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专体育论文

时间:2023-03-17 18:00:48

导语:在中专体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专体育论文

第1篇

一、教师的基本技能

从对部分教师对他们基本技能的自我评价来看,他们在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方面较好,根据访谈的情况,绝大部分教师能胜任教学工作,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但在基本技能方面掌握的非常好的新教师不多,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活的,不是死的,一个发音标准、语调优美、口语流利、以及拥有过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教师是很受学生喜欢的,学生也会被感染从而真正喜欢英语。所以我们不仅要让新教师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训练他们的实践技能,熟练掌握而不是一般。英语教师都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逐渐了解和接受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的过程。想学好语言,就必须掌握其文化内涵。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英美文化背景的介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就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从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新教师在教学中很少向学生讲解关于英美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即使在课文中涉及到,也是简单描述,重心还是英语词汇、语法和各种技能的培养,完全把文化这一部分忽略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新教师在大学时所学的有关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识主要是关于它们的发展历史和一些文学体裁的内容,比如分析小说、诗歌、戏剧、艺术等方面的特点和学会如何鉴赏,而对一些主要说英语国家的文化,比如习俗、生活特点、文化特色、交际礼仪等讲解的很少,导致很多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对英美文化基本了解,但却很少能详细的说出某个说英语国家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目前各高中学校的教学任务还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从而提高高考升学率,因此对英语教学的关注重心还是词汇、语法、听力、写作等某些方面,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跨文化意识的要求很低,也没有专门的选修课,同时一些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资源有限,没有条件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讲授跨文化方面的知识时也是一语代过,时间长了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只知道记单词,学语法,把英语当成死的语言来学习。

二、英语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

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核心,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也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教师专业的自我发展意识表现为对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和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的专业自我发展意识使得在教师发展过程中实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可能。只有当教师具有专业自我发展意识,他才可能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才可能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才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引导学习者”。以下我们将从新教师对专业发展理论的认识、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是否有明确的专业发展计划三方面了解新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状况。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对专业发展意识是很强的,但是拥有明确的专业发展计划的人却很少,缺少行动的主动性。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一是新教师学习资源的缺乏,使教师无法通过充足的资源来学习;二是新教师没有时间来保证自我学习的提高,丧失了发展动力。三是新教师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了解,对如何发展,怎么发展感到茫然,这就导致他们在专业发展中缺乏规划和调控意识。如果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新教师又了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有意识将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路线相比照,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成为自觉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以至最终真正达至理想的专业发展。所以师范院校、教育部门、学校各方面应该在新教师培养和培训方面加大对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方面的学习。“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教学生知识不如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也是如此,在以后的教师培训中应该注重培养如何让教师掌握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方法和对策,如何成为一个知识的研究型者、开发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三、高中英语教师促进专业发展的对策

1、学校完善学科组集体教研活动,加强同事之间互助学习

学科组集体教研活动指的是学校内平常组织的同科内的或年级组内的集体教研活动,主要包括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观摩、评课、研讨等形式。这也是所有学校都能操作实施的一项活动,也是新教师获取教学经验和知识最方便,最容易、最快捷的一种促进专业发展途径。因此要完善学科组集体教研活动,加强同事之间的互助学习。

2、建立系统的师徒制“师徒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老带新”、“师徒对子”,即学校安排较成熟的、有经验的指导教师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熟悉工作、提高教学能力和加快自身的专业成长速度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新教师与资深教师合作,使新教师通过对资深教师教学实践的观察、模仿和资深教师的具体指导,逐渐体悟职业的隐性经验或知识,不断掌握专业技能,它是一种新手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

3、新教师要有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制定详细的专业发展计划

首先,新教师进出工作岗位后,要认真分析自己目前专业发展的状况。其次,确定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代表的是教师个人在工作中所。努力追求的理想,它包括短期的、中期的和长期的目标。然后,当专业发展目标制定后,就应制订相应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应根据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而设定,一旦制订,就要执行。最后,新教师要对自己的每个阶段的方案实施完毕后,及时作出总结和评价,从而适当的调整与修订行动方案。总结评价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范咏梅.高中英语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引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第2篇

关键词:本科学位论文;高等院校;规范体系;质量;哲学

本科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总结,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本科院校学生培养的质量与效果。正是基于对学位论文性质的认识,各高校普遍重视学位论文的质量。尽管如此,基于多种原因本科学位论文的写作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正是基于此,本文以哲学学科学位论文撰写为例,对本科学位论文在写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对策展开探讨。

