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1:48
导语:在提问艺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通过对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年龄调查发现,目前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中,年龄在15-17岁之间的人数有39人,占到统计数量的42.86%;年龄在12-14岁之间的有22人,占到统计数量的24.18%;年龄在10-11岁之间的有18人,占到统计数量的19.78%;年龄在7-9岁之间的人数为12人,占到统计数量的13.18%。通过对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年龄的调查统计表明,吉林省艺术体操后备力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随着年龄下降的原因,对教练员进行了进一步访谈,访谈发现,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竞技体育规律造成能够走到冠军的运动员毕竟是极少数,而大多数运动员将面临自主择业的境地,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退役运动员择业压力非常大,并且很多运动员在从事专业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会伴有伤病等。这也是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从事艺术体操专业训练的一个主要原因;二是,艺术体操选材过程中在柔韧性、力量、爆发力、灵巧和协调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选材标准。许多适龄的孩子由于达不到选材要求而不能进入业余体校从事专业的艺术体操训练。这些都是造成目前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数量随年龄下降的主要原因。
2、运动员参训动机调查
通过对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参训动机调查发现,运动员参训动机中因为“自己喜欢”而参加训练的有38人,占到统计数量的41.76%;因为“锻炼身体”而参加艺术体操训练的有25人,占到统计数量的27.47%;因为“家长要求”而参加训练的有19人,占到统计数量的20.88%;通过艺术体操“培养气质”而参加训练的有6人,占到统计数量的6.59%;还有3人参加艺术体操训练的原因是“成为冠军”,占到统计数量的3.30%。通过数据统计情况来看,目前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参加训练的主要动机是出于对艺术体操运动的喜爱。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动员由于自身对艺术体操项目的喜爱而参加训练这不仅是一个良好的源头,也对其今后的训练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吉林省艺术体操的长期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还有27.47%的运动员是出于“锻炼身体”的动机参加业余体术体操训练。长期从事艺术体操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柔韧、灵敏、协调、力量以及爆发力等方面的素质,同时对气质培养和协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3、艺术体操训练内容满意度分析
目前吉林省艺术体操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性队列练习、体态练习、身体柔韧度练习和简单音乐练习、芭蕾舞把杆训练、美国式地面训练、新体训练等内容。通过对吉林省业余体校91名艺术体操队员走访调查发现,其中有41名运动员对现有训练内容表示基本满意,占总人数的45.2%,有36名运动员对现有训练内容表示不满意,占总认识的39.7%,满意的有12名运动员,占总人数的14.1%。由此可见,目前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训练内容基本满足运动员的需求,同时还有39.7%的运动员表示不满意,通过访谈发现她们认为应该增加更多基础使用性的知识。因此,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在安排训练内容时,应增开各种风格舞蹈的练习、艺术体操器械的基本动作、艺术体操运动创伤的预防知识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4、运动员参赛情况调查
通过对吉林省业余体校91名艺术运动员的走访调查,参加过1次艺术体操比赛共有75人,占总人数的82.4%,从未参加过比赛的共有10人,占总人数的11%,参加过2次比赛的共有3人,占总人数的3.2%,参加过4次比赛的人数只有1人,占总人数的1.1%。吉林省业余体校大部分艺术体操运动员参赛频数为每年一次艺术体操比赛,只有个别高水平运动员保证较高频数的比赛,很多艺术体操运动员由于缺乏比赛实践锻炼,不利于吉林省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5、结束语
立体主义代表人物毕加索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塞尚的这种一张画面上呈现多个视点的表现。在立体主义画作中,把客观物体打碎,然后再将这些破碎的碎片在画面上从新组拼起来,使观赏者直观的看到三维世界中的客观实在。运用这种方法,立体派的艺术家们创作了无数传世之作,这直接引发了建筑和设计艺术的伟大变革,还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很大影响。塞尚及后来的立体派画家们运用的多视点观察的绘画方法,是对传统经典透视的一种挑战。按传统透视原理,运用一点透视,呈现给观赏者的是有限的视野范围内的景物,但假如运用多视角观察方法,看到的就是广阔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物体。通过这种方法使观赏者认识到,用传统透视原理描绘的空间,并不是唯一的描绘现实空间的方式。
2.未来主义所作的时间分解
塞尚以及立体主义画家尝试对画面空间的从新革新,而未来主义画家则尝试把时间从新进行分解。意大利是未来主义的发源地,未来主义画家们主张在画面上呈现物体运动感,通过在画面上呈现物体运动利于表现静止画布上还没有发生的事。未来主义的代表画家杜尚的画作《下楼梯的裸女》中,画家将一组组几何形形象,持续的动作特征,来描画一个裸女从楼梯上走下来的完整过程。这种近似的、持续的动作,可以解释未来派艺术家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把时间上有前后顺序的瞬间叠加在一个画面上,从而使画布充满运动感。未来主义画家们所运用的这种在一个画面中把时间从新分解的方法,是对长久以来静态时间表达方式的挑战,动摇了绘画艺术只表现某一时刻的原有想法。在未来主义之前,印象主义的画家克劳德莫奈就已开始尝试对同一景物,在相同角度,但在不同光线和时间段的表现进行研究,比如莫奈的油画作品教堂系列和干草垛系列。不同与未来主义作品的是,莫奈是把不同时间段的景物画在不同的画布上,而未来主义画家们则是把他们表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但是无论怎样,未来主义画家们把时间的概念又从新体现在绘画作品中。
3.超现实主义对虚无梦幻时空的描画
问题的提出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历史上早已有人对文学创作作为理论把捏和理性思考的对象,提出各种不同的怀疑。或者认为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本无规律可循,无法给予理性思考;或者认为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天才活动的形式,不可理致,无法言说;或者认为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不可用概念加以把握;或者认为至少文学创作中的某些现象是不可用理性思考、无法以理论说明的;等等。
然而这个老问题最近几年又在我国文艺界和美学界重新尖锐地提了出来。例如,有同志怀疑文'艺学能否算作是一门科学,或者怀疑它能不能最终成为一门科学。比较有代表性的,我认为是一位青年同志用“艺术家”和他的“友人”进行对话的形式所写的讨论《艺术理论何以成为可能》的文章。这篇文章对于活跃学术思想,促使人们对艺术特性问题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开展对于许多重要的艺术理论问题的争鸣,以期互相启发,把我们的文艺美学推向前进,是有益的。
