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林业科技大学论文

时间:2023-03-20 16:11:32

导语:在林业科技大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林业科技大学论文

第1篇

(a ) 普通图书示例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广西自然保护区.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一般著录格式)

2 蒋有绪,郭泉水,马娟,等.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超过3个著录者时,只著录前3个,其后加",等")

3 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17~121.

4 桑正中.农业机械学: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有其他题名信息,包括副标题,说明题名文字,多卷出的分卷书名、卷次、册次等)

5 昂温 G,昂温 P S.外国出版史.陈生铮,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同姓不同名的欧美著录者的中译名;",译"见著录中用符号","的规定)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第1版不著录,其他版本说明需著录,如"3版"、"新1版"等)

7 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委员会.GB/T5795-1986 中国标准书号.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标准的单行本,标准的主要责任者为标准提出者,不是标准起草单位或起草人)

(b) 论文集、会议录和会议论文示例

1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一般著录格式,对论文集中多篇论文加以引用,所以只写出论文集名,不写具体论文题名)

2 中国力学学会.第3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天津:,1990.(没有正式出版的论文集,可用)

],1990.(没有正式出版的论文集,可用)

3 Rosenthall E M.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Canadian Mathematical Congres

s ,University of Montreal , 1961.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

s ,1963.(外文论文集和会议录的一般著录格式)

4 王伯平.基于制造环境的机械产品精度优化设计.第一届国际机械工程学术会议,上海,2000.

(c) 科技报告示例

1 U.S.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Guidelines for handling excavated acid-producing materials,PB91-194001.

Springfield:U.S.Department of Commerce Nat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1990.(一般著录格式)

(d) 学位论文

1 张志祥.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在守恒律方程中的应用.北京:北京大学,1998.

(中文学位论文一般的著录格式)

2 Calms R B.Infrared spectroscopic studies on solid oxygen .Berkeley:Univ.of California ,1965.

(外文学位论文一般的著录格式)

专利文献著录格式

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

1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中国,88105607.3.1989-07-26.(个人专利申请)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方法:中国,01128777.2.2002-03-06.

(单位专利申请)

专著(汇编,会议论文集,丛书)中析出的文献的著录格式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

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

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

文献的页码.

1 程根伟.1998年长江洪水的成因与减灾对策//许厚泽,赵其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科技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2~36.(一般著录格式)

2 陈晋镳,张惠民,朱士兴,等.蓟县震旦亚界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震旦亚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140~1156.

3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赵琦.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论文集中析出文献)

4 Weinstei L,Swertz M N.Pathogenic properties of invading microorganism//Sodeman W A ,Jr., Sodeman W A.Pathologic physiology :mechanismsof disease .Philadelphia:Sauders,1974:745~772 (专著题名带有其他题名信息)

5 Fourney M E.Advances in holographic photoelasticity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Applied Mechanics Division.Symposium on Applications of Holography in Mechanics,August 23~25,1971,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Los Angeles ,California.New York:ASME,c1971:17~38.

(专著主要责任者用拉丁文书写的机关团体名称应由上级至下级著录)

连续出版物(统计年鉴等)著录格式

主要责任者.题名.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4.

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析出文献著录格式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

(a)期刊中析出文献示例

1 陶仁骥.密码学与数学.自然杂志,1984,7(7) :527. (一般著录格式)

2 李小东,张青红,叶瑾琳.气候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1):101~106.(带其他题名信息)

3 Des Marais D J,Strauss H ,Summons R E, et al .Carbon ieotope evidence

3 Des Marais D J,Strauss H ,Summons R E, et al .Carbon ieotope evidence

for the stepwise oxidation of the Proterozoic environment .Nature ,

1992,359:605~609.(3个以上主要责任者)

(b)报纸中析出文献示例

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一般著录格式,"(15)"为第15版)

技术标准著录格式

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年 标准名称

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附: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

第2篇

开放实验室是指在时间、空间和内容等方面开放的实验室。广义地讲是指从事开放性实践活动的实验室,把实验室的资源提供给进行实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人们。狭义地讲,开放实验室是指仅对在校学生开放的实验室,供学生自主做实验、从事科研活动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林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是学院重点建设的综合、开放性实验室,也是为适应“本科教育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创新实验室。几年来在该实验室的开放与管理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实验室开放的形式和内容

由于高校性质不同,表现出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开放实验室,因此开放实验室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我院林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是综合性开放实验室,为适应教学、科研对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需求,更好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我们对林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采取了全天开放的形式,即在实验时间、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对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和科研人员全天开放。在开放的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承担林学、森林保护等专业本科生“生物技术概论”、“林木遗传育种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以及研究生“林业生物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在实验教学方面,学生除了指定的实验项目外,学生也可以自选实验题目,自己安排时间,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2.承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课题(项目)和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项目的实验和研究任务。林学院本科生每年申请获批的我校“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项目15~20项,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项目3~5项,其中大部分实验研究是在林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的。3.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实验研究任务。每年在林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实验研究的本科生约20~25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实验研究的研究生10~15人。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期间实验室全天开放。

4.承担教师及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任务。几年来共承担国家“863”项目“耐盐、抗虫转基因杨树新品种的选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菌根真菌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的作用机制”、“落叶松-杨栅锈菌DNA多态性及小种SCAR标记”以及省部级课题和校内课题等15项课题的实验研究任务。