一、本科学位论文的性质与常见问题

本科学位论文作为高等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是高校学生在完成全部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后进行的重要理论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检验。各高等院校普遍重视本科学位论文的写作,并拟定了相应的撰写规范。一般而言,在本科学位论文写作的主体内容上主要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论文“标题”是对论文主体思想与内容的高度概括,一般不超过40字。论文“摘要”需简明扼要地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主要内容、理论意义等,一般在100-300字之间。论文“关键词”就词源学而言来源于英文“keywords”,一般要求3-8个词组。论文“目录”一般要求到三级标题,既要层次清晰,又要与论文标题所反映的主体内容相一致。论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是对文章所要解决问题的集中表述,正文的论述要求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文字凝练、通顺。“参考文献”一般要求作者将论文中所引用的主要中外文参考文献列出。此外,各高等院校还对毕业论文的排版模式、注释、附录、致谢等进行了相应规定。

尽管教育部门及各高校一再强调本科学位论文的重要性与规范性,如2004年教育部下文指出:“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各类普通高等学校都要认真处理好毕业论文与就业工作等的关系,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与此同时,国家标准局也同样颁布了《学术论文写作的国家标准和写作方法》。颁布的该标准要求学术论文一般由前置部分和主体部分构成,其中前置部分包括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四项内容,而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4项内容。尽管如此,学生们在设计与写作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就总体而言,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

第一,正文标题层次设计混乱。尽管在国家标准局所颁发的《学术论文写作的国家标准和写作方法》中,已对正文标题从内容到层次做了严格的说明,但学生在具体写作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标题的内容不够规范,如有的哲学论文标题长达60字,有的标题则直接与论文题目相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章、节”等纲目设计混乱,如有的论文“第一章”与“第2章”、“第一节”与“第2节”等现象并存。此外,最为突出的则表现为标题题目无法准确的表述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甚至是与正文所要表述的思想无关。

第二,参考文献设计混乱。参考文献一般包括责任者、文献名、文献类型、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出版者等信息。学生们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所存在着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参考文献排列标准混乱、参考文献信息不全、参考文献引用错误、外文参考文献相对不足等。例如,本科学生在撰写学位论文过程中,特别是对外文参考文献的引用所存问题较大,这种问题集中表现为或是对于外文文献的占有相当有限。与中文文献的引用相比,外文文献引用量明显不足;或是仅仅将外文文献例出而无任何的引用与参考,仅仅是为了充当门面。又如,本科学生在文献排列标准方面也较为混乱,或是将中外文文献混乱排列,或是将马恩著作、研究对象著作等混乱放于文献中而不加区分。

此外,在本科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还存在着如在选题中存在着选题过大、选题重复等方面的问题;在技术上存在着运用图表、语言表述等不规范方面的问题;在积累上存在着积累匮乏、深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本科学位论文还呈现出抄袭等现象愈演愈烈的趋势。

二、哲学学科学位论文撰写的复杂性

第3篇

摘要:农大增产菌研究公司(后简称增产菌公司)诉北农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北农所)和西北药厂案件是我国知识产权案件中早期的典型专利权与留置权冲突案件。然而法院在判决支持北农研究所行使留置权合法并未侵犯农大公司专利权时,仅仅从留置权行使的程序合法角度支持了被告的主张,对留置权与专利权冲突问题并未解答。从本案中分析加工承揽合同中并不存在二者权利的真正冲突,进而证明加工承揽合同中留置权的行使并不构成对专利权的侵犯。

关键词:专利权;留置权;独占许可合同

一、问题的提出

增产菌公司于1989年1月1日与发明专利申请人的北京农业大学签订专利实施许可合同,许可其独占实施已在申请阶段,但尚未被公开的发明技术“作物增产菌及其选育与发酵工艺”(后简称工艺,1990年11月7日中国专利局授予北京农业大学该工艺发明专利.)。后增产菌公司与北农所以及西北药厂签订加工承揽合同,西北药厂利用北农所提供之菌种,按照增产菌公司所享有独占实施使用权生产出一批增产菌。在西北药厂在增产菌公司拒不回收定作物增产菌,也不支付加工费的情况下将定作物进行了销售。1994年4月增产菌公司北农所和西北药厂未经其许可,将包含有专利权工艺的增产菌对外销售,侵犯了其专利权。本案经过法院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其判决理由是承揽人基于与定作人所签订的合同而占有定作人的财产,承揽人在定做完成后未收取到合同约定的定做费用,为了实现其合法债权承揽人经催告后,定做人在合理期限内仍未支付应付款项,超过该合理期限,承揽人通过变卖留置物,以所得价款优先受偿。承揽人留置权的行使完全合乎法定程序,因而不构成对定做人知识产权的侵犯。[1]

