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工商管理本科论文

时间:2022-09-26 01:49:38

导语:在工商管理本科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工商管理本科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实习教学改革

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综合知识,接受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具有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再学习能力,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能力结构而言,这类专业不仅要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来观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意志坚强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科研、写作和表达能力,也就是动手、动嘴和动笔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知识的获得,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但对于实际操作能力,就需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习教学获得。

一、认识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认识实习是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可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可能面向的就业方向有一个初步了解,让学生初步建立起专业概念和专业感觉,获得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性的增强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高校在长期的认识实习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实习地点、经费和效果等因素,从时间、内容及方式等多方面着手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与实践,建立了相应的新模式,规范了认识实习工作。

1、建立优质规范的认识实习基地

认识实习的首要问题是实习基地的建立。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不愿接受非毕业生实习是事实,联系实习基地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但应该认识到实习基地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学习的态度。一个管理先进的企业会使学生实习时处于兴奋状态,除能学到更多知识外,还能激发其学习的激情,促进其创新精神的形成;而管理落后的企业只能更多地让人悲观失望,甚至使人感到前途渺茫。高校应该花大力气选择先进、就近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认识实习合作单位。如为了保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得以正常进行,我校与建设银行常州分行、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新科集团公司、大华进出口公司、红星美凯龙集团公司、中天钢铁集团公司以及常州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等一批常州地区的全国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认识实习伙伴关系,并经过较长时间的运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合作模式,确保了每次认识实习的顺利进行。

2、完善实习过程安排

开学初,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实纲拟订实习计划。实习前一个月,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进行沟通,商量确定实习时间和内容的安排。实习前一天,召开实习动员会,请学院相关负责人做动员报告,强调实习的作用以及实习安全注意事项。进入实习单位后,首先由单位领导介绍企业情况,并强调企业相应岗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其次,组织学生听专业人士讲座,指导教师详细介绍与现场有关的理论知识,并根据实习计划提出相应的要求,着重介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工作流程有一般性的了解。最后,参观现场,由专业人士和指导教师现场介绍和回答相关问题。通过严密地实习教学组织,使学生的认识实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严格要求、加强考核

安排好实习流程后,还要制定实习成绩评定办法,对学生的认识实习进行跟踪评价,客观地评价学生经过认识实习后所达到的水平。主要包括,一是现场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提问和查看日记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实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二是评定实结报告的质量,包括全面系统性、撰写规范与质量、问题探讨以及知识的总结提高程度等。三是考察交流汇报情况,即对所获取的知识的掌握与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进行考查。将理论讲解与企业实习两者相结合评出最后的成绩。

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教学是应用型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认识社会和增强劳动观念、事业心与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过去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显现出多种弊端,高校必须改变原来的实习模式,实行“大分散、小集中”实习模式。

1、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的弊端

所谓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就是由学校指定实习基地,学生完全按计划集中实习的模式。这种实习模式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校通常是与实习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签定实习协议,然后由行政主管部门将实习生分配到所属企业去实习。这实际上是实习单位在执行其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接收实习生的指令,实习单位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接收。在实习的组织形式上,先由学校落实每个学生的具体实习单位,安排好他们的食宿生活,把学生分成2—3个小组,由老师带队集中实习,并由带队老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实习工作。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是便于对实习生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一是学校对实习工作包得太多、统得太死,整个实习过程都由学校负责包揽,学生是被动实习,缺乏主动性。二是由于实习地点过于集中,少数企业要被动地接收大量的实习生,势必会对实习生采取应付态度,实习效果自然不理想。三是集中实习难以解决食宿问题,实习费用很大,学校难以承受。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企业的自不断扩大,主管部门不愿也不能象过去那样直接下达接收实习生的任务。客观形势的变化和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显现出多种弊端,使得改变原来的实习模式显得非常有必要。

2、“大分散、小集中”实习模式的运用

所谓“大分散、小集中”实习模式,就是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分散各地实习,而少数确有困难或有其它特殊原因的,可由学校出面落实实习单位的模式。在实践中经过总结,该实习模式主要包括如下的程序。首先,学校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制定实习教学大纲,对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内容、目的与要求都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开学初,实习指导教师制定实习计划,按计划提前两个月左右时间召开实习动员会,以加强同学们对实习的重视,同时发放实习联系单(学校公函),学生凭实习联系单自行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实习开始前一周,学生要交回实习单位盖章接受的联系单,指导老师在收到联系单后,对每一个学生的实习单位详细信息及时进行审核整理。在学生联系单位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班主任随时关注联系情况,对到时间可能找不到单位的同学,指导教师事先进行指导并帮助寻找落实相关实习单位,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按时到岗实习。实习期间,采用电话检查和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与监控。在实习第一周里,对每一位学生和实习单位进行电话联系,了解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到岗情况,及时督促学生到岗实习。在实习期中阶段,指导老师对学生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实地检查指导。在实习结束阶段,与实习单位进行联系,查看学生是否仍在实习的同时,对实习单位表示感谢。学生实习返校后,上交实习手册。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与实结的情况,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和座谈会,让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并经过一定的答辩程序,最终评定实习成绩。

