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阅读论文

时间:2023-03-17 18:00:46

导语:在小学阅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阅读论文

第1篇

1.图片导入。对于小学生来说图片比文字更加富有吸引力与趣味性,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所配插图并收集相关的图片,以图片来导入,这样更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现桂林山水风光图,学生如临其境,为图片中优美的风景所吸引。这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来描写这优美而壮丽的山水风景呢?这样自然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文本的阅读上来。

2.音乐导入。音乐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在渲染氛围上具有重要作用。将音乐与文字结合起来,能够将那些语言所难以描绘的情感、意境等传达出来,这使得教学更加富有情感性与艺术性,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收集相关的音乐,通过欢快的节奏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刺激学生的听觉,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快乐阅读。

3.悬念导入。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推动学生产生源源不断学习动力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富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认知悬念,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阅读动机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活动。

二、确立地位,引导学生主体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互动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实践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阅读的主体,以往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思想与思维代替学生的行为,学生只是机械而被动的参与者,学生根本没有阅读的机会,将阅读课上成了教师条理分析的讲解课,这样的阅读教学注定是失败的。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所要构建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展开主体阅读,在阅读中生成独特见解,实现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更为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阅读的空间,也就是说要保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探究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就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作者的互动。因此,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不要只是浮于表面,而是要将文本与特定的场景、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才不会只是就字面来理解,而是能够将文字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才能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与心灵互动。

三、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进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富有深度的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带着特定的问题来展开主动阅读,让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同时通过提问,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减少无效教学,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提问的方法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帮助学生不断探寻,进而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思维能力。教师的提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要注意时机。要选在学生思维关键处提问,以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拨云见日,忌不分主次、满堂乱问。

2.提问要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简单的“是不是”的提问并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必须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最好提富有创意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

3.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阅读不仅要回答他人所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还是一个学生自主提问、自我分析与解决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要让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材,要敢于挑战,善于质疑,勇敢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将学生的阅读推向,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成效,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培养习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

良好的习惯会让学生终生受益。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学生的阅读是在和谐而融洽的氛围下展开的,而且更能力排困难,坚持到底,以达到预定的阅读目标。这样的阅读是主动、快乐而有效的,这正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1.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阅读中也是如此,只有展开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部分个体可以解决的问题,进而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在教师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听课,这样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阅读与思考是一个有机结合体,只阅读不思考就是白读,并不能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这样才能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达到深层次的理解。

3.养成动笔的良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动笔的好习惯,在阅读中不管是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或是优美的语句、精彩的段落,抑或是有不同见解与独特感受,都要善于动笔,用笔来进行标记,用笔来记录自己的心得与感受。

第2篇

小学生学业负担虽然一减再减,但是一些大大小小的测试还是剥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另外,学生缺乏自读的积极性,根本不读课外书籍,甚至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越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课外越不看书,一些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还喜欢看课外书籍。还有一些生活条件艰苦的学生,根本无书可读。同时在读物种类的选择上,有明显的偏向。作为语文学科的课外读物,文学作品应该是主要读物,但现实是小学生更热衷于电视中播放的一些动画片的读本,还有一些笑话、脑筋急转弯、走迷宫等,根本谈不上课外阅读中的精品意识,也不排除阅读教学时间的分配随意性很大,教学空间封闭等因素。可能由于教育评价制度的“考试化”导致部分教师把课内阅读教学课变成分析课,滔滔不绝、繁琐地讲解、分析、提问、解答,不见学生的读书和思考,没有给学生留下必要的读、思的时间和机会,不可忽略的读书活动则被排挤掉。对于学生看课外书,一些老师尤其是非语文学科的老师,总是从负面看得多,从消极面想得多,认为多看了课外书就必然少看了课内书,甚至影响作业的完成,影响课内教学。关键是看老师怎么引导,如何处置,要全面地看问题,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矛盾,一味地“严禁”、“不准”,只会适得其反。以上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那么小学生到底需不需要课外阅读呢?我认为,作为新世纪一代的小学生,要提高语文素质和人生素质,不能没有课外阅读,同时学生的生活也不能没有课外阅读。

