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1:33
导语:在演化经济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connotation 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o study way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ultural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quality; way
进化教育论是将进化原理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从系统科学和广义进化论出发,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构建的一个完备的教育学理论。从应用教育学的角度看,进化教育论的两大理论基石是环境选择原理和杂交优势原理,它主张教育的本质过程是作为教育的对象具有自主成长的本能,通过先进文化杂交、多元化融合的方式不断改善、优化育人环境,使其自主成长的某些特质得以释放和保留,从而使学习主体的素质得以改变,为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视角。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通过改造环境、优化环境,实现大学教育的优化,最终促进人的进化。对于受教育者而言,要依托学校营造的各种文化环境,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式内化为自身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进化教育论”指导下进行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途径研究,特别是进行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途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进化教育论简介
进化教育论蕴涵一系列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核心理论就是教育对象自主成长论、教育环境优化论、多元杂交优势论,根本要求就是把三大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公式表示为:进化教育论=(自主成长+环境选择)×杂交优势。
1.1 教育对象自主成长原理
自主成长包含三层含义:即自主教育、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自评都是自主教育的表现形式。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发展就是在个性与特长发展领域放飞自己的梦想。在“自主成长”原理中,自主教育是最有力的实施,自主学习是最有效的推行,自主发展是最有益的倡导。
1.2 教育环境选择原理
教育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世界,是教育与环境的结合体。进化教育论提出的环境选择,主要着眼于高等学校的教育环境。在高等学校的教育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一个是物质环境,另一个是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经过人们组织、改造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园学习环境,这种物质环境自然是一种环境文化。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会使人的精神愉快,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进化教育论认为,好的环境可以造就人才,不好的环境则扼杀人才,甚至造就坏人。因此,环境选择对受教育者来说非常重要,而对实施教育者来说,良好教育环境的提供和保障则显得尤为重要。
1.3 杂交优势原理
杂交优势是杂合体在一种或多种性状上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进化教育论将杂交优势原理用于教育,是指两个不同性状的同一层次系统的组合,就是要求整合国内外一切优良教育资源,最终实现1+1>2的结果。近年来教育界提倡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各种特色试点班等模式就是杂交优势原理应用的最好体现。
2 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对高职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
2.1 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源于参加普通高考的高中生,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主要体现在:学生长于形象思维,拙于抽象思维;缺乏基本的听课、作业、阅读、自学等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主规划能力和明确的人生目标,管理难度大;缺乏自我约束力,缺少基本的纪律、卫生、礼仪知识;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层次等方面,对自身的知识能力基础和毕业后的基层就业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不具备适应基层岗位工作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等。
2.2 高职学生特点对高职教育教学提出的特殊要求
高职学生的特点对高职教育提出的特殊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特殊,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是培养过程特殊,主要体现为推进学生的职业化,实施面向就业的教育;三是人才培养模式特殊,主要通过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倡导在“做中学、学中做”;四是教学模式特殊,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以传授过程性知识为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体现进化教育论的“杂交优势”。
3 基于“进化教育论”的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提高途径
3.1 通过推动进化教育论的系统学习研究和宣传教育,营造进化教育论的学习氛围,来传播这种先进的办学理念,探寻求取杂交优势最大值的模式和途径
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在于全校师生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的认可度。这种认可度来自于对学校的学习、研究、宣传和实践。学校要求教育工作者努力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进化教育论,积极打造以进化教育思想为核心的校园特色文化。而学校则应通过编印进化教育论宣传手册、组织研讨会,甚至可以作为一门课程供师生进行深入学习。而且,要积极探寻求取杂交优势最大值的模式和途径。
以校企合作为例:校企联合办学定向培养人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很好形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方面,学校要挑选优秀企业使之成为合作伙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学校也要想企业之所想,帮企业之所需,解企业之所难,可以首先把企业文化以各种标语或滚动字幕的形式引入校园、教室、宿舍、食堂或运动场等,让学生一进校园,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来自不同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有意识的把自己作为一名企业的优秀员工对待,就不会有迟到、早退、旷课、敷衍学习等不良学习风气的存在。这样不但解决了学校教学管理的难题,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又可以使企业能够源源不断地从学校得到自己所需的人才。这样的校企合作,方可使双方长期受益,真正的体现杂交优势。
3.2 以“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采取多种途径与方式: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要求为政策指引来开发研究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途径
第一、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如讲座、辩论赛、演讲、知识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如前所述,高职学生虽然具有很多不足,但他们动手能力强。所以,高职院校应该精心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多方面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例如,学校在对教师和学生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政策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完成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让他们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创新能力,增加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