二、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1.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对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和研究人员全面开放,实验室的硬件环境必须要有保障。随着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的增加,在使仪器设备使用率提高的同时,对仪器设备的需求量(包括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所以,增加实验室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室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几年来学校及学院对林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先后购置了PTC-200,HybaidPXⅡ基因扩增仪、冷冻高速离心机、凝胶成像系统、电泳系统、细胞融合仪、分子交联仪、超低温冰箱、Leica荧光显微镜等大型设备30余台件,实验室目前有仪器设备90多(台)件,总价值133.6万元,可进行基因扩增、基因克隆、分子标记、原生质体融合、分子定位等实验和研究。除了保证本科生和研究生“生物技术概论”、“林木遗传育种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林业生物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外,也为实验室对博、硕士学位论文以及教师和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的开放提供了硬件保障。

2.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开放后,进入实验室的人数增多,实验项目及内容和实验时间也不尽相同,这不仅使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同时也给实验室的管理带来一系列列问题,因此开放实验室能否良好运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面,先要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完善开放实验室管理体系和考核办法。我校实验室管理处对全校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学院又根据林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的情况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实施细则等相应的制度,其中一些规章制度直接上墙公示,使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或其他人员能够随时看到并遵守这些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的建立为开放实验室的运行奠定基础,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细节问题需要考虑。如实验室的开放使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大大提高,但同时导致仪器损坏率也相应增高。由于学生对仪器设备不太了解,操作不熟练,造成仪器设备不同程度的损坏。即使是一些教师和研究人员也不一定对所有仪器都能熟练操作,由此导致仪器损坏率增高,增加了维修设备的费用。由于有些大型仪器不能很快修好,会影响实验的继续进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编写了《常用仪器使用手册》,挂在实验室墙壁上,并对初进实验室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对于一些贵重仪器则在每台仪器上都配有详细的操作使用说明和要求,如《荧光显微镜操作规程》、《高速冷冻离心机普通操作规程》、《HybaidPXⅡ基因扩增仪操作规程》等。使用大型仪器要登记,并填写使用记录,做到责任到人,使仪器的损坏率明显降低。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专业实验队伍和技术力量不足

实验室开放之后,实验内容增多,除了教学计划内的实验外,还有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以及学生申请到的“基地”科技创新项目和“挑战杯”科技创新项目,虽然这些项目都有指导教师,但教师不可能随时跟随学生进实验室进行指导,主要是靠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思考,因此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实验技术人员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能给予解答或解决。因此要使实验室做到全方位的开放,就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包括实验教师在内实验技术队伍。学校各级领导及管理部门应重视实验队伍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在建立专业实验教师队伍的同时,鼓励实验室工作人员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并建立相应激励机制,调动实验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2.实验经费不足

实验室开放后,由于实验内容增多,而且很多实验是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实验费用远高于传统实验的费用。实验经费不足,影响了实验的开出,达不到开放实验教学的目的。为了保证开放实验的正常运行,学校应设立开放实验室专项基金,从源头解决制约开放实验室的问题。对科研项目的开放项目,学校或学院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如一些仪器设备的有偿使用等,以便给实验室一定经费支撑,保证开放实验室的正常运转,使其进入良性循环。

3.要找到有效的实验管理方法

第3篇

关键词:学科评估 学科建设 农林高校 项目评价

一、学科建设与学位评估

今天,随着大学规模的增大,学科的规模也在增大,学科建设已成为学校工作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学科建设的状况上根本反映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大学的优势与特色主要通过学科建设水平来体现,一流的大学必定有一流的学科[1]。教育部先后于2002-2004年、2006-2008年和2012年在全国开展了三轮一级学科的评估工作,第一轮评估分三次进行(每次评估部分学科),共有229个单位的1366个学科申请参评。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基本上都申请评估;第二轮评估分两次进行,共有331个单位和2369个学科申请参评;第三轮评估一次性在95个一级学科中进行(不包含军事学门类),共有391个单位4235个学科申请参评,比第二轮增长79%。参评单位总体情况见表1[2]。

表1参评单位总体情况统计表

全国高校中,有363所高校的4166个学科申请参评,具有“博士一级授权”学科的参评率为80%。表2 各类学科参评情况统计表。

表2 各类学科参评情况统计表

该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主要构成是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等四个一级指标。第三轮评估指标设置突出“质量、成效、特色“,在各方普遍关注的”学生评价、论文评价、科研评价、特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倡导新的”学科评价质量文化“。

表3 本学科参评情况

二、突出学科特色,强化分类指导

高校学科建设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第 一类是经过长期建设已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第二类 是经过努力,已基本接近国内先进水平的部分学科;第三类是已 有了发展苗头的新兴、交叉学科;第四类是还达不到应有水平的少数一般学科。第一类和第二类一般属于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高校发展必须突出自身特色,以特色强校,以特色发展,以特色取胜[3]。特色办学集中反映在学科建设上,学科的特色决定着高校的办学特色。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围绕“林业工程”一级学科进行特色建设,发展“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生物质能源与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和“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制浆造纸工程”、“生物质能源与材料”4个学术型硕士点。建立起以植物资源化学与生物质材料为特色,以林业工程学科为优势,材料、化工、轻工、家具、新能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了生物质复合材料、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工程材料、生物质吸附材料、生物质化学品、生物质清洁生产六个研究方向。构建一个以结构合理、特色明显、整体水平较高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彰显福建农林大学林业工程学科优势。