二、阅读是孩子成长的奠基石

从小学生的生理发育看,他们天真好奇,喜欢了解新鲜事物的特点,甚至连天上、地上的怪事都想知道,没有课外阅读,仅仅凭课本上有限的“例子”了解社会和人生是不可思议的。从知识结构看,以识字为入门的语文教育,不仅延续到整个中小学教育的始终,而且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是一门必修课。同时,语文阅读作为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各种神奇的科学宝库。即便如数、理、化中的应用题,也要凭借语文能力对文字的理解推衍解答。所以掌握语文阅读知识对拓宽知识领域更直接,也更有效。这种知识结构的框架,突出阅读在课外活动中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它是课内教学的补充和扩展。首先表现在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课外时间,尤其是到了节假日,更是课外阅读的大好时光。其次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有限的,几乎是点到为止。课外阅读就没有这许多顾忌,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所喜爱的作品里饱尝喜怒哀乐的百般人生滋味,由此看来,课外阅读可以为课堂教学在时间和内容的两个“有限”作出有效补偿。而内容上的补偿,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补充,而且表现在质量上的扩展。所以课外阅读对课内教学,实在是一个更广阔更丰饶的“第二课堂”,它和课内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而在阅读教学中这一点则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主体意识,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不断创新和提问质疑的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

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应该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究。有一位教师讲《麻雀》一课时说:“这篇课文记叙了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没有告诉我们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立即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精神,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同学自读课文,通过文中的词句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孩子们畅所欲言,气氛异常活跃,经过热烈讨论,师生达到共识:这篇课文赞颂的是亲子之情。这一精彩的教学片断,向我们展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必要与可能。

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人又是个体,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说让人都一模一样,我想这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我们要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这并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呢?我认为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语言。如教学《鸟的天堂》,我在总结课文时指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话音刚落,就有两三只小手举了起来。我没有立即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这时让他们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思考。于是,我用手势示意这几位学生把手放下,亲切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我想你们如果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认真读读课文,思考周到些,把语言组织得精练些,回答一定会更精彩。”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同时稳定了全班学生的情绪。学生在教师期待的目光中细致读、认真想,教室里鸦雀无声。不一会儿,学生陆陆续续举起小手,这时我请一名中等程度的学生起来回答,他回答道:“这里之所以能成为鸟的天堂,是因为大榕树茂盛和当地农民不许人捉鸟。”另一名学生补充道:“我认为这里成为鸟的天堂有三个原因:一是大榕树茂盛,适合鸟儿做巢生活;二是农民不许人捉鸟;三是四周环境宁静优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经历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经历了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表达”

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如《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中朝人民之间有着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军的口吻追述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献出鲜血和生命的感人往事,学生比较容易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有着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为了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也能体会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也有着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独立思考。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和平时的积累,根据下面的开头讲述志愿军可歌可泣的事例:(1)那一回。(2)我们清楚地记得。(3)八年来。

2.小组交流。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推选一位同学归纳小组同学的发言,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本组交流获得好评,小组成员全力以赴,群策群力。

第4篇

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即只是一味地为学生灌输相关的语文知识,但是却尚未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但是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较低,学习效率也较差。

二、开展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阅读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抓住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要努力将阅读教学的认知目标与教学目标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等,要努力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以及技能的整合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地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实现阅读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往往较为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影响了教学效率。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模式。首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双基”的训练,即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的训练[2]。其次,教师还要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段落大意等进行“精讲”,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意。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注重讲练的结合,例如要带领学生进行语句的扩展以及句子仿写练习,从而使得学生在具体的练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及语文素养。而且,为了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还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以及开放性学习等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生为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合作

第5篇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的主要学习方法,主要内容是由字词句段篇所构成。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要将学生听的能力放在主要的位置上来进行培养,将学生们倾听的习惯培养起来,让学生们能够一边听一边去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说话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技巧,能够将阅读中的内容,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进而给学生们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能够使学生们听老师讲解完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加工将自身的想法表达出来,之后教师根据文章的特点,将适合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并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动手记画,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就能够将学生的认知能力很好地提升上来,这样学生们在阅读的时候,就会知道怎样去听老师的讲解,进而培养和锻炼属于孩子自己的阅读技巧。