在这篇对话中艺术家”认为,艺术(文学)是“世界上最不定形、最无法计量、最难归类、最瞬间万变的精神创造物”,它“原是让人心领神会的,而不是供人识别和认识的”,它本非“知性分析对象”,也不能翻译成概念,因此,艺术(文学)不可用理论把握,也没有必要用理论把捏,“艺术理论实在是智力上的奢侈品”,既“无效”,又“多余”。“友人”并不同意“艺术家”的意见,但他为艺术理论所作的辩护实在苍白无力,以至理屈词穷。“友人”说,艺术理论之所以成为可能,不在于它是不是一个体系,而在于它是否总结了一条经验。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很偶然的经验,偶然经验是永远不会重复的。由于这一点,使艺术理论也永不停顿于自身的逻辑设计。归根结底,艺术理论乃是一种从方法论上把艺术的偶然经验条理化的知识。只要这种偶然的经验不完结,那么,艺术理论也将永远具有一种局限性、个别性和随机性。人们可以想见:即使“友人”为艺术理论所进行的这种辩护获胜,那么,艺术理论虽可苟活,至多也不过是一个低人一等的,终日夹着尾巴的可怜虫。
我认为,不论是“艺术家”还是他的“友人”(他们代表着某种很有市场的美学观点),他们关于艺术、关于艺术理论的基本看法,都是大可商榷的;至少对他们关于艺术(文学)创作的一些主要观点,是不能赞同的。
诚然,文学创作与科学认识、理性思维存在着重大差别。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更多地、或者至少从现象形态上来看主要地涉及人的感性世界,情绪和情感世界>而人的感性世界是无限丰富的、最多姿多采的,人的情绪和情感世界^最变幻无穷的、最不易把握的。因此在文学创作中很难找到象科学认识、理论思维中那样明显的、确定的、比较稳固的、可以多次重复的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本身有多么复杂,人的感性世界、人的情绪和情感世界有多么复杂,文学创作也就有多么复杂。这就使得文学创作比之于科学认识、理性思维,看起来更加奇妙,更加神秘,更加难以捉摸。人们常常感到,在人类所有的活动形态中,文学艺术创作活动最难把握。它最喜欢捉弄人,当你认为似乎已经牢牢抓生它的时候,事实上它早于不知不觉之中溜走了,正站在对面向你作着狡黠的鬼脸呢,这真如古人所说“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面对着它迷人的身影,多少人曾经既陶醉,又困惑;而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还要继续陶醉下去,困惑下去,忍受着这种令人焦心的煎熬。
然而,能不能由此断定,对文学创作根本不能也无法进行理性思考、没有必要加以理论把握呢?或者象上述那位“艺术家”所说,艺术理论(包括文学创作理论)”是智力上的奢侈品”,既“无效”、又“多余”呢?我认为不能。这正是争论的根本分歧所在。
“多余”论和“取消”论在哪里失误
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两种虽有联系却根本不同、不容混淆却又常常被某些人混淆了的命题:
(甲)艺术不同于科学,不同于理论概念;文学创作不同于理性思考,不同于科学认识和理论活动。
(乙)艺术不能被科学地加以认识,不能被理论概念加以说明;文学创作不能被理性思考,不能给予科学认识和理论把捏。
(甲)与(乙),这是两种或两类不同的命题,它们所说的是在性质和内涵上根本不同的两码事(虽然它们之间也有某种联系)。(甲)命题着眼于艺术和文学创作的性质、特征的辨析,它要说的是艺术与科学、与理论概念的区别,文学创作与理性思考、与科学认识及理论活动的区别;乙命题则着眼于艺术和文学创作可否认识问题的阐述,它对这个问题所下的判断是:艺术不能被科学地认识、理性地把握,对文学创作也不能进行理性思考、不能(也没有必要)进行理论说明。
我认为,甲命题从总的方向和基本内涵来说是正确的,是有道理的,它从艺术与科学、文学创作与理论活动的比较之中,把握到了艺术与文学创作的特性。然而,乙命题则不然。从它的基本内涵和总的方向来看,是不正确的,而上面所说的那种主张取消艺术理论(包括文学创作理论)的人一“无效”论者、“多余”论者,正是因为信奉和迷恋于乙命题而不能自拔,才陷入谬误。
为什么说乙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总的方向是不正确的呢?最主要的理由是它不符合历史事实,违背客观实践,与事物自身固有的规律相矛盾。因此,对这个命题驳斥得最有力的是历史事实和客观实践。与认为文学创作不可被理性思考的说法相反,可以说,从文学创作这种现象发生的时候起,人们差不多就已经开始这样那样地对它进行理性思考了,尽管这种思考最初是很幼稚的甚至今天看来是可笑的,一例如,古希腊“诗灵神授”的神话和古中国“启偷天乐”的传说。到后来,对于文学创作的这种理性思考逐渐发展和深化,逐渐从幼稚走向比较成熟,从不深刻走向比较深刻,从不系统走向比较系统,从不科学走向比较科学,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一直到现在,这样的理i仑还在不断地更替、产生和发展。而且只要文学创作现象本身存在和发展,对它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把握也不可能停止:有谁数得清古今中外这样的理论和理论家(譬如说中国从孔孟、老庄等算起,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算起)究竟有多少呢?又有谁能够预计得出未来还将产生多少这样的理论和理论家呢?在这里,对文学理论的未来发展姑且不论,单就已有的事实而言:请问,面对着人类已经进行了数千年的关于文学创作问题的理性思考和理性把握,怎么能得出文学创作不可用理性思考、不能以理论把握的结论来呢?
不错,我们也承认文学创作的确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把握、甚至有点神秘和奇妙的现象之一;但是,它的复杂,它的难以把握,它的看起来有点神秘的性质,并不就是它不可认识、不能理性思考、不能理论把握的理由。世界上复杂的、难以把握的、看来神秘的事物实在太多了。对人来说,外在的物质的宇宙和内在的精神的宇宙之中,几乎没有什么事物和现象是不复杂的、好把握的。假如这也能够成为它们不可认识、不可思考的理由,那么人类也就只好在这些事物和现象面前无可奈何地摇头和叹气了。然而,事实却恰恰与此相反,人类并没有屈服,他们除了会叹息之外,更主要的是他们有勇气、有智慧,勤于思考,敢于奋斗。他们在坚韧地实践着,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开拓着自己的认识疆域。尽管这个疆域是无限的,但人类还是固执地向这无限走去。他们就如同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建造一条通天的阶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垒砌着,虽然永远达不到最终目标,但还是不懈地、无止息地垒砌着、垒砌着……于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成果。小至于无内,人类的认识已经达到微米的负一千次方;大至于无外,人类的认识已经达到数十亿以至上百亿光年的宇宙空间(美国夏威夷一座死火山上将建起世界最大的望远镜,用它可以采集到上百亿光年的宇宙物体发出的光,也即可以追溯上百亿年以前的事情)。月亮曾经多么神秘它的神秘和不可捉摸曾经产生了嫦娥奔月等许多美丽的神话;然而,今天的人类已经把自己的足迹刻印在月球的沙土和岩石上,在那里插上自己理性的旗子。人脑,这个复杂而神秘的黑箱曾经使多少人一筹莫展;然而,今天的人类通过对裂脑人的研究,已经部分地掌握了它的某种规律,可以自豪地宣布在这个领域中科学实验印理性思考的小小胜利。
在人类的理论认识、理性思考的进程
中,当解决了某一个复杂的难题,打破了它的神秘感之后,又会出现另一个更新的、更复杂的难题,它会露出更加神秘的微笑,——未知的事物和现象永远是复杂的、带有某种神秘感的。人类的伟大正在于他不断地以自己的实践和理性向任何未知事物的复杂、困难和神秘挑战,并坚信自己能战胜它、把握它。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也是如此。尽管它复杂、神秘、甚至变幻莫测,但经过人类数千年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把握,已经从许多方面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并不断跟踪它的变化轨迹以获得新的理解;当然,它还有更多的未知的方面、神秘的方面等待着人们去思考、去把握,这恐怕需要无穷世代的无止境的努力。
也许有人会说:之所以认为文学创作不可用理性思考,不能以理论把握,不仅因为它复杂,而且因为它太特殊——它那么突出地表现着非理性、不自觉、无意识的因素,几乎处处都充满着灵感和直觉,这与理性思考、与有意识的和冷静而清醒的理论活动实在相距太远了,怎么能给以理性思考和理论把握呢?