三、挖掘现有问题,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从这次学位评估可以看出,全面贯彻落实以质量为核心,树立注重质量的良好氛围,淡化规模为导向的主要思想。因此,我院林业工程重点学科近年来虽然取得一定成绩,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研究生数和高水平论文数也有明显提升,同时毕业生已成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以及我省林产加工行业、制浆造纸行业、材料加工行业的业务骨干,但还有不少差距和不足。特别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含提名)和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还有待新突破;博士到海外高水平院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偏少;省级以上专业建设、规划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及教学成果偏少等。因此,学院着力从海外和国内985大学引进优秀博士,通过出台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措施,形成大家齐心干事业、为学科发展做贡献的良好氛围。

四、调整成果评价模式,强调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

本次学科评估,邀请大量行业和企业人士及所有参评单位本学科专家对学科的社会声誉进行全面评价,形成了“崇尚创新、重视质量、社会参与”的科研评价新模式。同时,在主观评价部分增加了社会服务和学术道德等内涵。

两年来我院专利授权50多项,但成果转化极少。根据福建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以提升我校社会服务能力为宗旨,学院大力支持和强调专利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鼓励专利成果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着力推进我省竹木加工产业技术升级,以提高竹木利用率、竹木产品附加值、节能降耗为目标,开发新型竹木生物质材料并实现产业化;参与建设国家级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构建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创业育成一体化的新型农村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学院为牵头单位的“福建省竹加工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和“福建竹加工产业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建成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和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建成快速的竹加工产业科技服务网络系统。通过技术服务企业帮助一些企业、总结一些经验、锻炼提升专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校在我省竹加工产业的统领地位及在全国的影响力。以科技服务的突出成效推动我校“林业工程”重点学科发展。学院在生物质材料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实力,具备承担重点技术开发项目的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发明专利,具有持续创新能力。

五、创新学术论文,营造学术论文的良好氛围

这次评估首次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多维度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就是将论文“他引次数”及“ESI 高被引论文数”与最新发表的高水平期刊论文同时纳入评价指标等,创立了学术论文评价的新质量文化。我院“林业工程”学科近两年来发展较快,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600多篇,被SCI、EI收录的论文70多篇,其中Ⅰ区13篇,但论文“他引次数”不多。学院教师普遍使用定性理论分析,基本属于个人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定量模型分析、实证研究和大规模的统计调查研究极为稀少。虽然我院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不少,但研究结果基本是具体学科经验的总结;研究方法仅限于表层分析,研究深度不够,得出的研究结论缺乏了更多的实证基础,所进行深刻的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统计调查的研究也不够[4]。因此,营造一个素质精良的科技创新队伍和坚实的学科基础、良好的科研平台基础以及显著的前期科研成效,定能促进我学科建设更上一层楼,并在生物质低碳加工、生物质化学利用和改性、生物质功能材料、生物质工程材料、生物质吸附材料、生物质复合材料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了我院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科技影响力。

六、创新学生质量,开创学生的新视角

此次评估是以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强调学生为本,注重在学培养质量与毕业后发展质量相结合的评价理念为模式。引入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后质量跟踪评价”;新增学生派出留学、交流指标,鼓励对学生培养的投入;引入教育部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指标,促进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全面提高。为提高学生质量,开创学生新视角,我院加强闽台交流,与台湾虎尾科技大学、嘉义大学、台湾大学等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UNB)、加拿大国家林产品创新研究院、英国皇家建筑研究院等国外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院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派博士研究生赴国外高校读书。我院毕业生已成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以及我省林产加工行业、制浆造纸行业、材料加工行业的业务骨干。

综上原因,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巩固原有基础,进一步完善人才 队伍,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使其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我院将立足于海西经济社会发展,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基础,以提升学科与研究水平为目标,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类资源,发挥学科特色与优势,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水平提升。努力打造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升级版”,基本建成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的高水平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建淮.关于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1(7):20-21

[2]” 2012 年学科评估―0829 林业工程“,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3.4

第4篇

关键词:林业项目;差别补贴制度;差别税率制度

林业不仅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稳定生态平衡,同时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林业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和行业的发展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与公共财政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此论文就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进行了研究。

1 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公共财政制度的逐步建立,我国政府在生态环境改善与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政府对林业投入方面依然存在很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林业投入不足表现最为明显,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林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大障碍。近年来,林业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快,林业生态建设资金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这样使得林业建设任务与资金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因此,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投入机制十分必要,这是解决政府林业投入与林业实际需求不足矛盾的最有效的措施。

2 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内容分析

具体而言,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建立林业项目的评价机制

对林业项目的客观评价是建立林业补偿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林业项目的性质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林业是多效益行业,对社会的贡献不仅表现在经济效益上,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和生态效益上。无论是生态林还是商品林,都能同时带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是表现出来的效益程度不同而已。

2.2 保证财政倾斜的公平公正

目前我国政府出台的大部分优惠扶持政策都是针对国有林区和林场等国有林业经营者,没有覆盖到集体、个体林业经营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林业发展环境不利于经营者公平竞争的现象。我国各级财政在林业项目上的支出依据主要是林业经营主体的性质,而不是项目贡献能力,这严重影响到我国林业的平衡发展,也制约着林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的设计,要注重引导各级政府在实施林业财政政策时,淡化补贴对象的性质,而更多关注林业项目对生态、社会的贡献度,以保证对不同性质的林业经营者的公平对待。

2.3 提供林业财政投入的标准

目前关于林业差别补贴问题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但是现有的研究主要是理论上的研究,操作层面的东西仍然非常欠缺。我国各级政府林业财政投入始终没有合理的标准。而本制度的设计就要求提供制定财政林业投入的标准,为各级政府在做林业财政投入决策时提供依据。

