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0:47
导语:在中级职称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是指其对所从事的编辑职业和工作状态的主观满意程度,是体现其工作生活质量的一个决定因素。可具体解释为:在从事学报编辑的职业生涯中,自我潜能得到发挥,各种职业需求得到满足,使得自身的职业价值得以实现,从而得到自己和别人的良好评价,内心获得持续快乐的感受。
地方高校学报在学校一般属于教辅部门,较容易被学校的领导层遗忘。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虽是地方高校教职工的一员,薪酬待遇跟同级别的教学科研人员差别不大,收入在地方也居于中等偏上的层次,生活相对比较殷实。不过大多数地方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在做编辑工作时,并没有充分体会到编辑职业的幸福感,职业幸福感偏低,对编辑这份工作也缺乏认同感,能转岗的尽量转去别的岗位。比如我们学报2009年来了一位编辑,作为博士家属安排来学报编辑部工作,工作半年就向学校申请转岗去二级学院做辅导员了。
今年我们做了一份关于编辑职业幸福感的问卷调查,先在本学报5位编辑中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位编辑认为作为编辑感到满足和幸福,有4位感到不幸福或不满足。近期,我们还选了广东省内9所地方高校的37位学报编辑作为调查对象,他们的年龄都在55岁以下,有6位编辑认为作为编辑感到满足和幸福,有19位感到不幸福或不满足,另12位觉得没感觉;有19名编辑对职业不太满意,有11名很不满意,不满意率高达81%以上。我们调查的范围虽范围有限,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职业幸福感偏低。
二、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幸福感偏低的原因
(一)难以适应全媒体出版时代对编辑提出的诸多新要求
全媒体出版时代对学报编辑的能力、观念、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在能力方面,学报编辑不仅需具备编辑人员的基本能力,如:政治认知能力、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判断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审美能力等。还需要掌握适应全媒体出版的能力,如:收集、整合开放信息的能力,组织、开发内容的能力,针对文本、音频、视频、交互软件等的全方位的编校能力,全方位的宣传营销能力。
在观念方面,编辑的观念在内容上应该从单向性的“文本把关人”转变为“信息互动的开发者与营销者”;在技术上,除了应该掌握纸质平面文字处理技术外,还必须掌握一些新媒体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包装,以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
在意识方面,编辑应具有多重跨界意识,如:跨媒体意识,跨文本意识,跨区域、种族、语言、文化的意识,跨学科意识,跨身份意识,跨界意识等。
这些要求一方面会让部分上进心相对较强的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主动地学习深造,从而具备应对全媒体出版时代的能力、观念和意识;另一方面对一些文化基础较差、学历不高、年龄相对较大、工作进取心不足、身体状况不太好的地方高校学报编辑来说,这些新时代的要求就像是压在他们身上的巨大包袱,让他们很没有安全感,让他们觉得时刻有被社会、被时代淘汰的感觉,让他们的职业幸福感降低。
(二)对地方高校学报现行的体制心存异议
全媒体时代在对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提出很多新要求的同时,也对地方高校学报的领导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其业务素质的要求要比传统出版时代高很多,在新环境下更需要专职人员担任地方高校学报的重要职务,否则很难跟上形势,逐渐被潮流淘汰。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地方高校学报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一般是:校长担任主编;学报编辑部主任担任常务副主编,负责日常工作;下设学报编辑室,学报编辑室的编辑负责学报的收稿、审稿、编辑加工、出版发行工作。校长担任地方高校学报主编,在政治上对学报所刊论文进行把关,这无可厚非。学报编辑部主任,也即常务副主编,按理来说应让有编辑系列高级职称的人来担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较多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的主任是由学校领导直接任命的,有些是为了安排学校多余的处级干部,有些是双肩挑,安排教学岗位上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老师来担任,这就造成了外行管内行的一个局面。外行管内行难免会有决策失误、做法不当的时候,很容易让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觉得工作的氛围不是很融洽,工作的压力相当大;更严重的是会让编辑觉得个人职位晋升空间小,因为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走向学报的领导岗位,从而让他们感觉个人的职业幸福感偏低。