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物质的、精神的)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而其特殊同样不能成为不可认识、不能对之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t把握的理由,即使特殊到它是非理性、不自k、无意识、灵感和直觉等等现象本身。
非理性、不自觉、无意识、灵感、直觉等等,当然与清醒的有意识的理性思考十分不同,甚至可以说相距甚远。但是请问:本身不是理性思考、不同于理性思考、不同于理论活动的诸多现象,就不能够被理性加以思考、被理论加以把握吗?例如,宗教信仰不是理性思考,它不是也不同于理论认识活动;但是,对于崇教信仰这种现象却完全可以给予理性思考,进行理论把握,于是有宗教学、有宗教研究所。道德行为也不是理性思考、不是也不同于理论认识活动,但是,对于道德行为这种现象同样完全可以给予理性思考,进行理论研究和把握,于是有伦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的研究机构与理性相距最远的恐怕要属精神病现象了,它主要被非理性所控制,表现为意识的紊乱和无序丨但是,对这种最明显、最突出地表现着非理性的精神病现象,人们仍然进行着冷静的、清醒的、有序的,系统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把握,这就是精神病学以及精神病学研究机关。既然如此,难道对文学创作中的非理性、不自觉、无意识、灵感、直觉诸现象,就不能给予理性思考,就不能进行理论把握吗?事实上,那些十分重视并且在不同程度上掲示出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中的非理性、不自觉、无意识、灵感和直觉等等现象的瑝论家们,他们自己正是对上述现象进行了理性思考和理论把握。例如,当康德说天才对于它如何创造出它的作品来',“它自身却不能描述出来或科学地加以说明”,“作者自己并不知晓诸观念是怎样在他内心里成立的,也不受他自己的控制”©的时後,当克罗齐说“艺术即直觉”的时候,当弗洛依德说艺术创作犹如白曰梦的时候,他们不正是用概念、范畴对艺术(文学)和艺术(文学)创作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把握吗?当艺术理论的取消论者、“多余”论者、“无效”论者说对艺术(文学)不能也不必进行理性思考,说艺术(文学)理论是智力上的奢侈品时,这些话本身也是通过理性思考而下的判断,虽然这种判断并不正确。
艺术(文学)理论的取消论者是在哪个节骨眼上陷入谬误的呢?除了认识上的误差之外,恐怕在逻辑上还犯了愉换命题的错误。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上述甲命题与乙命题混淆起来、等同起来,随后又自觉不自觉地以乙命题偷换了甲命题。具体说,他们把“文学创作不同于理论思维”混同于“文学创作论思维”,随之,又以后者顶替、取戌侖去。康德当年就没有把这两类命题区分清楚,甚至常常把二者混为一谈,很容易给人误解;而后来的某些理论家,包括我国目前的艺术理论取消论者,则以更加极端的形式把二者混同起来,从甲命题直接引出乙命题,又以乙命题取代了甲命题,从而得出荒谬的结论。
假如我们把这两类命题区分清楚,那也就会比较容易地从上述理论迷雾中走出来。我认为,对文学创作这种复杂的精神活动现象,不是可否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把握的问题,而是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把握、以及思考和由-得是否正确的问题。
说到这里,又必须着手解决另一个问题:即使文学创作作为理性思考和理论把握的对象可以成立,那么,这种思考和把握的结果仅仅是一些偶然经验的描述呢,还是可以构成理论体系?
(二)文学创作理论可以构成体系
上述那篇“对话”中的“友人”有这样一种观点:“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很偶然的经验”,艺术理论虽可存在,但它不过是把艺术的这种“很偶然的经验”条理化的知识,由此,也就决定了艺术理论永远具有局限性、个别性、随机性,也即艺术理论不必构成什么体系。他明显地表现出对经验的偏爱和对体系的反感。他告诫人们:不要重犯“无视经验,拟制体系”的错误。这也就是说,艺术理论即使可以成立,它也仅仅是作为一种经验描述而存在;并且因为艺术经验都是偶然的,甚至是一次性的,所以艺术理论作为经验描述并无体系可言。
我认为对艺术(文学)和艺术(文学)理论的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的看法在当前又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必须讨论清楚。
“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很偶然的经验”吗?
说“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很偶然的经验”,这话恐怕太绝对,因而也就太片面。
而且,说艺术是偶然的经验,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作者是从那个方面说的呢?第一,是说艺术所要把握的对象、内容都是一种“很偶然的经验”吗?倘如此,那么,艺术的对象、内容之中就不包含本质、必然的东西吗?在我看来,这是对艺术的一种误解。艺术的对象、内容的确必须抓住偶然性的东西,包括抓住人们偶然的经验——生活经验、思想经验、尤其是情感经验和意志经验,但这些偶然的经验中,不可能不积淀着必然的内容,不管是否意识到这一点。纯偶然的经验,是纯个人的东西,与他人既不相通,他人也就不能理解,作家、艺术彖怎么能去把握呢?再说,这种毫不积淀着必然内容的纯偶然的经验,这种与他人无关的纯个人的经验存在吗?第二,是说艺术创作的主体所具有的都是一种“很偶然的经验”吗?从一个方面说,作家、艺术家的确可以而且必须写自己的偶然的经验,而且,一般地说,创作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也就是说有偶然性在其中。但是,这只有在相对意义上来理解才能成立。从另一方面说,应该看到主体经验的偶然性中有必然性的积淀(尽管这种必然性可能非常微弱,如恩格斯所说可以略去不计),作家只有抓住了那种积淀着必然的偶然经验,对创作才有意义。例如,歌德的《浮士德》前后创fpi平个世纪之久,不知反复考虑、体验了多少次;鲁迅的阿Q的影象在脑子里也存在了多年,这都不是完全偶然的经验所能解释得了的。
总之,艺术中一定要有偶然的经验,但是,这是积淀着必然的偶然;艺术中一定要有个别的东西,但是,这是积淀着一般的个别。
理论只是具有“局限性、个别性、随机性”吗?
从宏观上说,理论永远不能穷尽真理,当然总有“局限性、个别性、随机性”;但是,相对真理之和即组成绝对真理。因此,相对正确的艺术理论也即成为永不完结的对艺术世界进行理论把握的绝对真理的颗粒。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史上那些在今天看来无论有着多大的局限性、个别性、随机性的理论著作,从柏拉图到克罗齐,从孔、.孟到王国维,都包含着正确的但素,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美学史就是从相对错误走向相对正确的永不完结的历史。老实说,流传至今的艺术理论著作,没有绝对错误的;即使今天看来那些错误较多的著作,也曾是正确的先导。
从微观上说,任何一种相对正确的艺术理论,当你承认它是“从方法论上把艺术的偶然经验条理化”时,它就已经对偶然和个别进行了超越,它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偶然和个别的局限性和随机性,获得了一定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不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来说,把艺术理论看成只具有局限性、个别性、随机性,都是片面的。
“拟制体系”对不对?