3 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模型和制度设计分析

3.1 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模型和方法如下。

林业差别补贴制度设计。林业项目效益的具有动态性,财政补贴也必须具备动态性,所以林业差别补贴制度设计宜运用财政滑动补贴模型。财政补贴主要是对林业项目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补偿,该模型借鉴国际贸易理论中滑动关税原理,全面考虑了林业项目生态和社会效益动态性。具体制度设计过程中将补贴划分成两部分,次补和年补相结合。即在预测的基础之上对林业工程和项目进行一次性补贴,也称为初始补贴[1]。同时,各级政府根据辖区内需要补贴的林业项目情况,在考虑补贴资金量的基础上,对各项目依据生态和社会方面目前和未来贡献度,给予的一次性补贴。

3.2 林业差别税率制度设计

林业税是对从事林业生产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林业收入税,属于农业税的范畴。由于林业具有社会、经济和生态作用,所以林业税收既要将林业纳入整个社会的商品生产大循环,也要对森林公益价值给予肯定,并进行合理的补偿,这就决定了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是,可以实行林业

差别税率制度[2]。

3.3 生态配额制或绿色证书制度设计

配额制是指对有限资源的一种管理和分配,是对供需不等或者各方利益不同的一种平衡方法。而绿色证书制度是对配额证明的一种形象描述。这种制度要求建立在对生态效益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由中央政府根据各省级单位的具体生态贡献度发放绿色证书,然后各级政府依次分配,最后分配到林业企业[3]。该绿色证书代表生态配额,可以在碳金融市场上出售给有减排任务的企业,达到生态补偿的目的,这样可以弥补森林生态补偿的公共财政资金不足的弊端。

4 结语

论文在分析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分析。最后分析了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模型和制度设计方法。希望论文的研究为相关企业及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与参考。

第5篇

基金项目: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2012LY038)

作者简介

>> 我国寿险业发展潜力研究 新疆现代服务业在国际合作中的发展潜力探究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综述 我国现代服务业分类:基于聚类分析的定量研究 我国生产业发展的差距、潜力与政策建议 我国现代会计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究竟有多大? 层次分析法在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刍议加快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 我国现代商务服务业发展探析 我国各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综合评价研究 基于劳动链理论的增强我国林业发展潜力探讨 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与利用外资政策研究 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FDI的我国现代服务业集群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 我国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2.

[2]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http:///zwgk/zfxxgk/zfbg/fzgh/201112/t20111212_162724_1.shtml,2011-10.

[3]Marjorie Kelly. Jordan's potential tourism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arch. 1998(25):904-918.

[4]吕萍,李忠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时空差异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37-51.

[5]Bruce Katz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Six Ways Cities Can Reach Their Economic Potential[R]. Diverse Perspectives on Critical Issues. Living cities, 2006.8-12.

[6]Junichiro Takeuchi. Japan Drops to 14thPlace [R]. SA142 Short-Term Forecast for the Japanese Economy, 2010(2).1-5.

[7]胡科.甘肃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19-35.

[8]段利民,马鸣萧,张霞.基于PCA的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潜力评价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6):52-60.

[9]王一卉.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研究—基于我国30个省市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12(1):49-52.

[10]徐国祥,常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计[J].统计研究,2004(12):10-12.

[11]任英华,邱碧槐,朱凤梅.现代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9,13(13):31-33.

第6篇

论文摘要:林业GIS教育是现代林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理工类GIS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行业GIS教育,有着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在简要回顾我国GIS教育和林业GIS教育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林业GIS教育的发展特点,即GIS技术的应用和理工科院校GIS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林业UIS教育的发展,层次化、规模化的林业UIS教育逐步形成;指出目前林业GIS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GIS人才培养水平参差不齐、林业GIS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GIS相关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条件较差和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等。针对林业GIS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包括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保证林业UIS教育的质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业界叶林业GIS教育的重视程度;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设置GIS相关课程;改善教学条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指收集、管理、操作、分析和显示空间数据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我国GIS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的起步阶段、80年代的准备阶段、90年代的发展与产业化阶段。目前,GIS已经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农作物调查与估产、交通、能源、通讯、地图测绘、林业、房地产开发、自然灾害的监测与评估、金融、保险、石油与天然气、军事、犯罪分析、运输与导航,110报警系统、公共汽车调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一大批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被开发成功,如GeoSTAR. CityStar. MapGIS. Supermap等。

伴随着GIS技术的发展,GIS教育也蓬勃开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GIS专业。在GIS教育中,林业GIS教育是发展比较慢的领域;而且由于地域经济条件、师资力量等原因,林业GIS教育的发展并不平衡,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发展快,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发展快。

一、我国林业GIS教育的发展历史

随着GIS技术的发展,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于是我国的GIS高等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并迅速发展起来。1988年,第1个专门培养GIS人才的本科专业在武汉开始招生;1989年,大陆第1本GIS教材《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教授编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年,第1个GIS硕士专业在武汉开始招生;1994年,中国“GIS协会”成立,同时成立了“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1997年,我国正式在地理学和测绘学2个一级学科下分别设立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二级学科,并开始相关博士点和硕士点的申报和招生;1998年,教育部对高校的本科专业进行调整,把原来的504个专业调整为249个,但仍在原地理类专业中增设了地理信息系统理学本科专业。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能够培养本科生、硕士、博士、博士后及留学生的完整的GIS高等教育体系。