二、对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上进行培养

按照语文教学的特征,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充分应用到阅读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进行注意,在学习中,对学生的独特体验上要予以尊重。为了将学生们对阅读文章理解的独特和多元性展现出来,对体验的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表达出来,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充分发挥语用的作用,要引导学生们多读、多思考。不管是对何种阅读方法进行选择,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是其根本所在,比如,只读文章,对语言材料进行吸收,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能够同文章直接对话,对文章中的语言材料进而做到由外而内的吸收;其次,利用学生自行阅读交流反馈,对学生阅读中的仔细认真程度上能够很好地进行培养,将一边思考一边阅读的良好习惯培养起来,自我品味文章中的内容,要比教师强制性灌输效果明显。例如,某位教师为了能够将孩子们自主阅读的能力提升上来,引导孩子们对主题阅读中《天才比尔•盖茨》进行阅读时,先介绍了他的主要的重要事迹,之后让孩子们带着兴趣去阅读文章,并且告诉孩子们要想成为富翁,能够从其中获取到什么经验。这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就会非常浓厚。同时,教会学生正确地运用技巧和语言进行阅读,对于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技巧上可以很好地进行控制,并且按照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上也能够很好地进行调整。同时,教会学生们去精读文章。阅读一些知识丰富、教育意义强的文章,这样对于提升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会更快、更明显。

三、将美学思想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

将美从阅读的意境中挖掘出来,是对小学生审美意识进行培养的开始和关键所在。对文章中的环节和写意怎样引导学生们去形象地体会,对作者的思想情感上一同前进,对这个思维过程予以完成,进而向着文章的意境中迈进,是通过美育使学习者进行接受的前提条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实践中引导学生们对美和丑要正确地进行区分,对什么是美有一个正确的衡量标准,进而带着美的思想去对文章进行阅读,很多题材的课文在小学语文中,都有效地统一了形式和内容的美,所反映出美的意境和美的形象,形式上都非常的合理,结构上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的文章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对儿童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对于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思想素质上都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们以美的高度出发,去体验、感受和领会文章中的美,使高尚的情操、品德和理想能够有效对学生们的身心进行陶冶。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对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特别的爱”进行阅读中,教师从美的角度上对孩子们进行引导,让孩子从中将“美”挖掘出来,进而对整个文章上进行了解。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的阅读水平,丰富了孩子们阅读情感。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阅读 亲近文本

陶行知先生说:“做是学得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主“做”的过程,任何缺乏了自主体验的课堂无论如何精彩,都只不过是矫揉造作的秀场。只有在文本间最朴实的行走,最简单的捡拾,才能让学生从中体验真实,发现自我,真正唤醒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自主阅读效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不二法门。然而新课程改革以来,有些教师打课改的旗号,将多媒体、游戏、比赛等多种形式毫无遗漏的应用于阅读课堂,以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学生注意。然而,经历后才会发现,这样的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实则高耗低效,不能从文本角度出发的课堂又怎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因此,教师必须用心审视新课改的本质,从文本出发,潜心会文,在反复的字词推敲品味中刺激学生的感官,真正激发学生自主阅读。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阅读教学中,教师由辨析词语,积淀语感出发,让学生感受真语文的性情。师:请同学朗读第一段,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换成括号中的词好不好?多媒体出示: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浮)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下落)……学生经过思考,生1:我认为“悬”指太阳与海面还有一段距离;而“浮”表示太阳已经接触到海平面。两者比较,用“悬”更生动,表明太阳置于天与海之间,无所依托,却无比静美。生2:我来比较“下沉”与“下落”,“下沉”是慢慢的靠近,具有势不可挡的力量;而“下落”不仅速度快,而且漫无目的,在这里形容夕阳西下是不准确的……师:同学们体验太精妙了,我们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边读边想象词语蕴含的意象,就会发现落日风景就在眼前,我们大家不妨一起来一次三亚之旅,好不好?“好!”学生响亮的回答。在接下来平平仄仄的朗读中,学生感受文字之美,收获语文之韵……此时,学生阅读的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而是文字深处的风景;激发的不仅有兴趣,更有心灵的渴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关注学生感受,珍视学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化思维的成长。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喊着“个性发展”的口号进行着“专制统治”,看似开放的课堂依然是学生思想的禁地。因此,真正的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必须去掉那些响亮的口号和华丽的形式,遵从学生内心的需求,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交流中自主成长。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中一个学生读到“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学生语调上扬,语气干脆,咄咄逼人。此时,有学生提出了不同观点,生:我感觉那个“围观”的人可以是刚才同学朗读的青年人人,也可能是一个老者,如果是老者就不能这样读了。教师乘机追问,师:那要怎样读?你来试试。只见同学手缕胡须,以缓慢而沉稳的语调说:“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语气中分明带着几分岁月沉淀的智慧。师:太棒了,你的解读标新立异!教师的表扬引来了更多同学的参与,有模仿少年的,语言中带着稚气未脱的敏锐;也有模仿中年人的,一派胸有成竹的样子……犹如一块石头掠过平静的湖面,整个课堂顿时兴奋起来,没有了恹恹欲睡,也没有了交头接耳,一个个小宇宙都在高速运转着,学生在充满自主与激情的朗读中思考与交流,表达与倾听,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闪烁思维的灵性,擦出智慧的火花。