此外,地方高校学报现行的审稿制度一般是:校长发表终审意见,对文章的发表具有最终决定权;学报编辑部主任发表复审意见;责任编辑负责初审,发表初审意见。这也是我们出版行业必须坚持的三审制。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编辑部的责任编辑初审环节基本上是形同虚设,这种现象也或多或少是来自全媒体出版时代的冲击,因为现在几乎所有的地方高校学报都有中国知网免费提供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接收到的稿件一般先通过此系统进行检测,如果重复率低于30%,就由编务送专家外审,专家外审通过之后责任编辑才写初审意见。责任编辑根本无需看文章,只需根据专家外审的意见、按照固定的套路格式随便写个初审意见就可以了。责任编辑对稿件是否可以录用根本没有任何决定权,这让他们觉得在做编辑工作的过程中缺乏自主权,缺乏个人成就感,缺乏权威话语权,这对编辑们在工作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极为不利,对他们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创造性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从而导致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偏低。
(三)深感职称评考制度压力巨大
在2002年前,编辑职称都是评审的,从2002年开始,编辑初级和中级职业资格的取得,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考试每年举行一次,由国家统一组织、同一时间、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证书。而高级职业资格的取得,目前实行的是评审制度,将要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制度。
目前,编辑初级和中级职业资格的取得,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做编辑的难度。近年来,地方高校学报新招聘的编辑,学历一般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跟地方高校其他部门进人的学历学位要求是一样的。其他部门,比如辅导员、实验员、行政部门的相关人员,他们评中级职称只需在校工作两年,公开发表两篇学术论文,满足继续教育、计算机能力的相关要求,就可以直接评中级职称了。而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要评得中级职称,除了需要满足这些条件之外,还得参加一次全国性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考试的地点一般在省会,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除了要进行辛苦的复习备考之外,还要赶大老远的路到省城去参加考试。这些在心理上会让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觉得从事编辑职业不值得,他们会想为什么我们评同样的职称,要比别人多付出那么多。
此外,“高级职业资格的取得,目前实行的是评审制度,将要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制度”。虽然目前还未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制度,但在无形中也给未评得高级职称的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造成巨大的压力,他们心想现在只实行评审制度,评职称都如此难,如果再加一个考试,那职称晋升不就基本无望了吗?有了这种心理,他们就会对编辑工作缺乏热情、缺乏积极性,职业幸福感就会降低。
三、结语
一、20**年度年终工作总结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供人才保障,确保学院各项工作高效运转
人才,是学院的生命线,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学院要想取得健康、稳步、快速发展,无疑是一句空话,学院的发展,需要人才来支撑。本年度我们采用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大力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我们共参加招聘52次,其中xxx现场招聘30次,xxx人才市场6次,中高级人才市场、大型招聘会7次,报纸媒体上招聘2次,橱窗招聘3次,同时在学院网站上常年招聘。
全年我们共引进各类人才xxx名,从岗位结构上看,专职教师xxx名,外籍教师xxx名,辅导员xxx名,行政人员xxx名,后勤服务和教学辅助人员xxx名;从人才层次上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xxx名,中级职称xxx名,占总引进人数的xxx%,教学人员、行政人员100%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教职工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各类人才的引进,为学院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另外,我们在外聘教师的聘用上,注重聘用高学历、高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外聘教师。今年,我们共增加聘用外聘教师xxx名,其中副高职称xxx人,占xxx%;讲师职称xxx人,占xxx%,外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逐步提高。
2、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在员工培训方面,我们坚持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实际操作技能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
