云雀、夏利,各自引进铃木、富士、大发的发动机,倒是省了开发经费,但进口发动机成本高,没有降价空间。零部件的国产化同样面对“要品质还是要成本”的两难选择:好的国产零部件较贵,抬高整车成本;夏利走提高自制率的路线,单车成本之低在国内数一数二,但质量又差强人意。为此,夏利推出7131,质量上去了,可是价格又抬到9万以上。
其实,何止是微型车如此。八个轿车基地,四大直属集团,外加各系统研究所,不乏精兵强将。可惜各为其主,形不成拳头,至今没在关键部件上形成突破。中国人能自己设计制造载人飞船的发动机,可是至今没有形成微型汽车发动机研制能力。长此下去,不仅“知识产权”的钱永远赚不到手,批量化也做不到,“质次价高”就总也无法解决,长此下去,我们的轿车工业就找不到出路,就只好去当“买办”,代表各自的“洋大人”在中国市场上竞争。
我国汽车工业和国际技术水平差距仍在拉大
我们汽车工业的技术消化和开发能力太差,跟不上国际进步潮流,令多少业内人士扼腕叹息。我们的国产化进度一般是8年左右,比外方研制一个新车型的周期还长。中国刚刚在建设助力转向系统生产线,国外已经开始流行电子控制转向机构;中国刚刚开始生产电喷控制系统,上海-通用合作的别克就装上了动力集中控制系统;中国刚刚宣布已能生产ABS,国外轿车已开始装备侧滑控制系统。
“……知识产权在外商手里,引进技术得交入门费;别克轿车零部件技术先进,工艺复杂,质量要求高,许多(零部件)企业不仅要引进技术,设备,还要改造生产线,又要增加投资”。“别克……动力总成、刹车系统、传动系统、悬挂系统、功能控制等核心系统已全部电子化,中国…即使这些产品实现了国产化,也不能说明我们掌握了这些技术,更谈不上创新开发。没有电子产品生产能力,中国汽车零部件业永远只是一个低水平的机械加工业。”[7]
“宝马的柴油发动机比中国现产的最好的发动机的升功率大一倍。……2.5升增压中冷陆虎柴油发动机,升输出功率40千瓦,排污量满足欧洲3号要求。我们(宝马)想将柴油机推广到中国,但发现找个合适对象都困难。”[8]
我们的相关工业(原材料、设备制造)不能满足汽车制造业的需求。据报道,钢材质量不稳定,一些高强度钢板、涂层钢板以及多种优质钢材尚不能生产。尽管我们钢产量世界第一,但每年还要进口800万吨特种钢材。所需塑料、橡胶、玻璃、涂料、粘结剂等各类非金属材料,在品种、质量、数量等方面也满足不了需要。装备制造业,加工精度、性能、效率达不到要求,高效专用设备少,自动化程度低,配套性能差。近几年国内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仅3%,设备国产化比零配件国产化还慢。
业内人士概括,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是“散乱差”。十多年过去了,国家发了多少红头文件,开了多少会,要提高集中程度,可眼睁睁看着这种局面无法扭转。我们的国企制度和由此派生的条块分割格局,成了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注释:
[1]1997年,日本汽车工业职工74万,产量1098万辆:同年,中国汽车工业职工198万,产量158万辆。中国劳动力成本是欧美的1/20,但其优势被低的劳动生产率所抵销。(轿车情报,1999年6月)。
[2]一汽大众1996年达到15万辆能力,投资89亿,天津夏利1995年完成15万辆扩建工程,投资22亿,二汽神龙1997年在武汉和襄樊两地建成年产15万轿车工程,投资103.5亿(曹建海,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12期)。
[3]《轿车情报》1997年12月。
[4]《国际经贸消息》,1999年8月24日。
[5]《轿车情报》1997年12期。
[6]《中国汽车报》,1999年10月20日。
[7]胡茂元,《中国汽车报》,1999年4月29日。
1.顾客及顾客需求高等教育是特殊的服务业,学生通过教育得到知识和素质等各方面的技能,最后走向社会,社会上的单位接纳从学校走出的学生,利用学生从学校获得的各种技能,为企业自身谋求利益,因此,社会上的单位是最终的顾客。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以此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学生也是顾客,他们所要获得的是知识、能力和素养。因此,高等教育有学生和企业这两种顾客。本文以问卷的形式向某校13和14届的IE毕业生和招收IE专业的公司招聘专员征集求职中的技能,并根据求职中技能的重要度对各种技能进行打分。具体技能如表1中第1列所示。
2.关键质量需求确定根据学生和企业对求职中各种技能的打分,可以得到各种技能的重要度。根据学生和企业的问卷结果,再比较某校IE专业毕业生与省内以及国内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得出比较分析数据Mi。改进目标是改进后希望达到的需求满足程度,水平提高率是目标质量评估值相对于现有质量情况评价的提升比率。根据目前某校IE专业的现状,制订合理的目标,并计算出水平提高率,具体。
3.制作质量表将技能需求转换为技术质量要素,用KJ法聚类,将抽出的类似技术指标放在一起,从而将各类特性归纳、合并。通过汇总整理,将各指标的质量特性明确化。最后得到技术需求特性如表2中第
4.关键质量特性确定利用式计算各项技术要求重要度Hj。通过对技术水平的分析及省内、国内竞争对手的比较,根据式计算技术竞争力指数。通过上述分析,绘制技术措施及竞争力表格。
5.构建二级质量屋由第一阶段质量屋,根据技术要求重要度,从6个技术要求中,选出技术重要度最高的前三个作为输出特性指标,以对某高校本科生的培养机制进行改进:具有较为完善的实验室以及实践基地,较高的教学质量水平次之,然后是完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这三个特性目标作为新的质量屋的左墙,并根据前面介绍的方法和步骤找出更精确更具体的改善措施。用同样的方法,将第二阶段的数字利用相关公式进行处理,利用富通QFD软件。
二、提高IE人才培养质量的改善措施
1.构造良好的教学质量管理评估体系针对某项学习任务制定相关的学科内部标准,以此来监督各项指标的完成;在关注本校状况的同时还要关注同类院校的动态,并在各个方面制定相关的外部标准。
2.课程设置灵活性与适应性实践与动手操作能大大提升IE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使IE学生在求职中脱颖而出,所以应该适当增加具有实践性的科目,在实验室或者实践基地进行实习学习,增加IE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英语和计算机等部分科目,开展一定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以及各种软件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相关软件,如CAD、Witness系统仿真、Minitab等软件。