林业行业是应用GIS比较早且比较广泛的领域。林业科技工作者从事林业GIS工作,既要掌握GIS知识,又要掌握林业专业知识;否则,将不能有效地把GIS技术与林业科研和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也不可能使GIS技术在林业生产、科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林业GIS教育承担起培养林业GIS开发、应用和技术推广专门人才的任务。林业GIS教育是随着理工类GIS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目前,虽然全国几所高等农林院校开展林业GIS教育的方式不同,但是GIS相关课程的地位已经在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显现出来。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于2004年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叫;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也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而且“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南京林业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和“遥感与GIS”课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在林学专业开设了“GIS与 GPS导论”课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这都充分证明了林业GIS教育在现代林业教育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我国林业GIS教育的发展特点

(一)GIS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林业GIS教育的发展

GIS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GIS在林业森林资源管理、病虫害防治、造林规划设计、城市林业等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林业行业对GIS专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林业教育部门必须紧跟GIS的发展趋势,培养大量不同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此外,“数字地球”“数字中国”和“数字林业”等观点的提出,也势必推动林业GIS教育的发展。

(二)理工科院校GIS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林业GIS教育的发展

迅速发展起来的理工类院校GIS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GIS专门人才;其中一些GIS专门人才通过对林业专业的接触和学习,又逐渐成为林业GIS教育的骨干力量,有些甚至成为林业行业培养林业GIS技术人才的教育专家。同时,高等林业院校或相关研究所也派出具有相关GIS基础知识(计算机、地理学、测绘学等知识)和林业专业知识的人才,到理工科院校的GIS专业学习和深造,从而培养了一批从事林业GIS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加快了林业GIS教育的发展步伐。

(三)层次化、规模化的林业GIS教育逐步形成

目前,我国的高等林业GIS教育已形成了层次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高等林业GIS专门人才的培养单位涉及农业大学、林业大学和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相关的林业研究所;依托的专业有林学、地理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等,同时也依托于相关的林业科研项目。高等林业GIS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主要是林学学科与理工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层次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以及各级GIS技术人才培训。

三、我国林业GIS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GIS人才培养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各类林业GIS人才培养单位的教学水平、教学条件不同,所以林业GIS人才培养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单位培养的林业GIS人才不尽如人意、名不符实。从毕业生就业需求的角度看,林业人才市场上出现了对林业GIS方向毕业生的需求增加而毕业生的相应能力偏低的矛盾现象。这给人才培养单位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林业GIS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

在高等林业GIS教育方面,虽然我国大多数高等林业院校都开设了GIS专业或GIS相关课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林业GIS技术应用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林业GIS教育的普及程度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1994年,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专门成立了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旨在推动我国的GIS教育(包括林业GIS教育)、培训、科普工作以及与国际GIS业界的交流。但是,目前高等林业院校对GIS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了林业GIS教育的快速发展,甚至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时机。

(三)GIS相关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

1.课程的先后顺序不合理

GIS所处理和表达的数据对象是地理空间数据,而地理空间数据具有几何图形和属性特征。其中,图形数据一般采用专用格式进行表达和存储,而属性数据大多采用商品化RDMS (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GIS课程之前,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包括多种空间数据的采集手段(如普通测量学、GPS、林业遥感等)、制图方法(如地图学、计算机制图等)、软件知识(如软件设计基础、程序设计语言等)、数据库和数据结构等基础知识。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合理安排GIS相关课程的先后顺序,否则很难保证GIS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2.课程的教学时数不合理

有的高等林业院校将GIS相关课程的教学时数设置为30学时,而且理论学时多、实验学时少,这种情况远远不能满足林业生产单位对林业GIS人才的要求。GIS课程作为“数字林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支撑课程,其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时数的设置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应保证有足够的教学时数。

(四)教学条件较差,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目前,有些高等农林院校还没有专门的林业GIS课程实验室,经常将其与一般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室混为一谈。这就造成GIS相关课程与其他计算机课程竞争教学资源,从而导致GIS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减少、教学管理不方便、教学成果难以持久保存。这进而使林业GIS教育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此外,林业GIS相关课程的实践性特点非常强。但是,由于林业GIS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大多数课程仍然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没有开设足够的实践课程,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改进和加强林业GIS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保证林业GIS教育的质量

为了提高林业GIS教育教学水平,一是应该加强高等院校中GIS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切实培养一批业务精通、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对非GIS专业毕业的教师,还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其对GIS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规范GIS教育市场,对有条件开展GIS教育的单位和部门颁发资格证,对无条件开展GIS教育的单位应取消其办学资格。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业界对林业GIS教育的重视程度

充分利用林业行业的宣传媒体,如报纸、杂志、网络等,宣传林业GIS教育在推动林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业界对林业GIS教育的认识水平。同时,充分发挥中国林学会林业计算机信息分会等GIS应用分会的作用,在每年召开林业计算机信息分会年会之际,加大林业GIS教育的宣传力度,多展示GIS应用于林业的先进技术和产品,从而推动林业GIS教育的发展。

(三)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设置GIS相关课程

高等林业院校是开展林业GIS教育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养林业GIS技术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因此,高等林业院校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认真研究教学计划,确定GIS相关课程的开设目录和相应的教学时数以及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GIS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使学生以充分掌握GIS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特别是没有GIS专业的教学单位,如果要开设GIS相关课程,尤要慎重,应充分考虑开设GIS相关课程所需要的师资条件和教学硬件条件,不能盲目开设。