在内部培训上,我们侧重于管理制度方面的培训。今年6、7月份,我们配合学院董事会对学院的管理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8月底管理制度下发后,我们一方面组织各部门自行开展相关管理制度培训,另一方面由我们人事处组织,先后3次对后勤服务和教学辅助人员、教学人员、行政人员进行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培训,并对部分岗位人员进行了考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外部培训上,我们侧重于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本年度共组织了xxx名教师参加了教师资格认定岗前培训,xxx名教师参加了高校教师进修班,部分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等。
3、建立考核机制,强化考核职能,充分发挥人事决策作用
一是加强学年度和年终考核工作,今年5月份,组织开展了20**-20**学年度考核工作,为教职工职务晋升、工资调整、转岗、去留等人事决策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参照依据。今年12月份,我们又根据新修订的考核制度,创新考核办法,注重量化考核,从形式上分岗位进行考核,从内容上强化关键绩效指标的考核,力求考核更科学、公正。
二是加强新聘员工在试用期内的考核工作。在人才引进上,我们遵循“严进宽出”的原则,严把招聘关和试用关。我们及时跟踪了解新聘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状态,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学院领导。我们更侧重于加强对关键岗位试用人员的考核力度,9月份,我们对新聘的几名处室负责人进行了考核,为学院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了参照依据。通过加强对试用人员的考核,确保了人才引进的质量,在今年下半年新引进的人才中,关键岗位人员的离职率基本为0。
三是及时搜集员工的工作绩效信息,为员工考核提供参照资料。
4、完善教职工福利和奖励制度,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在教职工福利方面,今年,除特殊工种和具有特殊劳动关系员工外,全部办理了社会“五险”。另外,我们及时做好员工福利的发放工作。
在教职工奖励方面,我们加大了奖励力度,延伸了奖励内容,创新了奖励方式,建立起一种长效激励机制。今年11月份,我们相继出台了《论文奖励办法》、《员工培训费用报销办法》等。
5、做好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工作,完善学院内部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和聘用制度
今年下半年,我们共办理了xxx名教师的转正定级工作,目前,已有xxx名教师取得助教任职资格;同时,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积极组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申报工作。
**月份,我们协同教务处开展学院内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经过个人申报,所在系(部)推荐,人事处审查,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今年共有xxx名教学人员获得我院内部讲师任职资格。根据“评聘分开”的原则,我们又对我院xxx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聘用,同时颁发聘书。
6、规范劳动关系管理,夯实人事基础工作
员工入职手续办理、劳动合同签订、员工档案管理、员工信息资料建立健全、离职手续办理等一系列人事工作,逐步规范和完善,人事基础工作更加扎实、细致,本年度,未出现一起人事纠纷,投诉现象也很少发生。
在合同管理上,今年,我们共签订劳动合同xxx人,其中与学院续签合同xxx人,新签合同xxx人,与后勤服务公司新签合同xxx人,真正做到人人有合同,规范了劳动合同管理。同时,在非全日制用工、特殊劳动关系用工方面,也全部签订了协议。
在员工档案管理上,我们一方面与安徽省人才市场建立联系,做好新老员工原始档案托管工作,目前,已有xxx名员工档案关系转入我院;另一方面,加强员工内部档案的建立健全工作,丰富员工信息资料,提高员工内部档案的利用率,为人事管理做好服务。
七、努力完成上级相关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
**月份,配合完成民办高校和民办非学历高等学校教育机构20**年度检查工作;*月份,完成了20**年度残疾人就业年审工作;**月份,完成了20**年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和稽核工作;**月份,完成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填报工作;**月份,配合完成高等院校档案检查工作。
二、存在问题
1、人才层次低,结构不合理
从整体来说,学院的人才层次低,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严重缺乏,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含辅导员)所占比例不到16%;从年龄结构上看,毕业2年以内的专任教师占了很大比例,整体趋于年轻化,教学经验和教研能力都严重不足。
2、缺少人力资源规划,在人才引进上疲于应付,人才储备不足
在人才引进上,我们总是在“救火”,一旦出现员工离职,立马需要组织招聘,往往在短时间内又招不到合适人选,缺少必要的人才储备。今年下半年,由于学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对教师岗位人数的需求增大,为了能够保障教学正常运行,只能通过降低岗位要求的办法来招聘,造成新聘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
3、培训工作开展不深入