3、两种实习模式的比较

尽管“大分散、小集中”实习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与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相比,其优点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一,联系实习单位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高了社会活动能力。第二,个人单独全面接触社会的过程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三,与单位个性化的对接使许多学生为实习单位作出了贡献,受到实习单位的高度评价。第四,加强了单位与学生的了解,为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创造了条件。第五,为学生职业定位与毕业论文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高校在实施这种自主分散的实习模式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实习单位分布面广,学生自由度大,难以形成必要的制约力。二是部分学生自我约束力不一致导致实习效果不平衡。三是实习单位的情况对实习效果也有很大影响。四是一些学生对实习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特别是对毕业实习缺乏目标等等。

三、实习教学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1、切实依靠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院校普遍设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借助专业人士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专业的发展。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方案的制定应该从职业技能分析入手,由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并让其参与实习方案的制定,以便使实习教学体系更加符合毕业生任职岗位的实际需要。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建议所有专业委员在所在专业兼职授课,以便随时了解专业情况,保证专业发展不偏离轨道。

2、建立基层岗位参与式认识实习制度

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应当尽可能地安排基层岗位参与式认识实习,比如办公室文员的一些工作、一些商品的销售工作等;不能进行实际操作的岗位以学生参观和咨询为主;总的实习时间至少应当有一个月。一个学生到一个企业进行认识实习,要了解企业基层的一些情况,仅仅一个岗位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多个岗位的认识来汇总成专业认识,所以时间不能过短。参观考察的对象应该是多种行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所设置的工作岗位是不相同的。当然,一个学生不可能把每一个行业都涉及到,可事先组织学生根据自身爱好来报名选择行业、企业或公司,当把所有学生的材料汇集起来,就得到了对各行各业的相关需求信息。然后教师按实习行业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两个星期之内了解到相关岗位的基本信息及该岗位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最后,学生要写出本次认识实习的实习报告。比如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到工业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的学生,需要其在实习报告中完成以下内容。首先,画出该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包括上至最高层管理机构,下至每一个班组和科室的构成。其次,从结构图中找出自己能够从事的岗位,最少四个。详细了解这些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从事该岗位应该具备的计算机水平、英语水平以及专业课程知识,如写作知识、管理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知识、市场营销、市场调研、资料分析和会计知识等。最后,把了解的信息综合起来写一份实习报告。

3、构建校内模拟实习平台

学校可以尝试在校内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模拟实习平台,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依托实验中心开展实习。通过这种模拟实习的平台,把企业真正的“搬进”学校,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习,掌握企业运作的规律,熟悉企业运作的流程,体会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有效地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当然,这个模拟实习的平台从业务流程安排、工作岗位设置到企业情景设计,都应当尽可能地贴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实际,突出模拟实习的高度仿真性。环境的设计应使学生有一种仿佛置身于企业实际环境中的感觉。

4、对学生的学年论文、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实行一体化指导

学校和实习指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大三时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由学校安排具有相近科研方向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教师,实行学年论文、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一体化指导。这种指导方法既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指导学生,也便于学生帮助教师收集资料、参与教师的研究工作,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可以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有计划地安排实习时间,明确专题调查的主题,从而使实习目标更为明确、内容更为充实。同时,这样还可以克服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和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学术研究、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此外,还有利于学生寻找工作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实施21世纪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不能例外。立足高校、积极参与社会、加大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手段,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贯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客观保障。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企业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不懈努力、勇于探索,不断构建和创新大学生实习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纵横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第2篇

关键词:专业文献研读;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改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115―02

专业文献研读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提升专业素质、拓展专业思维和丰富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在专业文献研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缓解这些问题以进一步改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质量一直是高校专家学者重视的教学研究问题之一。因此,开展关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存在问题的广泛讨论,进而探讨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文献研读质量的有效教学手段和途径,这将可以促进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助于深化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1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在专业文献研读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主要问题。

1.1思想意识不重视专业文献研读

尽管在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专业文献研读是一门必修课,但部分本科生却存在一种固有的思维,即该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的专业理论甚多,研读的专业文献专业术语众多,文献资料比较枯燥冗长乏味,而且其对日后从事实践性工作的作用不明显,因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重视掌握专业文献研读的关键要领,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意识。在他们提交的课程作业中,不少存在专业术语贫乏或误用、参考资料缺乏针对性,所引文献较少涉及经典论文,百科全书和非学术型资料占有相当的比例。这说明了部分本科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下功夫认真筛选和研读文献,较为草率地罗列良莠不齐的文章敷衍了事,不重视专业文献研读的现象甚为普遍。在课堂教学中,当要求本科生列举工商管理研究方面最有影响力的诸位学者及其主要论著与学术思想时,部分学生却对此支支吾吾、难以启齿;而且常常听到本科生提出应该如何撰写专业文献的类似问题,但却很少听说他们在思考应该如何阅读学术论文的问题,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研读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于形成专业文献研读的良好习惯。

1.2学术论文研读量较为缺乏,研读深度较浅

尽管在专业文献研读的课程中,教师总会要求本科生在日常要增加对学术论文的阅读量,这对于本科生熟悉学术论文的基本逻辑、专业术语和写作模式颇有益处,但部分本科生却充耳不闻、置之不理,本科生的阅读量不足的突出表现之一在他们呈交的各类课外学术研究课题申报书中可见一斑,如申报书中基本上没有文献梳理与述评的部分,研究问题的提出缺乏必要的文献基础,研究的内容与现有研究的关系没有涉及,甚至有些申报书连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具体研究内容是什么都模糊不清,等等。虽然有些本科生的课外阅读量较为充分,但就阅读的内容来看,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实用性较强的期刊与文献,例如行业动态、管理实践等,而对于那些学术味道浓厚、最具学术权威性期刊以及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了解却置之甚少。就阅读的深度而言,他们一般只会浏览论文的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等内容,对于论文的具体内容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技术等却基本都一一略过。总而言之,本科生的阅读量仍较为缺乏,阅读深度过于肤浅,而且多为短期行为,缺乏对权威文献的精读与思考。

