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创新音乐论文

时间:2023-03-17 18:00:47

导语:在创新音乐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创新音乐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呼伦贝尔草原;音乐文化;鄂温克部落;敖鲁古雅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059-01

舞台剧《敖鲁古雅》将鄂温克族民俗文化进行了艺术加工整理,并且在世人面前呈现出了呼伦贝尔草原的音乐文化,向我们传递着来自原始森林那古老而清澈的声音。

一、舞台剧《敖鲁古雅》简介

《敖鲁古雅》是一部短小的舞台剧,它汇集了鄂温克民族的生活资料,为观众呈现出了千年民俗音乐文化,不仅仅是音乐与舞蹈的汇合,也集中展现了鄂温克族千年来的生活生产状态。在鄂温克民族的生活中,到处都有鹿,鹿是个表征性的代名词。《敖鲁古雅》描写了一个篝火边依偎在主任身旁的鹿,它有时安静,有时活泼,而女酋长玛利亚索认为,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因此她一直守护着山林和驯鹿,她愿意和驯鹿在一起,愿意在满是植物的大森林中生活。

舞台剧《敖鲁古雅》完美地展现了原始树林中大自然动植物的声音特征,运用了完美的音响设备。并且从全方位的角度,展现了民族文化和内容,使人们带有审美的态度来欣赏其独有的美感,充分地了解到了该民族特有的文化氛围。

二、充分展现了鄂温克族的音乐特点

鄂温克族的民歌音域宽广,多由上下句形式构成,句子结构对称,在歌词方面多衬词,采用头韵,民歌结合使用五声音阶和三声音阶,形式较为古老,具有抒情性强的特点。主要包括三部分,即:“扎恩达拉尕”“努该勒”“萨满调”。由于地区和方言不同,鄂温克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差异较大,最常见的是宫调式的民歌。宫调式民歌强调宫、商、角三个音,其节拍、节奏比较自由,旋律起伏较大,音域宽。

舞台剧《敖鲁古雅》由“吉祥三宝”团队主创,于2010年在北京演出,乌日娜担任了总导演。作为鄂温克族人,乌日娜淬炼出了自己民族中最为本真的灵魂精神,也淬炼出了最具感染力的民族精神,通过鹿的演绎,融入了“喉音”等鄂温克音乐元素,再现了鄂温克族神秘的生活、历史与文化,还原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处的美好场景,并且辅以鹿哨、单鼓等鄂温克族特有的民族乐器,使观众在“祭熊”“萨满舞”等难得一见的仪式典礼中,体味到了鄂温克族的顽强生命力,听到了来自遥远而古老的森林部族的动人故事,体味到了族人们的朴实,以及人们对自然之母的感激之情。

在演唱方面,《敖鲁古雅》使用了一种极具穿透力的原始发声方法,即:喉音发声打拍法。这种发声方式来自于猎民们对于驯鹿以及鸟雀声音的模仿。猎人们充分掌握了动物发声的要领和正确的发声位置,在演唱的时候,肺部、胸腔等器官要协同合作,才能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敖鲁古雅》中的乐器属于民族乐器,这些乐器完美地体现了鄂温克族人原生态生活与音乐文化的传承,大多来源于鄂温克族千百年来的游猎生活。舞台剧《敖鲁古雅》运用了环绕音响,把鲜为人知的音乐文化立体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极具森林特色、野性与空灵并存的配乐,还原了寒带自然环境的空旷幽深;直击心灵的最原始喉音,使鄂温克族音乐文化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传承,那几近失传的神秘萨满舞蹈令人震撼。

三、突出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敖鲁古雅》紧紧抓住的两个特色,《敖鲁古雅》重点抓好了鄂温克族歌舞创作,继承和创新了民族传统艺术,汇集了民族中的生产生活方式,为观众呈现出磅礴的艺术作品。导演乌日娜的创作初衷是发现和挖掘祖先的生活状态,因此,团队历经三年,收集、整理、研究了鄂温克族的音乐与文化。从中国到俄罗斯对音乐、图腾、服饰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强大的民族情怀与创作根基奠定了舞台剧《敖鲁古雅》的基础,使其成为民族文化之瑰宝,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让观众看到了呼伦贝尔草原人捍卫本民族尊严的崇高精神,让观众看到了本真的生活状态,辉煌的音乐、华美的服饰以及精细的图腾,让参与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鼓舞了民族自信心。

艺术反映的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历史风貌。舞台剧《敖鲁古雅》对传承呼伦贝尔草原民族文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风土人情,使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在一个科学、完善的空间下得以流传发展,从而推动了呼伦贝尔草原民族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政府.敖鲁古雅:“使鹿部落”蒸蒸日上[N].中国民族报,2014-01-10(004).

[2]蔡冬梅,江新辉,白江宏.敖鲁古雅使鹿部落过得好吗?[N].内蒙古日报(汉),2013-09-19(008).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 医院 文化创新 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的建设发展、医疗服务以及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医院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行业文化。医院要在日趋激烈的医院竞争中掌握主动,只有具体分析医院文化创新的制约因素,才能提高医院文化的创新能力。

1 缺乏科学精神等文化积淀是制约医院文化创新的历史因素

医院文化是由各具功能的实体要素、科技要素、人文要素和组织要素所组成的复杂系统。传统文化作为当代医院文化创新的历史基础,它不仅影响着医院文化的生成、发展,而且也影响着医院文化创新的成效。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同时又包容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在内的文化综合体。一方面,它所包含的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自立、锐意进取等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科学精神不足等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可以说,时至今日,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仍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医院文化创新。

(1)科学精神不足。正如学者吴国盛所言:“目前国内外学术界都认同,从希腊理性科学到近代欧洲的数理实验科学的发展,构成了‘科学’的正宗来源”①而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就得益于内在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技文化的精髓,正是在科学精神的引领下,近代科学家们摆脱了一切来自主观世界的阻力和干扰,一往无前地去探索和发现客观自然规律。而与此相反,“我国历史上虽然有着伟大而丰富的文明成果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但相对来说,全社会的科学精神不足也是一个缺陷。”②

(2)重整体综合轻个体分析、重体悟轻理性的直观思维方式。刘大椿对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科学思维进行了比较,他说:“相对于西方科学传统中占统治地位的还原论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机论思维方式,是所谓系统观的一种特定的历史形态。它对世界的看法,它处世的精神以及它的方法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可以把此基色概括为:本体论方面大一统的宇宙观,价值论方面的伦理中心说,方法论方面重视直觉体验和援物类比的趋势。”③他进一步指出:“摆在近代和现代科学发展的世界背景下考察,中国古代传统思维的主要弱点是与其主要长处联系在一起的:整体观伴以结构弱点。一体化认知结构伴以狭隘的人伦化倾向,直观比类伴以不同层次过渡的模糊性。”④事实也正是如此,当我们考察古代中国指导科学的元气理论、阴阳学说、风水理论等,均有上述特征:长于现象观察和取象比类方法,长于辩证逻辑思维而弱于形式逻辑思维,重综合性的科学观察而轻分析性的科学实验。

(3)伦理中心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家庭为本位、具有强烈的伦理色彩的文化。这种群体文化不同于西方的个体本位文化,它存在着极其鲜明的等级尊卑观念,压抑个性的自由和个性的创造。“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⑤“天地君亲师”之说也正是对一伦理要求的生动反映。