说“即便在今天,人们也可能重犯这一错误——无视经验,拟制体系”,也不全面。
“无视经验”自然是错的;“拟制体系”却未必不对。不能认为只有“经验谈”才可靠,一有“体系”则必是“先验的逻辑构思”,必是“封闭园圈”。一般地说,理论本是用一定的概念、范畴对所论对象本质规律的理性把捏,是思维的有序化、组织化,是一个系统。系统是什么?就是体系。无系统,无体也即芜迪论。经验是重要的,但止午经验,也就是1丨于感性认识,那的确只有局限性、个别性和随机性。这不是真正的理论。要形成真正的理论,就必须形成系统、形成体系。看来,人们6能更永远重犯“拟制体系”的“错误”。问题是不要把体系人为地自我封闭起来。的唯物辩证法的-个根本观点,就是认为真理是具沐的、发展的、无止境的,因此,掌握真理的体系必然是开放的。任何体系的生命力的获得,都是从不断吸收、接受新的事实和新的经验、从而不断修正自己和完善自己而来的。必要的时候要进行理论上的革命;但这也不是不要体系,而是要以新体系代替旧体系。
总之,我们既不能犯只重视理性而轻视经验的错误,同样也不能犯只重视经验而轻视理性的错误。我们应该基于经验而运用逻辑构思去“拟制体系”,而且要使这体系成为开放体系。
不应急功近利有人之所以偏爱经验而轻视甚至鄙视理论体系,把经验与体系绝对对立起来,可能还有这样一个原因:出于对理论体系的急功近利的要求,即要求理论体系直接发生立竿见影的作用,要求理论体系具体地开出一个个“治病”药方。如果不能马上看到这种作用,就认为理论是“奢侈品”,既“无效”又“多余”——这是艺术理论的直接取消论;或者认为只有创作经验谈有用(其实真正好的经验谈也是有体系的),理论体系无用——这是艺术理论的间接取消论。
创作理论当然应该紧密联系创作实践:它既来源于创作实践,最终又回到创作实践中去,受实践检验,对实践发生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理论体系对创作实践的这种作用,绝不能庸俗地、狭隘地理解为:要为诗人或学习写诗的人制定出“作诗秘诀”,要为小说家或学习写小说的人制定出“小说写法。”如果有人真的搞出这类玩艺儿,他很可能是江湖骗子;如果先假定理论就只搞这类玩艺儿,然后把这假定当作事实,借以对真正的理论嘲笑、奚落,那不过是寻找或制造否定理论的口实。
事实上,象文学创作这样最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生产活动,这样突出地表现着非理性、不自觉、无意识、灵感和直觉等等特点的心理运动过程,虽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却不可能有什么固定的、具体的、“可以照此办理”的程序、定律和模式。文学创作之法常常是“无法之法”,文学创作之理总是异于常理。言当如是却偏不如是,这倒是文学创作中的正常现象。如果读者或者理论家囿于*常法”、“常理”而责求作家的创作,这是可笑的、不公正的。如果诗人或小说家读了一部好的理论著作,就认为可以从中学会怎么作诗、怎么写小说,同样是可笑的。
如前所述,在我看来,作为文学原理的一个姐成部分的文学创作理论,应该从最根本的方面对文学创作的性质、特点、最一般的规律进行探寻、研究和概括,在总结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又超越经验事实,形成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对于创作实践的作用,一般说应该作宏观的理解。这种作用虽然有时也可以是直接的,但更多的是间接的,从宏观的方面、从理性上对作家的审美素质、审美观点、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发生有形无形地影响。诗人和小说家虽然不能从这样的理论体系直接得到“作诗秘诀”或“小说写法”,却能从理性上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自己工作(创作)的性质、特点和规律,从而影.响、改变甚至形成自己的审美观,自己感受、观察和掌握世界的方式,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艺术思维方式……总之,最终潜移默化地对自己的创作活动发生作用。这种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上个世纪的俄罗斯,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伟大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美学理论体系,曾经影响、哺育过多少伟大作家和诗人呵!
当然,作家也可能不是从理论形态上,而是从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从别人的创作经验中直觉地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创作规律,好象一个人可以没有系统地学过语法理论著作,却仍然能够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律说话一样。但是,正如一位苏联美学家所指出的,这种没有被作为艺术实践成果的美学理论所巩固和加强的认识,不可能深刻和正确无误地解决创作问题。当作家、艺术家碰到复杂的创作任务,或者想评价自己的活动,或者对自己提出新的问题,或者企图从创作危机中找到出路的时候,他不能仅仅用直觉来指导,而是应该依靠深刻的美学知识、理论体系。创作需要天才和技巧,但是如果没有深刻的美学观和创造艺术形象的审美原则的完整体系,天才和技巧也会失去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提问 有效性 反馈艺术 注意点
随着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开展,教师逐渐对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教师利用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知识,培养其思维反应能力,并结合语言交流让学生自己回答出所提问的答案,这一系列的过程在英语课堂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教学措施。教师利用课堂提问除了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外,还能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检验,反馈教学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
1.增强交流,融洽感情。
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课堂教学被看成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过程的过程,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缺乏交流。而交流是教学尤其是语言教学的本质,缺乏交流、缺乏语言的沟通,英语教学就无法进行。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及时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在一种互动式的课堂交际中活动。因此教师设计好问题,就如在师生之间架起交流的桥梁,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
2.引发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特别强调勤学多问。他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学生头脑中有了问题,就会在认识上产生矛盾,从而去思考、去探究。由此可知,设疑提问是引发思考的起点,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保证。
3.反馈信息。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英语教学中反馈信息的方式有多种。其中,课堂提问应是教师取得有效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同课堂教学中其他的信息反馈手段相比,具有更及时、更具体、更准确的功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的问与答,随时了解并分析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差异程度,对教学进行调整,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二、提问的有效性
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首先,要讲究提问技巧,做到:(1)设计有交际意义的问题;(2)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3)设计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要和提问的对象结合起来。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脱口而出,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如果问题过难,学生回答不上来,容易失去信心。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大量的句型练习外,英语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启发性,不要让学生感到提出的问题乏而无味。其次,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做到:(1)眼看全班,问题明确;(2)提问灵活,形式多样;(3)时间适宜,鼓励思考。教师的问题表达不清晰,问题难度过高,语速过快,都会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教师提出问题一定要做到准确、简单、清晰,语速适当放慢,语调适当提高,必要时可重复提问。这样,学生在理解问题的同时,才能积极地思考。
三、反馈提问的艺术
1.表扬。
表扬是对学生能力的认可。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坚持表扬为主,即使学生回答完全错误,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且要力求去发现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给予某种程度的肯定。尤其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更要特别表扬,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唤回他们的自信。
2.鼓励。
当学生的答复不得当,或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提供暗示,帮助分析原因。不可冷眼相对,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3.引用。
引用是一种间接的表扬,在陈述答案或总结时,教师如果能引用某位学生的语言,则可起到比口头表扬更好的效果,一句“Just as ... said just now...”会使学生得到认可感、成功感,唤起足够的自信而默默地为更高的目标努力学习。
四、英语课堂提问的注意点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问答交际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却显示不出什么效果。因此,要提高提问的质量,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口头表达的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后的停顿要适当。
教师在提问完毕后应该给学生一段时间思考。但是,有些时候老师往往在学生思考时不断催促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应该停顿多长时间,这要视问题的难度而定。
2.提问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必须对所任教学生的思维特点作全面透彻的了解,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规律的问题,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对所提出的问题应作必要的提示。
学生有时一时回答不出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对问题本身没有完全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重述问题,或者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
4.所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
英语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问与不问,问得妥当与否,采取什么方式,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慧萍.浅谈英语课堂的有效提问.正德学院学报,2006.2.