1.3学术论文研读技巧缺乏,研读能力薄弱

在工商管理专业文献研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本科生常常抱怨不懂得如何检索学术论文,而且学术论文中的专业术语繁多,内容晦涩难懂,尤其是不少工商管理研究的前沿文献属于令不少本科生阅读前就心生畏惧的外文资料,不同文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难以把握,对文献的发展脉络模糊不清,这些都说明了他们尚未掌握学术论文的研读技巧缺乏,研读能力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他们没有在认真领会课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的资源自选主题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从而未能形成实用的文献检索技能;第二,他们对学术论文里提出的研究问题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没有感性认识,不明白其要解释的管理现象的概貌和细节,从而难以理解论文作者研究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与重要性;第三,他们对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了解较少,对学术论文中各部分的作用不明确,从而难以捉住学术论文的精华部分;第四,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对于众多专业学习中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把握不到位,从而难以读懂学术论文中理论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内容;第五,虽然目前本科生的外语水平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他们往往缺乏对专业外语的系统学习与训练,从而对专业词汇以及专业文献中出现的大段长句、难句感到无所适从。

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的改善对策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促进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质量的提升。

2.1优化课程考核评定方式,促进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的研读意识和习惯

目前专业文献研读课程的考核往往是形式大于实质,其对学生研读专业文献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往往存在不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成绩评定方式,以改变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研读课程的学习意识与投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加大专业文献研读成果(如书面汇报、课余练习和课堂陈述等)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中的比重,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文献研读习惯和意识。由于大部分本科生都比较关心自己的必修课成绩,因此教师在平时成绩的评定上加大对学生专业文献研读成果的奖励力度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研读专业文献的兴趣和主动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启发和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在期末考核中设置一些与专业文献推荐清单中所列内容直接相关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考前复习时对这些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记忆和理解,促使学生在考前复习中进一步巩固对工商管理专业经典论著的融会贯通,从而促进他们在强化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专业文献的研读意识和习惯。

2.2提供专业必读书目的详细清单并规定阅读汇报的内容,以加强本科生学术论文的研读量与研读深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学术论文的研读量与研读深度,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向学生提供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推荐研读著作及论文清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该清单中选择规定量或以上的著作和文献,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分阶段研读这些著作与论文并定期以个人作业或小组作业的形式提交研读汇报,研读汇报主要可包括以下内容:研读著作或文献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不足之处及其改进。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详细审阅这些研读汇报并据此分析学生研读专业文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在课堂上澄清这些问题以及提供正确的研读指引,从而有利于切实改善学生的专业文献研读深度。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形成制定选题的文献综述,文献梳理与述评有助于扩充学生的研读面,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专业研读量。

2.3重视传授本科生专业文献的查阅和研读技巧,培养他们专业文献研读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训练本科生专业文献的查阅和研读技巧,培养他们专业文献研读能力。教师一方面应该将查阅专业文献的基本技巧通过原理介绍、实例演示等方式传授给学生,传授的内容可包括查阅途径、查阅规则、常用文献资源库、权威期刊与出版社清单等。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向学生详细地说明专业文献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模式,并通过选取工商管理权威期刊的经典文献作为例子,深入浅出地展示高质量的专业文献具有的共同特征以及判别专业文献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由于研究方法存在多样性(如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均有多种方法),故在归结工商管理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范式时,教师除了澄清专业文献的共性特征以外,还应该重点向学生介绍基于不同方法形成的专业文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优点与缺点等,从而让学生在研读专业文献时能够有清晰的标准和蓝本作借鉴。此外,教师通过选取工商管理外文权威期刊的经典文献作为精读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作业的形式进行训练,引导各小小学生置身于专业文献的写作背景中,重点培养他们掌握专业文献是如何提炼研究问题、如何进行概念界定和理论建构、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以及如何运用它们、研究结论与研究价值如何形成、如何从文献中发掘出与研究领域相关的线索等关键研读问题的知识和技巧,促进学生形成专业文献研读的逻辑思维和能力模式。

参考文献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开放教育学员,案例学习,学习意愿

 

在开放教育中,工商管理专业具有涉及行业广泛、理论联系实际紧密、注重综合技能培养等特点,因而一直对以成人在职学员为主体的广大学习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对于相关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是学员掌握理论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上海电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立足于培养既能掌握工商企业管理基础理论,又具有处理实际管理问题技能的基层管理人员和知识型员工。目前的生源以未接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工商企业在职员工为主,这些学员一方面具有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构架。对于这一类学员,在教学中通过讲授企业实践案例引起他们的共鸣,并进而促使他们探索蕴含其中的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无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在教学过程中,学员对案例的学习意愿无疑对其学习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认为“强烈的学习意愿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育管理论文,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因素。”(李向红,2009)。学员的案例学习意愿的高低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提升教学效果,有必要调查和分析学员案例学习意愿的现状,找出其影响层面及各层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增强学员案例学习意愿的途径。

