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1:52
导语:在青年医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梁晓春,49岁。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科主任。
出诊时间:每周二、三上午,每周四下午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
邮编:100730
个人简介:197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毕业至今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工作,于1993年和1997年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8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生2名、博士生5名,在读3名。1999年~2000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研究中草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发展基金等重点课题9项。90余篇,获优秀论文5篇。曾获卫生部、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奖9项(2003年、2005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2005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作为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的书著12部。1997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2005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6年获北京市首届中青年名中医。目前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医生》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成药》、《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北京中医》、《糖尿病新世界》等十多种杂志的编委。
专业特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相关科室信息: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曾聘请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陈慎吾、钱淇光、李重仁等为顾问。1975年聘请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入室弟子著名中医祝谌予作为中医科主任。几十年来全科以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主要方向,中西医结合开展医、教、研工作,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曾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北京市科技成果、北京市教学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及世界传统医学成果等多种奖项。数百篇,获优秀论文多篇,主编与参加编写的书籍40多部。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科室成员在全国学会担任理事、常务委员、委员及国家级杂志担任编委的人数达15人以上。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
于康,38岁。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每周五上午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
邮编:100730
个人简介:现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首席营养专家、北京市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食品安全与健康顾问》杂志编委、《糖尿病天地》杂志编委、《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编委会顾问。
在中国核心医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临床营养治疗学》和《临床营养医师速查手册》。副主编学术专著《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诊疗手册》和《临床营养学》等。作为编委参加16部学术专著编写。主编科普丛书《作自己的营养医生》、《临床营养解决方案》、《营养与疾病防治241问》、《非典型肺炎营养防治90问》、《小食物大功效》、《糖尿病高血压高血糖饮食自疗法》、《代谢综合征的营养治疗》、《营养门诊》、《宝宝的第一口食谱》等45册。
腹泻作为一种广泛的流行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腹泻的致死率高居各种疾病第四位,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之后。九十年代中国七省一市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中国每年的腹泻患者达到8.36亿人次,并且儿童的比重很大,占2.93亿人次,每年的洪涝灾害更是滋生、蔓延腹泻的温床。而长年以来,由于历史及资金等种种问题,腹泻这种常见的流行疾病在中国还并未引起公众的足够重视。腹泻可根据其病因、病情、病程作出诊断。在发病机理上,急性腹泻可划分为分泌性、吸收不良和侵袭性腹泻。分泌性腹泻多由产毒型致病菌(如产毒型大肠杆菌、霍乱弧菌)引起,这些病原体产生的毒素进入肠细胞后,刺激腺苷酸环化酶导致细胞过量分泌电解质。如果感染了侵袭性病原菌(如侵袭性大肠杆菌、痢疾志贺式菌、空肠弯曲菌),可直接破坏肠粘膜细胞,造成坏死、脱落、临床表现为脓血便。在大部分病毒性肠炎中。由于轮状病毒感染破坏了成熟的带刷状缘的绒毛上皮细胞,不成熟无刷状缘的立方上皮细胞由隐窝底部上升至顶端以代替之,而这些不成熟的细胞不含双糖酶,葡萄糖协同促钠转运动功能也受影响,从而使小肠吸收葡萄糖及Na离子的能力下降也影响了CI-的吸收,使水份大量积聚在肠腔内,引起水样腹泻。故轮状病毒肠炎引起的障碍不在肠道分泌功能,而在肠道吸收功能。
腹泻直接的病发症是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营养吸收障碍,治疗时应注意补液、提倡适宜地继续饮食。但是单纯补液不能治疗腹泻的病因,也不能明显缩短腹泻病程或减少腹泻次数、腹泻量,因此,还需要合理用药,WHO专门对腹泻的治疗药物制定了六条标准,但目前中国治疗腹泻的药物中能够达到这六条标准的少之又少。WHO对腹泻用药规定的用药六条标准是:(1)高效;(2)可口服;(3)可与ORS合用;(4)不被肠道吸收;(5)不影响肠道吸收功能,尤其是对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吸收;(6)可抵御一系列肠道病原。这就限制了一些乱用抗生素现象,而且与《中国腹泻病诊断与治疗方案》中合理用药的原则是一致的。而在世界其他很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已经成立了许多关于腹泻流行病的专业研究、治疗及控制机构,积累了许多治疗与控制腹泻的成功经验。此次研讨会适逢法国博福—益普生集团及其著名的腹泻治疗药品思密达进入中国市场十周年纪念,目前思密达已经成为临床医生治疗腹泻的主要用药,并且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地化生产。