(4)封闭性与保守性。正如美籍华人学者孙隆基所言,中国的文化因为结构性和地缘性的两方面原因,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超稳定形态,对待世界的态度是锁国心态,而且“事实上,一直到今天,中国人还未能完全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中国人历来对‘世界史’的定义,是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他们的历史’”。⑥

(5)经世致用的功利思想。如《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先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⑦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不管他的个人兴趣与意愿如何,他格物致知之最终目的在于“治国平天下”而并非是去探求宇宙世界的规律,“学而优则仕”的说法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上述特性,对医院文化的创新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例如,由于科学精神的不足使得医务人员在科研活动过程中,时有出现故意歪曲事实、隐瞒求证的现象,背离了求真求实、实证分析、创新奉献的科学精神要求;由于重整体综合轻个体分析、重体悟轻理性的直观思维方式影响,使我国的一些医务人员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人们熟悉的事物,不善于在两个相同事物之间发现本质的差异,如中医就偏重于对病人的整体性治疗,但这种思维方式有时很难科学地说明和界定疾病性质;由于经世致用的功利思想影响,使得医务人员的研究活动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往往关注应用性医学问题的研究而忽视对那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和公益性的医学研究,关注医学研究的即期结果而忽视医学研究本身所具有的长期性和风险性问题,他们进行医学研究的目的是了晋升职称、职位,是为了完成单位的科研任务,是为了多产出多收益、多多取得“经济效益”,其结果往往是只重视近期论文数量,而轻视长远实际效果,追求数量、不讲质量。

2 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是制约医院文化创新的社会因素

2.1 市场经济对医院文化创新的促进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往往决定着人类科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医院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医院文化的功能也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对医院文化的创新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为医院文化的创新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随之增加,将为医院文化的创新提供新的研究课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唤醒了人们的自主、平等、法治、效益等意识,将有助于医务人员形成竞争、开放、服务等观念并端正行为规范。

2.2 市场经济对医院文化创新的消极影响

(1)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可能冲击医务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如果对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放任自流而缺乏道德、法律、文化等方面制约的话,就会导致科学精神的缺失、科学道德的失衡、竞争的无序、卑鄙手段的运用。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功利只能在感到失望的时刻给人以宽慰,却不能指引我们的研究方向。”⑧市场经济的这种功利性思想可能导致少数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淡化奉献意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收红包、吃回扣;在医学科研中,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甚至对科研成果进行造假。而一些医院则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忽视科学行医、文明行医、廉洁行医的要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2)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可能导致争名、争利、争位等不正之风的出现。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市场经济本质属性的反映,市场竞争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外在压力。历史经验表明,哪里的市场竞争越激烈、越有效,哪里的经济就越具活力,科技进步就越快。科学道德要求正确对待竞争,允许善意竞争的存在。善意的竞争能够激发科研团体或个人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提高科研效率,而恶性的竞争也容易产生门户之见、技术封锁、弄虚作假、人身攻击等弊端,导致争名、争利、争位等不正之风的出现,使得医院文化在创新过程中浮躁与发展同步,泡沫与光环俱增。

(3)市场经济的自主性与开放性可能诱发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行为。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这种自主性易于诱发一些医务人员的个人本位主义,使他们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理想理想,有利就想,没利不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没钱不图”等不良现象。

3 政府投入不足是制约医院文化创新的物质因素

资金投入是医院文化创新的基本保障,否则,医院文化的创新就会因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无法实现。从我国投入卫生事业的资金来看,当前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却表现出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状况。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卫生总费用虽持续增长,但是总量仍然显得不足。据卫生部的《2012 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显示,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19980.4亿元,占GDP比重为4.98 %。而2008年时这一比例在美国为15.2%,英国8.7%,法国11.2%,加拿大9.8%,德国10.5%,意大利8.7%,日本8.3%。同时,我国目前卫生总费用的投入主体――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负担比例不协调,存在明显失衡情况,即政府、社会投入小,个人投入过多。在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当中,政府卫生支出5732.5亿元(占28.7 %),社会卫生支出7196.6亿元(占36.0 %),个人卫生支出7051.3亿元(占35.3 %)。而2008年时,西方主要国家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美国为47.8%,英国82.6%,法国75.9%,德国74.6%,意大利77.2%,日本80.5%。另外, 2008年时,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0.3%,而西方主要国家这一比例分别是,美国为18.7%,英国15.1%,法国16.0%,德国18.0%,意大利13.6%,日本17.9%。⑨

(1)政府投入的不足影响医院文化创新的物质基础。由于政府资金的投入不足加之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定得过低,导致一些医院失去了稳定的经费来源,2011年,我国五级综合医院院均总收入总收入为16916万元,业务收入为15568万元(其中医疗收入为8519万元,药品收入为6817万元,其它收入232万元)。⑩由此可见,在我国综合医院的收入中,政府补助的比例不到8%。政府补助的过低,常常使医院入不敷出,也难以使医院有足够的物力和财力去兴建医院建筑,采购医疗设备、医疗器械等,影响了医院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养病场所和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场所。

(2)政府投入不足影响医院文化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人始终是医院文化创新的主体。但现实的人本身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对于个人而言,人有各种各样的利益需要,人的行为是由各自不同的利益驱动的。不存在没有动机的社会行为,更不存在没有动机的创新行为。从人的需要来看,既有物质利益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既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政府投入的不足,加之分配制度的不尽合理,使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得不到很好提高和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在收入分配方面,“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一方面挫伤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当医务人员每日为生计而奔波忙碌的时候,也往往使他们丧失了外出进修培训、攻读学位等自我发展的机会,不利于医务工作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医学科技素质的提升。

4 现行医学教育等方面所存弊端是制约医院文化创新的体制因素

(1)医学教育体制中的医学人文教育缺失。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和健康问题认识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重要影响,这也要求医学模式必须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一医学模式的转变反映在医学教育上,对医学人才的教育,不仅要传授他们生物医学知识,也要传授他们诸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史等方面的人文知识,将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医学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使得他们敬畏、关爱、尊重生命,维护生命健康的基本权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哲学家周国平就曾指出:“一个优秀的医生,不光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是一个科学家,而且,应该是个知识分子。”Z然而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已经意识到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也喊了许多年,但当前的医学人文教学仍存不足,一些医学院校除了开设医学伦理学之外,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等人文课程基本未曾开设,相应的医学人文讲座等也是一片空白,医学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也缺乏对人文精神的诠释。而最终的结果是,一些医生在他的医疗实践中缺乏人文理念,缺乏对病人的关爱与尊重、漠视生命与健康,致使医患关系恶化、影响医院形象等等。

(2)现行卫生法规对医院利益保护的不足。医学的根本目的是恢复健康,缓解症状,恢复功能,拯救或延长生命,对病人病情及其预后提供咨询,在治疗过程中避免给病人带来伤害。但是,医学科技在许多情况下往往不可能同时达到所有这些目的,而且医疗活动本身是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医学科技利用得好,能解除病人痛苦,增进健康,使用不当,则会造成更大痛苦,甚至危及生命。但是,我国现在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凡属医疗纠纷,均实行“举证倒置”制度,即只要患者对治疗效果不满意或诊治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表示怀疑,就可以不需要任何证据直接提出诉讼,院方必须举证以证明己方无过错,否则,视为举证无能,予以赔偿。该政策的执行,使医生思想顾虑增多,出于保护自我和维护医院形象的需要,尽量避免因新技术应用引起医疗纠纷,导致不良社会影响,这些因素在客观上严重妨碍了救死扶伤精神的实现,束缚了医学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阻碍了医学技术的创新。

