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提问艺术论文

时间:2023-03-20 16:11:48

导语:在提问艺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提问艺术论文

第1篇

通过对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年龄调查发现,目前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中,年龄在15-17岁之间的人数有39人,占到统计数量的42.86%;年龄在12-14岁之间的有22人,占到统计数量的24.18%;年龄在10-11岁之间的有18人,占到统计数量的19.78%;年龄在7-9岁之间的人数为12人,占到统计数量的13.18%。通过对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年龄的调查统计表明,吉林省艺术体操后备力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随着年龄下降的原因,对教练员进行了进一步访谈,访谈发现,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竞技体育规律造成能够走到冠军的运动员毕竟是极少数,而大多数运动员将面临自主择业的境地,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退役运动员择业压力非常大,并且很多运动员在从事专业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会伴有伤病等。这也是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从事艺术体操专业训练的一个主要原因;二是,艺术体操选材过程中在柔韧性、力量、爆发力、灵巧和协调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选材标准。许多适龄的孩子由于达不到选材要求而不能进入业余体校从事专业的艺术体操训练。这些都是造成目前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数量随年龄下降的主要原因。

2、运动员参训动机调查

通过对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参训动机调查发现,运动员参训动机中因为“自己喜欢”而参加训练的有38人,占到统计数量的41.76%;因为“锻炼身体”而参加艺术体操训练的有25人,占到统计数量的27.47%;因为“家长要求”而参加训练的有19人,占到统计数量的20.88%;通过艺术体操“培养气质”而参加训练的有6人,占到统计数量的6.59%;还有3人参加艺术体操训练的原因是“成为冠军”,占到统计数量的3.30%。通过数据统计情况来看,目前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参加训练的主要动机是出于对艺术体操运动的喜爱。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动员由于自身对艺术体操项目的喜爱而参加训练这不仅是一个良好的源头,也对其今后的训练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吉林省艺术体操的长期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还有27.47%的运动员是出于“锻炼身体”的动机参加业余体术体操训练。长期从事艺术体操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柔韧、灵敏、协调、力量以及爆发力等方面的素质,同时对气质培养和协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3、艺术体操训练内容满意度分析

目前吉林省艺术体操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性队列练习、体态练习、身体柔韧度练习和简单音乐练习、芭蕾舞把杆训练、美国式地面训练、新体训练等内容。通过对吉林省业余体校91名艺术体操队员走访调查发现,其中有41名运动员对现有训练内容表示基本满意,占总人数的45.2%,有36名运动员对现有训练内容表示不满意,占总认识的39.7%,满意的有12名运动员,占总人数的14.1%。由此可见,目前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训练内容基本满足运动员的需求,同时还有39.7%的运动员表示不满意,通过访谈发现她们认为应该增加更多基础使用性的知识。因此,吉林省业余体校艺术体操在安排训练内容时,应增开各种风格舞蹈的练习、艺术体操器械的基本动作、艺术体操运动创伤的预防知识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4、运动员参赛情况调查

通过对吉林省业余体校91名艺术运动员的走访调查,参加过1次艺术体操比赛共有75人,占总人数的82.4%,从未参加过比赛的共有10人,占总人数的11%,参加过2次比赛的共有3人,占总人数的3.2%,参加过4次比赛的人数只有1人,占总人数的1.1%。吉林省业余体校大部分艺术体操运动员参赛频数为每年一次艺术体操比赛,只有个别高水平运动员保证较高频数的比赛,很多艺术体操运动员由于缺乏比赛实践锻炼,不利于吉林省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5、结束语

第2篇

立体主义代表人物毕加索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塞尚的这种一张画面上呈现多个视点的表现。在立体主义画作中,把客观物体打碎,然后再将这些破碎的碎片在画面上从新组拼起来,使观赏者直观的看到三维世界中的客观实在。运用这种方法,立体派的艺术家们创作了无数传世之作,这直接引发了建筑和设计艺术的伟大变革,还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很大影响。塞尚及后来的立体派画家们运用的多视点观察的绘画方法,是对传统经典透视的一种挑战。按传统透视原理,运用一点透视,呈现给观赏者的是有限的视野范围内的景物,但假如运用多视角观察方法,看到的就是广阔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物体。通过这种方法使观赏者认识到,用传统透视原理描绘的空间,并不是唯一的描绘现实空间的方式。

2.未来主义所作的时间分解

塞尚以及立体主义画家尝试对画面空间的从新革新,而未来主义画家则尝试把时间从新进行分解。意大利是未来主义的发源地,未来主义画家们主张在画面上呈现物体运动感,通过在画面上呈现物体运动利于表现静止画布上还没有发生的事。未来主义的代表画家杜尚的画作《下楼梯的裸女》中,画家将一组组几何形形象,持续的动作特征,来描画一个裸女从楼梯上走下来的完整过程。这种近似的、持续的动作,可以解释未来派艺术家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把时间上有前后顺序的瞬间叠加在一个画面上,从而使画布充满运动感。未来主义画家们所运用的这种在一个画面中把时间从新分解的方法,是对长久以来静态时间表达方式的挑战,动摇了绘画艺术只表现某一时刻的原有想法。在未来主义之前,印象主义的画家克劳德莫奈就已开始尝试对同一景物,在相同角度,但在不同光线和时间段的表现进行研究,比如莫奈的油画作品教堂系列和干草垛系列。不同与未来主义作品的是,莫奈是把不同时间段的景物画在不同的画布上,而未来主义画家们则是把他们表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但是无论怎样,未来主义画家们把时间的概念又从新体现在绘画作品中。