在这次研讨会上,中国专家魏承毓向各位医学界的代表介绍了中国腹泻流行病的现状及控制系统、中国腹泻流行病的治疗与研究做了发言。而来自法国的流行病学家Jean-MarieCohen则向中国同行介绍了法国腹泻流行病学和监测系统的现状和发展。参加研讨的专家积极就多年来各自治疗、研究腹泻的心得与经验发表看法,中外学者进行了长时间的热烈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针对中国现状,在检测、治疗、研究与控制腹泻这种为害甚广的流行性疾病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中法合资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思密达是胃肠道疾病用药,其原料是由天然矿物质中提取的,由于其结构的特殊,能够在胃肠道形成粘膜保护层,固定和清除病原,从而治疗儿童及成人急、慢性腹泻、食管炎等消化道疾病。目前,思密达是唯一的以商品名形式进入《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药品,同时,思密达还进入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疗保险用药目录》、34个省市的公费医疗目录及第二版《国家非处方药物目录》。思密达具有消化道病原清除和粘膜保护作用,是一种安全、高效抗腹泻新药,符合WHO的上述标准。Auget等用思密达治疗3073例腹泻患儿,其中急性2082例迁延性991例,有效率为92.5%。Hermier用思密达联合ORS治疗36例婴幼儿腹泻,全部病例3天治愈,而对照组则需要5天才能治愈。为比较思密达与氯苯哌酰胺的疗效,Lopez等将129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照实验,结果思密达组的有效率97%,氯苯哌酰胺组为86%,思密达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国内也有近千家医院对思密达在各种消化道疾病中的临床运用反映良好,另外,思密达还明显缩短病毒性肠炎的病程和恢复时间,其中对病毒性肠炎三天内有效率为88.6%—100%。
在研讨会上,博福—益普生集团还宣布,为奖励在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激励青年卫生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教兴国事业,促进中国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和中华医学会联合成立“博福—益普生优秀儿科青年医师论文奖”和“博福—益普生优秀消化青年医师论文奖”,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每年将投资人民币50万元,奖励在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学者。双方将共同邀请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每年发放一次。
转眼间五年过去了,马上就要挥手告别校园生活。五年大学,扎根XX。大一义务劳动时种下的小树,如今已有碗口粗细。人生就是这样,在岁月的磨练中逐渐成长壮大。五年来,聆听过众位恩师循循善诱的教诲,而今我已学有小成;五年来,挥洒过青春热泪的沃土,而今已花开遍地;五年来,结识的兄弟姐妹,而今各奔前程;五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而今已成为甜蜜的往昔。
在校期间,我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学习认真刻苦。从迈进神圣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便立下的人生目标,就是以希波克拉底誓言做为职业道德的典范,努国做一个合格的好医生。在校期间,我全仙系统地学习了学院开设的各门必修课及选修课,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及计算机国家三级。入校后,我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外,我比较喜欢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包括发伟单、做家教,并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集体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挑战杯论文大赛等活动。五年的大学生活,是我用青春和激情打造的一段光辉历程,是我思考人生、超越自我、走向成熟的五年,更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在XX省人民医院(三甲)近一年的临床有专业实习,让我不仅具备了一定的临床基本技能,掌握了常见病、多发病在超声、X线、CT、MRI等各方面的影像学表现,而且具备了一定熟练程度的操作能力和诊断能力,并多次参加国内医学研讨会,开阔了医学视野。一年的实习生活里,我得到了各位老师的肯定以及患者和家属的好评。我一直认为,患者的康复和微笑是对我辛勤工作最好的奖励。
五年的大学生活也许很短暂,但我倍加珍惜。未来的人生道路还很长,无论我将来从事哪个岗位,我都会更加努力、虚心学习,立志做一个合格的好医生。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戴好富博士对海南特有的黎族药物的挖掘、整理和开发作了不懈的努力。8年多来,他们进行了深入的野外调查、图片拍摄和文献查找工作,并虚心请教了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省药学会的相关研究人员,以及多位黎族民间医生。在此同时,他还专门组织了省内外从事药学、植物分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深入黎村山寨进行实地调查和收集散于民间的黎族药用知识与资料的基础上,首次科学系统地从药名及其别名、植物来源、植物特征、产地、采收加工、性味功能、化学成分、药理和民间应用几方面对近600种黎族药用植物进行整理和综述,编写形成了《黎族药志》。书中每种药名旁均加注黎族杞方言的药名,较为详细地记载了黎药品种的实物和内容。
《黎族药志》第一辑于2008年出版,收录了200种黎族药用植物,第二辑也已于2010年出版,两册共75万字,彩色铜版纸印刷,16开纸页面,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成为了海南第一本完整彩色图录的黎族药志典籍。
《黎族药志》第三册正在出版,将收录包括黎族民间常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质等。
戴好富,男,1974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热带药用植物中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曾获“海南省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和称号。
迄今为止,戴好富已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6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9项,其中11项已获授权,3项实现产业化。先后获2011年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2010年海口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黎药研究相关书籍
01.《海南民间验方草药》(1965年·油印本),由海南中医药研究出版,海南中医药研究所编。记录了许多医生使用过,或是民间使用过,证实是效果很好且一直流传下来的处方。
02.《黎族民间草药集锦》(内部发行·2004年),由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出版,刘明哲主持编辑。该书收集海南黎族300多种草药的黎族医药书籍,全书附有300多张照片,分治疗肝炎疾病类药、消化系统疾病类药、泌尿系统疾病类药、骨科疾病类药、风湿坐骨神经疾病类药、呼吸系统疾病类药和毒蛇咬伤疾病类药等共13类。
关键词:青年人才;培养;科研;SWOT分析
随着学科亚专业日益精细化,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承担和本职工作相关的科研工作。青年科研人才是支撑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临床及科研一线的主力军,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1]。每年的科研论文、课题、成果及专利中,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才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各级医院都十分注重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以促进科室科研创新的良性循环。为实现青年科研人才培养的科学性、规范性、效益性,笔者对现有资源进行SWOT分析,探索适合我院的培养途径和方式。SWOT分析法是一种企业较为常用的内外部环境条件战略因素综合管理工具,由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4个关键词的首字母组成[2]。
1青年科研人才培养工作现状