(3)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商业化趋势。尽管我国的卫生事业是带有一定公益性的福利事业,在总体上不要求医院像企业和商业等其他服务行业一样去盈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多元化,我国也利用一些市场化机制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如开办一些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医疗机构等。商业化了的医疗机构往往把病人看作是赚钱的对象,把创收看成是医疗活动的出发点,而没有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而这一切,就有可能导致这些医疗机构“见钱不见人”,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时候出现拜金主义的倾向,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制约医院文化的创新。

5 结语

医院文化是多学科综合的一种行业文化。当前我国医院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很多,如医院改革如何深化,医德医风如何端正,医疗质量如何提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医院文化的创新。恩斯特・卡西尔曾说过,科学是一种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可能得到发展的非常晚而又非常精致的成果,[因此,我们也只有客观分析医院文化的制约因素,才能构建出一个开放、民主、和谐竞争的环境,从而促进医院文化的创新发展。

注释

① 吴国盛.反思科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1:5-6.

② .论科技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177.

③ 刘大椿.科技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360.

④ 刘大椿.科技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375.

⑤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1.7:429.

⑥ [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63.

⑦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1.7:1.

第3篇

【关键词】音乐论文写作教材;出版现状;对策

一、近年音乐论文写作教材的出版回望

笔者通过资料检索发现,市场上现有音乐类论文写作教材十余本,教材出版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在200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审议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决定》、2004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颁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背景下,音乐类论文写作教材出版拉开序幕。从数量上看,论文写作教材的出版在音乐类教材中远远少于其他课程教材。从事音乐类论文写作的人群主要涵盖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以及在校学生和音乐科研需求者两大群体。三个层次的在校生对音乐论文的篇幅、深度、创新性要求存在较大差异。两大群体的论文写作定位、要求各有不同。既为教材出版,首先要清楚读者对象。表1所列教材的读者对象主要为在校音乐类本科生,部分教材兼顾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和音乐科研需求者的论文写作,尚未发现有专门针对音乐类博士论文写作的教材出版。

二、音乐论文写作教材的内容剖析

依据分析可以得出,现有音乐类论文写作教材呈现两个块面的内容:学术性论文写作、常规音乐论文写作。1.学术性论文写作学术性论文写作作为高校音乐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对论文的专业性、学术性有较高要求。居其宏先生将音乐学专业的学术性文体写作与其他文体写作的结合,高效适应了当下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需求。他的两本教材(见表1)在特别强调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的基础上,首次在公开出版物中提出“三个第一性”“论题相关性”原则和“逻辑关系论”,具有鲜明的创新性,代表了作者对音乐学文论写作的独到见解。作者以深厚的写作功底、缜密的逻辑思维将论文写作的实践过程细化、分解为11个环节,环环相扣,细致入微地对每个环节的操作步骤和写作技巧进行深入、翔实的分析,并配以正反文论实例的解析、点评,构建了极具特色的音乐学文论写作理论体系。韩锺恩先生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论文写作指导一对一的教学传统积淀和个人持续多年的教学积累为基础,“用音乐学写作概念替换原来课程命名音乐论文写作概念”,以专业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为目的,跳出原有教材的“普适性内容”,力求对音乐学写作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系统、专门的论述。如教材《音乐学写作与范文导读》中,关于音乐学写作的选题:作者另辟蹊径,从音乐学写作的学术积累和问题意识出发,系统论述了学术积累、问题意识对音乐学写作的意义所在;提出从理论知识、资料文献、技能方法三个方面建立音乐学写作的学术积累;强调问题的产生是在问题意识的牵引下,在实践现实与认识期望的矛盾中发现已有研究中的不足,提出问题,最终顺利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又如范文导读,作者分篇幅、难度精选22篇范文,用导读的形式对范文写作思路深入剖析,犹如显微镜下的解剖,呈现音乐学写作的全过程。范文和导读的结合,清晰呈现了音乐学写作基础理论中的诸多问题,实现了“以实践的方法巩固学生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对其写作实践进行具体的指导”。在此基础上,《音乐学写作》呈现了作者站在学科体系建立的高度上对音乐学写作的学术性和专业特点的深刻思考。居其宏、韩锺恩两位学者以坚实的学术功底、严谨的学术规范、持续的教学积累推动了音乐学专业论文写作教材朝着规范化、专业化、学术化的方向不断推进。2.常规音乐论文写作无论何种专业的论文写作,作为知识传授所需要的概论性内容和实践操作步骤均包括选题、搜集资料、确立选题、论文写作与指导、论文修改与定稿。此外,学位论文写作中还涉及文献综述、撰写开题报告、开题、论文答辩环节。本文所选择的12本音乐类论文写作教材中,7本教材以常规音乐论文写作为主体内容。依据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操作环节进行统计,7本教材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如表2所示,横向对比:7本教材中有6本教材未涉及文献综述,5本教材未涉及确立选题,7本教材未涉及开题;纵向对比:没有一本教材内容涵盖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所有操作环节。除此之外,教材的主体内容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在所有专业论文写作通用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模式下,音乐类专业论文写作的特殊性和各专业论文写作的差异性并未突出呈现,读者对象的专业指向性较弱,教材虽名为“音乐论文写作”,却有一般论文写作之嫌。

三、音乐论文写作教材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类论文写作教材的出版,在音乐论文写作课程开设从无到有,音乐论文写作从无序到逐步规范的特定阶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当下音乐学科发展和专业课程建设的现实情况出发,理性看待音乐类论文写作教材,笔者认为,以常规音乐论文写作为主体内容的7本教材存在以下问题。1.读者对象不明确通过仔细阅读教材,笔者发现,以常规音乐论文写作为主体内容的7本教材,读者对象表述较为模糊,如“各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学专业学生”“音乐院校的学生(除音乐学或有关理论专业外)”,作者并未对读者对象的专业做细致、明确的限定,读者对象的专业指向性普遍较弱。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艺术学”门类“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类中的音乐专业有“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读者对象的不明确,导致三个专业论文写作操作过程的差异性在教材中未能鲜明呈现,进而带来教材内容与读者对象的不适应。在看似涵盖了所有音乐专业这个庞大的读者对象的假象下,失去了教材对象的指向性和教材与读者对象的适应性。2.缺乏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流程的完整性表2的信息统计清晰呈现教材中普遍未涉及文献综述、确立选题、开题三个环节。文献综述是学生阅读了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整理、分析、评价而形成的一种文体,其目的是在全面介绍和评价某一研究主题的已有成果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研究趋势。确立选题是学士学位论文构思过程中历经发现问题、查阅资料、反复思考,多次提炼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写作意图。开题是在开放式的师生交流和逻辑推理中进一步查漏补缺,确定选题的可行性。它们是学士学位论文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和质量保障。上述三个环节在教材中的普遍缺失,导致教材内容客观上存在对学士学位论文操作流程陈述的不完整,也侧面反映了在教材编写观念上,对论文写作操作流程重视不足。3.范例与读者对象专业的不一致性受到教材作者专业方向、研究领域的影响,加之音乐学专业领域已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以常规音乐论文写作为主体的7本教材所用范例多为音乐学专业领域中具有影响力、创新性的学术性论文。音乐学专业领域的学术论文作为范例引入音乐论文写作教材,对于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而言具有较强适应性,但对其他音乐专业,尤其是地方高校专业音乐教育的主力军——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而言,具有相当程度的不适应性。范例与读者对象专业的不一致性背离了教材围绕读者、需为读者服务的宗旨。

