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企业文化发展论文

时间:2023-03-20 16:11:42

导语:在企业文化发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文化发展论文

第1篇

(一)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的首要作用就是对员工产生内在的凝聚力,它一旦被员工认同后,就会形成一种精神引力而将员工紧紧凝聚在一起。因为企业文化本身是一种内动力,通过帮助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可以增加员工彼此间的沟通和信任,使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目标,从而团结企业上下员工一致努力,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凝聚功能使员工在获得物质回报的同时,还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进而使有着不同事业追求、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卖力工作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公司发展带给其精神层面的满足。而这种凝聚力,也更能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促进企业业绩的提升和企业内部的和谐。

(二)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既然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它就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对员工进行约束和规范。相对于企业规章制度的硬约束,企业文化所营造出的组织氛围和群体行为准则属于一种无形的软约束,是从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上对员工的软性约束,同时它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得企业员工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这种软约束不仅能弥补企业规章制度等管理硬约束上的不足,甚至有时候比硬约束更加有效。因为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可以使员工的价值观逐渐向企业的价值观靠拢,这样在价值观一致的情况下,能够减少企业管理员工产生的摩擦。此外,企业文化的“软约束”可以减弱硬约束对员工心理的冲击,缓解其产生的不平等、被约束的心里不适感,从而使企业内部达成协调和统一。

(三)激励功能

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达成共识,在共同的企业目标指引下,员工会自觉地为他们认定的价值目标去行动。从需求理论来看,未满足的需求会对个体产生激励作用,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需求的最高层次,这种满足对于员工个人而言是强大的激励。企业文化通过在企业内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并在制度层面形成良好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斗志,使员工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将员工的被动行为转化为自觉行动,是员工自我激励的深层次动力,具有长效的激励作用。

(四)辐射功能

企业的存在最终要面向市场,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立于不败之地,光靠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等硬实力已经远远不够。必须借助文化的传播作用和影响力,来树立良好的企业声誉和企业形象,并用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影响市场。从辐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通常以企业产品、广告和模范人物等为载体,将企业的价值体系反映到外界去,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力。一个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组织,不仅能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稳定地发展,同时对于本地区、本行业乃至相关行业的文化理念、生产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保障功能

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文化作为一定时期企业价值观、企业形象、企业目标等文化要素的总和,对促进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传承性,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文化的某些方面会有所变动,但其所传承下来的基本理念并不容易改变。因此,相对于多变的市场,企业文化可以保障企业拥有稳定可靠的长期发展战略。同时相对于制度层面的约束而言,制度一旦制定则变动起来成本较大,所以不易轻易变动,但这又使得制度的安排不能够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动。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文化这种软约束,则更有利于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文化作用的实证分析

第2篇

(一)企业文化和战略发展

1.战略发展

企业需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符合其自身发展的长远的、有效的、高质量的经营管理机制,保证企业获得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健康有效的持续发展,形成竞争优势,以实现战略发展的目标。战略发展对于企业而言是保证其先进性和较强生命力的关键因素,使企业在决策制定、产品生产、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可以统观全局,根据市场外部条件和自身实际情况,从长远角度出发,形成企业发展的路线和方式方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2.两者密切关系

企业实现其战略发展目标的前提是构建科学、合理、具有企业自身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同时又是保障战略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并得到具体实施的客观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一定过程,是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形成和发展起来,决定了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特色,是孕育企业发展生命力的土壤,更是企业生存和战略发展的灵魂。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是其战略发展目标实施的过程,只有拥有科学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方可拥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发展目标,作为发展的更高层次,企业的战略发展需要强劲的内驱力和助推力,而这正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本质作用,战略发展离不开企业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战略发展的目的、方向和过程,战略发展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性质、内涵和目标。企业文化和战略发展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前提,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基于战略发展视角构建企业文化必要性

1.战略发展的根基

企业战略发展的目的是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形成核心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只有在文化方面具有竞争力,才可以在其经营管理模式、品牌营销手段、产品设计生产等各方面的竞争优势,当代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竞争,文化竞争作为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企业文化的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髓,决定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企业的发展经验和目标,对制定实施企业战略起到指导作用,决定了战略发展性质、内涵和目标。因此,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战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地决定作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企业文化构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战略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应当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进行构建,从而保证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为实现战略发展而服务的。

2.凝聚推动作用

企业的战略发展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个体作用和每个团队的集体功能,而企业文化缔造出良好工作氛围,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自主能动作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是不可能单独依靠个人或少数人实现的,而是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这就需要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执行力,企业文化的建设的根本是建立在全体人员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将企业人员凝聚成一个整体团队,全体工作人员为了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奋斗,群策群力,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团队作用,进一步保障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科学制定和实施。企业如果不具备优秀的企业文化,那么企业将失去战斗力,其发展目标将无法实现,因此,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需要优秀企业文化的构建。