医院职工701人,医生208人,护士374人,技师20人,其他人员99人。其中,40岁以下人员(不含40岁)536人,占总人数的76.46%,医生135人,护士305人,技师17人,其他人员79人。近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7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6项。在江苏省妇幼保健重点人才评选活动中,我院青年人才表现不俗,共有13人名列榜单。1.1优势因素我院是一所研究型的医院,实施“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院领导十分重视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工作,设立青年人才培养专项基金,以依托课题的形式选拔优秀人才进行培养。现有博导10名,硕导29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依托单位)1个,良好的学科条件和领军人才是进行青年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在学科带头人的指引下,将青年科研人才个人研究方向与学科发展相结合,保障学科建设和人才建设的良性循环。1.2劣势因素医院除临床任务外,还承担了大量教学、保健、公益等任务,每位医生身兼数职,有效科研时间得不到保证;实验室分散在各临床科室,有重复、不必要的项目和设备,造成现有资源的浪费;中高年资人员科研能力较弱,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研培训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未经培训的青年人员不熟悉相关科研流程及方法;临床科室之间、临床与保健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跨学科合作的科研创新较少。1.3机会因素2012年江苏省开始实施妇幼保健系列重点人才的培养工作,2013年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设立青年基金项目,为我院培养人才带来了外部机遇。国家留学基金委、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卫计委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中大部分对40岁以下人员开放,拓宽了医院对外交流的渠道。重点学科、科研项目中人才结构的相关要求,特别是对初、中级职称人员的比例要求,是培养青年科研人才强有力的推动。1.4威胁因素随着本地其他医院基建项目的完工和新建筑投入运营,相比较我院而言,他们规模效益的优势逐渐凸显,科研投入逐步加大,人、财、物配备齐全。特别是专职科研岗位的设立,竞争医院已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科研激励、经费配套及使用、人才选拔等政策层面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及差异化发展战略,使得我院某些科研项目比较落后,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青年人才培养管理重点
2.1积极鼓励申报青年基金科研项目根据学科规划和科研课题进度,特别是近3年SCI论文和中文核心情况,医院初步筛选出适合的人员,作为申报课题的种子选手。结合研究内容,设计课题思路,确定科研创新内容,准备前期科研基础。提交申报标书前,邀请院内外知名专家进行一对一辅导,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把关,提高课题中标率。辅导也是一种培训,能够训练课题组成员科研思维,提高写作能力。2.2建立公用组织标本库医院整合现有空间,联合妇科、乳腺病科等临床科室,建立公共组织标本库,目前正进行前期改造。改造完成的组织标本库,设立专职管理人员,建设标准化的组织样本共享平台,为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提供标本来源。其余空间改造成为公用实验室,承接临床科室科研实验,最大效用的利用现有资源[3]。标本库和实验室对院内职工、进修生、研究生开放统筹使用,争取获得高质、高量、高效的科研产出。2.3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对照等级医院的相关要求,将现有科研管理条例修订补充,规范科研行为,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科技与人才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职工发明创造和知识产权归属试行办法”等系列文件,进一步鼓励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每年年终,汇总公布各科室科研指标,对医院的科研产出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青年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的热情。2.4规范科研能力培训针对科研活动的薄弱环节,科教科将科研设计、试验方法、医学伦理、转化医学作为培训主要内容,对全院职工特别是青年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引导青年人员树立临床与科研相结合、临床与保健相结合、科研为临床服务的思想,加强转化医学骨干的培养。聘请国外一流实验室专家为授课教师,定期举办系列讲座,在课堂上交流最新技术与方法,进一步开拓员工的视野,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3体会
3.1探索青年科研人才考评机制考评是促进竞争的有力手段,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作用。我院将借鉴省内外兄弟单位的经验,积极探索青年科研人才绩效考评机制,将考评与科研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励青年人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设科研基础数据库,作为实施奖惩的依据。通过强化竞争,优化考核,增强青年人才的竞争力和活力,以更好地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4]。3.2规划科研发展支撑平台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需要全方位的平台支撑。医院应逐步扩大与国际一流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充分构建医学伦理、药物临床试验、医学检验、信息数据库等支撑平台,以保证科学研究的规范性和认可度;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研究院的发展,将青年科研人才融入到临床医学研究院建设的过程中;加大科研平台的投入,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避免培养的无序性和盲目性。3.3推动科室联合培养人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使学科间联系日益密切,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需适应此发展趋势。联合培养人才既指同一学科不同单位的人才培养,也包括不同学科同一单位、不同学科、不同单位的人才培养。以疾病为中心,建立创新型团队,通过学科领军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复合型青年人才。寻求与国内外一流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的契机,推动以疾病为中心的团队人才培养。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作为科研机构中最具创新活力的人群,尚未得到单位乃至社会的关注[5]。重视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就是重视医院的科研创新,把握未来科技发展的动向。通过上述分析,我院具有良好的培养青年科研人才的条件,面临着国家科技创新的大好机遇,同时也存在着新的挑战。因此我院将继续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创造适宜环境,为人民卫生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红宾,宫剑.青年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活动的实施与体会〔J〕.医院院长论坛,2011,8(3):41-43.