[2]刘凤玲.谈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式”方法.中学外语教与学,2000.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儿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越来越受到社会、家庭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而幼教改革是这一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6月7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推出不仅是我国幼教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给当前幼儿艺术教育指明了科学的发展方向[1]。《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精神是向传统的艺术教育挑战,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并要求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新型的、科学型的艺术教育[2]。
《纲要》实施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幼儿艺术教育已成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其社会地位也不断上升。然而,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孩子们真的从幼儿园艺术活动和所参加的艺术兴趣班中感受到了艺术之美?据调查,儿童艺术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诸如,儿童艺术教育非艺术化、专业化、成人化、时装化、尖子化和庸俗化等[3]。
随着《纲要》的颁布与落实,我们应对照《纲要》精神反思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的种种弊端,寻求更合理、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艺术教育途径,让孩子真正从艺术活动中受益。
二、《纲要》艺术领域的主要精神解读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则要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如下:
(一)以培养幼儿审美愉悦为艺术教育目标
人类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是通过艺术最集中、最典型、最强烈地表现出来[4]。《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审美愉悦,目标层次依次为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
感受美:艺术能启迪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感受是美感的基础,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幼儿的美感多处于直观感受水平,具有形象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应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相应适。他们喜欢贴近自己生活、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生动活泼的艺术品。
发现美:通过艺术活动帮助幼儿发现美。美是艺术的特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一种喜好美好事物的欲望。大千世界处处皆美,当我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面对社会中真、善、美的事物,面对优美的艺术作品,一种愉悦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美感。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多半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的鲜明特征,缺乏自觉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通过探索和学习自觉发现美的能力。如发现春天之美、发现蚂蚁搬家之趣味、发现一叶知秋之神奇等。创造性的表现美:通过艺术活动表现心灵美、自然美,创造美的形象。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图画、咏唱、各种形体表演都充溢着童真之美。他们不拘一格的绘画、自编的歌词、兴高采烈的手舞足蹈都是富有个性的新创意。这些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需要教师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的创新[5]。
总之,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萌发美的情感,并使幼儿的美感和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能使幼儿通过艺术活动具体感知和认识美的形态,并通过艺术活动具有初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想品质和性格,陶冶幼儿的情操,激发幼儿积极向上和善良美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为幼儿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贴近幼儿生活走进自然为艺术教育内容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幼儿艺术教育是自然的艺术教育,《纲要》中多处指出,教师要引导孩子去接触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人、事、物。
孩子的感知来源于生活,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源于生活。艺术教育活动把日常生活和幼儿真实的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通过日常生活和艺术的连接,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在不断提高艺术能力的情况下反过来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6]。
自然是艺术的源泉。儿童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幼儿的心灵很少受世俗的熏染,他们更容易与大自然的生灵沟通融合,充分感受大自然中一切鲜活的生命。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色彩的鲜明;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如树林的里小鸟鸣叫声,小河边哗哗的流水声.大自然的声音就这样不知不觉在幼儿心中回响,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感受自然的节奏、韵律[7]。因此,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发现美。
(三)以幼儿喜欢的方式作为艺术教育组织方式
《纲要》的要求中指出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乐趣。”“幼儿的创作过程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幼儿在喜欢参加艺术活动的前提下能够大胆且不受拘束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需要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具有宽容性,能够接纳各种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发挥所能的均等机会,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接纳不同水平,不要横向比较,对所有儿童都提供一视同仁的爱心,不歧视,也不限制,让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有自由表达机会的情景中进行艺术活动。
(四)以促进幼儿发展的评价为艺术教育评价目的
《纲要》明确指出评价是“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此我们能看到一个根本的变化,即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评价的发展得到充分的关注。幼儿艺术教育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教育而评价,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诊断和改进教育,促进教育活动参与者(包括教师、幼儿、家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8]。也就是说,幼儿园评价绝非用于筛选、排队,更不是用于给幼儿贴标签,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给他们的成长蒙上阴影。幼儿艺术教育评价要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幼儿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幼儿的知识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的发展;幼儿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幼儿目前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分析过去,预期未来,注重发现和挖掘幼儿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幼儿发展中的需要。
三、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
教育改革,观念先行。很大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家长的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属于“学艺术就是要成名成家”“学艺术就是要让孩子画出最好看的画,唱出最好听的歌”“让孩子现在多学一点以后就会轻松一些”之类。其实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应以幼儿为本,强调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幼儿自身的影响作用以及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其功能并非单纯的技能训练和表演。这是都是教育者必须深入领会并在实施中深入贯彻的基本理念。如果不能树立这种新观念就谈不上真正的改革。
“别的孩子都上了艺术班,我的孩子也要上,不能落后于别人。”“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多学一点技能性的东西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这些家长或者由于盲目跟风,或者望子成龙心切,或者出于现实的压力而让孩子选择了艺术学习,然而这些错误的观念将导致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孩子在艺术学习中的审美情感和体验的获得。“我现在已经有4家连锁幼儿园了,我的目标是把幼儿园办成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的连锁管理的企业,这样的规范管理,赢利肯定没问题。”“我不管教师通过什么途径(来开展艺术活动),只要教师排的节目在能在汇报演出上得奖。”这是一个规模较大的连锁幼儿园的董事长在谈到办园理念及对艺术教育活动的看法时提到的。