目前的“质量管理”教学层次不分,表现在:无论是短期培训还是学历教育,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也不问是什么专业,都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学时数,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法,导致教学内容的雷同和无针对性。IE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会有很大不同,由于学生就业的多样性,势必造成对不同知识需求程度的不同。仍以专业课“质量管理工程”为例,由于企业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过程性和全员性,决定了无论什么岗位、什么工作、什么职业、什么职位,都毫无例外牵涉到质量管理的问题,但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工作、不同职业,对质量技能的要求有很大差别。另外,由于我国高校基本上不设真正意义上的质量管理专业,本科以上质量管理学历教育的数量很少,而目前我国质量管理人才需求日趋旺盛,供需存在极大的缺口,因此,IE专业某种程度上也担负着为企业培养质量管理专门人才的任务。对专门从事质量管理、质量检验、质量审核与认证工作与从事物流管理、生产管理、工作研究以及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工作所需的质量知识与技能有很大差别,从而导致对专业知识的关注点会因为岗位的差异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各专业课在考虑这些差异的前提下,应针对不同职能和岗位分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需求。
二、基于职业导向的差异化教学思路的提出
“差异化教学”就是根据总体教学目标,将教学对象,按其需求和相关影响因素分成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并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评测方法,最终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目前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差异化教学,还主要体现在教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基本上反映的是学校和教师的需求,还没有从岗位职业需求、学生需求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人为地造成了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教学难度,降低了教学效果。国外高校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佐治亚理工学院的IE专业在美国大学学科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它的课程涉及范围很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并且可在制造系统、作业研究、质量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方向中选择一个修读。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计划和预修课程会有所区别[3]。再如,密歇根大学IE专业的“质量管理”方向,除基础课程中有“质量控制及可靠性”,必修专业课程有“最优化”,选修课中还有“统计质量控制”[4]。而国内IE专业只有“质量管理工程”一门课程,却包含了“质量控制及可靠性”“、最优化”和“统计质量控制”等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与他们对知识的“作用和价值”的主观判断呈正相关关系,而他们判断知识“作用和价值”的最重要标准是“与未来职业的相关性”[5]。因此,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学生最关心的未来就业结合起来是改变目前IE人才培养面临问题的一个最佳选择。引入职业导向的差异化教学与培养模式不仅可以缓解目前有限的学时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而且还可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一般来说,符合企业要求的IE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大致可以分为:基本职业素养(思想道德、人文素养、外语等)、专业技术能力(机械设计技术与方法、机械制造技术与工艺、材料成型技术与工艺、计算机应用等)以及专业管理能力三个层次。其中基本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而专业管理能力包括:QDC(Quality、Delivery、Cost)价值条件管理以及资源要素(设施设备、物料、人力资源、工作方法、环境)管理的能力。这也是形成差异化教学的关键。以“质量管理工程”为例,采购管理对质量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及审核更为倚重;而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则更需要试验设计与可靠性的知识;而对生产管理则需要过程控制和质量改进的知识。
三、基于差异化教学的课程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开发出不同的教学模块。IE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的学生就业具有广泛性,这种广泛性不仅体现在就业行业广,还体现在就业职业、就业岗位广。因此,专业课程内容的确定,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不同从业岗位的需要。根据就业方向职业能力要求,将整个课程体系分成若干个层次模块,并做好课程各内容之间的衔接。仍以“质量管理工程”为例,在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质量管理体系等基础部分之上,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质量检验、试验设计、可靠性等内容相对来说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具备实现模块化教学的可行性。