3.实现目标的保障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能够及时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应对,科学调整,充分发挥各类内、外部资源的效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全体人员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从而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过程当中,提升管理效果,使企业工作人员共同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共同努力,引导员工将个人和团队的力量应企业发展所需,发挥出最大效能,并帮助员工提升其工作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各项工作任务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完成。企业文化在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可以不断激励鼓舞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使员工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执行力,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二、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首先,企业文化构建工作只注重表象,游离于形式。企业通过各种表面工作的开展,并不能真正将企业文化构建开展工作落实到实处,导致系统有效的企业文化无法形成,企业文化无法根植于员工内心,不能对企业工作人员形成正面推动激励作用和激发其工作热情和自主能动性。

其次,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发展需要。虽然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企业文化的构建工作是一个长期工程,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长远战略推动保障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且瞬息万变,企业管理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能着眼于战略长远发展,从而忽视了企业文化构建工作的开展,优秀的企业文化无法形成,且影响了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再次,偏重硬性管理,弱化柔性管理。企业经营管理需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实践操作当中,企业管理者往往只注重通过完善的制度对企业员工加以约束,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偏重于制度方面的硬性管理,忽视了企业文化的柔性推动作用,导致企业人力资源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导致优秀的管理方法无法形成。

最后,照搬经验,企业文化建设格式化,脱离自身实际。企业在开展企业文化构建工作过程当中,照搬或套用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方式方法,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相应工作,导致企业文化强加于企业自身,使企业文化构建的性质被改变,无法发挥效用,甚至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负面影响,导致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相左甚至相背。

三、企业文化构建的具体策略

(一)企业文化构建相关数据分析

笔者通过对二十几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相关企业包含了国企、私企和外企,为方便用SPSS11.0对数据进行分析,此处将调查问卷的所有数据整理折合成百分比。

(二)基于战略发展视角的企业文化构建的具体策略

将数据分析的前九个因素进行整理,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基于企业战略发展视角制定出企业文化构建的如下具体工作策略。

1.立足战略发展视角

企业制定战略发展目标必然是根据其自身和市场实际情况,从长短期结合的角度进行考虑,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文化的构建目标归根结底是为企业战略发展服务的,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进步,企业的战略发展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而企业文化也为战略发展提供了支持,使发展目标的实现得到了保障,因此,企业文化能够成功构建的关键在于其是否立足于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开展相关工作。企业文化包罗了企业的一切内容,企业战略则囊括了企业决策、经营、生产、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以及与市场相关的各个环节,倘若企业文化构建工作不能从战略发展视角出发,则企业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将脱离实际,并且背离了其本质,无法发挥其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效能,作为企业战略发展基石的企业文化的相关构建工作不能从企业的战略发展角度出发,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将严重滞后或无法实现。因此,企业文化的构建应当避免单纯从短期眼前利益和角度出发,而是从长远的、战略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开展,使企业的战略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2.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优秀企业文化形成的保障前提,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企业才能够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员工的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够被激发出来,充分发挥其个体作用。当代市场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实现其战略发展目标,就应当关心每位员工,从员工角度出发,考虑其感受,使其具有企业主人翁意识。

3.增强时效性

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应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市场要求和自身实际开展各项具体工作,应当认识到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已与世界同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企业应当坚持及时调整经营方针,保持企业发展的先进性,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也应当根据这一实际情况进行质量不断优化,与时俱进,及时针对市场要求进行及时调整,伴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保持企业文化的时效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基石,企业文化的基石则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企业文化的本质和框架,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规范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命运。企业应当坚持其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证核心价值观延续和发展,从而增强企业文化的时效性,从根本上强化企业战略发展的源动力,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目标。

4.内外兼修

优秀企业文化的构建不可游离于形式,只做表面工夫,企业文化主要是由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构成,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不可停留在企业外观、生产设备、产品质量,抑或是各类规章制度层面,应当注意到企业文化在精神层面上关于企业核心价值观、各类行为规范、员工素质等方面内容。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属性和发展的层面,企业需更加关注内涵建设,规避形式主义的出现,否则,一切相关工作的实效性将大打折扣,企业文化将脱离企业整个经营管理过程,导致相关构建工作的空洞表象运作,在员工形成企业文化只是喊喊口号,仅仅起到摆设装饰作用,在开展任何工作都可把企业文化拿出来吼吼,并无实际用途的错误认识。因此,企业应当从根本上开展科学系统的企业文化构建工作,将企业精神,即核心价值观和理念灌输到并根植于每位企业工作人员的心中,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使企业文化体现在经营、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实用性,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外兼修,保证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石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较强的生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动力。

5.注重创新

倘若没有创新,企业发展将固步自封,逐渐被市场淘汰,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而企业不仅需要坚持在产品技术方面进行创新,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应不断创新。在企业文化构建过程中,企业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坚持注重对自身文化的总结、提炼和创新,在坚持优秀的传统观念的同时,不断适应环境发展需要,保证企业文化的先进性,使企业文化能够与时俱进,满足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在坚持继承发扬艰苦创业、讲求奉献的优秀传统企业文化时,注重企业员工个体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实现由传统稳重型向现代开放型文化的成功转变,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其具有创新思维,保持企业文化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活力。只有当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文化坚持不断创新时,才能够达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诸如:经营模式、生产流程、管理制度、营销手段等等的不断创新,在文化理念上不断要求发展创新,指导实践生产管理活动,实践活动水平的不断创新提高也促进企业文化的不断优化创新,从而使企业工作机制不断优化调整并保持活力,实现战略目标。