通过以上几例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人们在幼儿艺术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滞后于《纲要》中艺术教育新观念。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围的幼儿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些老板、投资者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成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途径。更有甚者,一家省级示范幼儿园竟然引进了国外企业管理体系ISO90001国际质量认证,且引以为荣,老师的一切行为被高科技摄像头监控。我们的幼儿园成了企业流水线管理的工厂,幼儿在这样的工厂中就成了流水线中生产出来的产品。
(二)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确立与实现存在的问题
教育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构成教育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它决定着教学发展的方向[9]。在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教育目标在确立与实现时存在缺失审美体验、凸显功利性等方面的问题。
1、缺失审美体验。幼儿艺术教育应该是“审美”的,幼儿艺术教育还应是“快乐”的,应让幼儿与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一同游戏,大胆创造,获得应有的自我愉悦与审美享受。过于刻板和理性的艺术知识学习是很不足取的[10]。有一部分教师意识到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应该重视审美体验。然而,教师处在幼教的传统观念与现念的矛盾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审美目标的实现。在教师的观念中依然认为孩子必须要学习关于艺术的知识,为了知识甚至可以忽略了孩子在活动中的审美体验与感受,让幼儿掌握复杂的乐理知识。随着《纲要》的实施幼儿园教师的观念上有所转变,行动上却放不开,目标的确立与实现之间存在偏差,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依然注重知识传授,对艺术审美目标的把握不够。
2、凸显功利性。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所在[10]。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应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依托各种艺术活动和活动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然而许多幼儿园在实现目标时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偏离了《纲要》中提出的价值取向,不是为了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而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为了幼儿园自身的利益。离六·一儿童节越来越近的同时,教师和幼儿不是沉浸在节日即将到来的喜悦中,而是越来越忙了,几乎每个幼儿园都将这个节日视为展示幼儿园艺术教育“成果”的机会。他们以汇报演出这样的方式来庆祝儿童节。为了这台演出,幼儿园一般都提前一个月甚至更久开始排练,在最后一周里几乎是全天停课来进行节目排练,为的是能够让家长、让社会各界人士看到幼儿园的孩子多才多艺,看到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成功。似乎有了这种最好的广告,生源也就随之而来。尽管教师非常清楚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素养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技能技巧,但是没有办法,必须达成后者。因为竞争太激烈,生源很重要。教师在家长们的要求下只好“努力教学”让孩子们能在汇报演出时有让家长满意的表现。在他们看来,只要家长满意,生源就会稳定。
儿童发展的自主性,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质,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用成人的要求来约束儿童,是对儿童的最大犯罪,是对人性的犯罪。在这方面18世纪的教育家卢梭早给我们以启蒙:“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11]。”
(三)幼儿艺术教育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内容是实现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的一个核心问题,这是由幼儿艺术教育内容在实施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地位所决定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最终通过内容来实现。所以如何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来实现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前许多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在选择内容时存在着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缺少各领域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
1、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纲要》中艺术领域的目标要求与内容都体现了使幼儿体验到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艺术欣赏活动是体现审美目标贯穿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始终的主要内容,幼儿艺术教育要大力加强艺术欣赏教育。在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此现象,边霞曾经作过这样的论述:“目前我们的艺术教育就等同于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把儿童对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儿童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和唯一任务,儿童缺少参入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10]艺术欣赏教育无疑在整个艺术教育中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一块。实际上艺术欣赏是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直截了当地把儿童艺术教育理解为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对于技能技巧训练与艺术欣赏的关系,他认为“解决整个技巧问题的正确方法就是以欣赏为动机并以欣赏为目的”[11]。随着《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一部分幼儿园已意识到需要加强幼儿艺术欣赏教育,但即使一些教师认识到了艺术欣赏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也往往因为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没有欣赏指导经验等主客观原因而无法开展有效的艺术欣赏活动。
关键词:艺术体操;运动员;动作
1引言
艺术体操不仅有体育运动的健康美,而且融合了包括雕塑、绘画、工艺在内的艺术美,以及芭蕾舞、民族舞、技巧、武术、杂技、戏剧等技术之精髓,而且还创造了一整套有思想、有感情、有层次、有结构、有难度的立体练习程序,从而构成了艺术体操的美。艺术体操综合了舞蹈中的形体艺术,美术中的造型艺术,音乐中的音响艺术,并将这些艺术与高超的身体和器械技术交融组合成千姿百态的舞台和流动变幻的场面,给人以优美、清新、高雅、新颖等印象。
2艺术体操项目人体美的研究
2.1体型美
艺术体操项目是以优美为其主要特征的,运动员漂亮的外貌及健美的身体形态会为创造优异的成绩带来良好的“印象分”。外貌主要是指脸型、五官和气质。脸型、手型与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各部位比例匀称,在选材时对运动员体型结构外表都有相应的要求:颈部及四肢修长,躯干略短;肩部稍宽,髋部稍窄,臀肌上收。这种苗条修长的身材,完成的动作不但幅度大而且非常优美,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2.2姿态美
姿态美是身体各部分所呈现出来的外部形态美的一种。姿态美是艺术体操运动员在完成过程中的审美意识及对运动员自身的审美要求,是评分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提高动作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动作舒展、姿态优美大方是对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基本要求。通过训练使人体的一些基本形态表现得更加优美动人。而在艺术体操基础训练中正是借助舞蹈、芭蕾等基本功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形体。使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挺拔、隽秀,更显女性曲线美,使运动员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散发着青春、优雅的魅力。
2.3气质美
艺术体操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不仅仅要进行多方面的技术训练,作为一名优秀的顶尖级运动员还要有独特的气质。气质美是人的品德、性格、精神、风度等综合性的一种内心世界的美,是人对外界事物反映的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现象。一个人的美离不开外在和内涵两方面。人是一个统一的机体,外在表现和内心世界应该是统一的,行为美与心灵美应该是统一的,动作美和气质美也应该是统一的。长期从事艺术体操锻炼的人,那高雅优美的动作造就了他的形象美,那婉转动听的音乐与动作的结合使人的气质在身体与心理的交融中自然而然得到升华。此外艺术体操运动员独特的个人气质美是比赛中获得高分的关键因素之一。
2.4造型美
造型美是用身体形态姿势表现的美。它包括静态造型美和动态造型美以及动静结合的造型美。艺术体操的静态造型美光彩照人,像一尊精美的雕塑。如艺术体操套路的各种开始和结束姿势以及各种平衡等等,都是静态的造型美。动态造型美是在运动中的空间造型美。如跨跳、鹿跳、接环跳,立转、平转以及旋转中的平衡,都是动态的造型美。而跳步接踹燕等动作则是典型的动静结合的造型美。这些造型或动态或静态或动静结合,无一不是艺术价值的完美显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5难度美
在艺术体操的比赛中,形成其艺术价值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身体动作是重要的技术基础,是由跳步、平衡、单足转体、波浪等基本动作,以及各种移动小跳、单足跳、摆动绕环等动作组成,其中跳步、单足转体、平衡3类动作丰富多变,是组成难度的核心部分。成套难度的数量多达20—30个;而难度动作的系数涉及10个级别,难度之大令人咋舌。例如,卡巴耶娃做的踹燕转体360°和不用手帮助的结环转体360°;阿列克山德罗娃做的上体侧倒侧劈腿转体360°和抛器械后连续3次伊柳辛接器械等动作,使人耳目一新。更令人惊叹的是她们能把这些创新难度和其它转体或平衡难度连接起来做,出现以连续体相接的联合难度,使观者目不暇接,练者一气呵成,达到形美感目、神美感心的微妙境地。这种作为艺术美的创造性发展所体现出来的难度美,使人真切感受到运动员本质力量中所潜在无穷能力,从而悟出不断追求新领域的真谛。超级秘书网
2.6人体与器械的配合之美
艺术体操器械有绳、圈、球、棒、带,不同器械均由不同的材料特制而成,轻便别致容易操手。若巧妙配合,使器械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例如:抛、接、踢、滚动、绕、等等。都能表现出许多高超动作,运动员有序地变化队形,器械的相互交换,空间与地面、人与器械的结合形成动态图案。天衣无缝,浑然一体,人与器械和谐一致。