(一)基础模块
由于无论什么职业、什么工作、什么岗位,都牵涉到质量管理的问题,所以,基础模块强调的是共性和全局,是本专业所有学生都必须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的质量管理最基本的原理和知识,大约需要32个学时。适用于系统规划设计、工作研究、采购、物流管理等岗位。包括质量管理基本理论与概念、企业质量文化、质量管理基本方法、质量管理体系及标准、质量检验基础。基础模块面向整个专业所有学生,学习结束后,部分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部分学生进入特色模块部分的学习。
(二)特色模块
特色模块强调的是个性化和局部侧重点,即深入学习部分,包括过程质量控制和设计质量保证。其中“过程质量控制”模块适用于生产管理、现场管理等岗位,主要培养学生分析、控制、解决生产现场出现的质量问题的能力。包括质量数据的统计处理、过程能力与SPC。“设计质量保证”模块适用于工艺设计、产品设计、技术服务与管理岗位,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试验设计和可靠性技术等手段保证设计质量,进行工艺设计和改进产品质量的能力。包括试验设计和可靠性。但选择“设计质量保证”模块必须在学习了“过程质量控制”模块的基础上。两个模块各需要大约24个学时。
(三)综合模块
后工业社会也称为信息社会,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于1973年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正式提出,后工业社会由高科技所引发,是信息产业革命化的产物,在后工业社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①工业设计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至今已有250多年,随着人类由以机械化为特征的工业社会走向以信息化为特色的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的内涵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以外观设计、造型设计、色彩设计等为代表的传统工业设计,正在快速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高端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工业设计作为高技术服务业,明确提出要“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后工业社会的工业设计必须要在功能满足的基础上,将人们内心的安全感、幸福感等情感激发出来,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物质层面,这其中的聚焦点,正是用户体验,谁的产品或服务更能贴近用户的使用心理和习惯,谁就是胜出者。因此,在后工业设计中用户体验将成为工业设计价值的核心。
二、后工业社会对工业设计师能力的要求
在后工业社会中,设计师将面对资源紧张、信息泛滥、情感疏远等社会与生态问题,需要将设计从“产品为中心”转变到真正“以人为中心”,设计对象也将从“物品”转向“服务”。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较以往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更具广度和深度的设计思想。后工业社会是高科技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需要通过设计将高技术与高情感相融合,因而迫切需要使世界变得温暖的设计人才。这种人才应具备真、善、美的素质,它们分别代表着设计的三个方面,即科技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设计需要兼顾科学、道德与美学,唯此才能造福于社会。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树立设计的全局观,不能将自己的工作仅定位于艺术造型这一较低层次的设计,特别在以人本主义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后工业社会,造型仅仅是设计的一个环节,而前期的设计调查对于设计来讲则非常重要,只有进行细致的设计调查,设计才能“对症下药”。此外,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美观因素外,可用性因素也必须加以考虑,使设计既美观又实用,给用户以良好的体验。
三、工业设计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课程设置工业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其涉及艺术学、工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设计类的学生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并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将其进行有机整合。从后工业社会中设计师应具备的真、善、美三种基本素质出发,可将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划分为工程类、人文类、艺术类三大模块。工程类课程的设置面应比较广,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各种工程知识,在此基础上思考技术与人的关系,怎样将其与设计相结合。工业设计专业工程类课程的设置除了材料与工艺、结构设计、电工电子技术等以外,还应包括移动互联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人文类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能从社会的宏观环境出发,发现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使设计能满足人的需要,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后工业社会中,老龄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设计。工业设计专业应设置的人文类课程有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艺术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使设计作品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趋势。设计是一种实用艺术,并不是纯艺术的个人表现,设计师应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工业设计专业应设置的艺术类课程,包括造型设计基础、设计色彩学、设计美学等。