第二、在专业课程的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高职院校以专业课教学为主,做好专业课教学中的人文渗透至关重要。因为“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第三、从“进化教育论”的环境选择原理出发,开展校园、宿舍、教室、食堂的美化建设活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和学习氛围,传播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学校作为文化、文明的集散地和育人环境而言,要在加强校园“硬环境”建设,重视校园的“软环境”建设,努力促进“外环境”优化的同时,重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营造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自觉地发扬进化教育论学习意识,做好团队协作和发扬互助精神,亲身体验学校办学理念的先进性和对自己切身带来的收益。
第四,注重政策的引导,与国家的宏观要求保持一致,力求做到与时俱进。
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近几年提出了“三结合”的工作方式,即: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其中,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做好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而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是指不要将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孤立起来,要与思想素质、科学素质以及职业素质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其科学素质、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3 及时抓好军训及入学教育环节,为今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奠定基础
军训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的第一门必修课,在学生训练之余,可以把政治素质与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在每晚7点按时开展“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的关心时事政治的活动。在操练场上利用休息之余开展“学军歌,唱红歌”的小型比赛活动等,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传播。
而入学教育则是为他们打开了如何了解和适应大学生活的一扇窗,学校应充分做好入学教育的准备和讲解工作,既为学生做好服务,又为他们今后学习校园文化和传播校园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3.4 加强社团管理,以社团活动为辐射窗口,传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学生自主成长成才的平台,是学校贯彻环境育人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是,虽然各大高校成立了基于不同兴趣爱好的许多社团,如春晖文学社、剪纸协会、书法协会、华夏汉服社等协会,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丰富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但由于在管理上不完善,所进行的活动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正确、长期的引导和持续的热情;二是缺乏经费支持和校领导的关注;三是缺少宣传和清晰的目标与规划。相反,如果给每个社团配备相应的有资历和经验的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指导他们做好活动策划、主题宣传及目标规划,做好经费筹集和使用,取得领导的关注和政策的支持,并且让每个社团有合适的活动场地。那么,他们在传播自己社团的活动宗旨和文化方面的效果一定会非常显著。
3.5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专业需要,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丰富的精神食粮,理应通过当代大学生一代一代的继承和传播下去。作为一所大学理应承担起这个重任,开设“社交礼仪”、“中国书法艺术”、“插花艺术”、“大学生文化修养讲座”等公共选修课程,使学校在人文教育方面形成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接受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实际需要选择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完善自己的专业理论学习需求。
3.6 充分利用当地优秀的历史文化、著名旅游景点或人文景点,提升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western economics is the universal economic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But in 19th century, the "non-mainstream" economics represented by Liszt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appeard in Germany. The economists of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advocated trade protectionism to defend German capital interests and oppose Adam Smith's economic liberalism. As a result, Germany's economic had rapid development and in its place in the world.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made the nation and particularity of economic theory rise to the highest level. And for China's "dependent economics", we should lear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to provide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关键词: 德国历史学派;保护贸易论;经济学说的国度性和特殊性
Key words: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trade protectionism;the nation and particularity of economic theory
中图分类号:F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004-03
1 德国历史学派简介
德国历史学派是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出现在德国的庸俗经济学流派。它强调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反对自由主义,代表德国产业资本阶级的利益,把过渡性和特殊性上升到最高的高度,并对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其先驱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此后威廉・罗雪尔将历史方法应用到经济学方面,奠定了这一学派的基础。
1.1 德国历史学派的产生背景
19世纪前半叶,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代表了英国产业资本的利益。而19世纪初的德国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其国内市场竞争机制不发达,民族工业脆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19世纪3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起来,但同英、法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为发展本国的工业,对抗来自英国的工业品,19世纪40年代,德国产生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即历史学派。他们指出,当本民族处于落后的情况下,想不甘落后,必须通过国家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工业,与强势力进行抗争,因而要采取贸易保护政策。
综上,德国历史学派是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抽象演绎法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批评中兴起的,反映了贫困落后的德国要求追赶先进邻国的历史使命感。
1.2 德国历史学派的哲学基础
德国历史学派受德国哲学传统中广泛注重历史方法的深远影响。这种哲学传统反对启蒙运动的唯理主义,反对自然秩序,反对将丰富和独特的社会现象付诸于概括性的理论。历史主义是德国历史学派的最重要哲学基础。