四、对未来音乐论文写作教材出版的思考

笔者认为,要解决音乐论文写作教材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确定教材的读者对象和读者对象的现实需求,以此为准则,整体布局,合理规划,才能解决教材出版中存在的问题。1.正视读者对象专业的多样性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学生是音乐论文教材的重要读者对象,其现实需求是完成规范的学士学位论文写作。在学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他们既需要相同的理论知识,又需要面对各自专业论文写作操作过程的特殊性,直观掌握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操作过程。因此,音乐论文写作教材主体内容应包含理论知识和操作过程,且理论知识为操作过程服务,操作过程如何呈现是教材的重中之重。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所需的理论知识在现有教材中已经有较为系统的陈述,但体现专业特殊性的操作过程却较少完整呈现。要实现教材内容与读者对象的适应性,必须尊重和重视读者对象专业的多样性,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音乐不同专业论文写作的操作过程。2.完整呈现学士学位论文操作流程完整的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操作流程包括:选题—搜集资料—文献综述—确立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开题—论文写作与指导—论文答辩—论文修改与定稿。从读者需求角度分析,操作流程存在的现实意义是引导读者通过环环相扣的实际操作,明确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知晓操作流程的前后关联,在写作意图的梳理中进一步明确论文构思,建立合理的逻辑关系,完成论文写作。基于此,音乐论文教材编写者应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教材体例与论文操作流程的合理构建,为读者和课程教学提供最大便捷。笔者认为,音乐论文写作教材编写中对操作流程的重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补齐上述教材中被普遍忽视的文献综述、确立选题、开题三个环节的知识内容,明确论文写作操作流程的连续性,建立论文写作操作流程的完整理论体系;第二,陈述每一步操作流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三,突出问题意识、师生合作意识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引导读者大胆地将构思付诸实践;第四,充分考虑和突出“第三人”在论文写作操作流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3.范例的选择应多元化范例在音乐论文写作教材中的存在意义是引导、示范作用,其目的是在正反实例的呈现中引导读者清晰、准确理解论文写作每一步操作流程的要求和应达到的规范。音乐论文写作教材中范例选择的多元化表现在:第一,范例涵盖专业的多元化,改变上述教材中范例选择单一的现象,大幅度增加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论文写作的范例,实现教材与读者对象专业的适应性。尤其是充分考虑适应当下社会现实需求的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发展趋势,社会音乐生活与研究中的热点,并切实考虑范例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契合,努力实现范例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的借鉴作用。第二,范例对应论文写作操作流程的多元化。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操作流程所包含的九个环节缺一不可,哪些操作步骤的阶段性成果适合用文字形式、图表形式的范例进行呈现,哪些操作环节需要教材编写者为师生提供具有专业包容性的其他形式的范例展示,进而引导师生高效完成课程教学,是实现范例选择多元化的重要因素。第三,范例选择的多元化还表现在重视反例的作用。应对学生写作经验的缺乏,发挥反面实例的警示作用,引导学生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在正反实例的结合中,在一管到底的完整范例中为读者清晰展现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操作流程,切实发挥范例在音乐学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的导向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世纪的中国音乐事业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音乐专业学生的写作功底,音乐论文写作教材和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邱国明.试论音乐学论文写作——读韩锺恩《音乐学写作与范文导读》心得[J].艺术教育,2015(10).

[2]兰晓薇.提高音乐院校师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用指南——读《音乐论文写作基础》有感[J].人民音乐,2009(12).

第4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

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历程,追忆战士的丰功伟绩,对概况、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

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

七、课题的经费估算。

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范文赏析:

谈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要求及方法

摘要:开题报告是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检验论文写作者的研究能力、学术水平、选题价值、获取成果可能性的重要依据。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年来在论文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音乐论文开题报告中主要内容的写作要求及方法进行分析论述,期望能给撰写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的同学们以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开题报告;写作;要求;方法

中图分类号:H19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60-03

开题报告,也叫开题申请报告(或选题设计书),它是检验论文写作者的研究能力、学术水平、选题价值、获取成果可能性的重要依据。可以说,开题报告就是科研施工的“蓝图”,是一份周密详细的研究提纲。目前,高校大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前都需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虽然各个高校有关开题报告的形式要求不完全相同,但开题报告所包含的内容却大同小异。笔者在近年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由于不清楚开题报告的具体写作要求及方法,因此,在开题论证阶段递交的开题报告中常存在各种问题,以至于影响到毕业论文的正常写作。本文将根据开题报告中所涉及的论文题目、选题依据、研究方法及手段、论文的框架结构、论文写作的阶段计划等内容,结合目前音乐专业学生撰写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对开题报告写作要求及方法进行分析论述,期望能给撰写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的同学们以启发和帮助。

一、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就是论文的名称,在写作时应注意论文名称一定要准确、简练,即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对象、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常存在的问题有:论文题目不准确、选题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选题难易不合适。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同学们在确定论文题目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选题时应对自己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选择适宜自己完成的论题。

2.论文的选题一定要符合本学科的理论发展,解决学科建设、科学发展的理论或方法问题,要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应用性研究中的问题,才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3.论文选题一定要难易适度、大小适中。如果论文题目的研究范围太大,将不适宜学生在短期内完成,所以在确定论题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论题的创新性、严谨性,还要考虑论题完成的可行性。

因此,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的论文题目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研究能力与水平,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中对能力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目的。

二、选题依据

开题报告中选题依据主要包括:选题的来源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本选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创新点及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

1.选题的来源及意义。主要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且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常存在的问题有:选题来源及意义混淆;选题的来源及意义表述不清、过于简单;语言组织口语化严重,书面用语表述能力欠缺。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同学们在撰写选题的来源及意义时参考以下方式进行写作。如:××现象是当前音乐教育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本人大学期间或实习期间对该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或是对该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想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通过和指导教师沟通交流,最终确定××××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选题来源及意义。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演奏能力及水平进行全面、正确、客观地评价,将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能。因此,在教师命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钢琴学习中的感受,通过与指导教师的沟通交流最终确定《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本人的毕业论文题目。又如:论文《谈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的选题来源及意义。视奏能力是检验手风琴演奏者演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内容,视奏能力不仅影响手风琴演奏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兴趣,还制约手风琴演奏者技术能力的提高,这也是手风琴教学中学生反映最强烈和最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本人自幼学习手风琴,也对手风琴演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与指导老师共同探讨交流之后,决定以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同时通过分析研究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培养的方法,为今后自己更好地学习演奏手风琴提供技术支持。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一般是指与该论题相关的文献研究,包括论著、文章中作者的主要观点、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的成果,从中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而确定本论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常存在的问题有:文献资料收集不充分;所列著作或文章与论题联系不紧密;语言组织缺乏概括能力,对相关文献中的观点表述不准确。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可参考以下方式进行表述。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国内外有关评价在教学中的研究较多。如:国内的马永霞著的《教育评价》一书中以教育学的一些新学科新论点为学科研究的理论依据,指出我国当前音乐教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建议;国外的苏霍姆林斯基著的《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谈到,美国八年研究报告中关于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被人们接受之后,人们普遍认为,教育评价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为了使评价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关键是要明确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以上文献资料都为本论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参考,虽然有关评价在教学中的研究较多,但目前尚未见到对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所进行的专门性研究。