二、法院判决理论依据之缺乏

本案的判决结论是支持了承揽人行使留置权而否定了在行使留置权过程中对定做人专利权的侵犯,其结论被多数学者所支持。但有不少学者同笔者看法一样,认为法院的判决理由并不充分,当留置权的客体是包含专利权的产品时,仅仅从留置权的角度分析实则并没有真正解决留置权与专利权冲突的问题。

然而对于法院判决理论之缺乏问题,学者给出了不同的法律论证基础:一种是许可延伸论,另一种是权利用尽论。

(一)许可延伸论

持许可延伸论的学者们认为,之所以承揽人的留置权行使没有侵犯到专利权的权利是基于双方间订立的加工承揽合同中已经明确约定,承揽人有权使用该专利对产品进行加工定制,这是加工承揽合同的内容,也是承揽人的义务所在,在合同范围内按照约定使用专利是为法律所允许的,并不存在任何侵权行为,而当定做人即合同中的债务人未能支付应付款项时,承揽人作为加工之物的合法占有人有权行使留置权,此时相当于专利权人默示地将承揽合同中的对承揽人合法使用专利权内容延伸至行使留置权的期间,因此承揽人是得到了专利权人的“默示许可”后行使的留置权,因而不存在留置权与专利权冲突的可能,进而支持承揽人留置权的行使。

笔者认为许可延伸论依然不能弥补法院判决依据缺乏的问题。首先,从加工承揽合同的性质和定做人订立合同的目的可以看出,定做人根本不存在任何默示承揽人销售其专利产品的意图。加工承揽合同是指承揽方按照定作方提出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工作,定作方接受承揽方完成的工作成果并给付约定报酬而订立的合同,在合同中定做人是基于自己销售该定做产品为目的,而与承揽人订立合同要求其按照一定的技术和程序对材料加以整合和加工,而承揽人在合同中的主要义务也是如此。而对承揽物的拍卖变卖,是在承揽人无法实现债权的情形下,经过催告后的合理期限内仍无法得到清偿,从而依据法定担保物权——留置权,来实现债权的无奈之举。其次,专利许可中默示许可的发源国是美国,但认为构成默示许可的前提条件应当是存在推定专利权人给予许可的合理依据,而专利权人基于专利法赋予的,在专利产品第一次投入到销售流通之前,专利权人对于其产品所占市场都享有合法的垄断权,法律允许其从中谋利以收取其专利前期的投资成本并以此来鼓励发明和创新。基于专利权本身的性质我们也可以看出,专利权人根本不存在将专利产品的销售权通过承揽合同默示地许可于承揽人手中,据此推定专利权人给予被许可人的合理依据也不复存在,因而许可延伸论也没有真正解决专利权与留置权冲突的问题。

(二)权利用尽论

持权利用尽论的学者们主张,在承揽合同中由于定做人的违约行为导致其在专利产品上的权利用尽,据此其享有的专利权不能妨碍承揽人留置权的行使。这种说法的不妥之处更加明显因为专利权的权利用尽理论(ExhaustionDoctrine)是指专利产品在进入到合法流通之后,其享有的垄断权利用尽,不得对产品的使用、再次销售进行干涉。[2]而本案中将产品交付承揽并不构成专利产品的合法流通,专利权人也并没有从中获利,因而专利权人的权利根本没有用尽,其依然享有对抗留置权的可能。

三、从专利权行使条件看本案中的冲突问题

专利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与担保物权中的留置权是两种异类权利间的冲突,要想解决二者的冲突要从两种权利的产生和行使条件来看。正如法院的判决所述,承揽人行使留置权的主体资格,行使程序都符合法律的规定,因而留置权的产生不存在问题。而专利权在我国《专利法》上的规定是专利权在专利法中的规定为: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从法条看,专利权本质是一种排他性的禁止权,即在法定期间内赋予专利权人以合法的垄断权,但这种垄断权的行使是有条件的,即排斥的是他人以生产经营为目的而进行的制造、使用、销售等行为。而本案中很明显承揽人对专利产品的销售行为是为了实现其债权而非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因此此时专利权的排他作用尚不能实现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专利权与留置权的冲突问题了。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要: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新课堂的重要特色。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大班额授课制”的情况下,适当分组教学,是保证学生交往互动,体现个性化学习的一个好策略。本文主要分析合作学习在职业中专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新教科书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体育合作式教学模式是把学生(自然)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同组学生与学生之间,小集团与小集团之问通过互动,相互切磋与观摩,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新教科书中的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在这些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中,并不是不要学生独立思考,相反,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担当起他所担任的角色,完成他所承担的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