6.加强研究

企业文化构建工作是一个长期过程,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该项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或者是立竿见影,尤其是企业文化具有时效性,会根据市场需要和企业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而且企业文化建设是立足于长远战略发展视角,所以企业应当注重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坚持不断总结、提炼和提高,在及时调整和优化的前提下,保证企业文化的创新性、生命力和竞争力,对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起到深远影响。企业在实际开展相关构建工作过程当中,由于大量繁重的经营管理方面工作的开展和管理者对文化重要性认识的淡化,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甚至中途搁置,导致半途而废,企业文化的先进性不复存在,其对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激励、导向和推动作用也将无法发挥。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强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应当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关于企业文化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更新调查方法,优化研究成果,对企业文化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变,保持其对企业发展的长远影响。

7.完善工作机制

第3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005-01

1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所培养出的共同规范、共同信仰和共同追求,它具有强大的心理激发力、精神感召力,能够把企业每个个体的行为整合起来,引导他们朝着既定目标去奋斗。企业文化通常代表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为一个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通常是通过较长时间积淀、存留下来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资源,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

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应当全面加强、深化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的建设。

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层次,是社会与消费者最先接触企业的部分,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构成的实物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企业的基础设施和企业形象,企业的生产环境和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设备、企业建筑、标识等。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系统的表层部分,是企业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显现和外在结晶。它一方面要受企业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制约,具有从属性、被动性;另一方面又是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以行为形态表现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活动、员工人际交往活动、教育培训、文体活动等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现象。企业文化行为层次包括外在行为层和内在行为层,其标准是企业、员工的行为是否和企业外部产生直接的联系。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动态存在形式,它一方面不断向人的意识转化,影响企业的精神文化;另一方面又不断的创造企业的物质成果,发展为企业的物质文化。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制度层面,包括企业所有权体制、组织机构、领导体制、经营管理制度等。企业领导体制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文化进步的产物,它是企业领导方式和领导结构的总称,不仅影响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而且制约着企业管理的水平,是企业制度文化的核心。企业组织机构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建立的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相互关系,企业的组织机构是否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制定的、起规范和保证作用的客观规定或条例,是为了保证企业运转而制定的一系列带有强制性要求的规章制度,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的重要保证,同时它也可以约束职工的个人活动,是维护企业员工共同利益的有效手段。企业制度文化是广泛得到员工认同和遵守的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它能够把企业文化的各层面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最高层次,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文化观含和精神成果。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精神文化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介物质文化之源,也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升华和结晶,在企业文化结构中,它处于核心地位。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员工心理沉淀形成的群体意识,它根植于员工的心中,并通过一定的文化网络或惯常的习俗等途径呈现出来,继而得到传承和发扬。

3 企业文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

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经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及其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能不尽相同,但可持续发展的生成机制可能相同或相类似。其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从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看,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通过提升自己的广告形象,调整产品结构,保证质量,将自己的企业文化融入到产品中,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提升品牌的含金量,使人们在消费产品时品味出企业的文化底蕴,可以提高顾客消费本企业产品的忠诚度。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也要迎合广大消费者的心理,使服务更加人性化,用良好的服务提升企业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也可以通过形象设计等方式制作企业的标识、加强厂区建设、通过广告宣传提升企业的现代化形象和知名度,这都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2)从企业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看,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可分为企业领导的行为和企业其他员工的行为两部分。企业的经营决策方式和决策行为主要来自企业领导,企业领导是企业经营的主角,是企业的灵魂与核心,他们的行为对企业的兴衰成败有重要影响,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应该为企业发展大局考虑,注重对整个企业发展的全局性设想;企业其他员工作为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企业的整体精神风貌和进步程度,企业员工群体行为的塑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在企业中就是要使每个职工都有归属感、责任感和成就感,调动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3)从制度文化建设层面看,企业以现代的科学管理理念为指导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运作程序、工作纪律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为了使企业文化能跟上时展的潮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需求,企业制度必定要抛弃陈旧过时的观念,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转换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从而形成既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设计和制定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保证企业有条不紊地运转,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员工感到公平满意,产生归属感,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及对企业忠诚度,有助于稳定企业的人力资源队伍,留住人才,提高了企业对人才的竞争力,也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绩效水平,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4)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企业若是树立了正确的“企业精神”,可以为企业运行提供巨大能量,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核心即价值观,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员工对企业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忠诚感、责任感、自豪感,这样就会融合个人与工作的关系,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公平、信任的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的每个成员都会主动地为公司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企业员工也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优秀的企业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利于企业更快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4 结论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于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企业,形成良好的成长机制,使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运行效率不断提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最终实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东.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的核心动力[J].商场现代化,2006,(2):234-235.

[2]白云.浅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5,(9):210-21.