3.超现实主义对虚无梦幻时空的描画

第3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那我们如何充当课堂上的智者呢?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提问宜“曲”,不宜过直,要讲究提问的技巧

比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时,总免不了要讨论人物的性格。如果我们每次涉及到这个问题时,都这么直截了当地问:“这件事体现出了人物什么性格?”那么一次两次尚可,次数多了,学生定会感到乏味,以致对讨论提不起什么兴趣。此时,教师不妨跳出来换一个角度思考,换一种方式提问,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位老师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分析到林冲的性格时,他不是问:“这儿体现出林冲什么性格?”而是换了一种问法:“同学们,大家说说看,这件事要是换成鲁智深会怎么处理呢?”这一问可激起学生兴趣了,在对两人的比较中,林冲的性格也就自然地凸显出来了。

再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他十分讲究“曲问”的艺术。他在教《愚公移山》时,讲到“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时,没有直问这两字的意思,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一问就使这两字的意思深深烙进了学生的脑海。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魔棒,掌握了它,我们自会成为课堂上的智者。

二、问题要精当,不宜烦琐,要有主次之分,要能突出重点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被摒弃后,有的课堂就走向了“满堂问”。你问我答,热闹非凡。殊不知,问题过多也会有害。老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忙于应付提问,必然会减少思考的时间,课堂效率自会降低。再者,问题过多,难免会趋于烦琐。

比如一位老师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他提了如下一些问题:

1.行刑前、行刑时,围观群众对卡西莫多是什么态度?

2.为什么用这种态度对待他?

3.卡西莫多的态度是什么?

4.他愤恨失望的原因是什么?

5.相对于群众,爱斯梅拉达的态度是什么?

6.卡西莫多为什么会流泪?

7.群众为什么会喝彩?

这些问题很明显是按情节发展顺序罗列而来,未经整合,故难免琐碎。问题一路问下来,平均用力,致使层次不够清晰,重点难以突出。这就要求教者应对问题进行有机整合,该合并的合并,该明确的明确,从而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是学生能从你的问题中有所“得”。

三、提问应在“无疑处生疑”,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些容易被他们所忽略但往往又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内容

例如《雷雨》中,周朴园与侍萍相逢的那场戏。为了表现朴园一步步惊觉出站在眼前的就是侍萍时的复杂心态,先生设置了对侍萍身份的四问:

1.“你――你贵姓?”

2.“(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3.“(忽然立起)你是谁?”

4.“(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这四问穿插在剧本情节中,学生读起来觉不出问题,很容易忽略过去。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将这四问罗列在一起,本无疑处也就生疑了。“这四种不同的说法显示出人物什么样的心态变化?”从“你――你贵姓”的冷漠的客气,略略地警觉到“你姓什么”的直接,再到“你是谁”的惊疑、紧张到最后的“你,你是――”的恍悟,将两人相认的这场戏表现得跌宕有致,很是富有戏剧的情味。此处,除了指导学生品味这四句台词,还应设计些小问题帮助学生赏析三处舞台说明。三种动作,三种心态,着墨不多,却刻画到位。大家的笔法,独到的匠心就在这浅易之中传达了出来。

笔者认为,老师应该让自己练就一双“慧眼”,能够从浅易处挖掘出深意,让学生“无疑处生疑”,在问题中开启学生的智慧。

四、对于较难的问题要善搭台阶

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不可能迎刃而解,这就要增加思考的阶梯。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例如讲解“拿来主义”时,就应多设几级提问的阶梯:“拿来”是指什么而言?“拿来”的原则、方法是什么?“拿来”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是“拿来”?“拿来主义”的重大意义何在?这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才能启发学生对“拿来主义”有一个逐层深入的了解。再如讲《过秦论》时,笔者根据秦国兴起、强大、统一全国及其灭亡的过程,精心设计了四个台阶式问题:

1.秦国兴起时实行何种基本国策,起何作用?

2.秦孝公以后的80多年,又为何能进一步强大起来?

3.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偶然的吗?为什么?