[2]张文锋,龙仕柏.临床科研管理中的SWOT分析探讨〔J〕.海南医学,2008,19(4):148-149.
[3]张玮,宋晓陵.建立口腔肿瘤组织标本库的探讨〔J〕.北京口腔医学,2012,20(3):175-177.
[4]陈良,夏文莉,何世伟,等.浙江大学青年人才科研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6(4):130-133.
人物介绍:
吴清玉,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学院医疗系。197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1982年获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硕士学位,1986年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查里王子医院学习,1989年―1993年两次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6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1994年获国家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亚洲心胸外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胸外科常委,国际成人先心病学会,国际瓣膜病学会,和欧洲心脏外科学会会员,参加并主编《心脏外科学》等10部论著,213篇,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次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先后受到多次表彰和奖励。1995年至1998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医科院卫生部优秀党员,1999年被评为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00-2002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表现中青年专家。
医生也会生病,而且是心脏外科手术的医生。血管瘤就长在这双拯救了无数生命的手上。他的手需要马上做手术,但门外站满了需要这双手去做手术的病人。只好一拖再拖。后来,国家人事部组织专家去海南进行学术交流,点名叫他必须参加。他顿时灵机一动,就在踏上飞机之前,请朋友为自己的手做了手术。大约两个星期光景,手上的伤疤刚刚愈合,他又操起了手术刀站在手术台上。
他叫吴清玉,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心脏外科主任。
说不清吴清玉有多忙,在记者与其半个小时的谈话里,电话几乎就没有中断过。
他是个很爽快的人,话语耿直而充满自信,目光坚毅镇定自若,其披肝沥胆之坦诚能够迅速将距离拉近。他不回避问题,也不避重就轻。比如外科医生非常敏感的”红包”问题,他亦从容道来,他的团队里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我相信他说的话,而且我相信见过他的人都会相信他,因为他确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有那么多患者以生命相托,这样的人不可信赖吗?
医生的责任和使命便是救死扶伤,吴清玉从做医生那天起就牢牢地坚守着这条底线,从未动摇。吴清玉出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一个农民家庭,家境的贫寒使他自幼养成了坚忍不拔、勤劳务实的性格。多年来他凭着自身的勤奋和聪惠,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实有力的脚步,刻画着自己奋斗的足迹。
在吴清玉28年的工作生涯中,是伴随着“首先”、“首次”等字眼儿“联姻”中一路跋涉过来的,对他来说,事业任何时候都跑不到“终点”,患者的“心脏”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创造世界记录的机会。
在世界医学史书上,记载着吴清玉对右室双出口合并大动脉左转位这种少见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深入研究,将常规的心内隧道,心外通道术式进行改良,成功根治11例,取得突破性成果这一事实。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下移的矫治术,被国际权威杂志评为一项很重要的进展,论文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美国最著名的医学中心Mayo Cllinic的心外科主任,专程来参观此项技术。
2004年2月底,吴清玉“跳槽”了,在人才流动已成为平常事的中国医务界,52岁的他“跳槽”依然有着不小的震动。这位被誉为全国心脏手术“第一把刀”的中青年专家为了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声誉已鹊起海内外的情况下,又在清华大学“另起炉灶”,开始了新的领跑和探索之路。
吴清玉认为,在诊断、治疗和管理方面,我国心血管专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有的方面甚至还不如印度、菲律宾。我们缺少能为患者提出整体治疗方案的“一专多能”式医生。缺少团队力量,缺少创新模式,缺少学科间协作,也许都是原因。医学是清华大学21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在清华可以做这种尝试:科研上,借助清华的实验室技术和理工大学优势,对心血管疾病从组织工程学和基因水平上进行研究;可以通过大学平台,培养优秀的专科医生和护理、管理人员。“没有一个医生离开团队可以成功”。这个团队包括上一代医生和下一代医生,包括临床与科研,包括医生和辅助科室,也包括医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一、立论
“意犹帅也”,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确立论点的前提是要了解题意,不仅仅是题目的表层含义,还要深入剖析引申含义,突破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思考。