第4篇

关键词:农业企业化;研究;综述

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先后进行了、建立合作社、成立等一系列变革,理论研究也主要侧重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与变革来展开,对农业企业化的研究尚属空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也时断时续地贯穿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虽然研究大多是初步的,数量也不多,而且也没有引起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但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

总体来看,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不同阶段,研究背景、出发点、重点等也有所不同。

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行,逐步确立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但在推行过程中也伴随着理论上的探讨和争论。

有人认为,应积极发展农工商联合企业。这种观点认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可以满足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为农业现代化积累资金,也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以及发展商品经济等。发展的形式和渠道主要是以国营农场和为依托组建联合企业(肖毅为,1981)。这种研究大多立足于发展和社队企业的基础上,所以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和局限性;也有人认为,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发展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具有自主性、灵活性、专业性、经济性等特点,对于发展商品生产、活跃农村经济、满足社会对农产品需要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作为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许岢,1983;周德星,1983);还有人认为,实行是对体制的巨大改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农户走专业化的道路,发展专业化农业大户,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这种观点认为,农业大户经营和家庭承包经营在性质上完全一样,但可以避免小规模农户经营的缺陷,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应大力发展(孙仁,1983)。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农业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但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也日益凸现出来。

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改造问题又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议题。这一阶段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不仅拓宽了研究范围,而且研究更加深入。主要集中在:(1)对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家庭经营制度通过两权分离,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形成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格局,属于小生产的范畴,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不足以塑造出一代商品生产者,不足以形成农业生产的优化规模,还需要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为方向进一步探索完善的途径(罗伟雄,1986;王文彦,1988;宋伍生,1988;张锐,1989);(2)主张积极发展家庭农业企业。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农业企业具有投资少、费用低、经营活、见效快、费用低等特点,是专业农户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形式包括纯农户办型、农户和农户或农户和企业联合经营型等(杨雍哲,1986;苗九如,1985;张德山,1985);(3)提出了农业企业化发展思路。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是我国的第一步改革,但形成的小规模农户经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农业专业化、商品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还必须进行第二步改革,改革的根本途径就是在农村培育农业企业,实行农业企业化(张其才,1985;宋伍生,1988;张锐,1989);(4)主张发展合作经济与专业合作社。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应发展不同于公社化时期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并非真正合作经济的真正合作经济,发展重点应是各种专业合作社(乔长勋,1987)。除此以外,一些理论工作者还对农业企业化的条件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规模经营和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研究者认为农业企业化必然是规模化生产经营,而这又以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业为前提,所以,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黄河清,1986;王代,1986)。

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尤其本世纪初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并不断完善,同时,中国不仅面临如何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问题,而且还面临如何应对加入WTO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企业激烈竞争的问题。

第5篇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最广泛的因素。本文阐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了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关键词】企业管理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

自美国管理学家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于1990年在《哈佛管理评论》中首次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这一概念之后,有关企业发展及其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就迅速成为企业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对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较多,但就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的、深层次的因素——企业文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将在这方面作出探索。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一直未能给出明确的界定。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PrahaladandHamd,1990)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中的集合性知识(Collectivelearning),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多样化生产经营技术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知识。蒂斯、皮萨诺和舒恩(Teece、PisanoandShuen,1990)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伦纳德·巴顿(Leonard-Barton,2000)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包括员工的技能、物理体系中的知识、管理系统和价值观四种形式的技术竞争力。

本文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又称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它企业且与竞争对手相比更具特色与优势的能力或特征。它可以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等众多能力要素中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能力,也可以指一个企业所有能力要素构成的综合竞争能力或整体能力,它通过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表现出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企业所拥有的企业员工、企业文化、品牌与信誉、客户、营销网络等核心资源和资本及风险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人员管理能力等核心能力构成,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为企业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系统体系,其中包括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要素。一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优化出来的群体意识。二是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员工和企业的行为,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所以,对企业价值观的讨论,不仅是企业文化关注的中心,也是现代企业管理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企业的发展最终是受企业价值观的支配。三是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企业成员对企业、企业行为与企业各种活动成果的总体印象和总体评价,反映的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承认程度,体现了企业的声誉和知名度。企业形象包括人员素质、企业风格、人文环境、发展战略、文化氛围、组织外貌等内容。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核心竞争力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最广泛的因素。它一方面影响企业员工、品牌与信誉等企业核心资源;另一方面对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营销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形成、提升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建立适应知识经济的企业文化是世界500强的共同特征。它们出类拔萃的关键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其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则根植于它们独特的企业文化之中。”

2、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

(1)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企业的发展依靠三方面的积累:第一是人才积累,第二是知识积累,第三是经济积累。其中经济积累靠人才积累和知识积累,人才是知识的载体,而企业文化是影响人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和欲望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成长和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企业文化培养员工服务社会、奉献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并辅助以人为本、尊重个人的管理模式,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这种影响力是持续和长久的。同时,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吸引优秀人员的加盟并留住自己的人才。