4.秦朝迅速灭亡的基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这几个问题,由于“解答距”的长短不一,形成了问题的梯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五、提问要注意设计语言

一个问题的提出能否让学生明白、接受并积极思考,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问题的语言组织形式。笔者认为提问首先要明确、具体,不能大而无当,让学生无从下手。

比如,一位老师讲《声声慢》,在诵读完这首词后,老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同学们,词读完了,下面请大家概括一下画面。”这种问法,我们常在课堂上听到。问得很随意,没有考虑到自己的问题是否说得够明确,够具体。结果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无从下手。好在这位老师注意到了学生为难的表情,考虑到学生较薄弱的基础,这个老师又补充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读完这词后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在想什么?”这个问题较前一个问题就显得具体、形象、明确得多了。学生有了一个思考的方向,问题也就提得更有价值了。

其次,提问的语言要有一定的情趣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一位老师教学《长亭送别》的第一个场景时,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俗语云‘女为悦己者容’,莺莺为何无心妆扮呢?红娘不知,你知道吗?快从曲子中去找一找吧!”这个问题无论是俗语的运用,还是“红娘不知,你知道吗?”的巧妙激发,都充分显示出这位教师的智慧。

当然,上述课堂提问的艺术并非是孤立的,一堂课并非只是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更多的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互相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教学法有更深的理解,努力掌握,灵活运用方能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第4篇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提问 有效性 反馈艺术 注意点

随着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开展,教师逐渐对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教师利用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知识,培养其思维反应能力,并结合语言交流让学生自己回答出所提问的答案,这一系列的过程在英语课堂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教学措施。教师利用课堂提问除了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外,还能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检验,反馈教学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

1.增强交流,融洽感情。

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课堂教学被看成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过程的过程,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缺乏交流。而交流是教学尤其是语言教学的本质,缺乏交流、缺乏语言的沟通,英语教学就无法进行。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及时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在一种互动式的课堂交际中活动。因此教师设计好问题,就如在师生之间架起交流的桥梁,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

2.引发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特别强调勤学多问。他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学生头脑中有了问题,就会在认识上产生矛盾,从而去思考、去探究。由此可知,设疑提问是引发思考的起点,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保证。

3.反馈信息。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英语教学中反馈信息的方式有多种。其中,课堂提问应是教师取得有效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同课堂教学中其他的信息反馈手段相比,具有更及时、更具体、更准确的功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的问与答,随时了解并分析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差异程度,对教学进行调整,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二、提问的有效性

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首先,要讲究提问技巧,做到:(1)设计有交际意义的问题;(2)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3)设计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要和提问的对象结合起来。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脱口而出,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如果问题过难,学生回答不上来,容易失去信心。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大量的句型练习外,英语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启发性,不要让学生感到提出的问题乏而无味。其次,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做到:(1)眼看全班,问题明确;(2)提问灵活,形式多样;(3)时间适宜,鼓励思考。教师的问题表达不清晰,问题难度过高,语速过快,都会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教师提出问题一定要做到准确、简单、清晰,语速适当放慢,语调适当提高,必要时可重复提问。这样,学生在理解问题的同时,才能积极地思考。

三、反馈提问的艺术

1.表扬。

表扬是对学生能力的认可。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坚持表扬为主,即使学生回答完全错误,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且要力求去发现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给予某种程度的肯定。尤其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更要特别表扬,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唤回他们的自信。

2.鼓励。

当学生的答复不得当,或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提供暗示,帮助分析原因。不可冷眼相对,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3.引用。

引用是一种间接的表扬,在陈述答案或总结时,教师如果能引用某位学生的语言,则可起到比口头表扬更好的效果,一句“Just as ... said just now...”会使学生得到认可感、成功感,唤起足够的自信而默默地为更高的目标努力学习。

四、英语课堂提问的注意点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问答交际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却显示不出什么效果。因此,要提高提问的质量,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口头表达的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后的停顿要适当。

教师在提问完毕后应该给学生一段时间思考。但是,有些时候老师往往在学生思考时不断催促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应该停顿多长时间,这要视问题的难度而定。

2.提问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必须对所任教学生的思维特点作全面透彻的了解,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规律的问题,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对所提出的问题应作必要的提示。

学生有时一时回答不出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对问题本身没有完全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重述问题,或者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

4.所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

英语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问与不问,问得妥当与否,采取什么方式,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慧萍.浅谈英语课堂的有效提问.正德学院学报,2006.2.

[2]刘凤玲.谈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式”方法.中学外语教与学,2000.3.

第5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儿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越来越受到社会、家庭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而幼教改革是这一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6月7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推出不仅是我国幼教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给当前幼儿艺术教育指明了科学的发展方向[1]。《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精神是向传统的艺术教育挑战,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并要求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新型的、科学型的艺术教育[2]。

《纲要》实施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幼儿艺术教育已成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其社会地位也不断上升。然而,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孩子们真的从幼儿园艺术活动和所参加的艺术兴趣班中感受到了艺术之美?据调查,儿童艺术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诸如,儿童艺术教育非艺术化、专业化、成人化、时装化、尖子化和庸俗化等[3]。

随着《纲要》的颁布与落实,我们应对照《纲要》精神反思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的种种弊端,寻求更合理、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艺术教育途径,让孩子真正从艺术活动中受益。

二、《纲要》艺术领域的主要精神解读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则要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如下:

(一)以培养幼儿审美愉悦为艺术教育目标

人类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是通过艺术最集中、最典型、最强烈地表现出来[4]。《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审美愉悦,目标层次依次为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

感受美:艺术能启迪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感受是美感的基础,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幼儿的美感多处于直观感受水平,具有形象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应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相应适。他们喜欢贴近自己生活、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生动活泼的艺术品。