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指责英国古典经济学不强调经济生活中国民有机体的重要性,是“世界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经济学。他的国民经济学则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他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的方法,而主张运用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的方法。李斯特的这种历史主义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形成了德国历史学派的传统和基本特征。
历史主义认为看待事物时应以动态的眼光,其认为人类社会具有不可逆性,每时每刻都处于发展演变之中。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其民族精神,它客观上决定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决定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特点和气质,因此很难有一个经济规律是适用于所有国家和民族,并不存在以演绎推理为基础和特征的普遍规律,只存在以个别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为研究对象的“国民经济学”,它是归纳总结出的某些可能存在的经济规律。
2 德国历史学派的国度性与特殊性分析
由于李斯特之后的德国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的理论创新水平再没有高过李斯特,本文笔者在此主要介绍李斯特的思想,并通过李斯特的思想来解读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主张。
李斯特的经济理论由他提出的“生产力理论”、“经济发展阶段论”和“保护幼稚工业理论”三部分组成。我们分别通过这三个理论,来阐述分析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说的国度性和特殊性。
2.1 生产力理论
生产力理论是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论的理论基础,也是他论证保护贸易政策必要性的最有力的根据。
李斯特认为,贸易政策制定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国家的利益,考虑发展生产力和发展工农业的需要。他认为自由贸易原则不能是”唯利是图”,更不能把”唯利是图”当做是社会的普遍经济规律。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且每个国家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因此并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经济理论。亚当・斯密建立的世界主义政治经济学,将自由贸易作为理想,其实本质上是从英国利益角度出发的。同理,德国实行保护贸易,也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以财富为研究对象,认为生产力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财富,它认为若具有生产力,穷可以变富,但若不具有生产力,富也不会长久。物质生产力的基础是农工商业,其中工业是重中之重。对于生产力落后的国家要想促进其长远发展,实行保护贸易是有效手段。
李斯特认为要想真正的促进生产力发展,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意识到教育/科技对于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性;二是意识到生产力进步离不开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的支持;三是强调产业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四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是民族精神的进化。此外它还认为工业是促进生产力进步的重要环节,必须对其将其重视和利用,只有真正意识到工业对于促进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性,才能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进而提高国家的生产力。
2.2 经济发展阶段论
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说”是保护贸易政策的一个主要根据。通过分析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他认为每个国家都需要经历五个阶段,分别是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要想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就应该实行不同的贸易政策。比如在农业时期,自由贸易是适用的贸易政策,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发展,还能够培育工业基础;在农工业时期,保护贸易是最适用的贸易政策,不仅减少了竞争压力,也有效促进了工业发展;在农工商业时期,自由贸易是最适用的贸易政策,以便于我国现今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获取最大贸易额。
经济发展阶段论在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中都得到过验证,比如英国在农工业时期就采用的是重商主义保护政策;美国、德国处于农工业时期时,采取的是保护贸易政策,他们都取得了不错的贸易利益,符合当时的国家利益。
2.3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李斯特理论的落脚点在于国家干预,因此,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发展阶段论都是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基础。
他提出,当一个国家正处于农工业发展阶段时,需要通过保护国内市场以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他认为后进的德国只有在强有力的国家力量的扶持下,才能实现强国之梦。因此,他提出,保护关税政策是当时德国可采取的提高生产力的最有效手段。关税保护政策是李斯特为后进德国开出的强国良方。
保护幼稚工业不是盲目保护一切产业,而是理性保护那些能增加国家物质财富,创造国民精神的产业。这里需要注意:①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没有强有力竞争者时,不需要保护;②只有刚开始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外国竞争者的幼稚工业需要保护,且最高期限为30年,保护期限过后要有能力同外国竞争者进行竞争。因此,这种国家干预是讲科学,重过程,有节制的,保护也不是保护落后和低效率。[1]
3 历史学派经济学说的作用例证
德国历史学派不仅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更是直接和德国的兴衰荣辱休戚相关,它见证了德国的成长和壮大。
19世纪初,德国仍处于分裂和割据状态。1815年的德意志邦联内部,存在着各自为政的38个邦国,德国境内关卡林立,存在着多种商业法规、度量衡制度和几百种地方性货币,严重地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1834年,38个德意志联邦成立德意志关税同盟。它是在德国统一前,以普鲁士为首的各邦国为扫除相互之间的贸易障碍而结成的同盟。德意志关税同盟把德国境内大部分邦国结成了一个紧密的贸易和经济区域,是德国走向经济和政治统一的重要步骤。
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后,德国有了统一对外的关税政策,开始了工业革命。一开始该政策的实施是比较温和的,税率只是小幅度的提升了,虽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德国的工业力量,但还是无法抵御英国压倒式的工业力量,面对这种形势,德国在李斯特的影响下当机立断,大幅度地提高了金属皮革/毛纺织品等税率,极大地促进了该时期的保护关税运动,一段时间后,该政策的效力真正地发挥出来了,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德国资产注意生产,还有效地抵制了英国竞争。
随着工业的不断进步,德国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指出,“保护关税成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和的武器,是他聚集自己的力量和实现国内自由贸易的手段。”[2]在这个意义上,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不自觉地充当了推动德国社会转型的动力。以李斯特贸易保护理论为显著特征的这一时期在德国历史上被称为“李斯特时代”。
可以说,以李斯特为代表的历史学派就是针对德国经济发展不完全,经济较落后的情况,提出保护幼稚工业,针对德国各邦国经济上的独立成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经济主张可以很好的发展德国经济。由此可以看出,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条件的国情,经济学说也要具备一定的阶段性和特殊性。
那么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情况下,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理念来发展经济呢?