今年我们在员工培训方面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只是侧重于在实际操作技能和专业素质方面,在员工的执行力、团队意识、基本素养方面的培训较少,培训工作开展的不够深入。
4、和各部门的沟通不够
由于过多地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平时和各部门的沟通不够,未能充分发挥人事处的管理职能和人事管理的参谋作用。
5、人事基础工作不够扎实
人事工作是一份非常精细的工作,每一个工作细节都与教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今年下半年,由于审查不严,造成有2名员工提供虚假资料获得聘用,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另外,员工基本信息资料还不够完善和健全,人员进出流程还不够顺畅。
三、20**年工作重点
1、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加强人才储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变被动为主动,变“救火”为“防火”,改变以往在人才引进上疲以应付的局面,提前做好岗位需求预测,加强人才储备工作。同时做好岗位分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2、加强培训工作,完善培训体系
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力求有所创新,从形式上,采用拓展训练、开展系列讲座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员工培训工作;从内容上,增加执行力、团队精神、基本素养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
3、加强和各部门的沟通,建立沟通机制
建立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沟通顺畅,互通有无。多与教职工接触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发挥人事管理的参谋作用。
4、进一步夯实人事基础工作
人事基础工作是做好其他人事工作的前提,基础工作没做好,就像万丈高楼没打好地基,随时都可能有坍塌的危险。切实做好人事基础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减少工作中的误差,提高教职工的满意度。
四、几点体会
本人今年xxx月xxx日进入学院董事会办公室,负责学院的管理制度修订工作,8月中旬正式调入人事处任处长,在这半年多的时间内,感触很多
1、注重合作
部门整体绩效的提高得益于下属员工的支持,同样,下属良好的工作绩效也取决于领导的指导,两者相辅相成。部门内的合作主要是部门领导和下属之间的合作,下属与下属之间的合作,部门的整体绩效取决于部门内部员工之间的合作程度。我很感谢xxx、xxx两位同事,她们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很少需要我督促她们去做,平时交办的事也都能按质按量完成,正因为她们的努力,平时对我工作的支持,能让我从繁杂的事务工作中脱离出来,有了时间去思考,的时间去分析人事工作的存在的问题以及她们本身的不足,反过来又给她们工作上的指导,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让我这个从没有高校人事管理经验的“门外汉”逐步成长起来。
2、注重思考
通常,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整天忙忙碌碌,可又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忙什么,工作绩效低,问题不断,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思考。缺少思考,部门工作就没有规划,工作缺少思路和方法,问题出现了,只是被动地解决问题,不去思考问题存在的根源是什么,怎样才能彻底解决,治标不治本。作为一个处室负责人,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学会思考。
3、注重创新
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因此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具有公办院校的管理特征,另一方面具有民办企业的管理特征,民办高校近几年才发展起来,没多少成功的管理经验让我们借鉴,往往只能通过自己以往的经验来开展工作。目前,学院的一些中层干部一部分来自公办院高校,一部分来自企业,管理理念都不能很好地适应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因此,注重创新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从观念上、管理上、工作方法上都要进行创新。我一直在企业里从事行政、人事管理工作,虽然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但对高校人事管理不熟悉,因此,创新对我而言对我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广西农垦;茶叶品牌;实践