(四)改善教学条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条件包括师资力量、实验条件、教学手段等。林业GIS课程教学对实验条件的要求不仅是一般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室,还要求有专门的实验室,即GIS实验室;同时,还要求配备性能比较高的计算机、空间数据输人输出设备(如扫描仪、绘图仪等)和优质的GIS操作平台。因此,高等林业院校要发展林业GIS教育,在具有合格的师资队伍的前提下,还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专门的、开放的林业GIS教学实验室。

(五)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7篇

关键词: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大学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作为建设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生的观念和行为都起着无形的影响,是校园的灵魂魅力所在。结合农林学科特点,通过校园景观突出校园特色,通过生态原理的合理运用,彰显生态景观的独特作用,使其功能得到灵活地发挥,是当代农林大学的必然要求。

目前针对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相关理论文献较少,关于农林类高校景观营造的文献更为匾乏,所以以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研究论文,以期为我国当代农林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指导。

1农林大学校园景观现状及特点

1.1农林大学校园景观现状

通过对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青岛农业大学等农林高校实地调研,对福建农林大学等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资料的查阅,对农林高校校园景观现状总结如下:(1)农林高校景观较早年有很大改善,校园环境大多优美、有序,植物景观资源丰富;(2)老校区人文景观优越、地域文化特色显著,但自然景观一般不成体系,缺少规划,存在空间分布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生态效益差、道路系统不连贯、景观资源分配不均匀等问题;(3)新校区景观功能性、安全性、生态性等较完善,但文化性略显不足,景观识别性较差;(4)普遍存在院系之间没有景观识别性的现象。

1.2农林大学校园景观特点

农林大学校园景观在具备教学科研、服务师生、提升环境品质等高校景观共性的同时,有其个性化特点:(1)农林高校师生的景观认知度高于它类高校,师生和景观的互动性强;(2)由于农林高校的学科特性,需要有一定范围科研基地,种类及数量繁多的植物,在选址时尽可能选择植被丰富、有山有水的地段;(3)农林高校内部往往设置植物园等实训基地,将实习基地景观化,寓教于景;(4)农林高校的标志物、环境小品等校园标识系统多以展示农林业为主题,教育学生爱农、亲农,如,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前面神农塑像,体现了个性鲜明的农学特色;(5)除在农林高校设置专门实训场所,农林高校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实训基地,植物挂有标牌,随时随地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寓教于休闲[1]。

2农林高校校园景观构成与功能划分

2.1景观构成

这里所提到的景观指高校的绿地景观环境,不包括高校建筑,可分为人文景观要素与自然景观要素两大方面。

2.1.1人文景观要素

农林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要素主要包括:古典园林、历史古迹、宗教文化、文学艺术、校园风情、学科特色等方面。

2.1.2自然景观要素

农林高校校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包括:校门、广场与道路、地形、水景、植物、景观小品等。

校门是高校入口空间的重要标示,应体现农林高校的主旨,其风格的选择和周围其余景观元素的搭配,都或多或少体现了这所高校的性格。

高校广场分为外向和内向两种形式,校园广场在外部空间中发挥着“起居厅”的作用,特别是校园中心广场,无论形式还是雕塑等景观小品的搭配,都应具有农林高校的标识性,对它的景观营造可以从广场的位置、尺度、绿化设施及边缘辅助空间等方面进行考虑[2]。高校道路系统一般分为人行、车行、人车混行等形式,校园里的人流聚散有一定的时间性,但仍可以依据双向步行交通的通行密度来确定其宽度,地面铺装材质和样式应体现农林高校特色。

植物有空间构成、丰富空间层次、强化边缘、充当背景等作用。高校校园,尤其农林高校校园绿化应充分考虑适地适树,保证植物健壮生长。树种选择应乡土化,避免种植分泌有害物质和飞花飞絮的植物。一味追求高档植物材料,忽视环境因子作用,只能导致景观延续性差、绿化失败[1]。农林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植物景观功能与教学科研功能兼备,其植物种类更丰富,配置水平较高。

水是农林业的命脉,水景观的设置在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营造过程中尤为重要,如,青岛农业大学混合式的水景布置,串联了校园核心区域,使整个校园充满了灵气。水的趣味性与可塑性可以打破空间单调感,农林高校水景观与产学研的结合,方便教学科研。

景观小品包括雕塑、路灯、座椅、指示标志以及垃圾桶等,是大学校园标识体系的一部分,对大学精神的营造发挥重要作用,对空间的功能表达、完善至关重要[3]。农林类高校景观小品可以融入当地农耕文化,运用当地废旧农业用具等造景,充分运用足下文化。

2.2功能划分

农林高校校园景观一般分为:校前区、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休闲景区、植物园和苗圃区等区域。校前空间是以大学校园主入口为界的内外周边区域,由校前区和入口区两部分构成,分别属于大学和城市[4]。教学区的环境景观形态应该具备有利于安静学习、科研的特点,体现灵活性、实用性和可发展性并充分体现各二级院系的景观识别性。生活区包括学生生活区和教师生活区两部分。体育活动场所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景观形态应以绿化为主,起到阻隔噪音和沙尘的作用,使其余区域免受干扰。农林高校校园设有供学生实习和教学科研用的苗圃、植物园,以及花房温室等。这些场所是学生、老师、游人获得知识,欣赏自然景色的地方。休闲景区旨在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为师生创造更加优良的教学和休闲空间。

3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形式及原则

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包括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三种形式;要遵循功能性、安全性、生态性、艺术性、文化性、可持续性、可识别性等原则。

结语

针对农林类高校特点,建设一个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不仅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活泼、舒适、静逸、幽雅的工作、学习、生活场所,同时,对充分体现农林作为人类“绿色工程”建设的支柱作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突出行业特色,都有重要意义[5]。

参考文献:

[1]刘雪.基于乡土化的高校景观特色营造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1.