第7篇

1.多让学生开展讨论,锻炼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很多人都认为老师讲得好,学生就能学得好。这种观念是不全面的,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固然重要,但是不一定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主要还是取决于老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具有构建知识意义的能力。阅读教学的中心是“读”,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老师强调,反复朗读、用心精读,不断强调“读”的重要性,但其实,在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激发学生的疑问精神,要懂得问“为什么”。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脑筋,让他们发挥探究求知的欲望,主动地去获取对阅读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感受。在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不单教会学生对语言的基础理解,更能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值得我们广泛推广运用。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孩子的思维。语言和思维本就是不可分离的,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与方法的培养和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演课本剧、改写课文内容、小组讨论等合作方法,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从而解放思想,发挥个性,培养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的有效结合。合作学习不是指单纯的合作,而是要建立在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之上的。只有学生拥有了独立学习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而学,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学会人际交往。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有利于社会的人才。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近年来才开始兴起并逐渐推广的一种教学理论。对于这种学习模式,还有很多相关的机制理念不够完善,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结合实际,探索经验,不断地丰富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适用范围广泛,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级,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不能盲目借鉴,而是要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教学作用。

1.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定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时,不能忽视教师所起的作用,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不能脱离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学会引导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自学和理解能力都较差,所以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运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从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方面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辅导。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也直接影响到其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开阔思维拓展视野,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正视问题,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抓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此,笔者在查阅其他学者的语文教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工作实践,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阐述。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意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我国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也影响到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而交流合作必须依靠语言的沟通,良好的语言能力就成为社会发展对人们提出的基本要求,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语文阅读成为主要的方式,首先阅读在语言运用中使用的最多,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人们要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学习某项具体的新技术都要依靠阅读资料来实现;其次,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经常用到汉语,想要迅速的成长就需要不断的学习,语言阅读能力就成为他们成长的必要能力 所以,良好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时展和社会进步对小学生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二、 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 缺乏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首先,由于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单一,在大部分的阅读课上,仅仅单纯的阅读课本上文章的内容,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基本上采用一些参考书上的材料,让小学生一遍一遍的阅读,而且采用阅读完一部分内容后让学生做练习的方式 老师经常出一些填空、听写、排序等类型的题让学生去做,然后给学生校对答案,教师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纠正小学生错误答案方面。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很少对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只是被动阅读,不是在主动阅读。长此以往,他们对阅读就产生了厌烦情绪,从而极大的打击了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2. 缺乏课外阅读时间

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他们不仅要按时完成学校的课程和作业,还要上各种培训班和兴趣班,以致他们的剩余时间非常少。但是要想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只依靠课堂时间,必须进一步加强课外阅读。然而,目前的小学生却只能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完成课外作业,剩余的一点休闲时间,也是花在看电视、打游戏或者外出游玩等方面,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心来阅读几本好书。这就导致了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时间很少,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3. 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比较传统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很多学校都在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革新。然而,小学语文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会形成一套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客观而言,这些模式也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若是长期过度依赖此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在固定的教学模式中被禁锢,从而将趣味性、生动性很强的阅读教学变成比较单调、相对呆板的课程,长期如此必将使学生对阅读教学失去兴趣。

4.有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由于长期以来对小学语文阅读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致对相关教学方法的研究比较缺乏,所以也没有太多很成功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推广,每个老师基本上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教学。导致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不浓厚,阅读积极性不高的因素既有语言知识方面的因素也有非语言因素。在语言知识的层面上,首先语义障碍成为主要的问题,如材料中有生词、或者对已学词的其它意思不理解等。。其次,阅读速度的障碍,有些小学生阅读速度非常慢,导致在限定的时间内不能读完所有的材料,从而也不能正确的领悟文章的大意。在非语言的层面上,也就是心理问题上,主要指心理素质,部分小学生在阅读时心理紧张、焦虑、不自信。

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由于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学生也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很难有一种方法是适合所有老师教学也适合所有学生学习的,笔者在此提出一些自己认为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