(2)提高企业管理能力。“企业管理根植于文化,企业文化应用于管理。”一方面企业文化的产生受到管理理论发展的催化,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理论丰富了企业管理理论的内涵。如果说从传统管理阶段到科学管理阶段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飞跃,那么从科学管理阶段到文化管理阶段则是企业管理的第二次飞跃。也有学者认为企业文化理论是管理思想理论发展的第四阶段。企业文化变革能够推动管理创新,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文化变革影响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而影响企业管理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影响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人管人气死人,制度管人累死人,文化管人管住魂”就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打造优质团队。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如何发挥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互相协作、同心同德,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并肩作战,就成为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关键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在员工中倡导集体主义观与协作精神,培养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群体意识,强化企业的凝聚力,使其为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而共同奉献。美国学者哈里斯和莫兰认为“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风格正在被逐渐取代和重新定义,因为它们在新的工作文化中变得不合时宜和效益不佳”。

第6篇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在高科技为主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会更加需要精神层面的生活,于是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迎着这种需求产生的。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文化产业是文化创意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也是发展最为迅速并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领域。因此如何寻求具有创新个性的影视内容;如何将影视元素与高端技术相互融合制作出既符合大众需求又独具特色的影视节目;如何完善影视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社会的崭新课题。

关键词: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链;发展对策

一、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链

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链主要包括内容创意`设计制作和营销服务三大部分,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型创意的产业,包含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板块,成熟的影视文化产业链条不仅能为社会创造可观的物质财富也会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财富,因此完善的影视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

(一)影视创意内容产业

1、增强文化原创力。改善我国目前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状况需要激活产业的上游——影视创意内容产业,创意内容是影视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只有创意性内容能够吸引住观众才有可能实现中下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强文化原创力是创意内容重要的来源。弗罗里达指出创意现在成为竞争优势的决定性来源。1990年25岁的英国姑娘罗琳在等待火车的过程中她那活跃的文学创意却波涛起伏,酝酿许久的一个个灵感像闪电般划破脑海。哈利波特,一个带着眼镜的小巫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等一个个奇妙的创意像奔涌的河流在她的脑海中翻腾。2005年,罗琳变成了英国的富婆,其个人财富早已超过2亿富多英镑,哈利波特也从一个顽皮的文学人物变成了让全世界风靡的艺术偶像,根据罗琳作品改编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已上映7部,而且均进入全球票房排行榜的20强,哈利波特的魅力跨越国际年龄甚至语言的障碍且牢牢抓住世界各地哈迷的心,激发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哈利波特系列作为一种文化创意产品其最宝贵的价值就是罗琳的文化原创力,她巧妙的开发巫师与魔法的文化资源而且罗琳还是在千百年来人类巫师和魔法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做到独特的创意。《哈利波特》能够成为强大的产业链带动系列产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利益就是基于罗琳的文化原创力。

2、加强自主产权的保护与利用。当前我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尚未能够把文化创意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品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本土化。比如:美国迪士尼公司于中国的花木兰故事问题材而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这部影片在全球循环上映总收入达3亿美元,成为迪士尼利润最高的影片,,《花木兰》仍然保留着中国传奇的基本故事情节,因此我国应该注重本国文化资源的利用,加强自主产权的保护与利用。另外美国拍摄的动画片《功夫熊猫》,功夫和熊猫都是中国独有的,而且影片中的建筑食物等都代表着中国文化却被美国拿来利用,并为美国赚取了巨大利润,因此在发展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要注重本土化保护,并将其打造成文化品牌。

3、注重我国文化资源的利用。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现实生活题材都可以是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内容的来源。例如:《画皮》就是根据中国民间故事被搬上荧幕的,《雍正王朝》等根据中国历史所拍的电视节目让历史重现在观众的面前,《南京南京》把日本侵略的历史搬上荧幕,提醒观众勿忘国耻。

(二) 影视设计制作产业

1、影视设计制作阶段以影视内容创意为依据,它包括具体拍摄后期制作以及版本的最终定型的整个过程,在电影发展史上影视产业不仅需要文化的创新也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例如:像《玩具总动员》是一部拥有全电脑化的动感画面。

2、在后期制作及版本定型过程中不仅有影视作品的创新,衍生产品的制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来源于创意内容并以游戏、小说、玩具、图书、会展、旅游等不同形式呈现出来,提供更多的财富,满足大众需求。

二、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策

1、创造新颖优越的创作环境,挖掘文化创意资源发挥原创能力。内容创新是影视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决定了影视产业能否衍生发展,创意资源的获得需要培养引进创意人才,提高整体的创意水平

2、促进高新技术的积极研发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多媒体数字电影是影视产业发展的趋势,数字电影的发展与影视技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影视技术的研发和引进现在尤为重要。

3、整合区域空间布局形成影视产业集群,能够集合影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使得技术研发、产品提供不与市场需求脱轨。

4、提供完善合理的社会营销服务环境。人性化的服务环境不仅仅能够赚取额外的利润,而且能够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法宝.论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口红效应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第7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配置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十七大报告正确地评价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深刻地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基本内核。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学发展观。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相对滞后