3.本选题的研究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常存在的问题有:研究目标不明确;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无法实现。关于论文的研究目标,写作时一定要紧扣论题,用词准确、精练、明了。确定论文研究目标,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写作能力与水平。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研究目标。通过分析、研究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为自己今后从事钢琴教学积累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为从事钢琴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4.内容创新点。论文内容创新点主要是论文写作中与相关文献中的出发点、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等的不同之处或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每篇论文都有创新点。常存在的问题有:内容创新点不明确;没有创新点。关于论文的内容创新点,写作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角度来谈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如:论文《谈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的内容创新点。本文的内容创新点是结合自己在手风琴学习中的切身感受及认识,对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5.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论文的作者通常在选题、实验研究、资料整理及论文撰写过程中,需要参阅和利用一些文献资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有所创新。在引用参考文献时应遵从科学性、真实性及新颖性的原则,即: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常存在的问题有:引用文献数量过少;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按照学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要求,每篇论文至少有10篇、部参考文献,而主要参考文献应在6~8篇、部;其次,在论文中所列参考文献应符合相关格式要求,即: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社信息。如: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研究方法及手段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主要包括:选题的研究方法、手段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已具备的实验条件等。常存在的问题有:有些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无相应的解释说明;个别学生选用的不是论文的研究方法。如:逻辑推理法。一般情况下,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写作时应注意结合自己的论题对选用的研究方法做简要解释说明。

四、论文的框架结构

良好的结构层次可以帮助作者明晰构思、贯通文脉,同时也是写好论文的重要保证。“言之有序”的问题要靠结构层次来保证。强调结构的目的是为了使文章内容紧紧围绕主题层层展开、环环相扣,使整篇论文系统严密、浑然一体。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标题之间条理不清,缺乏逻辑性;标题概括性不够。一般情况下,关于论文的框架格式首先要符合逻辑规律。论文的结构形式通常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和分总式等。因为论文结构层次一般分成若干个自然段,或是用若干个小标题来论述。所以在写作框架结构时,应注意每层的小标题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一个编码的两个数字之间用圆点(.)分开,末位数字后面不加圆点。如:1(一级标题);1.2(二级标题);1.2.3(三级标题);1.3.4.1(四级标题);所有的编码均左顶格书写。每一层次一般不超过4级,最后一级如果还要分层次,可用(1)、(2);①、②的形式表示。其次,要衔接自然,用语精练,完整统一。关于论文框架结构层次不论是采用自然段还是小标题的形式,都要注意各层次之间的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富有逻辑,达到无懈可击。层次与层次之间还应协调一致,各部分的先后次序、篇幅的长短,都应根据逻辑顺序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符合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让人一目了然。因此,在设计论文框架结构时一定要讲究层次、精心策划。如:论文《在乐谱上挖掘情感——谈视唱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的框架结构。

引言:

1.音高动态感。①同音进行;②级进;③跳进;④曲折进行。

2.节拍、节奏律动感。①注意乐谱中节拍的基本规律;②特殊对待乐谱中的非常规节奏;③特殊位置的音符特殊对待;④重视休止符的重要作用。

3.力度、速度的走向感与变化感。①力度的走向感与变化感;②速度的走向感与变化感。

4.音色、音量适应感。①音色适应感;②音量适应感。

综上所述,一份写作规范的开题报告不仅是对自己所选论题的初步研究,更是对所选论题是否具有实际写作意义的检验。如果同学们在撰写开题报告中能够认真完成每一部分的内容,必将会为后期论文写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撰写开题报告不仅可以使作者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同时也有助于作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参考文献:

[1]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第一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陈智慧(1971-),女,昌吉学院音乐系,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第5篇

大家好!今天能够站在这里,我觉得自己真的非常幸运。回想第一次站在这里,我是竞选组长的参选人员,而这一次我是以综合教研组组长的身份向大家汇报这一学期综合教研组所走过的历程。

其实我还满享受教研组长这个职务给我带来的不同与以往的感觉。虽然我得付出比以往多一倍甚至更多的休息时间,虽然我得经常绞尽脑汁地想组内教研活动的各种内容,虽然我还得牺牲一下自己瘪瘪的钱包(因为要用手机联系组内的成员,而我们综合组成员又是最多的),但是,它让我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例如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自我业务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让我看到了其他老师身上的闪光点。我们组内的杜副校长是我们四楼办公室的常客,每次来不是拿着科学书就是科学作业本,一坐就是好长时间,原来是和我们办公室的另外两名科学老师在交流、探讨科学知识,他经常会说:“我要自己先弄懂了,才能去教学生,要不然不就误人子弟了吗。”我很佩服他的不耻下问的精神,而且每次教研活动结束后,他总是第一个上交评课表的。另外朱洪福老师和杜卸花老师是组内参加活动最积极的,每次的听课、评课,他俩都会准时参加,还有杜荣兰、汪梅仙两位老师虽然即将退休,但是教研活动一次不落,他们那种认真负责的态度真的让我很感动,同时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还年轻,或许有些事情做的不够好,我很感谢他们对我的包容和工作上的支持。这是发自我内心的感谢。

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深入发展,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我们综合教研组全组教师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主动思考,不断进行专业学习和课后反思,注重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教研氛围浓厚。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有我们劳作的身影,有我们的辛勤汗水。正是因为有了大家共同的努力,这个学期我们综合教研组才有了以下成绩:

科学方面:叶文哲老师指导学生在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而在08学年度第一学期的全区科学统测中,我校科学成绩也名列前茅。

音乐方面:在两位音乐老师的指导下,我校分别在独奏、独舞上获区一、二等奖,大合唱获区三等奖。刘锦军老师《龙的传人》在纪念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教职工文艺会演中获区一等奖。我本人在区音乐课堂教学比赛中获三等奖,音乐论文获区三等奖。此外,我和刘锦军老师代表镇团委参加杜泽镇第一届重阳文化艺术节分获二等奖。