1.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进行阅读

要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就必须有足够的训练,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大量的阅读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着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对于家长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必要的阅读条件,并且要恰当地监管孩子的阅读内容,不断为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阅读材料。对于学校而言,必须适当地增加投入,必要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类似于图书交换等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够互通有无,使有限的阅读资源造福于更多的学生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了,就可以更好地汲取书籍中的营养,不断充足自己、提升自己、所以,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阅读教学,认真地抓好阅读教学,为全方位、多层面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2.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激发小学生的小学语文阅读兴趣。传统的阅读教学,师生互动缺乏,教师只是简单的对课文进行讲解,忽视了自身情感因素对小学生阅读的影响,没有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违背了阅读的规律。在课堂上,教师的思维方式主宰了课堂,更限制了小学生,师生缺乏互动,唯一的互动方式就是单纯的问答式,而且始终局限于课文本身,小学生只是知识的接收者,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信息不能有效的进行交流,这种封闭的信息环境导致了信息的堵塞,学生阅读后的想法不能得到很好的表达与交流,阻碍了小学生的阅读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 评价的作用

(一)阅读能力评价是提高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语文教学以阅读为主,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工作的核心。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均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开展阅读能力评价,以阅读教学的目标为依据,对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所形成的能力进行价值判断,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 阅读能力评价是完善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阅读能力评价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从阅读教学的准备到具体实施,若没有对学生阅读能力评价这一步骤参与其中,就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阅读能力评价可以说是一个阅读教学过程的结束,又是下一个阅读教学过程的开始。

二、评价内容

(一)爱读书──阅读的主动性

韩愈说:“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名人伟人,无不把读书作为生活的乐趣,成功的基石。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将阅读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使学生“爱读”。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把自己的全部活动指向读书,与读书有关的神经活动才会处于最佳状态。

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一方面来自于自身对读物的兴趣,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使学生形成“爱读”的习惯。

(二)善读书──阅读的质疑性

阅读的质疑性,指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及其相关的内容敢于大胆提出疑问并主动探索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善读”的情感倾向。它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质疑,即提出疑问,这是发现问题;二是问难,即对疑问进行探索,这是解决问题。教师培养学生的质疑性品质,要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钻研的心理素质。

(三)会读书──阅读的积累运用

阅读的积累性,指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不断积累获取的知识并随机应变地加以运用的心理素质,表现为“会读”的情感倾向。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输入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把信息进行加工,并与自己头脑里已经储存的信息相互聚合和重新组织。

三、评价方法

(一)重视学生阅读的形成过程,实施形成性评价

阅读能力的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过程评价,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又称为结果评价,是某一完整的教学阶段结束后作出的结论评价。以前人们对阅读能力的评价侧重于结果评价,而忽视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为阅读能力的形成,它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不断积累,不断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它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不时地进行阅读的反思和批判,不断地把握自我理解程度,判断与阅读目标的差距,并采取各种帮助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所以,对阅读能力的评价,我们不仅要关注其结果,更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二)尊重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评价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方式、认识水准、阅读目的以及切入角度等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阅读速度、阅读兴趣和阅读接受等方面显现差异。回避差异,课堂就会变成只有教师和少数尖子生相互弹唱的“独角戏”。差异性阅读并无好坏之分,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阅读的过程实质是一个充满强烈主观色彩和荡涤心灵的个性化行为,更是读者“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因此,在学生阅读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让评价都合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品尝阅读学习的乐趣,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校内外相结合,实施主体参与多元化评价

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所以,在阅读评价中,不仅是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更要让学生以及与学生有关的其他人员参与评价,即采用学生自评,同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查评的全体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学生通过自评,能培养自己的认识能力。小组互评使学生学会辨别,学会欣赏,学会评价。教师点评,主要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家长查评,主要引导家长主动、全面了解学生,辅导自己的孩子。

(四)开展读书交流会,进行活动式评价

阅读能力的评价过程应始终保持动态化,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循序渐进的转变与发展,重视阅读行为活动记录和表现反馈,使评价处于开放的良性循环之中。

学生课外读的书应该定期在班内进行交流,让他们介绍自己所读书的主要内容,自己的读书经验,自己读书所得的收获,亦可向别人推荐自己所读的好书,其余同学可以提出的问题或者见解与其进行交流。这样在班级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四、对现阶段我国阅读能力评价的思考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的研究虽然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在我国中小学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阅读能力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意识和手段还停留在考试与测验上,很少考虑到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功能的全面性。只注重教学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来断定他们的阅读能力,但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是难以用纸笔测验来进行的,可纸笔测验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仍然占有绝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