发现美:通过艺术活动帮助幼儿发现美。美是艺术的特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一种喜好美好事物的欲望。大千世界处处皆美,当我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面对社会中真、善、美的事物,面对优美的艺术作品,一种愉悦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美感。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多半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的鲜明特征,缺乏自觉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通过探索和学习自觉发现美的能力。如发现春天之美、发现蚂蚁搬家之趣味、发现一叶知秋之神奇等。创造性的表现美:通过艺术活动表现心灵美、自然美,创造美的形象。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图画、咏唱、各种形体表演都充溢着童真之美。他们不拘一格的绘画、自编的歌词、兴高采烈的手舞足蹈都是富有个性的新创意。这些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需要教师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的创新[5]。

总之,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萌发美的情感,并使幼儿的美感和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能使幼儿通过艺术活动具体感知和认识美的形态,并通过艺术活动具有初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想品质和性格,陶冶幼儿的情操,激发幼儿积极向上和善良美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为幼儿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贴近幼儿生活走进自然为艺术教育内容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幼儿艺术教育是自然的艺术教育,《纲要》中多处指出,教师要引导孩子去接触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人、事、物。

孩子的感知来源于生活,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源于生活。艺术教育活动把日常生活和幼儿真实的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通过日常生活和艺术的连接,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在不断提高艺术能力的情况下反过来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6]。

自然是艺术的源泉。儿童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幼儿的心灵很少受世俗的熏染,他们更容易与大自然的生灵沟通融合,充分感受大自然中一切鲜活的生命。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色彩的鲜明;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如树林的里小鸟鸣叫声,小河边哗哗的流水声.大自然的声音就这样不知不觉在幼儿心中回响,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感受自然的节奏、韵律[7]。因此,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发现美。

(三)以幼儿喜欢的方式作为艺术教育组织方式

《纲要》的要求中指出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乐趣。”“幼儿的创作过程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幼儿在喜欢参加艺术活动的前提下能够大胆且不受拘束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需要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具有宽容性,能够接纳各种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发挥所能的均等机会,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接纳不同水平,不要横向比较,对所有儿童都提供一视同仁的爱心,不歧视,也不限制,让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有自由表达机会的情景中进行艺术活动。

(四)以促进幼儿发展的评价为艺术教育评价目的

《纲要》明确指出评价是“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此我们能看到一个根本的变化,即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评价的发展得到充分的关注。幼儿艺术教育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教育而评价,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诊断和改进教育,促进教育活动参与者(包括教师、幼儿、家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8]。也就是说,幼儿园评价绝非用于筛选、排队,更不是用于给幼儿贴标签,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给他们的成长蒙上阴影。幼儿艺术教育评价要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幼儿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幼儿的知识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的发展;幼儿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幼儿目前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分析过去,预期未来,注重发现和挖掘幼儿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幼儿发展中的需要。

三、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

教育改革,观念先行。很大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家长的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属于“学艺术就是要成名成家”“学艺术就是要让孩子画出最好看的画,唱出最好听的歌”“让孩子现在多学一点以后就会轻松一些”之类。其实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应以幼儿为本,强调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幼儿自身的影响作用以及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其功能并非单纯的技能训练和表演。这是都是教育者必须深入领会并在实施中深入贯彻的基本理念。如果不能树立这种新观念就谈不上真正的改革。

“别的孩子都上了艺术班,我的孩子也要上,不能落后于别人。”“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多学一点技能性的东西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这些家长或者由于盲目跟风,或者望子成龙心切,或者出于现实的压力而让孩子选择了艺术学习,然而这些错误的观念将导致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孩子在艺术学习中的审美情感和体验的获得。“我现在已经有4家连锁幼儿园了,我的目标是把幼儿园办成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的连锁管理的企业,这样的规范管理,赢利肯定没问题。”“我不管教师通过什么途径(来开展艺术活动),只要教师排的节目在能在汇报演出上得奖。”这是一个规模较大的连锁幼儿园的董事长在谈到办园理念及对艺术教育活动的看法时提到的。

通过以上几例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人们在幼儿艺术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滞后于《纲要》中艺术教育新观念。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围的幼儿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些老板、投资者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成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途径。更有甚者,一家省级示范幼儿园竟然引进了国外企业管理体系ISO90001国际质量认证,且引以为荣,老师的一切行为被高科技摄像头监控。我们的幼儿园成了企业流水线管理的工厂,幼儿在这样的工厂中就成了流水线中生产出来的产品。

(二)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确立与实现存在的问题

教育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构成教育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它决定着教学发展的方向[9]。在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教育目标在确立与实现时存在缺失审美体验、凸显功利性等方面的问题。