4 德国历史学派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从上文中对德国历史学派思想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适合于本国国情的经济理论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亟需寻找一个理论,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社会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存在对西方研究和教育盲目崇拜的现象,甚至认为世界上只有西方主流经济学,其它的学说越来越被边缘化。
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一种“依附型经济学”之风,不仅忽视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科学基础,也将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抛在脑后,导致了诸多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象出现,比如技术落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环境污染等。针对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应该走出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的道路。
要想促进我国经济学的发展,我国应在认真学习和吸收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制定适用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建设中国崛起的国民经济学;二是推动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三是开创以中国哲学和中国经验为基础的中国经济学研究传统。在这方面,德国历史学派的发展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德国历史学派被称为是”国民经济学”,它不仅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更是直接和德国的兴衰荣辱休戚相关,它见证了德国的成长和壮大,使德国成为当时的世界级强国,在这个过程中李斯特功不可没.面对这一现象,很多国家都纷纷开始效仿,希望发展本国的生产力,壮大自身的实力,因此,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学家来说,重读李斯特就具有了特殊的历史意义。中国经济学界应该以德国历史学派为榜样,为建设中国崛起的国民经济学而奋斗。
深入研究德国历史学派,对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马克思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德国历史学派的思想,但是由于国内对德国历史学派了解不多,以及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马克思不可能借鉴庸俗经济学的思想,所以,马克思与德国历史学派的联系也就被割裂了。实际上,马克思的理论根植于德国经济学的传统之中,与德国历史学派有着许多共通之处。而且,正如霍奇逊指出的,“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与德国历史学派都是同一哲学文化的产物”。[3]追溯马克思经济学形成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德国历史学派与马克思经济学都深受当时德国哲学思潮和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与历史法学、生物进化论、法国大革命、经济与技术的巨大变迁等学术思想与历史事件,都影响了马克思经济学与德国历史学派的创立者。因此,重新发现并深入研究马克思与德国历史学派的深刻渊源对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不可否认,德国历史学派对于我国的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我国也应该对此加强重视,但同时我国自己的哲学传统和改革经验也不容忽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学自主创新.正如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所指出的,“在古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4]中国哲学传统包含着有机的、系统的和整体的世界观,这与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传统有内在的统一关系。[5]此外,中国改革经验也与德国历史学派所遵奉的文艺复兴经济学的回溯法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因此,中国经济学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传统文化重新阐释,并创造新的文化,这是开创中国经济学研究传统的基础性工作。而哲学基础与中国哲学传统具有相似之处的德国历史学派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的借鉴经验。
我们不能否认,经济学说具有一般性,但更应该认识到其国度性和特殊性。因此,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矛盾出发,建立以中国存在的广大劳动者为主体的“中国劳动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发展的必要途径,更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6]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GeofferyHodgson. How Economics Forgo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Historical Specificity in Social Science. London: Rout-edge, 2001.
[4]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5]埃里克・S・赖纳特.技术在富国和穷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熊彼特体系中的欠发达问题[A].赖纳特,贾根良(主编).穷国的国富论:演化发展经济学论文选[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刘永佶.中国政治经济学主体、主义、主题、主张[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7]桂莉.简论德意志第二帝国社会保障制度[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05).
[8]魏建.德国历史学派兴衰述评[J].经济科学,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