3艺术体操音乐美的研究
艺术体操成套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完成的,不仅烘托气氛,更是各种形态和技术展示的艺术手段,所以音乐是艺术体操的灵魂。曲调优美、风格鲜明的音乐,不仅可以激发运动员的激情,突出个性,增加动作的感染力,还可以增强表演的气氛和艺术感染力,动作是声音的形象化,是表达音乐形态和内涵,优美的音乐的开始,使人产生美妙的联想。运动员心情和意境受音乐旋律的启迪,从而产生艺术创造的激情,随着音乐的旋律,用全身的器官尽情地自如地表现动作。使音乐形象和动作达到完美的统一,给裁判和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4结论
艺术体操只有以高难的技巧动作、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音乐旋律、感人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表现力等各种因素,才能创造出鲜明、完美的意境,令人心驰神往,产生强烈的审美力量。若忽略了任何一个部分,如技巧难度太低,音乐旋律不动听,造型不美,神形分离等等均会对整套动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艺术体操中(下转178页)(上接177页)绝不能把难度技巧、舞蹈、造型、器械、音乐等等看成是各自孤立的、个别的,而应严格地按照每一部分美的规律进行编排,并把它们和谐、完整地统一。一套艺术体操动作就是一件艺术作品,只有各方面的美融为一体,才能获得最佳整体效果,创造最美的艺术境界,其美的特征及美学价值才能得以最完美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大众艺术体操
【2】杨鹏飞.艺术体操的美学研究[M].武汉体育学院学院.2001年04期
在教学开始之初,教师一定要对整个课堂的节奏有所准备。如,在什么时间需要提出问题,一堂课应该提出多少问题;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并且应该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提问之后,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等等。教学中教师不能随意发挥,否则容易出现问题,也容易使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内容产生厌恶感。在教学中,教师出现的问题颇多。一是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学生回答不上来。这样就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使学生变得无所适从,以至于对接下来的课程没有信心,也没有思想准备,严重的甚至开始走神厌学。二是教师的提问表达不够清晰,措辞不够明确,所以学生根本听不明白,也不理解教师要说的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应该回答什么。例如,在讲。一元二次函数的性质时,教师提问:一元二次函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根据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问题,措辞不够准确,学生也不知道该从什么方向入手去回答问题。当然,这只是目前教师提问方式中出现的一小部分问题。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对自己的提问有所准备,把握好上课的节奏,不要因为提问不够好而导致影响教学质量,适得其反。
二、提问中技巧
提出问题要及时适当,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哪些正好是学生的好奇点,从而通过教师的及时引导提问,再加上学生的回答,使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学生自己思考研究探索回答教师的问题时,能够使学生感到愉悦。提问还应该简洁精炼,不要过于冗长,否则学生厌烦。例如,在讲。普查与抽样调查时,教师不能这样提问: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什么?方法是什么?你们预习的时候有什么收获?这样的提问枯燥,无趣,基本会面临冷场现象。在提问时,教师应该多给学生留出时间,不是自问自答的形式。一个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教师应该注意追问技巧,如。那么,我们让其他同学补充一下,其他同学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等。对于已回答的学生,教师要注意予以回答的反馈。注意在学生回答完毕之后,确认地说一句,如。对不对或者。那部分对,那部分不对,切记不可直接让其。坐下吧,然后就转入下一步教学,学生对自己的回答不知结果,导致坐下后坐立不安,难以集中精力听课。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认真倾听。提问应面向全体的学生,针对每个人而设计不同的问题,并给予正确的评价。这样有助于提高所有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所以在备课时设计问题就应该有层次性,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简单的问题,让学习上略有困难的学生来回答,这样可以肯定他们;一般问题,让处于中等的学生来回答。以此类推。这样对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三、提问后思考
现代数字媒体中主要是以图像与文字为核心。文字可以实现信息交流,具有发挥点缀与文化延续的作用[3]。现阶段的中国书法在数字媒体行业内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运用范围逐步扩大,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很好的衬托效果。对于当前的艺术文化来说,中国书法不仅代表着艺术,同时也代表一种服务大众的形式,并且需要依赖市场发展下去。通过对当地各数字媒体艺术的对比,发现大部分都是极为相似的电脑艺术文字,尽管艺术字有制作迅速、外形规范等优势,不过与传统书法相比,感觉较为空洞、乏味、无活力,同时文化内涵也不足。数字媒体与传统书法结合起来能够让设计的作品更有发展空间,篆书精致、隶书雅典、楷书刚硬、行书多味、草书多变,我们能够按照作品特点更好地宣扬设计者的思想理念,推动作品信息交流,同时也能够引起观赏者的共鸣,提高艺术作品的文化寓意。在众多传统书法中,行书与草书的风格比较随意,显得很有活力,同时也不缺乏个性,与数字媒体艺术融合之后更显得绚丽夺目,这种方式是设计者最常用的创作手段。比如,“雕”牌洗衣粉的LOGO设计,其中“雕”是用行书设计的,它的外形上和鹰比较相似,进而能够凸显出“雕”的刚强有力的特点,这种设计方向与商品的性能作用是相匹配的。不过,在传统书法设计的过程中,都需要考虑到宣传品的特点。例如有些产品属于传统工艺,外部包装的字体能够根据篆书与行草的特点来设计,特别是篆书的风格更独特一些,它典雅、雍容,能够凸显艺术品位。一般来说像月饼与茶叶的外部包装以篆书风格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将传统书法与艺术设计融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彰显传统书法的文化魅力与艺术象征优势[4]。
此外,在运用传统书法的时候可以把艺术设计当成一种文化标志表达出来。古时候,很多书法家都有嗜酒喜好。“颠张狂素”就是一个不错的典故,酒在这个故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因此,对于酒的设计来说,借助传统书法来进行设计也是很常见的方式。例如,“中国劲酒”的“劲”在设计的时候,显得很刚硬、精神,“劲”写得非常有张力,给人一种精神振发的感觉。将传统书法艺术融合在数字媒体艺术当中,设计师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对传统书法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不仅要达到外形美的目的,同时也要注重意识形态。比如,北京奥运会当中的“京”,它的设计特点是运用了中国的艺术“即”的特点,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京”突显出了一个很独特的形象,按照设计师的想法来看,它属于篆书字体。设计师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对篆字进行了调整,从而设计出一个有活力、灵气的艺术字,不仅有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而且寓意也是非常深刻的。这也可以看出设计师在运用传统艺术的时候是有独到见解的,同时也有其深入的理解与领悟。如果这样的情况运用在中国社会当中,可能是象征性意义,不过对于全球来说,它能够突显出北京的地位,也可以说是中国的象征。不过,全部运用传统书法并且不进行调整和修饰的话,是无法顺应时代需求的,想要让传统艺术更有独特性与时代性,一定要将它与现代数字艺术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起到彰显个性的效果,这也是对设计师的一个较高标准的要求。第一,设计师要熟悉中国传统书法,了解文化寓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运用在数字媒体艺术当中。第二,对于传统书法来说,它的字体特征需要与作品特征相一致,要先对传统书法进行一个调整和修饰,从而凸显传统文字的艺术价值,并赋予一定的新颖特性,这样创作品才能够起到独特、震撼的效果。比如《提笔忘字》的海报设计,它的设计理念是为了凸显中国汉字的地位,我们以传统书法为代表来进行设计,也能够象征中国的传统艺术。明白这一个寓意之后,以传统书法为核心来进行设计,对于这个海报创作来说是非常协调的。
二、书法艺术融入现代数字媒体中的启示
设计创作是一个很有独特价值的文化艺术,它带来的影响力是非常强大的。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来说,与传统书法相融合是一个策略,也是一个方法,利用传统书法的独特性优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同时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结合起来,从而丰富作品的文化寓意,更重要的是凸显作品的灵活性,这也是把传统书法与艺术创作结合在一起的主要意图。想要设计出有民族艺术风格的现代作品,一定要尊重继承、借鉴传统书法艺术的优势。对于传统书法来说,它在创作过程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由此可见,书法艺术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运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注意运用目的,切不可随大流,要真正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实质,只有在熟悉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地运用,才能够把传统艺术的特征凸显出来,不可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下进行运用,这不仅会丢失创作的文化精髓,而且也会丢失历史文化积淀,剩下的只是一个没有内容的外壳。因此怎样把中国传统艺术更好地发扬光大,同时要延续它的文化底蕴,对于设计师来说是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唯有不断地研究与摸索,才能够设计出更好的文化艺术作品。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大势所趋。有针对性地借助传统文化进行创作,能够起到现代与传统艺术融会贯通的作用。探究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相似之处,就可以设计出有本土特色、时代气息的作品,即便在国际地位上也能够凸显产品优势[5]。对于一些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与设计家来说,他们非常看重传统文化艺术,在他们眼中,会对延续传统文化有一种使命感,他们重视传统,能够更好地将其与西方艺术进行融合,从而彰显出传统艺术的时代气息,最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个性和共性相兼容的新型的创作模式。一些国外艺术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得以完美的运用,得到的收获是非常丰富的。