首先,要对给定题目的材料定向剪裁。不是题目所列的材料都要派上用场,要选取对拟定论点有用的核心材料,简要概述,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即可。其次,对材料适当分析。围绕中心论点对引用材料的寓意简要分析,为论点的提出做好铺垫。最后,提出论点。论点的提出可采取以下方式:
1.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这种方式最传统,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给全文定下一个基调。如《诚信》开篇写道:“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释题渐入,抛砖引玉。这是目前颇为流行的一种写法,开篇点题,阐述自身观点,也可以对题目进行解释。如《谈感恩》开篇先对“感恩”一词界定了含义。
3.连续排比,气势磅礴。紧扣论点的中心思想,运用连续的排比句,逐渐加深分句的逻辑层次,向论点靠拢,最终引出论点。如《关爱》开篇将关爱比做眼神、青风、春雨、问候,引出关爱是一种温暖的主题。
4.对比引用,形成反差。这种方式运用逆向思维、引入论点对立面的论据开篇。比如论点是写一名优秀学生,可从“我想当一名差生”的角度写,引出与优秀学生的差异,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
5.设问开篇,强调论点。设问即自问自答的方式,点明论点,起到强化论点的作用。如《青年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美?》,开篇提出:“我们应追求什么样的美?”随后引用名言进行回答,强调了对于“美”的论点。
二、结构
论点为帅,结构为纲。议论文文体特殊,形式灵活多样,无论采取怎样的结构,都必须围绕论点展开。
1.递进结构。递进结构采取层层递进的布局,即提出论点,分析原因,提供对策。也就是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
2.并列结构。并列结构适用于总分式论点,即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从不同侧面提出分论点,用以支撑总论点,而各分论点再选取相应的论据论证。
3.对比结构。对比结构以正反对比为主,以转折补充为辅。正反对比指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论点的正确性;转折补充指在既有论据的基础上,提出补充论据,强化论点。
4.推迭结构。推迭结构,首先提出抽象化的论点,建立全文基调;然后提供论据,多以历史、寓言、名人逸事为主,佐证论点;之后进行小结,联系现实,分析论据,进一步阐明论点;再是迭据,直接铺陈现实事例,将论点融入现实生活中,强化论点;最后归纳总结,重新指明论点,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有一种紧凑感,主线分明。
三、论据
论据的选取与考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有紧密关系,但缺乏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不丰富的考生同样可以通过写作机智弥补劣势。这就需要对论据进行重新组合和加工,使其旧貌换新颜。
1.逆向选材。文章既需要正面突出主题的论据,更需要与正面论据形成对比的反面论据或侧面论据。如展现一名善良医生可从黑心医生的材料中选取,如考生只掌握正面材料,可通过对材料中故事的逆向思维构思反面材料。这样的材料达到了“不说即为说”的效果,对于突出主题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2.场景转换。对于广泛使用的题材,合理运用场景的转换,突出论据的新意,实现旧貌换新颜。如写某记者为一个议题采访音乐家、新婚夫妇、老年人等的感言,大家结合自身阅历对同一议题抒发了不同感受。可以通过转换主角身份重塑故事,达到场景转换的目的,使旧论据焕发新活力。
3.一材多用。一材多用是高效利用论据材料的方式,解决了许多考生材料匮乏的问题。对于丰富多彩具有立体感的材料,可充分利用材料自身的多元化属性,从不同侧面阐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如《烛之武退秦师》的例子,可分别从金子总会发光、千里马还需伯乐、顾全大局、责己恕人等侧面分析。
4.组合论据。如对选取的论据缺乏全面了解,则可采取概述形式,多论据组合使用,使文章结构丰满。如以点带面的组合,通过典型的、别致的事实论据,叙述一件事情,再通过排比句形式对生活中同类型的普遍的现象进行铺陈,形成论据群,使论据富有气势(如2005年高考作文《走向现代化》);再如意象联动的组合,通过对自然事物或现象的引述,引出作者的感悟,引起读者的共鸣(如2004年高考作文《语言——沟通的加速度》);再如多维度的组合,通过多角度、多空间阐述同一社会现象,起到强化论点的作用(《身不由己的尴尬》一文,从房屋空间变小、自由时间变少等方面,阐述时展的迅速)。
四、结论
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结尾,都应紧扣中心论点,这是议论文的点睛之笔。
1.点明主旨。结尾惯用的方式是凝练总结,归纳全文,点明行文主旨,增强论证结构的完整性。如《栽种你的最爱》结尾处,作者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主人公田勇建立公益热线一事重新给予定位,提升到用心栽种播撒人间大爱的高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引用名句。名言、警句、诗文、歌词等,既有权威高度,又有广泛影响力,可以对文章论点起到升华作用,彰显了文章的品位。如《作文恰如行路》一文,以电视剧《西游记》片尾曲中著名的一句“敢问路在何方”收尾,指出作文之路在每位作者的脚下,使文章更鲜活灵动。
3.问句启发。议论文提出论点的目的是发人深省,给人启迪。问句式的结尾,无论是设问还是反问,都可以达到启发读者思考的效果。特别是反问句,问题本身即是答案,既强调了论点,又引人深思。如《雕刻心中的天使》一文,结尾处反问读者能否雕刻出自己心中的天使,使人感觉余韵悠长。
作为香港中青年泌尿外科的权威专家,梁耀霖医生不仅技艺精湛,其医德更是令人称道。对接待的病人,他都如自己亲人般呵护,带着一颗仁爱之心,兢兢业业地为病人播撒着健康的福音。