[2]韩春妮,王万忠,段渊古.高校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6):169-172.

[3]余菲菲.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4]白菡,大学校园景观探求[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5]杨祖山.西北林学院校园绿地规划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7,22(2):89.

第8篇

【关键字】塞罕坝,自然保护区,虫害,分布特征,研究

中图分类号: S435.1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某省的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是该省最大的一个天然的森林公园,该自然保护区除了具有很强的生态环境效益外,例如防风固沙,增加该省的空气湿度,同时该自然保护区还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避暑圣地。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作为该省的一个独有的风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为城市挡风防沙,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生态环境。但是,近些年来,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虫害十分严重,已经严重危及到该自然保护区的安全,同时这也给该自然保护区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因此,面对这些损失,我们应该研究出合适的对策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虫害,使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回到以前的状态,为生态环境建设出力。基于此,笔者就结合自己的研究所得,首先研究了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虫害分布特征,希望该研究所得能够为相应措施的出台奠定基础。

二.试验区概况介绍

某省的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交接处,海拔高度1010~1939.6m。自然保护区属寒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低温寒冷;春秋季短暂,干燥多风;夏季不明显,气候凉爽;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偏少,且多集中在6~9月。年均气温一1.2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3.4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一43.2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454.2mm,最大年降水量636.0mm,最小年降水量258.0mm,年均蒸发潜力为1244.4mm;年均相对湿度为74.4%。该自然保护区属于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保护区植被划分为7个植被类型25个群系。其中,天然针叶林以华北落叶松和云杉为主,针阔叶混交林以落叶松、樟子松、白桦、云杉、山杨为主,天然次生林以白桦、山杨为主,生物多样性丰富。

三.研究方法分析

分别在自然保护区的小梨树沟、千层板和七百亩3个地区选定樟子松林、华北落叶松林以及樟子松一华北落叶松的混交林、天然次生林和白桦、樟子松混交林设立样地,在2005年5月至9月进行调查。调查的指标有:害虫的种类、数目等。数据分析采用EXCEL和SPSS数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四.试验结果与分析

1.不同林分害虫数量的年变化规律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什么成分的林分组成,在试验期间的虫害数量的变化形态都是大体相同的。在五月份虫害的数量较少,在此之后,虫害的数量就不断地增加,等到了八月份,虫害的数量就是最多的。到了九月份,由于温度下降,森林虫害的数量也在不断的下降。在不同的林分比较之间我们可以发现,在五月份、六月份和九月份时,混交林分在三种林分中的虫害数量是最多的,等到了七月份和八月份,樟子松林分的虫害数量又达到了最多。同时我们还可以知道,在八月份到九月份,樟子松和华北落叶松纯林中的害虫数量下降的速度很快,幅度也比较大,但是这两种在混交林中的虫害数量在这个时侯下降的幅度就会变得很小。

图1 不同林分害虫数量年变化

2.不同林分害虫空间分布分析

如下图2我们可以知道,在四种林分之中虫害的分布主要是在林分的草本层,同时不同的层次在不同的林分中的虫害分布的数量也是有所差异的。在林冠层天然次生林和混交林的害虫数量相对较多,而在樟子松中的虫害数量就是最少的。在灌木层中,混交林的虫害的数量相对较多,接着就是天然次生林、华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中的虫害数量是最少的。但是在草本层中,华北落叶松林的害虫数量就相对较多了,接着就是樟子松林、天然次生林,而混交林中的虫害数量就相对较少了;在枯落物层中,樟子松林中的虫害数量是最多的,接着就是为混交林、天然次生林,而华北落叶松林中的虫害数量就显得比较少。另外,4种林分相比较:樟子松林(627个)>混交林(579个)>天然次生林(529个)>华北落叶松林(428个)。

图2 虫害空间分布规律

3.不同林分不同害虫种类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华北落叶松林中,一般的虫害主要是多足纲、同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这几种害虫在湖北落叶林中的数量占据了该林中害虫数量的一大部分,在樟子林中,也主要是这四种害虫,而且这四种害虫的数量占到该林中害虫数量的一大部分,在天然次生林中,这四种害虫的数量在整个林中的害虫数量中,占到了五分之四了。在桦——樟混交林中,也主要是这四种害虫,这四种害虫在整个混交林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五分之四。综合来看,在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中,害虫的种类主要就以下几种:多足纲、同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弹尾目、半翅目和鞘翅目,这些害虫在林中的数量所占比例如下图所示。

表1不同林分的害虫种类

五.结论与讨论

1.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虫害经常出现的时间是八月份,因为这个时候正式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温度最高的时候,在这个季节,每年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虫害的高发,使虫害的发生规模不要扩大。

2.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害虫主要集中在森林中的草本层和枯落物层,因此,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在进行林中清理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对森林中的杂草以及一些枯落物的清理,这样就可以使这些害虫不至于栖息在这里。

3.应该深入的了解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害虫种类,了解他们的一些特征,这样在进行害虫防治的时候,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害虫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从而就可以从根本上根除害虫。