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仍带有十分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和兼容性。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只重视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新的理论还缺乏了解,致使管理观念和方式落后。大多数民营企业摆脱不了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企业以家族成员利益为中心,企业的核心部门都由本家族人士掌管,这种近亲繁殖的形式难以担当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任,同时使得引进的外来人才得不到重用。

2.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

很多企业缺乏明确而又合理的人力资源长期规划,致使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无法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企业在引进人才以后,重使用,轻培养,甚至对有很好潜质的人才不培养、不敢培养,怕他们流失,进而未能造就一个优化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既不能吸引人才,也不能留住人才。有的企业为了避免人才流失,通过扣押工资等方法来阻止人才流动,挫伤了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人才流失,极大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3.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规范,缺乏完备的绩效考核体系和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由于缺乏较完备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操作规程,难以依据科学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激励,多以晋升、加薪和奖金作为激励手段。许多许诺不兑现的失败激励措施,不但挫伤员工继续工作的积极性,并且破坏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对领导的信任,这就使人的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影响个性的发展。

三、十七大精神中的科学发展观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配置

1.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工作的灵魂。

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员工的招聘、录用、培训,晋升和辞退有完整科学的开发计划,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进行分析和说明,加快企业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2.转变观念,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企业老板要加大企业资本投入,把企业发展规划与人力资源开发与计划配套,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领导业绩考核重要指标。对于高级管理人员,要实行继续教育,使其掌握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对普通员工要实行在岗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3.塑造企业文化

对文化传统的继承,要建立在新的基础之上,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对原有文化进行改造,由于涉及到不同的文化,层次各个文化方面的影响,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它需要企业员工有正视自我否定痛苦的勇气,需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需要有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营建企业文化,加强职工的理想信念、人生观、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企业价值观灌输到职工思想行动中,转化为员工价值观,形成企业群体精神,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无形力量。

4.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考核内容方法上可根据企业现状采取适合的考核方法,如采用目标考核、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平稳计分卡等手段。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对各类员工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除了通过待遇留人外,企业对不同需要的员工还可采取信任激励、职务激励、知识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荣誉激励和行为激励等,从而构建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5.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企业要想求得和谐化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必须具有超前意识,有一个科学的预测和合理的长远规划是关键。在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既要着眼于近期培养、稳定和吸收高层次人才,还应着眼于长远规划,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确定重点培养对象。

6.对员工进行战略性培训

企业在新世纪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建立全员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应通过企业大学和虚拟培训组织等新型企业培训组织形式,将培训提升到经营战略层次上,为团队提供培训的战略导向,让员工个人在培训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等,以最终达到应对来自市场竞争的各种压力和挑战的目的。

四、结论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审视和指导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时代的要求。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完善企业的人才管理,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规划结合起来,稳定员工队伍,留住人才,提高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实现人力资源最佳配置。

第8篇

我国附近的一些国家以及中东的一些产油大国石化产能的迅速增加使很多国家都将我国作为了目标市场。亚太地区在石油化工产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加,在合成纤维、合成树脂以及合成胶方面的产能都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占据着世界第一位置。不过,亚太地区在资源拥有量及消费量上也存在严重失衡现象。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十位石油消费国中有六个在我国的周边,世界排名靠前的二十五个炼油国家里有八个在我国附近,还有聚乙烯生产量较高的十大国家中,也有五个在我国领土范围周边,这更使得亚太的石油化工行业对市场投资及资源的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比如印度,这个国家的石油工业正处在快速发展之中,不断减小着亚洲的市场,也给中国造成了很大压力,使我国的石油化工对周围国家的出口难度进一步增加。最后,技术市场的竞争趋于激烈。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发展,信息技术及高端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深入,很多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都很迅猛。新一轮的战略部署及结构调整过后,国外很多大型的石油化工企业开采石油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一些新型技术和专利技术出现,在全球市场竞争之中形成了强力技术优势,这也给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冲击。很多跨国公司占据了有利的技术优势后,在世界上的各类地区建设了生产装置,并通过对其他公司进行技术转让获得高额的转让费,这种技术垄断的方式也会对技术不成熟国家造成较大竞争压力。

2.促进我国石油经济发展的对策

2.1积极采取措施缓解资源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发展与能源储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因此必须要立足国内的实际情况,积极提高能源及资源实际利用率。第一,要坚持开发及节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并将节约问题放在首位,对于节能减排的新技术,要做好开发与鼓励,一些高物耗及能耗的产品及设备要强制淘汰。第二,要注意制定一些专项规划。注重多个行业的节材、节水及节能工作,环保型汽车就是个很好的选择,节能省地的公共建筑和住宅也值得考虑。第三,应该注意发展循环经济。要注重从生产消耗、资源开采、社会消费以及废弃物利用等方面做好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循环利用。第四,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及时整顿开发秩序。第五,积极倡导能够节约能源的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并努力在社会上建立节约之风。