1、缺失审美体验。幼儿艺术教育应该是“审美”的,幼儿艺术教育还应是“快乐”的,应让幼儿与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一同游戏,大胆创造,获得应有的自我愉悦与审美享受。过于刻板和理性的艺术知识学习是很不足取的[10]。有一部分教师意识到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应该重视审美体验。然而,教师处在幼教的传统观念与现念的矛盾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审美目标的实现。在教师的观念中依然认为孩子必须要学习关于艺术的知识,为了知识甚至可以忽略了孩子在活动中的审美体验与感受,让幼儿掌握复杂的乐理知识。随着《纲要》的实施幼儿园教师的观念上有所转变,行动上却放不开,目标的确立与实现之间存在偏差,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依然注重知识传授,对艺术审美目标的把握不够。

2、凸显功利性。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所在[10]。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应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依托各种艺术活动和活动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然而许多幼儿园在实现目标时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偏离了《纲要》中提出的价值取向,不是为了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而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为了幼儿园自身的利益。离六·一儿童节越来越近的同时,教师和幼儿不是沉浸在节日即将到来的喜悦中,而是越来越忙了,几乎每个幼儿园都将这个节日视为展示幼儿园艺术教育“成果”的机会。他们以汇报演出这样的方式来庆祝儿童节。为了这台演出,幼儿园一般都提前一个月甚至更久开始排练,在最后一周里几乎是全天停课来进行节目排练,为的是能够让家长、让社会各界人士看到幼儿园的孩子多才多艺,看到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成功。似乎有了这种最好的广告,生源也就随之而来。尽管教师非常清楚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素养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技能技巧,但是没有办法,必须达成后者。因为竞争太激烈,生源很重要。教师在家长们的要求下只好“努力教学”让孩子们能在汇报演出时有让家长满意的表现。在他们看来,只要家长满意,生源就会稳定。

儿童发展的自主性,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质,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用成人的要求来约束儿童,是对儿童的最大犯罪,是对人性的犯罪。在这方面18世纪的教育家卢梭早给我们以启蒙:“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11]。”

(三)幼儿艺术教育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内容是实现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的一个核心问题,这是由幼儿艺术教育内容在实施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地位所决定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最终通过内容来实现。所以如何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来实现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前许多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在选择内容时存在着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缺少各领域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

1、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纲要》中艺术领域的目标要求与内容都体现了使幼儿体验到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艺术欣赏活动是体现审美目标贯穿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始终的主要内容,幼儿艺术教育要大力加强艺术欣赏教育。在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此现象,边霞曾经作过这样的论述:“目前我们的艺术教育就等同于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把儿童对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儿童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和唯一任务,儿童缺少参入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10]艺术欣赏教育无疑在整个艺术教育中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一块。实际上艺术欣赏是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直截了当地把儿童艺术教育理解为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对于技能技巧训练与艺术欣赏的关系,他认为“解决整个技巧问题的正确方法就是以欣赏为动机并以欣赏为目的”[11]。随着《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一部分幼儿园已意识到需要加强幼儿艺术欣赏教育,但即使一些教师认识到了艺术欣赏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也往往因为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没有欣赏指导经验等主客观原因而无法开展有效的艺术欣赏活动。

第6篇

1.利用错题资源精选例题,夯实学生的双基教师的备课除了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会不断的总结分析学生的薄弱之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选例题,在适当的情况下引入“易错题”,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概念教学中,学生不重视概念理解,老师就可以在讲完概念后,通过例题进行辨析,加深理解。例如下列方程是一元一次方念后,通过例题进行辨析,加深理解。例如下列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方面,“易错题”的演示、比较能达到更好效果。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错,还检查不出错在什么地方。老师就可以让一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纠错,找出典型错误,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2.利用错题资源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1)点评错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大多数老师都会评讲作业中的错误之处。但我们发现老师一再强调的地方,学生还是反复错,遗忘得也快。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来点评错题,通过分析其他同学错误的原因,理解并掌握考察的知识点,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总结出此类问题的解题方法、规律和技巧。

(2)利用错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圈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切忌让学生去套用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通过“易错题”的讲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去猜测、讨论、交流,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自主收集整理“易错题”

收集整理“易错题”,可以让学生养成及时总结、反思自己学习状况的好习惯,并从中获得启发,避免因盲目解题陷入题海,有效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指导学生建立错题本,养成经常反思的好习惯每个学生都应该准备一本错题本,按照章节的内容,把平时上课、考试、作业中的典型错题摘录下来。在题目下面要注明错误的原因,如审题不清、概念模糊、考虑不全面等,可以用红笔圈出做好记号,让错误一目了然,并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如果有些题目能一题多解或产生变式,那效果就更好了。一章内容整理完毕后,在班级开展评比,秀一秀大家的错题本,把多数学生容易犯错的题目或有借鉴作用的题目放在习题课上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督促学生用好错题本,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错题本的建立是考前复习的好资料,督促学生在空余时间养成经常翻阅、思考的好习惯,来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对于做得好的同学或进步大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创设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对于能力比较弱的同学,要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小组间的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