对于中国的传统艺术来说,笔墨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师在创作的时候有责任将这种传统艺术延续下去,借助艺术的优势把它们设计成一个有震撼力的作品。全球在不断发展,计算机运用越来越普遍,电脑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方便。手指在键盘上敲打,人类也真正从体力劳作中脱离出来。对于中国文字来说,传统书法是一个重要的形式,利用一样的工具也可以体现出不同的点线类型,而且也可以体现出墨色上的不同,一些文人喜欢在书房中收藏书画,它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也可以彰显我们的生活品位,对于这些书画来说,它不仅典雅、潇洒,而且新奇雄厚,不仅能够体现出阅览者的文化功底,也能够反映出主人的文化修养。电脑字体的设计与传统书法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不过电脑字体有些生硬,机械化比较明显,没有灵气与活力;人类能够推动计算机的产生,但是计算机不可以产生人类,一台电脑的运作思维与人类的思维非常相似,但是无法达到或超越人类的思维。人类在运用文字的时候,不要忘记传统书法的重要性。现代传统书法不受重视,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断篇,延续传统艺术是走向艺术殿堂的途径,没有延续,就等于没有沉淀,那么艺术文化就要从零打基础。因此,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传统文化,更希望那些设计师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它,做到真正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三、结语
1大众艺术体操教学的现状
1.1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的现状
就体育院校大众艺术体操专业而言,要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不断地完善和优化课程内容的设置。在实际的社会体育场所、社会主要体育人群中,根本无法实现大众艺术体操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一般的健身房教室根本不可能完成器械动作的练习,中老年人群也无法完成难度相对较高的动作练习。那么,要让大众艺术体操面向社会,就应当调整课程内容,创编新的动作套路以更好地在社会中推广。脱离了社会实际的大众艺术体操教学是纸上谈兵,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忽视了大众艺术体操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现有的大众艺术体操教学内容,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专业技能,但是却无法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应该从社会实际出发,扩大大众艺术体操参与人群,结合就业的实际情况加以完善和改革。
1.2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体育院校中对于艺术体操专业的人才培养分成两个部分,一种是运动训练专业的大众艺术体操项目,一种是表演专业的大众艺术体操项目。在两种不同模式的专业设置下,针对大众艺术体操专业的课程内容是完全相同的。运动训练专业中的大众艺术体操专项对于学生专业的要求相对较高,学生来源主要是运动员,在专业技能上有很大的优势。在面向社会的时候主要集中在中小学体育、专业的各类运动队艺术体操教练等,回归到体育的竞技运动队的可能性较大。然而,表演类大众艺术体操项目的学生,专项水平相比专业运动队而言较低,面向社会主要集中在社区体育、社会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主要面向普通的社会人群。因此,同等教学模式的开展,解决不了这一类大众艺术体操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连接问题,也就是说,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根本无法很好地走向社会,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学校在考虑现实的前提下,更要立足于长远的未来,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实效性、主导性和时代性。
2社会需求对大众艺术体操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2.1教学模式改革与实效性相结合
在教与学的双边教学活动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局面上,还应改革教学模式,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等各个方面,以达到更有实效性的教学效果。在传统固有的教学内容中,从单一的运动水平角度来看,大众艺术体操专业技能的掌握是有效的。但是从长远意义来讲,所学的知识只存在某一个时间段,并且不为社会所用,不能与社会相联系,是无效的。在教学目标中,实效性主要体现在除提高运动技能外,更能走向社会,在社会体育中传播和推广大众艺术体操这一项目上。在教学形式上,除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外,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接触教学的实践机会,为以后在社会上更好地工作作准备。在大众艺术体操专业中,教学模式各个方面的改革要与社会实效性相结合,积极了解社会体育发展的信息,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利益出发,真正做到学校体育教育为社会体育文化服务。
2.2专业人才培养与时代性相结合
在体育院校大众艺术体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专注于使学生掌握大众艺术体操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专项技术水平达到等级的要求。然而这种传统人才培养的理念仅仅局限于运动技能和运动等级的提高,注重技术的学习和短期的效益,忽视了大众艺术体操动作的广泛性和延伸性,忽略了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的关系。从短期利益来看,学生学到了很多的专业技术动作和理论知识;但从长期效益来看,四年的专业学习并不能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时代的不断前进,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也在改变,更多的人将对物质的追求转向了对健康的消费。不难发现,在工作后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多人投入到体育锻炼中,越来越多的健身房和健身会所相继开展。这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一种蓬勃发展的现象给体育院校的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工作机会。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除了专业的运动技能知识和理论知识外,更应该结合社会实际培养“一专多能”型、创新型、与时俱进的复合型人才。
3体育院校大众艺术体操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
3.1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徒手套路课程内容的学习
在调查的2009级表演专业大众艺术体操专项的14名学生中,从事与艺术体操专业有关工作的学生少之又少,其中仅4人在毕业后继续从事少儿形体舞蹈相关的工作,大多都在进行与大学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由此看出,体育院校的普通大众艺术体操专业学生在社会中很难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或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在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大众艺术体操自身的普及性和项目的局限性制约了它在社会大舞台上的发展。
大众艺术体操项目对于柔韧性的要求极高,对于专业的学生来讲,通过大学四年刻苦的学习可以很好的完成。但是面向社会而言,对于普通的大众,柔韧性和力量性相结合的运动项目作为健身或锻炼的手段有较大的难度。所以,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大众艺术体操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可以多增加结合艺术体操的特点进行的徒手成套动作的学习。相对而言,较为简单的套路动作学习不仅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而且不失艺术体操项目的自身特点,使竞技体育真正意义上向社会体育过渡,充分展示出艺术体操项目作为运动项目的社会功能和服务社会的职责。
3.2在课程中增加利用器械创编简易套路的内容
大众艺术体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肢体动作与轻器械之间的完美配合。通过器械展示出来的成套动作更加地新颖、独特,充满活力,能更好地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在大众艺术体操课程设置中除了基本的成套动作学习外,应补充一些简单、易掌握的非成套器械固定套路动作的学习。合理地学会运用器械,编排出适合社会大众所接受的器械操,如瑜伽球、双人或多人绳操等,不仅能锻炼人与器械之间的配合,保持艺术体操项目的特色,更增加了健身运动的趣味性。
在大众艺术体操课程内容中,增加多种课程形式,在保留原有艺术体操项目特色的前提下,突出体现了大众艺术体操面向社会多元性的功能。符合当前体育理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体育、社区体育服务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大众艺术体操这一运动项目的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起到了推广、普及和宣传的作用。
3.3在课程设置中增设创编方法相关的课程内容
创新的思维在艺术设计中极为重要,好的艺术作品离不开创作者新颖的构思。一个拥有完美思想的艺术作品,如同一个满腹诗书的学者,思想与思想之间的交流,升华了艺术的精髓。开阔的视野、独特的视角、开创的思维都是好的艺术作品诞生的前提。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创编方法,能更好地创造出顺应时展的艺术作品。在大众艺术体操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有合适的课时安排让艺术体操专选班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艺术的创编方法。正确创编方法的运用和学习能在以后的艺术体操工作中创造出更多好的作品,能创作出适合社会需求的艺术体操形式。
3.4在课程设置的选修课程中多开设舞蹈相关的专业课
在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中,如表演专业大众艺术体操专项的课程设置中,除大众艺术体操专选课以外,必修课中的体育类术科课程的数量远远多于艺术类术科课程的数量。就表演专业本身的学科设置而言,多开设艺术类的课程,除了对于本专业课程有一定的帮助之外,还能学习和接触到不同门类的艺术类课程(如芭蕾形体、民族舞、现代舞、瑜伽、爵士等)。艺术门类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舞蹈元素虽然风格各异,但是艺术有包容性,舞蹈与舞蹈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在大众艺术体操专业中多开设与舞蹈相关的课程,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为以后走向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