茶业生产经营是广西农垦农业重要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传统茶业迈上了新的发展平台。在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氛围的促进下,广西农垦茶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构转型中,因茶叶产品日益丰富、销售形式和区域改变而形成的结构性过剩问题逐渐凸显。在全面参与市场竞争为企业经营主体形式的前提下,加快广西农垦茶叶品牌的建设成为推动广西农垦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坚持将“实施品牌战略,走品牌兴企之路”作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确立企业品牌建设同属生产和经营的重要范畴,明确以“稳基地、严管理、强创新、提质量、拓市场”为工作方针,以服务人民做好茶为宗旨,全力打造广西农垦茶叶“大明山”品牌。通过广西农垦广大茶人6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广西农垦茶业“大明山”品牌,成为了“建国以来广西60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名牌农产品”、“广西名牌产品”和“广西著名商标”,品牌价值达2.04亿元。是目前广西区内唯一同时荣登“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百强榜”和“中国茶叶行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的茶业企业。
1广西农垦茶业品牌建设的基础
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生产资源对茶企发展有着重要的竞争意义,建设和经营广西农垦茶业品牌离不开这些重要因素。就茶叶产品而言,成就茶叶优良品质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人员素质、鲜叶原料、加工工艺、生产加工技术等。广西农垦茶业的资源条件在国内同行中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是形成广西农垦茶业品牌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是核心竞争力。
1.1茶叶加工原料优越
广西农垦茶业是广西区内生产茶鲜叶原料最丰富的生产企业,农垦茶业集团依托广西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技术支撑下,经几十年来连续不断的引种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的国家级、省部级以上优良茶树品种达11个(广西区内良种3个),而且种植技术水平高,面积大,普及区域广,加工原料茶鲜叶的生产能力达到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给6大茶类的生产和新产品持续研发奠定基础。
1.2茶叶加工工艺技术深厚
在传统的茶叶加工中,由于加工控制技术落后,只能采取“看茶做茶”的技术措施。目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用较低的投资换取现代技术设备,实现做茶环境控制。由此升级形成了复合做青、轻萎凋,低温轻摇长晾青,智能控温控湿、冷包揉、低温干燥、复式闷黄、后发酵、迭次提香等一系列的茶叶加工新技术,并提升成为一系列的地方标准,这些工艺技术成果的集成,不仅对传统的制茶品质有显著改善作用,且新茶品质比较稳定,制优率提高、劳动强度低、技术易操控等特点。应用这些集成新技术所开发的系列茶产品,成品茶具备外形匀整,色泽鲜润自然,香气高显独特,叶底明净柔嫩的品质特征,市场认可度、接受程度高,效益明显。这一系列的加工集成新技术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3生产加工环境优良独具
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的茶园生产基地、茶叶加工厂毗邻环境优良的2个国家级森林保护区(崇左市弄岗和南宁市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少数民族聚集地(百色市、崇左市),土壤环境富含长寿元素硒等,许多农垦系统的茶园地处中国长寿之乡,地理环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温、水、气、土自然资源独具,茶叶生产上具备产品出产早、产量大、品质优、保健信息强的优势。是中国西南部最适宜的产茶区,20世纪70年代后就被确定为国家级红茶产业带。目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均已获得有机茶、ISO9001:2008(证号:00111Q20657ROM/4500)和ISO22000:2005(证号:045FSMS1300023)认证。
1.4茶文化起点高、储备深邃
1952年起,广西农垦茶业生产的专业技术水平,依托其生产起点高、规模经营的优势,经过2代农垦茶人的奋斗和传承,积淀下厚重的农垦茶叶文化底蕴。目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拥有高级技术职称3人,中级职称19人,荣获广西茶业荣誉(广西茶叶大师、名师)称号的2人,依托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广西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作科研开发的坚强后盾,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成为集产、学、研和产、供、销一体茶业企业。拥有这样技术团队力量和专业文化知识的雄厚储备,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是区内有相当话语权的茶叶生产企业。
1.5茶园地域分布优势
广西农垦茶叶种植有60多年的历史,种植面积达4000多hm2,茶园种植区域分布有广西东部的玉林地区,西部的百色地区,南部的钦防地区,北部的桂北地区,中部的南宁地区,几乎涵盖了广西全境所有宜茶生产地域,而且“广西农垦是一家”,区域环境的天时、地利优势独具。此外,广西农垦分布在八桂大地的各个农场、企业地处于中国与东盟多区域合作的重要交汇点,是少有的沿海、沿江、沿边优势地域。这种独特地理优势所蕴含的生产资源是国内其他茶业生产企业所难以企及的。
2广西农垦茶业品牌建设的主要工作措施
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在品牌建设和运作的实践中,主要体现有以下工作新举措,确保集团公司在建设企业品牌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1通过品牌聚集完成品牌发展规划