勤学于术集大成
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梁耀霖医生之所以有着今日之高超医术,皆与其勤奋刻苦的学习历程密不可分。据梁医生介绍,他的本科教育是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完成的。众所周知,香港大学医学院在医学教育及研究领域有着很高的口碑,其培养出来的许多学子都成为了今日香港医学界的栋梁之材。而在梁耀霖求学的时代,医学专业采取的是六年学制,五年学习,一年实习。据他介绍,在五年中前四年医学生学习的是整套医疗知识,直至第五年才开始细分,当时因为对泌尿外科兴趣较大,希望能在此领域做出自己的成就,所以分科后梁耀霖一直致力于泌尿外科的研究学习,其后相继获取了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香港大学外科硕士等。
从香港大学毕业后不久,梁耀霖医生又前往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这一世界著名的医学圣地学习研究,并成功考获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及泌尿科院士等资历,医技得到进一步提高。
所谓学习无止境,勤奋进取的梁耀霖医生对医学的追求从不满足。不久他又前往加拿大进行了历时一年的研究工作。他说:“因为西方在西医方面很发达,当时我在加拿大主要研究的是前列腺癌的基因治疗这一最新技术,于中学习了很多,对自己亦是一大提升。”
工作中,梁耀霖医生先是在香港玛丽医院从事泌尿外科治疗,并且很早就开始作为主刀医师负责相关手术,至今已经拥有二十余年的手术经验。2006年3月16日,他与另外两位玛丽医院的医生合作,在香港中环皇后大道这一繁华地带开设了汇贤泌尿外科中心,积极以专业服务广大市民。
当然,在医疗福利较为完善的香港社会,市民到政府设立的公立医院治病时,其费用绝大多数是由政府报销的,但公立医院也易出现医疗水平下降及排队看病困难等问题,而像汇贤泌尿外科中心这样的私立医院虽然收费相对高些,但却有着自身优势。这里集中的是医术精湛的医生,并且实行的是提前预约治疗,因此非常受高收入人士的欢迎。另据梁耀霖医生介绍,汇贤泌尿外科中心主要以门诊方式营业,负责为病人进行一般的疾病与身体检查。如果要进行手术,就会事先与相关医院预约,由其亲自主持。而现在仅在一周之内,梁耀霖医生大概要负责十几个手术病例。旗下汇贤泌尿外科中心不仅是蜚声香港,很多内地病人也是慕名前来求助,足可见其医术之精湛与高超。
在汇贤泌尿外科中心梁耀霖医生的办公室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排排悬挂着的牌匾与锦旗,这是很多受助的病人在疾病得到治愈后为梁医生及诊所送上的荣誉与谢意。其中,著名商人及慈善家何铁文先生为感谢梁耀霖医生为其根除病痛,在汇贤泌尿外科中心开办当日,送上了一块荣誉牌匾,上书“天下武功学少林,泌尿集成梁耀霖”,可谓是对其精湛医技的最好写照。
医德高尚暖人心
在香港社会,医生作为专业人士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在以自己的专业技术服务着这所城市,更是因为他们以自身高尚的职业道德为社会树立了榜样。作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者,梁耀霖医生对于自己同样是要求严格。他常言:“医生接待病人时,应该将病患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专心致志,用心服务。”作为香港外科医学院院士与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院士的他,站在大学讲坛上传道授业时,同样是如此告诫那些即将踏入社会的莘莘学子们――医德与医术并重而行。
现今,工作繁忙的梁耀霖医生一星期七天都在上班,既要负责汇贤泌尿外科中心的医疗工作,有时还要主持手术。每逢星期天,他还会去医院查房看病人,对此,他笑着说:“病人做完手术后都很担心,但只要看到我们,与我们交流后都会放松很多,所以这项工作必不可省的。”可见其对病人的关怀无微不至。另外,他还经常参与到医疗慈善团体泰山功德会的活动中,开办讲座,向市民传授健康医疗知识,深受大家的欢迎。
此外,梁耀霖医生还经常与国内同业交流访问,到内地医学院讲课。在来往中,他表示,内地医学界近几年进步很大,但在西医方面还需进一步学习各项先进技术。“有些医院购进的仪器非常先进,但却很少人会使用,所以我们有时会过去教他们怎么用。另外,在医德修养上,还需加强服务意识,以病人为先。”
持之以恒学无止境
梁耀霖医生常说,医学是一门无止境的科学,作为医者应该持续学习,与时俱进,密切关注业界的最新技术与动态。所以,现今虽已毕业二十余年,但梁耀霖医生仍坚持每天学习,研究案例。他介绍说,前不久自己曾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会议,进行技术交流,于中学习了很多欧洲先进的西医技术。“医学是不断进步的,新的仪器、新药物不断出现,如果你不学习就落后了。而香港在西医学上的优势就是紧跟国际潮流,一有先进的技术马上引进,这对于一些病症来说是极有益的。”梁医生感悟说。
不仅是在实践操作上做得出色,在理论研究上,梁耀霖医生也是勤于进步。他保持着阅读医学著作的习惯,平时经常撰写相关方面的论文。1999年,香港大学出版社将他关于前列腺癌的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并指定为专业学习教材,在业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梁耀霖医生的太太也是一位专业医生,现在香港玛丽医院工作,从事的是小儿精神科领域的研究。夫妇俩育有一儿一女,女儿11岁,小儿8岁,一家人可谓其乐融融。
作为香港中青年泌尿外科权威专家,梁耀霖医生身负重任。他常说,现在社会生存压力大,每个人都要注重保健。正常饮食,规律作息,保持心情舒畅,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当然,对于未来的人生目标,他用简单一句话作答――希望帮助更多的病人。坚定执着中,体现的是一位医者的责任与使命。
医疗技术:
“魔术般的手术技能”
自1978年踏上矫治肢体残疾的矫形外科之路,秦泗河教授已经行医35年了。截至2008年6月,经他手术治疗的各种肢体畸形、残疾累计21545例,其中小儿麻痹后遗症16524例,创造了单个医生对此病的矫治数量的一项世界第一。