本文以上海电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开放教育学员为研究对象总体,运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实施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现阶段学员案例学习意愿方面的情况,期望以此为依据指导开放教育教学实践,改进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引导学员更好地进行案例学习。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采用态度量表中普遍适用的李克特式量表法(Likert-type Scale),量表填答方式选用5点量表法中国学术期刊网。根据问卷内容,对部分题项设计了反问题,在项目分析时对这些题项进行了重新编码,以确保题项计分方式的一致性。对问卷数据的分析使用的是SPSS统计软件。

本研究的样本为上海电视大学系统的开放教育学院、徐汇财贸分校、普陀工作站、杨浦工作站、虹口分校等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开放教育学员,涉及到的课程分别为专科层次的《中小企业管理》、《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和本科层次的《公司概论》、《小企业管理》。共回收有效问卷159份。问卷发放和回收的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表一 上海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员工商管理案例学习情况问卷的样本分布

 

问卷涉及的课程

教学层次

发放问卷(份)

回收问卷(份)

有效问卷

中小企业管理

开放教育专科

50

45

41

工商企业经营管理

开放教育专科

50

48

41

公司概论

开放教育本科

50

43

37

小企业管理

开放教育本科

50

第4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管理实验;实验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各种类型的组织如何利用有限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管理行为及其规律,培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管理人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了条件,如何利用信息和平台来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1管理实验教学的意义

1.1管理实验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科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具有利用自然科学及现代技术进行观察、检验、研究、设计等方面的功能和属性。许多重要的管理理论、技术和工具来自于管理实践,而管理者必须善于对生产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分析,为最优决策提供依据,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实验方法始终是管理科学创新和研究、传播和教学、形成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实验方法在管理学科发展中的应用,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

1.1.1管理实验的起步时期(19世纪末期一20世纪40年代)

管理实验与管理研究的发展同步,管理科学的理论在实验、试验和调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这个时期,企业管理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员工积极性等。人们基于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人及其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和对比研究,探寻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比如泰罗的铲掘实验和金属切屑实验分析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吉尔布雷斯夫人的动作分析实验分析如何设计合理的工序,梅奥的霍桑实验分析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等。

1.1.2管理实验的发展时期(20世纪40年代一20世纪70年代)

此阶段管理实验所涉及的面进一步拓宽,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开始被运用起来。在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实验有:阿吉里斯的“成熟一不成熟人”实验、韦伯的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绩效研究比较实验、弗约的社会性动机比较实验、加拿大萨斯喀钦温大学C.C.Potter教授开发的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系统(BusinessSimulation)等[1]。

1.1.3管理实验提高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

这一阶段研究者开始重视战略管理和跨国经营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大批管理模拟软件被开发出来并投人使用。管理实验的中心也由以人和工作为中心转向以组织和流程为中心。在管理实验的方法和成果在研究领域和企业不断提出和实践,并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发达国家的高校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模式也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1]。20世纪90年代以来,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在国外许多院校受到重视。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院校开设了有关管理专业的系列实验,在实验中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美欧大学商学院,也强调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

1.2工商管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工商管理学科属于软科学,但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更强调学生实践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据高等教育司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点增至2866个,存在的明显的问题就是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专业实习和案例教学、忽视个性培养等[2]。通过对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排名前几名的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调研,发现这些学校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验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创新实验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挖掘等。

我校是具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为数不多的民族类院校,同样存在如硬件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学软件、对该学科实验教学的改进、完善和提高的必要性认识不够等问题。

企业需要的是懂理论、通实践和能操作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这一需要呼唤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必须加以调整。通过实验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发现和总结在管理各环节中的规律并能够提出新问题,从而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管理理论的继续、补充和深化,具有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把企业和市场移到实验室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建立和完善以企业实际为特征的实验教学不仅必要,而且也可能。

2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

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与教学观念中存在的这些谬误客观上导致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重三轻”上面.

2.1重理论,轻实践

随着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型人才和宽口径、适应性较强的管理通才。目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实际知识与操作能力薄弱,对工作实践实际了解甚少,毕业后难以尽快胜任工作,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即使有部分实习实践环节,但由于经费少、实习时间短,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两个方面“空对空”的问题。同时,缺乏对实验环节的系统设计和科学的考核标准,学生也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学习起来缺乏动力,积极性不高。

2.2重硬件,轻软件

许多工商管理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广州商学院等都曾先后投入了3—4百万元进行工商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但还有部分院校工商管理类实验建设由于存在资金不足、技术限制等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实验室功能单一。我院工商管理实验室投资了近百万元,拥有各种类型计算机,并有其他教学设备70余台,也购买了人力资源测评、统计学教学模拟、ERP、物流管理等软件,但主要是硬件设施。目前可开设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实验课程10余门,但还存在很多软件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课程没有形成体系,有些实验项目内容过时,实验手段不适应现代金融、证券、电子商务及信息管理等专业的要求;二是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学软件支撑,一方面资金不够,另一面也存在资金使用不当的问题,有些软件是免费下载版本,有些软件是因为学科交叉,重复购买的等;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包括实验室老师的引进和培养、授课老师实验课程方面的培训、与软件提供商提供的培训合作等方面都没有很好的措施。

2.3重局部,轻全局

培养管理通才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构建的实验课程体系上,除了在各个专业课程上弄清弄懂外,要投入相当精力在各专业、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衔接上[4]。例如在会计电算业务中,还要关注其在资金流的层面上与财务管理、与物流、甚至与信息流之间相互的关系以及在企业管理层面上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等等,而不是单纯地只弄懂会计的电算化问题。目前,我院工商管理实验室各专业实验之间衔接不好,整个实验体系中各专业实验之间互不联系,人为地割裂了各管理类专业课程之间业已存在的规律性的联系,有的相互重复,有的则相互脱节,有的还存在知识上的空白点,造成了知识结构上的错位,不但达不到实验所要求的效果,而且很容易忽视课程本身的要点,也不能提起学生实验的兴趣。这种重局部、轻全局的原因是因为不同的课程分属于不同业务系,实验教学大纲和备课均是教师单独完成而造成的,没有从全局的角度来进行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