三、总结

第7篇

在教学开始之初,教师一定要对整个课堂的节奏有所准备。如,在什么时间需要提出问题,一堂课应该提出多少问题;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并且应该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提问之后,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等等。教学中教师不能随意发挥,否则容易出现问题,也容易使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内容产生厌恶感。在教学中,教师出现的问题颇多。一是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学生回答不上来。这样就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使学生变得无所适从,以至于对接下来的课程没有信心,也没有思想准备,严重的甚至开始走神厌学。二是教师的提问表达不够清晰,措辞不够明确,所以学生根本听不明白,也不理解教师要说的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应该回答什么。例如,在讲。一元二次函数的性质时,教师提问:一元二次函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根据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问题,措辞不够准确,学生也不知道该从什么方向入手去回答问题。当然,这只是目前教师提问方式中出现的一小部分问题。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对自己的提问有所准备,把握好上课的节奏,不要因为提问不够好而导致影响教学质量,适得其反。

二、提问中技巧

提出问题要及时适当,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哪些正好是学生的好奇点,从而通过教师的及时引导提问,再加上学生的回答,使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学生自己思考研究探索回答教师的问题时,能够使学生感到愉悦。提问还应该简洁精炼,不要过于冗长,否则学生厌烦。例如,在讲。普查与抽样调查时,教师不能这样提问: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什么?方法是什么?你们预习的时候有什么收获?这样的提问枯燥,无趣,基本会面临冷场现象。在提问时,教师应该多给学生留出时间,不是自问自答的形式。一个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教师应该注意追问技巧,如。那么,我们让其他同学补充一下,其他同学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等。对于已回答的学生,教师要注意予以回答的反馈。注意在学生回答完毕之后,确认地说一句,如。对不对或者。那部分对,那部分不对,切记不可直接让其。坐下吧,然后就转入下一步教学,学生对自己的回答不知结果,导致坐下后坐立不安,难以集中精力听课。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认真倾听。提问应面向全体的学生,针对每个人而设计不同的问题,并给予正确的评价。这样有助于提高所有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所以在备课时设计问题就应该有层次性,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简单的问题,让学习上略有困难的学生来回答,这样可以肯定他们;一般问题,让处于中等的学生来回答。以此类推。这样对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三、提问后思考

第8篇

现代数字媒体中主要是以图像与文字为核心。文字可以实现信息交流,具有发挥点缀与文化延续的作用[3]。现阶段的中国书法在数字媒体行业内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运用范围逐步扩大,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很好的衬托效果。对于当前的艺术文化来说,中国书法不仅代表着艺术,同时也代表一种服务大众的形式,并且需要依赖市场发展下去。通过对当地各数字媒体艺术的对比,发现大部分都是极为相似的电脑艺术文字,尽管艺术字有制作迅速、外形规范等优势,不过与传统书法相比,感觉较为空洞、乏味、无活力,同时文化内涵也不足。数字媒体与传统书法结合起来能够让设计的作品更有发展空间,篆书精致、隶书雅典、楷书刚硬、行书多味、草书多变,我们能够按照作品特点更好地宣扬设计者的思想理念,推动作品信息交流,同时也能够引起观赏者的共鸣,提高艺术作品的文化寓意。在众多传统书法中,行书与草书的风格比较随意,显得很有活力,同时也不缺乏个性,与数字媒体艺术融合之后更显得绚丽夺目,这种方式是设计者最常用的创作手段。比如,“雕”牌洗衣粉的LOGO设计,其中“雕”是用行书设计的,它的外形上和鹰比较相似,进而能够凸显出“雕”的刚强有力的特点,这种设计方向与商品的性能作用是相匹配的。不过,在传统书法设计的过程中,都需要考虑到宣传品的特点。例如有些产品属于传统工艺,外部包装的字体能够根据篆书与行草的特点来设计,特别是篆书的风格更独特一些,它典雅、雍容,能够凸显艺术品位。一般来说像月饼与茶叶的外部包装以篆书风格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将传统书法与艺术设计融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彰显传统书法的文化魅力与艺术象征优势[4]。

此外,在运用传统书法的时候可以把艺术设计当成一种文化标志表达出来。古时候,很多书法家都有嗜酒喜好。“颠张狂素”就是一个不错的典故,酒在这个故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因此,对于酒的设计来说,借助传统书法来进行设计也是很常见的方式。例如,“中国劲酒”的“劲”在设计的时候,显得很刚硬、精神,“劲”写得非常有张力,给人一种精神振发的感觉。将传统书法艺术融合在数字媒体艺术当中,设计师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对传统书法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不仅要达到外形美的目的,同时也要注重意识形态。比如,北京奥运会当中的“京”,它的设计特点是运用了中国的艺术“即”的特点,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京”突显出了一个很独特的形象,按照设计师的想法来看,它属于篆书字体。设计师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对篆字进行了调整,从而设计出一个有活力、灵气的艺术字,不仅有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而且寓意也是非常深刻的。这也可以看出设计师在运用传统艺术的时候是有独到见解的,同时也有其深入的理解与领悟。如果这样的情况运用在中国社会当中,可能是象征性意义,不过对于全球来说,它能够突显出北京的地位,也可以说是中国的象征。不过,全部运用传统书法并且不进行调整和修饰的话,是无法顺应时代需求的,想要让传统艺术更有独特性与时代性,一定要将它与现代数字艺术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起到彰显个性的效果,这也是对设计师的一个较高标准的要求。第一,设计师要熟悉中国传统书法,了解文化寓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运用在数字媒体艺术当中。第二,对于传统书法来说,它的字体特征需要与作品特征相一致,要先对传统书法进行一个调整和修饰,从而凸显传统文字的艺术价值,并赋予一定的新颖特性,这样创作品才能够起到独特、震撼的效果。比如《提笔忘字》的海报设计,它的设计理念是为了凸显中国汉字的地位,我们以传统书法为代表来进行设计,也能够象征中国的传统艺术。明白这一个寓意之后,以传统书法为核心来进行设计,对于这个海报创作来说是非常协调的。