4.在进行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害虫防治中,我们应该寻找这些害虫的天地,这是最绿色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六.结束语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虫害对于森林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生态环境的建设带来了影响,不利于环境的保护,进而也不利于经济的科学发展。因此,研究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虫害分布特征,能够为相应的防治虫害的措施的出现提供科学支撑,使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虫害能够早日除去。

参考文献:

[1]赵辉; 康东伟; 高向宝 塞罕坝机械林场利用自然保护区学原理构建新时期生态林区单体规划的研究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0-07-31中国会议

[2]黄承标; 罗远周; 张建华; 蒋得斌; 玉伟朝; 李保平 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化学性质垂直分布特征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01-01期刊

[3]刘国权 塞罕坝森林经营现状与可持续经营微观模式探讨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09-01中国会议

[4]盛炜彤; 何英 林业科学学科的研究与展望2008-2009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9-04-01中国会议

[5]周志勇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碳储量计算方法的研究 优先出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31 17:15期刊

第9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复合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128-02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时期应运而生的新型办学实体。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社会影响的日益广泛,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彰显。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决定着人才的根本特征,决定着学校的学科专业发展、特色的形成和长期发展环境的维持,[1]是独立学院能够存在并进一步发展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国家教育部确认,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湖南旺湘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学院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以特色显实力,以内涵求发展,并在独立学院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准确合理定位,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在办学经验、学科建设、校园文化积淀等方面都无法与传统本科学校相比,不能盲目照搬传统本科的培养模式,只有结合市场特点,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并形成办学特色,才能走出一条持续健康发展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相对全面的综合素质,使其在人才就业市场上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又要有相对突出的专业技能,使其在人才就业市场上保持一定的专业性。在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生源特点的基础上,经调研论证,学院确立了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具体说来,就是要培养以“个人特长+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结构的综合素质优良、个性发展完善、应用能力突出、社会适应性强的专门人才。

二、优化培养方案,构建以应用为特征的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要有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办学初期,学院从母体学校选择发展稳定、就业前景良好的成熟专业和特色专业作为自己专业设置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学院吸引生源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较多的“拿来主义”,我们缺少自身特点,教学模式与母体高校差别不大,“同教材、同课时、同教案、同讲稿”的“四同”甚至“五同”(同试卷)现象比较普遍,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上套用母体学校的模式,效果不佳。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要求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积极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在积极思考改变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突出因材施教、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学院围绕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探索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与以往相比,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突出了“市场、特色、应用”的特点。方案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培养理念优化。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大学生人才就业市场的特点和现状,针对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宽泛的不足,我们坚持“精而不泛”、“实而不虚”,在增强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应用课程的同时,削减与专业应用关联度不大的边缘课程,在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拓展学生的知识扩展能力和个性发展空间。

二是学时、学分优化。结合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教育机构进行教育合作的实践,引入国际化教育理念,减少总学时、学分,增加学分获取渠道。围绕培养目标,学院积极组织讲座和培训活动,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并建立职业能力证书考核机制,用学分来衡量各种职业能力证书,激励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是课程整体优化。遵循先“基础”后“系统”的原则,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在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里,大部分专业实行 “3+1”的学习和实践课程模式,以确保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求职、考研等紧张有序地开展。

四是实践环节优化。突出我院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合理安排实践性环节的时间、内容、场地、实施过程和考核方式,鼓励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行为,不断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效果。一方面增加通过教学途径完成的实践活动(如专业实习、实验等)的课时;另一方面对非教学途径完成的实践活动(如学生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通过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实训、实践相结合,提升知识应用能力,拓展职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因材施教,搭建以人为本的培养平台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校本部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但社会实践能力强,[2]思维活跃、爱好广泛。因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更应充分体现出“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个性化发展以及特长性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推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加强针对性教学研究

面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扬长避短。在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创造性的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体系。学院积极响应“湖南省普通高等教育新世纪教改项目计划”,积极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并针对学院实际,每年立项资助30项校级(独立学院专项)教改研究项目,在教学实践中成效显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升。

(二)开展学习兴趣小组和第二课堂活动,着力培养特长性人才

进一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于培养计划中,为知识基础不同、学习取向不同的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更具主动性、选择性的学习兴趣组织,扩大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并引导形成专业特色。学院成立了设计工作室、会计学苑、科技创新等30余个学习兴趣小组和社团,组织开展了各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和文娱活动,在校园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社团文化。“第二课堂”采用“课程+讲座”的方式,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学期内外、校园内外的空间和时间,使各种形式、内容的教育活动构成有机整体,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其综合素质得以协调发展。

(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学院通过各种途径推进校企合作,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培训的“零对接”。和职业培训机构联合,将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引入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之中;和企业联合,将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放在就业的企业进行,都是这种“零对接”的有益尝试。体系完备、运行良好的实习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和保证。学院立足湖南本地,辐射全国,以特色专业为龙头,建立和拓展各类实习基地,开展认知、专业和毕业实习活动。同时,在学院新校区规划筹建特色鲜明、适应现场、功能齐全、适度超前的实训中心,学生将来在校内就能得到高水平的实训,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功能。学生在实习单位既增长了专业见识,又锻炼了技能才干,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肯定。

四、结语

独立学院作为新型的办学实体,必须依据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与定位,并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院的发展方向与规模,规划教师与管理队伍建设,配置教学与生活设施,在应用特色人才的培养上下工夫,加强教育教学工作,这样才能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

[ 参 考 文 献 ]

[1] 赵峰.构建“一体两翼”模式 彰显师范教育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