3工商管理实验教学问题探讨

3.1教学体系

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建立和完善一个较为系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3.1.1教学环境

建立一套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实验平台,以实验性的工商管理教学模拟系统为核心,以核心实验和扩展实验为层次结构,辅以开放式的实验模式和不断更新的实验环境,包括硬件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实验软件的引入,实验教学规章制度的设立和执行,实验室师资力量的加强。

3.1.2教学环节

借用实验平台,要设计好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环节,包括上机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学年综合论文和毕业论文,同时,要加强每一个实验教学环节相应的实验指导书、实验大纲和实验考核文档方面的建设。

3.1.3实验考核

各实验教学环节应该设立相应实验课程考核标准,为避免学生互相替作、抄袭的现象出现,应建立一种重过程、重手段、重运用能力、重管理思想体现、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轻结果的实验考核模式。教师对学生实验的考核依据是其实验过程、手段和方法是否合理、高效,而不应该单纯考核实验结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3.2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建立一个基础实验、重点实验和扩展实验的3层次结构教学结构。根据管理学院的主要服务对象和行业、学院教学特色和特长、管理对人才的阶段性需求、实验项目在学科中的影响、实验学科之间的衔接关系及实验条件,抓好基础实验,再以各学科重点实验为基础,辅以相应的扩展实验。就我院工商管理实验室而言,先完成如统计学、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和电子商务等基础实验课程,再根据各专业学科特点加强重点试验,如工商管理可以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管理做为重点核心实验。在抓好重点实验前提下,根据学科层次结构和课程关系,围绕重点实验向外扩展,建设好相关的扩展实验。这样既保证了学科基本理论的扎实性,又充分照顾到相关专业实验的系统性,还从学科角度避免了实验之间的重复和空缺。

3.3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实验环节的策略与方法,如在理论教学时,上机实验注重的是验证性实验部分,要基础扎实、运用熟练,掌握其规律,这时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以实践为主;在课程设计部分,可采取教师辅导与自主设计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定题、讲解知识点,学生自主选择方法和工具,规定一段时间提交成果;在课程论文部分,以整个专业课程的范围内实行自主设计为主,老师定期答疑;在学年综合论文和毕业论文部分,结合所有所学知识和自己的能力,包括自学的知识,实行综合性的自主设计为主的形式。老师可以间断陛进行检查和答疑。在各实验教学环节中,为了起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可以将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操作指导和实现举例等放在实验室网络上,供学生提前预习。

4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帮助学生对理论讲授的内容消化理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使我们更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如何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来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解决。本文从实验教学的意义,实验教学存在不足对民族类院校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影响作了经验总结和探讨,以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永铨.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80(3):9-1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Z].

[3]王云昌.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体系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4):120—121.

[4]彭峥,任鹏.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开放的改革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87(1):46—47.

[5]王雪岭,包中文.工商管理类实验室如何加大开放与整合力度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4):134—135.

第5篇

1.入学测试情况及学员基础状况分析

入学测试是了解学员基本素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工作地保证。每位新生入学伊始,我们都能按照中央电大地要求进行测试。从测试地成绩来看,及格率不高,说明学员专科地基础知识不扎实。从年龄结构看,前两届学员年龄偏大,但实践经验丰富,多数学员是从事工商管理工作。部分学员已是部门地领导,近两届年龄偏小,但缺少企业管理地实际经验。许多学员不是本专业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科教学的难度。通过入学测试我们基本上掌握了学生的基本状况,为开展本科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本科试点专业补修课程的组织

为了保证本科试点专业的教学质量,开始伊始,我们认真组织学员对专科阶段的课程进行补修。安排教师进行《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每门课程不少于20学时。为了检验授课效果,我们还专门组织了考核,给学员本科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为了提高本科试点专业的教学质量,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工商管理本科的所有课程一律采用多媒体教学。许多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采用ppt授课,结束了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状况,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学员的欢迎。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还大胆尝试,采用MBA的方式进行授课。如小企业管理课程,该课程采用的是美国原版教材,教师能结合书中的案例教与学互动,开展讨论式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开展网上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课程都在大连网站设有网页,每门课程都在网上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辅导和习题作业,方便了学员上网自学,改变了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每位任课教师都有自己的邮箱,方便与学员的交流和讨论,每到学期末,责任教师还在网上有关复习考试的要求,确保教学信息的畅通,既方便了学员的学习又提高了学员的学习效率。

二、教学实践环节

1.课程实习工作

工商管理本科的许多课程,都要求结合作业进行社会调查。如企业战略管理和中小企业管理课程,要求学员走访企业家,调查企业经营状况、战略制定的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教师能认真布置检查,并做好记录防止相互抄袭,走过场,保证了课程实习的质量。

2.专业实习工作

为了提高专业实习,我们在冰山集团建立了实习基地,认真组织学员进行专业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请厂长和人力资源部长做报告,并组织学员参观车间,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实习结束后,要求学员认真写出实习报告,并请企业给学员做鉴定,确保实习工作的质量。