(二)理论教育移动互联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后工业社会处于一个信息爆炸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如慕课(MOOC)、网络论坛、微博等对所学的专业或课程有较好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授课方式势必发生变化,不能再完全沿袭以往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互动,教师的职责将更倾向于引导者和组织者,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于设计类专业尤为重要,要做到这一点任课教师必须对课程有深入、全面、系统的认识,必须时刻把握学科发展前沿信息。
(三)实践教育在后工业社会中,设计将由专业设计师的工作向更广泛的用户参与演变,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参与的创新设计将会日益受到关注,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设计创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设计的成功与否将更多地由用户来决定。在此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如课程设计、专题设计、毕业设计等时,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把握社会热点,并从设计的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寻求设计切入点。此外,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走入用户的世界,认真研究用户的生活形态和行为习惯,使自己的设计能够融入更多人性化的东西,给用户以良好的体验。只有这样,设计才能为用户所接受,才能为社会所认可,才能产生市场价值。正是基于此,许多学者认为设计学院将会成为未来的商学院。
四、结语
1.1适应我国工业企业国际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自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出现了一系列变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思路,促进了经济转型。为适应大的背景环境,以及工业企业向国际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各企业必须改进自身管理,采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规范成本支出环节,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新的成本核算会计体系。这种新的成本核算会计体系,可以在总体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杜绝企业生产的盲目性,从而降低生产总成本,获得高额利润,实现企业良性发展。
1.2成本管理是工业企业利润的“守护神”
成本管理是企业获得利润的法则之一,先进的成本管理既不损害产品质量,又能够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因而,应当引起企业管理的重视。如果企业不实行严格的成本管理,很容易会消耗企业实力,使企业陷入财政危机,造成生产经营的困难。根据“利润=收入-成本费用”这一基本公式,可以得知,成本管理对企业利润的重要性。
1.3成本是工业企业定价的基础
价格是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低价策略,当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低价产品更有竞争优势。然而产品的定价受制于成本,传统成本核算系统的一个最主要缺陷就在于常常少计复杂的、低产量产品的成本,而多计高产量产品成本,从而使成本信息不真实、不相关,产品定价不符合实际。而作业成本法大大提升了成本信息的精确度,从而有利于企业利用成本信息进行管理决策。因此,想要实行低价策略,就必须要对成本进行严格的管理,由传统成本核算法向作业成本核算法转变,把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取必要利润。
2.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会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是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系统地监督、核算,为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的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生产成本是工业企业生产运营中的重要环节,生产成本的核算则是最基本的一项会计技术,是每一个会计都应掌握的职业技能,然而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存在着许多问题,成本核算会计体系不健全,与企业发展之间矛盾突出[2]。
2.1企业成本核算对象不合理