一、合作学习的要素

1.学生合作学习的课题。合作学习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学生之间有共同合作完成的课题。所谓课题就是“合作干什么”。

2.学生合作学习的目标。合作学习的第二个要素是,合作学习小组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每一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实现小组的共同学习目标而努力。为此,每个成员都与全组的成败悉悉相关、荣辱与共。

3.学生合作学习的时空。合作学习的第三个要素就是,学生有相互合作的时空条件。换句话说,就是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场合。

二、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了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

提倡和运用一切学习方式,都是以提高学习效果为目的的,合作学习运用得好与不好,也是以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提倡合作学习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应该说,合作学习如果运用得好是可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其理由如下:

(1)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激励,这种“同行者的激励”,有时会比教师的鼓励更生动、更有力。

(2)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可以发挥“镜子”的借鉴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对照和反馈,比自己学习好的同学成为自己的“未来”,而比自己学习差的同学则成为自己的“过去”。

(3)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特别是在班级人数较多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互相保护和互相监督等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特别是“小干部”的作用,尤为突出。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提倡合作学习的第二个意义是,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应该说,合作学习是探究学习的基础。因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探究是离不开集体学习的。集体的合作学习之所以能促进探究学习是因为:(1)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学习心得,是大家一起“穷尽假说”的前提,特别是一些错误意见的提出,是学生们一起辨别真伪的前提。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2)在教师提倡和指导下的学生讨论是民主探究的必要形式。(3)探究的结论是学生集体合作学习的成果,也是学生集体一起分享的学习喜悦。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提倡合作学习的第三个意义是,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有着独特的机会和条件,这种机会和条件就是运动技能学习与身体锻炼都需要有许多合作性的行为。

三、合作学习在职业中专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强化主体意识的能动性

在体育教学中,许多练习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结合成为练习伙伴,由于平时的相处有较深的了解,感情融洽,在体育技能的练习中,他们会合作得很好,互为指导者,互相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彼此都能为对方较准确地完成动作而由衷地喝彩。自主结合在形式上虽与传统的分组教学相似,但在组成原则、方法和指导思想上则完全不同,它突出了学生性格的相似性、交流的接近性、帮助的互补性,使学生学习目标整合,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社会交往动机得到较好的满足。有时候当一方遇到困难时,另一方会真诚地鼓励其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

2.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

学习任务是综合性的。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帮助的内容。在众多的体育学习内容中,具有综合性的,学生间相互帮助的内容也是非常多的,特点极为突出的就是球类运动。球类运动属于综合性的活动。从动作上讲,它要求人们把跑动、跳跃和投掷等动作适时地组合起来,以达到其目的。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取长补短在球类运动中是最能体现出来的内容。

第5篇

摘?要:本文对中职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美术教学更好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中职教育?学前教育?美术理论课

随着学校不断扩招,专业技能课程不断增多,中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也一一显现,其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尤为明显。中职美术教学的发展受到了以往教学的一定制约,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表现为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单一、枯燥,过于重视技能训练,忽略美术理论教学。美术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提高其创新意识。但受以往教学模式的影响,中职美术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

一、中职美术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1.现行教育体制对美术理论课的不重视

受我国教育现状的影响,很多初级中学受客观条件和升学压力的限制,只重视统考课,忽视艺术课教学,致使学生缺失美术教育机会。而初中生中学习成绩较差的普遍进入中职,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导致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美术知识空白,缺少对美术教育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素养,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针对这种现状,国家对学前幼儿教育教师提出了相关要求并出台了相关文件,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了迎合文件内容便将美术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手工制作和简笔画、素描等容易出效果的课程上,对美术理论知识教育的忽视越发严重。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发,这种理念陈旧的美术教学已不能适应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

2.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中职学生对美术课也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有的认为美术课是副科,并不会影响升学,学得好与不好并没有关系;有的认为画画要靠天赋,自己将来又不当画家,学不学都无所谓。甚至连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更多的是注重技能技法的学习,觉得理论知识并不重要。