3.毕业论文工作

为了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指导委员会,教学系成立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分校设工作委员会。根据中央电大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确定专业论文分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写作阶段、答辩复审阶段、终审验收阶段。在每一阶段都设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重点,确保专业论文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检查地进行,提高了毕业论文地质量。

三、关于教师队伍建设

1.教师的配备

工商管理专业全部由电大地专兼职教师自己授课,没有一位外聘教师,这是确保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地基础和关键。目前,从事该专业授课的教师中有教授5名,副教授9名。这在全国电大系统来讲,无论是教师的数量还是授课的质量都是名列前茅的,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大部分课程平均分和及格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保证。

2.教师的进修

目前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的年轻教师中,多数都是具备研究生学历,没有研究生学历的也计划在三到五年内达到研究生水平。对于老教师都能坚持不定期到普通高校去深造,更新知识,并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术研究会,确保师资队伍地质量。

3.科研工作

从事开放教育的教师都有自己的网址和信箱,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持服务。每位责任教师都制作了网页,网页累计达到数十万字,许多教师都能自觉主动地参加科研工作,积极承担开放教育的课题,每年5篇,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开放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开放教育是教育制度和形式的创新,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认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其次学员也应转变学习观念,积极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

2.网页地质量有待提高

开放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地要求,既要从事日常地教学工作,又要学会制作网页。但目前有些教师地网页发展还有待提高。

3.网上资源地利用率有待提高

目前我校多数学员还习惯于传统地面授教学,上网查询资料和自主学习地人数少的可怜,网上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这既有认识问题,也有学员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原因。

五、今后的设想

1.稳定学员规模,注重教育发展

第6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在于应该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重构的基础是深入理解“工商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同时强调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模式的分析当然可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业务培养要求等方面去进行,以形成培养模式的构架,并在内容上突出专业特色。事实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市场需求与培养模式构架的结合点,同时也是市场需求与专业特色的集中体现。

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能力主导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151-02

从1999年我国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以来,地方本科高校迅速发展。教育部数据显示,2013年底全国有本科高校1170所,201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727万人,由此带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在麦可思公司《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红黄绿牌”专业榜单中,本科类工商管理专业被列入黄牌榜。然而在学生就业困难的同时,许多企业却找不到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对地方高校是机遇也是挑战,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要借此机会,改革培养方案,改善课程体系设置,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大学的目标是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或管理应用型人才,其内涵可以概括如下:首先,要具有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党的十报告首次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而言,树立这样的价值观不仅有益于社会,更是有益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其次,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这些专业基础理论涵括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基础理论,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不同领域。再次,要有实践动手能力,即理论与社会应用的对接。企业的需求导向和特征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须通过本科教育获得实践动手能力,这一能力必须是针对某一特定技能体系培养。最后,具备柔性的扩展能力,其本质就是创新,不断践行学习、实践、创新循环过程,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断变化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此外,对学生的培养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高校要对地方企业的宏观环境、行业经济特征、资源禀赋特征、发展战略模式等有所了解,据此调整相应的教学过程,达到多方共赢。

二、国内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

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应用型大学对人才的内涵要求,所以目前国内各高校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出四种创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模式。指工商管理专业以系为大类招生,前期培养不分专业,在学生对专业有了深入了解,明确自身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按自愿原则进行专业划分,确定自己的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方向,使学生的自我认识、专业认识和社会需求认识相协调。

2.“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细分为生产与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模块,学生在学习公共课程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部分模块深入学习。使学生既有宽厚的基础和全面的管理视野,又具有在工商管理某些领域较为深厚的造诣,形成以能力型和创新型为主导的知识结构。

3.“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置于同等地位,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该培养模式的课程设计突出实用性、综合性,并实行个性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校企合作式”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达成协议,以学生与用人单位雇用劳动关系为主,学校协调配合,即根据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学校设置相关专业,选拔、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根据协议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相应岗位工作。

三、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设计

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围绕提高学生理论修养、强化学生知识应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些目标展开,强调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上述四种工商管理人才创新培养模式能够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满足经济发展对个性化、多元化、多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参考以上培养模式,在系统梳理已经完成的2014年工商管理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应用型大学建设要求,提炼企业需要的、学生应具备的应用能力,构建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见图1),并期望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应用型教学主系统。

该课程体系以专业导论引入,使学生总体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内容;以毕业论文(设计)收尾,对大学期间的全部学习内容系统总结、综合应用;由培养学生的七种应用能力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包括生产管理能力、人员管理能力、决策与执行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创业管理能力、信息获取处理能力,针对每种能力开设相应课程,同时以能力为模块,针对课程内容分别进行相应的实训,实现理论到应用的过渡。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将实行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其中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另一种是现在的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即对高校而言,入口面临的生源和出口面临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将发生变化,变革已成为必然趋势。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的设计只是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一个方面,今后需要进行的还有应用型教学主系统、应用型教学辅助系统和应用型实践教学系统的整体构建,将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育探索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郑晋鸣,韩灵丽.应用型大学如何办好[N].光明日报,2014-09-19.

[2] 董洪亮.地方本科高校该转型了[N].人民日报,2014-05-09.

[3] 张怀英,蒋辉.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知识经济,2014,(1).