实施广西农垦茶叶品牌由多元化向统一化转变,推进“品牌金字塔”效应的形成。首先,树立品牌意识,整合产品资源,促进品牌形成。对集团内分布在广西三大区域的5个制茶子公司的产品优势和特色进行梳理,把原有的7个品牌统一整合为“大明山”品牌,解决了品牌多,影响力弱的矛盾。其次,正确把握品牌经营内涵,认真投入品牌实践,理清发展思路,持之以恒实施品牌兴企战略。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牢牢把握“品牌兴企”工作主线,在生产加工和经营运作方式上坚持由集团统一管理策划、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市场营销,促进品牌建设工作的有效形成。
2.2将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首位
品牌的核心是品质的均衡统一,落实茶叶产品质量生产与销售的优质、安全化,是提高广西农垦“大明山”茶叶品牌内涵的重要措施。农垦茶业集团首先是强化追溯系统的实施(2008年实施至今),对茶叶产品质量实现全程监控,实现茶叶产品质量“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其次,组建联合技术攻关机构,开展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升级,产品加工生产推行机械化、洁净化。截至2015年,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在上林县、西林县投入巨资建设的两套茶叶加工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已顺利投产并通过验收。第三,强化产品质量监控,全面建立质量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集团所属企业先后取得ISO9001:2008和ISO22000:2005质量体系下认证,所有产品皆通过QS年审。
2.3建立营销新平台,拓展品牌影响力
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大明山”茶叶品牌为了更贴近销售市场,拓展产品销售渠道,深化品牌的影响力。首先是完善市场销售网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北上广国际茶博会等平台,系统推介和传递企业的经营理念,把产品信息向全世界拓展。同时,在淘宝网的天猫贸易平台建立IT销售网络(网址:http//);其次是开发终端销售在广西区内各超市,“10+1”商业区、华南城等茶叶批发市场建立了100多个专营或直销店,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起产品营销网络,提升“大明山”品牌的信誉度、知名度;第三,维护好传统销售模式,做好新老客户的服务在新的消费市场形势下,对客户始终奉行“不抛弃、不放弃”原则,确保传统销售市场正常发展,维护好各方的利益,努力使“大明山”茶叶品牌在市场中稳定发展。截至2014年,农垦茶业集团销售区内品牌占比4.82%,品牌/总纳税比为80.11%。
2.4加强技术标准化建设,夯实茶品牌发展基础
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在努力完善企业技术标准化建设,巩固品牌发展基础,营造“大明山”茶叶品牌核心竞争力发展孕育的各项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第一,加强技术人才储备,通过“外联内聘”等方式,建立企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档案库,完善人才储备。其次,加强对外技术交流,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积极参加广西区内外茶业论坛、行业科技帮扶行动、行业评优、产品展览、茶日节庆等涉茶社会活动,扩大企业品牌的影响力。第三,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凝聚企业技术团队。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以扎实的茶业管理和过硬的生产加工技术,自2006年以来,在涉茶领域,共摘取了11项省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4次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地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省级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三等奖;作为起草单位,编写2部广西茶叶地方标准;拥有7个技术设计专利;在行业评优中获取全国性“中茶杯”二等奖以上奖项13个,省级“桂茶杯”一等奖以上奖项45个;累计在省级以上科技刊物发表涉茶专业技术论文11人次共29篇(含合著)。第四,在百色市的西林县,联合北京绿色联盟共同投资建立广西西林京桂古道茶业有限公司,这项合作,不仅做强西林茶叶产业,而且为农垦茶业集团奠定新的增长极,增加辐射面。第五,在上林县初步建立广西大明山农垦茶文化基地,极大地充实了广西农垦“大明山”茶业品牌的文化内涵,有力地维护了茶业集团的专利和知识产权。
3广西农垦茶叶品牌建设的意义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区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农垦茶业集团茶叶品牌的建设和经营正是在当前现有国情和经济的氛围下,按照我国政府“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名牌产品”的要求而展开的工作。
3.1农垦茶文化建设与继承的需要