3.教师的教学形式单调

现在学校的美术教育也更多的是注重技巧的训练,很多美术教师缺乏对美术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缺乏对美术教育真诚的投入,导致很多美术教师在上美术理论课时教学、形式单一、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美术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教师讲解时大量使用专业术语。

二、解决中职美术理论课存在问题的对策

1.重视美术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审美能力

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教师应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的发展。

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加强美术理论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应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感受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加深他们对美的理解,而且开启学生欣赏美的眼睛,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是局限在单一的空间里。美术理论课程必须通过情感传递的渐进方式进行。美术理论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通过美术理论教育让学生感受美丑,以“善”为美,以“德”为美。

2.了解学生美术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理论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真正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从学生常见的、熟悉的画开始理论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后再选择较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进行教学。

3.把握学科特点,丰富教学形式

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美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审美情绪的体验,所以教师既要学会联系现实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要结合作品所处的社会现状、政治背景等客观因素,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品所传递的信息,让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到满足。

三、小结

当前,中职学前美术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使艺术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加强美术理论知识教育,才能让学生理解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促进其身心各方面和谐全面发展,从而使美育不停留在口号上。美术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率,创新求变,美术教学才能真正走出窘境。

参考文献:

[1]耿洪彦.论美术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

第6篇

对于陇南市中小学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来讲,“什么样的内容是最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培训课程设计应秉承什么样的理念和原则是落实好培训工程的关键。因为,“培训课程”一头紧系着“培训工程”的美好愿景,一头关乎着广大教师的业务提升、专业成长和推动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发展,因此,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做好培训课程的价值定位和设计工作。这就要求课程设计从价值定位到目标构建再到内容选择等,一方面要紧扣参训教师的工作实际和个人实际———这是“立地”,另一方面要体现积极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态度、理念、模式、方法等内容一一这是“顶天”,即应紧密结合“培训工程”的宗旨并结合参训教师的实际,是实施好“培训工程”的内在要求,也是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和推动教师向更高更专业的方向发展作用的体现。纵观陇南市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他们的成长途径主要有二:一是由班主任、部分体育爱好者或有一定体育特长的教师,通过长期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反思提高的循环发展,目前,占体育教师比重较大;二是少数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或当地体校毕业生组成的师资队伍;三是部分学校或领导有目的的培养,通过优秀教师的传帮带、外出参加培训、研修再加上自主学习、反复锤炼而成长为体育教师。三者看似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些共同点,即反映了陇南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成长规律:热爱教育事业;长期实践,反复锤炼;优化人才资源,传、帮、带;层次不同,逐级提高;进修培训,加速发展;优胜劣汰,时时更新。具体结构可通过表1(参训学员结构一览表)进一步了解。通过表1中参训学员信息,可以看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为:男女比例不平衡,以男教师为主;学历层次以专科为主,中专生仍占一定的比例;职称以中级为主,高级较少,几乎没有;年龄结构合理,但遗憾的是每期的50岁以上者,基本是以完成培训任务为主;体育师资以语文、数学、英语等非专业学科教师为主体,并且近三分之一参训教师没有承担体育教学工作,申请参加体育课程培训,一方面认为比较轻松好过关,另一方面觉得可以锻炼身体等。整体上看专业师资队伍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素质急待提高。长期以来,陇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提升缓慢,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结构不均衡,整体存在专业发展学习动力不足和研讨氛围不浓,教师主要职业活动受限于学校的狭小天地,加之领导重视不够和继续教育投入少及缺少制度保障等原因,使得体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和培训机会较少甚至缺失。因此,培训课程设计的核心要素应充分考虑参训教师的特点与需求及课程特性,既要考虑到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又要考虑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前瞻性、连续性和可发展性。