对于企业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成本核算方法,与企业的内部管理和长远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当从企业的自身特点与各类成本核算方法综合考虑,规范生产成本的核算,形成契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进行生产成本核算的实际当中应当遵循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根据其要求设置相应的配套文件,如账簿、表格等。同时,生产成本明细账应当具体到每一个细节,如材料采购的时间、价格等内容,不能大而无当。
2.2成本管理观念陈旧
降低成本是传统成本管理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只好发扬“节俭”的传统的美德,减少投入。这样一来就忽略了产品的质量问题,导致安全事故频发。与传统成本管理不同,战略成本管理需要企业管理者从注重成本核算向成本控制转变、从成本的经营性控制向成本的规划性控制转变、从产品的制造成本管理向产品总成本管理转变、从静态成本管理向动态成本管理转变,在遵循生产规律的条件下,解决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的矛盾,实现二者的平衡,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3缺乏管理会计核算
我国工业企业管理者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许多企业仍然缺乏管理会计核算的人才,没有建立专业的管理会计组织、部门,管理会计核算混乱无序。管理会计核算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对企业决策有重大意义。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有些企业将单位变动成本作为定价的基础,决定企业最低销售价格,以低价吸引顾客,为企业创造利润。由此可见,企业必须要实行成本核算。
2.4缺乏现代化管理干预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成本管理更加先进。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准确率高、分析力强,储存量大的优势,能够使会计成本核算更加方便快捷,而有些企业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在会计的成本核算管理当中仍然采用落后的方式进行核算,无法适应新的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不能及时准确的取得有竞争力的合理成本,影响企业发展。久而久之,企业就会因无法满足现代成本管理的要求而惨遭淘汰[3]。
3.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会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市场经济竞争非常激烈,工业企业要想在市场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重视企业成本核算,针对现有问题,积极寻找对策,努力建立适合自己的成本核算会计体系。
3.1会计人员应该拥有专业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企业成本核算有直接的影响,素质高的人员,能够使会计工作有序进行,而不够专业的会计人员很容易导致成本核算出现各种问题,不利于成本核算的顺利进行。在实际的成本核算工作当中,会计人员可能会面临各种措手不及的复杂问题,例如成本核算方法、材料计价方法等等,没有真才实学的会计人员碰到这些问题就会手足无措。简而言之,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是解决我国目前成本核算问题的对策之一。
3.2会计人员应协调好内部工作
在企业内部控制测试工作方面,会计人员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为生产成本的核算准备好各种资料,配合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同时,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尤其是账表单证的设计能力,使自己成为优秀会计队伍当中的一员。在实践工作当中不断向他人学习,总结经验,掌握正确的成本核算方法,使将来的成本核算工作能够有效进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4]。
3.3大力推行成本核算制度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的许多管理者不具备成本管理意识,忽视成本核算,导致成本核算工作很难展开。企业各级领导应当意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转变思想观念,大力推行成本管理。企业各部门要团结协作,根据制定出来的方案,认真落实对生产成本的预测、控制等工作,运用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实行管理,实现成本控制目标[5]。
3.4设立专业的管理会计机构
管理会计是对企业内部的一种管理,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它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控制、规划等经营活动的环节进行管理,得出信息,实现会计与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融合。目前市场经济风云变幻,我国企业要想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形式之中获得发展,就必须对市场信息有足够的灵敏度,能够及时掌握相关信息,而管理会计正是企业进行市场预测、成本控制的有效机构。
3.5制定并完善基础工作
企业的基础工作关系着企业的日常运营,有序的基础工作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和稳定。做好企业的计量工作、制定企业内部结算价格、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定、实行会计电算化,这些基础工作,能够提高企业的成本核算效率,控制生产成本,并且为企业进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6]。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