2.2做好石油储备我们应从我国国情出发,明确石油战略储备基本原则,以便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导致的意外事件。首先,应对我国战略石油的储备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依照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及国防、国民经济、工业等对石油的需求,再结合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前景,对我国石油应保持的战略储备量进行科学判断,从而随时为我国在国际石油交易过程中保持较大回旋余地,并防止石油价格波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其次,通过法律法规的作用加强国家对石油储备的管理力度。依据世界各国石油储备经验,法律法规是保障石油储备有序、安全、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应积极出台并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以便做好管理工作,实现有法可依。最后,我国石油进口应采取多元化的战略。目前看来,中东地区属于全球石油主要供应产地。到二零二零年时,我国的进口原油中仍会有大概百分之四十五至五十来自于中东地区,这说明,我国对中东原油的依赖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所以,我国应对未来的石油战略做好充分安排与部署。并将其与我国目前和平外交的策略及独立自主的原则充分结合,更好地促进我国石油经济的发展。

2.3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对我国石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经济层面上,我国应采取能源的多元化战略,通过国际市场的贸易积极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取长补短。比如,海湾地区的石油化工技术较为先进,领先于我国目前的水平。对此,就可以积极引进海湾国家的石油化工技术。还需要注意的是,能源的合作不应该只表现在传统的能源领域,还要注意新能源的拓展、开发与合作。其次,我国正面临基金海外投资备受质疑的局面,很多西方机构及国家都在筹备制定相关基金投资的限定规则。我国应带头建立不同国家基金定期对话机制,并举办一些学术研讨会,从而在石油贸易及其他方面获得一定话语权。最后,生态环境上,我国沙漠化问题正不断严重,不利于一些地区石油资源的开采,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能源需求。因此,要积极治理一些环境问题,注重科技研发的重要性。

3.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基本途径

[作者简介]韦浩明,贺州学院人文与管理系副教授,广西贺州542800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7―0069―03

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拥有与之相应的文化基础和价值观念作铺垫。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与贺州市工业发展的关系,探讨实现区域工业化的基本途径。

一、区域传统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传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于现代工业社会与传统农业经济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具有本质差别,传统农业的劳动力,强调的是循规蹈矩,现代工业的劳动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取得发展。历史上,工业从传统农业中逐渐分离,经历了个体、家庭、手工业、机器工业等发展阶段,但是,无论哪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持。特别是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区域,工业发展更离不开与农业的协调,离不开来源于农村的劳动力和区域人才的支持。这些来自农业的劳动者参与工业劳动,自然把传统文化的潜意识带到工作中,不管你是否认可,任何一个劳动者,无论工人、管理者、技术人员还是私营企业主、股份制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在工作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被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影响和约束着,会用业已形成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各种事物作出判断,决定取舍。因此,发展现代工业,不仅要考虑资源要素,而且要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人成长的传统文化背景及其受影响程度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秉承族群传统文化和地方实际,贺州市的工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不少农民因此走出农田、乡村,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初步展示出贺州人民与时俱进、不甘落后、开拓进取、求强求富的精神风貌。然而,贺州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型上,加工型的不多;地域上集中于八步附近,其他县、乡的企业数量有限;规模小,整体效益不高。同时,由于资金、技术、人才因素的制约,主要生产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又对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有鉴于此,贺州市政府依据“市场导向型、市场开放型、效益优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人民受益型”的新型开发模式,以“富民为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提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基地经济”的方案,逐步实现贺州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的目标。然而,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群众观念的转变与接受程度。因为“任何发展干预都是外在的,对农村社区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要想实现农村社区的真正可持续发展,其动力只能是来自社区内部,来自社区的人口――农民。看一看中国现有的农村发展典型,无一不是通过社区人口的内生能动性而实现的内源式发展。农村发展干预期望实现的就是农村社区的变化,一种正的变化,这种变化只能由社区人口来体现与实现”。因此,不仅要明确企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而且更要重视区域传统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双重作用。

二、实现区域工业企业化的基本途径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种地不再是农民唯一的、最好的谋生手段,他们恋乡、恋土,又希望谋取新的职业来发家致富。现在,发展工业的机遇已经到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正在重组,那里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工资高,已经面临着某种程度的劳动力不足问题的制约,正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贺州与珠三角不仅有一衣带水的地缘优势,劳动力充足,价格相对便宜,而且还有传统文化相似的优势。从目前贺州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及将来要达到的目标考察,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观念,提高劳动者素质

经济发展必然、也必须有文化作为基础和条件,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基础,经济发展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各个族群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工业发展、富裕生活和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实现人的转变,实现由传统观念向市场观念、人才观念的转变。因为“价值观念的转变是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传统文化循规蹈矩,思考问题和做事情总要看别人怎么做、有无先例,缺乏现代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创造和创新精神。现代工业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敢于突破传统的实用操作型人才的培植。贺州市劳动力资源丰富,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富足,欠缺的是劳动技术、技能。这与我国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农村群众和地方学校教育都以“升学”为重点,重视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大多数情况下忽视学生将来生存技能的培养;学生不重视劳动技能的掌握和养成,不愿意到技校去学习、培训,认为上技校没有出息。为此,转变观念,重视劳动者技术、技能的培养、掌握,是发展贺州工业进而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的前提。目前,地方政府已经注意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程”,对劳动者进行培训,但仅限于就业培训,忽视了发展的培训,对将来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缺乏合理的培训、培养计划。所以,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是从在校生抓起,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中专院校,不能仅仅偏重于理论的空洞学习,应当结合生活实际和工业企业发展的需要,适当进行劳动技能训练,逐步培养他们将来从事工作所需要并符合客观现实的自知、知识、能力、态度和手段,作为初级人才培养的铺垫。二是加强成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技能。贺州的劳动力以农民为主,掌握的主要是农业劳动技能,要使他们从“务农”向“务工”转变,需要相应的观念与技能转轨,实现转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教育培训。培训的着眼点首先是符合当地就业需要的短期训练,以增进群众的劳动技能为目的;其次是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技术人员甚至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构建高、中、低档次合理的劳动力素质结构。