美术方面:童佳兴老师辅导学生的书法作品获区三等奖。

第6篇

流行歌曲在音乐教育的用途

音乐是一种艺术,蕴含丰厚的文化在内,社会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工业文化的进步,人们对音乐的要求也不断变化着。以前人们偏爱西洋音乐的高雅脱俗,但那已是十九世纪,离我们太远;民歌是音乐文化的积淀,虽然经典,现实生活中却也逐渐消失。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各方面的压力巨大,高中生对那些高雅的、艺术性强的音乐认识不够,难以理解。而流行音乐歌词浅显易懂,贴近生活,便于掌握,有些流行歌曲就是现实生活的原形,如《一封家书》,在歌词上的创作方法采用的是书信体,容易被大众接受。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鉴赏能力除歌词外,流行歌曲的旋律节奏、人声、音箱等因素共同产生的感性效果,有利于挖掘人的表现能力,是另一种音乐美学。沉溺在流行音乐中,人们的身体是活跃的,精神呈”本我“状态,身心都能得到极度放松。而在欣赏音乐时,由于全身心地投入,能净化心灵,缓解紧张和劳累,心跳和节奏融为一体,不仅缓和了情绪,还能扩大学习音乐的空间,有利于提升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这种表现力和创造了都具有很高的音乐美学价值。例如《朋友》这首歌,不仅易学易唱,还能让学生们从中领会到友谊的可贵,加深他们之间的团结。而陶喆的《Susan说》借用了传统戏剧《苏三起解》中一小段,可以经此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加他们的素养。

接触多元音乐,拓宽文化视野在21世纪这个多元化时代,音乐教育也应该更新换代,建立多元音乐的理念。学校音乐教育已有部分把流行音乐引入到课堂上,提高了高中生的对音乐的兴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而音乐教育者应对流行歌曲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历史作总结,对每一种音乐形式的产生及其文化背景都进行论述,这样学生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音乐的价值和期间的差异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国文化学习去接触全世界的音乐。流行歌曲在放松身心的作用下,还要承担一些责任,让高中生在认识了解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音乐表别能力、创新能力和鉴赏层次。

第7篇

学堂乐歌借用曲调的"源"和"流" --在《学堂乐歌考源》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钱仁康

博采精取融会贯通--在钱仁康先生《学堂乐歌考源》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陈聆群

钱仁康先生《学堂乐歌考源》 出版座谈会纪要 邹彦

洋务人士笔下的西方音乐(《中国近代音乐史稿》中的一节) 陈聆群

古琴徽分的顺逆推算 赵宋光

琴调溯源--论古琴正调调弦法 丁承运

在谱式的背后--对中国古谱的再认识 林友仁

关于《二十世纪的帕萨卡里亚研究》 --徐孟东博士学位论文读后 彭志敏

来自丝绸之路的回响 --杨立青的中胡与交响乐队《荒漠暮色》初探 郭树荟

泽纳基斯管弦乐:《灯芯草》音乐形态的几个特点 邹向平

舒尔霍夫和他的《第三钢琴组曲,为左手而作》 陈雪筠

对当代歌曲中审美趣味变迁的一种描述 刘士林

计算机音乐思维研究 陶辛

民族器乐创作问题 徐坚强

略论荀子的"中和"观 欧景星

钢琴在二十世纪的境遇点滴 梁静

族性中的音乐叙事--以瑶族的"叙歌"为例 彭兆荣

马来民间音乐的节奏模式与马来文化的深度结构(下) 罗艺峰

《东亚乐器考》中文版补遗(一) 林谦三,彭瑾

繁盛期青铜乐钟的编列研究(上) 陈荃有

巴赫的《管风琴小曲集》与众赞歌 李爱华

《申报》音乐资料选辑之一上海音乐学院部分(上) 陈正生

二十世纪帕萨卡里亚代表作品概述(三) 徐孟东

阿·齐尔品和索·古贝多琳娜作品中的东方特点及其比较研究 甘璧华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中的钢琴艺术 何上峰

通晓历史的表演(HIP)导论 刘宁

小提琴演奏的发音方法探讨 山岭

关于"重写音乐史"--读《"重写音乐史":一个敏感而又不得不说的话题》之后 汪毓和

"乐"作为文化行为方式的存在--答刘再生《《声无哀乐论》今译》"编者按"兼及今译的概念理解问题 修海林

关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修史工作--《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编后感 孙继南

在中国音乐史第六届年会上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的发言 汪毓和

采石铺路之作--再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面世 陈聆群

《二十世纪的中国音乐创作--阿炳的音乐与意义》导言(下) 施祥生,沈沁,沈洽

文化部孙家正部长的贺信

上海市委宣传部王仲伟部长在我院75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

杨立青院长在我院75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

全国音乐院校长论坛会议综述

纪念院长 钱苑,林华,孟东,洛秦

走教育创新之路,创国际一流院校 --上海音乐学院2002年教学工作会议综述 李小诺

同气连枝的回旋歌、回旋诗和回旋曲 钱仁康

变和弦及其在五声性调式和声中的运用 --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二 樊祖荫

恢复和声音响的自然属性--索·古贝多琳娜作品中的和声与风格探究 甘璧华

为"重写音乐史"择定正确的突破口--读冯文慈先生提交中国音乐史学会福州年会文章有感 陈聆群

戴鹏海文章《还历史本来面目》读后感 汪毓和

有关民族管弦乐与音乐文化识别论之反思 梁铭越

《蒲松龄俚曲》曲调风格形成的语言因素 刘晓静

18世纪德语地区各国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 范额伦

女媧作笙簧的神话意蘊 王少华

《修禊吟》打谱后记 戴晓莲

从设菲尔德到勒芬CHIME与IMS年会小记 汤亚汀

音乐心理学--刻不容缓的学科建设任务 叶思敏

柯达伊《匈牙利诗篇》的音乐分析(下) 桑桐

剧场建设中的建筑声学问题 华天礽

试论音乐的力度结构--卡特《木管四重奏》练习曲No.7中力度的分析与认识 张巍

音乐听知觉的内部矛盾概述 林华

"音乐试图将音乐作为音乐来摆脱"--几则相关当代音乐的文本阅读及其现象诠释 韩锺恩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续深入地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冯灿文

莫扎特"借题发挥"的创作实践 钱仁康

"叁伍以变,错综其数"(上)--再论"四宫纪之以三的十二吕律" 牛陇菲

乐户与宗教音乐的关系 项阳

"西归此去应无憾"--深切悼念音乐学泰斗廖辅叔先生 陈聆群,金桥

明清俗曲与日本"明清乐"的比较研究 徐元勇

隋唐宫廷燕乐中的印度乐 龚蓓

祁连亘古情裕固土风浓--钢琴与乐队《祁连山狂想曲》的创作特色 相西源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 最新版在线浏览 方建军

曾侯乙钟磬铭文疑难字释义述评 陈应时

"叁伍以变,错综其数"(下)--再论"四宫纪之以三的十二吕律" 牛陇菲

一位心系上音的前辈老校友--追忆前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务主任陈洪先生 金桥

文人与文化 周文中,张巍,汤亚汀

音乐社会学的基本观念与学科认识 曾遂今

也谈唐代的急、慢曲子 郑祖襄

加勒比海地区的音乐(下) 陈自明

关于离调、副属和弦的理论探讨 桑桐

罗勒:"第二实践"的先驱 孙国忠

约瑟夫·施万特纳的混合室内乐<麻雀>的作曲技法 郭鸣

还历史本来面目--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的"个案"系列之一:陈洪和他的<战时音乐> 戴鹏海

探究乐坛奇才成功之谜--赵宋光教授心理结构分析 罗小平

音乐美学基础(上) H.里曼,缪天瑞

意向存在作为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 韩锺恩

新时期本土与西方对话的新语境 李诗原

关于"音乐是什么"的理论模式及其不同思考方式--《关于民族音乐学的一种理论》的读书笔札 修海林

生存与释放--论遗存原生态民歌的传统功能与观念 黄允箴

论民族音乐学双视角文化立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向(上) 杨民康

他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上--黎锦晖的探索对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启示 项阳