第8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师资队伍

众所周知,目前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遭遇了种种尴尬。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走出校园之后“学不能用”,对职场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掌握较少。实际上,这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术型师资队伍有着极大的关联。不少教师是“没有游过泳的游泳教练”,面对工商管理这门具有实战性的专业,难以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基于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的视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

鉴于目前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窘境,地方高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应将培养面向地方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作为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1]。当然,这就需要既有深刻专业知识背景,又熟知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成管理技能的专业师资队伍作为支撑。第一,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改善工商管理专业师资知识与能力之间的配比,推动形成合理的师资人力资本结构,显著增加师资内涵。第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助于扭转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重“知”轻“能”的倾向,突破课堂教学“纸上谈兵”的困境,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师资队伍建设有益于学生依靠高质量师资,学会如何从概念、人际与技术三个方面分向构筑管理技能体系,努力打造就业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地方性高校要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第一步行动。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

从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的视角来看,不少地方性高校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还难以跟上高质量工商管理教育的步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师资招聘力度不够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收费与其他理工科专业相当,所需固定投入相对较少,培养的边际成本较低,故而有些地方性高校考虑经济效益,一方面人为“创造条件”报批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却没有相应增加师资招聘力度,导致师资数量出现明显滞后。这种情况下,有些地方性高校容易忽视教学效果与培养质量,典型的表现是:第一,依据现有师资条件而不是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制订培养计划和开设课程,一些涉及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的课程无从开设;第二,专业教学采用合班制,严重限制了小组讨论、课堂游戏、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有利于形成管理技能的教学手段的使用;第三,一个教师同时身兼数门课程,就连单纯地知识传授都难按质完成,更谈何去帮助学生完成管理知识向管理技能的转化。总之,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师资招聘力度不够,管理技能导向性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数量就难以得到保障。

(二)师资选聘忽视管理实践背景现实表明,由于某些机制障碍,选聘博士或者硕士毕业生直接任教是地方性高校选聘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最主要的途径。通过这种途径选聘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往往是刚走出学校又立即进入学校。他们虽然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但学科专业和工作背景单一;虽有较强管理理论知识,但实践经历和经验不足[2]。他们只是完成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被培养”到“培养”的简单角色转换,可能善于“研究”管理,而不是“从事”管理。不仅如此,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选聘过程也较简单,看重应聘人员的学历、毕业学校、科研成果以及试讲表现,等等,而在管理实践背景上把关不足。教师如果没有在管理实践中积累相关经验和技能,就难以深刻理解实际管理情境的权变性,就难以帮助学生完成管理知识的内省化,获取未来职业生涯高度依赖的管理技能。

(三)对师资参与组织管理实践的激励与支持不足目前,有些地方性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师资参与组织管理实践给予的激励与支持往往不足。其一,在职称评审制度中,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因为缺乏像科研成果那样的可视性与量化性而难以进入评价标准,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关注的是报课题、发论文、评奖项,而在参与企业管理实践以获取管理经验技能上动力普遍不足。其二,尽管目前部分地方性高校已经在推动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上做出尝试,但是整体上激励力度不大,覆盖面也不宽,尤其是在目标企业搜寻、牵线搭桥、交流协商、合同签订以及后续保障等方面给予的实质性支持较少。其三,在工商管理专业师资培养和继续教育方面,仍然以参加学术讲座与会议为主,给教师参与组织管理实践创造的机会还不多。总而言之,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即使有心参与组织管理实践,如果得不到学校在信息、资金、制度、资源等方面提供的正向激励与后台支持,这种个人意愿基本上难以实现。

三、地方高校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地方性高校可以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引、聘、激”机制[3],以此不断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构建管理技能导向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一)多途径充实工商管理师资队伍不论何种人才培养模式,良好的师资总是办学中的必要条件。目前由于毕业生就业逐渐困难,生源也开始吃紧,所以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也到了“强身健体”的关键时候。地方性高校应该树立长远目光,打破“教师编制”的传统禁限,基于学生诉求和市场需要,从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多途径充实工商管理师资队伍。要改变以往从高校招聘博士或者硕士毕业生的单一模式,纠正“唯学历”“唯学术”的人才选聘偏向、放宽视野,到企事业单位寻找有转行意愿的“知识+技能”型管理人才,或者到科研机构聘请那些大量接触和参与实践性课题的人员,或者到各类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招聘有实训经验的培训师,加入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当中来。

(二)优化选聘标准工商管理师资队伍的扩充都要通过向社会招募新教师来实现。当然,为了避免增量性师资再现原有师资队伍的缺陷,应当注重对他们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考核。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教师的科研论文与管理技能之间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可以发现,有些所谓的“高质量”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充斥着令人费解的数学模型,这些都与学生需要掌握的管理技能相去甚远。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需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做好管理,而不是如何研究管理。所以,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改变传统的选聘标准,从“学术能力”和“管理技能”两方面同时进行考察,而不是单纯地盯住前者。当然,要在学历、学位、试讲等基本条件合格的前提下,重点考察是否受过正规的管理技能训练,是否从事过组织管理实践,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实际管理技能,而且擅长表述和培训的教师。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工商管理,综合能力,模拟经营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相关,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综合能力强,竞争优势大日趋明显。该现象也正说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重心应向综合能力培养转移。对于工科类的专业,由于本身技能含量较高,精尖人才的竞争优势仍然存在。然而,对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讲,其专业技能相互之间的关联度高,在具体职业岗位上也非常明显。以会计岗位招聘为例,许多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对于这个岗位的责任往往是既是会计,也兼任文员的工作。在应聘这类岗位时,往往具有人力资源文秘技能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或者具有会计技能的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其竞争优势明显大于一个简单的会计核算人员或者简单的文秘专业。而会计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都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也是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