二、书法艺术融入现代数字媒体中的启示

设计创作是一个很有独特价值的文化艺术,它带来的影响力是非常强大的。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来说,与传统书法相融合是一个策略,也是一个方法,利用传统书法的独特性优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同时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结合起来,从而丰富作品的文化寓意,更重要的是凸显作品的灵活性,这也是把传统书法与艺术创作结合在一起的主要意图。想要设计出有民族艺术风格的现代作品,一定要尊重继承、借鉴传统书法艺术的优势。对于传统书法来说,它在创作过程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由此可见,书法艺术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运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注意运用目的,切不可随大流,要真正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实质,只有在熟悉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地运用,才能够把传统艺术的特征凸显出来,不可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下进行运用,这不仅会丢失创作的文化精髓,而且也会丢失历史文化积淀,剩下的只是一个没有内容的外壳。因此怎样把中国传统艺术更好地发扬光大,同时要延续它的文化底蕴,对于设计师来说是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唯有不断地研究与摸索,才能够设计出更好的文化艺术作品。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大势所趋。有针对性地借助传统文化进行创作,能够起到现代与传统艺术融会贯通的作用。探究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相似之处,就可以设计出有本土特色、时代气息的作品,即便在国际地位上也能够凸显产品优势[5]。对于一些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与设计家来说,他们非常看重传统文化艺术,在他们眼中,会对延续传统文化有一种使命感,他们重视传统,能够更好地将其与西方艺术进行融合,从而彰显出传统艺术的时代气息,最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个性和共性相兼容的新型的创作模式。一些国外艺术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得以完美的运用,得到的收获是非常丰富的。

对于中国的传统艺术来说,笔墨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师在创作的时候有责任将这种传统艺术延续下去,借助艺术的优势把它们设计成一个有震撼力的作品。全球在不断发展,计算机运用越来越普遍,电脑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方便。手指在键盘上敲打,人类也真正从体力劳作中脱离出来。对于中国文字来说,传统书法是一个重要的形式,利用一样的工具也可以体现出不同的点线类型,而且也可以体现出墨色上的不同,一些文人喜欢在书房中收藏书画,它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也可以彰显我们的生活品位,对于这些书画来说,它不仅典雅、潇洒,而且新奇雄厚,不仅能够体现出阅览者的文化功底,也能够反映出主人的文化修养。电脑字体的设计与传统书法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不过电脑字体有些生硬,机械化比较明显,没有灵气与活力;人类能够推动计算机的产生,但是计算机不可以产生人类,一台电脑的运作思维与人类的思维非常相似,但是无法达到或超越人类的思维。人类在运用文字的时候,不要忘记传统书法的重要性。现代传统书法不受重视,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断篇,延续传统艺术是走向艺术殿堂的途径,没有延续,就等于没有沉淀,那么艺术文化就要从零打基础。因此,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传统文化,更希望那些设计师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它,做到真正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三、结语

第9篇

1大众艺术体操教学的现状

1.1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的现状

就体育院校大众艺术体操专业而言,要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不断地完善和优化课程内容的设置。在实际的社会体育场所、社会主要体育人群中,根本无法实现大众艺术体操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一般的健身房教室根本不可能完成器械动作的练习,中老年人群也无法完成难度相对较高的动作练习。那么,要让大众艺术体操面向社会,就应当调整课程内容,创编新的动作套路以更好地在社会中推广。脱离了社会实际的大众艺术体操教学是纸上谈兵,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忽视了大众艺术体操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现有的大众艺术体操教学内容,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专业技能,但是却无法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应该从社会实际出发,扩大大众艺术体操参与人群,结合就业的实际情况加以完善和改革。

1.2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体育院校中对于艺术体操专业的人才培养分成两个部分,一种是运动训练专业的大众艺术体操项目,一种是表演专业的大众艺术体操项目。在两种不同模式的专业设置下,针对大众艺术体操专业的课程内容是完全相同的。运动训练专业中的大众艺术体操专项对于学生专业的要求相对较高,学生来源主要是运动员,在专业技能上有很大的优势。在面向社会的时候主要集中在中小学体育、专业的各类运动队艺术体操教练等,回归到体育的竞技运动队的可能性较大。然而,表演类大众艺术体操项目的学生,专项水平相比专业运动队而言较低,面向社会主要集中在社区体育、社会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主要面向普通的社会人群。因此,同等教学模式的开展,解决不了这一类大众艺术体操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连接问题,也就是说,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根本无法很好地走向社会,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学校在考虑现实的前提下,更要立足于长远的未来,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实效性、主导性和时代性。