论"差距"与"差异" 刘桂腾

民族音乐的角色定位与转换 梁继林

哀叹或直面?--由聊城八角鼓的消亡引发的思考 任一

杨荫浏历史著作的宏观布局及其时代特色 孔培培

鼓吹乐起源说 王珉

意境--音乐表演艺术的审美范畴 杨易禾

论埃里克·萨蒂音乐观念的先锋性 刘瑾

音乐美学基础(下) H·里曼,缪天瑞,冯长春

比较:家园·区域·全球--王耀华先生著《三弦艺术论》阅读及… 王义彬

不同凡响--贺绿汀音乐厅建设回顾 华天礽

2003上海"全国音乐学术规范研讨会"会议纪要 李小诺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迎接教学工作评估--上海音乐学院第二届教学工作会议综述

欣德米特的调性观念(上) 桑桐

安东·威伯恩的《钢琴变奏曲》作品27 陈铭志

20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序论 杨立青

浪漫·自由·组织:一个创造者的不安灵魂(下)--勋伯格钢琴小品析 赵晓生

"对称性"与"黄金分割律"--音乐作品中结构比例布局的历史研讨 田刚

"优美的歌唱"--美声唱法训练四题 施敏

十二音音乐在上海的诞生(上)--论作为作曲家、音乐家和教师的沃尔夫冈·弗兰克尔 思想悟子,张漪,杨燕迪

《电子音诗》:瓦列兹缔造的现代音诗 梁晴

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兼谈舒曼对艺术歌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夏小燕

沈心工与白话文--兼论我国近代白话体歌曲创作的初始阶段 杨成秀

后现代主义与广东音乐的创新与发展 王少明

"同均三宫"假说的学科能量 蒲亨建

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读刘明澜《中国古代诗词音乐》 孙星群

第8篇

李成

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于2014年10月出版的《浙江音乐史》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浙江音乐史》由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杨和平教授撰写,这是一本构思严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地方音乐史专著,同时也是一本具有高品位、且深入浅出的音乐论著。

全书以历史脉络为主线,综合梳理了浙江音乐的历史与文化,详细介绍了远古时期至近现代浙江音乐发展历程。所用材料详实且经过精雕细琢、巧妙构思,对重要的历史背景、音乐文化现象、代表人物与作品作了全面的、有重点的介绍。该书行文简明扼要,思路清晰,注重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结合、典型和趣味的相溶,配以生动形象的图片、乐谱,提高了本书的阅读和欣赏效果。

一、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从古到今浙江音乐的魅力

本书在研究内容上,对浙江音乐历史形成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进行了深入地挖掘,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浙江历史文化的内部结构、变化规律和地域特色对浙江音乐历史的影响。正文有六个章节(共371页),分别阐述了远古至先秦音乐、秦汉至东晋南朝音乐、隋唐至吴越国音乐、宋元时期音乐、明清时期音乐、近现代浙江音乐的发生发展,每一章节都从音乐史学的角度出发,对浙江历史上各个时期各地的风俗习惯、语言特征、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生存方式等,所形成的音乐文化现象、音乐审美趣味、音乐品种,以及与音乐艺术相关的传播、传承、音乐作品、音乐思想等进行了挖掘和探讨。不仅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从古到今浙江音乐的魅力,也为浙江音乐文化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为挖掘、保护、传承、弘扬浙江民族民间音乐起积极作用

本书对不同时期的浙江民间音乐进行了梳理,跨时空、跨区域地向大家展现了一部生动的浙江民间音乐史,让这些散落在民间,有着悠久历史的浙江民间音乐继续发扬光大。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民俗民风的体现,它见证了各时代社会的发展。在书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音乐,如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流传在江浙农村中的花鼓戏,流行于南方及西南地区的民间歌舞“采茶”,余姚陆埠的“车子灯舞”,富阳民间歌舞“跳仙鹤”,定海、沈家门一代的“跳蚤舞”,淳安的“竹马”,以及浙江地方戏曲婺剧、绍剧、甬剧、姚剧、瓯剧、杭剧等,地方说唱艺术四明南词、温州鼓词、金华道情、浦江乱弹。杨和平教授的这本《浙江音乐史》也为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和弘扬浙江民族民间音乐起到积极而重要的推进作用。

三、梳理了浙江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变迁与发展

《浙江音乐史》在“近现代浙江音乐”部分,用了一节的容量从西方音乐的传入、启蒙的音乐教育、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四个方面梳理了浙江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与变迁,从音乐教育学的角度诠释了浙江音乐的发展。介绍了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浙江籍音乐家及音乐教育家,如书中对我国20世纪具有较大影响的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吴梦非、丰子恺、陈啸空、裘梦痕、缪天瑞等人的生平、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主要贡献、对后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不仅对当时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世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的“以美育代宗教”,李叔同的“先器识而后文艺”等教育理念,对于当下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和音乐教育实践都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因此,《浙江音乐史》还为我们研究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着眼浙江音乐文化特征,立足中华音乐文化之林地方音乐史的书写,不仅要厘清地方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更应宏观地放在以整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视角来把握。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所言,“浙江以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民俗语言、经济方式等,促成了其特有的‘轻细、婉转’的音乐文化特色,立足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之林,有着广泛的影响。这部《浙江音乐史》就着眼于把浙江作为中国大历史的一个地域区系,把浙江音乐文化视为中华文明的一个区域性的亚文化系统,从区域文化的角度切入和立论,而不仅仅是编写一部省得音乐史。”正因如此,该论著运用深入浅出的、宏观把控局部细描的叙述方式,从繁琐庞杂的史料中厘清了浙江音乐发展历史,是一部具有学术性和普及性双重特点的专著。

第9篇

中国古代的民歌称为“风”,因此搜集民歌便称为“采风”。古代宫庭音乐机构派出的“采风之官”大多都是些“大人”或“君子”,他们深入民间采集民歌、民曲,运用其特有的知识和技能,将所“采”之“风”,进行加工、整理、改编,使之符合统治者的愿望、利益和审美标准。中国古代的“采风”活动,或许就是“田野工作”的最初萌芽,也是古代先贤留下的宝贵传统。

声乐艺术是一个社会的心声、一种文化的缩影,也是社会文化的形象注释。不同的声乐艺术种类着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背景。众所周知,西方声乐艺术与我国的声乐艺术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西方的声乐艺术比较注重规范化、科学性和技艺性。而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则具有浓重的地域性,强调音乐的地方风格和特色,突显声乐艺术的个性和独创性,并注重语言的声韵和润腔手法。西方的声乐艺术重视生理学、声音物理学,这和西方文化注重理性、实证并崇尚技艺表现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联。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更倾向感觉、风格和人们自身情感的自由抒发,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声乐艺术,中西声乐艺术的不同正是源自不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在当今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下,我们要保持并发展具有大中华独特风格、鲜明个性的民族声乐艺术,就需要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者,以对待民间音乐的不同态度、搜集民间音乐的不同目的和对待民间音乐资料的不同方式进行“田野工作”。这样的“田野工作者”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更不是高高在上的“大人”。他们接受被采访者提供的全部资料,应当遵循“受访者永远是对的”这一原则。