秦泗河运用华罗庚倡导的优选法和统筹法的原理,科学决策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方案与治疗程序。他将不同的手术方法优化组合,化繁为简,一期手术即可完成既往要2~3次才能完成的矫形治疗,形成了“手术快、出血少、创伤轻、并发症低”的手术风格。他创新和改良了矫形手术方法24种,创立了小儿麻痹后遗症外科矫治新体系,并于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手术治疗10000余例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基础上,秦泗河于1990年和1992年两次到俄罗斯成功引进、开发和推广了Ilizarov(伊里扎洛夫)微创牵拉技术。至今,他利用微创牵拉技术修复肢体残缺、矫治重度下肢畸形5000余例,治疗效果满意率高达98%。慕名求诊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和美国、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等8个国家。由此可见,秦泗河正创造着一个个骨科疑难杂症治疗的医学奇迹。
秦泗河教授还创造性地应用组合性手术一期矫正脑性瘫痪双下肢严重、复杂畸形,并首次对成人脑瘫进行了系统阐述与分类。至今,他已累计治疗脑性瘫痪2471例。1996年,他发表了关于外科治疗脑瘫的论文《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离切除术治疗脑性瘫痪》。2008年,由秦泗河等主编的《脑性瘫痪的外科治疗》的出版发行,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无专著的空白,对中国脑瘫的外科治疗作出了突出贡献。
秦泗河教授诠释了“足踝畸形矫正的现代概念”,实施足踝畸形矫正、残缺修复的手术上万次,是中国实施严重足踝畸形矫正数量最多的矫形骨科医生。他对各种足踝畸形的术前治疗决策、手术矫正过程、手术技巧,达到了医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境界。其中,他独立设计的“仰拇畸形矫正”手术方法,被经典的《骨科手术学》命名为“秦氏手术”。他在足踝畸形矫正领域有多项技术创新,致使足踝手术艺术化。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著名小儿矫形外科专家Neff教授,在观摩了秦泗河的手术操作后,称之为“魔术般的手术技能”。
科学发展:
“科学的实践与创新永无止境”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其正朝着从定性到定量、从描述到数学模型、从分析到综合的方向前进。
秦泗河教授对生物进化、人类疾病与临床医学的关系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已发表《看人体怎样进化》、《脊椎动物进化成人类自然选择动力的探索》、《生物进化与人类骨科疾病》、《人类皮肤体毛脱落的原因探索》等多篇与“进化医学”相关的文章。2007年,他对生物进化与人类骨科疾病的发生关系进行了探索,提出“运动行为(能力)的选择”是哺乳动物进化为人类的内在动因;人类运动系统的很多疾病与直立行走和生活模式的改变有直接关系。这一观点多次被国内外学者引用。他所提出的“进化医学”概念,将开启未来临床医学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在探索生物界自然选择、人类社会文化选择与信息选择的基础上,秦泗河教授将矫形外科相关技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借鉴仿生学与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首次提出并诠释了“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其核心内容是:“调动机体自然修复的潜力,因势利导,医患互动,时空一体,有无化生,顺势而为,通过刺激组织原位再生与时空一体的变化,治疗骨科创伤和疾病。”这在矫形外科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印证,获得了奇特疗效,这一理念已被国内外多个著名专家认可和引用。
在学术研究领域从未停滞过的秦泗河教授,又将Ilizarov技术与小儿麻痹矫治新体系、生物进化理论、“骨科自然重建”理念、中国文化与患者的实际相结合,融会贯通,初步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下肢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自然重建技术体系”。这一体系的临床应用,使传统骨科或高新技术难以治疗、不能治疗的一些四肢重度残缺及骨科疑难杂症患者获得了治疗机会,现已治愈此类患者1000多例,其中7例是濒临截肢的患者。
秦泗河教授运用学科交叉与整合,开辟了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跨学科专业――“下肢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学科。该学科符合外科发展的前沿(微创外科与再生医学)发展趋势,其临床应用过程也体现了多学科技术相结合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这项学科体系能够以比较低廉的医疗费用、很小的创伤,治疗用传统骨科技术难以治疗甚至不能治疗的骨科疑难疾病。秦泗河教授据此浓缩而成的《下肢畸形外科》、《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外科治疗》、《小儿矫形外科》三部专著,被王澍寰院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典范。
纵观矫形骨科与下肢功能重建的学术领域,秦泗河教授在“牵拉生成组织与下肢功能重建”等多个方面的临床研究与技术成果,已经处于全国前沿水平,但他仍然不断改进、完善,深化总结和提高。秦泗河教授认为:“科学的实践与创新永无止境,更没有永远的第一。科学技术只是临床医学知识的一部分,决不是一个医生要具备的全部。当前的首要问题是,针对中国国情与弱势病人群体的需求,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实践、开拓进取,培养出真正的人文型医生!”