对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模拟经营,我院教师一直都在积极探索。正值我系沙盘模拟实训室创建完毕,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思考,就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为契机展开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及拓展问题展开实验。初步设想形成本文。

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生综合能力内涵界定

(一)工商管理专业涵盖范围界定

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都被误认为是单一的管理专业。根据我国的《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以及《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①中所列示的具体学科类别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只有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当中才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并且在该专业下设若干子类专业。因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是集合多门学科的管理专业,它本身存在就是以多门学科综合为基础。所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就应该是以综合管理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各大高校所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来看,比如北京大学的MBA项目的专业方向就包括会计与财务管理、金融管理、决策与信息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战略与国际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②;南京财经大学开设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③论文范文。

由此可见,各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界定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界定从一般工商管理类技能考虑,根据技能培养需求进行设计。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界定

从上述的专业界定来看,本文所界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范围对应的学生能力的培养,从人才能力需求方面上来讲基本上能够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故此,其对应的能力培养,即综合能力的培养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综合的个体基本素质能力培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审美观、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些能力主要体现的是个人的基本素养,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其培养过程从学生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进入高校之后,主要的培养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拓展;基本计算机能力的学习训练。

2、综合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条文的理解与应用。这些能力最终表现在企业的经营主要是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运作,属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能力培养的重心。而本文主要是针对高校阶段的综合能力训练,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

3、战略与决策管理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战略决策方面的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拓展的能力项目。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发展做好铺垫。此项综合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综合能力的拓展部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简评。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各方面的能力模拟经营,体现在专业上应该是以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能力。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分为若干专业,分别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在课程安排方面同样分专业由各个专业教研室独立承担。此类培养方案在高职院校中并非不存在,其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忽视了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的需求,容易造成学生只懂某一个方面知识面,限制了学生多向发展的空间,从而降低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根据本文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范畴,本文认为就学生能力培养也应该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除了各个专业提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系部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形成“精一项技能,通多项技能”的综合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设计。

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学制的限制,只有三年时间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把整个培养阶段分成三个部分。

(一)理论积淀阶段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理论的积淀,工商管理专业尤为如此。本身性质就为文科,多应用抽象的逻辑思维的管理类的专业,在理论积淀阶段主要以各种管理类的理论知识为主,因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员。

在理论积淀阶段,各个专业分别针对本专业的技能培养目标。将本专业技能从精尖的目标出发,完成各个专业的本职技能的培养,完成总目标中的“精一项技能”的要求。在此阶段可以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将基础理论与本专业的技能“理实一体化”的模式反复锤炼学生的本职技能,同时为后期的综合能力拓展做好理论铺垫。

(二)校内实践阶段

如果说上一个阶段是以理论为主要基调,那么本阶段则是以实践为主导。时间跨度我设计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不仅要完成本职技能的反复锤炼,使其进一步提高,而且要涉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的技能。对于其他专业的技能,同样按照本专业的技能知识一样从理论到实践的培养,效果不会太明显,且容易反客为主,缺乏专业重点模拟经营,且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从实践锻炼中去培养的话,能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方式主要通过大量的实训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将校内实践阶段分成两个小阶段。

1、分项实训训练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本专业技能的提高训练,主要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学生主动进行技能操作占80%以上,教师为辅助,在实训中的作用占20%就足够。通过反复不断的锤炼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让学生在操作中反复理解操作的原理内涵,从而真正的掌握本专业的技能论文范文。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其他专业的实训,通过教师制定详细的实训要求,明确实训目标,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训,了解相关专业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操作原理及应用效果。此时教师的辅导在初期要占到50%。随着实训的进行,教师辅导比重逐渐减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样分项的实训锻炼,完成了对相关专业的“通多项技能”的目标。

2、综合技能实训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通过将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专业能力进行整合,通过综合实训完成综合能力的综合应用。在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给学生提供认识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那些是需要决策的环节,已经如何来作出一个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决策。锻炼学生的经营理念,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拓展。

沙盘模拟经营实训无疑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契机。沙盘模拟经营实训主要通过模拟企业经营过程,包括供应、采购、生产、销售、纳税等各个环节的运营过程。在这个过程,学生通过扮演企业经营中的各种角色,利用自己所学的技能知识完成自己各自分配到角色任务。同时也可以体验企业经营过程中如何与同事相处。

目前,我们正着手准备沙盘模拟经营的实训的安排模拟经营,相信后期可以看到综合模拟经营实训对学生能力训练的效果。

(三)校外综合能力训练阶段

对于学生来讲,在经历了校内的各种学习、训练之后,终于迎来了初露锋芒的时刻。这就是在我的设计里的第三个阶段,通过到校外的企业中进行实习,完成这个阶段的训练。对此阶段,我设计的时间限制是半年。在这期间,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实习任务,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的情况外,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为自己的学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学校可以通过导师与学生的定期联系跟踪反馈,了解学生在校外担任的岗位,工作进展情况等,通过不定期的电话访问或实地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就业情况等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

三、预期目标

以上关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的设计是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统一的基础而设计。预期通过这三阶段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大求职竞争优势,提高就业能力。

李丽 1963- 女 系主任 副教授 本科 会计与审计方向 江苏无锡、214000

① wenku.baidu.com/view/9fec9e88680203d8ce2f2409.html

② mba.pku.edu.cn/101902/101968/10298.html

③ xsc.njue.edu.cn/newsnew/Article/zsxx/zyjs/20100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