“田野工作”是民族声乐的基本功,是对民族民间音乐原始材料的收集和体验,是第一手资料的调查,是和音乐原创者进行真诚交往的一种行为方式。它需要深入社会生活,体验原生态的各种音乐文化和歌唱艺术,在各种民族民间音乐“浸泡”中,学习不同民族和地区的语言、发声和歌唱,捕捉不同文化背景中不同人们的情感、气质。“田野工作”的关键,是要培养田野工作者具有“局内人”的文化观和“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角色转换能力。民族声乐工作者通过“田野工作”,不仅能较好地提炼该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演唱特点,较准确地把握歌曲作品中的文化核心,而且可以从局外人的角度来把握此特殊文化外的大众文化的审美需要。

拥有灿烂文明和历史的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语言丰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艺术。20世纪中期,如郭兰英、王昆、黄虹、胡松华、郭颂、马玉涛、吴雁泽等歌唱家,他们经常走进农村、工厂,深入生活,接近群众,参加生产劳动,为群众演唱。他们将自身融入各种社会文化背景之中,深深体会到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的喜、怒、哀、乐,并能在群众中接受各种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向民歌手、向戏曲和曲艺演员虚心求教。因而他们的演唱个性突出,风格浓郁,他们的声音、演唱技巧和舞台形象,都十分的鲜明和生动。然而,在今天众多的电视、广播、剧场演出中却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千人一面,千歌一腔”的状况,许多歌手的演唱缺乏个性,风格雷同。尽管上世纪80年代,等人探索出“民美”(民族、美声)相结合的演唱风格和方法,并引来众多的追随者和模仿者,但这些追随者和模仿者们从音色、演唱技巧、感情表现到舞台形象,乃至服装等方面仍存在着较明显的雷同。当今声乐演唱家,没有到民间体验生活,缺失了民族、民间音乐滋养的土壤,“田野工作”的缺失是造成它们演唱风格雷同,丧失个性的主要原因。因而不像建国初期那样,民族声乐艺术人才辈出。实践证明,艺术家的成长和成熟,离不开群众生活,离不开在民族民间音乐中的“田野工作”。

因此,民族声乐的继承和发展要求身在象牙塔中的学者们走出琴房和校园,走向生活与民间,在广袤的田野中进行脚踏实地的“田野工作”,并以此来培养和塑造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民族风格和神韵。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在演唱中盲目追求时尚,脱离传统、脱离群众生活而造成相互模仿、缺少创新、缺少民族风格和神韵的局面。

民族声乐的“田野工作”有着十分广阔的空间。它可以是一个地理上的区域、一个语言的领域,也可以是一个城市、一个特定乡村,甚至是一个特定的民间艺人。民族声乐的“田野工作”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含,它可以是一种文化语境、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民俗、一种情感体验等等。

“田野工作”对我国这样一种具有浓厚人文精神的民族声乐艺术来说,它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民族声乐是在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的肥沃土壤中直接产生和发展的。无论它怎样变化和发展,怎样学习和借鉴西洋声乐的技艺和表现,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根基和神韵始终是民族声乐的灵魂和精血。民族声乐的“田野工作”者,首先应当是一个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工作区域的语言,还要了解工作区域的历史文化,尊重民间音乐文化价值标准,在其文化背景下,参与其活动,融入其生活。除了体验与音乐有关的生活、搜集与音乐有关的资料、记录民间音乐的原本状态外,还要了解其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等。只有这样,“田野工作”者才能得到科学、准确的第一手材料。当然,这只是为民族声乐的发展与突破奠定了基础,民族声乐的“田野工作”者也应当是一个创造者。搜集资料不是田野工作唯一的目的,为了发展当代民族声乐的理论和实践才是田野工作更重要的目的。不同的地理、历史、经济、语言、风俗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歌唱。通过“田野工作”,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才能掌握各种不同的演唱风格、用嗓技巧。通过“田野工作”熟悉各种不同的音乐文化和歌唱艺术,才能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局内人”,才能以“局内人”的状态正确、完整地演绎各种文化传统中的歌唱艺术。歌唱家胡松华长期扎根在内蒙古草原上,他对草原上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他深爱着这片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们。他把这种深情化作悠长而辽阔的《赞歌》;歌唱家吴雁泽在湖北工作期间,曾走遍了全省72个县市,深入民间汲取文化精华,体验生活的丰富,积累音乐素材,因此,他演唱的歌曲极具民族风格和地域文化特色。

歌唱家李双江为了唱好《船工号子》这首歌,曾亲自到川江一带和当地的船工们一起生活、劳动,耳闻目睹船工们和狂风骇浪博斗的情景,体会船工们的喜怒哀乐,捕捉歌曲旋律表现的意境,经过这样的情感酝酿和艺术体验,他演唱的《船工号子》情感充沛、风格地道、气势恢宏,极富生活气息,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怀念战友》是李双江演唱的又一首反映血与火洗礼的军队抒情歌曲那深沉、雄浑的旋律与赤诚深情的歌声交汇,把观众带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当李双江泪流双颊用心灵唱完最后一个音符时,台下的观众有许多已是潸然泪下,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正是由于李双江长期扎根部队,对部队的战士们充满了战友之情,熟悉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疾苦,深知他们的所思所想,因此,经他演唱的反映部队生活素材的歌曲,情感真挚感人,深受战士们的欢迎和喜爱,真正把歌声唱到了百姓的心里。

另一位“田野工作”者,他多年只身走在西北土地上,寻访众多的民间艺人,并录下许多珍贵的音像资料,也收集了不少第一手的民间音乐资料,他从来未进过专业音乐学院,但经过长期的“田野工作”,使他深刻理解西北文化,并使他的演唱具有粗旷、高亢、质朴,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独特风格和神采,当他在媒体上一亮相,他的名字“阿宝”几乎在一夜之间留在了许多普通百姓的心间。

我们在“田野”中徜徉,还应辅以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阅历和修养,其中包括学习我国优秀的古典声乐论著:例如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著作。它们从多个角度继承和总结了古人的发声、共鸣、咬字、吐字、润腔、情感表达、人物表现等演唱技巧,并对探索民族声乐艺术的精神本质和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田野工作”是声乐艺术绽放异彩的沃土,凡在这片沃土上努力学习辛勤耕耘过的歌唱者,都会在百姓中传为佳话,成为众人追捧的明星,更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宝库中绚丽夺目的奇葩。“田野工作”应该成为民族声乐工作者的必修功课之一。只有深入民间,虚心学习、博采众纳丰富多彩的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歌唱艺术,才会使民族声乐发展之根牢牢扎在永不干涸的沃土之中,才能使演唱者的演唱体现其民族精神与风格特点,使作品的审美创造表现形式呈现出千姿百态,民族声乐艺术的明天,才会真正迎来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艺术春天。

参考文献

1.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P321

2.郭克俭.《传统声乐文化特点及其当下意义》[J],音乐研究,2004.4.85

3.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70

4.程宁敏.《声以情发,情依声传》[J].中国音乐,2003.1:66

5.张晓农.《人文传统背景与中西声乐文化差异之比较》[J],交响,2002.2

6.吴其辉.《关于我国声乐现状的探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1

7.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

8.《人民音乐》编辑部.《声乐论文集》[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