广西农垦茶叶生产始于1952年,到20世纪80年代,农垦茶业由于种植起点高、产业规模大、生产与加工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优良稳定等优点,在广西茶叶对外贸易中赢得声誉,一度占据全省农产品出口茶叶类的“半壁江山”,多次受到省外贸局等单位的表彰,成为国家红茶出口重要生产基地。但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期,广西农垦茶业都是以生产国家出口需要的优质原料为主,缺乏品牌孕育发展的机制,延缓了广西农垦茶叶品牌建设近半个世纪。第二,广西农垦茶业近期以集团式生产经营发展较快,区内企业综合实力排名位列第1,全国综合排名位列87。全年经营总收入近2亿元,企业品牌评估价值为2.04亿元(见图1)。生产经营开始迈上新的模式,企业经营主要板块有茶产品经营、茶文化经营和茶品牌经营。通过产品、服务和体验满足现代人民不断提升的生活需求,努力实现企业经营向更高层次的技术、文化生产的平台发展。第三,广西农垦茶业品牌建设是当今茶叶市场快速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代表着一种从无到有、来自于1941年的“南泥湾”精神,也是对广西农垦茶业与茶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3.2适应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茶叶生产与消费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国的六大茶类和几千个茶叶品种构成了丰富的茶叶市场。传统茶品市场消费形式,多是消费者与生产者同对茶样作价值判定的方式进行消费流通,这种感官评判存在诸多人为因素,受地域影响也大,难以扩大产品的统一影响,茶叶品牌建立基础较薄弱。如目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所销售的产品近八成仍是以此模式进行。此外,目前的茶叶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因受到不同茶叶品种标准和区域限制,较难一概而全地执行统一标准,丰富的茶叶品种给消费市场留下难以适从的选择。如广西农垦茶叶的产品种类和品种标准与区内各茶叶企业所执行的生产标准存在差异,使相同标的茶品不能体现出优质优价的效果。因此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茶文化普及和消费者对茶叶品质、包装和服务等意识的提高、茶叶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的逐步完善,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的茶叶品牌建设是顺应消费市场对茶叶产品便利化、信息化、休闲化和品牌化的索求。
3.3满足农业品牌建设的需要
茶叶是中国传统出口农产品,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独特的区域优势和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给广西农垦茶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农垦茶业在我国新的“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发展外向型农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带来新的机遇。但广西农垦茶业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相对滞后,茶叶品牌建设与发展工作不能同步于消费市场因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产生的对茶叶供给结构和质量的新要求。同时,广西农垦茶业集团与地方企业间合作协同力较为松散(全区各类茶叶加工厂4000多家),市场同质竞争现象的矛盾突出,严重影响茶叶产品的质量均衡统一性,进而制约了广西农垦茶业品牌影响力的拓展。此外,广西农垦茶业集团产品经营规模在全区行业中占比较少,茶叶品牌建设仍处于成长阶段。在近期国内茶叶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下,缺乏品牌的茶产品将逐步淡出市场。因此,加快茶业发展,拓展茶叶销售市场,加强茶叶品牌的提升和建设,是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发展中的必经之路。
4结语
品牌建设反映的不仅是企业经济效益问题,还是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文化和服务管理的综合能力表现。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的品牌建设工作在这十多年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大明山”茶叶品牌的成功引领下,衍生了“广西农垦茶业”、“京桂古道”2个新品牌。然而从国内外的许多百年著名茶业品牌发展历程中看到,茶叶品牌的发展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表现出品牌成长都具有一定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目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的品牌建设仍然处于起始阶段,在茶业品牌建设的系统工程中还存在诸多欠缺,如品牌区域内整体的市场营销能力、品牌资产及其增值、品牌管理组织、品牌文化的融合性及其制度等问题。促进和加快整合广西农垦茶叶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加强广西农垦茶业的品牌经营管理,推进茶业创新等将成为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品牌建设工作的新挑战。
作者:苏毅 闭榕 单位: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