2社会需求对大众艺术体操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2.1教学模式改革与实效性相结合

在教与学的双边教学活动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局面上,还应改革教学模式,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等各个方面,以达到更有实效性的教学效果。在传统固有的教学内容中,从单一的运动水平角度来看,大众艺术体操专业技能的掌握是有效的。但是从长远意义来讲,所学的知识只存在某一个时间段,并且不为社会所用,不能与社会相联系,是无效的。在教学目标中,实效性主要体现在除提高运动技能外,更能走向社会,在社会体育中传播和推广大众艺术体操这一项目上。在教学形式上,除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外,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接触教学的实践机会,为以后在社会上更好地工作作准备。在大众艺术体操专业中,教学模式各个方面的改革要与社会实效性相结合,积极了解社会体育发展的信息,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利益出发,真正做到学校体育教育为社会体育文化服务。

2.2专业人才培养与时代性相结合

在体育院校大众艺术体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专注于使学生掌握大众艺术体操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专项技术水平达到等级的要求。然而这种传统人才培养的理念仅仅局限于运动技能和运动等级的提高,注重技术的学习和短期的效益,忽视了大众艺术体操动作的广泛性和延伸性,忽略了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的关系。从短期利益来看,学生学到了很多的专业技术动作和理论知识;但从长期效益来看,四年的专业学习并不能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时代的不断前进,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也在改变,更多的人将对物质的追求转向了对健康的消费。不难发现,在工作后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多人投入到体育锻炼中,越来越多的健身房和健身会所相继开展。这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一种蓬勃发展的现象给体育院校的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工作机会。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除了专业的运动技能知识和理论知识外,更应该结合社会实际培养“一专多能”型、创新型、与时俱进的复合型人才。

3体育院校大众艺术体操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

3.1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徒手套路课程内容的学习

在调查的2009级表演专业大众艺术体操专项的14名学生中,从事与艺术体操专业有关工作的学生少之又少,其中仅4人在毕业后继续从事少儿形体舞蹈相关的工作,大多都在进行与大学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由此看出,体育院校的普通大众艺术体操专业学生在社会中很难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或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在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大众艺术体操自身的普及性和项目的局限性制约了它在社会大舞台上的发展。

大众艺术体操项目对于柔韧性的要求极高,对于专业的学生来讲,通过大学四年刻苦的学习可以很好的完成。但是面向社会而言,对于普通的大众,柔韧性和力量性相结合的运动项目作为健身或锻炼的手段有较大的难度。所以,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大众艺术体操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可以多增加结合艺术体操的特点进行的徒手成套动作的学习。相对而言,较为简单的套路动作学习不仅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而且不失艺术体操项目的自身特点,使竞技体育真正意义上向社会体育过渡,充分展示出艺术体操项目作为运动项目的社会功能和服务社会的职责。

3.2在课程中增加利用器械创编简易套路的内容

大众艺术体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肢体动作与轻器械之间的完美配合。通过器械展示出来的成套动作更加地新颖、独特,充满活力,能更好地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在大众艺术体操课程设置中除了基本的成套动作学习外,应补充一些简单、易掌握的非成套器械固定套路动作的学习。合理地学会运用器械,编排出适合社会大众所接受的器械操,如瑜伽球、双人或多人绳操等,不仅能锻炼人与器械之间的配合,保持艺术体操项目的特色,更增加了健身运动的趣味性。

在大众艺术体操课程内容中,增加多种课程形式,在保留原有艺术体操项目特色的前提下,突出体现了大众艺术体操面向社会多元性的功能。符合当前体育理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体育、社区体育服务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大众艺术体操这一运动项目的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起到了推广、普及和宣传的作用。

3.3在课程设置中增设创编方法相关的课程内容

创新的思维在艺术设计中极为重要,好的艺术作品离不开创作者新颖的构思。一个拥有完美思想的艺术作品,如同一个满腹诗书的学者,思想与思想之间的交流,升华了艺术的精髓。开阔的视野、独特的视角、开创的思维都是好的艺术作品诞生的前提。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创编方法,能更好地创造出顺应时展的艺术作品。在大众艺术体操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有合适的课时安排让艺术体操专选班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艺术的创编方法。正确创编方法的运用和学习能在以后的艺术体操工作中创造出更多好的作品,能创作出适合社会需求的艺术体操形式。

3.4在课程设置的选修课程中多开设舞蹈相关的专业课

在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中,如表演专业大众艺术体操专项的课程设置中,除大众艺术体操专选课以外,必修课中的体育类术科课程的数量远远多于艺术类术科课程的数量。就表演专业本身的学科设置而言,多开设艺术类的课程,除了对于本专业课程有一定的帮助之外,还能学习和接触到不同门类的艺术类课程(如芭蕾形体、民族舞、现代舞、瑜伽、爵士等)。艺术门类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舞蹈元素虽然风格各异,但是艺术有包容性,舞蹈与舞蹈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在大众艺术体操专业中多开设与舞蹈相关的课程,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为以后走向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

4结束语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