人文修养:
“医学与人文是医生腾飞之两翼”
秦泗河教授提出,现代医生应当从遗传基因、生物进化、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等大宇宙哲学观,思考人的生命本质、自然属性和社会行为,思考健康与疾病、发育与衰老的关系。科学技术越发展,医生越要注意调动人体修复疾病的自然潜力,而不是将人体作为“战场”,凭借高科技的手段对人体实施过度开发或征服疾病。
秦泗河教授形象地用“人”字来比喻:一撇是“技术的医学”,一捺是“人文的医学”。他说,科技在发展,人文若滞缓,医学就会不和谐。虽然临床医生在掌握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一门专科医疗技术,但是各种学问做到最后都是“做人”,其中包括胆识、风格、情操、品质等多种人文因素。为患者服务的艺术、医疗方法和流程的美学评价等,则必须从人文的视角去审视、剖析,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用心去积累,这是医生不断超越自我的最基本品质。
在人文素质的四个方面中,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思想是理念,人文方法是能力,人文精神是核心。在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人文素质这个大问题上,秦泗河教授主张:“医生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是:宏扬民族文化;博采众家之长;莫离临床实践;平等对待患者;情感收、吐、放、疏;认真遵守规章;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
他说:“患者是行医之本,人文是医生的灵魂,医生与患者之间应该是鱼与水的关系。选择了医学,就是选择了责任、义务和奉献,就是选择了自己的人格取向,并逐渐形成医学人文品格。”
医学史家卡西蒂格略尼(Arturo.Castiglioni)认为,“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驱使医生进行创造性劳动和具有对社会奉献的精神,主要源自对患者的深切关爱和对知识魅力的向往。一般来说,凡医德高尚的医生,都具有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因为医德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动力,也是一种医疗“技术”。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医学家,往往是因为看到疾病流行对人民造成的苦难而奋发学医,济世于人。这就要求现代医学工作者要极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形成良好的医患沟通习惯,尊重患者及家属的要求,提倡医患和睦互动的团队精神等。
秦泗河教授认为,“医学与人文是医生腾飞之两翼”。对患者的同情心、责任感促使医生立志行医;患者对生命的渴望与对健康的追求迫使医生勤奋学习;对生命的敬畏唤醒医生的良知和潜能。秦泗河正是一位医学技术与人文修养交融的实践者,除学术论文外,他还发表了人文、哲学、科普类文章60余篇,主编人文类著作3部。其中,《医生、医术与人文》是国内第一部由临床医生编著出版的医学与人文类著作,屡获“医学人文荣誉奖”。
社会文化:
“用文化的魅力影响人的内心世界”
在秦泗河教授已发表的《论医生的医术与学术》、《外科医生的成长》、《对外科医生手术技能成长规律的探索》等文章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的医学思想已进入“科学与哲学”、“医学与文化”交融的境界。
他强调,医生对患者的医疗处理是一项独立决策的工作。最佳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方法和医疗流程的选择,可以体现出一个医生的文化底蕴。医德高尚、技术高超、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名医、大医的基本特征。
古今中外的哲人皆认识到,文化是“社会人”行为的无声指令,文化存在的作用无处不在,文化的沉淀决定了公民的素质,是社会凝聚力的根本――文化强身,精神成人。成就感是人追求发展和价值体现的核心动力,对人的最大激励手段是文化激励,因为人类对荣誉的追求是无限的。
丰厚的文化如冰山浮水,只有90%的体积沉在水下,才能有10%的冰峰露出水面。医学是附着于人的学科,人是文化的,医学自然也是文化的。医学的发展就是医学文化的进化过程,就是对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物质性与精神性、感性与理性的认识过程,就是对人的生存、发展、自由、解放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过程。
秦泗河教授还提出,人的文化素质取决于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有什么样的生命价值追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医学模式的演变更迭,就是人类对生命价值追求的历史性展现。二十一世纪的医学是具有光荣使命的医学,是适度谨慎的医学,是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医学,是尊重人的选择和权利的医学。医学需要“克己复礼”,在文化继承、创新和兼容并蓄的过程中,新文化的种子将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复兴、开花,造福中国,惠及世界。
秦泗河教授十分推崇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1977年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他认为,该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回归人文关怀的现代医学,是和谐统一的人本思想与医学美学的巧妙结合。
除此之外,秦泗河还认为,医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实质上反映了社会群体在经济状况、价值取向、文化修养、心理状态、道德水平、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矛盾与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现实社会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反映。秦泗河教授呼吁,要解决医患矛盾,就必须提升医院的文化管理层次,用文化的魅力影响人的内心世界,真正凸显“大医精诚”的人性光辉,加强人文精神、人文文化的回归。
秦泗河教授认为,社会越文明,人类越需要医学,医学的博物学、进化论与生态学提示人们应从文化的视角来关注医学,即用文化来阐释医学。时代要求当代医学工作者既有很强的科学素养,又应掌握广博的人文知识。
秦泗河教授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以独特的视角,对社会发展与医学模式的演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疾病谱的变化,生物进化过程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决策与运筹学,医生的医术、艺术与学术,高科技的临床应用与自然顺势疗法,医疗过程的时空关系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并发表了相关论文,其思想的火花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人民医生:
“医学、哲学、美学、艺术、文化的共融”