通过教育培训手段开发劳动力资源,目的在于破除农民的自然经济、农耕文化、封闭保守、计划经济等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增强效能感、时间感,增强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造就具有现代意识的群众集体。因为人是社会实践最重要的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还是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都需要通过人来实现,只有不断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才能促进生产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区域工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重视民营企业家的培植,构筑以民营经

济为主体的发展格局

传统文化通过影响人的思维观念进而实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贺州地处多种区域强势文化的交汇地,既有中原文化厚实、中庸的成分,又有岭南文化重利、实惠、商、新、实、活、变等特性,也有山居民族勇于开拓、不畏艰难的冒险精神。这种文化整合的中心点在于培植一批民营企业家,通过他们带动群众、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首先,以现有龙头企业、个体生产营销大户的经营管理者为基础进行培育。这些生产、经营管理者,一般拥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既能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来发展生产,又备受地方领导重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影响地方群众观念的潜力。政府在鼓励、扶持的同时,必须注意思想观念转变的引导。因为贺州市的企业家大都以广东的发展模式为样板,注重学习、模仿、转化和某种程度的创新,“上得快,转得快,变得快”。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地方传统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也越来越强,一是宗族观念的影响;二是过分强调实用主义,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缺乏考虑企业生存、发展的长远视角;三是迷信落后,缺乏科学精神,唯我独尊。久而久之这些东西必然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所以,增强创新意识,明白工业经济是技术大众化、产品单一性、使用长期性的,只要拥有相应的设备和材料,任何地方都可以生产的道理,这是培植贺州民营企业家的基础,也是成为真正企业家的根本要求。

其次,招商引资办企业,借用外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现劳动力转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贺州市在招商引资中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贺州传统文化的兼容杂合性,既有吸纳中原资金、技术的基础,又有承接“东厂西移”的岭南文化土壤,而且客家文化的海外联谊,有利于拓展招商引资的空间和范围。无论南下、西移,还是海外华侨、港、澳、台投资,都有相应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同时,这里的大理石、锡、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林业资源得天独厚,都是招商引资的潜在资源。并且,通过外来企业落户,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贺州,有利于摆脱传统小生产者的心态,促进当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实现堆积在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力人数向发展中的乡村工业转移,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再次,从资源和技术角度出发,把生产种植大户逐步引导并最终向企业家过渡。以农业为主的贺州,工业化道路的演进,离不开农民这一重要群体的带头人――农民企业家的培育。贺州工业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外部力量的强制冲击,而且要确保发展后劲,必须有内部力量的整合、发展、壮大,即内生型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造就,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从生成于民间、通过自身的努力实践、不断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的生产经营者中选取、培植一批企业家。这些企业家来自基层,从事生产和创新的源动力来自地方传统文化和民间力量,必须依靠他们发展民间乡村工业和相关产业,通过他们诱导广大农民逐步从农业向工业转移。这种诱导,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其实质在于通过点、线、面结合,实现由农业向工业的逐步过渡。因为工业化的发芽、生根,离不开当地的人民群众,离不开当地的传统文化。因此,培植源于传统文化中具有创新精神的农民企业家,可以有效地把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管理制度、经营模式同地方群众结合起来,间接推进贺州工业化的进程。

(三)利用血缘、地缘关系,培植乡村民营工业企业

乡村民营企业由群众自主经营,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各种类型,可以是集体的、个体的,也可以是联户组合股份制的,甚至是合资、合作的。这种企业的兴办,往往以地方优势资源为基础,经营管理者善于利用血缘、地缘的优势把企业做强作大。生产资料来自地方,劳动力来自宗亲、血亲或者近邻,间接地把农业生产者纳人企业的生产服务中,促使乡村经济结构发生变革。“乡镇企业在运作中移植亲缘关系和家庭伦理规则作为自己的组织规范,毋须使刚刚进厂成为工人的农民经历适应现代科层制度的过程,并因此能大大降低在企业管理方面付出的代价。”“企业内部和村级经济的运作也(常常)遵循了亲缘关系规则,这具体表现为内外有别的佣工制度、劳动分工的差序格局和企业管理中的亲信原则与家长权威。”这种方式对于当前贺州乡村企业的发展相当适合。当然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肯定其遵纪守法、有难相助、睦邻友好的积极一面,又要防止其危害社会因素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