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目标和内容

课程目标和内容不仅指参训教师缺失的教育教学、学科教学和教研知识、方法、技能及能力的建构和提高,更要关注和发掘蕴藏在农村骨干教师身上的“闪光点”、优势和潜能。不同的课程定位产生不同的课程目标体系,进而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也不同。综合相关研究表明,英法德美日各国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定位大致有两种:一是为了取得资格或学位,二是旨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在课程内容上前者偏重于理论性,而后者立足于实用性③。从陇南市“培训工程”的宗旨来看,应属于后者,那么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就是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的,通过开展培训通开课程和专业课程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国家关于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政策、法规,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了解体育课程发展与演变的基本趋向,为丰富和开辟校本课程拓宽思路,积极开发学校所在区域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开设学校特色体育课。2.养成实施新课程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自觉性和胜任力;3.掌握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和经验教训,研读所任学科的课程标准,探讨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学科教研能力;4.强化教师教学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内容通过分析上表可以看出:在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主要以“实践取向”为主体,进行了系统、灵活、前沿、分层分类等特征,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全面性。首先,在培训课程理论与实践内容比重的选择上以实践为主体,这是与参训学员的结构特点和需求相一致的,是对体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补偿培训;其次,培训课程内容共分三大模块,涵盖了近现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与变迁、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形势、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调研结果、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与变迁等5个专题讲座,另外还包括2大模块共8个课题的体育教学能力培训以及教学观摩与评价,每个专题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围绕体育教学对教师进行学科知识培训和学科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新趋向的引领;第三,专业课与学校综合培训课程方案紧密结合,在内容体系的构建上形成了分层、分类设计,既反映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又重视思想、情感、意志、个性品格等内容,并在内容组织实施上体现实践的特点。同时,又紧密结合“培训工程”总课程方案内容,如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理念及实践、学科教学理论实践与研究、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教学简笔画、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文化素质提升、专家引领等课程,以促进教师对课程作用的价值判断能力、将资源转换成课程的能力、系统化构建课程内容的能力、有效组织与有效实施的能力和自我评价与自觉调适的能力。

三、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是培训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训目标达成与否和内容习得的活动方式,它对培训效果和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对老师们进行培训时,既要关注他们是成人的学习特点,更要注重通过培训课程学习让他们体会到被关怀、被接纳、成就感、存在感、胜任感及自信心的提高等心理因素,从而激发和维持后续专业发展行为。通过交流和访谈得出:他们最喜欢体育课程培训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最害怕纯理论的“一言堂”和培训者的强势灌输,他们认为在富有平等和谐交流的活动中,更能发挥激励、支持和释放个人优势、拓展和维持个人良好人际关系及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因此,统筹每位教师个人优势、所在学校及社区优势和培训单位自身及环境优势,进行有效培训活动方式的选择和组织,为教师培训提供较为理想的活动方式,值得培训者潜心探究④。通过几年承担培训课程实践,结合“国培计划”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认为培训的有效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讲座+案例+研讨”式。该模式适合于通识理念或专业课程研讨类的专题培训。具体实施办法为,教师讲解导入呈现案例培训者和受培训者之间或受培训者相互之间运用新理念对案例进行研讨教师归纳总结。以上为一个循环,可以视其内容和研讨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循环。

(二)观摩+模仿+点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各种体育教学技能内容的培训。具体实施办法为,参训教师直接参与模仿练习体育教学技术,或教师观摩示范课(可以是视频资料,也可以是实践类示范课)培训者和受培训者共同点评示范课内容,学习示范课中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受培训者运用学到的理念和技术做示范课,其他受训者和培训者共同点评,重新设计和完善、组织实施教学。

(三)“展示+自评+他评”模式。在培训后期,每个受训者必须进行一轮说课训练,或者提供一节自认为满意的“优质课”,向培训者和其他受训者展示,并在自评基础上接受培训者和其他受训者的点评,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好的建议进行改进和完善,再次展示,循环实施⑤。

(四)培训评价方式培训评价是一定时期培训任务完成与否的衡量标准。对以陇南为主体的体育教师来讲,培训评价也应分层、分类予以实施,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考核评价模块一:重视其体育教学基本动作技术的规范性,如体操教学中全国第三套广播体操、武术基本动作、正确的田径运动技术及不同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等。针对参训学员的特点,在培训技术与技能考核与评价层面,我们要求承担体育教学任务的参训教师必须“学会一操,练会一拳,熟练一项”,即至少学会一套最新的广播体操,学习掌握或规范一套武术小套路,如五步拳、少年拳等,熟练掌握某项运动的基础知识、技术与技能,包括场地规格、画法及规则要求等,因为大部分参训学员不是体育学科的专业教师,他们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技术动作均需进一步提高;没有承担具体体育教学工作的参训老师可以了解、欣赏和评价相关运动知识或教学比赛。考核评价模块二:应考虑到成人学习的特点,对理论内容的了解和学习可以通过撰写体育论文,单元或某一运动技术教法创新,具有特色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展示,培训心得体会,体育器材制作方法与经验交流等方式灵活进行,将学、练、评、反思融为一体,讲求应用性,重视方法和技巧的掌握;针对部分非专业参训学员,可以就自己所代课程或熟练专业[注释]按要求完成相关培训考核与评价等。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